第一篇:推进我市农村青年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项目的可行性报告
一、背景原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和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解放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出现了逐年增长的趋势。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是关系到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实现小康目标的重大问题,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转移工作已成为发展经济、解决就业问题和促进城
乡社会稳定的一项战略性任务。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坚持统筹城乡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也提出一系列促进农民增收的重大政策措施;我市2004年人大二号议案明确提出,要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为加快我市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增添新的活力。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共青团也应该围绕这个中心工作,把推进农村青年转移就业工作作为我们的工作重点,同时,推进农村青年转移就业工作也是深化我市农村共青团“富民兴团”计划的必然选择。
二、我市农村青年剩余劳动力的现状据不完全测算,按现有耕作水平和农村劳动力需求状况,我市农村青年剩余劳动力占全市农村劳动力的25.3%。就我市农村青年剩余劳动力而言,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转移规模比较大。据不完全估计,每年将有3万左右农村剩余劳动力加入外出务工者的行列,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二、三产业转移,是新时期生产力进一步解放、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必然反映。
2、转移方式单一。我市农村青年剩余劳动力转移,大多是靠亲戚朋友介绍,是一种无组织的无序转移。
3、劳动者素质不高。我市农村中的劳动力,大都是进入劳动年龄的人口自然形成,没有经过劳动技能方面的培训,其劳动力的文化素质、业务技能、就业竞争力低下,主要从事又脏又累的体力劳动。
4、政策法规意识淡薄。多数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对地方和国家的有关政策、法规了解甚少,对公安、劳动、计划等部门关于流动人口管理及对外出打工人员管理的具体规定等政策性问题关心很少,其权力无法得到保障。
三、推进我市农村青年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基础和优势
1、区域位置和经济科技发展优势。武汉位于中部地区,有“九省通衢”的区域位置,一方面可吸纳南来北往的农村青年,为我市的经济发展服务,另一方面更有利于把我市农村青年剩余劳动力输送出去。同时,武汉作为湖北省经济发展的龙头,积集了全国四分之一的科学院所,有他一定的科技优势,能成为全省农村青年转移就业的龙头、接收农村青年就业的基地、农村青年创业的摇篮和农村青年转移就业连通内外的枢纽,通过省内外城乡互动,可大力促进农村青年转移就业工作。
2、工作基础和优势。几年来,我们一直以“富民兴团”统揽农村共青团工作,各级农村团组织围绕各地主导产业,扶持农村青年选项目、建基地,大力培养青年农业产业化带头人,形成“龙头企业 基地 农户”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培养了一大批青年星火带头人,其辐射带动效应比较明显。5月份,我们成功举办了全市促进农村青年转移就业工作研讨考察班,参观考察了江苏镇江市团组织实施“康桥工程”—促进农村青年转移就业工作的先进经验和好的做法,我市农村团组织思想统一、认识提高、信心很足,对农村青年就地转移打下比较好基础。武汉青年企业家协会、武汉青年联合会,是我们共青团的社团组织,是武汉企业家和青年的精英,可作为我市吸纳农村青年就地转移的储水池。近年来,我们对进城务工青年进行了技能培训、维权服务,对优秀进城务工青年进行了评选表彰,并给予办理红印户口的奖励,为进城务工青年在我市务工、生活营造了良好的外围环境。我市农村青年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和异地转移都有很好的工作基础,今年来,我们与扬州等沿海地区建立了友好的工作合作关系,可向他们定向输送缝纫、机电、烹饪、酒店服务等方面的青年剩余劳动力。
四、推进我市农村青年转移就业工作的措施
1、挖掘潜力,加大对农村创业青年人才的培养,引导农村青年就近就地转移就业。要有效帮助农村青年转移就业和增收,就要全面拓展和挖掘农业和农村内部的潜力和空间,特别是要开发农村青年人才资源,培养各类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一是从农业内部着眼,把农业发展的文章做大做活,进一步开拓农村青年转移就业、增收成才的空间。培养各级各类青年带头人是农村共青团工作的一个显著特点和突出优势。我们将与财政局、农业局、农科院等部门协调,为农村青年创办企业争取政策优惠,资金扶持和技术引导,为其企业强化服务、优化环境。要鼓励和扶持青年星火带头人扩大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优质农产品的生产和供应,鼓励和扶持创办和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以粮食及农副产品为主的加工企业,帮助他们延长农业产业链,扩大企业规模,增强带动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从而为农村青年就地就近转移就业提供更多的机会。二是延伸团组织的工作手臂,依托武汉青年企业家协会、武汉青年联合会等青年社团组织,通过组织学习培训、宣传表彰、考察交流、经贸洽谈、协调服务等活动,促进他们所在企业的发展。同时根据企业发展需求,积极组织农村青年人才供需洽谈会,开展农村青年岗位培训,最大限度地吸纳农村青年就地转移。争取有关部门为他们就业创业提供政策倾斜、资金扶持和综合服务。
2、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村青年的素质和技能,引导他们有序异地转移。农村青年的科技文化素质和职业技
能水平直接影响着他们转移就业的潜力和空间。我们将本着“市场引导培训,培训促进就业”的原则,依托我市科学院所积集的资源,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发动农村青年参加引导性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把新型农业技术、职业技能、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作为主要的培训内容,要充分运用政府引导和市场主导的各类服务手段,积极为农村青年提供有效的供求信息、政策指导、维护权益等服务,增强农村青年自主选择转移就业渠道的能力。我们将积极搭建促进农村青年转移就业的工作桥梁和联系纽带,推动输出地团组织与输入地团组织的工作对接,建立订单培训、定向输出的制度,加强与输入团组织对口交流合作,签订劳务培训和接收协议。要实现培训机构与用工企业的信息对接,建立城乡青年劳务信息交流制度,定期举办农村青年转移就业洽谈会,不断丰富和完善农村青年信息服务网络。一是开展“组织对接型”转移。在有劳务合作基础的省与省之间、市与市之间、县与县之间、企业与农村青年之间,应沟通信息,牵线搭桥,通过组织洽谈会、见面会、招聘会等形式,促进农村青年在更大范围内转移就业。二是实施“中介服务型”转移。要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借助社会力量和资源,大力扶持和培育青年劳务中介机构及农村青年劳务经纪人。三是开展“城乡互动型”转移。我们在开展城乡互动活动中,要把帮助农村青年转移就业及培训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定规划、定任务、定指标、定措施,抓好落实。(社区部)
第二篇:推进我市农村青年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项目的可行性报告
丰富和完善农村青年信息服务网络。一是开展“组织对接型”转移。在有劳务合作基础的省与省之间、市与市之间、县与县之间、企业与农村青年之间,应沟通信息,牵线搭桥,通过组织洽谈会、见面会、招聘会等形式,促进农村青年在更大范围内转移就业。二是实施“中介服务型”转移。要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借助社会力量和资源,大力扶持和培育青年劳务中介机构及农村青年劳务经纪人。三是开展“城乡互动型”转移。我们在开展城乡互动活动中,要把帮助农村青年转移就业及培训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定规划、定任务、定指标、定措施,抓好落实。(社区部)
第三篇:推进我市农村青年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项目的可行性报告
一、背景原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和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解放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出现了逐年增长的趋势,推进我市农村青年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项目的可行性报告。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是关系到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实现小康目标的重大问题,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转移工作已成为发展经济、解决就业问题和促进城乡社会稳定的一项战略性任务。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坚持统筹城乡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也提出一系列促进农民增收的重大政策措施;我市2004年人大二号议案明确提出,要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为加快我市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增添新的活力。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共青团也应该围绕这个中心工作,把推进农村青年转移就业工作作为我们的工作重点,同时,推进农村青年转移就业工作也是深化我市农村共青团“富民兴团”计划的必然选择。
二、我市农村青年剩余劳动力的现状据不完全测算,按现有耕作水平和农村劳动力需求状况,我市农村青年剩余劳动力占全市农村劳动力的25.3%。就我市农村青年剩余劳动力而言,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转移规模比较大。据不完全估计,每年将有3万左右农村剩余劳动力加入外出务工者的行列,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二、三产业转移,是新时期生产力进一步解放、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必然反映。
2、转移方式单一。我市农村青年剩余劳动力转移,大多是靠亲戚朋友介绍,是一种无组织的无序转移。
3、劳动者素质不高。我市农村中的劳动力,大都是进入劳动年龄的人口自然形成,没有经过劳动技能方面的培训,其劳动力的文化素质、业务技能、就业竞争力低下,主要从事又脏又累的体力劳动。
4、政策法规意识淡薄。多数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对地方和国家的有关政策、法规了解甚少,对公安、劳动、计划等部门关于流动人口管理及对外出打工人员管理的具体规定等政策性问题关心很少,其权力无法得到保障。
三、推进我市农村青年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基础和优势
1、区域位置和经济科技发展优势。武汉位于中部地区,有“九省通衢”的区域位置,一方面可吸纳南来北往的农村青年,为我市的经济发展服务,另一方面更有利于把我市农村青年剩余劳动力输送出去。同时,武汉作为湖北省经济发展的龙头,积集了全国四分之一的科学院所,有他一定的科技优势,能成为全省农村青年转移就业的龙头、接收农村青年就业的基地、农村青年创业的摇篮和农村青年转移就业连通内外的枢纽,通过省内外城乡互动,可大力促进农村青年转移就业工作。
2、工作基础和优势。几年来,我们一直以“富民兴团”统揽农村共青团工作,各级农村团组织围绕各地主导产业,扶持农村青年选项目、建基地,大力培养青年农业产业化带头人,形成“龙头企业+基地+农户”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培养了一大批青年星火带头人,其辐射带动效应比较明显。5月份,我们成功举办了全市促进农村青年转移就业工作研讨考察班,参观考察了江苏镇江市团组织实施“康桥工程”—促进农村青年转移就业工作的先进经验和好的做法,我市农村团组织思想统一、认识提高、信心很足,对农村青年就地转移打下比较好基础,调查报告《推进我市农村青年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项目的可行性报告》。武汉青年企业家协会、武汉青年联合会,是我们共青团的社团组织,是武汉企业家和青年的精英,可作为我市吸纳农村青年就地转移的储水池。近年来,我们对进城务工青年进行了技能培训、维权服务,对优秀进城务工青年进行了评选表彰,并给予办理红印户口的奖励,为进城务工青年在我市务工、生活营造了良好的外围环境。我市农村青年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和异地转移都有很好的工作基础,今年来,我们与扬州等沿海地区建立了友好的工作合作关系,可向他们定向输送缝纫、机电、烹饪、酒店服务等方面的青年剩余劳动力。
四、推进我市农村青年转移就业工作的措施
1、挖掘潜力,加大对农村创业青年人才的培养,引导农村青年就近就地转移就业。要有效帮助农村青年转移就业和增收,就要全面拓展和挖掘农业和农村内部的潜力和空间,特别是要开发农村青年人才资源,培养各类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一是从农业内部着眼,把农业发展的文章做大做活,进一步开拓农村青年转移就业、增收成才的空间。培养各级各类青年带头人是农村共青团工作的一个显著特点和突出优势。我们将与财政局、农业局、农科院等部门协调,为农村青年创办企业争取政策优惠,资金扶持和技术引导,为其企业强化服务、优化环境。要鼓励和扶持青年星火带头人扩大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优质农产品的生产和供应,鼓励和扶持创办和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以粮食及农副产品为主的加工企业,帮助他们延长农业产业链,扩大企业规模,增强带动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从而为农村青年就地就近转移就业提供更多的机会。二是延伸团组织的工作手臂,依托武汉青年企业家协会、武汉青年联合会等青年社团组织,通过组织学习培训、宣传表彰、考察交流、经贸洽谈、协调服务等活动,促进他们所在企业的发展。同时根据企业发展需求,积极组织农村青年人才供需洽谈会,开展农村青年岗位培训,最大限度地吸纳农村青年就地转移。争取有关部门为他们就业创业提供政策倾斜、资金扶持和综合服务。
2、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村青年的素质和技能,引导他们有序异地转移。农村青年的科技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水平直接影响着他们转移就业的潜力和空间。我们将本着“市场引导培训,培训促进就业”的原则,依托我市科学院所积集的资源,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发动农村青年参加引导性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把新型农业技术、职业技能、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作为主要的培训内容,要充分运用政府引导和市场主导的各类服务手段,积极为农村青年提供有效的供求信息、政策指导、维护权益等服务,增强农村青年自主选择转移就业渠道的能力。我们将积极搭建促进农村青年转移就业的工作桥梁和联系纽带,推动输出地团组织与输入地团组织的工作对接,建立订单培训、定向输出的制度,加强与输入团组织对口交流合作,签订劳务培训和接收协议。要实现培训机构与用工企业的信息对接,建立城乡青年劳务信息交流制度,定期举办农村青年转移就业洽谈会,不断丰富和完善农村青年信息服务网络。一是开展“组织对接型”转移。在有劳务合作基础的省与省之间、市与市之间、县与县之间、企业与农村青年之间,应沟通信息,牵线搭桥,通过组织洽谈会、见面会、招聘会等形式,促进农村青年在更大范围内转移就业。二是实施“中介服务型”转移。要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借助社会力量和资源,大力扶持和培育青年劳务中介机构及农村青年劳务经纪人。三是开展“城乡互动型”转移。我们在开展城乡互动活动中,要把帮助农村青年转移就业及培训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定规划、定任务、定指标、定措施,抓好落实。(社区部)
第四篇:推进我市农村青年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项目的可行性报告
一、背景原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和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解放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出现了逐年增长的趋势。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是关系到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实现小康目标的重大问题,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转移工作已成为发展经济、解决就业问题和促进城乡社会稳定的一项战略性任务。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坚持统筹城乡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也提出一系列促进农民增收的重大政策措施;我市2004年人大二号议案明确提出,要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为加快我市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增添新的活力。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共青团也应该围绕这个中心工作,把推进农村青年转移就业工作作为我们的工作重点,同时,推进农村青年转移就业工作也是深化我市农村共青团“富民兴团”计划的必然选择。
二、我市农村青年剩余劳动力的现状据不完全测算,按现有耕作水平和农村劳动力需求状况,我市农村青年剩余劳动力占全市农村劳动力的25.3%。就我市农村青年剩余劳动力而言,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转移规模比较大。据不完全估计,每年将有3万左右农村剩余劳动力加入外出务工者的行列,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二、三产业转移,是新时期生产力进一步解放、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必然反映。
2、转移方式单一。我市农村青年剩余劳动力转移,大多是靠亲戚朋友介绍,是一种无组织的无序转移。
3、劳动者素质不高。我市农村中的劳动力,大都是进入劳动年龄的人口自然形成,没有经过劳动技能方面的培训,其劳动力的文化素质、业务技能、就业竞争力低下,主要从事又脏又累的体力劳动。
4、政策法规意识淡薄。多数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对地方和国家的有关政策、法规了解甚少,对公安、劳动、计划等部门关于流动人口管理及对外出打工人员管理的具体规定等政策性问题关心很少,其权力无法得到保障。
三、推进我市农村青年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基础和优势
1、区域位置和经济科技发展优势。武汉位于中部地区,有“九省通衢”的区域位置,一方面可吸纳南来北往的农村青年,为我市的经济发展服务,另一方面更有利于把我市农村青年剩余劳动力输送出去。同时,武汉作为湖北省经济发展的龙头,积集了全国四分之一的科学院所,有他一定的科技优势,能成为全省农村青年转移就业的龙头、接收农村青年就业的基地、农村青年创业的摇篮和农村青年转移就业连通内外的枢纽,通过省内外城乡互动,可大力促进农村青年转移就业工作。
2、工作基础和优势。几年来,我们一直以“富民兴团”统揽农村共青团工作,各级农村团组织围绕各地主导产业,扶持农村青年选项目、建基地,大力培养青年农业产业化带头人,形成“龙头企业+基地+农户”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培养了一大批青年星火带头人,其辐射带动效应比较明显。5月份,我们成功举办了全市促进农村青年转移就业工作研讨考察班,参观考察了江苏镇江市团组织实施“康桥工程”—促进农村青年转移就业工作的先进经验和好的做法,我市农村团组织思想统一、认识提高、信心很足,对农村青年就地转移打下比较好基础。武汉青年企业家协会、武汉青年联合会,是我们共青团的社团组织,是武汉企业家和青年的精英,可作为我市吸纳农村青年就地转移的储水池。近年来,我们对进城务工青年进行了技能培训、维权服务,对优秀进城务工青年进行了评选表彰,并给予办理红印户口的奖励,为进城务工青年在我市务工、生活营造了良好的外围环境。我市农村青年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和异地转移都有很好的工作基础,今年来,我们与扬州等沿海地区建立了友好的工作合作关系,可向他们定向输送缝纫、机电、烹饪、酒店服务等方面的青年剩余劳动力。
四、推进我市农村青年转移就业工作的措施
1、挖掘潜力,加大对农村创业青年人才的培养,引导农村青年就近就地转移就业。要有效帮助农村青年转移就业和增收,就要全面拓展和挖掘农业和农村内部的潜力和空间,特别是要开发农村青年人才资源,培养各类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一是从农业内部着眼,把农业发展的文章做大做活,进一步开拓农村青年转移就业、增收成才的空间。培养各级各类青年带头人是农村共青团工作的一个显著特点和突出优势。我们将与财政局、农业局、农科院等部门协调,为农村青年创办企业争取政策优惠,资金扶持和技术引导,为其企业强化服务、优化环境。要鼓励和扶持青年星火带头人扩大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优质农产品的生产和供应,鼓励和扶持创办和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以粮食及农副产品为主的加工企业,帮助他们延长农业产业链,扩大企业规模,增强带动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从而为农村青年就地就近转移就业提供更多的机会。二是延伸团组织的工作手臂,依托武汉青年企业家协会、武汉青年联合会等青年社团组织,通过组织学习培训、宣传表彰、考察交流、经贸洽谈、协调服务等活动,促进他们所在企业的发展。同时根据企业发展需求,积极组织农村青年人才供需洽谈会,开展农村青年岗位培训,最大限度地吸纳农村青年就地转移。争取有关部门为他们就业创业提供政策倾斜、资金扶持和综合服务。
2、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村青年的素质和技能,引导他们有序异地转移。农村青年的科技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水平直接影响着他们转移就业的潜力和空间。我们将本着“市场引导培训,培训促进就业”的原则,依托我市科学院所积集的资源,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发动农村青年参加引导性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把新型农业技术、职业技能、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作为主要的培训内容,要充分运用政府引导和市场主导的各类服务手段,积极为农村青年提供有效的供求信息、政策指导、维护权益等服务,增强农村青年自主选择转移就业
第五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经验交流材料
加快转移农村劳动力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经验交流材料
~年8月25日
加快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新形势下实施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迫切要求,是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的重要举措,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近年来,我县坚持“富裕农民,首先要减少农民”的指导思想,通过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及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等措施,进一步优化农村劳动力结构,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县辖六乡一镇,20个行政村,县域总人口6.48万人,其中乡村人口23510人,劳动力11255人。现有富余劳动力1360人。近两年来,全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2001年转移493人,创外出劳务收入158.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1.9元;2002年转移1009人,创外出劳务收入172.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92.1元。今年上半年全县劳动力转移人数达582人,从事第一产业235人、第二产业77人、第三产业270人。截止6月底,劳动力转移已实现人均纯收入43元,为全县完成劳动力转移增收目标打下了良好的基矗在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中,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创造农村劳动力就业岗位。近年来,我县把招商引资作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工作常抓不懈,努力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在土地、税收和转变政府服务职能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了一批企业来投资建设。等企业相继落户。截止目前,全县共引进农业开发、石材、工业加工、旅游开发等企业85家,这些企业的引进为我县农村劳力提供了众多的就业机会,吸纳农村劳动力760余人。
(二)大力发展特色种植,围绕龙头企业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拓宽农民劳务空间。我们把坚持特色种植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狠抓龙头企业基地建设,按照抓大扶强的原则,对等特色农业综合开发企业进行了重点扶持,已成为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几年的发展,这些龙头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在农民增收中的作用日益显现,企业与农户之间逐步建立了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今年,全县以葡萄、番茄、辣椒、红皮甘草为主的特色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到3.8万亩,占总播面积的21.7%。带动农户986户,吸纳农村劳动力235人。
(三)大力发展畜牧业,提高农村劳动力输出比重。近年来,我县坚持把畜牧业做为调整农业结构、实现农民增收的重大战略举措,制定优惠政策,通过加强引导和加大资金扶持力度,突出发展农区畜牧业,促进了畜牧业健康快速发展。预计到今年末,全县各类牲畜饲养总量将达到20.2万头(只),同比增长6.82%,年内出栏牲畜10万头(只)。肉类总产3390吨,增长17.43%,奶类产量600吨,增长40.85%,禽类产量898吨,增长10%,各种禽类出栏30万羽。农区牲畜达11.66万头(只),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畜牧业产值在大农业产值中的比重达到24%,畜牧业收入占农牧民人均增收的30%以上。通过畜牧业发展,为全县1546名农民提供了就业岗位,占全县农村劳动力的13.7%。
(四)依托发展旅游、石材等新兴产业,畅通农民外出务工渠道。随着我县旅游业、石材业的迅速兴起,围绕旅游业、石材业参与二三产业经营的农民越来越多,对吸纳转化农村劳动力起到了积极作用。通过积极鼓励引导农民从事加工销售、储藏保鲜、运输、餐饮娱乐、社区服务等渠道,加快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农村第三产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2002年全县从事二三产业的户数达到2511户,从业人员3127人,其中54%来自农村;私营企业31户,其中26%来自农村。总收入达到4056.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11元,占全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21.1%。
(五)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努力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认真贯彻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加大科技文化普及的投入和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农村人口的综合素质、劳动技能和适应能力。组织农业科技人员、示范户、农村青年经纪人,把先进的技术、实用的技能以及新观念、新意识送到农民家中。通过科技之冬、科技下乡、举办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班等形式,使全县农村青年受教育面达80%以上,为农民掌握新技能,增强市场竞争力和适应能力创造了有利条件,提高了农民的综合素质。
我们虽然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与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内在要求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民就业观念尚未转变。部分农村富余劳动力宁愿在农村闲着也不愿外出寻找就业出路,造成劳动力资源浪费。二是农村劳动力转移仍以短期外出为主,具有明显的季节性。这些短期外出的劳动力绝大多数保留着对农村土地的承包经营权,每年除外出务工外,农忙季节都要回乡从事农业生产,属亦工亦农性转移,季节性还体现在劳动力转移存在一定间隔性和随意性,今年外出而明年可能不外出。三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组织化程度不高,劳动力市场发展迟缓。大部分农民外出都是自发的,处于无序状态。缺乏对农村劳动力的总需求、总供给的调节和对农村劳动力就业的组织与指导。四是一些农民与外界接触少,缺乏沟通,信息不灵,找不到挣钱门路。农民外出打工,也常常出现拿不到工资,不签用工合同,任意延长劳动时间,缺乏基本的劳动保护,没有劳动保障等问题。五是劳动者素质较低,缺少外出就业的手艺。我县农村富余劳动力中大部分是初中毕业生,有些只具备小学文化,甚至是文盲,无专业技术特长,难以向非农领域和第三产业转移。六是是培训服务工作滞后,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
农村劳动力转移作为成本低、风险孝见效快的农民增收渠道,为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和后劲。~年,我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目标是:实现~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收400元,其中外出劳务增收85元,富余劳动力转移40%以上的目标。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一)提高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强化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要从全面建设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