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我市农村扶贫工作的调研报告(范文模版)
农村扶贫工作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实施我市“创业富民、创新强市”的决定,加快推进“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十万农民异地转移工程”等系列扶贫工作的深入开展,市政协把农村扶贫工作列为今年重点调研课题,并成立调研组,于今年2-6月份开展了调研。调研采取市、县联动的方式进行,庆元、云和县同时开展。调研组在认真听取市农办等10个部门有关农村扶贫工作开展情况通报的基础上,先后赴遂昌、青田等6个县及乡镇村,全面了解了各县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近年来开展农村扶贫工作的主要措施、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困难及建议,广泛听取了基层干部、群众对农村扶贫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调研组还于5月26日召开了委员约谈会,征求部分委员的意见、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扶贫工作的主要成效
近年来,我市各级党委、政府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目标,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坚持“真扶贫、扶真贫”,以实施“三大工程”为载体,不断推进扶贫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一)领导重视,政策支持,不断推进扶贫工作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村扶贫工作。2005年市第二次党代会明确提出,要把人均纯收入1500元以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奔小康问题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积极推进贫困户脱贫致富奔小康进程。2006年9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贫困人口扶贫工作的指导意见》;12月,全市经济工作会议又提出了具体措施到村、到户、到人的明确要求。从2004年至2008年连续5年,市委1号文件都是关于农业农村工作的,尤其是2007、2008年分别出台了市委1号文件《关于实施低收入农户增收工程,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加快农民异地转移促进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扎实推进低收入农户增收工程和农民异地转移工程,有力地推动了我市农村扶贫工作。同时,市政府还出台了《丽水市发展来料加工业的若干意见》和《关于促进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市人行、市财政局联合制定下发了《关于推广小额贷款支持低收入农户增收的意见》。这一系列文件的出台,明确了全市扶贫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思路、奋斗目标、扶持政策、工作举措,对指导我市扶贫工作,确保扶贫实现预期目标具有重大意义。
(二)因地制宜,狠抓“三大工程”,不断深化扶贫工作
全市各级组织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方针政策,结合本地实际,以欠发达乡镇奔小康、低收入农户增收和农民异地转移等“三大工程”为抓手,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群众居住环境,增加农民收入,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通过实施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工程,到2007年底,全市欠发达乡镇通乡公路硬化率达到100%,等级公路通村率达到81.9%,通村公路路面硬化率达到72.2%;20户以上自然村广播电视通村率达到76.6%;安全卫生饮用水普及率达到58.74%;实现贫困家庭学生九年义务教育免费入学和高中段免收学费、代管费;积极实施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鼓励和引导低收入农户“走出去”、“输出去”、“考出去”,拓展创业空间。通过实施农民异地转移工程,引导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集聚,从2000-2007年底,全市已累计建立下山移民小区166个、点189个,安置下山迁移农民3.78万户、14.28万人。采取多种措施,积极实施低收入农户增收工程。到2007年底,年人均纯收入低于1500元的人口从2005年底的18.1万人减少到8.5万人,净减9.6万人,加上4万低保人口,全市低收入农户脱贫或达到最低生活保障的比例为75%。2007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373元,比上年增长13%,增加504元,处于历史最好水平。
(三)部门协作,结对帮扶,不断促进扶贫工作
部门各尽其职,深化项目引导,增加农民收入。5年来,全市欠发达乡镇实施开发农业和产业化扶贫项目2580个,投入开发资金5.57亿元,各级财政扶持资金7269.8万元。新建农业基地56.9万亩,培育农业龙头企业91家,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224家,覆盖行政村1441个,带动农户11.7万户。全面实施“一户一策一干部”和“一村一计一部门”帮扶机制,通过单位结对村、干部结对户的办法,把帮扶工作做到村、做到户、做到人。2007年,全市31421名干部结对33761户低收入农户,资助资金1217.4万元,帮扶项目10590个,项目资金2032万元。同时,不断深化“六个双百”活动,充分发动社会各界力量,合力共建新农村、合力扶助低收入农户。2007年,百家民营企业扶百村结对帮扶115个村,落实帮扶资金1369万元。1055家文明单位与940个村结对,落实帮扶资金533万元。55名侨胞、27个侨团结对帮扶76个村,共捐资761万元。青田县还开展“百个侨团助百村”、“千名华侨扶千户”活动,共有327名华侨以各种方式参与农村低收入农户结对帮扶,共落实帮扶资金81.2万元。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几年来不懈的努力,全市农村扶贫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我们不能不看到工作中还存在的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重视和关注。
(一)制约低收入农户增收的外在因素还较多。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村立地条件差、生产性基础设施投入不足。我市耕地量少、块小、分散,而且生产性基础设施落后,不少己年久失修,制约了我市农业发展和低收入农户脱贫致富。二是特色产业扶贫水平较低。全市农业龙头企业总量少、规模小、设备差,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灾害能力不强,带动农民增收的能力弱。三是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全市农民合作组织规模小,资金实力弱,再加上技术、人才等方面因素制约,专业合作社组织从事种养业的比例高,粗放经营的多,从事农产品深加工的少,产生的经济效益低,带动作用不明显。四是低收入农户增收渠道单一。城镇产业规模小,二、三产业发展慢,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不足,难以让低收入农户从第二、第三产业获得更多的收入。五是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向下延伸不够,低收入农户对市场信息和市场行情缺乏了解,对农业结构调整方向不明确,致使农业生产难以与市场对接,加之部分农村文化阵地萎缩,公共文化体系缺失,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不强,影响了低收入农户自我发展能力的提高。六是一些村级组织自我发展能力较弱,缺乏战斗力、凝聚力和创造力,无法带领低收入农户脱贫致富。
(二)制约低收入农户脱贫致富的自身因素也不少。扶贫工作要靠“内治外帮”,低收入农户脱贫致富最终要靠自身的努力,只有把他们的潜力挖掘出来,才能抓住扶贫工作的“牛鼻子”。目前影响他们脱贫致富的自身因素主要有三个: 一是一些低收入农户满足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自给自足的传统生产模式,离开土地的脱贫致富能力较弱,有的仍未摆脱“养猪为过年,养牛为犁田,养鸡养鸭为了找点油盐钱”的自然经济状态,他们的商品意识、科技意识和市场开拓能力都很低。二是由于受科技文化素质等因素影响,一些低收入农户生产仍带有较大的盲目性和传统的自然习惯,部分农民接受科技知识和适应市场经济能力较差。三是部分低收入农户“等、靠、要”思想较为严重,具有强烈的依赖性。过去长期实施“送钱、送粮、送衣”的扶贫方式,致使一些地方的低收入农户产生了靠政府靠社会救济度日的依赖心理,失去了改变贫困的信心,存在着一种比物质贫困更严重、更难治愈的“志气”贫困。
(三)扶贫的方式方法还需改进。一是强调经济的多,重视人的精神、文化因素的少。有些地方往往强调的是增加“物”的因素,而忽视“人”的因素,一谈到扶贫就强调加大资金投入、发展项目等等,对于树立自强自立、艰苦奋斗的精神宣传不够。二是缺乏对症下药、分类指导。有些扶贫资金、项目,采用平均分配办法,直接影响了扶贫的效益和效果;机关干部在帮扶中,下去的人多,但帮助分析贫困原因、指导脱贫办法的少;在帮扶措施上,有些地方对不同类型贫困户缺乏有针对性的帮扶,采用的办法不多、措施单一。三是有些地方基础工作不够扎实。主要反映在一些基础数据上,包括低收入农户、低保对象的确定,有些就由于人为因素造成不够准确、真实、可靠。比如有些贫困户是由于家庭成员不承担或少承担赡养和扶养义务造成的,但这类情况在一些地方仍把他们列入扶贫对象,以致造成不良影响。
(四)一些政策、措施还不尽科学合理。一是资金投入不足,诱发新的债务。如下山脱贫中,生活在偏远山区的部分农民由于自然条件差,致富门路缺,原始积累少,而异地转移成本较高,农民除了政府补助的部分之外,自己还要支付一笔不小的费用,特别是低收入农户难以承担,导致部分下山移民负债。又如康庄工程对村级配套资金要求较高,我市地处高山的村级经济一般都较薄弱,有的村由于实施康庄工程导致村集体背上了债务,甚至有些村还存在因筑路而返贫的。二是资金渠道多头分散、门槛高,受益难。据了解,近年来中央、省、市各级财政投入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资金也不少,但这些资金各有各的主管部门,各有各的投向,各有各的管理方式,造成项目规划、实施、验收不好统筹协调,增加乡镇村的操作成本、农户的生产成本。其中很多扶贫项目资金都是以“以奖代补”的形式下发或申请条件要求较高,而低收入农户由于无资金、无能力进行启动实施,根本无法争取项目资金,所以扶贫效果收效不大。再是有些规划项目不尊重群众意愿和不切合实际,有的地方农民想做的项目,相关部门没有规划,就不能申请扶持资金,而部门规划的项目不一定适合在当地实施,但为争取资金又必须申报,最终效益不好。三是低保扩面工作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低保“提标扩面”将能更有效解决农村最低贫困群体的生活问题。但“提标扩面”下达比例指标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一是低保对象难确定。由于分配到乡镇、村的指标是固定的,造成部分农村出现“粥少僧多”或者“粥多僧少”,引发农村一些新的不稳定因素。二是部分乡镇因财政困难,配套资金难落实,对这项工作的积极性不高,出现落实不到位情况。
(五)扶贫的机构、力量有待加强。一是扶贫的主管机构不健全。目前市本级和大部分县(市、区)扶贫办没有独立(青田、云和除外),大多与农办或农业局合署办公,而且办公室没有专职工作人员(或很少),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市农村扶贫工作的开展和深入。二是扶贫的资源、力量有待整合。扶贫工作要求多部门协作,但当前的协调主要在资源动员上比较有效,在资金和项目的管理上部门间的协作明显不足,形成职能部门单打独斗的局面,没有很好地将部门的资源、资金整合运用,形不成合力,造成各方面都在抓,而各个方面又都出现资金缺口、项目效益不明显的问题。而且多数县(市、区)缺乏统筹兼顾、有效整合的机制,降低了扶贫的效率。
三、对策与建议
做好农村扶贫工作任重道远,我市必须在认真总结过去扶贫工作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狠抓工作落实,完善工作机制,扎实有效推进扶贫工作,对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理清思路,加强扶贫工作的针对性
各级党委、政府要在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认真贯彻实施市委[2008]1号文件的同时,进一步理清扶贫工作思路,把扶贫开发看作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前提和基础,抓住扶贫关键环节,用统筹的眼光看扶贫,综合的手段抓扶贫,真正把扶贫开发作为一个系统工程,纳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整体框架之中。
一是加大生产性基础设施投入。根据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和生态农业、高效特色农业的需要,统筹规划,加大对生产性基础设施的投入,努力改善农林生产条件,为可持续发展打实基础。
二是狠抓农民异地转移工程。认真贯彻执行市委生态移民的决定,把高山远山立地条件太差的农户“请”下山。充分考虑就近就业、就医就学等各方面因素,选准移民点(如工业区附近、中心镇等),做到“搬得下”、“稳得住”、“富得起”。要提高低收入农户特别是特困农户搬迁的补助标准,以及搬迁后的帮扶工作和后续管理工作,降低移民户的搬迁费用。
三是进一步规范扶贫对象的审定。扶贫对象的确定必须坚持标准,规范程序,规避人情因素,确保准确、真实、可靠,把真正符合条件的低收入农户纳入建档立卡对象,扶贫项目与低收入农户对接到位。
四是加强扶贫分类指导工作。要继续向开发性扶贫、救济性扶贫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三管齐下的方式转变。要积极开展信息帮助、产业扶持等开发性扶贫。目前我市贫困对象中近三分之一是老、病、残等几乎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不适宜“造血式”的扶贫,对这部分人员应纳入政府低保救济。要进一步做好低保“提标扩面”工作,尽量减轻乡镇的负担,对欠发达乡镇要给予特别的照顾,以更好地调动乡镇干部的积极性。
(二)明确责任,提高扶贫工作的实效性
一是完善扶贫工作组织。市本级、各县(市、区)要尽快建立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健全扶贫工作机构,加强对扶贫工作的领导。进一步落实市、县、乡、村及相关部门的扶贫责任,明确目标任务,贯彻好“以人为本”开发式扶贫的工作方针,帮助有发展能力的贫困人口走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自我提高的路子。落实“一把手”负责制,统筹抓好扶贫工作的各个环节,确保扶贫工作扎实推进,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要立足本地、本部门实际,做足“农”字文章,加大引导、指导、帮扶的力度。
二是加强乡镇党委政府和村两委班子扶贫工作力度。乡镇党委政府和村两委是基层扶贫工作的生力军,要强化乡村两级领导班子的责任。乡镇扶贫工作要有专门组织、专人负责,协助村领导想办法、抓落实,发挥好基层扶贫的主体作用。同时,进一步加强县主管部门和帮扶部门的责任,扎扎实实协助乡镇党委政府搞好扶贫工作。
三是建立扶贫工作考核管理体系。建立科学严谨的扶贫工作考核管理体系,准确评价扶贫工作的成效,努力避免以表面的数字统计成果取代实际增收效果,用考核促使“真扶贫、扶真贫”落到实处。
(三)政策扶持,拓宽低收入农户增收的渠道
加大投入,完善政策,拓宽融资渠道,大力促进信贷扶贫,增加低收入农户增收实力。一是积极争取上级扶贫政策。在用足用活现行上级扶贫政策的同时,继续努力向省委、省政府争取扶贫政策和补助资金,对一些不尽科学合理的扶贫政策,要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加以修改。二是进一步降低项目门槛。为加快各类扶贫项目的实施,充分发挥项目的带动作用,应进一步降低项目门槛,引导农民产业发展方向,推动农民增收致富。特别是对低收入农户应给予特别优惠政策。三是全面推广农户联保贷款。大力推进林权抵押贷款,形成林农小额循环贷款、林权直接抵押贷款和担保贷款等贷款方式优势互补的格局。积极探索农村房屋抵押贷款和小额担保贷款管理新模式,扩大贷款范围,开展农村社区资金互助组织的试点。鼓励龙头企业、工商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其他个人为低收入农户提供小额贷款担保。
(四)提高素质,增强低收入农户增收的能力
扶贫先要“扶志”和“扶智”,才能增强低收入农户增收能力。首先要典型引导,增强脱贫致富的主动性。要从扶贫开发工作的成功典型中,发现规律,汲取经验,不断丰富完善工作思路和措施,要大力弘扬基层群众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和社会环境,建立奋发图强、勤劳致富的激励机制,增强广大低收入农户勤劳致富的光荣感。其次,坚定不移地提高农民素质,实施科教扶贫。要紧紧抓住提高贫困农民素质和产业科技含量,深化科教扶贫。要引导低收入农户积极参与劳动力素质培训,提高劳动技能,增强自我发展能力。进一步创新培训方式,在利用培训基地集中培训的同时,积极采用流动式培训、乡村培训等灵活多样方式,尽量方便群众参与。以科研院校为依托,引进人才和技术,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办法,引进新技术,培养新人才,定期邀请专家、技术人员为低收入农户讲课、传经送宝。要认真组织好农民职业实用技术培训,本着“实地、实用、实效”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加强科普知识和农业实用技术的培训,努力使每个有能力脱贫的贫困农民至少掌握1-2门实用技术。要充实县乡农技推广队伍,完善技术服务手段,普及推广农业先进实用技术,加强对低收入农户使用农业先进实用技术的辅导。
(五)科学帮扶,完善扶贫工作长效机制
一是大力加强村级组织建设。要从愿意为村里作贡献的致富能手、务工经商能人中培养村干部,配齐配强村级班子,对他们加强政策、法规、技术的培训,提高其政治素养,增强其工作能力;逐步提高村干部待遇,重奖优秀村级干部,激励他们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同时,要充分发挥农村工作指导员的作用,对工作成效显著的,要予以表彰奖励,提拔重用。
二是积极推进互惠式产业扶贫。制定优惠政策引导业主、龙头企业在农村建立基地,大搞农业综合开发,调优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带动农民增收。在方式上,多扶持与扶贫项目相关的龙头企业,龙头企业与低收入农户签订生产合作合同,项目主管部门与龙头企业签定产业扶贫合同,项目风险由企业承担。当企业保证了低收入农户的利益、实现了预期的增收目标时,项目主管部门及时给企业兑现项目资金,使低收入农户利益得到充分保证。
三是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要把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卫生事业作为重要工作来抓,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职业技术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医疗救助制度,继续落实农村低保、“五保”集中供养、贫困家庭学生教育救助、残疾人扶贫等救助政策,确保特困群众的困难救助落到实处。要建立贫困群众法律援助机制,及时为贫困群众排忧解难。
四是不断改善结对帮扶机制。要根据“真扶贫、扶真贫”的要求,做实、做细结对帮扶工作,切实构建有效的“一户一策一干部”和“一村一计一部门”的帮扶机制。要提倡和鼓励送项目造血的长效办法。真抓实干,通过领导联系、单位结对、企业帮扶,突出到村到户,注重分类指导,真正促进低收入农户持续增收,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
第二篇:关于我市帮困扶贫工作的调研报告
做好扶贫帮困工作,是实现“三个代表”的根本要求;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是维护社会发展稳定大局的根本需要。因此,最大限度地消除贫困,成为政府决策机构和相关团体、组织的重要任务之一。同样,我们___市妇联也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办法做好弱势妇女的扶贫帮困工作。
一、基本情况
(一)妇女贫困的现状和特点。当前
占全市人口一半左右的妇女中的贫困问题主要包括因病致贫家庭、单亲特困母亲、下岗失业女职工、未实现再就业的农转居妇女等几类,她们中由于收入低,有的家庭有长期病号无力支付医药费,有的子女上学困难,有的家庭尚无一人就业,还有的因为各种原因造成家庭日常生活无法维持,特别是部分因病致贫家庭往往由于长期支付昂贵的医药费,甚至连基本的温饱都成问题。以上贫困妇女造成她们贫困的同一特性有:
1、经济上的窘迫性:经济上的窘迫是贫困妇女的根本属性,造成了贫困妇女在社会公认的物质生活指标体系中处于弱势,她们生活质量较低,使用廉价生活用品,文化、娱乐消费等缺乏;甚至导致子女失学。
2、家庭中的从属性:尽管妇女在家庭中的从属性是一个跨越了历史和地域的带有普遍性的社会问题,但对于贫困妇女群体而言,她们在家庭中依附于经济收入高于她们的男性,处于从属地位。
3、社会生活中的低层次性:贫困妇女在社会生活中的低层次性是她们在家庭中从属性的自然延伸和必然渗透,具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4、承受力的脆弱性:经济上的窘迫性、家庭中的从属性和社会生活中的低层次性必然不同程度地摧毁了贫困妇女作为群体的心理自卫防线,自我控制能力的低下,理智和正确地对待外界影响的能力较差,保持内心平衡和满足状态的能力较差。
(二)帮扶现状和特点。近年来,妇联为了使更多的女性能早日脱离贫困,通过妇联及妇联建立的___市巾帼志愿者帮扶协会对特殊的女性困难群体进行有针对性的帮扶。帮扶的主要特点为:一是建立了有效的帮扶机制;二是实行项目化的运作方式;三是帮扶内容比较丰富。具体做法有:
1、实施___市“巾帼创业致富”活动小额贴息贷款政策。为支持农村妇女发展种养殖业,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的开发和拓展,鼓励城镇女性积极创办服务实体,参与社区服务,帮助失业女职工再次就业,实现创业致富目标,贷款额度一般在5万元以内。市妇联于2002年10月开始实施小额贴息贷款,至今已为65位困难妇女解决生产发展资金248.5万元,其中到期还贷资金63万元,贴息4万元,启动和扩展65个致富项目,帮助1000名城乡妇女脱贫致富,近200位妇女实现就业与再就业。切实为妇女群众解决了生产发展过程中资金短缺问题,帮助部分妇女实现了创业和就业,促进了妇女和妇女事业的健康发展。
2、深化“困难母亲希望工程”,实施“西摩希望之行”冠名助学活动。市帮扶协会自2003年成立之时开始实施“困难母亲的希望工程”,通过调查审核,对全市166位因丧失劳动能力且无经济来源或长期卧病在床的困难母亲的子女实施帮扶救助,使其顺利完成学业。至今,共发放爱心助学资金40多万元,其中通过“爱心接力棒”形式助学的大学生有15名,已发放助学资金近20余万元。2005年,为了不断深化“困难母亲希望工程”,创新帮扶形式,帮扶协会开始实施“困难母亲希望工程”“西摩希望之行”冠名助学活动。“西摩希望之行”冠名助学是指由宁波西摩电器进出口有限公司对符合“困难母亲希望工程”中受助条件的大学生、高中生伸出援助之手,使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在“西摩希望之行”中,我们通过爱心的连接,使更多经济困难的学生完成学业,社会上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得到帮助,让所有的学生在同一蓝天下正常学习成长。据统计,共为16名大学生、10名高中生提供冠名助学金106000元。同时,为了在受助学生中形成积极向上的良好导向和互动竞争的浓厚氛围,引导他们进一步树立乐于奉献、传播希望的理念,理解道义责任的真谛,获得个人在身心上的全面发展和素质上的整体提高。我们还提出了___市“困难母亲希望工程”“希望之星”评选活动,评选活动历时三年,每年评选一次。活动通过提出候选人、撰写总结、发表演讲、投票评选、验审确定等程序,最后确定“希望之星”
大学生、高中生各1名,并由协会对获得“希望之星”称号的学生进行通报表彰,发放奖学金2000元/人。
3、关爱女性健康,深入实施妇女健康工程。妇女健康越来越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2004年5月,为提高妇女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促进社会统筹协调发展,市妇联出台了“妇女健康工程”,具体包括母婴安康、生殖平安、疾病救助、健康女性等四个子项目。为保证工程的顺利实施,通过协调,成立由市妇联、市卫生局、市计生局和市文体局有关领导组成的妇女健康工程领导小组,出台了《关于在全市实施妇女健康工程的通知》,明确工程实施的对象为全市范围内的婴幼儿到老年妇女(含外来妇女),重点是青少年中的女学生、流动人口中的育龄妇女、农村、社区妇女,特困家庭中的患病妇女。其次,由市政府解决20万元的专项资金,用于优惠政策的资金补助。各子项目由有关责任单位具体负责,出台明确的措施和目标,落实到人,保证项目的正常规范开展。在母婴安康项目中,通过建立流动人口妇女组织、孕产妇档案等,对山区大
岚、鹿亭、四明山三个乡镇的特困家庭孕产妇到当地所在卫生院正常住院分娩,凭低保证或乡镇、村证明给予全额免费;平原乡镇(街道)享受低保待遇的家庭和流动人口孕产妇,可在指定卫生院凭“分娩优惠卡”享受费用优惠,一般正常分娩费用不超过500元。在生殖平安项目中,成立“关爱生活、珍视自己”志愿者服务队、设立免费检测艾滋病窗口。疾病救助项目主要是对全市范围内的困难家庭中患乳腺癌、子宫癌的妇女进行一万元以内的救助,并免费提供检查、心理咨询、回访等服务。健康女性项目主要是通过建立市妇女健康咨询服务中心和市妇女健康培训中心,每月定期邀请知名医生、专家,免费向妇女开展女性健康知识教育和培训,提高妇女健康水平。2004年,“妇女健康工程”为97名山区乡镇的特困家庭孕产妇在当地所在卫生院接受免费分娩,有378位困难家庭和流动人口的孕产妇凭“分娩优惠卡”享受到项目规定的减免政策。在城区医院设立了免费检测艾滋病窗口,发放各类宣传资料6000余份。在市妇保所等开通妇女健康热线和心理咨询电话,挂牌成立市妇女健康培训中心,共举办各类健康知识培训班6期,接受培训妇女1000人次。2005年,组织开展了“妇女健康在老区”免费妇检活动。协调市卫生局、计生局对四明山、大岚、鹿亭三个乡镇的近万名育龄妇女进行免费妇检,3月份,大岚镇举行的“巾帼志愿者送医送药送健康”活动。4月份,与姚江综合门诊部联合开展“关爱女性,携手迈向健康”免费体检活动,免费为3600名基层妇女干部、老区妇女、城区贫困妇女妇女进行健康体检。同时,对在免费妇检活动中,检查出患有子宫肿瘤的贫困妇女实施疾病救助,并进行慰问走访。2006年,将联合市计生局、市卫生局在四明山、大岚、鹿亭三个山区乡镇实施“老区妇女健康救助”工程。活动由市妇联负责牵头、协调和组织,落实救助活动开展的具体工作。市计生局计生指导站结合妇女生殖健康宣传指导和合作医疗健康检查,负责做好免费妇检,将检查中发现并经医院诊断为急需治疗的重症贫困妇女推荐列为疾病救助对象,并向市妇联提供救助对象。市卫生局负责对健康救助对象开辟“绿色诊治”通道,即专家预约就诊并适当提供优惠服务。市巾帼志愿者帮扶协会负责确定救助对象,并对列为救助的对象给予一定的资金救助。
4、整合社会资源,扩大帮扶范围和内容。扶帮困贫需要全社会各界热心人士的支持和参与,为此,帮扶协会积极整合社会资源,开展各类帮扶活动。一是充分发挥市巾帼志愿者帮扶协会7个帮扶小组的作用,积极开展针对性的帮扶。如女教育工作者、女医务工作者帮扶小组深入村镇、社区、学校、家庭教育活动点进行妇女素质教育培训、家庭教育知识讲座、妇女健康知识培训等,女干部、女能手帮扶小组积极开展巾帼创业致富工程,帮助贫困妇女创业和转业。女企业家帮扶小组中康雪芬、秦三妹等主动与贫困山区乡镇的困难学生结成定向帮扶对子,帮扶人数较多,奉献意识较强。二是发挥各乡镇、街道巾帼联谊会作用,开展扶贫帮困献爱心活动。据初步统计,2005年全市各乡镇、街道、机关妇工委共开展爱心捐款活动30余次,累计帮助困难妇女300余位,帮扶资金达15余万元。三是充分发挥巾帼志愿者队伍作用,开展敬老、尊老、爱幼活动。2005为敬老院老人开展各类服务活动20余次。
二、存在问题
1、帮扶缺少系统性。目前我们实施的帮扶没有一整套完整的帮扶制度予以结束或规范,似乎比较盲目,缺少一定的系统性和规范性,在帮扶过程中,针对出现的贫困现象和问题,通常使用“兵来将挡,水来土淹”的办法,暂时性的解决临时出现和长期存在的贫困问题。
2、帮扶资金短缺。各单位、部门资金紧张现象相对普遍,对于扶贫帮困没有固定的项目资金,主要通过政府或团体号召,各单位从有限的财政经费中拨出或干部个人捐赠的形式来解决帮扶资金。
3、缺少源头帮扶政策。由于贫困对象人多面广,对于贫困的帮扶相对显得内容狭窄、力度不足,为贫困妇女提供帮助是一种“输血式扶贫”,带来的效果是有时间性和局限性的。对于从根本上改变妇女贫困现状,缺少从源头上扶贫的办法和措施。
三、原因分析
1、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完备。对于妇女贫困中的因病致贫、失业保险等现象,目前政府还没有建立起相当完备的保障体系,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贫困妇女的致贫根源。
2、农村整体收入与消费增长还存在一定差距。由于农村科技相对落后,在人口老龄化程度越来越明显的情况下,一个普通农民家庭所要承担的日常生活支出、养老、扶幼等正常消费指数越来越高,仅靠有限的农业收入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可以说,一般的农民家庭随时都承受着贫困的威胁,一旦家庭中有人生病或其他特殊、突发原因需要支付大额费用时,就会面临贫困境地。
3、部分人社会公德意识还比较淡薄。一方面,针对社会上存在的贫困现象,还有不少人无视这些贫困现象的存在,缺乏慈善意识和足够的爱心。另一方面,不少有一定经济实力、有爱心、热心社会公益事业的人愿意出资来帮助一些需要帮助的困难群体,但是,出资后具体资金的流向不够透明、管理不够规范等问题和更多需要帮扶的人向他“伸手”要求援助的现象比较普遍,使帮扶出资者缺乏心理上的安全感。
四、对策和建议
为了使更多的贫困妇女早日脱离贫困,我们必须从多方入手,从根本上解决妇女贫困问题。
(一)寻求女性自身的发展。妇联在帮助贫困妇女脱贫的实践中采用了创造就业机会、政策扶持、社会援助等形式,为贫困妇女提供帮助是一种“输血式扶贫”。但要从根本上解决妇女的贫困问题,应是采取“造血式扶贫”的方式,即让妇女在自我的发展中增进摆脱贫困的能力,把妇女作为社会发展的参与者、实践者而不是单纯的受益者。①女性要转变“自我边缘化”的观念,树立自我发展意识。中国传统的性别观念具有几千年存在和延续的根基,它不但滋长了男性对社会的控制欲,也使女性甘愿作为男性的附庸在社会的边缘平凡地生存。许多女性将成为“贤妻良母”作为人生的最高目标,将希望寄托在丈夫身上。女性的“自我边缘化”是女性发展进程中的最大障碍。因此,引导女性首先抛弃传统的性别观念是建立平等的两性地位,乃至使妇女摆脱贫困的关键。②政府要将女性的发展纳入社会发展的规划中,以保障女性对资源的掌握和利用。这涉及到政府在制定政策时充分征询女性的意见,让女性参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事业的策划、管理、评审与考核中。特别是在就业中,努力消除劳动力市场对女性的歧视,让女性与男性拥有平等的资源享有权和发展空间。③妇联要积极配合政府,引导女性充分参与到社会经济发展中。女性必须使自己成为财富的创造者才能从根本上摆脱精神和物质上的贫困。事实证明,经济独立的女性拥有更独立的人格和个人发展空间。妇联作为最直接为女性提供帮助的组织,将从引导、帮助女性靠自己的头脑和智慧创造财富上下工夫,包括为有能力创业的女性提供政策咨询、技术指导、政策扶持等支持;鼓励女性积极就业,为她们组织有针对性、实用性的技能培训等。
(二)营造全社会扶贫的良好氛围。
对困难弱势群体的关爱程度,体现着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急他们之所急,想他们之所想,千方百计使弱者变强,贫者变富,实现共同富裕,才能充分体现党的宗旨,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各级干部要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掌握社情,了解民意,把群众呼声当作“第一信号”,把群众需要当作“第一选择”,把群众利益当作“第一考虑”,把坚持党的宗旨化为关心群众的切实行动,在办实事、抓落实、见实效上狠下功夫,把党和政府的关怀送到千家万户。同时,要有针对性地做好困难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教育他们增强大局观念和民主法制观念,自觉遵纪守法,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要大力引导致富思源,用爱心支配财富,通过扶贫济困的善举主动回报社会。要发挥扶贫帮因的优良传统,发动全社会帮扶,形成人人关心困难群体的氛围。
(三)加强领导,落实各项扶贫帮困措施。做好扶贫帮困工作,关键在于加强领导。政府要牵头成立一些固定的帮扶组织,尽量采用一些项目化的运行方式,通过冠名帮扶、工程帮扶等形式增加帮扶的信任度,吸引更多的人出资帮扶。要整合社会扶贫资源,加强社会扶贫力量的整合配置,使各种社会扶贫力量能够发挥出自身的优势与特点,形成共同推动扶贫工作的合力,确保社会扶贫工作深入开展、扎实有效。同时,政府要出台帮扶新机制,弥补当前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不足,加大帮扶力度,动员全社会切实负起帮扶责任,动真情、真扶贫,落实帮扶措施,帮助困难群体尽快走出困境。
(四)改进资金项目管理,加强监督力度。要加强扶贫资金的管理力度,按照优化配置,形成合力的原则,统筹安排使用扶贫资金,发挥整体效益。要严格实行报帐制,推行帮扶资金公示制,增加帮扶资金流向透明度。要加强资金监督力度,监督所帮扶重点对象的资金落实、实施情况。
扶贫帮困既是一项紧迫的工作,也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妇女贫困是一个历史问题,更是一个社会现实,它有其孕育、生长乃至蔓延的土壤,但依靠政府运作、社会支持,通过扎扎实实的工作和深入持久地开展扶贫帮困活动,特别是女性精神的独立自主,贫困妇女一定可以走出贫困的桎梏,摆脱生存困境,早日走向共同富裕。
第三篇:农村扶贫调研报告
**市农村扶贫调研报告
农村扶贫工作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近年来,我市各级党委、政府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目标,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坚持
真扶贫、扶真贫,以实施
“三大工程”
为载体,不断推进扶贫工作,取得明显成效。领导重视,政策支持,不断推进扶贫工作。
1月20日,**市召开脱贫攻坚大会,深入贯彻中央、省、市脱贫攻坚大会精神,全面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市的脱贫攻坚工作,动员全市上下齐心协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杜中伟指出,扶贫开发是各乡镇、各单位、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通过落实领导责任、整合项目资金、加大考核督查力度等措施,整合各类资源,调动各方力量,坚决啃下扶贫攻坚这块“硬骨头”,确保脱贫工作取得如期成效。他强调,要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坚持“输血”与“造血”有效结合、扶贫与救助无缝衔接,认真落实“五个一批”政策措施,抓好产业开发扶贫、转移就业扶贫、易地搬迁扶贫、教育助学扶贫、社保扶贫,确实做到能扶尽扶、该搬尽搬、应保尽保。胡宝结合全市实际,要求各级各部门,从三个方面打好脱贫攻坚战。一是明确目标,坚定信心,正视问题,保持清醒头脑,科学研判,把握发展机遇,力争使中央、省、市每一项政策支持都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扶贫成果。二是因地制宜,综合施策,大力实施精准扶贫基本方略。要按照“六个精准”、“五个一批”的要求,明确重点,精准发力,着力在产业发展致富上、易地搬迁脱贫上、提升教育水平上、社会保障兜底上、体制机制完善上实现突破。三是推动工作落实,奋力夺取脱贫攻坚新胜利。要强化组织领导、队伍建设、扶贫考核、宣传引导、合力攻坚,形成全社会共同推进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和良好氛围。
今年以来,**市认真贯彻落实各级扶贫工作部署,通过开展建档立卡、教育扶贫、雨露计划等工作,大力推进精准扶贫,改善困难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该市扶贫办开展的“建档立卡”数据采集和更新工作目前已经完成。在去年基础上,对贫困人口增减变化作了变更,最终确定了3043户8471人,涉及9个乡镇(街道)79个村。对“建档立卡”贫困户中,参加2015年普通高考并被录取、就读的二本B类以上普通本科院校的学生,每生给予一次性补助5000元。20名符合条件的贫困大学生通过教育扶贫获得补助。此外,该市还实施了雨露计划,对“建档立卡”贫困户中,参加职业教育并符合相应条件的在校学生,给予2000元的生活困难补助,目前正在接受报名、审核。
一、存在的问题
我市扶贫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还存在很多问题。
(一)限制农户增收的外在因素还较多。
一是农村立地条件差、生产性基础设施投入不足。我市耕地量少、块小、分散,而且生产性基础设施落后,不少己年久失修,制约了我市农业发展和低收入农户脱贫致富。
二是特色产业扶贫水平较低。全市农业龙头企业总量少、规模小、设备差,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灾害能力不强,带动农民增收的能力弱。
三是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全市农民合作组织规模小,资金实力弱,再加上技术、人才等方面因素制约,专业合作社组织从事种养业的比例高,粗放经营的多,从事农产品深加工的少,产生的经济效益低,带动作用不明显。
四是低收入农户增收渠道单一。城镇产业规模小,三产业发展慢,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不足,难以让低收入农户从第第三产业获得更多的收入。
五是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向下延伸不够,低收入农户对市场信息和市场行情缺乏了解,对农业结构调整方向不明确,致使农业生产难以与市场对接,加之部分农村文化阵地萎缩,公共文化体系缺失,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不强,影响了低收入农户自我发展能力的提高。
六是一些村级组织自我发展能力较弱,缺乏战斗力、凝聚力和创造力,无法带领低收入农户脱贫致富。
(二)制约低收入农户脱贫致富的自身因素也不少。
扶贫工作要靠
“内治外帮”,低收入农户脱贫致富最终要靠自身的努力,只有把他们的潜力挖掘出来,才能抓住扶贫工作的牛鼻子
。目前影响他们脱贫致富的自身因素主要有三个:
一是一些低收入农户满足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自给自足的传统生产模式,离开土地的脱贫致富能力较弱,有的仍未摆脱“养猪为过年,养牛为犁田,养鸡养鸭为了找点油盐钱”的自然经济状态,他们的商品意识、科技意识和市场开拓能力都很低。
二是由于受科技文化素质等因素影响,一些低收入农户生产仍带有较大的盲目性和传统的自然习惯,部分农民接受科技知识和适应市场经济能力较差。
三是部分低收入农户“等、靠、要”思想较为严重,具有强烈的依赖性。过去长期实施“送钱、送粮、送衣”的扶贫方式,致使一些地方的低收入农户产生了靠政府靠社会救济度日的依赖心理,失去了改变贫困的信心,存在着一种比物质贫困更严重、更难治愈的“志气
贫困”。
(三)扶贫的方式方法还需改进。
一是强调经济的多,重视人的精神、文化因素的少。有些地方往往强调的是增加物的因素,而忽视人的因素,一谈到扶贫就强调加大资金投入、发展项目等等,对于树立自强自立、艰苦奋斗的精神宣传不够。
二是缺乏对症下药、分类指导。有些扶贫资金、项目,采用平均分配办法,直接影响了扶贫的效益和效果;机关干部在帮扶中,下去的人多,但帮助分析贫困原因、指导脱贫办法的少;在帮扶措施上,有些地方对不同类型贫困户缺乏有针对性的帮扶,采用的办法不多、措施单一。
三是有些地方基础工作不够扎实。主要反映在一些基础数据上,包括低收入农户、低保对象的确定,有些就由于人为因素造成不够准确、真实、可靠。比如有些贫困户是由于家庭成员不承担或少承担赡养和扶养义务造成的,但这类情况在一些地方仍把他们列入扶贫对象,以致造成不良影响。
(四)一些政策、措施还不尽科学合理。
一是资金投入不足,诱发新的债务。二是资金渠道多头分散、门槛高,受益难。据了解,近年来中央、省、市各级财政投入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资金也不少,但这些资金各有各的主管部门,各有各的投向,各有各的管理方式,造成项目规划、实施、验收不好统筹协调,增加乡镇村的操作成本、农户的生产成本。其中很多扶贫项目资金都是以“以奖代补”的形式下发或申请条件要求较高,而低收入农户由于无资金、无能力进行启动实施,根本无法争取项目资金,所以扶贫效果收效不大。再是有些规划项目不尊重群众意愿和不切合实际,有的地方农民想做的项目,相关部门没有规划,就不能申请扶持资金,而部门规划的项目不一定适合在当地实施,但为争取资金又必须申报,最终效益不好。三是低保扩面工作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低保将能更有效解决农村最低贫困群体的生活问题。但低保下达比例指标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一是低保对象难确定。由于分配到乡镇、村的指标是固定的,造成部分农村出现
“粥少僧多”或者“僧少粥多”引发农村一些新的不稳定因素。二是部分乡镇因财政困难,配套资金难落实,对这项工作的积极性不高,出现落实不到位情况。
(五)扶贫的机构、力量有待加强。
一是扶贫的主管机构不健全。目前本市扶贫办没有独立,大多与农办或农业局合署办公,而且办公室没有专职工作人员(或很少),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市农村扶贫工作的开展和深入。二是扶贫的资源、力量有待整合。扶贫工作要求多部门协作,但当前的协调主要在资源动员上比较有效,在资金和项目的管理上部门间的协作明显不足,形成职能部门单打独斗的局面,没有很好地将部门的资源、资金整合运用,形不成合力,造成各方面都在抓,而各个方面又都出现资金缺口、项目效益不明显的问题。而且多数县(市、区)缺乏统筹兼顾、有效整合的机制,降低了扶贫的效率。
二、对策与建议
做好农村扶贫工作任重道远,我市必须在认真总结过去扶贫工作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狠抓工作落实,完善工作机制,扎实有效推进扶贫工作,对此,提出以下建议:
各级党委、政府要在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认真贯彻实施市政府[2015]63号文件的同时,理清思路,加强扶贫工作的针对性,进一步理清扶贫工作思路,把扶贫开发看作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前提和基础,抓住扶贫关键环节,用统筹的眼光看扶贫,综合的手段抓扶贫,真正把扶贫开发作为一个系统工程,纳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整体框架之中。
一是加大生产性基础设施投入。根据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和生态农业、高效特色农业的需要,统筹规划,加大对生产性基础设施的投入,努力改善农林生产条件,为可持续发展打实基础。
二是进一步规范扶贫对象的审定。扶贫对象的确定必须坚持标准,规范程序,规避人情因素,确保准确、真实、可靠,把真正符合条件的低收入农户纳入建档立卡对象,扶贫项目与低收入农户对接到位。
三是加强扶贫分类指导工作。要继续向开发性扶贫、救济性扶贫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三管齐下的方式转变。要积极开展信息帮助、产业扶持等开发性扶贫。目前我市贫困对象中近三分之一是老、病、残等几乎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不适宜、造血式的扶贫,对这部分人员应纳入政府低保救济。要进一步做好低保“提标扩面”工作,尽量减轻乡镇的负担,对欠发达乡镇要给予特别的照顾,以更好地调动乡镇干部的积极性。
第四篇:农村扶贫攻坚调研报告
农村扶贫攻坚调研报告【一】
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党的十八大作出的一项重大部署。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密切联系群众、改进干部作风、汇聚群众智慧力量的现实需要。按照县委的部署和要求,我作为班子一把手,带头学习,带头转变作风,带头查找问题和整改问题,带头下基层调研、指导工作,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自我局3月18日召开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动员大会以来,我带领局相关干部多次深入XX乡开展了群众路线教育实践调研活动。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XX乡基本情况
XX乡地处XX西南,距县城乔庄镇86公里,幅员面积63.6平方公里,辖4村24个村民小组,445户,1203人。2011年未有建卡贫困人口460人,贫困发生率38.8%,目前有建卡贫困人口110户,286人,其中农村低保人口122人,五保户25人。2013年末农民人均纯收入4770元,是全县最偏远的贫困乡之一。
XX县委、县政府把扶贫开发作为农村工作的重点,坚持瞄准贫困区域,以连片扶贫开发和特困村建设为重点,创新机制,整合资源,精准扶贫,2012年把XX乡的朝阳村、先锋村,锅坛村、三台村4村纳入XX县第一轮“10+4”特困村扶贫攻坚,制定了整乡推进全域扶贫攻坚规划,着力打造山区综合治贫示范乡,落实了1名县委常委任帮乡工作组长,2名副县级领导任副组长,县级8个部门帮扶到村,县级85名干部及乡村干部帮扶到户,村村有帮扶部门,户户有联系干部、有发展规划、有帮扶措施、有增收减贫目标,通过两年多的建设乡村基础设施全面改善,人居环境面貌焕然一新,主导产业不断壮大,农民收入稳步增长,贫困人口减少170名,贫困发生率降低15个百分点。
二、工作成效
乡党委政府结合乡情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分步实施,重点建设“六大”工程成效显著。
(一)以助农增收为核心,大力实施产业富民工程。
1、种植业:新建银杏示范片1000亩,栽植银杏20万株,全乡人均150株。2012年规范化种植柴胡1000亩,2013种植柴胡达到2000亩,银杏树下套种中药材2014年达到(林药模式)3000亩。
2、养殖业:建标准化鸡舍3000平方米,养殖土鸡年出栏6万只。生猪午养殖达到1000头,户平出栏2头。养羊2014年达到3000只。
3、劳务产业:加强务工技能培训,加速农村人才资源开发,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做到每户有一名
“明白人”,有组织的转移输出农村富余劳动力200人/年。
4、培育专合经济组织:新成立柴胡种植专业合作社一个,带动农户420户,土鸡养殖专业合作社一个,带动农户180户。
通过实施产业富民工程成功探索出了“银杏、核桃+药材、魔芋、土鸡”的生态立体种养模式,形成乡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目的,大力实施基础强农工程
1、路网体系基本形成。新建改建通社道路25公里(覆盖4个村),硬化社道15公里。
2、安全饮水基本解决。新建蓄水池15处,架设管道19000米,新建河堤2处300米(三台村、朝阳村各一处)。
3、农村电网全面改造。全面改造了村内高压、低压线路,切实保障了农户生产生活用电。
4、清洁能源有效推广。大力推广沼气池、太阳能、节能灶等新型能源,农户推广面75%。
(三)以改善农户生活环境为重点,大力实施农居改善工程
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政府补助、农户主体”的原则,大力开展人居环境综合治理,实施农户庭院“三建五改”建设,对现有贫困户的房屋、院坝、圈道进行改造,完成房屋立面改造8000平方米,改圈厕4000平方米,旧房屋拆除3000平方米,院坝硬化5000平方米,入户路硬化15000平方米,建设沼气池350口,庭院绿化15000平方米,新建公共卫生厕所4个。全乡四个村基本形成了特色鲜明,设施完善,庭院整洁的新农村雏形。
农村扶贫攻坚调研报告【二】
扶贫移民局党组书记、局长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党的十八大作出的一项重大部署。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密切联系群众、改进干部作风、汇聚群众智慧力量的现实需要。按照县委的部署和要求,我作为班子一把手,带头学习,带头转变作风,带头查找问题和整改问题,带头下基层调研、指导工作,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自我局3月18日召开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动员大会以来,我带领局相关干部多次深入XX乡开展了群众路线教育实践调研活动。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XX乡基本情况
XX乡地处XX西南,距县城乔庄镇86公里,幅员面积63.6平方公里,辖4村24个村民小组,445户,1203人。20xx年未有建卡贫困人口460人,贫困发生率38.8%,目前有建卡贫困人口110户,286人,其中农村低保人口122人,五保户25人。2013年末农民人均纯收入4770元,是全县最偏远的贫困乡之一。
XX县委、县政府把扶贫开发作为农村工作的重点,坚持瞄准贫困区域,以连片扶贫开发和特困村建设为重点,创新机制,整合资源,精准扶贫,20xx年把XX乡的朝阳村、先锋村,锅坛村、三台村4村纳入XX县第一轮“10+4”特困村扶贫攻坚,制定了整乡推进全域扶贫攻坚规划,着力打造山区综合治贫示范乡,落实了1名县委常委任帮乡工作组长,2名副县级领导任副组长,县级8个部门帮扶到村,县级85名干部及乡村干部帮扶到户,村村有帮扶部门,户户有联系干部、有发展规划、有帮扶措施、有增收减贫目标,通过两年多的建设乡村基础设施全面改善,人居环境面貌焕然一新,主导产业不断壮大,农民收入稳步增长,贫困人口减少170名,贫困发生率降低15个百分点。
二、工作成效
乡党委政府结合乡情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分步实施,重点建设“六大”工程成效显著。
(一)以助农增收为核心,大力实施产业富民工程。
1、种植业:新建银杏示范片1000亩,栽植银杏20万株,全乡人均150株。20xx年规范化种植柴胡1000亩,2013种植柴胡达到20xx亩,银杏树下套种中药材2014年达到(林药模式)3000亩。
2、养殖业:建标准化鸡舍3000平方米,养殖土鸡年出栏6万只。生猪午养殖达到1000头,户平出栏2头。养羊2014年达到3000只。
3、劳务产业:加强务工技能培训,加速农村人才资源开发,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做到每户有一名
“明白人”,有组织的转移输出农村富余劳动力200人/年。
4、培育专合经济组织:新成立柴胡种植专业合作社一个,带动农户420户,土鸡养殖专业合作社一个,带动农户180户。
通过实施产业富民工程成功探索出了“银杏、核桃+药材、魔芋、土鸡”的生态立体种养模式,形成乡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目的,大力实施基础强农工程
1、路网体系基本形成。新建改建通社道路25公里(覆盖4个村),硬化社道15公里。
2、安全饮水基本解决。新建蓄水池15处,架设管道19000米,新建河堤2处300米(三台村、朝阳村各一处)。
3、农村电网全面改造。全面改造了村内高压、低压线路,切实保障了农户生产生活用电。
4、清洁能源有效推广。大力推广沼气池、太阳能、节能灶等新型能源,农户推广面75%。
(三)以改善农户生活环境为重点,大力实施农居改善工程
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政府补助、农户主体”的原则,大力开展人居环境综合治理,实施农户庭院“三建五改”建设,对现有贫困户的房屋、院坝、圈道进行改造,完成房屋立面改造8000平方米,改圈厕4000平方米,旧房屋拆除3000平方米,院坝硬化5000平方米,入户路硬化15000平方米,建设沼气池350口,庭院绿化15000平方米,新建公共卫生厕所4个。全乡四个村基本形成了特色鲜明,设施完善,庭院整洁的新农村雏形。
(四)以改善公共服务体系为抓手,大力实施民生保障工程
1、完善了公共服务体系。巩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系,农民参合率达到98%以上;提升村级文化活动室,规范管理好村级活动阵地,方便群众办事,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提升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水平。
2、提高了社会保障水平。大力宣传和认真落实“十大救助制度”,推行好农村养老保险,农村五保户、低保户、特困户,做到应保尽保。
3、建成了平安乡村。建立“十二户”联洁联防制度,完善矛盾纠纷调解机制,社会治安群众满意率98%以上。
(五)以培养新型农民为目标,大力实施素质提升工程
培养文明型农民,促进家庭和睦、邻里和谐;培养技能型农民,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率达85%以上;培养守法型农民,增强农民依法办事意识;培养创业型农民,落实农民创业扶持政策,引进、开发适合农民创业增收的项目。
(六)以增强基层组织战斗力为着力点,大力实施组织创新工程
1、强化村级班子建设。坚持公推公选和公推直选,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尤其选好配强村支部书记,发挥好大学生村官的作用,群众对“两委”班子满意率98%以上。提升党员致富带动能力,组织农村党员开展“一帮一”活动,全乡78名党员帮扶特困户78户。
2、坚持民主管理。进一步坚持并完善“一事一议”制度,群众对村务公开满意率达98%以上。
三、工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落实目标责任。
一是建强领导机构,县上成立了县委常委、总工会主席强海英为组长,相关县级部门为成员的XX乡扶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加强组织领导和指导工作,XX乡及各村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小组,县委公选了1名专职扶贫副乡长,具体负责扶贫攻坚工作。广元市委常委、县委书记向此德每年到XX乡调研指导达4次,及时解决群众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二是落实部门责任,要求县级帮扶部门每年到村、到户开展工作2-3次落实一个帮扶项目;三是建立考核体系,县委县政府将此项工作纳入了对XX乡和县级相关部门的目标考核,要求帮扶的县级部门“全乡不脱贫,工作不脱钓”。(二)统一贫困标准,准确识别对象。
XX乡是一个典型的农业乡,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传统农业方式根深蒂固,特别是20xx年“5.12”地震中XX是极重灾乡,全乡农户整乡外迁,半年后回原址重建,加之连年频发的地质灾害、洪灾、泥石流影响,基础设施不完善,农业生产环境恶劣,农民增收缓慢,如何整乡推进全域扶贫攻坚,实现脱贫致富目标,乡党委政府按照“基础先行,产业支撑、民生为本、党建保证”的思路,依据乡情准确识别贫困对象,科学制定了发展目标,2014年3月对全乡贫困户进行了重新精准识别。按照“五步两公示”的方法找准贫困对象及困难原因。第一步:民主推荐。由村支部主持召开村社干部、党员大会,初步提名推荐贫困对象;第二步:群众评议。以村民小组召开社员大会,按推荐名单逐户评定;第三步:社会监督。评定后的名单以村汇总公示7天,征求村民意见,接受社会监督;第四步:集体审核。各村公示后的名单报乡党委政府集体审核后全乡公示7天;第五步:县级审定。以村公示无异议后乡镇集体审核报县扶贫开发和移民工作局审定。乡纪委、村廉勤委全程监督,确保公开、公平、公正,最终确定全乡有贫困对象110户,286人。在准确识别对象的基础上,乡党委、政府针对每一个贫困户制定了“五个一”建设目标,即每户建一个生态庭院,发展一个增收项目,转移输出一个劳动力,培训一个致富“明白人”,户均年增收一万元以上。
(三)创新工作机制,精准扶贫到户。
为实现贫困户“五个一”脱贫目标,户户落实“五到户”措施,把真扶贫,扶真贫,精准扶贫落到实处。
1、项目规划到户。一是乡成立规划组进村入户与群众面对面调查了解各户经济收入现状和发展意愿;二是按照各户的家庭成员年龄结构、劳动力结构、地理条件等因素因地制宜的制定发展规划;三是将发展规划“明白卡”到户上墙。
2、干部联系到户。一是县级帮扶单位、乡驻村领导、驻村干部、村社干部、大学生村官实行驻村包户到人头、到项目;二是帮扶干部要掌握帮扶对象的经济状况、贫困原因、发展项目;三是把各项扶贫政策宣传到户,措施落实到户;四是县级帮扶部门每年上门帮扶不少于三次,乡村社干部每星期上门帮扶不少于一次。
3、资金补助到户。一是项目建设资金补助标准经乡党委会议研究制定后全乡统一以村全面公开。二是建设项目经验收合格后及时直补到户;三是乡纪委加强对补助资金的监督,聘请义务监督员各5名,加强社会监督。
4、技术培训到户。一是培训方式采取上门培训、现场培训、集中培训相结合的方式;二是围绕银杏、核桃、柴胡、魔芋等种养殖业专题培训;三是对贫困户全覆盖培训,每户至少有1—2名产业致富“明白人”。
5、检查验收到户。一是成立验收组对帮扶农户发展的产业和建设的项目完成一项验收一项,每月验收督查;二是验收组人员中要有村廉勤委成员参加,确保验收准确、公正、真实;三是乡上成立督导组负责督促检查,对村工作组每季度述职通报;四是县上半年进行一次检查评估,验收考核,确保贫困户当年增收脱贫目标实现。
全乡共填制上墙“明白卡”445户,占总户100%,其中,建卡贫困户112户。县级8个部门85名干部共帮扶贫困户85户,帮扶一般户212户,乡村干部共帮扶贫困户27户,帮扶一般户121户。
(四)整合项目资金,保障投入到位。
一是县级财政投入。县财政每村每年投入45万元,4村计180万元,连续投入3年共计540万元;二是加大财政扶贫专项资金投入力度。2013年先锋村整村推进扶贫项目投入100万元/年,对农户产业发展给予小额贷款贴息,对建卡贫困户整合资金全覆盖培训;三是部门帮扶投入。县级帮扶部门每年每个部门帮扶一个项目,重点解决通村社道路、饮水、贫困户房屋改造、产业发展和农户能力提升,县长罗云3次到该乡现场办公落实县级部门整合项目资金实施硬化通村社道路和解决贫困农户安全饮水问题;四是整合政策投入。坚持农村低保和扶贫开发“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对特困户、低保户、五保户应保尽保;认真落实县委县政府制定的“十大救助制度”,及时救助特困群众,切实解决困难群众就医和子女入学难的问题;五是吸纳社会资金投入。根据乡内主导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实际,引进2家省级农业扶贫龙头企业帮村帮户,扶持专合社2家带动农户发展产业增收;六是对建卡贫困户差异化扶持。干部重点帮扶,项目资金重点投入,配套政策重点扶持。规划2014年整合各类资金及业主、农户自筹总投入20xx万元。(五)坚持群众路线,突出农户主体。
以村制定完善了“一事一议”,以奖代补工作程度,项目建设以村为单位实行“四议两公开一监管”(即村支部提议,村支部、村委会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大会决议;事项公开;结果公开;村廉委领导监督),规划到户的项目建设以农户为主体,充分调动广大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建设生态新村,幸福家园的热情。四、几点启示
XX县XX乡整乡推进全域扶贫攻坚的做法和经验有五点启示:一是坚持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是推进新一轮扶贫攻坚的坚强保障;二是坚持瞄准贫困区域,真扶贫,扶真贫的认识到位,思路清晰是强力推进基础扶贫、产业扶贫、新村扶贫、能力扶贫、生态扶贫“五大扶贫工程”的前提;三是坚持践行群众路线,务实创新,转变干部作风是精准扶贫到户的关键;四是坚持着力构建“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整合资源,投入到位是扶贫攻坚工作落地见效的重要手段;五是坚持注重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是推进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第五篇:农村精准扶贫调研报告
农村精准扶贫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讲求事实。它通过调查得来的事实材料说明问题,用事实材料阐明观点,揭示出规律性的东西,引出符合客观实际的结论。调研报告的基础是客观事实,一切分析研究都必须建立在事实基础之上,确凿的事实是调研报告的价值所在。因此,尊重客观事实,用事实说话,是调研报告的最大特点。写入调研报告的材料都必须真实无误,调研报告中涉及的时间、地点、事件经过、背景介绍、资料引用等等都要求准确真实。一切材料均出之有据,不能听信道听途说。只有用事实说话,才能提供解决问题的经验和方法,研究的结论才能有说服力。如果调研报告失去了真实性,也就失去了它赖以存在的科学价值和应用价值。下面是应届毕业生网小编收集整理的调研精准扶贫工作调研报告,欢迎借鉴阅读。
为全面贯彻落实省、市、县委关于扎实开展精准扶贫工作的总体部署,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根据xx党委、政府的安排和要求,我对xx村村情进行了实际调研。为了掌握村里在组织建设、农民思想状况和文化程度、村集体经济收入以及道路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等各方面的具体情况,我采取与村干部座谈会、实地考察、走访农户等形式,深入开展调研活动。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xx村基本情况
xx村位于xx东部川区,全村共有5社135户540口人,其中贫困户44户,五保户2户,贫困人口168人;耕地面积3685.43亩,其中川地1528.62亩,山地2156.83亩,人均耕地6.82亩(川地2.83亩、山地3.99亩)。该村地处灵新路沿线,距离街道约2公里,位于达溪河川区,自然条件较差,基础设施滞后,生产生活条件极为不便。
1、村组织建设情况
xx村“两委”班子成员共8人,其中村党支部书记一人,村委主任1人,村党支部副书记1人,委员8人,计生专干1人,平均年龄45岁;文化程度:大学文化1人,高中文化1人,初中文化6人。全村党员人数共有43人, 其中流动党员10人,其中困难党员6人。村的党组织及村的行政管理组织基本健全,能够正常开展党组织活动及村务管理工作。
2、劳动力资源状况
全村共有劳动力184人,其中男103人,女81人。劳动力中小学文化程度者居多。今年外出务工者53人,42人从事建筑行业,11人从事服务业,年人均收入1.8万元。留守劳动力基本从事传统的种植业和养殖业,养殖业效率下滑。
3、农村经济发展情况
全村以种植业、劳务输出为主导产业,主要种植豆类、小麦、玉麦等作物,饲养牛、生猪、家禽等。近年来,由于党的政策好,落实到位,加之上级党委和政府的关怀,该村在基础设施上有所改善,全村各社都通有有线电视,自来水入户率达到30%以上,有四社已经通了硬化路面,医疗卫生室1所,村级活动室1所。2014年底,xx村种植业收入占经济总收入的54%;养殖业收入占经济总收入的19.4%;二三产业收入占经济总收入的26.5%。从产业比重看,xx村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于种植业。而外出务工人员及从事二、三产业者,养殖业者偏少,经济收入来源单一,经济总量偏小,贫困面较大。
种植业:xx村种植业主要以玉米等经济作物为主,年均种植玉米2360亩,占全村耕地总面积的83%。另种植少量小麦、豆类、蔬菜约477亩。
草畜产业:目前,全村共有牛存栏112头,户均0.8头;羊存栏240只,户均1.7只;猪存栏30头。
4、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全村5个社133户通电;由于该村自然条件所限,群众用水均在各社建有饮水池,全村于2014年两社接通自来水;通讯设备基本普及,全村现有固定电话12部,移动手机150部;“村村响”工程覆盖全村;全村尚有纯窖洞住户8户,21人,22孔;有房有窑洞户36户,132人,房屋间数130间,窑洞37孔;纯土木结构房屋户数34户,130人,194间;纯砖混结构房屋户数15户,72人,104间;楼房户数1户,1人,四间;彩钢房户数2户,6人,4间。
5、公共服务设施
村部建筑面积七间105平方米;目前村级卫生所、文化广场等配套设施基本齐全。
贫困现状:(2014年底,全村人均纯收入不足3826元的贫困户44户,涉及人口168人,贫困面居全乡偏中水平。全村享受低保政策的农户有32户116人,社会保障水平远不能达到群众的期望值。全村现有60岁以上老人68名,全部享受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政策,每人每年可领取养老金660元。)
6、计划生育工作情况:全村计生人口500人,共有育龄妇女89人,其中无孩6人,一孩40人,独生子女户3户,二孩44人,二女户10户,多孩12人。落实节育措施89人,其中放环31人,结扎58人。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xx村在目前的发展过程中,主要存在着以下困难和问题:
一是该村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作为主要经济来源,但由于自然条件所限,山地、台地、陡坡地居多,机械化程度低,土壤品质差,水土流失严重,广种薄收的现象比较突出,玉米亩产量约500公斤左右,小麦亩产量不超过220公斤,种植业经济效益微薄。群众养牛多为耕役用,黄牛品质差,黄牛养殖以散养居多,饲养方式比较粗放,年出栏量偏少,未形成规模,经济效益及不明显。
二是由于该村地处偏僻,全村总户数仅为133户,并且人户分离户居多,人口稀少,项目建设很少涉及,致使全村基础设施建设因资金短缺、条件太差而长期停滞不前,目前村社道路全为土路,且沟壑纵横,溪流蜿蜒曲折,地形复杂,遇阴雨天气群众出行困难,全村房屋大部分系80年代土坯房,年久失修,抗灾害度较差。
三是由于该村位于偏僻山区,环境封闭,对外交流机会少,信化工程难以落实,群众思想保守,安于现状,脱贫致富的欲望不强,人口文化素质相对较差,青壮年小学文化程度者占80%;对新生事物接受能力低,缺乏致富技术,这些问题直接制约着村域经济的健康向前发展。随着近年来国家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的深入实施,以及我乡牛产业发展的进一步推进,少部分农户已通过发展养牛业自力更生,提高了生产生活水平,实现了脱贫致富。但大部分群众目前家庭经济状况需要进一步改善。水自然灾害给群众生产生活带来极大的障碍,突发性暴雨和洪水给群众造成的损失是无法估量的,姚家湾社全社有纯山地530亩,全社有5户25口人全住半山腰,饮水、生产、生活、文化教育、政策落实难以发展,水土流失浪费资源,人口素质越来越差,如不移民,难以发展。
(二)发展前景和优势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基本条件,提升牛产业。根据该村实际,重点应抓好温棚牛舍基础配套设施建设达到户户养牛,乡村道路硬化建设、群众文化活动设施建设,从基本面对群众生活生产现状进行加固和提升,从而为脱贫致富打好坚实的基础。一要提倡和推广温棚养牛,真正做到科学养牛,全面提升经济效益。二要加强村内道路建设,俗话说:“要想富先通路”,要全面提升村内道路建设和外界交通连接建设,促使村内有能力,有资源的农户大力发展运输业,拓宽家庭收入来源。三要加强村卫生所、文化书屋建设,通过配备必须的医疗设备和药品,选用德才兼并的村医,配备专业的农业技能书籍、配备全面的信息传播设备,实现小病不出村就能得到有效医治,知识不出村就能得到深入学习,信息不出村就能得到全面收集的效果。通过上述措施的落实,真正达到改善该村农户生存环境,降低生产生活成本的目的。
2.大力发展养牛业,增加群众经济收入,实现脱贫致富。虽然经过近几年的发展,牛产业在该村农户经济收入中已经占有较大比重。但目前全村实有5社23户养牛,牛存栏112头,其中基础母牛98头,能繁母牛87头,依然处于“原始”阶段;出售依然单靠上门贩子拉运,农户对周边市场无掌握。因此,要在省、市、县、乡支农惠农政策的引导下,按照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产业化发展的整体思路,精心组织,科学规划,建立养牛专业合作社,建立完善销售网络。确保产出、销好、收益。同时,要充分利用农闲时机组织村内部分群众外出考察效益养殖学习,解放思想,转变思路,实现规模养殖。
3.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农户整体素质,实现小康生活。一要推进基层组织建设,深化“和谐五星”创评活动。将“五星”户逐步将其培养成入党的积极分子,进一步壮大村级党员队伍。同时加大对村上干部和农村党员的培训,使他们掌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常用的法律法规、致富信息等知识。要持之以恒的把培训农户、提高素质作为治本之策,着力增强农民的致富本领,把简单的“需输血”变为“能造血”。二要通过谈心、交友等方式,向农户讲解知识的重要性和读书学习的必要性,使农户转变观念,重视学校教育,从长远上提高农户家庭整体素质,为全家生活水平的中长期改善打好基础。三要加大种植业、养殖业等各行业实用技术知识的培训,为农户发展多种增收产业、扩大就业渠道提供智力支撑。
三、对策及建议
(一)因户制宜,合理采用增收措施
该村的低收入户,大致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可造血型”,另一类是“需输血型”。“可造血型”低收入户是指家庭中有劳动力,有能力通过自身的劳动脱贫。对这类低收入户,主要考虑从就业、创业方面进行帮扶。帮助就业有两种可用形式。
1、充分利用本村的种养大户,给予他们更多的优惠政策,增加他们对低收入农户中的劳动力就业帮扶的积极性,让低收入农户中的劳动力能从当地得到稳定收入。这样即帮助了低收入户通过自身劳动解决贫困问题,同时又能促使他们掌握一到两门实用技术,为有条件的低收入户的创业积累经验。
2、对外劳务输出,对低收入户家庭中哪些能外出打工,又找不到途径的劳动力,把他们组织起来,根据用人单位的需要进行岗前培训,统一管理、安排就业。“需输血型”低收入户是指家庭中没有劳动力的低收入户。这类低收入户多为“五保户”,还包括部分因“病残”、“因小孩上学”致贫的低收入户,他们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无生存的本领,无经济来源。对这类低收入户的帮扶,着重从政策方面进行帮扶。第一、政府的民政部门要向他们提供最低生活保障,做到应保尽保,并不断提高最低标准。第二、政府还要通过财政预算、向社会募捐等方式,为他们建立各类生存保障基金,不断提高这部分低收入户的生活待遇和生活质量,让他们“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学有所教”。
(二)积极引导,大力提倡自主创业
继续扩大养殖规模,改进黄牛饲养方式,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品种,不断提高牛产业经济效益。村内80%以上的农户养牛在3头以上。目前该村存栏基础母牛98头,以计划增购能繁母牛50头以上,总体达到能繁母牛150头。按照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产业化发展的整体思路,建立养牛专业合作社,建成养殖示范点2处,温棚牛舍50栋,完善销售网络。通国家扶持,出台一些行之有效的奖补政策,确保温棚养牛人均年增收3000元。
从长眼看,低收入户的脱贫应以自主创业为主。根据目前现状,帮助低收入户自主创业的最佳办法是“政府投入、农户承包、公司销售”。对一些能够自主创业的低收户家庭,政府要为他们提供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便利的条件,不断提高他们自主创业的主动性。政府应采用优惠的政策,依托本地区的农业企业、种养大户,建立一批种植、养殖小区,将本地区的低收入户集中起来,共同创业,并为他们提供产前的生产资料供应、产中的技术指导、产后的销售等一条龙的高效、优质服务。
(三)积极争项改善基础条件
一是该村3社农田水土流失严重,耕作非常困难,致使产量逐年下滑,争取水保部门分列项整修标准化梯田1500亩;二是该村姚家湾社现还居住在山顶,全社7户实际居住不到4户,饮水、生产生活都很困难,积极争取移民搬迁项目。
(四)抓好农业科技文化的培训、推广
一方面加大利用科技文化知识的宣传和培训力度,要积极推广运用各种集约、高效、节约型农业技术,提高农业资源和投入品的使用效率。如积极推广配方施肥等农业科技实用技术。另一方面要积极推进农村劳务的开发,全面实施外出打工人员培训工程,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积极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增加农民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