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市农村广播电视事业调研报告
我市农村广播电视事业现状分析和发展思路
我市辖渝水区、仙女湖风景名胜区、高新技术经济开发区和分宜县,设17个乡、15个镇、有446个村民委员会、3760个村民小组。全市共有广播发射台3座、电视发射台1座、中波实验台1座、MMDS(多路微波传输系统)发射站1座,网络传输公司3个,主要由它们共同承担我市的广播电视节目的发射、传输及对农村广播电视的覆盖任务。[找文章到☆好范文 wenmi114.com(http://www.xiexiebang.com/)一站在手,写作无忧!]
一、农村广播电视的覆盖情况
广播的覆盖情况:广播主要采用调频无线发射的方式覆盖。经过近年来的发展,广播的覆盖范围有了很大的提升,全市广播的综合覆盖率达98以上。新余的城乡居民基本上都可以收听到来自省高山台、市发射台以及其他设区市发送的中央一套(90.7兆)、省一套(92兆)、新余本地3套(94兆、95.3兆、96.2兆),中波585千赫、其他设区市2套以上共7套以上的广播节目。
电视的覆盖情况:电视的覆盖主要采用有线联网、微波传送、卫星接收、无线发射的方式进行综合覆盖,综合覆盖率达85以上。
1、有线联网方式覆盖:至目前,光缆有线电视开通乡镇32个,开通率100,开通行政村165个(分宜117个、渝水48个),开通率为40,开通自然村785个(分宜655个、渝水130个),开通率为21。分宜县共架设光缆干线500多公里,接入网电缆总长达1500多公里,全县155个行政村有117个已开通有线电视,占75。渝水区架设光缆干线总长289公里,接入网电缆总长650公里,291个行政村(含仙女湖26个、高新区6个)通有线电视48个,占总数的16。开通信号的村庄主要集中在乡镇及村委周边比较集中的地带,接入农户约2.1万户(分宜1.2万户、渝水0.9户万),这些农户可以看到和城市居民相同的频道、同等的信号质量的节目。农村有线电视的发展由于受巨额的建设资金、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施工的难度、网络的维护、以及地形、地貌的影响等,有线电视在农村的普及还有相当的难度,还须较长的一段时间。
2、以微波方式覆盖:渝水区传送的微波电视开通了11套电视节目,在渝水区的覆盖率达85,目前接入行政村186个、自然村515个,接入农户8.6千户,信号质量相对光缆电视要差些。
3、无线接收方式:农户接收来自省高山台、市无线发射台的电视节目,有中央一套、中央7套、省一套、新余一套的电视节目,以上几套节目在我市的综合覆盖率达85以上,农户只要通过电视机本机天线或架设室外天线即可免费接收以上1-4套电视节目。该方式信号质量根据各地覆盖的场强不一而不同,易受天气、外界电子干扰的影响。
4、卫星小前端方式:对一些边远山区,光缆无法联网且无线信号又覆盖不到的地方,采用卫星小前端的方式建立独立网,以解决部分农户的需求。
二、农村广播电视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市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总体水平还不高,与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目标、与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与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与城市居民享受的广播电视服务在数量和质量还有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起点水平还不高,发展不平衡
光缆有线电视在农村的普及率还不高,入户率仅占农户数的10左右,能收到10套以上能够电视节目的农户数为3万户左右,其中8千多户农户收看的微波电视的信号质量较光缆电视差,信号不是很稳定,大部分的农户主要靠接收无线发射的信号收看电视节目,收到的节目为1-4套。发展不平衡主要体现在县、区、乡镇、村委及村民小组的发展现状不一,如县里主要采用光缆有线联网的方式,起点高,效果好,区里主要采用微波电视,实施较简单,但信号质量相对要差些,乡镇、村委及村民小组的发展格局也不一,有的普及率高,有的普及率底,有的主要采用安装有线电视、微波电视的方式,有的则只靠接收开路电视信号的方式。
(二)、有线电视的入户率不高
我市农村的光缆联网率应该说还是比较高的,乡镇达到了100,分宜的村委联网率达75,村民小组达50,但总的入户率还不高,全市农村有线电视户数为2.1万户,仅占农户数的10左右,有些村开通光缆信号后入户数仅为1-2户。
(三)、无线覆盖还存在盲区
我市无线覆盖主要依靠省703台、706台和我市的无线发射台发射的信号,对全市农村广播电视信号收测表明,中央一套、7套在我市的覆盖率为70左右,省一套、市一套的覆盖为80左右,几套节目的综合覆盖率为80以上,盲区主要分布在西北、东南方向以及部分高山的阻挡区,椐统计全市还存在75个盲点村,涉及到3950户农户收看不到广播电视节目。
(四)、维护、管理水平还有差距
农村广播电视的维护、管理主要靠乡镇广电站的人员实施,目前,我市每个乡镇都落实了乡镇广电站队伍,配备立刻2-5名不等的管理人员,也落实了办公场所和必配的设施,但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水平还不高,有的责任心不强,管理的水平、技术手段还相对比较落后,难以满足农村广播电视发展的要求。
三、我市农村广播电视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是体现在事业建设与产业发展的矛盾,“村村通”工程是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的一项民心工程、德政工程,而具体实施单位是省广电网络公司,全省广播电视传输网络整合后,产业功能与事业建设剥离,企业注重是经济效益,讲究投入产出比,没有效益或效益低的项目不发展或缓发展。而“村村通”工程的经济效益低下是客观的,尤其是有线电视后期的发展需要更高成本的投入,这就为“村村通”工程的实施带来很多不利因素。二是农村点多、面广、地形复杂、用户分散,在资金投入、施工难度、网络维护等方面都较城市大,致使农村广播电视发展步伐不快。三是建设资金缺口较大,如果采用光缆联网的方式,每个村通光缆信号的平均费用为1.6万元,这还不算分配网和入户的费用,而上级补助的资金与建设所须资金差距较大,如去年我市的37个重点建设村共投入112万元,三级财政补助资金仅为28万元。四是农村的经济状况致使农村居民的入户率不高,覆盖率与入户率比例差距大,投资回报率太低,有些村开通光缆信号后入户数仅为1-2户,甚至没有。五是省局对高山台无线覆盖盲区还没有进行有效的补点。
四、加快我市农村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思路
(一)、加强组织领导,确保责任落实
“村村通”工作是广播电视服务“三农”的重中之重的工作,是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为使“村村通”工程得以顺利进行,各级广电部门要成立村村通领导机构、明确工作任务、建立运行机制、强化责任落实和督促检查。一是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村村通”工作纳入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和为民办实事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列入每年考核各级广电部门工作目标任务的一项主要指标,纳入各乡、镇党委、政府考核干部的内容。二是要建立健全“村村通”工作领导机构和运行机制,要成立村村通工作领导小组,为“村村通”工程建设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县、区广电部门作为“村村通”工作的具体承担者也应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抽调相关部门的负责人和技术骨干参加工程的规划、建设。三是要明确工作目标,狠抓任务落实,层层明确任务和落实责任,强化督促检查,将任务落实到每个乡、镇,把该项工作作为年终考核的依据,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四是要加强对“村村通”工作的宣传引导,大力做好有关宣传工作,加强政策扶持,提高农户入网的积极性,为“村村通”工作的顺利推进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二)、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因地制宜,采取多种技术手段综合覆盖
按照“因地制宜,注重实效”的原则,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来规划、实施村村通工程。可采用的方式有有线电视光缆联网、MMDS、地面卫星接收小前端和无线覆盖相结合的方式。在人口相对集中或离乡、镇光缆干线较近的地方,采用有线电视光缆联网的方式到行政村和自然村;在边远农村、村落分散和人口较少的区域,采用MMDS覆盖,作为光缆有线传输覆盖的延伸和补充;对光缆延伸不到、无线覆盖不好的边远自然村,采用卫星接收小前端新建独立网的方式解决。鉴于有线电视在农村发展的现状以及广播电视“村村通”仅依靠有线电视在近期还无法满足需求的情形,要着力发展无线覆盖,如采用以无线方式为主导方式结合的“村锅”、“村网”、有线联网进行综合覆盖,农村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应定位于以综合覆盖的方式进行,而不应过分强调采用有线方式,以减轻建设单位和农户的负担。如省高山台目前发射的节目有中央一套、7套、省一套,并可较好地覆盖我市,为扩大新余电台、电视台信号的覆盖,在市政府下拨50万元专项建设资金的基础上,我局自筹50万元资金,完成了广播电视发射台址的搬迁,并对发射设备进行了更新改造,将无线发射台搬迁至仰天岗450米的山顶,实行高点发射,有效的提高了广播电视在农村的综合覆盖率。下一步村村通工程将侧重向无线覆盖方向发展,如总局、省正在建设的高山台4T 2R频道的无线发射,可在短期内全方位的覆盖广大农村,农户无须交纳接入安装费和收视维护费。特别是今年即将开通的卫星直播电视,将极大地推进“村村通”建设进程,农户只须交纳少许的安装费(机顶盒),就可收看到数十套电视节目。
(三)、加强监管,确保村村通、长期通
为确保“村村通”发挥长期效应,防止返盲现象出现,建立长效机制是确保长期通的关键,要从监管机制、队伍建设、维护经费等方面入手,加强维护管理。一是组建乡镇广电站管理队伍,乡镇广电站队伍的建设是农村广播电视事业建设、管理的极为重要的环节。为完善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稳定乡镇广电站队伍,要尽快推行县(区)对乡镇的广播电视垂直管理,落实服务机构和维护人员,保障维护经费。目前我市共设立了33个乡镇广播站,每个站聘用了2-5名管理、维护人员,负责该乡、镇的广播电视的安装、维护、管理。二是建立专人负责机制,落实岗位责任制,制定安全播出技术维护管理制度,将每个村的维护、管理落实到具体人身上,绩效挂钩,年终考核。三是加大对员工的培训力度,提高工作效率,保证优质服务,提高快速反应的能力并通过他们及时掌握村民的需求动态,以便提供相关的服务。四是确保维护管理经费,通过适当收取的收视维护费(光缆用户和微波用户),作为日常的维护管理的主要经费,以防止返盲现象的出现,确保长期通、时时通。
第二篇:关于推进我市农村水利事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关于推进我市农村水利事业发展的调研报
告
4月29日开始,市政协主席…带领部分政协委员,对我市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中央一号文件),推进我市农村水利事业发展工作进行了一周的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我市农村用水工作现状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村水利事业发展,不断强化领导、加大投入,水务局、农开办、农业局、发改局、国土局、财政局等部门积极履行职能,为我市农业灌溉和农民生活用水提供了强力支撑和保障。
我市农村用水主要分农田灌溉用水、农民生活用水和乡镇企业用水三种类型。我市耕地80.2万亩,全部利用地下水灌溉,每年农田灌溉总用水量20034.3 万m,占全市现状总用水量27218.66 万m的74%,灌溉用水是本次调研的重点。生活用水事关农民切身利益,是本次调研的重要内容。
农田灌溉用水方面:截止2010年底,我市发展节水灌溉41.6万亩,占全部耕地的51.9%。建成管道化、灌溉标准化的高标准成片农田22.22万亩,占27.8%。农业部门积极支持农业节水技术研究推广,市高科技农业园区采用膜下滴灌、沟灌等技术,蔬菜种植节水率可达30%——50%,并在贯庄、杜村、西辛庄等村进行推广,在节水、节电的同时,降
33低了劳动强度、劳动力成本、蔬菜发病率和药物残留,提高了肥效、农产品质量和附加值。西关镇佳强农业生产合作社在100亩沙滩地上采用水肥合一微喷技术,节水1/4,节肥1/3,节电1/3,节时1/5,节地1/10,增产1/3,大幅度提高了种植效益。
农民生活和乡镇企业用水方面:农民生活用水设施相对完善,全市68.23万农村人口绝大多数使用自来水,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联村集中供水,农民饮水质量不断提高。乡镇企业普遍采用独立供水生产方式。
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一、我市缺水矛盾突出,节水事业发展任重道远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市工农业用水逐年增加,由于没有地下径流侧向补给,地下水位不断下降,全市地下水埋深已由74年的7.08米降至32米,年均下降0.9米,形成井越打越深、水越采越少的恶性循环。随着水位下降,机泵更新换代频繁,提高了灌溉费用和农民生活用水成本,加重了农民负担。并且随着乡镇工业的不断发展,农村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用水量将持续增加,缺水矛盾会更加突出,水利对工农业的制约日益明显,缺水矛盾将长期存在,发展节水事业任重道远。
二、农民节水意识差、先进技术推广慢、节水设施建设积极性低 一是节水意识淡薄,水资源浪费严重。我市地处平原,农田灌溉条件好,只要有深井和电力保障,皆能灌溉。由于部门宣传不够,农民普遍对水资源有限性的认识不足,且浇地只掏电费、不掏水费,节水意识淡薄。乡镇企业多使用自备井独立取水,成本低,浪费严重。二是节水技术推广慢。我市基层农技干部队伍人员少,面对一家一户的分散种植,喷灌、水肥一体、减次饱灌、旋耕镇压等节水种植技术,膜下滴灌、沟灌等蔬菜节水增产技术推广速度慢,范围小。三是节水设施投入积极性差。农村多为分户承包种植经营,地块小、种植结构、管理技术不尽相同,缺乏建设规模化、集约化农田灌溉设施积极性。四是农业效益相对较低,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投入能力较差。
三、专项资金使用分散,难以形成合力
几年来,农业局、农开办、水务局、国土局、财政局等部门,积极对接国家支持农田水利发展的政策,向上争引项目、跑办资金,大力研究探索推广节水灌溉技术,为我市发展节水农业做出了突出贡献。但由于上级部门缺乏横向协调,我市各个项目互不统属,资金来源不同、设计理念各异、技术上标准不
一、设施建设上差别很大,很难实现集成发挥最佳效益。由于项目占地没有整体规划,相对分散,对下一步节水项目建设形成了制约。
四、农田水利设施易遭破坏,管护亟待加强 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难度大、管护困难多,易遭人为破坏,特别是农闲时节破坏农田水利设施部件的案件时有发生,往往一处损坏导致成片土地无法正常灌溉,且侦破难度大、处罚轻,难以对破坏行为形成有效震慑,影响农民投资建设农田水利设施的积极性。
五、部分村饮水设施老化,村民饮水困难
我市农民饮水已普遍使用自来水,多数村农民饮水能够得到保障。但由于近年经济快速发展,水位下降、村庄规模和布局变化、部分村饮水设施老化等原因,造成部分村民饮水不便。
对搞好我市农村用水的建议
为落实好“中央1号”文件,加强我市农村水利事业发展,推进城乡统筹和新农村建设,对我市农村水利工作提出以下建议:
一、深入宣传,强化意识
要充分调动各个方面积极性,利用各种媒体和平台,大力开展宣传。在报纸、电视台、网络上开辟专栏,结合印发小册子、街头宣传栏等方法开展我市基本水情和科学用水知识的宣传,使社会普遍了解我市缺水现状,广泛树立并不断强化节约用水的紧迫感和从我做起的责任感。在此基础上,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积极创新使用征文比赛、节水妙招征集等方法,大力开展节约用水、重复用水、循环用水等科学用水知识的宣传,使人人想节水、会节水、善节水,切实形成良好的节水氛围。
二、科学规划,完善思路
建议立足我市水资源和工农业生产及居民生活用水现状,制定全市用水发展统一规划,农业用水按照全市一盘棋的思路和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的要求进行农田水利建设布局,大力推进防渗水利设施建设,推广农艺节水增效技术,为发展规模化高效农业,推进农业专业合作化组织和专业服务队伍发展创造条件。工业用水要制定政策,引导企业采用先进节水技术,鼓励使用中水和循环用水。
三、整合资源,形成合力。
建议对全市水利建设资金、技术、人才进行整合。一是整合资金。要按照集中使用的思路,建立市级统筹,把农田水利建设资金形成拳头,建成一批在国家和全省叫得响的高技术、高效益的示范田,发挥好在全市及至全省全国的示范作用,进一步增强对国家和省市专项项目和资金的吸引力,与项目、资金争引工作形成良好互动。二是整合技术。按照集成化、高效化的思路对农业用水适用技术进行整合,并搞好设施建设,以发挥示范作用和最大效益。通过参观学习、教学光盘、农业科教电视片、明白纸等方式,对农民进行推广水肥一体喷灌、减次饱灌、旋耕镇压、膜下滴灌、沟灌等节水增效农业技术宣传,使农民了解节水技术;每个镇村选择节水技术示范户,与村民进行对比试验,让农民看到节水灌溉的效益,引导农民自觉采用节水技术。三是整合技术队伍。通过引进培养高层次农业技术人才,进一步加强农艺节水技术的研究,挖掘农艺节水潜力。探索镇村农技推广队伍建设新模式,依托农业合作社、种田大户,建设一支责任心强、技术过硬且相对稳定的农技推广队伍,并对其中的优秀分子给予有足够吸引力的奖励,以更好地发挥其积极性。
四、健全机制,增加投入
要健全完善农田水利投入和运营机制,努力形成多元投资水利事业发展的局面。一是争引上级资金。统筹筛选一批“十二五”乃至更长时期内的水利基础设施项目,全力挤进国家和省的规划本子、项目笼子、资金盘子。二是落实政策性投入。全面落实中央1号文件和石家庄市委10号文件中确定的,关于从土地出让净收益和城市维护建设税中提取10%和15%等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的各项政策性投入措施。三是吸引商业贷款。要尽量多的争取农发行、国开行等国家政策性金融机构对水利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信贷投资,尤其是中长期投资。四是鼓励民间投资。对农民和民间组织修建农田水利设施要给予相应的奖励或补助或经营管理权限,调动群众不断跟进的投资投劳的积极性。
五、加强管理,严格执法
在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规划之初,要谋划好管护工作。建成交付使用时,与镇村一起明确管护责任,明确专人负责管护,列支专项经费,明确奖惩措施,确保农田水利设施有人管、用心管、管护好,以维持正常运转,最大限度发挥效用。加大对破坏农田水利设施行为的打击力度,震慑盗取、破坏农田水利设施的行为。
六、城乡统筹,科学发展
要按照居民生活用水提高质量、农田灌溉和工业用水厉行节约的思路进行全市用水城乡统筹。一是加大项目资金跑办和配套力度,鼓励农村采用多种形式筹集资金按照全市统一规划,加快农村饮水工程建设,不断提高农村饮水质量。指导镇村采用现代管理手段,加强对饮水设施的管理和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转。加强农村节约用水知识的宣传,逐步推广按计量收取水费,制定农民生活用水奖励政策,引导农民节约用水。二是加强乡镇企业用水管理。对乡镇企业使用自备井情况进行普查,统一安装计量装臵,通过收取水资源费强化其节水意识。根据我市产业定位、行业特点、财税贡献率等核定企业用水总量,探索试行企业用水阶梯水价,推进企业节水生产。三是城区普遍使用300米以下深水井,并加强节水工作。
第三篇:广电局关于推进我市农村电影事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农村电影事业是农村公益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2005年省委、省政府决定实施农村文化三项活动,加快发展农村电影事业。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对此项工作非常重视,将其纳入“十一五”文化发展纲要,强化领导,狠抓落实,农村电影事业得到了较好较快的发展。
一、基本情况
目前,全市有1个市
级电影公司和10个县级电影公司,有农村电影队165个(其中公司直属队50个),参与农村电影放映人员250余人,购买引进16毫米拷贝1000多个、科教影片200多个,90%的电影队采取新光源氙灯设备放映,放映电影36000余场,惠及农民群众近百万人,基本实现了国家2007年提出的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目标,即到21世纪每个行政村每月放映一场电影。我市农村电影工作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成立了农村文化三项活动领导小组,专门出台了有关加快农村电影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各县(市、区)有关部门均加强了对农村电影工作的领导,并结合实际精心制定实施方案,周密安排部署。各级电影行政管理部门和电影公司均按照“队伍一流、节目优秀、优质放映、注重实效、政府放心、群众满意”的总体原则组织实施。
二是整合电影资源。加大了对电影人才物资源、电影市场资源、电影放映广告增值服务资源的整合力度。市、县两级电影公司按照有关要求和准入规定,对参与农村电影放映单位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并登记造册,对影片按照技术等级、题材类型、发行时间进行登记造表,构建了全市放映人员、放映设备、影片资源库。同时,成立农村电影拷贝供应调剂中心,按照市场化方式,开展影片租赁、交换、收购、委托发行等,确保了市场新片供应。
三是构建放映网络。鼓励支持有条件愿意服务农村的单位,乡、村两级以及农民等组建放映单位,按照每个放映单位放映250-300场或服务1-2个乡镇的原则,优化配置放映队伍,构建了覆盖全市、布局基本合理的农村放映网络。
四是创新工作机制。结合电影放映任务,建立健全工作机制,规范放映工作,提高放映质量和服务质量。创新管理机制,对全市农村电影放映的单位和放映队伍实行统一管理,并签订放映合作协议书;出台设备更新扶持办法,对进行设备更新的放映单位给予补贴,鼓励淘汰落后陈旧的放映设备;健全技术培训和设备影片拷贝技术年检年审制度,不定期开办技术培训班或轮训班,每年定期对放映单位人员、设备影片拷贝进行年检年审;健全监督机制,制定放映服务承诺,发放电影监督联系卡,建立放映工作日志,放映单位在放映电影后填写的报帐凭证由村委会、观众、乡镇财政所签证,并每月按时录入网上专项统计系统。
五是拓展电影效益。发挥电影网络点多面广、放映场次多、群众喜闻乐见、观众聚集等优势,结合当地农村种养殖业和科技知识安排放映,帮助农民掌握技能,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加大影企联姻力度,联合厂家商家开展电影广告宣传专场放映,帮助企业树立品牌和形象,实现双赢。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放映设备落后于时代,落后于观众。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目前全市使用的电影放映机大多是16毫米胶片放映机,少部分属老式放映机,放映效果与农民的需求差距较大。
2、放映人员年龄偏大,电影放映质量、服务水平有待提高。我市农村电影放映人员大多是计划经济时代招聘到各乡镇的电影放映员,工资待遇特别是养老保障问题多年来没有得到很好解决,部分老放映员产生思想波动,放映队伍不够稳定。目前,全市农村放映员180人,平均年龄50岁,最大的61岁,农村电影放映员年龄老化,部分放映员不能或不愿接受新生事物和提高放映技术,制约着农村电影放映质量的提高。
3、适合农村的电影节目不够丰富,科教影片科技含量不高。我国每年电影节目产量大,但真正受农民群众和中小学生欢迎的影片不多,特别是在当前电影胶片向数字过渡阶段,有场无市,影片难求的情形经常发生。
4、农村电影放映的场所条件过于简陋,亟待改善。计划经济时代的集镇影院和村组礼堂等目前大多挪作它用,有的年久失修成为危房,农村电影放映大都是露天放映,在寒冬酷暑、雨水季节难以开展。
三、几点建议
1、进一步提高做好农村电影工作的思想认识。各地各级要增强发展意识、改革意识、公益意识、服务意识,充分认识加强新时期农村电影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肩负起事关宜春400万农民文化利益责任,努力构建公益性农村电影服务体系,切实把实施农村电影工程作为民心工程、文化工程、德政工程抓紧抓实,全
力推动我市农村电影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2、进一步创新农村电影工作体制和机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筹建全市农村数字电影院线,大力推动数字电影放映工作。积极筹备组建以市电影公司为主体,联合县级电影公司,吸纳民营资本组成的新型农村数字电影院线公司,以农村电影放映工程为基础任务,以市场为切入点,以数字电影为纽带,实行发行放映一体
化。以县级公司为依托,组建县级农村电影服务站,并采取招标竞聘的方式,在全市成立160个农村数字电影放映队,真正做到责权利相统一,自负盈亏,自谋发展。当前,各电影公司要积极争取政府和职能部门的重视,落实国家资助数字电影放映设备,不足部分采取与有实力的数字电影公司合作,采取设备租赁等方式,解决数字电影机问题。
3、进一步加强对农村电影工作的领导。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是一项服务三农,为农村群众办实事的重要工程,建议各地将其纳入民生工程和文化工作中进行目标考核,从组织上、政策上、资金上、措施上切实保障农村群众看电影的基本文化权益。要成立农村电影工程管理领导小组,形成政府统一领导、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的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工作协调机制,组织协调、指导、监督农村电影改革发展和放映工作。要切实制定好电影活动方案,部署到乡镇村、电影公司、院线公司和放映队。要制定全市统一的农村电影放映协议书、农村电影技术操作规程、农村电影统计和经费报帐凭证填报规定,统一制作农村电影监督服务联系卡,公布监督举报电话。
4、进一步上争支持,下联互动,各方努力,共创多赢。农村电影工作要以农民群众意愿为标准,高度重视农民在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增加农民群众对电影放映活动的知情权和影片节目的选择权。针对节目不丰富、不适销对路、科教片科技含量不高等问题,建议上级电影行政部门引导组织生产创作人员深入农村、农民和农业之中,尽可能多生产适销对路、农民喜闻乐见的影片,并加快洗印和交易,尽快进入放映市场;针对城市化、工业化带来部分农村行政村未纳入公益性农村电影服务范围的情况,建议省、市财政和电影行政部门进行调查核实,制定过渡期阶段性电影放映政策,确保农民真正变居民前的文化权益的实现;针对农民工的电影权益,结合电影进社区工作,由用工单位提出计划,劳动保障部门和城市建设主管部门核定,电影行政部门批准,按设区市200场、县级城市100场放映的规模,适度做出专项资金安排,解决农民工看电影难的问题。
第四篇:关于我市广播电视发展的调研
迎难而上促发展奋力实现新跨越
党的十六大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这个目标里面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要搞好文化建设。广播电视是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加快广播电视的发展,对于推动文化建设和建设小康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今年五月,胡锦涛总书记来宜考察时指出:一定要“迎难而上促发展”,并希望宜宾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更加焕发出时代的光辉。为深入贯彻落实十六大和胡总书记的讲话精神,迎难而上促发展,奋力实现新跨越,我们在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就我市广播电视的现状和前景,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发展机遇和发展方略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和研究,并针对我市广播电视工作如何正视困难,迎难而上,实现新跨越提出如下思考。
一、我市广播电视工作的现状
近几年,我市广播电视事业,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经过我市广电系统全体职工的艰苦努力,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一是宣传工作,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重心,大力宣传我市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做法和经验。提高了我市对外的知名度,扩大了影响力。二是事业建设奠定了相当的发展基础,市到县的光纤干线网络已经建成并开始运行;市到县的SDH网正在加紧建设,年底可望开通;县、乡(镇)光纤联网已达70%,网络框架已经成型;广播电视开路有效覆盖达90%以上,有线电视城镇入户率达到85%以上,2001年我局被国家计委和广电总局评为“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全国先进集体。三是在实践中培养和锻炼了一支政治、业务素质良好的职工队伍,为我市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人才保证。四是产业化发展初具规模,收入年年攀升。2002年全市创收总额达到了6千多万元。
我们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我们更应该看到,我们的现状还比较落后,现存的问题和困难还十分突出。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主要问题和困难是:第一、条块分割,各利益单元间相互排挤;各自为政,扯皮较多,合作不够,系统内部缺乏整体合力;资源优势难于集中,难于整体利用和开发,难于统筹、调度。第二、投入不足,资金回报率低,效益发挥不充分;设备老化,基础建设欠账较多。第三、事业建设发展不平衡,有线电视的发展大大落后于全省平均水平(全省的平均水平为40%多,而我市只有25%左右),与我市经济发展的前景不相适应。第四、思想不解放,体制、机制创新不够,计划经济制度下的陈旧观念、制度未能破除。上述不利因素客观上妨碍了我市广播电视事业的快速发展和产业化进程。
二、对实现我市广播电视新跨越的思考
面对现状,面对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我们该怎么办?我们的回答是:迎难而上促发展,奋力实现新跨越。要按照“迎难而上促发展”的要求,牢固树立发展是第一要务的观念,加大工作力度,创新实践,千方百计促发展。要充分利用我们现有的条件和优势,变不利为有利,变被动为主动,奋力实现新跨越。
(一)深化改革,蓄发内力,挖掘潜能,努力实现现有资源向资本转换。要实现迎难而上促发展,奋力实现新跨越,首要的,是如何发挥好人的作用,树立新型的用人观念的问题。今年五月,我市广电系统的人事制度改革已经启动,这为我们根治体制、机制上的弊端创造了条件。从已经进行改革的单位看,通过改革,新的管理机制开始形成,竞争意识,自强意识,开拓创新意识,优胜劣汰意识不断增强。现在急需做的,是要着眼于未来,着眼于发展,建立和完善与新的机制相配套的培养、提高、使用以及分配、激励制度为一体的管理体系。当前,尤其要解决好同工不同酬,量才录用,绩效挂钩,建立社会劳动保障制度,以及技术投入、专项发明及其他智力投资等因素参与分配等方面的问题;要建立面向市场,开发人才资源,化社会人才为部门人才,化部门人才为行业人才,化行业人才为精英、通才的体系;建立化部门资源为行业资源,化行业资源为市场资源的体系。未进行改革的地方,要善于利用改革之机,从体制上、机制上根除现存的各种弊端,彻底打破“大锅饭”、“铁饭碗”、“铁交椅”的陈规,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用人机制和现代人才观念。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潜能得以发挥,得以挖掘,使我们的人才资源逐步转化为人才资本,使我们的行业资源逐步转化为行业资本。
(二)扩大网络覆盖,夯实基础,蓄势待发,促进发展。网络是广播电视事业和产业发展的基础。国家广电总局将今年定为“网络发展年”,发展网络是我们的一项战略性工作任务。我市是农业大市,农村人口比重很大,城镇有线电视入户已趋饱和,而农村才刚刚起步。所以,无论是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还是从我市广播电视发展空间的角度,我们都应该把网络发展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
在发展农村网络上,我们的构想是:以市级和县城的有线网络为依托,以镇乡网络为支撑,以“三村”建设、小城镇建设为切入口,点面结合,因地制宜,纵横发展。所谓以市级和县城网络为依托,是指以市级和县城的网络为母体,积累资金,弥补发展村级网络的不足;以镇乡网络为支撑,就是通过建设镇乡一级的分配网并发散开去,以之为枢纽,辐射、联动村一级网络的发展;以“三村”建设和小城镇建设为切入口,就是要抓住现在农村中开展的美好新村和城镇化建设的机遇,把村一级广播电视网络发展起来。
其基本工作目标:.一是完善和提高市到县传输网的布局和技术含量。目前,除要加快市到县的SDH网络建设外,力争在1—2年内打通珙县—筠连,兴文—珙县,南溪—江安的环网建设。这样,除屏山县外,我市的广播电视网络就成了一个真正的高质量的数字环网,成为信息高速公路。二是加快县乡联网和乡村联网。要积极推行县乡共管、以县为主的基层广播电视网络管理体制,整合乡镇以下的传输网络,大力实施县到乡、乡到村的光纤联网,要在目前县乡联网70%的基础上,争取在两年内基本完成县乡联网,在50%以上的村实现乡村联网。三是大力发展有线电视用户。今年要确保新增用户5万户目标的实现,全市有线电视用户累计达到35万户。计划从2004年到2010年每年按5%的速度增长,使全市有线电视用户达到70万户,有线电视的入户率达50%。
(三)整合网络资源,发展增值业务。随着物质文明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将会越来越强烈,不同层次的群众的多样化、个性化的特殊需求将会越来越广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中,其中一项就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广播电视多方面的需求。这是我们开发网络空间,广开增值业务的政治基础和群众基础,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我们现在有省到市、市到县、县到乡镇的骨干网络和分配网,这是我们的一项宝贵资源。与相关行业的网络相比,我们的优势要大一些。我们网络资源的富余量要宽广得多。现在是如何开发和利用的问题。我们认为,在开发、利用网络资源方面,应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用市场经济的观念统领我们的思维,强化对市场需求的调查研究,对市场信息的掌握分析,理清思路,明确目标;其次是充分发挥超前思维,增强预测能力,敢于开拓,善于创新,适时调整发展方向;再次是根据市场所需,制定单个发展计划和阶段性规划。广播电视是现代科技的产物,数字化、网络化是广播电视发展的必然走势。目前,远程教学、可视电话、语音业务、视频点播等增值项目,已经在我市的一些地方开始试点,效果良好。另一个方面,从机遇上说,我省的网络资源整合工作已经启动。宜宾是首批进入整合的试点市,这是一个难得的机遇。通过网络整合,我们的资源优势会得到更好的发挥,参与市场竞争,开展多种经营的能力将会大大增强。同时,现存的投入不足、效益低、条块分割、各自为政、利益单元相互排挤等等问题,也会逐步得以解决。
(四)以经营的理念办台,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广播电视是党和人民的喉舌,是重要的宣传文化阵地,这个行业有别于其他行业。一方面要确保正确的舆论导向,把社会效益摆在首位,通过办好节目,提高节目质量,通过打造名牌,多出精品,通过多上中央、省台(县一级还有一个上市台的问题)来提高自己的知名度,扩大影响力,吸纳更多的观众和听众,不断提高收视(听)率。另一方面,又要广开门路搞开发。现在我们的宣传收入比较单一,以广告为主,这在很大程度上没有真正发挥出我们应有的效益。我们认为,在这个问题上,思想应再解放一点,胆子再大一点,办法再多一点。要以经营的理念来办台。在确保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大胆引进市场营销,引入企业管理的理念,面向市场,多方开发。除新闻类节目外,其他的如文娱性节目、经济类栏目等等,可以采用联办、合作或者设定一定的时段等方式,与有关的企业、事业、行业搞联合经营,合作开发。与此同时,致力于节目市场、广告市场的开发,拓宽经济效益的渠道,变现在的等客户上门为自己主动寻找客户。要切实建立一套与之相配套的,能充分体现按劳分配,多劳多得,奖勤罚懒和有利于调动个人主观能动性的激励机制。能够办经营实体的部门,尽可能让其独立办理经营方面的事宜,给他们以应有的空间和权利,让其发挥。如广告部、文娱部、经济部等。就宣传阵地来说,其开发空间也是十分广阔的,只要广开门路,多多试验,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是完全可能的。
迎难而上促发展,奋力实现新跨越,是我市广播电视行业今后一个时期的努力所在。是我市广电同仁如何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如何贯彻落实十六大精神,如何实现胡锦涛总书记来宜视察时所寄予宜宾的新的殷切希望的一个实践性命题。要达此目的,重要的,是我们大家的身体力行,勇于实践,善于探索和敢于创新。
第五篇:关于我市广播电视“村村通”的调研
突出抓好村村通 缩小广播电视城乡差距
XX市广播电视局局长 XXX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要求:“突出抓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立足XX实际,落实中央要求,必须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新视角,重新审视全市广播电视发展思路,切实将建设重心落到农村,力争在未来5年,基本消除XX广播电视明显存在的城乡差距。
一、XX广播电视发展基本情况
1、基本现状。我市广播电视事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现已有市级播出机构2个,广播电视发射台1座;有县级广播电视播出机构6个,广播电视发射台、差转台46个;乡村两级广播电视设施完好率在50%左右;全市城乡有线电视入户率总计达25%;市级台有自办电视频道4个,广播频道2个;各县(市、区)台都有自办广播电视节目。
2、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中央、省、市的要求比,与同行业先进地区比,我市广播电视事业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城市和农村有效覆盖不平衡。目前我市城市居民几乎全部能看有线电视,能收看40套左右的高指标节目,能收听10套以上广播。而在农村,有线电视入户率只有12%;有近68%的农户还在使用落后的室外拉杆天线,接收效果无保障,看不多、看不好、不安全、不能接收中央台节目。有20%的农户还存在听广播、看电视难,甚至有的地方只能接受一套电视节目信号。
农村群众希望通过广播电视了解党的方针、政策,学习科学知识,获取市场信息,提高生活水平的愿望日益迫切。乡村两级组织对发展农村广播电视事业的要求越来越强烈。中央要求在2010年之前,农村至少能收看8套电视节目,收听4套广播节目(包括中央一套、七套、少儿频道和省、市主要频道)。我市农村广播电视的落后情况和明显的城乡差距,已经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不相适应,已成为构建和谐广电首当其冲的问题。
3、农村广播电视发展的主要障碍。一是自然条件障碍。我市有山区、丘陵、平坝,地形复杂,广播电视有效覆盖难度较大。采用单一方式无法实现全面覆盖,必须采用多种技术方式,覆盖成本相对较大。特别是在丘陵农村,人口占全市的40%以上,但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却十分薄弱。二是思想观念障碍。发展农村广播电视是为了农村群众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经济、科技、文化知识的公益性事业。但是长期以来,我们一些管理者、经营者却把农村广播电视看成一种纯商品,把发展农村广播电视看成由市场主导的营销行为。存在着重城市轻农村、重产业轻事业、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的思想观念,导致城乡广播电视工作失衡。三是管理体制障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农村广播电视是乡镇属地管理。有的乡镇由于资金困难,又没有专职的广播电视工作人员,设施、设备常年失修,广播电视常年不通。2000年农村机构改革后,许多地方实行县乡分级投资、分级所有、分级管理,呈条块分割格局。由于缺乏规划、建设、营运的统一性,农村广播电视无法实现集约化发展。
二、加快发展我市农村广播电视的对策
1、抓住“村村通”契机,尽快改善农村广电事业现状。国家新一轮“村村通”的目标是在“十一五”期间实现20户以上自然村村村通广播电视。我市有6000多个“村村通”建设点。完成好这项任务,将从根本上改变我市农村广播电视事业落后面貌。结合农村经济和自然条件的实际,采用以有线电视为主,兼容其他手段的覆盖方式,使广大农村群众与城市居民共同公平分享广播电视资源。有线电视应用先进的光纤技术,既能够满足群众看好电视,还能将广播信号和电视信号共缆传送,为乡、村两级广播站(室)节省大量费用。我们必须加大重视力度,利用“村村通”工程契机,力争在2010年之前,将有线电视延伸到全市20户以上自然村。
2、推行县乡广电垂直管理,建立“村村通”长效机制。国家广电总局在广播影视改革工作实施方案(广发〔2006〕27号文件)中明确要求:“要逐步理顺县乡广播电视事业体制,推进县乡广播电视的垂直管理。”今年,罗江县在农村综合改革试点中,根据川委办〔2006〕17号文件精神,实行县乡广电垂直管理,得到了市委、市政府、国家广电总局和省广电局的充分肯定。对县乡管理体制探索的实践证明,县乡广电垂直管理体制有利于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有利于整合开发农村广播电视资源;有利于不断提升农村广播电视服务工作水平;有利于防范和遏止不法分子破坏和插播。特别是发展农村有线电视,建立“村村通”长效机制,县乡垂直管理体制有决定性作用,能够解决各乡各镇各管一片网的分割问题,解决规划、建设、营运、服务缺乏统一性、规范性问题。
3、整合网络,促进城乡广电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解决我市城乡广播电视管理体制问题,不仅要推行县乡垂直管理,而且还要进行网络整合。全市选择以有线电视为主的农村覆盖方式,就必须要加强对全市广播电视的统筹领导、统筹规划、统筹协调、统筹服务,必须实现全市有线电视发展“一盘棋”。所以网络整合是必然选择。目前,各县(市、区)农村有线电视发展不平衡。截止2006年6月,入户率分别为:旌阳区26.8%、罗江县19.2%、什邡市18.6%、绵竹市15.4%、广汉市6.6%、中江县4.7%。这与缺乏全市性统一规划,缺乏全方位建设的指挥协调机制,各自为政的体制有直接关系。在新一轮“村村通”建设中,XX从实际出发,采取有线联网为主,直播卫星、小片网、无线电为辅的综合覆盖方式,把4套以上广播和8套以上高质量电视信号传送到全市20户以上自然村。要实现这个目标,没有科学、合理、符合实际的管理体制,就根本不可能。实行网络整合,建立市、县、乡、村四级贯通的有线电视管理服务机制,是实现全市农村广播电视“十一五”规划,缩小城乡广播电视差距,确保“村村通”长期通,构建XX和谐广电所必需的体制要求。
4、政府主导是城乡广播电视和谐发展的根本保障。国务院要求:“以政府为主导,加强领导、统筹协调、加大投入、强力推进,不断提高农村广播电视基本服务水平”(国办发〔2006〕79号)。建立农村广播电视服务机构,建立“村村通”长效机制,单靠广电部门难以完成任务,需要财政、人事、税务和农、林、水、电等部门的支持配合,需要建立党委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密切配合的工作协调机制。只有在党委、政府领导下,才能按中央要求把缩小城乡差距、构建和谐广电工作“纳入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纳入公共财政支出预算,纳入扶贫攻坚计划,纳入干部考核的内容”。因此,始终坚持政府主导是发展农村广播电视,实现城乡广播电视长期协调、和谐发展的根本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