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基于供应链组织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研究(共)
基于供应链组织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研究摘要报告
基于供应链组织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研究
项目主持人:郑雄伟
一、项目主要研究内容
本课题主要分为三部分进行:本课题的的研究背景;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分析;基于供应链组织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
1、研究背景
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生活质量要求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日益成为政府重视、社会关注和全民瞩目的热点问题。近几年我国在农产品安全问题方面可谓是多事之秋,“苏丹红”鸡蛋事件、“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双汇”瘦肉精事件、海南“毒豇豆”事件等等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频发,使得人们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非常担心。对于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由于政府加大控制力度、社会增加关注度及生产者与消费者提高安全意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取得一定的成效,但目前农产品质量安全仍存在一些问题。
2、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分析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是一个关系到人们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重大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也增加。但是近些年来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不仅在我国频发,在国外也有许多农产品安全事件,日本“三笠食品”等公司将工业用(残余农药超标及发霉)大米伪装成食用米卖给酒厂、学校、医院等单位、德国“毒黄瓜”等等事件。因此可见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不仅仅是某个国家或区域的问题,而是全球关注的焦点问题,因此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亟待解决。
(1)常规应对方式取得的成果
“十一五”期间,在国家和农业部采取的常规办法下,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取得了显著成果,主要有:基本形成了依法监管格局,产品质量安全从无人监管步入依法监管的新阶段;增强了监测预警能力,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能力大幅提升。开展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普查、例行监测、监督抽查和农兽药残留、水产品药物残留、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等监控计划;提高了农业标准化,推动了农产品生产方式转变,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和规模化发展;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合格率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能力不断增强,质量安全水平比以前有了显著提升。
(2)常规应对方式存在的缺陷
常规的应对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只是从监管、引导的角度来规范农产品的质量问题,忽略了农产品供应的整体性和连续性,没有
从农产品生产—流通—消费的角度对供应链的各个环节进行整体规范。当农产品再次出现质量安全问题的时候,只能从监管和制裁的角度,对出现问题的一个环节进行整治和规范。这种“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办法,使得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无法得到根治。
3、基于供应链组织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
(1)农产品供应链体系的主要结构
农产品供应链从形式上看,是一条连接供应商到消费者的物流链,但就其本质来说,它是各节点为获得最大利润,通过信息流、技术流、标准化流和安全流,使整个链和各节点价值增值的过程。每个节点企业都以价值是否增值来评价、计划自己的工作,从而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价值是随着供应链的延伸而递增的。由此不难看出,农产品供应链中价值增值流的形成是人们追求利润的必然结果。生鲜农产品在供应链上因加工、包装、运输等过程而增加其价值,给相关企业都带来利益。它具有结构复杂、环节众多的特点,同时这也是其缺陷所在,是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频发的内因。
(2)基于供应链整体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解决方案
缩短供应链结构。一般有两种方法:四节点行业协会模式和三节点农超对接模式。
A、行业协会模式:随着连锁超市规模的发展与顾客对农产品质量要求的提高,农贸批发市场型的农产品供应链模式已经很难达到人们的要求了。同时,农户的合作意识也变得越来越强,随之产生的一种新型的农产品供应链模式也逐步发展和完善起来:农产品行业协会与大型超市联合主导的农产品供应链。农产品一般经过行业协会审核,在其监管下直接由超市的配送中心采购,大大减少了中的流通环节,从而达到节省减少采购成本和提高农产品质量的目的,解除农产品因其在采购途中腐坏变质的的安全隐患。
B、农超对接模式:是指农户和超市签订意向性协议书,由农户向超市直供农产品的新型流通方式,主要是为优质农产品进入超市搭建平台,构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产销一体化链条,实现超市、农民、消费者的共赢。这种模式免去了中间的许多供应链环节。从而在最大程度上控制农产品的价格,减少超市的采购成本;还能掌握农产品的整个采购流程,在保证农产品质量的同时,彻底消除中间环节所存在的一些绿色安全隐患,比如农产品运输途中被污染、因存放时间过久而变质、因不法分子的胡乱加工而危害消费者等。
规范供应链操作。根据调查显示,农产品供应链整体上存在着很大的管理缺陷,从供应商的管理、农产品生产管理、农产品的运输及储存一直到农产品的批发、零售、售后信息反馈等都存在着一定的混乱和漏洞,这些因素逐渐成为农产品发展的一大障碍,并且严重制约着农产品市场的扩张和规模。
A、整体标准化运作法:标准化运作法,就是对某一特定环节或方面给予一定的运行标准,而对于一些微小的差异进行忽视或部分忽视的管理方法。根据以往的一些行业来看,标准化运作往往能够大大的提高整体工作效率,特别是对于整个供应链系统,整体效益的优势将会大大的增加,同时也可以减少资源的闲置率,提高整体管理水平。从农产品供应链来看,它应当包括采购标准化、仓储运输标准化、分销零售标准化以及售后信息反馈标准化。
B、局部差异化运作法:差异化运作法就是指对某一环节而言,根据各厂家所表现出来的一些不同的特性,给予区别对待,追求局部效益最大化的管理方法。我们在供应链整体标准化的前提下,可以采取局部差异化运作的方法来挖掘各种潜在的价值,在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同时,还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达到各种资源的最优化配置,从而实现农产品绿色、低碳、高效的目标。针对不同的供应链环节,我们制定了不同的评定标准,采用A、B、C分类法对其进行分类,以便于管理及做决策。
二、项目主要创新和研究特色
1、深入调查研究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是一个关系到人们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重大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也增加。但是近些年来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不仅在我国频发,在国外也有许多农产品安全事件,日本“三笠食品”等公司将工业用(残余农药超标及发霉)大米伪装成食用米卖给酒厂、学校、医院等单位、德国“毒黄瓜”等等事件。因此可见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不仅仅是某个国家或区域的问题,而是全球关注的焦点问题,因此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亟待解决。
2、从供应链的角度分析了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诱因
农产品供应链从形式上看,是一条连接供应商到消费者的物流链,但就其本质来说,它是各节点为获得最大利润,通过信息流、技术流、标准化流和安全流,使整个链和各节点价值增值的过程。每个节点企业都以价值是否增值来评价、计划自己的工作,从而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价值是随着供应链的延伸而递增的。由此不难看出,农产品供应链中价值增值流的形成是人们追求利润的必然结果。生鲜农产品在供应链上因加工、包装、运输等过程而增加其价值,给相关企业都带来利益。它具有结构复杂、环节众多的特点,同时这也是其缺陷所在,是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频发的内因。
3、从供应链的角度提出了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方法
针对供应链的角度下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诱因,我们提出了两种解决思路:缩短供应链流程和规范供应链操作。具体缩短方法有三节点农超对接模式和行业协会模式;而规范操作的方法有整体标准化运作法和局部差异化运作法。
本课题主要研究的是从供应链的角度探索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方法,从对社会上的众多农产品安全事件入手,了解整体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在对国内外的许多现有解决方法的优劣性研究的基础上,找出了其存在的很多缺陷;最后通过对农产品供应链的整体探索,找到了农产品供应链与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发生的内在联系,从供应链结构上的三节点模式和四节点模式进行分析比较,并在供应链操作流程上提出了自己的独特的解决方法,打破传统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解决模式,提出新的“寻找根源——根除隐患”的方法。希望我们的这一研究能够对未来的企业和社会在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时有所帮助,实现农产品的绿色化。
第二篇:浅析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
浅析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
20084046301陶金秋08物流专升本
摘要:农产品是人们赖以生存和生活的必须营养品,与我们日常的生活具有紧密联系,农产品质量高低直接关系到我们人们身体的健康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越来越频繁。农产品质量安全是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是我国农产品参与国际、国内竞争的突出问题。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安全
农产品质量安全是指农产品质量符合保障人体的健康、安全的要求。近些年来,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有了提高,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抓紧引进和制定完善农业标准和农产品质量标准,建立和健全农产品质量检测体检体系,同时要加强监督,规范市场秩序、严格市场准入制度,加强农产品生产资料及辅助材料的检测、许可和认证,从源头上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一、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现状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安全意识明显有了提高。近年,在温饱问题解决之后,消费者的观念便从吃得饱向吃得好、吃得健康转变,消费者的安全意识逐渐增强。生产者为适应这种大环境,其安全意识亦随之增强,以求得增强农产品的竞争力,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去年,农业部门组织抽检组,对市场、基地进行了样本抽检,通过对40个蔬菜样 本的抽检,有36个达到了合格标准,仅有4个不合格,合格率90%,与此同时,通过对柚子、夏橙等水果的随机抽样检测,也均达到合格标准,合格率在88%以上。窗体顶端这些年来,我国逐步实现了农产品质量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的监督检验所需要的政策、法规、管理、机构、人员等要素的综合,依法对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进行监督。建立了标准化体系和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制订了技术标准和操作技术规程。在管理上,逐步实行标准化生产管理。”
二、农产品在质量监管方面存在的问题与隐忧
1.观念传统,生产者质量安全意识偏低
我国农产品 质量安全工作起步较晚,生产者的质量安全意识还没有跟上来。过去由于长期受自给自足及计划经济等的传统生产观念的影响,生产者片面追求
产量,忽视了质量,只求得“产品丰富”,而忽视了“质量净化”。近来有关部门通过对部分果(菜)农代表的调查中了解到,果(菜)农们普通认同的观点是:目前农产品价格偏低,农资价格过高,产出与投入比例失调,投入的多,产出后回收的少,科学施肥、用药及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提法甚好,但目前很难完全实施。因为果(菜)农购买农药,求的是治虫效果和价格,只要价格低,效果好就行,只有这样才能降低生产成本,增加产量来增收,但在质量安全却缺乏保障。
2.标准化生产与一家一户分散经营之间的矛盾
标准化生产要求农产品生产的各个环节,如生产、管理、采收、包装等采用统一的标准来组织实施,这样才能生产出高标准、高质量的产品,才能适应WTO 要求,才能进入国际大流通,参与国际竞争。但是,目前农村实行的是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经营主体是千家万户,这些众多的经营主体很难统一起来,按照一个模式组织生产。分散的生产经营方式难以满足标准化的要求,这种状况极大程度地制约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提升。
3.宣传引导不足
近几年,在宣传国家产业政策、市场经济和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及国际国内市场对农产品质量要求等方面缺乏力度,没有真正把这些政策、制度、要求完全灌输到生产者中去,生产者没有把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真正变成自身生产的自觉行动。
4.技术落后
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基础、检测设施薄弱,追踪服务欠缺,缺乏督查力度,管理体制不完善。
三、农产品供应链信息管理发展对策
1.建立新型的客户关系
信息技术是企业通过与它的客户和供应商之间构筑信息流和知识流来建立新型的客户关系,使得供应商到客户的整条供应链进行双向的、及时的、完整的信息交流成为可能,在此基础上,采用网络等信息技术来交换有关的客户信息,成为企业获得客户和市场需求的有效途径。并且通过新型的客户关系避免了农产品批发市场的信息链的断接。
2.信息共享
农产品供应链是一种动态的和非线性的大系统,要想使其整体处于稳定的状态,实现其信息的共享。农产品供应链上任何相邻节点(合作伙伴)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委托代理关系。目前,农产品供应链底层的委托代理关系得到了较多的研究关注,核心企业作为供应链的委托人时,与其节点间是单委托和多代理的委托-代理关系,各节点间将形成一种单委托和单代理双向多周期的委托-代理关系。双向是指各成员可能同时既是委托方,也是代理方。由于农产品的特性,农产品供应链成员之间的关系具有长期性和多周期的,区别于传统企业之间交易关系的一次性。
3.提高农产品供应链协同化
农产品供应链协同要求供应链中各节点企业为了提高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力而进行彼此协调和相互努力。各节点企业通过公司协议或联合组织等方式结成一种网络式联合体,在这一协同网络中,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和客户可动态地共享信息,紧密协作,向着共同的目标发展。要实现协同,要求节点企业基于技术和Internet网的信息共享和知识创新成果共享;要求各节点企业树立“共赢”意识,为实现同一目标而努力;要求合作伙伴在信任、承诺和弹性协议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同时,要求进行协同的节点企业进行供应链的重新整合,应以信息的自由交流、知识创新成果的共享、相互信任、协同决策、无缝连接的生产流程和共同的战略目标为基础。供应链协同管理就是针对供应链网络内各职能成员间的合作所进行的管理。
4.统一农产品供应链中的信息标准
统一的信息标准不仅可以避免诸多由于信息方式不同所造成的麻烦,还可以大大的提高真个链条的收益。信息技术包括在整个供应链中用以收集和分析信息的硬件和软件。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企业通过供应链管理获得竞争优势,成功的企业通常应用信息技术来支持和发展它的经营战略并选择它的经营业务。通过硬件及软件的统一,农产品供应链上的结点之间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更好的沟通,也提高了整个链条效益。
参考文献:
[1]房丽娜.农产品供应链信息管理的研究[D].天津经济学院,2009,(7):14
[2]杨申燕.陈向军农产品供应链信息管理平台的建设和实施[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9,(2):142
[3]房丽娜.我国农产品供应链信息化建设的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研究所,2009,(3):52
[4]陈红琳.农产品供应链中信息集成方法的研究[J].安徽财经大学,2009,(8):8
第三篇:浅析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
浅析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
20084046301陶金秋08物流专升本
摘要:农产品是人们赖以生存和生活的必须营养品,与我们日常的生活具有紧密联系,农产品质量高低直接关系到我们人们身体的健康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越来越频繁。农产品质量安全是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是我国农产品参与国际、国内竞争的突出问题。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安全
农产品质量安全是指农产品质量符合保障人体的健康、安全的要求。近些年来,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有了提高,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抓紧引进和制定完善农业标准和农产品质量标准,建立和健全农产品质量检测体检体系,同时要加强监督,规范市场秩序、严格市场准入制度,加强农产品生产资料及辅助材料的检测、许可和认证,从源头上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一、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现状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安全意识明显有了提高。近年,在温饱问题解决之后,消费者的观念便从吃得饱向吃得好、吃得健康转变,消费者的安全意识逐渐增强。生产者为适应这种大环境,其安全意识亦随之增强,以求得增强农产品的竞争力,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去年,农业部门组织抽检组,对市场、基地进行了样本抽检,通过对40个蔬菜样 本的抽检,有36个达到了合格标准,仅有4个不合格,合格率90%,与此同时,通过对柚子、夏橙等水果的随机抽样检测,也均达到合格标准,合格率在88%以上。这些年来,我国逐步实现了农产品质量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的监督检验所需要的政策、法规、管理、机构、人员等要素的综合,依法对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进行监督。建立了标准化体系和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制订了技术标准和操作技术规程。在管理上,逐步实行标准化生产管理。”
二、农产品在质量监管方面存在的问题与隐忧
第四篇:当今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
当今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
近些年,耳边总是充斥着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昨天菜用避孕药催长,今天猪病了,明天牛奶变质了。这一些列问题不得不让我们努力思考我们的下一餐还能吃什么。无论下一餐选择什么,我们总是很容易将其与不安全因素相联系。然而,衣食住行是人们最基本的需求。需求层次理论之父马斯洛把衣食住行归类于第一层次的需求,是其他需求产生的基础。由此可见,农产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民生问题中最严峻的一个了。
一、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现状
1、从整体上看,农产品数量稳步增长,质量安全水平逐年提高。
随着经济的发展,信息技术也逐渐利用在农产品生产上来,农产品生产者素质也有所提高。与此同时政府部门及其社会各阶层人士对农产品质量都加以重视,政府推出一些有利于保障农产品质量的措施。因此在一系列有利条件下,农产品整体数量逐年稳步增加。
2、从局部上看,不同农产品安全问题发生率增加,并且安全问题影响颇大。虽然从整体上看,农产品无论从数量和质量上都有所提高,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局部上出现的一些问题。近些年来,不同农产品安全问题都层出不穷。然而蔬菜水果农药过量已经成为了一件平常事了。万余头死猪漂在江中,大批量猪都是用瘦肉精饲养的等等事件,才值得我们瞠目结舌。质量安全问题发生的频率如此之高,可想而知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早已经危及到我们生活了。
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问题
1、从生产者方面看
(1)、生产者安全意识低,法律意识不强。
现有农村劳动力的年纪都在40岁左右,必要的安全生产意识比较淡薄,不了解生产农产品应该要保证农产品的质量。
(2)、个别生产者只顾眼前利益,违规使用高毒农药,加入食品添加剂。随着经济的发展,部分生产者片面追求农产品产量和短期的经济效益,以牺牲农产品的质量为代价。采用高效低毒的新型安全农药虽然能够保护环境,但是成本过高。同样道理,在农产品生产加工过程中滥用化学添加剂以谋求更高的经济利益,为了使蔬菜、水果早上市而是用催生素和激素;水果成熟时是用胀大剂、甜蜜素、色素;在水产品养殖中滥用孔雀石绿;生猪养殖中使用瘦肉精。正是在利益的驱使下,部分生产者使用高毒农药,添加劣质食品添加剂。严重降低了农产品的质量,使消费者顾虑重重,缺乏安全感。
2、从外部环境来看
(1)、造假活动猖獗
不法流动药贩子活动猖獗,尤其是在边缘的山区,不法药贩子甚至有制造劣农资的专门仓库,利用监管覆盖面大、监管人员少的特点,向一些农户售卖劣质农资,游移于田间地头,与农资监管部门打“游击”战术,直接给农产品质量带来风险隐患。
(2)、农业执法力量薄弱,综合执法水平低
在很多地方,执法部门都是各自监管,并没有共同参与打击制假贩假。除此之外由于各个监管部门之间由于只能分工有区别、交叉,做不到有效衔接,往往出现监管空白和盲区。农业监管部门是政府对农产品质量维护的代理人,因此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在所有外部条件当中最为重要的。监管部门不仅要监管好农产品质量安全,把好农产品质量关,还应该向农产品生产者普及有关质量安全的相关条例和法律知识,提高生产者的法律意识,更要严加打击造假贩假分子,从源头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下面部分具体分析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三、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现状及问题
1、监管法律不完善
虽然我国监管法律已经逐渐完善,但是与美国、欧盟以及其他的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体系仍与之存在较大的差距。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方面的法律尚未形成完备的体系。农产品法律法规缺乏统一性,质监部门依据的是产品质量安全法,卫生部门依据的是食品安全法,工商部门依据的是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令相关部门无所适从。现有法律法规的效力不够,特别在惩罚机制上,不能全面深入地对违反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法律法规的违法行为实施及时有效的惩罚和规制。
2、监管执行力弱,各部门监管懈怠
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中政府领导、协调的责任及有关部门的监管职责分工不
够明确具体,监管环节和责任难以分清,多头监管和监管缺位的现象同时存在。这使得许多部门推卸责任,消极怠工。除此之外,相关部门并没有明确规定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农产品产地准出、市场准入和有问题产品召回、退市、追溯等制度,农产品产地认定、产品认证、投入品管理、产地环境监测评价和农产品生产经营等规定也不具体,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强,行政处罚力度不够,难以有效遏制违法行为。
四、对策及建议
1、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法律体系
法律是监管的前提,要做要执法必严就必须有法可依。做好原有法律的相互衔接,填补法律间的空白,给监管部门提供标准。
2、加快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
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是农产品质量安全评价的重要依据,农产品质量标准关系到消费者的健康安全,关系到我国农业和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还关系到我国农业对外贸易的良性发展。因此,建立和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是政府向社会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进行监管的重要手段。
3、明确职能分工,提高监管效率
在部门分工上,加强沟通与合作,按照职能界定积极做好与各部门的协调配合,防止出现监管真空。严格落实责任,进一步明确职责范围,规范工作程序,落实工作措施,健全责任制度。
4、加大采用信息系统监管力度
当今社会是信息社会,采用信息系统进行监管不仅能够保证监管信息记录的准确性而且能够及时找出问题所在,在问题才发生的时就对问题进行监控采取相关措施控制问题的蔓延和扩张。并且可以保证信息的透明性,减少灰色信息的存在。
五、启示
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不仅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也是国家民生问题之一。在我看来,彻底改善我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必须动员各方力量。对农产品生产者、农药生产者、农产品加工者等直接与农产品接触的人,应该加强对其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的普及,让其了解哪些是能做的哪些是不能做的。
各类监管部门应该分配好任务,避免有职权管辖的空白,使不法商贩钻空子,同时加强对农产品及各类农产品生产加工者进行监督管理,对农产品生产者的不良行为采取必要的惩处措施。除此之外,还应该加强对即将上市的蔬果肉蛋等质量进行严格的检疫工作,避免出现问题危害广大百姓的身体健康。对国家和各级政府而言,在落实监督管理职责的同时,应该加强对“三农”的投入,比如资金、技术、信息等支持。让农产品生产者能够有足够的资金买高质量的种苗、高质量的农药、保证其销售质量,同时也为新型农业的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基础。从另一方面看也可以减少农产品安全隐患,保证广大人民的吃健康饭的问题。就使人们在今后的生活中不必担忧下一餐吃什么的问题。
第五篇:浅谈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
浅谈我国农产食品质量安全问题
浅谈我国农产食品质量安全问题
内容摘要:
随着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以及农产品贸易的增加,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农产食品安全及质量安全问题关系到人类的身体健康,生命安全、民族兴旺乃至国民经济的发展。农产品消费需求正朝向优质、营养、安全的方向发展。人民不仅要求吃得饱,而且还要求吃得好,也就是对农产食品质量安全的要求越来越严格,然而由于农产食品生产环境的污染,农药、化肥的不当使用;不法奸商的恶意行为等因素致使农产品中残留的有毒有害物质严重超标。农产品质量安全是涉及产地环境,农药投入品,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的多环节,多领域、多学科的十分复杂的问题,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关联到从生产到消费的各个环节。解决这些问题的核心就是建立和健全完备的法律制度体系。
关键词:农产品;农产食品质量安全;措施
农产品质量安全事关国民的生命和健康,因而被社会广泛关注,党和国家也对此高度重视。中央和国务院发布了一系列关于保障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文件。对于农产品的生产过程、加工过程、贮运过程和销售过程等不同环节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今年来,我国各种新闻媒体上不断出现有关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报道;面粉加入“吊白块”,水果喷施“膨大剂”,水产品添饲避孕药,蔬菜喷洒有毒农药,大米有毒,猪肉、牛肉注水,添加搜肉精等食品安全事件频频曝光,也屡有农产品中毒事件的发生,一时间人们似乎生活在一个缺乏基本食品安全的空间里。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归结起来应是市场失灵与政府秩序因素的存在,市场失灵体现在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过程中存在的信息部对称与外部性问题,政府失灵体现在政府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监管体系制、监管体系、法律法规方面。
一、本文章里所用的相关概念的定义
1、产品
我国《产品质量法》对产品下的定义:“经过加工、制作用于销售的产品。”
2、农产品
农产品是指来源于农业的初级产品,即在农业活动中获得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及其产品。
3、农业
我国《农业法》第二条对农业的定义为:“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等产业,包括与其直接相关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
4、质量
质量是指产品或工作的优劣程度。按照《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GB/TI9000—2000)规定,质量是指一组固有的可区分的特征,满足明示的、通过隐含的或必须履行的需求或期望。
5、食用农产品
食用农产品时指主要供人和动物食用的农产品,包括粮、菜、果、肉、蛋、奶、鱼、虾等。
6、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
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符合保障人的健康,安全的要求。就农产品而言,质量 是指农产品的外观和形状、大小、颜色、均匀性、新鲜度、安全和营养成分,加工性能及包装标识等。
7、标准化
标注化是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实际的或潜在的问题制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的活动。也就是制定、发布及实际标准的过程。它的作用是改进产品过程和服务的适用性,防止贸易壁垒,促进技术合作和流通贸易。
8、农业投入品
农业投入品是指在农业和农产品生产过程中使用或添加的物质。包括种子、肥料、农药、饲料机饲料添加剂等农用生产资料产品和农膜、农机、农业工程设施设备等农用工程物资产品。
二、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存在的原因
对于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的原因学者们有不同的看法。有学者认为,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在于其生产、流通加工过程中诸多因素以及政府在质量安全监管中存在问题。在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的整个过程中都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和质量控制不严。有的学者从农业投入品、农业生产过程、产地环境、执法监督、市场准入、管理法规等环节进行分析。
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归结起来应是市场失灵与政府秩序因素的存在,市场失灵体现在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过程中存在的信息部对称与外部性问题,政府失灵体现在政府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监管体系制、监管体系、法律法规方面。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同时地少人多,特别是近年来耕地面积急剧减少,为了弥补土地资源的不足,提高经济效益。我国的农药、化肥使用量已经远远超出了合理的范围。公所周知,农药和化肥的过程适用在很大程度上会直接破坏农业型生态系统。农村过量使用化肥,农药的现象极为普遍,导致地力下降,引起水体污染、耕地污染,持久性有机污染,农产品品质下降以及通过食物链给人畜牧带来危害。另外,由于农业生产中大棚的普及,对土地的污染也在日益加剧,污水,粪便,作用秸秆以及残留农膜等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大量增加,且综合利用率低,导致农村面源污染严重。土地的污染使关系农业、农村、农民的大问题。具体表现有以下几种;
(一)生产和流通对农产品安全的影响
农产品食品生产要经过一个完整的链条,包括生产(种植、养殖)、加工、运输、贮藏、销售、烹饪等环节,其中农产品的生产和流通在这个链条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包含了农产品食品的整个供给环节。从农业投入品的供给、初级农产食品的生产、加工、流通一直到农产品食品的销售,农产品食品在这一过程中如受污染,造成的不安全,将产生不利于人体健康的因素。
(1)生产环境
环境对于农产品的安全生产起决定性作用。工业“三废”的不合理排放和农药的滥用都会引起大气、水体、土壤及动植物的污染,造成农产品食品的不安全。目前,各种农产品投入品的作用,特别是农药、兽药的不当使用,会严重影响农产品食品安全。
在农产品食品生产过程中,生产管理的方法及生产者的意识对农产品安全都有影响。农产品生产,经营者不严格按照标准组织生产和加工、不科学合理地使用化肥、农药、兽药、饲料等农业投入品和灌溉、养殖用水,则将造成农产品食 品农药、兽药超标。
(2)加工环节
生产加工过程对农产品的污染是多方面的,几乎每个生产加工环节都能造成动物性食品的微生物污染。农产食品加工中,添加剂的使用对农产食品也造成污染。一部分化学合成的添加剂具有一定的毒性和致癌,危害人体健康。
(3)流动环节
在农产品食品生产(种植、养殖)过程中,生产环境,投入品及生产管理式影响农产品安全的重要因素。
农产品流通领域包括运输、贮存等环节。农产品特别是蔬菜、水果、茶叶、畜产品、水产品等鲜活农产品,是自然、人工养殖形成的产品,具有品种复杂,易腐败变质、保险难的自然属性,同时生产规模小而散,主要分布在城市及农村。而消费市场集中在城市,流通渠道多,流通规模小,流通路线有长有短;参加流通的人员复杂,流通市场有批发市场、零售市场、代销市场。农产食品的自然属性及特点决定了流通环节有可能发生诸多问题。
(二)农产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中的市场失灵(1)农产食品质量安全中的外部性问题
一种流动如果他人得到附带的利益而收益者不必付出相应的报酬,或使他人受到附带的损害者不必付出相应的赔偿,这均可以称作外部,即外部性是指市场主体不需承担其行为的一切后果或不能获得其行为所导致的一切利益的情形。
(2)农产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中的信息不对称
这主要指信息在量上的不充分和分布上的不均匀。“市场的信息流是横向的,虽然价格信号是一种有效的、最低成本的信息,但对每一个市场主体而言。”决策所需信息总是不充分的,从而影响其做出最佳经济决策;在个主体之间,信息还存在着分布上的不均匀,因为信息的初始分布及就是不均匀的,而信息还存在着劣势主体做出有利于他的选择和决策进行不同形式的信息垄断,从而使不均匀的状态得以维持及固化。信息不对称对农产品市场的影响有:逆选择、不利于提高农产品质量,市场欺诈;道德风险,增加了农产品市场风险等。
(三)农产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中的政府失灵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政府管理职能的转变,我国政府对农产食品质量安全管理的重视正在逐步提高。我国现行的农产食品质量安全管理体制是具有比较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农、工、商分离,产、加,销售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权限专属于几个不同的部门。管理主体不明确,多头管理、权责不清,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管理真空,难以形成协调配合,运转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
(1)农产食品质量安全体系不够完善
健全的法律法规是加强农产食品质量安全管理的重要保障。我国农业现有的标准还存在质量安全参数设置安全的指标偏少,质量安全参数设置不合理、科技含量低、先进的分析技术应用少,高新技术产品缺乏有效的检验方法等缺陷,农产品加工和流通监管管理缺乏有效的技术依据。
(2)农产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力度不够
加强监管是保证产品的有效手段。国家对污染环境、危害健康和安全的工业品、消费品等实行了行政许可或认证制度。尽管农产品决定了对农产食品生产部可能实施登记许可管理制度,对农产食品进入市场流通暂时也不具备实施强制性认证和准入的条件。
(四)农产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法律因素 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看重的往往是经济效益。为了获取高额利润,生产者、经营者不惜采取种种手段,不正当竞争手段行为也相伴而生。涉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法律法规内容不完整,立法不系统,一直缺少一个统领各个方面有关农产品安全质量安全市场规则的基本法律规范,势必导致法律冲突、稳定性差弊病。
三、农产食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推进的主要措施
(一)加强农业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建设
应该加强农业标准化生产能力建设。通过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提高农业生产全过程监管能力。加大农业标准化生产环境、示范,推广、宣传和培训工作力度,积极普及农业标准化知识,引导农产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按标准组织生产、加工和销售。
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能力建设。严格农业投入品市场准入管理。深入开展农药及农药残留、兽药及畜产品和禁药物滥用,水产品药物残留等三个专项整治工作,将农业投入品监管与农产品药物质量管理有机结构合起来。加快开发和推广使用安全高效农药、兽药等农业投入品新产品,加快对搞残毒农业投入品的禁用、先用和淘汰进程。
(二)采取各种措施,深入推进农产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全面实施
(1)全面推动“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实施,积极推进农产食品质量安全法立法,完善相关法规和规章制度。加大农产食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的有效途径。加强农产食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和技术队伍建设,提高管理能力和整体素质。
(2)大力加强产地环境管理。积极推动建立产地环境监测与平均制度,对农产品产地进行环境评价,划定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适宜生产和限制生产区,并与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工作有机结合起来。
(3)加快标准体系建设。加快组建各类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和技术专家组,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充分发挥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等技术机构在农业标准制修定农业标准化实施中的作用。
(4)健全检验检测体系。结合各地实际,充分利用现有的检测力量,科学规划,合理配置资源,不搞重复建设,避免资源浪费。集中完善检验检测手段,提升检验检测能力的技术水平为重点,加强农产食品生产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以满足农产品生产过程监管需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质检机构信息化水平,实际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信息共享。
(5)积极推进质量安全认证。坚持以无公害农产食品认证为主体,以绿色食品为重点,以有机农产品食品及农业投入品认证为补充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格局。
(6)稳步推行市场准入制度。结合农产食品产地认定和产品标准标识认证,积极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推进农业品牌战略,加快推行农产品分级包装和标识销售。
(7)充分调动和发挥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在强化政府监管的同时,注重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更新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方式,发挥农业协会和中介组织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农业标准化实施方面的作用。
(三)加强和完善组织保障
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农产食品质量安全工作,积极健全农产食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机制,把做好农产品安全生产,确保放心消费,作为提高各级农业行政部门执政能力的重大任务,切实承担起农产品质量安 全监管职责。
四、农产品安全生产的意义
(1)农产品安全生产直接悬系人类的健康和安全。农产品生产时食品安全的前提和保障。
(2)农产品安全生产是提升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竞争力的根本措施。(3)农产品安全生产提高农业效益的有效途径。
(4)农产品安全生产符合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5)农产品安全生产有益于心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6)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客观要求,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管理水平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标志。
(7)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有助于推进农业产品结构调整和提高农业整体效益,有助于增加农牧民收入和社会稳定,有助于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生命健康。有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对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彦彦
《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制度研究》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金发忠
《农产品质量安全概论》 中国农业出版社; 【3】宣安东
《农业标准化实用手册》中国计量出版社;
【4】张利国
《安全农产品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 【5】毕于远 王道龙 寇建平
《中国秸秆资源综合利用技术》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6】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农产品安全生产基本知识》 中国农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