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实施“农村普宪”,提升农民民主意识
政治文明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三大建设之一。政治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是民主政治建设。民主成为一种社会观念,作为一种信仰进入民心是民主政治建设的追求;公民拥有高水平、深层次的民主意识是民主政治建设的直接目标之一。在我国,农民是人数最多的社会阶层,占全国人口的80%以上,农民民主意识水平的高低可以直接反映出全国的整体民主意识水平。目前,在政治建设过程中,党和政府在农村实施了多项有益的改革:特别是大力提倡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加大了对农民民主意识的关注。
我国农民民主意识的现状简析
总的来说,由于受教育水平普遍较低,再加上小农经济的封闭性限制,我国农民的民主意识严重缺乏。这一认识从下面两点可以得到证明:
1.农民对宪法确认的公民是国家的主人认识不清
曾在报纸上看过有一篇文章题为“把农民当作公民看”。这一题目可以告诉我们一个事实:现阶段,农民并未能够真实实现其是国家主人的地位。这个不仅仅是因为许多非农民异样的对待农民,还因为农民自身没有能够充分认识自己是国家主人的一部分和行使主人的权利。
农民在对待政治时,表现出参政情绪不高,参政程度不够。在农民生活中,政治生活几乎已经被排除在外。大部分农民对政治的关注,至多表现为“听听”,而在日常生活中绝不会思考和论及。
2.农民的“公民基本权利”意识淡薄
公民的基本权利意识是社会民主意识的重要表现之一。受历史文化传统影响,我国公民特别是农民的义务观念浓厚,而权利意识淡薄。许多农民把那些公正、廉洁的干部奉为“青天”和“父母官”。他们的权利意识严重错位。中国人民大学韩大元教授于2002年主持的“公民宪法意识调查”显示:被调查的农民对于关于农民基本权利的知识的题目的答对率极低,个别问题的答对率仅有11%。农民权利意识淡薄使得其在基本权利受到侵犯时,无法得到有效的救济。同时,这也反映出农民民主法治意识的淡薄。
另外,农民民主意识不高,还可以从农民对待选举权的态度得到证实。宪法赋予每一位公民拥有选举权,当然农民也毫不例外的享有这项基本政治权利。我国选举制度是国家民主政治制度的重要体现。在农村,在对待选举权上,许多农民是选择放弃的。即使不放弃这项权利,在行使的过程中,也是带着随意的心态的。许多农民认为选举与自己没有关系,多自己一票或者少了自己的一票,不会影响整个选举。根本没有意识到参加选举是我国现阶段实行民主的重要方法。
提升农民民主意识的方法探寻
我国正处于现代化民主法治建设的宏伟工程之中,寻找到一条提升农民民主意识的道路是必要的。它关系到政治文明、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事业,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要求。
提升农民民主意识需要多渠道、多方面来进行。需要农民和党及政府双方共同争取。笔者认为:在农村切实普及宪法知识,提高农民的宪法意识、权利意识,创造出“学习宪法、忠于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的良好氛围,是提高农民民主意识的有效途径之一。这是在分析当前农民民主意识现状后找到的针对性解决方法。
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宪法赋予公民各项基本权利,确立了我国的民主制度。对宪法的学习了解,将使得农民正确行使和维护自己的基本权利,积极参政,形成符合国情、符合时代的民主意识,充分贯彻实现民主制度。
如何进行“农村普宪”工作?笔者认为:应当在坚持党的领导下,以县级地方人大、政府及司法机关为主要力量,发挥农村党员的先锋模仿作用,长期有计划的普及宪法知识,全面提高农民的民主意识,促进我国宪政民主建设。具体如下:
1.县级人大、政府及当地司法机关可以联合成立专门的“农村普宪工作组”。筹建出由当地优秀法律人才组成的拥有强民主意识的农村普宪工作队伍,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在其区域内专门从事农村普宪工作。通过多方式宣传宪法、民主的相关知识,提升农民的民主意识。
2.通过对农村党员的教育,提升他们的宪法意识、民主意识,使得他们能够协助“农村普宪工作组”工作。并承担在农村长期宣传宪法知识,带头参与民主活动的重要任务。在实践中,与普通农民一道提升民主意识。
3.各县级政府要与农民之间建立稳定的紧密关系。为农民提供行使民主权利、发扬民主精神的便利渠道,确保农民的民主意识不断的得以提升。
4.村级自治组织要解放思想,主动为当地农民提供学习宪法,发扬民主的场所及其他条件。鼓励农民参加提升民主意识的学习活动。
5.农村普宪要同普及其他法律相结合,综合提高农民的民主法治意识。实现民主与法治的结合,建立起良好的社会秩序
第二篇: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保障农民民主权利
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保障农民民主权利
方忠敬
●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是是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基础工程,是新农村建设的内在要求,是保障农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根本保证,维护农民群众合法权益的必然要求,是巩固党在农村执政的基础,更好地带领农民群众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大举措。
●近年来,我国的农村民主法制建设总体势头良好,但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宣传教育不够深入,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与民主法制建设步伐不够和谐;农村民主法制建设规章制度落实不够到位。
●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必须强化宣传教育,夯实基层民主法制建设的基础;抓好“四个民主”,突出基层民主法制建设的重点;构建长效机制,探索基层民主法制建设的途径。
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构建充满活力的乡村治理机制,是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基础工程,是新农村建设的内在要求。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保障农民民主权利。”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对于全面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和维护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推进我国民主政治建设进程,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保证农民当家作主;增强广大农村干部群众的法律素质,提高农村依法治理水平;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维护社会稳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就如何强化基层民主法制建设谈谈几点粗浅认识。
一、充分认识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
第一,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保障农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根本保证。在新农村建设中,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我区也积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大力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加快建立公共财政体制、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土地征用补偿办法、农村合作医疗等。这些政策措施在农村的贯彻落实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村民主法制建设搞得好不好,如果有关政策规定、实施程序、办理结果都不公开,农民群众缺乏了解和参与的机会,政策措施就不可能达到预期效果。因此,只有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依法落实农民群众参与村级重大事务管理的各项权利,才能真正把党和政府关于农村改革发展的政策措施落到实处,才能真正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顺利开展。
第二,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是推进村民自治,维护农民群众合法权益的必然要求。过去,在一些地方,一些乡村,工作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忽视甚至剥夺农民群众合法权益的现象。对一些村里重大事项,他们不知情,没有村务管理的监督权,严重挫伤了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而究其根本原因就是“村民自治”的民主权利没有得到落实,因此,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归根到底就是为了促进农村基层依法治理工作,实现依法管理农村经济文化和社会事务,依法协调处理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依法保障广大农民群众参与管理村级公共事务的民主权利,充分发挥法治在维护和保障农民群众合法权益方面的重要作用。
第三,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是巩固党在农村执政的基础,更好地带领农民群众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举措。只有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使广大农民群众真正做到对基层经济、政治和社会事务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依法决定和管理自己的事情,才能更好地调动农民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坚定广大农民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从而不断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二、农村民主法制建设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近年来,我国的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工作稳步推进,“五五”普法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广大群众的法律意识明显增强,民主进程有效推进,民主法制建设总体势头良好,但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相比,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和矛盾,主要表现在: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宣传教育不够深入,普法宣传教育在外出务工人员等方面还有疏漏,针对性、实效性需要进一步提高;一些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不强,少数党员作用发挥不好,弱化了党在农村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农村基层干部依法决策、依法办事的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少数干部肆意损害群众利益,导致干群关系紧张;农民的整体素质还不高,民主法治观念不强,宗族势力有所抬头,少数地方封建迷信活动泛滥。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与民主法制建设步伐不够和谐;农村民主法制建设规章制度落实不够到位,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着基层民主法制建设的推进,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绊脚石”。
三、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的主要对策
1、强化宣传教育,夯实基层民主法制建设的基础。加强民主法制的宣传教育既是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的客观需要,又是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加强对农民民主法制的宣传教育重在提高农民法律意识和民主意识,引导农民依法参与村民自治活动,努力提升农村法制化管理水平。
创新载体,开展“四进农家活动”。基层民主法制宣传要紧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主题,针对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方式,因地制宜,注重实效。一是开展法制宣传进农家。要编印法制宣传资料或法律单行本,向农民免费赠送;二是开展法制信息进农家。依托新闻媒体,开辟《农村普法》专题、专栏,及时传递法制信息,向农民普及基本法律知识;三是开展法制文艺进农家。把抽象的法律法规编演为通俗易懂的法制文艺节目;四是开展法律服务进农家。通过法律咨询和调解,解决农村日常生活中的涉法纠纷,引导农民依法解决各种矛盾和纠纷,依法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
整合资源,开辟“四种培训阵地”。一是充分利用乡镇党校,村级党员活动中心这块阵地,对农村党员干部进行专项培训。二是建立法律援助工作站阵地。通过法律援助咨询热线维护农民正当的合法权益。三是完善法制学校阵地。在条件好一些的村,要建立村民法制学校,有计划地对村民进行法律知识讲座。四是创新法制宣传橱窗阵地。要结合各村实际,设立法制宣传园地,使广大村民抬头见法,随时学法。
突出重点,开设“四项学习内容”。农村民主法制宣传教育要根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结合农村普遍存在的一些与村民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问题,突出四个方面的重点学习内容。要以学习宪法、选举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等法律法规为重点,有效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主人翁意识;要以学习农业法、土地管理法、农村土地承包法、森林法等法律法规为重点,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以学习治安管理处罚法、婚姻法、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等法律法规为重点,切实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促进农村社会和谐;要以学习合同法、劳动保障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等法律法规为重点,确保经营者和消费者合法权益,使广大群众懂得如何依法维权。
2、抓好“四个”民主,突出基层民主法制建设的重点。农村的民主化进程决定着农村现代化进程,只有不断扩大农村基层民主,保障村民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权利,切实保证人民群众当家作主,才能充分调动村民的积极性、创造性,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不竭的力量源泉。
要以尊重民意为原则,实施民主选举。搞好村民自治,民主选举是基础,村委会选举是难点。具体工作中要做到四坚持、四把关:坚持严格按照法律程序选举;坚持不划框框,不定调子,不干预民意;坚持直接、差额、无记名投票选举;坚持公平、公开、竞争的选举原则。
要以民主议事为关键,实施民主决策。民主决策是管理民主的重要内容,是群众当家作主的主要标志。对凡是涉及新农村建设和与群众密切相关的事项,都要由村“两委”联席会议商议后,提交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如遇重大事项,根据村党支部、村民委员会提议,随时召开村民代表会议,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作出决策,确保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
要以民主理财为重点,实施民主管理。财务工作是村民最关心,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也是农村工作的热点问题。当前要把财务管理作为村务管理的重点。一要健全组织。二要严格审核。民主理财小组根据财务规定,逐一对收支单据进行审核,对审核合理的开支,方能入账。三是定期公开。
要以村务公开为基础,实施民主监督。民主监督在村民自治各环节中是过程最长、组织行为最为复杂的环节,也是目前“四大民主”中最为薄弱而亟需加强的环节。要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就要把监督活动贯穿于村干部行使权利的全过程,努力做到村干部的权利行使到哪里,监督就覆盖到哪里。一要开展村民评议干部活动。每年要召开一次全体村民会议,由村干部向村民述职,村民对工作完成情况作出评价。二要设立村级民主监督箱。并把民主监督结果作为村领导干部工作成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三要强化责任追究。
3、构建长效机制,探索基层民主法制建设的途径。扩大基层民主、完善基层法制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创造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保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顺利推进。如果没有一套长效机制,就无法保证基层民主法制建设持续健康深入推进。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要抓住组织领导体系、村民自治机制和两委运作方式三个关键环节,努力探索农村民主法制建设的新途径。
健全组织领导体系。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农村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因此乡镇党委、政府要把农村的民主法制建设列入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和考核内容,确保农村民主法制工作的健康推进。
完善村民自治机制。坚持以法建制,以制治村,照章办事,规范管理的原则,对涉及农村工作的多项规章制度进行梳理、修订和完善,形成上合法度、下切民意、系统全面、配套完善的村民自治机制,实现由“人治”向“法治”的转变。一是实施科学管理机制。通过制定既注重道德规范和自我约束功能,又简洁明快、易于被群众接受和执行的村规民约。二是实施共建和谐机制。通过建立利益协调机制,妥善协调农村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建立诉求表达机制,搭建多种形式的沟通平台,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把群众利益诉求纳入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建立矛盾调处机制,使农村一些影响社会稳定的矛盾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建立权益保障机制,用健全的制度、体制和机制来维护、保障和实现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三是强化有效落实机制。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议事权和监督权。
(湖南省双峰县老科协高级农艺师方忠敬)
第三篇:关于农民养殖意识提升的调研报告
关于农民养殖意识提升的调研报告
文/李洋(西南大学动物科技学院 400715)
摘要:随着国家对于养殖产业的重视,农村在畜牧养殖,水产养殖等方面开始大力发展.规模养殖场也像舂笋般地建造起来.农民的养殖兴趣大幅度提高.但是.在养殖兴趣提高的背后.却是没有树立科学的养殖意识而造成养殖失败的惨痛教训。因此,提高农民养殖意识迫在眉睫,这对于推进农村建设又好又快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结合农村养殖现状和原因分析,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剖析养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法。
关键词:提高 农民养殖意识 调研 解决方法
一 养殖集约化、规模化
拿生猪产业来说,猪是农民养殖最容易想到也最容易上手的产业。经过多年的生猪养殖标准化发展建设,以生猪为主的畜牧养殖业,在农业农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将养殖产业集约化、规模化:一是将分散的农户联合起来,规范管理农户养殖形式,并按时提供科学的养殖信息,方便管理与适时检测,充分合理利用资源的同时,方便农产品的集中销售。二是建设大规模科学养殖场,在养殖产品质量和品种的要求上都会上一个新的台阶,实现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投资回报,真正替农民省钱,办实事。
二、养殖科学化、规范化
先来看看农村养殖所面临的现状:农村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基础设施脆弱,农民对于科学养殖的意识不强,对于养殖过程中的防疫工
作缺乏正确指引,再加上农村服务体系建设落后,科技普及率不高,科技措施促农增收效果不明显。许多较好的养殖项目,由于缺乏技术推广而难于实现普及推广。其次是养殖过程的规范化,缺少对从养殖到销售过程中一系列必不可少的流程的了解,导致农产品滞销等等。因此推进农村养殖科学化,规范化发展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在养殖过程中抓防疫防控,推动养殖产业从以控为主向防控结合转变,实现养殖产品质量安全可靠。新建饲料营养成分常规分析室,提高了对饲料的检测能力。二是推进农村服务体系建设,引进优秀的科技人员发挥其专业技能为农户解答养殖过程中的问题。三是畜牧、工商、质监等部门参与的畜产品质量监管机构,加强对饲料、兽药等投入品的监管力度。四是建立了地区畜禽养殖档案和畜产品质量追溯制度,统一地区耳标编排,并对地区的规模养殖场的饲养品种、规模、投入品的使用等进行详细记录。
三、在养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技术支撑的缺失
技术支撑的缺失体现在科技队伍力量薄弱,服务手段老化。某县县乡两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共有在岗人员470人,核定编制553人,在岗人员只占编制的85%,尚缺编25%,加之其实施农业推广体系改革,州政府又将农、林、水涉农部门的原核定编制调减,科技队伍力量更显薄弱。同时,办公设备简陋,技术装备差,服务手段落后,导致了当前农业技术推广方式的陈旧老化,推广领域和推广内容亟需拓宽。
2、资金缺乏或运转不灵
农户养殖资金缺乏,无法放开手脚进行养殖产业。财政对养殖产业化发展的公益性投入不足,其次是小额信贷、外援扶贫等其它扶持资金向养殖产业化发展的投入不足,集体、农户、民营、私营和其它社会资本整合力度薄弱,招商引资力度不够,资金运转不灵。
3、环境卫生意识不足
对于农户养殖不能进行良好的规范,农户对于养殖环境的卫生意识不强,导致农产品存在安全隐患,直接影响到农产品的销售。
四、解决方法
1、政府加大支持、扶持力度
政府财政应加大对养殖产业化发展的公益性投入,其次是加大小额信贷、外援扶贫等其它扶持资金向养殖产业化发展的投入,解决农户养殖过程中资金缺乏和运转不灵的问题。其次政府应加大扶持集体、农户、民营、私营和其它社会资本整合的力度,促进养殖产业正规化发展。
2、树立科学正确的养殖观念
加大对农村养殖产业的科普宣传,改善农村科技人员现状,增加技术人员数量,实行技术人员到村到户“一对一”的科学知识教授模式。改变农户传统的养殖观念,树立正确的养殖观念。
3、努力提高环境卫生意识
在养殖过程中抓防疫防控,推动养殖产业从以控为主向防控结合转变,实现养殖产品质量安全可靠。向农户普及环境卫生知识,发放知
识普及小册子。畜牧、工商、质监等部门参与的畜产品质量监管机构,加强对饲料、兽药等投入品的监管力度。建立了地区畜禽养殖档案和畜产品质量追溯制度,统一地区耳标编排,并对地区的规模养殖场的饲养品种、规模、投入品的使用等进行详细记录。并及时向农户反馈,从而真正意义上提高农户环境卫生意识。
第四篇:激活农村消费市场提升农民生活品质
激活农村消费市场提升农民生活品质
党的十七大制定了《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号召全社会统一认识,围绕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因此,我们为进一步提高农民生活品质,就农村消费问题在我市部分乡镇进行了一次深入调研,现汇报如下。
一、当前我市农村消费现状
多年来我们以巩固和发展新农村建设为目标,在加快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农民生活质量不断提升,消费结构进一步优化,农民消费正由生存型向享受型和发展型转变,但与城市消费市场相比,仍存在“份额小、差距大、层次低”等现象。
1、市场份额太小。随着经济实力的不断加强,我市消费品市场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城乡消费品市场均实现较快发展,但总体表现为“城市快,农村慢”特征,占全市人口一半的农村,消费品零售额仅占全市比重的三分之一。
2、与城市差距较大。2008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6090元,比去年增长了9.9%,仅相当于城市居民2004年的消费支出,如果扣除物价因素,农村居民的生活消费水平仅相当于城镇居民2000年的水平,落后了近10年。
3、消费层次较低。广大农村居民正从“吃饱、穿暖”的基本生存型消费,逐步向“健康、时尚”的享受型消费迈进。但是,与城镇居民相比,农村居民的消费层次亦明显落后。空调、热水器在农村刚刚起步,家用电脑使用屈指可数,而在城镇这些都已迅速得到了普
及,并正在向更高层次的家用汽车迈进。从产品的质量档次看,农村居民使用的一些家用电器,基本上是在形态、功能等方面被城镇所淘汰的低档次产品;农民对非实物的服务性与享乐性消费在总消费中的比重有所提高,但所占比重仍然极低。
二、制约我市农村消费的主要因素
1、农资生产成本高,挤占了农民的消费空间。近年来,我市农资价格紧随农产品价格快速上涨,涨幅突破两位数。2008年农民人均购买农资支出为749.39元,增长12.32%,大大高于同期农产品价格的涨幅,其结果是因生产费用增加,而抵消了农产品价格上涨所带来的实惠。巨大的农业生产成本压力使得农民只能尽量降低生活消费支出。
2、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商业网点布局不合理。目前全市只有部分乡镇集中供水、集中处理生活污水与垃圾。一些地方电网设施落后,电压不稳,电视信号弱,阻碍了手机、电脑等新消费热点的培育和彩电、冰箱、洗衣机等家电的普及。同时,农村集贸市场规模小,配套设施差,服务功能严重不足,市场带动作用很弱,基本上是以私营个体小店、小铺为主,许多小商户没有固定有序的进货渠道,商品流通低组织化,导致货流不畅、成本过高、售后服务差、伪劣假冒严重、蒙骗消费者等现象经常发生。
3、公共服务体系不完善,预期支出压力较大。2008年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为6012元,而同期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为14138元,与此同时,城市居民还享有农村居民仍无法享受的多种福利,如公费医疗、社会保障等,如果考虑这些因素,城乡居民实际的收入差距可能会达到4:1。有的贫困家庭一年的收入也不够支付子女的教育费。医疗支出也成为许多农村居民一项沉重的负担。2008年我市农村医
疗人均支出297.91元,占总支出的4.9%,大病号家庭则占总支出的30%左右,一个家庭要是有人得了重病,就会拖垮一家人。据了解,实行“新农合”后,某些医院及医生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更多对患者倾向于用好药、贵药,次均住院费、次均门诊费均有所上涨。农民要承受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压力,预期收入缺乏保障,生、老、病、逝的各项费用都由个人承担,因此他们除了维持基本生活费支出外,剩余的钱必须存入银行以备后用。
4、消费观念落后,消费结构失衡。受传统消费意识、消费习俗和文化素质的影响,农民的畸形消费问题比较突出。一是封建迷信盛行,算命、烧香拜佛、殡葬、大修大建祠堂等浪费了不少钱财,影响了生产性的费用支出。二是婚丧嫁娶过度消费、举债消费,大量钱财主要用于“盖新房,娶媳妇”,粗略统计我市农村青年男子娶妻平均要花费3万元以上,这还不包括建筑与装修新房。三是受过度节俭观念的支配,农民把节衣缩食视为美德,奉行“收支相抵、略有节余”的消费观念,极少“超前消费”。
三、激活我市农村消费市场的对策与建议
1、加大培训力度,提升消费能力
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民文化水平,搞好技术培训,是农民扩大农业生产、提高劳动技能、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家庭收入的重要途径。建议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在农闲期间,组织公务员、专家、科技人员和行业协会人员就农业、畜养、园艺、法律、经营等方面的知识开展培训,激发农民自身潜能及自身的聪明才智,从而自主性、创造性地发展生产,增加收入,建设新农村。
2、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消费环境
2008年我市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新成效,投入资金12亿元,但因农村建设资金长期投入不足,欠账太多,仍远远不能满足所需,建议各级政府投入更多的资金,加强农村水、电、路、通讯等设施的建设。一是在农村免费安装卫星电视地面接收装置,做到村村通电视。二是在已规划建设好的新农村,通过政府补贴的形式开通农村自来水工程;没有建设好的村则由村民自打水井,由政府资助安装电动水泵,切实解决农民用水安全问题。三是将普及卫生厕所列入议事日程,可因地置宜推广使用“粪便化解器”;重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建立“村集、镇运、县处理”的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处理体系,努力实现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全覆盖。四是拓宽流通渠道,以“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为载体,鼓励企业承担起建设新农村的部分社会责任,采取以连锁经营或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为农民提供价廉物美的商品;同时完善农村的家电维修服务网点,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五是,加大农村生态建设力度,努力发展循环农业,提高资源利用率,积极推广农村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加强农村水环境治理,主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力争得到显著提升;加强林业生态建设,巩固并提高生态公益林的建设成果。我们预期政府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投入后,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将会出现一个冰箱、空调、洗衣机等家电的消费高潮,以及掀起厨房革命、厕所革命等提高生活质量有关的建设高潮。
3、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提高消费水平
随着我市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的发展,政府应把解除农民后顾之忧,提升消费信心,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首先加大对农村社会保障资金投入的力度,按照个人负担、集体补贴和财政补助相结合的原则,建立面向农业劳动者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同时建议各乡镇
可根据情况,用活中央的土地政策,收回65岁以上农民的土地使用权,扩大经营规模,并对交出土地的农户发放一定的养老保险金。其次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健全农村医疗服务体系,降低住院门槛费用。再次建立起由政府、保险公司和农民共担的农村保险公共服务体系,保险公司可根据实际,为农民提供所需的人寿保险、子女教育保险、新建房屋住宅保险、扩大规模经营的自然灾害险等。农村保险应与其它商业保险有所区别,保险公积金主要应作为农民中长期发展农业和农民生活、生产解决资金贷款困难之需。
4、建设文明乡风,拓宽消费领域和层次
建设文明乡风,是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服务农民的重要内容。一是引导农民破除小农意识更新消费观念,激发农民通过勤劳致富,换取生活的改善;拓宽消费领域,改善消费结构,提高消费档次和生活质量。二是引领新一代青年农民领略新的消费时尚,由单纯的吃、穿、用等方面的物质消费扩展到更多精神文化方面的消费,如加大科技、文化、教育、娱乐、旅游等服务性消费,追求文明、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三是采用民办公助方式,大力扶持农民自发组织的乐队、腰鼓队、民间艺术团,提倡自编自演,这有利于壮大乡土文化生命力,提高农民生活品质。
5、落实家电下乡政策,加大财政补贴力度
我们应在切实落实国家送家电下乡这一政策的基础上,加强对农村商品市场的调查研究。并根据我市农村消费特点,加大对家电下乡财政补贴的力度,顺应农村市场的需求,加快农民消费结构升级的步伐。
新余钟宜菲
2009年3月11日
第五篇:实施农民素质提升工程 深化拓展创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实施农民素质提升工程 深化拓展创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提高农民素质、培育新型农民,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近年来,我市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精神文明建设相比于物质文明,在发展水平上还有一定的差距,为此,我市把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作为加强创新社会管理,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关键环节和重要任务。
一、深入开展宣传教育,形成“文明乡风”。“村容整洁”是农村的外表,“乡风文明”是农村的灵魂,两者都是农村文明程度的体现。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我市深入开展爱国爱家、遵纪守法、勤劳致富、计划生育、移风易俗、赡养老人等方面的宣传教育,坚决遏止封建迷信蔓延、宗族势力抬头、反动邪教渗透的现象,引导农民增强现代文明意识,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一是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通过在广大农村开展“十好文明家庭户”评选试点,在未成年人中开展“三心”(孝心、爱心、红心)教育,村民道德评议会和“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等活动,大力营造倡导文明,移风易俗的氛围,引导农民提高素质,抵制和摆脱封建迷信等愚昧落后观念和陈规陋习的影响,逐步树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情趣,推进“文明乡风”的形成。二是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在农村广泛开展法制教育,教育和引导农民学法、知法、懂法、守法,增强农民群众的法律意识、诚信意识,加快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技能的新型农民。三是加强宣传文化阵地建设。以满足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为核 1
心,积极发展群众文化。充分利用学校、广场等阵地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各村(社区)纷纷组建了文娱队、腰鼓队、秧歌队,做到“活动经常化、形式多样化、参与平民化”,在各种节庆、传统节日、农闲时间,开展形式多样、各具特色、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广泛吸引群众参与,丰富和活跃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二、大力创新创建载体,丰富文化生活。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关键是要有一个好的载体。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广播电视的进村入户以及远程教育的不断延伸,农村接收社会信息的渠道多了,参与社会政治的渠道顺了,了解社会市场的渠道通了,接受社会教育的面更广了,广大农民基本改变了过去那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封闭生活方式,有些先富起来的农民开始转变观念,从原先的充实“钱袋”到今天的充实“脑袋”,涌现出了许多农村“科技带头人”、“种田能手”,同时开始追求健康、向上、丰富的文化生活。抓住契机,组织引导、农民自发组建了龙灯、狮灯、腰鼓、秧歌等演出团体,开展经常性的演出活动;帮助村建设宣传文化活动室,营造健康向上、文明和谐的群众文化氛围。
健康积极的社会心态,是促进个人、社会、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心理基础,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培育健康积极的社会心态,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形成良好的社会关系和社会风气,推动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我市以“弘扬科学精神,加强人文关怀,注重心理疏导,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为目标,注重培育广大市民健康积极的 2
社会心态。一是注重民主法治建设,弘扬科学精神,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将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逐步建立包括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在内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利益分配机制,不断缩小地区差距、行业差距和贫富差距,让社会成员能够平等地参与社会竞争、平等地获取发展机会。二是注重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传统美德,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切实加强教育引导,充分发挥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具有的不同优势,各负其责、各扬其长,努力把培育健康积极的社会心态贯穿和渗透到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之中。三是注重核心价值引领,弘扬时代精神,营造良好的社会风尚。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重要的战略工程、基础工程、灵魂工程,以其科学理论指导人,崇高理想凝聚人,高尚道德教化人,强大舆论导向人,精湛艺术熏陶人,构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提升社会主义思想文化软实力。切实践行以“八荣八耻”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注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营造良好的社会风尚。四是注重个人心理疏导,加强人文关怀,营造良好的心灵世界。积极关注社会成员的心理需求,注重对社会成员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尊重人的个性差异和情感体验,以包容心对待异质思维,关注心态情绪、关切心理诉求、关怀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