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大优势产业促进农民增收几点经验5篇范文

时间:2019-05-12 19:01: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壮大优势产业促进农民增收几点经验》,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壮大优势产业促进农民增收几点经验》。

第一篇:壮大优势产业促进农民增收几点经验

壮大优势产业促进农民增收

(赵玉良)

一、省内前列,开发大户达到150多户,被确定为全省七个红枣示范园区之一,并把榆次的红枣发展模式作为全省的样板大力推广。畜牧养殖也得到了快速的推进,年肉蛋奶总产量达到3.8万吨,先后建成省级良种瘦肉型猪、优质肉禽生产、无公害产品等8大养殖基地,养殖小区已达120多个,综合养殖园区8个。特别是我国首家也是唯一一家从国外引进的羊驼养殖落户榆次后,成为我国特种养殖的一个亮点。丰元枣业、绿源枣业、博瑞乳业、华玉荣香椿、福大绿色食品等一批围绕枣、菜、乳等主导产业的加工企业迅速崛起,加工龙头逐步壮大。河南正龙白象方便面、古船面粉的全面投产,使榆次面粉加工取得了历史性突破。江苏镇江恒顺精品醋项目和山西金龙鱼油脂加工项目的迅速筹建投产,将引领榆次酿醋和食用油加工业快步跃入全国市场新天地。在城镇化建设中,东阳等8个小城镇列入全省小城镇建设的重点行列,其中东阳镇被列入全国500个小城镇之

一、山西35个中心镇之一。农村现代化进程加快,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生活不断提升,越来越接近全面小康的标准。

从2002年我来到区农业局,在农业战线上工作了三年有余,通过农业部门从事领导工作的实践,对如何抓好新时期农业农村工作,按照全面、统筹、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来指导我区农村经济的发展,稳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开辟农民增收的多种渠道,主要有以下几点经验:

三是抓模式,发展高效农业,提高农民收益。我区位于晋中市府所在地,距太原仅25公里,非常适合发展城郊农业,尤其是菜篮子农业。为此,从2000年开始白手起家,开展10万亩温室大棚蔬菜重点工程建设,目前面积已达5万亩,亩均效益在1万元左右,是粮田收入的10倍以上。温室大棚建设逐步由平川乡镇向丘陵山区扩张,创造了修文镇“四位一体”温室、东赵乡“双水源四位一体”温室、“连体超大温室”等新型温室。什贴镇李坊村,引入了旱作农业模式,把旱井集雨与温室大棚结合起来,引起了省市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国家水利部门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认为这是一个伟大的创举,在山西,乃在华北的丘陵旱垣区,都是一个成功的样板,是旱垣区发展高效设施农业的典范。红枣生产大力推广了“四个一”模式:即,一项矮密丰技术、一座沼气池、一座保鲜库、一座烤房,增效十分明显。奶牛养殖利用世行贷款,走“公司+合作社+园区+农户”的路子,使奶牛养殖规模迅速增长。

在“三农”实践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积累了一些经验,但离农民群众的愿望、中央、省市要求还有相当差距,因此,对今后如何更好地开展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做了更深入的思考:

一是要转变思路。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中央最近提出的“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抓住了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而要真正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统筹发展轨道,就必须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上来。2003年我区被列为全省农业和农村现代化试点之一,要抓住契机,坚定不移地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道路,全面推进我区农业和农村现代化试点建设。

二是要继续扬加工龙头。从理性的角度思考,我们在推进农业产业化方面有所突破,重要因素之一是因为崛起了一批龙头企业;逆向思维,一些本来具有优势的产品之所以没有做强做大,也是因为龙头企业不强不大。我区在酿造、饲料加工等方面有一些加工亮点,也有如白象方便面、恒顺醋等全国知名品牌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但都与我区的蔬菜、红枣、畜牧养殖三大特色产业的发展联系不紧,带动示范能力不强。尽快培育一批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竞争力强、辐射带动面广的龙头企业,就成为提升农业产业化的当务之急。2005年和今后一段时间,我们就是要挖掘我区的区位和资源优势,通过内部发动,外部引进,吸引工商企业转攻农业,鼓励民营大户发展农业,建设一批加工龙头亮点,力争建成一个大型龙头企业。尽快提高龙头企业的规模化、集约化水平和辐射带动能力。创新机制,紧密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之间稳定的产销协作以及多种形式的利益联结模式。

三要完善农业服务体系。要建立和完善信息网络、技术服务、市场营销、标准监测、执法五大体系。信息网络体系,加大“一站通”的应用力度,加快网络延伸的步伐,在龙头企业、示范园区、中介组织、批发市场、经营大户中建立信息服务站,运用现代信息手段,搞好市场信息的收集、分析、整理和传递。技术服务和标准监测体系,组建我区综合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建设疫情监测网络体系和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做好杂交改良技术推广工作。加紧筹建农业综合执法队伍,尽快建成完善高效的农业综合执法体系。市场体系建设要从市场建设、经纪人队伍、专业合作组织入手,一是要强化市场载体建设,就榆次目前的实际而言,应该建一个大型的农业市场,发挥其的带动、提升、辐射等功能,促进产业基地建设;二是加强农民经纪人队伍的建设,组建各业协会,着力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引导农民闯市场。

四要完善区域优势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引导特色农产品向优势区域集中,指导农民科学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抓好优质农产品特色产业带建设,充分发挥优势产业的辐射带动效应,形成优势产业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专业化生产的态势。

几点建议:

一应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的财政投入。搞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应重点支持旱作农业、小流域治理、中低产田改造、节水灌溉、农村能源等项目建设,增强农民增收的后劲。

二应加大对农业生产的资金扶持。建议政府通过减税贴息的办法,激励银行和各种融投资机构简化贷款手续,为农村种养大户、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村经纪人发放贷款,确保农业生产所需资金。从信贷资金、税收等方面大力扶持高起点、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完善“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延长产业链条,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分解市场风险,实现小农户和大市场的顺利对接,解决农产品增产不增收的矛盾。

三应进一步创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宽松环境。解决人地矛盾,改善农业生产边际效益递减状况的根本出路在于大规模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到非农岗位就业,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经营。从实践中看,近年来,农民工资性收入迅速增长,并已成为农民收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进一步取消对农民工进城务工的各种不合理收费,取消户口限制、降低农民工子女上学门槛,为农民进城务工提供便利条件。

二○○五年四月十日

[,感谢原作者]壮大优势产业促进农民增收几点经验责任编辑:飞雪 阅读:人次

xiexiebang.com范文网【www.xiexiebang.com】

第二篇:壮大优势产业促进农民增收

壮大优势产业促进农民增收

榆次区地处“三晋”之腹,为晋中市委、市政府所在地,总人口53万,面积1328平方公里,辖6镇4乡289个行政村,农业人口25.9万人,耕地73.59万亩,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628元。榆次区农业局为区政府农业主管部门,现有干部12人,其中局长1人,副局长6人,总农艺师1人,科员4人,内

设四个职能股(室):办公室、产业化经营指导股、政策法规和科教股、信息发展开发股。

我在榆次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农业战线同仁的帮助和支持下,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围绕农民增收核心,坚持以推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统揽工作全局,城乡统筹,扭住“平川水地抓蔬菜,丘陵山区上红枣,畜牧养殖求突破”战略展开工作,突出温室大棚、红枣开发、养殖园区和龙头企业四大基地建设,使全区农业产业化开发有了新的突破。连续12年,榆次的蔬菜生产位居全省之首,面积达到34万亩,年总产量突破11.6亿公斤,其中向北京、广州等全国各大中城市销售7.5亿公斤以上,蔬菜产业占据榆次区农业的半壁江山,被确立为全国首批55家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县(区)之一。丘陵山区形成了全长123公里的红枣林带,面积达30万亩,居全市第一、省内前列,开发大户达到150多户,被确定为全省七个红枣示范园区之一,并把榆次的红枣发展模式作为全省的样板大力推广。畜牧养殖也得到了快速的推进,年肉蛋奶总产量达到3.8万吨,先后建成省级良种瘦肉型猪、优质肉禽生产、无公害产品等8大养殖基地,养殖小区已达120多个,综合养殖园区8个。特别是我国首家也是唯一一家从国外引进的羊驼养殖落户榆次后,成为我国特种养殖的一个亮点。丰元枣业、绿源枣业、博瑞乳业、华玉荣香椿、福大绿色食品等一批围绕枣、菜、乳等主导产业的加工企业迅速崛起,加工龙头逐步壮大。河南正龙白象方便面、古船面粉的全面投产,使榆次面粉加工取得了历史性突破。江苏镇江恒顺精品醋项目和山西金龙鱼油脂加工项目的迅速筹建投产,将引领榆次酿醋和食用油加工业快步跃入全国市场新天地。在城镇化建设中,东阳等8个小城镇列入全省小城镇建设的重点行列,其中东阳镇被列入全国500个小城镇之

一、山西35个中心镇之一。农村现代化进程加快,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生活不断提升,越来越接近全面小康的标准。

从2002年我来到区农业局,在农业战线上工作了三年有余,通过农业部门从事领导工作的实践,对如何抓好新时期农业农村工作,按照全面、统筹、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来指导我区农村经济的发展,稳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开辟农民增收的多种渠道,主要有以下几点经验:

一是抓基地,以基地建设夯实农业产业化基础。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我们提出“平川水地抓蔬菜,丘陵山区上红枣,畜牧养殖求突破”的调产战略,经过六年来的不断发展,蔬菜、红枣、养殖已成为榆次农业的三大特色产业,全区农业的粮经比例由2000年的3:1调整为5:4。蔬菜种植面积达到了34万亩,其中温室大棚种植达5万亩,年总产各类蔬菜达到11.63亿公斤,商品率达85,仅此一项农民人均收入达1245元,占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4.4;在布局上,建成了8个万亩特色蔬菜开发带、9个5000亩蔬菜连片区、10个千亩温室大棚规模片。红枣由2001年的6万亩猛增到目前的30万亩,建成了三个3万亩的红枣示范园区,两个5000亩标准化红枣园区;目前挂果面积11万亩,产量2万吨,为农民人均增收150元,全部进入盛果期,红枣总产量可达6.64万吨,产值1.2亿元,农民人均可增收460元。畜牧养殖:全区肉类总产量16000吨,蛋类总产量12165吨,奶类总产量10000吨,总收入3.25亿元,人均牧业收入496元。在基地扩规模的同时,把实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作为提升基地产业化经营的切入点,搭建了优势农产品发展框架,选定绿色蔬菜、优质果品、绿色畜禽、传统杂粮四大主导产业、12种优势农产品进行了科学的区域布局和规划。通过区域规划,逐步使我区形成一批优势品种、优势产区:共规划实施蔬菜面积34万亩,建成了10.9万亩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规划实施红枣面积30万亩,其中有10万亩进入挂果期。奶牛发展势头迅猛,存栏达到6000头;规划实施优势玉米种植面积30万亩。

二是抓标准,推行标准化生产,提升农产品上档升级。在标准化生产方面我们主要抓了产品和产地的认证工作。2002年前,我区只认证了无公害蔬菜,品种只有3个,面积仅3万亩。到目前,无公害认证产品已发展到3项17种,认证面积达到11.47万亩:蔬菜包括青椒、西红柿、葱头、白菜等15个品种,认证面积10.9万亩;水果认证新红星苹果1700亩,带动了5万亩无公害水果基地建设;红枣认证4000亩。绿色认证也有突破,认证产品已达4个:博瑞乳品、华玉荣香椿、强大饲料、中昌梨枣。

第三篇:壮大优势产业促进农民增收

榆次区地处“三晋”之腹,为晋中市委、市政府所在地,总人口53万,面积1328平方公里,辖6镇4乡289个行政村,农业人口25.9万人,耕地73.59万亩,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628元。榆次区农业局为区政府农业主管部门,现有干部12人,其中局长1人,副局长6人,总农艺师1人,科员4人,内设四个职能股(室):办公室、产业化经营指导股、政策法规和科教股、信息发展开发股。

我在榆次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农业战线同仁的帮助和支持下,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围绕农民增收核心,坚持以推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统揽工作全局,城乡统筹,扭住“平川水地抓蔬菜,丘陵山区上红枣,畜牧养殖求突破”战略展开工作, 突出温室大棚、红枣开发、养殖园区和龙头企业四大基地建设,使全区农业产业化开发有了新的突破。连续12年,榆次的蔬菜生产位居全省之首,面积达到34万亩,年总产量突破11.6亿公斤,其中向北京、广州等全国各大中城市销售7.5亿公斤以上,蔬菜产业占据榆次区农业的半壁江山,被确立为全国首批55家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县(区)之一。丘陵山区形成了全长123公里的红枣林带,面积达30万亩,居全市第一、省内前列,开发大户达到150多户,被确定为全省七个红枣示范园区之一,并把榆次的红枣发展模式作为全省的样板大力推广。畜牧养殖也得到了快速的推进,年肉蛋奶总产量达到3.8万吨,先后建成省级良种瘦肉型猪、优质肉禽生产、无公害产品等8大养殖基地,养殖小区已达120多个,综合养殖园区8个。特别是我国首家也是唯一一家从国外引进的羊驼养殖落户榆次后,成为我国特种养殖的一个亮点。丰元枣业、绿源枣业、博瑞乳业、华玉荣香椿、福大绿色食品等一批围绕枣、菜、乳等主导产业的加工企业迅速崛起,加工龙头逐步壮大。河南正龙白象方便面、古船面粉的全面投产,使榆次面粉加工取得了历史性突破。江苏镇江恒顺精品醋项目和山西金龙鱼油脂加工项目的迅速筹建投产,将引领榆次酿醋和食用油加工业快步跃入全国市场新天地。在城镇化建设中,东阳等8个小城镇列入全省小城镇建设的重点行列,其中东阳镇被列入全国500个小城镇之

一、山西35个中心镇之一。农村现代化进程加快,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生活不断提升,越来越接近全面小康的标准。

从2002年我来到区农业局,在农业战线上工作了三年有余,通过农业部门从事领导工作的实践,对如何抓好新时期农业农村工作,按照全面、统筹、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来指导我区农村经济的发展,稳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开辟农民增收的多种渠道,主要有以下几点经验:

一是抓基地,以基地建设夯实农业产业化基础。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我们提出“平川水地抓蔬菜,丘陵山区上红枣,畜牧养殖求突破”的调产战略,经过六年来的不断发展,蔬菜、红枣、养殖已成为榆次农业的三大特色产业,全区农业的粮经比例由2000年的3:1调整为5:4。蔬菜种植面积达到了34万亩,其中温室大棚种植达5万亩,年总产各类蔬菜达到11.63亿公斤,商品率达85%,仅此一项农民人均收入达1245元,占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4.4%;在布局上,建成了8个万亩特色蔬菜开发带、9个5000亩蔬菜连片区、10个千亩温室大棚规模片。红枣由2001年的6万亩猛增到目前的30万亩,建成了三个3万亩的红枣示范园区,两个5000亩标准化红枣园区;目前挂果面积11万亩,产量2万吨,为农民人均增收150元,全部进入盛果期,红枣总产量可达6.64万吨,产值1.2亿元,农民人均可增收460元。畜牧养殖: 全区肉类总产量16000吨,蛋类总产量12165吨,奶类总产量10000吨,总收入3.25亿元,人均牧业收入496元。在基地扩规模的同时,把实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作为提升基地产业化经营的切入点,搭建了优势农产品发展框架,选定绿色蔬菜、优质果品、绿色畜禽、传统杂粮四大主导产业、12种优势农产品进行了科学的区域布局和规划。通过区域规划,逐步使我区形成一批优势品种、优势产区:共规划实施蔬菜面积34万亩,建成了10.9万亩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规划实施红枣面积30万亩,其中有10万亩进入挂果期。奶牛发展势头迅猛,存栏达到6000头;规划实施优势玉米种植面积30万亩。

二是抓标准,推行标准化生产,提升农产品上档升级。在标准化生产方面我们主要抓了产品和产地的认证工作。2002年前,我区只认证了无公害蔬菜,品种只有3个,面积仅3万亩。到目前,无公害认证产品已发展到3项17种,认证面积达到11.47万亩:蔬菜包括青椒、西红柿、葱头、白菜等15个品种,认证面积10.9万亩;水果认证新红星苹果1700亩,带动了5万亩无公害水果基地建设;红枣认证4000亩。绿色认证也有突破,认证产品已达4个:博瑞乳品、华玉荣香椿、强大饲料、中昌梨枣。博瑞乳品还通过了ISO9001:2000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在创立精品名牌方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三是抓模式,发展高效农业,提高农民收益。我区位于晋中市府所在地,距太原仅25公里,非常适合发展城郊农业,尤其是菜篮子农业。为此,从2000年开始白手起家,开展10万亩温室大棚蔬菜重点工程建设,目前面积已达5万亩,亩均效益在1万元左右,是粮田收入的10倍以上。温室大棚建设逐步由平川乡镇向丘陵山区扩张,创造了修文镇“四位一体”温室、东赵乡“双水源四位一体”温室、“连体超大温室”等新型温室。什贴镇李坊村,引入了旱作农业模式,把旱井集雨与温室大棚结合起来,引起了省市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国家水利部门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认为这是一个伟大的创举,在山西,乃在华北的丘陵旱垣区,都是一个成功的样板,是旱垣区发展高效设施农业的典范。红枣生产大力推广了“四个一”模式:即,一项矮密丰技术、一座沼气池、一座保鲜库、一座烤房,增效十分明显。奶牛养殖利用世行贷款,走“公司+合作社+园区+农户”的路子,使奶牛养殖规模迅速增长。

四是抓龙头,以农产品加工为突破口,延伸农业产业化链条。榆次工业园被省级领导评价为全省最好的工业园区,利用园区的品牌优势,我们不遗余力地引进能够消化当地农产品的加工企业,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实现以工补农,以工促农,不断开拓新的农产品市场。目前已有河南正龙、江苏恒顺老陈醋、娃哈哈、紫晨醋爽等9家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总投资3.7亿元,预计全部投产后年产值可达16亿元。白象方便面12万吨项目投产后,年消耗面粉就达8万吨。紫晨醋爽苹果汁、葡萄汁、红枣汁加工项目,可带动红枣等产业的发展。同时,博瑞乳业、山西海玉、华玉香椿、福大绿色食品、丰元枣业等一批加工企业正在兴起。山西海玉食品有限公司,饼干年加工能力达到3.6万吨,能带动7万亩的粮食基地生产。

五是抓服务,以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搭建农业产业化发展平台。一是信息体系建设,启动了农业信息网络建设工程,已建区级信息站7个,乡镇信息站8个,并全部注册应用“一站通”,农村信息员145名,农业信息服务网络框架初步形成,并正逐步走向完善,解决了农民获取致富信息、市场信息渠道单一的问题。二是市场营销体系建设,目前已有东阳蔬菜批发市场等专业、综合市场5家,营销网络辐射华北乃至全国,营销组织发展到20余个,蔬菜营销户达到4000余户,普家乐农村连锁经营服务体系完成了25个连锁店和100个村级服务站定点工作,农产品营销市场体系已基本构建。三是技术体系建设,坚持加强区一级,完善乡一级,充实村一级,提高户一级,全区科技示范户达到了1140户,形成一个农业技术推广网络体系。

六是抓转移,以培训就业为突破口,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要想农民富起来,先让农民少起来。2000年前,我区富余农村劳动力至少在5万人以上,极大地削弱了农业生产效率。因此,我们把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利用 “阳光工程”培训、“走出一人,带出一户、搞活一村”等办法,鼓励农民走出家门。仅去年就培训农民工2317人,其中有1900名学员输送到北京、珠海等地就业。全区已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4万余人。从去年我区农民收入的构成来看,工资性收入是增长的主动力,比上年增加115.52元,增长29.6%,贡献率为26.6%。

在“三农”实践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积累了一些经验,但离农民群众的愿望、中央、省市要求还有相当差距,因此,对今后如何更好地开展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做了更深入的思考:

一是要转变思路。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中央最近提出的“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抓住了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而要真正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统筹发展轨道,就必须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上来。2003年我区被列为全省农业和农村现代化试点之一,要抓住契机,坚定不移地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道路,全面推进我区农业和农村现代化试点建设。

二是要继续扬加工龙头。从理性的角度思考,我们在推进农业产业化方面有所突破,重要因素之一是因为崛起了一批龙头企业;逆向思维,一些本来具有优势的产品之所以没有做强做大,也是因为龙头企业不强不大。我区在酿造、饲料加工等方面有一些加工亮点,也有如白象方便面、恒顺醋等全国知名品牌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但都与我区的蔬菜、红枣、畜牧养殖三大特色产业的发展联系不紧,带动示范能力不强。尽快培育一批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竞争力强、辐射带动面广的龙头企业,就成为提升农业产业化的当务之急。2005年和今后一段时间,我们就是要挖掘我区的区位和资源优势,通过内部发动,外部引进,吸引工商企业转攻农业,鼓励民营大户发展农业,建设一批加工龙头亮点,力争建成一个大型龙头企业。尽快提高龙头企业的规模化、集约化水平和辐射带动能力。创新机制,紧密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之间稳定的产销协作以及多种形式的利益联结模式。

三要完善农业服务体系。要建立和完善信息网络、技术服务、市场营销、标准监测、执法五大体系。信息网络体系,加大“一站通”的应用力度,加快网络延伸的步伐,在龙头企业、示范园区、中介组织、批发市场、经营大户中建立信息服务站,运用现代信息手段,搞好市场信息的收集、分析、整理和传递。技术服务和标准监测体系,组建我区综合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建设疫情监测网络体系和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做好杂交改良技术推广工作。加紧筹建农业综合执法队伍,尽快建成完善高效的农业综合执法体系。市场体系建设要从市场建设、经纪人队伍、专业合作组织入手,一是要强化市场载体建设,就榆次目前的实际而言,应该建一个大型的农业市场,发挥其的带动、提升、辐射等功能,促进产业基地建设;二是加强农民经纪人队伍的建设,组建各业协会,着力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引导农民闯市场。

四要完善区域优势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引导特色农产品向优势区域集中,指导农民科学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抓好优质农产品特色产业带建设,充分发挥优势产业的辐射带动效应,形成优势产业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专业化生产的态势。

几点建议:

一应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的财政投入。搞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应重点支持旱作农业、小流域治理、中低产田改造、节水灌溉、农村能源等项目建设,增强农民增收的后劲。

二应加大对农业生产的资金扶持。建议政府通过减税贴息的办法,激励银行和各种融投资机构简化贷款手续,为农村种养大户、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村经纪人发放贷款,确保农业生产所需资金。从信贷资金、税收等方面大力扶持高起点、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完善“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延长产业链条,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分解市场风险,实现小农户和大市场的顺利对接,解决农产品增产不增收的矛盾。

三应进一步创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宽松环境。解决人地矛盾,改善农业生产边际效益递减状况的根本出路在于大规模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到非农岗位就业,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经营。从实践中看,近年来,农民工资性收入迅速增长,并已成为农民收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进一步取消对农民工进城务工的各种不合理收费,取消户口限制、降低农民工子女上学门槛,为农民进城务工提供便利条件。

第四篇:壮大优势产业促进农民增收的几点经验

壮大优势产业促进农民增收

(赵玉良)

榆次区地处“三晋”之腹,为晋中市委、市政府所在地,总人口53万,面积1328平方公里,辖6镇4乡289个行政村,农业人口25.9万人,耕地73.59万亩,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628元。榆次区农业局为区政府农业主管部门,现有干部12人,其中局长1人,副局长6人,总农艺师1人,科员4人,内设四个职能股(室):办公室、产业化经营指导股、政策法规和科教股、信息发展开发股。

我在榆次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农业战线同仁的帮助和支持下,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围绕农民增收核心,坚持以推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统揽工作全局,城乡统筹,扭住“平川水地抓蔬菜,丘陵山区上红枣,畜牧养殖求突破”战略展开工作, 突出温室大棚、红枣开发、养殖园区和龙头企业四大基地建设,使全区农业产业化开发有了新的突破。连续12年,榆次的蔬菜生产位居全省之首,面积达到34万亩,年总产量突破11.6亿公斤,其中向北京、广州等全国各大中城市销售7.5亿公斤以上,蔬菜产业占据榆次区农业的半壁江山,被确立为全国首批55家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县(区)之一。丘陵山区形成了全长123公里的红枣林带,面积达30万亩,居全市第一、省内前列,开发大户达到150多户,被确定为全省七个红枣示范园区之一,并把榆次的红枣发展模式作为全省的样板大力推广。畜牧养殖也得到了快速的推进,年肉蛋奶总产量达到3.8万吨,先后建成省级良种瘦肉型猪、优质肉禽生产、无公害产品等8大养殖基地,养殖小区已达120多个,综合养殖园区8个。特别是我国首家也是唯一一家从国外引进的羊驼养殖落户榆次后,成为我国特种养殖的一个亮点。丰元枣业、绿源枣业、博瑞乳业、华玉荣香椿、福大绿色食品等一批围绕枣、菜、乳等主导产业的加工企业迅速崛起,加工龙头逐步壮大。河南正龙白象方便面、古船面粉的全面投产,使榆次面粉加工取得了历史性突破。江苏镇江恒顺精品醋项目和山西金龙鱼油脂加工项目的迅速筹建投产,将引领榆次酿醋和食用油加工业快步跃入全国市场新天地。在城镇化建设中,东阳等8个小城镇列入全省小城镇建设的重点行列,其中东阳镇被列入全国500个小城镇之

一、山西35个中心镇之一。农村现代化进程加快,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生活不断提升,越来越接近全面小康的标准。

从2002年我来到区农业局,在农业战线上工作了三年有余,通过农业部门从事领导工作的实践,对如何抓好新时期农业农村工作,按照全面、统筹、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来指导我区农村经济的发展,稳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开辟农民增收的多种渠道,主要有以下几点经验:

一是抓基地,以基地建设夯实农业产业化基础。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我们提出“平川水地抓蔬菜,丘陵山区上红枣,畜牧养殖求突破”的调产战略,经过六年来的不断发展,蔬菜、红枣、养殖已成为榆次农业的三大特色产业,全区农业的粮经比例由2000年的3:1调整为5:4。蔬菜种植面积达到了34万亩,其中温室大棚种植达5万亩,年总产各类蔬菜达到11.63亿公斤,商品率达85%,仅此一项农民人均收入达1245元,占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4.4%;在布局上,建成了8个万亩特色蔬菜开发带、9个5000亩蔬菜连片区、10个千亩温室大棚规模片。红枣由2001年的6万亩猛增到目前的30万亩,建成了三个3万亩的红枣示范园区,两个5000亩标准化红枣园区;目前挂果面积11万亩,产量2万吨,为农民人均增收150元,全部进入盛果期,红枣总产量可达6.64万吨,产值1.2亿元,农民人均可增收460元。畜牧养殖: 全区肉类总产量16000吨,蛋类总产量12165吨,奶类总产量10000吨,总收入3.25亿元,人均牧业收入496元。在基地扩规模的同时,把实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作为提升基地产业化经营的切入点,搭建了优势农产品发展框架,选定绿色蔬菜、优质果品、绿色畜禽、传统杂粮四大主导产业、12种优势农产品进行了科学的区域布局和规划。通过区域规划,逐步使我区形成一批优势品种、优势产区:共规划实施蔬菜面积34万亩,建成了10.9万亩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规划实施红枣面积30万亩,其中有10万亩进入挂果期。奶牛发展势头迅猛,存栏达到6000头;规划实施优势玉米种植面积30万亩。

六是抓转移,以培训就业为突破口,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要想农民富起来,先让农民少起来。2000年前,我区富余农村劳动力至少在5万人以上,极大地削弱了农业生产效率。因此,我们把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利用 “阳光工程”培训、“走出一人,带出一户、搞活一村”等办法,鼓励农民走出家门。仅去年就培训农民工2317人,其中有1900名学员输送到北京、珠海等地就业。全区已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4万余人。从去年我区农民收入的构成来看,工资性收入是增长的主动力,比上年增加115.52元,增长29.6%,贡献率为26.6%。

在“三农”实践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积累了一些经验,但离农民群众的愿望、中央、省市要求还有相当差距,因此,对今后如何更好地开展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做了更深入的思考:

一是要转变思路。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中央最近提出的“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抓住了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而要真正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统筹发展轨道,就必须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上来。2003年我区被列为全省农业和农村现代化试点之一,要抓住契机,坚定不移地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道路,全面推进我区农业和农村现代化试点建设。

二是要继续扬加工龙头。从理性的角度思考,我们在推进农业产业化方面有所突破,重要因素之一是因为崛起了一批龙头企业;逆向思维,一些本来具有优势的产品之所以没有做强做大,也是因为龙头企业不强不大。我区在酿造、饲料加工等方面有一些加工亮点,也有如白象方便面、恒顺醋等全国知名品牌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但都与我区的蔬菜、红枣、畜牧养殖三大特色产业的发展联系不紧,带动示范能力不强。尽快培育一批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竞争力强、辐射带动面广的龙头企业,就成为提升农业产业化的当务之急。2005年和今后一段时间,我们就是要挖掘我区的区位和资源优势,通过内部发动,外部引进,吸引工商企业转攻农业,鼓励民营大户发展农业,建设一批加工龙头亮点,力争建成一个大型龙头企业。尽快提高龙头企业的规模化、集约化水平和辐射带动能力。创新机制,紧密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之间稳定的产销协作以及多种形式的利益联结模式。

三要完善农业服务体系。要建立和完善信息网络、技术服务、市场营销、标准监测、执法五大体系。信息网络体系,加大“一站通”的应用力度,加快网络延伸的步伐,在龙头企业、示范园区、中介组织、批发市场、经营大户中建立信息服务站,运用现代信息手段,搞好市场信息的收集、分析、整理和传递。技术服务和标准监测体系,组建我区综合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建设疫情监测网络体系和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做好杂交改良技术推广工作。加紧筹建农业综合执法队伍,尽快建成完善高效的农业综合执法体系。市场体系建设要从市场建设、经纪人队伍、专业合作组织入手,一是要强化市场载体建设,就榆次目前的实际而言,应该建一个大型的农业市场,发挥其的带动、提升、辐射等功能,促进产业基地建设;二是加强农民经纪人队伍的建设,组建各业协会,着力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引导农民闯市场。

第五篇: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增收

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促进农牧民增收

——镇党政办公室

贾晓光

随着中央对农村关注和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农村经济也迎来了自联产承包责任制施行以来的第二个春天,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加大了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民素质教育、农村及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等农村基础工程建设力度,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经济和农牧民增收。在农村经济建设工作中,基层政权起到了组织、领导和坚强的保障作用,切实推动着农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近年来,由于农村集体经济实力薄弱,造成农村基层组织活力不足,能力有限,严重制约了基层政权在农村经济工作中的主动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制约了农牧民增收步伐。此外,由于集体资产而引发的农村矛盾纠纷,造成群众越级上访,影响到上级党政机关的正常秩序,影响到社会稳定。因此如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推动集体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建立和完善一条良好的发展模式和监督机制,已成为农村经济及农牧民增收工作的重中之重。

第一、要加强对集体公有制资产的监管。在农村集体荒山、林地、机动地等资产的使用上,不同程度地存在变相增送、暗箱操作、程序不合法等造成资产流失的现象,集体资产甚至成为部分干部买卖人情、拉扰选票的礼品,给集体造成了巨大损失,严重阻碍了集体经济的发展与壮大。要改变这种现状,就要加强对农村集体资产使用的监管。一是在集体资产的使用权转让、买卖中严格执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的程序,召开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以公开招标的方式进行,坚决杜绝暗箱操作;二是镇级政府加强对村级资产的评估和监督,在村级重大事项的决策执行上,实行请示报告制度,审计制度、司法监督制度,大力推行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将涉及农村、农民关注的热点事项公开,方便群众的监督,从体制上制止村级集体资产的低价流失;三是坚持民主集中的原则,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发动人民群众参与到村级事务的决策中去,使其从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监督中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经济效益,逐步引导群众依法施行村民自治,逐步树立主人翁责任感;

第二,要加强对现有集体资产的开发利用,推广特色产业,实现集体资产的增值增效。农村集体经济要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通过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发掘最大的经济效益。找技术支撑点、找增收渠道,找新兴产业,在突破中寻发展,在发展中获效益。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敢打、敢拼、敢闯、敢试、敢担风险、敢于改变传统的经营方式,立足招商,引资引智,开发新兴产业,是实现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的必要出路。集体以资源的形式参股,由企业、个人自主经营,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长效机制,用产业的健康发展来实现集体资产的增值增益,从而壮大集体经济。

第三、从远处着眼,短效增收。农村集体资源有限,在个别农村存在着干部上任尹始便兜售荒山、拍卖林地,动哲三十年、五十年,执行着不折不扣的“三光”政策,即:卖光所有财产、花光所有积蓄、吃光子孙饭。这种现象严重损害了集体利益,制约了农村集体经济的健康发展,影响了农村集体在经济建设工作中的活力和主动性。在今后的工作中,一是加强干部的教育培训工作,教育干部树立可持续发展的大局意识,在集体经济建设中能够循序渐进;二是加强对集体建设项目的调研,充分论证项目建设的可行性、必要性,加强引导和指导,找准切入点,避免项目建设的盲目性和不必要性,决不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三是是通过群众监督,政府干预及时发现和制止类似的现象发生,对造成村级资产流失,给集体经济造成巨大损失的干部要依据有关法律给予严肃处理。四是发挥农村集体经济船小好调头的灵活优势,始终掌握集体资产使用中的主动权,努力实现投资少、见效快、效益高、群众满意的发展目标。

第四,要加强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农村集体经济建设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党的基层组织肩负着向广大群众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倾听基层群众的呼声,带领人民群众脱贫致富的历史使命,也在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中肩负着决策、执行的角色。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对推动集体经济的健康发展,维护集体的正当利益,有着重要意义。在基层党建工作中,一是要加强党员干部的政治思想教育,教育干部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思想,二是加强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工作,引导干部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组织干部通过自学、参加培训、外出参观努力提高业务素质,丰富市场经济头脑,提高抢抓机遇,把握市场的能力;三是建立监督机制,实现党支部对村委会的正确领导和村委会对党支部的有效监督,增强班子团结,形成合力和战斗力;四是执行干部考核制度,坚持日常考核同集中考核相结合的原则,对干部“德、能、勤、绩”进行全面考核,实现奖优惩劣。

第五、要继续开展撤并嘎查村工作。随着国家税费改革工作的深入实施,特别是全面免征农业税后,农村工作已从原来以“催粮、要税”为主的行政管理转变到指导和服务农民生产建设上来,从“量”转到“质”上来,不再需要人数众多的村级干部行使行政管理职权,而是需要能服务、懂技术、有能力、在带领群众增产增收上有办法的高素质、少而精的复合型村干部,因而坚持地域调整及群众自愿的原则撤掉一些地缘偏远、集体经济实力薄弱的嘎查村,不但可以减少干部职数,减轻农牧民负担,还可以进一步整合村级集体人力、物力及集体自然资源,通过合理规划,开发产业项目,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从而提升村级集体的经济实力,激活村级集体在组织、领导农民发展经济工作中的活力。

总之,只要坚持克己奉公、执政为民的工作原则,进一步完善防控体系和监督机制,提高干部防腐拒变的能力,减少并杜绝在集体经济建设中损公肥私,造成资产流失,集体受损的现象发生,维护集体利益。立足地域、资源特点,发挥地区比较优势,找准项目,坚持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的原则,自主与招商相结合,开发特色产业,必将推动农村集体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农牧民稳步增收。

下载壮大优势产业促进农民增收几点经验5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壮大优势产业促进农民增收几点经验5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围绕农民增收发展优势产业

    精选范文:围绕农民增收发展优势产业(共2篇)围绕农民增收 发展优势产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求突破 ——2004年工作回顾及2005年的工作部署 王区长: 你好。下面我就aa区2004年......

    围绕农民增收发展优势产业

    围绕农民增收 发展优势产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求突破——2004年工作回顾及2005年的工作部署王区长:你好。下面我就aa区2004年农业工作和今年的工作情况汇报如下:2004年是全区......

    促进农民增收

    白水民间资本助推经济发展澄城六大举措促进农民增收 (记者 王小丽 通讯员 杨娟)作为全省首个出台《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意见》的白水县,今年民间资本呈现出活跃态势,已有......

    浅析如何促进农民增收

    浅析如何促进农民增收 杨龙书 [论文提要]:增加农民收入是改善农民生活、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和开拓农村消费市场的基础。也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石。......

    浅析如何促进农民增收

    浅析如何促进农民增收 灵石县两渡镇镇长侯文斌 增加农民收入是改善农民生活、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和促进 城乡一体化的基础,也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提高农民幸福指数的基石。......

    大力发展优势产业 破解农民增收难题

    地处广西西北部的XX市,是桂西北中心重镇,大西南出海通道、黔桂铁路和龙江河横穿市境,交通便利,物产丰富。1993年,XX撤县设市,国土总面积3869平方公里,总人口62万余人。2004年,XX市委......

    白沙县促进农民增收典型经验

    白沙县促进农民增收典型经验2013年4月6日为贯彻落实省委五届五次全会及省政府《关于促进中部市县农民三年增收意见》(琼府„2009‟71号)精神,白沙县通过以 “技能型乡镇政府......

    促进农民增收交流材料

    近年来,我市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中省相关决策部署,适时召开促进农民增收工作会议,制定出台了《关于落实关键举措促进农民增收的意见》等政策性文件,并创造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