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围绕农民增收发展优势产业
围绕农民增收 发展优势产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求突破
——2004年工作回顾及2005年的工作部署
王区长:
你好。下面我就aa区2004年农业工作和今年的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2004年是全区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年。呈现出农业升温,农村经济形势看好的喜人局面,突出表现在粮食生产出现重大转机和农民收入大幅度增长:粮食播种面积44.6万亩,比上年增长31%,总产量1.55亿公斤,比上年增长65%;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3628元,比上年增长12%,走出了1997年以来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一直在5%内徘徊的低谷,为近年最高。
一是特色优势得到进一步增强。搭建了优势农产品发展框架,选定绿色蔬菜、优质果品、绿色畜禽、传统杂粮4大主导产业、12个农产品进行了科学的区域布局规划。规划实施一年来,取得了显著的效益:共规划实施蔬菜34万亩,总产量11.63亿公斤,以东阳、张庆、北田、修文、长凝5乡镇为中心建成了10.9万亩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规划实施红枣30万亩,其中11万亩进入挂果期;奶牛发展势头良好,存栏达到5600头,比上年增长30.6%;规划优势玉米15万亩,实际完成33.5万亩,比上年净增18.8万亩,增幅127.9%,总产量1.3亿公斤,占粮食总产量的83.9%。
二是产业基地建设进一步做大做强。产业基地建设和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相结合:蔬菜种植面积达到34万亩,连续12年全省夺冠,其中新发展温室大棚1万亩,累计达到5万亩;红枣突破30万亩,居全市之首、全省前列,被确定为全省7个红枣示范园区之一;规模养殖小区达到120个,奶牛5600头,肉蛋奶总产量达到38165吨;粮食作物面积44.6万亩,水果稳定在18万亩;丰元枣业、博瑞乳业等一批围绕主导产业的加工龙头逐步兴起,白象方便面、成信油脂等加工企业已相继投产,娃哈哈和古船面粉正加紧建设。
三是标准化建设进一步推广。蔬菜无公害认证去年新认证7万亩,累计达到10.9万亩,新认证品种12个,累计达到16个,制定了榆次区无公害蔬菜生产管理办法。红枣实施了“四个一工程”:即一项矮密丰技术、一座沼气池、一座保鲜库、一座烤房,目前已在大户枣园中普遍推广;以丰元枣业为示范基地,建立了《红枣产地环境技术条件》、《红枣农药使用准则》和《红枣肥料使用准则》三项标准,认证无公害红枣4000亩,中昌基地300亩梨枣申报了绿色认证。果品继续推进5万亩无公害基地建设,北田镇1732亩无公害苹果通过了产地认证。
四是品牌战略进一步实施。什贴小米、“魏榆”蔬菜在全国市场占有一席之地,红枣形成了“宁早”、“丰元”、“绿源”“老树”等一批品牌加工产品,“博瑞”乳品和“鲲鹏”饲料已申请绿色产品认证,“博瑞”乳品在iso9001认证的基础上还通过了qs(食品安全)认证。省定点屠宰企业民信屠宰加工企业,年加工“泽榆”牌猪肉5000吨。省级多样化水果生产基地北田,注册了“北田”牌水果商标。在第二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上,我区华玉香椿、丰元枣业、恒顺醋业、老醋坊、海玉饼干、仙枣公司、德御农贸公司等7家农产品企业,仅现场销售就达到6万元,达成合作销售协议83个。我区农业正在走向品牌农业之路。
五是农业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一是信息体系建设。建立了7个区级农村经济信息服务站、8个乡镇农村信息服务站,推广了电脑、电视、电话“三电合一”网络媒介,建起145名农村信息员队伍,信息体系框架已具雏形。二是市场营销体系建设。在巩固东阳蔬菜批发市场的基础上,北田果蔬批发市场、什贴葵花市场投入运营,拟建的“榆次串串红农产品综合市场”已报省计委立项。营销组织发展到20余个,蔬菜营销户达到4000余户,普家乐农村连锁经营服务体系完成了25个连锁店和100个村级服务站定点工作。三是技术体系建设,全区科技示范户达到了1140户,全年培训农民1800余场次、11.3万人次,发放资料34万份。
六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强化。以水为切入点,重点做好五篇文章:一是人畜饮水工程,完成31个村,解决了7800人、829头大牲畜饮水问题;二是集雨灌溉工程,在什贴镇李坊村新打旱井100眼,为发展旱垣地区高效农业提供了条件,成为我省乃至华北旱垣地区发展高效旱作农业的示范工程;三是省级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总投资1080万元,改造2.5万亩土地,去年已投资373万元,8500亩耕地及水、机、电、路得到治理;四是水土保持生态流域工程,建起什贴镇十里沟流域综合治理万亩精品工程;五是耕地保护和开发工程,实施1500亩高效田造地工程和3000亩土地复垦工程,为近年来规模最大、投资最多、效益最好。
七是农民生产业积极性进一步高涨。去年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实施减免税费、粮食直补等政策,有效调动农民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发放粮补资金211.15万元。农业税减少1.5个百分点,减免绝对额219万元,农民负担总额减轻六成以上。投入32万元实施“阳光工程”。
总之,我们在2004年的农业和农村工作中,积极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倾力关注“三农”,为农民增收致富拓宽渠道,走出了近年来农民收入增长底幅度徘徊的局面。2005年,我们将一如继往地稳步推进我区农业和农村工作,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在2005年全区农村经济工作会上,明确提出了今年的指导思想,即,以中央[2005]一号文件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为指针,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准确把握“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认真贯彻城乡统筹发展方略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紧紧围绕一个核心(增加农民收入),突出两个转变(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扭住三个重点(提升农业产业化、加快农村城镇化、促进农民非农化),建设“四大基地”,着力推进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构建和谐繁荣的农村小康社会。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4000元,增长10%以上。
一是做大特色产业,进一步优化区域布局。2005年继续全力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突出蔬菜、红枣、养殖、加工四大基地建设。确保粮食安全,面积稳定在40万亩,总产量1.5亿公斤。蔬菜播种面积稳定在30万亩以上, 总产量12亿公斤,再新建温室大棚1万亩;重点推广大田四种高效立体栽培模式和温室大棚六种栽培模式。红枣巩固30万亩规模,按照百村百公里红枣林带规划,推广“四个一”模式,补植补种2万亩,酸枣接大枣200万株,总产量2600万公斤,比去年增30%。养殖业突出以奶牛、瘦肉型猪、禽蛋、肉羊优势区为主的“四区”建设,使全区肉蛋奶总产量达到4.3万吨,比去年增长12.7%;奶牛存栏突破8000头,郭家堡、东阳新建两个500头奶牛示范小区。水果面积稳定18万亩,淘劣换优3000亩,总产1.15亿公斤,比去年增长9.5%,推广果实套袋4000万个。
三是做强龙头企业。今年进一步挖掘我区的区位和资源优势,吸引工商企业转攻农业,鼓励民营大户发展农业,建设一批加工龙头亮点,力争建成一个大型龙头企业。对已建设几年的福大保鲜速冻蔬菜加工出口项目和丰元枣业等项目加大扶持引资力度,争取早日建成达效;博瑞乳业扩大规模,尽快成为奶牛养殖、奶制品加工大型龙头,增加辐射基地、带动农户、推动调产的能力。加强技术研发,重点抓好四眼井公司固态生物发酵、金贝植物苗木克隆等一批高新技术项目的成果转化。
四是做精品牌产品。进一步推进品牌战略,盘活长凝大蒜、后沟果品等传统品牌资源,巩固蔬菜、红枣品牌,重点发展一批优势农产品品牌,如什贴小米、华玉香椿、涂河鲜枣、怀仁四眼井醋,提高农业竞争力;继续加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和有机食品认证力度,重点引导和扶持丰元枣业、老醋坊、仙枣公司、德御农贸等4家企业申报绿色食品认证。无公害认证方面,蔬菜新增产地认证20万亩,果品认证面积1000亩,畜牧上认证“博瑞”乳品和“泽榆”猪肉。全面完成12种优势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规程的制定。
五是完善农业服务体系。要建立和完善信息网络、技术服务、标准监测、执法、市场营销等服务体系。信息网络体系,继续完善10个乡镇信息服务站建设,在华玉香椿、丰元枣业、老醋坊等10个龙头企业建立信息服务站,在农户中推广“三电合一”网络500户,全区网络延伸总量累计达到2000户。技术服务和标准监测体系,农技培训达到20万人次,组建区综合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建立区疫情测报站和5个乡镇疫情测报点,完善乌金山、修文、北田、长凝四个中心兽医站,重点建设张庆中心站,建设畜禽良种繁育体系。执法体系,加紧筹建农业综合执法队伍。市场营销体系,建成一个大型的综合农业批发市场——榆次串串红农产品综合市场,培育张庆乡演武禽蛋交易市场。
六是积极推进重点工程建设。2005年,我区共确定农业重点工程15项,总投资10亿元,今年投资2亿元,包括温室大棚工程、农业综合开发工程等项目。博瑞乳品、金贝植物、华玉香椿、福大蔬菜、民信屠宰5家企业被列入2005年晋中市“双百”项目,今年计划投资1.0061亿元。
七是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农村城镇化。确定郭家堡、张庆、修文、乌金山、东阳5个乡镇为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示范乡镇,确定王湖、郭家堡、南关等20个村为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示范村,全面推进我区农业和农村现代化试点建设。
八是加快农村劳动力就业转移,促进农民非农化。今年完成劳动力转移引导性培训6000人、“阳光工程”培训400人、转移3000人的任务。
当前的几项工作:
一是省级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整体推进项目。经过努力,我区被成省确定的5个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整体推进试点县之一。项目涉及郭家堡、乌金山等9个乡镇、113个村、无公害农产品认证15个、产地认定面积23万亩。总投资30万元,其中省支助10万元,市、区各配套10万元。现已成立了项目领导组,制订了整体推进实施方案,在全区开始实施。
二是乌金山镇黑河滩涂开发整理项目。该项目规划总面积1210.89亩,其中新增土地620亩,整理土地590.89亩,总投资550万元。目前项目已进入规划申报阶段。
三是抗旱保春播。3—5月份是我区春耕备耕、春播生产的重要时期,历年平均降水量为67.1毫米,而今年的降水量仅为42.5毫米(含5月预计降水),减少36.7%,严重影响今年的春播生产,截至5月17日,仍有至少20万亩农田不能下种。现已利用5月17日全区降雨26.7毫米的时机,采取调配机具、保墒抢种、协调供电等措施,积极抗旱保春播,力争把损失降到最低。
第二篇:围绕农民增收发展优势产业
精选范文:围绕农民增收发展优势产业(共2篇)围绕农民增收 发展优势产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求突破 ——2004年工作回顾及2005年的工作部署 王区长: 你好。下面我就aa区2004年农业工作和今年的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2004年是全区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年。呈现出农业升温,农村经济形势看好的喜人局面,突出表现在粮食生产出现重大转机和农民收入大幅度增长:粮食播种面积44.6万亩,比上年增长31%,总产量1.55亿公斤,比上年增长65%;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3628元,比上年增长12%,走出了1997年以来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一直在5%内徘徊的低谷,为近年最高。一是特色优势得到进一步增强。搭建了优势农产品发展框架,选定绿色蔬菜、优质果品、绿色畜禽、传统杂粮4大主导产业、12个农产品进行了科学的区域布局规划。规划实施一年来,取得了显著的效益:共规划实施蔬菜34万亩,总产量11.63亿公斤,以东阳、张庆、北田、修文、长凝5乡镇为中心建成了10.9万亩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规划实施红枣30万亩,其中11万亩进入挂果期;奶牛发展势头良好,存栏达到5600头,比上年增长30.6%;规划优势玉米15万亩,实际完成33.5万亩,比上年净增18.8万亩,增幅127.9%,总产量1.3亿公斤,占粮食总产量的83.9%。二是产业基地建设进一步做大做强。产业基地建设和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相结合:蔬菜种植面积达到34万亩,连续12年全省夺冠,其中新发展温室大棚1万亩,累计达到5万亩;红枣突破30万亩,居全市之首、全省前列,被确定为全省7个红枣示范园区之一;规模养殖小区达到120个,奶牛5600头,肉蛋奶总产量达到38165吨;粮食作物面积44.6万亩,水果稳定在18万亩;丰元枣业、博瑞乳业等一批围绕主导产业的加工龙头逐步兴起,白象方便面、成信油脂等加工企业已相继投产,娃哈哈和古船面粉正加紧建设。三是标准化建设进一步推广。蔬菜无公害认证去年新认证7万亩,累计达到10.9万亩,新认证品种12个,累计达到16个,制定了榆次区无公害蔬菜生产管理办法。红枣实施了“四个一工程”:即一项矮密丰技术、一座沼气池、一座保鲜库、一座烤房,目前已在大户枣园中普遍推广;以丰元枣业为示范基地,建立了《红枣产地环境技术条件》、《红枣农药使用准则》和《红枣肥料使用准则》三项标准,认证无公害红枣4000亩,中昌基地300亩梨枣申报了绿色认证。果品继续推进5万亩无公害基地建设,北田镇1732亩无公害苹果通过了产地认证。四是品牌战略进一步实施。什贴小米、“魏榆”蔬菜在全国市场占有一席之地,红枣形成了“宁早”、“丰元”、“绿源”“老树”等一批品牌加工产品,“博瑞”乳品和“鲲鹏”饲料已申请绿色产品认证,“博瑞”乳品在iso9001认证的基础上还通过了qs(食品安全)认证。省定点屠宰企业民信屠宰加工企业,年加工“泽榆”牌猪肉5000吨。省级多样化水果生产基地北田,注册了“北田”牌水果商标。在第二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上,我区华玉香椿、丰元枣业、恒顺醋业、老醋坊、海玉饼干、仙枣公司、德御农贸公司等7家农产品企业,仅现场销售就达到6万元,达成合作销售协议83个。我区农业正在走向品牌农业之路。五是农业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一是信息体系建设。建立了7个区级农村经济信息服务站、8个乡镇农村信息服务站,推广了电脑、电视、电话“三电合一”网络媒介,建起145名发展农业,建设一批加工龙头亮点,力争建成一个大型龙头企业。对已建设几年的福大保鲜速冻蔬菜加工出口项目和丰元枣业等项目加大扶持引资力度,争取早日建成达效;博瑞乳业扩大规模,尽快成为奶牛养殖、奶制品加工大型龙头,增加辐射基地、带动农户、推动调产的能力。加强技术研发,重点抓好四眼井公司固态生物发酵、金贝植物苗木克隆等一批高新技术项目的成果转化。四是做精品牌产品。进一步推进品牌战略,盘活长凝大蒜、后沟果品等传统品牌资源,巩固蔬菜、红枣品牌,重点发展一批优势农产品品牌,如什贴小米、华玉香椿、涂河鲜枣、怀仁四眼井醋,提高农业竞争力;继续加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和有机食品认证力度,重点引导和扶持丰元枣业、老醋坊、仙枣公司、德御农贸等4家企业申报绿色食品认证。无公害认证方面,蔬菜新增产地认证20万亩,果品认证面积1000亩,畜牧上认证“博瑞”乳品和“泽榆”猪肉。全面完成12种优势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规程的制定。五是完善农业服务体系。要建立和完善信息网络、技术服务、标准监测、执法、市场营销等服务体系。信息网络体系,继续完善10个乡镇信息服务站建设,在华玉香椿、丰元枣业、老醋坊等10个龙头企业建立信息服务站,在农户中推广“三电合一”网络500户,全区网络延伸总量累计达到2000户。技术服务和标准监测体系,农技培训达到20万人次,组建区综合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建立区疫情测报站和5个乡镇疫情测报点,完善乌金山、修文、北田、长凝四个中心兽医站,重点建设张庆中心站,建设畜禽良种繁育体系。执法体系,加紧筹建农业综合执法队伍。市场营销体系,建成一个大型的综合农业批发市场——榆次串串红农产品综合市场,培育张庆乡演武禽蛋交易市场。六是积极推进重点工程建设。2005年,我区共确定农业重点工程15项,总投资10亿元,今年投资2亿元,包括温室大棚工程、农业综合开发工程等项目。博瑞乳品、金贝植物、华玉香椿、福大蔬菜、民信屠宰5家企业被列入2005年晋中市“双百”项目,今年计划投资1.0061亿元。七是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农村城镇化。确定郭家堡、张庆、修文、乌金山、东阳5个乡镇为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示范乡镇,确定王湖、郭家堡、南关等20个村为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示范村,全面推进我区农业和农村现代化试点建设。八是加快农村劳动力就业转移,促进农民非农化。今年完成劳动力转移引导性培训6000人、“阳光工程”培训400人、转移3000人的任务。当前的几项工作: 一是省级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整体推进项目。经过努力,我区被成省确定的5个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整体推进试点县之一。项目涉及郭家堡、乌金山等9个乡镇、113个村、无公害农产品认证15个、产地认定面积23万亩。总投资30万元,其中省支助10万元,市、区各配套10万元。现已成立了项目领导组,制订了整体推进实施方案,在全区开始实施。二是乌金山镇黑河滩涂开发整理项目。该项目规划总面积1210.89亩,其中新增土地620亩,整理土地590.89亩,总投资550万元。目前项目已进入规划申报阶段。三是抗旱保春播。3—5月份是我区春耕备耕、春播生产的重要时期,历年平均降水量为67.1毫米,而今年的降水量仅为42.5毫米(含5月预计降水),减少36.7%,严重影响今年的春播生产,截至5月17日,仍有至少20万亩农田不
[围绕农民增收发展优势产业(共2篇)]篇一: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
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
(一)抓种植业结构调整促农增收。种植业在我市农民收入中占主导地位。按照“稳定粮食,突出特色,形成规模”的要求,不断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构筑区域农业新格局,优势产业带轮廓日趋显现。培育壮大了粮食、蔬菜、油料、亚麻、酸梅等一批主导产业,粮食面积达到了40万亩,亚麻面积2.75万亩,蔬菜基地建设面积达到1.8万亩,特色林果面积1.2万亩,啤酒花、香料烟、树莓等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产业得到稳步发展,饲草料保有面积达到15万亩。农牧民人均收入中来自种植业的收入达到2550元。为确保种植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有计划地引进优良品种和农业新技术,狠抓了小麦、玉米等大宗农作物的高产攻关和示范带动,共完成高产综合配套栽培技术推广面积21万亩,测土配方施肥面积40.5万亩。同时,积极扶持培育种植大户,全市共有农业种植大户(300 亩以上)645户,占农村总户数的4%,户均纯收入达到6.5万元。全市共有林业专业户900户,退耕还林面积6.6万亩,其中经济林111户,面积为8950亩,300亩以上的大户为50户,户均增加收入0.5万元。
(二)抓畜牧基地建设促农增收。始终坚持把发展畜牧业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着力抓好奶源基地、牲畜改良、科学饲养、疫病防治和牧民定居等各项工作,加快推进现代畜牧业建设步伐,使之成为农牧民增收的重要产业。2005年末,全市牲畜存栏81.28万头(只),年内出栏牲畜45.33万头(只),出栏率56.22%,商品畜达35.3万头(只),商品率为43.8%,年肉总产达到1.5万吨,奶总产达到1.4万吨。全市畜牧业收入达到11212万元,农牧民人均收入中来自畜牧业的纯收入为879元,畜牧业贡献率达到20%以上。以发展乳业为中心,将奶源基地建
设和培育规模化养殖大户作为畜牧业发展的重点。充分发挥也门勒乡三宫村、阿西尔乡向阳队、喀拉哈巴克乡阿不拉村3个千头奶牛养殖小区的示范带动作用,按照“突出重点、扶优扶强、专业发展”的原则,确立了专业养牛乡、专业村。
(三)抓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促农增收。结合农业产业化经营,在农村二、三产业体制创新中不断完善多元化经济结构,支持农村个体经济发展和农产品商贸流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庭院经济等服务业,鼓励农民发展农产品贮藏保鲜、农民经纪人中介服务等解决农产品产销和加工增值问题,调动农民自主创业和发展的积极性,使农民增收由传统的农业产业向非农产业转移,由提高农产品价格向扩大效益和进城务工转移,提高农民增收的造血功能。
(四)抓农机推广促农增收。近年来,我市始终把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来抓,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因地制宜地发展农机化生产,大力发展大中型农机大户,实行机械化承包耕作,机手增收效果明显。农机作业创收已逐渐成为我市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径。同时,结合本地实际及产业发展特点,进一步加大了农机新技术推广力度,通过引进使用大型耕地机械、精细整地机械、精量播种机械、中耕机械、玉米收获青贮机械和保护性耕作等机械,使全市的耕地水平提高20%,精细整地使农作物出苗率提高25%以上。仅中耕除草一项每亩为农户节约资金达30余元。
(五)抓支农政策落实促农增收。认真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1号文件和有关会议精神,积极稳妥实施农村税费改革,严格落实“三补一降一取消”政策,进一步完善减轻农民负担长效机制,有效减轻了广大农民的负担。认真解决农村二轮土地承包遗
留问题,加大了耕地保护力度,发展集体经济得到重视,林权制度改革有新的突破,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农牧民的生产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
今后实现农民增收的主要措施
“十一五”期间,解决好“三农”问题仍然是全市工作的重中之重。按照市
进程;加快推进牧民定居工作,不断改善牧民生产和生活条件,积极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变革饲养管理粗放落后的生产经营方式,提高畜牧经营效益,增加牧民的收入。力争到“十一五”末,实现畜牧业产值在农业产值中的比重达到45%以上,农牧民人均来自畜牧业收入达到2400元,畜牧业贡献率达40%以上。三是建设出口蔬菜基地,壮大朝阳产业。按照“建基地、拓市场、育龙头、创品牌”的总体要求,加快“万亩绿色蔬菜基地”建设,推进外向型设施农业的发展。力争到“十一五”末,在省道221沿线建成5万亩出口蔬菜基地,温室大棚达到1万座,温室建筑面积达到2万亩,实现加工包装出口蔬菜3万吨以上。每座温室年纯收入按5000元计算,可增加农民纯收入5000万元,人均增收670元,农民人均收入中来自设施农业的贡献率达11%以上。四是建设特色林果基地,扶持亮点产业。突出区域特色、规模发展的战略意识,稳定酸梅基地面积1万亩,同时在适宜区域积极发展苹果、葡萄、树莓等特色林果1万亩,积极构建培育以酸梅为主,苹果、葡萄、树莓为辅特色林果业基地。力争到“十一五”末,实现特色林果收入达到2000万元,人均增收268元的目标。五是建设特色经济作物基地,培育特色产业。按照公司+农户+基地的产业化发展模式,确保亚麻种植面积7.5万亩;啤酒花种植面积1万亩;香料烟种植面积5000亩;进一步重视酱用番茄、打瓜、啤酒大麦等产业的发展。力争在“十一五”末,特色产业收入达到6150万元,人均增收824元。
(二)加强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增加农牧民劳务收入。始终坚持把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作为促进城乡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城镇化水平的重大举措来抓,积极探索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长效机制。根据区内外劳动力市场需求的
[围绕农民增收发展优势产业(共2篇)] 状况,有针对性的开展了劳务培训工作,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的就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同时多方收集劳动用工信息,引导富余劳动力向从事养殖、餐饮服务、运输、建筑、家政服务等行业转移,增加农民收入。同时,进一步优化政策环境,简化各类手续,切实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三)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开辟农民增收新领域。把发展乡镇企业作为带动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主导力量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放宽发展限制,加快体制创新,实现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大胆探索新形势下有利于加快乡镇企业发展的新机制、新途径和新方法。充分发挥乡镇企业的自身优势,面向农业、面向农村、面向农民,通过大力发展以乡镇企业为主的农村二、三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龙头企业,促进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和区域优势产业开发。围绕农产品加快发展,在农产品加工、储运、销售方面充当龙头,努力做到只要是农产品,都有乡镇企业的带动,努力把我市的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力争到“十一五”末,完成增加值3.14亿元。
(四)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加大农业科技体系建设,重点实施“区域支柱产业培育工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工程”,紧紧围绕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加大对农牧民的科技培训和科技服务力度,同时发挥专业技术协会及政府职能部门的作用,做好种植业的产前、产中、产后技术协调服务。增加科技投入,加快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要进一步优化农机机械装备,做好大型农机机械和农机新技术的引进和推广,在全市推行标准化作业,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产出效益。“十一五”末,科技进步在农业经济增长中的贡献份额不断加大,先进农业
下页篇二: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促进县域经济转型跨越发展
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促进县域经济转型跨越发展
古浪县委党校 王有志
内容提要:本文结合古浪县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全面分析了制约全县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加快全县产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关 键 词:古浪产业基本情况 存在问题 对策建议
科学发展、转型跨越是省市面临新形势做出的重要战略部署,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是促进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的重要支撑和竞争优势。按照全省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总体要求和市委实施“两大战略”、培育壮大“五大产业”的决策部署,围绕古浪跨越式发展这一主线,全面实施“强工富农、生态立县、核心带动、人力资源开发”四大战略,大力发展化工建材、精细果蔬、舍饲养殖、旱作马铃薯和劳务经济五大产业,着力打造全省重要的精细化工基地、新兴建材基地、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和生态移民示范基地,为大力培育特色优势产业,促进县域经济转型跨越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全县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全县上下紧紧围绕省市产业开发的战略部署和区域布局,已形成了传统优势产业、特色农业产业齐头并进,新型产业起步发展、一二三产业协调推进的产业发展格局。
(一)特色优势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立足比较优势和产业调整,初步形成了电石、水泥为主导,精细果蔬、舍饲养殖、农产品加工等产业补充的产业体系。2011年,全
县国民经济着力优化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84129万元,比上年增长11.8%。全县一、二、三次产业在gdp中的比重由上年的29.5:40.9:29.6调整为27.6:42.9:29.5。石化、建材、农产品加工等传统产业工业增加值占全县工业增加值的70.5%。
(二)化工建材产业主导地位进一步凸显
依托化工建材资源相对富集的优势,坚持“引强入古”、项目带动、园区引领,2011年,全县深入实施“强工富农”战略,围绕建园区、引项目、强服务、扩规模、增效益,狠抓工业项目建设和企业技术改造,促进了工业经济扩张提升。园区1.9亿元信贷资金全部落实到位,有力地支撑了基础设施建设。祁连山集团年产400万吨干法水泥、鑫淼公司年产60万吨电石等一批重点项目开工建设;海纳塑业年产10万吨管材生产线、伊僖堂年产1万吨手工挂面生产线等项目建成投产,为工业扩大规模、调整结构、提升层次奠定了基础。
(三)农业特色产业基础进一步夯实
2011年,以节水增收为核心,着力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积极谋划争取各类支农项目,加大财政投入和支农信贷投放力度,扶持培育以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旱作农业为主的优势增收产业。深入推进扶贫开发,加大移民搬迁和劳务输出力度,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生态移民既扶贫开发黄花滩项目水利骨干工程开工建设,项目区农业产业、生态移民、村镇建设、田间配套及乡村道路建设等相关规划编制工作全面启动,农村经济稳步发展。
(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进一步加快
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观念的转变激活了市场需求,带动了以旅游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房地产、金融、物流、旅游产业提速发展。文化产业起步发展,坚持文化和旅游融合,围绕民间刺绣、根雕、香包、画册等旅游产品,大力发展旅游产品企业,发展餐饮、演艺、娱乐业,打造特色品牌,古浪旅游的文化内涵明显提升。
(五)产业发展支撑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
破解产业发展难题,围绕土地、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制约,加大改革创新力度,支撑保障产业发展。建立依法、自愿、有偿的土地流转机制,采取大户承包、龙头带动等有效方式,促进了精细果蔬、舍饲养殖等产业规模经营。积极推行财政奖补激励政策,整合农业项目资金,支持农业特色产业和龙头企业发展。大力推行技术承包责任制和科技特派员制度,加强特色产业技术培训,农业科技推广体系逐步完善。树立“人才是
以电石、水泥为主的化工建材产业结构短期内难以改变,其他如特色农畜产品精深加工业,装备制造、生物制药、新能源产业发展滞后,产业结构单一,资源依赖型特征明显。经济总量小,产业整体实力不强,产业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十分突出。产业大多处在原材料生产和初级简单加工阶段,产业链条短,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低,高耗能高污染和低科技含量、低附加值的特征明显,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的压力大。
(二)农业特色产业的基础仍然薄弱
依托区域优势发展的精细果蔬、舍饲养殖等特色农产品,由于种养殖规模不大,建办的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能力较弱,产品档次和管理水平低,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不高,农业合作组织和产业协会等中介组织发展缓慢,农产品专业化市场建设滞后,没有形成品牌优势,农业特色产业效益较低。
(三)战略性新型产业发展滞后
近年来,围绕延伸产业链条,在装备制造、循环经济发展、新能源等方面取得了突破,但是在新能源、新材料制造产业、信息技术、生物农业等产业还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比较优势和条件不足、难度很大。
(四)现代服务发展的制约因素突出
旅游业投入偏少,道路、住宿、餐饮等基础设施尚未显著改善,旅游服务管理水平有待提高,旅游产业规模不大,综合实力不强。县内缺乏带动能力强的物流企业,城乡居民本地消费意识淡薄,商品销
[围绕农民增收发展优势产业(共2篇)] 售缺乏活力,物流业增长较慢。金融保险服务业支持县域经济能力偏弱,县内存、贷款比接近2:1,农业和大宗农产品参保面小,抗风险能力弱。文化产业发展基础薄弱,县域文化建设欠账较大,乡镇文化设施建设滞后的现状没有彻底扭转;文化产业发展的市场意识淡薄,文化艺术专业人才严重匮乏,发展后劲不足。
(五)产业发展保障能力不足
古浪全县40万人口55%的贫困率脱贫与发展任务非常艰巨,大靖、土门、双塔和县城非农产业布局分散,导致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和服务于工业的非农产业难度加大,每个成功的工业园区附近必然有一个相当规模的城市支撑,古浪投资软硬环境差,保障能力不足,干部群众思想观念守旧,作风不实、能力偏弱,古浪民风特殊,部分群众法律意识、社会公德意识薄弱,农民教育培训、科技推广等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培养难,农民自我发展能力弱。农村综合改革、土地使用权、林权改革及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产业发展的动力不足。
三、加快培育特色优势产业的对策建议
当前,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整体进入了科学发展、转型跨越的新阶段,面临的最大矛盾是发展不足,最大机遇是政策叠加。加快培育特色优势产业,是促进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变的重要途径,是加快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步伐,实现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全县应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导,创新和完善发展思路,把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把优化产业结构作为经济
下页 余下全文
第三篇:壮大优势产业促进农民增收
壮大优势产业促进农民增收
榆次区地处“三晋”之腹,为晋中市委、市政府所在地,总人口53万,面积1328平方公里,辖6镇4乡289个行政村,农业人口25.9万人,耕地73.59万亩,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628元。榆次区农业局为区政府农业主管部门,现有干部12人,其中局长1人,副局长6人,总农艺师1人,科员4人,内
设四个职能股(室):办公室、产业化经营指导股、政策法规和科教股、信息发展开发股。
我在榆次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农业战线同仁的帮助和支持下,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围绕农民增收核心,坚持以推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统揽工作全局,城乡统筹,扭住“平川水地抓蔬菜,丘陵山区上红枣,畜牧养殖求突破”战略展开工作,突出温室大棚、红枣开发、养殖园区和龙头企业四大基地建设,使全区农业产业化开发有了新的突破。连续12年,榆次的蔬菜生产位居全省之首,面积达到34万亩,年总产量突破11.6亿公斤,其中向北京、广州等全国各大中城市销售7.5亿公斤以上,蔬菜产业占据榆次区农业的半壁江山,被确立为全国首批55家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县(区)之一。丘陵山区形成了全长123公里的红枣林带,面积达30万亩,居全市第一、省内前列,开发大户达到150多户,被确定为全省七个红枣示范园区之一,并把榆次的红枣发展模式作为全省的样板大力推广。畜牧养殖也得到了快速的推进,年肉蛋奶总产量达到3.8万吨,先后建成省级良种瘦肉型猪、优质肉禽生产、无公害产品等8大养殖基地,养殖小区已达120多个,综合养殖园区8个。特别是我国首家也是唯一一家从国外引进的羊驼养殖落户榆次后,成为我国特种养殖的一个亮点。丰元枣业、绿源枣业、博瑞乳业、华玉荣香椿、福大绿色食品等一批围绕枣、菜、乳等主导产业的加工企业迅速崛起,加工龙头逐步壮大。河南正龙白象方便面、古船面粉的全面投产,使榆次面粉加工取得了历史性突破。江苏镇江恒顺精品醋项目和山西金龙鱼油脂加工项目的迅速筹建投产,将引领榆次酿醋和食用油加工业快步跃入全国市场新天地。在城镇化建设中,东阳等8个小城镇列入全省小城镇建设的重点行列,其中东阳镇被列入全国500个小城镇之一、山西35个中心镇之一。农村现代化进程加快,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生活不断提升,越来越接近全面小康的标准。
从2002年我来到区农业局,在农业战线上工作了三年有余,通过农业部门从事领导工作的实践,对如何抓好新时期农业农村工作,按照全面、统筹、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来指导我区农村经济的发展,稳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开辟农民增收的多种渠道,主要有以下几点经验:一是抓基地,以基地建设夯实农业产业化基础。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我们提出“平川水地抓蔬菜,丘陵山区上红枣,畜牧养殖求突破”的调产战略,经过六年来的不断发展,蔬菜、红枣、养殖已成为榆次农业的三大特色产业,全区农业的粮经比例由2000年的3:1调整为5:4。蔬菜种植面积达到了34万亩,其中温室大棚种植达5万亩,年总产各类蔬菜达到11.63亿公斤,商品率达85,仅此一项农民人均收入达1245元,占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4.4;在布局上,建成了8个万亩特色蔬菜开发带、9个5000亩蔬菜连片区、10个千亩温室大棚规模片。红枣由2001年的6万亩猛增到目前的30万亩,建成了三个3万亩的红枣示范园区,两个5000亩标准化红枣园区;目前挂果面积11万亩,产量2万吨,为农民人均增收150元,全部进入盛果期,红枣总产量可达6.64万吨,产值1.2亿元,农民人均可增收460元。畜牧养殖:全区肉类总产量16000吨,蛋类总产量12165吨,奶类总产量10000吨,总收入3.25亿元,人均牧业收入496元。在基地扩规模的同时,把实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作为提升基地产业化经营的切入点,搭建了优势农产品发展框架,选定绿色蔬菜、优质果品、绿色畜禽、传统杂粮四大主导产业、12种优势农产品进行了科学的区域布局和规划。通过区域规划,逐步使我区形成一批优势品种、优势产区:共规划实施蔬菜面积34万亩,建成了10.9万亩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规划实施红枣面积30万亩,其中有10万亩进入挂果期。奶牛发展势头迅猛,存栏达到6000头;规划实施优势玉米种植面积30万亩。二是抓标准,推行标准化生产,提升农产品上档升级。在标准化生产方面我们主要抓了产品和产地的认证工作。2002年前,我区只认证了无公害蔬菜,品种只有3个,面积仅3万亩。到目前,无公害认证产品已发展到3项17种,认证面积达到11.47万亩:蔬菜包括青椒、西红柿、葱头、白菜等15个品种,认证面积10.9万亩;水果认证新红星苹果1700亩,带动了5万亩无公害水果基地建设;红枣认证4000亩。绿色认证也有突破,认证产品已达4个:博瑞乳品、华玉荣香椿、强大饲料、中昌梨枣。第四篇:壮大优势产业促进农民增收
榆次区地处“三晋”之腹,为晋中市委、市政府所在地,总人口53万,面积1328平方公里,辖6镇4乡289个行政村,农业人口25.9万人,耕地73.59万亩,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628元。榆次区农业局为区政府农业主管部门,现有干部12人,其中局长1人,副局长6人,总农艺师1人,科员4人,内设四个职能股(室):办公室、产业化经营指导股、政策法规和科教股、信息发展开发股。
我在榆次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农业战线同仁的帮助和支持下,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围绕农民增收核心,坚持以推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统揽工作全局,城乡统筹,扭住“平川水地抓蔬菜,丘陵山区上红枣,畜牧养殖求突破”战略展开工作, 突出温室大棚、红枣开发、养殖园区和龙头企业四大基地建设,使全区农业产业化开发有了新的突破。连续12年,榆次的蔬菜生产位居全省之首,面积达到34万亩,年总产量突破11.
一、山西35个中心镇之一。农村现代化进程加快,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生活不断提升,越来越接近全面小康的标准。
从2002年我来到区农业局,在农业战线上工作了三年有余,通过农业部门从事领导工作的实践,对如何抓好新时期农业农村工作,按照全面、统筹、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来指导我区农村经济的发展,稳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开辟农民增收的多种渠道,主要有以下几点经验:
一是抓基地,以基地建设夯实农业产业化基础。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我们提出“平川水地抓蔬菜,丘陵山区上红枣,畜牧养殖求突破”的调产战略,经过六年来的不断发展,蔬菜、红枣、养殖已成为榆次农业的三大特色产业,全区农业的粮经比例由2000年的3:1调整为5:4。蔬菜种植面积达到了34万亩,其中温室大棚种植达5万亩,年总产各类蔬菜达到11.63亿公斤,商品率达85%,仅此一项农民人均收入达1245元,占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4.4%;在布局上,建成了8个万亩特色蔬菜开发带、9个5000亩蔬菜连片区、10个千亩温室大棚规模片。红枣由2001年的6万亩猛增到目前的30万亩,建成了三个3万亩的红枣示范园区,两个5000亩标准化红枣园区;目前挂果面积11万亩,产量2万吨,为农民人均增收150元,全部进入盛果期,红枣总产量可达6.64万吨,产值1.2亿元,农民人均可增收460元。畜牧养殖: 全区肉类总产量16000吨,蛋类总产量12165吨,奶类总产量10000吨,总收入3.25亿元,人均牧业收入496元。在基地扩规模的同时,把实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作为提升基地产业化经营的切入点,搭建了优势农产品发展框架,选定绿色蔬菜、优质果品、绿色畜禽、传统杂粮四大主导产业、12种优势农产品进行了科学的区域布局和规划。通过区域规划,逐步使我区形成一批优势品种、优势产区:共规划实施蔬菜面积34万亩,建成了10.9万亩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规划实施红枣面积30万亩,其中有10万亩进入挂果期。奶牛发展势头迅猛,存栏达到6000头;规划实施优势玉米种植面积30万亩。
二是抓标准,推行标准化生产,提升农产品上档升级。在标准化生产方面我们主要抓了产品和产地的认证工作。2002年前,我区只认证了无公害蔬菜,品种只有3个,面积仅3万亩。到目前,无公害认证产品已发展到3项17种,认证面积达到11.47万亩:蔬菜包括青椒、西红柿、葱头、白菜等15个品种,认证面积10.9万亩;水果认证新红星苹果1700亩,带动了5万亩无公害水果基地建设;红枣认证4000亩。绿色认证也有突破,认证产品已达4个:博瑞乳品、华玉荣香椿、强大饲料、中昌梨枣。博瑞乳品还通过了ISO9001:2000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在创立精品名牌方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三是抓模式,发展高效农业,提高农民收益。我区位于晋中市府所在地,距太原仅
四是抓龙头,以农产品加工为突破口,延伸农业产业化链条。榆次工业园被省级领导评价为全省最好的工业园区,利用园区的品牌优势,我们不遗余力地引进能够消化当地农产品的加工企业,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实现以工补农,以工促农,不断开拓新的农产品市场。目前已有河南正龙、江苏恒顺老陈醋、娃哈哈、紫晨醋爽等9家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总投资3.7亿元,预计全部投产后年产值可达16亿元。白象方便面12万吨项目投产后,年消耗面粉就达8万吨。紫晨醋爽苹果汁、葡萄汁、红枣汁加工项目,可带动红枣等产业的发展。同时,博瑞乳业、山西海玉、华玉香椿、福大绿色食品、丰元枣业等一批加工企业正在兴起。山西海玉食品有限公司,饼干年加工能力达到3.6万吨,能带动7万亩的粮食基地生产。
五是抓服务,以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搭建农业产业化发展平台。一是信息体系建设,启动了农业信息网络建设工程,已建区级信息站7个,乡镇信息站8个,并全部注册应用“一站通”,农村信息员145名,农业信息服务网络框架初步形成,并正逐步走向完善,解决了农民获取致富信息、市场信息渠道单一的问题。二是市场营销体系建设,目前已有东阳蔬菜批发市场等专业、综合市场5家,营销网络辐射华北乃至全国,营销组织发展到20余个,蔬菜营销户达到4000余户,普家乐农村连锁经营服务体系完成了25个连锁店和100个村级服务站定点工作,农产品营销市场体系已基本构建。三是技术体系建设,坚持加强区一级,完善乡一级,充实村一级,提高户一级,全区科技示范户达到了1140户,形成一个农业技术推广网络体系。
六是抓转移,以培训就业为突破口,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要想农民富起来,先让农民少起来。2000年前,我区富余农村劳动力至少在5万人以上,极大地削弱了农业生产效率。因此,我们把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利用 “阳光工程”培训、“走出一人,带出一户、搞活一村”等办法,鼓励农民走出家门。仅去年就培训农民工2317人,其中有1900名学员输送到北京、珠海等地就业。全区已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4万余人。从去年我区农民收入的构成来看,工资性收入是增长的主动力,比上年增加115.52元,增长29.6%,贡献率为26.6%。
在“三农”实践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积累了一些经验,但离农民群众的愿望、中央、省市要求还有相当差距,因此,对今后如何更好地开展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做了更深入的思考:
一是要转变思路。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中央最近提出的“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抓住了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而要真正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统筹发展轨道,就必须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上来。2003年我区被列为全省农业和农村现代化试点之一,要抓住契机,坚定不移地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道路,全面推进我区农业和农村现代化试点建设。
二是要继续扬加工龙头。从理性的角度思考,我们在推进农业产业化方面有所突破,重要因素之一是因为崛起了一批龙头企业;逆向思维,一些本来具有优势的产品之所以没有做强做大,也是因为龙头企业不强不大。我区在酿造、饲料加工等方面有一些加工亮点,也有如白象方便面、恒顺醋等全国知名品牌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但都与我区的蔬菜、红枣、畜牧养殖三大特色产业的发展联系不紧,带动示范能力不强。尽快培育一批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竞争力强、辐射带动面广的龙头企业,就成为提升农业产业化的当务之急。2005年和今后一段时间,我们就是要挖掘我区的区位和资源优势,通过内部发动,外部引进,吸引工商企业转攻农业,鼓励民营大户发展农业,建设一批加工龙头亮点,力争建成一个大型龙头企业。尽快提高龙头企业的规模化、集约化水平和辐射带动能力。创新机制,紧密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之间稳定的产销协作以及多种形式的利益联结模式。
三要完善农业服务体系。要建立和完善信息网络、技术服务、市场营销、标准监测、执法五大体系。信息网络体系,加大“一站通”的应用力度,加快网络延伸的步伐,在龙头企业、示范园区、中介组织、批发市场、经营大户中建立信息服务站,运用现代信息手段,搞好市场信息的收集、分析、整理和传递。技术服务和标准监测体系,组建我区综合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建设疫情监测网络体系和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做好杂交改良技术推广工作。加紧筹建农业综合执法队伍,尽快建成完善高效的农业综合执法体系。市场体系建设要从市场建设、经纪人队伍、专业合作组织入手,一是要强化市场载体建设,就榆次目前的实际而言,应该建一个大型的农业市场,发挥其的带动、提升、辐射等功能,促进产业基地建设;二是加强农民经纪人队伍的建设,组建各业协会,着力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引导农民闯市场。
四要完善区域优势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引导特色农产品向优势区域集中,指导农民科学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抓好优质农产品特色产业带建设,充分发挥优势产业的辐射带动效应,形成优势产业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专业化生产的态势。
几点建议:
一应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的财政投入。搞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应重点支持旱作农业、小流域治理、中低产田改造、节水灌溉、农村能源等项目建设,增强农民增收的后劲。
二应加大对农业生产的资金扶持。建议政府通过减税贴息的办法,激励银行和各种融投资机构简化贷款手续,为农村种养大户、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村经纪人发放贷款,确保农业生产所需资金。从信贷资金、税收等方面大力扶持高起点、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完善“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延长产业链条,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分解市场风险,实现小农户和大市场的顺利对接,解决农产品增产不增收的矛盾。
三应进一步创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宽松环境。解决人地矛盾,改善农业生产边际效益递减状况的根本出路在于大规模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到非农岗位就业,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经营。从实践中看,近年来,农民工资性收入迅速增长,并已成为农民收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进一步取消对农民工进城务工的各种不合理收费,取消户口限制、降低农民工子女上学门槛,为农民进城务工提供便利条件。
第五篇:大力发展优势产业 破解农民增收难题
地处广西西北部的XX市,是桂西北中心重镇,大西南出海通道、黔桂铁路和龙江河横穿市境,交通便利,物产丰富。1993年,XX撤县设市,国土总面积3869平方公里,总人口62万余人。2004年,XX市委、市人民政府坚决贯彻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决策部署,以争创广西经济发展十佳县市为主要目标,进一步认清形势,抢抓机遇,振奋精神,坚定信心,团结拼搏,艰苦奋斗,排难前进,开创了经济快速增长、社会和谐稳定的新局面。XX在全河池率先实现了“三突破”,连续两年获得河池市党政主要工作目标管理一等奖和河池市党政目标管理先进单位称号,争创广西经济发展十佳县市的目标如期实现。2004年全市生产总值37.43亿元,同比增长17.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5.31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0.62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1.50亿元。全年财政收入实现3.7亿元,同比增长20.1%。特别是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628元,增加470元,增长高达21.8%,是全市多年来增额最大的一年,为同期广西少有,为XX顺利跨入2004广西经济发展十佳县市行列立下大功。XX是如何破解农民增收难题的?经调查分析,XX市的主要做法和经验是:千方百计发展一批有利于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是农民增收的最直接途径。2004年,该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动员各行各业支援农业,关心农业,服务农业,大力调整结构上项目。按照“抓城郊,促两带,上项目,办基地”的农业农村工作发展思路,全市采取非常措施,先后三次动员2600多人次,市、乡直机关干部深入农村开展“倾情为民”大行动,实施大通道高效农业项目,开展甘蔗生产大行动,广泛宣传动员,发动千家万户上项目,调整种植高产、优质、高效农产品,推行订单农业,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依托劳动力市场,做好劳务输出文章,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打下良好基础。稳定“一粒米”。从提高各个生产环节的科技进步入手,着力提高水稻、玉米两大宗粮食作物的科技含量,推广玉米单交种1.5万公顷,推广优质杂交良种水稻2.6万公顷,优质率达97.15%。2004年虽然遭受非常严重的自然灾害影响,但确保了粮食生产与去年持平。壮大“一根蔗”。就是把糖蔗作为全市重要经济支柱,做强做大做优。2004年全市糖蔗种植面积达42.56万亩,总产量195万吨,其中糖蔗良种面积达到39.6万亩,仅种蔗一项农民人均收入达630元,成为农民最重要、最稳定的经济来源。吹绿“一片叶”。就是抓住东桑、东丝西移的机遇,扩大种桑养蚕规模,采用良种良法,做大桑蚕业。2004年,全市桑蚕产业取得可喜成效,桑园面积由上年的10.39万亩扩大到14.3万亩,总产值3.43亿元,比增1.26亿元,农民人均养蚕产值640元,净增268元。XX已一跃成为全国县市一级最大的桑蚕生产基地。养肥“一群牛”。就是抓好秸秆牧草养牛。大力推广品改和规模化养殖,构建百里牧草秸秆养牛示范长廊,创建广西秸秆养牛大市,年内出栏肥牛10万头,为特色牛肉加工企业提供充足的原料。激活“一帮人”。2004年,通过各种渠道输出城乡富余劳动力8.17万人,据统计,当年通过邮局汇款回XX2.37亿元,仅此项收入就可使全市农村人口人均增加330元。建设“一片城”。把城西工业区、德胜乡镇企业园区和洛东工业园区作为发展重点。在工业园区建设的带动下,有近万名农民就近转入城镇,以XX城南新区为主的XX房地产开发进入投资热潮,据初步估算,仅建筑业一项就可产生农民工资3000多万元,解决近8000人的劳动就业问题,还拉动建材、运输等行业的发展,较大地促进农民人均收入的增长。打响“一张牌”。XX市是壮族歌仙刘三姐的故乡,悠久的历史,浓郁的民族风情,神奇秀丽的自然山水风光,是XX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为唱响“刘三姐”旅游文化品牌,XX市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旅游宣传促销活动,塑造XX“美景、美酒、美人、美德”,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升景区景点质量,全年共接待游客43.1万人次,增长22.7%,总收入4018万元,增长39.5%。2004年XX被评为广西优秀旅游城市,今年该市又雄心勃勃向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进军。旅游业的勃兴,对运输、购物、餐饮、旅馆、娱乐和现代物流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发挥了积极的拉动作用,社会消费零售总额9.76亿元,增长15.8%。旅游业成为农民增收的新途径。该市还十分重视非公经济,鼓励民间资本进入特色农业和农副产品加工、流通服务业等领域,现在个体工商户达1.6万多户,私营企业368家,从业人员4万多人;去年非公经济实现营业收入17.78亿元,产值或营业收入100万元以上民营企业达120家。从该市破解农民增收难题的做法和经验,我们得到如下几点启示:一是因地制宜,找准一条符合本地实际的发展路子。该市按照“抓城邻,促两带,上项目,办基地”的农村经济发展思路,充分利用当地的区域、自然、交通等有利条件,积极引导农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蔗糖、桑蚕、畜牧为主的支柱产业和特色农业,形成“名、特、优、新”的农业生产结构,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夯实农民增收基础。二是大力发展县域工业,工农互动,带动农民增收。XX提出并组织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开展了以“振兴工业,服务工业”为主要内容的工业建设大会战,以工业经济的突破推动XX经济的新跨越。他们大举招商引资上项目,充分利用各种生产要素,积极吸纳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狠抓工业项目建设,不断培育新的强优企业和优势产品,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农民增收,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和城镇化,逐步形成以工业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新格局。特别是培育壮大产业化龙头企业,精心打造蔗糖和桑蚕两大支柱产业。目前XX公司企业总资产达5.12亿,下辖的石别、怀远两家糖厂日榨原料蔗达1.1万吨,年产机制糖23万吨,食用酒精7千吨,有机复混肥2万吨,成为全国制糖行业技术含量最高、成本最低、产品质量最好的企业之一。目前XX公司又着手技改,投资8000万元把生产能力提升到日处理原料蔗1.5万吨,以满足处理原料蔗总产量250万吨的需要,实现年产糖30万吨,销售收入10亿元,年税利2亿元,蔗农收入4亿元的目标。利用桑蚕资源,积极引进外资建设新的缫丝加工企业,目前全市已有嘉联公司等5家缫丝加工企业,投产后可就地加工40%的XX干茧,该市正着力招商引资打
造中国“丝绸城”。另外,充分利用百里秸秆养牛长廊年产10万头肉牛的巨大资源,办起了10多家牛肉加工厂,生产的“刘三姐”牛肉条远销区内外,保鲜牛肉销到上海等地;利用蔬菜资源,办起广西XX东方罐头食品厂,产品外销欧盟等地;利用林业和蔗渣资源,兴建中密度纤维加工企业,2004年引进该类企业3家。三是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为了鼓励农民大力发展经济作物,2003年该市在金柳高等级公路开展的大通道农业建设中,市委、市政府对农民种植良种桑蚕、葡萄、良种蔗等作物大力扶持,切实帮助农民解决种苗、投入等困难问题,为农民增收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市委、市政府对建设水利、蔗区公路、地头水柜、沼气池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也进行大力扶持,使农村的基础设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此外,市委、市政府严格按照有关文件落实减免农业税政策,切实减轻了农民负担,使农民得到更多、更大的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