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优势产业 促进农民增收-鸭子口村蔬菜产业的发展思路及对策(范文模版)

时间:2019-05-15 06:43: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发展优势产业 促进农民增收-鸭子口村蔬菜产业的发展思路及对策(范文模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发展优势产业 促进农民增收-鸭子口村蔬菜产业的发展思路及对策(范文模版)》。

第一篇:发展优势产业 促进农民增收-鸭子口村蔬菜产业的发展思路及对策(范文模版)

发展优势产业 促进农民增收—鸭子口村蔬菜产业的发展思路及对策

实施产业结构调整以后,鸭子口村按照灭麦压棉扩菜的思路调整产业结构,产业结构得到了优化。目前,鸭子口村已成为宜昌市和枝江市重要的蔬菜生产基地之一,该村生产的萝卜、蒜薹等远销武汉、广州等大城市。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和生产条件的制约,鸭子口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规模小,生产水平总体偏低,产品商品化程度不高,难以适应大市场、大流通及多元化消费的需求,总体效益不高。进一步深化产业结构调整,提高蔬菜生产水平和产品品质,做大做强蔬菜产业,加快蔬菜产业化进程,对提高农民收入、壮大集体经济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蔬菜产业发展的现状

鸭子口村共有农户630户,总人口2480人,耕地面积2840亩,2001年实施产业结构调整以后,鸭子口村蔬菜产业稳步发展,历经十年的发展,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蔬菜面积不断扩大。在发展蔬菜种植之初,全村仅有近10户农户种有蔬菜,种植面积只有35亩;2010年底,全村约90%的农户种植蔬菜,总面积达2500亩。在鸭子口无公害蔬菜基地的辐射和带动下,石套子、三王庙、王家店、董家湾等村相继发展蔬菜种植,2011年初全镇的蔬菜种植总面积达3万余亩。

二是蔬菜品种不断更新。2001年蔬菜种植兴起后,农户种植的蔬菜品种主要是本地白菜、萝卜等传统蔬菜品种,蔬菜产品总产量和商品产量低,总体经济效益不高。近几年,通过参观学习、网络信息逐渐掌握蔬菜市场供需信息,不断

引进新的品种,摈弃了产量低、效益差的品种,促进蔬菜品种更新换代,初步形成了以蒜薹、豇豆、萝卜等特色蔬菜为主要蔬菜品种,打破了过去以地方品种为主的格局,且鸭子口村生产的蒜薹、豇豆、萝卜等蔬菜产品畅销省内外。

三是产量产值稳步增长。2010年,全村蔬菜播种面积达8000亩,亩均产量5吨,蔬菜总产量4万吨,商品产量3.2吨,总产值2200多万元,亩均产值9000多元,蔬菜亩均产值比棉花亩均产值高出5000多元,总产量、总产值分别是2001年的200多倍,亩均产值较2001年增加近10倍,全村纯收入2万元以上的农户达300余户,蔬菜效益进一步凸现。

四是设施面积逐年扩大。随着蔬菜产业效益的提升,农户种植蔬菜的积极性高涨,部分农户修建了简易的竹木结构大棚,少数农户建造了钢结构的塑料大棚,进行蔬菜瓜果的早春和秋延后栽培,种植反季节蔬菜、瓜果。2000年以前,全村大棚蔬菜种植尚为空白,2010年底全村大棚面积约100亩,其中钢结构的大棚面积约50亩,大棚面积逐步扩大,且逐步向标准化方向发展。

五是实现蔬菜周年供应。2011年,预计全村蔬菜播种总面积8500余亩,其中萝卜4300亩,豇豆2100亩,四季豆600亩,蒜薹300亩,球白、莴苣等其它蔬菜1200多亩,全村按照萝卜、蒜薹、球白和豇豆等的种植茬口安排,实现了蔬菜的常年供应。

六是无公害蔬菜稳步发展。2007年,七星台镇生产的大蒜、蒜苗获得了湖北省无公害蔬菜产地认定证书;2010年12月,七星台镇蒜果和蒜苗又分别获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称号,鸭子口村作为重要的大蒜生产基地,随着“三品”申报和认证的成功,全村蔬菜产品质量得到了全面提高,无公害蔬菜面积逐步扩大。

七是销售网络初步形成。随着蔬菜种植面积的不断扩

大,产量逐步增加,全村从事蔬菜营销的经纪人已发展到150多人,蔬菜销售网络初步形成。蔬菜生产旺季,经纪人前往武汉、广州等地联系客商,组织鸭子口及周边村的蔬菜销售,缓解了产品销售难的问题,增加了农户的收入。

二、蔬菜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鸭子口村蔬菜产业虽有了较快的发展,但是同蔬菜生产发达地区的水平、产业化发展的进程和富民增收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产业发展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和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目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问题和困难:

(一)园区布局不够合理。目前,全村蔬菜生产以农户零散种植为主,且部分蔬菜园夹杂种植棉花、玉米等,蔬菜种植面积扩大进程慢、规模小,蔬菜种植区缺乏总体规划、布局,产业整体效益得不到提高。

(二)缺乏主导蔬菜产品。全村蔬菜产品中真正形成规模并起支撑作用的是萝卜、蒜薹,蔬菜品种结构单一,且未形成自己的知名品牌,对外竞争优势较弱,市场知名度不高,产业效益不稳定;其次,蔬菜产业主要以销售初级产品为主,采后处理及深加工开发层次较低,产业效益未充分发挥。

(三)基础设施相对滞后。随着蔬菜产业效益日益显现,蔬菜面积逐步扩大,但蔬菜园区内的道路、生产用水、电力及水利设施等条件有待改善,其中生产用水、用电难的问题尤为突出,道路狭窄、生产道路交通不便及田间生产用电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蔬菜产业的发展。

(四)科学技术含量不高。适合本地区的标准化的温室和塑料大棚面积小,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应用覆盖面小,电热育苗温床、滴灌、渗灌、反光膜、遮阳网、防虫网在产区的使用尚属空白,传统的品种、种植模式和种植方法在生产中仍占有相当高的比重。

(五)采后储藏技术脱节。目前,鸭子口村无一家上规

模、上档次的储藏企业,农户生产的蔬菜、瓜果成熟后,采摘后经简单处理包装后直接销售,未经过储藏和精细包装。产品得不到较好地储藏,产品集中销售,效益得不到有效提高。

(六)服务体系不健全、功能不强。产业的发展对服务体系及其功能的要求逐步提高,现有的体系不能很好地满足需要,主要表现在:(一)蔬菜主产区民间服务实体较少,没有很好地开展活动,村级服务体系的还不够健全,致使技术推广、信息服务不到位;(二)蔬菜销售市场规模小,条件差,管理不规范。

(七)加工企业发展滞后。除简单的产后清洗、包装外,产后加工环节一直十分薄弱,至今还没有一家上规模、上档次的加工企业,产品销售基本上处于农户自贩、自运、自销的初级水平,形成不了产业链条,缺乏对产业的拉动力。

三、蔬菜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

鸭子口村蔬菜产业发展应依托区位优势,以增加投入为基础,以提高效益为中心, 以科技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结构调整为契机,以建设30000亩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为目标,大力推广以大棚为主的设施栽培和多元立体高效种植模式,积极引进和培育名、优、特、新蔬菜品种,推广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强化蔬菜安全监管体系,加强运销队伍建设,扩建蔬菜销售市场,引进和兴办蔬菜加工、贮藏企业,加快蔬菜产业化发展进程,增加农民收入。

四、蔬菜产业发展的对策

(一)深化结构调整,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按照发展蔬菜产业的思路深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在已取得成绩的基础上继续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继续扩大蔬菜种植面积,辐射和带动周边村的农户发展蔬菜种植,做大做强蔬菜产业,促进

产业全面晋档提级别,力争把鸭子口村蔬菜产业发展成为枝江市、宜昌市乃至湖北省的安全蔬菜示范园。

(二)做好园区规划,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根据全村蔬菜产业的发展趋势,着力做好无公害蔬菜园园区规划,划分大棚种植区、露天种植区,明确各产区功能,依照土地资源、水利基础条件及电力设施条件,细化育苗区、种植区、储藏区、销售运输区。

(三)加大投入力度,改善基础设施条件。今后,鸭子口村应积极争取国家政策和资金支持,加大对村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为蔬菜产业开发提供可靠的保障。充分利用扶贫、水利、农业项目建设资金,加快蔬菜主产区基础设施建设,硬化村内主干道,将生产用道铺设为晴雨路,改善交通条件;完善水利设施建设,配套产区内排涝和灌溉设施设备,提高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优化产区内电网、供水管网布局,满足产区生产用电、用水需求。

(四)依托产业优势,大力发展设施蔬菜。目前,鸭子口村蔬菜产业发展迅速,村内竹木结构、钢骨架的塑料大棚面积已经达到100余亩,设施蔬菜发展已具雏形,村内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土质为沙壤土,合适种植蔬菜。以现有大棚种植为基础,引进和改进适合本地区气候特点的温室、大棚,大力发展设施蔬菜种植。

(五)推进产业创新,加快新品种新技术的应用。一是引进筛选适宜本地区栽培的蔬菜名、优、特、新品种,优化蔬菜品种结构,培育地方特色品种;二是大力推广无公害标准化蔬菜生产技术,积极示范推广遮阳网、防虫板、滴灌、微喷灌、增温等新型设施栽培技术。推广高效栽培模式,改进蔬菜育苗技术,推广工厂化育苗、电热温床育苗等育苗技术,不断提高栽培技术水平和产业效益。

(六)健全生产监管制度,确保产品质量安全。一是加

强肥料、农药的管理,严禁高毒、高残留农药使用,推广生物农药,减少化学肥料使用比例,增加有机肥使用量,生产绿色无污染、无公害的蔬菜产品。二是加大蔬菜产品质量安全政策、法规、标准、宣传培训力度,加强对菜农的技术培训,提高群众的质量安全意识,确保生产的蔬菜产品质量安全。三是完善检测机制,购臵检测仪器,对村内生产的蔬菜做好上市前的安全检测,确保蔬菜产品质量安全。

(七)完善配套设施,强化服务功能。一是要建立健全完善的生产、运销、市场等环节的管理运行制度,严格落实检测机制,推行市场准入制和以质论价保护政策,促进蔬菜产业健康有序发展。二是建立一支比较稳固的蔬菜营销队伍,外联市场,内连基地、农户,推行“公司+基地+”的订单生产方式,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及时掌握市场信息,为菜农提供准确可靠的生产和销售信息。三是强化蔬菜协会的指导管理功能,切实为农民做好产前、产中和产后的技术、信息服务,保证蔬菜产业的稳步发展。四是扩大完善蔬菜批发市场设施、规模,加强市场管理,规范市场行为,吸引外地客商,确保商品输出畅通。

(八)拓宽资金投入途径,化解蔬菜产业资金难题。在积极争取国家资金扶持的同时,密切与信用联社、银行的联系,建立以信用联社、农业银行为主的资金投入主体适时足额安排扶持蔬菜生产的贷款计划的机制,按菜农生产需求及时兑付贷款,以解决菜农生产投入资金不足的问题。

(九)引进和创办加工贮藏企业,充分发挥产后效益。根据村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积极引进外资,引进和兴办一批蔬菜加工项目,开发冻干、酱菜、脱水蔬菜加工、超低氧气气调贮藏保鲜及净菜加工上市。采取多种形式融合资金,大办龙头企业,通过企业连基地、基地带农户的形式把蔬菜产业开发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

第二篇:围绕农民增收发展优势产业

围绕农民增收 发展优势产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求突破

——2004年工作回顾及2005年的工作部署

王区长:

你好。下面我就aa区2004年农业工作和今年的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2004年是全区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年。呈现出农业升温,农村经济形势看好的喜人局面,突出表现在粮食生产出现重大转机和农民收入大幅度增长:粮食播种面积44.6万亩,比上年增长31%,总产量1.55亿公斤,比上年增长65%;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3628元,比上年增长12%,走出了1997年以来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一直在5%内徘徊的低谷,为近年最高。

一是特色优势得到进一步增强。搭建了优势农产品发展框架,选定绿色蔬菜、优质果品、绿色畜禽、传统杂粮4大主导产业、12个农产品进行了科学的区域布局规划。规划实施一年来,取得了显著的效益:共规划实施蔬菜34万亩,总产量11.63亿公斤,以东阳、张庆、北田、修文、长凝5乡镇为中心建成了10.9万亩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规划实施红枣30万亩,其中11万亩进入挂果期;奶牛发展势头良好,存栏达到5600头,比上年增长30.6%;规划优势玉米15万亩,实际完成33.5万亩,比上年净增18.8万亩,增幅127.9%,总产量1.3亿公斤,占粮食总产量的83.9%。

二是产业基地建设进一步做大做强。产业基地建设和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相结合:蔬菜种植面积达到34万亩,连续12年全省夺冠,其中新发展温室大棚1万亩,累计达到5万亩;红枣突破30万亩,居全市之首、全省前列,被确定为全省7个红枣示范园区之一;规模养殖小区达到120个,奶牛5600头,肉蛋奶总产量达到38165吨;粮食作物面积44.6万亩,水果稳定在18万亩;丰元枣业、博瑞乳业等一批围绕主导产业的加工龙头逐步兴起,白象方便面、成信油脂等加工企业已相继投产,娃哈哈和古船面粉正加紧建设。

三是标准化建设进一步推广。蔬菜无公害认证去年新认证7万亩,累计达到10.9万亩,新认证品种12个,累计达到16个,制定了榆次区无公害蔬菜生产管理办法。红枣实施了“四个一工程”:即一项矮密丰技术、一座沼气池、一座保鲜库、一座烤房,目前已在大户枣园中普遍推广;以丰元枣业为示范基地,建立了《红枣产地环境技术条件》、《红枣农药使用准则》和《红枣肥料使用准则》三项标准,认证无公害红枣4000亩,中昌基地300亩梨枣申报了绿色认证。果品继续推进5万亩无公害基地建设,北田镇1732亩无公害苹果通过了产地认证。

四是品牌战略进一步实施。什贴小米、“魏榆”蔬菜在全国市场占有一席之地,红枣形成了“宁早”、“丰元”、“绿源”“老树”等一批品牌加工产品,“博瑞”乳品和“鲲鹏”饲料已申请绿色产品认证,“博瑞”乳品在iso9001认证的基础上还通过了qs(食品安全)认证。省定点屠宰企业民信屠宰加工企业,年加工“泽榆”牌猪肉5000吨。省级多样化水果生产基地北田,注册了“北田”牌水果商标。在第二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上,我区华玉香椿、丰元枣业、恒顺醋业、老醋坊、海玉饼干、仙枣公司、德御农贸公司等7家农产品企业,仅现场销售就达到6万元,达成合作销售协议83个。我区农业正在走向品牌农业之路。

五是农业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一是信息体系建设。建立了7个区级农村经济信息服务站、8个乡镇农村信息服务站,推广了电脑、电视、电话“三电合一”网络媒介,建起145名农村信息员队伍,信息体系框架已具雏形。二是市场营销体系建设。在巩固东阳蔬菜批发市场的基础上,北田果蔬批发市场、什贴葵花市场投入运营,拟建的“榆次串串红农产品综合市场”已报省计委立项。营销组织发展到20余个,蔬菜营销户达到4000余户,普家乐农村连锁经营服务体系完成了25个连锁店和100个村级服务站定点工作。三是技术体系建设,全区科技示范户达到了1140户,全年培训农民1800余场次、11.3万人次,发放资料34万份。

六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强化。以水为切入点,重点做好五篇文章:一是人畜饮水工程,完成31个村,解决了7800人、829头大牲畜饮水问题;二是集雨灌溉工程,在什贴镇李坊村新打旱井100眼,为发展旱垣地区高效农业提供了条件,成为我省乃至华北旱垣地区发展高效旱作农业的示范工程;三是省级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总投资1080万元,改造2.5万亩土地,去年已投资373万元,8500亩耕地及水、机、电、路得到治理;四是水土保持生态流域工程,建起什贴镇十里沟流域综合治理万亩精品工程;五是耕地保护和开发工程,实施1500亩高效田造地工程和3000亩土地复垦工程,为近年来规模最大、投资最多、效益最好。

七是农民生产业积极性进一步高涨。去年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实施减免税费、粮食直补等政策,有效调动农民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发放粮补资金211.15万元。农业税减少1.5个百分点,减免绝对额219万元,农民负担总额减轻六成以上。投入32万元实施“阳光工程”。

总之,我们在2004年的农业和农村工作中,积极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倾力关注“三农”,为农民增收致富拓宽渠道,走出了近年来农民收入增长底幅度徘徊的局面。2005年,我们将一如继往地稳步推进我区农业和农村工作,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在2005年全区农村经济工作会上,明确提出了今年的指导思想,即,以中央[2005]一号文件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为指针,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准确把握“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认真贯彻城乡统筹发展方略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紧紧围绕一个核心(增加农民收入),突出两个转变(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扭住三个重点(提升农业产业化、加快农村城镇化、促进农民非农化),建设“四大基地”,着力推进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构建和谐繁荣的农村小康社会。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4000元,增长10%以上。

一是做大特色产业,进一步优化区域布局。2005年继续全力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突出蔬菜、红枣、养殖、加工四大基地建设。确保粮食安全,面积稳定在40万亩,总产量1.5亿公斤。蔬菜播种面积稳定在30万亩以上, 总产量12亿公斤,再新建温室大棚1万亩;重点推广大田四种高效立体栽培模式和温室大棚六种栽培模式。红枣巩固30万亩规模,按照百村百公里红枣林带规划,推广“四个一”模式,补植补种2万亩,酸枣接大枣200万株,总产量2600万公斤,比去年增30%。养殖业突出以奶牛、瘦肉型猪、禽蛋、肉羊优势区为主的“四区”建设,使全区肉蛋奶总产量达到4.3万吨,比去年增长12.7%;奶牛存栏突破8000头,郭家堡、东阳新建两个500头奶牛示范小区。水果面积稳定18万亩,淘劣换优3000亩,总产1.15亿公斤,比去年增长9.5%,推广果实套袋4000万个。

三是做强龙头企业。今年进一步挖掘我区的区位和资源优势,吸引工商企业转攻农业,鼓励民营大户发展农业,建设一批加工龙头亮点,力争建成一个大型龙头企业。对已建设几年的福大保鲜速冻蔬菜加工出口项目和丰元枣业等项目加大扶持引资力度,争取早日建成达效;博瑞乳业扩大规模,尽快成为奶牛养殖、奶制品加工大型龙头,增加辐射基地、带动农户、推动调产的能力。加强技术研发,重点抓好四眼井公司固态生物发酵、金贝植物苗木克隆等一批高新技术项目的成果转化。

四是做精品牌产品。进一步推进品牌战略,盘活长凝大蒜、后沟果品等传统品牌资源,巩固蔬菜、红枣品牌,重点发展一批优势农产品品牌,如什贴小米、华玉香椿、涂河鲜枣、怀仁四眼井醋,提高农业竞争力;继续加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和有机食品认证力度,重点引导和扶持丰元枣业、老醋坊、仙枣公司、德御农贸等4家企业申报绿色食品认证。无公害认证方面,蔬菜新增产地认证20万亩,果品认证面积1000亩,畜牧上认证“博瑞”乳品和“泽榆”猪肉。全面完成12种优势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规程的制定。

五是完善农业服务体系。要建立和完善信息网络、技术服务、标准监测、执法、市场营销等服务体系。信息网络体系,继续完善10个乡镇信息服务站建设,在华玉香椿、丰元枣业、老醋坊等10个龙头企业建立信息服务站,在农户中推广“三电合一”网络500户,全区网络延伸总量累计达到2000户。技术服务和标准监测体系,农技培训达到20万人次,组建区综合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建立区疫情测报站和5个乡镇疫情测报点,完善乌金山、修文、北田、长凝四个中心兽医站,重点建设张庆中心站,建设畜禽良种繁育体系。执法体系,加紧筹建农业综合执法队伍。市场营销体系,建成一个大型的综合农业批发市场——榆次串串红农产品综合市场,培育张庆乡演武禽蛋交易市场。

六是积极推进重点工程建设。2005年,我区共确定农业重点工程15项,总投资10亿元,今年投资2亿元,包括温室大棚工程、农业综合开发工程等项目。博瑞乳品、金贝植物、华玉香椿、福大蔬菜、民信屠宰5家企业被列入2005年晋中市“双百”项目,今年计划投资1.0061亿元。

七是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农村城镇化。确定郭家堡、张庆、修文、乌金山、东阳5个乡镇为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示范乡镇,确定王湖、郭家堡、南关等20个村为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示范村,全面推进我区农业和农村现代化试点建设。

八是加快农村劳动力就业转移,促进农民非农化。今年完成劳动力转移引导性培训6000人、“阳光工程”培训400人、转移3000人的任务。

当前的几项工作:

一是省级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整体推进项目。经过努力,我区被成省确定的5个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整体推进试点县之一。项目涉及郭家堡、乌金山等9个乡镇、113个村、无公害农产品认证15个、产地认定面积23万亩。总投资30万元,其中省支助10万元,市、区各配套10万元。现已成立了项目领导组,制订了整体推进实施方案,在全区开始实施。

二是乌金山镇黑河滩涂开发整理项目。该项目规划总面积1210.89亩,其中新增土地620亩,整理土地590.89亩,总投资550万元。目前项目已进入规划申报阶段。

三是抗旱保春播。3—5月份是我区春耕备耕、春播生产的重要时期,历年平均降水量为67.1毫米,而今年的降水量仅为42.5毫米(含5月预计降水),减少36.7%,严重影响今年的春播生产,截至5月17日,仍有至少20万亩农田不能下种。现已利用5月17日全区降雨26.7毫米的时机,采取调配机具、保墒抢种、协调供电等措施,积极抗旱保春播,力争把损失降到最低。

第三篇:围绕农民增收发展优势产业

精选范文:围绕农民增收发展优势产业(共2篇)围绕农民增收 发展优势产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求突破 ——2004年工作回顾及2005年的工作部署 王区长: 你好。下面我就aa区2004年农业工作和今年的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2004年是全区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年。呈现出农业升温,农村经济形势看好的喜人局面,突出表现在粮食生产出现重大转机和农民收入大幅度增长:粮食播种面积44.6万亩,比上年增长31%,总产量1.55亿公斤,比上年增长65%;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3628元,比上年增长12%,走出了1997年以来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一直在5%内徘徊的低谷,为近年最高。一是特色优势得到进一步增强。搭建了优势农产品发展框架,选定绿色蔬菜、优质果品、绿色畜禽、传统杂粮4大主导产业、12个农产品进行了科学的区域布局规划。规划实施一年来,取得了显著的效益:共规划实施蔬菜34万亩,总产量11.63亿公斤,以东阳、张庆、北田、修文、长凝5乡镇为中心建成了10.9万亩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规划实施红枣30万亩,其中11万亩进入挂果期;奶牛发展势头良好,存栏达到5600头,比上年增长30.6%;规划优势玉米15万亩,实际完成33.5万亩,比上年净增18.8万亩,增幅127.9%,总产量1.3亿公斤,占粮食总产量的83.9%。二是产业基地建设进一步做大做强。产业基地建设和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相结合:蔬菜种植面积达到34万亩,连续12年全省夺冠,其中新发展温室大棚1万亩,累计达到5万亩;红枣突破30万亩,居全市之首、全省前列,被确定为全省7个红枣示范园区之一;规模养殖小区达到120个,奶牛5600头,肉蛋奶总产量达到38165吨;粮食作物面积44.6万亩,水果稳定在18万亩;丰元枣业、博瑞乳业等一批围绕主导产业的加工龙头逐步兴起,白象方便面、成信油脂等加工企业已相继投产,娃哈哈和古船面粉正加紧建设。三是标准化建设进一步推广。蔬菜无公害认证去年新认证7万亩,累计达到10.9万亩,新认证品种12个,累计达到16个,制定了榆次区无公害蔬菜生产管理办法。红枣实施了“四个一工程”:即一项矮密丰技术、一座沼气池、一座保鲜库、一座烤房,目前已在大户枣园中普遍推广;以丰元枣业为示范基地,建立了《红枣产地环境技术条件》、《红枣农药使用准则》和《红枣肥料使用准则》三项标准,认证无公害红枣4000亩,中昌基地300亩梨枣申报了绿色认证。果品继续推进5万亩无公害基地建设,北田镇1732亩无公害苹果通过了产地认证。四是品牌战略进一步实施。什贴小米、“魏榆”蔬菜在全国市场占有一席之地,红枣形成了“宁早”、“丰元”、“绿源”“老树”等一批品牌加工产品,“博瑞”乳品和“鲲鹏”饲料已申请绿色产品认证,“博瑞”乳品在iso9001认证的基础上还通过了qs(食品安全)认证。省定点屠宰企业民信屠宰加工企业,年加工“泽榆”牌猪肉5000吨。省级多样化水果生产基地北田,注册了“北田”牌水果商标。在第二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上,我区华玉香椿、丰元枣业、恒顺醋业、老醋坊、海玉饼干、仙枣公司、德御农贸公司等7家农产品企业,仅现场销售就达到6万元,达成合作销售协议83个。我区农业正在走向品牌农业之路。五是农业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一是信息体系建设。建立了7个区级农村经济信息服务站、8个乡镇农村信息服务站,推广了电脑、电视、电话“三电合一”网络媒介,建起145名发展农业,建设一批加工龙头亮点,力争建成一个大型龙头企业。对已建设几年的福大保鲜速冻蔬菜加工出口项目和丰元枣业等项目加大扶持引资力度,争取早日建成达效;博瑞乳业扩大规模,尽快成为奶牛养殖、奶制品加工大型龙头,增加辐射基地、带动农户、推动调产的能力。加强技术研发,重点抓好四眼井公司固态生物发酵、金贝植物苗木克隆等一批高新技术项目的成果转化。四是做精品牌产品。进一步推进品牌战略,盘活长凝大蒜、后沟果品等传统品牌资源,巩固蔬菜、红枣品牌,重点发展一批优势农产品品牌,如什贴小米、华玉香椿、涂河鲜枣、怀仁四眼井醋,提高农业竞争力;继续加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和有机食品认证力度,重点引导和扶持丰元枣业、老醋坊、仙枣公司、德御农贸等4家企业申报绿色食品认证。无公害认证方面,蔬菜新增产地认证20万亩,果品认证面积1000亩,畜牧上认证“博瑞”乳品和“泽榆”猪肉。全面完成12种优势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规程的制定。五是完善农业服务体系。要建立和完善信息网络、技术服务、标准监测、执法、市场营销等服务体系。信息网络体系,继续完善10个乡镇信息服务站建设,在华玉香椿、丰元枣业、老醋坊等10个龙头企业建立信息服务站,在农户中推广“三电合一”网络500户,全区网络延伸总量累计达到2000户。技术服务和标准监测体系,农技培训达到20万人次,组建区综合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建立区疫情测报站和5个乡镇疫情测报点,完善乌金山、修文、北田、长凝四个中心兽医站,重点建设张庆中心站,建设畜禽良种繁育体系。执法体系,加紧筹建农业综合执法队伍。市场营销体系,建成一个大型的综合农业批发市场——榆次串串红农产品综合市场,培育张庆乡演武禽蛋交易市场。六是积极推进重点工程建设。2005年,我区共确定农业重点工程15项,总投资10亿元,今年投资2亿元,包括温室大棚工程、农业综合开发工程等项目。博瑞乳品、金贝植物、华玉香椿、福大蔬菜、民信屠宰5家企业被列入2005年晋中市“双百”项目,今年计划投资1.0061亿元。七是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农村城镇化。确定郭家堡、张庆、修文、乌金山、东阳5个乡镇为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示范乡镇,确定王湖、郭家堡、南关等20个村为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示范村,全面推进我区农业和农村现代化试点建设。八是加快农村劳动力就业转移,促进农民非农化。今年完成劳动力转移引导性培训6000人、“阳光工程”培训400人、转移3000人的任务。当前的几项工作: 一是省级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整体推进项目。经过努力,我区被成省确定的5个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整体推进试点县之一。项目涉及郭家堡、乌金山等9个乡镇、113个村、无公害农产品认证15个、产地认定面积23万亩。总投资30万元,其中省支助10万元,市、区各配套10万元。现已成立了项目领导组,制订了整体推进实施方案,在全区开始实施。二是乌金山镇黑河滩涂开发整理项目。该项目规划总面积1210.89亩,其中新增土地620亩,整理土地590.89亩,总投资550万元。目前项目已进入规划申报阶段。三是抗旱保春播。3—5月份是我区春耕备耕、春播生产的重要时期,历年平均降水量为67.1毫米,而今年的降水量仅为42.5毫米(含5月预计降水),减少36.7%,严重影响今年的春播生产,截至5月17日,仍有至少20万亩农田不

[围绕农民增收发展优势产业(共2篇)]篇一: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

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

(一)抓种植业结构调整促农增收。种植业在我市农民收入中占主导地位。按照“稳定粮食,突出特色,形成规模”的要求,不断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构筑区域农业新格局,优势产业带轮廓日趋显现。培育壮大了粮食、蔬菜、油料、亚麻、酸梅等一批主导产业,粮食面积达到了40万亩,亚麻面积2.75万亩,蔬菜基地建设面积达到1.8万亩,特色林果面积1.2万亩,啤酒花、香料烟、树莓等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产业得到稳步发展,饲草料保有面积达到15万亩。农牧民人均收入中来自种植业的收入达到2550元。为确保种植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有计划地引进优良品种和农业新技术,狠抓了小麦、玉米等大宗农作物的高产攻关和示范带动,共完成高产综合配套栽培技术推广面积21万亩,测土配方施肥面积40.5万亩。同时,积极扶持培育种植大户,全市共有农业种植大户(300 亩以上)645户,占农村总户数的4%,户均纯收入达到6.5万元。全市共有林业专业户900户,退耕还林面积6.6万亩,其中经济林111户,面积为8950亩,300亩以上的大户为50户,户均增加收入0.5万元。

(二)抓畜牧基地建设促农增收。始终坚持把发展畜牧业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着力抓好奶源基地、牲畜改良、科学饲养、疫病防治和牧民定居等各项工作,加快推进现代畜牧业建设步伐,使之成为农牧民增收的重要产业。2005年末,全市牲畜存栏81.28万头(只),年内出栏牲畜45.33万头(只),出栏率56.22%,商品畜达35.3万头(只),商品率为43.8%,年肉总产达到1.5万吨,奶总产达到1.4万吨。全市畜牧业收入达到11212万元,农牧民人均收入中来自畜牧业的纯收入为879元,畜牧业贡献率达到20%以上。以发展乳业为中心,将奶源基地建

设和培育规模化养殖大户作为畜牧业发展的重点。充分发挥也门勒乡三宫村、阿西尔乡向阳队、喀拉哈巴克乡阿不拉村3个千头奶牛养殖小区的示范带动作用,按照“突出重点、扶优扶强、专业发展”的原则,确立了专业养牛乡、专业村。

(三)抓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促农增收。结合农业产业化经营,在农村二、三产业体制创新中不断完善多元化经济结构,支持农村个体经济发展和农产品商贸流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庭院经济等服务业,鼓励农民发展农产品贮藏保鲜、农民经纪人中介服务等解决农产品产销和加工增值问题,调动农民自主创业和发展的积极性,使农民增收由传统的农业产业向非农产业转移,由提高农产品价格向扩大效益和进城务工转移,提高农民增收的造血功能。

(四)抓农机推广促农增收。近年来,我市始终把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来抓,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因地制宜地发展农机化生产,大力发展大中型农机大户,实行机械化承包耕作,机手增收效果明显。农机作业创收已逐渐成为我市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径。同时,结合本地实际及产业发展特点,进一步加大了农机新技术推广力度,通过引进使用大型耕地机械、精细整地机械、精量播种机械、中耕机械、玉米收获青贮机械和保护性耕作等机械,使全市的耕地水平提高20%,精细整地使农作物出苗率提高25%以上。仅中耕除草一项每亩为农户节约资金达30余元。

(五)抓支农政策落实促农增收。认真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1号文件和有关会议精神,积极稳妥实施农村税费改革,严格落实“三补一降一取消”政策,进一步完善减轻农民负担长效机制,有效减轻了广大农民的负担。认真解决农村二轮土地承包遗

留问题,加大了耕地保护力度,发展集体经济得到重视,林权制度改革有新的突破,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农牧民的生产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

今后实现农民增收的主要措施

“十一五”期间,解决好“三农”问题仍然是全市工作的重中之重。按照市

进程;加快推进牧民定居工作,不断改善牧民生产和生活条件,积极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变革饲养管理粗放落后的生产经营方式,提高畜牧经营效益,增加牧民的收入。力争到“十一五”末,实现畜牧业产值在农业产值中的比重达到45%以上,农牧民人均来自畜牧业收入达到2400元,畜牧业贡献率达40%以上。三是建设出口蔬菜基地,壮大朝阳产业。按照“建基地、拓市场、育龙头、创品牌”的总体要求,加快“万亩绿色蔬菜基地”建设,推进外向型设施农业的发展。力争到“十一五”末,在省道221沿线建成5万亩出口蔬菜基地,温室大棚达到1万座,温室建筑面积达到2万亩,实现加工包装出口蔬菜3万吨以上。每座温室年纯收入按5000元计算,可增加农民纯收入5000万元,人均增收670元,农民人均收入中来自设施农业的贡献率达11%以上。四是建设特色林果基地,扶持亮点产业。突出区域特色、规模发展的战略意识,稳定酸梅基地面积1万亩,同时在适宜区域积极发展苹果、葡萄、树莓等特色林果1万亩,积极构建培育以酸梅为主,苹果、葡萄、树莓为辅特色林果业基地。力争到“十一五”末,实现特色林果收入达到2000万元,人均增收268元的目标。五是建设特色经济作物基地,培育特色产业。按照公司+农户+基地的产业化发展模式,确保亚麻种植面积7.5万亩;啤酒花种植面积1万亩;香料烟种植面积5000亩;进一步重视酱用番茄、打瓜、啤酒大麦等产业的发展。力争在“十一五”末,特色产业收入达到6150万元,人均增收824元。

(二)加强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增加农牧民劳务收入。始终坚持把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作为促进城乡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城镇化水平的重大举措来抓,积极探索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长效机制。根据区内外劳动力市场需求的

[围绕农民增收发展优势产业(共2篇)] 状况,有针对性的开展了劳务培训工作,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的就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同时多方收集劳动用工信息,引导富余劳动力向从事养殖、餐饮服务、运输、建筑、家政服务等行业转移,增加农民收入。同时,进一步优化政策环境,简化各类手续,切实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三)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开辟农民增收新领域。把发展乡镇企业作为带动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主导力量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放宽发展限制,加快体制创新,实现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大胆探索新形势下有利于加快乡镇企业发展的新机制、新途径和新方法。充分发挥乡镇企业的自身优势,面向农业、面向农村、面向农民,通过大力发展以乡镇企业为主的农村二、三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龙头企业,促进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和区域优势产业开发。围绕农产品加快发展,在农产品加工、储运、销售方面充当龙头,努力做到只要是农产品,都有乡镇企业的带动,努力把我市的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力争到“十一五”末,完成增加值3.14亿元。

(四)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加大农业科技体系建设,重点实施“区域支柱产业培育工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工程”,紧紧围绕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加大对农牧民的科技培训和科技服务力度,同时发挥专业技术协会及政府职能部门的作用,做好种植业的产前、产中、产后技术协调服务。增加科技投入,加快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要进一步优化农机机械装备,做好大型农机机械和农机新技术的引进和推广,在全市推行标准化作业,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产出效益。“十一五”末,科技进步在农业经济增长中的贡献份额不断加大,先进农业

下页篇二: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促进县域经济转型跨越发展

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促进县域经济转型跨越发展

古浪县委党校 王有志

内容提要:本文结合古浪县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全面分析了制约全县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加快全县产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关 键 词:古浪产业基本情况 存在问题 对策建议

科学发展、转型跨越是省市面临新形势做出的重要战略部署,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是促进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的重要支撑和竞争优势。按照全省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总体要求和市委实施“两大战略”、培育壮大“五大产业”的决策部署,围绕古浪跨越式发展这一主线,全面实施“强工富农、生态立县、核心带动、人力资源开发”四大战略,大力发展化工建材、精细果蔬、舍饲养殖、旱作马铃薯和劳务经济五大产业,着力打造全省重要的精细化工基地、新兴建材基地、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和生态移民示范基地,为大力培育特色优势产业,促进县域经济转型跨越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全县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全县上下紧紧围绕省市产业开发的战略部署和区域布局,已形成了传统优势产业、特色农业产业齐头并进,新型产业起步发展、一二三产业协调推进的产业发展格局。

(一)特色优势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立足比较优势和产业调整,初步形成了电石、水泥为主导,精细果蔬、舍饲养殖、农产品加工等产业补充的产业体系。2011年,全

县国民经济着力优化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84129万元,比上年增长11.8%。全县一、二、三次产业在gdp中的比重由上年的29.5:40.9:29.6调整为27.6:42.9:29.5。石化、建材、农产品加工等传统产业工业增加值占全县工业增加值的70.5%。

(二)化工建材产业主导地位进一步凸显

依托化工建材资源相对富集的优势,坚持“引强入古”、项目带动、园区引领,2011年,全县深入实施“强工富农”战略,围绕建园区、引项目、强服务、扩规模、增效益,狠抓工业项目建设和企业技术改造,促进了工业经济扩张提升。园区1.9亿元信贷资金全部落实到位,有力地支撑了基础设施建设。祁连山集团年产400万吨干法水泥、鑫淼公司年产60万吨电石等一批重点项目开工建设;海纳塑业年产10万吨管材生产线、伊僖堂年产1万吨手工挂面生产线等项目建成投产,为工业扩大规模、调整结构、提升层次奠定了基础。

(三)农业特色产业基础进一步夯实

2011年,以节水增收为核心,着力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积极谋划争取各类支农项目,加大财政投入和支农信贷投放力度,扶持培育以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旱作农业为主的优势增收产业。深入推进扶贫开发,加大移民搬迁和劳务输出力度,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生态移民既扶贫开发黄花滩项目水利骨干工程开工建设,项目区农业产业、生态移民、村镇建设、田间配套及乡村道路建设等相关规划编制工作全面启动,农村经济稳步发展。

(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进一步加快

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观念的转变激活了市场需求,带动了以旅游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房地产、金融、物流、旅游产业提速发展。文化产业起步发展,坚持文化和旅游融合,围绕民间刺绣、根雕、香包、画册等旅游产品,大力发展旅游产品企业,发展餐饮、演艺、娱乐业,打造特色品牌,古浪旅游的文化内涵明显提升。

(五)产业发展支撑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

破解产业发展难题,围绕土地、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制约,加大改革创新力度,支撑保障产业发展。建立依法、自愿、有偿的土地流转机制,采取大户承包、龙头带动等有效方式,促进了精细果蔬、舍饲养殖等产业规模经营。积极推行财政奖补激励政策,整合农业项目资金,支持农业特色产业和龙头企业发展。大力推行技术承包责任制和科技特派员制度,加强特色产业技术培训,农业科技推广体系逐步完善。树立“人才是

以电石、水泥为主的化工建材产业结构短期内难以改变,其他如特色农畜产品精深加工业,装备制造、生物制药、新能源产业发展滞后,产业结构单一,资源依赖型特征明显。经济总量小,产业整体实力不强,产业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十分突出。产业大多处在原材料生产和初级简单加工阶段,产业链条短,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低,高耗能高污染和低科技含量、低附加值的特征明显,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的压力大。

(二)农业特色产业的基础仍然薄弱

依托区域优势发展的精细果蔬、舍饲养殖等特色农产品,由于种养殖规模不大,建办的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能力较弱,产品档次和管理水平低,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不高,农业合作组织和产业协会等中介组织发展缓慢,农产品专业化市场建设滞后,没有形成品牌优势,农业特色产业效益较低。

(三)战略性新型产业发展滞后

近年来,围绕延伸产业链条,在装备制造、循环经济发展、新能源等方面取得了突破,但是在新能源、新材料制造产业、信息技术、生物农业等产业还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比较优势和条件不足、难度很大。

(四)现代服务发展的制约因素突出

旅游业投入偏少,道路、住宿、餐饮等基础设施尚未显著改善,旅游服务管理水平有待提高,旅游产业规模不大,综合实力不强。县内缺乏带动能力强的物流企业,城乡居民本地消费意识淡薄,商品销

[围绕农民增收发展优势产业(共2篇)] 售缺乏活力,物流业增长较慢。金融保险服务业支持县域经济能力偏弱,县内存、贷款比接近2:1,农业和大宗农产品参保面小,抗风险能力弱。文化产业发展基础薄弱,县域文化建设欠账较大,乡镇文化设施建设滞后的现状没有彻底扭转;文化产业发展的市场意识淡薄,文化艺术专业人才严重匮乏,发展后劲不足。

(五)产业发展保障能力不足

古浪全县40万人口55%的贫困率脱贫与发展任务非常艰巨,大靖、土门、双塔和县城非农产业布局分散,导致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和服务于工业的非农产业难度加大,每个成功的工业园区附近必然有一个相当规模的城市支撑,古浪投资软硬环境差,保障能力不足,干部群众思想观念守旧,作风不实、能力偏弱,古浪民风特殊,部分群众法律意识、社会公德意识薄弱,农民教育培训、科技推广等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培养难,农民自我发展能力弱。农村综合改革、土地使用权、林权改革及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产业发展的动力不足。

三、加快培育特色优势产业的对策建议

当前,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整体进入了科学发展、转型跨越的新阶段,面临的最大矛盾是发展不足,最大机遇是政策叠加。加快培育特色优势产业,是促进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变的重要途径,是加快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步伐,实现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全县应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导,创新和完善发展思路,把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把优化产业结构作为经济

下页 余下全文

第四篇:发展后续产业 促进农民增收

发展后续产业 促进农民增收

──关于太白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加快后续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论文提纲】

一、太白县退耕还林及后续产业发展现状

(一)经果林产业发展势头良好

(二)木本中药材产业初见成效

(三)生物质能源林产业潜力巨大

(四)特色养殖产业初具规模

(五)林副产业亟待开发

(六)森林生态旅游业开局良好

二、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后续产业基础好,但尚处在起步阶段

(二)后续产业发展导向不明确,缺乏统筹规划

(三)管理不规范,缺乏技术力量和技术服务

(四)产业开发不够,抚育管护投入不足

(五)品牌意识不强,缺少龙头企业带动

三、后续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和对策建议

(一)发展思路

1、发展林产业,依林增收

2、发展特色养殖业,依畜增收

3、发展种植业,依地增收

4、发展非农产业,依副增收

(二)对策建议

1、健全机构,规范管理

2、统筹安排,科学规划

3、理清思路,明确目标

4、培育龙头,示范带动

5、强化服务,合力推动

【摘 要】

退耕还林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从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而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直接关系到退耕还林成果巩固与效益发挥,对今后生态环境改善、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结合太白县实际,具体分析了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五大问题和具有优势的六大产业,提出了明确的后续产业发展思路和五点对策建议,对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加快后续产业发展和促进农民增收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退耕还林 产业发展 生态林业

【正 文】

近年来,太白县作为全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县,积极探索,大胆实践,通过明晰产权,盘活了林业资源,调动了林农发展生产,壮大产业的积极性,在全省率先走出了一条生态文明发展的新路子。但是,如何进一步巩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果,加快后续产业发展,是一个十分值得重视和研究的问题。本文紧密结合县情实际,进行了深度调研与思考,提出了加快后续产业发展的几点对策建议。

一、太白县退耕还林及后续产业发展现状

1999年以来,太白县在退耕还林工程中始终以生态建设为中心,突出林业生态产业两大体系建设,累计实施退耕还林7.8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2.98万亩,配套荒山造林4.82万亩。涉及全县5个乡镇,66个行政村的7135农户,人口37742人,已累计向退耕户兑现政策补助资金4504万元,全县农村人口人均受益1127元。退耕还林带动了全县生态建设步入快车道,国土绿化明显加快,森林覆盖率大幅提高,水土流失明显减少,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农民收入快速增加,全民生态意识普遍增强,传统耕作方式逐步转变,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密切,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初步显现。

自1999年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太白县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区位优势,按照“生态增效、农民增收、产业发展”总体要求,立足生态资源优势,科学规划、引导扶持、示范带动、稳步推进,大力发展名、特、优林业产业,全力推进基地产业化发展,林业后续产业初见雏形。

(一)经果林产业发展势头良好。

太白县经果林产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有板栗、核桃、花椒等干果类;桃、梨、李、猕猴桃等水果类;板栗主要分布在黄柏塬和太白

河地区,核桃主要分布在桃川、高龙、鹦鸽三乡镇。花椒以靖口镇为中心并向周边乡镇辐射。桃、梨、李、柿子、猕猴桃等水果主要分布在咀头、桃川、鹦鸽地区。通过集约经营已形成规模的特色经济林木有核桃、板栗、花椒。到2008年底全县累计发展特色经济林6.35万亩,其中板栗2.66万亩,核桃2.42万亩,花椒1.27万亩。

(二)木本中药材产业初见成效。

通过退耕还林,发展山茱萸、杜仲、厚朴、五味子中药材林1.48万亩,主要有山茱萸、杜仲、厚朴、乌茱萸、五味子。山茱萸主要分布在黄柏塬、桃川、鹦鸽,杜仲、厚朴主要分布在黄柏塬,幼树生长良好。乌茱萸、五味子经过科学管理已开始结果。

(三)生物质能源林产业潜力巨大。

太白县生物质能源资源不与林业争地、不与人争粮,能够实现产业与生态共赢,可有效增加农民收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污染,实现循环经济健康发展。近几年来,通过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全县发展能源林3.77万亩,其中油质能林2.27万亩,主要有兼用林花椒1.27万亩,主要分布在靖口镇,漆树1万亩,全县各个乡镇均有分布。以培植业原料为主的木质能源林栎类1.5万亩,主产区在黄柏塬、太白河、王家塄。

(四)特色养殖产业初具规模。

我县林业特色养殖业起步于上世纪八十年代,2003年以后开始规模化养殖,养殖种类主要包括林麝、野猪等,发展模式为 “企业+基地+农户”形式,分别成立了太白县野生动物繁殖场(林麝养殖)和太白县特种动物训养繁殖场(野猪养殖)。太白县野生动物繁殖场(林麝养

殖)由5户养殖户组成,主要分布在太白河镇和王家楞乡,共50只,种源主要以引进为主。太白县特种动物训养繁殖场(野猪养殖)主要分布在咀头镇大沟塬村,现已发展3户专业户,养殖存栏数120头,种源主要来自野外抢救及猎捕;蛇类养殖刚刚起步,主要品种为大王蛇,现发展1户,养殖数量150条左右。

(五)林副产业亟待开发。

自从天保工程实施以来,我县林副产业受到很大影响,木竹、栓皮生产受到限制,香菇、木耳生产受到禁止,但我县蕴藏着丰富的天然绿色产品,其中以蕨菜、香椿、枪头菜等山野菜,以猪苓、天麻、玄参等为主的珍稀中药材分布广泛,从目前发展来看,由于投入少,品质差,收益低,制约着产业发展壮大,产业化程度低,产业链条不完整,对新技术的引进推广、加工和销售缺乏有力的组织与协调,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产业优势不明显,没有名牌产品,市场竞争能力不强。林业产业现在仍以粗放式分散经营为主,缺少龙头企业带动,生产力水平低下,深加工能力不足,产品附加值低,对农民增收贡献不大。

(六)森林生态旅游业开局良好

太白县依托国有靖口林场,于2004年7月开发建设了青峰峡森林公园,经营总面积4360公顷,开发旅游景点20余处,园内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任务已基本完成。2009年接待游客4.5万余人次,旅游综合产值达1350万元。

二、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后续产业基础好,但尚处在起步阶段

从总体上看,全县后续产业发展的品种不多,资金上投入严重不足,规模不大,起点不高,专业化程度低,产业链缺损,附加值低,精深加工技术奇缺,缺少龙头企业带动,后续产业开发尚处在起步阶段。部分退耕农户存在“等、要、靠”思想,只注重退耕还林的政策兑现,而不注重培育后续替代产业的长远打算;发展产业只顾眼前利益,缺乏统筹规划和市场预测,对市场风险考虑不够,存在盲目性;后续产业和替代产业初具雏形,形式单一,综合利用差,经济效益低,产业化建设还未真正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经营模式。

(二)后续产业发展导向不明确,缺乏统筹规划

退耕还林工程是我县重点建设项目,项目建设进展顺利但对项目综合效益发挥和后期管理,政策引导不力。一是对项目建设成果的巩固和开发缺乏深入研究,后续产业没有形成明确思路;二是对退耕还林新增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再就业缺乏引导扶持;三是后续产业开发滞后,缺乏龙头企业的牵引,新增资源得不到合理开发利用,农村发展后劲不足,存在毁林复耕的隐患;国家后续产业发展政策出台缓慢,后续产业发展总体规划不能及时跟上,尚未培植形成适合区域特色的后续产业发展模式,没有可供借鉴的经验和做法。

(三)管理不规范,缺乏技术力量和技术服务

退耕还林后续产业涉及的项目多,应成立统一机构管理,但目前的实际情况是生态移民、农民培训归农业部门管,补植补造、经济林发展归林业部门管,水利、扶贫部门也在各自的项目中规划了后续产

业。由于管理主体不明确,责任分散,管理不到位,个别部门甚至只追求行业利润,没有注重后续产业给农民带来的经济效益,影响了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的发展。由于管理部门多,技术力量分散,造成专业技术人才缺乏。同时,专业人员对后续产业品种的栽培、管理技术了解不精、不深,特别是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更少。农民渴求的修枝培冠、施肥杀虫、保花保果、采摘储存等技术找不到咨询和服务的对象,技术推广仅限于培训会,现场操作少,缺乏技术入户最后一道坎,新技术推广落后。特别是经济林产业快速扩张和延伸,农户缺经验,缺信息,缺管理的矛盾突出,产业技术培训、宣传和咨询服务与产业发展要求存在较大差距。

(四)产业开发不够,抚育管护投入不足

一是项目开发少,对有资源,有市场发展前景的产业,如种苗、花卉等产业还未有效开发和利用;二是技术含量低,林木经营粗放,技术管理落后,传统经营思想浓厚,重造林轻管护,林分质量差,生产力水平较低;三是林副产品附加值不高,大多数产品作为原料进入终端市场,产品开发不强,资源浪费较大。四是成长郁闭慢退耕农户缺乏抚育管护的主动性,大多退耕户只顾眼前利益,不注重后期管护投入,每年只是被动的对退耕林木进行除草、扩盘措施,有的甚至出现弃管现象,因此导致部分退耕地块由于扩盘、抚育、施肥等管护措施不到位及病虫危害、杂草荒芜等原因,苗木长势较差。五是由于林业技术力量薄弱,推广运用先进生产技术跟不上,退耕还林没有配套科技推广、病虫害防治和后期管护等科技项目支撑,直接影响退耕还

林质量和后期效益的发挥。

(五)品牌意识不强,缺少龙头企业带动

县委、县政府树立生态立县方略,核心是富民,关键在增加农民收入。但在大农业产业体系中,除蔬菜部分产品从2000年取得认证,由传统农产品升格为“A级”外,林果业、畜牧业仍然停滞在传统农业产业阶段,其产品仍处在自产自销的传统农业水平,连“A级”认证都达不到,更枉谈由“A级”升格为“AA级”有机认证。我县所有的农林牧产品均未进行原产地认证,生态优势区的生态农产品竟体现不出生态附加值,生态资源优势无法充分转化为经济优势,这是造成我县农民增收乏力的突出问题之一。我县目前还无干杂果加工利用企业,更谈不上龙头企业带动,特别是对加工产业链的延伸,产业缺乏后劲。

三、后续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和对策建议

(一)发展思路

1.发展林产业,以林增收

以林增收是将退耕还林与“特色林业”相结合,就是以培养经济价值较高的树种为主,提升品质,优化结构,提高林业生产的经济效益,从而形成有规模、有特色、高效益的优势产业。针对我县实际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发展要求,以林地资源为依托,结合退耕还林,充分利用林上林下土地资源和林荫空间进行综合开发利用。

一是发展特色干杂果产业。太白县发展核桃、板栗、花椒杂果经济林,特别是核桃产业具有明显的地域优势,要用足用好退耕还林的有关政策,适地成片种植,形成规模优势,引进优良品种,改进栽培

技术,提高管理水平,实现优质高产,并努力扩大干果深加工规模,不断提高附加值。根据退耕还林总体规划,退耕地造林尽量选择核桃、板栗等兼用树种;要积极引导农民对原有经济林进行改造,调整品种结构;要按照品种优质化、种植规模化、技术标准化、加工精细化、经营产业化要求,在规划和种植时尽量推广栽植优质品种,标准化栽植,为后期加工奠定基础;要及早培植精深加工企业,以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在桃川、鹦鸽、高龙建成核桃基地,在黄柏塬、桃川、太白河建成板栗基地,在靖口建成花椒基地。

二是发展木本中药材产业。通过退耕还林,发展山茱萸、杜仲、厚朴、五味子中药材林1.48万亩,加强后期管理和科技支撑,促使其早日成林见效。在我县黄柏塬、太白河、王家塄、黄柏塬地区建成具有一定规模的杜仲基地、厚朴基地,在黄柏塬、桃川、鹦鸽建成山茱萸基地,以咀头地区红豆杉繁育基地建设为依托,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农民发展红豆杉。在鹦鸽、高龙开发黄连木、五味子。

2.发展特色养殖业,以畜增收

特色养殖是发展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村经济迸一步发展的重要出路。利用退耕还林发展特色养殖主要是指在林下放养特色禽类,实现养殖与林木管护互利的效果。我县要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大规模的退耕还林地资源,加快发展特色养殖业。在发展模式上,通过林权制度改革,集体山林已承包到户,利用林下丰富的天然饵料和种草放养鸡、鸭、鹅、兔、蜜蜂、野猪等形式,以生产出更多的绿色禽类食品、生态禽类食品,提

高经济效益。

3.发展种植业,以地增收

发展种植业是在国家退耕还林政策允许的前提下,采用”林草、林药、林果”等营造模式,在退耕地林下间作经济作物,高效利用土地资源,从而形成有规模、有特色、高效益的优势产业带,以达到增收目的。根据我县立地条件和种植经验,种植中药材的条件得天独厚,气候、土壤条件适宜,化肥、农药使用水平低,为中药材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必要的基础。林药间作模式是国家退耕还林政策允许的发展模式,我县发展中药材产业要根据市场需求,推广林下种植中药材,以猪苓、天麻、玄参等为主,开发森林食品,以蕨菜、香椿、枪头菜等山野菜为主。扩大种植面积,提高品质,创名牌产品,加强地方优良新品种繁育和示范基地建设,在发展基地的基础上积极开发加工产品,加大市场建设和培育加工企业,促进特色农产品生产的全面发展,为退耕还林农户的增收致富和地方经济的加快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4.发展非农产业,以副增收

第一,将退耕还林与搬迁扶贫、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鼓励农户迁入集镇从事第三产业,既保护了生态,又转移了农村人口、提高了城镇化水平还带动了城镇经济发展。同时鼓励和引导退耕农民外出打工,以副养农、以副增收。第二,开发林地资源,发展森林旅游业,以旅游增收。一是切实保护好现有的旅游资源优势,同时利用退耕还林政策,增加生态旅游区的绿色,使景区更加秀美,不断提升现有生态旅游区的档次,吸引游客。二是抓好退耕还林,开发新的生态旅游

景点,充分利用县城乡镇周边地区交通方便,客流量大,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较高,人们热爱自然、崇尚生态的消费需求,充分开展退耕还林,按花园规划、按公园建设,大力开展城郊生态观光、休闲、娱乐业。三是抓好沿路退耕,构建旅游干线的绿色通道,按多树种、高标准、宽林带、乔灌草结合的模式绿化、美化,提升我县的旅游业。

(二)对策建议

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前景广阔、潜力巨大,应将其放在突出位置,倾注人力、物力、财力,逐步把后续产业培育成为带动县域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新的增长点。

1.健全机构,规范管理

把发展退耕还林后续产业作为农村产业结构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主要目的和手段。过去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的发展缺乏统一规划,由于管理部门多,管理分散,政出多门,不能形成资金优势和产业优势,投资效益不高。政府应组建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办公室,有序管理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的发展,负责制定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规划,实行总体布局、统一规划、因地制宜地确定发展方向和品种,强化技术指导和技术服务,统筹资金,培植龙头企业,扶持退耕农户发展特色经济,促成退耕还林后续产业规模化发展。

2.统筹安排,科学规划

按照“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突出特色,发挥优势,讲求实效”的原则,以林产业为主、特色养殖业和种植业为辅,大力开发林副产业,要精心组织,统筹协调,抓紧制订符合本地实际的后

续产业发展规划,指导本地区后续产业发展。要根据群众意愿,围绕林下养殖和林间种植做文章,科学选择种养模式,因地制宜,宜养则养、宜种则种,不能盲目发展,一哄而上。

3.理清思路,明确目标

要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市场为手段、经济利益为纽带整合各种生产要素,优化资源配置,创新经营方式,最大限度地发挥区域经济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把千家万户农民、生产基地、加工企业、市场等各个环节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有机的产业链,培植形成主导产业。结合我县实际,要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做好核桃、板栗规模建设和深加工项目,提高后续产业自我发展能力;二是做大做强特色养殖产业,发展规模化养殖,鼓励种草养畜养禽;三是积极开发中药材产业及其精深加工;四是落实优惠政策,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励发展产业大户、养殖大户,为产业化发展打好基础,开发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

4.培育龙头,示范带动

退耕还林后续产业要提升产品品位,促进产品效益,关键要延长加工产业链。就太白县目前状况,必须建立龙头企业与农户一种紧密的联结关系,实行公司建基地,基地带农户,辐射发展。大力推广“企业+基地+农户”产业化发展模式,走产业化经营的路子,鼓励种养户搞深加工,拉长产业链条,实施品牌战略,不断做大做强,县级各部门要结合扶贫包村、干部包户机制包抓基地、示范点、农户,进行重点培育,促其上档次、成规模,力争在基地建设、生态旅游、林产品

精深加工与贮藏保鲜等方面催生一批先富户、龙头企业,带动后续产业快速、健康发展,帮助农户脱贫致富。

5.强化服务,合力推动

发展后续产业,涉及各行各业,覆盖千家万户,需要众多部门精诚合作、优势互补、协调服务、形成合力。一是搞好技术服务。由科技部门牵头,成立专业技术服务队,整合技术服务资源,深入实地开展技术服务,加强技术培训,解决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难题,不断提高农民技术骨干和示范户的专业技术、技能水平。同时,密切关注经济科研信息和外地成功经验,搞好适宜林间种、养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和推广工作。二是完善资金扶持政策。出台产业发展贴息贷款、财政贴息和产业投资补助等政策,县、乡财政应根据工作需要,每年列支一定的专项资金和奖励资金,给予重点扶持和奖励,金融部门要将后续产业作为重点扶持对象,加大信贷支持。三是搞好市场服务。积极培育市场营销组织,成立行业协会,大力发展经纪人队伍,加强市场研究,建立市场预警机制,使群众能够及时了解市场行情,最大限度地规避市场风险,使后续产业给农民带来收益。

【参考文献】

1、《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的实施意见》

2、《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完善退耕还林政策措施的若干意见》

3、《陕西省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意见(陕

政发〔2008〕2号)》

4、《太白县2009年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统计年报》

5、《陕西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面临的问题成因分析——以太白县北沟村为例》,作者:胡崇德 王晓毅 王红艳 雷建青,《 现代农业科技 》2009年第2期

6、《退耕还林的几点思考》,作者:叶萍,http://

第五篇:发展葡萄产业 促进农民增收

张公庙镇高效产业发展典型材料:

发展葡萄产业 促进农民增收

近年来,张公庙镇坚持调整发展思路,加大投入力度,围绕高效主导产业的发展,遵循“扩规模、强品质、树品牌、建机制、活流通”的要求,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标准化生产为基础、以精深加工为主线、以做大做强为目的,着力打造葡萄大镇。连续几年,我镇新扩葡萄种植面积均超过2000亩,全镇葡萄种植总规模达到10000亩,其中100亩以上中心示范园已有27个,目前挂果面积达6000亩,受益面积亩平收入过1.2万元。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坚持高起点谋划,抓好产业布局

1、在领导力量上保重点。我们以打造葡萄大镇、葡萄强镇为目标,成立了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出台了相关的扶持政策,由党委书记任组长,形成以主要领导为主抓,包村干部、支部书记具体抓,其他干部全力以赴抓的格局,大力推进葡萄产业规模化发展。近年,我们按照葡萄发展的工作目标强力推进,将任务分解到村,实行干部绩效挂钩,农户利益导向,坚持财政以奖代投,工作检查督促,考核结帐,确保了目标任务的完成。

2、在优化布局上下功夫。我们按照科学合理的建园要求,严格抓好区域化布局,以国道207、省道304沿线为核心,建立1.5万亩优质葡萄生产基地,实行分步实施,逐年扩大、逐步配套,做到每村一个以上中心园、公路沿线全覆盖。全面实行区域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3、在提升品味上做文章。我们以葡萄产业为基础,把高效葡萄种植与生态农业休闲旅游有机结合,做活做优葡萄休闲产业这篇文章。第一期投资7000万的黄河生态休闲农庄正在加紧建设,配套建设的以葡萄为主题的休闲广场、葡萄走廊、文化墙等均已建成。同时,以黄河生态休闲农庄为中心,结合澧水风光带建设,我们启动了沿江大道西拓工程,计划拉通 “张公—兔子口—黄河—幸福—高路铺”10公里长的葡萄休闲旅游走廊。

二、坚持高标准建设,完善产业配套

1、按照现代农业的要求抓规模化发展。我们进一步加大了葡萄产业的发展力度,加速促进土地流转,实行区域连片种植,以规模促效益,以大园带小园,以大户带散户,大力推进我镇葡萄产业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规范化管理,产业发展势头迅猛,全年发展规模不断创造新高。目前,我们已经制定了三年发展规划,力争通过努力将其余适合种植葡萄的区域近5000亩面积做到全覆盖,实现全镇葡萄种植总规划达到1.5万亩,年产值3亿元以上,建成名副其实的“江南吐鲁番”。

2、按照设施农业的要求抓标准化配套。我们通过积极争取国土、水利、农业等部门的项目,抓好土地整理和农田水利标准化建设改造,加强产业基地的水、电、路、渠等设施配套建设,全面实行设施农业标准化配套,确保产业增产增效。

3、按照市场农业的需要抓产业化经营。我们构建了“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发展模式,实现农产品生产依靠合作社组织,规模基地建设依靠合作社推进,农产品销售依靠合作社运作的发展模式。强化龙头企业带动功能,加大新品种培育、产品加工转化研发、产业链延伸与品牌开发的力度;强化合作社组织的市场纽带作用,狠抓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采取多种销售模式,搭建果农与市场的连心桥,搞活经营流通;强化基地、农户的基础作用,保证产品质量,打造品牌效应,提升产品竞争力。

三、坚持高速度推进,加快产业发展

1、加强示范引导。我们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示范带头作用,坚持以点带面,带动普通农户发展高效产业,全镇已有150名党员干部带头发展优质葡萄1600多亩,带动其他农户发展葡萄8000多亩。同时我们充分利用销售形式看好的有利时机,整合各方面资金,抢抓机遇,全面宣传发动、全力引导扶持,促进了葡萄产业的快速发展。

2、加速产业配套。我们以项目建设为支撑,积极加强产业配套建设,一是加强市场建设,投资350万元,建起了使用面积达3600平方米的黄河葡萄大市场,投资150万元对张公、荣家河两座集贸市场进行了扩容改造。二是加强加工环节建设,投资1500万元,兴建了一座年加工3000吨,年产值8000万元的葡萄酒堡;投资200万元,兴建了3座总库容量为650吨的冷贮保鲜库。三是加强质量体系建设,投资100万元建成了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中心,免费为农户提供产品质量检验,大大提升产品的质量档次。

3、加快技术推广。我们依托科技优势,加强与湖南农大的合作,建起了葡萄科研基地,并聘请农大专家石雪晖教授和我县葡萄大王王先荣同志作为技术顾问,长年指导培训。同时积极推进科技创新,推广优良品种,筛选确定了适合我镇种植的6个主导品种。还积极实施葡萄无公害化生产、开展无公害产品和绿色食品生产技术研究,目前我镇几个葡萄品牌均已通过了国家无公害产品认证和绿色产品认证,去年成功申请注册了“澧县葡萄”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四、坚持高效益经营,提升产业活力

1、专业合作社推动。为促进主导产业发展,实施品牌战略,我们由政府引导、葡农自愿、能人牵头,支持组建了黄河葡萄专业合作社和农康葡萄专业合作社,由合作社组织对葡萄产销实行统一指导、统一种苗、统一技术、统一肥料、统一采购、统一品牌、统一包装、统一销售的“八个统一”模式经营,提高了组织化程度,降低了生产成本,减少了市场风险。同时以专业合作社为龙头,正在积极搭建葡萄产业发展的技术服务、销售网络、融资合作、信息共享四个平台。

2、内外市场促动。我们通过建立葡萄大市场,规范路边市场,促进了葡萄本地销售;同时加强产品集散、配送、营销的网络建设,组建专业外销队伍,采取新闻发布会、网上销售、订单销售、外地驻点销售等方式,大力开拓了外销市场。由合作社牵头,还实现果农与外地水果大市场、大超市的成功对接,先后与湖南步步高商业连锁股份有限公司、沃尔玛超市、武汉水果市场等单位签订了葡萄包园订单和产品供货合同。

3、龙头企业带动。我们扶持组建了湖南神州庄园葡萄酒业有限公司,加强对葡萄栽培技术和葡萄酒的研发力度,在“葡萄引种与高效无公害栽培配套技术研究”和“葡萄新品种选育及产业化示范与推广研究”上取得重大突破,攻克了多项技术难题,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和加工产量。其旗下生产的“神州庄园”牌干红葡萄酒荣获中国〃湖南第十届农博会金奖。同时,通过建立葡萄种质资源圃、葡萄酒堡和冷贮保鲜库,完善葡萄产业链建设,激活了产业发展引擎,大力促进了我镇葡萄产业化发展进程。

下载发展优势产业 促进农民增收-鸭子口村蔬菜产业的发展思路及对策(范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发展优势产业 促进农民增收-鸭子口村蔬菜产业的发展思路及对策(范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发展蔬菜产业培育农民增收亮点

    **发展蔬菜产业 培育农民增收亮点**办事处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市场主导、政府引导、产业支撑、因地制宜、科技兴农、重点突破”的原则,依托现代农业农村发展北部示范区,......

    发展食用菌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发展食用菌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河北国宾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 楚国彬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朋友:我是河北国宾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楚国彬。能参加农业部组织的食用......

    浮山县:发展核桃产业促进农民增收

    浮山县:发展核桃产业促进农民增收 这些年,陆良县量体裁衣,大力开展核桃工业,农人大众依托开展林果工业找到了致富路,绿色生态经济为农人鼓起了钱袋子,25万亩核桃完成了由数量扩大......

    加快发展设施蔬菜 大力促进农民增收

    加快发展设施蔬菜 大力促进农民增收加入时间:2011/2/22点击次数:402------------------○ 省农委副巡视员陈文浩根据张宝顺书记来省农委调研时的要求,近期,省农委组成调研组,先后......

    做强蔬菜产业促进农民增收

    做强蔬菜产业 促进农民增收 作者:王德凤 蔬菜是我市的传统产业,在老百姓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最近,我和局里几位农技人员到潘湾乡梁山、望洲坪;陆城三江、驿马冲;松木坪徐家湾、......

    发展现代农业 促进农民增收

    靖边县东坑镇现代农业发展情况简介 靖边县东坑镇位于陕西省北部,地处毛乌素沙漠南缘,靖边县城西22公里处。全镇总土地面积522.5平方公里,有耕地24.6万亩,有水浇地19万亩,有农业人......

    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增收

    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增收 百良镇太枣村位于合阳县东北部,距县城30千米,共有8个村民小组,555户,2185口人,耕地面积4680亩。具有良好的地域资源优势,海拔高度适宜,土地资源丰富,土层......

    发展乡村旅游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范文

    发展乡村旅游产业促进农民增收.txt懂得放手的人找到轻松,懂得遗忘的人找到自由,懂得关怀的人找到幸福!女人的聪明在于能欣赏男人的聪明。生活是灯,工作是油,若要灯亮,就要加油!相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