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梧州食用菌产业发展 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时间:2019-05-14 04:06: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加快梧州食用菌产业发展 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加快梧州食用菌产业发展 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第一篇:加快梧州食用菌产业发展 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加快梧州食用菌产业发展 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一.基本情况

梧州市食用菌产业从2003年起进入恢复发展阶段,特别是2006年开始,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我市食用菌得到较大幅度的发展,已成为我市农民增收致富的一项重要产业之一。形成了以茯苓,香菇,双胞蘑菇种植为主,多品种补充,专业户带动的规模化生产格局,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全市人工栽培食用菌面积稳定在135—140万平方米,产量约1.3万吨,其中茯苓和蘑菇各占50万平方米左右,其中他分别为平菇,香菇,草菇和木耳等常规品种,近年来鹿角灵芝在藤县的种植成功,成为我市又一特色品种。我市食用菌产业发展呈现三个特点:

(一)食用菌发展形势较好,以逐步形成本地特色之一。各县(市,区)出现了蘑菇生产

专业村,镇。如蒙山文圩镇每年蘑菇生产面积约5万平方米,占全县蘑菇生产面积的70%以上,初步成为蒙山县冬种蘑菇专业镇。其中的文圩村蘑菇种植面积达3.5万平方米,占全镇蘑菇种植面积的58%。成为蒙山县冬种蘑菇的一个专业村。苍梧县沙头镇的平菇,双胞蘑菇栽培;芩溪市茯苓栽培也培植了多个专业户经销常年生产,藤县近年发展起来的鹿角灵芝也是专业户带动的。

(二)示范带动作用明显。芩溪重点抓好茯苓栽培示范区,以推广松树根栽培为主。蒙山,苍梧抓好蘑菇栽培示范区,主要种植双胞蘑菇新品种,并推广应用高产栽培新技术。蒙山县通过招商引资规模化地开展香菇产业的发展。藤县通过试种示范,开发出“鹿角灵芝”特色新品种,以“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带动周边地区农户发展生产。各地的示范带动,有力地促进了全市食用菌产业的发展。

(三)食用菌菌种生产规范有序,稳步发展。我市食用菌菌种生产成规模的企业有两家,分别是广西蒙山真菌实验厂和芩溪市农业菌种厂,近年来在农业部门的扶持下和指导下,生产经营规范有序,生产技术不断提高,辐射影响不断扩大,不仅辐射区内邻近县市,优良的品种还销往湖南,广东等省。

二.主要工作措施

(一)加强领导,增加收入。芩溪和蒙山分别成立由市(县)政府,农业局及各镇领导组

成的食用菌生产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市(县)食用菌生产的组织领导和协调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技术组,督察组和销售组,分别负责做好食用菌生产的组织发动,技术指导,检查督促和产品流通等工作。各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分工协作,密切配合,共同把食用菌生产工作抓好,抓实,抓出成效。同时,各镇党委,政府也成立相应的食用菌生产工作组,分赴各村(社区)做好宣传发动工作,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对食用菌生产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积极引导农民发展食用菌生产。各级农业部门深入生产第一线,指导农民搞好食用菌生产。此外,还积极争取各级财政和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多渠道筹备资金增加对食用菌开发投入,以保证食用菌开发的必要经费投入,并积极发动群众自筹资金,投入到食用菌生产中去。对在我市建设食用菌生产基地和加工企业的外地客商及企业,要切实帮助做好有关协调工作,充分保护盒激励企业,客商及农民开发食用菌生产的积极性。

(二)建立高标准食用菌栽培示范区。以群众基础好,接受能力强的村为重点,以历年食

用菌种植大户为典型,培育食用菌栽培示范小区的发展。如芩溪市重点抓了诚谏,梨木,三堡茯苓栽培示范区和糯垌镇古兰村,归义镇保太村蘑菇栽培示范区均建设高标准栽培大棚5000平方米,引进栽培双胞蘑菇,并推广应用二次发酵栽培技术;藤县建设2000平方米的标准大棚开发鹿角灵芝的生产。

(三)推广科学实用的生产技术。如芩溪市茯苓栽培以推广松树根栽培为主,该法变废为

宝,比椴木栽培法省工省料,产量提高15—20%,结苓时间为2—3年,芩溪市农业

菌种厂生产的玉米粒种可接种2兜木根,而木条种一般接种1兜木根;在栽培季节上,现在可以进行全年种植。在蘑菇,平菇,香菇,木耳等的生产方面,实行“在栽培棚室建设上,力求简易实用,减少投入;栽培品种上,以双胞蘑菇为主,适当增加平菇,香菇,木耳等栽培规模;在栽培技术推广上,双胞蘑菇栽培全面采用二次发酵栽培技术,并重点抓好菌种培育,栽培料选择,灭菌防病和出菇管理等几个关键技术环节”的方案。

(四)规范经纪人队伍的服务行为,强化服务功能。随着我市食用菌不断发展,对经纪人

队伍的服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进一步规范经纪人队伍的服务行为,强化其服务功能,对经纪人的服务实行规范化要求:一是菌种的供应上,坚决制止恶意竞争,确保菌种质量,实行统一的菌种价格,二是建立了菌种供应与技术服务挂钩制度,明确了凡是提高菌种的经纪人,要无偿提供全方位的技术和销售服务。三是在服务程序上,必须实行全程合同,档案式服务,明确各方责任。

(五)加强技术培训与服务。各地每年都根据食用菌栽培的季节特点,在各种食用菌种植

前,组织技术人员和生产专业户进行集中培训,如2009年按照广西科技兴菌行动要求,全市普遍开展了食用菌生产技术大培训,对近百名技术人员和专业户进行了培训。局统计,全市近五年举办食用菌生产技术培训班197期,培训人员15621人次,发放技术资料52676份。各级农业部门还结合“三电合一”信息平台发布有关食用菌信息1620条。促进了食用菌生产技术的推广普及。

(六)加大对生产专业户和对食用菌进行初加工的扶持。通过专业户的示范带动,促进面

上生产的发展。苍梧县沙头镇的李栢杨专业户,2006年以来,在梧州市和苍梧县农业部门的扶持下,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带动了镇,村食用菌生产的发展。芩溪市糯垌镇古兰村的余炳昌从事盐帻菇加工已有7年多历史。2007年依靠政府和农业部门的扶持和技术指导,扩建加工厂房至400平方米,大量收购村民种植的蘑菇,对所收蘑菇进行初加工,他自己已赚了钱,也解决了菇农的后顾之忧,促进了当地食用菌生产的发展。

三.存在的问题

(一)资金不足,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食用菌的发展。除了茯苓,其他食用菌的生产前期投

资大,虽然市,县农业部门多方筹借资金扶持食用菌生产,但仍远远满足不了生产的需要,很多农户由于资金限制不能扩大生产规模,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食用菌产业的发展。

(二)食用菌生产普遍受材料制约。我市的食用菌栽培以茯苓,平菇,香菇,木耳等品种,群众基础较好,但其主要原料中平菇的原料,棉籽壳,木屑等本地较缺,需从外地购进,增加了成本;香菇,木耳由于多年种植原料消耗较多,造成原料紧缺;茯苓的原料受森林资源的限制,发展也受到一定影响。

四.下一步措施

(一)加大培植龙头企业的力度。近几年来,市政府每年都划出新农村建设专项经费,加

大对农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的培植力度。我们将以此为契机,引导食用菌专业户做大做强,优先栽培食用菌龙头企业,带动全市食用菌产业的发展。

(二)进一步完善食用菌服务体系建设。随着我市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完善,对

食用菌产业服务也将得到加强。

(三)加大科技投入,优化品种结构,促进全市食用菌产业持续健康发展。通过对食用菌

生产技术的大力宣传,大培训,大推广,推进我市生产技术的提升;通过引进,试验,示范,普及,全面优化我市食用菌品种结构,形成新的地方特色食用菌产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本文来源:菇讯网 http:///

官方论坛:菇讯论坛http://bbs.mushroomnews.net/

第二篇:发展食用菌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发展食用菌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河北国宾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 楚国彬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朋友:

我是河北国宾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楚国彬。能参加农业部组织的食用菌产业研讨会,我感到非常荣幸,感谢领导给我提供了一个和大家交流学习的机会,根据领导要求和安排,我主要介绍一下我公司的基本情况和围绕食用菌产业化发展做的一些工作,不妥之处请指正。

一、公司基本情况

河北国宾食品有限公司是集科、工、贸为一体,产、加、销一条龙的民营企业,以生产、加工、销售食用菌为主,建有5个加工车间,6条生产线,年加工能力达4万吨,加工的产品主要有腌渍产品、罐头产品、速冻产品、冻干产品、调味品和烘干产品等六大系列,180多个规格品种,产品以“孟都”为注册商标,是河北省名牌产品,产品销往亚、欧、美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国内大中城市,在我公司的倡导下,组建了食用菌合作社、菌种厂和食用菌示范基地,直接服务于菇农,带动了当地及周边县市食用菌产业的发展,仅我县食用菌栽培户就达到19000多户,年产食用菌6万吨左右,年产值2.4亿元,户均增收6000多元,由于带动能力较强,连续被认定为河北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被全国食品工业协会评为全国食品工业优秀龙头企业,被农业部评为全国农产品加工流通中型企业,被评为河北省2006-2008百家重点科技示范企业和技术创新示范企业等荣誉称号。

二、近几年做的几项工作

1.建立组织。我县食用菌生产形势是小规模、大群体,千家万户齐上阵,并且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仍以千家万户农民从事食用菌生产经营为主。近几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食用菌的价值认识越来越高,市场需求量越来越大,一方面,公司订单大批增加,应接不暇,但低农残、低化残的高品质货源缺口很大,另一方面,菇农由于信息不灵通,不知道种什么、怎么种、怎么管,生产具有很大的盲目性,价格不稳定,农民增收趋缓,根据存在的问题,在我公司的倡导下,组织成立了食用菌专业合作社,通过合作社架起了龙头企业与菇农之间的桥梁,把广大分散的种植户联系起来,按企业出口产品质量和品种组织生产,民企形成利益共同体,抱团参与市场竞争,共同抵御来自市场运行中的各种利益侵害,增强了抗风险能力,解决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目前,合作社已发展18个分社,涉及15000个社员。

2.完善联结机制,实行“风险共担,利益均沾”。

一是实行定单生产,确保龙头企业有稳定的货源供应,我公司通过合作社和菇农鉴定种植收购合同,明确规定生产品种、数量、质量标准、价格和交货期等,去年共与社员鉴定14000吨食用菌,平均每吨高出市场价800元,共让利1120万元。

二是对社员实行保护价收购,当遇到市场波动,产品滞销时,企业以生产成本上浮50%作为保护价,收购社员产品。

三是在资金上扶持,自去年以来,在全且推广双孢菇项、香菇等新品种,每建一栋双孢菇棚扶持资金1万元,建一个香菇棚扶持资金5000元,利用三年时间从收购款中逐年扣除,共投入资金100多万元,扶持140多户农民建起了食用菌大棚,常家庄赵彦儒去年新建双孢菇棚一栋,当年收入3万余元,今年又建了一栋,靠种蘑菇致了富,四是通过合作社帮助社员从南方收购运输稻草1500吨和部分竹杆等原材料,价值80多万元,解决了一家一户不易办到的事情。

3.严格管理,确保产品质量。根据国家质检总局《进出境蔬菜检验检疫管理办法》和出境蔬菜种植基地备案管理细则有关规定,对四芝兰、大疙瘩、安家庄、佃户营、韩家庄、常家庄、伍列霍、肖庄等15个食用菌基地进行了备案管理,为每个基地建立了竹杆编织架设的人工隔离带,并实行“统一供种、统一技术、统一管理、统一质量、统一收购、统一价格”的“六统一”服务。每个基地配备一名植保员,对需求的物资统一采购、统一管理、统一调配和使用,从种植到采收各个环节都进行详细记录,对产品系挂统一内容格式的标识,出现质量问题可以溯源查因,杜绝了农残、化残超标现象,确保了原材料产品质量,公司产品也设有因质量问题退货和投诉事件发 生,产品市场竞争能力明显提高。

4.搞好技术服务,提高菇农素质。自去年以来,我以司从福建、山东、新河和本地聘请了9名技术人员,走村串户,常年工作在农村第一线,无偿为菇农提供技术服务,在全县举办技术培训班45期,参训人员达到5000多人次,提高了菇农的技术素质,使标准化生产得以顺利实施。食用菌基地的生产管理和产品质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生产更加规范化,产品质量明显提高,特别是农药残留得到了解很好的控制,销售渠道进一步拓宽,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三、存在的的问题和建议

一是食用菌栽培单户规模小、分散,不利于管理,我县目前食用菌栽培户达到19000多户,90%以上的户是1-2个棚,以单家独户的庭院模式为主,造成标准化、规范化程度低,不利于基地备案管理,生产的产品质量不高,参与市场竞争能力不强。《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已开始施行,应加大宣传力度,引导菇农通过合作社的形式组织起来,共同参与市场竞争。食用菌种植较多的乡村,在规划时应规划食用菌种植区,集中连片种植,以便于基地备案,实行统一管理。

二是菌种市场混乱,管理力度不够,随着食用菌栽培技术的普及,种植面积越来越多,菌种厂遍地开花,技术力量不足,设备不齐,生产的菌种质量参差不齐,最终受害的是菇农,相关部门应加强监督力度,实行证照管理,取缔不合条件的菌种厂,保护菇农的利益。

三是科研力量不足,科研经费缺乏。据了解,全省没有一家专门的菌种科研机构,现在的菌种厂以制种为主,均为企业自办或个体制种,技术、设备落后,科研投入不足,在新品种选育、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上缺乏系统性,出现菌种退化,受损失的是菇农。国家应建立专门机构,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的科研力量,研究开发、引进新品种,驯化各类野生菌种,提高栽培品种的产量和质量,增加菇农的经济效益。

四是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我国是食用菌生产大国,也是出口大国,龙头企业在提高食用菌市场竞争力方面起着主导作用,由于企业的发展涉及技术、人才、科研、资金等多方面的因素,做大的不少,做强的不多,出口产品均为初、中级产品,高端产品很少,应重点扶持一批龙头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增强研发能力,研究开发新

产品,推广新技术,提高企业产品的科技含量,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实现食用菌标准化生产,规范化管理,建立健全卫生安全质量体系,推进食用菌产业化发展,促进食用菌产业提质增效,提高该产业的整体效益,以调动农民发展食用菌的积极性,增加农民收入。

谢谢大家!

2007年8月10日

第三篇:加快种苗产业发展 推动农民增收致富

加快种苗产业发展 推动农民增收致富

近年来,在自治区林业局等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帮助下,泾源县紧紧依托优越的立地条件和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优势,按照“川台地、沿公路、靠城镇、连景区”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特色林木种苗产业,取得了显著成效。截止2007年底,全县发展特色林木种苗面积达9.73万亩,其中:培育地埂大苗6.83万亩,移植幼苗2.9万亩;实现苗木销售收入3200万元,人均苗木纯收入283元,占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3.7%。今年春季,县委、政府在认真总结历年经验的基础上,调整思路、强化措施,采取“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干部职工帮扶、土地合作社带动、群众广泛参与、调整种植结构、压麦育苗”的运作机制,有力地推动了产业的大发展、快发展。截止4月底,全县共发展特色苗木3.84亩,其中培育地埂大苗2.14亩,移植幼苗1.22亩,培育六盘山野生花灌0.48万亩;建成3000亩以上育苗园区3个,1000亩以上育苗园区5个。全县累计完成育苗13.57万亩,其中培育地埂大苗8.97万亩,移植幼苗4.12万亩,培育六盘山野生花灌0.48万亩。以上成绩的取得,主要得益于在具体工作中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确保产业建设顺利实施。近年来,泾源县始终把“生态立县”战略放在重要位置、把种苗产业作为全县四大支柱产业之一,围绕山要民富这一目标,几届班子一个目标,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保持了林业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同时,在种苗产业实施过程中,始终坚持“三制”管理。一是建立强有力的领导机制。县委政府成了了泾源县种苗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组长由县长担任,分管林业工作的副书记、副县长任副组长,林业局局长任办公室主任,负责产业的领导和实施工作。全县各乡镇也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具体负责工程的实施。各示范园区都确定了行政负责人和技术负责人,专门跟踪监督检查工程实施情况。二是建立完整的协调机制。各职能部门在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密切配合,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齐心协力组织抓落实。三是建立明确的政策机制。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特色林木种苗产业发展的意见》,出台了有关加快林业重点工程建设的优惠政策,明确了严格的程序要求和奖罚措施,为工程建设顺利实施奠定了基础。

二、不畏艰难,敢于攻坚,确保产业建设取得成效。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泾源种苗产业发展面临着许多困难,但是在困难面前,没有被困难吓倒,变压力为动力,推动林业工作向前发展。工厂化育苗中心自去年12月底开工建设以来,为尽快为群众育苗提供优质良种苗木,县林业局克服冬季天寒地冻、大雪中施工的困难,凭着对林业的炽爱,对党和人民负责的态度,赶工期,抢进度,苦战了一个冬季,终于在4月底前使工厂化育苗中心竣工并投入育苗生产。在种苗产业启动实施的三年多时间里,特别是在每年的春秋两季造中,县林业局全体干部职工几乎就没有休息过一个双休日和节假日。局领导也和广大干部职工一样,战斗在产业发展一线,汗水挥撒在育苗一线,身先士卒,连续作战。正是这样一种领导苦抓,干部苦帮,群众苦干的“三苦”精神,促使种苗产业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三、创新机制,确保种苗产业快速发展。

只有不断的创新,不断的探索,不断的解放思想,才能推动种苗产业向前发展。近年来,泾源县出台了许多促进种苗产业发展的优惠机制。一是建立了调整结构、压麦育苗的保障机制。为确保育苗产业的顺利发展和任务的全面落实,县委、政府适时调整种植业结构,大力缩减冬小麦种植面积,把原来13万亩冬小麦种植计划压减到6.5万亩,并在去年秋季冬小麦种植前由林业部门规划好育苗区域,由乡镇根据林业部门规划的育苗区域逐村逐户预留地块,为今年春季育苗任务的落实奠定了基础。二是建立了以土地信用合作社运作的促进机制。即由村委会牵头,按照林业部门规划的育苗区域,统一确定区域内耕地的价格,成立土地信用合作社,动员“想育苗但缺少资金”的群众把自己的耕地“存入” 土地信用合作社,土地信用合作社收取“存入”价格5-10%的管理费后,再把农户“存入”的耕地“转贷”给“想育苗但没有耕地”的干部职工或客商用于育苗。通过土地信用合作社的运作,既解决了群众缺钱、干部职工缺地育苗的问题,又使土地资源和富余资金得到有效整合,推动了苗木产业的发展。三是建立了干部职工担保贷款的帮扶机制。制定出台了《泾源县干部职工帮扶担保贷款办法》,规定处级干部(含高级职称人员)每人为群众担保贷款1万元,科级干部(含中级职称人员)每人担保贷款0.5万元,一般干部职工每人担保贷款0.3万元,并把干部职工落实担保贷款任务与所在单位年终考核,干部职工个人评先选优、职称评定、奖金兑现等紧密挂钩。同时明确规定享受担保贷款的农户必须把贷款用于育苗,育苗收益必须首先按计划用于偿还贷款。承担贷款担保任务的干部职工要为自己的服务对象提供苗木培育、经营、销售等全方位的跟踪服务。四是建立了

干部职工带头育苗的带动机制。为充分调动广大群众参与发展苗木产业的积极性,县委、政府下发了《关于划分各单位园区育苗任务的通知》,把全县规划的五个千亩幼苗移植园区的育苗任务按照群众完成40%,干部职工完成60%的比例进行划分,由乡镇和各部门、各单位组织动员干部群众落实。凡干部职

六盘山镇和尚铺—五里苗木基地简介

和尚铺、五里两村位于六盘山东南脚下,312国道与101省道交汇处,交通方便,水源充足,土质优良,已有多年的苗木种植历史,发展苗木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自去年以来,镇党委、政府抢抓县委、政府发展苗木产业的机遇,着力打造千亩苗木基地。今年计划种植600亩,实际完成830亩,其中镇村干部种植270 亩,群众种植430亩,引进外资种植130亩。共计种植苗木370万多株。

目前,该基地苗木留床总面积达3500多亩,其中50公分以上的有450亩,100公分以上的大苗有200多亩。在育苗户中,20亩以上的有6户,10亩以上的有15户,5亩到10亩的有31户。

在苗木基地建设中,我们主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搞好宣传发动。干部带头,每个镇干部育2亩,每个村育10亩,与群众现场签定租地

协议,并同时兑付租金。二是严把质量关,栽植的苗木,由自己选择购置,林业站专业人员负责技术指导服务,确保苗木质量。三是搞好服务。从地块的确定、整地、栽植、浇水等,镇政府确定专人给予跟踪服务,重点是确保苗木成活率。

工个人在规定的园区内育苗3亩以上的,可以抵顶担保贷款任务。五是建立了“以奖代补”的激励机制。无论本县干部群众或外地客商,凡在规定的园区内每育一亩苗,县财政给予150元的现金补助,补助期3年。为鼓励苗木向外销售,对年苗木销售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的销售大户和年销售收入在20万元以上的合作组织,分别给予0.5万元和1万元的奖励。机制的创新,保证了苗木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第四篇:加快农业发展 促进农民增收

加快现代农业发展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淮北市地处黄淮海平原,全市农业人口122万人,常年耕地面积204万亩,常年粮食播种面积400万亩,大宗作物以小麦、玉米、大豆为主。2013年,全市实现农业增加值57亿元,增长5.3%;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240元,比上年增长13.1%。

多年来,淮北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不断创新机制、完善政策,加快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基本情况

(一)农业政策支持逐步完善

先后出台了《关于促进现代农业和食品工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重点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土地流转、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发展、高效农业规模化发展。近三年来,全市共落实农业“四项”扶持项目1000多家,落实财政补贴资金近6000万元,拉动社会资本投入10亿元。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全市旱涝保收面积110.5万亩,占耕地面积的54.2%。涉农信贷投放不断加大,涉农贷款保持快速增长。至2014年6月末,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189.75亿元,较年初增加25.65亿元,增长15.63%,高于各项贷款增幅9.73个百分点。

-1-

(二)农业科技贡献率持续提高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动物防疫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等不断完善;与中农大、安农大、省农科院开展战略合作,技术引进、人才培训等效应显现,科技兴农步伐不断加快。推动实施了小麦高产攻关、玉米振兴计划、畜牧科技进万家、测土配方施肥、农村沼气建设及新型农民培训等一系列农业科技进步工程。近三年来,累计引进、试验、推广应用新品种100余多个,主要农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畜禽良种率达到90%以上。全市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4%,小麦生产实现全程机械化。优质麦、优质肉猪、设施蔬菜、大中型沼气管理等综合生产水平走在全省前列,科技进步对全市农业的贡献率达60%。

(三)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

与“十二五”初相比,蔬菜总产由42万吨提高到58万吨,增长38%;肉蛋奶总产由13.7万吨提高到15.2万吨,增长10.9%;粮食生产获得“十连丰”,优质小麦订单面积从2007年的50万亩迅速发展到2014年的100万亩,订单优质率100%。今年全市小麦单产达到507公斤,总产达92.6万吨,增长4.5%,单产、总产再创历史新高,在全省第二个成功创建小麦千市斤,标志着淮北市在良种运用、农机农艺结合、社会化服务、高产技术集成运用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

(四)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农业生产加速向优质、高效、规模发展,土地流转面积达到-2- 53万亩,占耕地面积的26%;已建成百亩以上规模连片蔬菜种植基地200多个,是全省最大的日光温室蔬菜基地之一;形成塔山石榴、和村苹果、段园葡萄、黄营灵枣、东山杂果5个优质水果生产基地;建成规模养殖小区(养殖场)2000余个,规模养殖比重已超过80%,走在全省前列。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2013年全市实现农产品加工产值428亿元,是“十二五”初2.2倍,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到4.4:1。

(五)农业经营方式加速转变

以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核心的产业化经营机制逐步建立,全市已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60余家,其中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32家;培育农民合作社1036家,带动农户14.6万户;培育各类种养大户3970多家,注册家庭农场395家。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基地”等模式,建立起150万亩优质麦等8大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全市培育农机服务队等社会化服务组织200多个,建立各类农产品市场182个,培育农村经纪人队伍3万余人。

(六)林业发展步伐持续加快

截至2013年底,全市共有林地78万亩,林木蓄积量达279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19.11%,林木绿化率23.23%,全市林业产业总产值达15.08亿元。把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作为统筹城乡绿化、提升城市形象的重要抓手,高位推进。市财政每年拿出1000万元,用于开展创模工作。全市森林增长工程累计完成造

-3- 林83826亩,完成省下达造林任务的116.2%。累计完成石质山造林14.6万亩,栽植各类苗木1200余万株,苗木成活率达90%以上。编制完成的《石质山造林技术规程》已作为安徽省地方标准颁布实施。2015年淮北市可如期实现全市可绿化石质山全部披上绿装目标。

二、存在问题

当前我市在加快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方面还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

(一)农业人才短缺

基层绝大部分农技人员从事着非农技推广工作,相当部分农技人员还存在着年龄和知识结构老化现象,基层农技人员从事农技推广的时间、能力和服务水平严重下降。大量农村实用技术人才逐渐流出农业领域,进入二、三产业务工,出现农民兼业化、农业副业化现象。农业从业人员大多缺乏专业技术,难于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农村现代农业人才匮乏,特别是懂生产、会管理的土专家更少。有钱的人不懂农业,不敢投资农业;想投资的农民没有钱,也不会经营现代农业,成为当前农业人才状况的新常态。

(二)农村基础设施薄弱

农村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建设历史欠账多。一是机耕条件差。机耕道路缺失和落后,农业机械往往进得了村下不了田。二是水利条件差。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薄弱,农业抗灾减灾能力低,-4- 连续数小时下雨则涝,连续几天未雨则旱,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三是农业基础设施管护不到位。新建农业基础设施无人具体负责管护,机井、涵闸、抗旱设备等普遍存在“平时无人管,忙时不能用”的问题。四是设施用地缺乏。一般规模的种粮大户和家庭农场,需要配套建设仓储、晒场、机库及简易办公设施等,占用一定面积的土地。调研中普遍反映,家庭农场设施用地不具备合法性,造成有“农”无“场”,严重制约家庭农场的发展。

(三)土地稳定长期流转难度较大

土地分散经营仍然是当前制约我市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速转型发展的首要问题,尽管我市在推动农村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上进行了积极探索,但农村土地产权仍不清晰,“三十年不变”与“长期不变”概念模糊,确权颁证不到位,农民对土地流转特别是长期流转不放心,土地承租者也不能放手、放心经营。很多种粮大户反映,在土地流转中约10%农户不愿将土地流转给种粮大户,造成种粮大户流转土地很难集中连片。由于流转关系不稳定,种粮大户们对土地投入动力不足,“怕变”、“不敢投入”成为普遍心态。与此同时,由于土地规模经营承担市场和自然双重风险,工商资本轻易不介入土地规模流转,农村规模流转面积难以扩大。

(四)财政、金融和保险服务供给明显不足

一是财政扶持政策针对性不强。现有的农业补贴政策以家庭

-5- 承包经营为基础,未体现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倾斜,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传统农户待遇一样。支农政策执行存在脱节现象,如种粮补贴按“一卡通”发放给原承包户,流转大户得不到补贴,形成拿钱的不种粮、种粮的不拿钱,增加了种粮大户的生产成本。促进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发展的政策还未出台,一些规模较小的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很难得到项目和资金支持。二是融资困难。安徽省农业银行分行转发的《中国农业银行专业大户(家庭农场)贷款管理办法(试行)》规定家庭农场抵押物除与一般商业贷款相同外,还规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宅基地和农房抵押应优先”,但实施过程中农民拿不出三者合法的权证和手续。大多数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和中小型农业企业由于缺乏有效地担保抵押物,加上申请手续繁杂、隐性交易费用高等问题,也很难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得信贷支持,而小额信贷等扶持性贷款规模又小,远不能满足其资金需求。三是农业保险效果甚微。由于目前农业保险存在法律缺位、财政补贴少、保险覆盖面窄、保障水平低等问题,农业保险尤其政策性农业保险远远满足不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需要。

(五)农业服务体系不健全

我市虽为扶持农业出台了不少政策和服务措施,但整体来说服务效果不理想,服务体系不健全。一是公益性技术服务职能弱化。乡镇农技服务人员少、经费不足、设施落后;村级农技服务机构断层、体系断网,农业技术公益性服务难以全面落实到位。-6- 二是经营性社会化服务不足。农业经营涉及产、供、销等各个环节,对物资、信息、资金、科技等社会化服务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而目前我市社会化服务渠道和内容较为单一,服务效果不明显,服务体系不健全。

三、对策建议

(一)加快制度创新

一是配套制定辅助设施用地标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中发„2014‟1号)规定,“在国家建设用地指标中单列一定比例专门用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配套辅助设施”,建议按照国家文件精神,尽快制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配套辅助设施用地标准。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因生产、经营需要兴建的简易仓(机)库、生产管理用房、晒场等农业生产配套设施用地,按规模经营面积的一定比例占用土地,按农用地管理,不需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但不得改变用途;优先安排一定的用地指标专门用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农产品仓储、加工、包装等永久性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完善土地流转制度。在总结土地确权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加快农村集体土地的确权、登记、颁证步伐。稳定农民土地预期,避免由于土地“四至”不清、账实不符产生纠纷,让农民放心流转土地,避免农业经营过度兼业化和副业化。探索建立村级集体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调配权。对于在土地流转过程中,90%以上的农户同意流转,而个别农户没有正当理由和原因的,-7- 经协调、说服仍然拒绝流转,致使欲流转的地块无法形成连片集中的,可以赋予村集体对个别农户拒绝流转的地块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调配权。三是创新农业保险制度。农业保险保额低,“两年收一年歉”就足以打垮家庭农场。统筹金融保险机构,探索扶持农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提高投保保费和赔付标准,使农业保险真正起到保险作用,有效地降低农业风险;增加农业保险品种,针对不同规模和类型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设计多种类型、具有个性化的保险险种,提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投保的积极性。四是研究建立工商企业租赁农户承包地的准入和监管制度。鼓励工商企业进入农村、投资农业,但应着眼于服务、带动农民,与农民共同发展、共同富裕,而不是取代农民、兼并土地。研究建立工商企业租赁农户承包地的准入和监管制度。对那些只“代替”、不“带动”农民,甚至违反土地流转“三不得”(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规定的工商企业经营行为,应加以引导和规范。

(二)强化政策支持

一是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着力解决“水利最后一公里”问题,各级财政每年在财政预算中列支相应的基础设施建设经费。进一步健全农田灌排体系,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防洪排涝体系建设,加快病险闸(库)除险加固,全面提高防洪减灾能力。积极推进小型农田水利设施改造提升工程,落实农民承担主体,建设完善小型农田水利,切实做好管护工作。二是-8- 做好农民转移性增收工作。落实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臵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实行粮油、生猪等财政奖励补助,完善现代农业发展奖补政策,加强农民负担监管,增加转移性收入。同时,加大对种粮大户的财政补贴,按照粮食的调出量,安排对种粮大户的补贴,补贴标准应至少不少于农户“一卡通”额度。三是进一步明确政策扶持重点。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重点扶持农民举办的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粮大户,扶持特色农业,着力打造特色园区和精品基地,支持股份合作经济组织发展。

(三)深化涉农服务

一是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以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农业企业主、以及大学生村官、农民企业家、返乡农民工、返乡大中专毕业生等群体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对象。通过创业培训、市场指导、资金支持等措施,着力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管理、有较高文化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以现代农业人才支撑计划为抓手,深入实施高素质农业人才工程,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进行合作,大力发展农业职业教育,积极开展定向委托培养,培养大批农村实用人才、农业管理人才和农业高科技人才。二是加强技术指导和服务。下决心解决“农技最后一公里”问题,抽调专业人员或通过财政购买服务雇用专业技术人员分类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对接服务,聘请专家学者开展专题培训服务。三是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和信息化管理

-9- 平台建设。逐步健全土地流转服务市场,为流转双方提高信息沟通、政策咨询、合同签订、价格评估等服务。全面做好土地流转纠纷调处及仲裁和流转土地资源普查、建档备案等工作。四是推广社会化服务。坚持主体多元化、服务专业化、运行市场化的方向,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农机跨区作业、病虫害统防统治、肥料统配同施、农事全程代理等经营性服务,发展壮大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社会化服务组织,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提供各环节的服务。

-10-

第五篇:发展葡萄产业 促进农民增收

张公庙镇高效产业发展典型材料:

发展葡萄产业 促进农民增收

近年来,张公庙镇坚持调整发展思路,加大投入力度,围绕高效主导产业的发展,遵循“扩规模、强品质、树品牌、建机制、活流通”的要求,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标准化生产为基础、以精深加工为主线、以做大做强为目的,着力打造葡萄大镇。连续几年,我镇新扩葡萄种植面积均超过2000亩,全镇葡萄种植总规模达到10000亩,其中100亩以上中心示范园已有27个,目前挂果面积达6000亩,受益面积亩平收入过1.2万元。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坚持高起点谋划,抓好产业布局

1、在领导力量上保重点。我们以打造葡萄大镇、葡萄强镇为目标,成立了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出台了相关的扶持政策,由党委书记任组长,形成以主要领导为主抓,包村干部、支部书记具体抓,其他干部全力以赴抓的格局,大力推进葡萄产业规模化发展。近年,我们按照葡萄发展的工作目标强力推进,将任务分解到村,实行干部绩效挂钩,农户利益导向,坚持财政以奖代投,工作检查督促,考核结帐,确保了目标任务的完成。

2、在优化布局上下功夫。我们按照科学合理的建园要求,严格抓好区域化布局,以国道207、省道304沿线为核心,建立1.5万亩优质葡萄生产基地,实行分步实施,逐年扩大、逐步配套,做到每村一个以上中心园、公路沿线全覆盖。全面实行区域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3、在提升品味上做文章。我们以葡萄产业为基础,把高效葡萄种植与生态农业休闲旅游有机结合,做活做优葡萄休闲产业这篇文章。第一期投资7000万的黄河生态休闲农庄正在加紧建设,配套建设的以葡萄为主题的休闲广场、葡萄走廊、文化墙等均已建成。同时,以黄河生态休闲农庄为中心,结合澧水风光带建设,我们启动了沿江大道西拓工程,计划拉通 “张公—兔子口—黄河—幸福—高路铺”10公里长的葡萄休闲旅游走廊。

二、坚持高标准建设,完善产业配套

1、按照现代农业的要求抓规模化发展。我们进一步加大了葡萄产业的发展力度,加速促进土地流转,实行区域连片种植,以规模促效益,以大园带小园,以大户带散户,大力推进我镇葡萄产业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规范化管理,产业发展势头迅猛,全年发展规模不断创造新高。目前,我们已经制定了三年发展规划,力争通过努力将其余适合种植葡萄的区域近5000亩面积做到全覆盖,实现全镇葡萄种植总规划达到1.5万亩,年产值3亿元以上,建成名副其实的“江南吐鲁番”。

2、按照设施农业的要求抓标准化配套。我们通过积极争取国土、水利、农业等部门的项目,抓好土地整理和农田水利标准化建设改造,加强产业基地的水、电、路、渠等设施配套建设,全面实行设施农业标准化配套,确保产业增产增效。

3、按照市场农业的需要抓产业化经营。我们构建了“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发展模式,实现农产品生产依靠合作社组织,规模基地建设依靠合作社推进,农产品销售依靠合作社运作的发展模式。强化龙头企业带动功能,加大新品种培育、产品加工转化研发、产业链延伸与品牌开发的力度;强化合作社组织的市场纽带作用,狠抓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采取多种销售模式,搭建果农与市场的连心桥,搞活经营流通;强化基地、农户的基础作用,保证产品质量,打造品牌效应,提升产品竞争力。

三、坚持高速度推进,加快产业发展

1、加强示范引导。我们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示范带头作用,坚持以点带面,带动普通农户发展高效产业,全镇已有150名党员干部带头发展优质葡萄1600多亩,带动其他农户发展葡萄8000多亩。同时我们充分利用销售形式看好的有利时机,整合各方面资金,抢抓机遇,全面宣传发动、全力引导扶持,促进了葡萄产业的快速发展。

2、加速产业配套。我们以项目建设为支撑,积极加强产业配套建设,一是加强市场建设,投资350万元,建起了使用面积达3600平方米的黄河葡萄大市场,投资150万元对张公、荣家河两座集贸市场进行了扩容改造。二是加强加工环节建设,投资1500万元,兴建了一座年加工3000吨,年产值8000万元的葡萄酒堡;投资200万元,兴建了3座总库容量为650吨的冷贮保鲜库。三是加强质量体系建设,投资100万元建成了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中心,免费为农户提供产品质量检验,大大提升产品的质量档次。

3、加快技术推广。我们依托科技优势,加强与湖南农大的合作,建起了葡萄科研基地,并聘请农大专家石雪晖教授和我县葡萄大王王先荣同志作为技术顾问,长年指导培训。同时积极推进科技创新,推广优良品种,筛选确定了适合我镇种植的6个主导品种。还积极实施葡萄无公害化生产、开展无公害产品和绿色食品生产技术研究,目前我镇几个葡萄品牌均已通过了国家无公害产品认证和绿色产品认证,去年成功申请注册了“澧县葡萄”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四、坚持高效益经营,提升产业活力

1、专业合作社推动。为促进主导产业发展,实施品牌战略,我们由政府引导、葡农自愿、能人牵头,支持组建了黄河葡萄专业合作社和农康葡萄专业合作社,由合作社组织对葡萄产销实行统一指导、统一种苗、统一技术、统一肥料、统一采购、统一品牌、统一包装、统一销售的“八个统一”模式经营,提高了组织化程度,降低了生产成本,减少了市场风险。同时以专业合作社为龙头,正在积极搭建葡萄产业发展的技术服务、销售网络、融资合作、信息共享四个平台。

2、内外市场促动。我们通过建立葡萄大市场,规范路边市场,促进了葡萄本地销售;同时加强产品集散、配送、营销的网络建设,组建专业外销队伍,采取新闻发布会、网上销售、订单销售、外地驻点销售等方式,大力开拓了外销市场。由合作社牵头,还实现果农与外地水果大市场、大超市的成功对接,先后与湖南步步高商业连锁股份有限公司、沃尔玛超市、武汉水果市场等单位签订了葡萄包园订单和产品供货合同。

3、龙头企业带动。我们扶持组建了湖南神州庄园葡萄酒业有限公司,加强对葡萄栽培技术和葡萄酒的研发力度,在“葡萄引种与高效无公害栽培配套技术研究”和“葡萄新品种选育及产业化示范与推广研究”上取得重大突破,攻克了多项技术难题,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和加工产量。其旗下生产的“神州庄园”牌干红葡萄酒荣获中国〃湖南第十届农博会金奖。同时,通过建立葡萄种质资源圃、葡萄酒堡和冷贮保鲜库,完善葡萄产业链建设,激活了产业发展引擎,大力促进了我镇葡萄产业化发展进程。

下载加快梧州食用菌产业发展 促进农民增收致富word格式文档
下载加快梧州食用菌产业发展 促进农民增收致富.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发展后续产业 促进农民增收

    发展后续产业 促进农民增收 ──关于太白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加快后续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论文提纲】 一、太白县退耕还林及后续产业发展现状 (一)经果林产业发展势头良好 (......

    发展珍贵树种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发展珍贵树种种植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在福绵区开展“千万珍贵树种送农家”活动启动仪式上的讲话 区工委副书记、管委主任莫汉成 (2012年2月3日)同志们: 大家新年好!兔乐丰仓辞旧岁......

    大力发展蔬菜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文章)

    大力发展蔬菜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江都市人民政府(2006年6月15日)近年来,我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农民增收为中心,加快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全市初步形成......

    浮山县:发展核桃产业促进农民增收

    浮山县:发展核桃产业促进农民增收 这些年,陆良县量体裁衣,大力开展核桃工业,农人大众依托开展林果工业找到了致富路,绿色生态经济为农人鼓起了钱袋子,25万亩核桃完成了由数量扩大......

    发展乡村旅游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范文

    发展乡村旅游产业促进农民增收.txt懂得放手的人找到轻松,懂得遗忘的人找到自由,懂得关怀的人找到幸福!女人的聪明在于能欣赏男人的聪明。生活是灯,工作是油,若要灯亮,就要加油!相爱......

    发展油茶产业促进农民增收(精选5篇)

    发展油茶产业促进农民增收 近年来,我镇把加强土地有序流转、发展油茶产业化作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措施来抓,油茶产业既能为农户提供最直接、最可靠的......

    积极推进茶叶发展 促进农民致富增收(精选)

    积极推进茶叶发展 促进农民致富增收 当前,我县茶叶产业已初具规模,几乎成为我县主导产业。为更好做大做强茶产业,推动茶叶健康发展,让茶叶切实惠民,从而形成“一业兴、百业旺”的......

    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活动总结

    以项目为抓手,强化引导带动 促进农民增收 ——农民致富增收工作总结 2013年以来,发改局严格按照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署,积极开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活动。通过采取谋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