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培育壮大五大产业体系促进农民增收工作的汇报

时间:2019-05-14 03:56: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培育壮大五大产业体系促进农民增收工作的汇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培育壮大五大产业体系促进农民增收工作的汇报》。

第一篇:关于培育壮大五大产业体系促进农民增收工作的汇报

关于培育壮大五大产业体系促进农民增收工作的汇报

关于培育壮大五大产业体系促进农民增收工作的汇报济宁市农业产业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市政府安排,我就培育壮大五大产业体系促进农民增收工作作如下汇报:

一、2003年农村五大产业体系建设进展情况及工作成效2003年,全市各级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培育壮大五大产业体系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大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目标,以培植拉长畜禽、林果、瓜菜、优质专用粮棉油、劳务经济五大产业链为重点,制定政策,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全市农村五大产业体系建设开局良好,取得初步成效。——畜牧业快

速发展。畜禽养殖专业小区发展到1256处,规模饲养量比重占60%以上。全年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万吨、万吨和万吨,增长、15和。畜牧业产值达到亿元,增长%,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渔业呈现出恢复性增长。全市养殖面积达到万亩,水产品产量万吨,增长%,渔业产值亿元,增长%,占农业总产值的6。——林果业成为农业结构调整的亮点。全市造林35万亩,其中速生丰产林22万亩,经济林11万亩;苗木花卉万亩;新建绿色通道1100公里;林木覆盖率达到%;林业产值达到亿元,增长%。——种植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834万亩,比上年减少万亩;以瓜菜、棉花、花生为主的高效经济作物达到万亩,增加140万亩,增长28,经济作物所占比例提高8个百分点。种植业产值达到亿元,按可

比口径增长%,占农业总产值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加快。全年转移到二三产业的农村劳动力达到120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其中县外劳务输出60万人,比上年增加15万人,实现劳务收入亿元。——农业龙头企业建设取得新的进展。全市农产品加工、流通龙头企业发展到749家,其中规模以上龙头企业188家,新增36家,年销售收入170多亿元,培育建立各类生产基地230余万亩,带动农户64万户。围绕加快农村五大产业体系建设、促进农民增收,全市上下坚持以农业结构调整为主线,在宣传发动、组织领导、政策扶持、督导检查以及考核奖惩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扎实有效的措施。

1、抓规划布局,科学指导调整。去年,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全市农业结构三年大调整的决策部署,出台了《关于培育壮大五大产业体系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见》,明确了调整的总体思路、规划布局、发展目标和政策措施,制定了《任务目标分解落实方案》,把任务目标分解到各县市区和五大产业体系建设责任部门。各县市区和五大产业体系建设责任部门立足本地实际和部门职责,制定实施意见和工作方案,明确任务,突出重点,科学指导全市农业结构调整稳步开展。

2、抓宣传发动,舆论引导调整。各级通过电视、广播、报纸开辟专栏;层层召开会议,部署发动;外出参观学习,开阔思路;举办报告会,现身说法等多种形式,大张旗鼓地宣传农业结构调整的重大意义、调整的任务目标和扶持政策措施。充分利用农业结构调整增收致富的典型,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的调整热情。市里编印了《咱们一齐奔小康--农民致富100法》160万册,发到农民手中。据统计,全市组织外出参观考察3万余人次,举办专题报告会1200多场次,发放致富典型和效益分析表8万余册(张),在全市上下形成了齐心协力抓调整的浓厚氛围。

3、抓责任落实,组织保障调整。市里制定了与《意

见》相配套的《考核办法》,明确县乡党政负责人、分管负责人和有关部门负责人的具体责任,严格奖惩,实行重激励、硬约束、严考核。市里专门成立了农业产业化工作领导小组,并组建了办公室,加强对五大产业体系建设的组织、协调、调度和指导。各县市区和各有关部门也都建立健全了相应的组织领导体系、具体办事机构和工作运行机制、考核奖惩机制,保障了农业结构调整的顺利开展。

4、抓配套服务,合力拉动调整。各级从解决制约农业结构调整的突出问题入手,努力做好市场销售、订单生产、培训指导、资金协调、土地流转等环节的工作。开拓市场,通过与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签订购销合同,发展订单种植146万亩。制定政策,市和县市区在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拿出亿元专项资金用于农业结构调整。搞好服务,全市开展各类技术培训500多期,培训人员万人次;协调贷款资金近6亿元。

5、抓督导调度,强力推动调整。

去年,市委、市政府先后2次召开高规格电视会议,4次召开专题调度会议,安排部署农业结构调整。在去年秋季农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市里派出11个督导组,驻县市区进行督导检查。全市共派出督导组156个、包村干部1万多名。办公室建立了严格的调度制度,编发《农业产业化》50期,有力地推动了农业结构调整。全市农村五大产业体系建设开局良好,进展顺利,主要是市12全文查看

第二篇:关于培育壮大五大产业体系促进农民增收情况的调查

关于培育壮大五大产业体系促进农民增收情况的调查济宁市农业产业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李长江培育壮大五大产业体系、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重大举措。为摸清情况、找准制约因素、进一步加快农村五大产业体系建设,我们认真开展了调查研究。现将调查情况,综合如下。

一、现状与特点去年以来,全市各级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培育壮大五大产业体系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标,以培植拉长畜禽、林果、瓜菜、优质专用粮棉油和劳务经济五大产业链为重点,制定政策,强化措施,强力推进,全市农村五大产业体系建设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并取得明显成效。

(一)农村五大产业体系建设进展加快。优质专用粮棉油和瓜菜产业,粮食作物品种品质结构优化,高效经济作物发展加快,区域规模扩大,优势特色凸显。上半年,全市各类经济作物面积发展到 540.8 万亩,同比增加 47.5 万亩。粮食作物中优质专用小麦达到 70 %以上;经济作物中瓜菜 278 万亩,增加 28.8 万亩 ,棉花 162 万亩,增加 17.5 万亩 , 花生 98.6 万亩,增加 1.2 万亩。畜禽产业,以优化畜禽饲养结构、扩大规模养殖为重点,加快发展。畜禽养殖专业小区发展到1260处,养殖专业户8.1万户,规模饲养量比重达60%以上。渔业,养殖规模迅速扩大,全市养殖基地达到504处,面积18.7万亩。林果产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特别是苗木花卉和速生丰产林取得突破性进展。今春共完成造林 50 万亩,同比增加 15 万亩,其中速生丰产用材林 35 万亩;发展苗木花卉 11 万亩。农村劳务经济,劳动力输出呈强劲态势。目前,全市在外务工人员已达到79.4万人,今年1—6月份,全市新增市外劳务输出6.73万人。农业龙头企业建设取得新的进展。今年上半年,全市新增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48家,固定资产投资5.5亿元,新上在建规模以上34家,已投资1.8亿元。目前,全市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发展到 797 家,其中规模以上龙头企业 236 家,年销售收入180多亿元,带动发展生产基地230多万亩,农户76万户。上半年全市完成农林牧渔总产值114.8亿元,同比增长11.2%;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1850元,同比增加317.6元,增长20.7%。

(二)加快推进结构调整的浓厚氛围已经形成。各级采取电视、广播、报纸、宣传栏、层层召开会议、组织外出学习、举办报告会培训班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深入发动,大张旗鼓地宣传农业结构调整的重大意义、任务目标和扶持政策,特别是充分利用农业结构调整增收致富的先进典型和算帐对比效益分析,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干部群众调整结构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农民群众对通过结构调整提高效益和质量全市上下形成了想调整、议调整、齐心协力抓调整的浓厚氛围,加快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已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旋律。

(三)区域性主导产业初具规模。各县市区注重发挥特色优势,积极探索区域化、规模化、专业经发展路子,形成了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区域性主导产业和产品。目前,全市在种植业形成了以金乡为中心的90万亩大蒜基地,以鱼台为中心的20万亩圆葱基地,以泗水为中心的10万亩优质西瓜基地,以任城为中心的3万亩甜叶菊基地,以曲阜、泗水为中心的6万亩中药材和以微山、梁山为中心的5万亩芦笋特色种植基地;在养殖业建成了1260余处规模养殖小区,年出栏千头的肉牛基地33处、年出栏万只以上禽场562处,年出栏千头的养猪场345处,百亩以上的水产养殖基地520余处;在林果业形成了100万亩速生丰产林基地、100万亩干鲜果品基地和23万亩苗木花卉基地。在劳务产业也形成了泗水、梁山、兖州等一批境见外劳务输出基地。

(四)扶持政策支撑有力。为推进和加快农村五大产业体系建设,市和各县市区都制定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扶持政策,对主导产业培植、规模基地建设、龙头企业建设、合作经济组织建设等进行扶持。一是加大财政扶持引导。市财政从去年开始连续三年,每年拿出 4000 万元用于扶持经济基础薄弱县农业产业化经营;各县市区在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每年拿出 1.8 亿元以上的专项资金用于农业结构调整,对生产基地和产业化龙头企业予以重点扶持,并对乡村干部制定了奖励政策。二是引导金融投入。积极协调银信部门,增加对农村五大产业体系建设特别是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户结构调整的信贷投入,去年各级协调银信贷款 4.8 亿元。

(五)组织保障体系逐步强化。为加快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确保农村五大产业体系建设顺利进行,市里成立了由几大班子负责同志任组长,市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农业产业化工作领导小组,并组建专门办公室,负责日常调度管理和协调指导。各县市区和各有关部门都建立健全了相应的组织领导体系、具体办事机构和工作运行机制、考核奖惩机制,实行一个产业一套班子、一套规划、一套政策、一套实施办法,为农业结构调整提供强有力组织保障。为任务目标落到实处,市里制定了与《意见》相配套的《考核办法》,明确了县市区和市五大产业部门负责人的职责,并确定了具体的奖惩标准,量化考核,形成了“重激励、硬约束、严考核”强有力的推进机制。

二、主要问题五大产业体系建设,已成为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突出重点和亮点,快速推进,发展势头良好,已取得初步成效,但制约发展的一些问题和矛盾依然突出。一是农业结构层次不高。主要产业产品结构、加工结构和劳动力就业结构不合理,与现代农业、市场农业和效益农业发展的要求不适应。在大农业结构中,林牧渔业产值所占比重不到50%;在农产品结构上,传统品种仍占主导地位,优质、高效、专用、生态、安全农产品数量少;在农产品加工结构上,初级产品、粗加工、低附加值产品多,精深加工、高附加值产品少,农产品出售原料和初级产品为主的格局没有根本改观,全市蔬菜、果品加工转化率还不到10%,畜产品、水产品多以初级加工品或中间产品进入市场;在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中,转移到二三产业的仅1/3左右,仍有大量富裕劳动力滞留在农业和农村内部,造成农村人均资源量少,制约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提高和农民收入增长。二是农产品优势不突出。主要是生产基地规模小,具有明显区位、传统优势和市场潜力的产业产品的开发还没有形成批量规模和产业化,市场竞争力不强。土地资源密集型产品多,劳动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少;传统大路型产品多,优质特色农产品少;低档内销产品多,高档外销创汇产品少的问题还比较突出。主导产业和产品特色不足、优势不突出,生产基地规模小、标准低、档次不高,区域之间结构雷同化现象严重。三是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农业产业化水平低,主要是对区域经济发展带动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档次低。在全省 217 家国家和省级重点龙头企业中,我市仅 9 家,且多是粮油加工型,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农业产业化利益联接机制不健全,龙头企业与生产基地和农户之间多是市场买断关系,经济利益联接不紧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家队伍素质有待于提高,特别是在法律法规、外经贸、现代市场营销和管理等知识的学习,亟待加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对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带动能力弱,带动作用不明显。四是农业标准化水平低、外向度不高。全市农业标准化工作起步较晚,农民群众的标准化意识还不够强;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监测检验体系和质量认证体系还很不健全,农业与国际标准接轨的差距较大。农业外向型经济发展缓慢,农产品出品创汇规模小、水平低,且品种单一。全市农产品年出口创汇额仅占全省的 1 / 40 左右,与我们农业大市的地位极不相称。五是农产品市场体系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育滞后。这已成为制约农业市场竞争力提升的障碍性因素。主要是农产品市场体系和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不完善。农产品市场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市场规范化程度不高,市场营销方式和手段落后。功能完备的农产品市场信息交换平台和上下贯通、左右相联的市场信息网络尚未形成。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民经纪人队伍发展缓慢,千家万户分散经营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难以有效对接,农业产业化经营缺乏有效中介载体,农民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低,规避和降低市场风险的能力弱,市场交易成本高、竞争力不强。同时,一些制约农村五大产业体系建设的资金瓶颈、土地流转等方面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三、对策建议

(一)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产业升级。坚定不移强力推进调整,在“调深、调优、调高、调外、调强”上实现新突破。一是优化区域布局结构,着力推进优势主导产业的规模化。突出特色,发挥优势,优化配置资源,围绕提高产业聚集度和产品规模,对重点产业和产品,从培植专业户、专业村和示范园区开始,通过示范带动,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专业经济区、专业经济带。二是优化品种品质结构,大力推进农业的优质化和标准化。把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逐步由面积增减的数量型调整向品种、品质优化的质量效益型调整转变,围绕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产、生态和安全农产品,集中发展优质专用、精细特高档农产品生产,开发建设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提高农产品档次水平。三是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流通业,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以加工和流通带动生产,通过产业链延伸,提高农业的附加值和综合效益。

(二)加快推行农业标准化,提高农产品质量档次。围绕提升农业标准化水平和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实施标准化战略。加快全市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农产品监测检验体系和农产品质量认证体系建设,尽快制定发布一批农产品地方标准,建设申报认定一批国家级、省级农业标准化龙头企业和农产品标准基地,申报认证一批国优、省优农产品,注册一批知名品牌。加强农民教育培训和农业先进适用技术推广。一是实施青年农民培训工程。利用各种培训资源和培训渠道,结合绿色证书教育、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输出转移阳光工程,对中青年农民有计划、分步骤地搞好农业实用技术和就业技能培训。二是实施农业实用技术推广工程。选择一批高新技术、实用技术和标准化生产技术,组装配套,形成简便易行、农民便于操作的“绿色快餐”,加快普及应用。三是实施农业高科技示范工程。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鼓励支持农业科研机构、科技人员以承包、技术入股等多种形式,领办、创办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以示范带动高效农业的发展。

(三)加快龙头企业建设,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尽快制定出台“关于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建设的政策性意见”。按照 “ 扶强、扶大、扶外 ” 的原则,重点扶持 9 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和年销售额过亿元的 39 家市级重点龙头企业,尽快培植一批大型骨干企业集团。落实好对经济基础薄弱县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业产业化项目贴息贷款扶持政策。大力鼓励工商企业、民间资本和外资兴办农业产业化项目,促进全市农业龙头企业快速发展。建议 10 月中下旬召开大规模、高规格高的“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工作会议。

(四)加快培育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户参与市场竞争的组织化程度。把培育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特别是民营性质的中介服务组织和经纪人队伍,作为加快农村五大产业体系建设的重要措施,尽快制定出台关于加快全市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意见。按照 “ 民办、民管、民受益 ” 的原则,坚持“先发展、后规范和边发展、边规范”,围绕优势产业和主导产品,以龙头企业、农业生产基地和科技带头户为主体,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引导、鼓励发展多种类型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特别是大宗、优势农产品专业协会、研究会、专业合作社、农产品运销联合体等专业性和中介性服务组织,加快培育农民经纪人队伍,提高农业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带动促进农村五大产业体系建设。

(五)加大农业对外开放和市场开拓力度,提升农产品市场

竞争力。扩大开放,突出抓好农产品出口创汇基地和农业招商引资。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把重点放在优势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嫁接改造、知名品牌培育壮大和外向型农业发展上,尽快建成一批规模大、水平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农业产业化项目。加大农产品市场开拓力度,把国内大中城市和国外重点区域,作为农产品市场开拓的突出重点。在抓好金乡大蒜、微山渔湖产品、任城苗木花卉等现有专业批发交易市场建设和规范的同时,在农产品集中产区,规划建设一批专业化程度高、辐射范围广、吞吐能力强的农产品批发市场。改进营销方式,通过在大中城市设立直销点、代销点、一条街,实行连锁、配送、代理和网上销售。精心组织好国内大中城市优质农产品推介促销活动,提高我市农产品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六)加强培训和服务,加快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按照富裕农民必须减少农民的要求,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建立健全劳务输出管理服务机构,加快户籍管理、城乡用工管理、社会保障改革步伐,清除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政策性、体制性障碍,加强对劳动力市场的规范与管理,拓宽农村劳动力转移渠道,在大中城市定向开发一批劳务输出基地,结合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的实施,分层次搞好劳动力技能培训和订单培训,有针对性地开展对接输出和跟踪服务,切实帮助解决农民工遇到的突出问题,确保实现全市“万人出境、40 万人出省、60 万人出市、100 万人转移”,劳务收入达到 45 亿元的任务目标。

(七)加快转变工作职能,推动五大产业体系建设快速发展。适应农村五大产业体系建设的任务要求,以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为指导,统筹城乡发展,用产业化的理念和抓工业的思路谋划五大产业体系建设,反弹琵琶,实行产前、产中、产后一齐抓,重抓流通和加工。改进工作指导方式和工作作风,深入基层,研究新情况,探索新路子,解决新问题,总结新典型。强化领导。进一步建立健全工作推进机制。严格考核。按照《考核办法》的规定,继续加大对农村五大产业体系建设目标完成情况考核的力度,兑现奖惩,奖优罚劣,激励先进,鞭策后进,形成严格的考核激励约束机制,推进农村五大产业体系建设快速发展。

第三篇:关于培育壮大五大产业体系促进农民增收情况的调查

关于培育壮大五大产业体系促进农民增收情况的调查济宁市农业产业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李长江培育壮大五大产业体系、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重大举措。为摸清情况、找准制约因素、进一步加快农村五大产业体系建设,我们认真开展了调查研究。现将调查情况,综合如下。

一、现状与特点去年以来,全市各级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培育壮大五大产业体系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标,以培植拉长畜禽、林果、瓜菜、优质专用粮棉油和劳务经济五大产业链为重点,制定政策,强化措施,强力推进,全市农村五大产业体系建设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并取得明显成效。

(一)农村五大产业体系建设进展加快。优质专用粮棉油和瓜菜产业,粮食作物品种品质结构优化,高效经济作物发展加快,区域规模扩大,优势特色凸显。上半年,全市各类经济作物面积发展到 540.8 万亩,同比增加 47.5 万亩。粮食作物中优质专用小麦达到 70 %以上;经济作物中瓜菜 278 万亩,增加 28.8 万亩 ,棉花 162 万亩,增加 17.5 万亩 , 花生 98.6 万亩,增加 1.2 万亩。畜禽产业,以优化畜禽饲养结构、扩大规模养殖为重点,加快发展。畜禽养殖专业小区发展到1260处,养殖专业户8.1万户,规模饲养量比重达60%以上。渔业,养殖规模迅速扩大,全市养殖基地达到504处,面积18.7万亩。林果产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特别是苗木花卉和速生丰产林取得突破性进展。今春共完成造林 50 万亩,同比增加 15 万亩,其中速生丰产用材林 35 万亩;发展苗木花卉 11 万亩。农村劳务经济,劳动力输出呈强劲态势。目前,全市在外务工人员已达到79.4万人,今年1—6月份,全市新增市外劳务输出6.73万人。农业龙头企业建设取得新的进展。今年上半年,全市新增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48家,固定资产投资5.5亿元,新上在建规模以上34家,已投资1.8亿元。目前,全市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发展到 797 家,其中规模以上龙头企业 236 家,年销售收入180多亿元,带动发展生产基地230多万亩,农户76万户。上半年全市完成农林牧渔总产值114.8亿元,同比增长11.2%;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1850元,同比增加317.6元,增长20.7%。

(二)加快推进结构调整的浓厚氛围已经形成。各级采取电视、广播、报纸、宣传栏、层层召开会议、组织外出学习、举办报告会培训班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深入发动,大张旗鼓地宣传农业结构调整的重大意义、任务目标和扶持政策,特别是充分利用农业结构调整增收致富的先进典型和算帐对比效益分析,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干部群众调整结构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农民群众对通过结构调整提高效益和质量全市上下形成了想调整、议调整、齐心协力抓调整的浓厚氛围,加快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已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旋律。

(三)区域性主导产业初具规模。各县市区注重发挥特色优势,积极探索区域化、规模化、专业经发展路子,形成了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区域性主导产业和产品。目前,全市在种植业形成了以金乡为中心的90万亩大蒜基地,以鱼台为中心的20万亩圆葱基地,以泗水为中心的10万亩优质西瓜基地,以任城为中心的3万亩甜叶菊基地,以曲阜、泗水为中心的6万亩中药材和以微山、梁山为中心的5万亩芦笋特色种植基地;在养殖业建成了1260余处规模养殖小区,年出栏千头的肉牛基地33处、年出栏万只以上禽场562处,年出栏千头的养猪场345处,百亩以上的水产养殖基地520余处;在林果业形成了100万亩速生丰产林基地、100万亩干鲜果品基地和23万亩苗木花卉基地。在劳务产业也形成了泗水、梁山、兖州等一批境见外劳务输出基地。

(四)扶持政策支撑有力。为推进和加快农村五大产业体系建设,市和各县市区都制定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扶持政策,对主导产业培植、规模基地建设、龙头企业建设、合作经济组织建设等进行扶持。一是加大财政扶持引导。市财政从去年开始连续三年,每年拿出 4000 万元用于扶持经济基础薄弱县农业产业化经营;各县市区在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每年拿出 1.8 亿元以上的专项资金用于农业结构调整,对生产基地和产业化龙头企业予以重点扶持,并对乡村干部制定了奖励政策。二是引导金融投入。积极协调银信部门,增加对农村五大产业体系建设特别是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户结构调整的信贷投入,去年各级协调银信贷款 4.8 亿元。

(五)组织保障体系逐步强化。为加快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确保农村五大产业体系建设顺利进行,市里成立了由几大班子负责同志任组长,“关于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建设的政策性意见”。按照 “ 扶强、扶大、扶外 ” 的原则,重点扶持 9 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和年销售额过亿元的 39 家市级重点龙头企业,尽快培植一批大型骨干企业集团。落实好对经济基础薄弱县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业产业化项目贴息贷款扶持政策。大力鼓励工商企业、民间资本和外资兴办农业产业化项目,促进全市农业龙头企业快速发展。建议 10 月中下旬召开大规模、高规格高的“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工作会议。

(四)加快培育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户参与市场竞争的组织化程度。把培育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特别是民营性质的中介服务组织和经纪人队伍,作为加快农村五大产业体系建设的重要措施,尽快制定出台关于加快全市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意见。按照 “ 民办、民管、民受益 ” 的原则,坚持“先发展、后规范和边发展、边规范”,围绕优势产业和主导产品,以龙头企业、农业生产基地和科技带头户为主体,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引导、鼓励发展多种类型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特别是大宗、优势农产品专业协会、研究会、专业合作社、农产品运销联合体等专业性和中介性服务组织,加快培育农民经纪人队伍,提高农业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带动促进农村五大产业体系建设。

(五)加大农业对外开放和市场开拓力度,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扩大开放,突出抓好农产品出口创汇基地和农业招商引资。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把重点放在优势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嫁接改造、知名品牌培育壮大和外向型农业发展上,尽快建成一批规模大、水平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农业产业化项目。加大农产品市场开拓力度,把国内大中城市和国外重点区域,作为农产品市场开拓的突出重点。在抓好金乡大蒜、微山渔湖产品、任城苗木花卉等现有专业批发交易市场建设和规范的同时,在农产品集中产区,规划建设一批专业化程度高、辐射范围广、吞吐能力强的农产品批发市场。改进营销方式,通过在大中城市设立直销点、代销点、一条街,实行连锁、配送、代理和网上销售。精心组织好国内大中城市优质农产品推介促销活动,提高我市农产品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六)加强培训和服务,加快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按照富裕农民必须减少农民的要求,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建立健全劳务输出管理服务机构,加快户籍管理、城乡用工管理、社会保障改革步伐,清除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政策性、体制性障碍,加强对劳动力市场的规范与管理,拓宽农村劳动力转移渠道,在大中城市定向开发一批劳务输出基地,结合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的实施,分层次搞好劳动力技能培训和订单培训,有针对性地开展对接输出和跟踪服务,切实帮助解决农民工遇到的突出问题,确保实现全市“万人出境、40 万人出省、60 万人出市、100 万人转移”,劳务收入达到 45 亿元的任务目标。

(七)加快转变工作职能,推动五大产业体系建设快速发展。适应农村五大产业体系建设的任务要求,以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为指导,统筹城乡发展,用产业化的理念和抓工业的思路谋划五大产业体系建设,反弹琵琶,实行产前、产中、产后一齐抓,重抓流通和加工。改进工作指导方式和工作作风,深入基层,研究新情况,探索新路子,解决新问题,总结新典型。强化领导。进一步建立健全工作推进机制。严格考核。按照《考核办法》的规定,继续加大对农村五大产业体系建设目标完成情况考核的力度,兑现奖惩,奖优罚劣,激励先进,鞭策后进,形成严格的考核激励约束机制,推进农村五大产业体系建设快速发展。

关于培育壮大五大产业体系促进农民增收情况的调查(第3页)一文由www.xiexiebang.com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四篇:关于培育壮大五大产业体系促进农民增收工作的汇报

关于培育壮大五大产业体系促进农民增收工作的汇报济宁市农业产业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市政府安排,我就培育壮大五大产业体系促进农民增收工作作如下汇报:

一、2003年农村五大产业体系建设进展情况及工作成效2003年,全市各级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培育壮大五大产业体系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大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标,以培植拉长畜禽、林果、瓜菜、优质专用粮棉油、劳务经济五大产业链为重点,制定政策,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全市农村五大产业体系建设开局良好,取得初步成效。——畜牧业快速发展。畜禽养殖专业小区发展到1256处,规模饲养量比重占60%以上。全年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6774万吨、4824万吨和465万吨,增长72%、15%和484%。畜牧业产值达到909亿元,增长135%,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75%。渔业呈现出恢复性增长。全市养殖面积达到554万亩,水产品产量195万吨,增长147%,渔业产值145亿元,增长95%,占农业总产值的6%。——林果业成为农业结构调整的亮点。全市造林35万亩,其中速生丰产林22万亩,经济林11万亩;苗木花卉1012万亩;新建绿色通道1100公里 ;林木覆盖率达到188%;林业产值达到46亿元,增长353%。——种植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834万亩,比上年减少1235万亩;以瓜菜、棉花、花生为主的高效经济作物达到6133万亩,增加140万亩,增长28%,经济作物所占比例提高8个百分点。种植业产值达到1251亿元,按可比口径增长112%,占农业总产值的516%。——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加快。全年转移到二三产业的农村劳动力达到120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356%,其中县外劳务输出60万人,比上年增加15万人,实现劳务收入355亿元。——农业龙头企业建设取得新的进展。全市农产品加工、流通龙头企业发展到749家,其中规模以上龙头企业188家,新增36家,年销售收入170多亿元,培育建立各类生产基地230余万亩,带动农户64万户。围绕加快农村五大产业体系建设、促进农民增收,全市上下坚持以农业结构调整为主线,在宣传发动、组织领导、政策扶持、督导检查以及考核奖惩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扎实有效的措施。

1、抓规划布局,科学指导调整。去年,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全市农业结构三年大调整的决策部署,出台了《关于培育壮大五大产业体系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见》,明确了调整的总体思路、规划布局、发展目标和政策措施,制定了《任务目标分解落实方案》,把任务目标分解到各县市区和五大产业体系建设责任部门。各县市区和五大产业体系建设责任部门立足本地实际和部门职责,制定实施意见和工作方案,明确任务,突出重点,科学指导全市农业结构调整稳步开展。

2、抓宣传发动,舆论引导调整。各级通过电视、广播、报纸开辟专栏;层层召开会议,部署发动;外出参观学习,开阔思路;举办报告会,现身说法等多种形式,大张旗鼓地宣传农业结构调整的重大意义、调整的任务目标和扶持政策措施。充分利用农业结构调整增收致富的典型,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的调整热情。市里编印了《咱们一齐奔小康--农民致富100法》160万册,发到农民手中。据统计,全市组织外出参观考察3万余人次,举办专题报告会1200多场次,发放致富典型和效益分析表8万余册(张),在全市上下形成了齐心协力抓调整的浓厚氛围。

3、抓责任落实,组织保障调整。市里制定了与《意见》相配套的《考核办法》,明确县乡党政负责人、分管负责人和有关部门负责人的具体责任,严格奖惩,实行重激励、硬约束、严考核。市里专门成立了农业产业化工作领导小组,并组建了办公室,加强对五大产业体系建设的组织、协调、调度和指导。各县市区和各有关部门也都建立健全了相应的组织领导体系、具体办事机构和工作运行机制、考核奖惩机制,保障了农业结构调整的顺利开展。

4、抓配套服务,合力拉动调整。各级从解决制约农业结构调整的突出问题入手,努力做好市场销售、订单生产、培训指导、资金协调、土地流转等环节的工作。开拓市场,通过与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签订购销合同,发展订单种植146万亩。制定政策,市和县市区在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拿出18亿元专项资金用于农业结构调整。搞好服务,全市开展各类技术培训500多期,培训人员52万人次;协调贷款资金近6亿元。

5、抓督导调度,强力推动调整。去年,市委、市政府先后2次召开高规格电视会议,4次召开专题调度会议,安排部署农业结构调整。在去年秋季农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市里派出11个督导组,驻县市区进行督导检查。全市共派出督导组156个、包村干部1万多名。办公室建立了严格的调度制度,编发《农业产业化》50期,有力地推动了农业结构调整。全市农村五大产业体系建设开局良好,进展顺利,主要是市委、市政府正确决策、大力度实施的结果,是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关键时候亲自抓的结果,是各级各有关部门真抓实干、共同努力的结果。去年五大产业体系建设实施,不仅拉动了农民增收,同时加快了我市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高效农业转变,促进了基层干部工作作风转变和广大农民群众思想观念的更新。通过一年来的成功实践,我们认为,要加快农村五大产业体系建设,必须坚持走产业化发展的路子。农村五大产业体系建设,实质上就是在整合农村产业资源的基础上,把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有机结合起来,通过产业链条的拉长和延伸,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综合效益。这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必须坚持政府强力推动。建设五大产业体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当前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信息化程度还不高的情况下,更要注重发挥好政府的调控和引导作用。去年全市农村五大产业体系建设成绩的取得,主要得益于在关键时期各级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推动措施。必须坚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实践证明,市场经济不可能让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民自发地富裕起来;市场经济不可能自发形成城乡统筹发展的格局。必须采取宏观调控的手段,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增加对“三农”的投入,才能使城乡、工农协调发展。必须坚持紧紧抓住龙头带动这个关键。龙头企业通市场、连基地、带农户,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核心和关键环节。一个好的龙头企业能够带动一个大基地,撑起一个大市场,富裕一方老百姓。抓住农业龙头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这个“牛鼻子”,就找准了农村五大产业体系建设工作的切入点和关键所在。回顾总结全市农村五大产业体系建设工作,虽然取得明显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农业结构调整层次偏低。在大农业结构中,林牧渔业产值所占比重不到50%,在农产品品种品质结构上,传统品种仍占主导地位,优质、高效、专用、生态、安全农产品数量少;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对区域经济发展带动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在全省217家国家和省级重点龙头企业中,我市仅9家,且多是粮油加工型;农业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低。农产品出品创汇规模小且品种单一,农产品年出口创汇额仅占全省的25%;农产品市场体系和合作经济组织发育滞后。市场体系不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薄弱,规范化程度不高,营销方式落后,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民经纪人队伍发展缓慢,千家万户分散经营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难以有效对接;资金短缺、土地流转困难的问题还比较突出。

二、2003年农村五大产业体系建设拉动农民增收情况及2004年农民增收计划农村五大产业体系建设,促进了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对农民增收拉动作用显著。2003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178元,比上年增加205元,增长69%,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为近6年来增幅最大的一年。从农民收入增长的构成看,农村五大产业体系建设收入成为全市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增长点。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3178元中来自五大产业的收入达到19131元,占602%,增加1616元,对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9%。其中,瓜菜和粮棉油产业、林果产业、畜禽产业、渔业和劳务产业分别达到11103元、23元、2527元、754元和4516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分别达到35%、07%、8%、24%和142%,同比增长64%、121%、208%、131%和99%;对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的贡献率分别达到324%、12%、213%、43%和198%。农民收入来自五大产业部分的增加,主要是五大产业体系建设促进了农村经济结构优化、亮点增多、效益提高。夏粮丰产丰收、农产品价格上扬也是客观因素。农民收入实现了较快增长,打破了前几年低迷徘徊的局面,但农民增收的形势依然严峻。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收入差距有扩大的趋势。去年全市城乡居民收入之比由1998年的205:1扩大到261:1。另外,农民增收的基础不牢,农民收入增长的制约因素仍未从根本上消除,农民收入增长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农民增收面临的政策性、体制性和结构性矛盾依然十分突出。今年市委、市政府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整个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确定了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去年增加190元、增长6%的目标。为确保这一目标的实现,必须加快农村五大产业体系建设,进一步增强对农民增收的拉动作用。2004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来自五大产业部分力争达到2055元,增加150元,加上来自二三产业收入、本地工资性收入和减免税、粮食直补等政策性增收,农民人均增收可望达到200元的目标。

1、种植业。优质专用粮棉油和瓜菜面积进一步增加,加上主要农产品价格稳中有升,种植业对农民增收的贡献仍在25%以上,种植业农民人均收入力争达到1160元,增加50元以上,增长45%。

2、林果业。速生丰产林面积将继续保持增加趋势,但因采代期没到,只能增加林木蓄积量,不能产生直接经济效益,难以带动今年农民收入增长;但由于苗木花卉面积迅速增加、经济林产量的平稳增长以及干杂果和特色小水果快速发展,农民来自林果业的收入仍呈稳定增长态势,力争达到28元,比上年增加5元,增长20%以上。

3、畜牧业。禽流感疫情对家禽养殖业造成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使部分养殖户造成经济损失;但随着疫情的解除,家禽养殖开始出现恢复性增长,加之扶持政策的加大和高位运行的价格优势,畜牧饲养规模和效益继续提高,畜牧业仍是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力争全年农民人均收入达到283元,增加30元,增长15%。

4、渔业。抓住水丰质优价稳的有利条件,渔业养殖规模和产量将进一步增大,加之休闲观光渔业的快速发展,全年农民人均渔业收入可达到87元,增加12元,增长16%。

5、农村劳务产业。随着农民进城就业环境的逐步改善和优化,加上今年农村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力度的加大和输出服务加强,全市农村劳动力输出新增量可超过20万人,农民人均收入可达到500元以上,比上年至少增加53元,增长12%。

三、加快农村五大产业体系建设的对策与建议今年是加快农村五大产业体系建设的关键一年。要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农村五大产业体系建设为总抓手,以农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为重点,加大政策扶持和工作力度,努力实现培育区域性主导产业、农业龙头企业建设、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农产品市场建设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新突破,确保完成农村五大产业体系建设目标。

(一)在加快培育区域性主导产业基地上突破,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加大扶持力度,重点抓好瓜菜、大蒜、圆葱、优

质专用粮棉油、鲁西黄牛、小尾寒羊、苗木花卉、速生丰产林、经济林、渔湖产品等十大区域性主导产业基地建设。以任城、金乡、鱼台、汶上、泗水为主建设无公害瓜菜基地,以金乡、鱼台为主建设大蒜圆葱基地,以兖州、任城、嘉祥、梁山、汶上为主建设优质专用粮棉油基地,以任城、兖州、邹城为主建设苗木花卉基地,以邹城、曲阜、泗水为主建设林果基地,以兖州、汶上、嘉祥、梁山为主建设速生丰产林基地,以嘉祥、梁山为主建设小尾寒羊和鲁西黄牛基地,以微山、鱼台为主建设水产养殖基地。通过培植龙头、推行标准化生产、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使规模迅速膨胀,尽快培植形成区域性主导产业。

(二)在农业龙头企业建设上突破,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建议出台加快龙头企业发展的意见,安排专项资金,选择100家与农户关系密切、带动增收作用强的市级规模以上龙头企业和出口创汇企业予以重点扶持,促使实力迅速增强、规模迅速扩张、市场迅速扩大,使其真正成为农业产业化的龙头。对新增在建的项目,整合资源,避免重复建设。

(三)在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上突破,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建议从今年起,安排专项资金,扶持培育能够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跨区域的大型专业合作社和行业协会。重点抓好瓜菜、大蒜、圆葱、果品、苗木花卉、奶牛、鲁西黄牛、小尾寒羊、优质生猪、渔湖产品等十大行业协会建设。支持县市区围绕主导产业建立统一的专业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

(四)在培育开拓市场上突破,促进农产品的顺畅销售。针对我市农产品市场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市场开拓能力不强的实际,应加大对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农产品推介宣传和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的扶持力度。突出抓好济宁蔬菜、金乡大蒜、泗水西瓜、微山渔湖产品、嘉祥小尾寒羊、任城苗木花卉、鱼台大米和圆葱、兖州息马地蔬菜、梁山黄牛等十大专业批发交易市场建设。搞好农产品推介宣传活动,开拓国内大中城市和国外重点区域农产品市场。培育现代营销主体,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加快农村经济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以市农村经济信息网为依托,加快二级平台建设和终端延伸,建立农业信息收集、整理、发布制度。

(五)在加快农村劳动力输出转移上突破,做大做强劳务产业。拓宽农村劳动力转移渠道,优化改善农民工进城就业环境条件,加速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建立健全市县乡劳动力输出协调和办事机构,在大中城市和劳务输入地建立劳务输出办事机构,搞好跟踪服务和管理。强化农村劳务市场管理,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化程度。安排专项资金组织开展好劳动力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适应能力,促进农村劳动力快速、有序转移,确保实现百万农民大转移、年内新增20万人的目标。

第五篇:关于培育壮大五大产业体系促进农民增收工作的汇报

根据市政府安排,我就培育壮大五大产业体系促进农民增收工作作如下汇报:

一、2003年农村五大产业体系建设进展情况及工作成效

2003年,全市各级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培育壮大五大产业体系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大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标,以培植拉长畜禽、林果、瓜菜、优质专用粮棉油、劳务经济五大产业链为重点,制定政策,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全市农村五大产业体系建设开局良好,取得初步成效。

——畜牧业快速发展。畜禽养殖专业小区发展到1256处,规模饲养量比重占60%以上。全年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6774万吨、4824万吨和465万吨,增长72%、15%和484%。畜牧业产值达到909亿元,增长135%,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75%。渔业呈现出恢复性增长。全市养殖面积达到554万亩,水产品产量195万吨,增长147%,渔业产值145亿元,增长95%,占农业总产值的6%。

——林果业成为农业结构调整的亮点。全市造林35万亩,其中速生丰产林22万亩,经济林11万亩;苗木花卉1012万亩;新建绿色通道1100公里;林木覆盖率达到188%;林业产值达到46亿元,增长353%。

——种植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834万亩,比上年减少1235万亩;以瓜菜、棉花、花生为主的高效经济作物达到6133万亩,增加140万亩,增长28%,经济作物所占比例提高8个百分点。种植业产值达到1251亿元,按可比口径增长112%,占农业总产值的516%。

——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加快。全年转移到二三产业的农村劳动力达到120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356%,其中县外劳务输出60万人,比上年增加15万人,实现劳务收入355亿元。

——农业龙头企业建设取得新的进展。全市农产品加工、流通龙头企业发展到749家,其中规模以上龙头企业188家,新增36家,年销售收入170多亿元,培育建立各类生产基地230余万亩,带动农户64万户。

围绕加快农村五大产业体系建设、促进农民增收,全市上下坚持以农业结构调整为主线,在宣传发动、组织领导、政策扶持、督导检查以及考核奖惩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扎实有效的措施。

1、抓规划布局,科学指导调整。去年,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全市农业结构三年大调整的决策部署,出台了《关于培育壮大五大产业体系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见》,明确了调整的总体思路、规划布局、发展目标和政策措施,制定了《任务目标分解落实方案》,把任务目标分解到各县市区和五大产业体系建设责任部门。各县市区和五大产业体系建设责任部门立足本地实际和部门职责,制定实施意见和工作方案,明确任务,突出重点,科学指导全市农业结构调整稳步开展。

2、抓宣传发动,舆论引导调整。各级通过电视、广播、报纸开辟专栏;层层召开会议,部署发动;外出参观学习,开阔思路;举办报告会,现身说法等多种形式,大张旗鼓地宣传农业结构调整的重大意义、调整的任务目标和扶持政策措施。充分利用农业结构调整增收致富的典型,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的调整热情。市里编印了《咱们一齐奔小康--农民致富100法》160万册,发到农民手中。据统计,全市组织外出参观考察3万余人次,举办专题报告会1200多场次,发放致富典型和效益分析表8万余册(张),在全市上下形成了齐心协力抓调整的浓厚氛围。

3、抓责任落实,组织保障调整。市里制定了与《意见》相配套的《考核办法》,明确县乡党政负责人、分管负责人和有关部门

下载关于培育壮大五大产业体系促进农民增收工作的汇报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培育壮大五大产业体系促进农民增收工作的汇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壮大优势产业促进农民增收

    壮大优势产业促进农民增收榆次区地处“三晋”之腹,为晋中市委、市政府所在地,总人口53万,面积1328平方公里,辖6镇4乡289个行政村,农业人口25.9万人,耕地73.59万亩,2004年农民人均纯......

    壮大优势产业促进农民增收

    榆次区地处“三晋”之腹,为晋中市委、市政府所在地,总人口53万,面积1328平方公里,辖6镇4乡289个行政村,农业人口25.9万人,耕地73.59万亩,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628元。榆次区农业......

    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增收

    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促进农牧民增收 ——镇党政办公室 贾晓光 随着中央对农村关注和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农村经济也迎来了自联产承包责任制施行以来的第二个春天,近年来从中央到......

    壮大优势产业促进农民增收的几点经验

    壮大优势产业促进农民增收 (赵玉良)榆次区地处“三晋”之腹,为晋中市委、市政府所在地,总人口53万,面积1328平方公里,辖6镇4乡289个行政村,农业人口25.9万人,耕地73.59万亩,2004年农......

    壮大优势产业促进农民增收几点经验5篇范文

    壮大优势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赵玉良)一、省内前列,开发大户达到150多户,被确定为全省七个红枣示范园区之一,并把榆次的红枣发展模式作为全省的样板大力推广。畜牧养殖也得到了快速......

    三次产业联动促进农民增收

    三次产业联动促进农民增收自2010年以来,武隆县将农户万元增收工程作为农村的一场深刻革命,以“统筹城乡、缩差共富”为主题,以万元增收为目标,大力拓宽增收渠道,切实建立长效机制......

    发展葡萄产业 促进农民增收

    张公庙镇高效产业发展典型材料: 发展葡萄产业 促进农民增收近年来,张公庙镇坚持调整发展思路,加大投入力度,围绕高效主导产业的发展,遵循“扩规模、强品质、树品牌、建机制、活......

    发展后续产业 促进农民增收

    发展后续产业 促进农民增收 ──关于太白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加快后续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论文提纲】 一、太白县退耕还林及后续产业发展现状 (一)经果林产业发展势头良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