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城镇兴产业 促进农民增收

时间:2019-05-12 12:08: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以城镇兴产业 促进农民增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以城镇兴产业 促进农民增收》。

第一篇:以城镇兴产业 促进农民增收

发展小城镇是手段,不是目的,是现阶段加快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一条不可逾越的必经之路,这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带动第二、三产业发展,从而达到农村地区社会经济繁荣,进而成功扩大内需的一个重要支点,是实现整个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的一个战略突破口。近年来,我市把加快小城镇建设作为推动农业产业化、乡镇企业二次创业的着力点,以小城镇为载体,以农业产业化、乡镇企业二次创业为支撑,紧扣发展这个主旋律,围绕“造城兴业,活镇强市”的发展战略,运用市场经济的手段,壮大“支撑”活“载体”,搞活“载体”促“支撑”,三位一体,共兴共荣,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培育龙头企业,壮大乡镇经济实力,夯实了小城镇健康、快速发展的物质基础,促进了我市农民收入的大幅增长。

特色是小城镇的灵魂,是小城镇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我市在小城镇的建设与发展中紧紧抓住规划这个龙头,按照“突出特色,适度超前”的原则,坚持高起点、高质量、高水平,从规划布局、绿化品位、人文环境等方面反映出每个村镇的个性和特色。把单个城镇的发展纳入全市城镇体系的整体规划当中,做到科学规划,统筹部署,协调发展,准确确定了农业产业化带动型、乡镇企业带动型、旅游带动型、国道带动型、边贸带动型、国有大企业带动型等城镇发展方向。在自然景观的塑造中,山地小城镇以山造景,塑造地域性、民俗性、民族性的小城镇景观;平原、丘陵小城镇因地变景,以堰塘粮田为基调色,挖掘当地历史文化,创新建筑形式,形成平原风光;在建筑设计上,注重民居特色,古建筑风貌,现代风格,西方流派的不同选择。经过多年来的努力和实践,一座座独具特色的小城镇,在黄土岗山上崛起,初步实现了“五大转变”:即从发展小城镇向培植区域中心镇转变;从重视小城镇建设向村庄建设延伸转变;从注重扩大外延向城镇建设内涵转变;从着眼于规划建设向严格管理转变;从小城镇发展梯次推进向整体联动推进转变。100多万“泥腿子”“洗脚上田”“换脑进城”,实现了从农民到市民的历史性跨越,43%的人口城市化率,高出全省近十个百分点。

一、农业产业化带动型城镇。在小城镇建设中,我们借助小城镇的区位、交通、通讯和人才科技等方面的优势,实施龙头带动、科技带动、市场带动、外向带动、品牌带动战略,充分发挥小城镇在农业产业化中的载体和纽带作用,把小城镇建成农业产业化的加工中心、销售中心和新产品开发中心。为重点扶持发展龙头企业,全市先后投资5000多万元,为200多家带动力强、附加值高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配套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为企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目前,这些企业年创产值60多亿元,年实现利税5.5亿元。围绕龙头企业开发生产基地620万亩(含山场、水面),开发名优农副产品200多个,其中21个获得国家和省级名牌,形成了龙头在城镇,基地在农村的产业化生产经营体系。谷城县五山镇是襄樊市的一个山区小镇,种茶、产茶一直是此地的主要产业,近几年,他们依托城镇造优势,在镇上发展茶叶加工、包装企业18家,投资100多万元建成了茶叶专业交易市场。念茶经,实行一个集团管总(“玉皇剑”集团),一条龙生产经营,一个品牌创天下,建成茶叶基地3万亩,年产茶叶200多万斤。茶叶集团通过土地入股、合同购销、技术服务等形式,将90%的农户纳入茶叶产业化体系,实行企业管理、逐级核算、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玉皇剑”茶被评为全省十大名茶,年销售额达5000多万元,仅此一项人均增收2000多元。襄阳区黄集镇依托自身农业大镇的优势,通过在城镇建设专业化的交易市场,并依托交易市场大力发展“两园三瓜一花”六大特色产业。产业壮大后,他们又在镇上成立了经销公司,企业通过契约方式,与农民签订合同,农民按合同种植,企业按合同收购,用公司制农业的思路发展壮大特色产业。产业发展壮大后,其吸引力、辐射力同步增强,又吸引了大批客商到黄集运销农副产品,从而又使该镇形成了鄂西北农副产品的一个重要集散地。实现了乡镇经济的快速发展,年财政收入达3500万元,位居全区11个乡镇之首。另一方面,小城镇的发展,带动了农村劳动力大转移。目前,全市小城镇已吸纳近百万农民(其中今年有近2万人)进镇落户,小城镇已成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渠道。大批的农民进镇务工经商为农业分工分业创造了条件,进入小城镇的农民转出耕地80多万亩,占耕地面积的12.8%;极大地推进了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经营。据统计,全市种植20亩以上的农户增加到8万多户,占总户数的1/10;种植面积160多万亩,占耕地面积的1/4;创产值17亿元,占种植产值的1/3,专业村由97个增加到317个。枣阳市兴隆镇成立了镇农业产业化经营公司,反租土地200亩,多方筹资200多万元,兴建高科技农业示范基地,引进世界先进品种,聘请全国一流的专家做技术指导,实行农民承包,企业化管理,亩平纯收入5—10万元,最高的达到17万元。

二、乡镇企业带动型城镇。我们针对乡镇企业重复建设、布局分散、机制退化等突出问题,以小城镇建设为载体,以调整结构和机制创新为重点,实施乡镇企业“二次创业”。调整结构主要是优化区域布局,引导乡镇企业逐步向小城镇的工业小区集中,彻底改变乡镇企业“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传统模式;强化优势产业,引导乡镇企业向工业小区集中,向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服务集中,向农副产品精深加工集中,充分利用存量资产,形成发展的新优势。老河口市仙人渡镇依托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以工业园区的建设为突破口,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一是依托沙石资源优势,构建了预制建材工业园区;二是依托交通区位优势,构建服装纺织工业园区;三是依托资本积累与流动优势,构建了酿酒经济园区;四是依托汉江水土优势,构建新奇特果蔬产业化园区。其中前3个园区集中于镇区,占地面积为镇区面积的一半,构成了小城镇的主体框架。2001年3区实现产值10亿元,占全镇乡镇企业产值的75%,占镇区乡镇企业产值的95%。枣阳市吴店镇在加快小城镇建设的过程中,科学规划,兴建了2平方公里的工业小区,先后投资9000多万元兴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对企业实行专线供电,吸引了21家镇办工业企业和110多家个体私营企业进入小区,形成聚合优势,集结发展。目前区内初步形成了机械、纺织、化工、造纸等四大支柱产业,培植了10家年产值过千万元的企业。去年区内工业产值达4.8亿元,在全镇工业经济中三分天下有其一。谷城县石花镇是鄂西北一个具有数千年历史的古镇,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九十年代以后,石花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大力实施“兴工强镇、科技兴镇、建设名镇”的发展战略,使石花镇经济和社会发展实现了大跨越。他们先后筹资过亿元,用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兴建了占地40亩的综合农贸大市场;扩建了日供水能力2万吨的自来水厂;兴建了一栋可容纳300余人住宿的宾馆;架设了11万伏高压输电线路;兴建了一栋电讯大楼和一座高达68米的数字程控电话塔,使程控电话装机容量由4000门增加到20000门,在原电视差转站的基础上又新建了一个有线电视台,可同时转播24套节目;兴建了一座容纳500余人的县二级汽车客运站,日客运量达1.2万人次;在镇东、中、西出口兴建三处景点,4条主要街道安装路灯350盏,硬化路面188220平方米,主干道硬化率达98%,修建排水管道12950米。兴建水冲式公厕15座,购置环卫车辆3部,增设果皮箱400多个,并已建成了绿化、市场、学校、医疗和文化设施,城镇的服务功能日辏完善。城镇建设的发展带动了石花镇经济的振兴。目前,该镇依托城镇创造的良好环境,兴办各类大、小企业近百家,从业人员近2万多人,初步形成了纺织、蓄电、机械、化工、冶炼、电子、建筑建材、彩印装璜、水泥、家具、造纸等行业,产品高达1000多个品种的发展格局。2001年,全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6亿元,财政收入275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2600元,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5000元。现石花镇获得了“全国乡镇企业发展先进镇”的荣誉称号,并被确定为国家级星火技术密集区、全国乡镇企业东西部合作示范区。截止目前,全市在小城镇兴办工业小区150多个,其中省级小区10个,国家中西部合作示范区1个,70%左右的乡镇工业企业集中在小区,围绕产业化龙头企业重组资产15亿元。目前,全市有85%的企业进行了改制,盘活资产存量70多亿元,全市乡镇企业实现增加值106.22亿元,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25.6%,乡镇企业上缴国家各种税金4.55亿元,占全市财政收入的16.25%。乡镇企业作为产业建设的代表,最先根植于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条件较好的小集镇,撑起了城镇的骨架,小集镇又通过乡镇企业的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发展为具有现代气息的小城镇,为乡镇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两者相互促进,相互依托,互为反哺,带动了我市农民收入的大幅增长。

三、旅游带动型城镇。吴店镇是一代明君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的故里,从西汉末年建镇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在城镇建设规划的编制中,我们注重发掘千年古镇这一历史文化底蕴,发挥高起点规划的龙头效应,带动城镇高品位建设。“白水遗龙种、春陵郁帝基”,白水文化渊源流长,人文资源十分丰富。我们充分利用白水历史文化优势,在规划中注重做到“三个结合”:一是注重将经济功能和历史文化功能相结合。在滚河桥北规划了工业小区、商贸小区、肖湾农贸市场、粮食批发市场等经济功能区。同时,把与城镇紧紧连接的白水寺风景名胜旅游区作为文化功能区,并在建设中突出帝乡人文特色,再现“龙飞白水”的历史风貌;二是注重古镇遗韵与现代气息相结合。对桥南老城区,加强了仿古街详细规划的编制和仿古建筑的图纸设计,并对古建筑较多的老东街进行保护,禁止随意拆建古建筑。形成了“青砖码头墙、红梁花格窗、飞檐琉璃瓦、家家开店堂”的古建筑风貌。在桥北商贸小区、瑞春园居民小区,大力推广新颖别致、风格独特的建筑模式,精心设计出一批庄重典雅、气势恢宏的欧式建筑式样。使整个城镇新老结合、动静结合,凝固的诗句与跳动的音符交融,既保持了浓郁的古镇韵味,又充满着强烈的现代气息。城镇建设的发展吸引了众多的国内外游客,每年仅旅游门票收入就达50多万元。枣阳市太平镇走的是“旅游促贸”的发展路子。他们以唐梓山被确定为“湖北省旅游定点单位”和“道教圣地”为契机,投入100多万元,建成唐梓山风景旅游开发区,同时他们又开发了旅游农业高新科技示范园、莲花堰湖水风光、镇人民广场等旅游景点,使唐梓山—莲花堰—旅游农业科技园—人民广场,紧紧围绕省道,一脉相通,如金线穿珠,构筑了旅游黄金开发带,形成了边贸经济大动脉和边镇大旅游的格局。每年三月初七唐梓山旅游节期间,吸引鄂豫两省十多个县市的15万游客,年旅游贸易额达2000万元以上,拉动了边镇商贸的大幅增长。

四、建设国道带动型城镇。在国道带动型城镇中最典型的是襄阳区的双沟镇、枣阳市的七方镇、兴隆镇。这三个镇都座落在316国道沿线。国道成为他们发展经济的生命线。特别是双沟镇,利用便利的交通条件,提出了“抓好城建兴经济,振兴经济促城建”的发展思路,提升城镇的综合实力,增强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力和凝聚力,并迅速成长为区域农村社会经济、文化中心。由于双沟镇是周边乡镇的中心镇,公路四通八达,人流、物流、车流量特别大,城镇管理的难度非常大。但是,双沟镇的领导认识到城镇环境卫生是一座城镇的脸面,因此,在整治环境卫生上下了很大的功夫。他们成立了三十八人的环卫队,每天起早摸黑对街道进行普扫两次并做到全天保洁,当天产生的垃圾当天清运完毕。为了理顺市场经营秩序,双沟镇城镇办认真执行划行归市,定点定位经营,国道上严禁出店经营,主干道上不准乱占道经营。为防止车辆乱停乱放,影响交通,城建办监察中队始终坚守岗位,保障街道的畅通无阻,让各种车辆安全有序地通过双沟城区。通过全镇上下的共同努力,使原来脏、乱、差的双沟变成现在规模空前、镇容美观、文明卫生、富有现代气息的小城镇,为双沟的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目前,双沟已建成了鄂西北最大的粮油集散地,“买全国,卖全国”,为当地农民和农副产品走向大市场带来极为便利的条件。

五、国有大企业带动型城镇。樊城区太平店镇,也是我市的一个经济强镇,他们走的是一条依托国有大型企业,发展乡镇企业的路子。我国特大型化纤基地-----湖北化纤集团公司,是一家大规模的上市公司,就位于太平店镇。太平店镇紧紧依托湖北化纤集团公司,发展乡镇企业。他们通过完善城镇基础设施的建设,密切沟通化纤集团与城镇的联系,把小城镇建设成乡镇企业发展的根据地。几年来,太平店镇共投资5000多万元,建成18--30米宽的街道16条,计22公里,埋设下水管道25公里,供水管道26.2公里,架设路灯464盏,建公共厕所9处,公共绿地面积为1公顷;建35千伏的变电站一座,110千伏变电站两座,总容量为4.5万千伏安,全镇通电率为100%;建有电信分局一处,开通了10000六数字程控电话交换机,无限通讯信号接收基地两处,并彩了120路光纤传输,实现了国际国内长途直拨,同时还架设了一座70米高的无线电发射塔。一座现代化的城市已具雏形。另一方面,该镇以为化纤公司配套为主,围绕集镇和化纤公司建厂,现已形成了一个长达3.8公里的纺织工业带。全镇各类企业达1061家,主要工业企业产品70多种,已形成纺织服装、化工、建筑、建材、机械铸造、食品加工、印刷制箱等具有太平店特色的乡镇产业体系,产品远销江苏、浙江、河南、湖南、陕西、广东、上海、北京等17个省、市、自治区。

六、边贸带动型城镇。在加快小城镇建设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将市场建设放在首位,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把小城镇建设成为周围农村商贸中心,通过市场繁荣,才能扩大就业机会,促进人口集聚,推动小城镇发展。小城镇建设只有在“市”字上做文章,千方百计增加小城镇就业容量,吸引更多的人来小城镇就业、生活,增加小城镇对农村居民的吸引力,才能使小城镇更有生机与活力。我们在推进小城镇建设的过程中,坚持把小城镇的商业及整个第三产业的发展置于重要位置,构建服务于城乡居民和整个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农村市场体系,如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其他专业性批发市场建设;交通、通信、商业服务等居民生活服务网点建设;金融、保险、信息和技术服务等新兴产业发展;为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等等,为农业的市场化创造条件。老河口市孟楼镇是我市的一个重要口子镇,早在1990年,就以《经济日报》的特约文章,《从孟楼到孟楼》而在全国扬名。此镇与河南孟楼镇街相连地相接,融为一体,不仅是鄂豫两省市场竞争的前沿阵地,也是展示两省形象的“窗口”,河南人透过鄂孟看湖北,湖北人透过豫孟看河南,外界透过两孟看两省,两个孟楼的发展,已成为鄂豫两省经济发展的缩影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湖北省委、政府,襄樊市委、市政府,对孟楼的发展建设十分重视,多次到该镇检查指导小城镇规划建设工作。孟楼镇正确审视自己的区位优势与地域特点,把城镇的发展建设定位于鄂豫边境物资贸易集散中心,注重把城镇作为区域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信息中心来统筹规划,着重突出边境贸易的功能。在规划编制中,提出“边贸兴镇”的战略发展思路,重点抓了商贸市场的规划,提出了兴建六大专业市场-----汉孟大市场、粮油交易市场、竹木交易市场、牲畜交易市场、工业品市场、小商品市场,以拉动乡镇经济的快速发展,现六大专业市场已全部建成使用,商贸年交易额达3亿元。革命老苏区黄龙镇位于襄樊市东部,地处襄、枣、宜三区(市)结合部,是一个农副产品、日用商品、建筑建材的集散地。作为典型的边贸镇,该镇坚持“人民城镇人民建,公益事业大家办”的原则,发扬苏区人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抢抓发展机遇,以市场建设为突破口,加快城镇建设步伐。1997年以来,他们充分发挥城镇土地效益,通过盘活城镇土地资产建设农贸、竹木交易、粮油、燃料、牲畜等五大市场,并逐年不断完善,拥有个体经营户2000多户。1999年,他们又利用原供销社内的闲散空地兴建了一个封闭式的工贸大市场,占地7000平方米,拥有摊位360个,其中商品房108间。为密切与外界的联系,2001年新建了汽车客运站和停车场,成立了兴达汽车客运公司,拥有各类客运车辆30多辆。黄龙的城镇建设极大地拉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2001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达2.5亿元,财政收入610万元,社会商品零售额为2.6亿元,集市贸易(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成交额达1.3亿元。

发挥自然资源和农副产品丰富的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民为主体,大力推进城镇建设。同时以城镇建设为载体,以为农副产品和资源加工交易服务为主,带动区域内一、二、三产业的发展,实现农民收入的大幅增长,让农民富裕起来,让更多的农民走进小城镇,参与小城镇建设,促进小城镇发展。以小城镇建设拉动经济增长,以经济实力来促进小城镇建设的发展,实现国民经济生产、流通、消费的良性循环。这就是我市小城镇发展的基本模式。我市的小城镇发展模式,与我市农村生产力的布局、发展水平和劳动者的素质相适应,充满了发展活力,现在已成为城镇繁荣、农业兴旺、农民富裕、整个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依托。

第二篇:以城镇兴产业促进农民增收

以城镇兴产业 促进农民增收

发展小城镇是手段,不是目的,是现阶段加快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一条不可逾越的必经之路,这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带动第二、三产业发展,从而达到农村地区社会经济繁荣,进而成功扩大内需的一个重要支点,是实现整个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的一个战略突破口。近年来,我市把加快小城镇建设作为推动农业产业化、乡镇企业二次创业的着力点,以小城镇为载体,以农业产业化、乡镇企业二次创业为支撑,紧扣发展这个主旋律,围绕“造城兴业,活镇强市”的发展战略,运用市场经济的手段,壮大“支撑”活“载体”,搞活“载体”促“支撑”,三位一体,共兴共荣,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培育龙头企业,壮大乡镇经济实力,夯实了小城镇健康、快速发展的物质基础,促进了我市农民收入的大幅增长。

特色是小城镇的灵魂,是小城镇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我市在小城镇的建设与发展中紧紧抓住规划这个龙头,按照“突出特色,适度超前”的原则,坚持高起点、高质量、高水平,从规划布局、绿化品位、人文环境等方面反映出每个村镇的个性和特色。把单个城镇的发展纳入全市城镇体系的整体规划当中,做到科学规划,统筹部署,协调发展,准确确定了农业产业化带动型、乡镇企业带动型、旅游带动型、国道带动型、边贸带动型、国有大企业带动型等城镇发展方向。在自然景观的塑造中,山地小城镇以山造景,塑造地域性、民俗性、民族性的小城镇景观;平原、丘陵小城镇因地变景,以堰塘粮田为基调色,挖掘当地历史文化,创新建筑形式,形成平原风光;在建筑设计上,注重民居特色,古建筑风貌,现代风格,西方流派的不同选择。经过多年来的努力和实践,一座座独具特色的小城镇,在黄土岗山上崛起,初步实现了“五大转变”:即从发展小城镇向培植区域中心镇转变;从重视小城镇建设向村庄建设延伸转变;从注重扩大外延向城镇建设内涵转变;从着眼于规划建设向严格管理转变;从小城镇发展梯次推进向整体联动推进转变。100多万“泥腿子”“洗脚上田”“换脑进城”,实现了从农民到市民的历史性跨越,43%的人口城市化率,高出全省近十个百分点。

一、农业产业化带动型城镇。在小城镇建设中,我们借助小城镇的区位、交通、通讯和人才科技等方面的优势,实施龙头带动、科技带动、市场带动、外向带动、品牌带动战略,充分发挥小城镇在农业产业化中的载体和纽带作用,把小城镇建成农业产业化的加工中心、销售中心和新产品开发中心。为重点扶持发展龙头企业,全市先后投资5000多万元,为200多家带动力强、附加值高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配套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为企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目前,这些企业年创产值60多亿元,年实现利税5.5亿元。围绕龙头企业开发生产基地620万亩(含山场、水面),开发名优农副产品200多个,其中21个获得国家和省级名牌,形成了龙头在城镇,基地在农村的产业化生产经营体系。谷城县五山镇是襄樊市的一个山区小镇,种茶、产茶一直是此地的主要产业,近几年,他们依托城镇造优势,在镇上发展茶叶加工、包装企业18家,投资100多万元建成了茶叶专业交易市场。念茶经,实行一个集团管总(“玉皇剑”集团),一条龙生产经营,一个品牌创天下,建成茶叶基地3万亩,年产茶叶200多万斤。茶叶集团通过土地入股、合同购销、技术服务等形式,将90%的农户纳入茶叶产业化体系,实行企业管理、逐级核算、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玉皇剑”茶被评为全省十大名茶,年销售额达5000多万元,仅此一项人均增收2000多元。襄阳区黄集镇依托自身农业大镇的优势,通过在城镇建设专业化的交易市场,并依托交易市场大力发展“两园三瓜一花”六大特色产业。产业壮大后,他们又在镇上成立了经销公司,企业通过契约方式,与农民签订合同,农民按合同种植,企业按合同收购,用公司制农业的思路发展壮大特色产业。产业发展壮大后,其吸引力、辐射力同步增强,又吸引了大批客商到黄集运销农副产品,从而又使该镇形成了鄂西北农副产品的一个重要集散地。实现了乡镇经济的快速发展,年财政收入达3500万元,位居全区11个乡镇之首。另一方面,小城镇的发展,带动了农村劳动力大转移。目前,全市小城镇已吸纳近百万农民(其中今年有近2万人)进镇落户,小城镇已成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渠道。大批的农民进镇务工经商为农业分工分业创造了条件,进入小城镇的农民转出耕地80多万亩,占耕地面积的12.8%;极大地推进了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经营。据统计,全市种植20亩以上的农户增加到8万多户,占总户数的1/10;种植面积160多万亩,占耕地面积的1/4;创产值17亿元,占种植产值的1/3,专业村由97个增加到317个。枣阳市兴隆镇成立了镇农业产业化经营公司,反租土地200亩,多方筹资200多万元,兴建高科技农业示范基地,引进世界先进品种,聘请全国一流的专家做技术指导,实行农民承包,企业化管理,亩平纯收入5—10万元,最高的达到17万元。

发挥自然资源和农副产品丰富的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民为主体,大力推进城镇建设。同时以城镇建设为载体,以为农副产品和资源加工交易服务为主,带动区域内一、二、三产业的发展,实现农民收入的大幅增长,让农民富裕起来,让更多的农民走进小城镇,参与小城镇建设,促进小城镇发展。以小城镇建设拉动经济增长,以经济实力来促进小城镇建设的发展,实现国民经济生产、流通、消费的良性循环。这就是我市小城镇发展的基本模式。我市的小城镇发展模式,与我市农村生产力的布局、发展水平和劳动者的素质相适应,充满了发展活力,现在已成为城镇繁荣、农业兴旺、农民富裕、整个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依托。

第三篇:以城镇兴产业 促进农民增收(范文)

发展小城镇是手段,不是目的,是现阶段加快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一条不可逾越的必经之路,这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带动第二、三产业发展,从而达到农村地区社会经济繁荣,进而成功扩大内需的一个重要支点,是实现整个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的一个战略突破口。近年来,我市把加快小城镇建设作为推动农业产业化、乡镇企业二次创业的着力点,以小城镇为载体,以农业产业化、乡镇企业二次创业为支撑,紧扣发展这个主旋律,围绕“造城兴业,活镇强市”的发展战略,运用市场经济的手段,壮大“支撑”活“载体”,搞活“载体”促“支撑”,三位一体,共兴共荣,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培育龙头企业,壮大乡镇经济实力,夯实了小城镇健康、快速发展的物质基础,促进了我市农民收入的大幅增长。

特色是小城镇的灵魂,是小城镇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我市在小城镇的建设与发展中紧紧抓住规划这个龙头,按照“突出特色,适度超前”的原则,坚持高起点、高质量、高水平,从规划布局、绿化品位、人文环境等方面反映出每个村镇的个性和特色。把单个城镇的发展纳入全市城镇体系的整体规划当中,做到科学规划,统筹部署,协调发展,准确确定了农业产业化带动型、乡镇企业带动型、旅游带动型、国道带动型、边贸带动型、国有大企业带动型等城镇发展方向。在自然景观的塑造中,山地小城镇以山造景,塑造地域性、民俗性、民族性的小城镇景观;平原、丘陵小城镇因地变景,以堰塘粮田为基调色,挖掘当地历史文化,创新建筑形式,形成平原风光;在建筑设计上,注重民居特色,古建筑风貌,现代风格,西方流派的不同选择。经过多年来的努力和实践,一座座独具特色的小城镇,在黄土岗山上崛起,初步实现了“五大转变”:即从发展小城镇向培植区域中心镇转变;从重视小城镇建设向村庄建设延伸转变;从注重扩大外延向城镇建设内涵转变;从着眼于规划建设向严格管理转变;从小城镇发展梯次推进向整体联动推进转变。100多万“泥腿子”“洗脚上田”“换脑进城”,实现了从农民到市民的历史性跨越,43%的人口城市化率,高出全省近十个百分点。

一、农业产业化带动型城镇。在小城镇建设中,我们借助小城镇的区位、交通、通讯和人才科技等方面的优势,实施龙头带动、科技带动、市场带动、外向带动、品牌带动战略,充分发挥小城镇在农业产业化中的载体和纽带作用,把小城镇建成农业产业化的加工中心、销售中心和新产品开发中心。为重点扶持发展龙头企业,全市先后投资5000多万元,为200多家带动力强、附加值高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配套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为企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目前,这些企业年创产值60多亿元,年实现利税5.5亿元。围绕龙头企业开发生产基地620万亩(含山场、水面),开发名优农副产品200多个,其中21个获得国家和省级名牌,形成了龙头在城镇,基地在农村的产业化生产经营体系。谷城县五山镇是襄樊市的一个山区小镇,种茶、产茶一直是此地的主要产业,近几年,他们依托城镇造优势,在镇上发展茶叶加工、包装企业18家,投资100多万元建成了茶叶专业交易市场。念茶经,实行一个集团管总(“玉皇剑”集团),一条龙生产经营,一个品牌创天下,建成茶叶基地3万亩,年产茶叶200多万斤。茶叶集团通过土地入股、合同购销、技术服务等形式,将90%的农户纳入茶叶产业化体系,实行企业管理、逐级核算、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玉皇剑”茶被评为全省十大名茶,年销售额达5000多万元,仅此一项人均增收2000多元。襄阳区黄集镇依托自身农业大镇的优势,通过在城镇建设专业化的交易市场,并依托交易市场大力发展“两园三瓜一花”六大特色产业。产业壮大后,他们又在镇上成立了经销公司,企业通过契约方式,与农民签订合同,农民按合同种植,企业按合同收购,用公司制农业的思路发展壮大特色产业。产业发展壮大后,其吸引力、辐射力同步增强,又吸引了大批客商到黄集运销农副产品,从而又使该镇形成了鄂西北农副产品的一个重要集散地。实现了乡镇经济的快速发展,年财政收入达3500万元,位居全区11个乡镇之首。另一方面,小城镇的发展,带动了农村劳动力大转移。目前,全市小城镇已吸纳近百万农民(其中今年有近2万人)进镇落户,小城镇已成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渠道。大批的农民进镇务工经商为农业分工分业创造了条件,进入小城镇的农民转出耕地80多万亩,占耕地面积的12.8%;极大地推进了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经营。据统计,全市种植20亩以上的农户增加到8万多户,占总户数的1/10;种植面积160多万亩,占耕地面积的1/4;创产值17亿元,占种植产值的1/3,专业村由97个增加到317个。枣阳市兴隆镇成立了镇农业产业化经营公司,反租土地200亩,多方筹资200多万元,兴建高科技农业示范基地,引进世界先进品种,聘请全国一流的专家做技术指导,实行农民承包,企业化管理,亩平纯收入5—

10万元,最高的达到17万元。

二、乡镇企业带动型城镇。我们针对乡镇企业重复建设、布局分散、机制退化等突出问题,以小城镇建设为载体,以调整结构和机制创新为重点,实施乡镇企业“二次创业”。调整结构主要是优化区域布局,引导乡镇企业逐步向小城镇的工业小区集中,彻底改变乡镇企业“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传统模式;强化优势产业,引导乡镇

企业向工业小区集中,向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服务集中,向农副产品精深加工集中,充分利用存量资产,形成发展的新优势。老河口市仙人渡镇依托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以工业园区的建设为突破口,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一是依托沙石资源优势,构建了预制建材工业园区;二是依托交通区位优势,构建服装纺织工业园区;三是依托资本积累与流动优势,构建了酿酒经济园区;四是依托汉江水土优势,构建新奇特果蔬产业化园区。其中前3个园区集中于镇区,占地面积为镇区面积的一半,构成了小城镇的主体框架。2001年3区实现产值10亿元,占全镇乡镇企业产值的75%,占镇区乡镇企业产值的95%。枣阳市吴店镇在加快小城镇建设的过程中,科学规划,兴建了2平方公里的工业小区,先后投资9000多万元兴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对企业实行专线供电,吸引了21家镇办工业企业和110多家个体私营企业进入小区,形成聚合优势,集结发展。目前区内初步形成了机械、纺织、化工、造纸等四大支柱产业,培植了10家年产值过千万元的企业。去年区内工业产值达4.8亿元,在全镇工业经济中三分天下有其一。谷城县石花镇是鄂西北一个具有数千年历史的古镇,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九十年代以后,石花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大力实施“兴工强镇、科技兴镇、建设名镇”的发展战略,使石花镇经济和社会发展实现了大跨越。他们先后筹资过亿元,用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兴建了占地40亩的综合农贸大市场;扩建了日供水能力2万吨的自来水厂;兴建了一栋可容纳300余人住宿的宾馆;架设了11万伏高压输电线路;兴建了一栋电讯大楼和一座高达68米的数字程控电话塔,使程控电话装机容量由4000门增加到20000门,在原电视差转站的基础上又新建了一个有线电视台,可同时转播24套节目;兴建了一座容纳500余人的县二级汽车客运站,日客运量达1.2万人次;在镇东、中、西出口兴建三处景点,4条主要街道安装路灯350盏,硬化路面188220平方米,主干道硬化率达98%,修建排水管道12950米。兴建水冲式公厕15座,购置环卫车辆3部,增设果皮箱400多个,并已建成了绿化、市场、学校、医疗和文化设施,城镇的服务功能日辏完善。城镇建设的发展带动了石花镇经济的振兴。目前,该镇依托城镇创造的良好环境,兴办各类大、小企业近百家,从业人员近2万多人,初步形成了纺织、蓄电、机械、化工、冶炼、电子、建筑建材、彩印装璜、水泥、家具、造纸等行业,产品高达1000多个品种的发展格局。2001年,全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6亿元,财政收入275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2600元,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5000元。现石花镇获得了“全国乡镇企业发展先进镇”的荣誉称号,并被确定为国家级星火技术密集区、全国乡镇企业东西部合作示范区。截止目前,全市在小城镇兴办工业小区150多个,其中省级小区10个,国家中西部合作示范区1个,70%左右的乡镇工业企业集中在小区,围绕产业化龙头企业重组资产15亿元。目前,全市有85%的企业进行了改制,盘活资产存量70多亿元,全市乡镇企业实现增加值106.22亿元,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25.6%,乡镇企业上缴国家各种税金4.55亿元,占全市财政收入的16.25%。乡镇企业作为产业建设的代表,最先根植于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条件较好的小集镇,撑起了城镇的骨架,小集镇又通过乡镇企业的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发展为具有现代气息的小城镇,为乡镇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两者相互促进,相互依托,互为反哺,带动了我市农民收入的大幅增长。

三、旅游带动型城镇。吴店镇是一代明君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的故里,从西汉末年建镇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在城镇建设规划的编制中,我们注重发掘千年古镇这一历史文化底蕴,发挥高起点规划的龙头效应,带动城镇高品位建设。“白水遗龙种、春陵郁帝基”,白水文化渊源流长,人文资源十分丰富。我们充分利用白水历史文化优势,在规划中注重做到“三个结合”:一是注重将经济功能和历史文化功能相结合。在滚河桥北规划了工业小区、商贸小区、肖湾农贸市场、粮食批发市场等经济功能区。同时,把与城镇紧紧连接的白水寺风景名胜旅游区作为文化功能区,并在建设中突出帝乡人文特色,再现“龙飞白水”的历史风貌;二是注重古镇遗韵与现代气息相结合。对桥南老城区,加强了仿古街详细规划的编制和仿古建筑的图纸设计,并对古建筑较多的老东街进行保护,禁止随意拆建古建筑。形成了“青砖码头墙、红梁花格窗、飞檐琉璃瓦、家家开店堂”的古建筑风貌。在桥北商贸小区、瑞春园居民小区,大力推广新颖别致、风格独特的建筑模式,精心设计出一批庄重典雅、气势恢宏的欧式建筑式样。使整个城镇新老结合、动静结合,凝固的诗句与跳动的音符交融,既保持了浓郁的古镇韵味,又充满着强烈的现代气息。城镇建设的发展吸引了众多的国内外游客,每年仅旅游门票收入就达50多万元。枣阳市太平镇走的是“旅游促贸”的发展路子。他们以唐梓山被确定为“湖北省旅游定点单位”和“道教圣地”为契机,投入100多万元,建成唐梓山风景旅游开发区,同时他们又开发了旅游农业高新科技示范园、莲花堰湖水风光、镇人民广场等旅游景点,使唐梓山—莲花堰—旅游农业科技园—人民广场,紧紧围绕省道,一脉相通,如金线穿珠,构筑了旅游黄金开发带,形成了边贸经济大动脉和边镇大旅游的格局。每年三月初七唐梓山旅游节期间,吸引鄂豫两省十多个县市的15万游客,年旅游贸易额达2000万元以上,拉动了边镇商贸的大幅增长。

四、建设国道带动型城镇。在国道带动型城镇中最典型的是襄阳区的双沟镇、枣阳市的七方镇、兴隆镇。这三个镇都座落在316国道沿线。国道成为他们发展经济的生命线。特别是双沟镇,利用便利的交通条件,提出了“抓好城建兴经济,振兴经济促城建”的发展思路,提升城镇的综合实力,增强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力和凝聚力,并迅速成长为区域农村社会经济、文化中心。由于双沟镇是周边乡镇的中心镇,公路四通八达,人流、物流、车流量特别大,城镇管理的难度非常大。但是,双沟镇的领导认识到城镇环境卫生是一座城镇的脸面,因此,在整治环境卫生上下了很大的功夫。他们成立了三十八人的环卫队,每天起早摸黑对街道进行普扫两次并做到全天保洁,当天产生的垃圾当天清运完毕。为了理顺市场经营秩序,双沟镇城镇办认真执行划行归市,定点定位经营,国道上严禁出店经营,主干道上不准乱占道经营。为防止车辆乱停乱放,影响交通,城建办监察中队始终坚守岗位,保障街道的畅通无阻,让各种车辆安全有序地通过双沟城区。通过全镇上下的共同努力,使原来脏、乱、差的双沟变成现在规模空前、镇容美观、文明卫生、富有现代气息的小城镇,为双沟的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目前,双沟已建成了鄂西北最大的粮油集散地,“买全国,卖全国”,为当地农民和农副产品走向大市场带来极为便利的条件。

五、国有大企业带动型城镇。樊城区太平店镇,也是我市的一个经济强镇,他们走的是一条依托国有大型企业,发展乡镇企业的路子。我国特大型化纤基地-----湖北化纤集团公司,是一家大规模的上市公司,就位于太平店镇。太平店镇紧紧依托湖北化纤集团公司,发展乡镇企业。他们通过完善城镇基础设施的建设,密切沟通化纤集团与城镇的联系,把小城镇建设成乡镇企业发展的根据地。几年来,太平店镇共投资5000多万元,建成18--30米宽的街道16条,计22公里,埋设下水管道25公里,供水管道26.2公里,架设路灯464盏,建公共厕所9处,公共绿地面积为1公顷;建35千伏的变电站一座,110千伏变电站两座,总容量为4.5万千伏安,全镇通电率为100%;建有电信分局一处,开通了10000六数字程控电话交换机,无限通讯信号接收基地两处,并彩了120路光纤传输,实现了国际国内长途直拨,同时还架设了一座70米高的无线电发射塔。一座现代化的城市已具雏形。另一方面,该镇以为化纤公司配套为主,围绕集镇和化纤公司建厂,现已形成了一个长达3.8公里的纺织工业带。全镇各类企业达1061家,主要工业企业产品70多种,已形成纺织服装、化工、建筑、建材、机械铸造、食品加工、印刷制箱等具有太平店特色的乡镇产业体系,产品远销江苏、浙江、河南、湖南、陕西、广东、上海、北京等17个省、市、自治区。

六、边贸带动型城镇。在加快小城镇建设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将市场建设放在首位,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把小城镇建设成为周围农村商贸中心,通过市场繁荣,才能扩大就业机会,促进人口集聚,推动小城镇发展。小城镇建设只有在“市”字上做文章,千方百计增加小城镇就业容量,吸引更多的人来小城镇就业、生活,增加小城镇对农村居民的吸引力,才能使小城镇更有生机与活力。我们在推进小城镇建设的过程中,坚持把小城镇的商业及整个第三产业的发展置于重要位置,构建服务于城乡居民和整个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农村市场体系,如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其他专业性批发市场建设;交通、通信、商业服务等居民生活服务网点建设;金融、保险、信息和技术服务等新兴产业发展;为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等等,为农业的市场化创造条件。老河口市孟楼镇是我市的一个重要口子镇,早在1990年,就以《经济日报》的特约文章,《从孟楼到孟楼》而在全国扬名。此镇与河南孟楼镇街相连地相接,融为一体,不仅是鄂豫两省市场竞争的前沿阵地,也是展示两省形象的“窗口”,河南人透过鄂孟看湖北,湖北人透过豫孟看河南,外界透过两孟看两省,两个孟楼的发展,已成为鄂豫两省经济发展的缩影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湖北省委、政府,襄樊市委、市政府,对孟楼的发展建设十分重视,多次到该镇检查指导小城镇规划建设工作。孟楼镇正确审视自己的区位优势与地域特点,把城镇的发展建设定位于鄂豫边境物资贸易集散中心,注重把城镇作为区域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信息中心来统筹规划,着重突出边境贸易的功能。在规划编制中,提出“边贸兴镇”的战略发展思路,重点抓了商贸市场的规划,提出了兴建六大专业市场-----汉孟大市场、粮油交易市场、竹木交易市场、牲畜交易市场、工业品市场、小商品市场,以拉动乡镇经济的快速发展,现六大专业市场已全部建成使用,商贸年交易额达3亿元。革命老苏区黄龙镇位于襄樊市东部,地处襄、枣、宜三区(市)结合部,是一个农副产品、日用商品、建筑建材的集散地。作为典型的边贸镇,该镇坚持“人民城镇人民建,公益事业大家办”的原则,发扬苏区人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抢抓发展机遇,以市场建设为突破口,加快城镇建设步伐。1997年以来,他们充分发挥城镇土地效益,通过盘活城镇土地资产建设农贸、竹木交易、粮油、燃料、牲畜等五大市场,并逐年不断完善,拥有个体经营户2000多户。1999年,他们又利用原供销社内的闲散空地兴建了一个封闭式的工贸大市场,占地7000平方米,拥有摊位360个,其中商品房108间。为密切与外界的联系,2001年新建了汽车客运站和停车场,成立了兴达汽车客运公司,拥有各类客运车辆30多辆。黄龙的城镇建设极大地拉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2001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达2.5亿元,财政收入610万元,社会商品零售额为2.6亿元,集市贸易(本文权属xiexiebang.com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成交额达1.3亿元。

发挥自然资源和农副产品丰富的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民为主体,大力推进城镇建设。同时以城镇建设为载体,以为农副产品和资源加工交易服务为主,带动区域内一、二、三产业的发展,实现农民收入的大幅增长,让农民富裕起来,让更多的农民走进小城镇,参与小城镇建设,促进小城镇发展。以小城镇建设拉动经济增长,以经济实力来促进小城镇建设的发展,实现国民经济生产、流通、消费的良性循环。这就是我市小城镇发展的基本模式。我市的小城镇发展模式,与我市农村生产力的布局、发展水平和劳动者的素质相适应,充满了发展活力,现在已成为城镇繁荣、农业兴旺、农民富裕、整个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依托。

第四篇:兴生猪产业 助农民增收

邦农实业公司生猪良繁养殖场在HS落户投产,对于推进我区生猪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起到了积极作用。为认真做好养殖场与我区广大农户的链接帮养工作,切实为广大养殖户寻找一条致富门路。今年,我区将在去年经验基础上,继续推行“公司+协会+农户”的喂养模式,努力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强化宣传教育,提高群众对良繁养殖的认知程度。组织各乡镇召开专项工作会议,邀请良繁养殖场的专业技术人员举办良种良繁知识讲座,不断提高广大群众对DLY肉猪和LY母猪的认知与认可程度,让他们觉得“洋猪”不“洋”;积极组织农户到HS良繁养殖场实地参观,详细了解和掌握DLY肉猪和LY母猪的喂养特点和生长习性,为大面积推广分散喂养打好基础。

2、加强组织领导,提高干部群众对良繁养殖的重视程度。一是高度重视。我区在区、乡镇均成立了“生猪发展办公室”,从制度、措施、目标、任务上严格要求责任,并将常年工作列入目标考核,以促进发展生猪有人抓,有人管。初拟了《关于大力发展生猪产业的意见》和《关于大力发展生猪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等相关文件。2005年,发展DLY肉猪50头以上养殖户210户,发展养殖100头以上的专重户10户,力争全年出栏DLY优质肉猪8500头,年养殖LY母猪550头,创产值1000万元;二是重点督查督办。区委、督导办在2005年将生猪质量工程、生猪产业重点工程列为重点跟踪督查督办项目,联合畜牧部门实行月月督查通报;三是全程跟踪服务。区、乡镇、村领导实行领导联系业主制度。兽防部门推出“服务连心卡”,对农户的服务施行承诺制度,区、乡领导和科技人员为农户建场、引种、防疫、技术和信息等实行全程指导,高标准高质量服务到位。同时,要耐心细致地向农户算经济帐,使他们真正了解良繁喂养所带来的丰厚利润,促进更多的农户参与分散喂养,以此促进农户在喂养方式上由“传统性”向“科技型”的转变,从而培育出一大批养殖大户和专重大户,做大做强做优猪业经济,使之成为强区、立区、富区产业。

3、加强服务效能,提高干部群众对良繁养殖的保护力度。一要强化服务职能,在技术支持上,政府及时与良繁养殖场联系,在圈舍融资扩建上,政府鼓励信用社积极开展小额信贷、联保信贷和“党员农贷快车”活动,扶持大户进行引种和场圈建设;在保护措施上,动员了政府、派出所和司法所挂牌保护公司和农户,切实消除他们在喂养中的一些可能存在的顾虑,使他们放心地养、大胆地干。

4、加强协调运作,提高良繁养殖在市场中的效益密度。创新猪业合作经济组织,推广“公司+协会+农户”的良繁养殖方式,广泛发动引导和组织良繁养殖场、生猪养殖业主、大户成立猪业经济组织或协会,让协会带领会员、会员带动农户。实行“两统一分”(统一组织喂养、统一对外销售、社员分户饲养核算)运行机制,实行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联合起来开拓市场,走共同发展、共同富裕的道路。

各位领导,生猪良繁养殖场为我区猪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好机遇,我区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决心抓住发展机遇,革新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机制,紧紧围绕邦农公司在我区的良繁养殖场,兴生猪产业,助农民增收。

谢谢大家!

第五篇:三次产业联动促进农民增收

三次产业联动促进农民增收

自2010年以来,武隆县将农户万元增收工程作为农村的一场深刻革命,以“统筹城乡、缩差共富”为主题,以万元增收为目标,大力拓宽增收渠道,切实建立长效机制,有效促进了农民快速增收。今年1-9月,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3869.4元,同比增加851.4元,增幅为28.2%,排名全市第一。尤其是该县在做大盘强农业主导产业的同时,加强城乡产业对接,双向延伸产业链,实施三次产业联动,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乡村旅游业、农村服务业和劳务经济,依托二、三产业发展牵引带动农村经济提升,在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上取得良好成效。

一是实施旅游带动,“三驾马车”着力快速增收。首先是实施旅游富民战略,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强力实施“百村万户”旅游富民计划,推进旅游“进集镇、进乡村、进农家”,真正实现“建一处景点、活一带经济、富一方群众”,助推农户万元增收工程。打造双河、赵家、仙女山、后坪等乡村旅游示范乡镇,已发展乡村旅游接待户1500余户,接待游客11万人次,实现乡村旅游接待收入

1.15亿元,带动2400农户增收。其次是注重旅游价值衍生,突出发展农林家乐。依托景区景点和旅游公路,大力推进五个农家乐示范带建设,有效拉长旅游产业链条。目前,已发展农家乐651家,其中市、县星级农家乐110家。这些农家乐除领办家庭自身致富外,还通过聘请服务人员直接带动1400余农户3200余人就业,通过消化本地农产品间接带动4000余农户实现增收。再次是发挥旅游带

动效应,促进农副产品销售。各景区景点吸引3500余农户设点销售农副产品;发展特色农副产品、旅游商品经营店120家,带动农村劳动力就业1500多人;芙蓉江野鱼、鸭江老咸菜、桐梓老腊肉、羊角豆干、土坎苕粉等特色农产品深受游客青睐,购销两旺。目前,全县旅游及相关产业从业人员达4.1万人,涉旅农户1.2万余户,户户实现万元增收。

二是深化农工互动,“工业强县”着力促进增收。双向延伸产业链条,依托强劲工业投资和工业企业发展,促使3200余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依托工业园区建设,吸纳1.2万农村劳动力县内务工。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培育民得食品、港峰蔬菜、远达枣业、天生中药材、蓝群食品等10余家,带动2万农户发展高效农业实现增收。

三是强化城乡联动,城镇建设着力带动增收。依托以仙女山新区开发和打造全市全国最美镇为核心的城镇建设,加快推进劳务产业化、农民市民化、农村现代化,多渠道促农增收。仙女山新区吸纳本县农民6000余人,每年创务工收入2亿以上;引导240进城农户出租门面和房屋取得财产性收入,每户年均收入10万元以上;建成巴渝新居居民点6个,实施农房风貌改造510户,“一池一改”400余户,优化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了群众幸福指数和发展能力。

下载以城镇兴产业 促进农民增收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以城镇兴产业 促进农民增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发展葡萄产业 促进农民增收

    张公庙镇高效产业发展典型材料: 发展葡萄产业 促进农民增收近年来,张公庙镇坚持调整发展思路,加大投入力度,围绕高效主导产业的发展,遵循“扩规模、强品质、树品牌、建机制、活......

    发展后续产业 促进农民增收

    发展后续产业 促进农民增收 ──关于太白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加快后续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论文提纲】 一、太白县退耕还林及后续产业发展现状 (一)经果林产业发展势头良好 (......

    以党建促进经济发展以产业带动农民增收(5篇模版)

    商家镇以党建促进经济发展带动农民增收商家镇在上级党委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工作大局,以“兴村富民”为目标,以创建党建示范点为宗旨,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不断加强基......

    促进农民增收

    白水民间资本助推经济发展澄城六大举措促进农民增收 (记者 王小丽 通讯员 杨娟)作为全省首个出台《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意见》的白水县,今年民间资本呈现出活跃态势,已有......

    浅析如何促进农民增收

    浅析如何促进农民增收 杨龙书 [论文提要]:增加农民收入是改善农民生活、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和开拓农村消费市场的基础。也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石。......

    浅析如何促进农民增收

    浅析如何促进农民增收 灵石县两渡镇镇长侯文斌 增加农民收入是改善农民生活、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和促进 城乡一体化的基础,也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提高农民幸福指数的基石。......

    以蔬菜产业带动农民增收

    以蔬菜产业带动农民增收 余培发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消费水平日益提高、健康意识不断增强,对蔬菜的高营养、无害化要求与日俱增。发展绿色、环保蔬菜产业,已成为提......

    做强蔬菜产业促进农民增收

    做强蔬菜产业 促进农民增收 作者:王德凤 蔬菜是我市的传统产业,在老百姓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最近,我和局里几位农技人员到潘湾乡梁山、望洲坪;陆城三江、驿马冲;松木坪徐家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