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发展旬阳县农副产品加工业的思考
关于发展旬阳县农副产品加工业的思考
作者:罗英
旬阳县有45万人,国土面积3554平方公里,地处北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兼有暖温带和中温带山地气候持征,生物多样性且资源丰富,具有开发生物资源,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的有利条件。
一、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必要性
(一)我县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向中级阶段的过渡期,是工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机遇期。烟草食品,新型材料,水电能源,装备制造业和生物制品业初具规模,且成为我县工业的五大支柱产业。随着矿产资源的逐步枯竭和水电资源的充分开发利用,装备制造业受市场和装备技术水平的制约,唯有烟草食品和生物制品这两个与农业和农民密切相连的产业最具发展潜力,所以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将成为实施工业强县战略的必然选择。
(二)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中央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作出了全面部署。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要求我们制定十二五规划必须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须作出艰苦不懈的努力。为此《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建议》提出了“五个坚持”的基本要求:即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这“五个坚持”,指明了加快经济转变发展方式的努力方向和工作重点。我县处于水源保护地,环境约束将进一步强化,矿产资源的枯竭和节能降耗的硬性要求,迫使我们把加快农副产品加工业这个利用可再生资源的产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突破口和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强力支撑点。
(三)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任务,我们作为一个传统农业县,农业人口比重大,要在“十二五”期间统筹城乡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重点和难点都在农业人口的转移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方面,而只有加快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才有利于实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和富民强县的目标。
二、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客观性
(一)我县生物资源丰富,县内农作物29类385个品种,中药材在达496种。大宗特色农副产品有烟、桑、畜、狮头柑、贡米、拐枣、油桐、魔竽等。是国家优质烤烟基地县,年种植面积10万亩以上,属西北第一强县;是全国著名
优质蚕茧之乡,桑园面积达10万亩;是全国人工栽培黄姜第一大县,现留存面积10万亩左右;1999年旬阳油桐就被列入全国名乡大典,同时被命名为油桐名乡,油桐保有面积10万亩。从十一月五日全县地方特色产品展示活动中各乡镇展示的38类100余种地方特色产品看,烟、桑、姜、魔芋、油桐、肉鸡和生猪等特色产品已具备工业化生产加工条件,而狮头柑、贡米、拐枣等特色产品也颇受县内外客商青睐,工业化生产加工的潜力巨大,我县地处南北过渡带,生物多样性,使我县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
(二)我县群众种植魔芋、油桐、拐枣、狮头柑等特色产品历史悠久,有在房前屋后,田边路边种植的习惯和技术,为大规模种植提供了基础条件;农村家家养鸡,户户喂猪早已成为传统,目前,全县按照“基地区域化、经营产业化、生产规模化”的发展思路,推进规模化生产,到2010年底:全县生猪饲养总量将达到140万头,养鸡100万只以上,随着汉江、旬阳梯级电站的建成投产,水产养殖空间巨大。加上新农村建设及党中央各项惠农政策的贯彻落实,农业产业将会得到快速发展,传统的种养习惯和技术与先进经营理念和优惠政策相结合,为我县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与政策支撑。
(三)旬阳烟厂、健兴魔芋、明文油脂、恒源生化、兴农种鸡厂、聚鑫食品公司等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已初具规模,并将逐步成为带动种养业发展的龙头企业。旬阳烟厂历经30多年发展,每年带动烟农稳定种植烤烟10万亩左右,烟叶产值1.5亿元左右,实现税收3000万左右,已成为我县农民致富、财政增收的可靠产业;再经烟厂生产加工包装后,年可提供税收4亿元左右。兴农种鸡厂,恒源生化公司等企业成功地探索出公司+基地+农户生产加工模式,使企业有了可靠地原料基地,农户有了稳定的产品用户,实现了双赢目标,也为我们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提供了宝贵经验。
虽然我县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具备一定的资源优势、企业基础和惠农政策的强力支持,但仍然存在着特色资源品种多、数量少、龙头企业不多、产业链条不长、技术含量不高、竟争力不强等问题。我们一定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超前思维,超常运作,采取有力措施,力争在十二五到十三五期间把旬阳10种以上特色产品打造成陕南名优特色产品,并进入周边大中城市,使农副产品加工业的产值达到100亿元,占全县工业产值30%以上,真正成为旬阳工业的支柱产业,走出一条资源循环利用,低碳绿色的新型工业化之路。
三、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的主观性
(一)基地培育。虽然我县资源丰富,但每种资源数量不大,很多资源还不具备进行现代化生产加工的条件。目前仅有烟、桑、油桐、生猪等少数品种有一定量的积累,其余特色资源量仍显不足,因此我们一定要按照“基地区域化、经
营产业化、生产规模化”的发展思路和“公司+基地+农户”的种养模式加快基地建设步伐,大力推进规模化生产。力争3—5年时间使魔芋、黄连木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左右,林下养鸡达到200万只以上,全县的烟、桑、姜、油桐、魔芋、生猪、肉鸡等5—10种特色资源可供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加工利用;用5—10年时间使狮头柑、拐枣、核桃、富硒大米、苎麻、中药材等特色资源的种植面积达到5万亩左右,赤岩黄牛、白山羊、大鲵、孔雀等特色养殖及水面养殖达到一定规模,成为特色资源加工的后续产品,变特色资源为优势资源。
(二)企业培育。截止2009年底,全县从事农副产品加工业的企业及个体工商户2577户,从业人数6214人,实现产值146873万元,其中,法人企业29家,从业人数1911人,实现产值110357万元;从事农副产品加工的规模企业6户,产值8亿余元,到2010年底规模企业可达8户,产值突破10亿元,但除烟厂产值超过5亿元外,其余规模企业产值尚未突破亿元大关。因此,我们一定要加大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的培育力度,力争十二五末健兴、净源、明文、科威(或恒源)、润农、新森林等企业产值过亿元,烟厂产值过20亿,同时加大农副产品销售企业培育力度,产供销同步发展,全县农副产品经营年产值或收入过亿元企业达到10户以上,促使兴农种鸡、聚鑫食品、庆丰油脂、王家院食品、富源工贸、薏仁酒酿造、惠灵蚕丝制品、天正酿造等企业进入规模企业行列,使从事农副产品加工的规模企业达到20户,产值50亿元以上,充分发挥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同时要着力培育农副产品深加工企业,不断开发需求弹性大、附加值高、方便化、功能化、绿色化、复合性的产品,进一步完善产业链,使资源综合循环利用和清洁生产在每一个企业发挥作用,努力打造旬阳太极城农副产品统一标识品牌,使农副产品加工业由工业依附型向工业主导型发展,变优势资源为优势产业。
(三)人才培育。人才是第一资源,我们在科技创新、企业管理、生产经营、农副产品的种养方面都存在人才匮乏的问题。因此,我们一定要正视现实,加大人才培育力度。一方面是对现有从事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人才的培训,对从事农副产品种养技术人才的培训,可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进行培训,要把有实践经验的人才请进企业,到田间地头进行面对面的培训,做到学以致用,同时要充分发挥职业中学的作用;一方面要高度重视人才的引进,不仅要引进技术人才,还要引进管理人才,要制定优惠政策,使人才引得进,留得住。在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中,我们不仅要下大力气招大商引巨资,使更多的好项目落户旬阳,更多的资金投入旬阳,尤其要把更多的优秀人才吸纳到旬阳,利用他们的管理优势、技术优势和先进理念,尽快做大做强我们的农副产品加工业,为县域经济突破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第二篇:驻马店市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
驻马店市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
驻马店市是较典型的农业大市,农村劳动力和农产品资源丰富,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十一次东西合作贸易洽谈会在驻马店市的成功举办,为农副产品加工业向纵深拓宽提供了发展平台。近几年来,全市农副产品加工业得到了较快发展,成为全市经济中发展颇具潜力的增长点。据第二次经济普查数据和相关统计数据研究分析,全市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
1.发展规模大,产业产品门类齐全
全市农副产品加工业在工业中地位日益重要,并已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的加工业体系。
第二次经济普查数据显示,到2008年底,全市共有农副产品加企业2268家,占制造业单位总数的30.6%,从业人员89413人,占制造业从业人员总数的26.4%;其中规模在500—2000万元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企业253个、从业人员15674人;2000万元以上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183家,从业人员29636人。个体农副产品加工业31229户,占制造业总数的60.8%;从业人员92869人,占制造业总人数的54.3%。全市已形成了以农副食品加工、食品加工制造、饮料制造、木竹藤粽草制品等为主体的农产品加工体系。
在农副产品加工企业中,又以农副食品加工业的发展最为迅速。2008年全市已有农副食品加工企业1371家。
2.一批规模型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和名优产品逐步形成驻马店市辖9县3区,各自根据自然资源优势和经济区位优势,围绕本地优势产品、特色产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在全市范围内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的农产品加工产业带,带动和促进了全市农业优势产业带的形成和农业生产力的优化布局。如正阳美食美客、维维集团、遂平的桐花面粉、大程面粉、天中麦草画等知名企业已享誉天中,对推动全市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3.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发展,在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农产品加工存在的问题
农产品加工水平和装备水平比较低,资源损耗较大,综合利用率低;生产经营机制不完善,加工企业和农户规避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强;加工原料的品质、品种和标准化程度不适应加工要求;质量安全标准体系还不够健全,差距比较大。这些问题,严重制约我市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亟需解决。
三、农产品加工业面临的发展机遇
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以后,农产品加工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1.加快拓展农业发展领域的要求。切实解决“三农”问题,发挥农业在增加农民收入和就业方面的作用,亟需通过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扩大市场需求,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果,开拓农业发展新领域,增加农民收入。
2.实现农业发展目标的要求。驻马店市委、市政府把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作为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升农业竞争能力、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实现农民增收问题的重要途径,鼓励农民和乡镇企业就地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把农业资源转化增值的好处留在农村,让农民获得就业和增加收入的实惠。
3.市场迅速发展的需求。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城乡居民对农产品加工品的消费需求不断增长和升级,必将对驻马店市农产品加工品形成更大的市场需求。农产品加工与农业、农民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贴近农民,靠近原料基地,容易形成利益共同体,具有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巨大优势。
4.加快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的要求。以加工企业为龙头,连接基地、农民、科研、储运、加工和市场营销等,形成一体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加快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的有效途径。
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思路。
1.加快完善和制定政策法规.要尽快组织制定和完善与农产品加工流通相关的法律法规,改善企业发展环境,吸引更多的投资者进入农产品加工领域。
2.加强农产品原料生产基地建设。使农产品加工业原料的保障供应能力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3.培育农产品加工业骨干企业。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建设结合,发挥乡镇企业、农业企业和其它各类加工企业的作用,以大宗农产品主产区、特色资源地区为重点,通过发展、改组、改造和提高,加速培养一批规模比较大、科研基础和技术水平比较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加工企业。
4.建立和完善农产品加工业的质量标准体系。要抓紧组织研究制订符合国际惯例的农产品原料和加工业制品质量标准体系,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检测及控制体系,加工设备和加工工艺标准体系,食品安全保证体系,完善手段,加强监控,保证食品安全。
5.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切实抓好中介组织和行业协会建设,充分发挥各类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的作用。
6.提高农产品加工业技术创新能力.要制定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技术政策,对现有的农业系统的科技资源优化重组,加大对农产品生产和加工科研开发的投入,鼓励和扶持企业建立科技开发研究机构,全面提升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研究开发能力。
7.加快扩大地区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强化开拓农产品国内和国际市场,加强与其它地区在农产品加工和流通领域的广泛交流与合作。组织举办农产品加工企业展览会,开展各类产品的质量、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开展国内国际市场宣传推介活动,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开拓新兴市场。
第三篇:山西省晋城市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分析报告
山西省晋城市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分析报告
说明:2005年9月,受山西省晋城市经济委员会委托,卫虎林教授主持承担了《山西省晋城市“十一五”工业发展规划研究》课题,课题包括一个主报告和八个分报告(分别是煤炭、电力、冶铸、建材、丝麻、煤化工、农产品加工、高新科技等行业的分析报告)。经过一年的研究,2006年9月完成课题。2006年底,主报告《山西省晋城市“十一五”工业发展规划》经晋城市政府有关会议研究通过。
一、发展现状
农副产品加工业是晋城市八大产业之一,2005年,农副产品加工业增加值达到1422.2万元,比2000年的547.5万元增长159.76%;同年,食品制造业增加值达到248.6万元,比2000年的98.3万元增长151.07%,见表1。
“十五”以来,晋城市食品工业企业发展规模、整体技术装备水平和产品开发能力有了明显提高。山西夏普赛尔饮品有限公司、晋城白马王啤酒有限公司等,年销售收入超过5000万元,一些高新技术在食品行业得到了推广应用,如黄梨汁、山茱萸保健系列、大豆蛋白粉、桑椹、山楂、啤酒等系列产品,促进了食品工业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和产品的更新换代。
二、面临的主要问题
1、行业规模小、投资力度不足
晋城市食品工业增加值在工业增加值中所占得比重,2005年不足1%。食品工业的投资力度与周边省、市相比差距较大。就目前的食品行业规模来说,除山西夏普赛尔黄梨汁和晋城白马王啤酒年产量达5万吨外,其它如山茱萸、山楂、桑椹、核桃、山木耳、蜂蜜等具有晋城特色的系列产品的产量均在万吨以下。食品生产难以形成规模,产品质量不稳定,新注册商标参差不齐,农产品加工行业难以发挥品牌优势。
2、产品链较短、以粗加工为主
由于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企业自主研发能力薄弱,初级加工的成果所占比重大,而精、深加工的成果明显不足。导致食品工业的产品链无法向上、下游延伸,产品结构单
一、产品链较短,粗加工产品多,深、精加工产品少。另一方面,已有企业缺乏品牌经营和运作,没有形成品牌的感召力。这些都严重阻碍了农副产品加工业特别是食品制造业的产业化规模的形成。
3、企业机制不活、缺乏资本运作
“十五”期间,面粉制造业是贡献率较高的行业之一,同食品工业中的大部分传统产业一样,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和产业升级,尤其是95%以上的国有面粉加工企业未进行体制改革,企业负担过重,企业制度不合理,机制不灵活,不仅吸收人才困难,而且成为企业扩大融资渠道、实现招商引资的较大障碍。
4、人力资源储备不足
食品工业的规模小、技术装备水平较低,工资待遇水平不高,难以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造成职工文化素质不高,专业管理、技术人才相对不足。一是行业的整体文化素质低;二是行业管理、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相对较低;三是包装设计、营销策划人才缺乏。
三、晋城市“十一五”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思路及发展目标
(一)发展思路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农业产业化为契机,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深化改革和企业技术创新为动力,以本地资源为依托,以产品质量为根本,以名牌产品、龙头企业为重点,大力强化市场营销,发展特色食品,推进产品结构优化、产业升级,促成食品行业、中药材行业与农业的产业化协调发展,成为晋城经济新的增长点。
(二)发展目标
1、经济指标
到2010年,晋城市农副产品加工业总产值突破20亿元。其中食品工业(全行业)总产值达到16亿元,平均年增长率为17%,利税(全行业)总额达到1.5亿元,年平均增长为16%;中药材行业总产值力争达到4亿元,中药材加工企业产值达到3亿元。
2、行业规模
食品工业:发展1个销售收入达5亿元以上的大型企业集团,3个销售收入达1亿元的大型企业,建成5个销售收入达5000万元的农产品加工核心企业,把高平市建成全省食品工业十强县之一,培育一批特色食品工业基地和龙头企业。食品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现价)的比例由目前的0.29:1提高到0.4:1。
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30万亩,全市药农人均药材收入超过900元,中药材加工转化达到40%,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6万人,并使80%的药农掌握中药材规范化种植技术。
3、品牌和产品目标
2010年,食品工业要争创国家级名牌产品1个、国家级著名商标1个,省级名牌产品5-10个、省级著名商标10个。争创绿色产品品种25-50种,有机食品品种3-5种。
中药材企业要通过5个道地中药材骨干品种的GAP认证和商标注册。
4、企业的现代化水平
2010年,食品工业企业通过GB/T19000系列质量体系认证、ISO14000环境体系认证及食品质量安全体系(HACCP)认证企业数要达到15-25家。
中药材行业企业通过国家GMP认证企业数要达到8家。
四、农副产品加工业重点项目规划
(一)食品工业
软饮料加工业,到2010年晋城市软饮料总产量翻两翻,总产量达到20万吨。饮料酒制造业,到2010年晋城市啤酒总量达到10万吨、果酒总量力争突破1000吨。白酒行业不再支持新建厂。
杂粮食品加工业,到2010年晋城市玉米淀粉及深加工产品到达5万吨,土豆淀粉及深加工产品达到3万吨,其它种类达到2万吨,杂粮产成品总量达到10万吨。
土特产品及蔬菜干制品,到2010年晋城市核桃、山木耳、山茱萸、沙棘、山楂、绿豆、小米等土特产品加工总量力争达到1万吨。蔬菜干制品,蔬菜膨化休闲食品总量要达到1万吨。食醋制造业,到2010年全市食醋包括延伸产品总量达到10万吨。
屠宰加工业,巩固高平生猪基地基础上,2010年全市年出栏生猪达到100万头,同时提高生猪就近屠宰率。
乳制品加工业,到2010年,奶牛总数应控制在3500-4000头之间,日处理鲜奶能力应控制在50吨左右。保健食品,到2010年晋城市保健食品总量达到2万吨,其中山茱萸系列产品4000吨,食用菌系列产品4000吨,食醋降脂胶囊2000吨,蜂产品系列1万吨,保健品出口总量达到2000吨。
(二)中药材行业1、10个道地中药材示范基地建设
重点建设:陵川县六泉、古郊、潞城、平城、崇文的党参示范基地;陵川县附城、西河底、潞城、礼义、杨村的柴胡示范基地;沁水县胡底、龙港、郑庄,陵川县六泉、崇文、潞城,泽州县柳树口、大箕、山河、南岭、李寨黄芩示范基地;沁水县龙港、樊村河、十里、郑庄,陵川六泉、古郊、夺火、马圪当,泽州县南部山区连翘示范基地;阳城县东冶、芹池甘草示范基地;阳城县凤城、町店、芹池金银花示范基地、;高平市北诗、南城办牡丹、芍药示范基地;泽州县柳树口、晋庙铺、山河板兰根示范基地;阳城县演礼、西河、芹池知母示范基地;阳城县蟒河山茱萸示范基地。
2、8个中药材加工销售龙头企业
晋城市华草药业有限公司、山西恒泰制药有限公司、陵川同仁堂党参有限公司、陵川益源植物提炼厂、崇安堂药业有限公司、阳城县华黄保健食品有限公司、中晋药业有限公司、高平市兽药厂等8家企业的产品开发、品质认证等项目。
五、保障措施和政策建议
(一)保障措施
1、做大做强龙头企业
以名牌产品、绿色产品、休闲类产品、潜力产品为龙头,以资产为纽带,积极培育一批食品工业大企业。可借鉴饮料行业成功组建集团的方法,在食醋、乳
制品,杂粮等行业集中力量,通过资产重组及兼并等措施,分别做强做大1-2个龙头企业。
要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晋城市中药材基地发展需要,积极创造条件,引导企业和同仁堂、三九集团等国内知名医药企业联合,通过兼并、资产重组等形式,走规模化、集团化发展的道路。
2、优化产品结构、延伸产品链、搞好原料基地建设
要以市场为导向,按照食品工业国家标准对原料的需求和优势农产品区域化布局的要求,引导调整和优化农产品结构,不断延伸食品工业及相关产品的产品链、扩大农副产品的深加工。建立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和无公害生产示范区,以确保最终产品的优良品质,并不断提高农产品生产、管理的现代化水平。
要在十大基地研究野生药材变家种、家种药材变野生等措施,合理采挖野生药材资源,做到开发、利用、保护有机结合,实现药材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加强中药材种子、苗木繁育基地建设。同时要依靠科学技术,推广中药材规范化种植,解决药材资源品种退化、品质下降等问题,使这些基地上规模、上质量、上档次,为全市中药材生产的规范化种植起到典型示范作用。
3、积极拓展融资渠道,多形式利用国内外资金
有关基建和技术改造资金要对食品工业给予积极扶持,并积极引进国内外的投资资金,通过财政的贴息办法,有重点地支持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广阔、出口创汇的食品企业和产品,并对农产品深、精加工的食品重点工程列入扶持发展计划,并给予资金支持和资金使用政策的优惠。
建议从农发资金中切出一块,用于扶持中药材加工销售龙头企业建设;通过财政补息的办法,增强其融资能力,引导民间资本和信贷资金投入中药材产业开发。
4、加强科技研究、加速产业进程
加强产学研的联合协作,不断吸引和培养农副产品加工业的管理、技术和研发队伍;鼓励具有经济实力的企业建立建全企业技术中心,尽快形成和完善自主创新机制;广泛开展国内国际合作交流,把自主研究开发与引进、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相结合;推广应用超临界萃取、膜分离、挤压、超微粉碎、真空速冻干燥、超高温瞬时灭菌、生物工程等新技术、推进新技术成果产业化、商品化,强化产品的生产、包装、设计、营销、策划等方面的全面、现代化管理,加速农副产品加工业的产业化进程。
(二)政策建议
1、高度重视食品生产安全
整顿生产及市场经济秩序,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产品。认真实施食品生产许可证制度,把好食品市场准入(QS认证)关,统一产品质量标准,关闭那些达不到生产条件、卫生条件、产品标准等的企业,杜绝不安全不达标产品生产,维护正常经济秩序。
2、强化质量管理,实施名牌战略
重点企业要强化质量观念及用户满意意识,积极采用GB/T19000系列质量认证体系,ISO14000环境体系认证及HACCP食品安全质量体系、GAP认证等认证,要注意采用国际先进标准,注重科技创新,强化营销,提高产品竞争力及市场占有率。政府有关部门对名牌产品、绿色产品、有机食品、道地中药材骨干品种等实施要素倾斜。在工商税收、资金信贷等方面给予扶持,维护名牌产品的合法权
益,坚决打击假冒伪劣等非法行为。要执行“保”和“创”并举方针,采取得力措施,把老名牌产品做强、做大,不断扶持、培育新名牌产品。
3、加强宏观调控力度、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食品工业涉及第一、二、三产业,具有产业链长,行业跨度大的特点。目前多部门分散管理,各自为政现象严重,尤其重复建设问题十分突出。食品办作为晋城市食品工业发展协调领导办公室,要加大协调和沟通的力度,配合有关部门加强对食品工业的管理、监督、指导、服务。建立食品工业信息集成系统,推动食品行业生产、技术、市场销售和重大产业政策信息网络系统的建立,发挥信息的引导作用,有效指导食品行业及企业健康发展。充分发挥食品工业协会在统筹规划、协调服务、项目评估、行业制定、人才培训、技术咨询等方面的作用。
要把中药材产业开发同退耕还林、灌木林建设、木本药材林建设、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生态农业发展等工作有机结合,为中药材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发展空间。
建立中药材协会,完善中药材服务网络,创新药材生产组织形式。各县要相应成立分会,吸收县、乡、村中药材技术人员、种植大户、农民经纪人、药材加工企业为会员,乡村成立中药材专业合作社。定期组织会员研究、分析、预测中药材市场行情,加强同全国十大药材市场和中药生产厂家沟通联络,尽快健全中药材服务网络,加强对中药材开发的宏观指导,为农民提供信息服务和必要的新品种引进、示范、推广等服务。
(本文为2005-2006年卫虎林教授主持完成的《山西省晋城市工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部分内容)
第四篇: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思考
县作为一个农业大县,为提高农业产出效益,拉动农业经济的快速增长,如何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各种优势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发挥以市场为导向的“种—养—加”一条龙服务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作用,是当前亟需探讨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我县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在中央各项支农政策的扶持下,我县因地制宜,充分发挥
自身优势,大力发展优质稻、食用菌、烤烟、茶叶、药材、水果等优势农业产业,并以此为依托,发展了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成功培育了坪上食用菌开发有限公司、豪峰茶业有限公司、生平米业、冠军实业等上规模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其中,坪上食用菌开发有限公司发展为省级龙头企业,小型农产品加工企业达200余家。近几年来,全县农产品加工业呈逐年上升趋势,尤其是规模以上加工企业增长较快,形势喜人。但与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比,还有一定的差距。
1、小农意识强,加工档次不高。不少企业主思想观念落后,小农意识强,习惯于“小打小闹”,满足于“小富即安”,缺乏现代企业管理水平和长远发展眼光,更没有把企业做大做强的勇气和魄力,有的因担心市场风险,安于小作坊模式,导致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步伐缓慢,形不成大气候。现已发展的几大农产品中,水果、蔬菜、药材、水产等产品几乎都没有进入加工环节,直接从生产环节流入市场,进行鲜货销售。粮食、食用菌、茶叶、油料、竹木等农产品,虽然进入了加工环节,但大多为初次加工和简易加工,档次不高,加工出来的多为“原”字号或“大路货”产品,加之包装简陋,难以打开销路,发展步伐不快。如食用菌虽然年产量达到7万多吨,但还没真正进入加工环节,除坪上食用菌开发有限公司偶有一些盐渍菇加工外,其他基本都停留于鲜货销售层面,总加工转化率不达0.3%。真正进行高档加工的只有豪峰茶业有限公司和生平米业公司,但一个停滞不前,一个起步缓慢,全县农产品加工的整体水平仍然不高。
2、资金投入少,加工规模不大。农产品加工业是一种投资大、利润小、见效慢的行业,特别是处于初次加工和简易加工阶段的农产品加工业几乎没有多大的利润空间,大多数投资者都不愿意投资于农产品加工业。而且农产品加工业所需的原料季节性强,加工企业为了准备足够的原料,不得不季节性地一次购足一年中所需原料,由此而占用了一大笔资金,影响了资金周转。一些金融部门畏于农产品加工业的风险也不愿意向农产品加工业投入太多的信贷资金,而县乡财政都很困难,靠财政投入的产业引导资金也非常有限。因资金紧张,大部分农产品加工企业都无力扩大生产规模,现有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大多为小型企业,有的还是家庭作坊式生产,难以创建知名品牌,打造整体优势,凝聚市场竞争力。如米业加工,全县虽有加工企业近100家,但日产量达50吨的只有生平米业和冠军实业2家。
3、科技装备差,加工效益不好。目前,我县的农产品加工企业,除生平米业和豪峰茶业有限公司的设备和工艺稍微先进以外,其他加工企业设备都比较简陋,工序都比较简单,工艺都相当落后,有的甚至还是非常原始的手工制作,加之技术人才也严重缺乏,所有加工企业中真正懂技术、会管理的专业人才不到10%,导致农产品加工科技装备水平落后。由于农产品加工业大多处于初次加工和简易加工阶段,科技含量不高,加工精细度差,产品的附加值不高,加工增值率一般都比较低。质量也不够稳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从而影响农产品加工企业上水平、出效益。
二、发展我县农产品加工业的建议
1、要进一步加强对产业的引导和扶持。在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上,政府作为引导和服务型机构,要进一步发挥好职能,制定优惠(来源:好范文 http://www.xiexiebang.com/)政策,优化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环境,减少投资者的后顾之忧。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特别是在初级加工阶段,产品加工的利润空间小,加之农产品加工又受到季节的影响和原料供应的制约,具有较大的风险性,一般投资者都不愿意涉足。要实现农产品加工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必须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一方面,要切实落实中央支农惠农以及国家、省里正在分别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湘南大开发和省扶贫开发重点县等方面的优惠政策,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另一方面,要结合我县实际,比照外地先进经验,在税收征缴、财政扶持、信贷支持、生产用地等方面尽可能制定一些有利于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如对企业引进技术和加工设备的,只要符合国家政策规定,都给予相应的税费减免;在制定用地总体规划时,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用地进行统筹考虑和合理
第五篇: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思考
大力发展我区农产品加工业的思考与建议区政协经济委员会解决“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推进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村城镇化,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环节和根本途径。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本会经济委员会根据《汉南区政协二00四年工作要点》的安排,八至九月份,就“发展我区农产品加工业”问题,深入部分农场、街、镇及部分企业和部门分“振兴传统农产品加工业”(指的是曾经兴盛的粮、棉、油的加工业等)、“培育新兴农产品加工业”(指的是正在兴起的以水产品加工为主的加工业等)、“强化农产品加工业的招商引资工作”三个专题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和意见报告如下:
一、我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现状目前,全区与农业产业化相关联企业共有37家,其中畜牧类3家,水产类6家,生鲜蔬菜类6家,粮食制品类4家,油脂类2家,发酵及生物技术类3家,饲料类1家,林木果品9家,其它类3家。近年来,区委、区政府认真落实“三农”政策,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这个中心,优化农业结构,培植主导产业,延伸产业链条,促进了我区农产品加工业的逐步发展、壮大。农产品加工业已成为促进我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环节和主导因素,主要表现在:一是企业的带动作用逐渐显现。龙头企业通过订单带动基地,不断加大带动作用,实现了企业、农户的“双赢”。二是市场网络逐步形成。全区农业产业化企业在巩固原有市场份额的同时,与全国各大新型业态公司合作,形成了各自的市场网络。三是农业产业链有效延伸。全区农业产业化企业基本实现了带基地,订单生产。四是企业的品牌效应日渐增强。全区农业产业化企业共注册商标20个,企业品牌的科技含量和知名度不断提高,品牌效应日渐增强。
二、影响我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制约因素由于诸多历史因素的影响,我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还存在基础薄弱、发展速度较为缓慢、缺乏强大的动力等问题,在发展过程中面临许多制约因素。主要有:
(一)管理体制和产业主体的制约目前,我区农产品加工企业分属农业局、经贸委、农场街镇等多个部门管理。在现实的管理中,存在严重的部门分散,多重管理,只能在低层次运行,而且生产、加工、销售等经营环节脱节管理,没有形成完整的农业产业体系,造成种养业、加工业,流通环节之间信息不协调,不对称。同时,在农产品加工企业中,有的产权制度不健全,相当部分还是“作坊”式运营,普遍存在生产规模小,资金严重短缺的现象。这大大制约了农产品加工的综合开发、规模经营和有序竞争,造成规模效益和积聚效益低,产品附加值小,产品的生产成本高,质量不优。
(二)原料供给的制约我区现有的农业是一家一户的自主种植生产,生产户数多,规模小,经营分散,这种生产和供给方式难以适应生产加工业集中,稳定的原料需求,加之农产品市场体系不完善,市场交易方式传统,种养方式落后,信息屏蔽,使这种供求矛盾进一步加剧。
(三)农产品品质的制约我区的农产品品种和质量结构主要是与过去的那种初级产品的直接消费方式相应。长期以来,农业发展强调数量和高产,对提高农产品品质和加工专用型农产品的开发研究处于空白,使得农产品品质类型单一,适宜加工的优质、专用品种缺乏,并且没有固定的基地。
(四)技术水平的制约我区农产品加工企业技术水平普遍较低,技术储备严重不足,许多企业设备陈旧,技术人员缺乏,企业缺乏开发新产品、新工艺的创新能力,引进、消化,吸收新技术的能力也偏低。
(五)发展环境的制约由于历史上欠账过多,政府的政策扶持难以到位,税收政策也是内外有别,企业缺乏强力支撑,加之融资瓶颈难以突破,企业发展后劲不足。尤其值得提出的是在企业生产和经营过程中,有的部门服务意识淡薄,依然存在重收费、轻服务的现象,严重挫伤了企业的感情。
三、发展我区农产品加工业的思考与对策工业立区,开放强区是汉南经济发展的主题。如何通过城乡工业化,有效解决“三农”问题,既是我们面临的严峻考验,更给我们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壮大区域经济”,十分清楚的表明了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对解决“三农”问题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意义。全区上下一定要正视差距,统一认识,振奋精神,面对困境,迎难而上,真抓实干,把农产品加工业放到重要的位置,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为此,我们建议:(一)、立足区情,明晰思路,科学规划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遵循客观规律,正确认识区情,是加快发展,做好各项工作的基础。要实现推动我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战略,必须正确认识汉南,了解区位条件,把握区情。众所周知,我区是武汉的一个远城区,基础差,底子薄,资源总量匮乏,加上资源供给的不充足、不均衡,农产品的供给量远远达不到规模农产品加工企业生产的需要,更不用说农产品品质对农产品加工的制约,这是我们规划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不可回避的客观现实。因此,发展我区农产品加工业必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不断提高自己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正确的认识和面对我区的这种客观条件,明确正确的发展方向,明晰科学的发展思路, 规划好我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1.合理控制生产规模,适度发展针对我区的区情和目前的现状,“规模效益”应是我们追求的首要目标。如果一味讲究扩大生产规模,盲目加大生产投入,势必造成生产投资过热和重复建设。以史为鉴,可知兴衰。80年代初,我区农场乡镇都办有一个粮油加工企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原料供给不足的矛盾逐步突出显现,在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中,现都相继停产,衰败不堪。假如当时我们正确认识到了我区客观存在的这种资源条件,不是一窝蜂的盲目上马,而是整合生产企业,改变布局分散、零星作业、零敲碎打的生产状况,收拢五指,选择食品行业为重点发展方向,形成拳头,那么我区农产品加工业绝不会丧失那么好的历史机遇,造成目前这种举步艰难的现实。历史的教
训是惨痛的,历史的教训也是极其深刻的,需要我们仔细思考,认真吸取。当然,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我们必须客观公正的看待这些农产品加工业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挥了不可忽略的历史作用:在带动一个乡,一个村的农业结构调整,引导农民致富,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等方面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但我们更应保持清醒的头脑,运用科学和智慧,正确分析我区的区情,适度控制生产规模,在追求“规模效益”上下功夫。基于这种思考,我们认为目前要做好“米”“鱼”加工这二篇文章。银莲湖物资贸易公司应立足解决银莲湖、汉南的稻米资源,名舰、阿卜应立足全区的淡水鱼资源,适度扩大生产规模,不断提高生产效益,努力做优做好,从而形成拳头,形成品牌,形成我区农产品加工业“鱼”“米”的特色。在此基础上辐射周边地区,不断做大做强.2.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借力发展区委、区政府提出了“工业立区,开放强区”的发展战略,推动全区农产品加工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也必须围绕这个战略来实施。随着“全面加快武汉发展,促进中部崛起,努力走在中西部前列”战略的提出,“放权、放活、促进区级经济快速发展”措施的实施,我区的发展战略要适时跟进全市的这种战略调整,要主动迎接武汉城市圈的外延,要制定优惠政策,加大农产品加工业招商引资的力度,借力发展。全区要集中土地、资金、人才等各方面的力量,结合全区现有的农业资源,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养殖传统、加工品质等各因素上综合考虑,进行科学论证,进而形成科学决策,确定一至二个能够拉动我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带动我区农业产业化调整的重点项目,实行项目招商。主动出击到相关地区寻找“同类项”或“互补项”,以优惠的引资条件和有效的招商方式,吸引外商、客商到汉南发展。同时积极争取省、市乃至国家投资项目在汉南布点,竭诚欢迎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和企业研发机构在我区建立科研基地和试验、实习基地,使我区产业布局更加合理,农产品加工业更具扩张力和持续发展能力。在招商引资过程中要坚持两手抓,一手抓项目引进,一手抓引导管理,要切实改变过去那种重引进、轻引导,重扶持、轻管理的现状。曾几何时,我区某一农业高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以其较大的发展规模,以其较好的发展条件跻身于我市农产品重点龙头企业的行列。省、市领导多次莅临指导,我区也把该企业作为全区招商引资的一个重要窗口大力宣传,资金、贷款、补贴投入了许多,但是忽视了对其生产的引导,对其经营的管理。如今,这家曾经积极带动了我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拉长了农业产业链,增加了农民收入,被广大农民接受和欢迎的企业已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每一个热爱汉南,每一个期盼汉南加快发展的人无不痛心,无不焦急。从中我们要吸取深刻的教训:对于引进的企业,服务和管理要并举,引入和引导要并重,环境和机制要共创。
(二)、把握机遇,狠抓落实,积极推动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指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在指导方针、政策措施上注重加强薄弱环节,特别是要重视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在这种方针的指引下,随着“三农”政策的深入贯彻落实,作为传统农业区的汉南,迎来了一个难得的战略机遇期。目前,我区农产品加工业在艰难中摸索,在复苏中探求,在曲折中前进,发展已有了一定的进步,特别是水产品加工业已确定了一定的优势。这为农产品加工业赢得良好的发展机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我们必须清醒的看到周边城区优越的资源条件和奋起直追的干劲。区域间这种竞相发展的竞争态势,也让我们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必须先发制人,抢战先机,发展好这种优势。如果不增强紧迫感、责任感,不真抓实干,将这些企业做优做好,那么我们将重蹈历史覆辙,再丧历史机遇。首要的工作就是要切实在服务管理中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坚持企业优先、项目优先、纳税人优先,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首先要落实各项政策,要全面落实上级有关减免的税费和专项扶持经费,规范服务等政策措施,让企业实实在在享受到政策的实惠。《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特色水产业发展的意见》(武政办[2004]123号)下发后,我区相应制定了《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特色水产业发展的意见》(汉政办[2004]54号),文件中明确提出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促进全区特色水产业发展。一是从支农资金、科技专项经费中划拨部分资金用于特色水产业的发展;二是对有一定规模、能带动农户的加工企业,实行贷款贴息;三是对争取到市政府项目资金的企业、项目、基地实行配套政策(按市10区1的比例配套)。”这些明文规定的政策要切实到位,让基层和企业切实感受到区委、区政府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决心和支持。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强调指出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和正确价值观,重实际、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弄虚作假”。区委、区政府要站在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高度来落实各项政策措施,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推动农产品加工业的优势发展。要带头树立诚信形象,做到承诺的事项就要坚决按时兑现。在调查中,我们认为代表我区特色的“米”加工企业——银莲湖物资贸易公司,“鱼”加工企业——阿卜沃德食品公司,由于有些部门旧的思想观念的束缚,产权不明晰,这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我们建议:一是要落实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放宽国内民间资本的市场准入领域,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采取措施,实现公平竞争”的方针,将这些企业和引进的企业同等对待,对他们同样实施优惠的政策,低价提供厂房、土地,并加以多项优惠扶持措施。二是区委、区政府对此类问题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并督促有关部门和单位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杜绝这种“内外有别”的现象的发生。同时,要强化优质服务。农产品加工是一项跨行业、跨部门、多学科的系统工程,各相关部门和管理单位要充分认
识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对落实“三农”政策的重要意义,是贯彻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的具体实践,要切实从思想上加强认识,切实从行动上做好服务,克服有的职能部门行政执法中的一些陋习和痼疾,杜绝在收费、办证等方面的违规甚至违法行为。
(三)、突出重点,加大力度,有力推进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近年来,区委、区政府围绕农业产业布局的调整,积极推进农业改革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工作中仍然存在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户之间信息屏蔽,农业产业化经营仍然口号多、行动少、施行难等问题。因此,我们建议推进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实施农业产业化的运营要通过突出工作重点、加大工作力度来推进发展。一是要切实搭建企业和农户之间信息双向互动的畅通平台,使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农户间形成紧密的联系,从而使双方能通过信息,加强产销合作。在遵循市场规律的前提下,通过市场调节,实现农产品在生产、流通、加工三环节之间的增值,通过市场信息媒介实现企业和农户双赢的目标。二是要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战略,加强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的紧密联系,构建农户、农产品加工和销售企业之间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业发展和利益分配机制。重点是要扶持和培育发展前景良好的优质企业。这些企业一头连着市场,一头连着农户,能把市场信息、适用新技术、管理经验和生产技能传递给农户,有效地解决分散的千家万户的农户经营与千变万化大市场的连接,促进产销衔接和农业结构调整,政府要从财政、信贷、税收等方面加大对这些企业的支持力度,推进其产业化、规模化发展,使之成为强有力的市场竞争主体和带领广大农民参与市场竞争,拓宽增收渠道的组织依托。通过搭建畅通的信息互动平台,通过强化订单生产,合同经营,农户自然而然就会通过看得见、摸得着、取得了的效益中转变种养方式和种养习惯。如此互动的过程,如此双赢的效益,农业结构的调整、农业产业化的经营、农产品加工业的推进也自然落到了实处。
(四)、加快科技进步,加强标准体系建设,切实保障农产品加工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我区农产品加工业技术装备和管理水平较落后,产品精深加工不够和技术含量较低,到目前为止没有一家企业通过了国家质量标准认证。在质量标准和食品安全的要求越来越严格的今天,工艺水平不高、质量标准不严、食品安全不强的企业是永远长不大的。我们要直面这种现实,采取切实措施改变这种现状。科技是经济发展的引擎。区委、区政府及主要职能部门要采取切实措施着力实施制度创新、结构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加快农产品加工业的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要推进科技和生产的有机结合,加速高新技术研究和转化为生产力的进程,通过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改良传统农产品品种和品质;要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实行品牌化营销,大力推广绿色产品生产技术,发展有机农业和无公害农业;要解决农业产后科技投入不足的问题,设立专项科研经费,支持农产品及加工业各项技术的研究和开发。科学完善的农产品质量标准和检验检测体系,是企业增强市场竞争力、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关键和保证,也是农产品加工业特别是食品加工业发展的必然要求。要借鉴先进的经验,尽快形成和完善农产品加工质量标准体系,逐步形成既符合实际又与先进水平接轨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提高农产品及加工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做到用标准组织生产,规范市场,保障销售,全面提升农产品加工业的整体水平和效益,使农产品加工业不断发展壮大。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思考(第3页)一文由www.xiexiebang.com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