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含山县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发展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0-03-18 含山县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发展的思考
我县地处皖东,位于江淮之间,是国家大型商品粮和油菜生产基地,水产品和畜禽养殖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农副产品资源丰富。
一、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县紧紧围绕优质米、优质棉、优质油等战略性主导产业开发,梅花鹿、茶叶、芝麻、白鹅、山羊等区域优势特色产品生产,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引导发展农副产品加工、贮藏、保鲜、运销,农副产品加工业整体实力明显增强。全县培育出规模较大,经营较好,带动能力较强、发展前景广阔的大平油脂、振华棉业、裕丰棉业、运丰棉业、鹰皇麻油、含山油脂公司、好再来卤制品、褒禅山麻油等重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基本形成了生产基地不断扩张,龙头企业不断壮大,产业化经营机制不断完善的产业化经营格局。主要特点是:
1、基地支撑能力不断增强。全县特色农业大多数依托本地的资源、传统生产技术发展起来的,主要有沿苍山、长山山脉的山羊养殖基地,沿塔古路交通干线的棉花、油料走廊,长山、横龙、刘武的名优茶生产基地,巨兴的红瓜子种植基地,以含南运漕、铜闸为主的优质稻、优质棉生产基地,沿苍山、福山的林木、苗木花卉基地,以及沿裕溪河、滁河、清溪河流域的水产养殖基地。从而形成优质米、优质油、优质棉、茶叶、林产品等农业主导产业以及鹿系列产品、青虾、河蟹、山羊、红打瓜、名优茶等特色农产品。
2、骨干企业带动能力逐步增强。全县共有各类农副产品加工企业320户,从业人员6800人,完成农产品加工产值15亿元。围绕种养基地建设,依托资源优势,就地取材,就地加工,逐步形成了铜闸、运漕的棉花加工,含城、铜闸、运漕的板鸭屠宰加工,环峰、昭关的麻油、菜籽油、棉籽油加工,太湖山的鹿产品及中药材加工,以及各镇的粮油加工等一些相对集中的农产品精深加工集中区。
3、质量和品牌意识普遍增强。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企业的质量意识和品牌意识大大增强。全县已相继成功注册了“大平”、“鹰皇”等名牌商标,创出了“含昭”和“三口塘”等系列食品,“昭关翠须”、“横龙翠眉”、“巢红瓜子”、“运漕冻冷虾”、“褒禅山麻油”、“大平纯正葵花籽油”、“太鹿鹿血酒”等国家级和省级“名优产品”和“特色农产品”,其中“昭关翠须”绿茶被省认证为无公害农产品,经济效益十分显著,品牌效益日益凸显。
4、体系建设日趋完善。一是先后建成了河刘杂粮市场,祁门麻油市场,运漕、铜闸水产品批发市场,其搞活农产品流通的作用日益得到发挥。二是农业信息网入乡工程。全县8个镇全部建立农业信息网终端,通过这个无形市场拓宽了农产品流通渠道。三是加强运销大户和农民经纪人队伍建设,通过实施“双百示范工程”,发挥农民经纪人、能人大户带动作用,基本形成了产加销一条龙,农户、基地、龙头企业一体化的市场机制新格局。
5、存在问题。从农副产品深加工业发展看,尽管近年来推进速度快、势头好,但从总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当前突出问题是我县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总体规模小、竞争力不强;技术创新、新产品研发不够,农产品加工层次低;企业融资渠道不畅,发展资金严重不足;农产品加工制品的质量标准体系不健全,缺乏切合当地实际、突出地方特色的农产品深加工品质量标准体系;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较低,企业家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1、指导思想。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县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以市场需求和承接产业转移为导向,以基地建设和龙头企业为抓手,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实现农产品的多层次加工转化增值为方向,突出优势特色产业和主导产品,大力发展各种形式的精深加工业,全面提高农副产品加工能力、技术水平、产品档次和企业效益,提高区域经济竟争力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目标任务。到2015年,全县农副产品深加工产值突破50亿元;培育规模以上农副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50家,其中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农副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5家、超千万元的20家;建立3个以农副产品龙头企业为核心的产业集群,农副产品深加工比例达到30%以上。认证无公害绿色、有机农副产品达40个以上,其中省级以上名牌农产品达20个以上。
三、重点产业
以7个主导产业为重点,结合县经济开发区建设规划,依托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
1、稻米加工。依托各镇粮油加工企业等为龙头,重点开发优质营养米、米糠综合利用、碎米综合开发、稻壳综合利用等稻米深加工项目。全县稻米深加工产品产量占稻米总产量的30%以上。培育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农副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1家,打造省级以上名牌产品2个以上。
2、油脂加工。以大平油脂有限公司、鹰皇麻油有限公司、含山油脂有限公司为重点,推广低温冷榨、挤压膨化、低温浸出、脱溶、物理精炼等制油新技术、新设备,减少环境污染,提高产品质量,降低能耗;积极开展植物油脂生产和菜籽蛋白饲料开发利用;利用菜籽饼粕、皮壳、油脚等副产物深度加工开发新产品。培育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龙头企业5家。
3、肉食品加工。依托好再来卤制品有限公司、兴业肉食品有限公司等企业,延伸传统肉制品精深加工,开发食用方便的食品罐头、火腿肠、肉松、扒鸡、风鹅、板鸭等产品,开发羽毛等副产品深加工项目。全县肉制品深加工率达到30%以上。培育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2家。
4、水产加工。依托运漕、仙踪等水产公司,开发青虾等水产品等精深加工技术,生产鱼糜、鱼糕、鱼丸、鱼肉肠等方便即食品以及冷冻调理食品、休闲食品。培育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
5、棉花加工。依托振华棉业有限公司、佳诚纺织有限公司等企业进行棉花产品精深加工,开发精纺、面料、服装等高档棉制品,延伸产业链,提升竞争力。培育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国家级龙头企业3家。
6、茶叶加工。依托刘武茶场、横龙埠茶场、长山茶场、太湖山鹿场等龙头企业,开发名优茶及绞股蓝保健系列食品。培育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龙头企业1家,无公害农产品认证6家。
7、林特产品加工。利用我县丰富的林木资源,依托永华木业有限公司、横龙埠门业等企业,重点开发实木地板、强化木地板、家具生产,形成产业集中区,打造清溪木地板生产基地。培育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龙头企业。
四、主要措施
1、整合资源,营造发展环境。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有关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政策措施,积极争取中央和省扶持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进一步拓宽农副产品深加工企业融资渠道,加大信贷资金的支持;对农副产品深加工企业开展综合利用、建设加工专用原料基地按规定实行税收优惠;采取特殊政策,强势招商引资,鼓励外商以独资、合资形式,创办龙头企业;积极鼓励和支持现有大中型农副产品深加工企业,采取兼并、收购等资产重组形式,实行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联合发展。
2、发挥优势,培育特色产业。立足资源优势,按照优势产品产业化、特色产品规模化、大宗产品优质化的思路,走特色加规模提档次延链条增效益的路子。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培植本地的主导产业。要依托“安全粮仓”工程、“北棉南移”工程、“畜牧强农”工程、“渔业富民”工程,提倡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发展特色农业。要调整布局,优化结构,加强主要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为精深加工提供充足原料。
3、建好园区,打造发展平台。以县经济开发区和各镇工业集中区为依托,以龙头企业为核心,打造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集群。对开发区和集中区进行功能分区,设立农副产品深加工专业园区,引导和促进各种要素向园区集中,大力培育园区产业优势。对入园的农副产品深加工企业,实行更加优惠的政策,给予更大力度的扶持。
4、挖掘潜力,培育知名品牌。进一步强化品牌意识,充分挖掘潜力,巩固知名老品牌,培植更多有影响力的新品牌,靠品牌抢占县场,靠品牌增加效益。加强对名牌产品的保护和支持力度;鼓励和扶持企业提高产品质量、档次和品位,争创名牌;支持企业积极开拓市场,跻身名牌行列。
5、突出重点,完善服务体系。加强农业科技、信息、物流等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农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一是以精深加工为重点,加强科技服务,力求在稻麦油、畜禽、和淡水鱼加工关键技术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二是以利益联结为纽带,加强信息、物流服务。推行“四统一分”的经营管理模式,提高组织化程度,稳定产销关系,规避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促进农企“双赢”。通过3-5年的努力,力争把我县建设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重要农副产品深加工基地。
6、筹措资金,政府奖励扶持。政府从财政支农资金中切出一部分,成立农产品深加工奖励扶持资金,对产值超亿元的国家和省级龙头企业以及创国家级、省级名牌的企业予以物质奖励。对发展潜力大、发展势头强劲以及与基地联系紧密、带动能力强的重点企业予以资金扶持,形成社会关心龙头企业,政府扶持龙头企业,企业争先进位的良好氛围。
第二篇:关于发展旬阳县农副产品加工业的思考
关于发展旬阳县农副产品加工业的思考
作者:罗英
旬阳县有45万人,国土面积3554平方公里,地处北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兼有暖温带和中温带山地气候持征,生物多样性且资源丰富,具有开发生物资源,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的有利条件。
一、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必要性
(一)我县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向中级阶段的过渡期,是工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机遇期。烟草食品,新型材料,水电能源,装备制造业和生物制品业初具规模,且成为我县工业的五大支柱产业。随着矿产资源的逐步枯竭和水电资源的充分开发利用,装备制造业受市场和装备技术水平的制约,唯有烟草食品和生物制品这两个与农业和农民密切相连的产业最具发展潜力,所以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将成为实施工业强县战略的必然选择。
(二)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中央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作出了全面部署。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要求我们制定十二五规划必须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须作出艰苦不懈的努力。为此《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建议》提出了“五个坚持”的基本要求:即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这“五个坚持”,指明了加快经济转变发展方式的努力方向和工作重点。我县处于水源保护地,环境约束将进一步强化,矿产资源的枯竭和节能降耗的硬性要求,迫使我们把加快农副产品加工业这个利用可再生资源的产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突破口和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强力支撑点。
(三)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任务,我们作为一个传统农业县,农业人口比重大,要在“十二五”期间统筹城乡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重点和难点都在农业人口的转移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方面,而只有加快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才有利于实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和富民强县的目标。
二、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客观性
(一)我县生物资源丰富,县内农作物29类385个品种,中药材在达496种。大宗特色农副产品有烟、桑、畜、狮头柑、贡米、拐枣、油桐、魔竽等。是国家优质烤烟基地县,年种植面积10万亩以上,属西北第一强县;是全国著名
优质蚕茧之乡,桑园面积达10万亩;是全国人工栽培黄姜第一大县,现留存面积10万亩左右;1999年旬阳油桐就被列入全国名乡大典,同时被命名为油桐名乡,油桐保有面积10万亩。从十一月五日全县地方特色产品展示活动中各乡镇展示的38类100余种地方特色产品看,烟、桑、姜、魔芋、油桐、肉鸡和生猪等特色产品已具备工业化生产加工条件,而狮头柑、贡米、拐枣等特色产品也颇受县内外客商青睐,工业化生产加工的潜力巨大,我县地处南北过渡带,生物多样性,使我县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
(二)我县群众种植魔芋、油桐、拐枣、狮头柑等特色产品历史悠久,有在房前屋后,田边路边种植的习惯和技术,为大规模种植提供了基础条件;农村家家养鸡,户户喂猪早已成为传统,目前,全县按照“基地区域化、经营产业化、生产规模化”的发展思路,推进规模化生产,到2010年底:全县生猪饲养总量将达到140万头,养鸡100万只以上,随着汉江、旬阳梯级电站的建成投产,水产养殖空间巨大。加上新农村建设及党中央各项惠农政策的贯彻落实,农业产业将会得到快速发展,传统的种养习惯和技术与先进经营理念和优惠政策相结合,为我县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与政策支撑。
(三)旬阳烟厂、健兴魔芋、明文油脂、恒源生化、兴农种鸡厂、聚鑫食品公司等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已初具规模,并将逐步成为带动种养业发展的龙头企业。旬阳烟厂历经30多年发展,每年带动烟农稳定种植烤烟10万亩左右,烟叶产值1.5亿元左右,实现税收3000万左右,已成为我县农民致富、财政增收的可靠产业;再经烟厂生产加工包装后,年可提供税收4亿元左右。兴农种鸡厂,恒源生化公司等企业成功地探索出公司+基地+农户生产加工模式,使企业有了可靠地原料基地,农户有了稳定的产品用户,实现了双赢目标,也为我们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提供了宝贵经验。
虽然我县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具备一定的资源优势、企业基础和惠农政策的强力支持,但仍然存在着特色资源品种多、数量少、龙头企业不多、产业链条不长、技术含量不高、竟争力不强等问题。我们一定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超前思维,超常运作,采取有力措施,力争在十二五到十三五期间把旬阳10种以上特色产品打造成陕南名优特色产品,并进入周边大中城市,使农副产品加工业的产值达到100亿元,占全县工业产值30%以上,真正成为旬阳工业的支柱产业,走出一条资源循环利用,低碳绿色的新型工业化之路。
三、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的主观性
(一)基地培育。虽然我县资源丰富,但每种资源数量不大,很多资源还不具备进行现代化生产加工的条件。目前仅有烟、桑、油桐、生猪等少数品种有一定量的积累,其余特色资源量仍显不足,因此我们一定要按照“基地区域化、经
营产业化、生产规模化”的发展思路和“公司+基地+农户”的种养模式加快基地建设步伐,大力推进规模化生产。力争3—5年时间使魔芋、黄连木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左右,林下养鸡达到200万只以上,全县的烟、桑、姜、油桐、魔芋、生猪、肉鸡等5—10种特色资源可供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加工利用;用5—10年时间使狮头柑、拐枣、核桃、富硒大米、苎麻、中药材等特色资源的种植面积达到5万亩左右,赤岩黄牛、白山羊、大鲵、孔雀等特色养殖及水面养殖达到一定规模,成为特色资源加工的后续产品,变特色资源为优势资源。
(二)企业培育。截止2009年底,全县从事农副产品加工业的企业及个体工商户2577户,从业人数6214人,实现产值146873万元,其中,法人企业29家,从业人数1911人,实现产值110357万元;从事农副产品加工的规模企业6户,产值8亿余元,到2010年底规模企业可达8户,产值突破10亿元,但除烟厂产值超过5亿元外,其余规模企业产值尚未突破亿元大关。因此,我们一定要加大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的培育力度,力争十二五末健兴、净源、明文、科威(或恒源)、润农、新森林等企业产值过亿元,烟厂产值过20亿,同时加大农副产品销售企业培育力度,产供销同步发展,全县农副产品经营年产值或收入过亿元企业达到10户以上,促使兴农种鸡、聚鑫食品、庆丰油脂、王家院食品、富源工贸、薏仁酒酿造、惠灵蚕丝制品、天正酿造等企业进入规模企业行列,使从事农副产品加工的规模企业达到20户,产值50亿元以上,充分发挥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同时要着力培育农副产品深加工企业,不断开发需求弹性大、附加值高、方便化、功能化、绿色化、复合性的产品,进一步完善产业链,使资源综合循环利用和清洁生产在每一个企业发挥作用,努力打造旬阳太极城农副产品统一标识品牌,使农副产品加工业由工业依附型向工业主导型发展,变优势资源为优势产业。
(三)人才培育。人才是第一资源,我们在科技创新、企业管理、生产经营、农副产品的种养方面都存在人才匮乏的问题。因此,我们一定要正视现实,加大人才培育力度。一方面是对现有从事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人才的培训,对从事农副产品种养技术人才的培训,可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进行培训,要把有实践经验的人才请进企业,到田间地头进行面对面的培训,做到学以致用,同时要充分发挥职业中学的作用;一方面要高度重视人才的引进,不仅要引进技术人才,还要引进管理人才,要制定优惠政策,使人才引得进,留得住。在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中,我们不仅要下大力气招大商引巨资,使更多的好项目落户旬阳,更多的资金投入旬阳,尤其要把更多的优秀人才吸纳到旬阳,利用他们的管理优势、技术优势和先进理念,尽快做大做强我们的农副产品加工业,为县域经济突破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第三篇:君山区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发展规划
2011-2015年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时期。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是我区实现“现代农业示范区”的重要内容,对促进我区农村稳定、农业发展和农民生活富裕具有重要意义。本规划是根据区委、区政府要求,从我区农业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在全面分析我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情况基础上制定,是指导今后五年全区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的重要依据。
第一章 发展现状及环境 第一节 发展现状
1、农产品加工企业逐年增加。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迅速崛起,到2010年底,全区各类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 180多家,其中规模企业31家,省级龙头企业2家,市级龙头企业10家。实现产值50.9亿元。通过招商引资,永盛油脂、国泰食品、李记食品等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先后落户我区,提升了我区农业产业化整体水平。
2、农产品市场化程度明显提升。通过发展农产品品牌、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多种途径,我区在08年就获得了“全国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基地”国字号招牌。同时有140多家企业通过IS0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QS质量安全认证。在市场开拓方面,我区农产品除主要销往长株潭地区外,还远销武汉、江西、河南、北京等地,以及珠三 角、长三角和东北市场。2010年我区农产品销售额达到45.8亿元。
3、农产品加工产业集聚初具规模。通过近几年的发展,特别是近两年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年活动的开展,农产品加工业集聚基本成形。形成了黄茶产业园、洞庭湖绿色食品产业园合力发展的园区发展模式。2010年,园区企业实现生产总值8亿元,税收2000多万元,解决劳动力就业近3000人。以国泰食品、君山银针、巴陵春、李记食品、永盛油脂为代表的农产品加工业,成为我区农产品加工业领域中的排头兵。
4、农业产业化日益增强。农产品加工业在我区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增强,逐步成为我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并在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家,引导发展了银丰棉花、丰盈蔬菜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49家,吸收农民会员3000多人,依托龙头企业和合作组织建立了“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联系农户4.3万户、基地面积30多万亩。参与产业化经营的农户比普通农户每户年平均收入高千元左右。
第二节 发展环境
1、资源环境。君山区具有优良的生态环境和自然条件,自然资源丰富。全区有40万亩耕地、棉花10多万亩,蔬菜 瓜果播种面积10多万亩、10多万亩水面,且水质较好,具有生产和发展绿色、无公害有机食品和特色农产品的基础。全区农产品优质率和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率分别达到95%和85%,有6.6万亩农产品基地获国家无公害蔬菜和健康水产品产地认证。“君山银针”、“巴陵春”获中国驰名商标,广兴洲大白菜获地理标志,“乐宝牌”系列产品和“国泰牌”航空食品分别获得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产品,永盛的君山牌食用油获湖南著名商标,“彭激光”葡萄成为我区首个绿色品牌,佳顺芦苇笋、虹宇的蝴蝶兰、丰盈蔬菜专业合作社的“赵大爷”放心菜和“八百里洞庭牌湘妃泡菜”分获湖南(国际)各届农博会金奖。此外,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位居全市前列,现代科技为农产品生产提供了技术保障,广阔的市场、便捷的交通等也是我区发展农产品生产的有利因素。
2、政策优势。今后五年,随着“富民强区”战略的实施,产业支撑力和城市承载力的增强,君山作为全市农产品加工中心地位的全面提升,市对区的带动作用将进一步凸显,工业对农业的反哺能力将进一步提高。此外,农副产品加工业是我区着力打造的优先发展的重点产业之一,绿色食品产业园是岳阳市全力打造的两个千亿产业之一,黄茶产业是湖南省千亿产业之一,将会得到更多的资金支持、政策扶 3 持以及更加优化的发展环境。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重要途径。
第三节 面临挑战
总体上来看,我区农副产品加工产业仍处于初级阶段,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和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面临着新的挑战:
1、龙头企业规模小,精深加工能力弱,产业链不长。从加工能力看,主要以农产品粗加工为主,精深加工度不高,产品附加值低。作为黄茶主产区,黄茶精深加工能力弱,每年黄茶加工能力仅占生产总量的1/4。
2、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偏低,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目前企业与农民之间还没有真正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订单农业”还比较脆弱,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科技服务组织等中介组织发展比较缓慢,企业很难直接与农户打交道,农民很难从企业的快速发展中受益。
3、原料基地规模小,难满足加工企业生产需求。没有形成专业化、标准化、优质化的原料基地体系,均衡供货能力不强。我区几家大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如永盛油脂、李记食品、国泰食品、巴陵春等都要从外地调运部分加工原料,本地原料不能充分满足区内企业加工需求。
4、缺少发展资金,银行信贷问题突出。由于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在收购季节一次性收购原料,占用资金时间长,同时也由于多数龙头企业抵押和反担保能力较弱,很难从银行贷款。发展资金难以筹措是严重影响我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第二章 指导思想、主要原则及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主线,以科学规划为先导,以科技进步为支撑,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全面布局,重点发展精深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逐步实现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的转变,由数量增长向质量和效益提高转变,促进农副产品加工业快速、持续、健康发展,着力把君山建成全省乃至中部地区重要的农副产品加工业基地。
第二节 主要原则
1、市场导向原则。突出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和农户的市场主体地位,发挥市场机制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坚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以提高效益为目标,努力适应市场主体多元化、市场需求多样化、市场竞争国际化。
2、突出特色原则。实行分类指导,明确发展重点,突出特色优势,形成“一村一品”各具特色的产业布局。
3、科技创新原则。依靠科技进步,加大技术创新研发力度。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引进和开发高新技术产品,提高企业自主科技创新能力。
4、龙头带动原则。积极建设与龙头企业关联的原料基地,引导加工企业与农户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均享的联结机制,以重点企业为龙头,带动整个产业链条的形成。
5、规模经营原则。不断发展壮大特色产业基地规模,促进农产品加工向园区集聚,积极扶持特色产业做大做强。
6、可持续发展原则。加强资源的深度开发利用,保护环境,节能降耗,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和谐统一。
第三节 总体目标
今后五年,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紧紧抓住农产品加工增值的关键环节,在结构调整和产业不断升级、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显著降低加工能耗的前提下,力争实现年均增长10%的发展速度,到2015年农副产品加工业产值达250亿元,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达到3:1,具体目标为:
——农产品加工水平不断提高。到2015年我区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粗加工)达到60%,力争实现主导产业集群大发展,产品加工水平大提高。
——产品质量水平大幅度提升。建立高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体系,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生产得到更快发展,推动农产品加工企业开展各类产品及管理体系认证,全面提升农产品加工业标准化水平。到2015年,力争60%左右的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ISO、HACCP体系认证,争创国家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产品10个以上,省名牌农产品达到20个。
——技术与装备水平有较大提升。联合省农大、省农科院等科研机构,形成产学研一体化发展链条,及时将农业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引进一些先进的农产品加工重大装备。到2015年,农产品加工新技术得到推广和较广泛应用,农产品加工总体技术与机械化操作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龙头企业集群度更高。到2015年,全区具有较大规模和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达50家,打造年销售收入过亿的农业龙头企业5家和超百亿的农副产品加工园区1家。
——基地建设布局更加优化。根据我区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需要,建设一批高标准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带动农户进行标准化生产。
——产业化经营带动能力更强。到2015年全区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100个,力争使更多农户进入农业产业 7 化经营领域,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农户占总农户的比重达到70%以上,农户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
第三章 产业布局 第一节 总体布局
按照省主体功能区划分,君山区属于限制开发区域中的农产品主产区。根据《君山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一核两点三板块”发展布局的总体要求,今后君山区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发展布局严格按“两园一区”来安排生产力。两园即绿色食品产业园和黄茶产业园,是国家级农副产品加工基地,是省农副产品加工核心园区,一区即“统筹区”;统筹区包括广兴洲镇、许市镇、采桑湖镇、钱粮湖镇、良心堡镇等五镇,是现代农业重点布局的区域,是洞庭湖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
第二节 具体布局
全面抓好茶叶、菜、粮、棉、油、林业、水产、畜禽等八大产业,扎实推进生产基地建设。高标准建设以广兴洲镇和西城办事处为主体的10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以良心堡镇为主体的10万亩优质棉生产基地;以许市、采桑湖等镇为主体的10万亩优质稻生产基地;以良心堡、钱粮湖等镇为主体的10万亩优质油料生产基地;以柳林洲镇为主体的 优质葡萄生产基地;以采桑湖等六大湖泊为主体的4万亩水面综合养殖开发生产基地;以养殖场为主体的生猪养殖基地;以天井山为主体的林业生产基地;以芦苇总场为主体的4万亩芦苇生产基地;以许市镇为主体的水果、茶叶生产基地。重点抓好环洞庭湖基础农田重大工程、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无公害蔬菜基地、洞庭湖水产品基地等项目以及国泰食品安全检测平台等配套设施建设,突出抓好银丰、丰盈、惠农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将君山打造成为国家级农副产品加工贸易综合示范区。
第四章 重点产业
1、黄茶加工。争创“中国黄茶之乡”品牌,着力黄茶系列产品的研发与生产,重点推进黄茶产地初加工和精深加工。黄茶加工以精制加工及深加工为主,开发新型茶饮料、袋泡茶以及茶氨酸、茶黄素、茶多酚、氨基酸等丰富营养物质新产品。重点开发许市黄茶产业基地、柳林洲镇黄茶产业园。到2015年茶叶达到5万吨,产值达50亿元。
2、绿色粮棉油加工。重点推进产地初加工与精深加工,加强副产物综合利用,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粮食加工,重点开发传统主食品工业化生产技术和副产物综合利用技术,发展大米、速食米饭制品、休闲食品、杂粮方便食品以及变性淀粉、米糠油、胚芽油等精深加工产品。棉花加工,主要开发棉籽剥壳与制油新技术、新工艺,推进棉籽油、棉籽蛋白等副产物综合利用。油料加工,重点推进加工专用品种多元化和原料基地建设,大力开发节能、环保的油脂加工新技术,增加菜籽油、棉籽油和特色油脂产量,开发油料蛋白、生物活性物质等高附加值产品,促进油料作物转化增值与深度开发。重点培育永盛油脂“双低”油菜籽综合加工技术和棉籽蛋白深加工及食用油加工升级改扩建、兴湘米业大米加工、银湖米业大米加工和米制品加工。到2015年我区粮棉油年加工达100万吨以上。
3、绿色果蔬加工。建设许市绿色果蔬加工产业基地,重点推进产地加工,发展果蔬物联网,增加农民收入。果蔬汁加工,重点开发原料预处理、高效榨汁等技术,发展浓缩汁、NFC果蔬汁(非浓缩还原汁)、复合汁、果蔬汁主剂。果蔬罐头加工,重点开发电脑程序控制自动杀菌、综合利用等技术,发展柑桔、葡萄、西瓜等,促进果蔬罐头加工装备向连续化、机械化、智能化方向发展。脱水果蔬加工,重点开发联合干燥技术、节能干燥技术等,发展白菜、葱蒜、辣椒、番茄、胡萝卜、芦笋等脱水产品。果蔬物流,重点推广应用果蔬贮运保鲜新技术,发展果蔬冷链物流系统。果蔬加工2015年达50万吨。
4、绿色畜产品加工。重点推进肉禽蛋加工业,倡导清洁生产、节能减排和资源综合利用,提高附加值。肉类加工,重点发展传统肉制品加工技术和冷链物流技术,积极发展冷却分割肉,扩大低温肉制品、功能性肉制品产量,生产罐制品、腌制品、干制品、熏制品,完善质量控制体系和追溯体系,保障肉类食品安全。禽蛋品加工,除开发火腿肠、鸡鸭系列产品外,重点开发新型蛋制品生产技术与设备,推动传统蛋制品工业化生产,开发液态蛋、高特性专用蛋粉、蛋黄卵磷脂、蛋黄油、蛋清低聚肽等新产品。重点发展以养殖场为主体的生猪养殖基地。积极扶持佳顺食品、穗谷食品、湖边蛋品加工厂、川康酱品等公司发展壮大。到2015年绿色畜产品达到10万吨。
5、绿色水产品加工。重点推进水产品精深加工、低值水产品和加工副产物的高值化开发和利用,完善水产品物流体系,提高产品品质,降低损失率。淡水鱼类加工,以原料产地为依托,实现就地就近加工,鱼类罐头、干腌制品以及传统风味鱼制品加工工艺,大力发展鱼糜制品、各种鱼片、调味即食食品等精深加工。虾蟹类加工,重点突破保活、保鲜技术和副产物综合利用技术。到2015年,水产品达到10万吨。
6、纺织加工。支持南田自动络筒机和FA506细纱机的引进及改造项目、有利发扩锭30000锭汽流纺项目、率新苎麻保健袜年产500万双生产线扩建项目和中缘服饰生产线改扩建项目。以南田、银丰、有利发为依托,做大棉花加工,加快纺织业升级换代。加大纺织服装企业的招商引资力度。引进1-2家集纺织、服装于一体的综合性企业。建设良心堡镇纺织工业小区。
7、莲藕加工。以清洁化加工和综合利用技术,积极探索莲藕的精深加工,提高莲藕资源的利用率。大力发展高附加值的莲子粥、莲肉糕、莲子芯等莲制品以及调味藕、糖醋藕片、酱汁藕片、脱水藕片、速冻藕片、速冻藕粉、藕片罐头、藕汁饮料、速溶藕粉、保鲜藕、莲藕果脯等藕制品,重点建设团湖莲藕生产基地。到2015年藕制品达到80万吨。
8、林产品加工。以洞庭湖生态家居园、龙岳达木业等为依托,充分利用我区6万亩林业资源,总产值从目前的1.3亿元增长到6亿元,年均递增35.6%。重点发展人造板、木浆造纸的生产加工,以及副产品的加工利用,到2015年,全区林产品加工产值达8亿元。
第五章 重点任务
通过产业向园区集聚、实施科技创新、加强农产品安全管理以及农业信息化等重点任务的实施,为推进我区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第一节 加快农产品加工产业向园区集聚发展
通过优势农产品加工产业集聚,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推进绿色食品加工产业园区建设,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 成加工集群,实现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由传统加工工艺向现代高技术转变,由资源消耗型向高效利用型转变,使加工园区成为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载体。到2015年,建成省级黄茶产业园1个,产值达50亿元;省级绿色食品产业园区1个,产值达100亿元。
第二节 推动农产品加工技术创新
鼓励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与企业的产学研对接,组建专业性的农产品加工研发中心或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技术创新机构,选准科研重点,进行联合攻关,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促进建立以加工企业为主体,科研单位、大专院校为依托的自主创新机制。通过研究、开发、引进、推广一批农产品加工重大关键技术、工艺和装备,突破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方面技术瓶颈的制约,全面提升我区农产品加工业的技术水平,培育一批具有较高市场占有率的名牌产品。
第三节 完善农产品加工质量安全管理
通过建立完善农副产品加工质量标准和检测体系,加强从原料生产到加工全过程的标准化管理和质量控制,提高农副产品加工质量安全水平。主要主任:及时收集、掌握和整理农产品市场发展动态,并随时反映农产品贸易中出现的新情况、新趋势和新问题,为农副产品加工企业采取积极的应 对措施提供参考依据。加强农产品加工全程质量控制体系建设。加快农产品加工企业推行质量管理与控制体系,进一步加强对已通过认证的企业后续监管。同时,建立健全农产品加工企业质量安全诚信体系。
第四节 推进农产品加工信息化发展
通过信息化带动,促进农副产品加工业走新型工业化的路子。主要任务:推进农产品加工企业信息化。通过信息网络,及时提供农产品加工市场信息,为农产品加工企业经营管理提供重要依据;推动农产品加工企业开展电子商务应用,选择在电子商务应用方面有一定基础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试点示范;探索建立农产品物流信息化平台。构建农产品加工、生产、运输、销售的物流信息数据库,实现农产品物流的现代化、标准化和信息化。
第六章 保障措施
一、拓宽投融资渠道,促进龙头企业健康发展
1、财政扶持。区财政进一步加大对农业产业化资金扶持。逐步增加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年增长幅度不低于经常性财政收入增幅;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科学技术经费、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等项目资金,要重点用于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
2、信贷支持。通过调整贷款结构,优化贷款投向,把投资重点向基地建设和龙头企业倾斜,促进农业结构和产业内部结构调整。
3、招商引资。鼓励外来资本、工商资本和民营资本在我区投资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建立生产加工基地,在项目审批、土地供应、银行贷款、财政资金安排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达到区级龙头企业基本条件的,优先增补为区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对投资规模较大、带动能力较强的,优先安排农业产业化项目资金。
二、积极引导,进一步完善企业与农户利益联接模式 进一步完善“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一村一品专业村镇+农户”和“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等各种企业与农户利益联接模式。在此基础上,探索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兴办农产品加工业、农民土地经营权入股或转移、“公司+中介组织+农民”形式的股份制合作组织等新型模式和机制,以加强企业和农户间的利益联系,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长期稳定的利益联接机制,使农户最大限度地分享农产品加工、流通等环节的利益,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三、实施标准化生产与管理,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
一是强化宣传,使广大干部群众充分认识到生产无公害产品和发展绿色农业的重要性。二是完善检验、检测机构及企业的技术标准体系,积极组建一支高素质的专家队伍,帮 助相关部门和企业建立起严密的标准化体系,使农业生产和企业管理逐渐步入正规化、标准化。三是加强对农民和企业职工的技术培训,使其完全按标准化操作规程生产与管理。四是围绕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和农产品精深加工,加大农业标准化的实施力度。五是围绕农产品质量安全,把好农业从田间到餐桌全过程监控。六是围绕有害生物的入侵,加强动植物检疫和有害生物防治工作。七是加强农业科学技术的研究、应用和推广,提高农业机械化装备水平,促进农业标准化的实施。
四、加强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素质
一是围绕基地建设搞培训。根据各基地产业类型,对农民有针对性的搞好生产技术的培训。二是围绕开拓市场搞培训。根据目前经济发展趋势,培训农民现代市场意识、分析利用市场信息的能力,形成切实可行的营销策略和营销手段,从而有效提高农民驾驭市场的能力,减小市场价格波动对农民的影响。三是围绕企业需求搞培训。通过和企业联合,为企业培训大量精通业务的技术人才,支持企业发展。
五、强化组织推动,提高服务水平
1、加强组织领导。各级部门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解放思想,不断创新,把加快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产业摆上重要议程,纳入我区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并作为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科学编制产业发展规划,定期研 究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检查、督促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
2、部门通力合作。区直有关部门要积极制定促进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发展的办法、意见。建立定期会商制度,密切协调配合,定期研究和部署促进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发展工作措施,做好对重点龙头企业发展情况的跟踪服务和指导,建立推进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发展的生产、经营、人才培养、人力资源管理开发的协调工作机制,推进我区农副产品加工产业更好更快发展。
3、优化发展环境。进一步转变部门职能,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完善产业发展运行机制。打造服务发展的“快速”通道。加强对招商引资项目跟踪服务,积极解决项目建设中遇到的问题,搭建为项目、资金、人才、信息等要素合理有序流动的平台。加强电子信息平台建设,充分发挥专业信息主渠道作用。收集和发布招商引资政策、项目、资源、产品、市场等信息,提高为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发展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第四篇:大数据产业发展应用思考
加快贵州大数据产业发展应用的思考
当前,对于贵州省来讲,大数据产业的发展,既是新时期全省经济社会建设的崭新内容,也是政府部门电子政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在全国和全省经济发展的大视野下,如何按照国家大数据产业的战略部署,对加快贵州大数据产业的发展和应用进行深入研究和思考,已成为政府部门、高等院校、研究机构、产业部门乃至社会公众日益关注的热点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作用和战略意义。
一、加快大数据产业的发展和应用
1、大数据的定义及基本特征
大数据是通过快速获取、处理、分析后,从中提取价值的海量、多样化的交易数据、交换数据与传感数据。同时,大数据是一项有价值的国家资本,应对公众开放,而不是把其禁锢在政府体制内,因此积极倡导政府数据开放, 使公众可以通过任何数据平台了解和获取政府开放的数据信息和公共服务。所以,大数据具有数据体量(volumes)大、数据类别(variety)大、数据处理速度(Velocity)快、数据真实性(Veracity)高、巨大的数据价值和数据低密度(Value high and Lowdensity)成反比的基本特征,这些特征表明了大数据不仅体现在如何处理巨量数据从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也体现在如何加强大数据技术研发,抢占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沿,意味着随着市场交易与应用数据等新数据大量生成,传统数据的局限被打破,将为企业提供有效的信息并确保其真实性及安全性。所以,大数据不仅指其数据本身的规模,也包括采集数据的工具、平台和数据分析系统。对国家和地区来讲,只有加强大数据技术研发,才能抢占时代发展的前沿和先机。
2、加快大数据产业的发展和应用
大数据产业是指一切与大数据的产生于集聚、组织与管理、分析与发现、应用与服务相关的经济活动的集合,以挖掘分析服务为核心,包括数据中心、宽带网络等基础设施服务,数字内容服务、物联网服务、位置服务等信息服务,智能终端制造、电子元器件制造等电子产品制造,以及智能交通、互联网金融和智慧城市等应用服务。实践表明,继云计算、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之后,大数据正成为信息技术的新热点,产业发展的新方向,将对整个人类的生产与生活产生巨大影响,对国家和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带来深刻变革。对目前经济尚不发达的贵州省来讲,加快大数据产业的发展和应用,把握大数据发展方向,推动大数据开发应用,发展大数据服务产业,是推进贵州省信息技术产业集聚发展和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重要抓手,对推动贵州工业结构调整、加快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打造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升级版,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作用。
二、贵州发展大数据产业的优势和存在问题
1、贵州发展大数据产业的优势
2014年2月,贵州省人民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快大数据产业发展应用若干政策的意见》和《贵州省大数据产业应用规划纲要(2014—2020年)》,为 我省发展大数据产业指明了方向。为实现到2020年我省大数据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达到4500亿元的目标,应对当前我省大数据产业的发展优势进行分析。
一是气候环境优良的生态优势。贵州省属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夏季平均气温低于25℃,全年风速以微风为主,没有明显沙尘天气,空气质量常年优良。地质结构稳定,远离地震带,灾害风险低。优良的生态环境为发展大数据基础设施提供了独特的优势。
二是水煤资源丰富,电力价格低廉的能源优势。贵州水能蕴藏量居全国第六位,平均106千瓦/公里2,为全国平均的1.5倍。煤炭资源储量居全国第五位,煤气层资源量列全国第二位,全省火电装机容量超过2000万千瓦。电力价格具有竞争优势,贵州省工业用电平均价格明显低于国内其他地区。能源优势能够为大数据企业提供廉价、稳定的电力资源,降低企业运行成本。
三是地理位置和交通便利的优势。贵州省位于我国中部和西部地区的结合地带,连接成渝经济区、珠三角经济区、北部湾经济区,是我国西南地区的重要经济走廊。近年来,贵州省抓紧建设以龙洞堡国际机场为核心的“一干十三支”民航系统,以黔桂、成贵等铁路干线和贵广高铁、沪昆高铁为代表的铁路运输网络正在形成,2014年进入“高铁时代”。贵州省公路路网结构日趋完善,高速公路通车里程3261公里,2015年通车里程突破5100公里,实现“县县通高速”的目标。持续优化的交通条件,使贵州省经济走廊的地位进一步凸显。
四是具有西部重要增长极、内陆开放新高地的战略优势。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贵州省的发展,先后出台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和《黔中经济区发展规划》等政策规划,都明确了对贵州省的支持政策。2014年1月6日,国务院批复贵安新区作为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和生态文明示范区的战略定位,进一步加大了对贵州省发展的支持力度。
2、贵州发展大数据产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贵州省在发挥产业优势的同时,应十分重视目前存在的以下重要问题:
一是大数据产业基础薄弱。从全省和地区来看,大数据产业基础还比较薄弱,如大数据产业的结构不够完整,缺少具有较大规模、掌握核心技术、能够带动数据产业发展的行业龙头企业,对全省和地区的产业带动效果有限,由于高端产业链资源不足,在产业链的发展上,各个环节尚未形成上下游能够协作发展的模式。
二是传统企业对大数据认识不足。由于传统企业对大数据加快企业转型升级的运营理念认识不足,缺乏对企业的创新技术,企业内部的数据“孤岛”现象严重,不能对其数据价值进行充分挖掘和利用,加上对数据的管理技术和架构落后,导致不具备对大数据的处理能力,不仅数据安全和防范意识差,而且存在数据泄漏的问题。
三是大数据应用方面人才匮乏。贵州省由于处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与发达地区相比,大数据人才缺乏,特别是高层次、复合型的大数据科学家、首席数据分析专家短缺严重。尽管2014年贵州省成立了大数据研究院,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也分别成立了大数据学院,但培养的人才需要四年之后才能毕业,加上技术创新服务体系不健全,各类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建设不足,所以,大数据应用方面的人才匮乏已成为当前大数据产业发展的“短板”,如何集聚人才,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四是信息产业边缘化和产业结构不合理问题比较突出。当前,贵州省信息产业规模总量小,缺乏大型龙头企业,企业之间没有形成有效的产业链,加之信息产业根基不牢,配套产业缺失、关联度不高,尚未形成有效的产业链集群发展模式,在全国信息产业布局中,处于相对边缘化的地位。2013年,贵州省电子信息制造业产值、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主营业务收入、电信业务总量分别仅占全国的0.23%、0.32%、2.17%。另外,大数据产业结构也不合理,主要集中在电子元器件领域,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智能终端,计算机、服务器等产业高端、新兴领域基本处于空白;且多数企业处于价值链低端,核心竞争力弱,高速增长缺乏动力引擎。针对存在的问题,应采取卓有成效的对策措施加以解决。
三、加快贵州大数据产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1、培育市场需求,加强需求端引导
一是当好需求拉动发展的中介人。大数据产业发展统筹机构应增设专门的管理职能,负责进行行业应用及产品和服务供给匹配,在应用企业和供给企业之间当好需求拉动发展的中介人。同时,负责协调解决对接过程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因此机构中应吸纳大数据产业专家智囊团作为外脑辅助机构。
二是开展行业应用示范。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加快政府相关部门数据开放进度,引导和推动大数据行业应用试点示范项目开展。面向电信、金融、流通、医疗、能源、文化科技融合等数据量大的领域,为大数据产业发展和推广运用提供范例和借鉴。
三是求效做实政府采购引导。制定政府部门和公用事业单位大数据应用采购目录,将“云上贵州”系统平台、数据安全、数据分析和云服务等大数据服务纳入政府采购目录,各级政府要安排专项资金支持政府采购。
2、提升核心技术,打造行业优势
一是加强同北京中关村技术合作,尽快形成贵州省大数据产业自有核心技术。通过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加强两地干部的挂职与交流。落实中关村企业落地项目优惠政策,鼓励贵州本地企业与中关村大数据企业进行多层次的合作,对在理念交流、管理输入、人才引进、市场合作等多方面的项目给予资金资助。
二是积极争取国家支持。积极参与工信部、科技部大数据科技攻关和产业发展规划实施工作,加强和深化产学研用合作,完善自主创新体系建设。积极参与国家973光存储重大科研项目,开展国际合作,提升NVD光存储产品技术,加快光盘阵列技术及其产业化进程。
三是加快推进创新成果转化。引进大数据研发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技术创新和产业化机构。组织实施大数据关键技术产品产业化项目,用于整合、处理、管理和分析大数据的关键技术产品产业化。加快推动以北斗导航为核心的地质灾害预报预警、交通运输监管、智慧旅游等应用示范,支持位置信息服务业务发展。
3、加快招商引资,引进国内外强势企业落户贵州
一是通过引进产业中具有核心地位的龙头企业,培育有竞争优势的大数据产业集群。在产业特色、技术水平、产学研结合等创新要素整合上有所突破,弥补产业链发展的短板。通过注入科技、信息化和品牌元素,促进现有产业不断精细化,提升现有企业的质量效益,将优势产业打造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
二是围绕“7+N”云工程应用和产业链培育,组建专门招商团队,采取精准招商和专业招商,大力引进世界500强和国内电子100强企业落户贵州。进一步巩固和扩大招商引资成果,形成大项目带小项目,主体项目带配套项目、上游项目带下游项目产业集聚的良好局面。
三是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加快大数据产业发展应用若干政策的意见》、《贵州省大数据产业发展应用规划纲要(2014—2020年)》,及时兑现财政扶持、金融支持、用地保障、电力供给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措施。同时,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效率,积极营造招商引资和产业发展环境。
4、战略运营本地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
一是引进国内外大数据产业链龙头企业作为战略投资者开展合作,大力孵化培育本地云计算大数据领先企业。并以其为龙头,带动行业中第一梯队其余企业做大做强。通过向重点支持的企业、第一梯队其余企业提供市场、品牌、人力资源、财务、法律、行政等孵化服务,帮助其发展壮大。
二是重点推进贵阳云计算大数据创新孵化基地建设,吸纳云计算、大数据的外源资本、前沿技术和人才,有效提升本地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动更多的企业成为创新主体,力争在一些关键领域切实掌握自主知识产权,进而增强区域产业发展整体竞争力,培育更多创新型企业参与到产业链条中高附加值产业环节。
三是发挥本地企业集中大数据产业信息分析人员和业务应用人员的智慧,以贵州省内数据资源丰富的政府部门为切入点,以智慧交通、智慧医疗、商业零售业为重点,探索推广关系挖掘和沉淀价值利用模式,尽快推广数据托管和交易平台商业模式,探索占领周边省份市场。
5、拓宽融资渠道,夯实产业基础
一是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力度。设立大数据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建立大数据产业财政投入长效增长机制。各级政府要加大财政预算支持力度,把大数据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列入预算。成立省大数据产业引导资金联席会议,共同研究资金支持导向和重点项目支持方式。
二是积极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引导各类风险投资机构加大对大数据发展的投资力度,鼓励金融机构为符合条件的大数据企业提供贷款。加快担保体系建设,积极探索借鉴“风险池”资金管理方式,推行联合担保,分担融资风险,扩大融资担保能力,拓宽大数据企业融资渠道。支持担保机构加大对大数据产业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的担保支持力度。
三是创新产业发展融资模式。建立大数据产业发展专项投融资平台,封闭运行,由各市(区)政府按一定比例注入资本金,提高平台的融资能力。根据项目具体情况,探索采用“特许经营”、“公私合营(PPP模式)”、“建设移交(BT模式)”等融资模式。加强要素市场与资本市场的有效融合。
6、强化人才支撑,促进持续发展
一是以大数据领域研发和产业化项目为载体,积极引进和培养一批领军人才和高端人才。聘请国内顶级专家学者作为产业发展顾问。鼓励符合条件的国内外大数据领军企业家、海外高层次人才、院士、国家级专家学者、“千人计划”专家、知名大数据高端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创立大数据企业。
二是推动省内外高校与行业企业、科研院所深度合作,为贵州省培养大数据技术研发、市场推广、服务咨询等应用型人才。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科院等重点高校科研院所签订协议,定向培养和输送信息技术类人才。鼓励企业与大专院校建立订单式人才培养机制,与花溪大学城、清镇职教城合作,为大数据企业提供订单式培训,就地解决大数据企业发展所需的中初级人才。
三是着力培养“业务+数据+技术”专业化人才。大数据应用最关键的部分是数据分析和挖掘数据价值。贵州省在进行人才引进和资源培养时,数据科学家是目前大数据产业发展急需的专业化人才,他们能够建立高级分析模型,发现趋势和隐藏的模式,使大数据真正发挥作用。
7、统筹数据资源,保障数据安全
一是尽快制定信息安全法、反垃圾电子邮件法、手机垃圾短信治理法及网络和新媒体广告法,为个人数据保护提供全面的立法支持框架。在立法完成之前,通过政府规章性文件的方式规范数据资源共享交换、开发利用、隐私保护等关键环节,在法律层面避免信息泄露和信息滥用等问题,保障大数据产业发展环境。
二是制定相关标准规范。面向大数据平台建设和应用服务需求,制定大数据采集、管理、共享、交易等标准规范,明确收集数据的范围和格式、数据管理的权限和程序以及开放数据的内容等。明确大数据采集、管理、交换等标准,制定数据开放目录并及时更新。
三是完善信息安全保障机制。加强大数据环境下信息安全认证体系建设,做好信息安全顶层设计,有效保障数据采集、传输、处理等各个环节的安全可靠。围绕信息系统安全、基础设施安全、云平台安全、网络通信安全、数据安全、身份认证与管理等方面,开展全面系统的信息安全保障试点工作,探索建立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8、完善服务保障,为产业保驾护航
一是组织产业发展统计体系与监测基础性研究。一方面,尽快明确大数据产业在行业分类中的具体范围,制订关键技术和产品目录。根据《贵州省大数据产业发展应用规划纲要(2014-2020年)》确定的重点方向和任务,梳理现有行业分类标准,尽快明确贵州省大数据产业发展的具体范围。分行业制订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和产品目录,以便提高宏观管理能力,加强对具体工作的指导,确保财税、金融政策有针对性地扶持重点技术和产品。另一方面,选择典型优势领域,尽快做好与现有统计口径的衔接。优先选择具有比较优势基础的领域,积极开展“大数据产业分类基础指标”理论研究,面向省内行业组织、企业广泛征求意见,在工作层面完善形成对应的统计指标和统计渠道。以此为基础,尽快建立大数据产业统计监测制度和动态调整机制。
二是建立大数据产业发展政府平台。组织专业人员进行大数据产业应用研究,汇总大数据产业应用案例,在共享平台上及时动态公布。同时,组织专业人员对大数据产业发展运行进行研究,筛选构建大数据产业发展监测指标体系,在共享平台上及时动态公布;对大数据数据重大项目进行汇总整理,在共享平台上及时动态公布项目进展,以及对大数据产业资金使用情况进行汇总整理,在共享平台上及时动态公布,接受专业机构和社会公众监督。
三是创新政策扶持。首先,将大数据产业发展优先纳入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科技专项,围绕大数据硬件、软件开发生产到产品、服务,从基地建设、资源供给、人才开发、企业培育、国际合作、产业基金、运营合作、财税政策、试点建设、协调推进等方面制定有利于产业启动和发展的政策和措施,给予重点支持。其次,将大数据产业与潜力应用行业进行政策设计统筹考虑,通过政策创新鼓励应用行业与大数据产业发展有效对接,重点探索促进大数据产业信息共享平台的鼓励政策,在产业发展中更多引入市场机制;探索应用行业与大数据产业资金“一揽子使用”鼓励政策,增强产业发展融资能力。第三,社会资本支持产业发展也应有明确的规章制度进行权利设定和责任约束。通过制定民间资本进入大数据产业发展实施细则,明确准入标准、主体资格、主体责任与权利、享受的优惠政策、进入流程、责任和惩罚机制等事宜。并及时向政府有关部门共享信息和向社会公开,以接受全方位监督,确保资金参与时效。
四是加强组织保障,优化管理体制。按照“一办一中心一企业”的格局,加强大数据统筹管理力量。整合现有信息数据管理资源,设立副厅级事业编制的贵州省大数据产业发展中心,承担全省数据资源管理和技术支撑工作。适时成立国有控股的云上贵州大数据产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作为投融资平台对贵州省大数据企业及项目进行股权投资,牵头募集资金建立省大数据产业风险投资基金,负责承担系统平台建设和运营,参与政府数据资源管理和开发应用。有效发挥贵阳市大数据产业专家咨询委员会职能,积极引进国内外大数据领域的优秀专家学者,参与拟定相关技术标准,协助拟定推进大数据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为贵阳市推进大数据产业提供决策咨询。
建议由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牵头,建立跨部门、跨地区、跨行业的大数据发展协同推进机制,加强重大问题协调力度。设立贵州省数据资源管理办公室、产业发展专家委员会,为大数据产业发展与应用提供决策支持。明确数据资源管理机构,指导省直各部门开展数据资源登记和分级,统筹管理各部门之间的数据交换和交互需求,推动政府数据资源整合、公开共享、开发利用。各地各部门要强化服务意识,加强协调配合,建立跨地区、跨部门和跨层级的政府信息交换和共享机制,为大数据管理和商业应用创造条件、提供方便。各地区要及时制定配套措施,抓好政策落实,形成政策叠加效应和强大合力,推动全省以大数据产业为重点的信息产业实现跨越发展。
第五篇:动漫产业发展的思考
动漫产业 热潮与冷思
当年,迪斯尼凭借米老鼠和唐老鸭等卡通形象在儿童心目中树立的牢固地位,针对少儿推出动漫主题公园。而今,“动漫文化景观”作为我国新兴的旅游业态,该怎样与旅游休闲业精彩互动,让蓬勃兴起的动漫文化城、动漫主题园、动漫产业区、动漫影视基地等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知名品牌?相关业内人士在激情奋进的同时,也就此问题进行冷静探索。
“动漫之花”怒放于盛会
今年8月下旬,科普作家管克寒先生把《中国动漫文化视觉》书稿传到出版社编辑手中。管先生告诉记者,为真实、生动地表现中国动漫产业在旅游市场的表现,他行走大半个中国,实地探访了40多个以“动漫旅游”为卖点的景点。9月,他准备前往广州,在2011中国(广东)国际旅游产业博览会“动漫创意旅游展区”内,再拍摄一些配文图片。
据中国动漫文化产业促进会副秘书长齐涛介绍,近年,动漫文化所带来的旅游亮点,深受年轻消费者追捧。齐先生举例说,我国规模不同的动漫景观,近年来不断兴起,如常州环球动漫嬉戏谷、广州从化动漫产业园等。
齐先生认为,动漫产业与旅游“联姻”,让主流消费群体——少儿群体和青年人在游程中感受童话世界,感受科技魅力,可谓一举多得。
2011中国(广东)国际旅游产业博览会组委会相关人士向记者介绍说,今秋举办的旅游博览会内,“动漫创意旅游展区”,集中了国内外各大动漫创意景点、制作企业以及相关旅游线路、产品。“动漫创意旅游展区”,旨在突出“活力动漫,和谐生活”主题,重点展出4方面内容。动漫创意旅游区包括以动漫景点及“动漫游”线路为特色,诠释旅游产品的主题与魅力;动漫主题公园区包括,以国内外知名主题公园为主,配以知名动漫画作品一同展示,强调直观品牌印象,增强公园吸引力;在动漫活动、展会旅游与招商区,开展以静态展示及现场表演等活动;动漫制作和景点推广合作区,为动漫制作企业和旅游景区打造合作平台。
动漫景观“升温”迅速
今年初秋,一个消息让北京众多“动漫迷”兴奋不已:位于北京北三环、原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厂房将变身为动漫文化城。届时,140米高的“动漫楼”,有望成为北三环第一高点。眼下,4万平方米的动漫电影楼作为项目一期即将竣工。
在施工现场,策划方与施工方负责人向记者介绍说,新影动漫文化城运营后,将呈现魅力十足的“动漫世界”,包括动漫电影院、动漫演播厅、动漫剧场、动漫电视频道、动漫研发教学中心、动漫杂志、动漫产业孵化大楼、动漫餐饮、动漫俱乐部、动漫产品展销大厅、动漫商场及中国红色影视文化生产、传播基地等。记者了解到,数月前,新影动漫文化城项目已被文化部挂牌命名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记者在采访中还了解到,前不久,总投资约60亿元的大型旅游综合体项目——绍兴·多彩华侨动漫城落户鲁迅诞生地。
据绍兴市委宣传部相关人士介绍,绍兴·多彩华侨动漫城项目,由深圳多彩科技集团作为主投资方,连同中国服务外包研究中心、中关村数字娱乐产业联盟等多家国内知名机构合作打造、研发的旅游综合开发项目。该项目总面积约5000亩(含水面),总投资约60亿元。项目由“威尼斯低碳度假水城”、“威尼斯大运河”、“威尼斯人文社区”、“动漫体验园”、“大运河生态湿地公园”、国际动漫(创意)产业基地和国际服务外包产业基地等“一城、一河、一区、二园、二基地”组成。
绍兴市委书记张金如在签约仪式上表示,绍兴·多彩华侨动漫城项目将有力推动绍兴乃至浙江省滨海旅游产业发展。希望多彩科技集团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推进,努力把项目建设成为高端化、国际化的生态旅游度假综合体。不容否认,近年,一些城市运用动漫文化,大力推动旅游市场,取得可观效果。伴随常州市恐龙园文化创意有限公司原创片《恐龙宝贝之龙神勇士》的热播,围绕“恐龙宝贝”开发的衍生产品增至200余种,使常州动漫产业形成“旅游+动漫”可观的赢利运作模式。
据常州恐龙园负责人介绍,如今的恐龙园,动漫创意多多,游客接待量、衍生品交易量显著提升,预计到2012年,该园资产规模将突破50亿元。
“动漫之车”,高速还须“智行”
曾为10余家景点策划过动漫主题展示项目、著有《世界动漫产业探微》、《动漫艺术应用》等专著,现为东方高端动漫艺术研究会副会长的动漫文化专家顾汉青先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内动漫产业,已成为文化旅游市场中鲜活、受众面大的新商业模式。要想让“良种”成为“硕果”,一是需要相关部门进一步规范动漫产业的市场运作;二是作为动漫艺术探求者和产业运营者,在充分分析目标消费者“求新、求奇、求特、求异”等需求外,还应注重互动式体验,在表现形式上切忌照搬与效仿。我国一些主题公园的发展由于决策失误、主题雷同、产品单
一、缺少更新等问题陷入困境,可作前车之鉴。
交广传媒旅游策划营销机构总经理谭小芳认为,动漫,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娱形式与旅游市场结合,其成功范例很多,一些经营者在高速发展中不妨冷静下来审慎思考、有针对性地借鉴,譬如,麦当劳在“海底总动员”上映之后,立刻推出了“购买儿童乐园餐换得《海底总动员》卡通玩具”的促销攻势。再比如,2008年,日本电视台播放了讲述高中生恋情的动画片《真实之泪(true tears)》,由位于南砺市城端镇的动画公司P.A.WORKS制作,屏幕中的动画人物以及街景的写实性描写,引起很多观者的兴趣。由此,“日本动漫迷”纷纷前往日本北陆地区乡村小镇旅游,在保留着古老街道景观的富山县南砺市城端一带,追味动漫画面中的情景,由此出现旅游热潮。在洛阳,该市的牡丹园用洛阳人自己创作的动漫角色进行形象代言。由此,洛阳文化产业的第一个卡通大使“小破孩”亮相。“小破孩”作为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的知名原创动漫品牌,与洛阳国家牡丹园牵手,成为洛阳又一张新的城市文化名片。
我国动漫科技作品设计者、中国科技展示研究会会员黎晓同的观点是:动漫文化产业,如果仅是“高速、热建”、缺乏“审慎智行”,前路堪忧。有关部门,应在市场预测、合理规划上“精工细作”,让纷纭而现的动漫文化产业健康发展。
●链接:
动漫产业,是指以“创意”为核心,以动画、漫画为表现形式,包含动漫图书、报刊、电影、电视、音像制品、舞台剧和基于现代信息传播技术手段的动漫新品种等动漫直接产品的开发、生产、出版、播出、演出和销售,以及与动漫形象有关的服装、玩具、电子游戏等衍生产品的生产和经营的产业。
日前,首届中国动漫游戏嘉年华论坛“大动漫趋势与新媒体发展”主题研讨会在京召开。会上透露,国家有关部门通过制定标准、税收优惠和产权保护等政策,鼓励动漫企业在内容和技术等方面进行创新。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2010年我国动漫产业总产值达470.84亿元人民币,比2009年增长27.8%。其中广东省为160亿,上海市为50亿元。
目前,我国动漫产品已包含了网络、手机及其他移动终端的新媒体形式。据不完全统计,1993年到2003年,我国动漫游戏产业生产的动画片总量为2400分钟,2010年达22万分钟;到2010年底,全国开设动漫专业本科、专科院校共1279所,设置动漫相关专业1877个,在校生达58万人;“十二五”期间,我国移动手机动漫产值可达58亿左右,产业发展前景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