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峨眉武术产业发展思考
峨眉武术产业发展思考
刘琼英(乐山职业技术学院四川 乐山614000)
峨眉、少林、武当被人们誉为中华武术的三大支柱。峨眉武术从广义上讲就是“四川武术”或“巴蜀武术”,是四川传统武术以峨眉为名而形成的中华传统武术的重要一支。从地域文化的角度看,峨眉武术就是峨眉山地区发祥和传播的武术。它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近三千年的历史,是创派最早的武术流派,比少林早1000年,比武当早1600年,是中华武术的发源地,堪称中华武术文化的瑰宝。据1983年国家体育总局对峨眉武术的挖掘、整理,峨眉武术共有68个拳种和门派,1093个徒手套路,518个器械套路,2368种拳术,41个对练套路,276个练功方法和14个技击项目。
峨眉武术集聚了佛道两家武术、文化之精华而自成体系,已成为一种集楚越武术、中原武术与巴蜀武术之精粹,纳佛道修心养生之奥妙于一体的地域性武术文化。先后涌现出战国时期的司徒玄空、北朝东魏时期的淡然法师、南宋时期的德源长老、白云禅师、清代的湛然法师等历代武林宗师,以其深厚的武术文化底蕴成为中国三大武术流派之一,2008年成功申报并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文化是地方旅游的特色、是旅游的灵魂,也是一个地方旅游业跨越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就乐山而言,世界双遗产“峨眉山—乐山大佛景区”无疑是乐山旅游业的龙头,而“山水文化、佛教文化、武术文化”是其产业的三大支撑。其中,“山水文化、佛教文化”因其客观的因素,多年来已形成较为稳定的态势。而峨眉武术文化这一乐山旅游产业的精典和灵魂,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还有待于进一步开拓和挖掘。
鉴于此,了解峨眉武术的发展现状,推进峨眉武术产业发展就显得很有必要。作者简介:刘琼英(1968—),女,四川犍为人,教授,研究方向:生态旅游、水域旅游、旅游规划。
一、峨眉武术产业发展的现状
近些年,乐山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峨眉武术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工作,峨眉武术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如:成立了峨眉武术发展中心、峨眉武术联合总会,先后组织运营了中国·四川国际峨眉武术节、中国三大武术精英赛、峨眉武术与WBC世界拳王争霸赛等大型赛事活动,出版了《习峨眉武功》、《峨眉》等书籍,开办了中国峨眉武术网,有三个大剧院开展以峨眉武术为主要内容的专场演出,引起了央视、凤凰卫视等众多媒体的广泛关注。并着手规划峨眉武术风情小镇、峨眉武术文化公园等大型武术文化产业园区等。
作为四川武术文化的代表,峨嵋武术在全国乃至世界的影响和品牌价值应该不亚于少林、武当。然而,当少林、武当早已在全球范围内把武术产业发展得如火如荼之际,峨嵋武术的发展相形见拙,各类开发属于初级阶段,对峨嵋武术这个蕴含着巨大经济效益和无限商机的品牌认识不足、保护意识不够,武术馆校、社会团体招商引资缺乏基本的条件,缺乏有实力的公司、财团来对峨嵋武术进行整体策划、运作、包装。
二、拓展、壮大峨眉武术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峨嵋武术要生存和发展,必须依靠各级政府、部门以及全社会的参与;必须尊重经济规律,采取切实措施,抓好协调服务。鉴于此,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建议。
1、将峨眉武术作为四川的一张名片向外推广
要争取得到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将峨嵋武术作为四川对外交流的一大特色品牌进行开发和实施;统一形象、聚集资源,理顺体系,分步实施,做成产业群,形成产业链,真正实现峨嵋武术产业化,成为四川向世界展示的又一张响当当的名片。
(1)提升中国·四川国际峨眉武术节的规格
将现有的中国·四川国际峨眉武术节升格为由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乐山市人民政府承办。也可将峨眉武术节与乐山的其它文化艺术节整合为一体,打造出乐山大型文化体育品牌,吸引更多人关注乐山,宣传乐山,取得更大、更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征集、设计峨眉武术形象标识,把峨眉武术作为一个品牌整合营销 众所周知,世界许多知名品牌都有自己深入人心的标识。在诸多的材料中,对峨眉武术的描述是“内外兼修、刚柔并济”、“神秘虚幻、高深莫测”,这种定位更多的是操作者的主观体验,普通公众很难感受。峨眉武术应该树立自己鲜明的个性与核心价值,向全球征集、设计自己独特的形象标识。并在此基础上,将峨眉武术作为一个品牌整合营销。
(3)健全武术管理机构
目前,峨眉武术的官方管理机构只有“峨眉武术发展中心”,该中心隶属于峨眉山市文体局,为股级单位,乐山市没有与之对应的上级单位。这势必给峨眉武术的向外推广造成相当的难度。因此,建议乐山市设立相应的峨眉武术管理中心。
2、全面加强武术人才的培养
峨眉武术的发展,离不开武术人才的支撑。因此,要依托武术类培训基地、学校、院校,全面培养武术人才。
(1)筹建乐山峨眉武术学院
目前,乐山市境内的武术类培训学校主要有峨眉武术学院(公办,在峨眉山市职业技术学校内)、乐山大佛文武学校(民办,国家一级武术馆、全国体育先进单位)、峨眉武术学校(民办)等,这都属于中等职业教育。建议:整合现有资源,共同筹建乐山峨眉武术学院,成为高起点的峨眉武术人才的摇篮。并引进各门派武林名家到学院开馆办学,培养高水平的武术人才。
(2)在全市中小学推广峨眉武术健身操
编撰峨眉武术健身操乡土教材并在乐山各区(市)县的中小学校推广峨眉武术健身操,每年通过文体、教育部门牵头,选拔好的苗子送到“峨眉武术学院”培训,为参加和国际国内大赛储备优秀人才。
3、做大做强峨眉武术产业链
配合市委、政府打造黄湾武术小镇的战略,为更好地弘扬峨眉武术文化,促进乐山旅游经济,发展峨眉武术产业,对参与该文化项目建设的单位和个人,要按政府弘扬峨眉武术的优惠政策给予实质性支持和奖励,以更好尽快的落实市委、市府的乐山经济战略规划,在黄湾武术小镇上实现峨眉武术发展的产业链。
(1)增强峨眉武术的文化内涵。可以重金聘请国内外知名策划专家,组成峨眉武术产业开发智囊团,全力谋划峨眉文化旅游产业,塑造世界级的文化旅游品牌;打造“峨眉武术”音乐大型实景剧,融入艺术、文化、宗教、生活等浓郁川西特色的多重元素,打造文化艺术精品;大气魄规划建设峨眉功夫影视城,创作拍摄关于峨眉武术一系列电视剧,精心打造集文化娱乐、影视拍摄、产业经营为一体的国内外知名的功夫影视基地;建造一个峨眉功夫博物馆,展出峨眉功夫的佛教艺术、道教文化、武文化、资料、图片、实物、兵器、招式、武术口诀、心得、民间传说等。
(2)大力发展峨眉武术旅游相关产业,设计开发各类峨眉武术旅游纪念品。必须先有一套以设计先行、市场引导、政府推动、企业投资、院校介入、协会参与、品牌营销的峨眉武术纪念品设计开发的新思路。可供开发的题材极其丰富:有历史建筑、传奇人物、民间故事等。表现形式可以有:邮票、钱币卡、兵器、服饰、扑克、书籍、年画、瓷器、珠宝、首饰等等。总之“设计金链”的创造必须包含有浓郁的传统文化和武术特色同科技、艺术、旅游交叉结合,向世界人民传达峨眉武术的博大精深。
(3)完善旅游产品体系,实施多元化产品战略。恢复建立峨眉峨眉武术祖师殿,为天下峨眉武术爱好者建立一个心灵家园、修行习武的中心、认祖归宗的吉祥地,使峨眉武术更快更好地得到发展。把峨眉武术进行系统的整理和提炼,编排出一台全面反映峨眉功夫的节目作为固定节目经常上演。利用武校资源加上当地习武、尚武的风尚,可以开展武术修学旅游;针对中青年多选一些参与性、竞技性或刺激性的活动项目,如:学术交流旅游、峨眉武术民俗文化旅游等;针对中老年则开展保健性、养身性、放松性活动项目,如:峨眉武术保健养身游、女子防身短训班等特色旅游项目,满足游客的各种需要。把峨眉武术旅游提升到“体验旅游”。例如:让游客参演一回武林游侠,到寺庙做一天方丈,当一回金庸笔下的峨眉弟子等,感受一番从来没有体验过的人生品尝,游客往往付出更多的“学费”。利用峨眉山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开发峨眉“养生菜品”。
第二篇:武术发展
1996年12月,陕西省西安市莲湖区被授予首批“全国武术之乡”荣誉称号。武术运动作为莲湖区特色全民健身项目,近年来,各项工作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目前,莲湖区常年参加武术锻炼的人数约15万左右,百余名社会体育指导员活跃在全区22个全民健身活动点开展武术辅导。
近年来,莲湖区积极参加各类大型武林赛事,取得骄人战绩。在一系列全国大赛上均有上佳表现。2011年6月16日-20日,莲湖区成功承办全国传统武术比赛、全国农民武术比赛,莲湖区武术之乡代表队荣获团体总分冠军,被大会组委会授予“武德风尚奖”。总局武管中心主任高小军评价说,“这次比赛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档次最高、规模最大、人数最多的一次赛事,它必将载入中国武术的史册。”
今年,莲湖区将成立武术协会,利用协会的社会性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推动全区武术活动广泛开展。同时充分发挥莲湖区武术运动雄厚的文化底蕴,全力打造全国“武术之乡”品牌,不断提高武术运动技术水平,深度挖掘、传承莲湖区传统拳种,充分发挥武术在全民健身中的作用。
今后,莲湖区将在武术传统领域,建立完善的武术传承人保护制度,坚持“传承、保护”和“发展、开拓”的原则,借鉴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的有关扶持政策,做好陕西红拳的传承发展工作,扩大与外界的交流。在武术教育领域,莲湖区将在现有体育运动传统学校的基础上,继续扩大武术教育的覆盖面,同时重视社会武术馆校的作用,建立武术馆、校师资认证制度,引导武术馆、校进一步提高办学质量。
在武术健身领域,莲湖区将积极扩大武术健身人口,扩大武术健身覆盖面,利用环城公园、环城西苑、大庆林带、劳动公园等大型全民健身广场,积极组织开展太极拳、红拳等武术传统项目推广。同时继续搞好“武林大拜年”、“太极拳进社区”等莲湖区特色武术活动,利用每年8月8日全民健身日的群众健身热潮,通过组织举办武术表演及武术讲座等有效方式,扩大武术健身覆盖面。
今年,莲湖区也将在加强运动员和教练员队伍建设、健全武术训练和比赛机制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同时为发挥作为全省区县一级唯一具备武术段位评审权的优势,建立莲湖武术段位制评审机构,推进武术标准化。
第三篇:大数据产业发展应用思考
加快贵州大数据产业发展应用的思考
当前,对于贵州省来讲,大数据产业的发展,既是新时期全省经济社会建设的崭新内容,也是政府部门电子政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在全国和全省经济发展的大视野下,如何按照国家大数据产业的战略部署,对加快贵州大数据产业的发展和应用进行深入研究和思考,已成为政府部门、高等院校、研究机构、产业部门乃至社会公众日益关注的热点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作用和战略意义。
一、加快大数据产业的发展和应用
1、大数据的定义及基本特征
大数据是通过快速获取、处理、分析后,从中提取价值的海量、多样化的交易数据、交换数据与传感数据。同时,大数据是一项有价值的国家资本,应对公众开放,而不是把其禁锢在政府体制内,因此积极倡导政府数据开放, 使公众可以通过任何数据平台了解和获取政府开放的数据信息和公共服务。所以,大数据具有数据体量(volumes)大、数据类别(variety)大、数据处理速度(Velocity)快、数据真实性(Veracity)高、巨大的数据价值和数据低密度(Value high and Lowdensity)成反比的基本特征,这些特征表明了大数据不仅体现在如何处理巨量数据从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也体现在如何加强大数据技术研发,抢占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沿,意味着随着市场交易与应用数据等新数据大量生成,传统数据的局限被打破,将为企业提供有效的信息并确保其真实性及安全性。所以,大数据不仅指其数据本身的规模,也包括采集数据的工具、平台和数据分析系统。对国家和地区来讲,只有加强大数据技术研发,才能抢占时代发展的前沿和先机。
2、加快大数据产业的发展和应用
大数据产业是指一切与大数据的产生于集聚、组织与管理、分析与发现、应用与服务相关的经济活动的集合,以挖掘分析服务为核心,包括数据中心、宽带网络等基础设施服务,数字内容服务、物联网服务、位置服务等信息服务,智能终端制造、电子元器件制造等电子产品制造,以及智能交通、互联网金融和智慧城市等应用服务。实践表明,继云计算、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之后,大数据正成为信息技术的新热点,产业发展的新方向,将对整个人类的生产与生活产生巨大影响,对国家和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带来深刻变革。对目前经济尚不发达的贵州省来讲,加快大数据产业的发展和应用,把握大数据发展方向,推动大数据开发应用,发展大数据服务产业,是推进贵州省信息技术产业集聚发展和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重要抓手,对推动贵州工业结构调整、加快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打造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升级版,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作用。
二、贵州发展大数据产业的优势和存在问题
1、贵州发展大数据产业的优势
2014年2月,贵州省人民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快大数据产业发展应用若干政策的意见》和《贵州省大数据产业应用规划纲要(2014—2020年)》,为 我省发展大数据产业指明了方向。为实现到2020年我省大数据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达到4500亿元的目标,应对当前我省大数据产业的发展优势进行分析。
一是气候环境优良的生态优势。贵州省属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夏季平均气温低于25℃,全年风速以微风为主,没有明显沙尘天气,空气质量常年优良。地质结构稳定,远离地震带,灾害风险低。优良的生态环境为发展大数据基础设施提供了独特的优势。
二是水煤资源丰富,电力价格低廉的能源优势。贵州水能蕴藏量居全国第六位,平均106千瓦/公里2,为全国平均的1.5倍。煤炭资源储量居全国第五位,煤气层资源量列全国第二位,全省火电装机容量超过2000万千瓦。电力价格具有竞争优势,贵州省工业用电平均价格明显低于国内其他地区。能源优势能够为大数据企业提供廉价、稳定的电力资源,降低企业运行成本。
三是地理位置和交通便利的优势。贵州省位于我国中部和西部地区的结合地带,连接成渝经济区、珠三角经济区、北部湾经济区,是我国西南地区的重要经济走廊。近年来,贵州省抓紧建设以龙洞堡国际机场为核心的“一干十三支”民航系统,以黔桂、成贵等铁路干线和贵广高铁、沪昆高铁为代表的铁路运输网络正在形成,2014年进入“高铁时代”。贵州省公路路网结构日趋完善,高速公路通车里程3261公里,2015年通车里程突破5100公里,实现“县县通高速”的目标。持续优化的交通条件,使贵州省经济走廊的地位进一步凸显。
四是具有西部重要增长极、内陆开放新高地的战略优势。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贵州省的发展,先后出台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和《黔中经济区发展规划》等政策规划,都明确了对贵州省的支持政策。2014年1月6日,国务院批复贵安新区作为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和生态文明示范区的战略定位,进一步加大了对贵州省发展的支持力度。
2、贵州发展大数据产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贵州省在发挥产业优势的同时,应十分重视目前存在的以下重要问题:
一是大数据产业基础薄弱。从全省和地区来看,大数据产业基础还比较薄弱,如大数据产业的结构不够完整,缺少具有较大规模、掌握核心技术、能够带动数据产业发展的行业龙头企业,对全省和地区的产业带动效果有限,由于高端产业链资源不足,在产业链的发展上,各个环节尚未形成上下游能够协作发展的模式。
二是传统企业对大数据认识不足。由于传统企业对大数据加快企业转型升级的运营理念认识不足,缺乏对企业的创新技术,企业内部的数据“孤岛”现象严重,不能对其数据价值进行充分挖掘和利用,加上对数据的管理技术和架构落后,导致不具备对大数据的处理能力,不仅数据安全和防范意识差,而且存在数据泄漏的问题。
三是大数据应用方面人才匮乏。贵州省由于处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与发达地区相比,大数据人才缺乏,特别是高层次、复合型的大数据科学家、首席数据分析专家短缺严重。尽管2014年贵州省成立了大数据研究院,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也分别成立了大数据学院,但培养的人才需要四年之后才能毕业,加上技术创新服务体系不健全,各类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建设不足,所以,大数据应用方面的人才匮乏已成为当前大数据产业发展的“短板”,如何集聚人才,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四是信息产业边缘化和产业结构不合理问题比较突出。当前,贵州省信息产业规模总量小,缺乏大型龙头企业,企业之间没有形成有效的产业链,加之信息产业根基不牢,配套产业缺失、关联度不高,尚未形成有效的产业链集群发展模式,在全国信息产业布局中,处于相对边缘化的地位。2013年,贵州省电子信息制造业产值、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主营业务收入、电信业务总量分别仅占全国的0.23%、0.32%、2.17%。另外,大数据产业结构也不合理,主要集中在电子元器件领域,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智能终端,计算机、服务器等产业高端、新兴领域基本处于空白;且多数企业处于价值链低端,核心竞争力弱,高速增长缺乏动力引擎。针对存在的问题,应采取卓有成效的对策措施加以解决。
三、加快贵州大数据产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1、培育市场需求,加强需求端引导
一是当好需求拉动发展的中介人。大数据产业发展统筹机构应增设专门的管理职能,负责进行行业应用及产品和服务供给匹配,在应用企业和供给企业之间当好需求拉动发展的中介人。同时,负责协调解决对接过程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因此机构中应吸纳大数据产业专家智囊团作为外脑辅助机构。
二是开展行业应用示范。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加快政府相关部门数据开放进度,引导和推动大数据行业应用试点示范项目开展。面向电信、金融、流通、医疗、能源、文化科技融合等数据量大的领域,为大数据产业发展和推广运用提供范例和借鉴。
三是求效做实政府采购引导。制定政府部门和公用事业单位大数据应用采购目录,将“云上贵州”系统平台、数据安全、数据分析和云服务等大数据服务纳入政府采购目录,各级政府要安排专项资金支持政府采购。
2、提升核心技术,打造行业优势
一是加强同北京中关村技术合作,尽快形成贵州省大数据产业自有核心技术。通过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加强两地干部的挂职与交流。落实中关村企业落地项目优惠政策,鼓励贵州本地企业与中关村大数据企业进行多层次的合作,对在理念交流、管理输入、人才引进、市场合作等多方面的项目给予资金资助。
二是积极争取国家支持。积极参与工信部、科技部大数据科技攻关和产业发展规划实施工作,加强和深化产学研用合作,完善自主创新体系建设。积极参与国家973光存储重大科研项目,开展国际合作,提升NVD光存储产品技术,加快光盘阵列技术及其产业化进程。
三是加快推进创新成果转化。引进大数据研发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技术创新和产业化机构。组织实施大数据关键技术产品产业化项目,用于整合、处理、管理和分析大数据的关键技术产品产业化。加快推动以北斗导航为核心的地质灾害预报预警、交通运输监管、智慧旅游等应用示范,支持位置信息服务业务发展。
3、加快招商引资,引进国内外强势企业落户贵州
一是通过引进产业中具有核心地位的龙头企业,培育有竞争优势的大数据产业集群。在产业特色、技术水平、产学研结合等创新要素整合上有所突破,弥补产业链发展的短板。通过注入科技、信息化和品牌元素,促进现有产业不断精细化,提升现有企业的质量效益,将优势产业打造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
二是围绕“7+N”云工程应用和产业链培育,组建专门招商团队,采取精准招商和专业招商,大力引进世界500强和国内电子100强企业落户贵州。进一步巩固和扩大招商引资成果,形成大项目带小项目,主体项目带配套项目、上游项目带下游项目产业集聚的良好局面。
三是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加快大数据产业发展应用若干政策的意见》、《贵州省大数据产业发展应用规划纲要(2014—2020年)》,及时兑现财政扶持、金融支持、用地保障、电力供给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措施。同时,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效率,积极营造招商引资和产业发展环境。
4、战略运营本地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
一是引进国内外大数据产业链龙头企业作为战略投资者开展合作,大力孵化培育本地云计算大数据领先企业。并以其为龙头,带动行业中第一梯队其余企业做大做强。通过向重点支持的企业、第一梯队其余企业提供市场、品牌、人力资源、财务、法律、行政等孵化服务,帮助其发展壮大。
二是重点推进贵阳云计算大数据创新孵化基地建设,吸纳云计算、大数据的外源资本、前沿技术和人才,有效提升本地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动更多的企业成为创新主体,力争在一些关键领域切实掌握自主知识产权,进而增强区域产业发展整体竞争力,培育更多创新型企业参与到产业链条中高附加值产业环节。
三是发挥本地企业集中大数据产业信息分析人员和业务应用人员的智慧,以贵州省内数据资源丰富的政府部门为切入点,以智慧交通、智慧医疗、商业零售业为重点,探索推广关系挖掘和沉淀价值利用模式,尽快推广数据托管和交易平台商业模式,探索占领周边省份市场。
5、拓宽融资渠道,夯实产业基础
一是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力度。设立大数据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建立大数据产业财政投入长效增长机制。各级政府要加大财政预算支持力度,把大数据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列入预算。成立省大数据产业引导资金联席会议,共同研究资金支持导向和重点项目支持方式。
二是积极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引导各类风险投资机构加大对大数据发展的投资力度,鼓励金融机构为符合条件的大数据企业提供贷款。加快担保体系建设,积极探索借鉴“风险池”资金管理方式,推行联合担保,分担融资风险,扩大融资担保能力,拓宽大数据企业融资渠道。支持担保机构加大对大数据产业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的担保支持力度。
三是创新产业发展融资模式。建立大数据产业发展专项投融资平台,封闭运行,由各市(区)政府按一定比例注入资本金,提高平台的融资能力。根据项目具体情况,探索采用“特许经营”、“公私合营(PPP模式)”、“建设移交(BT模式)”等融资模式。加强要素市场与资本市场的有效融合。
6、强化人才支撑,促进持续发展
一是以大数据领域研发和产业化项目为载体,积极引进和培养一批领军人才和高端人才。聘请国内顶级专家学者作为产业发展顾问。鼓励符合条件的国内外大数据领军企业家、海外高层次人才、院士、国家级专家学者、“千人计划”专家、知名大数据高端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创立大数据企业。
二是推动省内外高校与行业企业、科研院所深度合作,为贵州省培养大数据技术研发、市场推广、服务咨询等应用型人才。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科院等重点高校科研院所签订协议,定向培养和输送信息技术类人才。鼓励企业与大专院校建立订单式人才培养机制,与花溪大学城、清镇职教城合作,为大数据企业提供订单式培训,就地解决大数据企业发展所需的中初级人才。
三是着力培养“业务+数据+技术”专业化人才。大数据应用最关键的部分是数据分析和挖掘数据价值。贵州省在进行人才引进和资源培养时,数据科学家是目前大数据产业发展急需的专业化人才,他们能够建立高级分析模型,发现趋势和隐藏的模式,使大数据真正发挥作用。
7、统筹数据资源,保障数据安全
一是尽快制定信息安全法、反垃圾电子邮件法、手机垃圾短信治理法及网络和新媒体广告法,为个人数据保护提供全面的立法支持框架。在立法完成之前,通过政府规章性文件的方式规范数据资源共享交换、开发利用、隐私保护等关键环节,在法律层面避免信息泄露和信息滥用等问题,保障大数据产业发展环境。
二是制定相关标准规范。面向大数据平台建设和应用服务需求,制定大数据采集、管理、共享、交易等标准规范,明确收集数据的范围和格式、数据管理的权限和程序以及开放数据的内容等。明确大数据采集、管理、交换等标准,制定数据开放目录并及时更新。
三是完善信息安全保障机制。加强大数据环境下信息安全认证体系建设,做好信息安全顶层设计,有效保障数据采集、传输、处理等各个环节的安全可靠。围绕信息系统安全、基础设施安全、云平台安全、网络通信安全、数据安全、身份认证与管理等方面,开展全面系统的信息安全保障试点工作,探索建立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8、完善服务保障,为产业保驾护航
一是组织产业发展统计体系与监测基础性研究。一方面,尽快明确大数据产业在行业分类中的具体范围,制订关键技术和产品目录。根据《贵州省大数据产业发展应用规划纲要(2014-2020年)》确定的重点方向和任务,梳理现有行业分类标准,尽快明确贵州省大数据产业发展的具体范围。分行业制订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和产品目录,以便提高宏观管理能力,加强对具体工作的指导,确保财税、金融政策有针对性地扶持重点技术和产品。另一方面,选择典型优势领域,尽快做好与现有统计口径的衔接。优先选择具有比较优势基础的领域,积极开展“大数据产业分类基础指标”理论研究,面向省内行业组织、企业广泛征求意见,在工作层面完善形成对应的统计指标和统计渠道。以此为基础,尽快建立大数据产业统计监测制度和动态调整机制。
二是建立大数据产业发展政府平台。组织专业人员进行大数据产业应用研究,汇总大数据产业应用案例,在共享平台上及时动态公布。同时,组织专业人员对大数据产业发展运行进行研究,筛选构建大数据产业发展监测指标体系,在共享平台上及时动态公布;对大数据数据重大项目进行汇总整理,在共享平台上及时动态公布项目进展,以及对大数据产业资金使用情况进行汇总整理,在共享平台上及时动态公布,接受专业机构和社会公众监督。
三是创新政策扶持。首先,将大数据产业发展优先纳入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科技专项,围绕大数据硬件、软件开发生产到产品、服务,从基地建设、资源供给、人才开发、企业培育、国际合作、产业基金、运营合作、财税政策、试点建设、协调推进等方面制定有利于产业启动和发展的政策和措施,给予重点支持。其次,将大数据产业与潜力应用行业进行政策设计统筹考虑,通过政策创新鼓励应用行业与大数据产业发展有效对接,重点探索促进大数据产业信息共享平台的鼓励政策,在产业发展中更多引入市场机制;探索应用行业与大数据产业资金“一揽子使用”鼓励政策,增强产业发展融资能力。第三,社会资本支持产业发展也应有明确的规章制度进行权利设定和责任约束。通过制定民间资本进入大数据产业发展实施细则,明确准入标准、主体资格、主体责任与权利、享受的优惠政策、进入流程、责任和惩罚机制等事宜。并及时向政府有关部门共享信息和向社会公开,以接受全方位监督,确保资金参与时效。
四是加强组织保障,优化管理体制。按照“一办一中心一企业”的格局,加强大数据统筹管理力量。整合现有信息数据管理资源,设立副厅级事业编制的贵州省大数据产业发展中心,承担全省数据资源管理和技术支撑工作。适时成立国有控股的云上贵州大数据产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作为投融资平台对贵州省大数据企业及项目进行股权投资,牵头募集资金建立省大数据产业风险投资基金,负责承担系统平台建设和运营,参与政府数据资源管理和开发应用。有效发挥贵阳市大数据产业专家咨询委员会职能,积极引进国内外大数据领域的优秀专家学者,参与拟定相关技术标准,协助拟定推进大数据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为贵阳市推进大数据产业提供决策咨询。
建议由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牵头,建立跨部门、跨地区、跨行业的大数据发展协同推进机制,加强重大问题协调力度。设立贵州省数据资源管理办公室、产业发展专家委员会,为大数据产业发展与应用提供决策支持。明确数据资源管理机构,指导省直各部门开展数据资源登记和分级,统筹管理各部门之间的数据交换和交互需求,推动政府数据资源整合、公开共享、开发利用。各地各部门要强化服务意识,加强协调配合,建立跨地区、跨部门和跨层级的政府信息交换和共享机制,为大数据管理和商业应用创造条件、提供方便。各地区要及时制定配套措施,抓好政策落实,形成政策叠加效应和强大合力,推动全省以大数据产业为重点的信息产业实现跨越发展。
第四篇:动漫产业发展的思考
动漫产业 热潮与冷思
当年,迪斯尼凭借米老鼠和唐老鸭等卡通形象在儿童心目中树立的牢固地位,针对少儿推出动漫主题公园。而今,“动漫文化景观”作为我国新兴的旅游业态,该怎样与旅游休闲业精彩互动,让蓬勃兴起的动漫文化城、动漫主题园、动漫产业区、动漫影视基地等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知名品牌?相关业内人士在激情奋进的同时,也就此问题进行冷静探索。
“动漫之花”怒放于盛会
今年8月下旬,科普作家管克寒先生把《中国动漫文化视觉》书稿传到出版社编辑手中。管先生告诉记者,为真实、生动地表现中国动漫产业在旅游市场的表现,他行走大半个中国,实地探访了40多个以“动漫旅游”为卖点的景点。9月,他准备前往广州,在2011中国(广东)国际旅游产业博览会“动漫创意旅游展区”内,再拍摄一些配文图片。
据中国动漫文化产业促进会副秘书长齐涛介绍,近年,动漫文化所带来的旅游亮点,深受年轻消费者追捧。齐先生举例说,我国规模不同的动漫景观,近年来不断兴起,如常州环球动漫嬉戏谷、广州从化动漫产业园等。
齐先生认为,动漫产业与旅游“联姻”,让主流消费群体——少儿群体和青年人在游程中感受童话世界,感受科技魅力,可谓一举多得。
2011中国(广东)国际旅游产业博览会组委会相关人士向记者介绍说,今秋举办的旅游博览会内,“动漫创意旅游展区”,集中了国内外各大动漫创意景点、制作企业以及相关旅游线路、产品。“动漫创意旅游展区”,旨在突出“活力动漫,和谐生活”主题,重点展出4方面内容。动漫创意旅游区包括以动漫景点及“动漫游”线路为特色,诠释旅游产品的主题与魅力;动漫主题公园区包括,以国内外知名主题公园为主,配以知名动漫画作品一同展示,强调直观品牌印象,增强公园吸引力;在动漫活动、展会旅游与招商区,开展以静态展示及现场表演等活动;动漫制作和景点推广合作区,为动漫制作企业和旅游景区打造合作平台。
动漫景观“升温”迅速
今年初秋,一个消息让北京众多“动漫迷”兴奋不已:位于北京北三环、原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厂房将变身为动漫文化城。届时,140米高的“动漫楼”,有望成为北三环第一高点。眼下,4万平方米的动漫电影楼作为项目一期即将竣工。
在施工现场,策划方与施工方负责人向记者介绍说,新影动漫文化城运营后,将呈现魅力十足的“动漫世界”,包括动漫电影院、动漫演播厅、动漫剧场、动漫电视频道、动漫研发教学中心、动漫杂志、动漫产业孵化大楼、动漫餐饮、动漫俱乐部、动漫产品展销大厅、动漫商场及中国红色影视文化生产、传播基地等。记者了解到,数月前,新影动漫文化城项目已被文化部挂牌命名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记者在采访中还了解到,前不久,总投资约60亿元的大型旅游综合体项目——绍兴·多彩华侨动漫城落户鲁迅诞生地。
据绍兴市委宣传部相关人士介绍,绍兴·多彩华侨动漫城项目,由深圳多彩科技集团作为主投资方,连同中国服务外包研究中心、中关村数字娱乐产业联盟等多家国内知名机构合作打造、研发的旅游综合开发项目。该项目总面积约5000亩(含水面),总投资约60亿元。项目由“威尼斯低碳度假水城”、“威尼斯大运河”、“威尼斯人文社区”、“动漫体验园”、“大运河生态湿地公园”、国际动漫(创意)产业基地和国际服务外包产业基地等“一城、一河、一区、二园、二基地”组成。
绍兴市委书记张金如在签约仪式上表示,绍兴·多彩华侨动漫城项目将有力推动绍兴乃至浙江省滨海旅游产业发展。希望多彩科技集团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推进,努力把项目建设成为高端化、国际化的生态旅游度假综合体。不容否认,近年,一些城市运用动漫文化,大力推动旅游市场,取得可观效果。伴随常州市恐龙园文化创意有限公司原创片《恐龙宝贝之龙神勇士》的热播,围绕“恐龙宝贝”开发的衍生产品增至200余种,使常州动漫产业形成“旅游+动漫”可观的赢利运作模式。
据常州恐龙园负责人介绍,如今的恐龙园,动漫创意多多,游客接待量、衍生品交易量显著提升,预计到2012年,该园资产规模将突破50亿元。
“动漫之车”,高速还须“智行”
曾为10余家景点策划过动漫主题展示项目、著有《世界动漫产业探微》、《动漫艺术应用》等专著,现为东方高端动漫艺术研究会副会长的动漫文化专家顾汉青先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内动漫产业,已成为文化旅游市场中鲜活、受众面大的新商业模式。要想让“良种”成为“硕果”,一是需要相关部门进一步规范动漫产业的市场运作;二是作为动漫艺术探求者和产业运营者,在充分分析目标消费者“求新、求奇、求特、求异”等需求外,还应注重互动式体验,在表现形式上切忌照搬与效仿。我国一些主题公园的发展由于决策失误、主题雷同、产品单
一、缺少更新等问题陷入困境,可作前车之鉴。
交广传媒旅游策划营销机构总经理谭小芳认为,动漫,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娱形式与旅游市场结合,其成功范例很多,一些经营者在高速发展中不妨冷静下来审慎思考、有针对性地借鉴,譬如,麦当劳在“海底总动员”上映之后,立刻推出了“购买儿童乐园餐换得《海底总动员》卡通玩具”的促销攻势。再比如,2008年,日本电视台播放了讲述高中生恋情的动画片《真实之泪(true tears)》,由位于南砺市城端镇的动画公司P.A.WORKS制作,屏幕中的动画人物以及街景的写实性描写,引起很多观者的兴趣。由此,“日本动漫迷”纷纷前往日本北陆地区乡村小镇旅游,在保留着古老街道景观的富山县南砺市城端一带,追味动漫画面中的情景,由此出现旅游热潮。在洛阳,该市的牡丹园用洛阳人自己创作的动漫角色进行形象代言。由此,洛阳文化产业的第一个卡通大使“小破孩”亮相。“小破孩”作为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的知名原创动漫品牌,与洛阳国家牡丹园牵手,成为洛阳又一张新的城市文化名片。
我国动漫科技作品设计者、中国科技展示研究会会员黎晓同的观点是:动漫文化产业,如果仅是“高速、热建”、缺乏“审慎智行”,前路堪忧。有关部门,应在市场预测、合理规划上“精工细作”,让纷纭而现的动漫文化产业健康发展。
●链接:
动漫产业,是指以“创意”为核心,以动画、漫画为表现形式,包含动漫图书、报刊、电影、电视、音像制品、舞台剧和基于现代信息传播技术手段的动漫新品种等动漫直接产品的开发、生产、出版、播出、演出和销售,以及与动漫形象有关的服装、玩具、电子游戏等衍生产品的生产和经营的产业。
日前,首届中国动漫游戏嘉年华论坛“大动漫趋势与新媒体发展”主题研讨会在京召开。会上透露,国家有关部门通过制定标准、税收优惠和产权保护等政策,鼓励动漫企业在内容和技术等方面进行创新。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2010年我国动漫产业总产值达470.84亿元人民币,比2009年增长27.8%。其中广东省为160亿,上海市为50亿元。
目前,我国动漫产品已包含了网络、手机及其他移动终端的新媒体形式。据不完全统计,1993年到2003年,我国动漫游戏产业生产的动画片总量为2400分钟,2010年达22万分钟;到2010年底,全国开设动漫专业本科、专科院校共1279所,设置动漫相关专业1877个,在校生达58万人;“十二五”期间,我国移动手机动漫产值可达58亿左右,产业发展前景很好。
第五篇:新农村产业发展成效思考
邢市村新农村产业发展成效思考
摘 要:现代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是农业现代化经营的重要途径.农业产业化是现代农业的主要内容和特征,而发展特色农业又是区域经济优势选择的结果。农业现代化使农业生产力水平获得极大程度的提高,使农业由相对独立的家庭小生产逐步演变成关联性很强的社会化大生产。本文以邢市村特色产业发展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如何发展农村特色产业的对策建议。关键词:种和养产业 规模化
一、邢市村发展特色产业中的障碍及成因
邢市村位于澧水流域南部,辖区15个村民小组,现有总户数508户,总人口2015人,幅员面积16平方公里,现有耕地总面积4200亩,其中水田1500亩,旱地2700亩。湖区面积4000亩。2010年人均纯收入1100元,全村幅圆面积大,村民居住集中,2011年前该村的种植以传统种粮食为主,主要是:水稻、小麦、棉花为主。该村田多地多湖区多。农民种植的粮食和经济作物又没有好的价格保障,导致人口大量外流,土地湖区荒芜严重,传统农业难以为继。经过2010年和2011年,在政府的大力帮扶下,该村作为澧南镇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点村,基础设施条件逐步改善和产业基础逐步成形,虽然邢市村的产业已具雏形,但产业发展仍任重道远、障碍重重。其具体表现为:
1、传统观念难以改变,土地流转不畅。村民习惯于家庭承包经营和传统稻麦种植的影响,对农业产业化经营升级和现代农业的发展认识不足,一方面不大愿意参与经济作物的种植,另一方面也有一部分村民不愿意把自己的承包地转包给大户经营。在他们的心里,不种粮食作物就会失去温饱、失去了土地就失去了生活的依靠。
2、主导产业扩大效应弱。就全村来看,当前200亩的葡萄和草莓种植示范片最具规模和最具影响力,但是没有发挥葡萄和草莓种植的示范效应和扩大效应,形成应有的产业发展氛围。全村200亩的葡萄和草莓种植面积,零星分布在10个组,且大多数是村干部及极少数农户发展起来的。虽然今年种植实现了专业村发展格局,但无论是产业基地发展规模、产业产品区域集中度都远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与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3、劳动力有效供给不足。澧南邢市村的在家人口共982人,其中0-18岁有270人,18-60岁有492人,60岁以上有220人。0-18岁的不是要人照顾,就是在校读书。60岁以上的有很大一部分是体弱多病,多无劳动力。18-60岁的人口中主要成员是45-60岁的,他们是最正式的劳动力,但是这部人中又有相当一部分虽然在家,但是却不在家务农,他们多在县城打零工,主要是从事建筑,早出晚归。50岁以上的老人担当起了生产的重任。而这部分从事生产的人员中,几乎都是小学文化,甚至文盲,他们对传统种植倒是能轻车熟路,可是对农业产业化和特色产业的建立可就两眼一抹黑,无法有效满足产业所需劳动力。
4、资金短缺。资金上的短缺制约邢市村产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和扶持力度不够。尽管今年来,政府对该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增大,农业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但总体来看,投入不足仍然影响产业的发展。同时,由于资金紧缺,该村没有一条硬化的支路及人行便道,在收挖季节需要大量的人工运输到主干道上,从而大大的增加了生产成本,导致产业发展零星繁杂,该强的没有实实在在加强。同时,农民自身虽有积极性来规模化、产业化经营,但同样面临资金短缺的问题。
二、乡村发展产业障碍的原因分析
1、群众思想发动不够导致参与产业发展积极性不高。虽然镇、村都对产业发展能给老百姓带来实惠做了很多的宣传,但是对为什么要发展这一产业、怎样发展该产业、怎样市场化运作,群众仍然是不太明了。群众是最现实的经济学家,他们必须明白清楚的看见做这件事的实效,知晓该产业的来龙去脉,他们才愿意投赞成票。就如该村的紫苑种植,开始无人问津,直到村主任带头种植、请来专业人员来现身说法和组织部分群众实地考察,才逐步壮大了种植队伍。
2、经济来源单一导致农民不敢转让土地。一直以来,农民的生活就靠着自己的一点土地,在自己的土地上养活自己,繁衍后代,土地几乎是他们唯一的经济来源,是他们的命根。直到80年代,人员开始外流打工,他们的经济来源才多了打工收入。可是随着大量人员的外流和国内国际环境的影响,大多数在外打工的年轻人往家里寄钱越来越少,从事生产的农民经济来源渠道又逐渐封闭起来。他们开始怀疑打工族挣钱的可持续性,他们相信有一天,还是要靠土地来养活自己,因而不敢贸然丢掉自己的那几分地。
3、生产生活基础设施条件差及传统种植效益低导致人员大量外流。种点粮食、棉花卖不出好价钱,等有钱买洗衣机,却没有自来水无法用。种植就以种水稻为例,假设没有自然灾害的影响,一亩田除去种子、农药、化肥等开支,人力和耕牛的劳动力不算钱,仅能获取八百余元的收入,要是按当前稻谷用收割机请人收割一亩按200元计算,将劳动再算成本,农民种水稻就完全没钱赚,就相当于所有的劳动投入只换来一口饭吃。而邢市村种植的作物主要就是水稻、小麦和棉花。由此导致很都年轻人都愿意到外地打工,哪怕在外只有每月一千元的工资。再加上通过升学等手段出去的年轻人更不愿意再踏上农业的道路,进一步恶化了村的人力资源形势。
4、商业运作不熟悉导致发展思路不清晰。首先,邢市村目前的产业完全是靠澧南镇政府的大力支持在发展,没有自己的专业户,也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品牌,专业户在产业规划中,只留意到当期的投入,忽视产业链条的培养。后期产品的加工、销售、品牌营销等后续产业发展未见显著成效,更没有注意到突出品牌重点,发挥品牌效应。邢市村一方面没有注意培育农村产业经纪人队伍来促进农产品流通;另一方面也没有足够的信息服务,及时准确地为农民提供各类农产品市场提供信息。
5、发展思路不清晰导致资源优势不明确。该村的哪些资源该发挥作用、哪些资源还没有被利用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邢市村湖区水利资源丰富,四千多亩的湖区面积非常适合家禽、鱼类养殖。而该村的发展仅仅停留在对现有的耕地上,忽略了湖区的经济价值开发。
6、农村政策不够灵活减弱助推力。农民投身产业在资金投入本上一直是个大问题,一般都迫切需要财政和金融上的支持。可是财政仅停留在对政府大力推动产业的扶持上给予支持,其他的种养带头人则全靠自己奋斗。另外,小额贷款限额的政策限制种养大户扩大规模。即使是申请贷款的大户只能用城镇产权抵押,且只能申请固定限额的贷款资金;政策的不灵活一方面不能有效刺激村民的种养激情,另一方面制约产业的迅速成长壮大。
三、邢市村发展产业的思路及对策
(一)发展思路
邢市产业发展应立足市场需求按照“分土地类别的一组一品”的思路,在政府的主导下,协调区域产业、统筹人力资源、自然资源、金融资源等资源,农田水利、特别是交通等基础设施,通过流转土地,直接以“公司+大户+农户”、“大户+农户”或“公司+农户”的模式,建立自己的合作组织,发挥比较优势,突出优势资源,引导农户遵循生态循环原理,促进种养良性互动,进行规模化、品牌化经营。在推进工程中注重协调全面产业规划和其它资源的联合开发,并通过突出重点、打造亮点的策略来强化示范效应和扩大效应,通过规模化、产业化,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吸引社会资金和其他行业资金流入本村,实现资源的集聚效应,确保乡村特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对策建议
1、加强组织领导、大力宣传发动。发展村级特色产业是提升农业竞争力、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战略举措,村组干部要创新工作方法,把工作重心下沉到农户,确保新农村建设取得实效的工作抓手,基层政府要加强对发展村级特色产业的组织领导,明确分管部门和工作职责,齐抓共管,确保工作顺利推进。并在组织保障的基础之上,充分利用宣传单、讲座、光碟、书刊等宣传工具和实地考察等方法,切实加大对特色产业的宣传,为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群众氛围。积极组织开展先进经验和致富典型的宣传活动,激发广大农民学先进、学典型的热情,增强广大农民自主创业,推动产业深入发展。
2、制定发展规划、建立激励机制。农民由于自身认识的局限性,无法把握各方面的信息来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政府有义务在认真研究本地资源、区位和布局特点,正确分析国际、国内市场需求规律,找准产业和产品发展的切入点的基础上,帮助农民制定特色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各阶段的实施重点和发展目标,加强宏观指导。产业的推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村级特色产业的发展要重抓示范点、示范户,通过示范效应和扩大效应来不断扩大产业业的推进实时跟踪,并辅以一定的激励措施,在规划实施期内,每年制定奖助标准,对实施规划的情况进行追踪,对成绩突出的单位或个人给予表彰,激发群众参与产业发展的积极性。
3、培育产业农民,建立合作组织。农民是特色产业发展的主体。村级产业发展,关键是培育新型农民,让农民认识自我,认识本村资源优势,认识本村发展潜能,努力开发具有本村特色的产业和产品。围绕主导产业和产品发展,以科技进村入户、阳光工程等为平台,创新培训形式,丰富培训内容,注重培训效果,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村实用人才,培养造就高素质的现代新型农民。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特色产业发展的有效载体,能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有效规避或降低市场风险。通过培养新型农民、培育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完善产业发展的生产经营体系。
4、注重市场信息,加快科技创新。农村信息服务终端和农产品批发市场,能让农民及时、准确把握市场动向,政府要为农业的转型提供信息引导。同时在产业成长过程中,要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和应用,着力加快良种良法推广步伐,大力推广对增产增收提升品质作用明显的农业实用技术。一方面要大力开发优质专用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无公害食品。另一方面要强化对先进农技的推广,由农技推广单位、龙头企业、示范村、农村专业协会和经济合作组织单独或合作实施,积极引进推广农作物和畜禽新优良种,学习先进生产工艺和包装新技术。再就是要聘请产业专家组,聘请农业院校或市县农业专家担任技术总监或“顾问”,定期到村调研,提供技术指导,解决产业发展中遇到的技术障碍和实际问题。
5、注重财政引导,加强信贷支持。产业调整初期,需要财政有倾向性的引导来带动,对于合乎村情的产业,在示范阶段应该由财政给予一定的帮扶来促进其发展。同时,要多渠道保证金融资源的供给,灵活财政和信贷政策,积极开展农户小额贷款业务,通过担保、入股、订单、抵押等多种形式,提高产业资金投入总量,为产业发展提供资金保证。通过财政和信贷,优化引资引智环境,助推特色产业发展。
6、发挥资源优势,打造特色产业。充分认识本村的自然资源,结合现有的产业基础,选择合适产业发展。邢市村丰富的水利资源、土地资源加上当前最具特色和规模的葡萄和草莓种植园,可以结合实际条件大力发展湖区水利产业及农家乐生态旅游业。同时可以开发土地和林湖区水面的利用价值,发展特色种植和水中养殖,不断提升特色产品规模化、商品化、专业化水平,实现养殖业和种植业的有机结合,带动乡村生态旅游业,促进各种资源的循环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