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发展柘荣茶产业的几点思考(精选)
兴茶富一方 茶香溢万家
----关于发展柘荣茶产业的几点思考
茶业作为柘荣县的两大特色农业产业,具有覆盖面广,关联度高,对地方经济发展和促进农民增收影响大的特点。在新形势下,我县茶叶产业面临新机遇新挑战,如何加快茶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茶业经济效益,确保茶业增效、茶农增收,为促进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更大贡献,是一个值得认真探讨的问题。本文主要就如何推进我县茶业产业化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和对策,以供交流。
一、基本现状
1、有一定基础,也初具规模。全县茶园总面积39080亩,其中:绿茶面积33000亩,乌龙茶面积6080亩,去年茶叶总产量2426吨,总产值达8812万元,茶叶商品总值达1.2亿元。今年上半年茶叶产量856吨,比增2.4%,产值2378.8万元,比增6.2%,平均价1425元/担,比增6.3%,其中:首春茶产量396吨,平均价1900元/担,产值1504.8万元。二春茶产量460吨,平均价950元/担,产值874万元。金观音、黄观音品种青针价格创出历史最高水平,达200元/斤。全县通过认证的无公害茶园面积达5000亩,绿色食品基地面积6100亩,有机茶基地300亩。全县9个乡镇116个行政村(社区),几乎村村皆产茶,县国营茶场茶园面积1077亩,还有4个乡镇茶场,30个村级骨干茶场。近年来基地建设初见成效,目前全县有集中连片茶园6000多亩,茶叶初制厂100多家,目前已初步形成集科研、种植、加工、销售配套的社会化生产雏形。
2、有一定市场,也产出品牌。目前,柘荣人开办的多种体制和形式的茶庄、茶行、茶叶代销店分布大江南北,为数众多的供销队伍走南闯北经销茶叶。近年来,在省科技厅和省茶科所等部门的支持帮助下,依托各种平台和资源,使我县茶叶在加工、技术和营销等方面的发展,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基础。经过多年努力和市场的洗礼,目前我县通过QS认证的企业有6家,特别是闽东张一元茶叶有限公司的“双芽牌” 和福建东艺茶业有限公司的“彭山翠芽”双双荣获福建省获“省名牌” 和“省著名商标”称号,凤里牌金观音和彭山翠芽茶分别获得人文中国茶香世界东方神韵杯乌龙茶类和绿茶类金奖。
3、有一定合力,也形成共识。为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步伐。近几年,县委、县政府着力把茶叶作为发展农业的两大特色主导产业加以扶持发展,县乡两级有关部门也先后陆续出台了一些扶持茶叶发展的优惠政策、措施,相应加大了投入,改善发展生产条件,形成了一定合力,有力地促进了茶农增收,促进了我县茶业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逐步引导我县茶业产业从原有的传统精制加工模式走向精深加工发展方向,广大农民发展茶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得到了提高。
二、存在问题
1、茶叶整体效益不高。由于经济来源多元化后,加之茶园管理水平差异大,产量高低不平衡,加上管理粗放,滥采粗制,导致低水平粗制的茶叶效益不高,许多原有茶农转而从事二、三产业,造成这些茶农无心经营茶园,有的甚至放弃管理任其荒芜。而以茶叶为的农户却因茶园面积太少太小,形不成相应规模,发展受到制约。另外,生产、流通组织化程度低,经营管理手段、方式落后,缺乏有效市场管理,价格大起大落。
2、茶叶品牌意识不强。我县海拔较高,雨量充沛,昼夜温差大,是个山清水秀无污染的农业县,有着得天独厚的产茶环境,所产茶叶品质优异,但是我县茶叶生产者、经营户创品牌意识差,造成我县有名茶没名牌的现实,缺乏真正的品牌茶叶,发挥不了品牌效益,经济附加值低。
3、茶叶专业化、产业化程度不高。我县茶园不仅规模小,而且种植、经营分散。茶叶种植一园多户或一户多块极为普遍。茶园管护水平不高,茶叶加工厂规模小,档次低,设备落后,技术水平不高,产业化程度低,没有真正形成生产专业化、经营一体化和管理企业化,茶叶产品与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不相适应,厂房设备与扩大再生产的要求不相适应。因此,茶叶难以形成规模经济。
4、没有形成真正的产业龙头。目前,我县近30多个茶厂中,比较大型的茶厂只有三、四个,85%是简陋茶厂,而比较大型的张一元茶叶有限公司、和泰茶叶等企业,也没有真正发挥龙头企业“公司+基地+农户”的带动作用有,没有真正带动群众发展、致富,距真正意义的龙头企业距离还很大,其龙头效应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5、缺乏乌龙茶加工技术。乌龙茶种植在我县刚刚起步,乌龙茶种植、加工的历史短,乌龙茶加工技术人才十分匮乏,而乌龙茶制作技术水平的高低是乌龙茶生产的成败和关键,乌龙茶加工技术缺乏就会大大影响我县乌龙茶产业的发展。
6、未真正形成协作效应。乡村两级、企业、茶农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短期行为,未能形成构筑利益共同体的合力。如乡村两级重税收,轻规划和扶持;企业重自身效益,轻带动茶农发展生产;茶农光看当年收入,轻投入与管理,这些短期行为和引导规划的缺乏,导致无法形成相互协作和互利双赢的效应。政府与企业、群众三者之间如何建立更加有效的互动机制和利益协作,来促进茶叶产业发展做大,应认真进行整合规划。
三、主要措施
1、抓龙头,大力发展乌龙茶产业。一是依托县乌龙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加强领导,负责制订总体规划,提出发展对策,研究配套措施。二是建立专项基金,扶持广大茶农发展茶叶。三是建立典型示范片,通过示范推广,带动广大茶农进行茶业结构调整,重点突破乌龙茶发展的五大难关即:“面积关”、“制作关”、“苗木关”、“设备关”、“营销关”。我县
重点在黄柏乡、楮坪乡、城郊乡海拔500米以上的区域优先发展,要求茶农户种植5亩以上,全村一个品种面积不少于50亩,同时争取1-2家企业到我县落户。在制作技术上,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办法,建立仙山乌龙茶加工技术培训基地,从安溪聘请熟悉乌龙茶种植、管理、加工的原安溪茶科所所长高级农艺师陈信石长期担任我县乌龙茶技术顾问,选送初、高中毕业生到安溪县职业中专学校学习,在苗木培育上,在凤里村建立育苗试验基地,以保证苗木纯度和质量;在加工设备上,采取群众自筹、政府补助的办法,对乌龙茶机械补助购机款的15%,到目前为止全县已新增乌龙茶加工设备20套。
2、强支撑,加快品牌战略步伐。一是推进茶叶质量认证,认真做好QS产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及基地认证的组织申报。二是鼓励茶叶企业争创名牌。在去年闽东张一元茶叶有限公司的“双芽牌”获得“省名牌”称号的基础上,争取福建东艺茶业有限公司的“彭山翠芽牌”获“省名牌”和“省著名商标”称号。以稳定的质量保证品牌的声誉,以良好的品牌形象占有稳固的消费群体。三是创新农产品宣传与展销方式。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运用各种媒体和展销会、博览会、推介会等大力宣传,进一步扩大我县茶叶品牌的知名度。四是抓住目前市委、市政府关于规划整合全市茶叶品牌和资源的有利契机,一方面要积极争取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来加快我县茶业产业发展;另一方面,要注重挖掘和发挥自身优势,认真规划,对接融入,在强手如林的竞争格局和发展新契机中,占有一席之地。
3、重后劲,强化科技兴茶能力。一是搞好茶叶示范基地建设。通过抓好张一元茶叶、天禾茶叶公司、三和茶叶公司、北山茶叶示范场等示范基地建设,发挥示范带动作用,辐射、带动广大农民学科学、用科学。二是加强茶叶技术培训和指导。通过抓好仙山乌龙茶加工技术培训基地建设,开展茶叶技术培训,不断提高茶农的种茶技术和加工水平,继续利用晚上时间深入各村举办茶叶技术培训班,积极引导和鼓励茶农推广使用各种先进适用的新技术和优良品种。三是建立茶叶信息服务体系。积极依托县365农业服务中心,组建“茶叶信息中心”,建立“柘荣茶叶信息网”网站,收集和发布各类茶业信息,推进茶业信息化进程。
4、打基础,发展生态高效茶业。根据生态高效茶业的要求,大力发展有机、绿色、无公害茶特色产品。要抓住省农林大植保学院、省科技厅、省茶科所和县茶技中心在我县熊透村三和有机乌龙茶基地开展生物防治技术研究课题,在全县茶园推广使用生物防治技术。继续巩固好、完善好、发展好这个项目,争取成为省农林大学生的实习基地和项目研究的实验基地。并在此基础上,以实施标准化为途径,全面推广生态茶园生产技术规程,发展生态茶叶,逐步提高我县茶业的水平和层次,为茶业产业化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二篇:柘荣油茶产业发展对策与思考
柘荣油茶产业发展对策与思考
油茶是原产我国的乡土树种,与油橄榄、油棕、椰子并称为世界四大木本油料树种。我国油茶栽培历史已有2000多年,现有油茶林面积约5000多万亩。福建是油茶的中心产区之一,除东山、平潭以外,全省各地均有种植。全省现有油茶林面积126万亩,宁德市约占四分之一强,其中福安、柘荣两县市保存面积18.48万亩,占宁德市的75.2%。油茶具有显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发展油茶产业对改善我国食用植物油的生产和消费结构,维护国家油料安全,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民增收致富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一、柘荣油茶产业发展现状
柘荣县位于闽东北部临海内陆山区,处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带,境内气侯温暖,水热资源丰富,为油茶适生区,油茶栽培历史悠久,曾是全省重点油茶基地县之一。全县现有油茶林保存面积6.15万亩,分布于8个乡镇62个建制村,其中宅中、富溪、楮坪、黄柏、英山等5个乡镇曾为全省油茶生产基地乡,油茶林保存面积5.17万亩,占总面积的84.1%,宅中、楮坪、富溪等3个乡镇油茶林面积均超过万亩。
由于油茶政策的不稳定,我县油茶生产曾几起几落。据普查,1979年时全县油茶林面积曾达10.2万亩,其中采摘面积6.92万亩,历史最多向国家交油700多吨。实行生产责任制后,油茶林分产到户,由于农户长期粗放经营,大面积油茶林处于失管状态,造成荒芜,有的逐淅被马尾松、檫树、杉木等树种更替成混交林,有的改为种粮。至1989年全县油茶林面积仅存7.0万亩,其中采摘面积4.4万亩。1989~1997年在全省木本油料林生产项目和国家一、二期油茶低改工程的带动下,我县油茶生产得到了迅速恢复,耕作水平有所提高,林分结构不断优化,油茶林面积增加到7.3万亩,采摘面积达5.6万亩,常年产籽量达78.8万公斤,年产油约400吨,油茶单位面积产油量7.5公斤。并建立了240亩优良无性系采穗圃,补植更新良种苗木35万株,嫁接换冠更新油茶林860亩。
近年来,由于缺乏政策和资金扶持,油茶生产普遍出现下滑,大面积油茶林再度失管返荒。全县现有6.15万亩油茶林中,可采摘面积约4.5万亩,其中油茶纯林仅存2.8万亩,混交林达1.7万亩,抛荒失管1.65万亩。全县仅富溪镇富溪村保存榨油坊2个,年收购茶籽约1500担,榨油600担。
二、柘荣油茶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品种混杂,良种面积少,增产潜力小。我县油茶品种较为混杂,绝大部分是解放前遗留下来或70年代及80年代初新种植的立冬籽、小果油茶、大果油茶等普通品种,虽能适应本地的地理气候条件,但产籽能力和出油率普遍偏低,增产潜力有限。全县良种油茶仅在90年代油茶低产林改造中预栽更新35万株(约2300亩),嫁接换冠更新860亩,合计约3160亩,仅占现有油茶林面积的5.1%,且因长期失管,其优良性状也未能得到充分体现。
2、树势衰退,纯林锐减,垦复难度大。我县现有油茶林按龄级分:初产期0.5万亩,占8.1%;盛产期2.1万亩,占34.1%;衰老期3.55万亩,占57.7%。按树种组成分:油茶纯林2.8万亩,占45.5%;混交林1.7万亩,占27.6%;抛荒失管1.65万亩,占26.9%。具备生产潜力的油茶林不足总面积的一半,且由于长期失管,逐渐荒芜,产量不断下降,大小年差异越来越明显,重新垦复的难度较大。
3、加工能力不足,经营效益难以体现。由于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造成茶籽采摘量急剧减少,全县目前仅有富溪镇富溪村保存土法榨油坊2个,年收购茶籽约1500担,榨油600担,且由于与市场严重脱节,产品销售范围小,价格低,现价每斤仅32元,按亩产油10斤测算,亩产值仅320元,油茶林的经营效益无法得到真正体现。
4、投入严重不足,产业发展难以为继。自1997年国家油茶低改工程二期实施结束后,我县油茶产业已有10多年未得到很好地扶持、发展,油茶生产、科研、投入均已停滞,特别是科技人员严重不足,使油茶的良种选育和推广工作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油茶产业发展后劲不足、难以为继。
三、加快柘荣油茶产业发展的建议
随着茶油市场景气度的不断上升,以及中央到地方对油茶产业的重视,特别是今年在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回良玉副总理多次对油茶产业发展作出重要批示,以及9月在湖南长沙召开的全国油茶产业发展现场会对全国油茶产业发展进行强调部署并提出将加大对油茶产业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的情形下,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又明确提出要“采取有力措施支持发展油料生产,提高食用植物油自给水平”,油茶产业迎来一个极好的发展机遇。县委、县政府应把握良好时机,加强对油茶产业发展的调查研究,把它作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带动农民增收的一项产业来抓,加大扶持力度,推动油茶产业发展。
1、加强宣传引导,解决认识问题。当前在广大干部群众中,对油茶产业发展存在几种认识:一是“无关论”,种不种油茶是农民的事,政府及其部门无须干预过多,发展油茶既不是创新工作,也不是重点和中心工作,现在都讲工业化了,谁还回到传统农业上去。二是“无效论”。对农民来讲一年种几亩油茶,不如出去打几天工,认为无利可图。三是“无力论”,油茶生产投入大,没有一定实力难以发展成产业。四是“无益论”,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不值。这些认识问题严重阻碍了油茶产业发展。为此,我们必须在领会国家政策的基础上,不断加大宣传力度,加强正面引导,统一思想认识,聚集社会力量,推动产业发展。
2、组建领导机构,解决工作力度问题。县委、县政府要成立高规格的发展油茶产业领导小组,要确定一名县领导专门负责,发改、财政、农办、林业、民政、税务等部门参与。要把发展油茶纳入县、乡(镇)两级的经济发展计划,要列入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重点,要作一级对一级重点工作考核的指标,层层落实领导责任制,实行一把手负责的目标考核制。县政府要出台加快我县油茶产业发展的相关意见、决定,科学制定具体实施方案。
3、深入调查研究,解决产业布局问题。我县应尽快组织林业部门技术人员深入一线开展调查研究工作,以求全面掌握全县油茶生产现状,建立健全资料档案。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导向,科学制定我县油茶产业发展规划,以指导全县油茶产业发展。要根据油茶树生物学特性,遵循适地适树原则,结合各乡镇传统种植、加工等情况,合理规划布局,确定种植和加工区域,规模发展,集约经营,增加经济效益。
4、加大项目包装、策划力度,解决资金问题。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国家油茶产业政策、产业导向的研究,积极捕捉重要信息,为项目资金争取服务。要把握今年全国油茶产业发展现场会透露的“国家将设立专项资金并安排不少于20亿元的贴息贷款,用于支持油茶产业发展”等重要信息,立即着手包装、策划项目,积极向上争取支持。重点做好福建三本农业高科技有限公司油茶新品种种植及深加工项目的包装、策划及申报工作。同时要积极筹措资金建立油茶产业发展基金,支持油茶产业发展。要创新投入机制。通过以奖代投、以补代投等方式,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油茶产业发展。要积极支持企业和农户利用各类信贷资金发展油茶产业。县政府还要制定政策,加大对良种选育、良种推广等技术方面的扶持,推动油茶产业发展。
5、搞好林地资源配置,解决好集约化问题。油茶要形成产业必须走上规模化、集约化、公司化。只有集约经营,才会有人投入,有科技进入,最终才会实现效益,形成产业。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要在明确山权的基础上,加速林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实现集约经营。为此,建议:一是实行公司化运作,通过工商合法程序将各类油茶开发公司转变成合法主体,享受银行贷款、税收的优惠政策。二是在明确林权的基础上和不侵犯林农利益的前提下,乡(镇)、村要主动做好群众工作、首先让集体山权顺利实现土地流转。对既不造又不准通过流转方式让别人造林的集体山,政府要通过一定经济、行政手段予以制约。三是政策性资金不撒胡椒面,重点扶持上规模的生产经营户。四是每年对油茶生产大户和成效突出的乡(镇)进行表彰奖励。
6、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解决一体化问题。要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引进有实力、有规模的油茶加工企业,加快产业的发展。今年,楮坪乡引进“福建三本农业高科技有限公司”落户我县开发油茶产业,企业注册资金3188万元,拟建设油茶加工生产线三条,年可产油5000吨,油皂素2000吨,年产值达到3亿元。计划2009年建设第一期一条生产线。对该项目,政府要予以全力支持,切实帮助解决实际难题与问题,争取企业早日投产,发挥带动示范作用。同时,要建立好“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在楮坪、富溪等乡镇建设油茶生产示范基地。在龙头企业和示范基地的辐射带动下,做大做强油茶产业。
7、依法保护资源和各方权益,解决投资环境问题。要按照“谁投资、谁造林、谁受益”原则,依法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由于油茶生产周期长、面广、矛盾多,乡(镇)、村要主动承担优化发展环境的责任。为保护投资者和林农的利益,凡林地流转须通过县林业产权机构予以登记备案。同时,投资者必须按照我县油茶发展规划要求,不得毁林造林,不得占用耕地造林,不得侵犯林地所有者利益非法造林,以确保我县油茶产业健康发展。
第三篇:威宁茶产业发展
威宁县茶产业发展情况概述
威宁县茶产业发展办公室
根据《贵州省威宁县40万亩高山生态(有机)茶产业发展总体规划(2010~2020年)》及县委、县人民政府的安排意见,2010年我县计划新建茶园4万亩,实际完成3.91万亩,现将项目实施情况及资金投入使用情况汇报如下。
一,资金来源
到2010年全县共安排茶产业发展资金2611万元,其中,新增巩固退耕还林后续产业茶园建设项目资金600万元、第一批“三江源”资金313万元、第二批“三江源”资金600万元,第三批“三江源”资金1000万元、2008年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资金27万元、2009年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资金29万元、2010年香炉山低产茶园改造资金42万元。
二,完成情况
今年按照《无公害优质高产标准化茶园建设技术规程》要求安排种植4万亩,实际种植约3.91万亩。其中,草海镇种植7447亩、炉山镇种植9377亩,双龙乡种植5072亩,幺站镇种植2918亩,金钟镇种植3160亩,东风镇种植9353亩,黑石镇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1198亩;哲觉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604亩。
由于受年前冰冻及四五月份天气干旱的影响,全县茶苗受灾面积15875.88亩,成灾11350亩。其中,草海镇受灾面积3723.86
1亩,双龙乡受灾面积2268.58亩,炉山镇受灾面积3906.93亩,么站镇受灾面积1458.76亩,金钟镇受灾面积1580.42亩,东风镇受灾面积2036.28亩,黑石镇受灾面积599亩,哲觉镇受灾面积302.04亩。
到目前为止,平均成活率约为60%左右。经初步查验,其中有4525.88亩还须补苗。
三,资金使用情况
截止2今年8月,合计使用茶产业发展资金1361万元。其中,2010年香炉山低产茶园改造42万元、2010年茶苗采购资金1319万元。
四,采取的措施
2010年入冬以来,威宁县在茶产业发展过程一是领导到位。成立了由农牧局、林业局、财政局、质监局、发改局、水利局、交通局、电力局等单位组成的领导小组,由县委常委、统战部长刘青松任组长,县委常委、副县长陈建成光和副县长祝德光任副组长。领导小组下设茶产业办公室,县农牧局局长罗永宽任主任、常务副局长李阳胜任常务副主任,同时,从相关单位抽调7名同志至茶产业办公室,全面负责业务工作;县农牧局副局长刘重林分管茶产业工作。各乡镇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小组,并明确了1名副科级领导亲自抓。二是措施到位。一方面采取茶苗公开招投标,并对翌年茶产业发展所需茶苗实行招标订单育苗,确保项目资金全部用在刀刃上,为确保2011年计划种植任务的顺利完成,已在炉山镇、草海镇、哲觉镇和麻乍乡共育苗1200亩;另一方面逐级分解下达新茶园建设任务,并认真签订责任书,确保相关单位人人有责、个个参与。三是宣传到位。县委、政府积极组织涉茶乡镇负责人、村级干部、种植大户赴湄潭参观学习茶产业发展经验,并引进贵州省茶科所在东风镇建立5000亩示范茶园;涉茶乡镇党委、政府组织工作组深入涉茶村组宣传讲解参与茶产业发展的惠民政策、威宁县发展茶产业的机遇和有利条件。通过广泛宣传,有力地调动了农民群众参与茶产业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四是资金投入到位。五是茶苗验收到位。每一批茶苗调运到种植点后,均安排县纪检、植保、茶产业办公室工作人员现场抽样验收,凡达不到国家二级茶苗标准的不合格苗必须按验收比例扣减,县财政仅支付合格茶苗款。六是技术指导到位。县茶产业办公室的全体成员从2010年9月初开始分片把关,培训和指导农民群众科学种茶,并在实际工作中总结出了简单易懂的“十字”(牵线、深挖、打浆、踏紧、剪技)种茶经。七是督促检查到位。县乡督查组经常深入实地督促检查,发现问题立即纠正,有力地保障了新茶园的种植质量。到2011年3月10日前,全面完成2010年的种植任务并安排技术人员分片联系田间管理工作及抗旱工作。
五,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县是第一次大规模发展新茶园,因而在工作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不足,主要表现在:
一是由于劳动力不足、种植任务重,新茶园种植时不开种植
沟种植的现象比较普遍,对茶苗的生长有一定影响。
二是部分农民群众认为补助资金少,并对政府能否兑现补助资金和成功引进茶叶加工企业持怀疑态度,因而参与热情不高,极少数茶农甚至在种植茶苗时敷衍了事,不按茶产业办的要求和指导的技术规程操作,不打浆、不踏紧、不回土,造成茶苗在短时间内就出现死亡现象。
三是草海镇部分农民群众因种植反季节蔬菜已经尝到了甜头,对参与茶产业发展的抵触情绪相对要大,因而在草海镇的茶产业项目实施过程中比较被动。
四是我县冬春季节比较干旱,茶苗移栽后蓄水灌溉措施跟不上,茶苗成活率受到影响。在三月份的检查中,尚有85%左右的成活率,四月后的干旱造成了茶苗的成活率只有60%。
五是由于技术人员少,种植面积分散,茶产业办即无经费又无交通工具,因而技术指导工作顾此失彼,达不到钉死钉实的效果。
六是在茶地中普遍套种洋芋、荞麦,致茶叶生长的肥力和长势受到极大影响,茶苗生长受到抑制。茶苗成活后部分农户管理不当,导致部分茶苗受损。
六,下步工作打算
针对一年来茶产业发展工作的开展情况,对下步茶产业发展工作打算如下:
一是集中资金以点带面,打造亮点,即以3000至50000亩为一片,重点指导农民种植,种植一片巩固一片,稳扎稳打,不搞
大面积齐头并进,采取建设好一片再建一片的工作方法。同时,在每亩补助茶农242元的基础上增加农民种茶补助费以确保农民种好茶、管好茶的积极性。
二是超前安排茶苗补种工作,以挽回去年的损失和巩固所取得的成果。对已经成片死亡的茶园,不再补种,对部分死亡的茶园进行补种。在土质、气候都适宜种茶的乡镇应多作宣传、转变工作作风,纳入目标考核管理才能有利于奠定茶产业发展的基础。对群众抵触情绪较大、干部支持不力的乡镇或村组,不再安排该项目。
三是加大宣传力度,及时兑现成活率达标的茶农补助以充分调动农民种茶的积极性。
四是调整种植方法,对气候、土壤、水源等自然条件较好的乡镇采取本地育苗,就近移植的办法进行种植;对于土质干燥、气候干旱的乡镇采用茶果直播以保证成活率达到标准。
五是为使我县茶产业能够做强做大,增加农民收,应及时引进和扶持本县茶叶加工企业,让农民没有后顾之忧,提高农民种茶积极性。
六是抓紧对老茶园的保护和改造以及利用荒山种茶。我县老茶园有效面积在8000亩左右,集中成片在炉山—金种、小海—兔街、哈喇河—秀水、黑石—哲觉和么站—草海—双龙,结合老茶园的保护和改造,认真抓好荒山种茶工作,在适宜茶叶生产的荒山种茶,即不占用耕地,农民又能接受,这种方法虽然不显眼但能够增加农民收入并便于项目实施,因此,建议老茶园改造及荒
山种茶按新建茶园扶持标准给予农民补助支持。
七是根据全县的土壤化验检测结果,及时安排2011年至2012年的种植面积及2012年新建成茶园的订单育苗,保证我县的茶产业发展健康有序进行。
八是为确保新建茶园的成功,请县委政府安排水利和交通部门在新建茶园内修建蓄水池和耕作道。
九是建议设立茶产业发展工作的常设机构,充实技术人员,配备相应的办公用品以利于茶产业项目发展工作。
2011年8月25日
第四篇:大悟县茶产业发展观察
大悟县茶产业发展观察
这里曾经是一片片荒芜的山坡,可如今,满山翠绿,格外招人喜爱。
11月27曰,农业部种植业司级调研员封槐松,在省农科院果茶所主任、省首席茶叶专家龚自明等数名专家陪同下,冒着凛冽寒风实地考察大悟县三里城镇万亩茶园,对其给予了高度评价,并确定明年鄂豫两省26县市茶叶现场会在大悟召开。
有资料显示,2009年,该县茶叶总面积达到15.3万亩,茶叶总产量2451吨,产值达到2.8亿元,茶叶已成为该县兴县富民的支柱产业。立足优势,选准一条发展路子
素有“八山半水分半田”的大悟县,其山场面积多达200多万亩,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适宜茶叶生长,产茶历史400多年。民间有朱元璋在少华山(今大悟山)悟道、种茶的传说。近年来,该县开发出了悟道、大悟山、大悟寿眉、双桥毛尖、金鼓露毫等一批国家、省知名品牌。然而由于规模小,一直在提篮小卖、自给自足的圈子中徘徊,茶叶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
面对已有的基础和发展现状,如何抓住发展机遇做大做强茶叶产业,该县进行了认真反思。该县先后组织县、乡镇负责人到英山等地学习考察,由县办、农业局进行了全县茶业产业大调查,写出了《聚合资源,统一品牌,做大做强茶产业》的调查报告,印发到县直部门和各乡镇。全县开展了大讨论,形成了共识:大悟的优势在茶,特色在茶,出路在茶,希望在茶,开发生态资源,提升茶叶产业,是富民兴县,加快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随即,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茶叶产业的意见》,明确提出了建设湖北茶叶大县的发展目标。计划到2015年,全县良种茶园面积达到20万亩,年总产量达到9000吨,茶叶总产值突破10亿元。
夯实基础,狠抓“两大工程”
抓茶叶基地开发的标准规模工程。重点建设以三里柏园、芳畈悟峰、刘集金鼓、黄站万寿寺为中心的四个万亩茶叶板块;城关双桥、新城长岭、夏店石咀、彭店青松岭、宣化玄坛、丰店罗岗、高店寨鸡山为中心的七个5000亩茶叶板块;以及50个500亩以上的种茶专业村。同时,采用集中连片的办法,使茶叶基地规模化、特色化。
完善机制,强化责任。实行“一个基地,一个领导,一个专班,一个责任,一抓到底”的“五个一”责任制,对已开发的基地由县茶叶产业办公室长年跟踪服务,做到有求必应,及时解决生产经营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下转第三版)
突出特色,创新方法。实行自主开发,以农户为投资主体,由镇村统一调整开发面积,统一翻耕,统一抽槽,统一标准,统一机械操作,避免分散作业困难和人资浪费;实行招商引进开发,对开发大户实行全程挂牌服务,并指派一名县领导和一名技术人员对口帮扶,解决基地开发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近6年,全县共引进严四毛、谈汉波等老板50多位,引进资金过亿元。
抓龙头企业的培优工程。悟道茶业有限公司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组建茶叶专业合作社与中小型茶场或茶农开展紧密型、松散型等多种形式的联合,用联合、租赁、买断经营权等形式,网络基地25000多亩,2006年被孝感市政府授予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称号,2009年被湖北省农业厅授予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称号。公司生产的“悟道茶”2008年获“中绿杯”金奖。
推行“茶场+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用工业化理念谋划茶叶产业。依托寿眉茶叶公司、大悟山茶场,茶农按照企业提出的标准在基地上进行生产。2009年悟道、寿眉等两家茶叶公司跻身于湖北绿茶第一方阵行列。
整合资源,突出三大重点
突出品牌统一。大力整合品牌资源,树立大品牌意识。针对大悟茶叶品牌过多过乱的实际,县茶叶产业协会推出了一批“大悟绿茶”包装,全县茶叶企业采用联营和保留原有品牌逐步过渡两种办法,把全县近30个茶叶品牌统一到“大悟绿茶”品牌上来,形成市场合力,扩大市场占有份额。
突出市场开拓。为了拓展大悟绿茶销售市场,先后在大悟县城、孝感市、北京市建起了大悟绿茶专营中心。专营中心强化市场硬件和软件建设,集评茶、品茶、售茶、休闲、娱乐于一体,具有信息收集功能、服务功能、辐射功能、文化交流和质量监控等功能。今年,该县政府在武汉举办品茗活动,有效地提高了大悟茶的知名度。同时,各茶叶生产企业,经销大户到大中城市设立专卖店,到大型超市设立专柜,建立销售网络。
突出标准化生产。从建园环节抓品种改良,推行茶树品种良种化。近几年引进福鼎大白、鄂茶5号等种子120多万公斤,对本地茶品种进行了更新换代;同时本着“发展与提高并重”的方针,积极发展无性系良种茶园,在四姑镇、芳畈镇建起了2000亩无性系良种茶园示范片,全县共推广无性系茶园10000多亩。在此基础上,大力推广生态农业技术,实行病虫无害化治理,大力推广“猪(牛)-沼-茶”生态模式,抓名优茶炒制和机械的推广。目前,引进了浙江绿峰机械厂在大悟设立经销点,并举办了名优茶机械制作技术培训班。
加大扶持,构筑四大保障体系
组织领导体系。从2004年起,该县成立了大悟县茶叶发展领导小组,对全县茶叶产业发展实行统一规划,组织和协调各乡镇抓好茶叶产业发展。
培训推广体系。在整体推进茶叶发展过程中,组织人员编写技术资料,按农事季节印发到农户;广泛开展技术培训,以县党校、县农广校、乡镇农业中学为
阵地,邀请省茶叶专家来大悟讲课,每年举办茶叶技术培训班50多期,培训农民6000多人次,基本做到了培训到基地、到农户。
质量管理体系。健全茶叶标准与质量监控体系,修订完善大悟绿茶地方标准,在生产、加工、包装、贮运各个环节全程实行标准化。完备检测机构及设施,加强对茶叶产品以及环境等方面的跟踪检测监控,确保产品卫生质量安全。
政策扶持体系。县政府每年筹措200万元资金支持茶叶产业发展,其中,重点对新开发的有机茶、绿色食品茶、无公害茶认证,认证面积在300亩以上的,分别给予2万元、1万元、4000元奖励;对发展无性系茶苗繁育基地面积50亩以上的奖励10万元。
http:///news/todaynews/xgw/xgxwzx/201008/t1385556.shtml
第五篇:信阳茶产业发展影响
PINGDINGSHAN UNIVERSITY
信阳大力发展茶文化旅游可行性分析
院(系): 旅游与规划学院 年级专业: 13级旅游管理
姓 名: 胡光宇 指导教师: 黄 芳
2016年06月19日
PINGDINGSHAN UNIVERSITY....................................................................................................................0 1引言...............................................................................................................................................1 1.1 选题背景............................................................................................................................1 1.2研究意义.............................................................................................................................1 2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2 2.1 统计方法............................................................................................................................2 2.2 数据来源............................................................................................................................2 3信阳市旅游业的发展与茶产业的关系........................................................................................3 3.1 信阳茶产业........................................................................................................................3 3.1.1 信阳毛尖概况.........................................................................................................3 3.1.2 信阳毛尖产地及年产量.........................................................................................3 3.2 信阳毛尖带动的旅游........................................................................................................4 3.2.1 信阳茶文化节.................................................................................................................4 3.2.2 信阳茶旅游园区.....................................................................................................4 3.3 信阳茶文化对旅游业的推动............................................................................................5 3.3.1信阳毛尖对旅游餐饮的推动..................................................................................5 3.3.2信阳毛尖对旅游住宿的推动..................................................................................5 3.3.3信阳毛尖对旅游交通的推动..................................................................................6 3.3.4信阳毛尖对旅游景区的推动..................................................................................6 3.3.5信阳毛尖对旅游购物的推动..................................................................................6 3.3.6信阳毛尖对旅游娱乐的推动..................................................................................6 4信阳茶旅游带动的效益................................................................................................................7 4、1社会效益..........................................................................................................................7 4、2经济效益..........................................................................................................................7 4、3生态效益..........................................................................................................................8 5 信阳依托茶产业发展旅游带来的负面影响...............................................................................8 6结论与建议....................................................................................................................................8 7参考文献........................................................................................................................................9
信阳茶文化对信阳旅游业发展影响研究
摘要
信阳作为中国的八大茶区之一,有着丰富的茶文化旅游资源。信阳的茶文化旅游资源主要分为有形的茶文化旅游资源和无形的茶文化旅游资源,其中有形的茶文化资源主要有:信阳毛尖、信阳茶区、信阳的茶楼和茶馆、信阳的茶建筑等;无形的茶文化旅游资源主要有;悠久的茶文化历史、信阳的茶艺表演、独特的茶道文化、信阳的待客茶俗以及丰富多彩的茶歌等。本文主要分析信阳茶产业的发展对信阳旅游业的影响,进而分析信阳发展茶文化旅游的可行性。
关键词:旅游业;信阳毛尖;旅游与茶结合;可行性
1引言
1.1 选题背景
信阳没有出名的旅游资源,而且旅游发展速度慢,但信阳拥有丰富的茶和茶文化资源,随着游客需求逐步向休闲、娱乐、深度体验方面转变,信阳大力发展茶文化旅游是否能优化旅游产业结构,提高旅游收入,改善居民生活水平值得研究。
1.2研究意义
信阳地区茶叶资源,单一的产业结构难以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通过对信阳茶产业,以及信阳旅游业发展现状的各方面分析,更好的将信阳茶产业融入到信阳旅游业中,资源合理配置,优势互补,实现1+1>2,不仅对信阳地区茶产业的发展有更好的帮助,而且也为信阳旅游业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在传统旅游业的基础上融入新的元素,加以改革创新,适应十三五旅游发展规划,使信阳旅游业再上新高度。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2.1 统计方法
通过查阅和参考相关文献之后,确定信阳毛尖的产区、产量、销售情况,信阳旅游业各要素的主要指标,分析二者之间的相关度。
2.2 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来源于2007年至2014年的河南旅游统计年鉴、河南省统计年鉴、中国旅游统计年鉴、中国茶叶年鉴,国家统计局,河南省统计局以及信阳市统计局,合理引用其他专家学者的论文。
3信阳市旅游业的发展与茶产业的关系
3.1 信阳茶产业
3.1.1 信阳毛尖概况
北宋苏东坡称赞“淮南茶,信阳第一” 清代,信阳毛尖茶已为全国名茶之一。1915年,信阳毛尖荣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信阳毛尖从此成为河南省优质绿茶的代表。1958年,评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1985年获中国质量奖银质奖。1990年“龙潭”毛尖茶代表信阳毛尖品牌参加国家评比,取得绿茶综合品质第一名的好成绩,荣获中国质量奖金质奖。1982年、1986年评为部级优质产品,荣获全国名茶称号,1991年,在杭州国际茶文化节上,被授予“中国茶文化名茶”称号。1994年元月,原信阳行署经专家论证,决定将同纬度、同工艺、同质量、同地区生产的毛尖茶统称为信阳毛尖。这是一个科学而明智的举措,起到了“地尽其利、物尽其用、人尽其才”的作用,从而使信阳毛尖产地扩大到9个县(区),形成了中国第一个名优茶生产基地。1999年,金刚碧绿代表信阳毛尖获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金奖。
自2010年4月份信阳市开始研发红茶以来,在市委、市政府和各产茶县区党委、政府的强力推动下,“信阳红”红茶研发、生产工作进展顺利。目前,浉河区、商城县、潢川县、罗山县、平桥区都已试制出了“信阳红”红茶,并投入批量生产。为将“信阳红”推向全国、走向世界,信阳市委、市政府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一场声势浩大、内容丰富的“信阳红风暴”活动,向全国人民展示、推介“信阳红”,2010年10月份分别在北京、郑州、信阳三地同期举行持续一个月的“信阳红风暴”宣传推介。2011年在“文新”等龙头茶企的持续推动下,信阳红风暴刮向大江南北,风靡全国。“信阳红”茶凭借其独特的品质获得广大消费者的一致好评,一跃成为国内知名红茶品牌。
3.1.2 信阳毛尖产地及年产量
信阳毛尖产地来源的域区界定如下:北到淮河;南到大别山北坡的潭家河、李家寨、苏河、卡房、箭厂河、田铺、周河、长竹园、伏山、苏仙石、陈琳子等乡镇沿线;西到桐柏山与大别山连接处的王岗、高梁店、吴家店、游河、董家河、浉河港等乡镇沿线;东到固始县泉河流域的陈集、泉河铺、张广庙、黎集等乡镇。具体包括:浉河区、平桥区、罗山县、光山县、新县、商城县、固始县、潢川县管辖的128个产茶乡镇。
信阳毛尖的驰名产地是“五云”即车云山、集云山、云雾山、天云山、连云山五座山、“两潭”即黑龙潭、白龙潭、“一山”震雷山、“一寨”即何家寨、“一寺”即灵山寺。俗话说,高山云雾出好茶,“五云两潭一寨”海拔均在300~800米之间,不仅所产毛尖茶质量最优,而且风景秀美。
2012年,河南省绿茶生产面积进一步扩大,茶园面积发展到145000公顷,采摘面积为77700公顷,绿茶总产量近44000吨,茶叶总产量为53500吨;绿茶总产值为58亿元,茶叶总产值近80亿元。与201 1年相比,河南省茶叶加工企业规模变化不大,共有茶企800多家,从业人数120余万人,民营企业、国企、集体所有制企业的比重分别为45% 30%、25%,基本上没有三资企业。
3.2 信阳毛尖带动的旅游
3.2.1 信阳茶文化节
信阳茶文化节,凭借“信阳毛尖”绿茶的品牌优势,在每年4月28日至30日举办的大型茶文化活动。盛会相继由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河南电视台、人民网主流媒体和网络媒体,以及香港商报等境外新闻媒体采访报道。从2010年第18届开始,信阳茶文化节正式更名为“中国茶都·信阳国际茶文化节”。强大的明星阵容和优质的信阳毛尖吸引全国各地的人来到信阳。茶叶节的举办提升了信阳的城市形象,带动了旅游基础服务设施的建设,例如:酒店业,交通业餐营业等等。增加城市旅游吸引力,丰富城市旅游资源,促进旅游产品系列升级。
3.2.2 信阳茶旅游园区
近年来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大量游客涌入乡村,传统的茶园景色,茶农采茶、炒茶的场景更加吸引游客,城市里的人越发喜欢这种亲近自然的生活方式,旅行社还有茶农也捕捉到商机。旅行社开始组织各种采茶游线路,茶农也开始改变传统采茶、炒茶、卖茶的模式,转向将茶园改造成旅游园区,让游客置身其中,自己动手采茶,炒茶,最后在买上最原汁原味的信阳毛尖。与此同时,农家乐也
悄然兴起,吃农家饭,品信阳毛尖。茶农们根据游客的需求开发出茶餐饮系列,信阳毛尖已不仅仅作为饮品,同时也作为美味佳肴,走向大众的餐桌。截止到2014年,全市共建成26个茶园旅游区,茶园面积近3000亩,农家乐近200家,旅游收入人均6000元。茶旅游园区正逐步成为新的旅游增长点。
3.3 信阳茶文化对旅游业的推动
3.3.1信阳毛尖对旅游餐饮的推动
茶宴是以茶代酒,宴请宾朋的一种独特的饮茶方式。在信阳茶园内可以以信阳茶为主,设立以经营茶宴为主的餐厅,向游客宣传茶宴的历史知识、保健功用。把茶加入菜肴中,先上茶水饭点,再上菜点,根据所上的茶水来选择搭配菜品,使每一道茶和每一道菜都能够相互提香,相互促进,不仅增加饮茶的风味,还增添品菜的乐趣。著名的西湖茶宴中,其整套茶宴包括西湖龙井、大红袍、九曲红梅、普洱等四道茶,以及茶叶蛋、定胜糕、吴山酥油饼、竹筒饭、龙井虾仁、手剥笋、艾叶团子、凤凰肉等数十道菜点,每一道菜都和茶相对应,茶与菜相得益彰。信阳茶园可以借鉴西湖茶宴的做法,向游客推出信阳茶宴,只品茶,不喝酒,在菜点的制作上加入茶水、茶粉、茶叶等,使之与茶水相呼应。信阳茶园可以选择信阳毛尖、铁观音、信阳红、普洱等作为茶宴的四道茶;以茶叶米饭、茶叶馒头或是茶叶面条作为主食;茶点除了传统的茶饼、绿豆糕、干果蜜饯、鲜果等之外,还可以配有红茶瓜子、绿茶瓜子、绿茶酥等;菜点可除了当地的特色饮食如南湾胖头鱼、浉河豆腐等外,还可以加上茶叶鸡汤、茶叶酱等。游客在吃完茶宴之后,对哪道茶点、茶菜感兴趣,也可以向茶膳师学习,自己试着动手制作,成品自己也可以带走,让旅游者吃完喝完之后还能带走,趣味多多。
3.3.2信阳毛尖对旅游住宿的推动
2014年信阳茶文化节期间,全市旅游接待23万人次(含本地郊区游),旅游综合收入达2.6亿元,同比增长19.5%和22.1%。其中,一日游游客为 166.3万人次,过夜游客71.4万人次。黄金周期间,省内游客主要以郑州、洛阳、平顶山、新乡、5
南阳等地为主,省外游客大都来自湖北、安徽、山东、山西、山西等地。全市住宿设施客房出租率平均达到91.5%,星级酒店达到98.5%,其中开幕式出现一房难求的局面,全市住宿在总量不断扩张的情况下增长5.2个百分点。由此可见信阳茶产业的发展极大的推动了旅游住宿的发展。
3.3.3信阳毛尖对旅游交通的推动
仅仅在信阳茶文化节期间,信阳站(含高铁站)共发送旅客18.5万人次,同期抵达18.7万人次,增幅分别达到11.3%和12.1%;市区两大客运公司共发送旅客11.5万人次,同期抵达12.1万人次,分别同比增长9.3%和10.4%;全市高速入境车辆21.5万辆,同比增长11.5%。为适应大量游客带来的交通压力,有关部门完善交通服务设施,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保障。
3.3.4信阳毛尖对旅游景区的推动
信阳毛尖作为信阳乡村游的一大亮点,已经被广泛的运用于实践当中,茶农成立茶叶合作社,建立茶园旅游休闲度假区,将茶产业与旅游业紧密结合起来,不仅为信阳毛尖提供了新的销售渠道,也成为拉动旅游经济增长新的元素。
3.3.5信阳毛尖对旅游购物的推动
旅游纪念品作为旅游业六大要素之一自然必不可少,然而近些年来旅游纪念品已经被工厂化,一个模具生产出全国各地的旅游纪念品,最重要的是并不是物美价廉,当游客想购买旅游纪念品时发现很少据有地方特色。信阳毛尖因具有不可复制性,所以在当地旅游纪念品中的地位就极为重要。虽然游客可以在市场上买到信阳毛尖,但毕竟没有在当地购买的纯正,并且物超所值。
3.3.6信阳毛尖对旅游娱乐的推动
信阳的茶文化旅游是依托驰名中外的信阳毛尖而发展来的,因此信阳要发展茶文化旅游,可以专门开辟出来一个浓缩的体验园。在园子中,游客可以亲自当茶农,在茶园中采茶、自己去炒茶、包装甚至可以把自己的劳动成果带回家,去体会当茶农的辛苦与乐趣。让游客在采茶、炒茶的过程中去品味茶的清香,事后还可以让游客互相讨论自己的劳动心得,学习炒茶技巧,分享成功经验。让游客不仅在劳动后获得一种成就感,更让游客有机会去感受田园生活所带来的轻松祥和。而且在讨论中也可以让游客得到交流的快感,给在城市人们冰冷的心防下生 6
活灵魂得以慰藉。还可以让游客学习茶艺,让游客亲自烹茶,去体会茶道所带来的静、和、怡、真,去感受中国传承千年文化的魅力。还可以在园中播放一些古典音乐,作为背景音乐,营造祥和的氛围让人们不知不觉陶醉其中。园子中心开辟舞台,上演根据茶文化历史改编的话剧,或者一些信阳历史文化名人的生平事迹的舞台剧。游客也可以自己上台表演,去感受信阳的文化魅力,还能获得一种满足感。
4信阳茶旅游带动的效益 4、1社会效益
有利于保护信阳传统茶文化,促进茶旅游的发展为了开发信阳毛尖旅游项目和产品,就需要对当地民族茶文化资源进行深入挖掘、整理、继承、保护和发扬,鼓励开发与当地居民茶文化传统相一致的旅游项目,注重社区的参与,增加当地人管理茶产业旅游的权力。信阳政府为继承发扬信阳毛尖文化传统,采取了严格的保护政策和措施,同时,大力支持茶文化旅游。
有利于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居民素质的提高茶文化旅游的发展让茶农们更加重视对信阳毛尖的深入研究,与游客接触也在接触当代社会文明的同时,逐渐提升个人的知识水平和文化涵养。更有效地开拓视野,陶冶情操,娱乐身心,对人们的身体、工作、事业和生活都会产生深刻的积极的影响。通过发展茶文化旅游,能够更好的培养其崇尚文明的良好习惯,对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素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有利于茶旅游区提高管理水平“公司+合作社+农户+基地”的模式。“我们推行分散种植和统一培训、收购、加工、包装、品牌、销售的‘一分散六统一’的模式,解决了茶农卖茶难、收入低的问题,目前已有1000多户茶农加入茶叶合作社,每年社员户均增收1万元以上。”积极推动茶产业的转型升级,打造茶产业链条和生态产业,加快适应茶产业和总体经济形势的新常态,在不断转型升级过程中带动茶农增收致富。
有利于基础服务设施的建设和完善,交通、宾馆、医疗卫生等方面的建设,当地居民也能够享受更好的生活服务。4、2经济效益
茶文化旅游的发展延长了产业链,增加附加值,在原有卖茶的基础上,增加了采茶、制茶体验,信阳毛尖作为旅游纪念品也收到游客的亲睐,农家乐也为茶农们带来不错的收益。茶文化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有效的解决了当地闲置劳动力的问题,吸引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同时,也带动信阳地区交通、餐饮、住宿、娱乐、旅行社等相关行业的经济发展。4、3生态效益
茶叶在广大乡村里生产。乡村的自然环境是开展茶文化旅游的重要基础,也是实现茶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保证。随着茶文化旅游的逐步发展,当地居民就会认识到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也是一种生产力,从而自觉地去保护乡村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整治和美化乡村周边的环境,加强农舍、房前屋后的绿化、美化工作和保洁工作。另外,作为生态旅游和乡村旅游相结合的一种综合性的旅游产品,茶文化旅游活动的内容、接待等各个环节,必然处处 体现环保的意识和要求,这就有利于促进对信阳地区整体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有利于增强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做生态文明的实践者、宣传者、保护者,建设有机生态茶园,对农村环境的改善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调整信阳产业结构,减少因开矿造成的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环境污染,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信阳依托茶产业发展旅游带来的负面影响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信阳在依托茶产业发展旅游的同时,同样也会带来一些不利影响。茶园都是地处山区,大量游客进去,会对当地造成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破坏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旅游基础设施开发不当也会造成自然环境的破坏,还有当地居民的民俗文化受到一定影响等等。但是这些并不能阻挡旅游业的发展,我们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不走发达国家先发展在治理的老路,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的旅游道路。
6结论与建议
通过上述分析,信阳茶文化旅游资源相对于传统旅游来说,更加具有吸引力,信阳大力发展茶文化旅游,能够培育新的旅游经济增长点,延长产业链,带动农村茶农致富。茶资源可循环利用,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开展保健养生游,信阳毛尖作为绿茶的代表,有很多药用价值。对于女士来
说还可以用来美容护肤,清肠瘦身等。因此茶叶可以做成吃食,例如茶点;也可作为饮料。可以利用茶叶这一特点可以开展茶点制作大赛让游客亲自参加。
茶文化知识普及游,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而且信阳茶文化也是起源已久,内容丰富。针对青少年好奇心强,且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可以在茶园中利用一些现代化技术开展迷宫探险,密室逃脱等将茶文化知识设置成通关密语,增强青少年的好奇心,让青少年在玩中学习知识。对于一些中老年人来说要想要普及茶文化知识,可以通过一些免费的讲座,直接以课堂的形式向游客讲授有关茶文化的知识。
开展茶园体验,信阳的茶文化旅游是依托驰名中外的信阳毛尖而发展来的,因此信阳要发展茶文化旅游,可以专门开辟出来一个浓缩的体验园。在园子中,游客可以亲自当茶农,在茶园中采茶、自己去炒茶、包装甚至可以把自己的劳动成果带回家,去体会当茶农的辛苦与乐趣。让游客在采茶、炒茶的过程中去品味茶的清香,事后还可以让游客互相讨论自己的劳动心得,学习炒茶技巧,分享成功经验。让游客不仅在劳动后获得一种成就感,更让游客有机会去感受田园生活所带来的轻松祥和。而且在讨论中也可以让游客得到交流的快感,给在城市人们冰冷的心防下生活灵魂得以慰藉。还可以让游客学习茶艺,让游客亲自烹茶,去体会茶道所带来的静、和、怡、真,去感受中国传承千年文化的魅力。还可以在园中播放一些古典音乐,作为背景音乐,营造祥和的氛围让人们不知不觉陶醉其中。园子中心开辟舞台,上演根据茶文化历史改编的话剧,或者一些信阳历史文化名人的生平事迹的舞台剧。游客也可以自己上台表演,去感受信阳的文化魅力,还能获得一种满足感。
7参考文献
[1] • 姜含春,赵红鹰,葛伟《中国茶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9,30(3)
[2] 周岚《关于茶文化旅游的探析》《中国集体经济》2010(17)[3] 林朝赐,张文文,刘玉芳,陈春芬,《茶文化旅游与茶业经济发展》《中国农学通报》2008,24(2)
[4] 李维锦 《茶文化旅游:一种新的文化生态旅游模式——以云南茶文化生态旅游为例》《学术探索》2007(1)
[5] 王京传,赵修华《我国茶文化旅游的发展》《中国茶叶》2005,27(6)[6] 汝百乐,徐友《云南茶文化旅游开发初探》《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33(4)[7] 陆世军《云南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7(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