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茶产业发展的现状

时间:2019-05-12 08:42: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云南省茶产业发展的现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云南省茶产业发展的现状》。

第一篇:云南省茶产业发展的现状

云南省茶产业发展的现状

(一)茶产业发展成效显著。全省茶产业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尤其是自2007年下半年以来,针对茶叶市场出现大幅波动和复杂多变的形势,全省各地、各有关部门按照“稳定面积、调整结构、培育品牌、开拓市场”的战略方针,强化措施,加大扶持,狠抓落实,茶叶产量、茶农收入、企业效益、财政税收、市场份额实现了大幅增长。2009年,全省茶园面积532万亩,居全国第1位,比“十五”末增长62.3 % ;茶叶产量18.3万吨,居全国第2位,同比增长57.9 % ;茶产业综合产值125亿元,同比增长52%。一批规模化、现代化企业及品牌不断发展壮大,普洱茶从传统的“砖、饼、沱”向袋泡、茶粉、茶膏、茶饮料、茶保健品等拓展,中国茶叶第一股在香港主板成功上市。云茶国内销区版图已从珠三角等传统销区向东北、西北和中部地区拓展,并远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茶产业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中的关键地位和重要作用已经凸现,为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了

重要贡献。

(二)茶产业发展迎来良好机遇。近年来,云茶产品尤其是普洱茶受到越来越多国内外消费者青睐,消费增长空间巨大,市场前景广阔。云茶产品质量安全水平逐步提高,普洱茶国家标准及管理办法的发布,加之“绿色健康”意识深入人心,国际、国内市场对无公害、绿色、有机茶产品的需求正在逐年递增。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和中国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的建设,国家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中

西部转移步伐加快,农业区域布局调整力度加大,并将在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加大对云南特色产业的扶持力度,为把云南建设成为面向西南最大的茶叶生产加工基地和流通集散中心带来了宝贵的发展机遇。近年来,国外茶叶主产区受到战乱、自然灾害等不利因素影响,茶叶产量减少、市场推广乏力,为云南茶叶进一步扩大国际市场份额带来了难得机遇。

(三)加决茶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尽管全省茶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云茶产业还存在着原料生产质低量少、基地建设严重滞后,基础理论研究不深、品牌兴茶工作滞后,质量认证进展迟缓、精深加工较为欠缺,加工企业设施落后、销售市场亟待拓展等问题。同时,消费者对茶产品需求日益多样化,国际上对茶产品的质量安全要求越来越高,出口产品面临国际技术贸易壁垒越来越多,实现我省由茶叶大省向茶叶强省跨越的任务十分艰巨,迫切需要我们在进一步分析国内外茶叶产业发展态势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采取更直接、更有力的措施,进一步加快茶产业做强做大。

(四)加快茶产业发展意义重大。茶产业涉及面广、影响力大,已成为广大茶叶主产区的支柱产业和600多万茶农增收致富的重要来源,在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强省和中国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中具有特殊重要地位。进一步加快发展茶产业,既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也是实施绿色经济强省战略,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带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现实选择,更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培育产业核心竞争力,形成优势突出和特

色鲜明产业带,建设云南现代农业的重要举措。到2015年,全省茶园种植面积发展到600万亩左右,其中高优茶园面积达到茶园总面积60%以上;茶叶产量达到30万吨,综合产值达到400亿元;重点培育产品知名度高、市场影响力大、辐射带动能力强的20户龙头企业,其中销售额50亿元以上的企业1 户、10亿元至50亿元的企业3户、5亿元至10亿元的企业6户、1亿元至5亿元的企业10户;新培育一批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云南省著名商标、云南省名牌产品、中国出口名牌产品。再经过5年的努力,到2020年,全省茶园种植面积稳定在600万亩左右,总产量达到40万吨,综合产值突破800亿元、力争达到1000亿元,其中农业产值实现200亿元,将“云茶”培育成为国际一流品牌,把云南打造成国际知名优质茶叶原料基地、高原生态茶叶生产加工和技术研发创新中心、名优茶集散中心、深厚茶文化溯源中心。

第二篇:金坛茶产业现状

金坛茶产业现状

金坛现在茶园面积4.1万亩(实际面积约3.2-3.5万亩)(本月底林业调查后可知),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1.5万亩(实际面积约1.1万亩)。无性系良种比例36%。2011年产干茶1352吨

现有产茶企业35家,通过无公害茶叶认证企业15家;绿色食品A级基地8775亩(绿色食品认证企业10家,产品16只);有机茶认证基地4820亩,企业18家。通过QS认证企业29家(含加工企业)。

年销售额过1000万元的企业有3家(江苏茅山青锋茶叶有限公司、江苏鑫品茶业有限公司、金坛市御庭春茶业有限公司);年销售额过500万元的企业有2家(金坛市茅麓茶厂有限公司、金坛市鑫雨良种茶场有限公司);年销售额过200万元的有3家(金坛市生态良种茶场、金坛市方麓茶场有限公司、金坛市石马茶场)。

拥有注册商标51只,其中著名商标4只(金鹿、鑫品、百园春、天壶);江苏名牌产品4只(金鹿牌茅山青锋、鑫品牌金坛雀舌、百园春牌金坛雀舌、巨鹿牌绿茶)。

第三篇:威宁茶产业发展

威宁县茶产业发展情况概述

威宁县茶产业发展办公室

根据《贵州省威宁县40万亩高山生态(有机)茶产业发展总体规划(2010~2020年)》及县委、县人民政府的安排意见,2010年我县计划新建茶园4万亩,实际完成3.91万亩,现将项目实施情况及资金投入使用情况汇报如下。

一,资金来源

到2010年全县共安排茶产业发展资金2611万元,其中,新增巩固退耕还林后续产业茶园建设项目资金600万元、第一批“三江源”资金313万元、第二批“三江源”资金600万元,第三批“三江源”资金1000万元、2008年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资金27万元、2009年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资金29万元、2010年香炉山低产茶园改造资金42万元。

二,完成情况

今年按照《无公害优质高产标准化茶园建设技术规程》要求安排种植4万亩,实际种植约3.91万亩。其中,草海镇种植7447亩、炉山镇种植9377亩,双龙乡种植5072亩,幺站镇种植2918亩,金钟镇种植3160亩,东风镇种植9353亩,黑石镇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1198亩;哲觉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604亩。

由于受年前冰冻及四五月份天气干旱的影响,全县茶苗受灾面积15875.88亩,成灾11350亩。其中,草海镇受灾面积3723.86

1亩,双龙乡受灾面积2268.58亩,炉山镇受灾面积3906.93亩,么站镇受灾面积1458.76亩,金钟镇受灾面积1580.42亩,东风镇受灾面积2036.28亩,黑石镇受灾面积599亩,哲觉镇受灾面积302.04亩。

到目前为止,平均成活率约为60%左右。经初步查验,其中有4525.88亩还须补苗。

三,资金使用情况

截止2今年8月,合计使用茶产业发展资金1361万元。其中,2010年香炉山低产茶园改造42万元、2010年茶苗采购资金1319万元。

四,采取的措施

2010年入冬以来,威宁县在茶产业发展过程一是领导到位。成立了由农牧局、林业局、财政局、质监局、发改局、水利局、交通局、电力局等单位组成的领导小组,由县委常委、统战部长刘青松任组长,县委常委、副县长陈建成光和副县长祝德光任副组长。领导小组下设茶产业办公室,县农牧局局长罗永宽任主任、常务副局长李阳胜任常务副主任,同时,从相关单位抽调7名同志至茶产业办公室,全面负责业务工作;县农牧局副局长刘重林分管茶产业工作。各乡镇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小组,并明确了1名副科级领导亲自抓。二是措施到位。一方面采取茶苗公开招投标,并对翌年茶产业发展所需茶苗实行招标订单育苗,确保项目资金全部用在刀刃上,为确保2011年计划种植任务的顺利完成,已在炉山镇、草海镇、哲觉镇和麻乍乡共育苗1200亩;另一方面逐级分解下达新茶园建设任务,并认真签订责任书,确保相关单位人人有责、个个参与。三是宣传到位。县委、政府积极组织涉茶乡镇负责人、村级干部、种植大户赴湄潭参观学习茶产业发展经验,并引进贵州省茶科所在东风镇建立5000亩示范茶园;涉茶乡镇党委、政府组织工作组深入涉茶村组宣传讲解参与茶产业发展的惠民政策、威宁县发展茶产业的机遇和有利条件。通过广泛宣传,有力地调动了农民群众参与茶产业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四是资金投入到位。五是茶苗验收到位。每一批茶苗调运到种植点后,均安排县纪检、植保、茶产业办公室工作人员现场抽样验收,凡达不到国家二级茶苗标准的不合格苗必须按验收比例扣减,县财政仅支付合格茶苗款。六是技术指导到位。县茶产业办公室的全体成员从2010年9月初开始分片把关,培训和指导农民群众科学种茶,并在实际工作中总结出了简单易懂的“十字”(牵线、深挖、打浆、踏紧、剪技)种茶经。七是督促检查到位。县乡督查组经常深入实地督促检查,发现问题立即纠正,有力地保障了新茶园的种植质量。到2011年3月10日前,全面完成2010年的种植任务并安排技术人员分片联系田间管理工作及抗旱工作。

五,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县是第一次大规模发展新茶园,因而在工作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不足,主要表现在:

一是由于劳动力不足、种植任务重,新茶园种植时不开种植

沟种植的现象比较普遍,对茶苗的生长有一定影响。

二是部分农民群众认为补助资金少,并对政府能否兑现补助资金和成功引进茶叶加工企业持怀疑态度,因而参与热情不高,极少数茶农甚至在种植茶苗时敷衍了事,不按茶产业办的要求和指导的技术规程操作,不打浆、不踏紧、不回土,造成茶苗在短时间内就出现死亡现象。

三是草海镇部分农民群众因种植反季节蔬菜已经尝到了甜头,对参与茶产业发展的抵触情绪相对要大,因而在草海镇的茶产业项目实施过程中比较被动。

四是我县冬春季节比较干旱,茶苗移栽后蓄水灌溉措施跟不上,茶苗成活率受到影响。在三月份的检查中,尚有85%左右的成活率,四月后的干旱造成了茶苗的成活率只有60%。

五是由于技术人员少,种植面积分散,茶产业办即无经费又无交通工具,因而技术指导工作顾此失彼,达不到钉死钉实的效果。

六是在茶地中普遍套种洋芋、荞麦,致茶叶生长的肥力和长势受到极大影响,茶苗生长受到抑制。茶苗成活后部分农户管理不当,导致部分茶苗受损。

六,下步工作打算

针对一年来茶产业发展工作的开展情况,对下步茶产业发展工作打算如下:

一是集中资金以点带面,打造亮点,即以3000至50000亩为一片,重点指导农民种植,种植一片巩固一片,稳扎稳打,不搞

大面积齐头并进,采取建设好一片再建一片的工作方法。同时,在每亩补助茶农242元的基础上增加农民种茶补助费以确保农民种好茶、管好茶的积极性。

二是超前安排茶苗补种工作,以挽回去年的损失和巩固所取得的成果。对已经成片死亡的茶园,不再补种,对部分死亡的茶园进行补种。在土质、气候都适宜种茶的乡镇应多作宣传、转变工作作风,纳入目标考核管理才能有利于奠定茶产业发展的基础。对群众抵触情绪较大、干部支持不力的乡镇或村组,不再安排该项目。

三是加大宣传力度,及时兑现成活率达标的茶农补助以充分调动农民种茶的积极性。

四是调整种植方法,对气候、土壤、水源等自然条件较好的乡镇采取本地育苗,就近移植的办法进行种植;对于土质干燥、气候干旱的乡镇采用茶果直播以保证成活率达到标准。

五是为使我县茶产业能够做强做大,增加农民收,应及时引进和扶持本县茶叶加工企业,让农民没有后顾之忧,提高农民种茶积极性。

六是抓紧对老茶园的保护和改造以及利用荒山种茶。我县老茶园有效面积在8000亩左右,集中成片在炉山—金种、小海—兔街、哈喇河—秀水、黑石—哲觉和么站—草海—双龙,结合老茶园的保护和改造,认真抓好荒山种茶工作,在适宜茶叶生产的荒山种茶,即不占用耕地,农民又能接受,这种方法虽然不显眼但能够增加农民收入并便于项目实施,因此,建议老茶园改造及荒

山种茶按新建茶园扶持标准给予农民补助支持。

七是根据全县的土壤化验检测结果,及时安排2011年至2012年的种植面积及2012年新建成茶园的订单育苗,保证我县的茶产业发展健康有序进行。

八是为确保新建茶园的成功,请县委政府安排水利和交通部门在新建茶园内修建蓄水池和耕作道。

九是建议设立茶产业发展工作的常设机构,充实技术人员,配备相应的办公用品以利于茶产业项目发展工作。

2011年8月25日

第四篇:商南茶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其对策探究

商南茶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其对策探究

王玲

(渭南师范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 经济学专业10级2班)

摘 要:茶产业是商南县农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商南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逐渐成为商南县的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在全面分析了商南茶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针对其所存在的产业化水平落后、生态环境恶化、缺乏技术等问题,提出了优化产业结构、建设茶园、科技创新等建议性对策,以期保障商南茶产业能够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商南;产业化;规模效益;品牌战略

一、绪论

茶是源于我国一种古老而文明的饮料,与咖啡、可可并称为世界三大非酒精类饮料,以其神奇的功能与魅力,受到人们的喜爱,成为风靡全球的大众化饮料。“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几千年来,茶文化在中国历史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世界文明做出了独特贡献。

商南县位于陕西省东南部,秦岭南麓,是一个结构复杂的以山地、丘陵为主的山区[1],属于长江流域的汉江水系,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4℃—16℃,年降水量700mm—1500mm[2]。年照时数大概1973.5小时,无霜期216天左右[3]。土壤肥沃充足,富含硒、锌等人体所需微量元素,空气无污染[4],利于茶叶的生长,茶区位于秦岭生态区,良好的自然条件,特殊的地理位置,为茶叶生长提供了十分优越的外部环境、生态条件。春季气温回升快,温差大,高山茶叶内营养积累丰富,茶多味浓、耐泡、品质好,属于健康绿色饮品,符合现代广大消费者的要求。

商南原本无茶,1961年,以张淑珍为代表,开展了一系列茶叶的试验、引进和推广工作,于1970年试验成功,期初,在浅山平地地区推广和发展,将茶叶培植由南向北推移三百多公里,成为我国西部新兴优良茶区,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茶产业已逐渐成为商南县的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获得了多项省级奖项,2002年,被国家林业局授予“中国茶叶之乡”称号。

二、商南县茶产业的发展简史

商南县不产茶,只是有少量零星自然生长的茶树,1961年原西北农学院张淑珍开始引种试验,经不断研究探索,于1970年实验成功,开始在商南浅山坪地地区发展,经过40多年的努力,目前,茶业已成为商南县的主导产业,成为我省最北部的新兴茶区,被授予“中国茶叶之乡”称号。

1.商南茶产业发展的阶段

商南茶叶产业发展经历了自然生长、引种试验、大发展、受挫折和产业化发展等五个阶段,具体特征如下:

[5](1)自然生长阶段

1960年以前,只有零星少数自然生长的野生茶树,而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任其自然生长。

(2)引种试验阶段

商南县从60年代初开始由县林业站技术干部张淑珍负责茶树的引进栽培。1961年秋育茶苗2hm2,100多株,1963年移栽到二道河大队,当年全部死亡,1963~1966年,每年育苗2hm2,均未栽培成活,1967年从紫阳购种10kg,在县苗圃育苗2分地,把这些苗木留圃建园,长势良好。1970年首次采茶1.9kg,1970年在茶坊村山坡种茶1亩,获得成功。

(3)茶叶的发展阶段

由于多次探索,引种试验成功,经多次实地考查、调研和分析,写出了项目考察报告送县委政府,引起了当时主要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制定了全县发展茶叶的规划,并及时召开了商南县有史以来的第一次茶叶工作会,以行政手段推动了茶叶的大发展。1970年到1982年,商南县茶叶产量得到了发展(如下图所示),茶园面积不断扩大,到1976年茶园面积2.7万亩,茶叶产量也是逐年提高。但这期间茶叶发展属粗放性发展阶段,茶叶收购由供销社统购统销。

表1-1 商南县1975—1982年茶产量及收购量折线图

[6](4)茶叶的受挫阶段

从1983年到1985年,商南茶叶发展受到了阻碍,茶园面积和茶产量骤减。其发展受挫的原因:一是在选址的问题上只考虑了土壤的酸碱度、却忽视了土壤中物质的化学反应反应,造成茶树大面积死亡。二是部分群众盲目种植,没有得到相关技术指导。三是体制改革,计划经济下的统购统销政策被取消,茶农的销售渠道未开启,造成茶叶难以卖出。四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出台,也影响了茶叶的发展,由于商南茶叶价格低,一些茶农自毁茶园种粮,使得全县的茶园面积由原来的7万亩骤减到0.6万亩。

(5)茶叶的产业化发展阶段

近年来,商南县茶叶联营公司以茶叶站为主体、联合乡镇(村)茶和技术服务,集组成的材料供应、复制加工和茶叶销售为业务实体,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经营模式,为茶叶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目前,全县现有茶园20多万亩,其中可采茶园12万亩,无公害茶叶示范基地4.2万亩,新良种园6000亩,新建良种无性系茶园1000亩,茶叶专业户4200多户。新建良种园6000亩,新建良种无性系茶园1000亩,茶叶专业户4200多户。同时,为了充分发挥商南县的优势资源,促进经济的发展,县委、县政府制定了《关于加快我县茶叶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快茶叶产业发展的决定》等相关政策,大力推动茶叶产业化发展建设[5]。从2004年开始,配合茶产业、茶文化、茶旅游,以建设旅游观光茶园为基础,新建生态茶园和初制茶厂,计划到“十二五”末,全县茶产值达到3亿元。

表1—2 部分乡镇茶叶种植收入[6]折线图

2.茶树培育

茶树的生长直接受气候,土壤环境中阳光、温度、水分、空气、土质等环境条件的影响。其中光照强度、照射时间及光质对茶树生长非常重要。温度制约茶树的生长速度,也直接影响它的地理分布,茶树最适宜于20℃—30℃气温的环境。茶树需要的水分要求也高于一般树木,不适宜在干旱的环境中发育。土壤是茶树生长的基础,土质、土壤温度、土壤的PH值对茶树根系的作用非常明显。

三、商南茶产业发展现状

1.产业区域规模优势基本形成,经济规模不断扩大

经过几十年规模化种植,目前,商南县14个分镇116个行镇村中拥有种植大户4200多户,共建茶园20多万亩,其中开采茶园10万亩,无公害茶叶示范基地4.2万亩,年产茶叶2200多吨,年产值达2.4亿多元。茶业已成为商南人民收入的支柱产业之一。

[7]2.品牌建设稳定推进

商南县原本不种茶,只有少量零星分布的自然生长的茶树,1961年,以张淑珍为代表,开产了茶叶的实验,引种工作,于1970年实验成功,通过40多年的发展,先后成立了商南县茶叶站、茶叶协会、茶叶研究所,并建设了全省第一条茶艺文化街。

先后研制开发出商南绿茶、炒青、仙茗、茯砖、乌龙、白茶六大系列二十多个花色品种,得到国家和广大消费者的一致认可。商南“双山”牌商标被认定为陕西省著名商标,商南泉茗连续多年被评为陕西省优质品种,并先后获得中国(西安)茶叶博览会金奖、“陆羽杯”奖等多项奖项,“双山”白茶、秦岭泉茗、红茶等品种也先后获得金奖。商南县由国家林业局授予“中国茶叶之乡”称号。

3.茶叶品质不断提高

2008年8月,商南县茶叶联营公司茶产品获IS09001—2000质量体制认证,商南泉茗、仙茗、乌龙、红茶等茶品先后多次在茶博览会上获得金奖。2004年,无公害茶叶产品称号经农业部批准,于2005年开始使用,2006年商南县茶叶联营公司无性系茶园获得国家高标准示范园认证。另外,商南县工业少,自然条件优良,茶叶病虫害少,茶树种植过程中不用农药化肥,是纯天然绿色饮品,具有良好的保健功能,基本上都通过了无公害产品认证和绿色食品认证,同时,商南县境内多山地、丘陵,且昼夜温差大,土壤肥沃,富含硒、锌等人体微量元素,茶叶营养成分高,造就了茶叶品质耐泡、色绿、香醇、味浓的特点,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

4.茶业管理体系基本形成

1976年成立商南茶叶站,现有专业技术人员13人。主要负责全县茶产业发展规划、茶叶生产管理、科技推广服务工作。2002年商南县茶叶协会成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民间技术经济合作组织。经县政府批准于第二年成立商南县茶叶研究所,并以茶叶站技术人员为主,负责新产品的开发研制、新技术的引进和应用等工作。

5.茶叶与旅游结合开发、扩大影响力

商南县著名景区金丝峡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具有一定的知名度,2004年商南县建设了全省第一条茶艺文化街,并成功举办了首届旅游节,将茶文化与生态旅游相结合,通过茶叶节吸引各地消费者、经营者的广泛参与,扩大引资、促进茶叶贸易、引进先进技术等工作。从而扩大了商南茶叶销售市场为商南茶叶产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8]

四、商南县茶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商南茶产业从无到有发展至今历经了40多年已形成20多万亩的规模。在历届县委、县政府的引导、支持和以张淑珍为代表的领导下,取得了很大成绩,于 2008年,商南县被评为名茶百强县,商南茶叶的发展壮大与其特有的环境所形成的茶叶品质是分不开的。但是,商南茶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仍有一些问题需要深入研究。

1.茶叶产业化水平落后,未形成规模效益

商南茶叶企业虽多,但大部分属于小私企业,且其技术落后,生产经营规模小,加工企业数量少,机械化程度与茶叶产业化程度较低,生产条件差,茶农组织化程度低,全县虽然有茶叶龙头,但其综合实力不够,示范带动作用不明显,企业难以成长,难以应付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许多茶农自产,自我加工处理后,将茶叶挑到市场上卖,属于低层次的生产加工工艺,管理层缺乏整合,不利于生产的统一规划和管理,也不利于新技术的规模推广,不能形成生产规模,影响茶叶规模效益。

2.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茶园生态设施非常薄弱,相当部分茶园土壤退化严重。茶农无序开采山地和改农田使生态受到破坏,造成环境日益突出。各类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应加强。

3.销售网络不健全,宣传力度不够

目前茶叶销售以本地零售为主,销售范围狭窄,还未进入大中城市商场;消费市场茶叶销售工作未做到位,品牌宣传不到位,广告投入少、力度不大,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较低。

4.缺乏茶叶深加工企业,茶产品附加值较低

深加工是指用茶鲜叶、成品茶、茶产品和茶残次品等为原料,通过合适的生产含茶制品的加工工艺的过程。茶叶深加工不但可以延伸产业链,提高茶产品附加值,而且还可以促进产品的多样化,从而创造规模经济,企业也可从中获得经济效益。另外,还能解决部分低档次茶叶的销售,丰富市场茶产品种类。

商南人长期习惯生产和消费绿茶,偏爱明前茶、雨前茶和嫩叶茶,绿茶的抗氧化作用是维他命E的二十倍之强。而对生产加工青茶重视不够,普遍忽视对夏秋茶、大叶茶的加工利用,造成很大的损失和浪费,且生产的产品品种单一。近年来,商南县茶叶联营公司又引入乌龙茶、红茶、茗茶生产工艺,从加工层次看,仍然停留在初级产品加工阶段,所有乡村茶叶加工厂均为初制茶厂,均存在生产技术薄弱、机械化程度不高、加工规模小、技术人员少、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低等问题;茶叶产品深加工及综合利用如茶饮料、速溶茶和茶叶天然产物(茶多酚、生物碱)生产等还未开发;加工方式仍停留在家庭式、作坊式生产阶段,沿用上世纪80年代的设备,经营方式简单,很难与大市场对接。福建省茶叶龙头企业在加工方面,大都实现了加工环境空调化,生产流程电脑化,而商南至今没有一家企业能够做到。而当前商南县专门茶叶深加工产品开发、生产的大型企业还非常少,[9]这对商南县茶叶的持续发展造成一定的限制。

5.新产品研发落后,茶叶技术人员缺乏,推广力度不够

目前,我国茶叶种类分为六大类,即绿茶、黄茶、乌龙茶、红茶、白茶、黑茶。因自然条件原因,商南只注重春茶生产,四十多年一直以绿茶为主,产品比较单一,夏秋两季炒青茶未得到研发,优质品种研发滞后导致茶叶浪费严重,目前商南县境内多是老品种茶树,无性系茶种于2010年引进,占全县茶园面积不到1%,发展滞后。商南茶区茶叶生产技术人员10人,其中高级农艺师1人,中级职称3人,基层技术人员匮乏已成为制约茶叶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6.缺乏资金投入

由于地理位置、经济等多方面原因,财政对茶产业投入不足,不能满足茶产业的发展,现有的政府政策、财政扶持力度不够,影响了茶产业的发展与创新。目前,全县境内老茶树众多。茶产量低,特别是在低产茶园改建,新引进良种茶园推广,名优茶的制作加工。茶叶市场建设,新产品的研发及科技人才的培训等方面缺乏资金投入,都阻碍了茶产业的融资和发展。

7.茶叶品牌多,但知名品牌少

商南茶叶品牌有很多,但真正有实力的知名品牌却很少。截至目前,商南县拥有四家有实力的注册商标企业,即“金丝峡”、“双山”、“金丝泉”和“秦露”,其中“双山”和“秦露”被认定为陕西省著名商标。“商南乌龙茶”和“商南泉茗”两大系列产品被陕西省人民政府认定为“陕西省品牌产品”。很多企业满足于传统的批发方式,认为做品牌需要投入的成本多,还没有形成一个知名品牌,很多茶企业没有自己的品牌。

五、商南茶叶产业的发展对策

1.优化商南茶叶产业区域布局,建立稳定的茶产业基地

应有计划地逐步淘汰低产茶园,选用优良品种,将无性系种和有性系种结合起来,逐步扩大无性系良种比例,提高茶种良种化水平。通过对低产茶园进行改造,加强无性系茶园建设。可根据商南自然经济、生态环境等状况对商南发展区域进行合理的产业化布局,开展适度规模下的专业化茶叶生产加工,使茶源基地在提供茶鲜叶的同时,进一步晋升为茶产业生产加工高新科技研究推广聚集地、示范基地,从而从源头增加茶叶种植的综合经济效益。适时借鉴国内外茶园种植成功经验,在企业和种植户之间的建立双方互惠的利益机制。以生态茶园模式为理论基础,以不破坏商南地区茶园的土壤和茶叶种植的自然环境为前提,选择适宜的场地条件,充分利用商南森林植物分布状况,扬长避短,进行科学的经营管理,积极引进和推广适合本县立地条件的优良品种,通过区域试验成功后,在县内全面推广,挖掘良种潜力,提高产业产量,充分发挥最佳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构建一个具有高品质的生态效益的茶园模式。

2.大力建设生态茶园,促进商南茶叶的可持续

根据商南地形地貌特征和植被分布情况,因地制宜,在山上、公园、森林、水综合治理,不破坏原有的生态系统前提下,实现茶园环境生态化,尽量保护茶区原有的森林植被,在不宜种植茶树是陡坡、山脚等地大力植树造林;在茶园周围设置防护林,改善生态环境,为茶树生长发育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要有利于茶园生产的管理和机械化。茶园尽可能符合无公害要求,即空气干净清新、水质清洁、土壤未受污染等。

3.建立赏、观、品、游为一体的生态旅游项目,营造茶文化发展氛围,增强商南茶叶的宣传力度

旅游业是商南县的优势产业,政府在宣传金丝峡旅游的同时,也要加大对茶叶的宣传,加强招商引资力度。茶叶具有生态性和文化性

[10],建立以旅游、休闲为一体的茶叶生态旅游,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商南地区的茶文化、历史文化资源优势,整合资源,发展茶文化旅游,形成茶产化、茶经济、茶旅游良种互动,增强商南茶叶的宣传力度。可从绿色、健康、环保等方面进行大力宣传,加大对商南茶叶示范园、生态茶叶观光园等方面的投资,形成茶文化生态旅游基地,使其显示茶的内涵,嗅到茶的芬香,增强旅游对商南茶的带动作用。提高商南茶叶的知名度,加大对名牌产品、著名商标的保护力度,同时紧跟市场,建立健全营销网络。通过茶叶节、博览会、推广会、电视、报刊等形式来提升商南茶叶的知名度。还可通过开展专题茶文化宣传活动,举办茶文化节、茶摄影、茶文化表演等活动,营造茶文化氛围。还可开办茶艺文化班、茶叶知识讲座、茶产品免费发放讲解活动等,以帮助茶农、经营户提升茶艺水平。鼓励茶文化和茶叶论坛举行;各级茶叶合作社、龙头企业、茶叶组织要积极编写茶叶资料,传播茶文化,宣传企业理念,引导消费者更好地接受茶文化,借茶文化来提升茶叶市场和茶叶产业,提高文化附加值。

4.加强商南茶叶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

茶叶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是新兴加工产业,有着巨大潜力。商南茶叶生产主要是初级产品,茶很少进行深加工,利用茶叶深加工工艺有利于提高茶叶的利用率,解决中低档茶。为此,要加速名优茶介绍,深化产品开发,拓展新领域工艺,先进的加工工艺,多渠道、全方位开拓市场,增加茶类和花色品种,充分挖掘多样化茶资源优势,拓展茶叶消费,延长产业链,鼓励有实力的企业逐步向茶饮料、茶食品、保健品、生物、医药等领域进行深加工,精开发,保证茶叶的良好销路,同时提高茶原料的综合利用效益,不断提高产品增值和市场竞争,促进经济增长。

5.重视技术开发和人才培养,提高产业的整体素质

科学研究水平的高低是茶叶生产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据,商南县今后应加大茶叶良种培育、新产品研发和制茶工艺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并将研究成 果及时应用到生产加工过程中。其次应加强与中国茶叶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西北植物研究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国内茶叶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交流合作,通过多种途径,积极的创造条件吸引茶叶专家,通过项目研究、现场指导等方式,重点开展良种选育,规范化栽培技术,土壤连坐障碍改变,病虫害防治,清洁化工工艺,新型茶产品开发等技术研究。再次要加强对茶农的专业技能培训,定期组织茶叶知识讲座,发放茶叶种植技术手册等;加强技术培训,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提升茶农种植水平,保障茶叶规范化和无公害化生产;积极推进商南茶叶机械化进程,推广茶园机械化采摘技术和茶园管理机械化,使名优茶叶加工实现自动化、标准化、规范化生产;提高茶叶的生产效率,逐步走向规范化、产业化、现代化茶叶生产模式;同时保证及时收集茶叶、加工处理,提高茶叶产量,提高茶叶资源利用率。

6.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茶叶产业是商南县财政增长、农民增收新的增长点。目前,商南县茶园种植面积的大有增长,“一村一品”示范村建设初见成效,广大农民的种茶积极性有了明显提高,茶产业发展前景良好。要坚持在政府引导下,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户为主体,以企业为主导,实现商南县茶产业从传统植茶业向现代生态茶园模式的转变。有关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对茶叶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进一步修订和完善茶产业发展规划,认真落实各项扶持政策。各乡镇、各部门要积极争取相关项目,引进资金,服务产业建设,开通绿色通道,重点扶持无性系良种茶园基地建设,中低茶园改造,原料基地建设,初制茶厂优化改造、茶叶的质量和安全、茶叶品牌建设给予适当的资金、土地等扶持和政策倾斜;在新技术和新产品开发,研发试验,示范和推广,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加大招商引资力量和信贷扶持力度,有效解决茶农和茶叶企业的贷款等问题;根据茶叶的营养特点,研究和制订有别于茶鲜叶收购标准和产品的加工标准,以保障产品的规范化、标准化、优质化;推进茶产业全面升级,提高茶叶产业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

7.培育市场,树立品牌意识,实施品牌战略

品牌是能给经营者带来增值的,一种无形资产,代表着商品的综合品质,亦是企业核心价值的体现,具有特殊意义;品牌是打开市场大门的“敲门砖”,也是占领消费市场的“通行证”;茶叶消费目前还没有形成热点, 难以打动消费者。要大力发展茶产业必须进行以下工作:(1)培育市场。利用当前商南县已有的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 立足茶叶的营养保健功能,抓住人们健康饮食的心里,准确定位,同时加大对茶叶营养保健价值及相关产品的宣传力度, 培育市场;(2)实施品牌建设。应增加茶叶产业投资品牌创新,为产品开发市场潜力,在扩大规模的基础上,提高质量,进一步开发高档茶产品,进行品牌质量认定、评选及商标注册,进一步提升品牌价值和声誉、影响力和市场占有份额。在此基础上,加大茶 叶营养价值的宣传,使广大消费者认识茶、了解茶的独特营养价值、并进一步消费茶制品;

六、总结

通过调阅相关资料,对商南县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对商南茶叶的发展史及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从而进一步了解商南茶产业收入所占比例。结合近几年商南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商南县茶产业得到了很快发展。借此,本文提出了一些可行性建议,希望借着这股热潮,充分利用相关资源优势,将商南茶产业推上一个新的台阶,为商南县茶叶产业化略尽绵薄之力。

(指导老师:马素英 田基成)

参考文献:

[1]韦德夫.商南县农业区划资料[M].1995.(3): 29 [2]王刚.陕西山区茶树冻害发生的症状与预防措施[J].中国科技博览,2010(3):233-234.[3]段若溪、姜会飞.农业气象学[M].北京气象出版社.1983.(5):71-72.[4]丁文.论陕西茶业及陕西茶文化的历史地位[J].农业考古,2004(4):45-54.[5]殷延青.论茶叶产业在商南经济社会建设中的重要地位[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 [6]商南县统计局历年统计资料[M].2005.7-31 [7]轶名.陕西省商南县茶叶协会案例[C].促进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研讨会论文集.2006.[8]郭亚峰.陕南茶叶产业化发展的战略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0.26(4):123-125.[9]LuyPaert J, Zhang M, Massart D, Feasibility study for the use of near infrared spectroscopy in the qualitative and qualitative analysis of green tea[J].Camellia silences(L)Analytica Chinmica Acta.2003,478:303—312 [10]KUMAR V,KUMAR D,SRIGIRIPURAM T,et al.Investigation in Tea on Fate of Fenazaquin Residues and Its Transfer in Brew[J].Food and Chemical Toxicolog, 2004,42:423—428

Development Present Situation And Its Countermeasures On ShangNa

Tea Industry

WANG Ling(Class 2 of Grade 2010,Economics, School of Economic and Management, Weinan

Normal University)Abstract:Tea industry is ShangNanXian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and an important part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ShangNanXia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agricultural industry structure adjustment, and gradually become the leading industry and the superiority industry ShangNanXian.In th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ShangNan, on the basis of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tea industry, aiming at the existence of the backward industrialization level, ecological deterioration, such problems as lack of technology and capital, puts forward the optimiza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the construction of tea garde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intensify support countermeasures, such as to ensure ShangNa na long-term, stabl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ea industry.Key words: shangnan;Industrialization;economies of scale;the brand strategy

第五篇:某县茶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某县茶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三年来,某县立足生态资源优势,抢抓茶产业发展机遇,准确定位,科学规划,以茶园标准化建设为主线,以清洁化、自动化、规模化加工升级为重点,以质量安全建设为核心,以品牌打造和市场拓展为引领,通过政府推动、基地拉动、大户带动、农户主动和效益驱动等方式,多层次、全方位发力,茶叶产业化、规模化、品牌化优势逐渐形成。

一、茶产业发展情况

(一)茶叶基地发展情况

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原则,高标准、高要求打造茶园。2013年末,全县茶园面积※万亩,投产面积※万亩;2016年,全县茶园面积稳定在※万亩,居全省第四、全市第三,投产面积※万亩,全县※万亩茶园预计2019年全部投产,茶叶产业规模基本形成。

(二)茶叶产量及产值

1、总体情况。2013年全县茶叶总产量※吨,产值※亿元;2014年,全县茶叶总产量※吨,产值※亿元;2015年全县茶叶总产量※吨,产值※亿元;2016年全县茶叶总产量※吨,总产值※亿元,综合产值超过※亿元,产值产量相较2013年末分别增长※%和※%,产业效益逐步显现。

2、白茶情况。2013年末,全县白茶种植面积※万亩,白茶产量※吨,白茶产值※亿元;2016年全县白茶种植※万亩,占全县茶叶种植面积的※%,白茶产量※吨,产值※亿元。

(三)茶叶加工发展情况

1、茶叶企业不断增加。2013年底全县登记注册茶叶企业※家,实现清洁化加工※家,年加工能力※吨;2015年登记注册茶叶企业※家,实现清洁化加工※家,年加工能力※吨;2016年全县登记注册茶叶企业※家,实现清洁化加工※家,年加工能力※吨左右。

2、加工能力不断提升。2013年末,全县茶叶加工企业标准化厂房面积※平米,清洁化生产链※条。2017年3月底,全县茶叶加工企业标准化厂房面积※平米,清洁化生产线※条,其中:年加工能力※吨以上※家,茶叶加工厂房面积※平米以上※家,年产值※万以上茶叶企业※家。

3、管理水平不断增强。2017年3月底,全县茶叶企业中,拥有国家级扶贫龙头企业※家,省级龙头企业※家,市级龙头企业※家,获得QS认证※家,通过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家,通过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家,通过HACCP食品安全认证※家,※家茶叶企业获得茶叶出口资格。

(四)质量安全情况

一是大力开展“三品一标”工作。2015年完成无公害认证※万亩,2016年完成无公害认证※万亩,截至目前,全县茶园完成无公害产地认证※万亩,绿色食品茶园认证※亩,完成有机茶园认证※万亩。

二是建立和完善某白茶地方标准。制定和完善了地理标志产品《某白茶

加工技术规程》(DB52

1016-2015)、《某白茶》(DB52

835-2015)、《某生态绿茶

综合标准体系》《某生态绿茶

栽培技术》等多个地方标准,同时加强茶叶标准宣贯,为茶叶标准化生产、清洁化加工提供参考。

三是完善茶叶投入品管理制度。依托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和农资销售店,对农业投入品实行统一采购、统一供应、统一规范、统一使用,从源头上有效控制违禁化肥、农药的销售和使用,建成茶叶农资专卖店(专柜)※个,建立了农资进出台账,规范了农资管理。

四是逐步推进茶叶质量安全可追朔体系建设。通过在企业基地种植环节实施标准化管理,在生产加工环节建立HACCP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对产品的贮藏、运输、销售各个环节实行全程监管,严把茶叶质量安全关。

(五)茶叶宣传情况

一是持续推进高速公路广告宣传。2014、2015和2016年,我县每年投入高速公路宣传经费※万元,分别在某高速发布※块印有“上善若水、至境唯白”的“某白茶”形象宣传广告。

二是不断扩展宣传方式。每年组织电视媒体报道宣传※次以上,报刊杂志报道宣传※条以上,网络宣传报道※条以上。2016年10月,《某白茶》宣传片亮相央视,在CCTV-1、CCTV-2、CCTV-4、CCTV-7、CCTV-13等央视频道高频次播出,品牌知名度进一步提高。

三是参加茶事活动宣传推介。某县把参加茶事活动当作品牌宣传的重要方式,三年来,累计牵头组织茶事活动※次,组织参加品茗活动※次,推进茶文化六进活动※次。

(六)品牌建设情况

一是品牌价值不断提升。2014年,在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中,“某白茶”品牌价值为※亿元,2015年为※亿,2016年“某白茶”品牌价值超过※亿元。

二是品牌影响力不断增强。2015年,“某白茶”被指定为“重走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交流产品,从斯里兰卡到到马耳他,再到米兰世博会的中国国家馆,第一次代表中国茶文化站上世界舞台。2015年9月,由某县人民政府独家授权经营“某白茶”品牌的某茶业有限公司在上海股权委托交易中心成功上市,“某白茶”品牌影响力进一步增强。

三是品牌内涵不断丰富。2015年7月,“某白茶及图”注册商标被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成为某县历史上第一个中国驰名商标品牌,也是全省第六个茶叶类中国驰名商标。

(七)市场拓展及销售情况

(一)大力拓展目标市场。在北京、大连、贵阳、遵义等地建立了专卖店,与“国品某茶”合作在上海、呼和浩特设立代销点;与北京企业合作在首都北京开设了某白茶体验中心。某白茶通过全国不同地区的※家经销商和※个终端销售点将某茶叶销往北京、上海、浙江、福建、江苏、安徽、河南、四川、重庆等25个省(市、自治区)。

(二)招商力度不断加大。先后引进某茶叶公司、某县润泽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某茶业有限公司等※家企业,打造茶旅一体化农业园区;引进某投资有限公司,建设某白茶古镇,某茶叶经营主体实力逐渐增强。

(三)积极建立销售渠道。2015年6月,某县人民政府与贵茶公司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某县※家茶叶企业和某茶公司签订茶叶销售合同,某茶叶借助某茶公司经营和销售优势,将某茶叶销往全国各地。通过创建省级出口茶叶示范区,建立了※万亩示范基地,办理了茶叶出口资格,打开了茶叶外销渠道,每年出口茶叶※吨左右,出口创汇※万欧元以上。

(八)产业带动精准扶贫情况

1、全县涉茶贫困户情况。我县※万亩茶园覆盖全县※个乡镇※余个行政村,涉及贫困乡镇※个,贫困村※个,带动茶农※万户近※万人,其中贫困户※万户※万余人,涉及茶园面积※万亩。

2、茶叶企业带动贫困户情况。全县茶叶企业、农民合作社、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余户,涉及贫困人口※人以上。

3、茶叶助推精准扶贫情况。一是安排茶叶政策、项目、资金向贫困乡镇、贫困村、贫困户以及社会效益好、带动能力强的茶叶新型经营主体倾斜。例如:规划实施的双龙茶旅一体化项目促进了贫困户※户※人增收脱贫;实施建设的某山茶旅一体化扶贫产业路项目覆盖贫困户※户※人,通过项目带动,大大改善了当地的生产和生活条件。二是加强对贫困茶农的培训和技术指导,通过授人以渔,提高贫困茶农素质,增强贫困茶农增收致富本领。2014年以来,累计开展茶叶培训※期,培训茶农※人次;三是加强对贫困茶农的金融支持力度,精准识别贷款茶农中的贫困户※户,并对贷款贫困茶农进行贷款贴息,共计贴息※元,有效减轻了贫困茶农负担。

(九)新型经营主体培育情况

坚持规模发展、统筹兼顾的原则,推动形成茶叶企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相互协作、齐头并进、共同发展的格局。一是以龙头企业为重点,加大对龙头企业在科技创新和人才引进等领域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了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通过以“公司+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家庭农场”等模式,实行茶叶订单生产,实现茶叶生产、加工、销售无缝对接;二是加大对中小企业、种植大户和新型农场的扶持引导,着力解决其发展瓶颈和资金困难问题;加强龙头企业与合作社、种植大户、新型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的合作和联系,实现了产业互补、渠道共建、资源共享的良好局面;三是调整农业结构,推进茶叶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细分细化,提升了茶叶组织化程度,实现了茶叶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拓宽了茶企、茶农增收渠道,提升了茶叶产业效益。

(十)科技创新、人才支持、金融服务、文化宣传情况

1、科技创新。鼓励支持茶农茶企在生产、加工等环节的技术创新和科技运用,推广机械采制,控制采摘成本。创造条件,着力研发茶饮料,茶保健品、茶日化品等茶叶衍生品,推动茶叶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进一步提升茶叶产品科技含量。例如:我县2014年投入※余万元采购茶叶修剪机、采茶机,提高茶青下树率,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

2、人才支持。实行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相结合,加大对茶叶技术、生产管理、市场拓展、品牌建设等领域的专业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先后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名,培养茶叶中级职称人才※人。不断推进茶叶生产加工环节实用技术培训,相继开展茶叶培训班※期,培训茶农※人次,进一步加快了茶农职业化进程,不断壮大我县茶叶产业技术队伍。

3、金融服务。努力推进金融扶持茶产业发展,破解茶农茶企融资难的问题。一是国开行茶产业贷款情况。2012年以来,国家开发银行某省分行累计向我县发放茶产业贷款共七个批次※亿元,其中涉及农户※户※亿元,企业※家※亿元。二是农村信用社茶产业贷款情况。2012年至今,某县农村信用联社累计发放茶产业贷款※亿元,对某茶业公司等※余家企业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持。

4、文化宣传。紧紧围绕某白茶“上善若水,至境为白”的形象特征和文化气质,通过制作宣传片、茶艺表演、茶事活动等推广某茶品牌、展示某茶文化。先后制作了以某白茶青山绿水白茶为背景的《白茶恋曲》;拍摄了展示某纯美自然生态、优良地质条件、生态某白茶的茶叶宣传片;出版了记录某茶产业发展变迁的《某茶叶志》。

(十一)基地提升情况

1、茶园集中度。2013年末,全县万亩以上乡镇※个,※亩种茶乡镇※个,万亩以上茶叶村※个,※亩茶叶村※个;截至目前,全县万亩以上茶叶乡镇※,※亩茶叶乡镇※个,万亩以上茶叶村※个,※亩茶叶村※个,※亩以上茶叶种植大户※户,建成※亩以上连片茶叶基地※个,※亩以上连片茶叶基地※个,产业化经营程度极大提高。

2、配套设施。2014年以来,全县建设茶青交易市场※个,安装太阳能频射式杀虫灯※余盏,建成灌溉水池※余口※平方米,完成茶区主公路、机耕道和生产便道建设※余千米,茶园配套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

3、产业链拓展。一是茶旅一体化打造。按照全县※万亩茶园区域分布状况,结合茶区自然景观和人文条件,规划打造六个茶旅一体化园区。即:位于某镇和某镇交界地的某山茶旅一体化园区、位于某镇的某龙茶旅一体化园区、位于某镇的某茶旅一体化园区、位于某镇的某山茶旅一体化园区、位于某镇和某镇交界地的偶洞茶旅一体园区、位于某镇的某茶场茶旅一体化园区。该六个园区分别围绕“茶园八卦图”、“迷宫茶园”、“知青文化”“傣楼”和“山水田园”等特色进行建设和打造。同时,紧密结合生态、人文、养生、休闲、观光等,以全新的视角规划布局,让茶农从单纯的种茶收入增加旅游收入,延长产业链。二是茶叶精深加工。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科技创新、精深加工力度,研发新产品和衍生产品,创造条件,着力研发茶饮料,茶保健品、茶日化品等茶叶衍生品,推动茶叶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进一步提升茶叶产品附加值;例如:引进中国500强企业某公司建立某县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在某县工业园区建立标准化加工厂※平方米,新建清洁化生产线※条,进行茶叶深加工,延伸茶叶产业链。

二、存在问题

某县作为全国重点产茶县,茶产业规模大、基础好、差异化发展优势明显,自2017年以来,短短几年时间,某茶产业发展取得可喜成就。但茶产业投入力度不大,发展后劲不足成为制约我县茶产业发展的瓶颈。

(一)在基地建设上。茶园老化,产出率低;茶园管理难度大,投入多,茶园水、电、路配套设施不足,导致茶园管护不到位,下树率极其低下,严重影响产量和产值。

(二)在加工升级上。老厂机械设备落后,厂房简陋,布局不合理;新设备成本高,更新迭代快;加工企业管理人才缺乏,管理水平不高。

(三)在质量安全上。仍然存在对质量安全认识不够的问题,加之质量安全体系建设投入大,企业质量安全建设积极性不高。

(四)品牌打造上。“某白茶”公共品牌和周边公共品牌“湄潭翠芽、凤冈锌硒茶、遵义红”等在影响力上还存在较大差距;茶叶企业自主优质品牌不多,宣传经费有限。

(五)科技服务上。基地机械化水平不高,生产成本大;茶叶精深加工投入高,茶叶衍生品开发难度大,科技服务茶产业效果不明显。

(六)产业人才上。重点环节、重点领域高精尖人才缺乏,特别是在茶叶精深加工、检验检测和市场营销等领域,严重制约了茶产业发展。

(七)金融服务上。贷款渠道少,贷款门槛高,融资平台少,.资金流动困难,贷款利息高,企业壮大发展举步为艰。

(八)茶旅一体化打造上。全县多个茶旅一体化农业园区打造进度慢,规模不大,打得响、拿得出、吸引人的茶旅一体化农业园区少之又少。

三、下步工作建议

(一)抓好茶叶基地建设

围绕茶园提质增效,以标准园创建为抓手,加强投产茶园管护,把茶园建设成为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重要渠道。一是以※万亩茶园管护为主线,积极创建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二是抓好茶园投入品管理,加强茶叶生产加工技术培训。三是抓好生产组织化建设工作,建立行业自律机制和质量安全可追朔体系。四是抓好茶叶生产各环节配套服务工作。五是进一步加大茶园质量标准化管理力度,确保“三品一标”认证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提高管理服务水平

做到“扶优扶特,扶优扶强”。着力争取财政、科技、税务、金融等部门的支持,加大对茶叶质量安全管理和无公害茶叶生产规划等方面政策、资金扶持力度;提高公众对上市茶叶的信心,树立自身茶叶品质优良、安全放心的消费形象。

(三)支持茶叶品牌建设

以“某白茶”为主打品牌,力争在“十三五”期间开设某白茶的专卖店、加盟店、专柜等※个以上,把“某白茶”打造成全市、全省、乃至全国知名品牌。同步推进企业自主品牌建设,努力形成公共品牌不断发展,企业自主品牌不断跟进的良好局面。

(四)完善市场营销网络

一是继续巩固和发展现有销售渠道和模式,积极开辟外销渠道。二是组织企业参加省外各类茶事活动,支持企业开辟国际市场,扩大出口创汇。三是加强某绿茶品牌建设及宣传推介,大力开拓大宗绿茶出口市场。四是采取以奖代补方式,引导和支持茶企建立并完善销售渠道网络。五是建立品牌专卖,改善交易环境。六是加强产地市场建设,推进电商全网覆盖。

(五)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积极营造良好的投资运营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重点引进实力雄厚、规模大、带动力强、生态效益好的企业参与某茶产业建设,充分发挥引进企业的带头作用,学习引进企业先进管理技术,推广先进做法,攻坚茶叶发展关键环节,破解发展难题。

(六)抓好质量安全工作

严把质量安全关,扎实开展“三品一标”认证工作,建立和完善茶叶质量安全标准化体系建设、茶叶化学投入品控制体系、茶叶疫病疫情监测体系、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和企业诚信管理体系,大力推进全面推进QS认证、ISO9000质量认证和HACCP体系认证,不断提升茶叶品质。

下载云南省茶产业发展的现状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云南省茶产业发展的现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茶产业发展的讲话稿

    关于茶产业发展的讲话稿围绕中心强服务 努力推动**茶产业发展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大家好!按照大会安排,我代表**县茶业协会向大家汇报我们的一些做法和工作体会,不妥之处,......

    大悟县茶产业发展观察

    大悟县茶产业发展观察这里曾经是一片片荒芜的山坡,可如今,满山翠绿,格外招人喜爱。11月27曰,农业部种植业司级调研员封槐松,在省农科院果茶所主任、省首席茶叶专家龚自明等数名专......

    信阳茶产业发展影响

    PINGDINGSHAN UNIVERSITY 信阳大力发展茶文化旅游可行性分析 院(系): 旅游与规划学院 年级专业: 13级旅游管理姓 名: 胡光宇 指导教师: 黄 芳 2016年06月19日 PINGDINGSH......

    凤冈县茶产业发展报告(2012)

    凤冈县茶产业发展报告凤冈县茶叶协会凤冈县茶业一路走来,取得了令人欣慰、值得骄傲的巨大成就。目前,我县已基本完成了“茶园规模扩张、加工能力布局”的阶段性任务,进入了“茶......

    筠连茶产业发展情况简介

    1筠连茶产业发展情况简介 筠连县位于四川盆地南部山区,系四川盆地向云贵高原的 过渡地带。地势南高北低,海拨368.5至1777.2米之间。东与珙 县毗邻、南与云南威信、彝良接壤、......

    关于茶产业发展的讲话稿

    关于茶产业发展的讲话稿围绕中心强服务 努力推动**茶产业发展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大家好!按照大会安排,我代表**县茶业协会向大家汇报我们的一些做法和工作体会,不妥之处,......

    茶行业现状与发展

    关于茶行业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一、 茶行业现状 A、 世界茶叶80%产在亚洲。中国、印度、斯里南卡、肯尼亚和印度尼西亚五大产茶过得茶叶产量占世界茶叶总产量80%。中国2005年......

    中国煤炭产业发展现状

    近日,国内主要电力企业与煤矿企业签订了2010年电煤供应合同价格协议,可以看出,合同价格较2009年上调了约30元至50元/吨。受冬季消费高峰、天气因素以及节日储备等阶段性需求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