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葫芦镇黄金茶产业发展问题的思考
葫芦镇黄金茶产业发展问题的思考
我镇黄金茶种植历史悠久,作为黄金茶的重要产地,总的来说,我镇黄金茶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但还是存在一些困难,如何解决这些困难,是黄金茶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
一、黄金茶发展现状
我镇黄金茶建设发展势头良好,种植面积逐年递增,2009年完成种植面积28000亩,2010年完成48000亩,2011计划在原有基础上增加6000亩,力争在“十二五规划”期间达到人均1亩以上。黄金茶寻求市场广,生产出的茶供不应求,市场价春茶达400元/斤左右,经济效益可观,为农民增收指明了道路。黄金茶产业已初具规模,现已成立多家黄金茶生产合作社,引进加工企业,为黄金茶的发展奠定基础。黄金茶作为保靖重点产业之一,得到县委县镇府的大力支持,对黄金茶茶农出台一定的优惠政策,每亩黄金茶种植补助1000元茶苗资金,增加了茶农的种茶积极性。为了推广黄金茶,投入人力物力广泛宣传,举行一系列文化活动,邀请专家对黄金茶进行评鉴,参加各种展销会,将黄金茶推入人们的视野,扩大了黄金茶的知名度。
二、黄金茶发展存在的困难
1、基础设施落后。
我镇茶园管理滞后,多为散块种植,规模不大。公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比如有些村还没有硬化公路,出现“茶苗运不上去,茶叶拖不下来”的情况,不便于茶叶产业的发展。加之茶叶加工设备不到位,部分茶农仍沿用传统的炒茶方法,这种方法对技术要求高,不适合大规模加工。
2、产品附加值较低。
黄金茶生产历史久远,但还没有形成产业化生产,至今还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现在黄金茶多是由茶农采集新叶,或是由茶农加工后交加工企业包装,或是直接卖新叶。新叶每斤60-80元,每5-6斤新叶加工一斤茶叶,每斤茶叶市场价400-500元,其中的差额被加工商赚取。这种发展模式打击了茶农的生产积极性,使黄金茶产品附加值较低,不利于黄金茶产业的发展。
三、黄金茶产业促进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
作为黄金茶的主产地,我镇高度重视黄金茶产业发展,采取“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的方针战略,将黄金茶作为促进农民增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手段之一。除此之外,应加强与县、州、省多级旅游、文化部门
联系,将黄金茶产业的发展与苗文化传承相联系,通过黄金茶的推广,推动本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如在黄金茶高产村建立度假村、农家乐,让游客在旅游的同时,感受苗族文化,不仅有利于本地经济发展,对民族文化传承也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要注意排除黄金茶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不利因素,如旅游开发带来的环境问题。县委县政府对黄金茶产业发展同样高度重视,将黄金茶列入“南柑北茶”重点工程,成立专门的茶业办,由县委组织部部长牵头,主抓茶叶生产。针对黄金茶茶农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如现在每亩黄金茶种植拨给1000元的茶苗资金。在以后对种植面积较大的茶农,应给予更为广泛的资金支持。对黄金茶种植农户在年末进行表彰,设立各种奖项,提高茶农生产积极性。
2、广为宣传,积极引导
推广黄金茶,提高黄金茶知名度,联合县、州、省三级旅游、文化部门,开展黄金茶相关活动,通过媒体进行宣传。将黄金茶建设与苗族文化传承相联系,借助苗鼓、苗歌队演出进行宣传。
我镇已建成两个种茶基地、一个培育茶苗的苗圃。种茶基地的建设有助于黄金茶种植研究的发展,也为广大农户提供学习生产的平台。我镇采取一些列措施引导广大茶农学习种茶先进技术,依靠科技致富。2010年,组织茶农培训不下5次,数千茶农参加了培训。按县里要求,在每200名农民
中培训1名技术员,指导茶农进行生产种植。积极组建黄金茶合作社,引进合作企业,通过合作的方式既加强了本土企业的生产能力又解决了茶农的后顾之忧,至今,我镇已引进加工企业3家,组建了5个专业合作社。加大文化园区资金投入,对有发展前景的旅游开发地进行考察,支持其建设,使黄金茶产业与旅游文化有机结合。
3、奖惩并举,强力推动
继续完善产业开发激励制度,年初与干部订立黄金茶开发生产任务,将开发业绩与干部成长、业绩挂钩,对完成考评的干部进行评优;对未完成任务的取消评优资格。建立责任制,各驻村干部和分管领导各司其职,为促进黄金茶产业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4、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鉴于交通等基础设施不完善给黄金茶产业建设带来的不利影响,我镇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计划在重点产茶村完成多处道路硬化,保证茶叶采收和销售。
第二篇:关于发展柘荣茶产业的几点思考(精选)
兴茶富一方 茶香溢万家
----关于发展柘荣茶产业的几点思考
茶业作为柘荣县的两大特色农业产业,具有覆盖面广,关联度高,对地方经济发展和促进农民增收影响大的特点。在新形势下,我县茶叶产业面临新机遇新挑战,如何加快茶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茶业经济效益,确保茶业增效、茶农增收,为促进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更大贡献,是一个值得认真探讨的问题。本文主要就如何推进我县茶业产业化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和对策,以供交流。
一、基本现状
1、有一定基础,也初具规模。全县茶园总面积39080亩,其中:绿茶面积33000亩,乌龙茶面积6080亩,去年茶叶总产量2426吨,总产值达8812万元,茶叶商品总值达1.2亿元。今年上半年茶叶产量856吨,比增2.4%,产值2378.8万元,比增6.2%,平均价1425元/担,比增6.3%,其中:首春茶产量396吨,平均价1900元/担,产值1504.8万元。二春茶产量460吨,平均价950元/担,产值874万元。金观音、黄观音品种青针价格创出历史最高水平,达200元/斤。全县通过认证的无公害茶园面积达5000亩,绿色食品基地面积6100亩,有机茶基地300亩。全县9个乡镇116个行政村(社区),几乎村村皆产茶,县国营茶场茶园面积1077亩,还有4个乡镇茶场,30个村级骨干茶场。近年来基地建设初见成效,目前全县有集中连片茶园6000多亩,茶叶初制厂100多家,目前已初步形成集科研、种植、加工、销售配套的社会化生产雏形。
2、有一定市场,也产出品牌。目前,柘荣人开办的多种体制和形式的茶庄、茶行、茶叶代销店分布大江南北,为数众多的供销队伍走南闯北经销茶叶。近年来,在省科技厅和省茶科所等部门的支持帮助下,依托各种平台和资源,使我县茶叶在加工、技术和营销等方面的发展,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基础。经过多年努力和市场的洗礼,目前我县通过QS认证的企业有6家,特别是闽东张一元茶叶有限公司的“双芽牌” 和福建东艺茶业有限公司的“彭山翠芽”双双荣获福建省获“省名牌” 和“省著名商标”称号,凤里牌金观音和彭山翠芽茶分别获得人文中国茶香世界东方神韵杯乌龙茶类和绿茶类金奖。
3、有一定合力,也形成共识。为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步伐。近几年,县委、县政府着力把茶叶作为发展农业的两大特色主导产业加以扶持发展,县乡两级有关部门也先后陆续出台了一些扶持茶叶发展的优惠政策、措施,相应加大了投入,改善发展生产条件,形成了一定合力,有力地促进了茶农增收,促进了我县茶业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逐步引导我县茶业产业从原有的传统精制加工模式走向精深加工发展方向,广大农民发展茶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得到了提高。
二、存在问题
1、茶叶整体效益不高。由于经济来源多元化后,加之茶园管理水平差异大,产量高低不平衡,加上管理粗放,滥采粗制,导致低水平粗制的茶叶效益不高,许多原有茶农转而从事二、三产业,造成这些茶农无心经营茶园,有的甚至放弃管理任其荒芜。而以茶叶为的农户却因茶园面积太少太小,形不成相应规模,发展受到制约。另外,生产、流通组织化程度低,经营管理手段、方式落后,缺乏有效市场管理,价格大起大落。
2、茶叶品牌意识不强。我县海拔较高,雨量充沛,昼夜温差大,是个山清水秀无污染的农业县,有着得天独厚的产茶环境,所产茶叶品质优异,但是我县茶叶生产者、经营户创品牌意识差,造成我县有名茶没名牌的现实,缺乏真正的品牌茶叶,发挥不了品牌效益,经济附加值低。
3、茶叶专业化、产业化程度不高。我县茶园不仅规模小,而且种植、经营分散。茶叶种植一园多户或一户多块极为普遍。茶园管护水平不高,茶叶加工厂规模小,档次低,设备落后,技术水平不高,产业化程度低,没有真正形成生产专业化、经营一体化和管理企业化,茶叶产品与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不相适应,厂房设备与扩大再生产的要求不相适应。因此,茶叶难以形成规模经济。
4、没有形成真正的产业龙头。目前,我县近30多个茶厂中,比较大型的茶厂只有三、四个,85%是简陋茶厂,而比较大型的张一元茶叶有限公司、和泰茶叶等企业,也没有真正发挥龙头企业“公司+基地+农户”的带动作用有,没有真正带动群众发展、致富,距真正意义的龙头企业距离还很大,其龙头效应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5、缺乏乌龙茶加工技术。乌龙茶种植在我县刚刚起步,乌龙茶种植、加工的历史短,乌龙茶加工技术人才十分匮乏,而乌龙茶制作技术水平的高低是乌龙茶生产的成败和关键,乌龙茶加工技术缺乏就会大大影响我县乌龙茶产业的发展。
6、未真正形成协作效应。乡村两级、企业、茶农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短期行为,未能形成构筑利益共同体的合力。如乡村两级重税收,轻规划和扶持;企业重自身效益,轻带动茶农发展生产;茶农光看当年收入,轻投入与管理,这些短期行为和引导规划的缺乏,导致无法形成相互协作和互利双赢的效应。政府与企业、群众三者之间如何建立更加有效的互动机制和利益协作,来促进茶叶产业发展做大,应认真进行整合规划。
三、主要措施
1、抓龙头,大力发展乌龙茶产业。一是依托县乌龙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加强领导,负责制订总体规划,提出发展对策,研究配套措施。二是建立专项基金,扶持广大茶农发展茶叶。三是建立典型示范片,通过示范推广,带动广大茶农进行茶业结构调整,重点突破乌龙茶发展的五大难关即:“面积关”、“制作关”、“苗木关”、“设备关”、“营销关”。我县
重点在黄柏乡、楮坪乡、城郊乡海拔500米以上的区域优先发展,要求茶农户种植5亩以上,全村一个品种面积不少于50亩,同时争取1-2家企业到我县落户。在制作技术上,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办法,建立仙山乌龙茶加工技术培训基地,从安溪聘请熟悉乌龙茶种植、管理、加工的原安溪茶科所所长高级农艺师陈信石长期担任我县乌龙茶技术顾问,选送初、高中毕业生到安溪县职业中专学校学习,在苗木培育上,在凤里村建立育苗试验基地,以保证苗木纯度和质量;在加工设备上,采取群众自筹、政府补助的办法,对乌龙茶机械补助购机款的15%,到目前为止全县已新增乌龙茶加工设备20套。
2、强支撑,加快品牌战略步伐。一是推进茶叶质量认证,认真做好QS产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及基地认证的组织申报。二是鼓励茶叶企业争创名牌。在去年闽东张一元茶叶有限公司的“双芽牌”获得“省名牌”称号的基础上,争取福建东艺茶业有限公司的“彭山翠芽牌”获“省名牌”和“省著名商标”称号。以稳定的质量保证品牌的声誉,以良好的品牌形象占有稳固的消费群体。三是创新农产品宣传与展销方式。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运用各种媒体和展销会、博览会、推介会等大力宣传,进一步扩大我县茶叶品牌的知名度。四是抓住目前市委、市政府关于规划整合全市茶叶品牌和资源的有利契机,一方面要积极争取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来加快我县茶业产业发展;另一方面,要注重挖掘和发挥自身优势,认真规划,对接融入,在强手如林的竞争格局和发展新契机中,占有一席之地。
3、重后劲,强化科技兴茶能力。一是搞好茶叶示范基地建设。通过抓好张一元茶叶、天禾茶叶公司、三和茶叶公司、北山茶叶示范场等示范基地建设,发挥示范带动作用,辐射、带动广大农民学科学、用科学。二是加强茶叶技术培训和指导。通过抓好仙山乌龙茶加工技术培训基地建设,开展茶叶技术培训,不断提高茶农的种茶技术和加工水平,继续利用晚上时间深入各村举办茶叶技术培训班,积极引导和鼓励茶农推广使用各种先进适用的新技术和优良品种。三是建立茶叶信息服务体系。积极依托县365农业服务中心,组建“茶叶信息中心”,建立“柘荣茶叶信息网”网站,收集和发布各类茶业信息,推进茶业信息化进程。
4、打基础,发展生态高效茶业。根据生态高效茶业的要求,大力发展有机、绿色、无公害茶特色产品。要抓住省农林大植保学院、省科技厅、省茶科所和县茶技中心在我县熊透村三和有机乌龙茶基地开展生物防治技术研究课题,在全县茶园推广使用生物防治技术。继续巩固好、完善好、发展好这个项目,争取成为省农林大学生的实习基地和项目研究的实验基地。并在此基础上,以实施标准化为途径,全面推广生态茶园生产技术规程,发展生态茶叶,逐步提高我县茶业的水平和层次,为茶业产业化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三篇:谷里镇茶产业发展情况简介
谷里镇茶产业发展情况简介
谷里镇位于黔西县东部,距县城17公里,距贵阳102公里,距毕节135公里,面积65.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3584亩,其中田5991亩,辖16个村1个社区151个村民小组,8283户33264人。居住着汉、彝、苗、白、布依、仡佬等少数名族。谷里山川秀丽,气候宜人,平均海拔1250米,年平均气温13.7℃;资源丰富,除有硅、铝、铁等矿外,探明煤炭上表储量达2.5亿吨,有煤井7对,茶叶13000余亩,特产的碧螺春、毛尖等品牌茶走俏市场,素有“煤海茶乡”之称;历史悠久,在明洪武时期(1383年),奢香夫人设立“龙场九驿”,其中,谷里驿是重要的驿站。
近年来,我镇茶产业工作在市委、市政府及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直和县有关部门的指导下,按照全县农业产业化“54321”工程及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要求,紧紧围绕“十二五”规划的目标任务,依托得天独厚的资源环境,采取“政府引导,农户主体,大户带动,龙头拉动”的方式,计划用3到5年的时间在谷兴社区、五里、新金、天桥、前华、中狮、新阳7个村(社区)规划种植茶叶20000亩,全力打造“万亩茶园”示范基地。目前,已完成13000余亩种植任务,原有老茶场“小叶种”改造近3000亩,新种植福鼎大白茶10000余亩,其中黔西亿鑫公司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种植8000余亩(其中4273亩是通过土地整治,开辟荒山种植完成);采用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种植茶叶1000余亩;辐射带动周边农户种植1000余亩。逐步完成了以无性系福鼎大白茶为推广,优化品种,优化品质,优化品牌全方位发展的目标,努力实现我镇“游古镇、看产业、泡温泉、品香茗”的发展模式。
第四篇:威宁茶产业发展
威宁县茶产业发展情况概述
威宁县茶产业发展办公室
根据《贵州省威宁县40万亩高山生态(有机)茶产业发展总体规划(2010~2020年)》及县委、县人民政府的安排意见,2010年我县计划新建茶园4万亩,实际完成3.91万亩,现将项目实施情况及资金投入使用情况汇报如下。
一,资金来源
到2010年全县共安排茶产业发展资金2611万元,其中,新增巩固退耕还林后续产业茶园建设项目资金600万元、第一批“三江源”资金313万元、第二批“三江源”资金600万元,第三批“三江源”资金1000万元、2008年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资金27万元、2009年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资金29万元、2010年香炉山低产茶园改造资金42万元。
二,完成情况
今年按照《无公害优质高产标准化茶园建设技术规程》要求安排种植4万亩,实际种植约3.91万亩。其中,草海镇种植7447亩、炉山镇种植9377亩,双龙乡种植5072亩,幺站镇种植2918亩,金钟镇种植3160亩,东风镇种植9353亩,黑石镇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1198亩;哲觉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604亩。
由于受年前冰冻及四五月份天气干旱的影响,全县茶苗受灾面积15875.88亩,成灾11350亩。其中,草海镇受灾面积3723.86
1亩,双龙乡受灾面积2268.58亩,炉山镇受灾面积3906.93亩,么站镇受灾面积1458.76亩,金钟镇受灾面积1580.42亩,东风镇受灾面积2036.28亩,黑石镇受灾面积599亩,哲觉镇受灾面积302.04亩。
到目前为止,平均成活率约为60%左右。经初步查验,其中有4525.88亩还须补苗。
三,资金使用情况
截止2今年8月,合计使用茶产业发展资金1361万元。其中,2010年香炉山低产茶园改造42万元、2010年茶苗采购资金1319万元。
四,采取的措施
2010年入冬以来,威宁县在茶产业发展过程一是领导到位。成立了由农牧局、林业局、财政局、质监局、发改局、水利局、交通局、电力局等单位组成的领导小组,由县委常委、统战部长刘青松任组长,县委常委、副县长陈建成光和副县长祝德光任副组长。领导小组下设茶产业办公室,县农牧局局长罗永宽任主任、常务副局长李阳胜任常务副主任,同时,从相关单位抽调7名同志至茶产业办公室,全面负责业务工作;县农牧局副局长刘重林分管茶产业工作。各乡镇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小组,并明确了1名副科级领导亲自抓。二是措施到位。一方面采取茶苗公开招投标,并对翌年茶产业发展所需茶苗实行招标订单育苗,确保项目资金全部用在刀刃上,为确保2011年计划种植任务的顺利完成,已在炉山镇、草海镇、哲觉镇和麻乍乡共育苗1200亩;另一方面逐级分解下达新茶园建设任务,并认真签订责任书,确保相关单位人人有责、个个参与。三是宣传到位。县委、政府积极组织涉茶乡镇负责人、村级干部、种植大户赴湄潭参观学习茶产业发展经验,并引进贵州省茶科所在东风镇建立5000亩示范茶园;涉茶乡镇党委、政府组织工作组深入涉茶村组宣传讲解参与茶产业发展的惠民政策、威宁县发展茶产业的机遇和有利条件。通过广泛宣传,有力地调动了农民群众参与茶产业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四是资金投入到位。五是茶苗验收到位。每一批茶苗调运到种植点后,均安排县纪检、植保、茶产业办公室工作人员现场抽样验收,凡达不到国家二级茶苗标准的不合格苗必须按验收比例扣减,县财政仅支付合格茶苗款。六是技术指导到位。县茶产业办公室的全体成员从2010年9月初开始分片把关,培训和指导农民群众科学种茶,并在实际工作中总结出了简单易懂的“十字”(牵线、深挖、打浆、踏紧、剪技)种茶经。七是督促检查到位。县乡督查组经常深入实地督促检查,发现问题立即纠正,有力地保障了新茶园的种植质量。到2011年3月10日前,全面完成2010年的种植任务并安排技术人员分片联系田间管理工作及抗旱工作。
五,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县是第一次大规模发展新茶园,因而在工作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不足,主要表现在:
一是由于劳动力不足、种植任务重,新茶园种植时不开种植
沟种植的现象比较普遍,对茶苗的生长有一定影响。
二是部分农民群众认为补助资金少,并对政府能否兑现补助资金和成功引进茶叶加工企业持怀疑态度,因而参与热情不高,极少数茶农甚至在种植茶苗时敷衍了事,不按茶产业办的要求和指导的技术规程操作,不打浆、不踏紧、不回土,造成茶苗在短时间内就出现死亡现象。
三是草海镇部分农民群众因种植反季节蔬菜已经尝到了甜头,对参与茶产业发展的抵触情绪相对要大,因而在草海镇的茶产业项目实施过程中比较被动。
四是我县冬春季节比较干旱,茶苗移栽后蓄水灌溉措施跟不上,茶苗成活率受到影响。在三月份的检查中,尚有85%左右的成活率,四月后的干旱造成了茶苗的成活率只有60%。
五是由于技术人员少,种植面积分散,茶产业办即无经费又无交通工具,因而技术指导工作顾此失彼,达不到钉死钉实的效果。
六是在茶地中普遍套种洋芋、荞麦,致茶叶生长的肥力和长势受到极大影响,茶苗生长受到抑制。茶苗成活后部分农户管理不当,导致部分茶苗受损。
六,下步工作打算
针对一年来茶产业发展工作的开展情况,对下步茶产业发展工作打算如下:
一是集中资金以点带面,打造亮点,即以3000至50000亩为一片,重点指导农民种植,种植一片巩固一片,稳扎稳打,不搞
大面积齐头并进,采取建设好一片再建一片的工作方法。同时,在每亩补助茶农242元的基础上增加农民种茶补助费以确保农民种好茶、管好茶的积极性。
二是超前安排茶苗补种工作,以挽回去年的损失和巩固所取得的成果。对已经成片死亡的茶园,不再补种,对部分死亡的茶园进行补种。在土质、气候都适宜种茶的乡镇应多作宣传、转变工作作风,纳入目标考核管理才能有利于奠定茶产业发展的基础。对群众抵触情绪较大、干部支持不力的乡镇或村组,不再安排该项目。
三是加大宣传力度,及时兑现成活率达标的茶农补助以充分调动农民种茶的积极性。
四是调整种植方法,对气候、土壤、水源等自然条件较好的乡镇采取本地育苗,就近移植的办法进行种植;对于土质干燥、气候干旱的乡镇采用茶果直播以保证成活率达到标准。
五是为使我县茶产业能够做强做大,增加农民收,应及时引进和扶持本县茶叶加工企业,让农民没有后顾之忧,提高农民种茶积极性。
六是抓紧对老茶园的保护和改造以及利用荒山种茶。我县老茶园有效面积在8000亩左右,集中成片在炉山—金种、小海—兔街、哈喇河—秀水、黑石—哲觉和么站—草海—双龙,结合老茶园的保护和改造,认真抓好荒山种茶工作,在适宜茶叶生产的荒山种茶,即不占用耕地,农民又能接受,这种方法虽然不显眼但能够增加农民收入并便于项目实施,因此,建议老茶园改造及荒
山种茶按新建茶园扶持标准给予农民补助支持。
七是根据全县的土壤化验检测结果,及时安排2011年至2012年的种植面积及2012年新建成茶园的订单育苗,保证我县的茶产业发展健康有序进行。
八是为确保新建茶园的成功,请县委政府安排水利和交通部门在新建茶园内修建蓄水池和耕作道。
九是建议设立茶产业发展工作的常设机构,充实技术人员,配备相应的办公用品以利于茶产业项目发展工作。
2011年8月25日
第五篇:绥江县茶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绥江县茶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昆明林业职业技术学校2 0 0 8级1班王竣0 1 0年8月
前言,绥江县位于云南省昭通市最北端,金沙江下游南岸,为两省(云南、四川)、三市州(昭通、凉山、宜宾)结合部,地处溪洛渡、向家坝两大巨型水电站之间,肩挑“两站’’。辖4镇1乡、3 2个村民委员会、3个社区,国土总面积7 6 1平方公里,总人口1 6万人。耕地1 9万亩,林业用地6 2.9 3万亩,植被类型属亚热带湿润季风常绿阔叶林,有木本植物5 8科11 2属1 7 6种,森林覆盖率5 5%左右,森林总蓄积量达1 4 9万立方米。自然及气候条件极适宜竹类生长,有竹类1 0属2 1种。2 0 0 9年,全县生产总值4.3 l亿元,农业总产值1.7 7亿元,地方财政收、支分别为1 6 4 4万元、1.4 4 亿元;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5.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 7 6 1元。
近年来,绥江县为培植财源支柱,紧紧围绕“兴竹、上茶’’的发展目标,积极引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充分利用绥江的自然资源和生态优势,着力打造以茶产业为主的绿色生态工程,促进茶产业不断壮大。2 0 0 0年,我县受“两烟双控”等政策性因素的影响,失去了一支独秀的烟支柱产业,社会经济发展走入低谷。为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农村经济,县委、政府通过多次调研,确立了“以林业为依托,以竹产业为龙头,紧紧围绕竹产业和茶产业为建设目标,倾力打造向家坝水电站库区湖滨生态园林城、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发展思路,明确了竹产业和茶业全县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导地位,仅2 0 02年至2 0 0 9年末,新增竹林2 5万亩,竹基地达到3 5万亩;新增茶业基地5万亩。竹产品及茶业深加工有了进一步发展,林业产值连续两年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在茶业发展初期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绥江曾经以“乌蒙苦丁茶”为品牌在昆交会上销售占了一息之地,深受客商的青睐,与台湾客商签订了销售协议。但是,近年来由于外出打工的人员不断增多,劳力外流,成片的茶基地由原来的精耕细作变成了粗放管理甚至任其自然生长自然老化,无人修枝打叉,枝不抽梢、发芽,致使茶的嫩芽、粗叶两制作两销售、价格高变为单纯的粗枝老叶低价销售,降低了茶叶自身的价值和资源的发展利用。制约了绥江县茶产业的发展。能否稳妥地解决这些问题,是绥江县茶产业发展的关键。
一、当前茶产业发展存在的困难
目前,绥江县茶叶种植面积约有5万亩,年产干茶达到5 0 0吨(每亩按2 0斤计)以,按市场价每斤3 0元年产值近3000万元。当前影响茶产业发展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产品科技含量低。由于农民整体素质较低,在茶业的种植管理、产品加工过程中技术含量低,多数是管理粗放型、加工手工作坊型,所以生产链过短,产品科技含量低,质量较差,市场竞争力弱。
二是流通渠道不够畅通。虽然绥江县打造了以“乌蒙苦丁茶”为品牌的茶厂,但由于扶持不到位,厂小规模不大,不能全面收购全县的原料加工制作,农户自产自销,市场机制不健全,市场管理、市场服务不到位,无组织机构协助外销,整个茶叶的流通和销售区域受滞。据调查,几年前,绥江县茶叶4 0%一5 0%销往邻县屏山和宜宾,剩下的仅只在县内销售。销售价格和数量都受到了严重的制约。
三是茶叶品质不高。由于一些茶农自产自销,多数凭经验手工制作,没有机械化操作,没有技术培训,嫩芽采集标准、加工工序、产品色泽、干燥、保鲜、质量等一系列技术含量不高,所以茶叶品质不优,市场价格不高,今年每斤3 0元,仅是去年价格的一半。
四是管理不到位。由于茶叶价格低,极大地挫伤了茶农的生产积极性,致使茶农对茶业的粗放管理,按照规范管理,每年茶农给茶施肥就有5次(早春、春夏之交、夏、秋、冬各一次),喷杀虫、灭菌药5—6次,而今年除了早春催春茶施肥一次以外,至今很少有茶农对茶树施肥、喷杀害虫。粗放型的管理,致使大部分树体营养欠缺,虫害严重,长出的茶叶品质不高。
二、茶产业发展的对策
当前,要避免茶产业进入恶性发展阶段,加快产业化发展,必须着眼于提高产品竞争能力,按照壮大龙头、推进产业化的思路,扶持壮大茶叶加工企业,加快技术推广步伐,进一步提高茶业生产的标准化和规模化水平,促进茶产业升级和可持续性发展。一是加大扶持力度。流通渠道不畅是制约绥江县茶产业发展的一大因素。因此,要做好龙头企业的扶持工作,走cc公司+农户+基地”的发展模式,实现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农工贸一体化,形成利益上的共同体。今年2月,绥江县原乌蒙苦丁茶厂与绥江县中村茶厂合并成绥江中村茶业有限公司,公司与农户签订购销合同,由政府扶持扩建厂房、增设机械设备,扶持壮大了当地茶业龙头企业。同时,发展壮大农民经纪人队伍,通过建立茶叶协会等,不断开拓流通渠道,辐射带动广大种植户树立经济意识、品质意识、品牌意识,促进茶产业的发展。
二是实施科技兴茶战略。产品的竞争最终取决于它的科技含量。要发展茶产业,必
须提高广大茶农的技术水平。可以通过举办茶业无公害生产栽培技术的培训班等,深入茶叶主产地,把有关茶业的选苗、种植规格及日常管理、采摘等知识传授给广大茶农,使广大茶农真正掌握相关技术,确保培育出高产、高质、高品味的茶叶。同时,加强与科研单位联系,引进高科技含量的设备、技术,提高茶叶种植、加工与新产品开发技术水平。
三是加快无公害生产进程。随着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对食品的要求越来高,生态食品已成为消费的一大热点。同时,发展无公害生产,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实现茶产业可持续发展。因此,要充分利用生物有机肥、农家肥对茶树进行施肥,对病虫害的防治要坚持以农业综合防治为主,使用高效、低残留农药防治为辅,促进茶园生态向良性方向发展,确保生产出无公害优质茶,增强茶产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四是强化政府职能。第一,进一步规范茶叶市场秩序,维持公平竞争市场秩序,为茶农和客商之间提供一个互动平台,相互沟通,创设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第二,政府要站在大市场、大流通的高度,调动各方面的力量,组建起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的市场信息网络,及时捕捉复杂多变的市场信息,为分散经营的农民提供优质的信息服务,为茶产业化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服务保障。第三,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加大对科技培训和研究的投入,推广新技术,应用新技术,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为促进茶产业持续发展提供保障。第四,规范政府行为,避免政府干预过多、包揽过多、放弃不管,任其自然都会影响茶产业发展。
五是实施品牌战略。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及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茶产业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要把握好机遇,迎接挑战,必须在产业化经营中突出品牌战略。当今世界商品消费已进入品牌消费阶段,品牌是致胜之本。因此要加大培育力度,做好茶产业基地产品保护申报工作,精心打造品牌,高标准、严要求树立茶产业的良好形象。同时,要充分利用名牌的优势,调整营销策略,进一步拓展市场,不断扩大出口额,争取多方投资,发展茶产业,把茶产业做强做大。
六是拉长产业链。目前,绥江县茶叶加工相对滞后,多数是采用原始的人工制茶方式,企业化生产起步较晚,生产专业化程度不高,茶叶深加工一片空白,加工转化增值能力弱,产品附加值少。可以通过延伸产业链,使产品摆脱仅仅提供原料和初级加工品的地位,形成初级原料到高级成品的完整产业,从而有效地提高整体效益。加强对现有茶叶加工企业改造升级,规划建设一批高起点、高标准、具有较高科技含量的加工厂,重点开发高档茶叶、茶保健品(苦丁茶降脂胶囊)、茶饮料、茶含片、虫茶等,不断拉长
产业链,实现产品价值的提升。
七是弘扬茶文化。绥江县茶业历史文化悠久,以茶做文章,弘扬茶文化,必将提高绥江茶业发展的知名度。可以通过组织茶叶企业到国内外大中城市参加茶艺表演和茶叶产品展销会,并以举办“茶文化旅游节’’等活动来扩大影响,促进茶产业的发展。
三、效益分析
我县茶产业规模化、规范化后,科技含量提高,茶产量、品质、价格提升,每亩可产干茶3 0市斤,年产干茶1 5 0 万斤(7 5 0吨),按市场价格每斤4 5元计算,在现有产值3 0 0 0万元的基础上,能够得到6 7 5 0万元,提升3 7 5 0 万元,同时,解决茶农就业5 0万人,从管护、采茶、制茶、包装一系列工作按亩1 0个工计算,5万亩可用工5 0万个,一个工按5 0元/个/天计,可增加茶农收入250万元。所以,立足这一资源优势,既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又是培植地方财源建设的好项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