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发展XX镇烟花爆竹产业的思考
关于发展XX镇烟花爆竹产业的思考
“思想大解放 工业大发展”心得体会
中共XX镇委 XX
现状及问题
XX镇生产烟花爆竹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生产工艺由落后到较为先进,品种由单一到多样,生产由几家单干到现在的12个村,60%—70%的村民组占总人口的50%以上的村民在直接或间接从事生产。生产方式多样化,集群分段工艺占少数,家庭作坊式生产十分普遍。鞭炮、礼炮、烟花等产品多达几十个品种,远销四川、云南、贵州、陕西等省市。现有合法烟花爆竹企业3个,共10个车间,可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2000余人。烟花爆竹为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提供了一个利润优厚的生存选择,给农村富余劳动力开辟了就业门路,特别是对一些文化程度不高,年龄偏大一点的劳动力或半劳动力提供了寻求生活出路或挣零花钱的好场所。同时,行业发展给纸厂、运输业、餐饮业等注入了活力,也诞生了一大批围绕烟花爆竹转的生意人。该行业已发展成为全镇的一大支柱产业,成了绝大多数村民致富的主要渠道,为XX镇的经济发展增添了巨大的活力。如XX镇原平河村(现已合并至高碑村),几年以前就冠以“小康村”的美名,该村有八成左右的村民投身其中,男女老幼齐上阵,家家户户殷实富裕,该村以前的农业税从不拖欠,修起了我镇第一条村级水泥路,还自发集资30万元修建了两座公路桥。
烟花爆竹以其高额的利润,为XX人民带来了大把钞票,也把恐惧和死亡植入了百姓的心灵深处。一直以来,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安全工作,把安全生产工作放在头等重要位置,紧绷安全生产弦不放松,采取一系列措施,统一思想,落实责任,把安全生产抓细、抓深入、抓彻底,利用高压态势,打击非法,规范合法。
烟花爆竹非法生产“禁而难止”有其深层次的原因:
一是烟花爆竹行业丰厚的利润,这是最主要因素。在农村,一个家庭依赖土地的收入很低,我镇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只有2000元左右,如果一个3口之家生产烟花爆竹,一年轻松赚得2—3万元,拿烟花爆竹生产收入最差的插引工序来说,该工序一般是老人和妇女,他们每天也有近20元收入,每月工资近600元,这是本地其他产业无法达到的。在家门口就可做工人、当老板,见效之快比起种田来说是极具诱惑力的。虽然生产中极易发生伤亡事故,有关部门也严厉打击,但由于巨大利益驱动,一些农民仍然冒着生命危险,顽固地坚持非法生产。
二是受历史传统的影响。XX镇烟花爆竹生产历史悠久,生产工艺简单,烟花爆竹成了多年来农民的衣食父母,特殊感情难以割舍。
三是经济落后的制约。由于农村信息闭塞,资金短缺,大部分农民又无其他技能,只有一手“祖传”的烟花爆竹制造手艺,投资又小、见效又快,在无其他可以与烟花爆竹相提并论的替代产业的情况下,非法生产烟花爆竹就“势所必然”了。
四是市场需求量大。目前,烟花爆竹由“禁”改“限”,市场需求量猛增,合法生产企业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强大的供需矛盾为非法生产创造了市场条件。非法生产的烟花爆竹成本低,加上偷漏各种税费,销售价格低也可以赢得利润,在市场上很有竞争力,这也是非法生产得以生存的重要因素。
五是非法生产者法制观念淡薄,存在侥幸心理和错误思想,认为操作时细心点,隐蔽点就可以避免事故。有些村民认为自制烟花爆竹虽违法,但不丢人。更有部分群众存在“宁可炸死,不可饿死”的错误思想,为赚钱不惜铤而走险,以身试法。
六是烟花爆竹原材料容易购得。烟花爆竹生产使用的原材料大部分为市场上容易购得的普通化工原材料,为非法生产提供了便利条件。
思路与对策
烟花爆竹是一个朝阳产业,也是一个非常需要呵护的产业。前不久,市委书记XX在视察我县时指出:XX建设烟花爆竹基地,是解放思想、拓展思路的体现。推进烟花爆竹产业健康发展,必须“疏堵结合”。
堵,牢固树立“安全责任重于泰山”的思想,从有利于镇域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角度出发,由安监、公安、工商、政府抽调人员组成联合执法队,狠抓日常监督检查,坚决打击取缔非法生产,建立长效机制,确保社会稳定。
疏,在下决心取缔散而乱,不具备安全生产与质量保障的家庭作坊的同时,引导烟花爆竹产业实行工厂化改造。在不违背XX市“不再增加厂家和车间”的精神下,把现有的10个车间盘大盘强,将原30余亩的小车间都建成200亩以上的大车间,相当于在现有生产规模的基础上扩大了3倍,基本上可以容纳绝大多数非法生产大户整合到合法厂家进行生产,能解决剩余劳动力5000余人,年生产总值逾亿元,税收将突破百万元大关,发放工资上千万。这样,既缓解了非法生产与管理部门的矛盾,又发展了特色产业,增加了老百姓的收入,更重要的是便于安全管理,提高了安全系数。为便于指导,统一管理,建议县政府从公安、安监、工商、供销、质检等部门抽调人员成立烟花爆竹局,专门负责协调、指挥、监管、发展全县烟花爆竹工作。同时建议成立烟花爆竹行业协会,确保创效益。统一控制XX烟花爆竹产品质量和产品销售,减少税收流失,加强联系和合作,规范行业行为,同行议价,维护公平竞争,避免价格恶性竞争,与科研院所合作,引进、吸收、消化先进的生产工艺,整合XX烟花爆竹企业建立烟花爆竹集团,打造XX烟花爆竹的知名品牌,力争培植1—2个企业出口创汇。
第二篇:关于xx镇发展旅游产业的思考
xx镇发展旅游产业的思考
随着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素有“无烟工业”之称的现代旅游业已发展成为世界支柱性产业之一。xx市委也特别注重旅游业的发展,市十二次党代会提出“在发展文化旅游业上求突破,努力把xx建设成为文化休闲胜地”,“要加快四明山生态休闲度假区建设”以后,xx镇积极调整发展定位,抢抓机遇,加强旅游业软硬件建设,扩大宣传面,实施政府主导型策略、文化性竞争策略、绿色生态开发策略、四明湖山区域旅游圈策略、产业综合带动策略,加快“以革命文化为特色的旅游山水生态城镇”建设步伐,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xx镇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通过各方努力,xx的旅游业呈现了较好的发展态势,仅2002年来xx旅游人数就达16.8万人次,净增三产收入1500万元。今年上半年已达到7万人次,估计净增三产收入1120万元。尤其是清明节、五一节、建党节、国庆节等重大节假日期间,场面较为火爆。
当前旅游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不足
xx旅游产业发展初显成效,但与周边地区比较及从一个城镇的发展走向来看,尚有明显差距,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旅游资源较丰富,但景点开发开放水平低。如“七十二峰,九十九弄”本是xx的真实写照,而如今作为xx区别于山乡古镇的特征之一的“弄”却破坏严重,街弄名称也未指示,开发力度不够。军政干校、红岗劲松、孙子秀墓、北斗湾、古镇街弄等景观有待开发。
(二)旅游资源分布较好,但总体整合度差。xx的旅游资源组合较好,空间分布相对集中,大体可分为羊额岭景区、东山景区、古镇老街景区、四明湖景区、横坎头景区、白水冲景区等六大景区,人文、自然、特产各类资源相得益彰,然而资源分属水利、文保、民政、农林、供销社、建设等不同部门,利益不同、职能不同,给旅游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带来不便,总体整合度差。
(三)旅游资源具有一定品位和影响,但设施服务滞后。xx的人文景观资源中有市级以上重点文保单位5处,其中省级2处;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个,省、宁波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3个,1992年被省政府命名为“省历史文化名镇”。但目前各景点内部的陈列枯燥,缺乏吸引力。无讲解人员、无简介资料、无旅游线路指示、无导游服务、无整体旅游市场营销策划、无整合的旅游管理机构等现象较为突出,在景点或餐饮服务场所的工作人员服务质量尚需改善、服务热情和接待规范有待提高。
(四)旅游特色商品开发少,群众对发展旅游产业参与支持度不高。因缺乏农副产品推陈出新、包装提升等技术,尚未形成一系列体现山乡特色的手工艺品、土特产等旅游特色商品,也无一处集中的特色商品购物点。部分群众局限于眼前利益,在为开发旅游项目而征用土地时要价较高。
xx镇旅游产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旅游业是当今世界上市场发展潜力最大、综合带动能力最强的“永远的朝阳产业”。不仅是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是促进开放、带动百业、增加就业、繁荣市场的新兴产业,是第三产业的主导产业。特提出以下发展xx旅游产业的主要对策措施,以加快发展旅游产业,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一)实施政府主导型策略,推进观念创新和整合开发。旅游业具有综合性、跨地域性、公共性等特点,在旅游业发展初期,必须形成统一领导、部门联动、面向市场、社会参与的宏观领导体制,从根本上创新发展旅游业的观念,推进资源整合开发。
1、创新发展旅游业的观念。面对旅游经济发展的趋势,其一政府自身要全面树立发展“大旅游”,建立“大产业”和营造“大市场”的观念,营造良好的软硬环境,把旅游业作为xx中心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支柱产业加以扶持发展。其二要加大“旅游富民”为主题的宣传,转变群众的保守思想与落后观念,提高发展旅游业重要性认识,形成人人关心旅游业发展的氛围,并积极参与到旅游开发中来。其三要提高创意在旅游发展中的应用程度,要充分认识到除了一般经济因素(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资金)外,更重要的要让高级经济因素(制度、知识、创意)发挥重要作用,必须用新观念去认识、开发、管理旅游业。根据市场需求提出新创意,用新创意、新技术挖掘包装出旅游“新产品”,营造旅游“新形象”,形成思路出规划———规划出项目———项目出资金———资金出建设———建设出效益———效益出发展———发展出思路的良性循环格局。
2、理顺旅游管理体制。xx旅游发展的首要环境因素是旅游管理体制。名义上建立了“xx风景旅游区管委会”,但政府主导作用未尽充分发挥。一要强化管委会的权威,建议下设办公室,保证协调能力。统一配置各部门单位旅游资源,统一制定产业发展规划,统一景点开放接待规范,统一组织市场宣传促销活动,统一整治景区软硬件环境,统一开展招商引资工作。二要由市政府牵头,将与旅游密切相关的交通、市政、文化、园林、林业、水利、文物、民政等部门组织起来,建立有效的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发挥各方面积极性,形成综合的产业调控能力。三要实行旅游资源三权分离,保护与开发分责,旅游资源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三权”分离,所有权是国家的,管理权分属不同部门,将经营权交给投资商和企业去运作;对历史资源保护纳入事业管理,开发利用纳入企业化管理,创造性地实施“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保护”的旅游资源利用原则。
3、加强主导旅游规划。旅游规划是旅游事业总体发展的前提和依据。对已编制的《xx镇旅游发展总体规划》、《xx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景区规划和急需编制的《中国红村———横坎头村旅游规划》等,要抓好规划的实施管理,创造性地通过市场的方式、竞争的方式选择经营者,积极动员和组织尽可能多的民间资本和创意策划。
(二)实施文化性竞争策略,塑造旅游品牌,提升竞争力。旅游是文化性很强的经济产业,同时也是积极性很强的文化产业。旅游文化与经济发展相结合是发展旅游业的必由之路。
1、开发载体挖掘文化内涵。对每个进入风景旅游区的人来说,不仅仅是享受和观光,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某种文化的熏陶与影响。通过积极开发浙东行政公署旧址、鲁迅学院、东明山怡亻思学院、姚山别业、南宋古墓、白水飞瀑等文物或游览点为载体,挖掘出xx特有的神圣的革命文化、神秘的历史文化、神奇的山水文化,打响xx革命文化为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
2、动静结合做活文化表现。旅游者在旅游活动的消费,很大程度是进行一种文化产品的消费。山川名胜、革命史迹作为资源文化,静态表现在游客面前,参观时可以去了解、品味。若动态地表现出来,这样就形成了氛围文化,可以利用文化题材,政府搭台,文化唱戏,经济受益,举办旅游节庆、中小商务会展活动,促进旅游产业与文化事业协调发展,提升xx旅游的市场竞争力。
3、面向市场开发旅游产品。21世纪的旅游热点将集中在上山、下海、升天、入地、去海角、走沙漠、进森林等方面,面向市场需求变化,因地制宜开发旅游产品才能适销对路。其一以革命文化为背景,开发“红色之旅”特色产品,如战壕对垒、帐篷野营以及建办以革命传统教育为特色的干部培训中心。其二以激发游客对自然、人文资源的兴趣来开发“回归自然”的旅游产品,如道士山未名山庄、农家乐园。其三开发综合性产品,集知识性、娱乐性、体验性、享受性于一体,如军事主题乐园。其四开发如垂钓、划船、火炬节等活动的参与式旅游。从而吸引更多更广的游客。
(三)实施绿色生态开发策略,打造生态旅游城镇。旅游业是需要贯彻也最能体现可持续发展思想的领域,转变观念,推行绿色开发,营造优美的生态环境,真正打造出“生态旅游”城镇。
1、推行绿色开发,开辟生态环境游。生态环境游根本意义在于适应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发展趋势,提高旅游产品在市场上的吸引力和竞争力。这是旅游业更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内在要求,也符合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向。要精心保护环境,逐步规划、开发、建设好生态旅游城镇,使四明湖景区、道士山景区、白水冲景区这一批生态旅游区成为xx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样板景区。
2、推行清洁生产和生态种养,开发工业旅游、观光农业等旅游产品。其一,作为中国灯具之乡的xx,以展示各种款式的灯具为主体,结合灯具物流中心,建设一处象征彰显红色文化和现代文明的霓虹广场,并选择一家外向型规模企业,以清洁生产为主要特征,展示灯具生产工艺流程,尝试推出一条“工业旅游”线路,丰富旅游内容。其二,加快实施环湖万亩生态观光农业项目开发,建成花卉水果观光园、名茶制作和茶业历史展览、假日劳动园等。从而打响xx旅游的又一张硬牌“生态牌”。
(四)实施四明湖山区域旅游圈策略,形成旅游网络体系。实施“四明湖山”区域旅游圈策略,可促进xx旅游业的发展和繁荣(前不久旅游局牵办的四乡镇“四明山旅游节”是一例证)。尤其随着“杭州湾时代”的到来,联手打造“四明湖山”区域旅游圈,可形成更大卖点的旅游网络体系。
1、整合区域优势。xx的革命文化、大隐的玉文化、大岚、四明山的山水文化,旅游卖点侧重点不同,通过市旅游局牵头,建立乡镇联席会制度,强化乡镇旅游产业领导力量,联合优势和整体合作,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和区域优势,使整个四明山区域旅游业形成互补、共同发展。
2、重视“唐诗之路”。四明山区是浙东唐诗之路重要驿站,唐代自李白至皮日休、陆龟蒙留下大量四明山诗篇,通过挖掘诗人游踪,唐诗上山,重现“唐诗之路”,以使游客寻访吟咏。
(五)实施产业综合带动策略,发挥旅游乘数效应。xx旅游业要真正进入旅游服务贸易市场,更深程度与上海等都市接轨,全面参与长三角经济竞争,必须以发展旅游业为特色经济,旅游产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1、培育旅游人才队伍,提高业内素质。引进、培养旅游人才,形成一支思路广、作风实、敢创新的经营、管理和服务队伍。结合旅游市场接待需求,引进民间资本,筹建一家旅行社。加大餐饮、宾馆、交通等业内从业人员培训力度,提高整体素质。
2、开发特色旅游商品,满足旅游者需要。动员民间手工艺者、农业加工企业和工业企业参与开发工艺品和土特产加工,推出一系列体现山乡特色、革命文化特色的旅游商品,在品种、特色、质量方面满足旅游者需要,形成全社会办旅游的大产业氛围。
3、提供就业机会,转移农村劳动力。通过在中心街区、旅游景区开发旅游商品代售亭、风味小吃亭、区间客运点等尽可能提供就业机会,转移更大的农村劳动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第三篇:浪河镇旅游产业发展思考
浪河镇旅游产业发展思考
浪河镇地处武当山东麓、丹江口水库西南,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水源区,襄渝铁路、汉十高速、316国道穿境而过,镇域面积184平方公里,辖9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总人口2.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7万人。
浪河镇有以磷化工、橡胶为主的化工业,以精密铸造、有色冶炼为主的机械加工业,以制锅、包装印刷为主的轻工业三大主导产业,但是随着南水北调中心水源保护的需要和十堰市“两圈一带”战略的实施,浪河镇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围绕特色资源,大打生态牌,发展旅游产业,带动第三产业发展,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一、浪河镇发展旅游产业的必要性和现实性
虽然浪河镇目前拥有较好的工业基础,但是随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保护的需要,加之移民搬迁后耕地面积减少等原因,迫切需要发展二三产业增加收入来弥补农业的损失。旅游业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新兴产业之一,被誉为“朝阳产业”,旅游业是绿色工业,发展农村旅游可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交流提高农民素质、扩大劳动就业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保护生态环境,从而可以提高农民经济收入,建设和谐社会。
浪河镇山清水秀,环境宜人,有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遗址,有汉水流域保存最完好的“明清一条街”,有历经百年沧桑的“清末饶氏庄园”和充满神秘色彩的佛教圣地“古寺岭庙”,是鄂西北第一个苏维埃红色政权——原均县中心县委所在地,贺龙、黄正夏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在此留下足迹。
浪河镇可以“观赏、参与、度假”的特点打造精品农村旅游线路,根据本镇旅游资源的实际情况,着重打造以下三条旅游线路:
1、阿里山农业旅游:依托阿里山公司的生态养殖、茶园、大棚蔬菜、生物菌等多个基地,联合黄龙八景和清末庄园等景区,把现代农业及自然资源景观与旅游资源融为一体,以农业观光旅游为主题,让游客入内摘果、拔菜、赏花、采茶,享受“现代农业体验之旅”带来的田园乐趣。
2、山水人文红色教育游:整合银梦湖、棋盘山、天明山、髽髻山等山水自然资源,挖掘古寺岭庙、明清街等文化资源,以明清街的红军标语等为载体进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最终打造精品生态山水红色旅游。
3、武当峡谷漂流自然探险游:利用距离优势,吸引周边城市居民和来武当山参观的游客来享受顺流而下、天高水长、阳光普照、四面青山环绕,漂流其间的感觉,近距离接触自然。
二、浪河镇发展旅游面临的问题
虽然浪河镇发展旅游业有一定的优势。但目前旅游资源优势还没转化成经济优势,要加快浪河旅游资源的开发,实现“生态旅游精品镇”的发展目标,还面临着许多需要着力解决的困难和问题。
1.交通是影响农村旅游的首要问题。虽然镇村已全部通公路,但很多村级道路难行,通往景区的道路有些地方并不适合旅游车辆进入。所以,农村旅游的开发,路通是先行条件。
2.吃住问题是旅游开发的又一问题。乡镇旅馆饭店的档次普通较低,旅游接待能力较差,尤其是住宿接待能力严重不足,无法为游客提供良好的餐饮住宿条件,从而降低了旅游吸引力。
3.经费紧缺制约着农村旅游开发。以当地财政收入,很难系统
地开发农村旅游。农村旅游开发资金目前已成为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
4.在旅游商品开发方面仍存在一定问题。主要表现为:重景区建设,轻商品开发;资源深度加工型产品少,资源简单转换型产品多;自主经营多,有组织管理少;新产品少,老产品多,粗制品多,精制品少,品种结构及不合理。
5.当地居民尤其是部分干部认识不够,对农村旅游资源认识不够,没有意识到农村旅游商品的优势,不能充分利用当地的旅游资源。
三、浪河镇发展旅游的对策
1、增加紧迫感,理清旅游业发展思路。旅游业是低碳产业,潜力大,前景广阔,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旅游活镇”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应及时抓住机遇,充分利用好旅游资源,迎难而上,从机制问题入手,加强对旅游资源的保护、开发、整合,提高旅游资源的整理、利用水平;找准问题并逐一应对解决,加快培育旅游市场主体,积极引导旅游企业发展,不断增强投资者的信心,使投资旅游成为推动浪河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和热点。
2、搞好统筹规划,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旅游规划决定着建设旅游经济的方向和质量,是旅游发展的灵魂。旅游统筹规划工作是开发旅游业的先期工作,也是显示政府产业主导作用的明确标志,政府要转变观念,明确思路,强化政府的主导推动作用,在具体操作中应积极采取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方式,明晰责权,因地制宜地搞好旅游市场构建工作。
3、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快重点景区的开发建设。发展旅游业的关键在于解决资金投入问题,浪河镇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
领导下,引进外商投资发展旅游业,实行旅游资源的共同开发,以期形成对景区的保护与持续有限利用的双赢局面;同时依靠本地力量,增强旅游接待能力,使村民能共享旅游发展成果。
4、强化组织领导,解决发展旅游业当务之急。一是结合旅游资源宣传,对有开发、利用价值的景区进行保护,做好开发利用的前期工作;二是要加大宣传力度和质量,加强与相关媒体的合作,营造旅游气氛,不断拓宽内引外联的旅游市场;三是充分利用浪河镇位于十堰市“两圈一带”战略中汉江生态经济带规划圈内的大好机遇,搞好沿线旅游资源的规划、整合利用工作。四是要结合移民内安工作和新农村建设,贯穿旅游理念,不断增加旅游元素含量,做好与发展旅游业的相关衔接工作。
总之,浪河镇应紧紧围绕着“山水、风土、人文”三个重点,从解决发展旅游业的当务之急入手,抓紧对旅游产业的培育,循序渐进地大力发展旅游事业,“以旅游促开放,以开放促开发,以开发促发展,以发展促繁荣”,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尤其是内安移民的收入,维护社会稳定,同时以此为契机推进浪河镇产业结构调整,建设以生态文化旅游、生态农业和低碳工业为主打品牌的“现代农业特色镇、新兴工业明星镇、生态旅游精品镇”。
第四篇:凤岗镇发展婚庆产业的思考
凤岗镇发展婚庆产业的思考
林汉筠
摘要:凤岗镇是客侨之乡,也是中国婚庆名镇。这里有年产值5000多万元的婚庆产业创意园,正在规划建设中的婚庆产业基地。但随着中国婚庆产业的蓬勃发展,东西婚庆文化的交融,人民群众对婚庆需求不断提高,也给我们带来了婚庆产业发展的思考。本文试图以婚庆的起源、凤岗发展婚庆产业的SWOT 进行动态分析,对凤岗镇婚庆文化产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进行全面、系统、准确的分析,为凤岗镇打造婚庆名镇提供科学依据。关键词:婚庆文化;婚庆产业;发展思考
Thinking on the Development of Wedding Industry in Fenggang Lin HanJun Abstract: Fenggang is the hometown of overseas Hakka, and it is also famous for its wedding industry in China.It has a creative park of wedding industry which produces a value of over 50 million per year, and also has a base for wedding industry in construction.But with the booming of China’s wedding industry, the interaction of wedding cultures from the East and the West, and people’s increasing demand for wedding, we are brought to think about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wedding industry.In order to get a comprehensive, systematic and accurate analysis on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environment for developing wedding cultural industry in Fenggang, this paper attempts to conduct dynamic analysis on the origin of wedding and the SWOT of developing wedding industry in Fenggang, so as to provide a scientific basis for Fenggang’s development into a famous wedding town.Keywords: wedding culture;wedding industry;thinking on development
一、婚俗与婚礼
有族群居的地方,都会按照族群的习俗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展示出独特风采。婚嫁风俗最能代表文化特色的一种习俗之一,是人生所谓的三件大事之一。婚礼正是源于婚俗而成的一种仪式,其意义在于获取社会的承认和祝福,防止重婚,帮助新婚夫妇适应新的社会角色和要求,准备承担社会责任,她属于生命礼仪的一种,是一个人一生中重要的里程碑。所有的民族和国家都有其传统的婚礼仪式,是其民俗文化的继承途径,也是其民族文化教育的仪式。世界上最古老、延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广的婚礼是儒教婚礼、印度教婚礼、基督教婚礼,即三大文明圈的婚礼。限于版面,本文仅浅谈儒家婚礼。
古老的中华民族的婚俗缘于六礼,起始于周朝,婚聘之礼甚至可以追溯到甲骨文。3000多年前的周朝就已经有一套完整的“婚聘六礼”,婚礼是嘉礼的一种,载于儒教圣经《仪礼·士昏礼》《礼记·昏义》中,并且在《开皇律》《唐律》《宋刑统》《大明律》等历朝法典中得到推广,还通过吉凶宾军嘉五礼的传播影响了朝鲜、日本、越南等汉文化圈国家。儒家十分推重婚姻礼俗,《礼记·昏仪》有云:“夫权,始于冠,本于昏(婚),重于喪祭,专于朝聘,和于射乡。此礼之大体也。„„昏(婚)礼者,礼之本也。”儒教婚礼中,祖先崇拜和巫术观念并存,巩固男女性别角色及其社会责任,并以此形成了五彩缤纷、礼制颇多的婚俗文化。儒教婚礼仪式贯彻神道设教、天人合一的理念,对于婚姻、家庭的稳定、孝敬父母等传统的继承和发扬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有婚礼就有婚庆。婚庆,具体来说指的是婚礼庆典策划,它涵盖各种婚礼形式或是各种婚礼形式的组合体,根据每位新人的不同爱好、追求或诉求点而不同为新人量身定做的婚礼。《礼记》记述当时应循的婚姻程序为“纳采”(媒人提亲)、“问名”、“纳吉”(男方卜吉,女方正式认婚)、“纳证”(下礼落订)、“请期”(婚期的商定)、“亲迎”(迎亲接新娘)。这6个环节就是所谓的“六礼”,是封建礼教中最早的婚姻礼仪。时光更替,但万变不离其宗,今日各地的婚仪中依然“六礼”的影子。在当代的婚庆中,主要是“亲迎”的前后准备工作。婚礼策划着重点在于婚礼本身,会场布置着重点在场景的布置,婚礼大于会场布置,一场好的婚礼,会场布置是为婚礼服务的,它是为了更好地表达婚礼而设置的一个元素,为做好一场婚礼服务的。
1934年9月,江苏省无锡人郁炽昌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敢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打破根深蒂固的传统风俗,在北京创立紫房子新婚用品服务社,开展新式婚礼 “一条龙”服务,专门租赁文明结婚礼堂上用的各种陈设同,新郎、新妇穿的西式礼服,新妇用的头纱、珠冠、头花、手花、拉纱小孩的礼服、花篮等,而且代雇花车、乐队。甚至连结婚典礼的仪式单都给印好了(随租赁礼服奉送)。“紫房子”很快在中上层青年知识分子阶层获得认可。郁炽昌因此与政要名流建立了较好的关系。京剧名家叶盛兰、袁世海等结婚时使用“紫房子”提供的礼服,孔子第77代嫡孙孔德成先生结婚时也用的“紫房子”的婚庆用品。“紫房子”还曾为时任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宋哲元先生的女儿在中南海怀仁堂操办婚庆典礼,等等,不一枚举。这对于新式的文明结婚婚礼仪式的内容、形式起到了辅导作用。文明结婚婚礼的最后定型、规范化,与这一服务行业的辅导作用是分不开的。几度春秋,1988年6月6日 “紫房子”三个字正式作为婚庆企业的商标进行注册,1990年8月1日 “紫房子”迎来了重张开业后的第一对佳偶,这也是建国之后由专业婚庆公司办理的第一场婚礼。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婚庆市场的蛋糕是越做越大,并带动了婚纱摄影、美容美发、首饰礼品、烟酒餐饮、交通旅游、家居用品等众多相关产业的发展。婚庆作为一个新兴行业,在全国已到了火爆的程度。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婚庆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婚庆行业正朝专业化、正规化的方向发展。统计数字表明,近年来,我国每年约有1000万对新人登记结婚,全国每年因结婚产生的消费总额高达3500亿元。
二、婚庆消费带动相关产业
婚庆行业与传统加工制造业、餐饮业、百货零售业等几乎竞争白热化阶段的成熟期行业相比, 婚庆业刚刚进入发展期, 潜在的供需矛盾蕴藏着巨大的财富空间。据统计, 中国未来国民婚庆消费每年将上涨100亿,婚庆消费带动的婚纱礼服、婚纱摄影、婚礼服务、婚宴、珠宝首饰等行业的发展日趋成熟,并与新婚消费的其他行业如家电、家具、床上用品、室内装修、房地产、汽车、银行保险等关联行业,逐步形成令人瞩目的婚庆产业链。
据《2011年-2015年中国婚庆产业“十二五”规划发展指导报告》资料,88.4%的新人需要拍摄婚纱照;49.14%的新人计划请婚庆公司为他们举办婚礼;78.74%的新人准备到酒楼举办婚宴;36.83%的新人要为新娘购买婚纱;67.66%的新人安排蜜月旅游。2006年全国结婚消费总额高达15392亿元左右,加上其对第一、第二产业的间接拉动约12000亿元,整个结婚产业对GDP的总体贡献率大约为13.36%。2007年3月3日发布的《中国结婚产业发展调查报告2006—2007》显示,每对夫妇结婚至少得花12万元,如果加上买车、买房,这个数字将达到56万多元。按每年全国有近800-900万对新人喜结良缘,全国每年新婚消费金额已达到4000亿元以上,逐渐形成我国消费结构中引人注目的新亮点。《报告》显示, 华东是结婚成本最高的地区——新人们在不购置新车、新房的前提下,仍要拍出至少13万元筹办婚事。与以北京为代表的华北地区的新人不同, 以上海为代表的华东地区新人更愿意把钱花在新居装修上, 而华北新人则更加热衷于花钱拍婚纱照、摆酒席、度蜜月。
据《2011-2015年中国婚庆产业市场消费及未来发展走势分析报告》显示,2009年,全国共有1145.8万对新人登记结婚,2009年全国城镇居民因结婚产生的直接消费总额已超6000亿元人民币,并保持稳步上升趋势,整个结婚消费市场发展势头强劲。
婚纱摄影是婚庆产业相关行业中利润率最高的行业,平均利润率达到30%以上。以穗莞深三地为例,共拥有年营业收入1000万元以上的影楼40多家,营业收入在500万到1000万元之间的影楼则多达60多家, 残酷竞争下的穗莞深影楼利润率仍保持在30%左右;据了解,深圳影楼更维持着30%(影楼纯利能够保持30%是很高的盈利)的高利经营。婚礼策划公司和婚纱礼服企业的利润率则在40%至50%之间。
二、凤岗婚庆文化产业的SWOT分析
SWOT 分析法又称为态势分析法,它是由旧金山大学的管理学教授于20 世纪80 年代初提出来的,“SWOT”即为优势(Strength)、劣势(W eakness)、机遇(Opportunity)、挑战(Threat)。在婚庆产业中SWOT 分析方法是进行项目开发综合评价和制定区域发展战略规划、了解区域发展各重要影响因子的一种比较成熟的研究方法。我们试图从SWOT 分析法对凤岗镇进行以下分析。
(一)凤岗婚庆产业的特性及优势
从地理人文来看,凤岗镇地处东莞市的东南部,是莞深惠三市的中枢,处于广深的黄金走廊,扼守东莞东南部的门户,距深圳罗湖海关20来公里,距深圳机场50来公里。随着外围四条高速公路的开通,谱写了畅达交通协奏曲奏响历史最强音,凤岗更是迅速拉近了与穗、港的交通距离,为两地的经济文化旅游尤其是婚庆文化,揭开了全新的篇章。
凤岗是一个文化之乡,史久源长。早在南宋时期,我们的祖先就来到这里,负荷垦荒,立村筑围,将此荒凉无序之地建设成民风淳朴的礼仪之乡。唐朝元和元年(806年),雁田邓氏从河南南阳迁江西吉水,再经南雄珠玑巷迁入的,此后宋、元、明、清各朝,均有诸多姓氏迁入该地各村定居,迄今全镇共有206个姓氏之多,比经南雄珠玑巷南迁的156个姓氏还多50个,可见堪称迁入姓氏数量之冠;从清朝嘉庆年间开始,凤岗人陆续出洋谋生,清朝咸丰年间,作为“契约华工”(俗称“卖猪仔”)迁出海外更多,遍布世界36个国家和地区,迄今共计3.2万人,差不多是我镇户籍人口的2倍,凤岗旅外乡亲分布地之广、与祖籍人口比例之高,有专家曾就断言凤岗是“客家第一珠玑巷”。
凤岗镇是珠三角纲要发展的先行区。多年来,客家凤岗,在婚礼上具有浓厚的传统,但作为受了数百年的海外先进文化的熏陶,侨乡凤岗的婚庆文化赋予了新的内涵,有明显的西方色彩。但随着近年来对客侨文化的寻根,凤岗的婚庆显然有从传统回归的强烈意愿。诸如抬新轿、踩火盆等客家婚礼仪式,正在精彩上场。凤岗是深港的后花园,这座美丽的山水城镇,浓缩了大自然的慷慨厚赐与人文演义的沧桑沉淀。凤岗镇内南门山森林公园、碧湖森林公园及成功岭影视婚纱城建设,为凤岗旅游文化增添了新的气象。
凤岗正在积极打造酒店娱乐休闲中心。现镇内有五星级酒店和四星级酒店各一家。投资30多亿元的白金八星酒店奥威斯酒店,拥有2500个房间,面积为250平方米的套房也有200多个;商会酒店、南天酒店、嘉辉会酒店、翡翠山湖酒店、怡安酒店等数家星级酒店的筹建、扩建工作也将同步进行。
凤岗地处深莞惠的枢纽,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与深圳第26届大学生运动会场馆迟在咫尺;离凤岗20公里处的樟木头镇,有一国家森林公园观音山,这座观音山不仅是一座林业景观,更有佛教胜地,有送子观音的传说;100公里处的博罗县,有我国道教十大名山之一——罗浮山,地处岭南“旅游休闲走廊”的中心地段,是构成“广州――香港――惠州”旅游金三角的支撑性景区和代表型景区;距30公里处的东部华侨城、华侨城及香港等,可以充分利用其良好的地理环境,加大对婚庆文化品牌的推广,这些都构成了发展婚庆产业的有利条件。从当前的婚庆产业来看,未来10年都将是婚庆高峰年。我国的出生率是稳中有降。1970年我们国家提倡计划生育,80年代提倡独生子女政策,但是由于50年代出生率加大,所以在80年代结婚率在大幅度上升。但是87年以后在持续下降。按照我国的法律规定,女的25岁结婚。这样就会产生一个带动趋势。1985年到2005年内地结婚人数趋势逐渐下降,1995年的结婚登记人数为811万人。以后我们国家会稳定在800万人/年新婚人数。现在结婚必备的“80后”作为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进入婚育年龄,给这个行业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如果把这个庞大的待婚嫁群体平均分配到10年当中陆续完婚,每年也有1400万对新人,因此婚庆市场被称为“甜蜜金矿”。而且随着居民消费收入的不断提高,人们用在婚庆上的花费也会增加,随着经济的发展,结婚消费的项目在不断的增加,消费幅度在大幅度上升。消费观念从婚宴到现在的有房有车有存款及大量的首饰,整个结婚消费市场的发展也更强劲。
婚庆经济庞大的产业链条己扩展到婚庆服务、婚纱影楼、摄影摄像器材、婚宴及婚宴用品、婚庆服装服饰、美容美发、珠宝首饰、家居用品、饭店旅游、新居家装、配套家具、汽车、楼盘在内的100 多个相关产业的发展。婚庆产业正以其快速增长的规模,吸引着社会各界和相关企业的广泛关注。如嘉辉婚庆文化产业创意园,占地面积38万平方米,投资近1亿元,除建成了一批主题景观区外,还规划了4万平方米的婚嫁礼品商城,为市民提供婚嫁商品,以及婚礼拍摄等一站式服务,该创意园还荣获国家4A级旅游区称号。2011年五一当天,成功岭收门票额达30万元;2012年元旦当天,收门票额达15万元。2011年已有6万对新人前来拍摄婚纱照,预计产值5000万元。
(二)凤岗婚庆产业的劣势
从环境来看,虽然凤岗毗邻深港,但城市风貌平庸、缺乏个性、缺乏婚庆特色。当前凤岗镇正在着力打造婚庆文化,但是凤岗婚庆产业整体形象仅限于嘉辉婚纱城及晶彩婚庆公司为主,客源还得从外省、市拉入。
从业人员素质来看,缺乏严格的衡量标准,服务不够规范,服务质量和行业水平良莠不齐。缺少婚礼文化常识,从业人员文化素质不高。再就是没有统一的收费标准,价格混乱,婚纱摄影层层收费玄机重重。前不久,东莞还发生收钱走佬事件,严重影响婚庆文化的发展。
从品牌意识来看,行业品牌意识淡漠,缺乏知名婚庆公司进驻,缺乏拔尖专业人才。从目前进驻嘉辉婚庆文化创意园的婚庆服务公司来看,缺乏主导品牌,婚庆依然停留在摄影,摄像,花车,新娘化妆,婚纱出租等初级阶段,没有形成上规模的,能提供全方位婚庆服务的专业婚庆公司,规模偏小、实力较弱;无管理约束,上下游企业间缺少交流与合作,各自为战,品种单一,服务不规范,严重制约了婚庆服务业的发展。
(三)凤岗发展婚庆文化的机遇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做出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按照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到2020年,文化改革发展奋斗目标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推进,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公民素质明显提高;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精品力作不断涌现;文化事业全面繁荣,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全面形成;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充满活力、富有效率,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开放格局进一步完善;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发展壮大,文化繁荣发展的人才保障更加有力。全党全国要为实现这些目标共同努力,不断提高文化建设科学化水平,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打下坚实基础。这些无疑给凤岗发展婚庆文化带来新的机遇。
凤岗镇在打造文化强镇的进程上,高度重视,将婚庆文化作为本镇主打文化来抓,新的文化规划纲要已经出台,着重强调了凤岗镇打造婚庆名镇的功能,做了合理的规划布局。
再就是,做到强强合作,借助于镇内企业都市丽人公司几欲上市打响广告宣传的东风,采取强强合作的方式,进行捆绑宣传。同时,出台有关吸引人才的方案,开发人力资源,引进人才,为打造婚庆第一镇的发展储备人才,良好的发展环境,也给投资者也会带来了良好的机遇。
(四)凤岗镇婚庆产业面对的挑战 一是个性化的挑战
当前,婚庆的个性化已成为社会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婚庆市场中基本群体是80年代的人士,这类群体在接受了个性化思潮的洗礼后,思考问题往往从自我这个角度出发,“我”逐渐取代了“我们”,以个体作为切入点的微观思维方式随之取代了统揽全局的宏观思维方式,不再盲从、迷信一家之言,不循规蹈矩,不固步自封,在反对旧权威的同时,喜欢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他们往往能够打破陈规、独树一帜、独辟蹊径、创造性地解决问题。那么,这些人在婚庆方面同样追求个性,标新立异,寻求创意。不少婚庆公司可谓是竭尽全力,紧跟个性化婚礼的大势,设计了五花八门的特色婚礼,凤岗镇连续多届举办港澳100对新人集体婚礼,借助客侨文化节,举办了客侨集体婚礼,采取花轿迎宾、在婚纱城梦幻世界举办空中婚礼等等。然而,个性化越来越受消费者青睐,要求就越来越高,对于婚庆产业来说,也是一个新的挑战。
二是管理的挑战。婚庆服务依然停留在摄影、摄像、花车、新娘化妆、婚纱出租等初级阶段。随着越来越多的新人要求自己的婚礼与众不同充满个性,这对婚庆公司的服务和创新提出更高的要求。不少无资质的个人或企业也参与这块蛋糕中来,缺乏系统性、规范化管理,无证经营,鱼龙混杂,缺少创新,缺少新的理念、缺少新的服务、缺少新的产品,造成婚庆市场良莠不齐的现状。
三是季节性的挑战。出于风俗习惯和节假日的影响,婚庆消费带有很明显的周期性,淡季和旺季的业务量悬殊。一般每年的1 月、5 月和10 月是结婚的高峰期,而剩下的淡季期间客源很少。比如,冬季拍摄婚纱照的远远少于夏季,从嘉辉婚庆创意园门票收益来看,2011年5月1日当天仅门票益达30多万元,但在2012年1月1日门票收入只有15万元,客流量减少50%以上。
三、凤岗镇发展婚庆文化产业的战略性思考
(一)打造婚庆文化品牌
品牌属于市场营销的概念,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名片,其蕴含的经济价值、文化价值、符号价值、历史价值是不可估量的。它给拥有者带来溢价、产生增值的一种无形的资产,其载体是用以和其他竞争者的产品或劳务相区分的名称、术语、象征、记号或者设计及其组合,增值的源泉来自于消费者心智中形成的关于其载体的印象,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名称、名词、标记、符号或设计,目的是用于识别产品经营者和区别于竞争者的同类产品。发展产业,重在发展市场,发展市场重在发展需求,消费时代文化产品的需求很大程度上是符号需求、品牌需求、注意力消费。品牌的对应物是受众的忠诚度,没有品牌就无法保持持久的市场。真正挖掘婚庆市场的潜力,带动相关产业的活跃发展,刺激和拉动消费,还需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整合、优化配置市场资源,以专业化、个性化、特色化来进行有序的市场竞,就必须打造凤岗婚庆产业的品牌。
一是整合与推广品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地方的知名度决定了这个地方的影响力和生产要素的集聚吸纳能力。凤岗婚庆文化的品牌,除了自身内在的质量与独特魅力外,还必须经过外在包装、宣传与促销。我们要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现代传媒工具积极宣传。积极组织策划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大型文化活动项目,提高凤岗婚庆文化产业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吸引力。如都市丽人公司有上市前拟投放近1亿元的广告,着力宣传凤岗产业,作为凤岗婚庆文化产业,是凤岗产业的主要组成部分,都市丽人的宣传效应,同样会辐射给婚庆文化,两者相互映辉,强强合作,才可做大做强。建议都市丽人与嘉辉婚庆创意园进行捆绑宣传,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是整治和布局环境。我国结婚产业在婚礼服务、婚纱摄影、婚纱礼服生产、婚宴服务四大行业龙头企业带动下,其关联行业相互连接,逐步形成了以结婚消费产品和服务为核心的行业集群。打造产业名镇,首先要在产业集群上做文章,将建筑布局应该与其源远流长的客侨文化与婚庆文化相结合。目前我镇婚庆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缺乏,秩序较为混乱,让来访者很难想象这就是心目中的婚庆名镇。故我们认为,首先要整治环境,合理的规划布局,加大对婚庆产业链建设,如在雁田东深二线边建设6万平方米的高层厂房,以工业产业支撑婚庆文化产业。三是创新和创意产业形态。发展文化产业,创新是动力。凤岗虽有强势的文化资源,但对文化资源的开发创新更为重要。
建设婚庆博物馆、博览会。目前婚庆文化并未被深度开发利用,单纯的拍摄婚纱并不能满足新人的需求。我们认为,可在应建立一个“婚庆文化博物馆”,婚庆文化博物馆将分为古今婚庆文化历史展示、及性文化教育、图片展、器具展及录像放映等多个部分。向世界各地征集婚庆文化图片及器具,开设婚庆文化研究所,让广大新人在拍摄婚纱的同时,更能了解历史和新婚知识。定期举办婚庆高峰论坛。为促进中国婚庆产业经济水平快速提升及产业链资源的有效整合,推动中国婚庆产业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定期邀请有关专家就婚庆产业发展、文化传承与复兴、产业链的整合等行业热点话题进行了思考与展望,同时,也为广大婚庆服务业界提供合作、交流的平台获取行业信息、突破企业发展瓶颈。
(二)挖掘婚庆文化内涵
充分发现发掘发挥自身比较优势,科学谋划、精心组织,着力打造富有文化内涵的中国婚庆名镇的城市新名片,进一步提升区域发展的影响力、竞争力。目前,嘉辉会喜悦酒店作为一家婚庆的酒店,自2005年 4月开业以来,共接待了来自欧美、日韩、东南亚及香港、澳门、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及国内游客近200万人。开发了“龙凤山庄一日游”、“两日游”等旅游主题线路,并与珠三角、港澳等近200多家旅游公司(如香港永安、永东旅游公司、广州和平旅游公司、深圳康辉旅游公司、国旅、中旅、青旅等)联合开展了旅游服务。但是目前对于本镇旅游资源的开发仅仅局限于龙凤山庄及婚纱城所开展的有关旅游项目及简单的参观活动,旅游产品形式单
一、参与性不强。没有形成凤岗及周边地区一个独立的、有市场号召力的旅游景区链。他认为,婚庆产业要发展,不仅在婚庆上做文章,更应该在周边产业链上做文章,应深度发掘旅游文化的内涵,将客家文化与莞深惠的都市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发挥其毗邻深圳第26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场馆的优势,形成婚庆旅游长廓。
二是充实服务内涵。发挥功能载体的作用。只有打造一流的功能载体,才能有效集聚和承载各类优质资源和发展要素。要尽快编制婚庆产业发展规划,出台培育发展婚庆经济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产业发展的目标、重点和举措。要加快婚庆文化项目、婚庆产业链头的布点建设,做到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益运作。尽快推进婚庆产业园区的建设,针对婚庆产业发展中遇到的人才瓶颈,可以通过高薪聘请、项目资助、税费减免等政策的实施,加紧培养和引进一批具有创新思维,懂文化、会经营的婚庆人才。
三是凸现文化内涵。规划设计一批凤岗婚庆的标志性建筑、象征符号、宣传主题词,全方位地展示凤岗婚庆文化。在主要交通要道、主要城区、旅游景区、活动现场设立大型户外广告牌,增强市民对凤岗婚庆名片的认识、认同。借助金钟奖、《一场风花雪夜的故事》电视剧在我镇举办或拍摄的机会,借梯上楼,扩大凤岗在国内外的影响力。要注重特色,将客侨历史文化、民俗风情、产业特征和自然风光紧密结合起来,切实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借船出海,借脑发展。
(三)整合婚庆服务平台 成立婚庆协会(婚庆促进会)。婚庆产业协会要充分发挥规范、引导和培育功能,积极组织业务学习、人才培训、信息引导、咨询服务、组织参展等各种类型的活动,努力为会员企业提供更多的经营资源和信息,促进企业做大做强。成立婚庆文化研究会。积极组织专家学者对婚俗文化进行深入挖掘研究,开辟一块新的研究领域,推出一批新的研究成果,进一步丰富客侨婚俗文化内涵。通过开设婚庆高峰论坛,邀请海内外华人齐聚凤岗参加与婚姻相关的文化活动,进一步做好客侨婚姻、婚俗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组织专门专家,深入调查、广泛收集与婚俗文化有关的资料,出版具有特色的名人婚姻,婚庆故事,为婚庆文化研究和保护利用打下基础。
创办一家刊物。我们还将与企业合作,创办《中国婚庆》杂志,定期出版,为婚庆企业提供交流和服务平台。
拍摄一部电影(电视剧)。正在与有关部门联系,创作一部具有凤岗特色的婚庆电影(电视剧),将凤岗婚庆基地的场景搬上屏幕,让广大消费者对凤岗的婚庆文化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2.《婚庆市场 富矿待采》(孙艳,2005年第12期《海内与海外》); 3.《中国结婚产业发展调查报告2006—2007》;
4.《东莞凤岗志》(任焕林 主编,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年)5.《中国婚俗文化》(外文出版社,2010年9月)
(本文发表得到了嘉辉婚纱创意园严鹰等同志的帮助,提供了相关资料,在写作中参照了有关网上材料,在这里一并表示感谢)
第五篇:蕨溪镇发展旅游产业的思考
蕨溪镇发展旅游产业的思考
宜宾县蕨溪镇镇长梁奇祖
蕨溪镇地处宜宾县西北部,是一个依山傍水的省级小城镇建设示范镇,幅员面积213平方公里,全镇总人口5.4万人,场镇距县城柏溪49公里,距宜宾市区62公里(水路42公里)。蕨溪镇地势东南低西北高,海拔从岷江河谷坝区的300余米逐渐抬升至黄山1300余米,坝区、浅丘、深丘、山区一应俱全,丰富的地形地貌造就了蕨溪的灵山秀水;蕨溪镇历史文化底蕴浓厚;蕨溪镇物产丰富,特色农产品如茶叶、蕨粉、金银花、晒烟、腌腊制品等远近闻名;蕨溪镇水陆交通便捷,宜泥路贯穿全境,岷江越境而过,上可通乐山、成都,下可接长江而达重庆及以下各大中城市。可以说,蕨溪镇具有发展现代旅游产业独特的优势和巨大潜力。
一、蕨溪镇发展旅游产业的意义
(一)可以加速推进蕨溪镇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蕨溪是传统农业大镇,如何加速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产业升级换代,是党委政府必须着力解决的大问题。就目前情况来看,发展工业,蕨溪与县城周边乡镇相比,不具有比较优势,而依托农业产业发展起来的木材、食品加工等企业,规模普遍不大,支撑不了全镇的产业结构。镇内的宣化坝倒是具有建立现代工业园区及发展大型工业基地得天独厚的条件,但是这是国家和省上的战略储备用地,乡镇想打造也不可能。场镇的房地产业这几年虽然发展得欣欣向荣,但从长远来看,也不能担负起蕨溪镇产业升级的重任。相比之下,依托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特色农副产品发展旅游业,更加具有现实意义,必将为蕨溪产业发展带来深刻而长远的影响。
(二)可以带动其他相关产业进一步做强做大
旅游业处于整个产业链的下游,是典型的消费型产业,旅游业做大做强了,会带来大量的市场需求和人才流、资金流和信息流,这必将为蕨溪镇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特别是具有蕨溪镇地方特色的农副产品如蕨粉、金银花、高山有机茶、绿色无公害蔬菜等,无论是加工还是销售,都会受到深远的影响,会推动农业、餐饮住宿等一系列产业做大做强。
(三)可以大规模吸纳当地农民就地转移就业
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的从业人员,蕨溪镇作为宜宾县的人口大镇,就业压力相当大,如果旅游业能够发展起来,必将大规模地吸纳当地农户就地转移就业,甚至是大部分外出务工人员也有可能回流。这对于解决农民增收难的问题也大有裨益。
(四)可以提升蕨溪乃至全县的知名度美誉度
旅游业是一个地方的特殊名片,正是因为旅游业的兴旺发达,许多原本名不见经传的地方,一时间声名鹊起,如云南丽江、香格里拉等就是很好的例子。蕨溪的旅游业一旦发展起来了,对于提升蕨溪乃至全县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必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蕨溪镇发展旅游产业的优势及不足
(一)蕨溪镇发展旅游产业的优势
1、旅游资源丰富。一是自然风景资源。位于蕨溪镇境内的黄山,系大凉山余脉,山系南北走向,山体高大挺秀,海拔1300米以上的山峰10余座,景区内还有近万亩保留较为完整的原始森林;蕨溪境内的花潭溪,溪水清澈、水流平缓,泛舟溪上、垂钓溪中,微风徐徐、怡然自得。溪边的胭脂坝,有花卉苗木园上百亩。今年,党委、政府下大力气引进宜宾田丰绿色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在大坪村成规摸实施农业生态观光旅游项目,目前已采取土地经营权流转方式获得400余亩的土地经营权,项目建成后,将会成为支撑蕨溪镇旅游业发展的新亮点。二
是历史人文资源。蕨溪镇历史文化底蕴浓厚,早在唐代,宣州府就将府址选在了宣化坝上,至今还在民间流传有许多具有神秘色彩的传说。顶仙坝北面的“马脑山”还较为完整的保存有三座三国时的御敌堡垒,登临此处,极目远眺,三国风烟似在眼前。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黄山茶场,在那个特殊年代曾有成百上千知识青年在此上山下乡,接受锻炼,他们在此工作、学习、生活留下的踪迹也是可供挖掘的旅游素材。解放前乃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由于陆路交通不方便,蕨溪是犍为、沐川、商州等地的物资集散地,有名的“水码头”,来往商贾络绎不绝,也留下了许多传奇故事。三是乡土饮食资源。蕨溪饮食独具特色,河鲜品种丰富,土鸡自然散养,蕨菜天然绿色,烧腊腌制独特,这些好的食材经过技艺高超的厨师精心加工后,端上桌来更是色香味俱佳,能无限激发游客的食欲。四是旅游纪念品资源。游客到一个地方旅游后,总希望带一点有地方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回去留做纪念或是馈赠亲友,蕨溪这方面的资源也相当丰富,志君蕨粉、小磨菜油、黄山茶叶、蕨溪银花、简湾烧腊等等,既好吃又富有营养,还具有一定的纪念价值。
2、交通日益改善。随着经济社会的日益发展和中央、省、市、县的大力投入,蕨溪镇的交通基础设施日益改善。一是蕨溪到县城及周边泥南、龙池等乡镇的主干道已经全部硬化,宜宾市区到蕨溪镇仅需要一个小时的车程,屏山新县城到蕨溪更只要半个小时,乐宜高速公路建成后,从泥溪出口到蕨溪也仅需要半个小时。宜宾—屏山新县城—蕨溪快速通道建成后,蕨溪到市区的时间将进一步缩短。一旦成贵高速铁路建成,成都到蕨溪也就是两小时内的事情。二是蕨溪镇内各村都通了公路,特别是进入黄山景区的公路,今年市县投入近600万元进行了整修,是比较标准的泥结碎石路,在“十二五”农村公路规划中,我们又将其列为重中之重的项目,争取尽快硬化为水泥路面。
3、潜在游客群体庞大。由于交通状况的进一步改善,宜宾、乐山,乃至成都的客人到蕨溪游玩,都将非常的方便,这几个地方的游客量将非常的庞大,如果打造得好,有可能还会吸引更远更多的客人。加之本地和周边乡镇的居民随着经济发展、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也会越来越多的选择就近旅游,还会增加部分游客量。
(二)蕨溪镇发展旅游产业的不足
1、缺乏发展旅游产业的专业人才。蕨溪镇地处边远山区,工作条件较为艰苦,很难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本地虽然每年都要考取上百名大学生,但毕业后回乡就业的少之又少,在这些为数不多的人才中,懂得旅游相关领域专业知识的更是凤毛麟角。旅游产业在蕨溪而言,是新兴产业,各级干部对于如何打造、经营、发展旅游产业都缺乏相关的知识和经验,无论是发展理念、旅游思维、经营措施等都相当滞后,这是蕨溪发展旅游产业的第一个制约瓶颈。
2、缺乏发展旅游产业所需的资金。旅游产业是高投入、回报周期长的产业,并且投资的风险也比较大,蕨溪镇要发展旅游产业,单凭财政资金的投入肯定是远远不够的,而民间资本由于看不到近期收益而不愿意介入这一领域,金融资本又由于受投资风险的制约也很难介入,因此,旅游景区道路、通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都缺乏建设资金,很多具有潜力的景点也因资金问题而无法打造成型,资金成为了制约蕨溪发展旅游产业的第二个瓶颈。
3、发展旅游产业体制机制不健全。蕨溪镇是传统的农业乡镇,目前的体制机制都是围绕这一镇情来构建的,而要发展旅游产业,这样的制度设计完全是不适应的,旅游产业的规划机制、资金运营机制、人才引进培养机制、旅游产品开发机制„„等等,都还缺乏必要的制度支撑或是完全的一片空白。
三、蕨溪镇发展旅游产业的主要措施
(一)深化认识。一是蕨溪镇必须充分利用好自身的比较优势来选择自己的发展模式。蕨溪与周边乡镇的比较优势就是有一座景色秀丽的黄山,只要把黄山开发好了,蕨溪就能真正迎来自己发展的黄金时期。二是必须把大家的积极性都广泛地调动起来,才能形成群策群力、人人抓旅游的良好环境。三是党员干部要在发展旅游产业中发挥好率先垂范作用。党员干部,特别是黄山范围内各村的村组干部和农村党员,要大胆思考、积极探索、勇于实践,要有敢为天下先的豪气。
(二)搞好规划。一是要选择好有资质、有信誉、有经验的规划机构。二是要多借鉴其他旅游景区的成功模式。三是要走群众路线,广泛听取方方面面的意见建议。四是蕨溪旅游产业规划要与全县的旅游产业规划有机对接和融合,特别是要注意与向家坝库区旅游、越溪河旅游等实现优势互补,打造出蕨溪旅游的特色。五是规划一旦制定后要严格地执行。
(三)强势宣传。在目前市场经济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必须要通过强势宣传,将“畅游蕨溪、饱览秀色”喊响。一是在主流媒体上进行深入持久的广告宣传,在商场、车站、高速公路等流动人口密集的地方设置固定户外广告,甚至可以考虑利用分众传媒等新兴传播方式发布广告等,让更多的受众知道蕨溪旅游。二是邀请知名作家、专栏记者、旅游公司老板等到现场观摩感受,让他们来推荐蕨溪旅游。三是邀请各类会议、展览、演出等到蕨溪举办,让更多地人来到蕨溪、感受蕨溪。
(四)用好政策。近年来,国家、省、市、县都对发展旅游产业制定了一系列的优惠扶持政策。要组织专门的力量对这些政策进行深入研究,吃透相关政策精神,特别是在资金、项目等方面,要尽可能多地争取上级的政策支持。同时,蕨溪镇在制定相关的发展旅游产业的政策时,也要充分地考虑上级的政策口径,有限制性规定的不逾越,而没有明确禁止性规定的,都要大胆地去探索、去实践。
(五)完善机制。蕨溪发展旅游产业一旦启动后,要赓即完善一系列的体制机制。首先是要建立旅游产业发展的领导机构,进一步加强对该项工作的领导。其次是要对相关的行政机构进行必要的调整,使整个机构适应旅游产业发展的需要。再次是要建立健全一系列规章制度,要用规范的制度来管好旅游、发展旅游,而不是单纯地靠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