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几点思考

时间:2019-05-14 08:23: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几点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几点思考》。

第一篇:关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几点思考

关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几点思考

通过党校学习,在农委徐功学副主任的授课下对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有了较全面的了解,本人就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考做一下个人小结。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是新常态下农业农村转型发展的重要选择。近年来,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呈现出新的加速度,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出现了历史罕见的好形势。但也必须看到,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还很不牢固:一是从农业资源看,不仅空间潜力有限,而且部分主产区土壤地力长期透支、质量持续下降、重金属超标、地下水超采等问题突出,已对农业稳定造成了日趋严重的威胁;二是从农村社会看,农业劳动力长期大规模向城市迁徙,不仅导致农村人才等资源严重流失,并引发了日趋严重的社会问题。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有利于促进工业和服务业的管理、技术、资本、人才等现代要素更多更紧密地融入农业,提升农业发展水平;有利于扩大农村产业规模和就业容量,拓展农民就业增收空间;有利于聚集农村人气和改善农村人员结构,促进农村社会繁荣稳定。

当前我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一是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程度低、层次浅,主要是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程度不紧密,链条短,附加值不高。二是新型农业经营组织发育迟缓,对产业融合的带动能力不强,主要表现在有带动能力的新型经营主体太少,一些新型经营主体有名无实,还有一些新型主体成长慢、创新能力较差,不具备开发新业态、新产品、新模式和新产业的能力。三是利益联结机制松散,合作方式简单。目前农村地区产业融合多采取订单式农业、流转承包农业,真正采取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将农民利益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利益紧密连接在一起的,所占比例并不高。四是先进技术要素扩散渗透力不强,由于农业存在着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加之盈利低下,许多社会资本和先进成熟的技术生产要素向农业农村扩散渗透进程缓慢,同时还由于农民的技能素质低下,农村产业融合型人才缺乏,也抑制了先进技术要素的融合渗透。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必须强调和始终坚持一定要把农业作为基点,将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发展和农民务农就业增收作为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如果我们把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点放在农业以外的其它方面,最终可能会带动农业农村的发展,但也可能会侵害农业和农民的利益。农业是弱势产业,农民是弱势群体,只有把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基点从一开始就明确放在农业上,始终把农业和农民放在突出位置,融合的方向才不容易出现大的偏差;才能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道路。

青干班五组

第二篇: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探析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探析

【摘 要】围绕主导产业建立完整产业链,形成各类农业经营主体的利益共同,推进不同经营主体契约融合、共同发展,让农民共享发展成果;探索农村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其他有效形式,积极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以产业链延伸、产业范围拓展、产业功能转型等为核心,促进融合发展;着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大发展农业新型业态,引导产业集聚发展,强化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基础作用,强化人才和科技支撑。

【关键词】产业链;产业融合;城镇化;新型业态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以农业和粮食适度规模经营为切入点,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支撑,以生产经营合作或农村土地股份合作为主要方式,推动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生产、储存、加工、销售一体化融合发展,延伸农业产业链,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农业附加值,培育农村新业态,拓展农民增收渠道,着力探索建立农民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中的利益共享机制和实现机制。为了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用工业理念发展农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为核心,以制度、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为动力,以新型城镇化为依托,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形成城乡一体化的农村发展新格局,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为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重要支撑,如何有效的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必须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围绕主导产业建立完整产业链,形成各类农业经营主体的利益共同

以产业为依托,围绕解决一家一户面临的土地经营零散、劳动力不足、社会化服务难等问题,通过生产经营合作、土地股份合作等方式,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建立完整产业链。只有有效的整合土地、劳动力、社会服务、土地股份等要素,才能使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才能实现各类农业经营主体的利益共享,实现农村经济的协调发展。

二、推进不同经营主体契约融合、共同发展,让农民共享发展成果

围绕有发展潜力的主导产业、特色产业等,通过订单生产、合作协议、产供销对接等方式,强化一二三产业的有机融合,形成完整产业链。重点探索形成长期稳定的购销关系和合理的农产品购销价格,逐步建立一二三产业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充分保护农民利益,让从事第一产业的农民充分分享产业链增值,价值链提升带来的更多收益。

三、探索农村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其他有效形式,积极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

结合美丽乡村建设,传统村落保护等工作,总结已有的行之有效的实践探索,促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的有机融合,稳步推进休闲观光农业、品牌农业、创意农业、乡村旅游、农家乐、健康养老产业等新业态,既有效增加农民收入,又弘扬农耕文化,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四、以产业链延伸、产业范围拓展、产业功能转型等为核心,促进融合发展

(一)农业产业纵向型融合

通过订单生产、承贷承还、贷款担保、合作协议、产供销对接等多种方式,建立有效的企农利益联结机制,加强家庭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生产经营合作,实现生产、加工、销售、品牌培育等环节的有机整合,增加农业附加价值,促进农业生产、销售、加工管理智能化水平。

(二)农业多元化服务型融合

发展以测土配肥、统防统治、农机服务、产品营销、技术培训等为重点的社会化服务组织,总结推广农业综合服务站、信息服务平台、粮食银行、产业联盟等社会化服务有效形式,实现服务主体多元化、类型多样化、运行市场化,加快构建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与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村多元化服务的融合是农业多元化发展的需要,也是实现惠民、富民的重要举措。

(三)产业聚集型融合

建立土地、资金、科技、人才等要素平台,引导从事种植、加工、销售的各类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向优势区聚集,提高规模化经营水平,形成优质产业集群和品牌优势,提高种植效益。积极推进农业内部产业整合型融合,推进粮饲兼顾、种养融合、循环发展。

(四)农业多种功能型融合

通过规划引导,重点围绕打造都市休闲农业带,建设提升一批农家乐、休闲农庄、休闲农业示范点,开发农业生态休闲、旅游观光、农耕文化、科技教育等多种功能,拓展农业发展的领域和空间。

五、着力推进新型城镇化

将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建设有机结合,引导农村二三产业向县城、重点乡镇及产业园区等集中。加强规划引导和市场开发,培育农产品加工、商贸物流等专业特色小城镇。强化产业支撑,实施差别化落户政策,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稳定吸纳农业转移人口。

六、大发展农业新型业态

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鼓励对大田种植、畜禽养殖、渔业生产等进行物联网改造。采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改进监测统计、分析预警、信息发布等手段,健全农业信息监测预警体系。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完善配送及综合服务网络。推动科技、人文等元素融入农业,发展农田艺术景观、阳台农艺等创意农业。鼓励在大城市郊区发展工厂化、立体化等高科技农业,提高本地鲜活农产品供应保障能力。鼓励发展农业生产租赁业务,积极探索农产品个性化定制服务、会展农业、农业众筹等新型业态。

七、引导产业集聚发展

加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与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有效衔接,完善县域产业空间布局和功能定位。通过农村闲置宅基地整理、土地整治等新增的耕地和建设用地,优先用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创建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和现代农业示范区,完善配套服务体系,形成农产品集散中心、物流配送中心和展销中心。扶持发展一乡(县)一业、一村一品,加快培育乡村手工艺品和农村土特产品品牌,推进农产品品牌建设。依托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农业科研院校和“星创天地”,培育农业科技创新应用企业集群。

八、强化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基础作用

农民合作社发展农产品加工、销售,拓展合作领域和服务内容。家庭农场开展农产品直销。引导大中专毕业生、新型职业农民、务工经商返乡人员领办农民合作社、兴办家庭农场、开展乡村旅游等经营活动。支持符合条件的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优先承担政府涉农项目,落实财政项目资金直接投向农民合作社、形成资产转交合作社成员持有和管护政策。开展农民合作社创新试点,引导发展农民合作社联合社。引导土地流向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

九、强化人才和科技支撑

加快发展农村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加大农村实用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力度。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引导各类科技人员、大中专毕业生等到农村创业,实施鼓励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三年行动计划和现代青年农场主计划。鼓励科研人员到农村合作社、农业企业任职兼职,完善知识产权入股、参与分红等激励机制。支持农业企业、科研机构等开展产业融合发展的科技创新,积极开发农产品加工贮藏、分级包装等新技术。

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探索不同地区、不同产业融合模式。坚持尊重农民意愿,强化利益联结,保障农民获得合理的产业链增值收益。坚持市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营造良好市场环境,加快培育市场主体。发展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举措,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探索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王征兵.中国农业发展方式应转向精细密集农业.农业经济与管理,2011(5):16~20.[2]梁晓东.我国的农业经营形式初探.天津社会科学,2013(4):15~22.

第三篇:关于农村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调研题目:关于农村产业发展的

几点思考

调研时间:2015年9月15日

调研人: 殷

关于农村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发展农村产业是解决农村稳定,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大事。如何立足安乐河镇基础资源.挖掘其发展潜力,以市场为导向.优化资源配置,逐步走向产业化,使其成为具有较好市场效益的支柱产业,在农村经济发展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巨大作用是很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现状与问题。

宁强县安乐河镇位于宁强县西方南角,全镇辖6个行政村43个村民小组2206户8936人,总面积150.48平方公里。多年来,镇党委、政府坚持“产业富镇”战略,紧紧抓住农业产业发展,农民增收两条主线不放松,确定了”短抓菌、长抓果、家家户户发展养殖和劳务”的产业发展重点,使农村产业基本达到了镇有基地、村有特色、组有重点、户有项目的要求,步入了长短结合,发展和管护并重的良性轨道。2015年全镇发展食用菌272万袋,新引进二元母猪46头,生猪出栏12046头,建设2000亩以上的示范户1个,完成了4个村2500亩的核桃管护任务,建成新农村建设示范点2个46户,实现劳务输出3250人,创收5900万元。虽然全镇的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全镇交通不便,产业发展滞后,规模偏小,农业基础差,农民增收缓慢等问题,这些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发展农村产业任务依然十分艰巨,就我镇而言,发展产业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村经济基础条件差,产业结构调整不优化,产业服务体系不完善;二 2 是农村产业发展无强有力的龙头企业做支撑;三是缺乏资金、技术及专门人才;四是产业项目没有政府保护价规定,农民发展产业存在着怕风险、主动性不高。五是现行的产业扶持政策难以适应新形势发展产业的需要。

二。原因分析。

目前,农村产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归结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农村自然经济条件差,农业基础薄弱,农民发展产业思路还不够明晰。就安乐河镇而言,全镇山大沟深,交通不便,经济基础薄弱,农业基础设施不健全,产业发展仅停留在个人自然经济中,缺乏因地制宜的产业发展思路和有力措施。

二是政府资金投入不够。因资金有限,作为基层政府大部分资金投入到灾后重建、基础设施建设及其它民生工程,无力挤出更多资金扶持产业建设。

三是现行机制难以适应产业发展的需要。目前,产业发展涉及到资金、土地、信息、技术、市场等因素。作为现行的扶持政策还不健全、完善,尤其是信息、市场、技术等服务体系还比较滞后,对壮大产业规模还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

四是产业发展缺乏农业技术人才。作为农村基层,技术人才仅为政府农技员,人员少,力量单薄,大部分技术人才集中城市,对于一些特色产业,技术人才更是严重匮乏。

三.应对措施

发展农村产业化,对做好“三农”工作,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村级党组织“升级晋档”,促进农民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是理清思路,因地制宜,找准产业发展项目。项目是发展农村产业的有效载体和重要支撑,搞好项目建设,能够有效的培植产业,加快发展,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农业产业化项目建设,要科学谋划项目。紧紧抓住机遇,准确把握国家和地区产业政策投资方向和市场走势,立足自身产业特点和资源优势,因地制宜找准产业项目,做到实施一个项目,培植一个农村支柱产业,带动一方经济发展。

二是积极争取政策、资金扶持。要积极争取项目。筛选、储备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农村产业重点项目,认真做好项目的可研、包装、申报和推介工作,积极争取上级支持。

三是强化市场理念,加快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推进农村产业健康发展。目前全镇刘家坪村成立合作社1家,涉及种养业领域。今后,每兴起一个产业,就发展一个专业合作社。这样做既加快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又提高了农民及相关产业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同时促进了一些产业科技成果的转化。

四是加大农业推广力度,提高农业科技含量。作为基层农技部门,要加大良种推广力度,根据市场需求,引导农民积极发展致富项目,要加大农民培训力度,特别是要加强产业发展大户、示范户的培训,提高其技术水平。

五是以龙头企业为支撑,用市场推动产业建设。要强化市场意 4 识。树立能人意识、竞争意识、风险意识,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以培育名牌、打造名牌为抓手,着力打造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含量高,市场占有率高的农产品知名品牌,以品牌拓展市场,市场需要什么产业就建设什么产业,什么产业能使农民增收就支持什么产业,促进生产要素向优势产业、优势企业集中,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具有镇村特色和比较优势的农村支柱产业。

第四篇: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调研报告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调研报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有一个新亮点就是增加农民收入,必须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文件指出: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附加值;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农村服务业,扶持发展一村一品、一乡(县)一业;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生态休闲、旅游观光、文化教育价值;扶持建设一批具有历史、地域、民族特点的特色景观旅游村镇,打造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休闲产品。现结合实际,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相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重要意义

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科学把握农村经济发展规律,与时俱进做好“三农”工作做出的重大决策。根据国内外的发展实践经验看,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就是以农业为基本依托,通过产业联动、产业集聚、技术渗透、体制创新等方式,将资本、技术以及资源要素进行跨界集约化配置,使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和销售、餐饮、休闲以及其他服务业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使得农村一二三产业之间紧密相连、协同发展,最终实现了农业产业链延伸、产业范围扩展和农民增加收入。以农业为基本依托,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有利于农民分享三次产业“融合”中带来的红利,有利于吸引现代要素改造传统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有利于拓展农业功能培育农村新的增长点,有利于强化农业农村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促进新农村建设。

二、主要做法

近年来,县政府按照“果菜富民”战略和塬区苹果业、川道棚栽业、全县草畜业的发展布局,确立了“园区引领、龙头带动、项目支撑、服务优化、产业突破”的现代农业总体工作思路。认真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不断调整农业经济结构,有力促进了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持续实现了全县农业经济稳步增长。2014年,实现农业增加值8.7亿元,同比增长6%,占全县生产总值的21.17%。农民人均纯收入8157元,同比增长14.5%。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23.65万亩,粮食产量4.2万吨。全县梨果总面积32.5万亩,其中苹果面积29.5万亩,实现苹果产量25.5万吨,产值8.5亿元,农民人均果业收入达到8500元。蔬菜种植面积达1.2万亩,实现各类瓜菜产量13.6万吨,产值2.1亿元。全县生猪存栏14.5万头、牛存栏3.69万头、羊存栏7.61万只、家禽存栏32万羽。2015年1-5月份,全县预计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8亿元,同比增5.8%,其中农业总产值0.92亿元,同比增5.7%。

(一)农村经济快速发展。2014年,全县农业增加值由2009年的7.6亿元增长至13.12亿元,较“十一五”末增长1.73倍,农民人均纯收入由3484元增加到8157元,年均增长8.5%;主要农产品产量稳定增加,农作物播种面积23.65万亩,增加了5.51万亩,粮食产量4.2万吨,增加了0.37万吨;梨果面积32.5万亩,增加2.5万亩,产量由12万吨增长至25.5万吨,增长2.125倍,产值由3亿元增长到8.5亿元,增长2.83倍;蔬菜面积达2.2万亩,比“十二五”末1.7万亩增加了0.5万亩,各类瓜菜产量由4.9万吨增加12万吨,增加2.45倍,产值7932万元增长到2.04亿元,增长2.57倍。

(二)农业产业化水平持续优化。农业产业化深入推进,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5家,比2009年4家增加了11家,其中省级5个,市级10个。新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261家,比2010年72家增加了189家,其中国家级示范合作社1个,省级百强社2个,省级示范合作社3个,市级示范合作社13个。

(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明显。“十二五”时期,全县加大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推进了果业、蔬菜、农机直补和农村沼气建设等一批重大项目工程建设,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成效。十二五期间新建幼园4.5万亩,建成防雹网1.5万亩,护栏网8500米,集雨窖3260口;建大棚1910座,共建设沼气池7907口、养殖小区27个、服务网点90个、服务中心1处、综合示范基地1处、沼气示范村6个。

(四)农机装备水平不断提升。认真落实农机购置补贴任务,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11.2万千瓦,农机保有量达到20930台(辆、部)。累计建成3000吨气调库3座,2000吨制冷库12座。

(五)农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优质专用粮面积占粮食总面积的20%以上,玉米、豆类等作物结构不断优化,区域布局更加合理,优质苹果、优质瓜菜、优质花椒、优质干果、小杂粮生产等多种经营全面发展,产业经营初具规模,优质高效农业快速发展,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比重提高,2013年成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站,2013年9月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项目建成了试验室,现已投入使用。初步建成了以苹果、大棚蔬菜为主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业产业带初步形成。

(六)农业公共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全面深入开展测土配方施肥,积极探索职业农民培育模式,切实提升了农民的科技水平,增强农业科技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保障了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机械化、信息化和农村沼气、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稳步推进。在北京、深圳、内蒙等地共开设延长苹果直销窗口13处,年销量达到2.5万余吨。基本实现了生产有基地、储藏有企业、营销有组织、流通有市场的产业化经营格局。依托延长农业信息网和建成的村级信息服务站及时为农民提供农业信息服务。

三、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规模化经营程度不高。全县现有耕地面

262496亩,受自然地理环境及农民思想认识因素影响,大量的农业土地资源仍由农户分散经营,规模小、利用率低。靠分户经营的市场主体与全球化市场竞争,既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也阻碍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二)农业产业化水平有待提高。农民与企业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尚未建立,龙头企业与农业基地对接不够,带动本地农民增收的作用不明显。加上对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的扶持政策不够,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化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一方面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模不大,联系农户有限,服务半径小,带动能力弱;另一方面,大多数农业合作社运作程序不规范,社员联系不紧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尚未完善,吸引和凝聚农户共创品牌、抢占市场的能力也不够,直接影响到全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提高和抵御自然、市场两大风险的能力。

(三)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不健全。都市农业是以现代科技为基础,与城市发展紧密融合,集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于一体的现代新型农业,尤其需要一套完善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近年来,虽然我县按照省、市的部署,积极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取得了一些进展。但由于公益性农业科技服务投入不足,农业服务中心人员综合素质不高、知识老化、技术能力低,科技推广体系不健全等没有根本性的改变,与发达地区相比总体上科技普及水平不高。

(四)农业标准化生产相对滞后。现代农业要求没有标准化生产,就谈不上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食品。由于受土地经营规模的制约,农民缺乏标准化生产的热情。近年来,虽然农业、质监等部门努力提高我县农产品质量,但总体而言,农业标准化生产进展不够快,难以在短期内取得长足进展,与生态型、健康型、高效型的标准有较大差距。

(五)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比较落实。农业生产基础条件较差,高标准农田比例低,农机化、农业信息化程度不高,农业防灾减灾能力不够强。这些问题都是影响和制约我县农业发展的突出因素,有待于我们在今后工作中加以高度重视和认真研究解决。

四、下一步工作思路

(一)切实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夯实现代农业基础。一是加强优质苹果基地建设。稳步推进老果园改造,狠抓幼园管理,继续实施“提质增效”工程,全力抓好人才培养、技术管理、市场营销三个体系建设,狠抓节水灌溉和有机肥源建设两个关键,全面推广六大技术,由按季管理向常态管理转变。二是加快蔬菜基地建设。按照布局区域化、基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的要求,抓好新建设施蔬菜基地建设。加快完善蔬菜种苗繁育体系,着力推广工厂化种苗,提高蔬菜种苗集中繁育和统一供应能力。全面推行棚栽产业无公害、有机化生产,提高蔬菜质量安全水平。三是扎实推进粮食增量提质。坚持“稳面积、调结构、提单产、保总产”的粮食生产总体思路,抓好以地膜玉米生产为主的春播工作,大力开展高产创建活动,结合治沟造地项目,组织实施好粮食高产创建、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示范点,确保我县粮食生产安全。

(二)精心实施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引领现代农业加快发展。按照“园区带基地”的发展思路,努力提升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质量和水平,带动主导产业基地建设上规模、上水平。积极谋划建设乡镇示范园区,大力提倡传统产业新型化,发展现代农业生态观光园区,努力打造一些集休闲、旅游、观光为一体的果业、蔬菜等产业相配套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选择有实力、比较成熟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作为建设主体,保证园区建设要素投入和发展内生动力,建立起合作共赢的现代农业经营机制。不断创新融资机制,增加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信贷资金投入,并通过制定优惠条件,打造招商引资平台,吸引社会资本投资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延伸和完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产业链条和经营体系,建立覆盖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产加销一体化经营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园区的经济、社会、生态综合效益。

(三)大力加强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建设,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加快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培育生产大户和家庭农场。积极探索实践承包土地经营权和果园、设施大棚、农业示范园区入股合作等土地流转方式,开展土地银行等流转中介服务组织建设试点,促进兼业农户土地加快向专业大户集中,培养一批苹果、蔬菜、粮食生产大户和家庭农场,促进新型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支持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承担现代农业园区、生产基地和贮藏库建设、品牌创建及农产品营销、加工等项目,促进合作社快速成长为现代农业经营主体。通过多渠道、多方式支持企业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附加值;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农村服务业,扶持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四)强力推进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强化科技支撑。围绕苹果、蔬菜、粮食产业,整合技术力量,组建专家+技术员+试验示范基地负责人的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推广团队,解决我县农业生产中的技术问题。采取县乡村三级联动的方式,加强基层农技人员培训。认真实施好乡镇农技推广站条件建设项目,年内完成所有乡镇站建设,实现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条件建设全覆盖和“四有”目标。

(五)坚持不懈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建设,全面提高安全保障水平。继续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建设,完成县级检测机构建设项目,建成9个规范化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按照《延安市有机农业发展规划》,积极推行“三品一标”认证,切实维护品牌公信力,促进优质优价机制形成。

(六)积极推进农机、信息、生态、防灾减灾等农业物质装备条件建设,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一是着力于农机装备、机械化作业、社会化服务和农机安全水平的全面提升,认真落实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深入开展农机安全监理创建活动,强化农机安全普法宣传和培训,确保农机生产安全。推动农业信息服务终端建设向重点龙头企业、合作社、示范园区加快延伸,建设延长名优特农产品网,做好农业信息的及时采集、编排和发布,维护好网络建设。实施好沼气建设工程,推广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提高“三沼”综合利用水平。加强农业防灾减灾工作。密切与气象部门的合作,强化灾害性天气的预警和灾害防御工作,进一步建立健全农业生物灾害监测预警和统防统治体系,加强苹果蠹蛾等重大农业疫情监测和防控网点建设,推动专业化、社会化防控队伍建设,进一步扩大苹果防雹网和农业政策性保险覆盖面,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

(七)突出生态服务功能,大力发展低碳农业。以节能、降耗、减排、治污和农业资源的循环集约利用及生态环境保护为核心,加快构建农业循环经济体系、农业资源节约体系、农业生态保护体系和农村新型能源体系等“四大体系”,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农业生产对环境的破坏。进一步推进生态农业项目建设,重点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切实抓好畜禽排泄物的综合利用和农作物秸秆的循环利用,推行生态健康养殖,推广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和绿色防控等各项工作。加强生态林业建设,充分发挥现代都市农业洁、净、美、绿的特色,努力构建人与自然,城市与农业和谐发展的环境。

(八)统筹城乡发展,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一是要做好规划。要着眼于我县城乡经济、社会、自然和人的协调发展,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统筹规划、新农村建设空间规划,认真搞好区域村庄布局总体规划,高标准编制集镇和中心村、农村新社区规划。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社会团体的作用,强化对口帮扶、小康建设、城乡基层党组织“结对共创”、城乡一体化试点等多个平台的作用,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五篇:农村长效产业发展的思考

庆祝建党90周年征文

农民富不富 关键看干部

——农村长效产业发展的思考

今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南部抓住机遇“建设现代大城市,同步全面奔小康”的关键之年,更是用成绩回报建党90周年的重任之年,当务之急,任是建设新农村,最根本的任务还是提升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经济工作的首要目标为:一是政府主导牵引;二是明确并建立优势长效产业;三是稳步壮大并发展该产业。只有靠发展产业致富,以合作社或家庭的经营为基础的农民才能获得最低风险、最高效益、最牢保障。所以,农业产业化是农民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径,也是受市场经济影响最小的方式。

一、因地制宜,围绕比较优势来选择产业

各地的产业发展必须按照当地实际情况做出合理的产业选择。就南部县来讲,由于受升钟水库淹没影响,库区及其周边乡镇单靠种植粮食作物维持老百姓的生计很难,就必须寻找到适合南部发展的经济作物,南部县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嘉陵江中游,地貌多以低山丘陵为主,南部县的气候、土壤适宜发展蚕桑生产。南部县有规模过种植蚕桑的经历,并被四川省列为发展蚕桑生产的基地县,蚕桑就是南部的优势产业。

二、科学规划、蚕桑产业体现五个有利于

蚕桑产业化经营是扭转农业弱质低效局面的有效出路。体现了五个有利于:有利于解决农民高投入与低回报的差距,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解决农民个体生产无法抵御市场经济波动影响的难题,能够引导农民进入市场并逐步实现农业生产的市场化;有利于解决农户经营规模狭小、水平技术低下、农业生产品种单一与现代农业要求之间的矛盾,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有利于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建立长效发展的农业产业体系;有利于促进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这就必须要求干群转变观念、坚定信心、合力攻坚,摆脱粮食作物栽植的观念,抓好蚕桑产业的发展。

三、转变传统、推进蚕桑产业再上台阶

蚕桑产业要把准产业发展的方向,转变传统栽植模式,要实现簇具优良、粮桑分离,确保资源集中、便于管理。今年小元乡在夏栽桑面前实现了三个重大转变:一是转变栽植方式。今年的栽植突出了规模化密植桑园,集中成片,形成了环线产业带。二是转变栽植质量,在乡党委、政府的指导下确保了底肥、底药、底水和覆膜“三底一覆”;三是转变了密植桑园栽植管护机制,采取由乡党委、政府统一出面调配租赁土地,划片分村栽植的模式,形成了一包到底责任制度,做到包栽植、包成活、包修枝、包管护。规范了栽植质量、提高了栽植规模、健立了栽植制度,并提升了蚕桑产业带来的综合效益。

四、建立长效机制,激发蚕桑产业生产潜力 蚕桑产业的发展,要确保长效、优质、高效益。就必须建立健全长效机制:

一是围绕转变观念开展思想意识培训。转变农民养蚕观念,进一步净化农民的思想意识,坚持“思路决定出路”的原则,帮助农民转变保守思想观念,消除农民不敢想、不敢为、怕风险、甘于现状的陈旧思想,破除“小富即安”思想和小农经济意识的束缚,鼓励农民大胆接受新观点、新理念,从根本上克服畏难情绪和依赖思想。二是围绕蚕桑产业开展技术培训。充分利用好“先锋农业合作社”进行专业技术指导培训,让农民通过学习和培训,不断掌握和运用新工具、新技术、新方法、新信息等有关知识和技术。三是鼓励合作社及专业大户带头示范。依托农业合作社的带头,使之成为小户农民发展的标杆,突出合作社带领一片、专业大户带领一线的方式,实现 “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协会、合作社+农民”的形式,提高蚕桑养殖技术,实现产业化经营,带动农民致富。

结合蚕桑产业的发展,要紧紧围绕“巩固长效致富产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不断做出新的成绩,体现全心为民、工作系民、发展富民的政策理念,向建党90周年这一重大节日交出一份让组织放心、群众满意的答卷。

小元乡人民政府

二〇一一年六月八日

下载关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几点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几点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业部积极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农业部积极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印发后,农业部按照“基在农业、利在农民、惠在农村”的总体思路,积极推进......

    远景设计院浅谈推进农村三产业融合发展

    远景设计院浅谈推进农村三产业融合发展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核心是要完善惠农富农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真正分享产业链延伸、产业功能拓展的好处。根本途径是把新技......

    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情况汇报

    XX特色小城镇建设中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情况汇报 XX,又名大XX,是雪峰山余脉,地处宁乡县西部山区,与安化、桃江交界,素有长沙“小西藏”之称。全乡共辖8个行政村、1个社区,总人口1824......

    军民融合产业发展项目

    关于做好2016年湖南省军民融合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 各市(州)、省财政直管县经(工)信委(局)、财政局,省直有关部门,有关企业: 为加快推进全省军民融合产业发展,支......

    三次产业融合发展调研材料

    关于促进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情况汇报 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一、工业在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内涵和作用 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融合成为经济系统中越来越普遍的现象,产业间的界限......

    推进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考

    推进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考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二者密不可分、相辅相成。推动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不仅有助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促进旅游产业转型......

    对大竹县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调查与思考

    摘 要: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村三产融合将成为新常态下拉动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极。本文通过对大竹县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

    关于盐都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考

    文化产业发展 工作研讨会材料 关于盐都乡村旅游与乡村文化 融合发展的启示旅游产业是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一定阶段的产物,旅游与文化总是融合一体。文化产业是旅游产业的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