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村规划建设模式探析
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村规划建设模式探析
前言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对原本就落后于城市的农村地区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了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战略,为破解“三农”问题,补齐农业现代化短板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以中农富通2010年完成的《海峡两岸(南平)现代农业合作示范区发展规划》中五夫镇五夫村为案例,通过分析五夫概念规划方案,探讨多业态复合型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村规划建设模式,为未来农村产业融合和发展规划提供思路与借鉴。
五夫概念规划案例五夫镇位于武夷山市东南部,镇域面积175.75平方公里。五夫村位于五夫镇镇区南部,是位于镇区的三个村庄五夫、五
一、兴贤之一。联合五夫村周边10个村庄形成“五夫田园”的规划范围。2014年,五夫镇被评为“福建省休闲农业示范乡镇”。在2016年8月公布的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村名单中,武夷山市的五夫镇五夫村榜上有名。1规划思路与定位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城乡一体化,围绕示范区总体主题定位,实施特色农业开发理念,抓住“养生文化”这个核心,按照“一心一轴五区”的产业空间结构,建设“养生型”新村社区,构建养生文化、茶产业和莲产业三大海峡两岸合作交流平台,以田园、茶莲、民居、文化等为载体,开发养生系列项目,拓展和丰富大武夷旅游产品,融入海峡旅游线路,打造与大武夷山水旅游相协调、相呼应的文化意蕴深厚的养生农园和深度游憩目的地,逐步形成集生产、加工、休闲旅游、养生文化等多业态复合型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典型示范。
主题定位:打造朱子文化交流中心、台海茶莲产业合作示范基地、养生型新村改革试验示范区、海峡旅游观光的重要节点、大武夷养生游憩目的地。2空间布局产业空间结构:“一心一轴五区”。“一心”五夫文化养生中心,包括综合管理服务中心和朱子文化合作中心。“一轴”生态田园景观轴,打造浦南高速沿线优美的五夫生态田园景观形象;利用浦南高速便利交通拉近大武夷距离,加速融入大武夷旅游、海峡旅游。“五区”以五夫村为中心,联合周边5个村域内的茶莲产业区,是颐养乐活养生活动的开展区,包括台海茶文化合作区、海西莲产业示范区、爱莲岛度假区、武夷古亭休养区,以及卜空运动养生区。主要包括7个重点项目:五夫养生文化中心;台海茶文化合作区;海西莲产业示范区;爱莲岛度假区;武夷古亭休养区;卜空运动养生区;生态田园景观轴。茶产业链示意图
莲产业链产品示意图3产业融合分析通过“一心一轴五区”的规划与建设,“五夫田园”的产业形态不仅具有传统的茶叶和白莲种植业以及简单的加工业,还逐渐发展出茶叶和莲产品的精深加工,以及与旅游业相关的休闲农业和养生农业,作为补充和连接大武夷旅游业的新亮点,同时结合生态循环、“互联网+”等理念,还具有生态农业、信息农业等业态。多种业态充分发挥和扩展了农业的生产和生态功能,同时培育了农业的景观、文化、美学、休闲游憩功能,体现了“农业资源集约利用程度高、产业链条完整、农业多功能性明显、示范带动作用较强”的多业态复合型农村产业融合类型特点。结论与建议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是国家推动农业发展、实现乡村复兴的重要举措,但目前我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产业融合不是简单地将一二三产布局在一起,或者随意地开展加工或休闲旅游就能实现,而是需要不断总结经验和创新思路,才能避免走弯路,有序地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五夫案例体现出了种植、加工、休闲多个方面相互交叉形成的多业态复合型产业融合模式,总结其经验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01以农产品加工为引领带动生产和流通环节在乡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一产是基点,二产是重点,三产是亮点,以农产品加工业为引领,选择适宜融合、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在本地区有基础具优势、规模效益显著的重点产业,通过上下游产业链的拓展,加快资产融合、技术融合、要素融合、利益融合,是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途径。02以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为纽带促进生产和加工环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本身就是农村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基础上衍生出来的复合型新型业态,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不仅能够促进种养结合的农业内部融合,还有利于促进农产品加工、物流、销售等农业相关产业间的融合,能够有助于企业和行业的集群、组合和整合,是充分发挥农业的多功能和多业态形式的有效途径。03注重各环节的创新与新要素的投入农村产业融合需要生产方式、资源利用方式、经营方式、管理方式上的创新来提供强大的发展动力。生产方式和资源利用方式的创新更多地依靠科技水平的投入,通过科技的投入又能够提高生产效率、提升资源利用水平,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经营管理方式的创新,一方面要依靠制度创新,如建立产业融合监督管理部门、明确各方职责等,一方面还要依靠新型经营主体的培育,充分利用新型职业农民、家庭农场、农村合作社和龙头企业自身的创新力量,推进产业融合。04以区域品牌建设推动地区产业融合品牌培育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大战略,在带动产业升级、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上具有重要作用。实施区域品牌战略是优化产业集群结构,实现产业集群转型发展的有效措施,是促进产业集群升级融合的关键举措。在乡村经济发展战略制定的过程中,将本地区的特有的农产品、自然风光、田园景观、历史文化资源等进行统一包装,打造区域品牌,使人们看到品牌,就能联想到一系列产品或服务,也从另外一种角度促进了区域三产之间的融合互动和共同提升。在进行区域品牌建设的过程中,应注重产品质量与服务质量,可通过制定品牌管理规则等方式,严格把控品牌准入,维护品牌形象。作者:张茜,白春明,王柟,胡晓立,张天柱
第二篇:XX县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实施方案
XX县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实施方案
为加快推进国家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建设,进一步改善提升搬迁群众的教育、医疗、文化、养老、交通等公共服务水平,有效配置公共资源,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夯实全面小康基础,推动生态宜居搬迁工程高质量落地。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高质量发展,坚持问题导向,围绕县委全力打造国家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提供完善的公共服务基础支撑,全面加强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努力补齐公共服务设施短板,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和群众满意度,切实解决为民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
二、工作目标
以公共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乡村振兴为引领,大力推进教育、医疗、养老、文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利用一年时间,集中精力逐步配套完善学校、医院、客运中心、便民市场、文化广场、养老服务中心、生态公园、体育健身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努力构建“设施完备、环境优良、便捷高效”的公共服务体系,打造产城融合、要素聚集、宜居宜业的县域副中心和区域增长极,切实改善搬迁群众居住环境和生产生活水平,努力提升搬迁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三、主要任务
(一)完善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统筹推进园区“幼小初高”教育一体化发展,着力实施“一高两初三小四幼”学校建设工程,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全力构建生态工业园区学校“两中心三基地”(义务教育中心、国防教育中心、学生实践技能培训基地、青少年户外运动基地、青少年研学旅行基地)教学格局,充分满足园区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上学问题。加大生态工业园区学校教学楼、校园室外给排水、暖气、电力及消防管网、学校绿化硬化建设力度,配齐学校实验仪器、课桌凳、饮水机、食堂灶具等设施设备,切实提高学校硬件水平。大力推进职业教育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完成学校理实一体楼工程,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进一步增强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和致富水平。统筹调配城乡教师资源,进一步优化学校教师配置。大力落实国培、省培、市培和县级培训计划重点向乡村学校教师倾斜政策,定期选派教师跟岗研修。定期开展“送培进校”“送教下乡”“名师讲堂”等活动,持续落实联片教研机制,加强城乡交流,有效推动园区学校管理、教师业务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牵头单位:教育局
责任单位:生态工业园区、发改局、财政局、科技局、民政局、住建局、自然资源局、农投(文旅投)、供电公司
目标任务:2020年底前完成XX生态工业园区学校教学楼、室外给排水、暖气、电力及消防管网、绿化硬化及教学设施配套工程,根据生态宜居搬迁进度和规划,动态满足现有居民学生上学需求和师资配备;2020年10月初XX县职业教育实训实习基地开工建设。
(二)加快医疗服务体系建设。
全力推进XX县第二人民医院建设,配套修建业务综合楼、感染病区、妇幼健康服务中心、职工周转宿舍及食堂等硬件设施,设立10个临床业务科室、8个医技保障科室,提供床位120张,满足10万人的公共卫生服务,打造集医疗、预防、保健、应急、科研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区域医疗服务中心。按照医务人员配备标准加强第二人民医院人员配备,多方筹措资金配套完善设备,并强化内部管理,规范运行,确保让生态工业园区居住群众真正享受到便捷、优质、高效的卫生健康服务。根据全县生态宜居搬迁工程计划和远期规划,健全社区公共卫生服务职能,将金山卫生院过渡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鼓励各镇整体搬迁村或搬迁群众达80%以上的村卫生室,尽快搬迁到生态工业园区为群众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鼓励取得执业医师资格证的非在职人员,在园区开办个体诊所,开展个性化、特色化的医疗健康服务。牵头单位:卫健局
医保局
责任单位:生态工业园区、发改局、财政局、民政局、人社局、住建局、自然资源局、农投(文旅投)、供电公司
目标任务:2020年底前完成县第二人民医院业务综合楼主体工程建设;将金山卫生院过渡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三)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质量。
加快推进XX现代丝路田园综合体“一院三馆”、文化片区展览馆、民俗文化广场建设,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现代文化,增强文化旅游享受,不断提升文化产业链。扎实推进生态宜居搬迁特色小镇和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合一建设,整合资源要素,打造120平米左右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阵地,搭建理论宣讲、教育服务、文化服务、科技与科普服务、健身体育服务“五大服务平台”,助推移风易俗、家风家训、文化惠民等工作的落实。规划建设XX县生态工业园区全民体育健身中心,设置室内健身房、篮球场、排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室等,完善XXX社区体育健身中心健身广场体育器材的配备。规划建设XX县生态工业园区公共体育场标准田径跑道和足球场,新建400米标准田径跑道1条、400米标准半圆形运动场1座、中间标准足球场1个、半圆区设置排球场2个、羽毛球场2个,并配套完成运动场周围的给排水工程。积极推进文化馆、图书馆分馆建设工作。加快实施XX县生态工业园区生态公园项目,分为观景区和住宅区两部分建设,修建2.2公里健身步道,在公园内配套完善3座公共卫生间、垃圾桶、休闲椅等设施。加大群众文化活动倾斜力度,举办文化旅游节会活动,开展搬迁群众广泛参与的文化活动。牵头单位: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城投、六坝镇、农投(文旅投)
责任单位:生态工业园区、发改局、财政局、科技局、卫健局、人社局、住建局、交通局、自然资源局、供电公司
目标任务:(1)2020年年底完成XX现代丝路田园综合体“一院三馆”中XX解放纪念馆和党史馆的装修布展工作,2021年6月前完成乡村振兴学院的装修布展工程;(2)2020年年底前完成乐现代丝路田园综合体文化片区展览馆改建和新建工程主体,并完成展览馆装修布展工程;(3)2020年年底完成XX现代丝路田园综合体民俗文化广场建设任务,并投入运营。(4)2020年底前完成XX县生态工业园区全民健身中心建设项目和XX县生态工业园区公共体育场标准田径跑道和足球场建设项目的土地审批手续办理工作,编制可研报告,完成规划编制工作,2021年9月底前完成项目其他准备工作;(5)2020年底前完成生态公园观景区及住宅区的规划、设计等前期准备工作,2021年8月份完成观景区水体开挖及微地形整理等工作,10月份完成住宅区主体工程。
(四)改善交通基础设施条件。
以提高客运保障能力,方便群众出行为目标,按二级客运站标准,全力打造集客运中心、公交站、出租车停车场及汽配中心为一体的综合客运枢纽中心,投放出租车400辆,公交车50辆,推动实现公路、铁路与机场无缝衔接,提升工业园区交通基础建设档次、改善旅客候车环境、缓解交通运输压力、方便群众出行。全面改造升级园区道路硬化,配齐路灯、红绿灯、安全标识等道路设施,为群众出行创造良好条件。牵头单位:交通运输局
责任单位:生态工业园区、发改局、财政局、科技局、公安局、住建局、市场监管局、商务局、自然资源局、农投(文旅投)、供电公司
目标任务:2020年9月底完成客运中心主体工程和公交站、出租车停车场场地平整,11月底完成公交站、出租车停车场场地硬化工程,2021年6月前完成客运中心装饰装修工程,并投入运营。
(五)提升便民和物业服务水平。
加快配套建设便民综合市场,科学规划设置农产品超市、商业步行街、库房、设备用房、大型停车位、小型停车位,认真做好肉、禽、蛋、奶及水产品零售和批发,果品、蔬菜批发,纺织、服装及家庭用品的批发服务保障工作,打造商品种类繁多、价格实惠、规范经营的市场环境,全力提升便民市场的服务质量、服务功能和消费环境,更好地满足居民消费需求,提升生活品质,带动周边经济发展。建设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丰富社区服务内容,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健全完善物业服务管理,尽早做好园区物业服务用房配套,物业服务人员配备及培训管理工作。探索社区监管和专业化物业企业服务的模式,规范物业服务行为,提升物业服务水平和品质,营造良好的物业服务氛围。牵头单位:生态工业园区
责任单位:发改局、财政局、科技局、人社局、公安局、住建局、市场监管局、商务局、自然资源局、农投(文旅投)、供电公司
目标任务:2020年底前完成一期农产品超市主体工程施工,2021年7月前完成内外墙砌筑、装饰装修及室外工程,并投入运行。
(六)推进养老殡葬服务事业发展。
规划建设XX县养老服务中心,设置老年人生活用房73间,床位146张,保障特困供养搬迁群众集中照料服务,有效解决经济困难的失能半失能、失独等老人养老问题。加快与西部健康养老基地、县第二人民医院的业务联通,形成综合性医养融合发展基地,推动园区养老服务事业长足发展,不断提高搬迁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深入推进殡葬改革,推进实施XX县生态工业园区殡仪服务中心建设项目,修建吊唁大厅5个,完善相关配套设施,加强园区群众殡葬管理和服务,推动殡葬改革向纵深发展。牵头单位:民政局
责任单位:生态工业园区、发改局、财政局、卫健局、人社局、住建局、医保局、自然资源局、农投(文旅投)、供电公司
目标任务:2020年10月初完成XX县养老服务中心项目招投标工作,协调财政(国资)、发改、自然资源等部门,完成西部养老基地2号养老楼捐赠和资产过渡手续,并在9月底开工建设,年底建成投入使用;11月底前完成生态工业园区殡仪服务中心装饰装修和设施设备配套,年底前投入使用。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
建立牵头抓总、责任单位协同落实、群众参与、统筹推进的工作机制,切实动员各方力量,整合各种资源,确保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有序推进,尽早惠及广大民众。成立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专项小组,负责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协调推进。每半月召开一次专项小组工作会议,协调解决工作推进过程中的问题、难题。各牵头单位、责任单位要提高政治站位,强化大局意识,在工作中主动作为、靠前服务,确保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顺利实施,真正成为一项惠民生、利发展的民心工程。(二)靠实工作责任。
各责任单位要牢固树立“发展为要、项目为王、实干为先”的鲜明导向,积极主动作为、靠实工作责任,以攻坚的姿态、攻坚的决心、攻坚的手段,加大力度、突破难点,强势推进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建设各项工作。建立“一个项目、一项工作、一名领导、一个牵头部门”的跟踪服务推进机制,做到领导在项目一线指挥,干部在项目一线工作,情况在项目一线了解,问题在项目一线解决,全力推进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建设落地见效。(三)加强督查考核。
县上将围绕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及时跟进各项工作落实进度,发现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采取“周报告、月调度、半年督查、年终考核”办法,建立督办问责机制,每季度对工作情况进行通报。对工作进度缓慢、成效不大或不作为、慢作为的单位和相关责任人进行约谈,并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附件1:XX县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专项小组
附件2:XX县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项目任务分解表
第三篇: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探析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探析
【摘 要】围绕主导产业建立完整产业链,形成各类农业经营主体的利益共同,推进不同经营主体契约融合、共同发展,让农民共享发展成果;探索农村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其他有效形式,积极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以产业链延伸、产业范围拓展、产业功能转型等为核心,促进融合发展;着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大发展农业新型业态,引导产业集聚发展,强化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基础作用,强化人才和科技支撑。
【关键词】产业链;产业融合;城镇化;新型业态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以农业和粮食适度规模经营为切入点,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支撑,以生产经营合作或农村土地股份合作为主要方式,推动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生产、储存、加工、销售一体化融合发展,延伸农业产业链,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农业附加值,培育农村新业态,拓展农民增收渠道,着力探索建立农民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中的利益共享机制和实现机制。为了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用工业理念发展农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为核心,以制度、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为动力,以新型城镇化为依托,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形成城乡一体化的农村发展新格局,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为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重要支撑,如何有效的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必须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围绕主导产业建立完整产业链,形成各类农业经营主体的利益共同
以产业为依托,围绕解决一家一户面临的土地经营零散、劳动力不足、社会化服务难等问题,通过生产经营合作、土地股份合作等方式,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建立完整产业链。只有有效的整合土地、劳动力、社会服务、土地股份等要素,才能使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才能实现各类农业经营主体的利益共享,实现农村经济的协调发展。
二、推进不同经营主体契约融合、共同发展,让农民共享发展成果
围绕有发展潜力的主导产业、特色产业等,通过订单生产、合作协议、产供销对接等方式,强化一二三产业的有机融合,形成完整产业链。重点探索形成长期稳定的购销关系和合理的农产品购销价格,逐步建立一二三产业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充分保护农民利益,让从事第一产业的农民充分分享产业链增值,价值链提升带来的更多收益。
三、探索农村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其他有效形式,积极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
结合美丽乡村建设,传统村落保护等工作,总结已有的行之有效的实践探索,促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的有机融合,稳步推进休闲观光农业、品牌农业、创意农业、乡村旅游、农家乐、健康养老产业等新业态,既有效增加农民收入,又弘扬农耕文化,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四、以产业链延伸、产业范围拓展、产业功能转型等为核心,促进融合发展
(一)农业产业纵向型融合
通过订单生产、承贷承还、贷款担保、合作协议、产供销对接等多种方式,建立有效的企农利益联结机制,加强家庭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生产经营合作,实现生产、加工、销售、品牌培育等环节的有机整合,增加农业附加价值,促进农业生产、销售、加工管理智能化水平。
(二)农业多元化服务型融合
发展以测土配肥、统防统治、农机服务、产品营销、技术培训等为重点的社会化服务组织,总结推广农业综合服务站、信息服务平台、粮食银行、产业联盟等社会化服务有效形式,实现服务主体多元化、类型多样化、运行市场化,加快构建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与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村多元化服务的融合是农业多元化发展的需要,也是实现惠民、富民的重要举措。
(三)产业聚集型融合
建立土地、资金、科技、人才等要素平台,引导从事种植、加工、销售的各类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向优势区聚集,提高规模化经营水平,形成优质产业集群和品牌优势,提高种植效益。积极推进农业内部产业整合型融合,推进粮饲兼顾、种养融合、循环发展。
(四)农业多种功能型融合
通过规划引导,重点围绕打造都市休闲农业带,建设提升一批农家乐、休闲农庄、休闲农业示范点,开发农业生态休闲、旅游观光、农耕文化、科技教育等多种功能,拓展农业发展的领域和空间。
五、着力推进新型城镇化
将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建设有机结合,引导农村二三产业向县城、重点乡镇及产业园区等集中。加强规划引导和市场开发,培育农产品加工、商贸物流等专业特色小城镇。强化产业支撑,实施差别化落户政策,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稳定吸纳农业转移人口。
六、大发展农业新型业态
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鼓励对大田种植、畜禽养殖、渔业生产等进行物联网改造。采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改进监测统计、分析预警、信息发布等手段,健全农业信息监测预警体系。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完善配送及综合服务网络。推动科技、人文等元素融入农业,发展农田艺术景观、阳台农艺等创意农业。鼓励在大城市郊区发展工厂化、立体化等高科技农业,提高本地鲜活农产品供应保障能力。鼓励发展农业生产租赁业务,积极探索农产品个性化定制服务、会展农业、农业众筹等新型业态。
七、引导产业集聚发展
加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与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有效衔接,完善县域产业空间布局和功能定位。通过农村闲置宅基地整理、土地整治等新增的耕地和建设用地,优先用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创建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和现代农业示范区,完善配套服务体系,形成农产品集散中心、物流配送中心和展销中心。扶持发展一乡(县)一业、一村一品,加快培育乡村手工艺品和农村土特产品品牌,推进农产品品牌建设。依托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农业科研院校和“星创天地”,培育农业科技创新应用企业集群。
八、强化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基础作用
农民合作社发展农产品加工、销售,拓展合作领域和服务内容。家庭农场开展农产品直销。引导大中专毕业生、新型职业农民、务工经商返乡人员领办农民合作社、兴办家庭农场、开展乡村旅游等经营活动。支持符合条件的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优先承担政府涉农项目,落实财政项目资金直接投向农民合作社、形成资产转交合作社成员持有和管护政策。开展农民合作社创新试点,引导发展农民合作社联合社。引导土地流向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
九、强化人才和科技支撑
加快发展农村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加大农村实用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力度。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引导各类科技人员、大中专毕业生等到农村创业,实施鼓励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三年行动计划和现代青年农场主计划。鼓励科研人员到农村合作社、农业企业任职兼职,完善知识产权入股、参与分红等激励机制。支持农业企业、科研机构等开展产业融合发展的科技创新,积极开发农产品加工贮藏、分级包装等新技术。
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探索不同地区、不同产业融合模式。坚持尊重农民意愿,强化利益联结,保障农民获得合理的产业链增值收益。坚持市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营造良好市场环境,加快培育市场主体。发展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举措,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探索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王征兵.中国农业发展方式应转向精细密集农业.农业经济与管理,2011(5):16~20.[2]梁晓东.我国的农业经营形式初探.天津社会科学,2013(4):15~22.
第四篇:中国摸索出多种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模式
中国摸索出多种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模式
赵建华
2017年03月20日18:07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北京3月20日电(记者 赵建华)中国财政部20日对外公布消息说,去年中央财政专项安排12亿元人民币,支持安徽、重庆等12个省(直辖市)开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工作。各地积极探索,大胆创新,摸索出多种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模式。这些模式包括:
——农业内部有机融合模式。以农牧结合、农林结合、循环发展为导向,调整优化农业种植养殖结构,发展高效、绿色农业,以高效益、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为主要内容的“一高三新”农业蓬勃发展,一些传统资源、农业废弃物被综合利用,农业潜力被激发。
——全产业链发展融合模式。从建设种植基地,到农产品加工制作,到仓储智能管理、市场营销体系打造,再到农业休闲、乡村旅游,品牌建设,行业集聚等,形成一条龙发展的“全产业链”。
——农业产业链延伸融合模式。
——农业功能拓展融合模式。在稳定传统农业的基础上,不断拓展农业功能,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生等产业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历史、地域、民族特点的旅游村镇或乡村旅游示范村,积极开发农业文化遗产,推进农耕文化教育进学校。
——科技渗透发展融合模式。在推动现代农业发展中,大力推广引入互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引进先进技术生产栽培模式等,实现现代先进科技与农业产业的融合发展。
——产业集聚型发展融合模式。随着农业产业发展规模的逐步提高,特别是一乡(县)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产业发展呈现集聚态势,产业、产品品牌和价值不断壮大,实现产业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推进。
财政部表示,通过试点,农村产业融合蓬勃发展,产业链条持续延伸,农业功能加快拓展,新型业态不断涌现,产业融合发展正在成为农村创新创业的热点和亮点,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方面的作用和效果日益显现。下一步,财政部将会同农业部,创新思路方法,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另据去年初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国希望到2020年,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总体水平明显提升,产业链条完整、功能多样、业态丰富、利益联结紧密、产城融合更加协调的新格局基本形成,农业竞争力明显提高,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农村活力显著增强。(
第五篇: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调研报告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调研报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有一个新亮点就是增加农民收入,必须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文件指出: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附加值;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农村服务业,扶持发展一村一品、一乡(县)一业;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生态休闲、旅游观光、文化教育价值;扶持建设一批具有历史、地域、民族特点的特色景观旅游村镇,打造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休闲产品。现结合实际,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相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重要意义
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科学把握农村经济发展规律,与时俱进做好“三农”工作做出的重大决策。根据国内外的发展实践经验看,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就是以农业为基本依托,通过产业联动、产业集聚、技术渗透、体制创新等方式,将资本、技术以及资源要素进行跨界集约化配置,使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和销售、餐饮、休闲以及其他服务业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使得农村一二三产业之间紧密相连、协同发展,最终实现了农业产业链延伸、产业范围扩展和农民增加收入。以农业为基本依托,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有利于农民分享三次产业“融合”中带来的红利,有利于吸引现代要素改造传统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有利于拓展农业功能培育农村新的增长点,有利于强化农业农村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促进新农村建设。
二、主要做法
近年来,县政府按照“果菜富民”战略和塬区苹果业、川道棚栽业、全县草畜业的发展布局,确立了“园区引领、龙头带动、项目支撑、服务优化、产业突破”的现代农业总体工作思路。认真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不断调整农业经济结构,有力促进了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持续实现了全县农业经济稳步增长。2014年,实现农业增加值8.7亿元,同比增长6%,占全县生产总值的21.17%。农民人均纯收入8157元,同比增长14.5%。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23.65万亩,粮食产量4.2万吨。全县梨果总面积32.5万亩,其中苹果面积29.5万亩,实现苹果产量25.5万吨,产值8.5亿元,农民人均果业收入达到8500元。蔬菜种植面积达1.2万亩,实现各类瓜菜产量13.6万吨,产值2.1亿元。全县生猪存栏14.5万头、牛存栏3.69万头、羊存栏7.61万只、家禽存栏32万羽。2015年1-5月份,全县预计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8亿元,同比增5.8%,其中农业总产值0.92亿元,同比增5.7%。
(一)农村经济快速发展。2014年,全县农业增加值由2009年的7.6亿元增长至13.12亿元,较“十一五”末增长1.73倍,农民人均纯收入由3484元增加到8157元,年均增长8.5%;主要农产品产量稳定增加,农作物播种面积23.65万亩,增加了5.51万亩,粮食产量4.2万吨,增加了0.37万吨;梨果面积32.5万亩,增加2.5万亩,产量由12万吨增长至25.5万吨,增长2.125倍,产值由3亿元增长到8.5亿元,增长2.83倍;蔬菜面积达2.2万亩,比“十二五”末1.7万亩增加了0.5万亩,各类瓜菜产量由4.9万吨增加12万吨,增加2.45倍,产值7932万元增长到2.04亿元,增长2.57倍。
(二)农业产业化水平持续优化。农业产业化深入推进,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5家,比2009年4家增加了11家,其中省级5个,市级10个。新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261家,比2010年72家增加了189家,其中国家级示范合作社1个,省级百强社2个,省级示范合作社3个,市级示范合作社13个。
(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明显。“十二五”时期,全县加大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推进了果业、蔬菜、农机直补和农村沼气建设等一批重大项目工程建设,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成效。十二五期间新建幼园4.5万亩,建成防雹网1.5万亩,护栏网8500米,集雨窖3260口;建大棚1910座,共建设沼气池7907口、养殖小区27个、服务网点90个、服务中心1处、综合示范基地1处、沼气示范村6个。
(四)农机装备水平不断提升。认真落实农机购置补贴任务,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11.2万千瓦,农机保有量达到20930台(辆、部)。累计建成3000吨气调库3座,2000吨制冷库12座。
(五)农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优质专用粮面积占粮食总面积的20%以上,玉米、豆类等作物结构不断优化,区域布局更加合理,优质苹果、优质瓜菜、优质花椒、优质干果、小杂粮生产等多种经营全面发展,产业经营初具规模,优质高效农业快速发展,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比重提高,2013年成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站,2013年9月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项目建成了试验室,现已投入使用。初步建成了以苹果、大棚蔬菜为主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业产业带初步形成。
(六)农业公共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全面深入开展测土配方施肥,积极探索职业农民培育模式,切实提升了农民的科技水平,增强农业科技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保障了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机械化、信息化和农村沼气、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稳步推进。在北京、深圳、内蒙等地共开设延长苹果直销窗口13处,年销量达到2.5万余吨。基本实现了生产有基地、储藏有企业、营销有组织、流通有市场的产业化经营格局。依托延长农业信息网和建成的村级信息服务站及时为农民提供农业信息服务。
三、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规模化经营程度不高。全县现有耕地面
262496亩,受自然地理环境及农民思想认识因素影响,大量的农业土地资源仍由农户分散经营,规模小、利用率低。靠分户经营的市场主体与全球化市场竞争,既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也阻碍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二)农业产业化水平有待提高。农民与企业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尚未建立,龙头企业与农业基地对接不够,带动本地农民增收的作用不明显。加上对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的扶持政策不够,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化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一方面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模不大,联系农户有限,服务半径小,带动能力弱;另一方面,大多数农业合作社运作程序不规范,社员联系不紧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尚未完善,吸引和凝聚农户共创品牌、抢占市场的能力也不够,直接影响到全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提高和抵御自然、市场两大风险的能力。
(三)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不健全。都市农业是以现代科技为基础,与城市发展紧密融合,集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于一体的现代新型农业,尤其需要一套完善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近年来,虽然我县按照省、市的部署,积极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取得了一些进展。但由于公益性农业科技服务投入不足,农业服务中心人员综合素质不高、知识老化、技术能力低,科技推广体系不健全等没有根本性的改变,与发达地区相比总体上科技普及水平不高。
(四)农业标准化生产相对滞后。现代农业要求没有标准化生产,就谈不上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食品。由于受土地经营规模的制约,农民缺乏标准化生产的热情。近年来,虽然农业、质监等部门努力提高我县农产品质量,但总体而言,农业标准化生产进展不够快,难以在短期内取得长足进展,与生态型、健康型、高效型的标准有较大差距。
(五)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比较落实。农业生产基础条件较差,高标准农田比例低,农机化、农业信息化程度不高,农业防灾减灾能力不够强。这些问题都是影响和制约我县农业发展的突出因素,有待于我们在今后工作中加以高度重视和认真研究解决。
四、下一步工作思路
(一)切实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夯实现代农业基础。一是加强优质苹果基地建设。稳步推进老果园改造,狠抓幼园管理,继续实施“提质增效”工程,全力抓好人才培养、技术管理、市场营销三个体系建设,狠抓节水灌溉和有机肥源建设两个关键,全面推广六大技术,由按季管理向常态管理转变。二是加快蔬菜基地建设。按照布局区域化、基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的要求,抓好新建设施蔬菜基地建设。加快完善蔬菜种苗繁育体系,着力推广工厂化种苗,提高蔬菜种苗集中繁育和统一供应能力。全面推行棚栽产业无公害、有机化生产,提高蔬菜质量安全水平。三是扎实推进粮食增量提质。坚持“稳面积、调结构、提单产、保总产”的粮食生产总体思路,抓好以地膜玉米生产为主的春播工作,大力开展高产创建活动,结合治沟造地项目,组织实施好粮食高产创建、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示范点,确保我县粮食生产安全。
(二)精心实施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引领现代农业加快发展。按照“园区带基地”的发展思路,努力提升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质量和水平,带动主导产业基地建设上规模、上水平。积极谋划建设乡镇示范园区,大力提倡传统产业新型化,发展现代农业生态观光园区,努力打造一些集休闲、旅游、观光为一体的果业、蔬菜等产业相配套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选择有实力、比较成熟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作为建设主体,保证园区建设要素投入和发展内生动力,建立起合作共赢的现代农业经营机制。不断创新融资机制,增加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信贷资金投入,并通过制定优惠条件,打造招商引资平台,吸引社会资本投资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延伸和完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产业链条和经营体系,建立覆盖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产加销一体化经营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园区的经济、社会、生态综合效益。
(三)大力加强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建设,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加快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培育生产大户和家庭农场。积极探索实践承包土地经营权和果园、设施大棚、农业示范园区入股合作等土地流转方式,开展土地银行等流转中介服务组织建设试点,促进兼业农户土地加快向专业大户集中,培养一批苹果、蔬菜、粮食生产大户和家庭农场,促进新型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支持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承担现代农业园区、生产基地和贮藏库建设、品牌创建及农产品营销、加工等项目,促进合作社快速成长为现代农业经营主体。通过多渠道、多方式支持企业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附加值;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农村服务业,扶持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四)强力推进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强化科技支撑。围绕苹果、蔬菜、粮食产业,整合技术力量,组建专家+技术员+试验示范基地负责人的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推广团队,解决我县农业生产中的技术问题。采取县乡村三级联动的方式,加强基层农技人员培训。认真实施好乡镇农技推广站条件建设项目,年内完成所有乡镇站建设,实现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条件建设全覆盖和“四有”目标。
(五)坚持不懈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建设,全面提高安全保障水平。继续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建设,完成县级检测机构建设项目,建成9个规范化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按照《延安市有机农业发展规划》,积极推行“三品一标”认证,切实维护品牌公信力,促进优质优价机制形成。
(六)积极推进农机、信息、生态、防灾减灾等农业物质装备条件建设,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一是着力于农机装备、机械化作业、社会化服务和农机安全水平的全面提升,认真落实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深入开展农机安全监理创建活动,强化农机安全普法宣传和培训,确保农机生产安全。推动农业信息服务终端建设向重点龙头企业、合作社、示范园区加快延伸,建设延长名优特农产品网,做好农业信息的及时采集、编排和发布,维护好网络建设。实施好沼气建设工程,推广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提高“三沼”综合利用水平。加强农业防灾减灾工作。密切与气象部门的合作,强化灾害性天气的预警和灾害防御工作,进一步建立健全农业生物灾害监测预警和统防统治体系,加强苹果蠹蛾等重大农业疫情监测和防控网点建设,推动专业化、社会化防控队伍建设,进一步扩大苹果防雹网和农业政策性保险覆盖面,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
(七)突出生态服务功能,大力发展低碳农业。以节能、降耗、减排、治污和农业资源的循环集约利用及生态环境保护为核心,加快构建农业循环经济体系、农业资源节约体系、农业生态保护体系和农村新型能源体系等“四大体系”,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农业生产对环境的破坏。进一步推进生态农业项目建设,重点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切实抓好畜禽排泄物的综合利用和农作物秸秆的循环利用,推行生态健康养殖,推广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和绿色防控等各项工作。加强生态林业建设,充分发挥现代都市农业洁、净、美、绿的特色,努力构建人与自然,城市与农业和谐发展的环境。
(八)统筹城乡发展,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一是要做好规划。要着眼于我县城乡经济、社会、自然和人的协调发展,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统筹规划、新农村建设空间规划,认真搞好区域村庄布局总体规划,高标准编制集镇和中心村、农村新社区规划。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社会团体的作用,强化对口帮扶、小康建设、城乡基层党组织“结对共创”、城乡一体化试点等多个平台的作用,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