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五轮联动增加农民收入(精选)
论“五轮联动”增加农民收入
方忠敬
增加农民收入是“三农”问题的核心内容,也是当前社会发展的—个热点问题。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有力地促进全县农村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但制约农民增收的因素乃然存在,主要表现在:一是人多地少,农村劳动力过剩,同时农户的土地分散,种植规模小,农业劳动生产率无法显著提高。二是农业综合竞争力不强,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和技术条件比较落后,抗御自然灾害能力比较薄弱;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滞后,农产品加工企业少、档次低,农产品附加值低,仍然存在着农产品结构性和阶段性滞销的问题。三是农业劳动力自身的技能、智力、文化等素质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四是农业的组织化程度低,小生产和大市场的矛盾比较突出。
笔者认为,要突破上述制约因素,必须紧紧依靠结构调整驱动、农产品加工带动、乡镇企业拉动、劳务输出策动和扶持政策推动,“五轮联动”形成一种长效机制,狠抓落实,扎实工作,努力促进农民收入持续稳步增加。
一、加快农业结构调整,驱动农民增收
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新阶段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也是保持农民收入不断增长的根本途径。经过2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农业发展不仅受到资源约束,而且越来越受到市场需求的约束。目前,双峰县的农林牧渔四业的比重为47.2:4.8:42.8:5.2,农业内部四业发展不平衡,林业、畜牧业、渔业所占的比重不高,必须根据自身优势,从战略性主导产业、区域性优势产业、地方性特色产品三个层次上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加快形成优势明显、规模较大、特色鲜明的标准化农产品生产基地。一要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农产品。要认真制订农业产业化布
局规划,出台相应的产业扶持政策,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立足双峰特点,大力发展优质稻、无公害蔬菜、优质茶叶、西瓜、中药材等特色农产品,巩固发展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整合零散的农产品种植基地,扩大种植规模,从规模化到专业化,从市场化到产业化,使特色农产品生产形成规模、品牌和效益。二要加快农业现化建设步伐。抓好优质高产低耗高效实用技术的试验示范推广,提升传统产业,提高经营水平和效益。三耍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创新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形式和经营机制,努力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四要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促进其上规模、上档次,发挥其带动作用。五要扩大专业户;专业村、专业镇的某种或某一类产品的生产经营规模,使其成为当地的一项主导产品。
二、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带动农民增收
农产品加工企业,尤其是乡镇农产品加工企业植根于农村,与农村、农业、农民有着天然、密切的联系。近年来,双峰县认真按照《国务院关于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意见》要求,结合实际,充分发挥农产品资源优势,积极引导现有企业、民间资本和经济能人大力兴办具有特色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当前和今后一时期,必须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一要紧紧围绕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农业效益和农民收入为着力点,制订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逐步实现农产品加工原料生产基地化,农产品及其加工制制成优质化,产加销经营一体化,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协调发展。二要按照农业产业产业化经营的思路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建立和完善企业与基地、农户的利益连接机制。三要加强农产品加工业载体演设,加快产业聚集,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四要改善企业发展环境,尽量减小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的影响,吸引更多的投资者进入农产品加工业;以绿色食品、特色农产品、水产品精深加工为重点;围绕农业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的产业化经营,集
中资金扶持一批规模较大、科技含量较高、辐射带动能力较强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
三、加快发展乡镇企业,拉动农民增收
增加农民收入,必须促进农民充分就业。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是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主要渠道。要通过乡镇企业发展实现农村各种资源的有效配置;加快农业结构调整,通过产业支撑推进小城镇发展,增加农民就业机会,拉动农民增收。—是搞准定位。乡镇企业发展要与农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相结合,与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安置就业相结合,与发展工业小区、市场建设和小城镇建设相结合,坚持以蜮带乡、以工带农、以大带小、以强带弱,整体推进,走集中连片发展的路子。二是选好项目。要选择一些符合国家产业政策、适应市场需求、对环境没有污染或污染很小的项目。要引导乡镇企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储藏、保鲜、运销业,鼓励乡镇企业参与小城镇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等领域的建设;走“专精优特新路子。三是创新机制。要适应市场需求变化、产业结构升级和增长方式转变的要求,调整乡镇企业发展战略和发展模式,引导农村集体企业改制成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等混合所有制企业,鼓励有条件的乡镇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四是打造品牌。乡镇企业要注重品牌策略,树立牢固的名牌意识;注重市场策略,不断开发新产品;注重科技策略,提高名牌产品的档次;注重质量策略,搞好名牌产品的质量改进:注重规模经济策略,增强名牌产品的基础;注重宣传保护策略,增加品牌的价值。五是加强服务。要组织有条件的行业组建专业协会,定期定向地有针对性为企业经营和发展服务,为政府当好决策参谋作用;积极搭建科技服务平台,沟通乡镇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联系,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金融部门要进一步提高乡镇企业的贷款比重。开发适合乡镇企业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硼臣务。政府部门要进一步完善对以乡镇企业的社
会服务,特别是为其提供更好的科技、信息、人才培训等方面的服务,增强乡镇企业竞争力,为农民持续增收提供动力。
四、加大农村富劳动力的转移,策动农民增收
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最大的难题就是农村劳动力富余现象比较严重。因此,必须采取有力措施,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在乡镇企业中、在城乡之间充分就业,策动农民增收。一是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培训和服务。二是改善农村劳动力就业环境。三是拓宽农村劳动力就业渠道。在挖掘农业内部就业潜力的同时,积极拓展二三产业就业空间,着力推进农村“一户一就业”工作,积极鼓励、有序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就业。
五、认真落实各项扶持政策,推动农民增收
无论是农业结构调整驱动、农产品加工带动,还是乡镇企业拉动、劳动力转移策动,关键在于把各项工作措施落实到位,把各项扶持政策落实到位,从而有力推动农民增收。一要切实改进对农业的领导方式。要从过去用行政手段抓农业转到用经济手段抓农业,从过去把主要精力放在抓生产转到帮助发展、开拓市场、搞活流通上来。建立健全农业社会服务体系,完善农村社会服务联动网建设,构建优良的“三农”服务平台,为农业生产提供信息、技术、资金等服务,不断完善农业综合服务功能。二要加大扶贫开发力度。三要大力实施“造福工程”,实行贫困人口的异地搬迁;四要抓好名硕政策落实。进一步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确保农民负担不反弹。
作者系湖南省双峰县老科协高级农艺师方忠敬
第二篇:论增加农民收入的途径
论增加农民收入的途径
农民收入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农民负担是指农民向国家、集体和社会无偿支付和承担的一切费用、实物、劳务和压力的总和。农民负担问题不仅仅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农民收入的增加是党的农村政策能够顺利贯彻执行的最关键因素。实践证明,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真心实意地为农民增收而努力,才能为农村小康打下基础,才能实现农村稳定,才能发展农村各项社会事业,才能赢得农民群众的拥护与支持。同时,农民收入能否增加,也是农村党群关系、干群关系是否密切,社会治安状况是否良好的关键。另外,增加农民收入对于当前扩大内需,开拓国内市场,促进整个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城乡关系的良性互动,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农民收入现状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扭转了农民收入一度低迷徘徊的局面,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从收入构成看,农民收入增长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家庭经营纯收入增长对收入总增长的贡献率显著提高。
(二)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增长远高于城镇居民。
(三)转移性收入的比重依然低位徘徊。农村居民的转移性收入主要来自财政补贴,这部分收入绝对值不高,相对值很低。
(四)财产性收入增速强劲。财产性收入一般指靠动产和不动产获取的收入,如利息、租金、红利等。
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近年来我国农村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农民收入也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农民收入绝对量不断增长,但增长幅度不断下滑;城乡居民家庭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农民收入内部出现了严重的失衡;农村居民家庭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极低;农民收入的来源由以农业收入为主转向来源形式多样化等方面。农民收入增速下滑,城乡收入差距拉大,农民收入的严重失衡,不仅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制约了农村市场的扩大,使农村消费对国民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减弱,也制约着农村的改革、发展和稳定,严重阻碍了我国统一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从而影响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
二、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的因素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党在农村各项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农村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是,在经济发展、农民增收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依然突出,分析其制约因素,主要有:
(一)体制严重影响农民增收。
1、县乡管理体制。
2、宏观管理体制。
(二)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滞后于食品消费结构的变化。(三)依靠提高产品价格增加农民收入的空间越来越小。
(四)家庭经营规模在不断缩小,农村剩余劳动力继续增加。
(五)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下降。(六)农民负担屡减不轻。
三、增加农民收入的基本途径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和农村经济在经济中的基础作用和战略意义十分突出。其基本途径主要有:
(一)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推进产业化经营,最大限度挖掘农业内部可持续增收的潜力。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是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要面向市场,依靠科技,不断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优化品种结构,着力发展优质、专用、无公害农产品,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是提高农业素质和效益的关键,也是适应国内需求变化和国际市场竞争的要求。立足资源优势,加快农产品基地建设,大力发展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努力把产业调优、质量调好、规模调大、效益调高,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发展建设特色农产品产业和基地。
(二)大力推进农业技术的发展,使农业科技真正成为农民增收的支撑力。因此,应促进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运用,大力实施科教兴农,发挥高科技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
(三)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多地少,农民贫穷的主要原因是从事农业的人员太多,加快城市化建设步伐,积极推进农村工业化进程,鼓励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可以拓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空间,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是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商品化运作的基本条件,也是扩大农民收入来源和增加农民收入的治本之
3策。
(四)加强对我国农民收入支持政策体系的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高农民收入,财政资金无疑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目前我国财政支农资金存在着总量上明显不足,结构上不合理的特征,严重阻碍了其绩效的发挥。政府应把偏远落后地区的以经营农业为主且面临经营困境的农民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着重点,按照市场经济体制和公共财政的要求,结合中国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实际,本着建立和谐社会的目标,重点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加快完善财政支农管理体制与财政支农运行机制,建立一个强有力的国家对农民收入的支持保护体系,逐步实现农户家庭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及收入结构的合理化调整。同时,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加大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投入力度,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力度,确保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促进农村消费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真正缩小城乡差距。
(五)制度创新是促进农民增收的关键,要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就必须积极推动以市场化为方向的农村制度改革,为农民收入的增长提供持久的动力。具体包括:
1、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通过促进农地流转,实行农地规模经营,稳定农民的土地使用权以及加快农村土地征用制度改革等,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必要的外部环境。
2、打破城乡封锁和地域封锁,变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为统一的居民身份证一元户籍制度,实现城乡户口一体化管理,为劳动力在产业之间、4地域之间、城乡之间的自由流动和形成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创造条件,并赋予农民以真正的、完全的国民待遇。
3、改革和创新农村金融体制,扩大银行对“三农”服务的范围,通过农村金融体制创新、组织管理制度创新和金融产品创新,根除农村资金市场发育中的制度藩篱,真正解决农民生产经营过程中所面临的资金瓶颈约束。
4、建立和完善包括农村合作医疗、农村养老保险、农村救济与优抚和最低工资标准等内容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切实解除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从根本上增加农民收入。
5、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配置粮食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制度因素是促进资源有效配置的内生变量,制度因素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农民收入增加的成功与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应从缓解和消除二元经济结构矛盾入手,以制度改革和制度创新为突破口,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民增收。
第三篇:增加农民收入 文档
浅论当前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
内容摘要:全面奔小康,重点在农村,核心是增加农民收入。当前,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一是坚定不移地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提高农业产业化程度,不断增强农业竞争力;二是创造条件,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三是把提高农民的素质作为农业增收的支撑点;四是减轻农民负担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保障。
关键词:农民收入,增加,途径
全面奔小康,重点在农村,核心是增加农民收入。增加农民收入,必须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农民收入增长困难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究其主要原因:一是农资价格大幅上涨导致农业生产成本上升,阻碍了农民收入的高速增长步伐。由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大幅上涨导致农业生产成本上升,影响了农民纯收入增长幅度。二是就业不足。农民收入增长困难的深层原因,就是农业中的劳动力总量居高不下,农民的就业极不充分。这是农民主要靠农业难以保持收入增长的关键所在。三是农业组织化程度低。小农户面对大市场仍是目前农村经济的基本格局。这种一家一户分散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与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信息化、标准化、优质化、规模化的现代农业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四是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比较低。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尤其是掌握和运用现代科技的能力差,不能很好地适应当代农业的要求,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了农民向二、三产业的转移。此外,因乱摊派
增加农民负担,也是影响农民收入增长不可忽视的因素。针对以上问题,当前要尽快增加农民收入必须重点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坚定不移地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产业化程度
农业结构性矛盾非常突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产品质量不高,名优产品比例低;二是一般性品种多,专用品种少;初级产品多,加工产品少,精深加工产品更少。三是虽然农业生产的区域化分工有了很大进展,但区域比较优势尚未充分发挥出来,区域性结构不同程度存在“大而全、小而全”问题。由于结构调整滞后,农产品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脱节,从而导致部分农产品“卖难”和价格下跌,影响了农民收入的提高。为此,大力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产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农业竞争力,是解决现阶段农民增收的关键问题。
二、创造条件,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
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转移农村劳动力要广开门路,多渠道并举。
1、拓展农村就业领域
一是要放手发展中小企业特别是服务业,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二是要支持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服务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农民增收拓展新的门路。
2、加强对农民进城务工的引导和管理
农民外出务工就业已成为目前农民增收最直接、最有效的来源。政府一要引导、规范劳务输出,二要促进土地流转,土地出租后,农民可以放心进城务工,不适应还可以回到农村务农,既有利于发展,也有利于稳定。三要抓好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四要为农民外出务工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减少盲目性,降低务工成本。
3、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
以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服务业为重点,在小城镇形成符合当地特点的支柱产业。要把完善农村市场体系和社会化服务等与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使之尽快完善功能,集聚人口,发挥农村地域性经济、文化中心的作用。
三、把提高农民的素质作为农业增收的支撑点
1、积极引导农民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政府应该通过多种途径,帮助他们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转换脑筋、拓宽视野,克服小农意识和小富即安的思想,鼓励他们面向市场,发挥所长,艰苦创业,勇闯新路,把他们培养成有较高素质的新型农民。
2、积极开展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逐步建立起一支以政府为主导,农业科技工作者、农民和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宏大的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发挥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示范带动作用。带动科技流、信息流、资金流向农村扩散。
3、加强农民教育和培训,全面提高农民的素质
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培训,首先要抓好文化基础教育,加大农村教育的投资力度,努力提高农民子女的入学率。其次,加强专业技能培养。第三,强化农民进行包括现代农业知识、法律知识、市场营销知识在内的各种知识的学习。同时要在农村举办各种各样农民短训班,结合产业结构的调整,加大新技术的培训力度,来提高他们增收的能力。
四、减轻农民负担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保障
坚定不移的减轻农民负担,确保农民的增收不会因其他隐性负担的增加,从而为农民的增收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实现农民增收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健全民
主、科教文化进步、社会繁荣、人民生活殷实的重要手段之一。实现农民真正增收,关键是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农业,用市场的手段抓农业,要有跳出农业抓农业的新思维,最终才能从根本上让农民摆脱贫穷,实现增收。
第四篇:论增加农民收入的基本途径
论增加农民收入的基本途径
一、改善农民的生产经营环境,增加农民的收入
农民的生产经营环境由二个部分构成,一是市场环境,二是社会环境。
对农民来说市场环境主要指与农民生产经营活动密切相关的产品价格波动情况。作为生产者,农民一方面要从市场上购买从事农业生产活动所需的各种生产资料,如劳动工具、机械、化肥、农药、种子等。另一方面,农民还要将自己的劳动成果——粮食、棉花、油料以及鱼、肉、蛋、奶等拿到市场上去出售,这样,市场环境的好坏就会影响到农民收入的增减。
在农业生产成本构成中,农业生产资料占有很大的比重,如果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幅度过大,就会加大农民的生产成本,减少农民的收入。据山东的一项调查披露,我国的几种主要化肥早在1995-1996年的时候就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碳铵、尿素、磷肥95年较94年上涨50%;农药、农膜涨幅也在30%以上,1996年的农资价格上涨小于1995年,但仍高于全年商品零售价总指数8%的上升幅度,农资价格的上涨,使1996年粮食生产成本比1995年上升了51.6%.[1]
农业生产资料与农业生产成本的关系表明,如果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幅度小于农产品价格上涨幅度,或是农产品价格不跌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略有下降,都可以使农民的收入得到一定增加,然而,这种情况至少当前在我国还没有出现。
为了降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对农民收入造成的不利影响,国家应当调查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的原因,努力控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如果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是由供给不足所致,那就应当加大对农业生产资料企业扩大再生产的扶持力度,使农业生产资料的供给与需求达到平衡;如果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由垄断行为引起,那就应当努力消除垄断,增加农业生产资料生产企业之间的竞争。
市场环境对农民收入造成影响的第二个方面是农产品的售价,如果农产品价格上涨,在其他条件不变前提下,农民的收入增加;如果农产品价格下跌,农民的收入将下降。
实际情况是自1997年开始,我国主要农产品收购价格逐年下降,1997、1998、1999、2000年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指数分别是上年的95.5%、92%、87.8%和96.4[2].这表明市场环境从1997年开始就变得对农民不利起来,如果把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考虑进去,对农民而言,市场环境恶化的时间还要提前2-3年。
应当说,我国政府早就注意到了农产品价格下跌对农民收入造成的不利影响,朱镕基同志在任国务院总理期间,有一次回答记者提问时曾坦言:我最感到头痛的问题是如何增加农民收入问题。
当农产品价格下跌造成农民收入下降时,最有效的办法是减少农产品的供给,促使农产品价格回升,这样做并不违背市场规律,也不是没有先例。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美国政府就一直采取鼓励农民限产、减少农产品的市场供给、维护农民利益的政策。美国政府1961年出台了一项政策,明确规定如果农场主停耕至少20%的耕地,且主要用于土壤保护目的,农场主可以从政府得到停耕土地正常产量50%的现金或实物补偿,如果停耕土地超过20%,政府可以把补偿比例提高到60%[3].我国由于农业人口众多,照搬美国的政策也许行不通,但美国政府通过控制农产品供给总量、维持农产品总的价格水平、维护农民利益的思路则可以为我们参考。
除市场环境外,社会环境也是影响农民收入增减的重要因素之一。所谓社会环境是指各级行政组织以及为农民提供各种服务的单位和部门的总称。如学校、医院、水电供应、电信、金融部门等。
社会环境是农民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重要外部条件,农民需要多种多样的社会服务,农民离不开它,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如果国家对这些为农民提供各种服务的组织和部门的行为规范不够,对他们监督不力,这些组织和部门也会侵犯农民的利益,造成农民的实际所得下降。
这些年在一些地区出现的违反国家规定超比例地提取“三提五统”费用,中小学乱收费,电力部门随意提高电价,农民领结婚证也要交纳一定费用等情况,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为农民提供服务的部门
第1页
和机构侵蚀农民利益的一面。
改善农民生产经营的社会环境,就是要减轻农民的社会负担,就是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控制各级行政部门向农民伸手、摊派,就是要制止为农民提供服务的部门违反国家政策向农民乱收费、乱加价,一句话,就是要努力消除各种侵蚀农民利益的行为与现象。社会环境好起来了,农民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社会成本就会下降,收入就会相应地增加。
二、引导农民走品质与价值扩大型再生产道路,增加农民收入
农业扩大再生产有二种基本模式,一是外延式扩大再生产,一是内涵式扩大再生产。
农业外延式扩大再生产是在农业技术水平不变前提下,通过增加农业劳动投入,通过扩大农业耕种面积,使全国一次性播种面积和复种面积大幅增加,同时使全国农产品总量得到增加的一种再生产模式。在我国农产品供给已经相对饱和的情况下,这种扩大再生产从根本上来说行不通,它只会使农产品供过于求、价格再次下跌,农民的收益不仅不会因此而增加,反而还会下降。
农业内涵式扩大再生产指在不增加活劳动投入、不扩大农业耕种面积前提下,通过增加技术投入,使农业生产在原有基础得到扩大的一种再生产模式。
农业内涵式扩大再生产有二种后果,一种后果是农产品总量在原有基础上大幅增加;另一种后果是农产品总量不增加,但品质提高、品种增加、价值大幅度增加。
只有后一种结果出现时,农民的收入才会增加,因为前一种后果与外延式扩大再生产一样,也会造成农产品供过于求和农民收入下降,这是我国只能引导农民走品质与价值扩大型再生产道路的根本原因。
走品质与价值扩大型再生产道路,首先要帮助农民树立商品生产意识。所谓商品生产意识,简单地讲就是以市场为导向进行生产的意识,它包含着以最少投入、最大产出、获取最大利润的经济理性思维的成熟。我国是一个小农大国,农民的商品生产意识淡薄。小农经济的最大特点是自给自足,自己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因为自己要吃粮食,农民无论如何要种几分地或几亩地,以保证自己有粮食吃;因为自己要吃菜,农民还要留出一点地种蔬菜,以保证自己有菜吃,如此等等。大多数中国农民都把自己的精力分配在数10种不同农副产品的生产上,而不能集中精力生产一、二种能给自己带来最大收益的农产品,农民这种以自己的需求为导向进行生产的思维特点,不仅严重地阻碍了农业生产专业化程度的提高,而且还严重地阻碍了农产品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从而限制了自身收入的增长。由此可见,引导农民走出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生产模式和思维模式,培育他们的商品生产意识和市场观念,是实现农业品质与价值扩大型再生产的关键。
其次,还要努力提高农民的文化知识水平。无论是采用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成果、学习先进的农业耕作方法,还是收集和分析农产品市场信息,对农业生产成本进行核算,都涉及到文化知识问题。文化知识水平低,就难以完成上述任务,而我国当前农民的文化知识水平状况,又实在难以令人乐观。
在我国农村常住人口中,文盲占19.2%,小学文化程度占38.2%,初中文化程度占36.9%,高中文化程度及以上者占5.7%[4].这组数据表明,我国农村常住人口的整体文化水平偏低,特别是小学以下人口竟高达57.4%,农民的这种文化水平状况是我国引导农民走品质与价值扩大型再生产道路的一大障碍。
由于提高农民的整体文化水平是一项长期任务,而我们又不能等到农民的文化水平提高了之后再去引导他们走品质与价值扩大型再生产的道路,这就决定了我国在近期内必须花更多的精力去做好农业科学技术成果的推广与示范工作,以此去弥补农民由于文化知识水平的低下而在汲取农业科学技术成果方面的不足。
此外,努力提高农民的资本积累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同样也十分重要。这二种能力都是要求农民具备一定的经济实力,农民只有具备了一定的经济实力,才可以去扩大再生产,才可以在技术上进行投入;另外,农民对技术的投入并非总是万无一失,万一失败,还要求农民经得起失败的打击,这也涉及到经济实力问题,经济实力弱,农民就经受不起失败的打击,失败了就难以重新站起来。
第2页
我国农民的经济实力如何呢?除少数农业比较发达的地区外,大部分地区的农民经济实力较弱。上海农民人均收入达到了5409.11元水平,他们的资本积累能力较强,实现品质与价值扩大型再生产相对容易些;中西部地区的农民年收入平均水平分别为2183.08元和1542.73元[5],这些地区的农民资本积累能力较差,他们中的许多人一年劳动下来,除去各种开支后就所剩无几了。无疑,这些地区的农民实现品质与价值扩大型再生产存在较大困难。
这就使中西部地区的农民陷入了这样一个怪圈:
帮助中西部地区的农民走出这个怪圈的办法是发展农村信贷体系,弥补农民经济实力不足的弱点,对农民学技术、买技术、应用农业技术成果给予扶持。还可以鼓励农民建立股份合作组织,以克服一家一户在扩大再生产过程中显示出来的经济实力不足及抗风险能力差的弱点。
三、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
首先,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可以为农民带来农业以外的收入。
刘易斯认为,在存在农业剩余劳动力情况下,农业劳动力的边际生产率可以为零,因此,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不会对农产品的生产与供给造成影响。以我国为例,1980年以来,我国农业大约转移出去
1.8亿剩余劳动力,其中1.3亿人进入乡镇企业,5000多万人进入城市经商务工,尽管在不太长的时间内农业转移出去了这么多劳动力,但我国农产品的生产与供给并未受到影响,而是在不断持续增长。见下表:
从表一可以看出,20多年来,我国的农产品供给一直在增加(2000年部分农产品的生产总量下降是持续几年的农产品价格下降所致),这表明,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并未以牺牲农业生产为代价,外出劳动力创造的价值是农民收入的增加部分。
有关研究表明,在城市打工、经商人员一年的收入约为1410.60亿元人民币,其中带回或寄回农村的货币收入为766.6亿元[6];对于在乡镇企业务工农民的收入也可以大体上估算出来,以1.3亿乡镇企业务工农民每人每年收入4000元计算,在乡镇企业务工的农民全年的总收入约为5200亿元人民币,除去基本生活开支,在乡镇企业务工农民一年带回家中的货币收入约为2800亿元人民币。在经济比较发达的浙江、福建、山东等省份,农民的非农收入分别达到了其纯收入的78%、66%和54%[7],农业转移出去的剩余劳动力对增加农民收入的贡献已十分明显。
除此以外,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还有利于农户扩大生产规模,增加农民的收入。
但是,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实践来看,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并未出现这种效果,即农户生产规模扩大不明显,农民收入的增加与此关联不大,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是因为:
(1)从1980年到现在,由于城市建设用地、道路建设用地,加上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原因,我国每年减少耕地面积约1000万亩[8],20多年共减少了2亿多亩可耕地,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腾出的空间大部分被这一因素抵消。
(2)人口增长量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量大体持平。1983年底,我国人口总数为10亿2495万人,而到2000年底时,我国人口达到了12.6333亿,17年间全国净增人口约2.3838亿,这些新增的人口大部分在农村,他们不断地填补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后留出的空间,从而使得从静态角度上看,农村务农劳动力基本上没有什么减少,加上耕地减少因素,农村务农劳动力人均拥有耕地面积不是上升了,而是下降了。
这种情况表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成效打了折扣,由于转移出去的农业剩余劳动力终将成为市民、终将会与农村脱去联系,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第一个积极后果会慢慢消失,而只有第二个积极后果是长期的,因此,我国必须严格控制农业耕地面积减少速度,严格控制农村人口增长速度,同时还必须继续采取各种措施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使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第二个积极后果显现出来,使农户生产规模有所扩大,因为从长远来看,增加农民的收入无论如何都离不开这一点。
第3页
笔者做了一个简单的测算,一个以种粮为主的农民必须耕种20亩土地才可以达到8000元的年收入水平,这意味着中国的14.9亿亩耕地只能容纳7500万农业劳动力,加上渔业、牧业、水果种植及其它农副业生产的农民在内,整个农业只能容纳1亿农业劳动力,其余农业劳动力都必须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转移,向城镇转移。
也即是说,从静态角度上看,我国农业还要转移1.8亿劳动力出去,从人口增长、从动态角度上看,我国农业还要转移3亿多劳动力出去。
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在1980-1990年期间以每年平均626.5万人的速度向乡镇企业转移,1991-1995年期间以每年平均617万人的速度向乡镇企业转换[9],此外,90年代以来,中国每年大约有5000万农村劳动力自发地进城寻找就业机会[10],由于这个劳动力数字不是一年形成的,而是从80年代后期逐步形成的,因此,用14年平摊,每年平均进入城镇经商、务工的农业劳动力约为357万人,乡镇企业和城镇二者合起来每年平均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约980万人;随着中国经济规模的继续扩大,城镇和乡镇企业每年大约可以吸纳1000万农业剩余劳动力。以这一农业劳动力转移速度进行推算,从静态角度上看中国需要18年完成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从动态角度上看,中国需要28-30多年才能完成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从而使每个农业劳动力平均拥有的耕地面积达到20亩的水平。由于存在高技术革命推动、汽车消费推动、房地产消费推动、农村需求增长推动、外资继续看好中国经济发展前景等诸多有利因素,我们对中国经济继续保持20-30年高速增长充满信心,对中国的乡镇企业和城镇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能力也不怀疑,但是,中国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必须进行适当的转换。从80年代开始到现在,我国的农业劳动力转移基本上属于压力型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即由于农民人均拥有耕地面积少,农业容纳不了如此多的劳动力,从而迫使一些劳动力外出谋生。随着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农村务农劳动力年龄的老化,在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前提下,农业劳动力的耕种能力呈下降趋势,当农村每个劳动力的平均耕种面积达到8-10亩时,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必须调整为机械推动为主,即应当在此时加快农业机械化步伐,以机械劳动替代人的劳动,继续推动农业劳动力转移向纵深发展,否则,农业劳动力的过渡转移有可能导致粮食生产出现危机,现在一些地方抛荒现象严重在某种意义上已向我们发出了应当调整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的信号,对此,我们应当多一份清醒。
第4页
第五篇:增加农民收入情况汇报
关于农民增收工作情况的汇报
印台区农业局(2010年7月2日)
一、基本情况
近三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都保持24.1%的增速,2009年全区实现农业总产值4.05亿元,同比增长5.14%。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806元,增长22%。(其中:工资性收入1526.97元,占40.12%,同比增幅18.85%;家庭经营收入1943.34元,占51.06%,同比增幅24.49%;财产性收入47.19元,占1.24%,同比增幅24.18%;转移性收入288.5元,占7.58%,同比增幅22.19%)。今年,我局承担的县域经济指标是实现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21%,达到4605元,农业生产总值增长11.1%,达到4.5亿元。我局通过对农村居民现金收支情况进行监测,上半年,全区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2943.73元,增长40.04%。其中:工资性收入1405.33元,同比增幅14.19%;家庭经营收入1349.51元,同比增幅90.1%;财产性收入16.39元,同比增幅46.47%;转移性收入172.5元,同比增幅14.87%。
我区在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增加农民收入方面主要呈现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以苹果为主的主导产业逐渐占据农民家庭收入的主导地位。2009年,全区苹果总产量16.5万吨,苹果亩均
纯收入2638元,果农人均苹果纯收入4688元。随着果业的不断发展,果业在农民增收和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果业已成为广大农民特别是果农脱贫致富的主要来源,成为全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畜牧、蔬菜、烤烟、干杂果、矸土加工、运输等区域性高效特色产业稳步发展,也已成为区域性农民增收的稳定产业。
(二)农民劳务收入快速增长。据调查报表统计,2009年我区务工人员年平均收入9600元,近两万名外出务工人员每年可为区获得近两亿元的经济收入,仅此一项可为全区农民每人增收1500余元。
(三)强农惠农政策促进农民转移性收入。自2002年农村税费改革实施至今,全区农民负担实现“零税赋”。发放退耕还林补贴、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农机具补贴、地膜玉米补贴、苹果栽植补贴等,使农民得到的实惠明显增多,同时,农村水利设施建设、农村道路建设、农田基础建设、移民搬迁等一系列惠农项目,极大地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为促进农民增收提供了有力支持。
(四)农民财产性收入增长缓慢。由于我区城镇化程度低,农村市场还处在初期萌芽阶段,农民投资意识及能力都还很低,导致农民财产性收入在我区增长缓慢。
二、存在问题
经过多年努力,我区加快农业产业化,增加农民增收工
作取得长足进步,农民收入逐年提高,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农村惠农政策的宣传的广度和深度还应进一步加大。依据本次调查问卷的结果来看,群众对有关“三农”方面的政策有80%都能回答出3条以上,但仍有20%是农村的老人、妇女对“三农”问题不管不问,但由于农民自身文化程度的限制,他们一般不会自己积极主动地去关注党和政府的政策。区委、区政府虽然做了大量的工作去宣传,使得政策深入群众,但仍有极少部分弱势群体,对“三农”政策的知晓率较低。
(二)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目前,全区农民耕地面积少、灌溉条件差、机械化程度不高,养殖设施落后、农产品技术含量低,农业生产抗御自认灾害和市场风险能力弱,增产不增收的现象较为严重。目前全区烤烟生产主要为二、三类地,大部分较为偏僻,田间道路较差,其中个别地块仅能满足人行,往往是生产地烤烟不能及时进炉,造成不必要的损失。部分烟农和新发展烟农的烤炉建设缓慢,成熟的烟叶不能及时烘烤,腐烂在烟田,也给烟农的收入造成损失。目前还存在部分烟农没有烤炉的现象,自己建存在资金困难,靠烟草公司建,还有时间等待和农户生产规模不够(烟草公司规定种植15亩烤烟才建一个烤炉)的问题。金锁关姚湾村、袁家山个别农户因没有烤炉,出现
烟叶贱卖的现象。畜禽饲养环境差。农户散养选址大多仅限于房前屋后,建筑简易,管理设施不配套,交叉污染严重,增加了畜产品的不安全因素。
(三)生产经营粗放,专业化生产程度低。整体来看,我区农业生产和流通仍处于较粗放的低级发展阶段,还没有实现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变,优势主导产品未见端倪。包装、保鲜、冷藏和加工数量少,延伸增值能力低,高科技、高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的名优产品少,缺乏市场竞争力。生产科技含量较低,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相对较差,大部分农户仍以传统耕作为主,管理粗放,产量低。另外农村现在务农农民大部分属于年龄较大,妇女较多,他们文化程度低。根据调查冯家塬村,苹果是农民的主导产业,但亩均收入仅为2000元左右,而较广阳、高楼河等苹果主产区亩收入却在4500——5000元之间,果农收入存在较大差距,造成差距的主要原因还是管理技术跟不上,果农缺乏配套的、现代的务果技能,致使果园收入较低。村民杨源财告诉我们,他家种有4亩果园,平均每亩收入1000——2000元,可就化肥、农药来说每亩的投入就在500元以上,再加上靠天吃饭,遇上冰雹、暴雨等灾害性天气,能保本就不错了,何谈什么收入。
(四)技术培训跟不上,农民生产技能差。近年来,全区的各涉农部门在农民技术培训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
于发展农业产业化,增加农民收入方面还存在很大差距。一是技术力量薄弱。全区区级农业技术人员现在不到100人,难以适应农业产业化的需求;另外技术人员知识老化,跟不上新形势下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步伐。二是技术服务体系普遍滞后,特别是乡镇、村级农业技术网络不健全,技术队伍小,技术培训、指导跟不上,导致农民培训跟不上,生产水平参差不齐。据调查,在果业方面全区区级果业技术人员现在不到10人,全区苹果总面积已发展到近30万亩,平均1名专业技术人员要负责3万亩的果园技术指导服务工作,指导任务量大,很难完成所承担的技术指导任务。畜牧业情况也是不容乐观,缺乏专业的技术人员。基层畜牧兽医方面的专业人才尤其是一些农村急需的牲畜配种员、兽医严重缺乏。奶牛、母猪空怀现象严重,畜禽因病死亡现象仍时有发生,直接降低了养殖效益。
(五)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全区农业主导产业总量较小,辐射带动作用强的龙头企业匮乏,企业与农户之间没有完全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一家一户分散经营风险较大。农业产业化经营链条短,农产品加工水平低,缺乏深加工、附加值高的产品,加工增殖率低。另外家庭承包经营模式制约了产业规模化发展。受长期以来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经营的传统模式影响,导致产业规模小而分散,很难形成种养大户,客观上制约了产业化发展,不利于形成规
模,形成基地。
(六)生产资金缺乏,融资困难。通过本次调查问卷可以看出,近年来,中央、地方虽然出台了不少强农惠农政策,给农民带来了较多的实惠,但对以种粮、务果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广大农民来说,种子、化肥、农药、种畜禽等农用物资价格的上扬,致使广大群众生产成本提高、生活压力较大。在调查过程中,不少农户还告诉我们,农业关键性的时节正是用钱之时,也正是缺钱之时,而这时农民首先想到的就是贷款,可贷款程序复杂且人情味太重,致使普通群众被拦在了贷款门外。从烤烟种植情况看,不管是大户还是农户,每年进行烤烟生产是都会因为资金难题。08年生产一亩烟需要水费60元、煤电120元、如果加上雇工(一亩地需要300元)费用,其他费用200元,种植1亩烤烟需资金680元。60%的烟农都没有生产必要的资金来源。
三、建议及对策
(一)、持续推进“果业立区”战略,巩固扩大农民收入主阵地
一是实施规模化经营。坚持每年新建苹果园3亩以上,消灭国道、省道、乡村主干道及果区的空地,使苹果由国省道向骨干道延伸,向乡村到覆盖,构建果业长廊。坚持平地苹果和山地苹果共同发展,鲜食国与加工果齐头推进,进一步扩大苹果产业规模。二是实施标准化生产。全面开展标准
化生产技术培训工作,大力普及欧盟、中国良好农业规范、生态、、有机等标准化生产技术,加强标准化队伍建设,积极创建各级示范园和果业强乡镇,全面提升果园标准化生产水平,提高果品附加值。三是完善服务体系。以乡镇、村为重点,建立健全区、乡、村、户四级苹果技术服务网络,加强果农培训教育和农民专业经营合作社建设,不断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自我发展能力。积极参加各类果品交易活动,依托果业龙头企业,不断扩大与国内外果品营销组织的交流与协作,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不断提高印台苹果的知名度和市场份额。四是果区生产环境。实施项目整合、资金捆绑的投入机制,加快果区道路、灌溉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改善果区生产条件。加强果园防雹站、防雹网建设,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大力发展果园沼气,推动“果-畜-沼-窖-草”循环发展模式,建立生态果园。五是延伸苹果产业链。在继续扶持和壮大现有果业企业的同时,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建设和发展一批苹果采后处理、果箱、果袋、果肥等果业配套企业,进一步延伸苹果产业链条。不断扩大和完善“企业+协会+农户”发展模式,实施企业和果农双赢,推动全区果业产业计进程。
(二)大力发展“一村一品”,拓宽农民收入渠道 一是抓好干杂果经济林建设。充分利用“四荒地”、“四旁地”、低产农田等宜栽地资源,稳步扩大干杂果经济林面
积;加强干杂果管理技术的宣传和培训,不断提高管理水平;积极推广干杂果经济林五项丰产栽培技术,进一步提高干杂果经济林的综合效益。二是稳步发展烤烟种植。积极推进烤烟种植的规模化、集约化发展,进一步加强对烤烟种植专业村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技术培训、种植管理、烟炉建设、烘烤及销售等服务力度,促进烟农增产增收。三是大力发展蔬菜种植。在镇区、厂矿周边和川道地区大力发展旱地蔬菜和反季节蔬菜,同时以明瑞、“绿万家”牌蔬菜等龙头企业为依托,实行蔬菜深加工,延长蔬菜产业链,增加菜农收入。四是积极发展畜牧养殖。全面落实生猪养殖扶持政策,积极推广“果-畜-沼”一体化循环发展模式,引导广大果农大力发展家庭适度规模养殖,重点扶持养殖小区和专业大户,推进畜牧产业集约化发展。五是不断壮大三产服务业。进一布壮大第三产业规模。发挥北关地区商贸集中的优势,并与陈炉古镇旅游开发相结合,着力打造集旅游观光、消费购物、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经济圈。积极发展面向区内厂矿的服务业,活跃农村市场。在柳湾、周陵等城市周边大力发展“农家乐”,不断拓宽服务项目,提高服务水平,增加农民收入。
(三)扩大劳务输出,增加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 劳务输出是有序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区域经济实力的有效形式。针对目前全区农村劳动力较为富余的基本情况,应进一步扩大劳务输出规模,努力增加
农民的工资性收入。一是积极搭建劳务输出平台。坚持以区劳动力市场为中心,11个乡镇(办)劳动力保障事务所、3个驻外劳务输出基地为辐射,不断巩固全区农村劳务输出阵地。充分发挥各级各部门的对外联系作用,广泛捕捉用工信息,为全区的劳务输出牵线搭桥。二是切实加强技能培训。按照市场化、社会化的要求,坚持“先培训、后输出”的原则,以区职教中心和乡镇农技校为基地,大力开展面向不同阶层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劳动、心理素质、政策法规教育,严把质量关,逐步推行劳动力预备制度和资格证书制度,努力提高劳动者技能素质,着力打造印台劳务品牌。三是加强劳务信息管理。建立劳动力资源档案库,做到劳务人员家庭情况、文化程度、技能水平、就业愿望“四清”。加强职介机构建设,实现区、乡、村三级联网,劳务信息资源共享,为用工单位和求职者提供优质服务。加强与在外打工者的联系,掌握更多更广的用工信息,形成“隐形劳务输出点”。
(四)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农民工资收入 一是解放思想,鼓励全民创业。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各项政策,坚持把借助外力(招商引资)与激活内力(全民创业)结合起来,引导农民转变传统观念,树立敢闯敢拼的思想,积极把积蓄转为投资、把资金转为资本、把资本变为股本,大力开展全民创业、家庭创业、自主创业,不断增加农民的资本性收入。二是落实政策,激发全
民创业。按照“非禁即入”的原则,鼓励并规范农民和合作组织进行多种经济领域。农民从事个体经营,3年内免收登记类、管理类和证照类的费用,免征营业税、教育附加税和个人所得税。外出经商务工农民回印台创办企业的,享受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创办企业的有关优惠政策。鼓励农村能人积极投身创业热潮,变能人为老板。充分发挥区创业培训中心的作用,建立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积极开展创业指导、创业咨询和有关信息服务,努力提高城乡创业者适应市场的能力和创业成功率。三是强化服务,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对九洲果业、大匠农科、九九红醋业等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基础好、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在资金、技术、土地、人才等方面给予重点帮扶,努力培育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高辐射带动能力。围绕苹果加工、畜牧养殖等农业优势产业发展,积极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市场前景好、环境污染小、劳动力密集企业,促进城市人才、资金、技术、项目进农村,以工业化带动农业化,促进城镇化发展。
(五)认真落实惠民富民政策,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 转移性收入在城乡居民收入分配、降低区域之间和城乡之间收入差距方面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作为典型的投资拉动型地区,印台要紧紧抓住国家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地区转移性支付力度的有利机遇,认真落实各项惠民政策。一是认
真落实好借个补贴政策。重点做好农村低保户、农村五保户对象的副食品补贴和肉食品补贴等价格补贴工作,使农村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妥善安臵。二是认真落实好社会保障政策。重点做好农村医疗合作保障、社会福利救助等工作,彰显社会保障功能,确保社会和谐稳定。三是认真落实好农业补贴政策。继续做好退耕还林补贴、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农机具补贴、地膜玉米补贴、养殖补贴等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兑现落实,带动农民转移性收入的增加。
(六)、推进创业要素资本化,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快推进农村改革,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通过土地入股、租赁和资金、技术合作等形式,把农民的土地优势变成资本优势,资源优势变成资产优势,增加股本收入。积极规范发展土地股份合作,引导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折价入股,实行保底分红,增加红利收入。对符合要求的农村集体经营组织进行股份合作制改造(如林权制度改革),将集体资产所有权量化到人,变成农民的资本,增加股权收入。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特别是高中后、初中后的“两后生”培训,努力培养实用性人才,增加农民技能性收入。
(七)、加快小城镇建设,加大农民转移力度 根据印台区“果业立区、工业强区、旅游兴区”三大战略和“一体两翼”经济发展布局,确立小城镇功能定位、发
展规模和发展方向。积极争取多方资金、集中利用有限资金,抓好基础设施建设;想法设法吸引社会、个人、集体、区外客商带资进镇,参与小城镇开发建设。在全面落实国家和省上出台的一系列支持小城镇建设政策的基础上,研究出台一批优惠政策扶持小城镇建设。积极鼓励农村群众进入小城镇务工经商,由农民向居民转化,促进小城镇繁荣发展。
(八)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探寻适合我区土地流转制度。一是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对机耕道、田间道路、灌溉沟渠、防雹网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农户对机耕、灌溉、排水、防雹、用水等方面的需要,满足农业产业化对基础设施的要求。在烤烟种植区域,加大对烤烟种植户烤炉建设力度,争取使没有烤炉和新增的烟农解决无烤炉的后顾之忧。二是建立适合我区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继续扩大基地规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三是加快农村安全饮水工作,解决农民饮水困难、苹果园灌溉等问题,切实达到农田增产、农民增收致富的目的。
(九)、加大科技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科技致富能力。一是狠抓科技投入,壮大科技队伍。大力引进果树科技人才,不断提高全区专业队伍科技水平。要以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建设为突破口,以乡镇为重点,建立健全区、乡(镇)、村三级农技推广服务网络组织,配备区、乡、村级农业、果树、畜牧业技术人员。大力开展对科学种养技术培训,提高农民
整体素质。二是按照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要求,抓住印台区被列为全省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区的机遇,进一步整合各类教育资源,建全服务体系,积极开展多渠道、多层次的农村实用技术和务工技能培训,全面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一是认真实施好“人人技能”工程。充分发挥区职业技术学校的职教功能,通过“零学费入学”、“工读结合、扶贫助学”等形式,广泛开辟生源,吸引城乡青年入学就读,教会一技之长,为实现就业奠定基础。二是强化对农民的实用技术培训。围绕主导产业和农民的脱贫项目,聘请专家和技术人员,开展苹果四项关键技术、家禽饲养、大樱桃、烤烟栽植等技术培训,确保每个农民都能掌握1-2项实用技术,不断提高农民的致富能力。以“雨露计划”为载体,加大对农村青壮年妇女的培训力度,增强广大农村妇女的创业本领,促进农村家庭增收。三是大力实施“人才强区”战略。继续落实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享受双份工资待遇和政府科技津贴的政策,坚持每年招录引进各类优秀本科生10名以上,鼓励选派技术人员到基层开展支农、支医、支教活动,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慧保障。
(十)制定优惠政策,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的支持力度。要用政策手段加大对农业产业化发展所需资金、信贷等的支持力度,解决农业产业发展所需资金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