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三节集约集群优化发展新型工业
第三节集约集群优化发展新型工业
抓住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历史机遇,围绕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目标,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营造良好的体制政策环境为重点,着力培养凝聚人才,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产业基地建设,促进高新技术和资源型加工业快速发展,为促进我县产业结构升级、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一)打造低碳经济园区,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充分发挥陵水的资源环境优势,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规划建设低碳经济园区,打造功能布局合理、配套完善、环境优美、交通便利的现代化园区,树立品牌效应。重点建设中新智慧企业村、互联网产业基地、创意设计企业村、IT产业园,争取建设中关村企业园区、游艇研发中心。积极推进惠普亚太能源研究院、惠普软件外包中心、惠普服务外包中心、惠普软件外包学院、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南海研究院等项目。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综合竞争力为核心,积极发展软件研发、服务外包、海洋生物制药、新能源和新材料等相关产业,加快引进高新技术产业落户陵水的步伐,争取每年引进2到3个高科技项目。
(二)加快发展资源型加工业
结合陵水自然资源和农副产品资源特色,研究制定相关优惠措施,一方面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现代企业模式,另一方面鼓励扶持传统资源加工型企业升级改造,加强先进技术和先进工艺应用,改革创新生产经营方式。积极发展海产品、热带果蔬、冬季瓜菜和黄灯笼辣椒加工等项目,加快英州农副产品加工、新村海产品加工2大园区建设,继续做大做强资源型加工业、旅游装备制造业、酒店用品制造业等,将陵水建设成为以资源型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轻工业基地。
(三)积极发展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
切实贯彻落实鼓励支持引导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和民间投资等法规规章及政策措施,积极鼓励扶持民营经济和本地中小企业发展。健全完善中小企业投资环境,引导中小企业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旅游商品加工业以及与新型工业、休闲度假旅游业和热带现代农业相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服务业。加快建设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信息服务网络和小企业创业基地,加强对中小企业发展的服务。
第四节积极发展热带特色现代农业
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为重点,加快发展深海渔业,大力发展休闲农业,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力争2015年农林牧渔业产值达53.6亿元,平均每年递增11.5%。
(一)提高农业产业化、现代化水平积极创建“国家有机农业生态示范县”,按照建设“热带现代农业基地,南繁育种基地和全国冬季瓜菜生产基地”的要求,加大冬季瓜菜、热作、水果、海洋养殖捕捞和畜牧五大产业的培育力度,支持通过土地使用权流转推动五大产业向规模化、现代化方向发展,扶持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打造品牌产业。实施“373”工程,即发展3万亩橡胶、7万亩有机绿色农业、3万亩设施农业。实施“十户万头、百户千头、千户百头”工程,扶持畜牧业发展。
平原地区着力发展设施农业,做好良种良苗的引进、培育和推广工作;山区重点发展有机禽畜养殖业、有机水果种植业、生态林业和生态旅游业;沿海地区重点发展观光旅游业、近海养殖业、远洋捕捞业、农副产品加工和流通业。
(二)加快发展深海渔业
扶持渔民造大船闯深海,发展远洋捕捞业,争取每年新造20艘大吨位渔船。推广深水抗风浪升降式网箱养殖,加快发展集约型、规模化养殖业。推进英州赤岭港万吨泊位渔港和新村水产品加工园区建设,完善我县渔业生产基础设施,努力将新村中心渔港建设成为集交易、仓储、配送、运输为一体的水产品物流中心。依托海洋主题公园建设加快发展休闲渔业新兴产业。
(三)积极发展旅游休闲农业
促进热带特色农业与旅游相结合,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展示、田园观光、农业生产体验、瓜菜采摘、花卉、农家旅馆、渔家乐、特色餐饮、垂钓捕捞、观赏捕鱼等乡村旅游产品,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建设旅游村庄、风情小镇,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积极开发农家乐、渔家乐、林家乐等参与体验性的特色餐饮项目,加快农业发展,提升农民增收空间。
(四)用好用足惠农政策,加大农业投入保障力度
抓住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的政策优势,用好用足中央和省的惠农政策,落实农业补贴、小额贴息贷款等各项强农惠农政策,进一步提高惠农补贴标准。
加大农业投入与转移支付力度,在使用中央财政补贴资金和省财政补贴资金的基础上,利用县财政资金给予适当累加补贴;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的稳定增长
机制,保证财政对农业的投入;提高财政贴息额度,延长财政贴息期限,带动金融资本及产业资本对农业的投入;构建农村金融有效便捷的资金信贷机制,解决生产中的资金瓶颈问题;探索农业保险机制。
第二篇:产业集群发展
产业集群发展
一、集中一集聚一集群
(一)集中
在集群发展的起始阶段——集中过程中,产业园区的政策环境要素和设施配套要素是吸引园外企业入驻的最大原因。
在此阶段,园内企业因为地理上的集中而形成了有别于分散的单个企业的生产效率优势和成本优势,即基于资源共享的效率优势和基于议价能力提升的成本优势。但是,由于集中仅仅是整个集群过程的最初状态,初步地表现出集群的地理集中性特点,产业关联及其薄弱,不能形成相互配套的产业协作和产业链关系,产业层面的集群优势几乎为零。同时园区企业对地域的嵌入性和依附性不强。
因此,处于集中阶段的产业园区产业集群利用空间上集中的已基本形成了园区经济总量上的规模,赋予了集群企业一定的竞争优势,但难以较好发挥集群的外部规模效应。
(二)集聚
产业园区由集中而集聚的提升,是产业园区向集群方向发展的中间阶段,在此提升过程中,园区企业依托的主要是区位优势、产业基础、市场规范和服务配套要素,四者构成了园区企业向某一产业集聚的基本条件。由此,在具备了上述四大要素的企业集中的园区中,产业具备了明显的行业特征,产业园区的发展指向了特定的产业,从而形成集聚。
此时,产业园区的竞争优势逐步扩大;生产效率优势一方面表现为基于资源共享的效率提高,另一方面表现为专业分工引起的效率提升;产业园区内的产业协作增强,企业间的合作规模扩大,使得成本优势覆盖了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两大部分。
(三)集群
集群是产业园区的发展方向,而集群形成的基本要件除了上述两阶段的要素外,还必须具备人文环境、集群特色、产业配套及创新企业家群体四大要素。
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集中,例如中关村、硅谷、新竹等,都具备了地理集中性、根植性、柔性精专、合作网络性、创新性、自组织性等特征,创新体系逐步形成,产业园区的发展进入新的层次。同时,产业园区也不再是集中于集聚状态下的“松脚型”的产业园区,而是嵌入本地社会文化中的园区集群。
二、辐射接受中心一向内辐射中心一向外辐射中心
(一)辐射接受中心
在辐射接受中心的产业园区产业集群层次上,园区进入集群发展阶段,相对集聚,辐射接受中心的产业形成了明显的优势产业,显示出较好的产业链效应和较强的产业竞争力。但是,辐射接受中心往往只实现了产业园区的生产加工功能,园区功能相对简单,其竞争力的提升相对而言是被动的,有赖于外部技术的流入。
因此,此类园区具备一定的集群优势与产业竞争力,但产业升级与竞争力提升主要依靠接受外部产业辐射。
(二)向内辐射中心
辐射接受中心发展到一定阶段,产业园区的产业集群将超越生产加工的简单功能,而跃升到向内辐射中心的层次。在此阶段,产业园区的优势产业形成了面向集群内部辐射作用,即优势产业中的具备了较高的研发、生产、营销、管理等各方面实力的龙头企业,首先产生了寻找新技术、开拓新市场的意识,并在市场竞争中不断扩张,从而对园区集群内部相对弱小的企业发挥辐射作用和示范效应,带动整个集群共同提升竞争力。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充分扩大到整个地域范围,区域品牌逐步形成,区域创新功能得到发挥,集群在当地的根植性也有所增强。
(三)向外辐射中心
向外辐射中心具有强大的品牌效应和技术输出效应,是所属行业的品牌中心和技术创新中心,它不仅对园内企业有辐射力,使集群整体呈上升式发展,同时对于同行业的园外企业都有极强的示范效应和辐射力,使大批的外部企业成为其代工生产企业,甚至使外部企业形成专门的集群为其提供配套支持。
分散的企业由集中而集聚而集群,产业园区的集群由辐射接受中心而向内辐射中心而向外辐射中心,这就是产业园区产业集群发展的基本逻辑轨迹。
第三篇:发展新型工业加快转型跨越(2011.4.12)
发展新型工业加快转型跨越
近年来,我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追赶长浏望、领跑大湘南”目标,充分发挥区位交通和资源优势,着力转方式、调结构、促转型,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业经济在转型升级中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2010年,全县完成GDP163亿元,增长37.71%;财政总收入11.07亿元,增长37.86%;完成工业增加值68亿元,同比增长22.8%,其中规模工业完成增加值58亿元,增长28%。今年一季度,全县工业完成增加值12.86亿元,同比增长26.8%; 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0亿元,同比增长49%。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坚持以项目建设为引擎,培育产业促转型。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强大引擎,大力实施“新型工业化奋进年”和“产业项目建设大会战”活动,加快培育壮大新型工业。一是精心谋划项目。积极对接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导向,精心谋划储备了一批大项目、好项目。突出抓好矿产品和农产品精深加工,重点策划准备了黄沙坪矿多金属利用、宝山矿业30万吨阴极铜、银星公司10万吨富氧炼铅以及年处理生猪30万头肉制品加工等投资上亿元项目30余个。同时,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策划包装了36万吨石头造纸、3.2万千瓦的荷叶风力发电等一批低碳产业项目。二是加紧启动项目。对各个重点准备项目,安排专门班子和人员做前期工作,并通过上争外引,及时嫁接上马,推动重大准备项目陆续从计划层面转入实施阶段。2010年全县共启动实施重点工业
项目35个,投资概算130多亿元;今年拟实施重点工业项目48个,总投资概算212.98亿元,其中:新建项目20个,投资127.77亿元;续建项目12个,投资70.21亿元;招商启动项目16个,投资15亿元。这些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可实现年产值500亿元、税收30亿元以上。三是强力推进项目。进一步完善领导责任机制、推进机制和督查考核机制,切实加强跟踪调度,实行挂图施工、倒逼推进,促推在建项目早竣工、早投产。2010年以来,我们通过积极开展“企业服务年”、“新型工业化奋进年”和重点项目建设百日攻坚活动,帮助企业融资近10亿元,解决各类困难和问题130余个,掀起了项目建设高潮。2010年启动的35个重点工业项目完成投资26.7亿元,其中建成投产企业22家,投产率达68.9%。
二、坚持以工业园区为平台,集聚产业促转型。坚持“园区兴工、特色兴园”战略,将园区作为第一平台来打造,推动了园区跨越发展,桂阳工业园今年被评为“全省最受公众关注的产业园区”。一是进一步优化园区布局。规划确立了以县工业园为中心,以长富、共和、宝山、芙蓉、燕山、春陵六个项目区为支撑的“一园六区”29平方公里大工业园区建设框架,明确界定了各项目区发展方向,初步形成了矿产品精深加工、能源建材、电子信息、轻工制造和食品药品加工五大产业集聚发展格局。同时,围绕提高产业集中度、打造特色专业园区,引导建设了家具产业园、百万吨石墨加工城和桂阳贯耳(温州)工业园三个“园中园”。二是进一步完善园区功能。按照“两年大建设、三年大变样、五年大成效”的思路,先后投入3亿余元建设了15条共36公里园区连接道路、30万平方米标
2准厂房及办公、娱乐等配套设施,大大增强了园区承载能力。三是进一步增强园区实力。坚持新上产业项目向园区布局、生产要素向园区集聚,加大引企入园,打造实力园区。2010年完成园区规模工业总产值107.3亿元,同比增长139.8%;完成园区规模工业总产值67亿元,同比增长86%;完成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23亿元,同比增长54%。
三、坚持以资源优势为依托,提升产业促转型。坚持以转方式调结构为主线,立足自身优势和现实基础,着力推动“桂阳矿业”等传统优势产业“两型”化、高端化、品牌化。一是主动靠大联强,做强优势产业。坚持优势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加快推进矿产资源整顿整合,先后引进湖南有色、中国五矿等战略投资者,重点启动实施了百万吨多金属利用、百万吨干法水泥、30万吨电解铜等重大产业项目建设。二是加强技术改造,延伸产业链条。按照“两头拉长、中间拉大”的思路,拉长产业链条,主攻精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通过引进成熟技术和工艺,顺利完成了银星、联合锰业等一批铅锌冶炼企业的技术改造,大力支持兴达环保、锐驰矿业、申湘尾矿回收等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形成了电铅、精秘、白银、氧化锑、金属锌等9大品牌,有效提高了资源利用率。三是淘汰落后产能,促进节能减排。按照建设“两型社会”的要求,严格落实国家产业政策,顶着减少工业产值20亿元、减少税收近亿元的巨大压力,关闭淘汰小型铅冶炼、水泥厂等落后产能企业30余家,加快了产业升级和节能减排步伐。
四、坚持以招商引资为动力,承接产业促转型。积极抢抓我县 3
被列为湖南省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加工贸易试点县的契机,大胆先行先试,扩大对外开放,不断实现承接产业转移的新突破。一是打造承接“洼地”。先后出台了《鼓励投资暂行规定》等政策性文件,对转移企业给予最大优惠和扶持,实行行政事业性收费除国家、省、市收取的部分及有偿性技术服务费外一律免收。积极推进行政审批“两集中、两到位”改革,全县行政审批提速50%,最大限度地降低了企业营商成本。同时,对引进企业实行全程跟踪服务,真正使企业“引得进、留得住、做得大”。二是构筑承接平台。用足用活“先行先试”34条政策,积极创新方式,多方筹资,大力推进标准厂房建设。在2009年建成18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并实现当年全部招租的基础上,2010年全县园区完成标准厂房建设30.78万平方米,完成投资3亿元。今年又安排建设30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已竣工标准厂房利用率100%,呈现出“项目等厂房、厂房促项目”的喜人局面。三是加大承接力度。着力加大招商考核,创新招商方式,增强招商实效。先后引进了顺发制衣、台达电子、亚泰鞋业等一批沿海产业转移企业及东莞方中集团、中建南方公司、广州贯耳公司等一批战略投资者。2010年全县新批外资项目9个,实际利用外资5343万美元,增长7%;实际利用内资18.27亿元,增长32.4%。
桂阳县经信局
2011年4月11日
第四篇:安康新型工业发展的调查
安康新型工业发展的调查
政协安康市经济科技委员会就安康工业发展课题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大量的、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近期又历时一个多月,深入“一体两翼”5个县区20多家工业企业,就推动安康新型工业发展问题进行了深度调研。经过调查与深入思考,就以下问题形成了几个方面的意见,希望能够从宏观层面和全局高度对消除安康新型工业发展羁绊,促其进入快速通道有所帮助。
一、准确把握安康工业战略定位与发展现状
“十一五”时期,随着人们思想的解放与认识的深化,工业经济在安康经济发展进程中的战略定位渐渐明晰,要不要发展、能不能发展工业的问题渐渐有了清晰的答案,发展什么样的工业、如何发展工业的问题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与经验、教训的不断累积渐渐有了清晰的认识,市场经济的运行模式与安康市情的融合、对接使安康工业的发展路径渐渐有了明晰的取向。工业强市的发展思路很大程度影响着各级领导和全市人民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新型工业作为安康经济发展的第一引擎被市委、市政府明确定位。经过全市上下的努力,一个以立足资源、彰显特色、聚指成拳、后继勃发的工业经济发展之路把安康经济社会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从2005到2010五年之间,三次产业比例结构由25.5:29.8:44.7调整为20.5:39.6:39.9。截止2010年底,全市全部工业产值225亿元,增加值82.7亿元;规模工业191.6亿元,增加值71.1亿元,分别较十五末增长了2.92、2.91倍。工业企业入库税金11.3亿元,占全市入库税金总量的43.86%。全市规模工业企业302户,较十五末净增215户。材料工业规模企业141户,产值86.62亿元,占比规模工业产值45.21%;能源工业规模企业23户,产值26.25亿元,占比13.7%;生物医药规模企业23户,产值14.5亿元,占比7.57%;食品工业规模企业66户,产值40.26亿元,占比21.01%;丝绸工业规模企业10户,产值8.26亿元,占比4.31%。亿元以上产值企业47户。企业创新能力增强,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工业化率达到25.9%。2011年,全市全部工业产值预计达到330亿元,增长42%。增加值115亿元,占比27.85%;规模工业300亿元,增加值105亿元,增速27%。新型材料、清洁能源、富硒食品产业雏形业已形成,生物医药、安康丝绸有所发展,循环经济初现端倪,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步伐逐渐加快,城市经济随着交通、物流环境的改善快速成长,社会文明随着经济环境的改善日新月异,安康经济社会的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良好势头。
二、科学遴选新型工业突破方向与战略支撑
客观的讲,安康工业经济的发展目前还处于工业化初期。这一时期的工业发展,具有多相位、多层次拓展空间。在省委、省政府循环发展框架下,新型工业的发展无疑成了低碳、循环、绿色安康发展模式的优先取向。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期,安康工业经济的发展,必须确立以跨越式发展为基调,以新兴产业引进、培育为核心,以循环发展为取向,以特色资源精、深加工为重点,以新型材料、清洁能源、富硒食品产业建设为突破,着力培植生物资源、装备制造、节能环保三大产业,形成六大战略支撑。
突破新型材料工业。新型材料工业的发展要以提升安康矿产资源开发深度、拉长产业链条为支撑。按照《安康新型材料产业发展规划》,我们应当千方百计的将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国内、外前沿技术结合起来,采取以商招商等方式,引进一批具有原始创新能力的企业嫁接改造现有企业,在新型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硅材料和新型化工建筑材料领域培育一批知名品牌,以此打造安康新型材料基地,引领安康材料工业的发展。
突破清洁能源建设。清洁能源是新型工业最倚重的资源,安康在此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水电产业可以做强做大,关键是要打开通道、理顺关系、加快速度、为我所用。开工建设火电项目将使安康一举建成水、火综合能源基地。以太阳能、风能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被当今世界发达国家普遍纳入“绿色振兴计划”,我们有条件尽快挖掘资源潜力,完善产业规划,配套相关政策,与周边经济区要素禀赋衔接起来,建成与之相配套的能源与载能工业基地,以此奠定安康清洁能源的基础地位。
突破富硒食品产业。富硒食、饮品产业的发展、产品的研发与高附加值产品品牌打造在安康既有独特的资源优势又有现实的市场需求,是安康新型工业具有战略意义的一个产业,对于安康的循环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对此,我们应当给予特别的关注、倾注特别的心血、配置特别的资源、配套特别的政策、投入特别的精力。要以天然绿色富硒农产品、林产品、畜产品以及饮用水、茶饮、酒类、果蔬等加工品开发为重点,强化原料基地建设,强力推进产业融合,不遗余力、着力打造“中国硒谷”,努力形成安康新型工业与循环经济的一个强大的增长极。
与此同时,我们还要在生物开发、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方面狠下功夫。
强化生物资源开发。特色生物资源开发应着重突出开发深度。对此,我们有条件在四个方面发力,促其成为真正的支柱:中药材、黄姜是安康不可小视的生物资源,应以产业化药源基地建设为载体,积极寻求与国内外大型药企合作的途径与方式,进行生物医药研发与产品开发,建成安康“中药材之乡”;烟草是安康较为成熟的生物资源开发项目,要千方百计做强做大、做优品牌;生物化工是安康特色资源开发的又一重点,潜力巨大、不可小觑;丝麻纺织安康拥有宝贵资源与生产传统,要千方百计拉长链条,促其成为完整的产业,以此奠定生物资源开发基础,形成一个真正的支柱。
发展装备制造产业。在目前条件下,依托关天、成渝、江汉、中原几大经济区的发展,安康已经进入周边机械、电子、轻工等制造业配套半径,具备了发展装备制造与配套产业的能力。目前,我们已经引进了以汽车制造配套产业和轻工产品为主要内容的部分项目,我们需要进一步扩大战果,强化与周边装备制造业领域的关联与承接,拓展制造业发展空间,力求打造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推进装备制造业发展。
培育节能环保工业。节能环保、循环发展是新型工业的本质特征,由此引发的能源、交通、医疗、信息等一大批新兴产业部门的兴起引领着工业领域的革命性跨越,催生了电动车、混合燃料车、光伏、LED等产业发展,主导着新型工业的发展进程。瞄准节能环保工业,不仅符合“低碳经济模式”与省委、省政府给予安康“循环式发展”的地域发展战略定位,更为重要的是可以以此为契机,争取中、省政策支持,培植出一个全新的产业,使安康工业经济的发展根本上从落后的现实中脱颖而出,实现真正意义的跨越。
三、认真研究工业发展障碍因子
多次调查结果显示,安康工业经济的发展确实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集中体现在以下方面:
体量小、层次低、实力弱,缺乏大企业、大集团支撑。企业户均注册资本276万元,千万元注册资本企业459户。工业经济“一矿独大”,产业层次低、产业链条短,传统工业仍然居于主导地位。2010年规模工业产值、增加值仅占全省的1.72%、1.77%,工业化水平分别低于全国、全省21.6、26.2个百分点。
企业创新能力不足、活力不够。企业家队伍严重不足,企业法人文化层次较低,管理团队素质不高,企业内部人才匮乏、观念陈旧问题突出。部分企业管理粗放,科技水平不高,品牌意识不强,核心竞争力较弱,投资项目存在一定的重复性和盲目性。资源掠夺型企业较多,新兴产业企业稀缺。
全社会对工业经济地位、作用认识不足,社会化服务能力不足。一些部门工作作风不实、服务理念不强、创新意识不够,没有把为企业提供贴心服务作为安康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和工作职责;一些部门工作人员政策学习不够、工作能力不强、工作效率低下,一定程度存在着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等公权私用问题;企业急需的生产服务、教育培训、管理咨询、市场营销、技术开发、环境保障、法律援助等服务需求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满足。
政府支持企业发展手段有限。中、省、市出台的政策尚未完全落实到位,政府资源没有得到充分整合,投入不足与资源浪费现象并存。产业工人技术培训、就业引导与人力资源储备满足不了企业需求。现行政策缺乏吸引人才的能力,拥有的工业管理人才存在一定的浪费现象。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企业办社会现象让企业背负着沉重负担。
企业发展面临巨大压力。一是融资难。县区融资平台缺位,抵押政策与形势发展契合不够。体制内融资需求无法满足,体制外融资成本无力承受;二是用电难。由于电网基础设施不匹配,加之企业分布散乱,用电难、电价高、用电成本不一问题比较突出;三是用地难。企业用地审批周期长、程序多,项目落地成本较高。园区落户企业土地开发投资强度缺乏刚性约束;四是用工难。小、微企业招工难、用工荒、员工队伍不稳的情况较为突出;五是税费重。因为体制、程序等原因,面对企业困境缺乏相应的贴、减、免、缓政策支撑,纳税成本和缴费负担使许多企业倍感压力。
四、凝心聚力推动新型工业发展进程
未来五至十年时间是安康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追赶型、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安康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坚持工业化为统领,新型工业为引擎,新兴产业为支撑,产业融合为支点的工业经济发展方式。改造存量,扩张增量,彰显特色,提升效益,奋力追赶国、省经济发展步伐。围绕这一思路,建议从以下方面发力。
强力推进现代农业。农业是区域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基础性产业,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是推进安康城镇化、工业化、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前置条件。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三农”问题,以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与产业化建设为抓手,着力实施茶叶、魔芋、畜禽、水产、山珍、粮油等特色产品产业基地与大品牌打造。按照循环发展要求,把现代农业作为生态、环保、循环工业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用抓工业的理念与技术手段谋划现代农业发展。要转变粗放发展模式,把城镇建设、乡村建设、项目建设结合起来,用城镇的人气和基础设施带动乡村,用乡村的发展带动项目引进、建设,用项目建设促进乡村、城镇发展,以此打造新型工业第一车间。
着力突破新兴产业。安康新型工业的发展,首当其冲的是要立足特色资源、拉长产业链条、着力突破新兴产业。使安康这一欠发达地区能够发挥自身优势,彰显地域特色,充分运用新兴产业的发展打破工业经济由低向高渐次演进的发展规律,跳出亦步亦趋的定式,实现真正意义的跨越。新兴产业是技术密集型与资金密集型共同作用的产物,拥有关键技术与雄厚实力是产业生根发芽的基础,产业的形成过程既是研发过程,也是产业化、市场化过程,在此过程中,仅靠市场调节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举全市之力,采取非常手段,深入调研、科学规划、舍得投入、非均衡配置,力求在以新材料、新能源、特色生物资源开发与节能环保为重点的某些领域强力突破,以此推动安康工业经济的跨越。
加大项目建设力度。项目建设是提升存量、扩张增量、加快安康工业化进程的不二法门。为此,我们需要在四个方面狠下功夫:千方百计、大力支持存量大、中、小、微企业的发展,夯实本土工业基础;依靠科技、强化质量、培育品牌、提升效益,打造规模企业方阵;强化产业龙头建设,努力培养大型、龙头骨干企业;立足区域特色资源与前沿技术的完美结合,着力培植“小巨人”企业。在此过程中,我们要始终不渝的突出招商引资这个战略重点,强化产业招商与区域性招商,把经常性招商与节会招商结合起来,努力吸引国内外知名企业入驻安康,带动上下游配套企业的进入。要进一步密切与中、省部门的战略合作,抢抓一切有利资源,壮大安康工业基础。要加大项目实施推力,加速项目落地、建设。要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围绕工业企业的发展,积极提供以信息技术、商贸物流、金融支持、法律服务、员工培训等方面的三产服务,形成服务业产业集群,促进新型工业发展。
提升资源开发效益。我市面临的工业化道路还很漫长,距离中、省发展水平还很遥远。发展新型工业、提升资源开发效益,我们必须建立在先进技术基础上,将高新技术渗透到各个产业之中。从这个意义上讲,科技对资源开发效能建设具有决定性意义,进而影响着安康新型工业的走向;企业原始创新能力是企业、产业发展的生命,也是效能建设的关键,直接决定企业、产业的市场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为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当务之急是针对性配置政府资源,着力培植具有原始创新能力的企业群体与企业家团队,聚集强劲的内生动力,促进优势产业的生成与可持续发展。
增强园区聚集能力。进一步深化对加快高新区与县区工业园区建设的认识。把园区作为安康经济的龙头、工业发展的关键、“一体两翼”的骨架与脊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主要抓手;要完善园区建设思路,突出园区建设重点,创新园区建设机制,破解建设资金难题,加速园区配套建设,切实增强园区聚集能力。要让利于民、让利于企,认真解决园区建设中失地农民的生存、发展问题。控制企业入园成本,提升项目落地效率。真正实现群众实惠、老板发财、财政增长、社会发展,使园区成为财富裂变的金地、企业家创业的乐园。
高度重视环保问题。工业及其企业的发展,必须按照安康“循环式发展”的政策导向与新型工业的发展要求,坚持人、自然资源、企业生产、产品消费与废物利用相协调的原则,必须坚持产业内部循环与产业之间的循环相融合的原则,必须坚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统一的原则,走一条安康特色的新型工业发展之路。这条路子,需要我们的各级政府、企业法人和全市人民必须具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必须具有居“优”思危的忧患意识与造福子孙的责任意识,必须具有科学的政绩观与财富观,必须立足当前、着眼未来,真正实现经济发展、环境优美、社会和谐的良好氛围。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发展经济的轨道上来。
努力营造发展环境。企业是工业经济的基本单元,企业的发展直接影响着工业经济的发展质量,进而影响到安康经济社会的发展进程。为此,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政府改革,加强政策与政府推进机制研究,使经济制度和经济政策同新型工业发展道路相匹配,使企业能够获取强大的发展能力与创新动力;必须千方百计、着力解决工业发展的交通、电网等硬环境建设问题,以构建高效、便捷、安全、经济的大交通、大电网为目标,构筑辖区高标准路网,打通外出快捷通道,加速跨境电力输送与安康城乡电网建设,更好的承接关天、成渝、江汉、中原经济区辐射,提升资源配置效益;要着力解决企业融资、资本运营、信用担保、综合服务几大问题,积极拓展产业服务业、企业服务业、家庭服务业、个人服务业相关领域,以服务业的充分发展解决结构调整中就业与企业发展问题;要最大限度的激发全民创业热情,努力营造亲商、安商、富商、崇商的社会环境;进一步密切与周边经济区的协作,加强与核心圈的分工合作,努力实施园区对接与产业对接,提升物流服务质量,力求建立较为紧密的产业承接合作构架;要努力营造舆论环境,加强对内宣传,把人们的思想统一到加快新型工业发展上来。强化对外宣传、推介,让外界知道安康具有良好的发展氛围、充裕的环境容量与独特的资源优势。强化舆论监督,在净化安康发展环境上发挥优势、奋力作为。
第五篇:关于南江加快发展新型工业的思考(模版)
关于南江加快发展新型工业的思考
青理东
发展县域经济,工业是主力,实现工业化是加快南江发展的必然选择。我县作为国家级贫困县,区位劣势明显,经济基础薄弱,不论是“硬实力”,还是“软实力”,都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不相适应。南江工业如何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笔者在此提几点建议。一要将优势产业向“园区”集中
按照企业进园区、工业走廊化的模式,以交通干环线为轴线,突出工业走廊、工业城镇建设,形成结构合理、联系密切、发挥优势的点状式工业布局。制规划、强设施、建园区,将优势产业向园区、基地集中,以产业聚集,形成强大的产业势能,带动经济发展。
(一)制规划,明确目标。规划编制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要推进经济快速发展,必须加快《南江县新型工业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实施工作。一是做好企业发展规划。分企业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企业发展方向、发展重点、发展目标、保障措施,具体落实新产品开发和技改投入计划,加快企业规模扩张。二是做好行业发展规划。对工业支柱产业资源情况进行调查摸底,结合重点投资区域的产业布局、可用资源和基础设施条件,就建材、矿业、食品、能源等工业分行业制定发展规划。三是做好园区中长期规划,优化产业布局,明确功能定位和发展重点。
(二)强设施,夯实基础。继续构建大交通,完善城乡大电网,保护生态大屏障,进一步优化园区的供水、供电、通讯、交通以及园区绿化等基础设施。以通企道路建设为重点,抓好公路整治,保障公路畅通,提高通行能力。抓好电网改造,形成结构合理、供应充足、保障有力的电能供应系统。坚持“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抓好环境污染治理,努力实现资源效益、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落实相关优惠政策,完善城镇和园区功能,增强生产要素聚集能力和产业承载能力。
(三)建园区,集聚发展。重点抓好以坪河、柳湾、沙坝为基础的矿产工业园,以东榆、乐坝为轴心的建材加工小企业园建设,县城至乐坝工业经济走廊建设,做大做强优势企业。加快企业向工业走廊、园区集中,发挥园区在构造平台、项目落地、资源消耗、改善环境、企业效益、落实政策、集中管理、集约发展等方面的优势,走产业聚集发展道路。二要将优势企业向“集团”集中
树立“堆罗汉、做乘法”的现代企业发展理念,整合资源、捆绑项目,强弱互补、强强联合、集团经营、规模发展,搞创新、促转变、施龙策,着力打造一批主业做强、多元发展的工业企业旗舰。
(一)搞创新,做响南江新型工业品牌。“借名兴县”,做响品牌。依靠科技进步,积极推动冶金、建材、煤炭、加工等传统工业立县产品不断升级换代。加大产品结构调整,培育发展“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基地化、专业化生产的特色经济。重点发展粮油制品、干果制品、茶制品、中药材制品、菌类加工、薯类加工、旅游工艺品、水泥、冶金、煤炭、石材等11个特色产业及相关立县产品。进一步把南江黄羊、长赤翡翠米、云顶大叶茶、米仓山牌核桃、金银花饮料、南江石材等品牌培育成为国际国内知名品牌。五年内争取再培育5—6个国家级、省级名牌产品,切实提高工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二)促转变,做大南江新型工业集团。必须围绕“三个转变”(“分散型”向“规模型”转变,“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内向型”向“外向型”转变),充分整合县内、县外两种资源,加快规模集约发展。发挥煤炭、冶金、水泥、石才、果、茶、药、牧等重点产业资源优势,积极鼓励、支持、引导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收购、联合等方式,组建四川秦巴煤炭集团、四川米仓林业集团、四川翡翠粮油集团、四川北牧黄羊集团等加工、建材、能源大公司、大集团,把一个个小企业联合起来闯市场,向集约化、规模化和集群化方向发展。
年内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户,力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增加值、利税分别比上年增长25﹪、20﹪、20﹪。
(三)施龙策,做强南江新型工业旗舰。坚持“扶强龙、治病龙、引外龙、兴小龙、育新龙、成龙群”,立“支柱”、栽“大树”、造“旗舰”。一是全力扶优扶强“龙头”企业。在继续扶持原有矿业、种养等产业 “龙头”企业的基础上,再确定一些企业为我县的重点“龙头”企业,实行分级扶持和联动扶持。二是推进老“龙头”改革,治好“病龙”。支持铁山公司、煤电公司等一批老企业加快技改扩能建设,用体制、机制和技术创新激活企业生机。三是加快中小企业发展“兴小龙”、“育新龙”。着力抓好东榆、乐坝等中小企业孵化园建设,形成结构合理、联系密切、区域优势明显的工业企业“龙群”。
三要将优势资金向“重点”集中
切实抓好重点产业、重点产品和重点区域的工业发展。对符合工业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在同行业中优势明显、代表性强,产业链长、技术先进,成长性好、市场空间大,带动广大农民增收致富和吸收劳动就业能力强的特色工业企业给予重点支持。引导和鼓励企业不断探索融资的有效办法和措施,争项目,引外资,积累资金,盘活资本,破解企业发展资金难题。
(一)集民资,主动发展。“政府资金搭台,民间资金唱戏”。一是鼓励调动各方的投资积极性,鼓励入股经营,吸收社会投资,实现合资办企业。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基础、社会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开放型的投资格局。二是构建银企合作平台,加强与金融部门的衔接,积极偿还企业贷款,防范金融风险;采取剥离、核呆等手段,化解企业债务,减轻企业负担。三是充分发挥企业融资担保作用,规范企业融资担保中心运作方式。用好用活国债资金和开发银行贷款,鼓励金融部门加大对企业经济投入,降低贷款门槛,简化贷款手续,解决企业“贷款难”问题。
(二)争项目,助推发展。围绕“工业四百万”工程目标,重点实施“四个一批”(深度储备一批、争取开工一批、加快建设一批、建成投产一批),扎实推进“1668”工程,切实抓好工业项目的建设、招引、储备和推介工作,促进工业经济提速增效。一是“争取大项目”。在准确把握国家的产业扶持政策和投资导向的基础上,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围绕加强财源建设,集中力量论证、争取和实施一批市场前景好、科技含量高、创税能力强的大项目、好项目。二是积极争取政策。通过各种渠道,积极向上级争取工业技改补助、特色产业开发、农业产业化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扶持和促进其快速发展。三是积极争取各类政策性补助资金和转移支付资金。在全力以赴争取大额类项目资金的同时不放松对零星专项资金的争取,努力增加全县发展资金运筹总量。
(三)引外资,强势发展。树立“借资兴县”、“借力兴县”、“你发财、我发展,你获利、我得税”的意识。以旅游、矿产、绿色食品等优势资源为“资本”,以优惠政策和良好投资环境为“卖点”,围绕“主攻川陕、突破西部、拓展全国、比选客商”的思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高档次、高起点地“引外龙”。设立专业化的招商引资机构,组建专业化的招商队伍,积极融入西南区域合作的宣传推介,做好工业项目的策划包装工作,适度打扮,使靓女更靓。如:青石、花岗石、大理石开发空间和潜力大,必须重点包装,引进一批石材龙头企业,增强石材城辐射带动能力。采取常驻招商、网上招商、组会招商、以商引商等形式全方位争取外资进入南江投资置业。
四要将优势科技向“企业”集中
树立“人才兴县”的观念,高度重视工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制定优惠政策措施,千方百计把各层次、各梯次的专业技术人才、高级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工人向企业集中,提高科技含量,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一)提高工业人才素质。按照“班长抓班子、班子带队伍、队伍促发展”的思路,切实加强企业内部的企业家、营销人员、科技人才三支队伍建设。通过市场“赛马”,选拔、培
养高素质的人才,积极引进外来人才,培养壮大乡土人才。完善激励约束机制,表彰奖励有突出贡献的法人代表、管理团队、技术人才。
(二)推进企业技术进步。依靠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搞好技术创新,加强现有产业的技术改造和提升,“借智兴县”。一是鼓励和支持企业加快日产2500吨熟料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塑料编制袋生产线建设以及竹坝铁矿二期扩能中段掘进、李家河铁矿扩能、秀水河铁矿改扩建、煤电公司技改扩能、铁山公司和秦巴煤炭集团、红潭河煤矿等企业技改扩能建设。二是依托南江火炬节能技术研究所,进行新型工业技术的自主创新与研发。鼓励和支持南江矿业集团建立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发挥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在我县工业经济发展中的示范带动作用,加快科研成果转化。三是鼓励和支持企业信息化项目建设,推进信息技术在设计、生产、管理、营销等环节的应用,通过应用信息网络技术使企业的市场、营销、管理与国际、国内大市场实现快速接轨。
(三)优化企业发展环境。坚决制止“三乱”,为南江工业企业发展保驾护航。政府从小事抓起,实施“城乡清洁工程”,从“扫地”抓起,用“扫地不力就扫人”的办法有效地促进发展环境的优化。部门切实转变服务观念、服务方式,主动服务,提高服务质量,积极为企业排忧解难。干部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思路,敢为人先。不能守着优势“等、靠、要”,要有“后来居上”的创业精神。
作者系中共南江县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