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工业产业集群发展的若干意见
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工业产业集群发展的若干意见
(辽政发〔2011〕17号)
各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厅委、各直属机构:
加快产业集群发展,对于我省坚持增量调结构、创新求发展,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拓展空间,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产业丰厚度和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为进一步促进工业产业集群发展,结合我省实际,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加强组织领导与工作协调
建立省级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全省产业集群发展规划,指导重点工业园区的产业定位,协调解决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主要问题,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和无序竞争,促进产业集群持续健康发展。各地要切实加强领导,努力形成领导到位、目标到人、职责明确、协力推进的工作机制和发展氛围。
二、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鼓励采用建设-经营-转让(BOT)、建设-拥有-经营(BOO)、建设-转让(BT)等多种模式筹措建设资金,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园区“七通一平”、专业市场、物流基地、会展中心等建设,提高园区对产业发展的承载能力。支持促进产业集群所在园区建立开发公司,统筹推进园区土地开发、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及综合服务设施建设。对企业从事符合国家规定条件的公共污水处理、公共垃圾处理、海水淡化等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的所得,自项目取得第一笔生产经营收入所属纳税年度起,第一年至第三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四年至第六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三、鼓励园区集约用地
土地资源要向集约程度高、规模效益好的产业聚集区倾斜。鼓励建设高容积率的创业基地(孵化器)、多层标准厂房和生产性服务功能区。对主体园区工业建筑容积率大于0.8、单位土地平均投资强度和产值均在4000万元/公顷以上、年销售收入超500亿元的工业园区用地和投资强度超过6000万元/公顷的产业集群新增项目用地给予重点保障。
四、切实解决土地短缺问题
全省新增工业用地用海原则上全部用于产业集群发展。各地要拓展思路、用活政策和土地资源,通过填海造地、开发未利用土地、挖潜存量建设用地、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途径解决建设用地问题。围填海计划指标要优先安排投资强度3000万元/公顷以上的产业集群发展和服务项目。
五、加快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省财政加大扶持产业集群发展力度,积极筹措整合财政专项资金1亿元,重点支持产业集群公共研发和公共检测服务平台建设。省财政按核定后项目投资总额的1/3给予资金补助,项目所在市、项目承担单位进行相应资金配套。对政府资助建设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及经省认定的40所大学设立的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在技术转让、技术开发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业务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
六、设立产业集群投资引导基金
采取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方式,引导和带动民间资本、境外投资机构(基金)参与产业集群股权投资。创业投资企业采取股权投资方式投资于未上市的中小高新技术企业2年以上的,可按其投资额的70%在股权持有满2年的当年抵扣该创业投资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当年不足抵扣的,可以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抵扣。
七、提高产业集群融资能力
每个园区要选择2至3家商业银行作为合作银行,设立专门账户,合作银行以不低于5倍的比例授信贷款。市、区政府要出资组建园区再担保公司,为开展供应链融资、应收账款抵押贷款、知识产权抵押贷款等信贷创新产品业务提供再担保。对产业集群企业上市给予扶持资金,按照《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企业上市工作的实施意见》(辽政发〔2008〕20号)有关规定,省政府扶持150万元,各市根据本地情况,建立配套扶持资金。
八、做好人才引进和培养工作
依托“十百千高端人才引进工程和引进海外研发团队工程”等载体,引导各类人才向产业集群聚集。鼓励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到工业园区设立分院和实训基地。促进校企合作,创办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开展定单培养。力争经过3年左右时间,实现每个重点园区对接一所高校,每个产业集群都有职业技术学校定向培养的目标。
九、启动品牌提升工程
大力加强商标品牌基地建设,重点培育优势产业商标集群。按照《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商标战略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辽政发〔2010〕7号)规定,对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的企业省政府一次性给予50万元奖励。对于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省著名商标认定企业的商品和服务,符合政府采购规定的,予以优先采购。对于各市承办的省级及以上有关产业集群的展会,省政府给予100万元补贴。
十、创新园区管理体制
园区管理部门的机构编制实行动态管理,机构编制部门根据园区不同发展阶段的需要,科学核定管理机构的内部机构、编制和领导职数总额;园区管理机构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在机构编制部门核定的数额内自行确定内部机构名称、主要职责、领导职数和人员编制,报机构编制部门备案。
十一、建立考核通报和奖励机制
要建立完善产业集群的综合评价、信息报送和统计监测体系,逐步将产业集群纳入到全省的统计工作之中。加强信息沟通和情况交流,建立半年内部通报、全年综合排名发布制度。将产业集群工程纳入各市政府的绩效考核体系之中,省政府每年要对产业优势明显、综合指标排在全省前列的产业集群给予奖励。
二○一一年四月十七日
发布部门:辽宁省政府 发布日期:2011年04月17日 实施日期:2011年04月17日(地方法规)
第二篇: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意见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意见
鄂政发〔2007〕69号
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培育有竞争力的产业,促进资源节约利用,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促进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现就促进全省产业集群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发展产业集群的重要意义
产业集群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发展产业集群,能够最大限度地挖掘资源潜力,发挥比较优势,实现资源配置的优化和生产要素的有效集中,促进企业向优势地区集聚,提高专业化生产水平,形成不同特色的优势产品和主导产业。加快产业集群发展,是壮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竞争力、推动区域特色经济向集约化和可持续方向发展的有效途径,是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促进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举措。各地、各有关部门要从实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意义,不断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进一步加快产业集群发展。
二、明确发展产业集群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突出企业主体和市场导向,紧紧围绕主导产业、骨干企业、重点园区、重大项目、知名品牌,优化资源配置,细化专业分工,延伸产业链条,加速生产要素集聚和产业升级,促进产业联系,引导产业聚集,不断提升全省工业发展水平和区域竞争能力。
(二)主要原则
重视规划指导。加大政府推动力度,制定促进产业集群发展战略,科学合理规划区域特色工业园区建设和产业布局,加强政策引导,鼓励和扶持重点产业集群发展。坚持市场导向。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推动关联企业联合、兼并和重组,大力开展产业链招商引资,形成关联企业的集聚,促进产业链的形成,带动产业集群发展。
突出培育重点。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突出培植主导产业、主导产品、龙头骨干企业和区域品牌,发展区域特色产业,提升区域竞争力。
营造聚集环境。完善基础设施,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创造产业集聚良好发展环境,引导企业向工业园区、开发区、特色产业区聚集,提高产业集中度和竞争力。
(三)发展目标
在“十一五”期间,按照“规划科学、主业突出、特色明显、竞争力强”的要求,着重围绕全省汽车、钢铁、石化、纺织、食品和电子信息等六大支柱产业的振兴发展,培育配套服务的企业集群,形成5个年销售收入过500亿元、10个过100亿元、20个过50亿元、30个过30亿元、100个过10亿元的产业集群。结合“千村百镇”工程的实施,形成100个“一镇一业”、“一镇一品”或“多镇一业”的特色乡镇。
三、发展产业集群的工作重点
(一)制定发展规划。进一步完善《湖北省产业集群“十一五”发展规划》,并认真组织实施。各市、州、县要结合实际制订本地产业集群发展规划。规划要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布局合理、适度超前”的原则,促进产业布局与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镇化协调发展。要结合本地区经济结构调整,规划发展一批具有地方优势和特色的产业集群,引导企业向集群化方向发展;要制定针对性强的措施,促进一批产业集群加快发展。
(二)加强园区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特色产业基地和其他工业园区是产业聚集发展的重要载体。要按照“布局集中、产业集聚、土地集约、生态环保”的原则,整合、优化、提升现有各类工业园区。每个市(州)、县(市、区)要重点抓好1~2个工业园区建设,使园区发展规划与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相衔接;要使用好开发银行扶持园区建设的政策性贷款,完善工业园区道路、通讯、水、电、气、污染控制等基础设施建设;要合理确定园区主导产业,形成一批有特色的产业集聚发展的重点园区和产业带。
(三)壮大骨干企业。引导关联企业和社会资源向骨干企业集聚,延长产业链,推动骨干企业加快技术改造,提升产品优势,扩大产业规模,增强骨干企业的凝聚力和辐射力。“十一五”期间,全省重点支持100个主营业务收入过10亿元的骨干企业,使之成为产业集群的龙头。
(四)加强项目建设。抓住国内外产业梯度转移的机遇,以优化结构、提升素质为目标,以发展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重点,扩大对外开放,大力开展产业链招商,引进一批综合效益好、带动力强的大型项目。鼓励骨干企业分离扩散配套件生产;鼓励关联企业或配套企业为骨干企业专业化配套生产,提高骨干企业零部件本地配套率;引导集群企业围绕主导产业和骨干企业,合理进行专业化分工,带动一批配套项目。“十一五”期间,突出抓好一批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壮大的重大工业项目和一批中小企业专业化协作配套项目,培育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五)强化集群自主创新。以构建产业群、延伸产业链为主线,以抓好重大科技项目、高新技术企业和开发区、工业园区为主要环节,面向产业集群的紧迫需求,着力突破一批共性关键性技术,促进其推广应用。引导产业集群企业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产、学、研合作,建立长效机制,加快创新成果的转化。支持有条件、有潜力的集
群内企业在关键技术、关键工艺上进行技术改造与技术创新。构建企业间技术转让的交易平台,实现技术创新在产业集群内的整体效应,加快区域内整体技术水平的提高,逐步形成区域创新体系。
(六)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创建品牌是发展产业集群的重要举措和目标。在推进产业集群的过程中,各地和各集群内企业要把打造品牌特别是区域品牌放在重要的位置,重点扶持一批技术含量与附加值高、有市场潜力的名牌产品。从2007年起,省人民政府对产业集群内当年新创国家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认定的企业,每个给予一次性50万元奖励资金。
(七)构建公共服务平台。按照“政府推动、市场运作、自主经营、有偿服务”原则,促进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资金融通、信用担保、管理咨询、信息服务、市场开拓、人才培训、共性技术攻关为重点内容的服务体系建设。引导和推动产业集群建立行业协会、同业商会、企业家协会等行业自律性组织,为培育发展产业集群服务。全省重点扶持100家为产业集群和工业园区服务的技术研发中心、服务中心、产品检测中心、人才培训中心、信息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
四、发展产业集群的政策措施
(一)加大组织协调力度。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对产业集群工作的领导,把发展产业集群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找准发展产业集群的重点和突破口,制定发展规划,完善政策措施,全力推进产业集群发展。省成立县域经济及产业集群工作领导小组,由省政府领导任组长,省直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办公室设在省经委,主要任务是制定培育产业集群的政策措施,协调解决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促进产业集群又好又快发展。
(二)加大财政扶持力度。从2008年起,省财政每年安排1亿元建立产业集群发展专项资金,采取贷款贴息、专项补助、资本金投入等方式,重点支持产业集群骨干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和信息化建设、共性技术攻关和产业链的延伸。省经委、财政厅制定具体使用管理办法。省政府支持工业化的各项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扶持产业集群的龙头企业和服务体系建设。省发改委、省经委要抓好开发区、工业园区建设和项目管理,对投资产业集群项目视同省重点项目,做好相关协调服务工作。省经委要优先保障产业集群企业煤、电、运的需求,并积极争取国家对我省培育发展产业集群项目建设的资金支持。省科技厅要从中小企业科技创新资金、科技三项资金中安排一定比例的经费,支持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和服务体系建设。各地政府要安排一定资金扶持产业集群发展。
(三)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政策性金融机构和商业银行对国家和省立项的产业集群发展项目,应根据国家投资政策和信贷政策的规定,积极给予信贷支持。商业银行要对有效益、有还贷能力的企业所需的流动资金贷款给予优先安排、重点支持,对资信好的企业可核定一定的授信额度。各金融机构要建立银企合作机制,对大中型骨干企业,积极运用银团贷款、商业承兑汇票、企业短期融资债券等融资方式,支持产业集群项目建设和企业生产经营;对符合条件与产业集群配套的劳动密集型小企业,积极运用小额贷款的优惠政策支持发展。要积极支持中小企业信用与担保体系机构工作,建立“银、企、保”合作机制,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积极推进产业集群重点企业的培育、辅导、推荐等上市工作,支持对产业集群发展有促进作用的上市公司加快发展,增强企业再融资能力。
(四)发挥重点产业集群的示范作用。省经委会同有关部门要重点抓好全省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的培育工作,加强指导,加大扶持力度,实施动态管理,搞好跟踪服务。各地都应从本区域产业发展特点出发,选择部分产业集群进行重点培育。
(五)改善基础条件。加强产业集群基础设施建设,增强产业集群承载能力。国土资源部门要依据国家有关政策,积极争取用地指标,对有发展前景的产业集群予以重点支持。结合产业集群发展,推进专业市场的建设和升级,培育形成一批全国性、全省性的产品市场中心,建立区域性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配送中心。建立行业信息交流、传输和发布平台,为企业提供生产资料、产品咨询、人才引进、市场行情等信息服务和信息咨询。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为企业提供社会化、专业化和规范化的服务。围绕产业集群发展,加强企业家、专业技术人才及技能人才的培养,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第三篇: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升级
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新一轮科技革命和全球产业调整加快推进的大背景下,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升级成为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建设现代产业体系进而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有效抓手。广东省中山市以发展产业集群为着力点,积极推动“中山制造”向“中山创造”、“中山服务”转型,“中山产品”向“中山质量”、“中山实力”升级。
促进产业组织优化和服务社会化,将产业链延伸到研发和销售环节。抓住产业链上的研发和销售环节,逐步实现三个延伸:一是将主导企业的质保体系延伸到配套企业,提高配套协作企业的产品质量,促进产业链协调发展。二是把产业链从产品制造过程逐步延伸到产品设计、原材料供应、生产、销售、服务的全过程。三是鼓励和支持科研机构、技术中介机构、金融机构将服务延伸到产业集群和产业链中,在集群内建设技术创新服务中心、创业服务中心、教育培训中心,提高产业集聚的层次。
促进传统产业新型化和新兴产业规模化,提升产业集群发展层次。一是着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采用高新技术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促进传统产业集群加快由委托加工向自主设计加工、自主品牌生产转变,推动传统产业集群由低成本型向创新型转变。二是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鼓励企业采用先进信息技术,提升工业设计水平。大力推广应用先进制造技术,引导企业采用国内外先进技术标准,主动接轨国际制造业标准体系,推进产品国际标准认证,支持企业参与国家和国际标准的制定和修订。鼓励科研院所和产业集群加强产学研联合,积极吸引跨国公司、优势企业设立制造基地、研发中心、采购中心和地区总部。加快发展产业关联度高、产品链条长、带动能力强、技术含量高的装备制造业,做大做强特色现代产业集群。三是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重点发展电子信息、健康医药、精细化工、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引导生产要素向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区集聚,着力构建特色鲜明、配套完备的高技术产业群。
促进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转变产业集群发展模式。一是按照生态产业链进行规划布局和建设改造,建立产业集聚区内物质能量循环利用网络。二是通过推行清洁生产、资源节约利用等,推动产业集群向资源节约和生态环保方向发展。对于排放集中、污染严重的产业集聚区,探索集中治理方式,推广节能减排共性技术,降低污染治理成本。三是提高资源集约利用水平。结合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求,制定单位面积投资强度和单位面积产出标准,对占地少、能耗小、产出高的产业项目优先安排用地。倡导“零用地”招商,提高工业用地建筑容积率,严控无项目厂房建设。统筹管理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相关排放,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四是加快发展生态产业。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积极创建生态镇、生态村和生态社区,大力改善人居环境。
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全面融入全球产业体系。一是更加主动而有选择地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不断延伸产业链,提升国际分工地位,促使产业集群沿着提高附加值之路升级。重点引进价值链高端项目,推进与跨国公司的合作,实现外资企业本土化,弥补本地产业集群在核心技术方面的不足。同时,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二是创新区域合作协调机制,加强与港澳和珠三角其他城市的经济协作,共同构筑优势互补、产业配套、资源共享、环境共保的发展新格局。充分发挥传统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通过合理分工,在全区域内优化配置生产要素,鼓励和引导出口导向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将部分劳动特别密集、对劳动力成本特别敏感的生产工序和环节向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的地区转移。
第四篇:淳安县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生态农业 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淳安县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生态农业 产业发展的实施
意见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政府直属各单位:为进一步促进农业产业的发展,按照“坚定秀水富民路、建设康美千岛湖”战略,推进农旅融合,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结合我县实际,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目标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围绕适度规模化、产业品质化、品牌效益化的发展方向,以土地规模流转为基础,以农业园区建设为抓手,以培育农业经营主体为重点,优化产业布局、促进农旅融合、提升品牌实力,发展康美产业,实现秀水富民。
二、政策措施
(一)加快土地流转、引导产业发展1.完善流转机制。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实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鼓励农户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入股等方式流转承包土地。加快完善县乡村三级服务和管理网络,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做好信息收集发布、对外项目推介引进、经营主体资格审查、流转合同鉴证、流转档案管理、政策咨询服务、矛盾纠纷调解等工作。2.鼓励规模流转。对签订书面流转协议,流转登记备案手续齐全,经营主体明确,流转期限10年以上的,当年连片流转耕地50亩以上、连片流转园地100亩以上的,给予村集体每亩500元的工作经费补助;非用材林林地连片流转100亩以上的,按实际开发经营面积给予村集体每亩50元的工作经费补助。各乡镇要落实相应的配套政策,加大土地规模流转的推进力度。3.力推示范园区。按照统一申报、审核立项、分类管理、分步实施的要求,加快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推动与旅游市场的营销对接。农业园区要求达到连片300亩以上或连片设施大棚100亩以上,土地流转率80%以上,新增总投资300万元以上,验收合格后,给予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农业生产设施设备、休闲观光设施等投入的45%的补助。单个园区一次性累计补助最高不超过200万元。4.发展产业基地。对新发展或提升改造水果、茶叶、蔬菜、中药材等主导特色产业基地,基地规模连片50亩以上,验收合格后,对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农业生产设施设备(办公管理用房除外)当年新增总投入部分达到20万元以上的,给予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农业生产设施设备等投入部分40%的补助;对食(药)用菌产业当年新增总投资20万元以上的,验收合格后,给予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农业生产设施设备(办公管理用房除外)投入部分40%的补助。单个农业基地一次性累计补助最高不超过100万元。5.扶持连片发展。对新发展茶叶联户连片种植基地达到20亩以上的,经验收合格后,每亩一次性补助650元,其中鸠坑种单株茶园每亩一次性补助800元;水果联户连片种植基地达到10亩以上,经验收合格后,每亩一次性补助800元;名贵中药材联户连片5亩以上或常规中药材联户连片10亩以上的,经验收合格后,每亩一次性分别补助2000元、600元。对发展良种油茶和一般用材林连片面积10亩以上的,经验收合格后,每亩补助1000元;对发展香榧和珍贵树种连片面积10亩以上的,经验收合格后,每亩补助1200元。6.支持种苗繁育。对建立中药材原种繁育基地(组培苗驯化基地除外),连片面积20亩以上的标准化种子种苗基地,土地承包期5年以上,本县供种率80%以上,经验收合格后,给予名贵中药材原种繁育基地每亩一次性5000元的补助,常规中药材原种繁育基地每亩一次性1000元的补助。7.扶持农业设施。对未纳入农业园区或产业基地的项目,新建用于农业生产的棚篱架连片5000平方米以上,验收合格后,给予每平方米3元的补助。发展喷滴灌及配套设施,面积达到30亩以上的,验收合格后,按喷滴灌及配套设施投入的45%给予补助。8.规范标准养殖。对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通过设施农业用地审批,符合畜牧养殖污染防治规划与环保准入条件,且环保设备运行正常的养殖企业,通过动物卫生防疫条件合格证审核,当年新增总投资达50万元以上的,验收合格,给予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养殖设施设备、环保设施设备以及上述配套设施设备,以及美丽生态牧场创建等投入部分40%的补助,最高补助不超过100万元。在保留养殖场范围内的生态型林下放养禽企业,当年新增总投资达20万元以上的,验收合格,给予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养殖设施设备、环保设施设备以及上述配套设施设备等投入部分40%的补助,最高补助不超过50万元。对通过工商注册的蜜蜂养殖主体,当年新增投入10万元以上,给予蜂机具等生产性固定投资给予40%的补助。9.稳定蚕桑产业。县财政每年安排700万元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扶持规模化省力化养蚕、“十天养蚕法”示范点建设、新品种新技术应用以及桑旅融合等蚕桑产业发展。
(二)强化主体培育、加大金融支持10.强化主体培育。根据农业龙头企业、规范化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性家庭农场的认定条件,每年由县农办牵头组织申报,经审核后报县政府审定命名。对当年新命名的国家、省、市、县农业龙头企业,分别给予一次性30万元、15万元、8万元、2万元的奖励;对当年新认定的国家、省、市、县规范化农民专业合作社(含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和示范性家庭农场,分别给予一次性11万元、8万元、5万元、2万元的奖励。县政府每年评定十佳农业龙头企业、十佳农民专业合社和十佳示范性家庭农场,分别给予1万元的奖励。建立农业龙头企业、规范化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性家庭农场动态监测管理制度,实施优胜劣汰。11.鼓励加大投入。鼓励农业企业加大技改投入,凡新增设施设备投入100万元以上的,按设施设备投入额的30%给予补助,厂房按投入额的5%给予补助,同一主体一次性投入补助最高不超过200万元。对茶厂改造,生产车间达300平方米以上,厂房及设施设备投入达20万元以上的,验收合格后,给予厂房及设施设备投入30%的补助,同一主体一次性补助最高不超过50万元。对新办中药材、茶叶、毛竹加工及物流企业,厂房及设施设备投入达到80万元以上的,按其投入额的40%给予的补助,同一主体一次性补助最高不超过200万元。12.扶持企业融资。对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以及经县园区办立项的农业园区实施主体用于生产经营性及建设的贷款,连续支付利息不少于3个月的,县财政给予贴息,对单笔贷款100万元以上或累计贷款300万元以上(家庭农场单笔贷款5万元以上或累计贷款30万元以上),年贴息率为3%。贴息以上实际发生的贷款和支付的利息为依据,贷款期限不足12个月的,按实际贷款期限计算贴息,一年一贴。对同一主体贷款贴息最长期限为3年(与上一轮政策连续计算)。贴息资金单个主体一次贴息额最高不超过100万元。同一贷款贴息政策、投入奖补政策按就高执行,不同时享受。县财政每年安排20万元资金用于淡季农资储备贴息。13.做大企业销售。农业企业(茧丝加工企业除外)经税务部门核实的年应税销售金额,以2017年为基数,销售规模增加部分予以奖励。应税销售增加额达到50万元以上的,按应税销售增加额的2%给予奖励;自第二起,增加额为当年应税销售额与前一和基准中就高金额的差额计算,单个主体年最高奖励不超过50万元。14.专项扶持补偿。鼓励工商资本投资农业,对引进国内知名企业工商资本投资农业园区、农产品深加工、农产品物流等项目,以及银行业金融机构、农业担保机构农业贷款损失项目,根据投资规模和农业贷款损失情况,由县政府专题研究后予以扶持和补偿。
(三)强化科技支撑、提升农业品牌15.推广农业科技。县财政每年每个产业统筹安排1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等“三新”技术的示范推广、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其中食用菌产业安排50万专项经费,用于购买社会化科技服务。16.发展智慧农业。鼓励农业企业、农业园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发展智慧农业信息系统。经审核立项的智慧农业项目投入达10万元以上的,验收合格后给予45%的补助,单个项目最高补助不超过30万元。17.建设美丽农业。对成功创建县级美丽田园体验区的单位给予一次性3万元奖励,对成功创建美丽农牧渔场的单位,给予一次性2万元奖励。18.扶持良种工程。县财政每年安排800万元种子种苗专项资金,用于鸠坑种茶、良种油茶、花猪、中华蜂、道地药材、特色水果以及农作物等原生态物种种质资源保护、良种试验繁育基地建设、品种鉴定、开发利用等费用,构建较为完善的种子种苗生产供应体系。19.加强品牌营销。加大“千岛湖”等区域公用品牌和企业自有品牌的扶持力度,县财政每年安排800万元专项经费,主要用于扶持展示展销中心、品牌策划、品牌宣传、营销推介、展示展销、品牌包装、品牌奖励等扶持。20.支持企业创牌。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的“三品一标”认证。对获得无公害农产品产地产品认证主体首次认证奖励1万元,完成复查换证奖励0.3万元;对获得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主体首次认证奖励2万元,完成复查换证奖励1万元;对获得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主体一次性奖励5万元。支持农业企业申报中国驰名商标、农产品地理标志以及省市著名商标和名牌产品,对获得国家、省、市等农业品牌称号的,按相关政策予以奖励。21.完善质量安全体系。县财政每年从食品安全专项资金中按需统筹安排农产品质量管理专项经费,用于农产品监测体系建设及维护、农产品检测、产地准出及合格证应用、农产品质量追溯管理、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培训及专项整治等工作,建成布局合理、职能明确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和信息网络。并建立统防统治机制,通过提高统防统治技术应用覆盖面,大力推广绿色防控技术,提高防治效果。
(四)强化用地保障、推进农旅融合22.完善农业设施用地。有序保障现代农业用地,对农业的生产设施用地和附属设施用地按淳政办发〔2015〕55号文件执行。23.保障农旅融合用地。对农业生产加工、农业园区等农业经营主体实施的农旅融合发展项目,对所需的经营性用途的用地,在符合规划和保护生态的前提下,依法报批后实行公开出让,保障用地需求。同时,由旅游主管部门依照相关标准和要求开展农业旅游景点认定授牌,并纳入旅游线路(景点)、宣传推介和旅游产业政策扶持范围,促进农旅深度融合发展。
三、工作要求24.加强组织领导。各乡镇、各部门要把加快农业产业发展作为“秀水富民”的重要抓手,高度重视、明确目标、细化分工、形成合力、狠抓落实,将农业产业化发展纳入综合目标考核内容,调动各方积极性,确保工作任务落到实处。25.优化产业布局。按照农旅融合的理念,突出发展重点,制订全县农业产业发展规划,着力打造若干个区域优势产业带。各乡镇要研究本地农业产业的发展方向和重点,并根据全县农业产业发展规划要求,制定具体的产业发展计划和实施方案。26.规范项目管理。淳安县生态农业产业发展有关项目及资金管理办法由县农办、农业局、林业局、财政局等部门另行制定。各个产业主管部门每年要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展产业政策落实情况的绩效评价,并将评价结果报县政府,抄送财政局备案。对列入项目化管理的扶持项目,要求实施主体明确,管理规范,具有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和会计核算体系,并建立项目和资金公示制度。本意见的奖补资金来源由县本级财政及整合县级以上各级财政资金组成;奖补对象为同一实施主体,且同一项目同一环节在各级财政资助中选择一项就高执行,不重复享受;上述奖补资金纳入财政专项资金实行预算管理。对同一实施主体在同一区域内实施的项目被列入农业园区建设项目的,已享受奖补的环节不再享受农业园区奖补政策。27.落实责任追究。对弄虚作假骗取财政奖补资金的行为,除追回已拨付的资金外,三年内取消该主体申报财政奖补资金的资格;情节严重的,依法依纪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本实施意见自2018年1月1日起施行,时间暂定三年。原《关于加快生态农业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淳政发〔2015〕6号)文件同时废止。
淳安县人民政府
2017年9月5日(此件公开发布)抄送:县委各部门,县人大、政协办,县人武部,县法院、检察院,县各群众团体。淳安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7年9月5日印发
第五篇: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工业投资的意见
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工业投资的意见
(新政发〔2011〕17号)
各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涨渡湖、龙王咀农场,区人民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
“十二五”时期,我区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共享发展的关键在工业,工业发展的决定因素在于工业投资。为进一步明确工业投资的目标和重点,完善工业投资体制,优化工业投资环境,加快工业项目建设,实现工业超倍增发展,经研究,现就做好“十二五”时期促进工业投资的有关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明确发展目标,进一步加大工业投资力度
(一)明确工业投资奋斗目标。“十二五”时期,全区工业投资确保完成650亿元,力争突破800亿元,实现进位争先。各街镇场区要按照全区工业投资的总体目标,加强组织领导,制定工作措施,落实各自的工业投资目标,尤其要注重抓好2011年及“十二五”时期前3年工业投资目标的落实。
(二)把握工业投资的方向和重点。全区工业投资要以主导产业为重点领域,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主攻方向,坚持引进外来投资与促进现有企业技术改造并举,着力做强做大钢铁深加工、桥梁与钢结构、机电装备和船舶制造等支柱产业,改造提升电力能源、纺织服装、新型建材和食品加工等传统产业,培育发展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壮大龙头企业,发展配套企业和中小企业,延伸产业链,形成产业集群。
(三)进一步加大工业投资力度。各街镇场区要按照“工业强区”战略目标,把发展工业放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工作的首位,千方百计扩大工业投资,强力推进工业“倍增计划”的实施,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步伐。要依据自身优势,结合产业特色,有针对性地做好项目策划、招商引资和项目推进工作,走集聚式集约式发展道路,努力实现跨越发展。
二、完善组织架构,理顺促进工业投资体制机制
(一)成立区工业投资组织领导机构。成立区工业投资促进委员会(具体名单附后),负责统筹全区工业投资和重大项目建设工作。区工业投资
促进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在区经信局办公,承担委员会日常工作,负责工业投资的政策研究、目标管理、重大项目协调服务、重要事项检查督办等工作。
(二)明确促进工业投资的责任主体。各街镇场区是促进工业投资和项目建设的责任主体,均要承担区分解下达的工业投资目标任务,特别是阳逻开发区和有工业园区的街镇要承担主要的目标任务。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在依法依规履行监管等职能的同时,要强化服务意识,切实履行好服务工业投资和项目建设的职责。要按照“目标量化、责任细化、考核硬化”的原则,建立全区工业投资和项目建设工作责任制,将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纳入各街镇场区、各有关部门和单位领导班子考核的重要内容。
三、强力推进工业招商引资,做好促进工业投资的项目储备
(一)扎实做好工业项目策划和储备工作。各街镇场区、各部门和单位要切实抓好工业项目策划及前期推进工作,瞄准世界500强、中央企业和国内各行业知名企业,抓紧谋划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项目,形成工业重大项目“策划储备一批、前期推进一批、开工建设一批、竣工投产一批”的梯次推进和持续发展的格局。要围绕主导产业,按照“缺什么、策划什么、招什么”的思路,突出产业链招商,谋划好产业项目。区工业投资促进委员会办公室负责建立工业招商项目库,完善区、街项目信息及网络联系机制,及时做好工业项目策划和招商信息收集整理工作,每年入库储备项目的投资总规模要达到下一工业投资目标的1.5倍以上。
(二)实施工业招商引资“一把手”工程。坚持大员上阵,健全区级领导对口联系重点园区、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制度,区级领导都要领衔挂帅抓工业招商。各街镇场区、各部门和单位主要负责人作为工业招商引资的第一责任人,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上,亲临招商引资第一线,做好工业招商的组织领导、队伍建设、经费保障等工作。区直部门和单位都要参与招商,直接掌握政府采购、工程招(投)标、国有资产管理等资源的部门要在招商引资工作中起带头作用。
(三)加强工业招商机构和队伍建设。将区内招商机构进行整合,有工业园区的街镇均要成立招商机构,强化工业招商引资职责和功能,全方位为外来投资商服务。各街镇场区、各部门和单位要选派年富力强、熟悉
业务、综合素质高、工作能力强、能吃苦耐劳的优秀年轻干部充实到招商岗位,着力打造一支专业化的招商骨干队伍。
(四)健全工业招商引资督促考核和奖励机制。对工业招商引资工作实行月调度月通报制度,每月召开一次全区工业招商引资工作调度会,对各街镇场区、各部门和单位工业招商引资任务完成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和排位通报。落实工业重大项目策划引进的补助奖励政策,阳逻开发区和街镇工业园区每引进一个实际投资额在5亿元以上、10亿元以上、20亿元以上的先进制造业项目,区财政一次性分别给予25万元、50万元、100万元的补助奖励;每引进一个实际投资额在50亿元以上的先进制造业项目,区财政一次性给予500万元的补助奖励。补助奖励资金在项目正式签约后拨付20%、项目投资完成一半后拨付40%、项目建成投产后拨付40%。要进一步完善工业招商引资奖惩办法,将工业招商引资任务完成情况与各街镇场区、各部门和单位领导干部政绩考核挂钩。
四、完善工业用地政策,保障工业投资用地需求
(一)优先保障工业项目用地计划。制定出台《新洲区工业用地计划管理办法》,全区新增建设用地计划的50%以上用于工业。实行工业用地计划全区统筹,由区经信局会同区国土规划局按照工业项目引进情况,安排工业用地计划指标。对符合工业空间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要求的大项目、好项目,要确保项目用地需求。
(二)加强工业项目供地管理。建立工业用地先行储备制度,多方筹措资金,每年按照不少于工业用地总量30%的规模,超前做好工业用地征用转用、收购储备工作,保证工业用地及时供应。建立工业项目用地准入制度,促进项目集约用地、产业集群发展。由区经信局牵头,协调区发展和改革、财政、城乡建设、国土规划、环保、商务旅游、房产等有关部门,按照产业规划、产业政策、投资强度、产出水平、税收收益等要求,组织提出工业项目用地的准入意见和用地规模后,区国土规划部门方可办理供地手续。
五、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加大促进工业投资的资金支持力度
(一)支持新引进重点项目加快建设。对新引进的投资额在2亿元以上的先进制造业和新兴产业项目,由区财政按照固定资产实际投入的0.5%
给予项目贴息或补助;单个项目贴息或补助总额原则上控制在500万元以内;重大项目实行一事一议。
(二)鼓励现有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再投资。逐年增加区挖潜改造资金额度,对现有企业投资额在5000万元以上的技术改造项目和再投资项目,由区财政按照其固定资产实际投资额的0.5%,择优给予贴息或补助;单个项目的贴息或补助总额原则上控制在250万元以内;重大项目实行一事一议。
六、实行优惠税费政策,降低工业项目投资成本
(一)规范涉企各项收费。工业项目市以下的行政事业性收费一律免收。涉及国家和省、市收费的,按有关规定办理。
(二)认真落实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坚决落实国家和省、市支持企业发展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区税务部门要对企业需要解决的个案政策积极向上级税务部门进行争取。对投资额5亿元以上的工业重大项目,由区人民政府给予企业高管人员奖励和补助,奖励和补助额度按照企业高管人员缴纳个人所得税区级所得部分前5年100%,后3年50%的比例确定。
七、建立项目快速落地机制,强化工业投资服务措施
(一)优化工业项目落地审批流程。实行并联审批和集中审批,将工业项目开工之前的办理事项和审批流程整合为服务咨询、注册、立项、供地、建设5个阶段,规定每个阶段的工作和审批流程。大幅减少行政审批前置条件,除涉及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国家、公共安全之外,可完全由项目建设单位承担责任,或者可在其他环节中解决的事项,一律改为事后监管。对保留的审批事项,规定办理时限,最大限度缩短审批时限。对非国有投资项目,不干预其投资工程,包括不强制要求其进行招投标、工程审计和备案、第三方评估等。
(二)推行项目落地审批事项代办制、督办制。在各工业园区内统一建立工业项目代办机构,负责为入驻项目代办各项行政审批事项。固定资产投资在5亿元以上的工业项目,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特事特办,按照“绿色通道”模式办理相关手续,区工业投资促进委员会办公室会同区监察局、区人民政府督查室加强督办检查。
(三)建立“三个一”的项目推进机制。对投资额1亿元以上的重大工业项目,项目所在园区工作专班每3天检查一次项目进展情况,及时办
理项目推进中的有关工作;区工业投资促进委员会办公室每10天召开一次碰头会,及时协调并汇总上报重大工业项目推进情况;区工业投资促进委员会每月组织一次重点项目推进工作会议,及时协调解决项目落地、建设中的困难和问题,促进签约项目尽快开工建设、在建项目尽快竣工投产。
八、聚集各种社会资源,营造工业投资良好外部环境
(一)支持工业重大项目产业配套。加强工业重大项目配套产业园建设,积极引进配套产业,加快发展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降低重点企业和重大项目的运输、营销成本。电力、天然气和重要工业原材料供应要优先保障工业重点项目建设和运营需要;政府采购、重点工程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本地重点企业。加快推进交通运输、物流、仓储、技术研发、信息、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全面提升重大工业项目的产业配套能力。
(二)支持工业重大项目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强化财政资金的支持和引导作用,鼓励社会资金、境外资本采取独资、合资、合作等形式参与工业园区配套设施建设,尽快完善工业园区供水、排水、供电、供热、道路、通讯、污水处理、绿化等基础配套设施。允许相关部门或者机构经区人民政府授权跨地区、跨行业参与工业园区基础设施的特许经营和管理。各工业园区要提前做好园区范围内居民房屋拆迁、还建的规划、选址、建设等工作,确保落地工业项目尽快开工建设。
(三)支持工业项目配套生活设施建设。新引进投资在10亿元以上、需要建设职工宿舍等生活配套设施的工业项目,由区人民政府在符合条件的项目周边地区安排配套用地,通过公共租赁住房建设的形式将其纳入保障房范围。教育部门要为工业重点项目投资者子女入学提供方便。交通运输部门要结合工业投资和重大项目建设,进一步延伸和完善公交路线。
(四)进一步优化工业重点企业和重大项目建设的治安环境。区公安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工业企业和项目周边治安环境整治工作,确保工业项目建设和生产经营活动顺利进行。
(五)加大工业投资和项目建设宣传力度。区内新闻媒体要突出主线,弘扬主旋律,积极正面宣传我区促进工业投资的政策和重点项目建设成就;要大力宣传重点工业企业和重点项目,提高投资者社会地位,扩大投资者的社会影响。
二○一一年八月二十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