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乡镇农科所服务新农村建设经验汇报材料
在省友协的大力支持帮助下,我所自1982年第一次派科技人员赴日本研修,至今已有二十四个年头。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共接待246批,652人次的国外农业专家或农民来所考察交流;与此同时,派出17个团组出国考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派往国外的农业研修生和访问学者累计达29人次;先后引进蔬菜、果树、花卉、稻麦、牧草新品种800多个,引进各类农业新技术500多项。经严格筛选、消化吸收再创新或集成创新后投入生产应用的有桃、梨、葡萄、柿、无花果、草莓、果桑等果树新品种27个;西兰花、甘蓝、大白菜、荷仁豆等蔬菜新品种30个;制订果树、蔬菜、水稻、油菜等作物无公害或有机食品栽培技术规程地方标准、企业标准15项。
通过引进新品种、新技术的示范和推广,以茅山老区为主,形成了一万多亩的优质果品生产基地,每亩果园年增收达3000~10000元;以苏、浙、沪地区为主,形成了近10万亩的出口蔬菜基地,每亩年增收达1000~2000元;在江苏句容、云南、吉林等地,形成了4000亩左右的出口蔬菜、花卉种子基地,年出口种子100多吨,每亩年增收千元以上。高效农业生产基地的形成,每年帮助农民直接增收达二亿元以上。受到了各地农民的普遍欢迎。现将我所通过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为现代农业服务,帮助农民增收,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具体做法和体会汇报如下:
一、围绕区域农村经济发展难题开展对外农业科技交流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赴日农业研修生的派遣,使我们看到了我国与发达国家农业、农业科技方面的差距,我们深切感受到由此而产生的压力。当时,我们便确立了要走对外农业科技交流这条捷径,以解决本地农业生产上急需解决的难题。该项工作一直由所主要领导亲自抓,并逐步形成了一个强有力的班子。
介于江苏与日本同属东北亚季风气候区水田农业地带,日本相当多的地方气候、土壤、地形地貌、农业生态环境、农作物种类乃至饮食文化、消费习惯均和江苏有很多相似之处,栽培作物种类大部分源自中国,明治维新后日本与西方交往频繁,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即开始,他们大量引进西方品种与东方品种杂交改良,农作物品种各项性能大为提高,经历了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过程。他们在传统农业基础上,全面开发了符合现代农业需求的优质、高效新品种和新技术。江苏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也步入了加速现代化的进程,日本人早在100多年前就开始做的事,很多是我们现在农业生产上正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所以积极开展与日本的农业科技交流,从日本引进新品种、新技术,经过消化吸收再创新,能适合江苏农业实际情况,有较高的成功机率。在实践中我们找到了江苏丘陵山区以经济林果和种草养畜为重点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向,根据这个调整方向,我们明确了果树、蔬菜、牧草、优质稻米等引进重点。近年来,随着全球性的环境与食品安全问题日益严峻,我们又提出了利用丘陵地区环境与资源优势,重点发展环境友好、资源节约型有机农业的想法,进一步围绕江苏丘陵地区农业特色主导产业,以适合有机农业栽培要求的新品种、新技术作为引进的重中之重。由于以上想法符合江苏丘陵地区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为我们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工作顺利开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二、配套引进新品种和新技术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
一般对引进国外农业新品种比较感兴趣,但往往忽视了与品种相关的栽培技术引进,良种没有与良法配套,这是很多地方造成引种失败的原因。我所则非常重视与品种相配套的栽培技术引进,如在引进草莓新品种时,引进草莓大棚栽培技术;引进巨峰葡萄品种时,引进“早川式”葡萄栽培技术;引进桃树新品种时,引进“大藤式”超弱修剪栽培技术;引进梨树新品种时,引进水平棚架栽培技术等等。新品种与新技术相组合,实现产品的优质、安全、高效,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在实践中,我们又感到除了品种和栽培技术以外,还必须重视培育土壤地力技术的配套,否则往往品质上去了,但是单产并不高,只有做到品种、栽培技术、土壤地力三者配套,才能实现产品既优质又高产,使产品除了品质优势以外还有价格优势,确保市场竞争力。近几年来,我们加强了有关培肥地力技术方面的国外农业科技交流。
经过多年来的努力,品种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取得了可喜的进展。近年来我所育成大白菜、甘蓝、西兰花、草莓、西洋南瓜等新品种8个,由于这批新品种选育时应用了引进的优良遗传素材,所以表现十分突出,受到了试种单位和示范农民的欢迎。
三、积极参与农业招商引资扩大对外交流成果
多年的对外农业科技交流实践,加深了我们对国外农业的了解,使我们结识了大批外国朋友,为我们参与农业招商创造了条件。除了帮助地方政府和企业开展农业招商活动外,我所先后与日本、台湾、马来西亚、加拿大、荷兰等国家和地区的农业企业谈成多个农业合资企业及多批农业外贸业务,如经营进出口蔬菜、花卉种子业务的中日合资企业“镇江瑞繁农艺有限公司”,注册资金1000万元,获农业部种子、种苗进出口经营许可批准,年出口种子100余吨,出口创汇50多万美元,是江苏省最大的一家蔬菜、花卉种子进出口企业。以公司+农户的经营方式,每年为农民直接增收300多万元。该企业连续三年被评为镇江市级龙头企业,成为当地农业招商及我所对外农业科技交流的一个闪光点。对外农业科技交流促成了商贸,商贸又增大了对外农业科技交流强度和对外农业科技交流成果的推广,通过该企业的运作,开拓了我所对外农业科技交流的一条重要渠道。
四、建立科技示范园引领农民走共同富裕之路
我所不仅有专门人员从事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工作,使国外成果能够与本地实际相结合,尽快实现本土化,还十分重视再创新成果的示范推广,将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在省、市政府、省友协及农林、农业资源开发、财政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所按江苏丘陵山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需求,1997年以来,先后在茅山老区建设了应时鲜果、种草养畜、有机农业等四个科技示范园区,其中直接经营面积2200亩,与当地农民共同经营2000亩(三、四年内将扩大到6000亩)。通过在产区建立科技示范园,及时展示对外农业科技交流成果,“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助农民销,实现农民富”,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反响,示范园区周围迅速出现了再创新成果的辐射带,绵延达10多公里,句容市上万亩农田实现了亩年纯收入3000~10000元的高效,3000多农户因此达到了年人均纯收入超1000美元的小康标准。
“十一五”以来,我所以科技示范园区为阵地,共开展技术培训、讲座、现场指导1500多次,接受指导和培训4万多人次,接待参观学习人员6万人次。组织专家10多次参与省市组织的科技三下乡活动。从农民中指导和培养了全国劳模春城葡萄带头人方继生和大卓桃带头人杨修林,省劳模白兔大棚草莓带头人纪荣喜和蔬菜花卉带头人贡承香等20多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带头人。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2005年10月13日,胡锦涛总书记来科技示范园及周边农户果园视察,深入了解我所对外农业科技交流成果的示范推广情况并亲切指导,给我们以很大的鼓励。
五、启动农业现代化试点,探索农民实现小康的新路子
为探讨服务老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民实现小康的新路子,我所2001年开始,选择天王镇戴庄村作为示范点,先后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帮助制订了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规划,启动了高效农业示范项目有机桃、有机稻米、有机茶、有机牧草等项目,帮助成立了农业专业合作组织。下一步我们将以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为基础,帮助发展有机农业。走集有机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及农业生态旅游为一体的循环经济发展道路。力争“十一五”期间在天王镇戴庄村建成有机农业生产基地五千亩,在镇江市树立一个依靠纯农业实现人均10000元的典型,同时在镇江市范围建成6-7平方公里的生态模式示范区。形成有机果品(桃、梨、草莓)、有机稻米、有机油菜、有机茶、有机畜禽等五大类有机农业支柱产业。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有益的尝试。
第二篇:小城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先进乡镇经验汇报材料
文章标题:小城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先进乡镇经验汇报材料
相公庄镇作为中部乡镇,镇驻地距市区仅5公里,地理位置较为优越。多年来,我镇突出重点、统筹全局,在大力发展镇域经济的基础上,结合新农村建设,不断加快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小城镇建设步伐不断加快,镇容村貌焕然一新。2006年,顺利通过了省级环境优美乡镇的检查验收,被评为小城镇建设
和新农村建设先进乡镇。主要做法是:
1、科学布局,准确定位,高起点规划小城镇。2005年,我镇聘请省鲁建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专家编制了《相公庄镇总体规划》,规划把全镇的远景定格为镇区面积8.2平方公里、镇区人口4.5万人,建设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经济发达、环境优美、城乡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小城镇。在实施过程中,又聘请有关部门和专家对具体功能区域和项目进行了控制性规划和指导,严格按照规划开发建设,为城镇建设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创新机制,多元投入,高标准建设小城镇。城镇建设不仅需要合理的规划,更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在建设过程中,我们不断创新融资机制,通过“土地生一点、财政挤一点、上级拔一点、向外引一点”的方式,多元化筹措资金,狠抓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小城镇载体功能。先后累计投资2000余万元,完成了桑园大道、相顶路、平安街、山前北路、镇东路、镇西路等道路改造,形成了四通八达的农村公路网络,全镇道路实现了“村村通”;对镇域内主干道两侧和商住区进行了全面绿化、美化和亮化,实现了“区净、灯亮、地绿”;投资200余万元,对巴漏河相公段进行了河道整治,整砌护堤、种植树木,建成了沿河公园;在平普路、平安街两侧相继建成了样式新颖独特的商住楼,成为全镇商业集中区;通过腾笼换业和土地置换的方式,盘活闲置土地,建成了凤凰台住宅小区,改善了居民生活环境。同时还新建了相公中学,改造了中心小学,扩建了卫生院,成立了镇供水公司,新建了镇敬老院,进一步完善了城镇服务功能。
3、严格规范,提升品位,高效能管理小城镇。成立了小城镇建设管理领导小组,设立了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在土地、房屋、规划等方面,严把审批关、建设关、质量关,在源头上杜绝不合理开发,避免恶性循环;在物业管理和环境卫生方面,保证水电暖的正常供应,成立日常保洁队伍,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实行动态管理,落实责任制,有效的促进了城镇管理的稳步有序提升。
4、依托优势,主攻工业,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相公庄镇作为民营企业聚集地,有着得天独厚的传统工业优势。我们立足这一基础优势,坚定不移地突出工业主导地位,着力发展优势产业和培植骨干企业,促进民营经济快速发展。一是加快民营工业园区建设,规划建设了以桑园民营工业园为龙头的“两园六区”工业格局,全镇规模以上企业达到30余家,且分布于各个经济网点,成为小区域内带动一方发展的经济引擎。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几年来共引进各类企业项目46个,新增企业项目财税贡献率逐年递增,现已成为全镇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三是着力培植发展骨干企业。通过广泛吸纳民间资本,扩大企业规模,加大技改力度,着力培育扶持了一批本土成长型企业公司,现已初步建立起了
机械锻造、颜料化工、包装印刷和石料开发四大主导产业链条,为带动城镇化夯实了经济基础。小城镇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性工程,今后,我们的发展思路是:放眼长远,结合实际,稳步推进,在现状建设的基础上,逐步改造旧区,完善基础设施,积极创造条件,开发建设新区,建设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经济发达、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小城镇。
1、以路为媒,构建城镇建设新框架。以绣江路改造和东外环延伸、新北外环规划建设为契机,积极协调,加快实施,着力解决镇域内道路尽端式交通瓶颈问题:
平安街向南延伸至济青路、向北延伸至东靖路,彻底实现市区、镇区和北部山区的全线贯通;沿河南路和东靖路向西延伸至绣江路,实现镇域内三条横向主干道与绣江路的整体并网。在此基础上,巩固完善现有老镇区,实施镇区“西扩南进”,建设以东外环为轴线的东部新
区;以北外环和平安街北沿为依托的北部新区;以亭子、七郎社区为中心的西部新区;以睦里社区为接点的南部新区。通过镇区的扩张整合,配套设施的逐步完善,形成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集聚效应,逐步实现与市区的整体对接融合。
2、以人为本,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随着城镇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城镇的服务功能也将更加全面,这就需要有更多的劳动力充实到里面。工业、商业、服务业等二三产业,势必会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主阵地。为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我们将以村为单位及时掌握各村剩余劳动力的第一手资料,建立剩余劳动力资源库,结合镇内民营企业较多的优势,为企业和剩余劳动力牵线搭桥,就地转移农村劳动力。并以企业为载体,分期分批举办技术培训班,提高农民实用技能。同时,对进城镇购房、经商的农民简化
办事手续,提供优质服务,加快农民进城。
3、工业强镇,筑牢城镇化建设经济基础。继续实施“工业强镇”战略,突出锻打等优势产业,大力发展民营经济,通过产业集中和区域整合,把小型企业聚集起来;通过规模扩张和技术革新,把规模企业做大做强;通过改善环境和加强服务,把一批辐射带动作用强的龙头企业和大项目引进来。在重点巩固好桑园民营工业园的基础上,在绣江路东侧、平普路南侧规划建设一处新型产业园区,重点安置一批科技含量高、无污染的新型企业项目;在蔡庄民营工业区的基础上,向西规划建设一处锻打工业园,打响“铁匠之乡”的地方品牌。通过规划建设,使全镇形成民营工业“三足鼎立”的园区格局。通过发展工业,大幅度提高财政贡献能力,使我们有更多的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完善功能配套,形成工业化和城镇化同步发展的良性循环。
4、商业兴镇,助推城镇化建设发展进程。小城镇作为公共产品集中、农村群众生活消费的主要场所,其承载能力直观表现在它的商业繁荣程度,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人气”是否旺盛。我们下一步将继续发展“沿路商业”,在平普路、镇西路等主干道两侧兴建商住楼,同时在镇驻地西南侧规划新建一处新的商业居住区,按照市场经济规则,鼓励引导更多农村群众进镇落户、建店经商,从而走“以商带住、以住促商、以商住聚人气”的路子。另外,结合新农村建设,鼓励镇驻地村和周边村,按照“紧凑、合理、适用、安全”和节约用地的原则,兴建农民公寓楼,按照社区化管理模式,逐步改变群众生产生活方式,以优美的生活环境、舒适的居住条件、和谐的社会氛围,让群众切身感受到现代化生活的气息,把相公建成经济繁荣、功能齐全、特色鲜明、环境优美、秩序优良的“乡村都市”。
《小城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先进乡镇经验汇报材料》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小城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先进乡镇经验汇报材料。
第三篇:小城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先进乡镇经验汇报材料(推荐)
相公庄镇作为中部乡镇,镇驻地距市区仅5公里,地理位置较为优越。多年来,我镇突出重点、统筹全局,在大力发展镇域经济的基础上,结合新农村建设,不断加快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小城镇建设步伐不断加快,镇容村貌焕然一新。XX年,顺利通过了省级环境优美乡镇的检查验收,被评为小城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先进乡镇。主要做法是:
1、科学布局,准确定位,高起点规划小城镇。XX年,我镇聘请省鲁建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专家编制了《相公庄镇总体规划》,规划把全镇的远景定格为镇区面积8.2平方公里、镇区人口4.5万人,建设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经济发达、环境优美、城乡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小城镇。在实施过程中,又聘请有关部门和专家对具体功能区域和项目进行了控制性规划和指导,严格按照规划开发建设,为城镇建设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创新机制,多元投入,高标准建设小城镇。城镇建设不仅需要合理的规划,更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在建设过程中,我们不断创新融资机制,通过“土地生一点、财政挤一点、上级拔一点、向外引一点”的方式,多元化筹措资金,狠抓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小城镇载体功能。先后累计投资XX余万元,完成了桑园大道、相顶路、平安街、山前北路、镇东路、镇西路等道路改造,形成了四通八达的农村公路网络,全镇道路实现了“村村通”;对镇域内主干道两侧和商住区进行了全面绿化、美化和亮化,实现了“区净、灯亮、地绿”;投资200余万元,对巴漏河相公段进行了河道整治,整砌护堤、种植树木,建成了沿河公园;在平普路、平安街两侧相继建成了样式新颖独特的商住楼,成为全镇商业集中区;通过腾笼换业和土地置换的方式,盘活闲置土地,建成了凤凰台住宅小区,改善了居民生活环境。同时还新建了相公中学,改造了中心小学,扩建了卫生院,成立了镇供水公司,新建了镇敬老院,进一步完善了城镇服务功能。
3、严格规范,提升品位,高效能管理小城镇。成立了小城镇建设管理领导小组,设立了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在土地、房屋、规划等方面,严把审批关、建设关、质量关,在源头上杜绝不合理开发,避免恶性循环;在物业管理和环境卫生方面,保证水电暖的正常供应,成立日常保洁队伍,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实行动态管理,落实责任制,有效的促进了城镇管理的稳步有序提升。
4、依托优势,主攻工业,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相公庄镇作为民营企业聚集地,有着得天独厚的传统工业优势。我们立足这一基础优势,坚定不移地突出工业主导地位,着力发展优势产业和培植骨干企业,促进民营经济快速发展。一是加快民营工业园区建设,规划建设了以桑园民营工业园为龙头的“两园六区”工业格局,全镇规模以上企业达到30余家,且分布于各个经济网点,成为小区域内带动一方发展的经济引擎。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几年来共引进各类企业项目46个,新增企业项目财税贡献率逐年递增,现已成为全镇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三是着力培植发展骨干企业。通过广泛吸纳民间资本,扩大企业规模,加大技改力度,着力培育扶持了一批本土成长型企业公司,现已初步建立起了
机械锻造、颜料化工、包装印刷和石料开发四大主导产业链条,为带动城镇化夯实了经济基础。小城镇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性工程,今后,我们的发展思路是:放眼长远,结合实际,稳步推进,在现状建设的基础上,逐步改造旧区,完善基础设施,积极创造条件,开发建设新区,建设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经济发达、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小城镇。
1、以路为媒,构建城镇建设新框架。以绣江路改造和东外环延伸、新北外环规划建设为契机,积极协调,加快实施,着力解决镇域内道路尽端式交通瓶颈问题:
第四篇:农业科技讲师团服务新农村建设经验汇报材料
近年来,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践中,澧县县委组织部认真履行职责,创新思路,牵头建立农业科技讲师团,组织高水平的农业科技专家、涉农专业技术人员和农业产业化实践中涌现出来的本地乡土人才,为广大农民群众传授新技术、传播新信息,有力地促进了农村人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一、精心选聘,建立农民欢迎的农业科技讲师团队伍
为了确保讲师团工作的高质量,真正让农民欢迎,在组建之初,我们立足实际,严格把关,确保队伍质量。一是瞄准产业选。重点围绕做强粮食、棉花、油菜等三大传统产业,壮大生猪、蔬菜、水果、水产等四大支柱产业,建设欧美杨、珍珠、葡萄、双孢蘑菇、蚕桑等五大新兴产业进行筛选,为推进农业产业化服务。二是不同层次挑。为了满足不同层次的学习需求,在人员组成上,我们以农、林、水、畜等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为主体,吸收农业产业化实践中全县涌现出来的有突出技能的乡土人才参加,还从湖南农业大学、省农科院等单位聘请农业方面的专家、学者担任讲师团成员。三是严格程序聘。在个人自荐和各涉农单位推荐的基础上,县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对推荐对象从政治素质、专业水平、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及服务群众热情等方面进行考察。通过综合评价,集体研究确定聘用人员,颁发聘书。目前,我县16名讲师团成员,不仅熟悉了解我县农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而且在省市农业生产领域中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60%以上成员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
二、积极创新,探索灵活多样的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形式
面向农民开展实用技术培训,最大的难题就是如何使培训贴近农民的口味,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为解决这一问题,讲师团积极组织专家探讨,形成了集中培训和个别指导相结合、课堂讲课和现场指导相结合,基地培训与远程教育相结合等多样化的培训形式,增强了培训效果。一是围绕主导产业“上大课”。紧紧围绕全县三大传统产业、四大支柱产业和五个新兴产业开展集中培训,以县委党校为阵地,重点培养农村乡土拔尖人才、村干部和回乡大中专生;以乡镇党校为阵地,利用春秋农闲时节开展集中培训,重点培养致富带头人队伍;以村党员活动室、远程教育室为阵地,根据农村时令开展季节性培训,重点开展农村实用操作技术的培训,全县形成了以县委党校为基地、以乡镇党校为主体、农村党员活动室为辅助的三级培训网络。二是服务种养大户“上小课”。对农村种植养殖大户、农村经济能人以及有培训需求的农民,实行预约服务和上门指导,并与农村种养大户、农村经济能人结成联系帮扶对子,手把手地开展技术培训和辅导。据初步统计,全县累计培养致富带头3800多人,他们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副产品加工与销售等各个领域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领军人物。
如讲师团成员、湖南农业大学石雪晖教授在张公庙镇开展葡萄栽培技术培训时,制作了多个多媒体课件,同时自带了部分葡萄新品种幼苗,用于讲解葡萄栽培的嫁接技术,并在田间手把手指导农民进行嫁接,提高了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三是网上咨询服务“上新课”。县人才办不仅将讲师团成员的简历、个人特长及联系方式制成卡片发到种养大户、协会会员、村民代表等群众手中,而且在澧县先锋网、澧县政务网上开辟了网上课堂,设立了专家咨询“直通车”,农民群众可以通过电话和网上交流等方式,随时求助或询问农业科技知识。去年,农业科技讲师团解决疑难问题29个,治疗突发性疾病125次,挽回经济损失255万余元,较好地解除了农民群众缺乏科技技术的愁苦。四是开辟电视专栏“上长课”。在县电视台常年开辟了农业科技知识讲座专栏,根据时节定期向农民传授农作物栽培、果树栽培、畜牧水产等方面的科技知识。自2004年讲师团成立以来,累计组织了近130期、150多场次的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累计培训农村致富骨干、种植、养殖大户超过13000人次,间接带动、参与培训农民16000余人次,讲师团走遍了全县32个乡镇,组织编写了50多期的实用技术资料,累计发放18000多份,为农户引进和推广几十项新品种和新技术,受到全县农民朋友的欢迎,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规范管理,努力提高农业科技讲师团服务水平
为了加强讲师团的管理与考核,县委组织部、各涉农部门和乡镇、村党组织相互配合,共同参与农业科技讲师团的组建、运行和考核工作。一是建立联系会议制度。由县委组织部牵头成立农业科技讲师团工作领导小组,组织部长任组长,县人事局、科技局、农经局、农村办、农业局、林业局、水利局、畜牧局等涉农单位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县农村办,具体负责讲师团的日常管理考核工作。二是实行季度例会制度。每季度召开一次工作例会,全体讲师团成员和讲师团领导小组成员参加,听取述职汇报,交流工作情况,及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布置和部署下阶段工作。三是建立考核制度。对讲师团成员实行动态管理,坚持一年一考核一聘用。建立讲师团成员个人档案,讲师团成员每提供一次服务,填写一张《农业科技讲师团服务情况登记表》,农户和村党支部签注意见,交协调小组统一备案。年底,乡镇党委上报《农业科技讲师团服务情况统计表》,对讲师团成员到村次数、服务态度和服务效果做出定性评价。四是建立工作督查制度。讲师团领导小组办公室定期组织人员通过实地检查、电话调查、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对讲师团成员的服务质量进行督查,督查结果记入讲师团成员个人档案,并作为年终考核的重要依据之一。
四、注重激励,充分调动讲师团成员的主观能动性
一是建立讲师团成员津贴制度。县财政每年拿出专项基金,对讲师团成员每年给予定额补助。并设立讲师团成员突出贡献奖,拿出一定的资金奖励目标考核前三名。二是提供保健服务。每年安排讲师团成员进行一次健康体检。三是安排培训学习。每年组织讲师团成员参加相应的培训和参观等活动。四是注重政治激励。对表现突出的讲师团成员给予通报表彰,并优先申报专业技术职称,优先选派培训深造,优先提拔重用。这些措施的实施,极大地调动了讲师团成员的积极性。“葡萄种植大户”王先荣参加讲师团后,免费为种植户传授技术。在他的带动下,全县葡萄产业实现了跨跃式发展,种植面积近2万亩,总产量超过800万公斤,总产值达4000万以上。为表彰他做出的突出贡献,县委不仅推荐他评选省市优秀共产党员,还在县委经济工作会议上,一次性给予10万元奖励,并破格解决技术职称等问题。
第五篇:农业科技讲师团服务新农村建设经验汇报材料
文章标题:农业科技讲师团服务新农村建设经验汇报材料
近年来,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践中,澧县县委组织部认真履行职责,创新思路,牵头建立农业科技讲师团,组织高水平的农业科技专家、涉农专业技术人员和农业产业化实践中涌现出来的本地乡土人才,为广大农民群众传授新技术、传播新信息,有力地促进了农村人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一、精心选聘,建立农民欢迎的农业科技讲师团队伍
为了确保讲师团的高质量,真正让农民欢迎,在组建之初,我们立足实际,严格把关,确保队伍质量。一是瞄准产业选。重点围绕做强粮食、棉花、油菜等三大传统产业,壮大生猪、蔬菜、水果、水产等四大支柱产业,建设欧美杨、珍珠、葡萄、双孢蘑菇、蚕桑等五大新兴产业进行筛选,为推进农业产业化服务。二是不同层次挑。为了满足不同层次的学习需求,在人员组成上,我们以农、林、水、畜等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为主体,吸收农业产业化实践中全县涌现出来的有突出技能的乡土人才参加,还从湖南农业大学、省农科院等单位聘请农业方面的专家、学者担任讲师团成员。三是严格程序聘。在个人自荐和各涉农单位推荐的基础上,县人才领导小组对推荐对象从政治素质、专业水平、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及服务群众热情等方面进行考察。通过综合评价,集体研究确定聘用人员,颁发聘书。目前,我县16名讲师团成员,不仅熟悉了解我县农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而且在省市农业生产领域中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60以上成员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
二、积极创新,探索灵活多样的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形式
面向农民开展实用技术培训,最大的难题就是如何使培训贴近农民的口味,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为解决这一问题,讲师团积极组织专家探讨,形成了集中培训和个别指导相结合、课堂讲课和现场指导相结合,基地培训与远程教育相结合等多样化的培训形式,增强了培训效果。一是围绕主导产业“上大课”。紧紧围绕全县三大传统产业、四大支柱产业和五个新兴产业开展集中培训,以县委党校为阵地,重点培养农村乡土拔尖人才、村干部和回乡大中专生;以乡镇党校为阵地,利用春秋农闲时节开展集中培训,重点培养致富带头人队伍;以村党员活动室、远程教育室为阵地,根据农村时令开展季节性培训,重点开展农村实用操作技术的培训,全县形成了以县委党校为基地、以乡镇党校为主体、农村党员活动室为辅助的三级培训网络。二是服务种养大户“上小课”。对农村种植养殖大户、农村经济能人以及有培训需求的农民,实行预约服务和上门指导,并与农村种养大户、农村经济能人结成联系帮扶对子,手把手地开展技术培训和辅导。据初步统计,全县累计培养致富带头3800多人,他们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副产品加工与销售等各个领域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领军人物。如讲师团成员、湖南农业大学石雪晖教授在张公庙镇开展葡萄栽培技术培训时,制作了多个多媒体课件,同时自带了部分葡萄新品种幼苗,用于讲解葡萄栽培的嫁接技术,并在田间手把手指导农民进行嫁接,提高了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三是网上咨询服务“上新课”。县人才办不仅将讲师团成员的简历、个人特长及联系方式制成卡片发到种养大户、协会会员、村民代表等群众手中,而且在澧县先锋网、澧县政务网上开辟了网上课堂,设立了专家咨询“直通车”,农民群众可以通过电话和网上交流等方式,随时求助或询问农业科技知识。去年,农业科技讲师团解决疑难问题29个,治疗突发性疾病125次,挽回经济损失255万余元,较好地解除了农民群众缺乏科技技术的愁苦。四是开辟电视专栏“上长课”。在县电视台常年开辟了农业科技知识讲座专栏,根据时节定期向农民传授农作物栽培、果树栽培、畜牧水产等方面的科技知识。自2004年讲师团成立以来,累计组织了近130期、150多场次的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累计培训农村致富骨干、种植、养殖大户超过13000人次,间接带动、参与培训农民16000余人次,讲师团走遍了全县32个乡镇,组织编写了50多期的实用技术资料,累计发放18000多份,为农户引进和推广几十项新品种和新技术,受到全县农民朋友的欢迎,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规范管理,努力提高农业科技讲师团服务水平
为了加强讲师团的管理与考核,县委组织部、各涉农部门和乡镇、村党组织相互配合,共同参与农业科技讲师团的组建、运行和考核。一是建立联系会议制度。由县委组织部牵头成立农业科技讲师团领导小组,组织部长任组长,县人事局、科技局、农经局、农村办、农业局、林业局、水利局、畜牧局等涉农单位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县农村办,具体负责讲师团的日常管理考核。二是实行季度例会制度。每季度召开一次例会,全体讲师团成员和讲师团领导小组成员参加,听取述职汇报,交流情况,及时解决中存在的问题,布置和部署下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