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经验材料2
实施科教兴镇战略
促进全镇经济发展
--------修文镇实施科教兴镇经验材料
一、基本情况
修文镇地处榆次城南,有榆次“南大门”之称,108国道、太长高速公路、太焦铁路、南同蒲线穿镇而过。地势平坦,交通便利,地肥水美,有着悠久的人文底蕴,具有区位优势和发展优势。全镇占地17平方公里,下辖21个行政村,人口33194人。其中,农业人口27994人,总户数7987户,耕地45240.7亩。全镇现有初级中学1所,完全小学20所,中小学在校学生3253余名,教职工255名。
二、主要工作实绩与体会
(一)、提高认识,强化组织,明确全镇调产目标,全面推进“科教兴镇”战略
按照省委、省政府办公厅晋办发[2002]13号文件精神,镇党委、政府根据本地实际坚持东林、中企、西菜牧的调产思路不动摇,紧紧围绕农民增收搞调产,实现了产业结构调整的新跨越。本着以人为本,为全镇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思想,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实用型人才,取得了较好的人才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三教统筹,夯实“科教兴镇”的基础工程
1、充分发挥综合教育中心的教育功能
修文镇综合教育中心是镇党委、政府为实施科教兴乡工程战略,以振兴当地主导产业为目标,于一九九九年四月正式成立的。它是适应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产物,是我镇普、职、成三教统筹,教科农结合的载体,是区职教中心的辐射点。中心集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农技校为一体,集育人、引进、生产、科研、示范试验、推广、信息咨询服务和农村剩余劳力转移培训于一体的综合性教育实体。中心设普教部、职教部、成教部、政教处、总务处。有教职员工76名,其中专业教师2名,兼职专业教师11名。在校学生1020名。图书存有量、仪器配备等符合规定标准。中心配备微机70台。实习基地50亩。
几年来全镇对综合教育中心的总投资达300多万元,年生均经费154元。其中电教仪器30万元,图书2万元,微机20万元,专项投资共计52万余元。
镇综合教育中心严格按照《职业教育法》及区职业教育所制定的职业教育大纲进行教学工作。专、兼职教师配备齐全,做到有方案、有教师、有教材、有课时(每周2课时)、有教案、有作业、有基地、有实习、有考核的九个落实。
几年来,为了加强对综合教育中心的领导,镇党委、政府出台的文件有:(1998年)16号文件,关于建设“六有”农技校实施细则的通知;(1999年)17号文件,陈侃乡综合教育中心的实施方案;(2001年)28号文件,修文镇2001——2005年综合教育中心实施方案;(2002年)20号文件,修文镇综合教育中心调整领导机构的通知,(2003年)52号文件,(2003年)21号文件,修文镇人民政府关于科教兴镇工程的实施方案,(2004年)20号文件,修文镇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修文镇科教兴镇工任务分解表》的通知,(2005年)9号文件,修文镇人民镇关于调整科教兴镇工程领导组的通知。
2、加强镇村农技校建设,促进科教兴镇工程稳步发展
我们充分发挥镇、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和镇综合教育中心在农村成人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全方位开展时事政治、民主法制、人口环境和社会文化生活等方面的教育活动。按照“围绕资源搞开发、围绕市场上项目、围绕项目抓培训”的原则,加强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有针对性地开展系列化的生产技术培训,每年组织各种培训30多期,年培训1.23万人次;为下岗职工再就业提供优惠或免费培训,使他们尽快转岗再就业;培养了一大批懂管理、善经营,能从事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的新型农民。
3、加强基地建设,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修文镇综合教育中心有教科农示范基地50亩,我们通过内部科学管理,结合我镇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把基地建设成集科技示范推广、优良品种繁
育、学习实验实习、农民实用技术培训为一体的现代化教科农实习基地。
(三)、大力扶持民营企业,形成技术创新体系的生力军 几年来,我镇乡镇企业紧紧扭住一线三区这一主线,积极营造宽松的投资环境,加快修文工业民营园区规划建设的步伐,把振兴修文老工业基地作为新的经济拉动点,积极探索盘活闲置资源,壮大民营经济,走小区带动之路的发展模式,乡镇企业呈现持续稳定发展的良好态势。
1、2004年引进项目6项,投资近3亿元的山西神龙能源焦化有限公司的70万吨项目,现已投产,年实现利税超亿元;投资1.8亿元的长兴焦化有限公司二期工程,融资入股,现已投产;太阳锅炉有限公司、华晋铸造厂、榆次花炮厂扩建工程的完成,可增加产值8400万元,增加利税440万元。这些企业的落户,可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1360人。有效地推动全镇企业的快速发展,为修文经济的快速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2、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我们积极利用修文老工业基地特有优势,拓宽渠道,盘活闲置资产,招商引进资金达到了2000万元,引进了榆次创焦化工试剂有限公司、榆次耐火材料厂、榆次晋都建材有限公司、榆次晋阳粉煤炭综合利用有限公司等四个企业。这些项目都在紧锣密鼓的建设中,为修文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和我镇中部7个村的老百姓增加收入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四)、科教兴镇硕果累累
1、“教育优先、协调发展”,我们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大力开展职业技术培训工作,使回镇初、高中毕业生普遍接受职业技能培训,学习掌握一技之长。2007年全镇通过职业中学为农村科技示范户定向培养50名学生;对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村劳动力按需进行实用技术培训,年培训农村劳动力
1.23万人次以上;积极开展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年系统培训1200人以上,使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培训率达到50%以上。
2、我们大力提高全镇青壮年劳动力的文化水平,其中高中以上文化的青壮年劳动力占到50%以上。积极为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农村劳动力评定专业职称,使农村具有初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达到25%。
3、全镇中小学校和农技校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积极发挥了示范带头
作用,使达到精神文明建设标准的行政村占到总数的50%以上。
4、充分发挥科技示范户的带头作用。我镇现有科技示范户46户,年均收入达3万元以上。如杨安村党支部书记王春花养殖基地占地10亩多,养殖牛有100多头。内白村党支部书记朱映喜养殖基地占地10亩多,养殖母猪50多头,郭村的杜国柱承包了1000亩河滩地种植芦笋,为了扩大规模,打出品牌,提高效益,注册了“晋中市绿野芦笋行销合作社”,起到很好的带头示范作用。科技联系农户每年有355户,他们培植的黄瓜、西瓜、西红柿、胡芹等大棚蔬菜对我镇的主导产业起着较好的示范和推动作用。
5、2007年我镇 完成12项农业调产工程,陈侃奶牛园区、杨安奶牛园区、王香养羊园区、褚村温室大棚、陈胡沼气等高标准生态示范蔬菜养殖园区,形成了以太阳能为动力,沼气为纽带,日光温室立体种养为手段,达到种、养、生态融为一体的调产新模式。同时在西郝村建设了占地500亩,建设养殖弓棚80个,投资80万元的百万只肉鸡大棚养殖园区,探索出了一条修文东部丘陵大棚养殖的新路子。
6、我们积极开发新品种,引进新技术,积极探索潇河沙滩的开发利用,建成以郭村为龙头的“修文镇潇河河滩10000亩芦笋基地”。和永济农业局签订了种植服务合同,和运城加工厂签订了收购合同。该基地已成为榆次区乃至晋中最大的芦笋种植基地,蔬菜品种向品牌化推进,叫响了“郭村芦笋”的品牌,2004年通过了农业部指定权威鉴定机构进行了无公害绿色食品的产品产地认证,认证品种达到9种,绿色品牌的认证使我镇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结构调整工作有了新跨越。
7、在养殖业发展上,我们坚持走规模化、园区化的路子,做强了“牛”的文章,做大了“猪”的规模,做细了“羊”的舍饲圈养,做兴了“肉鸡”的大棚养殖。2004年完成了陈侃等8村养殖园区建设。王香村小尾寒羊改良育肥舍饲圈养得到了省、市、区领导的肯定。澳大利亚的畜禽专家在王香村进行调研,高兴的竖起了大拇指。述巴的瘦肉型猪走出了晋中,打到了省城,全村有近80%的农户搞起了养殖业,成为农民致富的好项目。杨安肉牛更是运销香港、内蒙。养殖业成为我镇发展经济的支柱产业,全镇猪饲养量达到了5.2万头,奶牛2146头,肉牛3500头。
8、我们按照“生态植树,保护耕地,造福人民”的思路,狠抓了潇河18公里的护岸林和1万亩农田林网建设。新增林木10万株,绿化渠道56条,完善退耕还林6000亩,红枣开发6000亩,酸枣嫁接大枣完成50万株。林业工作的突破,为改善我镇的人居生存环境奠定了基础,保证了修文的可持续发展。
9、我们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战略位置,三年来新建、扩建学校基础工程总投资1000万元以上。其中已经投入使用的中学一所,占地80亩,建筑面积10280平方米,投资800万元。东长寿村小学总投资近50万元,建筑面积800平主米新建王都小学,投资80万元。新建陈胡学习投资60万元。新建东白小学投资50万元。已开工新建述巴小学一所,投支60万元,预计2008年9月1日投入使用。
10、沼气工程是我镇2007年的重点工程之一,我们采取“宣传引导、干部带头、示范带动”的办法,以“一池三改”为主要内容,通过聘请技术员和推出优惠政策,调动村民建沼气的积极性。杨安村共212户,已建沼气户达到80户,占到总户数的三分之一,成为沼气示范村。目前,全镇已报名的1100户,开工建设的1010户,已有850户用上了节约、卫生的新能源。
11、我镇坚持文化大院建设不放松,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管理,全镇建成高标准的文化大院10个,拓展农民乐园2个,村民可以在文化大院内丰富知识、陶冶情操。
总之,几年来我镇在实施科教兴镇的工作中,做了一点成绩,但与广大农民群众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存在的问题还不少。我们将继续努力奋进,取长补短,向着更高的目标努力。
修文镇人民政府
2008年8月20日
实施科教兴镇战略 促进全镇经济发展
--------修文镇科教兴镇经验材料
修文镇人民政府
2008年8月20日
第二篇:新农村建设经验
巩固土地整理成果,奋力推进新农村建设
中共临邛镇委员会临邛镇人民政府
在文笔山村、邱店子村、红岩子村、棠子沟村的土地整理完成之后,如何巩固土地整理成果,实施新农村建设,受到了临邛镇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由王谚镇长亲自牵头,从镇党政办、城乡统筹办、土地整理指挥部抽调业务能力强、熟悉农村工作的干部组成新农村建设指挥部,负责研究实施新整理土地区的新农村建设。我镇通过下移工作重心,找准能够直接作用到基层、落实到农户的工作突破口,经过艰苦创业、奋发图强、真抓实干,以及在上级领导、市级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和帮助下,新整理土地区的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探索出了一定的经验,使该区域的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发生了深刻变化。现将我们的具体做法总结如下:
一、突出切入点,倾力促进新型社区建设
(一)进一步整治社区环境。一是新型社区内的住家户要认真按要求完成外墙装修,使整个社区建设形成特有风格,并清除房前屋后的建筑垃圾、杂物,使住区环境整洁卫生。二是社区管理员组织有关人员对社区公共区域进行彻底的卫生整治,通过清除建筑垃圾、清洗路面、整治花草等,使社区环境达到美观、通畅、整洁。三是完善警示标牌、垃圾池、垃圾桶、停车棚等公共设施,为群众提供方便。
(二)建立健全管理机制。通过“一事一议”等民主议事方式,动员和组织农民积极参与新型社区内的管理。一是经过充分酝酿,由新型社区内居住的农民提名,选拔了一批熟悉农村,热爱农民,政策水平强,知识层次高,能带领群众经商致富的优秀共产党员管理新型社区,发展经济,带领农民致富,如文笔社区的三位管理员,还未上任,就积极为本社区的经济发展出谋划策,帮助群众种植茶叶、猕猴桃等300多亩和计划开办农家乐5家,让新社区农民不只从土地整理扶持和奖励中,切身体会到新农村建设的好处,而且还从新型社区建设中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变化和发展帮助,让他们对未来的新农村建设充满了期待和信心。
二是在充分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新型社区管理制度。我镇新农村建设指挥部在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后,粗步拟制新型社区管理制度35条,然后分别召开群众大会,逐条听取群众意见,并按群众意见进行修改完善,最后形成群众签字接受的24条管理制度。另外,这些管理制度通过镇新农村建设指挥部在群众大会上宣传讲解后,已在新型社区内最醒目的地方上墙和印成明白纸分发到群众手中。
(三)加强社区文化建设。我镇把新社区的农村道德文化建设作为一件大事来抓,根据新整理土地区的特点,以及传统道德文化在农村流传久远,传播广泛,深入人心的特
点,制定了包括“八荣八耻”在内的村规民约100多条,在群众中广泛宣传之后,已分批上墙,力争让道德之光成为新型社区建设的一面旗臶。
二、找准着力点,全力促进农民身份转变
“钱从哪里来,人从哪里去”是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我镇通过促进农民向农业工人转变、向二、三转移成为产业工人,有效解决了完成土地整理后,新型社区内远离生产区农民或土地流转后失去土地农民的去向安臵问题,找到了一条解决农民就业、促进农民增收、加快新农村建设的科学思路。
(一)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促进农民向农业工人转变。我镇抓住土地整理的有利机遇,改变分散、零碎的耕地现状,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以新整理土地成片集中的优势,加快土地流转,扩大耕地面积,推动土地的规模化经营、机械化作业、科学化管理、专业化生产,有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就地吸引农民就业,让大批农民向农业工人转变。从而促进农民身份向产业工人的转变。我镇就邀请有关专家,经过充分的考察论证,完成了新整理土地区的农业发展规划,规划发展有机茶2000亩、红阳猕猴桃3000亩,计划今年完成土地流转5000亩。通过与春源、金利、君威、文君茶业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进行合作,已发展近1000亩有机茶、1500多亩红阳猕猴桃,以及近20户优质三元猪养殖大户,并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切实提高深加工能力。到目前为止,已
完成土地流转2500亩,就地解决了近300人的就业。另外,我镇还将在黄河坝的新整理土地区,打造高档农家乐,着力发展农业观光旅游。我镇计划通过3至5年时间的努力把新整理土地区的农业种养殖业、农产品深加工、农业观光旅游等产业发展再上一个新台阶,真正实现做强、做大农产品深加工,做深、做透农业相关产业,做细、做长农业产业链,从而实现吸收1500人以上的当地农民就业。
(二)加大农村职业教育和培训力度,促进农民向二、三转移成为产业工人。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就业,是加快推进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必然要求,是工业带动农业、城市带动农村、发达地区带动落后地区的有效形式,也是农民持续较快增收的重要渠道。我镇加大农村职业教育和培训力度,按照二、三产业的生产要求,采取多种形式,开展种植技术、食品加工、市场营销等专业的培训,以最大力度培养应用型、技术型人才,提高农民的文化科技素质和职业技能,使转移输出的劳动力有较强的务工技能,切实增加转移输出率。我镇通过政府扶助、面向市场等形式,扩大就业渠道,提高支持补助标准,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输出。到目前为止,镇属劳动保障所以进新型社区上课和在临邛职业培训培训学校上课等形式,共开展引导性培训23期,培训新型社区内的农民1832人;开展技能培训10期,培训型社区内的农民603人;开展创业培训1期,培训创业人员18人;新整理土地区实现新输出劳动力500多人。
三、把握基本点,为新农村建设保驾护航
新农村建设涉及一、二、三产业和城乡之间、条块之间的关系,涉及计划、农业、税务、财政、银行、工商等各个部门。虽然理顺管理体制,打破条块和行业壁垒不是一个镇能够解决的事情,但我镇以最大的决心通过各种有力的政策措施,正确处理好新农村建设与市级各部门的利益关系,努力为新农村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一是镇属各部门密切协同,研究制定有利于新农村建设的方针、政策和措施。二是制订相应的政策规定,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扶持、协调、监督。如邀请法律顾问王汝舟等律师对包括土地流转合同在内的各种契约,进行严格合同管理和公证部门公证,保证经营者和农户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三是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制订切实可行的农业发展规划。如:文笔山土地整理区,我镇就邀请的有关专家进行了产业发展规划,规划发展有机茶1000亩、红阳猕猴桃2000亩,高档农家乐5家。四是建立健全服务机构,加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各种服务。
第三篇:农业科技讲师团服务新农村建设经验汇报材料
近年来,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践中,澧县县委组织部认真履行职责,创新思路,牵头建立农业科技讲师团,组织高水平的农业科技专家、涉农专业技术人员和农业产业化实践中涌现出来的本地乡土人才,为广大农民群众传授新技术、传播新信息,有力地促进了农村人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一、精心选聘,建立农民欢迎的农业科技讲师团队伍
为了确保讲师团工作的高质量,真正让农民欢迎,在组建之初,我们立足实际,严格把关,确保队伍质量。一是瞄准产业选。重点围绕做强粮食、棉花、油菜等三大传统产业,壮大生猪、蔬菜、水果、水产等四大支柱产业,建设欧美杨、珍珠、葡萄、双孢蘑菇、蚕桑等五大新兴产业进行筛选,为推进农业产业化服务。二是不同层次挑。为了满足不同层次的学习需求,在人员组成上,我们以农、林、水、畜等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为主体,吸收农业产业化实践中全县涌现出来的有突出技能的乡土人才参加,还从湖南农业大学、省农科院等单位聘请农业方面的专家、学者担任讲师团成员。三是严格程序聘。在个人自荐和各涉农单位推荐的基础上,县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对推荐对象从政治素质、专业水平、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及服务群众热情等方面进行考察。通过综合评价,集体研究确定聘用人员,颁发聘书。目前,我县16名讲师团成员,不仅熟悉了解我县农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而且在省市农业生产领域中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60%以上成员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
二、积极创新,探索灵活多样的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形式
面向农民开展实用技术培训,最大的难题就是如何使培训贴近农民的口味,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为解决这一问题,讲师团积极组织专家探讨,形成了集中培训和个别指导相结合、课堂讲课和现场指导相结合,基地培训与远程教育相结合等多样化的培训形式,增强了培训效果。一是围绕主导产业“上大课”。紧紧围绕全县三大传统产业、四大支柱产业和五个新兴产业开展集中培训,以县委党校为阵地,重点培养农村乡土拔尖人才、村干部和回乡大中专生;以乡镇党校为阵地,利用春秋农闲时节开展集中培训,重点培养致富带头人队伍;以村党员活动室、远程教育室为阵地,根据农村时令开展季节性培训,重点开展农村实用操作技术的培训,全县形成了以县委党校为基地、以乡镇党校为主体、农村党员活动室为辅助的三级培训网络。二是服务种养大户“上小课”。对农村种植养殖大户、农村经济能人以及有培训需求的农民,实行预约服务和上门指导,并与农村种养大户、农村经济能人结成联系帮扶对子,手把手地开展技术培训和辅导。据初步统计,全县累计培养致富带头3800多人,他们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副产品加工与销售等各个领域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领军人物。
如讲师团成员、湖南农业大学石雪晖教授在张公庙镇开展葡萄栽培技术培训时,制作了多个多媒体课件,同时自带了部分葡萄新品种幼苗,用于讲解葡萄栽培的嫁接技术,并在田间手把手指导农民进行嫁接,提高了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三是网上咨询服务“上新课”。县人才办不仅将讲师团成员的简历、个人特长及联系方式制成卡片发到种养大户、协会会员、村民代表等群众手中,而且在澧县先锋网、澧县政务网上开辟了网上课堂,设立了专家咨询“直通车”,农民群众可以通过电话和网上交流等方式,随时求助或询问农业科技知识。去年,农业科技讲师团解决疑难问题29个,治疗突发性疾病125次,挽回经济损失255万余元,较好地解除了农民群众缺乏科技技术的愁苦。四是开辟电视专栏“上长课”。在县电视台常年开辟了农业科技知识讲座专栏,根据时节定期向农民传授农作物栽培、果树栽培、畜牧水产等方面的科技知识。自2004年讲师团成立以来,累计组织了近130期、150多场次的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累计培训农村致富骨干、种植、养殖大户超过13000人次,间接带动、参与培训农民16000余人次,讲师团走遍了全县32个乡镇,组织编写了50多期的实用技术资料,累计发放18000多份,为农户引进和推广几十项新品种和新技术,受到全县农民朋友的欢迎,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规范管理,努力提高农业科技讲师团服务水平
为了加强讲师团的管理与考核,县委组织部、各涉农部门和乡镇、村党组织相互配合,共同参与农业科技讲师团的组建、运行和考核工作。一是建立联系会议制度。由县委组织部牵头成立农业科技讲师团工作领导小组,组织部长任组长,县人事局、科技局、农经局、农村办、农业局、林业局、水利局、畜牧局等涉农单位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县农村办,具体负责讲师团的日常管理考核工作。二是实行季度例会制度。每季度召开一次工作例会,全体讲师团成员和讲师团领导小组成员参加,听取述职汇报,交流工作情况,及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布置和部署下阶段工作。三是建立考核制度。对讲师团成员实行动态管理,坚持一年一考核一聘用。建立讲师团成员个人档案,讲师团成员每提供一次服务,填写一张《农业科技讲师团服务情况登记表》,农户和村党支部签注意见,交协调小组统一备案。年底,乡镇党委上报《农业科技讲师团服务情况统计表》,对讲师团成员到村次数、服务态度和服务效果做出定性评价。四是建立工作督查制度。讲师团领导小组办公室定期组织人员通过实地检查、电话调查、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对讲师团成员的服务质量进行督查,督查结果记入讲师团成员个人档案,并作为年终考核的重要依据之一。
四、注重激励,充分调动讲师团成员的主观能动性
一是建立讲师团成员津贴制度。县财政每年拿出专项基金,对讲师团成员每年给予定额补助。并设立讲师团成员突出贡献奖,拿出一定的资金奖励目标考核前三名。二是提供保健服务。每年安排讲师团成员进行一次健康体检。三是安排培训学习。每年组织讲师团成员参加相应的培训和参观等活动。四是注重政治激励。对表现突出的讲师团成员给予通报表彰,并优先申报专业技术职称,优先选派培训深造,优先提拔重用。这些措施的实施,极大地调动了讲师团成员的积极性。“葡萄种植大户”王先荣参加讲师团后,免费为种植户传授技术。在他的带动下,全县葡萄产业实现了跨跃式发展,种植面积近2万亩,总产量超过800万公斤,总产值达4000万以上。为表彰他做出的突出贡献,县委不仅推荐他评选省市优秀共产党员,还在县委经济工作会议上,一次性给予10万元奖励,并破格解决技术职称等问题。
第四篇:农业科技讲师团服务新农村建设经验汇报材料
文章标题:农业科技讲师团服务新农村建设经验汇报材料
近年来,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践中,澧县县委组织部认真履行职责,创新思路,牵头建立农业科技讲师团,组织高水平的农业科技专家、涉农专业技术人员和农业产业化实践中涌现出来的本地乡土人才,为广大农民群众传授新技术、传播新信息,有力地促进了农村人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一、精心选聘,建立农民欢迎的农业科技讲师团队伍
为了确保讲师团的高质量,真正让农民欢迎,在组建之初,我们立足实际,严格把关,确保队伍质量。一是瞄准产业选。重点围绕做强粮食、棉花、油菜等三大传统产业,壮大生猪、蔬菜、水果、水产等四大支柱产业,建设欧美杨、珍珠、葡萄、双孢蘑菇、蚕桑等五大新兴产业进行筛选,为推进农业产业化服务。二是不同层次挑。为了满足不同层次的学习需求,在人员组成上,我们以农、林、水、畜等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为主体,吸收农业产业化实践中全县涌现出来的有突出技能的乡土人才参加,还从湖南农业大学、省农科院等单位聘请农业方面的专家、学者担任讲师团成员。三是严格程序聘。在个人自荐和各涉农单位推荐的基础上,县人才领导小组对推荐对象从政治素质、专业水平、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及服务群众热情等方面进行考察。通过综合评价,集体研究确定聘用人员,颁发聘书。目前,我县16名讲师团成员,不仅熟悉了解我县农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而且在省市农业生产领域中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60以上成员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
二、积极创新,探索灵活多样的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形式
面向农民开展实用技术培训,最大的难题就是如何使培训贴近农民的口味,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为解决这一问题,讲师团积极组织专家探讨,形成了集中培训和个别指导相结合、课堂讲课和现场指导相结合,基地培训与远程教育相结合等多样化的培训形式,增强了培训效果。一是围绕主导产业“上大课”。紧紧围绕全县三大传统产业、四大支柱产业和五个新兴产业开展集中培训,以县委党校为阵地,重点培养农村乡土拔尖人才、村干部和回乡大中专生;以乡镇党校为阵地,利用春秋农闲时节开展集中培训,重点培养致富带头人队伍;以村党员活动室、远程教育室为阵地,根据农村时令开展季节性培训,重点开展农村实用操作技术的培训,全县形成了以县委党校为基地、以乡镇党校为主体、农村党员活动室为辅助的三级培训网络。二是服务种养大户“上小课”。对农村种植养殖大户、农村经济能人以及有培训需求的农民,实行预约服务和上门指导,并与农村种养大户、农村经济能人结成联系帮扶对子,手把手地开展技术培训和辅导。据初步统计,全县累计培养致富带头3800多人,他们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副产品加工与销售等各个领域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领军人物。如讲师团成员、湖南农业大学石雪晖教授在张公庙镇开展葡萄栽培技术培训时,制作了多个多媒体课件,同时自带了部分葡萄新品种幼苗,用于讲解葡萄栽培的嫁接技术,并在田间手把手指导农民进行嫁接,提高了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三是网上咨询服务“上新课”。县人才办不仅将讲师团成员的简历、个人特长及联系方式制成卡片发到种养大户、协会会员、村民代表等群众手中,而且在澧县先锋网、澧县政务网上开辟了网上课堂,设立了专家咨询“直通车”,农民群众可以通过电话和网上交流等方式,随时求助或询问农业科技知识。去年,农业科技讲师团解决疑难问题29个,治疗突发性疾病125次,挽回经济损失255万余元,较好地解除了农民群众缺乏科技技术的愁苦。四是开辟电视专栏“上长课”。在县电视台常年开辟了农业科技知识讲座专栏,根据时节定期向农民传授农作物栽培、果树栽培、畜牧水产等方面的科技知识。自2004年讲师团成立以来,累计组织了近130期、150多场次的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累计培训农村致富骨干、种植、养殖大户超过13000人次,间接带动、参与培训农民16000余人次,讲师团走遍了全县32个乡镇,组织编写了50多期的实用技术资料,累计发放18000多份,为农户引进和推广几十项新品种和新技术,受到全县农民朋友的欢迎,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规范管理,努力提高农业科技讲师团服务水平
为了加强讲师团的管理与考核,县委组织部、各涉农部门和乡镇、村党组织相互配合,共同参与农业科技讲师团的组建、运行和考核。一是建立联系会议制度。由县委组织部牵头成立农业科技讲师团领导小组,组织部长任组长,县人事局、科技局、农经局、农村办、农业局、林业局、水利局、畜牧局等涉农单位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县农村办,具体负责讲师团的日常管理考核。二是实行季度例会制度。每季度召开一次例会,全体讲师团成员和讲师团领导小组成员参加,听取述职汇报,交流情况,及时解决中存在的问题,布置和部署下阶$$
第五篇:市质监局服务新农村建设典型经验材料
市质监局服务新农村建设典型经验材料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任务,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省**市是农业大市,全市总人口365万,农村人口超过280万,其中,80%的农村人口的收入来自于耕地。做好“三农”工作,事关重大。**省**市质量技监局充分发挥自身职能优势,以加强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为抓手,通过品牌强农、政策扶农、服务帮农“三措并举”,进一步促进农村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不断提高农民收入。
品牌强农
我国加入wto后,政府已很难再以价格补贴、价格保护等方式扶持农业,与此同时,市场对农产品需求层次不断提高,wto的“高门槛”和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迫切需要农业产业化的升级。在这种大背景下,实施农产品名牌战略成为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农民收入、促使**市农业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
**市质量技监局积极帮助具备条件的龙头和骨干企业申报名牌农产品。在充分征求农业、林业、畜牧等部门意见的基础上,将沾化冬枣、无棣小枣、中棉棉业等17种特色优势农产品,作为争创名牌农产品主攻方向,选择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予以重点培育,安排技术人员深入生产一线,帮助企业完善质量保证体系,与企业交流名牌争创工作经验,并积极鼓励和帮助企业做好产品的自主创新,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10月3日,在第七届沾化冬枣节暨首届通用航空博览会上,**省质量技监局将**省第一个“**名牌农产品”授予了**金丝食品有限公司,为沾化冬枣赢得了一个金字招牌,树立了农业标准化生产的典范。农产品名牌也为地方特色经济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沾化冬枣种植面积约3万公顷,产量逾3亿斤,实现产值近10亿元,全县农民人均增收3000余元。
另外,他们还积极帮助地方特色农业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确认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是我国入世后的一项(来源:好范文 http://www.xiexiebang.com/)重要工作。所有地理标志产品都规定了明确的区域,只要超出这个范围,任何产品都不得使用原产地名称。**市质量技监局经过摸底调查,列出了《**市—2010年地理标志产品申报规划表》,将金丝小枣、阳信鸭梨等10个产品列入规划,出台了优惠政策,对申报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优先提供优质服务。经过积极努力,**市的沾化冬枣和无棣金丝小枣两种产品先后被国家质检总局确认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在此基础上,**市质量技监局强化宣传,提高全市名牌农产品和特色农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通过组织名优农产品企业展示以及在报刊、电视上宣传特色产业等形式,加大对特色农业宣传力度。同时,积极引导和鼓励名牌企业在高层次的媒体上做全方位、多角度的宣传,扩大名牌产品的知名度,努力将名牌效应转化为市场效益。
政策扶农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是收入问题。积极推广标准化种植,加快标准化示范区建设,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市质量技监局瞄准当地特色农产品,不断加大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力度,指导农民群众走“标准化、产业化、多元化”的致富之路。一是精心组织,做好农业标准制订工作。该局联合农业、畜牧等单位的技术专家,深入生产现场进行调查研究,经过反复论证,制定出《沾化冬枣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优质小麦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等十几项地方标准,完善了农产品的产前、产中、产后标准配套,贯穿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的全过程,为标准化的推广应用夯实了基础。二是深入发动,做好农业标准化宣贯工作。从强化农业标准化发展意识入手,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制作光盘和宣传小册子、“明白纸”,采用培训班及利用各类媒体等形式,向农户广泛宣传农业标准化有关知识。三是示范带动,加快农业标准化集群产业化进程。陈旧的种植观念,制约着农民思想的解放,使大部分人因循守旧,墨守成规。不敢接受新观念,尝试新技术,成为制约标准化技术推广应用的瓶颈。对此,该局采取示范带动的方法,选准开展标准化种植较早的地区和思想较为活跃的农户作为示范点,加大帮扶力度,让农民们先看到发生在自己身边真真切切的变化和实实在在的收益,用事实说服他们转变观念,迈出标准化种植之路。
经过几年的努力,通过推广实施标准化种植实现了农业的产业化。目前,**市共有邹平香椿、沾化冬枣、无棣苜蓿等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1个,阳信优质小麦等省级标准化示范区3个,阳信鸭梨、沾化对虾等市级标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