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农村建设的一些经验作法
xx乡处茶陵县城北郊,总面积xx平方公里,拥有耕地xx亩,辖xx个村,xx个村民小组,另有火车站及多个市县属单位,总人口xx人,其中农业人口xx人。XX年全乡以“村民富、村庄美、村风好”的新农村建设目标为指挥棒,突出调整结构,培植财源,建设班子,发展社会事业等重点,各项工作齐头并进,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绩,全乡完成工农业总产值xx亿元,其中工业产值xx亿元,农业xx亿元,第三产业产值xx亿元。完成财政税收2361万元,连续四年增幅分别达到xx%、xx%、xx%、xx%,成为茶陵县第一个财政税收过xx万元的乡镇;农民人均可支性收入xx元;文化、武装、老龄等工作也特别突出;计划生育、综合治理等工作连年保持先进,成为引领全县乡镇同类工作的旗帜,整体文明建设连续三年被评为株洲市先进单位。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决策,为中国农村描绘了“生产发展,生活活跃,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蓝图,xx乡积极响应,围绕新农村建设主题,创造性开展工作,推动了整体工作上台阶,促进了全乡的跨越发展。
一是围绕村风好,积极开展了各项创建活动。**乡从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的高度,从抓好党建工作入手,注重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树立良好社会风气为目的,广泛开展了各项创建活动。重点是构建五导机制,开展了和谐家庭创建活动。所谓“五导”是指“政府领导,法律主导,妇联指导,计生疏导,协会引导”,注重树立典型,以点带面,上下联动,共同参与。首先是政府切实担负了领导责任,成立了**乡创建和谐家庭工作领导小组,并制定方案,确保创建工作有序推进;其次是突出法律的主导地位,开展普法教育;其三是发挥妇联的指导作用,把提高妇女的家庭地位,特别是妇女的技能素质放在重要位量,让广大妇女在创建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其四是发挥计生疏导作用,利用职能工作优势,深入农户,广泛宣传,及时化解不和谐因素;其五是发挥各种协会的引导作用。特别是老年协会在协调老年人家庭的作用发挥良好。在创建活动中,开展了评选“十佳好媳妇”、“十佳好女婿”、“十佳和谐家庭”、以及助残、助老、助学等三助“爱心使者”和爱心救助大行动等一系列活动。以大力倡导公民道德规范和“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采取多种形式和激励措施,取得了较好效果,全乡整体文明程度得到提高,特别是和谐家庭倍受尊重,人人讲文明,个个讲和谐的风气正在形成。
二是围绕村民富这个主题,认真做好了农民增收文章。在一定程度上讲,农民增收是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只有经济发展了,农民富裕了,才有能力推进整体发展。**乡围绕农民增收主题,着力调整产业结构,建设农业生产基地,抓好劳动力就业,在拓宽增收渠道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乡由于人多地少,人平耕地不足0.5亩,难以成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历来不受村民重视。在调整农业结构方面难以取得实质性效果。但是,乡政府没有因此放弃努力,通过试点,加大科技推广力度,分别在深塘、华隆、红桥等村培育建立了以牲猪养殖、超级稻和棉花种植为主的区域化格局的农业生产基地。目前,均已有了一定规模。特别是华隆村的“超级稻 ——冬季蔬菜”种植模式,收效明显,多次被县农业部门树为典型在全县推广。XX年,**乡又在偏远山区的烈兴村试验点种生姜板薯,也取得成功,全村调出100多的耕地种生姜板板薯。创收60多万元,受到广大村民的充分肯定。
劳务输出也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人多地少,近城近郊和本地经济欠发达的实际,注定了**农民选择外出创收的道路。XX年全乡有4000多人参加了政府统一组织的就业培训并成功就业,另有2000余人通过各种渠道外出务工创业。XX年劳务收入超过3500万元,接近占到农民收入的50%,值得一提的是:一些早年外出的务工人员,由于学了一技之长,积累了一定资金,并通过一定渠道走上了返乡创业道路。**村的针织厂就是这方面的代表。鼓励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应该是加快地方经济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的一个重要支撑点。
三是围绕村庄美,加快了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村庄美是新农村建设的突出体现,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课题。XX年,**乡以辉山、左隆为重点,启动了中心村庄的规划建设,目的在于以点带面,示范带动全乡的村庄建设,重点工作是硬化村道,改善用电用水条件,净化卫生环境。其中辉山村成效比较明显,全面完成了村道建设和饮水工程,实现了组组通水泥路,户户用自来水。今年则在全乡范围内实施村道硬化攻坚。启动硬化村道15.6公里,其中烈兴村8.8公里,总投资120万元。
此前,全乡使用财政资金500多万元,完成了中学、中心校、敬老院、医院的改扩建工程,教育设施建设比较完善,历经两年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其本建立,全乡还建有沼气450多户,以沼气为主的清洁能源建设也正被广大村民接受。
通过以上多项措施,目前,全乡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逐步提高。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生活环境逐步优化,科技教育不断发展,农民素质不断提高,文化生活不断改善。但是,不可否认,工作中缺点和不足依然存在,主要表现是:
一是人多地少,农民增收后劲不足。虽然加大了农业结构调整和科技推广力度,但是土地有限,加之生产方式落后,靠仅有的土地和目前的种养方式很难实现农民收入的突破。
二是农产品生产,加工能力低,产品的经营还停留在初始的发展阶段,受土地制约,农民经营农业的积极性历来不高,不注重产品质量和品牌效应,难以形式规模效应。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四是劳动力素质偏低,思想观念落后。特别是有一技之长的人比较少,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民增收。
三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特别对自然灾害的抗御能力不是很强。由于此前的村庄建设过于杂乱,公共卫生条件较差,要很好地加以改善,困难很大。
第二篇:洪试验区新农村建设工作主要作法与经验
洪试验区新农村建设工作主要作法与经验
作者:佚名信息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808更新时间:2009-6-1
22008年4月,省委省政府决定在仙桃、洪湖、监利一带建立一个跨区域、多层次的仙洪新农村建设试验区(含三个市县14个乡镇,407个村,1467平方公里)。经过一年多时间的探索实践,实验区在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村镇面貌、社会事业、文明建设和民主管理等五个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其做法和经验主要是:
一、高起点规划,破解新农村建设有序推进难题
一是统筹兼顾,全面规划。由省试验办主持,试验区与省直相关部门反复衔接、商定,制定了四个规划:一是总体规划实施纲要。二是片区发展规划。三是土地利用、产业发展、小城镇建设、村庄整治等专项规划。四是省直部门专项规划和支持方案。四个层面的规划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较为完整的体系,总体规划指导具体规划,具体规划体现总体规划。
二是群众路线,体现民意。广泛征求意见,反复修改,使规划充分体现地方特色和群众意愿,成为统一思想、发动群众、集中智慧、推进发展的有力武器。
三是延伸机构,加强管理。增设3个规划管理分局,全域覆盖、源头把关,督促规划落实,规范农村建设,防止“有新房无新村、有新村无新貌”现象出现。
二、多元化投入,破解新农村建设资金不足难题
一是加大政府投入。抓住机遇,盯紧政策,加大向上争取力度。目前已争取项目资金12.2亿元,其中公路建设3.2亿元,水利建设1.5亿元,农田整治4.5亿元,血防工程2亿元,村庄整治投入1000万元,农业板块建设投入9000万元。目前已到位5.8亿元。
二是引导农民投入。通过规划引导、项目带动和政策激励,发挥主体作用,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试验区内修路改水、房屋晒场等“家门口工程”,群众投资达4.2亿元,占实际完成货币工程量的30%。
三是拓展市场投入。经营性项目,引进工商资本投资建设。探索推行以疏洗河渠沟汊为条件,换取沿岸林权的“林水结合”模式,昌兴农林开发公司去冬今春在洪湖片投资1000万元,疏洗沟渠73条368公里,栽树114万株。
四是鼓励社会投入。组织捐助、帮扶,动员社会各界参与新农村建设。试验区启动以来,共吸收社会投资1.4亿元。
三、一盘棋统筹,破解新农村建设项目整合难题
一是源头整合。在项目申请与审定环节,政府总揽,部门会商,相互衔接,实现整合。按照“1+X”模式,在村办公场所建设中,配套建设卫生室、文化室、超市和运动场等项目,目前已建和在建村综合服务中心达20个。
二是捆绑使用。坚持小项目跟从大项目、移动项目跟从固定项目、后规划项目跟从先规划项目、同类项目相互衔接,捆绑项目资金,发挥综合效应。曹市镇“锦绣梅园”项目区捆绑国土、水利、农业等部门项目资金3500多万元,带动社会投资2000余万元,经过两年建设,完成河道清淤护坡6.2公里、通村公路30多公里、“一建三改”1300多户、植树4万多株、改造农田3万亩,初现“锦
绣”景观。
三是滚动推进。突出重点片区,集中定向投入,加大建设力度,辐射带动周边。以仙洪、峰瞿公路沿线的64个村为重点,集中力量建设试点示范,辐射带动全市新农村建设。现已建成曹市“锦绣梅园”、万全简市、峰口白河等9大片带。
四、大规模推进,破解新农村建设环境改善难题
一是加强工程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环境。投资1.43亿元,改造主干公路48公里,新修连村公路180公里;投资8357万元,疏挖河道97.6公里、衬砌护坡35.2公里,更新改造泵站涵闸12座;投资2.9亿元,两年内完成24万亩土地整理;投资1000万元,新增、改造配变电台区7个,线路14.3公里。
二是整治村容村貌,改善农民生活环境。以“整洁乡村、清洁家园”为主题,以整治“十乱”为重点,以建立长效机制为目标,着力实施安全饮水、“一建三改”、垃圾处理、晒场建设、填土平坑、立面改造、门前绿化、路灯亮化“八大工程”,极大地改善了农村卫生条件和人居环境。
三是发展社会事业,改善农村公共服务环境。完成13所寄宿制学校、9个福利院提档升级改造,9个乡镇卫生院、7个文化站、210个村卫生室、105个文化室建设工程全面动工,启动了2个乡镇4.1万失地农民养老保险试点。
五、全方位创新,破解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难题
一是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建基地、强龙头、兴旅游、促转移、活流通,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建成水稻、水产、水禽、水生蔬菜“四水”农业基地72万亩;发展规模以上龙头企业43家,年产值20亿元;石化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快速扩张,瞿家湾旅游特色凸显,峰口商贸经济蓬勃发展。
二是探索农村土地集约化利用途径。把迁村腾地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采取村庄集并、市场开发等形式,增加土地供给,提高使用效益。2008年通过土地整理、迁村腾地,全市新增耕地6000亩。
三是建立环境整治长效机制。围绕村配保洁员、建垃圾池、建垃圾填埋场、建卫生保洁机制“一配三建”,出台了村庄环境整治奖补办法,建立了责任追究制,坚持逐月检查、评比、排名、通报制度,确保长治久洁。
四是创新公益服务设施管养机制。探索建立大修“市场化”、中修“挂靠式”、日常护养“工区化”的农村公路养护新模式。建立5个乡镇沼气中心服务站、20个村服务点,采取“三级连锁”模式,有效解决发展中取料难、运行难、出渣难问题。
五是建立乡村治理和民主管理机制。围绕“五个示范区”建设目标,抓好组织、队伍、阵地、活动、制度“五个创先”,建设党建示范区;搭建廉政教育、民主监督、制度纪律、便民服务、项目监管“五个平台”,建设腐败风险防控示范区;突出文明卫生家园、农民文化乐园、生态高效田园“三园创建”,建设乡风文明示范区;构建上下联动、纵横联勤、左右联防、重点联治、平安联创“五联机制”,建设平安示范区;发挥宣传队、突击队、生力军、护卫队“四个作用”,建设民兵预备役科技“率带”示范区。
第三篇:新农村建设经验
巩固土地整理成果,奋力推进新农村建设
中共临邛镇委员会临邛镇人民政府
在文笔山村、邱店子村、红岩子村、棠子沟村的土地整理完成之后,如何巩固土地整理成果,实施新农村建设,受到了临邛镇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由王谚镇长亲自牵头,从镇党政办、城乡统筹办、土地整理指挥部抽调业务能力强、熟悉农村工作的干部组成新农村建设指挥部,负责研究实施新整理土地区的新农村建设。我镇通过下移工作重心,找准能够直接作用到基层、落实到农户的工作突破口,经过艰苦创业、奋发图强、真抓实干,以及在上级领导、市级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和帮助下,新整理土地区的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探索出了一定的经验,使该区域的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发生了深刻变化。现将我们的具体做法总结如下:
一、突出切入点,倾力促进新型社区建设
(一)进一步整治社区环境。一是新型社区内的住家户要认真按要求完成外墙装修,使整个社区建设形成特有风格,并清除房前屋后的建筑垃圾、杂物,使住区环境整洁卫生。二是社区管理员组织有关人员对社区公共区域进行彻底的卫生整治,通过清除建筑垃圾、清洗路面、整治花草等,使社区环境达到美观、通畅、整洁。三是完善警示标牌、垃圾池、垃圾桶、停车棚等公共设施,为群众提供方便。
(二)建立健全管理机制。通过“一事一议”等民主议事方式,动员和组织农民积极参与新型社区内的管理。一是经过充分酝酿,由新型社区内居住的农民提名,选拔了一批熟悉农村,热爱农民,政策水平强,知识层次高,能带领群众经商致富的优秀共产党员管理新型社区,发展经济,带领农民致富,如文笔社区的三位管理员,还未上任,就积极为本社区的经济发展出谋划策,帮助群众种植茶叶、猕猴桃等300多亩和计划开办农家乐5家,让新社区农民不只从土地整理扶持和奖励中,切身体会到新农村建设的好处,而且还从新型社区建设中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变化和发展帮助,让他们对未来的新农村建设充满了期待和信心。
二是在充分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新型社区管理制度。我镇新农村建设指挥部在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后,粗步拟制新型社区管理制度35条,然后分别召开群众大会,逐条听取群众意见,并按群众意见进行修改完善,最后形成群众签字接受的24条管理制度。另外,这些管理制度通过镇新农村建设指挥部在群众大会上宣传讲解后,已在新型社区内最醒目的地方上墙和印成明白纸分发到群众手中。
(三)加强社区文化建设。我镇把新社区的农村道德文化建设作为一件大事来抓,根据新整理土地区的特点,以及传统道德文化在农村流传久远,传播广泛,深入人心的特
点,制定了包括“八荣八耻”在内的村规民约100多条,在群众中广泛宣传之后,已分批上墙,力争让道德之光成为新型社区建设的一面旗臶。
二、找准着力点,全力促进农民身份转变
“钱从哪里来,人从哪里去”是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我镇通过促进农民向农业工人转变、向二、三转移成为产业工人,有效解决了完成土地整理后,新型社区内远离生产区农民或土地流转后失去土地农民的去向安臵问题,找到了一条解决农民就业、促进农民增收、加快新农村建设的科学思路。
(一)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促进农民向农业工人转变。我镇抓住土地整理的有利机遇,改变分散、零碎的耕地现状,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以新整理土地成片集中的优势,加快土地流转,扩大耕地面积,推动土地的规模化经营、机械化作业、科学化管理、专业化生产,有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就地吸引农民就业,让大批农民向农业工人转变。从而促进农民身份向产业工人的转变。我镇就邀请有关专家,经过充分的考察论证,完成了新整理土地区的农业发展规划,规划发展有机茶2000亩、红阳猕猴桃3000亩,计划今年完成土地流转5000亩。通过与春源、金利、君威、文君茶业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进行合作,已发展近1000亩有机茶、1500多亩红阳猕猴桃,以及近20户优质三元猪养殖大户,并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切实提高深加工能力。到目前为止,已
完成土地流转2500亩,就地解决了近300人的就业。另外,我镇还将在黄河坝的新整理土地区,打造高档农家乐,着力发展农业观光旅游。我镇计划通过3至5年时间的努力把新整理土地区的农业种养殖业、农产品深加工、农业观光旅游等产业发展再上一个新台阶,真正实现做强、做大农产品深加工,做深、做透农业相关产业,做细、做长农业产业链,从而实现吸收1500人以上的当地农民就业。
(二)加大农村职业教育和培训力度,促进农民向二、三转移成为产业工人。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就业,是加快推进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必然要求,是工业带动农业、城市带动农村、发达地区带动落后地区的有效形式,也是农民持续较快增收的重要渠道。我镇加大农村职业教育和培训力度,按照二、三产业的生产要求,采取多种形式,开展种植技术、食品加工、市场营销等专业的培训,以最大力度培养应用型、技术型人才,提高农民的文化科技素质和职业技能,使转移输出的劳动力有较强的务工技能,切实增加转移输出率。我镇通过政府扶助、面向市场等形式,扩大就业渠道,提高支持补助标准,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输出。到目前为止,镇属劳动保障所以进新型社区上课和在临邛职业培训培训学校上课等形式,共开展引导性培训23期,培训新型社区内的农民1832人;开展技能培训10期,培训型社区内的农民603人;开展创业培训1期,培训创业人员18人;新整理土地区实现新输出劳动力500多人。
三、把握基本点,为新农村建设保驾护航
新农村建设涉及一、二、三产业和城乡之间、条块之间的关系,涉及计划、农业、税务、财政、银行、工商等各个部门。虽然理顺管理体制,打破条块和行业壁垒不是一个镇能够解决的事情,但我镇以最大的决心通过各种有力的政策措施,正确处理好新农村建设与市级各部门的利益关系,努力为新农村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一是镇属各部门密切协同,研究制定有利于新农村建设的方针、政策和措施。二是制订相应的政策规定,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扶持、协调、监督。如邀请法律顾问王汝舟等律师对包括土地流转合同在内的各种契约,进行严格合同管理和公证部门公证,保证经营者和农户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三是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制订切实可行的农业发展规划。如:文笔山土地整理区,我镇就邀请的有关专家进行了产业发展规划,规划发展有机茶1000亩、红阳猕猴桃2000亩,高档农家乐5家。四是建立健全服务机构,加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各种服务。
第四篇:优秀心得体会:新农村建设的一些经验作法与优秀心得体会:机关作风整顿心得体会
优秀心得体会范文:新农村建设的一些经验作法与优秀心得体会范文:机关作风整顿心得体会合集
优秀心得体会范文:新农村建设的一些经验作法
xx乡处茶陵县城北郊,总面积xx平方公里,拥有耕地xx亩,辖xx个村,xx个村民小组,另有火车站及多个市县属单位,总人口xx人,其中农业人口xx人。XX年全乡以“村民富、村庄美、村风好”的新农村建设目标为指挥棒,突出调整结构,培植财源,建设班子,发展社会事业等重点,各项工作齐头并进,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绩,全乡完成工农业总产值xx亿元,其中工业产值xx亿元,农业xx亿元,面,上下联动,共同参与。首先是政府切实担负了领导责任,成立了**乡创建和谐家庭工作领导小组,并制定方案,确保创建工作有序推进;其次是突出法律的主导地位,开展普法教育;其三是发挥妇联的指导作用,把提高妇女的家庭地位,特别是妇女的技能素质放在重要位量,让广大妇女在创建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其四是发挥计生疏导作用,利用职能工作优势,深入农户,广泛宣传,及时化解不和谐因素;其五是发挥各种协会的引导作用。特别是老年协会在协调老年人家庭的作用发挥良好。在创建活动中,开展了评选“十佳好媳妇”、“十佳好女婿”、“十佳和谐家庭”、以及助残、助老、助学等三助“爱心使者”和爱心救助大行动等一系列活动。以大力倡导公民道德规范和“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采取多种形式和激励措施,取得了较好效果,全乡整体文明程度得到提高,特别是和谐家庭倍受尊重,人人讲文明,个个讲和谐的风气正在形成。
二是围绕村民富这个主题,认真做好了农民增收文章。在一定程度上讲,农民增收是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只有经济发展了,农民富裕了,才有能力推进整体发展。**乡围绕农民增收主题,着力调整产业结构,建设农业生产基地,抓好劳动力就业,在拓宽增收渠道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乡由于人多地少,人平耕地不足0.5亩,难以成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历来不受村民重视。在调整农业结构方面难以取得实质性效果。但是,乡政府没有因此放弃努力,通过试点,加大科技推广力度,分别在深塘、华隆、红桥等村培育建立了以牲猪养殖、超级稻和棉花种植为主的区域化格局的农业生产基地。目前,均已有了一定规模。特别是华隆村的“超级稻 ——冬季蔬菜”种植模式,收效明显,多次被县农业部门树为典型在全县推广。XX年,**乡又在偏远山区的 烈兴村试验点种生姜板薯,也取得成功,全村调出100多的耕地种生姜板板薯。创收60多万元,受到广大村民的充分肯定。
劳务输出也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人多地少,近城近郊和本地经济欠发达的实际,注定了**农民选择外出创收的道路。XX年全乡有4000多人参加了政府统一组织的就业培训并成功就业,另有XX余人通过各种渠道外出务工创业。XX年劳务收入超过3500万元,接近占到农民收入的50%,值得一提的是:一些早年外出的务工人员,由于学了一技之长,积累了一定资金,并通过一定渠道走上了返乡创业道路。**村的针织厂就是这方面的代表。鼓励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应该是加快地方经济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的一个重要支撑点。
三是围绕村庄美,加快了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村庄美是新农村建设的突出体现,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课题。XX年,**乡以辉山、左隆为重点,启动了中心村庄的规划建设,目的在于以点带面,示范带动全乡的村庄建设,重点工作是硬化村道,改善用电用水条件,净化卫生环境。其中辉山村成效比较明显,全面完成了村道建设和饮水工程,实现了组组通水泥路,户户用自来水。今年则在全乡范围内实施村道硬化攻坚。启动硬化村道15.6公里,其中烈兴村8.8公里,总投资120万元。
此前,全乡使用财政资金500多万元,完成了中学、中心校、敬老院、医院的改扩建工程,教育设施建设比较完善,历经两年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其本建立,全乡还建有沼气450多户,以沼气为主的清洁能源建设也正被广大村民接受。
通过以上多项措施,目前,全乡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逐步提高。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生活环境逐步优化,科技教育不断发展,农民素质不断提高,文化生活不断改善。但是,不可否认,工作中缺点和不足依然存在,主要表现是:
第五篇:主要作法与经验
主要作法与经验
近三年来,我校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为指导,为了每个孩子的快乐健康成长为办学宗旨,按照管理要有新思路,发展要有新突破,工作要有新措施的要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并努力推进学校特色优质发展。
一、优化教育资源,全面构建素质教育保障体系。
(一)提升办学理念,强化思想保障。
办学理念是学校发展的灵魂。2006年新校建成时,我校确立的是“奠定人生的基石,留下美好的童年”的办学理念,更多的是关注学生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培养,随着学校的不断发展,我校的艺术教育优势不断凸显,办学特色日趋鲜明,通过透视学校实际,近年,我们又明确提出了“以生为本,崇德尚艺,让每个孩子健康快乐成长”的新的办学理念,“以生为本”是要充分认识和准确把握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切实地将教育教学落到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全面发展上,充分挖掘孩子的潜能,让他们个性得到发展;“崇德尚艺”就是注重学生思想素质的培养,注重学生艺术素养和艺术能力培养,实现把学校办成“素质教育的乐园,艺术成长的摇篮”的办学目标,学生“品德优良、基础宽实、身心健康、热爱生活”的培养目标。真正“让每一个孩子健康快乐成长”成为学校发展的核心价值取向。
新的办学理念给学校教育赋予了更加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的时代特色,既立足于区域、延续了历史,又传承了文化。为学校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促进学校办学品味的进一步提升。
(二)贯彻教育法规,强化法律保障。
我校组织教职工认真学习《教师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等有关文件,把法制教育作为依法治校的有力杠杆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学校先后制定了《盘龙二小学校章程》、《盘龙二小教师绩效管理评估细则》、《盘龙二小教师考勤管理制度》、《盘龙二小教学月检实施细则》、《盘龙二小教师教科研奖励办法》、《盘龙二小校务
安全值日制度》等,以此形成了《盘龙二小规章制度汇编》。通过各项制度建设的不断完善,做到人人都管理、处处有管理、事事见管理,保证了学校各部门、各岗位工作高效运行有序,学校管理不断走上了规范化、制度化轨道。
学校坚持民主管理。定期召开教代会,对学校的重大事项行使审议权、表决权、监督权;坚持校务公开,专门开辟了校务公示栏,定期公开学校经费、招生及学生入学等事项;向教师定期不定期的公开学校重大决策和实施方案、评优、评先及奖惩方案、学校财务、工程建设项目、大宗物资、图书和教学仪器设备采购情况等等。
学校充分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均衡编班,均衡配置学校教育资源,尊重学生人格,不歧视、不放弃每一名学生;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严格控制考试次数,严格教辅用书管理,禁止违反规定组织学生征订教辅资料;严格执行学生在校时间的规定,坚持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保证学生在校的体育活动时间;积极建立健全安全责任制度和安全应急机制,严格预防并杜绝事故的发生。
以上举措,不仅保证了学校未出现一例违规办学行为,而且有效地激励和鞭策了教师文明执教、恪尽职守,立足岗位创先争优意识的形成。
(三)加强队伍建设,强化组织保障。
1、全力打造求真务实的领导班子。
我校现有行政领导班子10人,平均年龄36岁。其中,本科学历5人,小学高级教师7人,市优秀教师1人,市学科带头人1人。校长甘红枝来自黄陂小学窗口学校前川一小,业务能力强,管理经验丰富,是区政协常委,区人民政府督导室特约督导员,区小语会理事,市小语文会、学习科学研究会会员,区共青团特约“青年文明号”督查员。基本功比武、优质课比武、论文评比多次获奖40余项;五篇论文发表在国家、省市级刊物上;先后被评为湖北省骨干教师、武汉市优秀青年教师、黄陂区师德先进个人、黄陂区教科研先进个人、黄陂区十大“人民满意的教师”、武汉市学科带头人。
班子成员年富力强,思想素质高、业务能力强,能努力学习和掌握现代教育理论,能积极形成正确的质量观,能较好地把握教改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尤其是能结合学校实际形成独到的管理思路。分工明确,团结协作,有较强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在工作中善于学习、勇于创新、敢于改革,在教职工中威信高,在社会上有很好的声誉。
我校坚持周一行政例会,日常工作坚持有日志、有记录、有手册,坚持兼、听、评、蹲、联的日常工作。甘红枝校长虽来校不久,更是身先士卒,她以校为家,随时可在校园看到她的身影,她常说校园无小事,事事大如天,当然,她更多的是走进课堂,了解教师的教学效果,与老师探讨教法学法。她蹲班六年级,坚持每天7:00到校,督促学生进行晨读,六年级的很多学生对甘校长敬爱有加,甘校长也经常和他们进行谈心。在工作之余,甘校长坚持进行撰写笔记,对阅读的书报作摘录笔记,精心选摘美文,汇编成《送给教师的心灵鸡汤》。在每次全体教师大会上都安排其中一篇文章供大家学习欣赏。行政一班人的引领作用和作为,给学校发展带来了动力。
2011年4月,我校结合“治庸问责”和“教师队伍建设年”活动,率先在学校领导干部中开展了“管理月”活动,围绕“树正气、强队伍、严管理,抓质量、促发展”的主题,解决学校管理上存在的瑕疵和漏洞,每位领导干部在“知不足”中“找差距”,在“找差距”中“求进步”,促进了学校管理的精细化,促使学校在市级督导评估验收检查中呈现出新面貌、新气象。
2、大力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我校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并提出“以党建促师风、以党员引领教师”的教师队伍建设思想,通过落实政治学习、师德教育活动、教师业务培训和读书活动的常规活动,组织“学习四黄中学、学习刘溥生”的双学活动、教育管理年活动、“创先争优”等一系列有意义的活动促进教师成长,让教师逐步形成“三种意识”(“校荣我荣”的集体主义意识、“全员育人”的服务意识和 “日善一事”的奉献意识)、“四种精神(敬业乐业精神、勤学进取精神、吃苦耐劳精神、开拓创新精神),树立正确的工作信念和做人价值取向,努力把高尚的师德师风内化为自觉行动。
为了努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主要是通过:一是健全教师管理制度。完善了教师学习培训、业务提高、专业发展、教科研奖励等制度,对教师提出了硬性的专业发展要求,利用教师管理制度激励教师专业发展,真正调动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使教师的专业发展有不竭的动力。并把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的职称晋升、评先评优等联系起来,把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绩效考核联系起来,形成教师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二是加强教师培训和校本教研。我校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分科观看有关新课程的录像课,讨论高效课堂评价标准的有关内容。每年暑期在校内组织教师进行全员培训。在培训方式上,主要采取师徒结对及“一结、二帮、三带、四扶、五促”的办法。我校注重为广大教师提供和创造外出学习的机会,并坚持外出学习回后汇报,使之学习成果共享的做法。教师都十分珍惜各种学习机会,把外出学习看作是高级“精神福利”。近年来,我校45名教师先后参加了市、区各级各类的学科培训,其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显著提高。三是注重课堂教法和教艺研讨。我校通过课堂教学比武、同课异构、课堂案例诊断、专题集体研讨等形式,将“课堂、课程、教师”三位一体进行研讨交流,丰富高效课堂策略,提升教师教学艺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四是注重名师培养。目前学校35岁以下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36%,为使青年教师迅速成长起来并成为学校教育教学的中坚力量,我校借助武汉教育界名师刘溥生工作室实验基地的活动,提出了“名师”培养工程计划,即用三至五年时间培养出一批在校是教育教学骨干、在全区是学科带头人的行动计划,力求通过实施“名师”工程,造就一批高素质的教师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