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国际经验-韩国经验

时间:2019-05-13 10:46: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农村建设国际经验-韩国经验》,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农村建设国际经验-韩国经验》。

第一篇:新农村建设国际经验-韩国经验

解决农村发展问题的国际经验

国外在农村立法、管理、政府扶持、培养开放意识、加强道德建设等方面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值得我们总结借鉴。

韩国的“新村运动”

韩国的国情、农情、人文、习俗与我国相通,许多经验适合为我所用。韩国是亚洲除日本、我国台湾省以外,农村现代化事业卓有成效的一个国家。韩国的农村在20世纪60年代,农民收入低,生活艰苦,居住简陋。城乡收入差距巨大。在20世纪70年代初,韩国政府把农村开发列为国家发展战略,开展了“新农村运动”。“新农村运动”的重点在于“精神启发”,始终将“勤勉、自助、合作”作为一种民族精神加以启迪。(单刀:《中国财经报》2005年12月15日)

解决“三农”问题要多关注上一世纪70年代韩国新村运动的政策与需求依据、精神实质、社会特征、运行机制、综合效益与评价,而不是去死扣几个数字、字眼,如“运动”一词在韩国意味着福祉活动、社会行为和体育运动等,没有消极、负面印象,而在我国因长期政治运动的负面影响,有时一听“运动”二字让人胆战心惊,也的确需要防范,所以韩国的“新村运动”应理解为新农村、新社区建设活动。(李水山:《光明观察》2006年3月24日)

韩国新村运动的发展历程

吴敬学在《农业经济导刊》2006年第3期上发表文章指出,韩国政府在组织实施新村运动的过程中,制定了阶段性目标,至今已开展30年,取得了超出预期目标的效果,实现了一个发展中国家跨越式、超常规发展的模式。基础建设阶

段(1971-1973年):目标是改善农民的居住条件,自1970年冬季开始,政府无偿提供水泥、钢筋等物资,激发农民自主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创造性和勤勉、自助、协同精神。由中央内务部直接领导和组织实施,建立了全国性组织新村运动中央协议会,并形成了自上而下的全国性网络,同时建立新村运动中央研修院,培养大批新村指导员。新村运动经过基础建设阶段,初步改变了农村的生活居住条件;扩展阶段(1974-1976年):新村运动迅速向城镇扩大,成为全国性的现代化建设活动。原来划分的自立村,根据村民的收入情况改划为福利村。新村建设的重点,从基础阶段的改善农民居住生活条件发展为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的改善和提高,修建了村民会馆和自来水设施,以及生产公用设施,新建住房,发展多种经营。政府对新村指导员、国家各级公务员、社会各界负责人分批进行了新村教育;对卓有成就的农村提供贷款,并在各方面提供优惠政策。在这一阶段,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农业连年实现了丰收;充实和提高阶段(1977-1980年):随着城乡差距的逐步缩小,社区经济的开发日趋红火,政府推进新村运动的工作重点放在鼓励发展畜牧业、农产品加工业和特产农业上,积极推动农村保险业的发展。同时,为推动乡村文化的建设与发展,为广大农村提供各种建材,支援农村的文化住宅和农工开发区建设。新村运动从政府主导的“下乡式运动”转变为民间自发,更加注重活动内涵、发展规律和社会实效的群众活动。国民自发运动阶段(1981-1988年):此阶段政府大幅度调整了有关新村运动的政策与措施,建立和完善了全国性新村运动的民间组织,培训和信息、宣传工作改由民间组织来承担。政府只是通过制定规划、协调、服务,以及提供一些财政、物质、技术支持和服务等手段,着重调整农业结构,进一步发展多种经营,大力发展农村金融业、流通业,进一步改善农村的生活环境和文化环境,继续提高农民收入等。当

时,农村居民普遍认为,他们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已接近了城市居民生活水准。自我发展阶段(1988年以后):随着韩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繁荣气象从城市开始逐步向四周农村地区扩散,新村运动也带有鲜明的社区文明建设与经济开发的特征。政府倡导全体公民自觉抵制各种社会不良现象,并致力于国民伦理道德建设、共同体意识教育和民主与法制教育。同时,积极推动城乡流通业的健康发展。新村运动转变为国民自我发展阶段以后,为在运动初期启动农村经济、文化活动而建立的政府机构、活动内容和形式逐步弱化,而具有客观生存与发展规律,有助于农村经济、文化发展的机构、活动内容和形式,如农业科技、推广、培训组织,农村教育机构、农协、流通、农村综合开发、农村经济研究等组织机构应运而生,并在不断优化其结构中生机盎然地传承着新村运动的精神和理念,发挥着应有的作用。

韩国新村运动对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2006年第2期《农业经济导刊》刊登了赴韩国“新村运动”联合考察团的报告,报告总结了韩国“新村运动”对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四点启示,分别为:

(一)农村现代化与工业化、城市化可以做到同步推进。韩国的经验证明,只有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城乡收入差距拉大的现象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农村的发展不仅不会延缓工业化过程,反而能为工业化提供更大的市场和人力物力支持,进而加快工业化、城市化进程,韩国农民收入相当于城市居民的比例,1970年为75%,1980年为95.8%,1990年为97.4%,2000年为83.6%。同期,韩国的城市化率分别为55.3%、71.6%、84.4%、90.2%;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成员的比重分别为49.5%、32.4%、17.1%、10.2%,2003年已降为8.5%。2004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仅相当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1%。按照目前的发展趋势,到2010年将进一步下降。农民收入水平上不去,将成为实现全面小康的最大难点。

(二)我们更有条件、更有能力搞好农村的建设和发展。韩国在其国情和体制背景下能够动员全社会,对农民和国民进行“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教育,集中必要的物力和财力,办成一些大事,相比之下我们更应该做到并做得更好。一是我们现在已基本统一思想,提出了“统筹城乡”、“重中之重”、“两个趋向”、“多予少取”等一系列重大的方针和方略;二是我们的人均GDP已超过1000美元,比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韩国新村运动起步时的综合实力要强;三是我们的乡镇企业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比较发达,这对带动农业和农村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四是我们有传统的政治优势,只要不搞包办代替,我们统一思想、统一步调、调动资源、办成大事的能力更强。

(三)要形成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的体制机制。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的同步提高,必须形成一套有效的机制,要把在政府的支持下,动员全社会力量支持农村发展,同提高农民的积极性结合起来。韩国政府实行的奖勤罚懒政策,对新村建设指导者和基层干部的激励政策,强化公务员对新村建设的责任制,从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入手、先易后难的操作程序等,都值得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借鉴。

(四)统一规划、突出重点、以城带乡、提高实效。要像组织农村电网改造工程那样,近期重点抓好解决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乡村道路、沼气、卫生间改造、垃圾和污水处理、标准节能住宅、信息网络等工程。通过国家给予一定的建材和技术支持,引导农民投工投劳。要整合各个渠道的财政支农资金,使之发挥更大乡村效益。同时通过发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国债、彩券,完善农村金融体

系等方式,加大对农村的支持力度。韩国农村的城市化进程中,由于地价升值,不少农民从出售土地中获得高额收入,带资进城落户。我国土地批租的收入绝大部分为各级地方政府所有,改革以来,在土地出让中约有2万亿元以上的资金为城市建设作出贡献。所以,我们更应当发挥城市对农村、工业对农业的支持带动作用,较大幅度地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各项政策向农村倾斜,下大力气遏制城乡差距拉大的趋势。

李水山在2005年10月28日的《三农中国》中谈了学习韩国经验的六点体会:

1.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始终是农民,新村运动的实质和精髓是农民自发的“致富运动”,农民由衷发出:干!就能行,这是新村运动的真实写照。

2.中央和各级政府在初期需要倡导、扶持、示范、带动,但要在几年内逐步淡出,科技教育和民间部门推进。在这一过程中始终突出和激发农民的自发、自助、协同的主体意识和创造性、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千万不能本末倒置,否则又成为“农业热闹、农村萧条、农民消沉”的形式主义花架子。

3.政府在人财物方面积极支持,但不能抑制和抵消农民自发、自助、协同的创造性,如支援物质是为了调动农民的组织、策划、设计、实施、改进、维护能力,而不是大包大揽,更不能成为行业部门垄断的自留地。在策划时,专家、学者必须参与制定、监督和评价。

4.新农村建设要遵循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特点、规律,以及自身发展需求和过程,并与世界农业发展衔接,如发展农村民主、农民组织、妇女参与、农村教育、农村卫生、技术推广、农业贸易、文化建设、城乡交流、农村旅游、有机农业等。否则我们还会重蹈覆辙,计划经济时代的弊端又恢复得淋漓尽致。韩国是资本主义制度,不可能搞政治运动,却引用了政府主导而计划色彩浓厚的农

村建设运动,实际上是优势互补,扬长避短;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更要防止弊端叠加效应,不然将变成劣势互补。

5.新农村运动实际上克服了韩国在引进美国文明时的盲目西化倾向,很好地保留了传统文化,树起了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建立了国家伦理和道德。

6.加强研究。韩国新村运动到了1980年以后,开始总结经验教训时的第一条就是:研究滞后于社会实践,因此付出了代价。我们不妨在开启新农村建设的同时,邀请专家、学者开展专题研究,我们的科研因制度原因,受各种制约,总在照葫芦画瓢,缺乏创意。可以说,新农村建设能否成功就在于科学的理论研究和诚实的实践,而不是开大会号召、做报告,颁发很多政府文件。

第二篇:新农村建设经验

巩固土地整理成果,奋力推进新农村建设

中共临邛镇委员会临邛镇人民政府

在文笔山村、邱店子村、红岩子村、棠子沟村的土地整理完成之后,如何巩固土地整理成果,实施新农村建设,受到了临邛镇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由王谚镇长亲自牵头,从镇党政办、城乡统筹办、土地整理指挥部抽调业务能力强、熟悉农村工作的干部组成新农村建设指挥部,负责研究实施新整理土地区的新农村建设。我镇通过下移工作重心,找准能够直接作用到基层、落实到农户的工作突破口,经过艰苦创业、奋发图强、真抓实干,以及在上级领导、市级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和帮助下,新整理土地区的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探索出了一定的经验,使该区域的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发生了深刻变化。现将我们的具体做法总结如下:

一、突出切入点,倾力促进新型社区建设

(一)进一步整治社区环境。一是新型社区内的住家户要认真按要求完成外墙装修,使整个社区建设形成特有风格,并清除房前屋后的建筑垃圾、杂物,使住区环境整洁卫生。二是社区管理员组织有关人员对社区公共区域进行彻底的卫生整治,通过清除建筑垃圾、清洗路面、整治花草等,使社区环境达到美观、通畅、整洁。三是完善警示标牌、垃圾池、垃圾桶、停车棚等公共设施,为群众提供方便。

(二)建立健全管理机制。通过“一事一议”等民主议事方式,动员和组织农民积极参与新型社区内的管理。一是经过充分酝酿,由新型社区内居住的农民提名,选拔了一批熟悉农村,热爱农民,政策水平强,知识层次高,能带领群众经商致富的优秀共产党员管理新型社区,发展经济,带领农民致富,如文笔社区的三位管理员,还未上任,就积极为本社区的经济发展出谋划策,帮助群众种植茶叶、猕猴桃等300多亩和计划开办农家乐5家,让新社区农民不只从土地整理扶持和奖励中,切身体会到新农村建设的好处,而且还从新型社区建设中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变化和发展帮助,让他们对未来的新农村建设充满了期待和信心。

二是在充分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新型社区管理制度。我镇新农村建设指挥部在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后,粗步拟制新型社区管理制度35条,然后分别召开群众大会,逐条听取群众意见,并按群众意见进行修改完善,最后形成群众签字接受的24条管理制度。另外,这些管理制度通过镇新农村建设指挥部在群众大会上宣传讲解后,已在新型社区内最醒目的地方上墙和印成明白纸分发到群众手中。

(三)加强社区文化建设。我镇把新社区的农村道德文化建设作为一件大事来抓,根据新整理土地区的特点,以及传统道德文化在农村流传久远,传播广泛,深入人心的特

点,制定了包括“八荣八耻”在内的村规民约100多条,在群众中广泛宣传之后,已分批上墙,力争让道德之光成为新型社区建设的一面旗臶。

二、找准着力点,全力促进农民身份转变

“钱从哪里来,人从哪里去”是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我镇通过促进农民向农业工人转变、向二、三转移成为产业工人,有效解决了完成土地整理后,新型社区内远离生产区农民或土地流转后失去土地农民的去向安臵问题,找到了一条解决农民就业、促进农民增收、加快新农村建设的科学思路。

(一)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促进农民向农业工人转变。我镇抓住土地整理的有利机遇,改变分散、零碎的耕地现状,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以新整理土地成片集中的优势,加快土地流转,扩大耕地面积,推动土地的规模化经营、机械化作业、科学化管理、专业化生产,有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就地吸引农民就业,让大批农民向农业工人转变。从而促进农民身份向产业工人的转变。我镇就邀请有关专家,经过充分的考察论证,完成了新整理土地区的农业发展规划,规划发展有机茶2000亩、红阳猕猴桃3000亩,计划今年完成土地流转5000亩。通过与春源、金利、君威、文君茶业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进行合作,已发展近1000亩有机茶、1500多亩红阳猕猴桃,以及近20户优质三元猪养殖大户,并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切实提高深加工能力。到目前为止,已

完成土地流转2500亩,就地解决了近300人的就业。另外,我镇还将在黄河坝的新整理土地区,打造高档农家乐,着力发展农业观光旅游。我镇计划通过3至5年时间的努力把新整理土地区的农业种养殖业、农产品深加工、农业观光旅游等产业发展再上一个新台阶,真正实现做强、做大农产品深加工,做深、做透农业相关产业,做细、做长农业产业链,从而实现吸收1500人以上的当地农民就业。

(二)加大农村职业教育和培训力度,促进农民向二、三转移成为产业工人。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就业,是加快推进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必然要求,是工业带动农业、城市带动农村、发达地区带动落后地区的有效形式,也是农民持续较快增收的重要渠道。我镇加大农村职业教育和培训力度,按照二、三产业的生产要求,采取多种形式,开展种植技术、食品加工、市场营销等专业的培训,以最大力度培养应用型、技术型人才,提高农民的文化科技素质和职业技能,使转移输出的劳动力有较强的务工技能,切实增加转移输出率。我镇通过政府扶助、面向市场等形式,扩大就业渠道,提高支持补助标准,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输出。到目前为止,镇属劳动保障所以进新型社区上课和在临邛职业培训培训学校上课等形式,共开展引导性培训23期,培训新型社区内的农民1832人;开展技能培训10期,培训型社区内的农民603人;开展创业培训1期,培训创业人员18人;新整理土地区实现新输出劳动力500多人。

三、把握基本点,为新农村建设保驾护航

新农村建设涉及一、二、三产业和城乡之间、条块之间的关系,涉及计划、农业、税务、财政、银行、工商等各个部门。虽然理顺管理体制,打破条块和行业壁垒不是一个镇能够解决的事情,但我镇以最大的决心通过各种有力的政策措施,正确处理好新农村建设与市级各部门的利益关系,努力为新农村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一是镇属各部门密切协同,研究制定有利于新农村建设的方针、政策和措施。二是制订相应的政策规定,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扶持、协调、监督。如邀请法律顾问王汝舟等律师对包括土地流转合同在内的各种契约,进行严格合同管理和公证部门公证,保证经营者和农户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三是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制订切实可行的农业发展规划。如:文笔山土地整理区,我镇就邀请的有关专家进行了产业发展规划,规划发展有机茶1000亩、红阳猕猴桃2000亩,高档农家乐5家。四是建立健全服务机构,加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各种服务。

第三篇:新农村建设国际经验-法国经验(写写帮推荐)

法国的农业保障体系

廖先旺在2006年3月15日《人民网》上介绍说,法国有较为完善的农业保障体系,农民得到的资助是在一系列完备的基础制度、基础法律上进行的。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每个农民都有社会保险、医疗保险和工伤事故意外伤害险,与国家公务员或者市民没有任何身份上的区别;每个农民与市民一样享有贫困家庭补贴及其它一切补贴。

二、完备的税务征管体系:每个农民与市民或者其它公民一样缴纳所得税;从欧盟范围来说,农民与市民享有的福利与缴税的义务从根本上也没有特别的区别,都按同样的税法条款缴所得税。

三、完备的为农业服务的金融体系:每个农民都有银行账号,享有现代金融服务。

四、完备的法律体系规范社会补贴。这是法国农业行业管理的一个主要特点。

五、申请享受农业政策方面的优惠及补助,标准在全欧盟是统一的,均按实际收入水平或者包干分等来匡算。农民在申请农业补贴时的程序是个人直接填写全欧盟统一的或者全法国统一的表格,按表格规定的不同条件对号入座,你该享受什么补贴自动入档;表格由地方政府逐级上报到中央政府直到欧盟。一个农民一年要填的行政管理表格可能要以数以百计来计算。

农业补贴的发放有舞弊现象,但不多。这是因为法国有透明的发放监管体系,补贴标准都要张榜公布,还有统一的金融体系(银行账号)、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退休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账号)、统一的税收体系和统一的行政管理体系(可进行独立、相互或联合监察)以及详细的个人信用数据库。补贴发放逐级审批程序透明,全过程有监督,特别是发放后的抽查就更加严格。

农业行业管理是欧洲国家行政管理中最复杂的行业之一,在法国也不例外。这方面相关的法律与规章有厚厚的一摞。从其法律文本的数量就可看出其组织管理和监管机构的复杂、严谨与庞大。

第四篇:新农村建设经验:贵州

新农村建设经验:贵州

本期【建筑联盟】推荐:住建部汇总整理的浙江、北京、江苏、安徽、广西、贵州、宁夏等省份以村庄整治为重点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经验材料,其中在科学规划、项目安排等10个方面的做法和经验值得借鉴。

科学规划:坚持符合农村实际,提高可实施性和有用性。项目安排:坚持从农民需求出发,循序渐进。建设标准: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投入机制: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和农民主体相结合。以城带乡:坚持推进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和技术服务下乡。适用技术:坚持经济适用、绿色生态和乡村特色。发展生产:坚持村庄整治与促进生产和农民增收相结合。保持特色:坚持尊重乡土、尊重传统。

组织领导:坚持主要领导高度重视,强化各级责任。长效管理:坚持有长效制度、有管护队伍、有资金保障。贵州省新农村建设经验总结

贵州省辖9个市(州)、88个县(市、区、特区)、732个镇、705个乡、约1.7万个行政村。贵州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差,农民收入水平低,增收渠道窄,文化素质低,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全省村庄分布分散,许多村庄存在五大隐患:一是饮水安全隐患;二是因排水和生活垃圾而造成的环境隐患;三是因过境公路和无村庄道路而产生的交通隐患;四是因人畜混杂、消防、防洪、卫生防疫而引起的公共安全隐患;五是因无村庄建设规划而引发的社会不和谐隐患。

一、贵州省新农村建设相关工作基本情况

近年来,贵州省把农村危房改造、村庄整治作为切实改善农村困难群众生产、生活环境的契机,统筹规划、稳步推进,探索出了一条“改治结合”的新路子,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农村危房改造

贵州省农村危房改造是党中央、国务院直接关怀的重大民生工程,是省委确定的“最急迫的民生工程”。2008年7月,贵州省在全国率先启动了农村危房改造试点工作,2009年进入全面启动阶段。2008年至今,贵州省累计下达农村危房改造任务176.96万户。累计投入财政补助资金163.88亿元(其中:中央补助资金88.64亿元,省级政府补助资金36.76亿元,市县匹配38.48亿元)。截至2013年5月底,全省已累计完成改造任务163.36万户。2011年开始,我省把农村危房改造与村庄整治相结合,探索出了贫困山区重大民生工程建设的新经验,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和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谈及贵州农村危房改造时分别指出:“贵州的危房改造工作抓得很好。”“贵州的农村危房改造为全国创造了经验。”

(二)村庄整治

2006年至今,全省共有4000余个村庄编制了村庄整治规划,2000余个村庄开展了村庄整治。通过整治的村庄公共基础设施基本配套,环境较为整洁,村貌总体美化,基本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了在村庄整治中切实保护贵州民族和地方特色,贵州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组织9个市(州)设计单位结合当地实际,广泛征求村民意见,编制出具有民族特色及地方特点的农村住房图集共40余套,印发各地。黔东南州的苗族、侗族吊脚楼,黔南州布依族、瑶族、水族民居;铜仁地区的土家族民居、黔西南的布依族民居、安顺市的屯堡石板民居等各具民族特色的建筑,在村庄整治工作中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和传承。遵义市实施黔北民居“坡屋面、小青瓦、穿斗式、白粉墙、雕花窗”打造工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主要做法及经验

(一)超前谋划,统一思想

农村困难群众住房安全问题是当前我省最紧迫的民生工程。由于交通不便,技术人才欠缺,加之地方财力匮乏,改造资金筹集压力和难度巨大,使农村整体面貌一时难以得到根本改观。2010年,贵州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将农村危房改造总体规划由原定的8年调整为6年,并在此基础上将100个村庄整治示范村建设和高速路“四大通道”两侧村庄整治列为2011年全省“十大民生工程”,2012年将30个村庄整治列为“50项重点工作”,以“改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水平”为主题,将农村危房改造与村庄整治有机结合起来,在完成农村危房改造任务的同时,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改善人居环境。

(二)加减统筹,整合资金

一是做好加法,实施“财政补助+农民自筹+整合资源”的危房改造策略。全省加大中央和省财政转移资金对村庄整治建设的投入力度。在年初预算中,省市县各级财政积极安排专项资金,形成稳定资金投入,坚决禁止虚假配套。鼓励村民自筹资金,以“投工投劳+政府补助”的方式,辅之以民主协商、“一事一议”等措施,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和村庄整治工程。同时,结合村庄整治所需资金量大,各级财政资金和农民承受能力十分有限的实际,赋予县级政府对资金的统筹整合权、捆绑使用权,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捆绑使用、统筹安排、各记其功”的原则,加大对村庄整治、农村危房改造、移民搬迁、扶贫开发等相关到县项目资金的整合力度。二是做好减法,严格按照“两最原则”(最危险住房、最困难群众),先重后轻,有序实施农村危房消除战略。按照危房轻重和危房户困难程度,确定改造实施时序。同时,从严控制改造标准,减少群众自身投入。结合省情严格按照住房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关于农村危房改造的标准,从严控制危房改造面积,避免群众因追求宽房大屋而超越自身承受能力举债。

(三)改治结合,系统推进

一是把农村危房改造与扶贫生态移民工程等结合起来,对那些居住在不具备基本生产生活条件、生态位置重要、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的困难群众,尽可能实行集中搬迁,在适宜生活、有利发展的地方统一划地兴建新房。二是把农村危房改造与预留足够的生活及产业发展空间结合起来,统一规划、集中建房,形成农村社区,配套改善供水、供电、广播电视、沼气等基础设施;着力改善村容村貌,使改造后的农民住房能够更好地体现地方文化特色和民族特色,为发展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创造良好条件。三是把农村危房改造与防御自然灾害结合起来,对建在行洪道上的农房及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危房,坚决实行易地重建。从2011年开始,启动了镇(乡)和村庄整治规划“全覆盖”工作,以规划指导整治与改造。“规划全覆盖”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按照“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施工”的要求推进村庄整治,坚决杜绝千村一面、千篇一律。对少数民族地区,充分保留民族风格,科学运用现代建筑材料和建筑手段,提高建设工作效率和建筑的防火、保温水平。

(四)以点带面,全面兼顾

结合农村危房改造进入新阶段的实际,在全省“改治结合”中,以学习“四在农家”(富在农家、学在农家、乐在农家、美在农家)创建活动,深入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切入点,“点线面”结合打好“整体战”。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软硬兼顾”,一手按合理的建筑时序,依次抓好进村路、串户路、改水、改厕、改圈、改灶、沼气池等“硬件”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创建,大力实施庭院美化和环境治理“软件”建设。同时打好“点、线、面”结合整体战。首先是抓示范点建设。2011年全省确定村庄整治示范点100个,2012年确定村庄整治示范点30个。其次是抓线的建设。以厦蓉高速、贵新高速、沪昆高速、贵阳市环城高速以及水黄公路等“四大通道”沿线村庄整治为重点,切实抓好道路沿线200米可视范围内所有村庄的农村危房改造和村庄整治工作。第三是抓面的建设。通过建点、抓线和扩面,在全省形成村庄整治工作边试点、边总结、边提高、边推广的良好工作态势,高效地推进整治工作。

(五)群众自建,共创家园

在“改治结合”实践中,充分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和意愿,大力激发广大村民的主人翁精神,广泛动员他们主动筹集资金。充分发挥村级组织在维护农民主体地位上的“直接作用”。如从江县厦往村,成立了由村支两委负责人、驻村干部、党员代表、村民代表参与的“四合一”资金等级评审机构,制作“危改资金兑现明白卡”,按照低保户、困难户和一般户的分类,经户主在所有卡证按手指印后方可兑现危改资金。同时,针对危房改造资金和部分农户劳动力“两个不足”的实际,该村进一步整合现有劳动力资源,创新性地开展“换工”互助、以村两委名义为村民担保申请银行小额贷款、“团购”建房物资等形式,为农户省下了大量资金。

第五篇:乡新农村建设经验材料

文章标题:乡新农村建设经验材料

党中央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这是一项宏大、复杂、长期的社会系统工程,任务繁重,需要不断统一思想认识,不断探求工作方法,不断摸索有效途径。基层要做好建设新农村这篇大文章,尤其要大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为此,应着重从五个方面突破。

一、抓“兴工富乡”,实

现以工带农

一是合理调配,增强企业发展力量。进一步健全强化了乡机关干部联系标志性企业制度,要求每名班子成员、站办所长都联系标志性企业,宣传政策,主动服务,协调关系,协助管理,维护企业利益。积极提供企业急需的人才,由乡发放工资派遣机关干部入企业工作。二是加强服务,解决企业发展困难。经常性开展调研,组织企业老板座谈会,专题研究企业发展工作。巩固了铸造、皮革、电器、陶瓷等行业协会。三是创造条件,加快企业发展进程。因势利导,分类规划,新建、扩建了20多家企业。压缩办公场地,将机关二院整体转让给深思电工,帮助其扩大生产。组织村干部及规模企业老板赴江浙一带参观学习。打造文化艺术节,在全乡营造推进兴工富乡的氛围。四是优化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治理经济发展环境,出重拳,下猛药,狠刹邪气,严惩村痞村霸,打击各种犯罪活动。同时大力招商引资,以项目建设为载体,兴办工业企业。始终做到把“老外”当作老乡看待,用优惠的政策、优良的环境、优质的服务亲商、安商、富商。2005年,共完成招商引资1300万,项目建设资金4700多万。

二、抓基地建设,推进结构调整

一是依靠科技抓调整。大力推广“猪—沼—稻”生态农业结构,全乡共建沼气池2000多个。二是力求规模抓调整。实施了“四个十工程”,即扶持50亩以上种田大户10户,饲养千头以上生猪10户,纳税过5万元餐饮户10户,特种养殖户10户。三是围绕增收抓调整。实施“吨粮田变万元亩”工程,在全乡范围内普及了优质稻;加大了生猪品改力度,良种猪养殖达70;大力推广高效经济作物种植,全年种植春秋玉米5000亩,蔬菜5000亩,黄花菜1000亩,花卉苗木500亩。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全乡形成了黄花菜生产、冬季蔬菜生产等九大特色农业生产基地,以基地促开发,以基地联产业,农业经济呈现勃勃生机。

三、抓基础设施,夯实发展基础

乡党委政府始终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民心工程”摆在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充分把握国家对乡村道路建设投资的机遇,广泛宣传发动,激发村民的积极性,2005年硬化村级道路25千米;水利建设上,争取上级农综开发等资金,广泛发动群众集资,投入400万元,建设工程项目320处,改造病险水库1座,维修机埠5处,修高标准砼路15千米;电力建设上,绝大部分的村农网改造基本完成,新建了110KV变电站,架设了双回路输电线路,与城区实现资源共享;通讯、有线电视、教卫设施的建设成效明显,解决了一批影响群众生产生活的重点难点问题,为经济发展打好基础。

四、抓劳务经济,畅通增收渠道

近年来,乡党委政府始终把握三个重点,把人力资源转换为经济优势,把外出务工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以中介为重点,强力推进就业输出;以维权为重点,建立健全维权体系;以宣传为重点,把劳务经济炒热叫响。2005年全乡共输出劳动力15000人,实现劳务收入12000万元,仅此一项就创人均纯收近2000元。

五、抓组织建设,强化发展保障

加强以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改进农村党组织的设置、活动方式和工作方法,深化“五联创”工作,提高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健全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巩固村级组织换届工作成果,认真解决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夯实党的执政基础。教育引导农村党员增强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坚定性,明确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活动的具体要求。结合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帮助农村党员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乡新农村建设经验材料》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乡新农村建设经验材料。

下载新农村建设国际经验-韩国经验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农村建设国际经验-韩国经验.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经验材料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经验材料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

    市妇联新农村建设经验材料

    市妇联新农村建设经验材料 ××市妇联充分发扬妇联组织在农村的独特优势,发挥教育引导、传递渗透、沟通凝聚、联络协调的独特作用,坚持“三推进三增添”的工作思路,在新农村......

    市妇联新农村建设经验材料

    ××市妇联充分发扬妇联组织在农村的独特优势,发挥教育引导、传递渗透、沟通凝聚、联络协调的独特作用,坚持“三推进三增添”的工作思路,在新农村建设中撑起“半边天”。一、......

    新农村建设典型经验材料

    新农村建设典型经验材料建设新农村应从当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要以加速农村经济发展为重心;抓住产能过剩转移机遇振兴农村产业,要注意建立科学的目标管理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

    新农村建设典型经验材料

    建设新农村应从当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要以加速农村经济发展为重心;抓住产能过剩转移机遇振兴农村产业,要注意建立科学的目标管理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本质要求就是实现农村......

    村新农村建设经验材料范文合集

    大全村精心组织科学规划,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新农村建设工作中取得优异的成就,现将其总结如下:大全村位于牌坊乡南端,幅员面积9.6㎞2,耕地面积3116亩,辖11个村民小组、10......

    烟台地区新农村建设经验

    求是:烟台建设新农村的调查与思考青岛新闻网2006-03-03 14:15:19 《求是》杂志 【现有新闻评论】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烟台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调查与思考《......

    新农村建设的一些经验作法

    xx乡处茶陵县城北郊,总面积xx平方公里,拥有耕地xx亩,辖xx个村,xx个村民小组,另有火车站及多个市县属单位,总人口xx人,其中农业人口xx人。XX年全乡以“村民富、村庄美、村风好”的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