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农村建设基本情况及经验体会
常宁市位于湖南省衡阳市西南端,湘江中游南岸。1996年11月19日,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全市现辖23个乡镇,其中建制镇16个,706个行政村,73个居委会,塔山瑶族乡是衡阳市唯一的少数民族乡。全市土地总面积204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56.8万亩,总人口83.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8.6万人。常宁资源丰富,被誉为“油茶之乡”、“杉木楠竹之乡”、“有色金属之乡”、“非金属之乡”,有“世界铅都”之称的水口山有色金属集团有限公司座落我市。农业资源丰富,矿产储量巨大,旅游资源颇具潜力,被誉为“八宝之地,金属之都”。
今年以来,全市各级各部门按照中央、湖南省、衡阳市的总体部署和要求,紧紧围绕“二十字”的目标,把新农村建设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大胆探索,真抓实干,全市新农村建设工作呈现出良好开局,取得了一定成效,也探索出了一些经验,获得了一些体会。
一、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情况
(一)农业产业化进程有新的突破,农民收入明显增加。全市各乡镇把生产发展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产业化经营,农村经济保持了加快发展的势头。1—9月,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2.29亿元,同比增长5.5%,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500元,同比增长9.6%。全市共新增规模农产品基地10个,落实粮食总播面积52.5万亩,比上年增加1.2万亩;其中水稻种植面积38.25万亩,比上年增加0.5万亩。完成烤烟面积3万亩,比上年增加0.4万亩。“双万工程”加快实施,全市共出栏生猪64.8万头,家禽550万羽;新增特色高效种植基地10个,新增养殖小区9个,发展规模养殖户3675户;新增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9家,各类农产品加工规模企业达到30个。这些企业涉及粮食、竹木、油脂、果蔬、茶叶、特色养殖等各个领域,连接基地面积12.1万亩,辐射带动农户 6.6万户。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36个,成员1.4万户;落实订单农业面积18万亩,近5万农户受益。7月中旬湘南特大洪灾以后,各地把生产自救作为减灾增收的重要措施,积极发动群众改种中稻6.8万亩,新组织劳务输出3300余人,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灾害损失,为今年农民增收奠定了基础。
(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新的加强,农村面貌明显改变。为了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我们切实加强了农田水利、农村安全饮水、农村公路、农网改造、农村能源沼气等项目建设。到9月止,全市共投入水利资金3000万元,完成各类水利工程11850处。全面推进饮水安全工程,现已启动打深水井100口,完成64口。全市110个村启动通达、通畅工程,“村村通”工程由原计划120公里增加到200公里,市财政投入1600万元用于乡村公路建设,目前,已完成里程90.5公里,计划建设的4个乡镇客运站提前施工,目前已竣工2个。农村有线电视网络建设新发展用户5000多户,5月12日,湖南省广播电视村村通现场会在我市召开,并将我市农网作法向湖南省推广,称之为“常宁模式”。全市“生态家园富民工程”进入国债项目,农村能源沼气建设已投入资金80万元,完成沼气池建设421户。
(三)农村社会事业有新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坚持经济与社会事业协调发展,重点抓了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寄宿制学校、农村乡镇卫生院、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两免一补”政策落实到位,全市享受免费教科书的学生1.5万人,享受住校生生活补助800人,已补助资金20万元。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已完成12093平方米。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加快,现已启动10所,完成5所。农村卫生体系进一步健全,启动了5所乡镇卫生院改扩建,有3所已建成使用,200个无害化厕所改造正式动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试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参合农民45.8万人,参合率达78%。截止9月底,共为3000个住院参合农民补偿医药费350万元,平均受益度为30%。
(四)农村乡风文明建设有新的亮点,农民文明意识明显提高。一是重视培育新农民。全市共举办各类农技、技能、法制培训班150期,培训农民2.5万人次,努力提高农民素质和科技文化水平。如兰江、罗桥、西岭等乡镇举办了5期烟叶生产科技培训班,共培训200多名种烟大户;宜阳镇两江村今年已举办法制培训班2期,培训农民200多人。二是努力争做新女性。市委、市政府制定下发了“争当新女性,建设新农村”的具体实施意见,开展了好女儿、好妻子、好母亲、好媳妇、好邻居“五好”女性评比活动,促进了尊老爱幼、家庭和睦、邻里互助、文明和谐新风尚的形成。三是大力倡导新民风。各示范村成立了各类理事会,制定了村规民约,积极引导农民破除封建迷信,推行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了乡风民俗的转变。宜潭乡长塘村等成立了红白喜事理事会,移风易俗,有效遏制了互相攀比、大搞排场之风。四是全力丰富新文化。一些示范村建立了村民休闲健身场所,成立了腰鼓队,开展全民健身运动,邀请剧团进村进行文艺演出,丰富了农民的精神生活。
(五)新农村示范村建设有新的进展,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为发挥典型示范的效应,我们启动了24个新农村示范工程。4月初示范村工作队进村以来,抓了以下工作:一是狠抓了村庄规划。市规划部门牵头,组织规划设计人员深入示范村现场勘测,完成了10个示范村的村庄规划方案。
二是狠抓了村容村貌整治。广泛开展了“三清”、“五改”工作,示范村面貌明显改观。据统计,示范村共拆除闲置房屋1.5万平方米,完成改水、改厕、改圈、改厨1000余户。罗桥镇移民新村发动农民投资投劳共筹资20余万元,贴瓷砖、建花坛、修户道,现已完成房屋亮化100户。西岭镇桐江村发动群众拆除空心房50间1200余平方米,粉刷外墙XX平方米,镶贴资砖1000余平方米,在屋前道旁新载树500多棵。三是狠抓了项目实施。示范村农民共筹资600万元,启动产业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90个,其中产业开发项目54个,水电路等项目23个。庙前石铺村筹集资金15万元修建了500多平方米的村部综合大楼。松柏镇大渔村发动村干部、企业和农民集资23万元,争取通畅工程立项,全面启动了村级公路建设。蔬菜村农民和企业集资近50万元,高标准硬化村道2.2公里,打深水井3口,维修机埠1处,建沼气池30多户,极大改善了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二、前段新农村建设的基本经验
(一)加强组织领导,确保新农村建设快速启动。为迅速打开工作局面,市委、市政府采取积极有效措施,精心安排部署。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以市委书记任政委、市长任组长、相关部门一把手为成员的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实行新农村建设与基层组织建设同步安排,统一部署。各乡镇、村均成立相应机构,形成市、乡、村三级组织领导网络。组建工作班子。从市直机关选调 100多名优秀干部组成工作组进驻示范村指导开展新农村建设。包村单位一定三年,由市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单独考核,完不成任务的工作组不撤队,包村单位不换村。加大宣传发动。把4月份作为全市“新农村建设宣传月”,利用常宁电视台、《常宁情况》等媒介,采取贴标语、挂横幅、办宣传栏、发公开信、放电影、开群众大会、组织参观考察、举办新农村建设培训班等多种方式,多形式多渠道宣传新农村建设的目的意义,在全市形成了浓厚的建设氛围。狠抓责任落实。建立市级领导联乡抓村、部门扶点的帮扶责任制度,制订《常宁市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工作职责》,明确各个成员单位工作目标和任务。突出督查考核。出台了《常宁市XX年新农村建设考核办法》,建立定期督查调度制度,实行一月一督查,一季一调度。4月份以来,全市先后下发督查通报6期,新农村建设简报8期,召开工作调度会4次。
(二)注重科学规划,确保新农村建设有序实施。坚持从规划入手,切实加强对全市新农村建设的指导和服务。在总体规划上,突出科学性指导性。制订下发了全市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从示范村、规划编制、教育、公路、卫生、沼气、饮水、电网、基层组织建设等九个方面作出了科学规划和统一部署(简称“9+1文件”),为全市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宏观指导。在部门规划上,强调操作性和实效性。按照总体规划要求,建设、规划、教育、卫生、交通、农口等部门,拿出了具体实施方案和实施办法。各乡镇、示范村分级制定符合乡情村情的新农村建设工作规划。在村庄规划上,体现地域性多样性。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量力而行,切实搞好村庄布局和整治规划,注重突出乡村特色、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避免举债建村和千村一面、千篇一律。
(三)加大扶持力度,确保新农村建设顺利展开。加大政府投入。市财政今年计划落实新农村建设资金1690万元,现已落实到位1169万元。同时,明确以后每年每个示范村安排3—5万元资金实行“以奖代补”。拓宽筹资渠道。通过整合部门资金、发动群众集资、争取社会捐助,多层次多渠道筹集新农村建设资金,目前已筹措各类资金1300多万元,其中群众自筹资金672万元,保障了新农村建设顺利推进。强化政策扶持。整合建设、国土、教育、卫生、交通等部门资源,简化审批手续、降低规费标准;改善农村金融服务,抓好落实扶持农业产业化的优先优惠贷款政策;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和争资立项力度,上半年全市引进各类农业开发项目16个,引资达3500万元,争取国家大型土地整体开发项目2个,饮水工程项目8个,争取中央财政配套资金1705万元。
(四)坚持抓点促面,确保新农村建设整体推进。着力抓好示范村建设。强化对示范村的指导、服务、调度和扶持,在衡阳市和本市联点的领导、工作队员、后盾单位的精心指导和大力帮扶下,目前各示范村的规划编制、村庄整治、经济发展、基础建设等各项工作进展良好,为全市新农村建设的整体推进提供了宝贵经验和正确导向。切实抓好面上工作。坚持统筹安排,点面结合,推动全市新农村建设工作均衡发展,总结推介示范村
第二篇:新农村建设经验
巩固土地整理成果,奋力推进新农村建设
中共临邛镇委员会临邛镇人民政府
在文笔山村、邱店子村、红岩子村、棠子沟村的土地整理完成之后,如何巩固土地整理成果,实施新农村建设,受到了临邛镇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由王谚镇长亲自牵头,从镇党政办、城乡统筹办、土地整理指挥部抽调业务能力强、熟悉农村工作的干部组成新农村建设指挥部,负责研究实施新整理土地区的新农村建设。我镇通过下移工作重心,找准能够直接作用到基层、落实到农户的工作突破口,经过艰苦创业、奋发图强、真抓实干,以及在上级领导、市级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和帮助下,新整理土地区的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探索出了一定的经验,使该区域的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发生了深刻变化。现将我们的具体做法总结如下:
一、突出切入点,倾力促进新型社区建设
(一)进一步整治社区环境。一是新型社区内的住家户要认真按要求完成外墙装修,使整个社区建设形成特有风格,并清除房前屋后的建筑垃圾、杂物,使住区环境整洁卫生。二是社区管理员组织有关人员对社区公共区域进行彻底的卫生整治,通过清除建筑垃圾、清洗路面、整治花草等,使社区环境达到美观、通畅、整洁。三是完善警示标牌、垃圾池、垃圾桶、停车棚等公共设施,为群众提供方便。
(二)建立健全管理机制。通过“一事一议”等民主议事方式,动员和组织农民积极参与新型社区内的管理。一是经过充分酝酿,由新型社区内居住的农民提名,选拔了一批熟悉农村,热爱农民,政策水平强,知识层次高,能带领群众经商致富的优秀共产党员管理新型社区,发展经济,带领农民致富,如文笔社区的三位管理员,还未上任,就积极为本社区的经济发展出谋划策,帮助群众种植茶叶、猕猴桃等300多亩和计划开办农家乐5家,让新社区农民不只从土地整理扶持和奖励中,切身体会到新农村建设的好处,而且还从新型社区建设中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变化和发展帮助,让他们对未来的新农村建设充满了期待和信心。
二是在充分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新型社区管理制度。我镇新农村建设指挥部在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后,粗步拟制新型社区管理制度35条,然后分别召开群众大会,逐条听取群众意见,并按群众意见进行修改完善,最后形成群众签字接受的24条管理制度。另外,这些管理制度通过镇新农村建设指挥部在群众大会上宣传讲解后,已在新型社区内最醒目的地方上墙和印成明白纸分发到群众手中。
(三)加强社区文化建设。我镇把新社区的农村道德文化建设作为一件大事来抓,根据新整理土地区的特点,以及传统道德文化在农村流传久远,传播广泛,深入人心的特
点,制定了包括“八荣八耻”在内的村规民约100多条,在群众中广泛宣传之后,已分批上墙,力争让道德之光成为新型社区建设的一面旗臶。
二、找准着力点,全力促进农民身份转变
“钱从哪里来,人从哪里去”是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我镇通过促进农民向农业工人转变、向二、三转移成为产业工人,有效解决了完成土地整理后,新型社区内远离生产区农民或土地流转后失去土地农民的去向安臵问题,找到了一条解决农民就业、促进农民增收、加快新农村建设的科学思路。
(一)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促进农民向农业工人转变。我镇抓住土地整理的有利机遇,改变分散、零碎的耕地现状,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以新整理土地成片集中的优势,加快土地流转,扩大耕地面积,推动土地的规模化经营、机械化作业、科学化管理、专业化生产,有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就地吸引农民就业,让大批农民向农业工人转变。从而促进农民身份向产业工人的转变。我镇就邀请有关专家,经过充分的考察论证,完成了新整理土地区的农业发展规划,规划发展有机茶2000亩、红阳猕猴桃3000亩,计划今年完成土地流转5000亩。通过与春源、金利、君威、文君茶业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进行合作,已发展近1000亩有机茶、1500多亩红阳猕猴桃,以及近20户优质三元猪养殖大户,并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切实提高深加工能力。到目前为止,已
完成土地流转2500亩,就地解决了近300人的就业。另外,我镇还将在黄河坝的新整理土地区,打造高档农家乐,着力发展农业观光旅游。我镇计划通过3至5年时间的努力把新整理土地区的农业种养殖业、农产品深加工、农业观光旅游等产业发展再上一个新台阶,真正实现做强、做大农产品深加工,做深、做透农业相关产业,做细、做长农业产业链,从而实现吸收1500人以上的当地农民就业。
(二)加大农村职业教育和培训力度,促进农民向二、三转移成为产业工人。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就业,是加快推进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必然要求,是工业带动农业、城市带动农村、发达地区带动落后地区的有效形式,也是农民持续较快增收的重要渠道。我镇加大农村职业教育和培训力度,按照二、三产业的生产要求,采取多种形式,开展种植技术、食品加工、市场营销等专业的培训,以最大力度培养应用型、技术型人才,提高农民的文化科技素质和职业技能,使转移输出的劳动力有较强的务工技能,切实增加转移输出率。我镇通过政府扶助、面向市场等形式,扩大就业渠道,提高支持补助标准,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输出。到目前为止,镇属劳动保障所以进新型社区上课和在临邛职业培训培训学校上课等形式,共开展引导性培训23期,培训新型社区内的农民1832人;开展技能培训10期,培训型社区内的农民603人;开展创业培训1期,培训创业人员18人;新整理土地区实现新输出劳动力500多人。
三、把握基本点,为新农村建设保驾护航
新农村建设涉及一、二、三产业和城乡之间、条块之间的关系,涉及计划、农业、税务、财政、银行、工商等各个部门。虽然理顺管理体制,打破条块和行业壁垒不是一个镇能够解决的事情,但我镇以最大的决心通过各种有力的政策措施,正确处理好新农村建设与市级各部门的利益关系,努力为新农村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一是镇属各部门密切协同,研究制定有利于新农村建设的方针、政策和措施。二是制订相应的政策规定,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扶持、协调、监督。如邀请法律顾问王汝舟等律师对包括土地流转合同在内的各种契约,进行严格合同管理和公证部门公证,保证经营者和农户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三是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制订切实可行的农业发展规划。如:文笔山土地整理区,我镇就邀请的有关专家进行了产业发展规划,规划发展有机茶1000亩、红阳猕猴桃2000亩,高档农家乐5家。四是建立健全服务机构,加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各种服务。
第三篇:新农村建设经验:贵州
新农村建设经验:贵州
本期【建筑联盟】推荐:住建部汇总整理的浙江、北京、江苏、安徽、广西、贵州、宁夏等省份以村庄整治为重点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经验材料,其中在科学规划、项目安排等10个方面的做法和经验值得借鉴。
科学规划:坚持符合农村实际,提高可实施性和有用性。项目安排:坚持从农民需求出发,循序渐进。建设标准: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投入机制: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和农民主体相结合。以城带乡:坚持推进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和技术服务下乡。适用技术:坚持经济适用、绿色生态和乡村特色。发展生产:坚持村庄整治与促进生产和农民增收相结合。保持特色:坚持尊重乡土、尊重传统。
组织领导:坚持主要领导高度重视,强化各级责任。长效管理:坚持有长效制度、有管护队伍、有资金保障。贵州省新农村建设经验总结
贵州省辖9个市(州)、88个县(市、区、特区)、732个镇、705个乡、约1.7万个行政村。贵州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差,农民收入水平低,增收渠道窄,文化素质低,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全省村庄分布分散,许多村庄存在五大隐患:一是饮水安全隐患;二是因排水和生活垃圾而造成的环境隐患;三是因过境公路和无村庄道路而产生的交通隐患;四是因人畜混杂、消防、防洪、卫生防疫而引起的公共安全隐患;五是因无村庄建设规划而引发的社会不和谐隐患。
一、贵州省新农村建设相关工作基本情况
近年来,贵州省把农村危房改造、村庄整治作为切实改善农村困难群众生产、生活环境的契机,统筹规划、稳步推进,探索出了一条“改治结合”的新路子,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农村危房改造
贵州省农村危房改造是党中央、国务院直接关怀的重大民生工程,是省委确定的“最急迫的民生工程”。2008年7月,贵州省在全国率先启动了农村危房改造试点工作,2009年进入全面启动阶段。2008年至今,贵州省累计下达农村危房改造任务176.96万户。累计投入财政补助资金163.88亿元(其中:中央补助资金88.64亿元,省级政府补助资金36.76亿元,市县匹配38.48亿元)。截至2013年5月底,全省已累计完成改造任务163.36万户。2011年开始,我省把农村危房改造与村庄整治相结合,探索出了贫困山区重大民生工程建设的新经验,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和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谈及贵州农村危房改造时分别指出:“贵州的危房改造工作抓得很好。”“贵州的农村危房改造为全国创造了经验。”
(二)村庄整治
2006年至今,全省共有4000余个村庄编制了村庄整治规划,2000余个村庄开展了村庄整治。通过整治的村庄公共基础设施基本配套,环境较为整洁,村貌总体美化,基本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了在村庄整治中切实保护贵州民族和地方特色,贵州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组织9个市(州)设计单位结合当地实际,广泛征求村民意见,编制出具有民族特色及地方特点的农村住房图集共40余套,印发各地。黔东南州的苗族、侗族吊脚楼,黔南州布依族、瑶族、水族民居;铜仁地区的土家族民居、黔西南的布依族民居、安顺市的屯堡石板民居等各具民族特色的建筑,在村庄整治工作中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和传承。遵义市实施黔北民居“坡屋面、小青瓦、穿斗式、白粉墙、雕花窗”打造工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主要做法及经验
(一)超前谋划,统一思想
农村困难群众住房安全问题是当前我省最紧迫的民生工程。由于交通不便,技术人才欠缺,加之地方财力匮乏,改造资金筹集压力和难度巨大,使农村整体面貌一时难以得到根本改观。2010年,贵州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将农村危房改造总体规划由原定的8年调整为6年,并在此基础上将100个村庄整治示范村建设和高速路“四大通道”两侧村庄整治列为2011年全省“十大民生工程”,2012年将30个村庄整治列为“50项重点工作”,以“改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水平”为主题,将农村危房改造与村庄整治有机结合起来,在完成农村危房改造任务的同时,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改善人居环境。
(二)加减统筹,整合资金
一是做好加法,实施“财政补助+农民自筹+整合资源”的危房改造策略。全省加大中央和省财政转移资金对村庄整治建设的投入力度。在年初预算中,省市县各级财政积极安排专项资金,形成稳定资金投入,坚决禁止虚假配套。鼓励村民自筹资金,以“投工投劳+政府补助”的方式,辅之以民主协商、“一事一议”等措施,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和村庄整治工程。同时,结合村庄整治所需资金量大,各级财政资金和农民承受能力十分有限的实际,赋予县级政府对资金的统筹整合权、捆绑使用权,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捆绑使用、统筹安排、各记其功”的原则,加大对村庄整治、农村危房改造、移民搬迁、扶贫开发等相关到县项目资金的整合力度。二是做好减法,严格按照“两最原则”(最危险住房、最困难群众),先重后轻,有序实施农村危房消除战略。按照危房轻重和危房户困难程度,确定改造实施时序。同时,从严控制改造标准,减少群众自身投入。结合省情严格按照住房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关于农村危房改造的标准,从严控制危房改造面积,避免群众因追求宽房大屋而超越自身承受能力举债。
(三)改治结合,系统推进
一是把农村危房改造与扶贫生态移民工程等结合起来,对那些居住在不具备基本生产生活条件、生态位置重要、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的困难群众,尽可能实行集中搬迁,在适宜生活、有利发展的地方统一划地兴建新房。二是把农村危房改造与预留足够的生活及产业发展空间结合起来,统一规划、集中建房,形成农村社区,配套改善供水、供电、广播电视、沼气等基础设施;着力改善村容村貌,使改造后的农民住房能够更好地体现地方文化特色和民族特色,为发展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创造良好条件。三是把农村危房改造与防御自然灾害结合起来,对建在行洪道上的农房及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危房,坚决实行易地重建。从2011年开始,启动了镇(乡)和村庄整治规划“全覆盖”工作,以规划指导整治与改造。“规划全覆盖”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按照“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施工”的要求推进村庄整治,坚决杜绝千村一面、千篇一律。对少数民族地区,充分保留民族风格,科学运用现代建筑材料和建筑手段,提高建设工作效率和建筑的防火、保温水平。
(四)以点带面,全面兼顾
结合农村危房改造进入新阶段的实际,在全省“改治结合”中,以学习“四在农家”(富在农家、学在农家、乐在农家、美在农家)创建活动,深入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切入点,“点线面”结合打好“整体战”。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软硬兼顾”,一手按合理的建筑时序,依次抓好进村路、串户路、改水、改厕、改圈、改灶、沼气池等“硬件”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创建,大力实施庭院美化和环境治理“软件”建设。同时打好“点、线、面”结合整体战。首先是抓示范点建设。2011年全省确定村庄整治示范点100个,2012年确定村庄整治示范点30个。其次是抓线的建设。以厦蓉高速、贵新高速、沪昆高速、贵阳市环城高速以及水黄公路等“四大通道”沿线村庄整治为重点,切实抓好道路沿线200米可视范围内所有村庄的农村危房改造和村庄整治工作。第三是抓面的建设。通过建点、抓线和扩面,在全省形成村庄整治工作边试点、边总结、边提高、边推广的良好工作态势,高效地推进整治工作。
(五)群众自建,共创家园
在“改治结合”实践中,充分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和意愿,大力激发广大村民的主人翁精神,广泛动员他们主动筹集资金。充分发挥村级组织在维护农民主体地位上的“直接作用”。如从江县厦往村,成立了由村支两委负责人、驻村干部、党员代表、村民代表参与的“四合一”资金等级评审机构,制作“危改资金兑现明白卡”,按照低保户、困难户和一般户的分类,经户主在所有卡证按手指印后方可兑现危改资金。同时,针对危房改造资金和部分农户劳动力“两个不足”的实际,该村进一步整合现有劳动力资源,创新性地开展“换工”互助、以村两委名义为村民担保申请银行小额贷款、“团购”建房物资等形式,为农户省下了大量资金。
第四篇:乡新农村建设经验材料
文章标题:乡新农村建设经验材料
党中央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这是一项宏大、复杂、长期的社会系统工程,任务繁重,需要不断统一思想认识,不断探求工作方法,不断摸索有效途径。基层要做好建设新农村这篇大文章,尤其要大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为此,应着重从五个方面突破。
一、抓“兴工富乡”,实
现以工带农
一是合理调配,增强企业发展力量。进一步健全强化了乡机关干部联系标志性企业制度,要求每名班子成员、站办所长都联系标志性企业,宣传政策,主动服务,协调关系,协助管理,维护企业利益。积极提供企业急需的人才,由乡发放工资派遣机关干部入企业工作。二是加强服务,解决企业发展困难。经常性开展调研,组织企业老板座谈会,专题研究企业发展工作。巩固了铸造、皮革、电器、陶瓷等行业协会。三是创造条件,加快企业发展进程。因势利导,分类规划,新建、扩建了20多家企业。压缩办公场地,将机关二院整体转让给深思电工,帮助其扩大生产。组织村干部及规模企业老板赴江浙一带参观学习。打造文化艺术节,在全乡营造推进兴工富乡的氛围。四是优化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治理经济发展环境,出重拳,下猛药,狠刹邪气,严惩村痞村霸,打击各种犯罪活动。同时大力招商引资,以项目建设为载体,兴办工业企业。始终做到把“老外”当作老乡看待,用优惠的政策、优良的环境、优质的服务亲商、安商、富商。2005年,共完成招商引资1300万,项目建设资金4700多万。
二、抓基地建设,推进结构调整
一是依靠科技抓调整。大力推广“猪—沼—稻”生态农业结构,全乡共建沼气池2000多个。二是力求规模抓调整。实施了“四个十工程”,即扶持50亩以上种田大户10户,饲养千头以上生猪10户,纳税过5万元餐饮户10户,特种养殖户10户。三是围绕增收抓调整。实施“吨粮田变万元亩”工程,在全乡范围内普及了优质稻;加大了生猪品改力度,良种猪养殖达70;大力推广高效经济作物种植,全年种植春秋玉米5000亩,蔬菜5000亩,黄花菜1000亩,花卉苗木500亩。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全乡形成了黄花菜生产、冬季蔬菜生产等九大特色农业生产基地,以基地促开发,以基地联产业,农业经济呈现勃勃生机。
三、抓基础设施,夯实发展基础
乡党委政府始终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民心工程”摆在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充分把握国家对乡村道路建设投资的机遇,广泛宣传发动,激发村民的积极性,2005年硬化村级道路25千米;水利建设上,争取上级农综开发等资金,广泛发动群众集资,投入400万元,建设工程项目320处,改造病险水库1座,维修机埠5处,修高标准砼路15千米;电力建设上,绝大部分的村农网改造基本完成,新建了110KV变电站,架设了双回路输电线路,与城区实现资源共享;通讯、有线电视、教卫设施的建设成效明显,解决了一批影响群众生产生活的重点难点问题,为经济发展打好基础。
四、抓劳务经济,畅通增收渠道
近年来,乡党委政府始终把握三个重点,把人力资源转换为经济优势,把外出务工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以中介为重点,强力推进就业输出;以维权为重点,建立健全维权体系;以宣传为重点,把劳务经济炒热叫响。2005年全乡共输出劳动力15000人,实现劳务收入12000万元,仅此一项就创人均纯收近2000元。
五、抓组织建设,强化发展保障
加强以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改进农村党组织的设置、活动方式和工作方法,深化“五联创”工作,提高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健全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巩固村级组织换届工作成果,认真解决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夯实党的执政基础。教育引导农村党员增强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坚定性,明确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活动的具体要求。结合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帮助农村党员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乡新农村建设经验材料》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乡新农村建设经验材料。
第五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经验材料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经验材料
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并提出要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5个方面进行社会主义新农
村建设。对恩施市来说,就要从实际出发,以人为本,统筹兼顾,从推进产业化经营、有效增加农民收入、强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推行依法行政五个方面入手,建设高效、文明、现代的新农村。
一、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农业产业化是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民增收的战略举措,是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带动力量。依据恩施市农业的特点,要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基地,重抓特色产品加工。就现实而言,要把握“三个重点”。一是狠抓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牢固树立“扶持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思想,每一个产业要重点扶持1—2户有一定规模的龙头企业,要在技改贴息、财政支农、项目安排、信贷投向、人才流动等方面向龙头企业倾斜,每年有计划地安排一定的财政贴息,支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继续扶持壮大华龙茶叶、九洲牧业等现有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着力培育支持新企业的发展,推进龙头企业与农户联合与协作,确保实现一个龙头企业带动一个产业发展,一个产业带动一方农民致富目标。通过办会、办节、“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形式,进一步加大涉农项目的招商引资力度,兴办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提高农产品加工增值率和农业产业化效益。二是狠抓优势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继续狠抓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以“两叶一芋两草”为重点,建设好茶叶、烟叶、魔芋、中药材、反季节蔬菜、草食畜牧业、特色干鲜果等特色农产品基地,力争将特色农产品基地发展到100万亩以上,全面提升特色农产品质量,力争2—5个农产品板块基地挤进全省特色农产品深加工范围,并加强无公害、标准化农产品基地建设。三是建立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引导龙头企业和农民发展订单农业,巩固发展“公司 农户”、“公司 基地 农户”等联结模式。要以服务“三农”为宗旨,大力培育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专业协会和营销大户,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提高农民参与市场竞争能力的利益表达能力,提高农业质量和农民收入水平为目标,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和方向,不断提升农产品商品率,增加农民现金收入。
二、积极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民生活宽裕
“三农”问题的最核心问题是农民收入上不去,也是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最大难点。就现在而言,主要要做好“三项工作”。一是认真落实农村支农惠农政策。近年来,党中央及时提出对农业实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如减轻农民负担政策、“三补贴一减免”政策、对农业的投入政策、推进新阶段扶贫开发政策等,对于这些政策我们要有效落实,确保农民在惠农政策中得到最大实惠。二是加快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一条现实而有效的途径。要坚持把发展二、三产业作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重要载体,加快民营经济发展步伐,精心培育农村各类市场,使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就地转移。要进一步健全劳务输出网络,提高外出务工人员择业的准确率,充分发挥驻外机构、劳动保障部门、职业中介机构的作用,建立市、乡(镇)劳务信息网,定期发布、交流、预报劳务信息。要继续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优化整合“阳光工程”等各种劳动力培训基地,进一步扩大提高培训质量,积极推行“培训—推荐—就业”一体化运作模式,提高外出务工农民的业务技能和维护自身权益的能力。三是要认真做好农村通水、通路、通讯等工作。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抓好通村通组公路建设,加强通村油路和村级公路建设,要适应新形势积极探索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投劳新机制。加大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基础设施和农业综合技术服务体系及服务设施建设力度,着力解决好农民“就医难、上学难、通讯难、看电视难、农业科学技术滞后”等问题,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好范文出品
三、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农村乡风文明
一是要切实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切实加强阵地建设,注重针对性、实效性、经常性,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养,加大对广大农民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弘扬先进文化,促使广大农民群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科学向上的精神创造自己美好的生活。二是要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上的投入。尽快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型文化模式,解决农村文化生活贫乏、水平低下、格调不高等问题。三是加强民风建设。引导农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