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家乡文化事业调查报告
家乡文化事业调查
大力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为了响应党的号召,深入了解当前我村精神文化建设情况,以促进我村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步伐,根据学院的安排,由我对本村展开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活动。2011年1月8日至20日,我通过访问、观察等形式了解我村基层文化建设和文化活动的情况,并在认真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形成调研报告。
一、调查的背景与动机
进入新世纪,党中央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提出要培养新型 民,这就对农民的文化水平以及农村的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而在我的家乡,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现状如何呢?对此,我利用暑假返镇时间,对我村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进行了调查,希望能对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文化建设方面起到一点参考和借鉴作用。在我家乡的农村里,农民的生活情况基本上是相似的,因此我们村是整个县农村社会的一个缩影,可以代表家乡农村的整体状况。
方式:在村委会干部的协助下,我对自己所在的张家庄村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查访和统计,而对附近的几个村庄的调查主要是通过对一些亲戚、朋友以及他们的家人进行个别询问来进行。
内容:分别对不同时期(过去与现在,农忙与农闲的变化);不同年龄人群(老年人,中年人以及未成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的方式和内容进行调查。
二、宣风镇文化建设的现状
总的来说,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力度不断加大,农村的文化建设也在蓬勃地发展和繁荣。一方面,农民的文化生活也日益丰富化、多样化,听广播、看电视、打扑克、搓麻将、看电影等文化娱乐活动得到广泛接受和普及,发展到现在,在我所调查的农村家庭里,98%都有彩色电视,近40%的农村家庭安装了有线数字电视,30%左右的家庭购买了VCD或DVD。另一方面,从文化活动的主体来看。当前农村文化生活的主体是30岁到50岁之间的成年人,不管是在村里还是自己家里,他们主导着文化活动的组织方式和进行的内容,他们的文化生活方式:54%在家里看电视或者听广播,23%打扑克,10%左右搓麻将,7%下象棋,另外的6%读书看报或作其他文化活动;而那些高于50岁的成年人,他们则对看大戏、听说书、赶庙会、扭秧歌、舞狮子等活动情有独钟。就我调查的范围和人群来说,农民对当前的情况是基本满意的,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
题。
1、乡镇文化事业投入少,活动经费短缺
县、镇对文化事业的经费投入相当有限,而且这些经费大多为人头经费,用于日常办公开支已相当紧张,真正用于开展业务工作的所剩无几。文物事业经费没有纳入财政预算,由于缺乏资金,使得文物部门无法对一些文物保护单位进行维修,也无法向民间征集文物。我镇民间资本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很少,几乎没有,文化站多年来未能添置新书,且文化活动器材匮乏。
2、文化活动少,农民文化生活贫乏
每年农村的文化活动主要是在各种节庆日、纪念日,由镇文化站通过联办、协办等方式,组织开展民间文艺演出、书画展、图片展、及棋、球类比赛等。上级宣传、文化等部门组织开展的“文化下镇”活动一年仅二至三次,活动形式仅为题写春联、电影公映等,活动次数与形式十分有限,广大农村看电影难、看戏难、看书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四难”问题依然突出。
3、文化队伍人才紧缺
我村文化站无编制,基本由村干部兼任。由于文化站待遇低,难以吸收具有较高知识水平的人才,而且原先进人渠道不规范,素质参差不齐,在岗人员也经常被乡镇挪作它用或被外借开展乡镇的其他中心工作,难以做到专干专用。现有镇文化专干年龄偏大,4、缺乏正确的引导,糟粕之风盛行
我们村是一个只有四百人左右的小山村,又不是新农村示范村。村民农闲时间大都会选择聚在一起打麻将、玩扑克牌等“赌博”活动。村上得自动麻将机桌子就不下10张,有的家庭甚至常常因为打麻将而引起吵架、放任孩子不管等坏现象。另外,村里的迷信之风也比较突出。主要体现在少些老年人身上,在他们生病的时候在一两次求医不见效果后,便会选择看神婆,找巫医。
四、加快我村新农村文化建设步伐的思考与建议
以上就是我所调查的家乡农村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基本情况,通过这次调查,我认为家乡农民对目前的现状是基本满意的,农村的文化活动是丰富多彩也是农民喜闻乐见的。但目前的现状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还不适应,存在着一些差距,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对此我提出几点建议:
1、提高思想认识,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提高认识,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建设。加强农村文化建设,转变人们的发展观念,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密切相关的。
2、加大投入力度,切实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就目前的经济情况来看,家乡的农村乡镇有能力来建设一些公共文化场所,如:乡村文化活动室,健身的器材和场地等。
3、加强教育培训,大力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水平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强农村文化建设,要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水平,引导农民群众移风易俗,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要改变农村贫困落后的状况,塑造农村新风貌,必须注重提高农民素质。农村没有一个好的生活环境,农民没有一个好的精神风貌,就谈不上是新农村。
4、完善农村文化管理体制
要加强对农村文化市场的管理,保障农村文化市场健康发展。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法制化轨道,避免政出多门、管理混乱。农村文化市场的管理要坚持引导、鼓励与监管并重,既要保护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又要加强经营这得监督管理,防止经营者为了自己盈利而为农民提供不良的文化活动机会和场所。
第二篇:农村文化事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农业要发展,农民要致富,农村要进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基本工程。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文化阵地,为群众提供健康而又丰富多采的精神食粮,既是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农村和谐社会,促进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手段和有效措施,更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如何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全县文化立县建设的整体规划,与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发展村级经济、整治村容村貌等同步建设,整体推进,这是我们当前必须着重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我县农村文化事业发展基本情况
(一)农民文化生活日益丰富。近年来,随着国家粮食保护价的上调,惠农政策的出台,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我县农村经济社会实现了较快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文化生活也得到了一定改善,物质文化生活日益丰富。目前,我县农村文化活动形式主要以广播电视为主,以报刊杂志、网络传播、群众文化、广场文化为补充,呈现出现代化、多样化的趋势。
(二)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得到改善。随着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十一五”规划,国家加大了公共事业的投入,特别是公共文化设施的投入,我县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也在不断改善。几年来,累计投入资金500余万元,新建乡镇综合文化站1个,面积427平方米;村级文化活动室45个、文化公园8个、文化广场8个、“农家书屋”45个。资源共享工程得到延伸,农民党员教育和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资源相得益彰,实现共享。
(三)农村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开展。送戏下乡、送书下乡、送电影下乡等形式多样的文化下乡活动广泛开展,热潮不断,农村露天文艺演出,观看群众常常达到上千人。一年一度的**“登山节”和元宵节焰火晚会已经成为我县群众文化活动的特色品牌。以“金色田野”为主题的系列文化活动、乡镇大型文艺汇演活动,各类棋类比赛、球类比赛、秧歌比赛、书画展等赛事活动极大丰富和活跃了农民业余文化生活。剪纸、根雕、手工编织、二人转、彩绘等民俗特色文化得到保护和发展,积淀了县域农村文化底蕴。
(四)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不断提高。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和职业教育的深入发展,农民特别是农村青年劳动力的文化程度不断提高,18周岁—35周岁的农村青年初中文化程度者约占85%,高中以上文化程度者约占5%。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一部分农村劳动力从土地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外出务工,吸取了城市的先进文化,文明程度不断提高。
(五)农民文化生活消费逐年增长。随着农村各项改革的深入和惠农政策的出台,农村经济日益发展壮大,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生活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不断提高,我县农民用于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方面的支出以年均25%的速度增长,精神文化生活质量不断得到改善和提高。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
(一)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总体上依然薄弱。资金困难是制约我县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的瓶颈,农村文化建设的速度与人民群众的需求仍有很大差距。虽然近年来我县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但还仅限于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其他村屯大多由于无力投入而导致建设步伐缓慢,多数文化设施不能正常使用。全县82个行政村仅有十几个村文化活动室和图书室配套设施齐全,藏书量仅为25000册,远远不能满足农民文化生活和科教兴农的需求。
(二)农村文化活动开展的不平衡。目前的各类文化活动大部分仅限于城镇,边远地区的农民群众不能充分享受到文化服务,出现了“重城镇阵地、轻边远地区,重大型庆典、轻日常活动,重精美培养、轻大众普及”的现象。
(三)农村文化活动缺乏地域特色。没有树立起自己的地域文化形象,群众文化活动形式与服务方式沿袭传统模式多,方式过于简单,内容缺乏创新,群众文艺创作力量比较薄弱,群众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形式没有被充分挖掘和利用,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村文化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四)农村文化管理服务职能偏弱。2004年,全省乡镇机构改革撤消了文体广播中心,由原来的县直部门垂直管理变为由乡镇政府行使有关职能,客观上乡村文化管理职能被弱化。同时,作为农村文化管理服务职能部门的乡镇文化站,普遍存在专业人才缺乏、人员素质偏低的问题,并且文化干部身兼数职,行政事物繁忙,没有精力和时间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个别乡镇文化站甚至成了无人员、无阵地、无经费、无活动的“四无”文化站。
三、对策建议
(一)加大资金投入,加快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步伐。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县乡财政设立专项经费,保证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和各项文化活动正常开展;相关部门应紧紧抓住国家加大对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和社区、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投入的契机,积极跑市、进省,争取国家政策更大的支持,三年内实现每个乡镇都有一个300平方米以上综合文化活动室的目标;积极探索建立多渠道的农村文化建设投资机制,培植农村文化市场,吸引企业向文化产业投资,挖掘、整理、加工农村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艺术产品,打造品牌走向市场,为我县农村文化建设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撑。
(二)协调发展城乡文化,不断丰富农村文化活动内容。文化活动
内容决定着文化活动对群众的吸引程度,直接影响着文化活动的成效。农村文化要由“小文化”发展成“大文化”,促使城乡文化协调发展。县文化部门要加强对乡镇主管文化工作人员的思想、业务培训,促使其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提高技能,不断探索创新乡镇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道路。乡镇文化站要面向广大农民群众,利用方便农民参与的文化设施和场所,组织开展农民喜爱的、形式多样的文化娱乐活动。要把文化活动同农民的思想教育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文化艺术在思想教育中的作用。要采取固定设施和流动设施、阵地服务和流动服务相结合的方式,让更多的群众享受到文化生活。要培养和激励“乡土艺术家”,激发农村自身的文化活力。要发挥农民参与群众文化建设的积极性,通过业余文化骨干队伍的培养来带动群众文化活动,使农民群众自我娱乐。要发挥农民参与群众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充分利用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优势,引导群众继承传统文化,弘扬先进文化,彰显本地特色。通过城乡并举、专兼结合、内外互动的办法,办好元旦、春节、元宵节、端午节等传统节会活动,逐步形成有**地方特色、有较大知名度的群众文化节会品牌。
(三)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大力传播先进文化。农村文化干部队伍是农村文化的主力军、先锋队。要抓住国家大力支持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的大好机遇,采取有效途径和办法,吸引专业人才充实到基层综合文化站。要着力帮助解决基层文化干部实际困难,让他们稳定思想,安心工作,积极参与到农村文化建设中。农村文化工作人员要向专职化发展,要积极为他们参加政治理论学习和业务培训创造条件,不断提高其理论素质和业务水平,更好地为推进健康、向上、和谐的乡村文化建设贡献力量。要组织开展“十百千”活动,选拔10名文化拔尖人才为带头人,培养100名优秀专业人才,带动1000名骨干分子,培养造就一批高素质的农村文化工作者,为农村文化事业健康发展提供人才保证。
第三篇:家乡调查报告
关于改革开放以来家乡的发展变化的调查报告
指导老师 学院学号
姓名
关于改革开放以来家乡(河南省三门峡市)的发展变化的调查报告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家乡三门峡的发展与变化,大致包括经济的转型与发展,医保与公共基础等
民生建设,计划生育与科教兴国等国策给家乡带来的影响,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成果。还有目前已然或即将面临的问题,如人口问题,资源问题,城市化问题,失业问题,分配不公问题与社会保障问题在家乡的实际情况。简单陈述了一下未来发展方向。并重点对于城市转型提出一些意见。
前言:在中学阶段就曾经做过有关家乡在改革开放后的变化调查报告,但是当时年龄较小,对社会
认识极为浅薄,既不懂得调查方法也不懂调查内容,只是去询问父母有关衣食住行等简单的表面问题。现在大二下学期,趁着毛概课程作业有这一项调查报告,这次通过查阅文献,网上调查和询问长辈或中年人等等多种调查方法收集资料,希望能通过更多方面更多层次的进行一次简单而全面的调查报告,并准备对各类资料进行规划总结,进而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解,并对实际问题简单提出一些解决思路或想法.使我能更深层次的思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目前的状态与人民群众对未来的预期,加深对于本门课程的学习。
调查时间:2014年5月——2014年六月
调查地点:三门峡市图书馆,三门峡市统计局等等
相关背景:1978年12月,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它是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淡化了“阶级斗争为纲”这个不适用于当下社会主义社会的口号,决定把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全会明确指出党在新时期的历史任务是把中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逐步开辟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30多年来,中国人民沿着这条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建设成就。会议揭开了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
家乡背景:三门峡地处中原豫、晋、陕三省交界处,豫西重镇,东与千年帝都洛阳市为邻,南依伏牛山与南阳市相接,西望古城西安,北隔黄河与三晋呼应,是历史上三省交界的经济、文化中心。1957年3月国务院批准设立三门峡市,归河南省直接管辖。1961年三门峡市由地级市降为县级市。1986年,三门峡市重新升为地级市。面积10309平方千米,人口226万(2012年),辖1区湖滨区、3县渑池县、陕县、卢氏县、代管2个县级市义马市、灵宝市,1个经济技术开发区,1个产业集聚区,市人民政府驻湖滨区。
正文
一 家乡的发展经济发展
济规模随着改革开放由小到大,由弱到强。1978年,三门峡市是直属洛阳地区的县级市,GDP为5.37亿元,人均生产总值324元,城镇居民人均收入31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0元。改革开放以来,三门峡市开始了全面发展。全市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工业总产值大幅提高,尤其是近几年,三门峡市委、市政府不断加大改革开放力度,有力地促进了全市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基本形成了能源、铝工业、煤化工、有色金属综合利用及深加工、林果生产加工五大支柱产业,三门峡进入了改革开放以来的最不平凡的高速发展时期。初步核算,2013年全市生产总值1204.68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9.66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799.79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305.23亿元。三次产业结构由2012年的8.0:68.0:24.0变化为8.3:66.4:25.3。基础民生建设
从城市化进程看,2012年三门峡市城镇化率达47.60%,与2000年人口普查的32.91%相比上升14.69个百分点,位居全省前列,城镇化建设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从反映家庭生活品质及富裕程度的恩格尔系数上看,2012年三门峡城镇恩格尔系数达
27.1%,同期河南平均水平为33.6%。农村恩格尔系数为31.8%,同期河南平均水平为35.6%左右。两项指标均优于全省平均水平。
全年共为6.52万名企业离退休人员发放基本养老保险金11.86亿元,按时足额发放率达100%。年末参加城镇职工社会养老保险人数29.94万人,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人数66.73万人,参加社会失业保险人数22.23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农民人数比上年增长
1.48%,参合率99.44%,比上年提高0.36个百分点。计划生育与教育建设
2013年末全市总人口226.79万人,常住人口224.11万人,城镇化率达到48.9%。全年全市人口出生率为9.48‰,死亡率为5.36‰,自然增长率为4.12‰。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全市现有大专院校1所,普通、职业中专13所。2013年末全市高等职业教育在校学生1.38万人,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4.02万人,普通高中在校学生4.6万人,初中阶段学龄人口和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均达到了100%。市场经济体制建设
2013年国民经济在困境中爬升。特色农业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传统产业高
端化、高新产业规模化”支撑工业经济运行平稳,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小微企业活力尽显。重点领域投资拉动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民间投资日趋活跃。全年三门峡市民间投资完成769.92亿元,比2012年增长27.7%,增速比全部投资高4.7个百分点。重点领域投资高速增长。房地产开发市场保持繁荣。会展经济带动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政策支持确保财政金融走势平稳。并随着三门峡海关、国家铝及铝制品质量检验中心和三门峡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的投入运营,三门峡经济的外向度大幅度提升。
二 家乡面临的问题人口资源问题
三门峡常住人口少于户籍人口,仍呈净流出状态,且流出人数呈递增趋势。人口过度外流的趋势,不仅不利于三门峡资源的全面、合理开发,而且还将拉大地区生产力水平的发展差距,最终不利于人口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同时,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流,使得人口老龄化问题更加突出,劳动生产率降低、社会负担加重,给新兴高技术产业、新兴服务业的发展造成一定阻碍。
多年以来,随着资源开发强度的不断加大,黄、白、黑等主要矿产出现资源危机甚至枯竭现象。果品加工业产业链不长,竞争力不强。产业结构上,工业占全部经济总量的近70%,而资源性工业又占工业总量的近70%,且多处于产业链前端和价值链低端,一遇风吹草动,便软肋尽显。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刻教训和“一产不优、二产不强、三产不大”的产业结构,使经济转型到了“等不起”、“慢不得”、“坐不住”的关口.社会事业问题
从城市化进程看,虽然纵向比有较大发展,2012年三门峡市城镇化率达47.60%,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差4.4个百分点,说明三门峡城市化发展还有很大潜力。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5.23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2.36万人,其中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1.41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86%,控制在省定4.5%的目标之内。
不同行业之间收入水平及差距与全国平均水平大致相同,职工平均工资差距呈逐步拉大趋势社会保障覆盖面还不广,企业对社保缺乏积极性。社会保障资金的筹措尚不到位。社会福利的供给不足,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民办非企业单位社会福利事业社会参与程度低,对政府补贴依赖程度高。
三 家乡的发展方向
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经济发展实现新跨越。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2%,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
15%以上。
转型升级要有新突破。全市特色农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应超过85%;高新技术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超过10%。
民生改善再上新台阶。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长10%;到“十二五”末期城镇化率达到55%。生态建设取得新成效。全市森林覆盖率应稳步提升,完成省定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二氧化碳排放、主要污染物排放等指标,年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超过320天。
四 面临问题的解决方案初步构思
危机面前,三门峡市应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作为经济转型发展的制高点。传统产业高端化、高新产业规模化,三门峡五大传统支柱产业正在实现低端、粗放、一般向高新、专属、特色转变。同时深入实施‘四大一高’战略,加快资源型城市的转型,“早转早主动,晚转就被动,不转没出路”的观念已深入人心,内化成加快转型发展的自觉行动。
1变废为宝,深度发掘产品附加值。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打造专属产业链条
2因地制宜,综合利用地区特色资源,如水能风能地热能利用,加大自然与人文资源利用。3招商引资,增加对新型低碳产业投入.4转型发展,应使用加强行业准入管理、严格控制新上高耗能项目、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提高工艺装备水平淘汰落后产能、等一系列措施。
5健全相关法制,鼓励创新行为
6加强交流合作,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大区域经济开放程度,促进周边交流与合作,稳抓高、新、精、尖项目,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产业
结束语:恩格斯说,社会主义“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这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条重要原理。坚持改革开放,完全符合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的要求,也适应了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的内在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中形成,在改革开放中发展。只要我们坚持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将会取得更大的发展和进步。李克强副总理指出,当前改革进入了“攻坚区”和“深水区”,改革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不干可能不犯错,但要承担历史责任。
参考文献:2013年三门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三门峡市统计局
2012年三门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三门峡市统计局
三门峡市地方志
三门峡史志2014年第二期
当代中国社会问题——樊新民
三门峡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研究——金琴花 2013.12.12
2013年河南省三门峡市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对三门峡市社会保障、福利事业发展现状的分析与思考——2013.12.10
第四篇:家乡调查报告
每当春节回家,看到熟悉的建筑和街道,听到亲切的乡音,心里总会蓦然地升起一股强烈的激动之情。
而今年春节,当自己再次回到这块熟悉的土地之时,除了那浓浓的激动,却又增加了一份惊喜。惊喜于城市面貌有了较大改变,市区的夜晚变得更加明亮美丽;惊喜于城市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还惊喜于人民生活水平和公民权益的改善。
市区交通设施改造 城市街道焕然一新
今年春节回家,感觉出行比往年方便了许多,公交车已经开始刷卡,据了解,今年,江阴交通基础建设重点工程项目续建和新开工项目22项,计划投资18亿元。江阴将以轨道交通、公路和水运航道整治工程、城市公交和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工程“三大惠民”工程为重点,全力构筑和完善覆盖全市域的交通网络。
年内新增、更新公交车195辆,新辟公交线路5条,年内公交出行分担率达到20%以上,并且开始推行公交IC卡并对公交收费标准进行相应调整。调整后,学生每次乘车刷卡按核准票价的50%收费;60-70岁的老人持卡乘车15元包月;残疾人将免费乘车。世新客运中心建成投运,开通芙蓉大道、长山大道、暨南大道公交一体化,锡澄线、镇澄线区域性公交一体化建设加快启动。全市自然村公交覆盖率达到85%以上。
更为让我惊奇的是在报纸上看到江阴2010年内还将完成地铁规划。
经济发展及消费需求趋旺 热闹了节日里的城市
09江阴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710亿元,财政总收入271.3亿元 ,全市预计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710亿元,同比增长12.2%;完成预算内财政总收入271.3亿元,增长10.7%,连续七年在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中名列第一。经济社会的稳定,也成了促进市民消费欲求的因素之一。
春节临近,春申路的街道上变得异常热闹,我随机在小区街道口做了一次统计,一分钟的时间里就有213人次从那里通过。难怪一位走在人潮中的市民感叹到:“怎么平时街上就见不到这么多人呢?”“不是说今年全球正在发生经济危机吗?可是这的人们花钱却好像没有一点‘顾忌’。”
城东华宏水果批发市场的卢师傅于去年底从外地组织回一批水果,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已经卖去了一大半。近日,他正在考虑着要不要再出门去拖一车回来,卖不完年后接着卖。他笑着说:“今年的水果卖得快,顾客需求量大,销量也大。”
我还走访了我们家附近的几家大型超市和家私市场,人们都在忙着购买年货和添置新的家具器材,个个脸上洋溢着节日的喜庆。我在长江路的家乐福超市看到,里面人头攒动,24个电脑打票窗口前全部站满了等待结帐的人,我也买了许多零食,在家里“屯粮”。这充分的反映出家乡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江阴网作“桥梁” 一些老民生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充分发挥和重视“江阴网”新闻与舆论监督的桥梁作用,在网上开
通了“市长信箱”和“应城网论坛”,在论坛上已举办了九期“领导在线”。通过“领导在线”,市委市政府领导与市直各机关部门负责人同市民们就城市发展中的各种问题进行深入而有效地交流,极大地增加了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与威信力。
一些市民们经常反映而得不到有效解决的问题,通过“市长信箱”、“市委书记、市长大接访”、“领导深入社区”等多种形式而一下子得到了圆满的解决。去年,江阴市委书记朱民阳带着公安、城建、环保等10多个职能部门“一把手”,走进社区,与居民们面对面交流。在城中,一位居民“什么时候装路灯”的“大胆”提问,让这个曾经被戏称为“黑三角”的地区从此便有了暖暖的路灯,也让我以后夜晚拜访姑姑家有了指路明灯。
今年春节回家,我还听说家里的一位伯母过完年后就要进城来住院做手术,同时手术费可以通过农村的合作医疗予以70%的报销,而这在以前却是农民们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据了解,今年应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85%,已经基本实现了全覆盖。
今年春节过后,江阴1.1万多名符合尊老金发放条件的老人,都领到了今年上半的尊老金。据介绍,尊老金发放对象为具有江阴市户籍、年满85周岁以上的老年人。目前,江阴尊老金每半年支付一次,这是对高龄老年人的长寿补贴,不计入个人和家庭收入。发放标准为:85周岁-89周岁,每人每月50元;90周岁-99周岁,每人每月100元;10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每人每月300元。
物质文化的提高,充足了人们的精神食量
如果说,一座城市的硬实力靠科技,那么软实力就要依靠文化。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人心齐,民性刚,敢攀登,创一流”。这一城市精神,在江阴已成为激励人民不断前进的宝贵精神财富。文化底蕴的挖掘与传承,文化产业发展与壮大,给产业和城市转型注入了勃勃生机,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增强了幸福江阴建设的影响力。去年,第19届金鸡百花电影节最终花落江阴,江阴由此成为电影节历史上第一个县级承办城市。
第十九届金鸡百花电影节就要在江阴举办,家门口的电影盛事也点燃了江阴人观影的热情。电影院里,《十月围城》、《三枪拍案惊奇》、《熊猫大侠》三部贺岁片虽然已经上映了一段时间,却依然“吸金”不少。“场场爆满!”人民中路世纪红星影城一位经理形容元旦3天的情形,“3天票房差不多8万多元。这几天每天都有1000多人来看电影,回家的这些天,我在电影院里也是大饱了眼福。
新年音乐会、滑稽戏、越剧票友专场、夜晚文化展示„„精彩纷呈、接连不断的表演,赚足了市民的眼球。据不完全统计,新年期间各乡镇、街道推出的特色文化体育活动超过50项。春节期间我兴致勃勃地欣赏着街坊邻居带来的表演,“新年开好头,欣赏这些精彩的文化活动,让我体会到了幸福江阴的内涵。
家乡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公民权益的极大改善,让今年回家的我对家乡的发展感到由衷的高兴,也对家乡的未来充满了希望。
第五篇:家乡调查报告
家乡调查报告书
村委会直选是村民自治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它调动了广大农民的政治热情,推动了农村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发展。但是,在目前的村委会直选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贿选问题,危害着村民自治的健康发展,影响着农村社会的稳定。因此,对村委会直选中贿选问题的成因、危害及其治理,应深入分析与研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以下简称为《村组法》)正式颁布实施以来,村委会成员实行“直选”已成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性工作。然而,在目前的村委会直选中,各地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令人担忧的贿选问题,并越来越具有形式多样、影响范围扩大、隐蔽性强的特点,不能不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一、贿选的原因透析
(一)非法经济利益的驱使。
村民委员会选举中出现的贿选行为,其动机都是对当选后丰厚的非法利益的追求,这种贿选预期利益越大,动机就越强烈,贿选的投入也就越高。不可否认,贿选成功后当选人将会加倍地将自己的贿选投入快速收回来,因此,如果没有回收的可能或没有值得回收的利益,也就不可能有什么贿选。可预期的利益越多,选举竞争就会越激烈,贿选投入的成本也会越大,即贿选每张选票的“价格”会越高;相反地,如果可预期的利益相对低下,那么贿选的成本就相对较低。随着村民自治的推行,村委会委员特别是村委会主任具有了越来越多的实权
(二)直选程序和操作过程的不规范。
贿选现象的大量存在,与村委会选举程序的不规范有很大的关系。在村委会的选举中,一般是由乡镇党委、政府组织领导,所依据的大多是各省市制定的《选举办法》,相对于众多千差万别的参选村庄,往往有这样或那样的需要由选举领导小组进行解释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素质并不高的乡镇工作人员往往凭个人好恶进行解释,掺杂了个人感情和意图色彩,这样在选举中出现违规现象就不足为奇了。贿选现象的出现也是如此。在《村组法》及各地《选举办法》中都没有对贿选作具体解释,因此选举的基层领导机关对贿选现象一般是采取民不告官不究的做法,甚至有的选举领导成员直接就参与贿选。
(三)农民整体民主意识和政治参与热情不高。
不可否认,当前农民的民主意识与农村改革前相比,已经有了相当大的提高,但目前农民的民主意识和参政热情的现状与村民自治对村民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相当多的农民缺乏对民主的正确理解,对为什么要直选村民委员会,以及民主监督和民主管理的内涵,都缺乏全面的理解。
(四)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现在我国党政群及其事业单位领导或代表的选举,大部分是间接选举,实行直选的仅仅是村民委员会的选举;尽管在一些地方实行了乡镇长的直选,但毕竟为数极少,而且还是试点、探索性质的。即便是在间接的选举中,也不时地暴露出被查处的贿选问题。这说明在各级间接选举中贿选已经不同程度地存在。党委各级的选举是由参加会议的党代表们投票选举的,行政部门的领导是由参加选举的各级人大代表们投票选举的,人大代表们是人民利益的代表者,肩负人民的重托,而个别人大代表却被贿选组织者收买了。社会大环境中客观存在的贿选现象,给村委会选举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和示范效应,一方面贿选的组织者采用贿选的手段和各种可行的渠道,另一方面,普通村民也容易被人收买甚至说乐于被人收买。
二、贿选的危害分析
(一)贿选对我国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带来严重的冲击。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政治文明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民主是人类社会政治制度中最先进的一种政治制度,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在治理国家中一直追求的目标。
村民自治的民主实践,标志着我们在建设民主政治的道路上前进了一大步,没有村民自治,就不可能有今天一些地方乡镇长直选的试点和推广。如果村委会选举中的贿选现象得不到治理,我们建设民主政治的目标也不可能实现。
(二)贿选制约和削弱了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
贿选的实质是权钱交易,以金钱购买权力,这种“权力的购买”不仅搅乱了村民自治的正确方向,削弱了本已十分薄弱的农村集体经济。正如前面分析指出的,贿选的背后都有其经济利益的追求,贿选的金钱和财务投入都是为了获得更大的回报。当前农村大部分地区的集体资产因家庭承包经营造成了严重的削弱,并越来越处于少数人的控制之中,不少村庄账目混乱,多少年没有得到清理。另外,在村庄中,干群的贫富差距也明显拉大。
(三)贿选阻碍了“三农”问题的解决,影响了农村社会的稳定。
当前“三农”问题已经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关注,将“三农”问题的解决视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重要问题;但贿选现象的大量出现,其直接结果之一是新当选的村干部要侵吞集体经济。在调查中我们看到,与普通村民相比,村干部们并没有什么独特的致富手段,但其生活水平却普遍明显高于普通村民。上述这两种情况,都开始成为农村社会中新的不稳定因素,如有的村民铤而走险,使用爆炸、恐吓等各种极端手段发泄自己的不满,有的上访上告,这些虽表现为农村干群关系的紧张,但其深层原因及长远影响却不能不令政治与公共管理人深思。
三、治理贿选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
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一是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党委要真正地关注农村问题,脚踏实地地研究和解决农村的具体问题,才能拿出治理贿选问题的政策措施;二是坚持农村党支部在农村各项工作中的领导核心地位不动摇,其他任何组织都必须坚定不移地接受和服从党支部的领导,形成紧密配合、团结协作的工作局面。
(二)完善有关法律,严格选举操作规程。
在《村组法》中,虽然有关于警惕贿选发生的要求,但缺乏具体明确的规定,怎样就算是贿选,如情感贿选和正常的感情沟通如何区分;再如财务贿选怎样认定,金钱贿选的数额的最低界限《, 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中也没有详细的规定,贿选界定缺乏法律依据。因此,必须完善有关法律,为治理和打击贿选提供法律依据。
(三)构建良性运转的长效监督机制。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村民自治换届选举中,尽管有选举委员会,选举结果需要由委员会盖章确认,但实际上不少村庄并没有这样做,有的不盖章或者仅仅盖个村委会的章。在选举中,上届村委会是不应该参与换届选举工作的。这个问题是与村党支部及乡镇党委、政府的监督指导失职有很大关系。总之,监督机制不能简单地为了应付换届选举,还要把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各项制度的落实监督起来。
(四)强化思想教育,从根本上提高村民的民主意识。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即使是一些乡镇干部、一些基层的人大代表,也对《村组法》知之甚少。如果村民自治这项民主实践不能提高农民的素质,不能提高农民的民主参与意识,那我们的民主政治建设又从何谈起呢? 由于我国人口中绝大多数是农民,因此必须加强对农民的教育,特别是民主意识的教育,这是消除贿选现象的有效途径。
(五)从实质上落实村民的民主权利。
村民自治中村民的民主权利,不是仅仅局限于民主选举这一个方面,还应包括民主监督、民主管理等诸多方面,这也是《村组法》中明确规定了的。然而在实践中,除了民主选举之外,其他方面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村民自治也仅仅是在村委会换届选举时才被人关注,而其他时候很少有人关心,问题的核心就是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和民主决策等方面的权利没有得
到落实,民主理财、村务公开等方面的制度流于了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