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复习提纲

时间:2019-05-12 02:09: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近现代史》复习提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近现代史》复习提纲》。

第一篇:《中国近现代史》复习提纲

《中国近现代史》复习题纲

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社会的开端?

2、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和教训。

3、中国近代社会是如何一步步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试述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

4、评述太平天国革命运动的纲领《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试分析太平天国革命运动的性质、历史地位、失败原因及教训。

5、何谓洋务运动?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有哪些?简评洋务运动。试将中体西用与和魂洋才思想作一比较,分析它们的异同。

6、何谓戊戌变法运动?戊戌变法运动的代表人物有哪些?试对戊戌变法运动作一评述(性质、历史地位、失败原因及教训)。试将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运动作一比较,分析明治维新取得了成功,而中国的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7、试述辛亥革命爆发的社会背景,分析其的意义、失败原因及教训。综述孙中山先生在辛亥革命中的伟大功绩。

8、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是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

9、简述中国近代三次思想解放潮流

10、试述五四运动的历史背景及意义。结合实际谈谈当代大学生应如何弘扬五四精神?

11、简述中国共产党的产生及其意义。

12、概述新文化运动(时间、代表人物等)。分析新文化运动的性质、意义、局限。

13、试比较新旧三民主义。试比较新三民主义与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二大”时期的纲领)的异与同。

14、国民革命失败的主要事件及其原因、教训。

15、试述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

16、试述20世纪20-30年代前中期,中国共产党内连续出现三次“左”倾错误的倾错误的情况,分析其原因并总结其教训。

17、何谓中国革命新道路?简述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对革命新道路的成功探索的理论意义

18、遵义会议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19、红军长征的意义。

20、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如何看待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21、试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第一次国共合作相比较,分析他们的异同。

22、解放战争时期中国民主党派的历史作用

23、简述解放战争时期具有决定性意义几次重大战役。总结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基本经验。

第二篇:中国近现代史复习提纲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1.了解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世界,懂得资本一帝国主义入侵中国及其与中国封建势力相结合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深重灾难,认识造成近代中国落后贫困的根本原因。

2.领会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以及主要矛盾和基本特征,认清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对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深刻领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3.了解近代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斗争的历史,掌握反侵略斗争的意义以及失败的根本原因。

二、课程考试内容

第一节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世界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

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社会危机。

(二)鸦片战争前的世界

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

第二节资本一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及近代中国社会的演变

(一)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军事侵略。政治控制。经济掠夺。文化渗透。

(二)近代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社会阶级关系的新变动。

(三)两对主要矛盾和两大历史任务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及其关系。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对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第三节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一)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历程

人民群众的反侵略斗争。爱国官兵的反侵略斗争。

(二)粉碎瓜分中国的图谋

边疆危机和瓜分危机。义和团运动与列强瓜分中国图谋的破产。

(三)反侵略斗争的失敗和民族意识的觉醒

反侵略斗争失败的原因。民族意识的觉醒。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1.识记: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

1.领会: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

3.简单运用: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主要表现。

4.综合运用: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主要国家的确立以及殖民扩张对中国的威胁。

(二)资本一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及近代中国社会的演变

1.识记:(1)资本一帝国主义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以及迫使清政府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2)资本一帝国主义列强制造的屠杀中国居民的惨案。(3)通商口岸。(4)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

2.领会:(1)资本一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政治控制。(2)资本一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经济掠夺。(3)资本一帝国主义列强制造的侵略中国的舆论。

3.简单运用:(1)近代中国资产阶级的产生及其两部分。(2)近代中国工人阶级的形成以及特点。

4.综合运用:(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及其关系。(2)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三)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1.识记:(1)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2)台湾人民的反侵略斗争。(3)为国捐躯的清政府爱国将领。(4)林则徐、魏源与睁眼看世界。(5)严复与“救亡”口号。

2.领会:19世纪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图谋及其失败的原因。

3.简单运用: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失败的原因。

4.综合运用:第一次鸦片战争至辛亥革命前夕,先进中国人民族意识的觉醒。

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1.了解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历程,认识其历史意义以及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2.了解洋务新政的兴办,把握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以及失败的原因。

3.了解戊戌维新运动的兴起,领会维新运动的历史意义以及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二、课程考试内容

第一节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

(一)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金田起义和太平天国政权的建立。《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从天京事变到太平天国的失败。

(二)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

太平天国的历史意义。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第二节地主阶级统治集团“自救"活动的兴衰

(一)洋务运动的兴起

洋务派的形成。洋务新政的兴办。

(二)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

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第三节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

(一)戌戌维新运动的兴起

维新派倡导救亡和变法活动。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昙花一现的“百日维新”。

(二)戌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及教训

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

1.识记:(1)洪秀全与金田起义。(2)天京事变。

2.领会(1)《天朝田亩制度》的性质和主要内容。(2)《资政新篇》的性质和主要内容。

3.简单运用: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4.综合运用:太平天国的历史意义。

(二)地主阶级统治集团“自救”活动的兴衰

1.识记(1)奕沂与洋务派。(2)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1.领会:洋务派举办的洋务事业。

3.简单运用: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4.综合运用: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

(三)维新运动的进行和夭折

1.识记:(1)康有为、梁启超与维新派。(2)“百日维新”。(3)“戊戌六君子”。

2.领会:(1)维新派宣传变法维新主张的活动。(2)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

3.简单运用: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4.综合运用:戊戌维新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第三章辛亥革命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1.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社会历史条件,领会三民主义学说,分析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的内容与结局。

2.把握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性质,认识辛亥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分析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3.了解北洋军阀的统治,领会孙中山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认识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懂得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二、课程考试内容

第一节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清末“新政”及其破产。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孙中山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始。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宣传与组织工作。

(三)三民主义学说和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三民主义学说。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第二节辛亥革命的胜利与失败

(一)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覆灭和中华民国的建立

各地武装起义与保路风潮。武昌起义和各地响应。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宣告成立。

(二)辛亥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及其局限性

辛亥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三)北洋军阀的统治和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

北洋军阀的统治。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1.识记:(1)孙中山与兴中会的建立。(2)中国同盟会。

2.领会:(1)清末“新政”及其破产。(2)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

3.简单运用:三民主义学说的基本内容。

4.综合运用: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及其意义。

(二)辛亥革命的胜利与失败

1.识记:(1)保路风潮。(2)武昌起义。(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4)袁世凯与复辟帝制。(5)“二次革命”。

2.领会:(1)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性质。(2)护法运动。

3.简单运用:(1)北洋军阀的统治以及孙中山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2)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4.综合运用:辛亥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1.了解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认识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懂得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了解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把握中国先进分子为什么和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3.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社会历史条件和历史特点,掌握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意义。

4.了解第一次国共合作以及国民革命的兴起与高潮,认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二、课程考试内容

第一节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俄国十月革命后的世界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俄国十月革命及其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二)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

新文化运动及其意义。五四以前新文化运动的局限。俄国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三)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五四运动的爆发。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和历史意义。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

(一)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

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队伍。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的历史特点。

(二)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及历史特点

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及其活动。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特点和意义。

(三)反帝反封建革命纲领的制定和工农运动的发动

反帝反封建革命纲领的制定。发动工农群众开展革命斗争。

第三节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与国民革命的兴起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国民革命的兴起。

(二)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展

国共合作下的北伐战争。工农运动的普遍高涨。

(三)国共合作的破裂与国民革命的失敗

国民党右派发动的反共政变。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

1.识记:(1)陈独秀与新文化运动的兴起。(2)五四运动。

2.领会:(1)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革命的影响。(2)五四运动爆发的社会历史条件。

3.简单运用:(1)五四以前新文化运动的局限。(2)五四运动的直接导火线即直接斗争目标。

4.综合运用:(1)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历史意义。(2)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二)马克思主义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

1.识记:(1)李大钊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2)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3)中共

一大。(4)中共二大。

2.领会:(1)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的历史特点。(2)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领导发动的工农运动。

3.简单运用:(1)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及其活动。(2)中国共产党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及其意义。

4.综合运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三)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1.识记:(1)中共三大。(2)国民党一大。(3)北伐战争。(4)中共四大。

2.领会:(1)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及组织形式。(2)国民革命的兴起。

3.简单运用: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展及其原因。

4.综合运用:国民革命的意义以及失败的原因与教训。

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学习目的和要求

1.了解国民党全国政权的建立及其独裁统治,懂得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进行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斗争;认识中间党派的政治主张。

2.把握中国共产党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辛探索;掌握中国革命为什么必须走以及怎样走农付包围城市的道路。

3.认识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及挫折,懂得“左”倾教条主义的严重危害,掌握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

4.了解红军长征的历史过程,认识红军长征胜利的意义。

二、课程考试内容

第一节国民党在全国的统治和中间党派的政治主张

(一)国民党全国政权的建立及其独裁统治

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建立。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国社会经济。

(二)中间党派的活动及其政治主张

中间党派及其社会基础。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的政治主张及其活动。

第二节中国共产党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

(一)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和人民军队的创建

探索中国革命新道路的艰难环境。中国共产党人发动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

(二)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开辟

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红军反“围剿”作战的胜利与土地革命的深人。

第三节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一)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及其挫折

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设。“左”倾教条主义的危害,土地革命战争的严重挫折。

(二)遵义会议与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

中央红军实施战略大转移。遵义会议。

(三)红军三大主力部队胜利完成长征

长征的胜利结束。长征的伟大意义。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国民党在全国的统治和中间党派的政治主张

1.识记:(1)东北易帜。(2)官僚资本。

2.领会:中间党派及其社会基础。

3.简单运用:(1)国民党的独裁统治。(2)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

4.综合运用: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国社会经济。

(二)中国共产党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

1.识记:(1)革命危机时刻加人共产党的代表人物。(2)八七会议。(3)毛泽东与湘赣边界秋收起义。(4)《星星之火,可以燎原》。(5)兴国土地法。

2.领会:(1)南昌起义的意义。(2)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创建的意义。(3)红军反“围剿”作战的胜利。(4)土地革命中的阶级路线和土地分配方法。

3.简单运用:(1)中国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及条件。(2“工农武装割据”。

4.综合运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辛探索。

(三)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1.识记:(1)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2)“赣南会议”。(3)反福建“罗明路线”的斗争。(4)中央红军的战略大转移。

2.领会:(1)革命根据地的建设。(2)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共产党内连续出现“左”倾错误的原因。

3.简单运用:王明“左”倾教条主义的主要错误及其危害。

4.综合运用:(1)遵义会议的召开及其意义。(2)红军长征的胜利及其意义。

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1.认清日本军国主义的侵华战争给中华民族造成的深重灾难,懂得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第一次赢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2.把握以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意义,了解国民党以及正面战场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3.掌握中国共产党的全面抗战路线、纲领与方针、政策以及敌后游击战争的地位和作用,懂得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抗日力量是中华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4.认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和原因,把握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二、课程考试内容

第一节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一)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及其实施

从九一八事变到华北事变。卢沟桥事变与日本的全面侵华战争。

(二)残暴的殖民统治和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

残暴的殖民统治。日本侵略者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深重灾难。

第二节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

(一)中国共产党举起武装抗曰的旗帜

中国共产党与东北人民抗日武装斗争。

(二)局部抗战与救亡运动的兴起

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共产党人与部分国民党人合作抗日。

(三)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和全国性抗战的开始

一二·九运动和共产党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新政策。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全国性抗战的开始。

第三节国民党的正面战场与大后方的抗日民主运动

(一)战略防御阶段的正面战场

国民党爱国将士的英勇抗战。国民党正面战场败退的原因。

(二)战略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

国民党对内对外政策的变化。相持阶段正面战场的抗战。

(三)大后方的抗日民主运动及抗日文化工作

大后方的抗日民主运动。大后方的抗战文化工作。

第四节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一)全面抗战的路线和持久战的方针

制定全面抗战路线。持久战的战略思想。

(二)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抗日根据地

敌后战场的开辟和敌后根据地的建立。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三)击退国民党的反共摩擦,巩固和壮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击退国民党的反共摩擦,坚持团结抗日。坚持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巩固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四)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

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开展大生产运动,克服经济困难。发展抗日文化事业,培养抗日骨干。

(五)延安整风运动和毛泽东思想指导地位的确立

新民主主义理论的系统阐明。延安整风运动,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全党的确立。

第五节抗曰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

(一)抗日战争的胜利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二)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及原因

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

(三)中国人民抗曰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1.识记:(1)九一八事变。(2)华北事变。(3)七七卢沟桥事变。(4)伪“满洲国”。

2.领会: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及其实施。

3.简单运用:日本在中国占领区的殖民统治。

4.综合运用:日本侵略者给中华民族造成的深重灾难。

(二)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

1.识记:(1)察哈尔抗日同盟军。(2)国民党第十九路军抗日反蒋事变。(3)《中国人民对日作战的基本纲领》,保卫中国同盟。(4)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5)八路军、新四军。

(6)邓玉芬、马本斋、陈嘉庚。

2.领会:(1)《为抗日救国告全国同胞书》。(2)瓦窑堡会议。(3)中共中央致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电。

3.简单运用:(1)一二·九运动及其意义。(2)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其意义。

4.综合运用:中国共产党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政策。

(三)国民党的正面战场以及大后方的抗日民主运动

1.识记:(1)台儿庄战役。(2)为国捐躯的国民党将领。(3)豫湘桂战役。

2.领会:(1)相持阶段到来后国民党的对内对外政策。(2)中国战区与中国远征军。

3.简单运用:国民党正面战场溃退的原因。

4.综合运用: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开展的大后方抗日民主运动和抗日文化工作。

(四)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1.识记:(1)洛川会议和《抗日救国十大纲领》。(2)敌后抗日根据地。(3)敌后战场涌

现的民族英雄和英雄群体。(4)国民党顽固派制造的反共高潮。(5)“三三制”政权。

(6)精兵简政。(7)教条主义。(8)中共七大。

2.领会:(1)中国共产党的全面抗战路线。(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

(3)大生产运动。

3.简单运用:(1)中国抗日战争的两个战场及其关系。(2)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4.综合运用:(1)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抗日力量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2)毛泽东《论持久战》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3)中国共产党关于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方针。(4)新民主主义理论的系统阐述及其意义。(5)延安整风运动及其意义。

(五)抗曰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

1.识记:联合国制宪会议。

2.领会:抗日战争的胜利。

3.简单运用: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

4.综合运用:(1)抗日战争的胜利为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确立了历史转折点。(2)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第七章为创建新中国而奋斗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1.了解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及其对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影响,认识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以及进行自卫战争的必要性。

2.了解国民党政权所面临的全面危机,认识它陷于全国人民包围之中、最终走向崩溃的根本原因。

3.了解各民主党派的历史发展,认识“中间路线”的破灭及其原因,懂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格局的形成是历史的必然。

4.认识人民共和国是中国人民的历史性选择,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以及基本经验。

二、课程考试内容

第一节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进行自卫战争

(一)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国际格局和国内形势

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国际格局。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国内形势。

(二)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团结的斗争

“和平、民主、团结”方针的制定。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维护和破坏政协协议的斗争。

(三)国民党发动内战和解放区军民的自卫战争

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以自卫战争粉碎国民党的军事进攻。

第二节国民党政府处在全民的包围中

(一)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提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

(二)土地改革与农民的广泛发动

从《五四指示》到《中国土地法大纲》。土地改革运动的热潮。

(三)国民党统治的政治经济危机和第二条战线的开辟

国民党统治的政治经济危机。学生运动的高涨。

(四)人民民主运动的发展

工人、城镇贫民和农民运动的发展。台湾和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民民主运动。

(五)各民主党派的反蒋爱国民主运动

各民主党派的历史发展。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团结合作。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格局的形成。

第三节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的历史性选择

(一)历史性的战略决战

决战前夜的基本态势。决定中国命运的战略决战。

(二)南京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国共北平谈判。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及其向全国进军。

(三)人民政协的召开与中国共产党全国执政地位的确立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和毛泽东的《论人民民主专政》。人民政协会议的召开与中国共产党

全国执政地位的确立。

(四)中国革命胜利的主要原因和基本经验

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中国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进行自卫战争

1.识记:(1)重庆谈判。(2)重庆政治协商会议。(3)校场口惨案。(4)下关惨案。

2.领会: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国际格局。

3.简单运用:必须和能够打败蒋介石。

4.综合运用: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国内的三种建国方案和两个中国之命运的较量。

(二)国民党政府处于全民的包围之中

1.识记:(1)新民主主义三大经济纲领。(2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3)《五四指示》。(4)《中国土地法大纲》。(5)土地改革的总路线。(6)“五二〇”惨案。(7)台湾人民二二八起义。(8)民主党派。

2.领会:(1)人民解放军的战略进攻。(2)国民党统治的政治经济危机。

3.简单运用: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团结合作。

4.综合运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格局的形成。

(三)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的历史性选择

1.识记::(1)战略决战。(2)国共北平谈判。(3)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及其向全国进军。

2.领会: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主要内容。

3.简单运用:《论人民民主专政》与中国共产党建国主张。

4.综合运用:(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及其《共同纲领》的主要内容。(2)中国革命胜利的主要原因和基本经验。

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全面确立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1.了解《共同纲领》的全面实施以及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的胜利完成,认识中华人民共

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2.了解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立及其特点和性质,把握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反映了历史的必然。

3.了解对个体农业、个体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懂得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的伟大意义。

二、课程考试内容

第一节《共同纲领》的全面实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的胜利完成(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执政面临的严峻考验。

(二)祖国大陆的初步统一与人民民主专政的基本巩固

解放全国大陆,建立人民政权。开展土地改革及其他民主改革。

(三)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

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开

展“三反”、“五反”运动,合理调整工商业。

(四)为新中国赢得良好的外部环境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第二节制定过渡时期总路线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立及其过渡性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特点和性质。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开始采取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际步骤。提出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任务。过渡时期

第三节开辟中国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一)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对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二)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开端。为社会主义制度奠定物质基础。

(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全面确立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意义。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推进工业化、现代化。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共同纲领》的全面实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的彻底完成1.识记:(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2)“三反”运动。(3)“五反”运动。

2.领会:(1)西藏和平解放。(2)没收官僚资本。(3)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的初步开展。

3.简单运用:(1)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各项民主改革。(2)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基本好转的条件。(3)国民经济迅速的恢复及其原因。(4)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4.综合运用:(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2)中国共产党在全国执政面临的新考验。

(二)制定过渡时期总路线

1.识记:(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立。(2)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

2.领会:资本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工业化。

3.简单运用:(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特点与性质。(2)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采取的实际步骤。

4.综合运用: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

(三)开辟中国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1.识记:(1)手工业合作化的组织形式。(2)“四马分肥”。

2.领会:(1)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的过渡性经济组织形式。(2)国家资本主义的初级形式和高级形式。(3)第一个五年计划以及工业建设的成就。

3.简单运用:完成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意义。

4.综合运用:(1)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原则和方针。(2)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和平赎买政策的特点及意义。(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第九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1.了解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局,把握早期探索取得的成果。

2.了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历程,认识其中的经验教训。

3.了解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20年间的建设成就,把握毛泽东等老一代革命家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理论贡献。

二、课程考试内容

第一节良好的开局

(一)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任务的提出

实现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

(二)早期探索的积极进展

《论十大关系》的发表。中共八大路线的制定。《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发表。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

第二节探索中的严重曲折

(一)“大跃进”及其纠正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发动。纠正“左”倾错误的初步努力。庐山会议与纠“左”进程的中断。国民经济的调整。“七千人大会”的召开。“左”倾错误指导的继续发展。

(二)“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文化大革命”的发动。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挫败“四人帮”“组阁”阴谋。1975年整顿和“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三)严重的曲折,深刻的教训

正确认识错误的性质及其原因。对错误进行科学分析。

第三节建设的成就探索的成果

(一)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

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基本建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文化、医疗、科技事业的发展。国际地位的提高与国际环境的改善。

(二)毛泽东等老一代革命家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理论贡献

毛泽东等老一代革命家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理论贡献及其意义。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良好的开局

1.识记:(1)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中国国内的主要矛盾。(2)《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3)整风运动与反右派斗争。

2.领会:《论十大关系》及其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方针。

3.简单运用:(1)中共八大制定的路线及其意义。(2)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分析。

4.综合运用:毛泽东关于正确区分两类社会矛盾以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思想及其意义。

(二)探索中的严重曲折

1.识记:(1)“大跃进”运动。(2)人民公社化运动。(3)庐山会议。(4)“二月逆流”。(5)林彪反革命集团。(6)“四人帮”。

2.领会:(1)20世纪60年代前期的国民经济调整。(2)“文化大革命”的发动。(3)“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3.简单运用:(1)1958年秋冬至庐山会议前期的纠“左”努力。(2)“七千人大会”的召开及其意义。

4.综合运用:(1)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历程。(2)“文化大革命”发生的社会历史原因。(3)科学分析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所犯的错误。

(三)建设的成就探索的成果

1.识记:(1)“两弹一星”。(2)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3)“乒乓外交”与中美关系正常化。

2领会: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思考。

3.简单运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两步走”战略。

4.综合运用:(1)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2)毛泽东等老一代革命家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理论贡献及其意义。

第十章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含“简短的结语”)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1.认识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历史性转折。

2.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辟和发展的历史进程,掌握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基本纲领、基本路线和基本经验。

3.认识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及其取得的理论成果。

4.了解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认识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意义。

二、课程考试内容

第一节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和改革开放的起步

(一)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冲破“两个凡是”的思想禁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二)拨乱反正任务的胜利完成平反冤假错案。阐明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郑重作出第二个历史决议。

(三)改革开放的起步

国民经济的调整。农村等改革的突破性进展。对外政策的调整。

第二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展开

(一)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纲领的制定。改革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整党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的提出。“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政治体制改革基本思路的提出。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继续推进

1989年政治**的发生与平息。向新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的顺利过渡。继续开展国民经济的治理整顿工作。对外工作在打破对华“制裁”中全方位推进。全面推进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

第三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发展的新阶段

(一)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性突破

邓小平南方谈话。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二)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经济体制改革的深人推进。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精神文明建设与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跨世纪发展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提出跨世纪发展战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在经受风险考验中前进。祖国统一大业的推进。实施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

第四节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行动纲领的制定

确立新世纪前二十年的奋斗目标。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二)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和促进社会全面进步。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

(三)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

中共十七大。全面推进伟大工程和伟大事业。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确立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

(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中共十八大。全面深化改革。

第五节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就

(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取得的十大成就

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取得重大进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稳步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得到全面贯彻。祖国统一大业取得重大进展。国防和军队建设迈出新步伐。积极开展全方位外交。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全面推进。

(二)深刻的历史启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由之路。居安思危,长期艰苦奋斗。

简短的结语

20世纪中国经历的三次历史性巨大变化。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和改革开放的起步

1.识记:(1)四项基本原则。(2)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国民经济调整。(3)经济特区。(4)全国人大常委会《告台湾同胞书》。

2.领会:(1)平反冤假错案。(2)“统分结合”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简单运用:关于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

4.综合运用:(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贡献。(2)第二个历史决议关于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历史地位的科学评价。

(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展开

1.识记:(1)中共十二大。(2)中共十三大。(3)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2.领会:(1)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2)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3)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简单运用:(1)“三步走”发展战略。(2)邓小平《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3)邓小平关于中国农业改革和发展“两个飞跃”的思想。

4.综合运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中国共产党的基本路线。

(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发展的新阶段

1.识记:(1)中共十四大。(2)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3)中共十五大。

2.领会:20世纪90年代后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经受的风险考验。

3.简单运用:香港、澳门的回归。

4.综合运用:(1)邓小平南方谈话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及其意义。

(四)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识记:(1)中共十六大。(2)中共十七大。(3)中共十八大。

2.领会:(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2)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3)应对国际金融危机。(4)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

3.简单运用:(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3)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4)全面深化改革的纲领性文件

4.综合运用:(1)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及其意义。(2)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及基本经验。

(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就

1.识记:教育扶贫工程。

2.领会:走中国特色精兵之路。

3.简单运用:进人21世纪的全方位外交。

4.综合运用:(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取得的十大成就。(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由之路。

简短的结语

综合运用:20世纪中国经历的三次历史性巨大变化。

第三篇:中国近现代史复习提纲

中国近现代史复习提纲

1、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是近代以来中国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及其与中国封建主义势力相结合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一种从属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畸形的社会形态。

2、两对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3、两大历史任务: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及其关系:这两个任务是相互区别又相互紧密联系的。必须首先改编这种社会制度,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从而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以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富裕幸福。

4、三种政治力量,三种建国方案:

(1)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是反动势力 ——主张继续实行地主阶级、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军事独裁统治,使中国继续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道路。——实质:实行反革命军师独裁统治,来维护帝国主义和地主阶级与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2)民族资产阶级,是中间势力、民主革命的力量之一 ——建立一个名副其实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以便使资本主义得到自由的和充分的发展,是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资本主义社会。——实质:这种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对于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专政的政治现实是一种批判,但在实际上却并不具备现实的可行性。

(3)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是进步势力、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 ——中国人民应当在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下,首先进行一场新民主主义革命,以便建立一个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并且经过这个人民共和国,逐步到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一、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军事侵略:1发动侵略战争,屠杀中国人民;2侵占中国领土,划分势力范围;3勒索赔款,抢掠财富

政治控制:1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2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3扶植、收买代理人

经济掠夺:1控制中国的通商口岸;2剥夺中国的关税自主权;3实行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4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

文化渗透:1披着宗教外衣,进行侵略活动;2为侵略中国制造舆论

二、反侵略战争的失败原因

1社会制度的腐败;2经济技术的落后

三、洋务运动

内容:1兴办近代企业;2建立新式海陆军;3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历史作用:

1、在客观上对中国的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某些促进作用。

中国近现代史复习提纲

3、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

4、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

七、新文化运动

开始: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代表人物:李大钊、鲁迅、胡适 基本口号:民主和科学,“德先生”(democracy)和“赛先生”(science)八、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条件:

1、是新的社会力量的成长、壮大

2、是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思想解放的潮流

3、是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作用/历史特点:

1、五四运动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

2、五四运动是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

3、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九、中国共产党的创建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举行

共产党成立的意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它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中国人民从来就勤劳勇敢,富于斗争传统。他们的斗争之所以屡遭挫折和失败,重要原因之一,是由于没有一个先进的坚强的政党作为凝聚自己力量的领导核心。而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这种局面就开始从根本上改变了。

十、实行国共合作,掀起大革命高潮

共产党的贡献:没有中国共产党,不会有这场大革命。

1、大革命是在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军阀的政治口号下进行的。而提出这个口号的,正是中国共产党。

2、大革命是在国共合作为基础的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下进行的,而中国共产党正是国共合作的倡导者和统一战线的组织者。

3、大革命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空前广泛而深刻的群众运动。而中国共产党正是人民群众的主要发动者和组织者。

4、大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是革命战争。共产党人不仅帮助和推动了国民革命军的建立,而且在军队中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政治工作,共产党员在战斗中更是身先士卒,起着先锋作用和表率作用。

大革命的失败原因:

1、从客观方面来讲,是由于反革命力量的强大,是由于资产阶级发生严重的动摇

2、由于中国共产党的中央领导机关咋大革命的后期犯了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放弃了领导权,尤其是武装力量的领导权,中国共产党还处在幼年时期,没有经验,还不善于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实践结合起来。

3、共产国际及其在中国的代表虽然对这次大革命起了积极的作用,但由于并不真正了解中国的情况,也出了一些错误的主意。

中国近现代史复习提纲

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原因和基本经验

意义:

1、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2、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3、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4、对世界各国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产生巨大影响

原因:

1、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2、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战

3、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同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也是分不开的

基本经验:

1、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是中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困苦、实现奋斗目标的力量源泉

2、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

3、提高综合国力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本保证 4.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同时又决不惧怕战争

5、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十三、重庆谈判(1946.1.10)

评价:

1、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努力,尽管最终未能阻止全面内战的爆发,但是,它使得各界群众增强了对中国共产党的了解

2、经过努力,中国人民毕竟争得了将近一年的和平的暂息时期。这也为扩大和巩固解放区、做好进行自卫战争的准备,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十四、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

1、中国革命的发生不是偶然的,它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和雄厚的群众基础: —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群众是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

—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各少数民族、爱国的知识分子和华侨等,都在这场斗争中飞回了积极的作用

—没有广大人民和各界认识的广泛参加和大力支持,中国革命的胜利是不可能的

2、中国革命之所以胜利,是有了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的政党,不仅代表着中国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和全中国人民的利益

—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过程中始终英勇地站在斗争的最前线

3、中国革命之所以胜利,同国际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支持是分不开的

十五、中国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三个法宝)

1、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

统一战线中存在着两个联盟:工农联盟;工人阶级同民族资产阶级联盟。必须坚决依靠第一个联盟,争取建立和扩大第二个联盟。巩固和扩大统一战线的关键,是坚持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权。

第四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提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提纲(08机制)

1.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是什么?

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大连湾

任务: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2.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是什么?为什么?

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

原因:是近代以来中国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及其与中国封建势力相结合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一种从属于资本主义世界的畸形的社会形态 3.简述近代历史上我国土地被割让的情况? 1842年《南京条约》,把香港割让给英国,1860年《北京条约》割去九龙半岛南端和昂船洲给英国

1849葡萄牙武力强占澳门半岛,1858年俄国《瑷珲条约》割去黑龙江以北60万平方公里领土,1860年《北京条约》割去乌苏里江以东40万平方公里领土,1864年《勘分西北界条约》割去中国西北44万平方公里领土,1881年《改定伊犁条约》和5个勘界议定书割去中国西北7万多平方公里领土 1895年日本《马关条约》割去中国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和澎湖列岛

1898年德国强租山东的胶州湾,把山东划入其势力范围,沙俄强租辽东半岛的旅顺口,大连湾及其附近海面,以及长城以北为其势力范围

英国强租山东的威海卫和香港对岸的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及附近的岛屿(新界),以及长江流域为其势力范围

1899年法国强租广东的广州湾及其附近水面,把广东,广西,云南作为其势力范围,日本也把福建作为其势力范围

4.帝国主义是如何对中国实施政治控制的?

控制中国政府,操纵中国的内政,外交,把中国当权者变成自己的代理人和驯服工具 5.鸦片战争时期,地主阶级改革派提出了什么主张,有什么意义? 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意义:开创了中国近代西方学习的新风,中国开始有了民族觉醒 6.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的内容及意义?

内容:第一,要不要变法 第二,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制 第三,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西学

意义:这次论战的实质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论战所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进一步开阔了新型知识分子的眼界,解放了人们长期受到束缚的思想。

通过论战,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在中国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播,戊戌变法运动的帷幕随之拉开

7.维新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维新运动的失败主要是由于维新派自身的局限和衣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当时的民族资本主义力量还十分的微弱,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基础相当狭窄 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维新派的实力非常的弱小,许多人还保留着封建士大夫的痕迹,他们既没有严密的组织,也不掌握实权和军队,更没有去发动群众,依靠没有实权的光绪帝

8.简述洋务运动

为了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封建统治阶级中的部分成员主张引进,仿造西方的武器装备和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创设近代企业,兴办洋务,这次运动称为“洋务运动”.洋务运动的内容:一,兴办近代企业 二,建立近代海陆军 三,创办新式学堂,派遣

留学生

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客观上对中国的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期了某些促进作

用,洋务运动期间开办了一批新式学堂排除了最早的官派留学生,这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开始,且翻译了许多外国的书籍,使中国人

打开了眼界

失败的原因:一,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 二,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赖性 三,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

9.简述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 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民权主义 包括“创立民国”,即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民生主义 是“平均地权”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是哟个比较完整而明确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它的提出,对推动革命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积极的影响

10.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挽救共和国开展了那些斗争?

与改良派进行了一次论战,多次发动武装起义 11.中国共产党产生的历史条件是什么?

一方面,它成立于俄国十月革命取得了胜利,第二国际社会民主主义,修正主义遭到破产之后

另一方面,它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工人运动的基础上产生的 12.简述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民主与科学

五四前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 :第一,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批判孔学,是为了给中国发

展资本主义扫清障碍 第二,他们把改造国民性置于优先位置 第三,那时还有许多领导人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 第四,在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是对它有所保留.13.马克思主义主要与哪几种社会思潮进行了论战

无政府主义,工团主义,基尔特主义,社会主义,社会民主主义,新村主义,泛劳动主义 14.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五四运动以后,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蓬勃兴起,马克思主义开始在知识界中得到(2)适应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需要

15.遵义会议实在什么背景下召开的,它具有什么重要意义?

背景:长征初期,中共中央领导人博古依靠共产国际有关系的军事顾问,德国人李德犯了“左倾”错误,严酷的事实教育了广大的共产党员和红军指战员,他们开始产生对错误领导的怀疑和不满,一些支持过“左”倾。错误的领导人改变了态度,转而支持毛泽东的 正确主张,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挺进,并在占领黔北重镇尊义后召开了会议,史称遵义会议

意义:(1)集中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2)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从而在及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中国共产党,挽救了中国工农红军,挖去年就了中国革命,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16.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为什么屡次出现严重的“左”倾错误?

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没有统一的理解 17.国民党“一大”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

大会通过的宣言对三民主义做出了新的解释:

(1)在民族主义中突出了反帝的内容,强调对外实行中华民族的独立,同时主张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2)在民权主义中强调了民主权利应“为一般平民所共有”,不应为“少数人所得而私”

(3)把民生主义概括为“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两大原则,并提出要改善工农的生活状况

18.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中起着怎样的作用?

在这场革命中,中国共产党起着独特的,不可代替的作用

(1)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军阀的政治口号

(2)中国共产党是国共合作的倡导者和统一战线的组织者

(3)中国共产党是人民群众的发动者和组织者

(4)共产党人不仅帮助个推动了国民革命军的建立而且在军队中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政治工作,积极提高郭明君的素质,增强他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共产党员在战斗中更是身先士卒,起着先锋主用和表率作用

19.大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客观上: 由于反革命力量的强大,是由于资产阶级发生严重的动摇,统一战线出现剧烈的分化;主观上: 中国共产党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20.国民党“统一”中国后建立起什么性质政权?它是如何实行***的军事独裁统治的?

国民党锁实行的是代表地主阶级,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和军事独裁统治 如何:(1)未来镇压人民和消灭异己力量,国民党建立了庞大的军队(2)为了镇压人民和消灭异己力量,国民党还建立了庞大的全国性特务系统(3)为了控制人民,禁止革命活动,国民党还大力推行保甲制度(4)未来控制舆论,剥夺人民的言论和出版自由,国民党还厉行文化专制主义

21.如何理解“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它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2)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3)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一次思想上的解放

(4)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 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

(5)辛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 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

22.何谓长征精神?

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革命风范的生动反应,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

23.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怎样建立起来的?(此题将第六章自己归纳总结一下)

随着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日益加深,卢沟桥事变是中国全国性抗战的开始,中国共产党首先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九一八事变后,抗日运动在全国兴起,共产党人与部分国名党人合作抗日

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一二九运动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来到,中国共产党及时提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西安事变的爆发及其和平解决后国共开始合作 24.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有哪些?

原因:第一,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第二,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争,是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第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同世界所有爱好和平和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国际组织以及各种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也是分不开的

经验:(1)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是中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困苦,实现奋斗目标的力量源泉

(2)一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3)提高综合国力是中华民族自立于直接民族之林的基本保证(4)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反对外来侵略战争,同时又绝不惧怕战争

(5)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华民族才能捍卫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才能创造美好的未来

25.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主要战役有哪些?

淞沪,徐州,武汉,忻口等会战和台儿庄战役

26.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1)实行全民族抗战路线(2)采取持久的战略方针 27.抗战胜利后各种政治派别提出了哪几种建国方案?

第一种: 地主阶级与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方案; 第二种: 民族资产阶级的方案; 第三种: 工人阶级和其他进步势力的方案

28.如何理解“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论断?

(1)中国革命之所以能够走上生理发展的道路,是由于有了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2)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的政党,不仅代表着中国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和全中国人民的利益。中国共产党实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武装起来的,它以中国化的马克思即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作为一切工作的指针。

(3)因此,中国共产党能够制定出适合中国情况的、符合中国人民利益的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为中国人民指明了正确的方向。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的过程中始终英勇的站在斗争的最前线。

(4)“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是中国人民基于自己的切身体验所确认的客观真理。29.解放战争时期,在国统区爆发了那些学生运动?

(1)1945年底,昆明学生发动了以“反对内战,争取自由”为主要口号的一二一运动

(2)1946年12月30日,北平学生高喊“抗议美军暴行”,“美军退出中国”的口号,举行示威游行

(3)1947年5月20日,南京,北平等地爆发了反饥饿,反内战运动 30.中国革命胜利的三大法宝是什么?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三大法宝 31.什么是赎买政策?

(1)用赎买和国家资本主义的方法,有偿地而不是无偿地,逐步地而不是突然地改变资产阶级的所有制

(2)在改造他们的同时,给予他们以必要的工作安排

(3)不剥夺资产阶级的选举权并且对于他们中间积极拥护社会主义改造而在这个改造事业中有所贡献的代表人物给以恰当的政治安排

32.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左倾”错误的主要标志是什么?

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

33.简述“文化大革命”的性质及其发生的原因?

性质:“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人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原因:(1)由于社会主义运动历史不长,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更短,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刚刚处于起始阶段

(2)党的权力过分集中于个人,党内个人专断和个人崇拜现象滋长(3)毛泽东逐渐脱离群众,主观主义和个人专断作风日益严重 34.为什么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1)全会冲破长期“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并且断然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做出了吧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

(2)全会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审查解决了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

(3)全会结束了我粉碎“四人帮”后两年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开始了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领域的全面拨乱反正,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以这次全会为起点,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

35.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了那些历史性成就?

成就:(1)从争取经济独立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从赢得政治独立到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3)从发展新民主主义文化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4)从打破封锁到全方位对外开放

(5)从“小米加步枪”到逐步实现国防现代化

第五篇:初中历史复习专题 中国近现代史复习提纲

综述 第一章

1.中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两千多年。

2.1840年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标志着世界历史开始进入资本主义时代。

3.1840年 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4.在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中,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

5.以个体家庭为单位并与家庭手工业牢固结合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生产。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

6.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的基本特征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7.中国封建社会的社会结构的特点是族权与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核心是宗族宗长制。

8.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思想体系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9.认识中国近代社会的性质就是认识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这是认识中国近代一切社会问题和革命问题的最基本的依据。

10.帝国主义入侵,中国社会发生了两个根本性的变化:一、独立的中国逐渐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二、封建的中国主见变成半封建的中国。

11.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及其中国封建主义势力相结合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一种从属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畸形的社会形态。

12.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和世界市场之中。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破坏了城市的手工业和农民的家庭手工业,另一方面促进了中国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

13.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帝国主义的操控;封建势力的压迫;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的保持;民族资本主义的先天不足,后天畸形;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极不平衡;广大人民日益贫穷化。

14.旧的被统治阶级即农民阶级,仍是近代中国社会人数最多的被剥削阶级。近代中国诞生的新兴的被压迫阶级是工人阶级。中国工人阶级最早出现于19世纪40至50年代外国资本主义在华企业中,是近代中国最革命的阶级。

15.中国资产阶级也是近代中国新产生的阶级,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中华民族资本兴办的新式企业逐步发展起来。

16.两对主要矛盾:一、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主要);二、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17.革命为现代化开辟道路

18.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1842 中英《南京条约》(割香港岛)

1860 中英《北京条约》(九龙半岛南端、昂船洲)

1858—1881俄国《瑷珲条约》、《北京条约》、《堪分西北界约记》、《改定伊犁条约》 侵占中国领土150多万平方公里

1898 中英《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行“租借”新界99年)

1895 中日《马关条约》(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和澎湖列岛)

1901 《辛丑条约》《天津条约》允许外国公使常驻北京

19.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

20.1884年,中法战争期间,香港中国造船工人举行罢工。

21.义和团:笼统排外主义;认识不到帝国主义联合中国封建地主阶级以压迫中国人民的实质;小生产者的局限性。但在粉碎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斗争中发挥了重大历史作用。

22.列强未能实现瓜分中国的阴谋,原因:一、列强之间的矛盾和相互制约;二、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根本原因)

23.1840—1919反侵略战争的失败原因:一、社会制度的腐败(根本);二、经济的落后。

24.戊戌六君子:康广仁、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

25.林则徐是睁眼看世界第一人 《四洲志》

26.魏源 《海国图志》 “师夷长技以制夷”,开创了中国近代向西方学校的新风。

27.王韬、薛福成、郑观应《盛世危言》、马建忠:反对外国侵略、希望中国独立富强的爱国思想;反对封建专制的民族思想;大力发展民族工商业。

28.严复 《救亡决论》、《天演论》 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社会论思想为这种危机意识和民族意识提供了理论依据。

29.鸦片战争后,少数人有朦胧的民族觉醒意识;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国人才开始有了普遍的民族意识的觉醒。

30.1894年11月,孙中山创立革命团体兴中会 “振兴中华”

第二章

1.《天朝田亩制度》是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农民起义特色的纲领性文件,确立了平均分配土地的方案。“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

2.《天朝田亩制度》的主张,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社会的基础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表现了广大农民要求平均分配土地的强烈愿望,但仍是闭塞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又是一个没有商品交换的和绝对平均的社会,具有不切实际的空想的性质。

3.洪仁轩 《资政新篇》 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方案。

4.1856年9月,天京事变 成为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分水岭。

5.太平天国的历史意义:打击封建统治阶级,撼动清政府的统治根基;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冲击了孔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打击了外国的侵略势力;在19世纪中叶的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中,太平天国起义是其中时间最久,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一次。

6.太平天国失败原因及教训:农民阶级不是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以宗教来发动;未能正确对待儒学;对西方资本主义侵略者缺乏理性的认识。

7.洋务运动是指19世纪60—90年代,由洋务派主导的,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以“自强”“求富”为目标的改良运动,是中国的早期近代化运动。

8.洋务派:奕訢、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

9.1865年,曾国藩支持、李鸿章筹办上海江南制造总局;同年,李鸿章设立金陵机器局,在上海创立第一家军用工业,安庆内军械所;1866年,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官督商办企业: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局和上海机器织布局(李鸿章)

10.军用工业—自强;民用工业—求富

11.洋务事业:兴办近代企业;建立新式海陆军;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12.对洋务派兴办洋务事业的指导思想最先作出比较完整表达的是冯桂芬。

13.甲午战争一役,洋务派经营多年的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原因: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赖性;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

14.维新派: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 梁启超《变法通义》、上海《时务报》 谭嗣同《仁学》 严复《天演论》、天津《国闻报》、湖南《湘报》

15.康有为曾多次向光绪皇帝上书。他在1895年曾联合在京参加会试的举人共同发起“公车上书”,为维新思潮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的标志。

16.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变八股、改科举和兴西学。

17.百日维新只保留了京师大学堂。

18.戊戌变法的意义:爱国救亡;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思想启蒙。失败的原因级教训:自身的局限及强大的守旧势力;不敢否定封建主义;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惧怕人民群众。

第三章

1.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已经彻底放弃抵抗外国侵略者。清政府1906年宣布“预备仿行宪政”,并于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2.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由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首先发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骨干是一批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初步发展(设厂、轻工业)。

3.1894年11月,孙中山创立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 “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

4.斗争:拒战;拒法;抵制美货;收国利权运动;保路运动。资产阶级开始成为主要的角色。

5.1904年开始,出现了十多个革命团体,其中重要的有华兴会、科学补习所、光复会、岳王会。

6.章炳麟《驳康有为革命书》 邹容《革命军》 陈天华《警世钟》《猛回头》

7.1905.8.20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等人在东京成立同盟会,是近代中

国第一个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全国性政党,以《民报》为机关报,政治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族主义)、创立民国(民权主义),平均地权(民生主义)。(没有正面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

8.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辩论: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要不要社会革命。

9.1911.4.27同盟会举行广州起义 是日,黄花岗起义 1911.5 保路运动 1911.10.10武昌起义1912.2.12清帝被迫退位

10.1912.1.1,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改国号:中华民国,定1912年为民国元年,并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

11.1912.3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

12.《临时约法》就以根本大法的形式废除了两千年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确认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13.1913年,宋教仁被刺后,孙中山看清了袁世凯的真面目,毅然发动武装反袁的“二次革命”。

14.1915.12.25,蔡锷在云南组织“护国军”。

15.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推翻清王朝;结束封建专制制度;思想解放;促进经济、习惯、风俗的积极变化;推动力亚洲各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16.护法运动标志着整个中华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17.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及教训: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

第四章

1.三座大山:外国帝国主义、本国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

2.1915.9 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新青年》。《新青年》和北京大学成为了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新青年》的基本口号:民主和科学。

3.军阀割据局面形成的原因:地方性的农业经济;帝国主义划分势力范围内的分列剥削政策。

4.1919年五四运动以前的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反对封建文化的旧文化的斗争。

5.新文化倡导者以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为文化革命的两大旗帜。

6.陈独秀提出文学革命的主张,胡适提倡白话文。

7.五四运动的直接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的外交失败。

8.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是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9.新文化运动的精神领袖: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董必武等。

10.在中国大地上率先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的是李大钊,十月革命后写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李大钊成为中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于1919.9、10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11.1921.7.23中共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宣告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在当前阶段的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民主共和国。12.1923 京汉铁路罢工 工人阶级

13.二七惨案后,中国共产党决定采取更为积极的步骤去联合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实行“党内合作”由马林提出。

14.1924.1中国国民党一大在孙中山主持下在广州举行,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开始。

15.大革命口号: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军阀。四一二政变、七一五政变—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大革命最终失败。

16.大革命失败原因:客观:反革命力量的强大,资产阶级动摇,蒋介石、汪精卫集团先后被帝国主义势力和地主阶级、买办资产阶级收买。主观: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错误。

17.中共二大,决定参加共产国际。

第五章

1.1927年8月,八七会议清算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土地革命和武装革命的总方针,选出以瞿秋白为首的中央临时政治局。1927.10.7开始了创建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斗争。

2.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进入了创造红军的新时期。

3.毛泽东:《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对本本主义》

4.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的提出,标志中国马克思主义即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

5.1930.10—1931.7三次反围剿战争

6.1928.12 毛泽东主持制定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土地法;1929.4 第二个土地法 “没收一切土地”——“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

7.1931.11 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在江西省瑞金县叶坪村举行。

8.从1927年7月大革命失败到1935年1月遵义会议召开之前,“左”倾错误先后三次在党中央的领导机关取得了统治地位。这几次“左”倾错误,尤其是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使中国革命受到严重挫折。最大的恶果就是使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作战中遭到失败,不得不退出南方根据地实行战略转移——长征。

9.长征初期,中共中央领导人博古依靠与共产国际有关系的军事顾问、德国人李德,犯了退却中的逃跑主义错误。

10.1935.1.15—1.17,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展开了遵义会议。根据毛泽东的提议,决定由张闻天代替博古负总的责任;博古任红军总政治部代理主任;并成立了由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组成的新的三人团,全权负责红军的军事行动。

11.遵义会议开始确定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从而在及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中国共产党、挽救了中国工农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12.1936.10 三大主力红军的长征顺利结束。

第六章

1.从九一八事变开始,日本变中国为其独占殖民地的阶段。

2.一二九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3.1935.12 瓦窑堡会议提出与民族资产阶级重建统一战线,批评“左”倾冒险主义,在政治上掌握主动权。

4.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十年内战结束,国共和平基本实现。

5.1937.7.7中国抗日战争进入全国性抗战的时期。

6.成立“防共委员会”标志着国民党由片面抗战转变为消极抗战。(防共、限共、溶共、反共)

7.1940.5 在枣宜会战中,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将军在激战中殉国。

8.中共提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

9.毛泽东《论持久战》

10.中共坚持抗战的原因:在统一战线中坚持独立自主原则;“坚持抗战到底,反对中途妥协”“巩固国内团结,反对内部分裂”“力求全国进步,反对向后倒退”三大口号;“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总方针;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三三制”根据这一政策,抗日民主政权中人员的分配,共产党员大体占三分之一,左派进步分子大体占三分之一,中间分子和其他分子大体占三分之一。,减租减息,发展生产)。

11.六届六中全会,毛泽东提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12.毛泽东思想的成熟《<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

13.整风运动 反对主观主义(主要)反对宗派主义 反对党八股

14.中共七大(延安)将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所创造的理论成果,正式命名为毛泽东思想,并将毛泽东思想规定为党的一切工作的方针。

15.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捍卫了国家主权与领土的完整;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对世界各国多去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巨大影响。

16.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争(决定性因素);同世界所有爱好和平和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国际组织以及各种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也是分不开的。

第七章

1.1945.8.28毛泽东不顾个人安危,偕周恩来,王若飞赴重庆与国民党当局进行谈判。

2.双十协定—“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

3.1946.6国民党军以进攻中原解放区为起点,挑起了全国性的内战。

4.土地制度改革从根本上摧毁中国封建制度根基的社会大变革,为打败蒋介石、建立新中国奠定了深厚的群众基础。

5.国统区:以学生运动为先导的人民民主运动

6.学生运动:一二九运动,抗暴运动,二二八起义

7.1919—1949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广大人民和各界人士的广泛参与和大力支持、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国际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支持;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坚持革命的武装斗争、加强共产党自身的建设。

第八章

1.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革命阶段的开始,即进入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这时的新民主主义社会,就已经是一个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和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社会了。

2.中国社会经济成分: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3.阶级矛盾: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

4.中国两大基本矛盾:国际上是新中国与资本主义的矛盾,国内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5.彭德怀被任命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1950年10月,志愿军赴朝作战。中朝两国人民及其军队经过艰苦作战以及谈判斗争,终于在1953年7月迫使美国代表在停战协定上签字。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打破了美国军队不可战胜的神话,雄辩地证明: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6.1951年底到1952年,开展了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处决了犯有严重贪污罪行的刘青山、张子善;在1952年上半年发起“五反”(反对行贿、反对偷税漏税、反对盗窃国家财产、反对偷工减料、反对盗窃经济情报)运动。

7.1954年9月15日,刘少奇在《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报告》中,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再次作出深入的阐述。他说:“我国正处在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在我国,这个时期也叫作新民主主义时期,这个时期在经济上的特点,就是既有社会主义,又有资本主义。”

8.从1953年开始的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把优先发展重工业作为建设的中心环节。

9.中共中央于1953年正式提出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8.总之,中国经济在20世纪50年代的最重要事件就是选择了社会主义,成功地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这是十分必要的、完全正确的。通过这一历史性选择,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

9.农村合作化:第一是互助组;第二是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第三是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0.在党的上述方针的指引下,农村的互助合作积极、稳步地向前推进。

11.国家资本主义初级形式,在工业中有收购、加工、订货、统购、包销;商业中有经销、代销、代购代销、公私联营等,高级形式就是公私合营。

12.对资产阶级进行赎买,这是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设想。中国共产党把这种设想付诸实践并取得成功。

13.邓小平说:“我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完成,是我国和世界社会主义历史上最光辉的胜利之一。

14.1954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大会讨论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成为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发展历程

下载《中国近现代史》复习提纲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近现代史》复习提纲.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提纲[201405]

    2013级《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提纲(2014.5) 一知识点: 1.中国的近现代史,是指1840年以来中国的历史。 2.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中英《南京条约》。 3.随着外国资本主义......

    2011下半年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提纲(精选五篇)

    2011年下半年《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提纲 各章要求领会、掌握如下内容: 上编综述 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基本特征、两对主要矛盾、历史任务及其关系第......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提纲-附答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提纲(答案仅供参考,有些实在不知道。。知道的请补充。如有出入,请及时指出。) 1、为什么说1840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是中国近现代史的开端? △:随着外国资......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提纲及答案(精选五篇)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提纲 1、为什么说1840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是中国近现代史的开端? 第一,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一个落后封闭但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沦......

    2015年自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提纲第六章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资料大全(完美版) (最全的纲要复习资料,涵盖本科目所有知识点)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总复习提纲 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一节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总复习提纲(共5则)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总复习提纲 一、★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两大历史任务:1、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2、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相互关系: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

    2015年自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提纲第五章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资料大全(完美版) (最全的纲要复习资料,涵盖本科目所有知识点)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总复习提纲 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第一节国民党在僵的统治和中间党派......

    中国近现代史材料

    材料: 今当我亡国灭种大祸迫在眉睫之时,共产党和苏维埃政府再一次向全国同胞呼吁:无论各党派间过去和现在有任何政见和利害的不同,无论各界同胞间有任何意见和利益上的差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