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提纲(近现代史)

时间:2019-05-14 10:58: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九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提纲(近现代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九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提纲(近现代史)》。

第一篇:九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提纲(近现代史)

九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

第12课:欧美主要国家的社会巨变

一、文艺复兴(14-16世纪)

1、发端(最早兴起的国家):意大利

2、核心思想(指导思想、思潮):人文主义

3、性质(实质):资产阶级掀起的反封建思想文化运动。

4、代表人物(巨人)及作品:(1)文学领域:

①但丁: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先驱。代表作:《神曲》。②莎士比亚:英国文艺复兴时期做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代表作:悲剧:《哈姆雷特》和《罗密欧与朱丽叶》;喜剧:《仲夏夜之梦》和《威尼斯商人》;

③彼特拉克:《歌集》;薄伽丘:《十日谈》。(2)艺术领域:

①达•芬奇:意大利画家。代表作:《最后的晚餐》(“欧洲艺术的拱顶之石”);《蒙娜丽莎》(肖像画中的绝世珍品)。

②米开朗琪罗:《大卫》;拉斐尔:《西斯廷圣母》。

5、作用:①在意识形态领域,冲破了几百年来封建制度和宗教神学思想对人的束缚,解放了人的思想;②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必要的思想文化前提。

二、新航路的开辟

1、原因:①根本原因(经济根源):西欧各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和交换的不断扩大;②社会根源:黄金成为商品贸易中最重要的支付手段,东方各国的黄金成了西欧人梦寐以求的东西;③直接原因: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控制了东西方贸易的要道。

2、条件:

(1)客观条件:①地理知识的丰富(地圆学说的流行);②先进的航海知识和造船技术;③地图的绘制;④指南针的传播与应用。

(2)主观条件:①航海家的探险精神;②王室的支持。

3、先期国家:葡萄牙和西班牙

4、杰出的航海家及成就:

①哥伦布:1492—1493年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大陆。②达•伽马:1497—1498年开辟通往印度的新航路。③麦哲伦:1519—1522年首次完成环球航行。

5、影响:①推动了海外扩张和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促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②打破了世界各地区间的封闭和孤立状态,把旧大陆与新大陆联系在一起,世界历史迈出了从分散走向整体的关键性一步。

三、宗教改革

1、原因:天主教会的巧取豪夺激起了各阶层民众的普遍不满。

2、序幕:马丁•路德撰文斥责教皇出售赎罪券的恶行。

3、主张:提出“因信得救”思想和建立廉俭教会、简化宗教仪式等主张。

4、结果:产生了新教。如:路德教、加尔文教、圣公会等。

5、实质:早期资产阶级进行的反封建的社会政治斗争。

6、作用:它冲破了中古时代占统治地位的神学思想的牢笼,为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 西欧封建社会末期是“人”和“世界”被发现的时代,根据你的理解这两个发现是什么?为什么说西欧封建社会末期是“人”和“世界”被发现的时代?

答:(1)“人”的发现是指文艺复兴,世界的发现是指新航路的开辟。(2)①14世纪开始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在意识形态中,冲破了封建制度和宗教神学对人的束缚,宣扬人文主义,解放人的思想,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所以说是“人”被发现的时代。②15世纪末,新航路开辟后,推动了海外扩展和世界市场的形成,打破了世界各地区的封闭和孤立状态,把新旧大陆联系在一起,世界历史迈出了从分散走向整体的关键性一步,世界历史真正开始了。所以说是“世界”被发现的年代。

第13课: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革命原因:①根本原因:英国斯图亚特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②直接原因:1640年查理一世为筹措军费,被迫重开议会。

2、领导阶级、领导人: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克伦威尔

3、革命主力:农民、手工业者和城市贫民

4、经过:①开始标志:1640年“长期议会”的重新召开;②发展:议会军在克伦威尔领导下,取得两次内战的胜利;③高潮:1649年,国王查理一世被处死,宣布英国为资产阶级共和国(标志封建专制统治在英国的结束);④曲折:1653年克伦威尔解散议会,就任护国主,实行护国政治;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对革命进行反攻倒算;⑤胜利标志:1688年“光荣革命”(议会各党派发动政变,推翻詹姆士二世的统治,迎立新教徒玛丽和威廉为国王)。

5、结果:1689年议会颁布《权利法案》,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国家。

6、性质:资产阶级革命

7、意义: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对封建专制势力的胜利,是议会对国王的胜利。②为英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加速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到来。③所建立的君主立宪制政体,是英国革命对欧洲乃至世界的最大的政治影响。④是世界近代史的开端。

8、《权利法案》(1689年)

(1)制定目的:限制国王权利(限制国王的立法权、财政权、军事权和控制议会权),确立议会在国家生活中的主导地位。

(2)意义:奠定了英国君主立宪制政体的理论和法律基础(标志着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专政在英国确立),是人类社会开始从人治走向法治的标志。

第14课:美国独立战争

1、战争原因:①根本原因:英国的殖民统治严重阻碍了北美社会经济发展。②直接原因:1774年北美12个殖民地要求英国政府取消对殖民地的经济限制和有关法令,遭到英国政府拒绝。

2、经过:①开始标志:1775年4月列克星敦的枪声;②建军:1775年5月第二届大陆会议召开,组建大陆军,任命华盛顿为总司令;③建国:1776年7月4日第二届大陆会议通过《独立宣言》,标志着美国诞生。④胜利:1783年,英美签订《巴黎和约》,英国承认美国的独立。

3、性质:既是一场民族解放运动,又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从双方的作战目的看,它是一次反抗英国殖民统治,要求国家独立的民族解放战争;从战争的表现形式看,它是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而且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初步扫除了障碍,所以,美国独立战争也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

4、《独立宣言》(1776年7月4日,杰斐逊)(1)通过机构:大陆会议

(2)内容:①谴责英王的暴政,宣布北美与英国脱离关系,成为自由独立的合众国;②宣布资产阶级自由、民主原则,宣布人人生而平等,人们有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等;③政府保护人民享有的各种权利。

(3)地位:是一份伟大的历史文献,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人权宣言”。

(4)影响:《独立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美国的诞生;是殖民地人民反英斗争的旗帜,大大鼓舞了北美人民的革命斗志,为实现独立的崇高目标而英勇战斗。

5、《1787年宪法》

(1)性质:世界上第一部成文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2)内容:①它规定:“立法权属于国会,行政权属于总统,司法权属于最高法院”;②规定了公民享有的基本自由与民主权利。

(3)地位:是一部沿用时间最长的宪法。

(4)应用:1789年产生第一届国会,组成第一届联邦政府,华盛顿当选首任总统。

(5)作用:体现了“三权分立”(立法权属于国会,行政权属于总统,司法权属于最高法院)的原则。标志着美国确立起联邦共和制政体(三权分立制政体)。

6、胜利意义:①独立战争的胜利,使美国摆脱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了国家的独立,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障碍。②为拉美各国人民的民族独立运动树立了榜样,推动了18世纪的欧洲革命。③《独立宣言》、1787年宪法及其所确立的新型政治体制,是人类文明的可贵遗产。

7、美国独立战争胜利的原因:①战争的正义性;②北美大陆军英勇作战及北美人民的支持;③华盛顿的正确领导;④法国、荷兰等国的国际支援。

8、评价华盛顿(华盛顿历史功绩):①华盛顿是美国的开国元勋和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②独立战争期间担任大陆军总司令,领导北美人民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赢得了美国独立;③主持制定《1787年宪法》,组建美国第一届联邦政府,担任美国首任总统;④不贪功,不恋权,开创了美国总统任期不得超过两届的先例,被誉为“美国国父”。

9、启示:①民族的解放和国家独立是一个国家成为强国的基本条件;②要制定和完善民主的政治制度。

第15课:法国大革命

1、爆发原因:①根本原因:波旁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②直接原因(导火线):1789年

为解决财政危机,国王路易十六被迫召开三级会议。

2、过程:①开始标志: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7月14日为法国的国庆日);②发展:1792年巴黎人民第二次起义,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处死国王路易十六;③高潮:1793年巴黎人民第三次起义,建立雅各宾专政;④胜利:1794年7月推翻了雅各宾派专政,法国大革命取得胜利。

3、《人权宣言》:(1789年8月26日,制宪议会制定)(1)内容:明确提出人权与公民权,阐明资产阶级民主与法制的基本原则(①人生来是自由的,在权利方面是平等的;②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是天赋而不可剥夺的人权;③国家主权属于人民;④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⑤财产权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2)影响(地位):是法国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被称为“新社会的出生证书”。

4、拿破仑帝国的兴亡:

(1)拿破仑帝国建立:①1799年11月,在资产阶级和军队的支持下,发动政变,建立军事独裁统治。②1804年建立资产阶级君主制国家——拿破仑帝国(法兰西第一帝国)

(2)拿破仑帝国的统治:

①对内:实行军事独裁,压制民主力量;1804年制定《拿破仑法典》。

▲《拿破仑法典》(1804年)目的:维护资产阶级利益

意义:用法律形式肯定法国大革命的成果,为其他国家制定民法典提供了范本。

②对外战争(拿破仑战争): 著名战役:滑铁卢之战

评价:拿破仑战争具有革命性和掠夺性双重性质(革命性:打击了各国旧的封建统治,传播了革命思想;侵略性:掠夺了被占领国家的财富,激起了当地人民的不满和反抗)。

(3)拿破仑帝国的覆灭:1815年6月,在欧洲反法联军的打击下,拿破仑帝国覆亡。

5、革命意义:①法国大革命是一次广泛而深刻的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它摧毁了法国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②它是一次欧洲范围的革命,推动了欧洲各国的反封建斗争,并为欧洲的民主制度奠定基础。③所颁布的《人权宣言》和《拿破仑法典》在世界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6、评价拿破仑:拿破仑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①上台后,对内改革,为法国建立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行政机构,采取了许多发展资本主义的有力措施;②1804年制定的《拿破仑法典》,成为帝国的一座丰碑,并为其他国家制定民法典提供了范本。③对外与反法同盟开战,维护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打击了欧洲封建势力,传播了革命思想。但他的侵略战争引起了被奴役国家人民的反抗,最终导致帝国的灭亡。

☆ 为什么说英国、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是“欧洲范围的革命”?

答:因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揭开了欧洲和北美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推动了世界历史的进程;法国大革命沉重打击了欧洲封建势力,传播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使资产阶级革命成为了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

☆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是17、18世纪三次重要的历史事件,他们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答:相同点:原因:三国资产阶级都想掌握政权,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障碍;领导阶级:都有资产阶级领导;影响:都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不同点:领导阶级不完全相同,英国除资产阶级领导外,还有新贵族。革命任务不相同:美国要摆脱殖民统治,实现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性质不完全相同:美国独立战争还具有民族解放运动的性质。建立的政权形式不同: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美国建立了联邦制、总统制;法国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 比较《权利法案》、《独立宣言》、《人权宣言》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答:相同点:①都是资产阶级革命中颁布的纲领性文件;②都强调人的自由和民主权利,对民主政治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③都反对封建专制。

不同点:①目的不同:《权利法案》主要为限制王权、确立议会的权利、巩固资产阶级统治而颁布;《独立宣言》主要为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争取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而颁布;《人权宣言》主要为推翻法国封建统治、保障人权而颁布。②意义不同:《权利法案》奠定了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理论和法律基础;《独立宣言》对美国和西方世界民主政治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人权宣言》对西方各国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17课:第一次工业革命

1、含义:工业革命是一次巨大、深刻的生产技术和社会经济大变革。

2、时间: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上半叶

3、背景(条件):①政治保障(前提条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为进一步发展生产力开拓了广阔空间;②活跃的国内外商业贸易,扩大了对商品的需求(最有利,最直接因素);③殖民掠夺积累了大量资本;④农业经营方式改变和农村社会变动,为工业革命的开展作了充分的准备。

4、兴起国家、部门:英国;棉纺织业。

5、地位:标志着人类从农业文明时代跨入工业文明时代。标志着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6、新能源:煤;新材料:钢铁。新动力机:蒸汽机

7、实质:是用机器生产系统地取代手工劳动的过程。

8、主要标志(核心):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

9、工业革命的历程:

(1)开始标志:1764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2)大工厂制度:机器的发明和使用,引起了生产组织和管理的变化,形成了近代大工厂制度。阿克莱特最早成功得开办机器纺纱厂,被誉为“近代工厂之父”。

(3)重大发明:

①蒸汽机:1782年,瓦特改良了蒸汽机,研制出联动式蒸汽机。(评价:这是工业革命中最重大的技术发明,也是人类生产史上一次空前飞跃,蒸汽机作为动力机械的广泛使用,使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

②1784年,英国工程师科尔特发明用焦炭炼铁的“搅炼和碾压法”,使英国钢铁生产走向世界前列。

③火车的发明:1814年英国人斯蒂芬森成功研制出第一台蒸汽机车(火车);1825年英国建成世界上第一条铁路,开创了人类陆地交通的新纪元。1807年美国富尔敦研制出汽船(蒸汽机船)。

④工业革命的历程反映了它是一个连锁推动的过程:珍妮等棉纺机器的革新→导致其他行业采用机器生产→大工厂的诞生→联动式蒸汽机的发明→推动煤、铁等产业的发展和火车等交通工具的发明→推动了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

(4)结束:大机器生产基本取代了工场手工业,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方式,标志着工业革命完成。

10、特点:①许多技术发明都来源于工匠的实践经验,科学与技术尚未真正结合。②首先也主要发生在英国,其他国家的发展进程相对缓慢。③主要在轻工业部门。

11、影响:①工业革命为新生的资本主义制度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②促使欧美诸国先后实现工业化,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③为英国提供了历史机遇,利用工业化先发优势,确立了“世界工厂”地位;④工业革命给人类带来进步和幸福的同时,也使人类面临新的矛盾与挑战。

第18课:国际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一、国际工人运动

1、工业化早期的工人状况:

①社会矛盾:雇佣工人和资本家的矛盾

②工人状况:出卖劳动力,工资收入低,生活和健康都没有保障,时刻受到失业、饥饿和贫困的威胁。

2、英国宪章运动

①时间:19世纪三四十年代—19世纪50年代 ②目的:争取政治权利(普选权)。③序幕:1836年创建“伦敦工人协会”。

④政治纲领:《人民宪章》(中心内容:提出成年男子普选权、取消候选人财产资格限制等6项政治要求。)

⑤斗争方式:集会、游行示威等和平方式。

⑥性质:是国际工人运动史上第一次工人阶级独立的全国性政治运动。

⑦影响:标志着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推动了整个欧洲工人运动的发展。

⑧教训: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

二、《共产党宣言》

1、发表:1848年2月,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发表。

2、内容:表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规定了党的性质和纲领,指明了党的最终目标是解放无产阶级和全人类,阐明了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道路、战略和策略。

3、意义:标志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创立,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诞生。为国际工人运动树立了伟大的战斗旗帜。

4、马克思、恩格斯的主要革命活动:

①马克思出生于德国,大学毕业后在报社任职,由于宣传革命民主思想,遭到政府迫害,辗转于英、法,研究革命理论,同时参加工人团体活动;②恩格斯出生于德国,早年帮助父亲在英国经营企业,深入了解英国工人的生活状况;③1844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巴黎会面,开始长期合作。他们汲取前人的思想精华,结合工人运动实践,共同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④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纲领性文件《共产党宣言》。

三、巴黎公社(《共产党宣言》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1、起因:普法战争失败后建立的国防政府对外卖国,对内镇压。

2、建立:1871年3月28日,巴黎公社正式成立。

3、战斗:五月流血周(1871年5月20—28日,巴黎工人为了保卫自己的政权,与凡尔赛军队进行了长达一周的殊死搏斗)。

4、性质:世界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5、意义: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给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6、革命精神:无产阶级对革命事业和理想的执着追求、生命不息、战斗不止、敢于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和大无畏精神;伟大的创造和创新精神。

7、《国际歌》是一首气壮山河的革命诗篇,抒发了无产阶级的战斗豪情,表达了无产阶级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坚强决心,被称之为“全世界无产阶级的革命战歌”。词作者是欧仁•鲍狄埃,曲作者是比埃尔•狄盖特。

第20课:黑奴贸易和拉丁美洲的社会变迁

1、“三角贸易

(1)背景:①新航路的开辟为欧洲殖民扩张提供了条件。②开发美洲需要大量的劳动力。③贩卖黑人能获得更大的利润。

(2)概况:近代西方殖民扩张首先从入侵非洲开始。葡萄牙和西班牙是最早进行殖民活动的国家。西方殖民者掠贩黑奴的活动最早见于15世纪,葡萄牙是最早进行黑奴贸易的国家。18世纪初,英国凭借海上霸权,垄断了非洲黑奴贸易,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黑奴贩子。1890年布鲁塞尔国际会议通过反对奴隶贸易的总决议书,标志着黑奴贸易终结。

(3)方式:

17、18世纪,将黑奴从非洲运达美洲,是黑奴贸易的主要路线。当时欧洲国家在从事黑奴贸易时,大多采取在欧洲、非洲、美洲三地巡回的方式,称“三角贸易”。

(4)航程(路线):欧洲→非洲→美洲→欧洲 出程:从欧洲出发,将廉价商品和枪支弹药运到非洲。中程:在非洲通过各种卑鄙的方式掳获黑人后运往美洲,把黑奴卖给美洲的种植园主。

归程:再把美洲的金银和工业原料运回欧洲。(5)影响:①对非洲:使非洲损失1亿多人口,造成非洲传统文明衰落、经济社会倒退。还孳生出对黑人的种族歧视。②对欧洲:加速了欧洲资本原始积累。③对美洲:为美洲地区的开发提供了劳动力。通过屈辱的强制迁徙,黑奴们把古老的非洲文化带到了美洲,这对后来美洲文化的形成、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2、拉美地区殖民化

(1)西班牙占有从西印度群岛直到南美洲南端的地区,形成一个庞大的殖民帝国。

(2)葡萄牙以圣多斯镇为据点,建立了广大的巴西殖民地。

3、近代拉美国家的建立

(1)原因:①18世纪下半叶,拉美殖民地经济有了明显的发展;②拉美地区人民民族独立意识不断增强。

(2)领导人:玻利瓦尔

(3)过程:①1810年后,整个拉美地区民族独立运动蓬勃兴起;②1826年西班牙最后一个殖民据点被攻克,西、葡对拉美300年的殖民统治宣告结束。

(4)意义:粉碎了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枷锁,创建了17个独立国家,基本奠定了现代拉美的政治版图。

(5)评价玻利瓦尔:

玻利瓦尔受资产阶级进步思想影响,1810年投身独立运动,组建军队,征战南美洲背部,先后解放委内瑞拉、厄瓜多尔、秘鲁、哥伦比亚和玻利维亚(以“玻利瓦尔”的名字命名的),被南美洲国家共尊为“解放者”。

第21课:印度的殖民化和印度人民抗英斗争

1、英国征服印度

(1)征服过程:①17世纪初,英国开始入侵印度;②1757年,克莱武率领英国殖民军通过普拉西战役,占领硬度孟加拉省,这是印度沦为英国殖民地的开始;③18世纪末,英国加快对印度的殖民征服步伐;④19世纪中期,整个印度成为英国的殖民地。

(2)侵略机构:东印度公司。

(3)征服手段:武力征服、诡诈外交、分化瓦解、伪善结盟、收买等。

(4)影响:①使大量的财富流入英国,推动了英国工业革命,使英国成为世界资本主义霸主;②严重破坏了印度社会的经济基础,使印度成为了一个极端贫穷、哀鸿遍地的国家,加快了印度社会旧制度的崩溃。

2、印度民族大起义

(1)原因:英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引起了印度社会各阶层的不满和抵制。

(2)领导者:王公贵族、土邦首领和地主。章西女王是领导者中可歌可泣的代表。

(3)参与者:土兵、广大农民和城市贫民。(4)过程:①1857年初“涂油子弹”事件,促成了起义的爆发(导火线);②1857年5月10日,印度土兵揭竿而起,杀死英国军官,起义开始;③1859年底起义最终失败。

(5)影响:强烈震撼了英国殖民统治,在印度民族独立运动史上,留下了光辉一页;声援了亚洲其他国家民族独立运动。

(6)失败原因:①英国殖民者对印度上层采取分化瓦解政策;②印度各地起义力量分散、缺乏统一指挥;③印度封建王公贵族的退缩;④内奸的存在。

第22课:美国南北战争

1、战争原因:

(1)根本原因:南北两种不同经济制度之间的矛盾严重阻碍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北方是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南方是种植园奴隶制)。

矛盾的具体表现:争夺原料、市场、劳动力以及处理西部土地问题和关税税率等方面。

南北矛盾的焦点是:黑人奴隶制的存废。(2)直接原因(导火线):1860年,主张限制奴隶制的共和党人林肯当选总统。

2、战争过程:①开始:1861年4月,南方奴隶主公开制造国家分裂,挑起内战;②战初形势:北方军事行动屡屡失利(由于林肯政府在解决土地和解放黑人奴隶等重大问题上举棋不定);③转折点:1862年,林肯政府颁布《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④决定性战役:1863年7月葛底斯堡战役;⑤结果:1865年联邦军攻陷里士满,南方同盟军投降,内战结束。

3、《解放黑人奴隶宣言》(1862年9月)

内容:自1863年1月1日起,所有叛乱诸州的黑人奴隶,永远获得自由,可以参加联邦军。

作用:扭转了战局,加速了北方军事胜利的进程。

4、战争性质: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①1775—1783年的美国独立战争摧毁了英国的殖民统治,使美国赢得了独立,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外部障碍。②1861—1865年的南北战争,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阻碍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的内部障碍,所以说南北战争是美国历史上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5、战争意义:废除了黑人奴隶制,较好地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维护了国家统一,为资本主义的加速发展扫清了道路,并为美国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奠定了基础。

6、评价林肯:美国历史上著名总统,领导了南北战争,解放了黑人奴隶,维护了国家统一,林肯政府扫除了美国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上的又一障碍,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扫清了道路,为美国跻身世界强国之列奠定了基础。

第23课:俄国1861年改革

1、改革原因:

内因:①封建落后的农奴制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根本原因);②农民起义、十二月党人武装起义的打击。③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传播;④农奴制激化社会矛盾。

外因:①1854年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加剧了俄国国内矛盾;②西欧资本主义的扩张。

2、改革目的:缓解社会矛盾,巩固动摇的统治,增强抵御西欧国家扩张的能力,发展资本主义工业和农业。

3、改革开始: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签署废除农奴制法令。

4、改革内容:①农民在法律上是自由人,享受拥有财产、从事工商等经济活动、参加选举等自由权利;②地主不能买卖农民或干涉他们的生活;③农民交纳一定的赎金,可以得到一块份地和宅园地。

5、改革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

6、改革意义:废除了农奴制,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要的雇佣劳动力、国内市场、资金以及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加快了俄国工业化的历史进程。从此,俄国开始从农奴制时代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7、局限性:改革很不彻底,农奴制参与在俄国社会、政治、经济、生活领域中仍大量存在,民主革命依然是俄国社会发展所面临的历史使命。

☆怎样理解1861年改革的主要内容客观上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

答:①农奴获得“自由”,为工厂提供了大量自由劳动力;②农奴获得份地支付的巨额赎金,转化为资本主义生产急需的资本。因此,1861年改革加快了俄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步伐,成为俄国历史上一个重大转折点。

第24课:日本明治维新(1868年)

1、原因:

内因:①根本原因:腐朽的封建专制统治(幕府统治)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②主要原因:倒幕运动,推翻了幕府统治,为明治维新创造了条件;

外因:西方列强(以美国为首)入侵,民族危机严重。

2、目的:摆脱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

3、指导方针:殖产兴业、富国强兵、文明开化

4、内容:①(经济)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方法,大力扶植资本主义工业发展;废除封建领主土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②(军事)改革军警制度,创办军火工业,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和警察制度;③(政治)废藩置县,设立府、道、都、县,由中央政府任免知事,加强中央集权;④(社会生活)学习西方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发展现代教育,提高国民知识水平,培养现代化人才(最能让日本经济持续发展的措施)。

5、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

6、意义:使日本迅速崛起,“脱亚入欧”,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使日本废除了不平等条约,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唯一能保持民族独立的国家。

7、局限性: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日本强大起来后,走上对外侵略扩张道路,跻身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行列。

8、明治维新对中国的启示:①要与时俱进,大刀阔斧进行改革,开拓创新;②大力发展科技,重视教育,培养人才,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比较俄国1861年改革与日本明治维新的异同点: 答:相同点:①背景相同:都是落后的封建国家,资本主义都有所发展,封建专制统治都严重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②性质相同:都是自上而下的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③结果(作用)相同:都通过改革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④局限性相同:都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不同点:①背景方面:日本内部的幕府统治出现严重危机,外部有美、英、法、俄等国入侵(民族危机);俄国是农奴制阻碍发展,农民暴动威胁沙皇统治(内部危机);②内容方面:日本的改革内容涉及到经济、政治、军事、科技和文化等方面;俄国是废除农奴制,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③总目标方面:日本是为了摆脱民族危机,建立欧美式资产阶级国家;俄国是为了摆脱农奴制危机,维护地主阶级利益,建立庞大的俄罗斯帝国。④动机方面:日本是主动改革;俄国是被动改革。⑤作用方面:日本摆脱了民族危机,俄国摆脱了农奴制危机。

第二篇:九年级历史复习提纲

背诵卷(世界近代史)

一、文艺复兴运动

1、时间:14——17世纪。

2、实质:反封建、反神学的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

3、核心思想:人文主义

4、代表人物:A 但丁:文艺复兴的先驱,代表作是长诗《神曲》,《神曲》是欧洲从中世纪向近代过渡的标志。B达芬奇:代表作是《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刻画人物心理入木三分。C 莎士比亚:代表作是“四大悲剧”— 《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

5、影响:是资产阶级叩响近代社会大门的思想解放运动,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二、新航路的开辟

1、航海家: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由欧洲出发,横渡大西洋,到达西印度群岛和南美大陆。

2、影响:①积极:打破了世界互相孤立隔绝的状态;为欧洲资本主义的建立做了经济上的准备。② 消极:带来殖民掠夺、扩张、侵略

三、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根本原因::斯图亚特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2、《权利法案》的内容:在经济、政治、宗教等事务中对国王的权力进行限制,确定国会为最高权力机关,对公民应有的权利作了明确规定。——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保留统而不治的君主、国会拥有国家最高权力的政治体制)。

3、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①确立了代表新贵族和资产阶级利益的政治制度(君主立宪制),使英国走上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并率先开始了工业革命。②迅速波及其他欧洲国家,推动了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展

四、美国独立战争

1、根本原因:英国殖民统治严重阻碍北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独立宣言》内容:①宣告北美独立,美国诞生。②宣布人人生而平等,人们有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即天赋人权)。

3、美国独立战争的影响:①对内: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了国家的独立;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②对外;推动了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和拉丁美洲革命的发展。

4、性质:既是一场民族解放运动,又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

五、法国大革命

1、根本原因:封建波旁王朝的专制统治严重阻碍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2、《人权宣言》的内容:天赋人权——在权利方面人们生而自由平等,人们有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的权利,法律是公共意志的体现;财产权神圣不可侵犯。

3、法国大革命的影响:①进步性:彻底摧毁了法国封建专制制度,动摇了整个欧洲封建制度的基础;使“民主”“共和”思想广为传播,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②局限性:革命所争取的民主权利却为少数人所享有。

六、评价华盛顿、拿破仑

1、华盛顿:领导美国人民取得了民族独立,开创了民主政治的先河,是美国的开国元勋、伟大的政治家。

2、拿破仑:拿破仑是一名出色的军事家,跳过早期的对外战争捍卫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传播了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在客观上有利于欧洲封建制度的瓦解,但在后期的战争中,侵犯了许多国家的主权,引起了各地人民的反抗,最终导致了拿破仑帝国的覆灭。能让他载入史册的是由他颁布《拿破仑法典》,即《民法典》。

3、《拿破仑法典》:

内容——确认民事权利平等、废除贵族特权、财产所有权无限制和契约自由等资产阶级民法的基本原则。地位——是资产阶级国家的第一部民法典,其立法精神和原则为后来许多欧洲国家借鉴和效仿。

七、第一次工业革命

1、时间:18世纪60年代一19世纪40年代。地点:英国。

2、开始的标志: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

3、瓦特改良蒸汽机。蒸汽机的作用:为工业生产提供强大动力,推动了交通运输工具的进步,彻底改变了人类生活的面貌,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八、三角贸易

1、路线及内容:欧洲(廉价工业品)——出程——非洲(黑人)——中程——美洲(金银、工业原料)——归程——欧洲。

2、后果:持续了几百年,使非洲丧失了难以计数的人口,造成非洲的落后。

九、玻利瓦尔和章西女王领导反抗殖民统治斗争

1、印度反英民族大起义:开始——土兵起义;领导者——章西女王。

2、拉丁美洲独立运动:领导者:玻利瓦尔,被称为“南美解放者”,玻利维亚这国家名是为纪念他的。

十、美国内战(美国南北战争)

1、根本原因:南北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南方种植园经济和北方资本主义工商业经济)。导火线:林肯当选总统。矛盾焦点:奴隶制的存废

2、《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的内容:从1863年1月1日起,所有南部叛乱各州的黑人奴隶一律获得人身自由。影响:加速了北方军事胜利的进程,成为了扭转战局的关键。

3、美国内战的的意义:①废除了黑人奴隶制,使美国政治经济得到统一,使美国资本主义更加快速的发展。②维护了美国国家统一,为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强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评价林肯:废除了黑人奴隶制,解放了黑奴,维护了国家统一,为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条件。

十一、日本明治维新

1、日本明治维新的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2、日本明治维新的内容: ①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废藩置县,天皇拥有无限的权力;取消武士特权。——作用是加强中央集权。

②经济上:行西方学习,殖产兴业,鼓励发展近代工业;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及设备,聘请外国专家,向外国派遣留学生;允许土地私有和买卖;实行地税改革,统一征收地税。——作用是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使国家富有,最能体现这场改革的资产阶级性质。

③军事上:实行征兵制,建立常备军,称“皇军”;建立警察制度。——作用是增强军事力量,维护治安。

④社会生活和文化教育上:提倡文明开化,实行强制性义务教育。——作用是开启民智,提高国民科学文化素质。

3、日本明治维新的影响:①积极:废除了封建政治制度,加强了文化教育;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一个近代强国。②消极(局限性):保留大量封建残余,没有形成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走上对外侵略扩张道路,威胁亚洲和世界和平。

十二、《共产党宣言》

1、时间:1848年。

2、作者:马克思、恩格斯。

3、主要内容:(1)分析阶级和阶级斗争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巨大作用。(2)提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美好理想。(3)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

4、意义:(1)是第一部较为完整而系统地阐述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伟大著作。(2)它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3)成为世界无产阶级的锐利思想武器,开辟了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

5、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五月流血周:1871年5月21日——28日,保卫巴黎公社的战斗。《国际歌》:欧仁·鲍狄埃

十三、第二次工业革命

1、主要特点:电力的广泛使用和内燃机的发明。

2、新交通工具:汽车(卡尔本茨)、飞机(莱特兄弟、20世纪)

3、发明大王:美国的爱迪生,他的主要发明有:电灯、留声机、蜡纸、油印机。

4、电器的广泛使用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重要作用:①电成为西方国家生产和生活不可或缺的能源,人类进入电气化时代(电力时代);②带动钢铁行业及其他工业部门的发展,人类进入钢铁时代。

5、汽车和飞机的发明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①开辟交通运输的新时代,大大缩短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距离,急剧地改变着人类的社会面貌和生活方式。②推动了钢铁和石油等新兴工业的发展,大大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③带来噪音、尾气污染、交通事故等负面效应。

十四、第一次世界大战

1、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1914年,塞尔维亚人普林西普在波斯尼亚刺杀奥匈帝国皇太子斐迪南夫妇。

2、转折点:凡尔登战役(法国对德国,阵亡70多万人,被称为“绞肉机”),说明战争给人类带来沉重灾难。

十五、启蒙运动

1、时间:18世纪;核心思想:理性主义;性质:欧洲第二次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

2、代表人物:伏尔泰:法国启蒙思想家,主张:反对封建专制、抨击天主教会、倡导君主立宪制。

3、启蒙运动的作用:弘扬了理性,把人们的思想从宗教神学和封建专制的禁锢中解放出来,为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提供了锐利的思想武器。

3、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提供了理论前提。

十六、伟大的科学家

1、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经典力学体系(三大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开创物理学的新时代,“近代科学之父”。

2、达尔文:《物种起源》,“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生物进化论。

3、爱因斯坦:相对论,是现代物理学的基本原理之一,为原子弹的发明和原子能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背诵卷(世界现代史)

一、列宁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所做的探索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目的:抗击国内外反革命势力的进攻和武装干涉。

2)作用:取得了平息国内反革命叛乱和粉碎外国势力的武装干涉和进攻的胜利。但它不符合和平经济建设的需要,不符合客观经济发展规律。

2、新经济政策:

1)背景:国内战争的结束,实行新经济政策。把社会主义同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直接联系起来。2)主要内容:允许多种经济并存(新的特点),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3)作用: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是列宁建设社会主义思想的一大转变,对小农占优势的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二、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

当资本主义世界陷入经济危机困境时苏联经济却迅速发展,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欧洲第一,世界第二。苏联由一个经济落后的农业国,发展成为世界一流的工业强国,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三、斯大林模式:

1、形成标志: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制定,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也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的建立。

2、斯大林模式的内容: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3、评价斯大林模式:

1)积极作用:在一定历史阶段发挥过积极作用,使苏联跻身于工业化国家的行列,为后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2)消极作用:①政治上,党政不分,苏维埃变成徒有虚名的机构,民主与法制匮乏,个人崇拜和家长制作风盛行;②经济上,排斥市场调节和价值规律,用行政手段来干预经济,造成经济部门发展的严重失调和农业长期停滞不前等问题。总而言之,斯大林模式阻碍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充分发挥。

四、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

1、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①直接原因:人民的消费能力不足导致生产相对过剩;

②根本原因: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2、首先爆发的国家:美国,然后迅速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3、经济危机的特点:①持续时间长;②影响范围广;③破坏性大 4、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沉重打击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引发各国国内的政治和社会危机;加剧各国之间的矛盾与冲突,西方世界面临新的变革与动荡。

5、影响最大的国家:美国、德国

6、为摆脱经济危机各国选择的道路:美国“罗斯福新政”;德国和日本走上法西斯道路。

五、罗斯福新政

1、背景:严重的经济危机引起政治危机,资本主义各国社会矛盾尖锐,政局动荡,各国资产阶级纷纷寻找出路。

2、目的:为了消除经济危机 时间:1933年

3、新政的主要内容:①财政方面:政府大力整顿银行,恢复银行信用;②工业方面:实行产业复兴法,筹划大规模的公共工程的兴建,刺激消费和生产;③农业方面:缩减农业产量,补偿农民的损失,复兴农业。

4、特点(手段):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新”的地方)

5、新政的中心措施:对工业的调整。制定《产业复兴法》(《全国工业复兴法》,是新政的核心和基础),以防止出现盲目竞争引起的生产过剩,加强政府对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控制与调节。

6、评价罗斯福新政:①取得了显著成效,使美国度过了危机,经济缓慢恢复,人民生活得到改善。②是美国资本主义的一次自我调节,开创了资产阶级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生活的先河。③进一步提高了美国国家资本主义的垄断程度,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④但由于产生危机的根源依然存在,它不能化解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矛盾,也无法使美国避免新的危机。

7、新政的实质:是一种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

8、新政的局限性:没有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

六、《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

1、目的:彻底打败法西斯

2、时间:1942年1月 参加国:美中苏英等26国 地点:华盛顿

3、内容:签字各国保证竭尽全力,互相合作,彻底打败德、意、日三国轴心,决不单独与敌人停战或媾和。

4、意义: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正式形成;壮大了反法西斯国家的力量,鼓舞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斗志,为最终打败法西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七、雅尔塔会议

1、目的:为了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解决战后问题。

2、时间:1945年2月 参加国:苏、美、英 地点:苏联的雅尔塔

3、内容:①分区占领德国,彻底摧毁军国主义和纳粹制度;②战后成立联合国;③苏联在结束欧战的三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等。

4、影响:①对协调盟国战胜德日法西斯的步伐,以及建立联合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②实际上也划分了战后世界的势力范围,战后出现的两极格局,主要就是通过雅尔塔会议确立的。

八、欧洲联盟(世界上最大的区域性经济体)

1、成立目的:为了自身的安全和利益,提高国际地位,西欧各国之间联系日益密切,逐渐走向联合。

2、成立时间: 1)20世纪60年代 欧洲共同体

2)1993年 西欧国家在欧洲共同体的基础上成立了欧洲联盟,简称欧盟

3、相关政策:①各国将使用单一的货币——欧元;②成员国内部人员、资本和货物可以自由流通,不同国家的人可以自由地在任何一个成员国工作、学习或居住;③力求在外交和国家安全等方面步调一致,“用一个声音说话”。

4、作用:促进了西欧经济发展;提高了欧洲在国际上的地位和作用;③欧洲正朝着经济政治一体化目标迈进。

九、战后日本成为资本主义经济强国

1、崛起的原因:①二战后,美国在日本推行非军事化政策,进行经济扶持;②日本政府制定经济政策,引进国外先进的科技;③日本重视教育,实行贸易立国和科技立国政策。

2、地位:20世纪70年代初,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号资本主义经济大国。

十、美苏冷战:二战以后,雅尔塔体系取代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开始标志:杜鲁门主义(1947年,美国政府出台的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

2、美苏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杜鲁门主义”标志着美苏冷战的正式开始,美国经济上推行援助西欧的“马歇尔计划”,军事上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北约)。苏联则针对性地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华约)与之对抗。随着美苏为首的两大对峙的军事集团出现,世界两极格局(雅尔塔体系)形成。

3、冷战的本质:“遏制”共产主义和干涉别国内政

4、冷战结束的标志:1991年底苏联解体

5、两极格局: 1)北约组织:标志着资本主义阵营的成立 2)华沙组织:标志着社会主义阵营的成立

3)两极格局形成的标志: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成立 4)两极格局结束的标志:1991年底苏联解体

十一、经济全球化

1)经济全球化的原因(也是全球化的趋势):①高科技的迅速发展(根本原因),尤其是交通与交往手段的发展,大大缩短了世界各地的时间和空间距离,世界各国的联系日益密切,为全球范围的经济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②国际资本流动加剧,全球性经济组织和区域性经济集团以及跨国公司进一步发展;③冷战结束后,国际形势趋于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发展趋势。

2)经济全球化的表现:①世界贸易组织、欧洲联盟、亚太经合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等国际和区域性经济

组织相继建立;②国际贸易大幅增长,国际巨额资本流动加速;③各国经济越来越成为一个整体。

3)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为什么经济全球化会带来机遇和挑战?)经济全球化必然给世界各国带来机遇和挑战。①利(机遇):有利于商品和资本的流动,有利于高新技术的扩散和推广,有利于世界各国发挥自身优势,参与国际分工,开拓国际市场,还可以带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实现经济发展的追赶或超越。②弊(挑战):由于经济全球化的“游戏规则”是由发达国家制定的,它必然存在许多不公正、不合理的方面。同时,发展中国家由于科技水平和经济实力相对较弱,在国际竞争中常常处于不利境地;进一步增加了国际经济风险。(十六字景象:强国主导,受益不均;相互依存,相互竞争。)

十二、第三次科技革命

1、时间:20世纪四五十年代。

2、国家:起源于美国的新科技革命。

3、主要标志:原子能、航天航空技术、电子计算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核心,1945年底世界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在美国诞生)、生物工程(核心是基因工程,其中克隆技术尤为引人注目)。

2、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1)科技发展、更新和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加快。2)科技渗透性加强。3)使用高科技的领域日益广泛。4)新的科技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作用日益重要。

3、影响:推动社会生产力的空前发展,引起了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人类开始进入信息化时代。

第三篇:九年级历史复习提纲

复习是对前面已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再加工,并根据学习情况对学习进行适当调整,为下一阶段的学习做好准备。,而历史科目作为记录我国及国外历史的文化载体,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去记住过去这段屈辱历史和提起民族自信,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九年级历史复习提纲,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九年级历史复习提纲

1、公元前4300年,位于西亚 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 流域南部的 苏美尔文明是世界最早产生的文明之一;公元前3000年左右,苏美尔人创造了楔形文字。

2、公元前1894年,阿摩利人建立古巴比伦王国。第六代国王汉谟拉比颁布世界上第一部体系完备的成文法典——《汉谟拉比法典》,法典由前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组成,法典旨在维护奴隶制的等级制度。

3、古埃及兴起于尼罗河流域,公元前3100年,埃及形成统一的国家,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是法老;金字塔是法老的坟墓,因形似汉字“金”字而得名;最大的金字塔是胡夫金字塔,在它不远处矗立着狮身人面雕像斯芬克斯。金字塔体现了埃及人高超的建筑艺术和卓越的聪明才智,象征着古代埃及的高度文明。

4、古印度文明起源于印度河和恒河流域,印度河流域的早期文明大约存在于公元前2300-前1750年,典型代表是公元前2300年出现的哈拉帕文化。

5、公元前2000-前1600年,雅利安人建立了新的国家,并确立的森严的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种姓制度第一等级是婆罗门,即僧侣贵族;第二等级刹帝利,即武士,掌握军政大权;第三等级是吠舍,从事农业、牧业和商业;第四等级是首陀罗,多为非雅利安人。种姓制度阻碍了社会不同等级间的自由流动,严重束缚印度社会发展的活力。

6、佛教起源于古印度,创世人乔达摩·悉达多,被人们尊为释迦牟尼。佛教教义:反对种姓制度,主张“众生平等”。汉代时佛教传入中国。古中国起源于黄河和长江流域。

7、希腊是西方文明发源地,罗马是希腊文明的继承者。奥林匹克运动会起源于古希腊。

8、在希腊众多的城邦之中,雅典以其经济文化的繁荣闻名于世,而更令雅典人引以为豪的则是他们的民主政治。

9、伯里克利主政时期,雅典民主政治达到极盛。除十将军的职位外,雅典各级官职,经由抽签的方式向所有公民开放。由雅典公民组成的公民大会是城邦最高的权力机构。雅典甚至为担任公职和参与政治事务的公民发放津贴。

10、雅典的民主也有局限性。广大妇女和外邦人不能享有雅典的民主权利,奴隶毫无疑问也被排除在外。尽管如此,雅典的民主政治依然是古代社会的一个光辉典范,为后世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政治遗产。

11、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于公元前334年春天率领希腊联军东征,灭亡了领土范围包括埃及和巴比伦在内的波斯帝国,一直进军到了印度河流域,建立了一个以巴比伦城为中心,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亚历山大帝国。

12、亚历山大的东征使东方人民饱受战争之苦,但是客观上促进了希腊文明与东方诸文明的交流和融汇,具有划时代意义。

13、帕特农神庙是古希腊大型建筑的重要代表,是雅典卫城现存规模最大的古建筑,至今仍然是雅典市的地标与旅游胜地。

14、古希腊哲学家的三位著名代表人物是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15、继东地中海世界的希腊文明之后,罗马文明兴起于西地中海世界的意大利半岛。

16、公元前510年,罗马人建立了罗马共和国。公元前146年,经过三次“布匿战争”,罗马消灭了西地中海世界的另一强国迦太基,开始走上称霸地中海之路。

17、公元前27年,罗马的屋大维,创立了“元首制”,罗马帝国建立。屋大维本人获得了“奥古斯都”的尊号。罗马帝国进入了一个持续两百年之久的“罗马和平”时期。

18、jtj大约产生于公元1世纪中叶,最早出现在罗马统治下的巴勒斯坦地区犹太下层群众中间。jtj的经典为《圣经》。早期jtj提倡平等、博爱和互助,鄙视富人权贵等,后逐渐承认现存社会制度和秩序的合理性。

19、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个部分,其中西罗马帝国的首都依然是罗马城。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

20、古罗马的建筑以圆形竞技场和万神殿最为著名。

21、古罗马人以崇尚法制而闻名于世。罗马法对今日西方国家的法律体系有重要影响。罗马现存最古老的一部成文法典是《十二铜表法》。

22、我们现在使用的公历是太阳历,是古埃及人创制的。公元前46年,罗马的统治者恺撒对其作了修改,制定了儒略历。

23、330年,君士坦丁将帝国首都迁移到 君士坦丁堡。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东罗马帝国以君士坦丁堡为首都,因首都旧名为拜占庭,帝国也被后人称为拜占庭帝国。

24、查士丁尼是拜占庭帝国早期极有作为的皇帝,他统治时期被称为拜占庭历史上第一个“黄金时代”。529年颁布的《查士丁尼法典》,包括先前罗马法律,对欧洲其他地区以及后世的立法都有深远影响。

25、拜占庭帝国作为古代希腊罗马文明的继承者,保存了它们的文化遗产,并且兼容并包了jtj文明和东方文明的诸文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明体系。拜占庭文化对阿拉伯文明、斯拉夫文明 和西欧文艺复兴都有重要的影响。

26、481年,日耳曼人的一支——法兰克人首领克洛维建立法兰克王国。800年,查理被罗马教皇加冕为皇帝,由此被后人称作查理大帝或查理曼。

27、843年,查理的三个孙子签订《凡尔登条约》,三人分别获得了帝国的西部、中部和东部地区,由此奠定了日后法兰西、意大利、德意志三个国家的雏形。

28、392年,jtj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西欧教会以罗马主教为核心,逐渐形成教皇体制。此后教皇不断干涉西欧各国世俗君主的政治事务,夺取他们的利益,由此引发了教权与王权的激烈冲突和斗争。直到14世纪,教皇势力开始衰落,标志性事件是“阿维农之囚”。

29、西欧中古社会的基础是庄园,在内部结构上,分为领主自营地和农奴份地两部分。早期采用的劳役地租的剥削方式。它是一个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体。

30、西欧城市兴起于10世纪前后,在地中海地区的意大利发展起来。如威尼斯、热那亚、米兰和佛罗伦萨等。城市兴起后,中古的市民阶层逐渐形成。

31、西欧城市为获得自治和自由,一般以赎买为手段,购买自治特许状,或者发动武装斗争。

32、在西欧古老的大学中,以法国的巴黎大学和英国的牛津大学最为著名。

33、伊斯兰教的创立:时间---7世纪初;地点(圣地)---麦加;人物---穆罕默德;

经典——《古兰经》。教义---宣称自己是真主安拉的使者和最后的先知,号召信仰唯一的神——安拉,反对多神崇拜。信仰伊斯兰教的人通称“穆斯林”。

34、622年,穆罕默德出走麦地那,在那里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伊斯兰政权。622年被定为伊斯兰教教历元年。

35、通过传播伊斯兰教,穆罕默德把一盘散沙的阿拉伯各部落统一为一个强大的民族,完成了传播宗教信仰和建立统一国家的双重使命。

36、穆罕默德去世后,阿拉伯人经过一系列大规模的征服与扩张,建立起了一个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阿拉伯帝国。1258年,西征的蒙古军队攻陷帝国首都巴格达,阿拉伯帝国灭亡。

37、阿拉伯帝国在文学、科学、建筑和艺术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

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主要中心有巴格达、开罗和科尔多瓦。

《天方夜谭》又名《一千零一夜》,是一部杰出的阿拉伯民间故事集。

清真寺是阿拉伯建筑艺术的典型代表。著名的清真寺,有麦加清真寺、伊斯坦布尔蓝色清真寺和科尔多瓦清真寺。

38、日本的大化改新:

⑴时间:646年 ⑵变法者:日本孝德天皇任用从中国归来的留学生

⑶目的:维护统治⑷内容:①在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体制,中央设二官八省,地方设国、郡、里;②在经济上,施行“班田收授法”;实行租庸调制度,统一租税。

⑸性质:一场古代日本学习和模仿中国隋唐的政治经济制度为主要内容的改革。

⑹意义:使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39、幕府政治又被称为武家政治,在这种政治形态中,以将军为首的武士政权与天皇为首的朝廷并存,但其实际权力远远超过朝廷。始于1192年镰仓幕府建立;1603年,德川家康重新建立了统一的武家政权江户幕府。1867年,德川庆喜还政于天皇,幕府时代宣告结束。

40、14——17世纪的欧洲是“人”和“世界”被发现的时代,这里的“两个发现”是指文艺复兴和新航路的开辟。

41、文艺复兴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直接原因是教会对人们思想的禁锢。文艺复兴运动14世纪兴起于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的核心是人文主义。

42、文艺复兴运动是新兴资产阶级通过弘扬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方式,反对教会宣扬的陈腐学说而发起的一场崭新的、促使人们思想解放的文化运动。

43、文艺复兴运动从实质来看是一种资产阶级文化的兴起;从性质上来说它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

44、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的先驱是——但丁,但丁被誉为“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但丁创作的《神曲》被认为是欧洲开始从中世纪向近代社会过渡的标志。

45、达·芬奇是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多才多艺的“文化巨人”,他最大的成就是绘画,代表作有《蒙娜丽莎》和《最后的晚餐》。

46、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位文学巨匠,其作品代表了当时文学的最高成就,其中《奥赛罗》《李尔王》《哈姆雷特》《麦克白》被称为“四大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仲夏夜之梦》等也是他流传至今的名剧。

47、新航路开辟的根本原因是商品经济的发展,直接原因是奥斯曼土耳其帝国阻碍了东西方贸易。

48、欧洲航海家开辟新航路的目的是到海外获取黄金;而在此之前的明朝郑和七次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宣扬明朝国威。

49、15——17世纪,欧洲许多冒险家多次进行海外探险。1492年,哥伦布横渡大西洋,开辟了通往美洲的新航路。1519——1522年,麦哲伦的船队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证明了地圆学说的正确性。

50、最早开辟新航路的国家是——葡萄牙和西班牙。

51、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是:(1)最重大影响:把世界各个地区联系起来,打破了以往世界各个地区相互隔绝和孤立发展的局面;(2)消极影响:一场持续了数百年的殖民掠夺、殖民扩张和侵略活动开始了,造成了亚非拉地区的落后。

52、“三角贸易”的目的是补充和增加美洲殖民地的劳动力。“三角贸易”路线是欧洲——非洲——美洲——欧洲,受害最大的是非洲,获利最大的是欧洲,具有悲惨性和血腥性的贸易航程是非洲——美洲。

53、“三角贸易”的影响:它是欧美殖民宗主国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来源之一,它使非洲大陆失去大量人口,社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

54、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是: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1638年,苏格兰人民起义,成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导火线;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的标志是——1640年,新议会的召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的标志是1688年,“光荣革命”。

55、1649年1月30日,英国国王查理一世在王宫广场被送上了断头台,斯图亚特王朝被推翻,革命进入高潮。此后,英国经历了短暂的共和时期。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查理二世恢复了封建专制统治,詹姆士二世恢复了天主教活动。

56、1689年,英国议会在伦敦召开会议,制订并批准了一个著名的法律文件——《权利法案》,对国王的权力进行了严格限制,确定了议会拥有最高权力的基本原则,确立了代表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益的政治制度,具有宪法的性质,标志着君主立宪制政体在英国确立起来。

57、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意义?

①资产阶级革命创立了议会权利至上的原则,确立了符合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益的君主立宪制度,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并率先开始了工业革命。②揭开了欧洲和北美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成为世界近代史的开端。

58、美国独立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英国的殖民统治严重阻碍了北美资本主义的发展。

直接原因(导火线):波士顿倾茶事件。

59、美国独立战争开始的标志是——1775年4月,来克星顿的枪声。

60、1775年5月,第二届大陆会议决定组建大陆军,并任命华盛顿为大陆军总司令。

61、1776年7月4日,第二届大陆会议通过由托马斯?杰斐逊起草的《独立宣言》。宣告北美13块殖民地脱离英国独立,标志着美利坚合众国——美国诞生了。

62、《独立宣言》的核心思想是:倡导自由平等的民主原则;成为当时欧洲大陆各国反对封建专制、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的旗帜,被马克思称为“第一个人权宣言”。

63、美国独立战争的转折点是——1777年,萨拉托加大捷。

64、1783年,英美签署《巴黎和约》,英国正式承认美国独立。

65、美国独立战争具有双重性质——既是一次民族解放战争,又是一次资产阶级革命。

66、1787年9月15日,制宪会议通过了《美利坚合众国宪法》,即“1787年宪法”,宪法规定美国是一个联邦制的国家。征税权由联邦政府和州共同享有。在国家权力方面,采用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原则,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1787年宪法”的意义:新宪法使联邦政府的权力大大加强,巩固了北美独立战争的成果,也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这部宪法是世界近代第一部成文的资产阶级宪法。

67、法国大革命的导火线是:“三级会议”的召开;

法国大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是:波旁王朝的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法国大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时代最大、最彻底的革命。

68、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标志着法国大革命爆发。7月14日被定为法国国庆日。

69、1789年,大资产阶级控制的制宪议会颁布了《人权宣言》,成为法国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

70、1792年,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建立。1793年,法国国王路易十六被送上断头台。以罗伯斯庇尔为首的雅各宾派掌权时期,是法国大革命的高潮时期。1794年7月27日的“热月政变”,将罗伯斯庇尔送上了断头台,结束了雅各宾派的统治,标志着法国大革命高潮的结束。

71、1799年11月9日,拿破仑发动“雾月政变”,夺取政权,建立执政府,拿破仑为第一执政。1804年拿破仑加冕称皇帝,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1805年,拿破仑打败了第三次反法同盟,在奥斯特里茨战役中以少胜多,取得重大胜利。1815年6月18日,拿破仑在滑铁卢战役中失败,法兰西第一帝国灭亡。

72、为巩固资产阶级的统治,从1804到1810年间,拿破仑先后颁布了《民法典》、《商法典》和《刑法典》等法律文献,其中最著名的是《民法典》,又称《拿破仑法典》,是资产阶级国家的第一部民法典,它的立法精神和原则为后来许多欧洲国家借鉴和效仿。

73、法国大革命的意义:法国革命彻底摧毁了法国封建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思想广为传播,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74、蒸汽革命也称工业革命,其本质是生产方式的变革,即用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的革命。

75、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是资本主义制度在英国的确立;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的英国,开始于棉纺织业。

76、1765年,纺织工人哈格里夫斯发明了手摇纺纱机,以他女儿的名字命名为“珍妮机”,这是人类第一台真正近代意义上的机器,成为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

77、18世纪七十年代,英国机械师瓦特,制成了改良的蒸汽机,蒸汽机的改良和应用将人类带进了“蒸汽时代”,因此,蒸汽机被看作工业革命的标志。

78、蒸汽机的应用,推动了交通运输工具的发明和改进。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发明了汽船;1814年,英国工程师史蒂芬孙发明了火车机车。从此,铁路交通迅速发展,人类进入了“火车时代”。

79、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新能源是煤;动力机是蒸汽机。

80、工业革命的影响是什么?

使社会生产力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使社会阶级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产生了现代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两个主要的对立阶级;?现代大工厂制度也建立起来,完成了从手工工场向现代大工厂的过渡。

81、欧洲工人觉醒: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82、马克思与恩格斯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部分。

83、《共产党宣言》:1848年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无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更加蓬勃地发展起来。

84、第一国际:1864年成立,原名叫国际工人协会。

85、巴黎公社:1871年3月18日,法国建立的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86、玻利瓦尔:“解放者”;圣马丁“拉丁美洲解放者”。

87、印度民族大起义:1857——1859年,章西女王领导人民反抗英国殖民侵略。

88、重点:《权利法案》、《独立宣言》和《人权宣言》的对比总结

相同点:①都是两国资产阶级在革命中颁布的纲领性文件,表达了资产阶级掌握政权的强烈要求;②都突出地强调保障人的自由和民主权利,都是反封建的;

③都对本国及西方世界民主政治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不同点:①颁布时间不同(《独立宣言》是在革命过程中发表的,《权利法案》是革命结束后通过的);②主要矛头不同,前者指向殖民者英国,后者指向封建国王。

九年级历史复习提纲

第四篇:九年级历史毕业考试复习提纲

九年级历史毕业考试复习提纲

元谋人、北京人的生活时间及地点

河姆渡人、半坡人的生活状况与主要农作物

炎帝、黄帝、尧、舜、禹的传说

夏朝建立的时间及建立者、王位世袭制的出现

商、西周的建立者

春秋时期的主要霸主

战国七雄及形势图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秦统一的时间、秦始皇像及秦朝疆域图

评价秦始皇

陈胜、吴广起义的地点和意义

汉武帝的大一统

丝绸之路

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及形势图

人口南迁和民族交往促进江南开发的史实

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隋唐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

唐太宗和“贞观之治”

女皇武则天

“开元盛世”的基本史实

唐与吐蕃的交往史实

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

辽、宋、西夏、金政权的并立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史实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和忽必烈建立元朝

元朝民族关系的发展

明朝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

郑和下西洋

戚继光抗倭

雅克萨之战

清朝前期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

清朝前期维护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

郑成功收复台湾

清朝疆域图

“闭关锁国”的主要表现及其影响

司母戊鼎图

东汉的《九章算术》

南朝祖冲之推算圆周率

华佗、张仲景、李时珍所处朝代及主要医学成就

《水经注》《齐民要术》《天工开物》的作者及著作类别 都江堰、长城、大运河、赵州桥的修建时间及图

四大发明

汉字的演变

春秋时期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孔子像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主要派别及代表人物

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的时间

唐诗、宋词和明清小说的著名作者及其代表作

《史记》《资治通鉴》的作者和体例

古代书法、绘画、雕塑的主要成就

林则徐虎门销烟及图

鸦片战争爆发的时间和《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及圆明园残迹图

俄国侵占中国北方15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

左宗棠收复新疆

甲午中日战争中邓世昌的主要事迹

中日《马关系约》的主要内容及危害

1900年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

《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洋务派为“自强”、“求富”而创办的主要企业

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及其人物像

1911年武昌起义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陈独秀、胡适

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五四运动的基本史实和五四精神

中共“一大”

创建黄埔军校的重要人物

国民革命军北伐的主要对象和重要战役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的时间

南昌起义的时间和主要领导人

毛泽东和朱德在井冈山会师

中共创建工农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意义

红军长征

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开始了局部抗战

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的意义

1937年日本发动七七事变,中国开始了全民族抗战

南京大屠杀

血战台儿庄和百团大战

中共“七大”的主要内容

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重庆谈判双方的主要代表人物及签定的文件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人民解放战争开始转入战略进攻

三大战役、渡江战役的基本情况及示意图 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

近代状元实业家张謇创办的著名企业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中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的出现

詹天佑、侯德榜的科技成就

魏源、严复的主要思想

科举制度废除的时间

鲁迅、徐悲鸿、聂耳、冼星海的主要文艺成就

新中国成立的时间及开国大典图、毛泽东像

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

黄继光、邱少云的英雄事迹

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意义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

1954年颁布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的标志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严重失误

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的先进人物王进喜、邓稼先、焦裕禄

“文革”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严重灾难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解放了农业生产力

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颁布的重要法律

邓小平理论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邓小平像 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香港、澳门回归的时间及政权交接仪式图

“一国两制”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

人民解放军海军、空军、导弹部队组建的史实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

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及其对会议成功召开的贡献

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979年中美建交

新中国成功研制“两弹一星”

袁隆平培育“籼型杂交水稻”

教育发展在“科教兴国”战略中的地位

中国获得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

新中国体育事业的主要成就

南方古猿的生活时间和地区

三大主要人种

母系氏族社会与父系氏族社会的主要区别

亚非大河流域出现的文明古国

古代埃及的金字塔图

古巴比伦《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现存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古代印度出现了种姓制度

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

罗马共和国建立及被罗马帝国取代的时间

大化改新的基本内容

穆罕默德在麦地那建立政教合一的国家

查理•马特实行采邑制,西欧封建等级制度在此基础上形成基督教是西欧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教会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

拜占廷帝国衰落的原因

希波战争的结果

亚历山大帝国和罗马帝国征战的结果

马可•波罗来华的史实

阿拉伯数字的发明和传播情况

埃及象形文字、两河流域楔形文字

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产生的时间、地点、创立者

古希腊文学名著《荷马史诗》和阿拉伯文学名著《天方夜谭》

阿基米德的主要成就

文艺复兴开始的时间

但丁的《神曲》

哥伦布开辟了通往美洲的新航路

文艺复兴和新航路开辟对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所起的作用

《人权宣言》的基本内容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历史影响

法兰西第一帝国的建立

评价华盛顿

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的时间

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于珍妮机等一系列工作机的发明

瓦特改进蒸汽机及其影响

史蒂芬孙发明火车机车及图

“三角贸易”的基本内容及资本原始积累的野蛮性与残酷性

殖民扩张和掠夺是英国最早成为资本主义工业强国的重要条件之一

玻利瓦尔被誉为“南美解放者”

章西女王的英勇事迹

美国南北战争

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作用

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和作用

英国宪章运动的政治纲领及中心内容

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者及人物像

《共产党宣言》的历史意义

《国际歌》的作者

巴黎公社的革命精神

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的时间

电力的广泛使用,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电灯、电报、电话的发明者

卡尔•本茨发明内燃机和汽车

莱特兄弟发明飞机及图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和影响

《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图

萨拉热窝事件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止时间

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

牛顿、达尔文和爱因斯坦的主要成就

科学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的基本主张

莎士比亚、托尔斯泰的主要作品

《最后的晚餐》和《向日葵》的艺术风格、作者及图

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

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时间、地点、领导人

世界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的重大意义

苏俄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

1922年苏联建立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和经济政治体制上存在的严重弊端

凡尔赛和约、九国公约的基本内容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

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作用

慕尼黑会议

1939年9月德国进攻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德国入侵苏联,第二次世界大战扩大;日本偷袭美国的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进一步扩大

美、苏、英、中等国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建立

雅尔塔会议的主要内容

斯大林格勒战役、诺曼底登陆和柏林战役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作用

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

欧洲联盟的建立时间和性质

20世纪晚期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号经济强国

二战后,欧洲社会主义国家影响较大的改革有苏联的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和匈牙利的卡达尔改革

1991年苏联解体

印度独立后经济发展的成就

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结束了非洲遭受欧洲殖民者长达500年奴役的历史

1999年巴拿马从美国手中收回了巴拿马运河主权

二战后,导致中东地区矛盾复杂的主要因素

冷战政策的含义

霸权主义对人类进步和安全的威胁

世界贸易组织成立及中国加入的时间

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世界政治格局当前处于“一超多强”局面,正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开始时间、主要领域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

德莱塞的著名文学作品

毕加索的名画

美国的好莱坞是世界最著名的影城,奥斯卡奖是世界最有名的电影奖

彭头山遗址、城头山城址的重要发现

龙山县里耶出土大量秦简

四羊方尊的发现地及图

浏阳人谭嗣同为变法献身

邵阳人蔡锷被孙中山称为“再造民国第一人”

湘南暴动、平江起义、桑植起义的主要领导者

红军长征在湖南的史实

日军在湖南的暴行

抗战时期发生在湖南的著名战役

芷江洽降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湖南和平解放的时间和长沙起义的主要领导人

1949年衡宝战役的影响

湘西剿匪的影响

毛泽东、刘少奇、任弼时、贺龙、彭德怀、罗荣桓的籍贯及担任的最高职务

北宋时期湖南的两大著名书院

周敦颐、王船山、魏源的籍贯及主要思想

曾国藩创建湘军

湖南近代教育发展情况

雷锋精神

铜官陶、醴陵瓷的始创时间

国防科技大学研制出巨型银河系列计算机及其意义

湖南师大刘筠教授带领的协作组培育出湘云鲫

湖南江永妇女之间传承使用的女书,是目前发现的唯一女性文字

湖南民族传统节日

明朝李东阳创立茶陵诗派

湖南主要地方剧种名称

著名书法家欧阳询、怀素的籍贯及生活时代

湘潭籍著名画家齐白石被新中国文化部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

第五篇:九年级上册化学复习提纲[模版]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第一节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一、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义 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

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化学变化

颜色改常见现象 物质的状态、形状可能发生变化,可能有发光、放热等现象出现 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并吸热、放热、发光等 本质区别 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质 构成物质的分子是否发生变化

系 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而发生物理变化时不一定同时发生化学变化。

 石墨变金刚石的变化是化学变化。

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指的是物理变化。

二、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定 义 性质 实 例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可以表现出来的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燃点、沸点、熔点、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等 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活泼性、酸性、碱性、毒性等 区 别 这种性质是否需要经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

 氮气和稀有气体可以做保护气。这虽然不包含化学变化,但利用了它们的化学性质(稳定性)。

第二节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一、蜡烛  石蜡不溶于水,石蜡密度小于水。

 蜡烛燃烧时的火焰分三层,包括外焰、中焰和内焰。

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发现两端先碳化,说明外焰温度最高。 点燃蜡烛后,用干冷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烧杯内壁有水珠生成,说明蜡烛燃烧产生水;向烧杯中倒入澄清石灰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蜡烛燃烧产生二氧化碳。 熄灭蜡烛时产生的白烟是凝固的石蜡蒸气。

 蜡烛燃烧的表达式:石蜡+氧气 二氧化碳+水

C25H32+33O2 25CO2+16H2O

二、做“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实验时,最重要的是做对比实验。

第三节

走进化学实验室

一、托盘天平的使用

1.托盘天平的精确度是0.1g,即用天平测量出的物体质量只能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2.托盘天平由托盘、指针、游码、标尺、分度盘和平衡螺母组成。3.物理使用方法(给物体测质量):

a)将天平水平放置,游码放在标尺的零刻度处,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

b)将物放在左盘,砝码放在右盘。砝码必须用镊子夹取(防止砝码生锈造成称量的误差),先加质量大的砝码,后加质量小的砝码,最后移动游码,直到天平平衡为止。

c)记录所加砝码和游码的质量。d)4.a)b)称量完毕后,应把砝码放回砝码盒中,把游码移回0处。化学使用方法(给质量取物体):

将天平水平放置,游码放在标尺的零刻度处,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

如果药品是粉末,在天平左右盘各放一张大小、质量相同的纸。如果药品易潮解或具有腐蚀性,在天平上放玻璃器皿。(可以先放后调平衡,这样就不用记录它们的质量)c)用镊子夹取砝码并放在右盘,移动游码,使天平的读数等于要称量的药品的质量。d)在左盘上添加药品,使天平平衡。如果天平不平衡,只能在左盘添加或减少药品,不能动砝码或游码。

e)称量完毕后,应把砝码放回砝码盒中,把游码移回0处。

5.“左物右码”时,物质的质量=砝码的质量+游码的示数;“左码右物”,物质的质量=砝码的质量-游码的示数。“左码右物”的做法虽然也能称出物质的质量,但是这种做法是错误的。

6.称量干燥的固体物品时,在两边托盘中各放一张大小、质量相同的纸,在纸上称量。潮湿的或具有腐蚀性的药品(如氢氧化钠),放在加盖的玻璃器皿(如小烧杯、表面皿)中称量。

二、仪器的连接

1.把玻璃管插入带孔橡皮塞:先把要插入塞子的玻璃的一端用水润湿,然后稍稍用力转动,使它插入。

2.连接玻璃管和胶皮管:先把玻璃管口用水润湿,然后稍稍用力即可把玻璃管插入胶皮管。3.在容器口塞橡皮塞:应把橡皮塞慢慢转动塞进容器口。切不可把容器放在桌上再使劲塞进塞子,以免压破容器。

4.需要用力的事情都要由右手来做。

三、实验室药品取用规则

1.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2.注意节约药品。应该严格按照实验规定的用量取用药品。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应该按最少量(1~2mL)取用液体。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

3.实验剩余的药品既不能放回原瓶,也不要随意丢弃,更不要拿出实验室,要放入指定的容器内。

四、固体药品的取用

1.固体药品通常保存在广口瓶里。

2.固体粉末一般用药匙或纸槽取用。操作时先使试管倾斜,把药匙小心地送至试管底部,然后使试管直立。(“一倾、二送、三直立”)3.块状药品一般用镊子夹取。操作时先横放容器,把药品或金属颗粒放入容器口以后,再把容器慢慢竖立起来,使药品或金属颗粒缓缓地滑到容器的底部,以免打破容器。(“一横、二放、三慢竖”)4.用过的药匙或镊子要立刻用干净的纸擦拭干净。

五、液体药品的取用

液体药品通常盛放在细口瓶中。广口瓶、细口瓶等都经过磨砂处理,目的是增大容器的气密性。

1.取用不定量(较多)液体——直接倾倒

使用时的注意事项(括号内为操作的目的):

a.细口瓶的瓶塞必须倒放在桌面上【防止药品腐蚀实验台或污染药品】; b.瓶口必须紧挨试管口,并且缓缓地倒【防止药液损失】;

c.细口瓶贴标签的一面必须朝向手心处【防止药液洒出腐蚀标签】;

d.倒完液体后,要立即盖紧瓶塞,并把瓶子放回原处,标签朝向外面【防止药品潮解、变质】。2.取用不定量(较少)液体——使用胶头滴管 使用时的注意事项(括号内为操作的目的):

a.应在容器的正上方垂直滴入;胶头滴管不要接触容器壁【防止沾污试管或污染试剂】; b.取液后的滴管,应保持橡胶胶帽在上,不要平放或倒置【防止液体倒流,沾污试剂或腐蚀橡胶胶帽】;

c.用过的试管要立即用清水冲洗干净;但滴瓶上的滴管不能用水冲洗,也不能交叉使用。3.取用一定量的液体——使用量筒

使用时的注意事项:

a.当向量筒中倾倒液体接近所需刻度时,停止倾倒,余下部分用胶头滴管滴加药液至所需刻度线;

b.读数时量筒必须放平稳,视线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读数时若仰视,则读数偏低;读数时若俯视,则读数偏高——倒液体时仰视,则量取的液体偏多;倒液体时俯视,则量取的液体偏少】。

六、物质的加热

1.使用酒精灯时的注意事项(括号内为操作的目的)a.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防止失火】;

b.绝对禁止用酒精灯引燃另一只酒精灯,应该用火柴点燃【防止失火】;

c.用完酒精灯后,必须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去吹【以免引起灯内酒精燃烧,发生危险】; d.如果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应立刻用湿抹布扑盖。

e.酒精灯内酒精含量不能少于酒精灯容量的1/4,也不能多于酒精灯容量的2/3。2.用于加热的仪器

液体:试管、蒸发皿、锥形瓶、烧杯、烧瓶(使用后三者加热时需要石棉网)。固体:试管、蒸发皿、燃烧匙。

3.给试管加热的注意事项(括号内为操作的目的)

a.试管外壁不能有水【防止试管炸裂】;

b.加热时要有试管夹。夹持试管时,应将试管夹从试管底部往上套,夹持部位在距试管口近1/3处,握住试管夹的长柄,不要把拇指按在短柄上;

c.如果加热固体,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回流到热的试管底部使试管炸裂】;如果加热液体,试管口要向上倾斜,与桌面成45°角。

d.如果加热液体,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防止液体沸腾时溅出伤人】;

e.加热时先预热,使试管在火焰上移动,待试管均匀受热后,再将火焰固定在盛放药品的部位加热【防止试管炸裂】。

f.试管底部不能和酒精灯的灯芯接触【防止试管炸裂】;

g.烧得很热的试管不能用冷水立即冲洗【防止试管炸裂】;

h.加热时试管不要对着有人的方向【防止液体沸腾时溅出伤人】。i.加热完毕时要将试管夹从试管口取出;

七、洗涤仪器

1.洗涤方法:先将试管内的废液倒入废液缸中,再注入试管容积的1/2的水,振荡后把水倒掉,这样连洗几次。如果内壁附有不易洗掉的物质,要用试管刷刷洗。

2.试管刷:刷洗时须转动或上下移动试管刷,但用力不能过猛,以防试管损坏。3.仪器洗干净的标准:洗过的玻璃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时,表示仪器已洗干净。

4.仪器洗干净后,不能乱放,要倒插在试管架上晾干。5.特殊情况

 如果玻璃仪器中附有油脂,先用热的纯碱溶液或洗衣粉洗涤,再用水冲洗。

 如果玻璃仪器中附有难溶于水的碱、碱性氧化物、碳酸盐,先用稀盐酸溶解,再用水冲洗。

八、九、闻气体的方法:用手在瓶口轻轻扇动,仅使极少量的气体进入鼻孔。几种药品的存放

1.白磷放在水中。

有人说因为有水,所以白磷要放在细口瓶中,这是错误的说法。2.浓硫酸、浓盐酸用磨口瓶盖严。浓硝酸用棕色磨口瓶盖严。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浓盐酸、浓硝酸具有挥发性,浓硝酸见光易分解。3.硝酸银溶液存放在棕色试剂瓶中。(硝酸银溶液见光易分解。)

4.固体氢氧化钠、氢氧化钾应密封于干燥容器中,并用橡胶塞密封,不能用玻璃塞。固体氢氧化钠、氢氧化钾具有吸水性,容易潮解。碱能与玻璃反应,使带有玻璃塞的瓶子难以打开。

5.金属钾、钠、钙存放在煤油中。(金属钾、钠、钙非常活泼,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

十、意外事故的处理

1.失火:用湿抹布或沙子盖灭。

2.如果不慎将浓硫酸沾到衣服或皮肤上,应立即用大量水冲洗,然后涂上3%~5%的碳酸氢钠溶液。

稀硫酸沾到衣服或皮肤上也要处理,否则稀硫酸的水分蒸发,会变成浓硫酸。3.如果不慎将碱液滴到皮肤上,要用较多的水冲洗,然后再涂上硼酸溶液。

4.生石灰沾在皮肤上,要先用布擦去,再用大量水冲洗。

十一、留心实验的具体操作和注意事项!考试总有这样一道题:给出几个实验操作的图片,然后辨别正误。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第一节

空气

一、拉瓦锡测定空气成分的实验

二百多年前,法国化学家拉瓦锡通过实验,得出了空气由氧气和氮气组成,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的结论。实验中涉及的化学方程式有:2Hg+O2 2HgO和2HgO 2Hg+O2↑。

二、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

【实验原理】4P+5O2 2P2O5 【实验装置】如右图所示。弹簧夹关闭。集气瓶内加入少量水,并做上记号。【实验步骤】

① 连接装置,并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② 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立即伸入集气瓶中,并塞紧塞子。③ 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

【实验现象】① 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② 放热;③ 冷却后打开弹簧夹,水沿着导管进入集气瓶中,进入集气瓶内水的体积约占集气瓶空气总体积的1/5。

【实验结论】① 红磷燃烧消耗空气中的氧气,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② 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注意事项】

1.红磷必须过量。如果红磷的量不足,集气瓶内的氧气没有被完全消耗,测量结果会偏小。2.装置气密性要好。如果装置的气密性不好,集气瓶外的空气进入集气瓶,测量结果会偏小。

3.导管中要注满水。否则当红磷燃烧并冷却后,进入的水会有一部分残留在试管中,导致测量结果偏小。

4.冷却后再打开弹簧夹,否则测量结果偏小。

5.如果弹簧夹未夹紧,或者塞塞子的动作太慢,测量结果会偏大。

6.在集气瓶底加水的目的:吸收有毒的五氧化二磷。

7.不要用木炭或硫代替红磷!原因:木炭和硫燃烧尽管消耗气体,但是产生了新的气体,气体体积不变,容器内压强几乎不变,水面不会有变化。

8.如果预先在集气瓶内放入氢氧化钠溶液,就可以用木炭或硫代替红磷进行实验。

9.不要用镁代替红磷!原因:镁在空气中燃烧时能与氮气和二氧化碳发生反应,这样不仅消耗氧气,还消耗了氮气和二氧化碳,使测量结果偏大。

三、空气的成分

二氧化碳 0.03%

其他气体和杂质 气体 氮气 氧气 稀有气体 体积分数 78% 21% 0.94% 0.03%

四、混合物和纯净物

混合物 纯净物 定义 特点 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叫混合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叫纯净物。组成混合物的各种成分之间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它们各自保持着原来的性质。

能用化 纯净物可以用化学式来表示。但是,绝对纯净的物质是没有的。常见实例 空气、溶液、合金、铁锈、加碘盐、天然气、自来水、矿泉水等 学式表示的所有物质

冰水混合物、水蒸气、铜锈也是纯净物

五、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1.氮气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的密度略小。

【化学性质】化学性质不活泼,一般情况下不能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动植物呼吸。【用途】① 制硝酸和化肥的重要原料(这一点可以证明空气中含有氮气);

② 用作保护气(焊接金属时作保护气、灯泡充氮延长使用寿命、食物充氮防腐); ③ 医疗上在液氮冷冻麻醉条件下做手术;

④ 超导材料在液氮的低温条件下显示超导性能。2.稀有气体(氦、氖、氩、氪、氙的总称)

【物理性质】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难溶于水。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化学性质】化学性质很不活泼。所以稀有气体又叫做惰性气体。

【用途】① 用作保护气(焊接金属时作保护气、灯泡中充入稀有气体使灯泡耐用); ② 用作光源(如航标灯、强照明灯、闪光灯、霓虹灯等); ③ 用于激光技术;④ 氦气可作冷却剂;⑤ 氙气可作麻醉剂。

六、空气污染和防治

1.空气污染的污染物是有害气体和烟尘。污染源包括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三大有害气体),还包括工业废气等方面。2.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为: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和臭氧等。3.空气污染的危害:造成世界三大环境问题(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酸雨)、损害人体健康、破坏生态平衡、影响作物生长、破坏生态平衡等。

4.防治空气污染:加强大气质量监测;改善环境状况;减少使用化石燃料;使用清洁能源;积极植树、造林、种草;禁止露天焚烧垃圾等。

七、绿色化学

绿色化学又称环境友好化学,其核心是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上消除污染。

绿色化学的主要特点是:

① 充分利用资源和能源,采用无毒、无害的原料;

② 在无毒、无害的条件下进行反应,以减少向环境排放废物;

③ 提高原子的利用率,力图使所有作为原料的原子都被产品所消纳,实现“零排放”; ④ 生产有利于环境保护、社区安全和人体健康的环境友好的产品。

第二节

氧气

一、氧气的性质

【物理性质】密度略大于空气的密度。不易溶于水。气态的氧是无色无味的,液态氧和固态氧是淡蓝色的。

【化学性质】氧气化学性质比较活泼。氧气具有助燃性和氧化性。

二、氧气的检验方法:把一根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如果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证明是氧气。

三、物质 木炭 光 氧气与常见物质发生的反应 反应现象 化学方程式(表达式)

① 木炭在空气中燃烧时持续红热,无烟无焰;木炭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并发出白磷 产生大量白烟、放热 4P+5O2 2P2O5 ② 放热、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C+O2 CO2 硫 ① 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 ② 放热、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S+ O2 SO2 氢气 ① 纯净的氢气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 ② 放热、生成能使无水硫酸铜变蓝的液体 2H2+O2 2H2O

铁 铁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热,生成黑色固体 铝

镁 铜

3Fe+2O2 Fe3O4 铝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放热,生成白色固体 4Al+3O2 2Al2O3 铝在空气中与氧气反应,表面形成致密的氧化膜 4Al+3O2=2Al2O3 镁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放热、生成白色粉末 2Mg+O2 2MgO 红色的固体逐渐变成黑色 2Cu+O2 2CuO 汞 银白色液体逐渐变成红色 2Hg+O2 2HgO 一氧化碳 产生蓝色火焰,放热,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2CO+O2 2CO2 甲烷 产生明亮的蓝色火焰,放热,产生能使无水硫酸铜变蓝的液体,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CH4+2O2 CO2+2H2O 蜡烛

四、火焰发出白光,放热,产生能使无水硫酸铜变蓝的液体,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石蜡+氧气 水+二氧化碳 探究实验 浊的气体

1.木炭燃烧实验

【实验操作】用坩埚钳夹取一小块木炭,在酒精灯上加热到发红,插入到盛有集气瓶的氧气中(由瓶口向下缓慢插入),观察木炭在氧气里燃烧的现象。燃烧停止后,取出坩埚钳,向集气瓶中加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荡,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木炭在空气中燃烧时持续红热,无烟无焰;在氧气中燃烧更旺,发出白光。向集气瓶中加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后,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化学方程式】C+O2 CO2 【注意事项】木炭应该由上向下缓慢伸进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原因:为了保证有充足的氧气支持木炭燃烧,防止木炭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使木炭熄灭,确保实验成功。

2.硫燃烧实验

【实验操作】在燃烧匙里放少量硫,在酒精灯上点燃,然后把盛有燃着硫的燃烧匙由上向下缓慢伸进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分别观察硫在空气中和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

【实验现象】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化学方程式】S+ O2 SO2 【注意事项】在集气瓶中加入少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可以吸收有毒的二氧化硫,防止造成空气污染。

3.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

【实验操作】把光亮的细铁丝盘成螺旋状,下端系一根火柴,点燃火柴,待火柴快燃尽时,由上向下缓慢插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集气瓶底部要先放少量水或铺一薄层细沙)。【实验现象】细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一种黑色固体。【化学方程式】3Fe+2O2 Fe3O4 【注意事项】

① 用砂纸把细铁丝磨成光亮的银白色,是为了除去细铁丝表面的杂质。② 将细铁丝盘成螺旋状,是为了增大细铁丝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③ 把细铁丝绕在火柴上,是为了引燃细铁丝,使细铁丝的温度达到着火点。

④ 待火柴快燃尽时才缓慢插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是为了防止火柴燃烧时消耗氧气,保证有充足的氧气与细铁丝反应。

⑤ 由上向下缓慢伸进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是为了防止细铁丝燃烧时放热使氧气从集气瓶口逸出,保证有充足的氧气与细铁丝反应。

⑥ 集气瓶里要预先装少量水或在瓶底铺上一薄层细沙,是为了防止灼热的生成物溅落使集气瓶瓶底炸裂。

五、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

1.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

2.分解反应: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叫做分解反应。3.化合反应的特点是“多变一”,分解反应的特点是“一变多”。

六、氧化反应

1.氧化反应:物质跟氧发生的反应属于氧化反应。它不属于基本反应类型。2.氧化还原反应与四大基本反应的关系:

3.氧化反应包括剧烈氧化和缓慢氧化。

剧烈氧化会发光、放热,如燃烧、爆炸;缓慢氧化放热较少,但不会发光,如动植物呼吸、食物的腐败、酒和醋的酿造、农家肥料的腐熟等。

第三节

制取氧气

一、气体制取装置 1.气体发生装置

 加热固体制备气体的装置(见上图①)

 反应物和反应条件的特征:反应物都是固体,反应需要加热。 装置气密性的检查方法:将导气管的出口浸没在水中,双手紧握试管。如果水中出现气泡,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原理:气体的热胀冷缩) 加热时的注意事项:  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 绝对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引燃另一只酒精灯。

 禁止用嘴吹灭酒精灯。加热结束时,酒精灯的火焰应该用灯帽盖灭。 铁夹应夹在试管的中上部,大约是距试管口1/3处。

 药品要斜铺在在试管底部,便于均匀受热。 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回流热的试管底部使试管炸裂。 试管内导管应稍露出胶塞即可。如果太长,不利于气体排出。

 停止反应时,应先把导管从水槽中移出,再熄灭酒精灯,防止水槽中的水被倒吸入热的试管中,使试管炸裂。

 选择装置时,要选择带有橡皮塞的弯管。 固液混合在常温下反应制备气体的装置(见上图②)

 反应物和反应条件的特征:反应物中有固体和液体,反应不需要加热。 装置气密性的检查方法:在导管出口处套上橡皮塞,用弹簧夹夹紧橡皮塞,从漏斗中加水。如果液面稳定后水面不下降,则表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 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a)(b)(c)(d)四种装置。 装置(a)的特点:装置简单,适用于制取少量的气体;容易造成气体泄漏,增加药品不太方便。 装置(b)的特点:便于随时添加药品。

 装置(c)的特点:可以控制反应速率。 装置(d)的特点: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希望停止反应时,用弹簧夹夹住橡皮管。这时由于试管内的气压大于外界大气压,试管内的液面会下降)

 如果使用长颈漏斗,注意长颈漏斗的下端管口应插入液面以下,形成液封,防止生成的气体从长颈漏斗逸出。使用分液漏斗时无需考虑这个问题。 选择装置时,要选择带有橡皮塞的直管。(a)装置使用单孔橡皮塞,(b)(c)(d)装置使用双孔橡皮塞。 固体药品通过锥形瓶口加入,液体药品通过分液漏斗加入。2.气体收集装置  排水法收集气体的装置(见右图)

 适用情况:收集的气体不溶或难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 注意事项:

 集气瓶中不能留有气泡,否则收集到的气体不纯。

 应当等到气泡连续均匀地放出后再收集气体,否则收集到的气体不纯。 在气泡连续均匀放出之前,导气管管口不应伸入到集气瓶口。 如果瓶口出现气泡,说明气体收集满。 如果需要较干燥的气体,请不要使用排水法。

 气体收集完毕后,要在水下把玻璃片盖在集气瓶口上,否则收集到的气体不纯。 收集完毕后,如果收集的气体的密度比空气大,集气瓶口应该朝上;如果收集的气体的密度比空气小,集气瓶口应该朝下。 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气体的装置(见右图) 适用情况:气体密度大于空气(相对分子质量大于29),且不与空气中的成分反应。 要求:导管伸入集气瓶底,以利于排净空气。 密度和空气接近的气体,不宜用排空气法收集。    暂存气体时,只需将集气瓶正放在桌面上,盖上毛玻璃片就可以了。

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气体的装置(见右图)

适用情况:气体密度小于空气(相对分子质量小于29),且不与空气中的成分反应。要求:导管伸入集气瓶底,以利于排净空气。

 密度和空气接近的气体,不宜用排空气法收集。 暂存气体时,需要盖上毛玻璃片并将集气瓶倒放在桌面上。

 导气管属于发生装置。把导气管画在收集装置中,是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

二、实验室制取氧气

1.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 反应原理:2KMnO4 K2MnO4+MnO2+O2↑

 发生装置:由于反应物是固体,反应需要加热,所以选择加热固体制备气体的装置。 收集装置:由于氧气不易溶于水,且不与水发生化学反应,所以可以选择排水法收集气体的装置。

由于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且不与空气中的成分发生化学反应,所以可以选择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气体的装置。

 步骤:

① 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② 装:将高锰酸钾装入干燥的试管,并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并用带导管的橡皮塞塞紧试管。

③ 定: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

④ 点:点燃酒精灯,试管均匀受热后,就使酒精灯固定在试管底部加热。⑤ 收:根据所选的收集装置来确定气体的收集方法。

⑥ 移:把导管移出水槽。

⑦ 熄:熄灭酒精灯。 验满:(用排水法收集)如果集气瓶口有气泡出现,说明气体收集满了。

(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如果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氧气收集满了。

 检验: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到集气瓶内,如果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是氧气。 注意事项:

◆ 停止反应时,应先把导管从水槽中移出,再熄灭酒精灯,防止水槽中的水被倒吸入热的试管中,使试管炸裂。

◆ 加热高锰酸钾时,试管口要放一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被吹入导管,使导管堵塞。◆ 棉花不要离高锰酸钾太近,否则会导致发生装置爆炸。

2.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  反应原理:2H2O2 2H2O+O2↑(催化剂可换成硫酸铜溶液)

 发生装置:由于反应物是固体和液体,反应不需要加热,所以选择固液混合在常温下制取气体的装置。

 收集装置:由于氧气不易溶于水,且不与水发生化学反应,所以可以选择排水法收集气体的装置。

由于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且不与空气中的成分发生化学反应,所以可以选择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气体的装置。 验满:(用排水法收集)如果集气瓶口有气泡出现,说明气体收集满了。

(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如果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氧气收集满了。 检验: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到集气瓶内,如果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是氧气。 不能用加热过氧化氢溶液的方法制取氧气!因为加热过氧化氢溶液时,过氧化氢分解产生的氧气和水蒸气一起逸出,水蒸气的干扰会使带火星的木条不能复燃。

3.加热氯酸钾制取氧气  反应原理:2KClO3 2KCl+3O2↑  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和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装置相同。

 验满:(用排水法收集)如果集气瓶口有气泡出现,说明气体收集满了。

(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如果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氧气收集满了。 检验: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到集气瓶内,如果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是氧气。

三、催化剂

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叫做催化剂。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叫催化作用。催化剂只能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不能改变化学反应的产率。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不改变,其反应过程中有可能改变。

不同的化学反应有不同的催化剂,同一化学反应也可能有几种催化剂。生物体内的酶属于催化剂。

四、氧气的工业制法

实验室制取氧气属于化学变化,工业制取氧气属于物理变化,这是二者的根本区别。空气中约含21%的氧气,是制取氧气的廉价易得的原料。第一种制法(分离液态空气法):在低温、加压的条件下,气态空气变为液态。由于液态氮的沸点比液态氧的沸点低,在-196℃的情况下,液态氮蒸发,剩下的就是液态氧。通常我们把氧气贮存在蓝色的钢瓶里。

第二种制法:利用膜分离技术,在一定压力下,让空气通过具有富集氧气功能的薄膜,可得到含氧量较高的富氧空气。

第三单元

自然界的水 第一节

水的组成

一、水的物理性质

纯净的水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的液体。在101kPa时,水的凝固点是0℃,沸点是100℃,4℃时密度最大,为1g/mL。

二、水的电解实验(实验装置如右图)【实验现象】

① 通电后,电极上有气泡产生。通电一段时间后,两个试管内汇集了一些气体,与正极相连的试管内的气体体积小,与负极相连的试管内的气体体积大,体积比约为1:2,质量比约为8:1。

② 与正极相连的试管内的气体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与负极相连的试管内的气体移近火焰时,气体能够燃烧,火焰呈淡蓝色。

【实验结论】

① 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发生了分解反应,生成氢气和氧气:2H2O 2H2↑+O2↑; ② 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在反应前后,参与反应的元素种类没有变化); ③ 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注意事项】

① 通电时,必须使用直流电。

② 预先在水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钠溶液或稀硫酸可以增强水的导电性。③ 负极产生的是氢气,正极产生的是氧气。

三、第二节

分子和原子

一、分子和原子的异同

分子 原子 定义 性质 联系 区别 备注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质量小、体积小;不断运动;有间隔;同种粒子的化学性质相同。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可以再分。

1.所有金属、稀有气体、金刚石(石墨)和硅是由原子构成的,其他大多数物质物质的分类

是由分子构成的。

2.在受热的情况下,粒子能量增大,运动速率加快。

3.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原因是构成物质的粒子的间隔受热时增大,遇冷时缩小。

4.气体容易压缩是因为构成气体的粒子的间隔较大。

5.不同液体混合后总体积小于原体积的和,说明粒子间是有间隔的。6.一种物质如果由分子构成,那么保持它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分子;如果它由原子构成,那么保持它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原子。

二、验证分子运动的探究实验

【实验操作】如右图,取适量的酚酞溶液,分别倒入A、B两个小烧杯中,另取一个小烧杯C,加入约5mL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C两个小烧杯,烧杯B置于大烧杯外。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烧杯A中的酚酞溶液由上至下逐渐变红。【实验结论】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注意事项】浓氨水显碱性,能使酚酞溶液变红。浓氨水具有挥发性,能挥发出氨气。

三、从微观角度解释问题

1.用分子观点解释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没有新分子生成的变化。(水蒸发时水分子的间隔变大,但水分子本身没有变化,故为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分子本身发生变化,有新分子生成的变化。(电解水时水分子变成了新物质的分子,故为化学变化)

2.纯净物和混合物(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的区别:纯净物由同种分子构成,混合物由不同种分子构成。

3.分子和原子的联系: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同种原子结合成单质分子,不同种原子结合成化合物分子。

4.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

5.化学变化的实质: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分子裂变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形成新物质的分子。

四、物质的组成 1.宏观角度:

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铁是由铁元素组成的。2.微观角度:

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的化学性质由水分子保持)。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

1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铁是由铁原子构成的(铁的化学性质由铁原子保持)。3.水在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氢原子和氧原子。

4.物质、元素用于宏观角度分析问题,分子、原子、离子用于在微观角度分析问题。宏观和微观不可以混淆。

第三节

水的净化

一、水的净化方法

1.过滤:把不溶于液体的固体物质与液体分离。具体操作见“

二、过滤”。2.吸附沉降:常用明矾、活性炭对水中的杂质吸附而沉降。

 明矾是一种常用的净水剂,它溶于水后生成的胶状物可以对悬浮杂质吸附沉降,以达到净水的目的。 活性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可以吸附水中的悬浮物,也可以吸附溶于水的色素和异味。但需要注意的是,活性炭不能吸附钙、镁化合物,活性炭不能降低水的硬度。 活性炭净水器的入水口在净水器的下面,可以使净水效果更好。

3.蒸馏:除去水中可溶性杂质的方法,净化程度相对较高,得到的蒸馏水可以看成是纯净物。

4.杀菌:在水中加入适量的药物进行杀菌、消毒。如漂白粉、氯气(Cl2)、二氧化氯(ClO2)等。净化方法 静置沉淀 ↓ ↓ 高 过滤 吸附 √ × ×

√ √ × 除去不溶于水的杂质 除去可溶于水的杂质 降低水的硬度 √ × × 低

净化程度

蒸馏 √ √ √

5.自来水厂净水时,需要经过沉淀、过滤、吸附、投药消毒的步骤,但是没有蒸馏和煮沸的步骤。在净化水的方法中,只有投药消毒属于化学变化,其余都属于物理变化。

二、过滤(见下图)

【实验器材】带铁圈的铁架台、漏斗、玻璃棒、烧杯 【注意事项】

1.操作时注意“一贴、二低、三靠”。“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用少量水润湿滤纸并使滤纸与漏斗壁之间没有气泡(保证过滤效率)。“二低”:滤纸低于漏斗边缘、滤液低于滤纸边缘(否则被过滤的液体会直接从滤纸与漏斗之间的间隙流到漏斗下的接受器中,使滤液浑浊)。“三靠”:烧杯紧靠玻璃棒(玻璃棒的作用:引流,使液体沿玻璃棒流进过滤器)、玻璃棒紧靠三层滤纸、漏斗下端管口紧靠烧杯内壁(使滤液沿烧杯壁流下,防止滴下的液滴四处迸溅)。过滤时先过滤上层清液,后过滤下层浊液。若先过滤下层浊液,滤纸上将会残留着大量不溶性杂质,再过滤上层清液时,不溶物会阻碍清液的通过,影响过滤速度。

2.如果两次过滤之后滤液仍然浑浊,原因可能是滤纸破损或过滤时液面高于滤纸边缘。

三、硬水的软化

1.硬水: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叫做硬水。软水:不含或含较少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叫软水。

2.硬水和软水的区分方法:分别取少量的软水和硬水于试管中,滴加等量的肥皂水,振荡。有较多泡沫产生的水是软水;泡沫很少,产生浮渣的水是硬水。

3.硬水在加热或长久放置时会有水垢生成,化学方程式为:Ca(HCO3)2=CaCO3↓+H2O+CO2↑

4.硬水的危害:① 用硬水洗涤衣物,既浪费肥皂又洗不干净衣物,时间长了还会使衣物变硬。

② 锅炉用水硬度高了十分危险,因为锅炉内结垢之后不仅浪费燃料,而且会使锅炉内管道

局部过热,易引起管道变形或损坏,严重时还可能引起爆炸。③ 长时间饮用硬水有害健康。

5.硬水的软化方法:煮沸和蒸馏。制取蒸馏水的装置如右图所示。注意:

① 在烧瓶底部要加几粒沸石(或碎瓷片)以防加热时出现暴沸。

② 加热前按照图3连接好装置,使各连接部分严密不透气。

③ 加热烧瓶时不要使液体沸腾得太剧烈,以防液体通过导管直接流到试管里。④ 弃去开始馏出的部分液体,收集到10mL左右蒸馏水时,停止加热。

第四节

爱护水资源

一、水资源现状

1.地球表面约71%被水覆盖着。但淡水只约占全球水储量的2.53%,其中大部分还分布在两极和高山的冰雪及永久冻土,难以利用;可利用的只约占其中的30.4%。2.海水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水(H2O),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元素,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钠元素。

3.我国水资源的现状是分布不均,人均不足。

4.水资源紧张的原因:一方面人类生活、生产的用水量不断增加,另一方面未经处理的废水、废物和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及农药、化肥的不合理施用等造成的水体污染,加剧了可利用水的减少,使原本已紧张的水资源更显短缺。

二、爱护水资源——一方面要节约用水,另一方面要防止水体污染 1.节约用水的一些具体措施: a)b)c)d)提高水的利用效率。

使用新技术,改革工艺和改变习惯。污水处理之后,循环利用。“一水多用”,如使用“中水”(生活污水处理后,达到一定水质标准的非饮用水)洗车、使用淘米水浇花等。

2.防止水体污染的一些具体措施:

a)不使用含磷洗衣粉。

b)工业“三废”要进行综合利用和经处理后再排放。c)农业上提倡使用农家肥,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d)以预防为主,治理为辅。

第五节

氢气 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是相同条件下密度最小的气体。2.化学性质:

a)可燃性:2H2+O2 2H2O 氢气燃烧时发出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并有水珠产生。b)还原性:H2+CuO Cu+H2O 黑色的氧化铜在氢气中加热逐渐变成红色,并有水珠产生。3.实验室制取氢气  反应原理:Zn+H2SO4=ZnSO4+H2↑

 反应物的选择:选用锌粒和稀硫酸。

◆ 不使用稀盐酸,因为:盐酸易挥发,使制得的氢气中含有氯化氢气体。◆ 不用镁是因为反应速度太快,不用铁是因为反应速度太慢。

 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发生装置同分解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收集装置可选择排水法收集气体的装置或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气体的装置。 用排空气法收集氢气时,不能验满!用排水法收集氢气时,如果集气瓶口出现气泡,说明氢气收集满。 在点燃氢气前,一定要检验氢气的纯度。

 可燃性气体的验纯方法:用排水法收集一试管可燃气体,用拇指堵住试管口移近火焰点燃。如果气体较纯,气体将会安静地燃烧,并发出“噗”声;如果气体不纯,会发出尖锐爆鸣声。 如果验纯时发现气体不纯,需要再收集再检验时,必须对试管进行处理(用拇指在试管口堵住一会或更换试管),以免发生爆炸。

 检验:点燃。纯净的氢气能够安静地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而不纯的氢气在燃烧时会发出尖锐的爆鸣声。

4.氢气能源的优点:

① 以水为原料,来源广泛;② 热值高,放热多;③ 生成物是水,毫无污染;④ 可以再生。5.目前氢能源存在的问题:制取成本高、贮存和运输困难。6.氢气被认为是最清洁的燃料。

7.任何可燃气体或可燃的粉尘如果跟空气充分混合,遇火时都有可能发生爆炸。

第四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第一节

原子的构成 1.原子的构成

原子一般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有的原子不一定有中子,质子数也不一定等于中子数。原子的种类由核电荷数(质子数)决定。2.构成原子的各种粒子间的关系

在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由于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的电量相等,电性相反,所以原子整体不显电性。

3.相对原子质量

以一种碳原子(碳12)质量的1/12(1.66×10-27kg)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到的比,作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符号为Ar。相对原子质量是通过比较得出的比值,单位为“1”。

原子中质子和中子的质量接近碳原子质量的1/12,而电子的质量约为质子质量的1/1836,可以忽略不计,所以原子的质量集中在原子核上,即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第二节

元素

1.定义:元素就是具有相同电荷数(即核内电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元素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元素 原子 区别 只表示一类原子的总称;只表示种类,不论个数,是宏观概念 原子是微观概念,既表示种类,又表示数量含义

化学变化中元素种类不变,但形态可能变化 化学变化中,原子种类和数量不变,但最外层电子数可能变化

联系 元素是同一类原子的总称,原子是构成元素的基本单元

2.元素之最

地壳中含量(质量分数)排在前五位的元素:氧、硅、铝、铁、钙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铝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氧 生物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氧 人体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钙

3.元素的分类: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

4.元素符号:元素用元素符号表示。元素符号是用元素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表示的,如果第一个字母相同,则再附加一个小写字母加以区别。

5.元素符号的意义:元素符号不仅表示一种元素,还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如果物质由原子构成,元素符号还可以表示一种物质。

如果元素符号前加上系数,就只表示该原子的个数,只具有微观意义。

如:H表示氢元素、1个氢原子。2H表示2个氢原子。Cu表示铜元素、一个铜原子、金属铜。

6.描述物质宏观组成和微观构成:

① 宏观组成(描述物质的组成时用元素叙述):铁是由铁元素组成的。二氧化碳是由碳元素、氧元素组成的。

② 微观构成(描述物质的构成时用分子、原子、离子叙述)铁是由铁原子构成的。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

(描述分子的构成时用原子叙述)1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1个碳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的。7.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的每一横行叫做一个周期,共7个周期;每一纵行叫做一个族,共16个族。

周期的变化规律:从左到右,原子序数由少变多。除第一周期以外,每一周期都是以金属元素开始,逐渐过渡到非金属元素,最后以稀有气体元素结束,从左到右金属性逐渐减弱。同一周期元素的原子的电子层数相等。

第三节

离子

1.核外电子的排布

在含有很多电子的原子里,电子的能量并不相同,能量高的通常在离核较远的区域运动,能量低的电子通常在离核较近的区域运动,就像分了层一样。这样的运动,我们称为分层运动或分层排布。

现在发现的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最少的有1层,最多的有7层。电子层序数越大,层内电子的能量越大,离原子核距离越远。

规律:① 核外电子总是尽先排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第一层排满才能排第二层,第二层排满才能排第三层。

② 每个电子层最多能容纳2n2个电子(n为层序数,第一层n=1,第二层n=2)。③ 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第一层为最外层时,不超过2个)。2.原子结构示意图:一个氯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如下

3.元素的种类

① 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少于4个(是不稳定结构),在化学变化中易失去最外层电子,而使次外层成为最外层,形成稳定结构。这种性质叫做金属性。② 非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多于或等于4个(是不稳定结构),在化学变化中

易获得电子,而使最外层达到8电子的稳定结构。这种性质叫做非金属性。

③ 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的最外层有8个电子(He为2个),为相对稳定结构。元素类别 最外层电子数 得失电子趋势 性质 结论 金属元素 <4 易失去最外层电子(形成阳离子)易发生化学反应 元素的化学性质由最外层电子数决定。

非金属元素 ≥4(H:1)易获得电子使最外层达到8电子的稳定结构(形成阴离子)

稀有气体元素 应 =8(He:2)

难得失电子(为相对稳定结构)

极难发生化学反4.离子的形成: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叫做离子。

在化学反应中,金属元素原子失去最外层电子,非金属元素原子得到电子,从而使参加反应的原子带上电荷。

带电荷的原子叫做离子。带正电荷的原子叫做阳离子,带负电荷的原子叫做阴离子。阴、阳离子由于静电作用互相吸引,结合形成稳定的、不带电性的化合物。

5.离子内质子数不等于核外电子数,离子的最外层电子一般是8(氢是0)个电子的稳定结构。

原子通过得失电子变成离子,离子也可以通过得失电子变回原子。6.离子符号

离子用离子符号表示:在原子团或元素符号的右上角标出离子所带的电荷的多少及电荷的正负(数字在前,符号在后),当离子所带电荷数为1时,1可以不写。如Na+(钠离子)、Ca2+(钙离子)、H+(氢离子)、Cl-(氯离子)、O2-(氧离子)、OH-(氢氧根离子)等。离子符号表示的意义:Mg2+表示1个镁离子带2个单位的负电荷。2O2-表示2个氧离子。离子符号只有微观含义,没有宏观含义。

7.一定带正电的粒子:质子、原子核、阳离子 一定带负电的粒子:电子、阴离子 不带电的粒子有:中子、原子、分子 8.物质与其构成粒子之间的关系:

① 原子直接构成物质。如汞、金刚石直接由原子构成。

② 金属元素原子和非金属元素原子分别形成阳离子和阴离子。如氯化钠是由氯离子和钠离子构成的。

③ 非金属元素离子和非金属元素离子各提供电子形成共用电子对,结合成分子。如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的。

第四节

化学式与化合价

1.化学式:用元素符号和数字组合来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2.化学式(如H2O)的意义:

表示一种物质(宏观意义)——表示水这种物质;

表示一个分子(微观意义)——表示1个水分子;

表示某物质是由什么元素组成的(宏观意义)——表示水是由氢元素、氧元素组成; 表示某物质是由什么粒子构成(微观意义)——表示水由水分子构成; 表示某物质的分子由什么粒子构成(微观意义)——表示1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3.化学式的写法:

书写化合物的化学式时,首先要弄清以下两点:

① 这种物质由哪种物质组成;

② 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原子个数比是多少。4.化合价:元素化合价是一个原子在化合时表现出来的性质。在元素符号或原子团的上方标出化合价,“+”、“-”写在前,数字写在后。5.化合价的一般规律:

金属元素跟非金属元素化合时,金属元素显正价,非金属元素显负价。氧元素通常显-2价,氢元素通常显+1价。在化合物里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在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0。同一元素在不同物质里可显不同的化合价。在同一种物质里,同一元素也可显不同的化合价(如NH4NO3)。6.根据化合价写化学式:“正价前,负价后,十字交叉右下处,化简才是原子数”。如P2 O5 → P2O5 7.数字的意义:

① 元素符号前的数字表示几个某原子。如2H中的“2”表示2个氢原子。② 化学式前的数字表示几个某分子。如2H2O中的“2”表示2个水分子。

③ 元素符号右下角数字表示一个某分子或离子中有几个某原子。如CO2中的“2”表示1个二氧化碳分子中有2个氧原子。

④ 元素符号右上角的数字表示一个某离子中带几个单位的正或负电荷。如Fe3+中的“3”表示1个铁离子带3个单位的正电荷。

⑤ 元素符号正上方数字表示某元素的化合价。如Fe表示铁元素的化合价是+3。8.根据化学式进行计算(计算时要注意式子的化学意义)1)相对分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和 2)组成元素的质量比=(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 在计算时要注意标清元素的顺序。

3)原子个数之比=(元素质量÷相对原子质量)之比 4)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5)某元素的质量=某化合物的质量×某元素质量分数=

【例】多少吨的氧化亚铁(FeO)中所含铁元素质量和100t中氧化铁所含铁元素的质量相同? 解:设需氧化铁的质量为x。

答:需氧化亚铁的质量为90t。

【注意】列方程时所设未知数不能带有单位。

6)某元素的质量=某混合物的质量×纯度×某元素质量分数 某元素的质量=

【例】现在有一种化肥,主要成分是硝酸铵,测得其含氮量为34.3%(杂质不含氮),求这种化肥的纯度。

解:设该化肥的质量为100g,该化肥的纯度为a%。

答:这种化肥的纯度为98%。

【注意】① 设这种氮肥的质量是为了使方程有化学意义。

② 纯度是百分数,不能小于0%,也不能大于100%。纯度是未知数时,表示纯度的字母后要跟上百分号。

7)有一瓶不纯的硝酸铵(NH4NO3)样品,经分析其中的含氮量为37%,则所含杂质可能是:

A.(NH4)2SO4 B.CO(NH2)2

C.NH4Cl

D.NH4HCO3 【分析】解这道题需要三个要素:最大数、中间数、最小数(指含氮量)。三者之间的关系为:最大数>中间数>最小数。这里的37%是求出的平均含氮量,是中间数。接下来算出NH4NO3中的含氮量:35%。由于35%<37%,所以应该是最小数。

然后算出四个候选答案中每个化合物的含氮量,它是最大数,数值应该大于37%。在这里只有CO(NH2)2的含氮量为46.7%,超过了37%,成为最大值。所以最后答案应该是B。

附表1 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符号和相对原子质量 元素名称

氢 H 1 元素符号

相对原子质量

元素名称

元素符号

相对原子质量元素名称 元素符号

相对原子质量

铝 Al 27 铁 Fe 56 氦 He 4 硅 Si 28 铜 Cu 63.5 碳 C 12 磷 P 31 锌 Zn 65 氮 N 氧 O 14 硫 S 32 银 Ag 108 16 氯 Cl 35.5 钡 Ba 137 氟 F 19 氩 Ar 40 铂 Pt 195 氖 Ne 20 钾 K 39 金 Au 197 钠 Na 23 钙 Ca 40 汞 Hg 201 镁 Mg 24 锰 Mn 35 碘 I

127

附表2 一些常见元素、根的化合价和离子符号 元素和根的名称 元素和根的符号 常见的化合价 素和根的符号 常见的化合价 离子符号 钾 K +1 K+ 氟 F-1 F-钠 Na +1 Na+ 氯 Cl-

1、+

1、+

5、+7 Cl-银 Ag +1 Ag+ 溴 Br-1 Br-铜 Cu +

1、+2 Cu+、Cu2+ 氮 N-

3、+

2、+

3、+

4、+5 钙 Ca +2 Ca2+ 氧 O-2

镁 Mg +2 Mg2+ 硫 S-

2、+

4、+6 S2-钡 Ba +2 Ba2+ 锌 Zn +2 Zn2+ 汞 Hg +2 Hg2+ 铁 Fe +2**、+3 磷 P 碳 C

3、+

3、+5 +

2、+4

离子符号 元素和根的名称 元硅 Si +4

Fe2+、Fe3+ 氢氧根 OH-1 OH-锰 Mn +

2、+

4、+

6、+7 Mn2+ 硝酸根 NO3-1 NO3-铝 Al +3 Al3+ 硫酸根 SO4-2 SO42-氢 H +1 H+ 碳酸根 CO3-2 CO32-铵根 NH4 +1 NH4+ 磷酸根 PO4-3 PO43-* 亚铁指化合价为+2的铁元素,亚铜指化合价为+1的铜元素。

第五单元

化学方程式

第一节

质量守恒定律

一、探究实验:质量守恒的探究——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 【实验器材】托盘天平(及砝码)、锥形瓶、玻璃棒、气球

【设计实验】① 在底部铺有细沙的锥形瓶中,放入一粒火柴头大小的白磷。

② 在锥形瓶口的橡皮塞上安装一根玻璃管,在其上端系牢一个小气球,并使玻璃管下端能与白磷接触。

③ 将锥形瓶和玻璃管放在托盘天平上用砝码平衡。

④ 取下锥形瓶,将橡皮塞上的玻璃管放到酒精灯火焰上灼烧至红热后,迅速用橡皮塞将锥形瓶塞进,并将白磷引燃。

⑤ 待锥形瓶冷却后,重新放到托盘天平上,观察天平是否平衡。【实验现象】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放出大量的热。天平平衡。【实验结论】反应前各物质的总质量=反应后各物质的总质量。 实验成功的关键:装置的气密性要良好。 玻璃管下端与白磷接触的目的:点燃白磷。

 气球的作用:盛装锥形瓶里受热膨胀的空气和五氧化二磷,避免因锥形瓶内压强过大把瓶子弹开。 没有安装气球的后果:橡皮塞被弹开或炸裂锥形瓶。

 锥形瓶底部不铺上细沙的后果:锥形瓶炸裂。

二、探究实验:质量守恒的探究——铁钉跟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实验器材】托盘天平(及砝码)、烧杯。

【设计实验】① 在100mL烧杯中加入30mL稀硫酸铜溶液,将几根铁钉用砂纸打磨干净,将盛有硫酸铜溶液的烧杯和铁钉一起放在托盘天平上称量,记录所称的质量m1。② 将铁钉浸到硫酸铜溶液中。待反应一段时间后溶液颜色改变时,将盛有硫酸铜溶液和铁钉的烧杯放在托盘天平上称量,记录所称的质量m2。比较反应前后的质量。【实验现象】铁钉表面附着一层红色物质,溶液由蓝色逐渐变成浅绿色。【实验结论】m1=m2。反应前各物质的总质量=反应后各物质的总质量。【化学方程式】Fe+CuSO4=Cu+FeSO4  该装置不用密封,因为参加反应和生成的物质中没有气体。

三、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 质量守恒定律应用于化学变化,不能应用于物理变化。 质量守恒定律说的是“质量守恒”而不是其他方面的守恒。 化学反应中,各反应物之间要按一定的质量比相互作用,因此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不是任意比例的反应物质量的简单加和。 不参加反应的物质质量及不是生成物的物质质量不能计入“总和”中。

四、五、质量守恒的原因:从微观上看,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不变。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 求某个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

计算时要考虑是否有气体参加反应,或者生成物中是否有气体,气体的质量不能遗漏。 推断反应物或生成物的组成(化学式);  判断反应物是否全部参加了反应。

六、化学反应前后:

 一定不变——(宏观)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总质量、元素的种类和质量。一定不变——(微观)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 一定改变——(宏观)物质的种类。一定改变——(微观)分子的种类。 可能改变——分子总数。

七、 ① ② ③ 化学反应类型

四种基本反应类型:

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

分解反应——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

置换反应——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

④ 复分解反应——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反应:物质得到氧的反应属于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物质失去氧的反应属于还原反应。

氧化剂:提供氧的物质

还原剂:夺取氧的物质(常见还原剂:H2、C、CO)

 中和反应: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

第二节

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一、化学方程式:用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叫做化学方程式。

二、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 质的方面:表明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 量的方面:① 各物质间反应时的微粒个数比; ② 各物质间反应时的质量比。质量比等于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与化学计量数乘积的比。所求质量比不用约分。

三、化学方程式的读法(意义):以下面的方程式为例

2H2 + O2 = 2H2O 4 :32 :

 氢气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水。

 每2个氢分子和1个氧分子在点燃的条件下恰好完全反应,生成2个水分子。 每4份质量的氢气和32份质量的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恰好完全反应,生成36份质量的水。

四、书写化学方程式要遵守的原则:① 必须以客观事实为基础; ② 必须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五、写化学方程式时常出现的错误:  不尊重科学实验,随意臆造化学式或事实上不存在的化学反应。 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没有配平或计量数不是最简比。 化学式书写错误。

 写错或漏写反应条件。 错标或漏标“↑”(气体生成符号)、“↓”(沉淀符号)。

“↑”:如果在反应物中没有气体,而生成物中有气体,那么应该在生成气体的化学式后面标“↑”。“↓”:在初中阶段,只有在溶液中发生反应时生成沉淀,才在生成沉淀的化学式后标“↓”。

六、配平:在化学式前填上适当的化学计量数,使式子左、右两边的每一种元素的原子个数都相等。

 一般情况下,可以按照书98页上介绍的“最小公倍数”法配平。 如果化学方程式中有单质,一般留到最后配平。 配平时一般从最复杂的化学式入手。但配平一氧化碳还原金属氧化物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时,一般从一氧化碳入手。

 刚开始配平,可以让化学计量数是分数。配平结束后“=”两边的化学计量数翻倍,全部变为整数即可。 在刚学化学方程式时,要多做一些练习以熟练配平的方法;学过一段时间之后,要试着把常见的化学方程式背下来(有的时候,上课认真听讲、课后认真写作业对背方程式很有帮助)。

第三节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一、例题1:加热分解6g高锰酸钾,可以得到多少克氧气? 解:设生成的O2的质量为x。

答:加热分解6g高锰酸钾,可以得到0.6g氧气。

【注意】如果没有完全反应,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不能代入计算。只有通过相关数据得知反应完全进行(遇到“充分反应”、“恰好完全反应”、“适量”等话语),这些质量才可能有效。

遇到“足量”、“过量”、“一段时间”、“少量”等词语,说明可能不是恰好完全反应。

二、例题2(利用质量守恒定律计算):将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固体30g加热一段时间,发现剩余固体的质量是20.4g,求参加反应的氯酸钾的质量。解:设参加反应的KClO3的质量为x。

答:参加反应的KClO3的质量为24.5g。

【注意】当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不等于反应后物质的质量时,说明有气体逸出。

三、例题3:在做“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中,将8g氧化铜放入试管中,通入足量的氢气并加热一段时间。再次称量固体时,发现剩余固体的质量为7.2g。问生成铜的质量为多少?

解:设生成Cu的质量为x。

参加反应的CuO的质量为

【注意】对于这种题,先要注意(8g-7.2g)并不是生成水的质量,而是参加反应的氧元素的质量。

四、带杂质的计算见第八单元。

五、计算时的常见错误:  未知数带有单位。

 所设物质的质量包含杂质的质量,或者包含未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

 已知物质的质量没有单位。 化学方程式书写错误或者没有配平(这个错误会使计算题的得分降为1,甚至为0)。 关系式中的数据没有与物质的化学式对齐。 步骤不完整、数值计算错误、所答非所问等在其他学科也能犯的错误。

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 第一节

金刚石、石墨和C60

一、“碳”和“炭”的区别:“碳”指碳元素,不是具体指某种物质;而“炭”指具体的、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

二、金刚石、石墨、C60是由碳元素组成的三种不同的单质。所以,在一定条件下,将石墨转化为金刚石的变化是化学变化。

三、金刚石、石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化学式 颜色 形状 硬度 金刚石 C 无色透明 正八面体

导电性 导热性 润滑性 熔点 用途

最硬 无 无 无 高 划玻璃、切割金属、钻

最软之一

优良

好探机钻头、制装饰品等

石墨

深灰色、有金属光泽、不透明 细鳞片状 良好 电极、铅笔芯、润滑剂等

 金刚石是天然存在的最硬的物质。

 无定形碳:由石墨的微小晶体和少量杂质构成,没有固定形状。常见的无定形碳:木炭、活性炭、焦炭、炭黑。

颜色、状态 制法 用途

木炭 灰黑色的多孔性固体 木材隔绝空气加强热 燃料、黑火药、制活性炭、冶炼金属 活性炭 灰黑色多孔颗粒状固体 木炭在高温下用水蒸气处理 净化多种气体和液体、作防毒面具 焦炭 浅灰色多孔性固体 烟煤隔绝空气加强热 冶炼金属 炭黑 极细的黑色粉末 含碳物质不完全燃烧 墨、油墨、油漆、鞋油、燃料等,作橡胶制品的填料  木炭、活性炭具有吸附性(物理性质)。活性炭的吸附性更强。

四、C60分子是一种由60个碳原子构成的分子,它形似足球,这种足球结构的碳分子很稳定。

五、金刚石、石墨、C60性质不同的原因: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六、碳的化学性质  单质碳的物理性质各异,而各种单质碳的化学性质却完全相同  在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 碳具有可燃性:C+O2 CO2(充分燃烧)

2C+O2 2CO(不充分燃烧)

碳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燃烧剧烈,发出白光;放热;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碳具有还原性: C+2CuO 2Cu+CO2↑ 2Fe2O3+3C 4Fe+3CO2↑

单质碳的还原性可用于冶金工业。

七、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见右图)

【实验操作】① 把刚烘干的木炭粉末和氧化铜粉末混合均匀,小心地铺放进试管; ② 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试管口装有通入澄清石灰水的导管; ③ 集中加热;

④ 过几分钟后,先撤出导气管,待试管冷却后再把试管里的粉末倒在纸上。观察现象并分析。

【实验现象】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黑色固体逐渐变成红色。【化学方程式】C+2CuO 2Cu+CO2↑

 反应开始的标志: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在酒精灯上加网罩的目的:使火焰集中并提高温度。 配制混合物时木炭粉应稍过量的目的:防止已经还原的铜被氧气重新氧化。

 实验完毕后先熄灭酒精灯的后果:石灰水倒吸入热的试管中使试管炸裂。

八、还原反应:含氧化合物里的氧被夺去的反应,叫做还原反应。

木炭是使氧化铜还原为铜的物质,具有还原性。木炭在反应C+2CuO 2Cu+CO2↑中作还原剂。

第二节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一、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 原料:大理石或石灰石、稀盐酸。 不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的原因:稀硫酸与大理石反应生成微溶于水的硫酸钙,阻碍反应的继续进行。

 不用浓盐酸代替稀盐酸的原因:浓盐酸易挥发,使生成的二氧化碳中混有氯化氢气体而不纯。

 不用纯碳酸钙或碳酸钠等代替大理石、石灰石的原因:它们与稀盐酸反应速率太快,不容易控制和收集,且成本较高。

 反应原理:CaCO3+2HCl=CaCl2+H2O+CO2↑  发生装置:同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原因:固体和液体混合,在常温下反应生成气体) 收集装置: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气体的装置(原因: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密度比空气密度大)

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用长颈漏斗插入液面内的气体发生装置,紧闭导气管出口,从漏斗中加水。如果液面稳定后水面下降,则表明漏气;若水面不下降,则表明不漏气。 验满:把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不要伸入瓶内),如果火焰熄灭,证明二氧化碳已经收集满了。 检验:把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如果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就证明收集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 净化:如果制取的二氧化碳中混有少量氯化氢气体和水蒸气时,可先将气体通过盛有碳酸氢钠溶液的洗气瓶(除去氯化氢),再通过盛有浓硫酸的洗气瓶(除去水蒸气并进行干燥)。 注意事项见第二单元。

二、二氧化碳和氧化钙的工业制法:CaCO3 CaO+CO2↑

第三节

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一、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及对应的探究实验:  无色无味,常温常压下为气体。 一般情况下,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实验操作】如右图(1),将CO2气体慢慢倒入杯中。【实验现象】蜡烛自下而上依次熄灭。

【实验分析】二氧化碳气体沿烧杯内壁流下,先聚集在底部,然后逐渐上升,把杯内的空气自下而上排出。

【实验结论】① 一般情况下,二氧化碳既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 ② 一般情况下,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 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实验操作】如右上图(2)向一个收集满二氧化碳气体的质地较软的塑料瓶中加入约1/3体积的水,立即旋紧瓶盖,振荡。【实验现象】瓶体变瘪。

【实验分析】二氧化碳溶于水时,使瓶内的气体体积减小,因而压强减小,外界大气压把瓶子压瘪了。

【实验结论】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 一般情况下,二氧化碳既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 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注意:二氧化碳没有毒性) 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实验操作】取四朵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的纸花。第一朵纸花喷上稀醋酸,第二朵纸花喷上水,第三朵纸花直接放入盛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第四朵纸花喷上水之后,再放入盛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观察四朵纸花的颜色变化。然后将第四朵纸花取出,小心烘烤,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① 第一朵小花变红;② 第二朵小花不变色; ③ 第三朵小花不变色; ④ 第四朵小花变红; ⑤ 第四朵小花被烘烤后由红色变成紫色。

【实验分析】① 醋酸能使紫色小花变红,说明酸(溶液)可以使紫色石蕊变红;② 水不能使紫色石蕊变红;③ 二氧化碳不能使紫色石蕊变红;④ 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⑤ 说明碳酸被分解了。

【化学方程式】CO2+H2O=H2CO3和H2CO3=H2O+CO2↑ 【注意事项】

① 第二朵、第三朵纸花可以说明:水不能使紫色石蕊变红,二氧化碳不能使紫色石蕊变红,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

② 纸花必须是干燥的。如果纸花不是干燥的,那么在把第三朵纸花放入水中时,CO2会与纸花里的水分反应生成碳酸使纸花变红,这样就起不到对照的作用。③ 二氧化碳不能使紫色石蕊变红,但二氧化碳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CO2+Ca(OH)2=CaCO3↓+H2O  二氧化碳能与灼热的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CO2+C 2CO 该反应是吸热反应。该反应既是化合反应,又是氧化还原反应(CO2是氧化剂,C是还原剂)。该反应是二氧化碳变为一氧化碳的一种方法。

三、二氧化碳的用途  灭火(既利用了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又利用了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原因:① 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② 一般情况下,二氧化碳既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

灭火器原理:Na2CO3+2HCl=2NaCl+H2O+CO2↑  干冰(固体二氧化碳):干冰升华吸收大量的热,因此干冰可用于人工降雨、制冷剂。 光合作用:作气体肥料,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四、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造成温室效应

【能导致温室效应的气体】二氧化碳、臭氧(O3)、甲烷(CH4)、氟氯代烷等。

五、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小。一氧化碳只能用排水法收集,不能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

六、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 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2CO+O2 2CO2 【燃烧的现象】① 发出蓝色火焰; ② 放热; ③ 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煤炉从上至下,常发生的三个反应:2CO+O2 2CO2、CO2+C 2CO、C+O2 CO2  一氧化碳具有毒性。

原因:一氧化碳极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造成生物体内缺氧,严重时会危及生命。正常的血液呈深红色,当通入一氧化碳后,血液由深红色变成浅红色。 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

七、一氧化碳的用途:  可燃性:作气体燃料(2CO+O2 2CO2)。 还原性:冶炼金属(3CO+Fe2O3 2Fe+3CO2、CO+CuO Cu+CO2)。

八、一氧化碳的还原性

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

【实验装置】见下图(这是整套装置,但只需掌握虚线框中内容,并且下文的操作、现象、结论仅针对虚线框内的实验装置)。

1-稀盐酸 2-大理石 3-碳酸氢钠溶液 4-浓硫酸 5-木炭 6-氧化铜 7-氢氧化钙溶液 【实验操作】

① 先通入一氧化碳,在加热前必须先检验一氧化碳的纯度; ② 点燃酒精灯给玻璃管内的物质加热; ③ 实验完毕,先熄灭酒精灯;

④ 再通入一会儿一氧化碳直到试管冷却。

【实验现象】黑色粉末变成红色,生成的气体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实验结论】一氧化碳能使氧化铜还原成铜,同时生成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CO+CuO Cu+CO2 【注意事项】

① 检验一氧化碳纯度的目的:防止加热空气和一氧化碳的混合气体引起爆炸。② 一氧化碳“早来晚走”,酒精灯“迟到早退”。③ 一氧化碳“早来”,酒精灯“迟到”的目的:排净装置内的空气,防止加热空气和一氧化碳的混合气体引起爆炸。

④ 一氧化碳“晚走”,酒精灯“早退”的目的:防止灼热的铜重新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2Cu+O2 2CuO)。⑤ 因为一氧化碳有剧毒,随意排放会造成空气污染,所以必须进行尾气处理。⑥ 7溶液的目的:① 证明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② 除去装置内的二氧化碳。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

【实验装置和实验操作】与上面的实验类似(⑥ 下的酒精灯要换成酒精喷灯)【实现现象】红色粉末逐渐变黑,生成的气体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化学方程式】3CO+Fe2O3 2Fe+3CO2 【注意事项】铁块是银白色的,但铁粉是黑色的。

 水煤气(一氧化碳和氢气的混合气体):C+H2O CO+H2  在我们学过的还原剂还原金属氧化物的反应中,只有两个反应的条件是“加热”,其他的都是“高温”:

H2+CuO Cu+H2O 和 CO+CuO Cu+CO2九、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性质比较

一氧化碳 二氧化碳 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

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 化学性质 可燃性、还原性、毒性 ① 二氧化碳能和水反应生成碳酸 ② 二氧化碳可以和四大强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③ 二氧化碳能和碳单质反应

④ 二氧化碳能参与光合作用 检验方法 通过灼热的氧化铜粉末,粉末由黑色逐渐变成红色,产生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主要用途 做燃料、冶炼金属 灭火、制汽水、人工降雨十、三大还原剂:H2、C、CO——共同性质:可燃性、还原性。

十一、三大可燃性气体及燃烧时的火焰颜色:H2(淡蓝色)、CO(蓝色)、CH4(明亮的蓝)

十二、当碳与氧化剂不充分反应时,会生成一氧化碳。

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应用 第一节

燃烧和灭火

一、燃烧

 定义:通常的燃烧是指可燃物跟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探究燃烧的条件(本实验要在通风橱或抽风设备下进行): 【实验操作】a.如右图(1),在500mL的烧杯中注入400mL热水,并放入用硬纸圈圈住的一小块白磷。在烧杯上盖一片薄铜片,铜片上一端放一小堆干燥的红磷,另一端放一小块已用滤纸吸去表面上水的白磷,观察现象。

b.如右图(2),用导管对准上述烧杯中的白磷,通入少量氧气(或空气),观察现象。【实验现象】a.铜片上的白磷燃烧,铜片上的红磷和水中的白磷没有燃烧。b.白磷在水下燃烧。

【实验分析】如右图(1)。

①与②对比,说明:物质是否发生燃烧与可燃物燃烧所需要的温度有关。①与③对比,说明:物质是否发生燃烧与是否与氧气(空气)接触有关。③与图(2)对比,再次说明:燃烧必须有氧气(空气)。

【实验结论】燃烧的条件: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

 通风橱是一种不完善的尾气处理装置,若改进上述实验,可将红磷和白磷装入密闭的容器内(还要套一个气球),这样便于进行尾气处理。 燃烧的条件:① 可燃物;② 与氧气(或空气)接触;③ 温度达到着火点。

【注意事项】① 着火点不是固定不变的。对固体燃料来说,着火点的高低跟表面积的大小、颗粒可惜的粗细、导热系数的大小等都有关系。

② 并非所有的燃烧都需要氧气,如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③ 只有三个条件全部满足,燃烧才能发生。 自燃:由缓慢氧化引起的自发燃烧。

二、灭火  灭火的原理:

① 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 ② 隔绝氧气(空气); ③ 降低可燃物的温度,使其降低到着火点以下。【注意事项】

① 着火点是可燃物着火燃烧时所需的最低温度,是物质的一种性质,不随外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② 在燃烧的三个条件中,只需破坏一个条件就可以使燃烧停止。

 灭火器

 泡沫灭火器的反应原理:Na2CO3+2HCl=2NaCl+H2O+CO2↑  干粉灭火器的反应原理:2NaHCO3 Na2CO3+H2O+CO2↑  二氧化碳灭火器内盛装的是液态二氧化碳,使用时不会留下任何痕迹。

三、爆炸

 定义: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急剧地燃烧,就会在短时间内聚积大量的热,使气体的体积迅速膨胀而引起爆炸。

 爆炸还包括物理爆炸,它们是物理变化。 除了可燃性气体能发生爆炸外,可燃性粉尘如面粉、煤粉等也能发生爆炸。 粉尘爆炸实验

【实验操作】取一空金属罐和小塑料瓶,剪去金属罐和小塑料瓶的上部,并在金属罐和小塑料瓶的底侧各打一个比橡皮管外径略小的小孔。像右图那样连接好装置,在小塑料瓶中放入干燥的面粉,点燃蜡烛,用塑料盖盖住罐。从橡皮管一端快速鼓入大量的空气,使面粉充满罐,观察现象并分析原因。

【实验现象】“砰”地一声响,伴随一团火光产生;放热;塑料盖被掀起。

【实验分析】面粉被吹起后与空气充分接触,又被蜡烛点燃。在有限的空间内发生急剧燃烧并放出大量热,产生的气浪将塑料盖掀起,说明可燃性的粉尘在有限的空间内急剧燃烧能发生爆炸。

【注意事项】

① 面粉应该是干燥的;

② 气囊的作用:使面粉与空气充分混合。

③ 鼓气球与金属罐之间的连接管可稍长一些,人距离该装置远一些,以防危险。 油库、面粉加工厂、纺织厂和煤矿的矿井内等地方必须做的安全措施:通风、严禁烟火。

第二节

燃料和热量一、三大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均为混合物,并且均为不可再生能源) 煤——“工业的粮食”

 煤中主要含碳元素。 煤燃烧排放的污染物:SO2、NO2、CO、烟尘等。(SO2、NO2可导致酸雨) 为了使煤得到综合利用,可以将煤干馏,即隔绝空气加强热,使煤分解为焦炭、煤焦油、煤气等有用的物质。(干馏是化学变化) 石油——“工业的血液”

 石油中主要含碳、氢元素。 汽车尾气中的污染物:CO、未燃烧的碳氢化合物、氮的氧化物、含铅化合物和烟尘。 利用石油中各成分的沸点不同,可以将石油分馏,使石油中各成分分离。(分馏是物理变化)

 由石油炼制的部分产品和主要用途:溶剂油、汽油、航空煤油、煤油、柴油、润滑油、石蜡、沥青。 天然气

 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沼气)。 甲烷是最简单的有机物、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有机物。

 甲烷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难溶于水。 甲烷的化学性质:可燃性。 甲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CH4+2O2 CO2+2H2O(甲烷燃烧会产生明亮的蓝色火焰。)

 在我国农村,使用沼气的好处如下: ① ② ③  可以解决生活用燃料问题;

改善农村环境、卫生状况; 提高肥效。

可燃冰:科学家们在海底发现了大量可燃冰,它是一种甲烷水合物,是甲烷与水在低温高压下形成的。 可燃冰的优点:能量高、热值大,是替代化石燃料的新能源。

 可燃冰的缺点:如果在开采中甲烷气体大量泄漏于大气中,会造成更加严重的温室效应。

二、我们对待化石燃料的态度:合理开采、减少使用、综合利用。

三、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 探究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实验操作】在一支试管中加入几小段镁条,再加入5mL盐酸,观察现象,并用手触摸试管外部。

【实验现象】剧烈反应,产生大量气泡;放热;镁条逐渐变小或消失。【实验结论】镁条与盐酸发生化学反应并放出热量。【化学方程式】Mg+2HCl=MgCl2+H2↑

 有些化学反应可以产生热量,如:可燃物的燃烧;铝、镁等金属和盐酸反应等。有些化学反应会吸收热量,如一些条件为“高温”的反应。 使燃料充分燃烧的方法: ① 加大空气的量;

② 增大燃料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实例:将块状的煤加工粉碎成煤粉,或者制成蜂窝煤等。 燃料充分燃烧的意义:

① 使有限的能源发挥最大的作用(放热多、节省能源); ② 降低环境污染的程度。

 燃料不充分燃烧的后果:

① 使燃料燃烧产生的热量减少,浪费资源; ② 产生大量的CO等物质,污染空气。

第三节

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

一、燃料燃烧对空气的影响  煤燃烧时排放出SO2、NO2等污染物,这些气体或气体在空气中反应后的生成物溶于雨水,会形成酸雨。 酸雨危害的模拟实验

【实验操作】向一个空集气瓶和一个充满SO2的集气瓶中各加入少量水。分别将表中所列物质放入上述两种液体中,观察现象。【实验现象】见下表 加入的物质 现象

水 SO2加水

植物叶子或果皮 无明显变化 植物叶子或果皮变黄 镁条或锌粒 无明显变化 镁条或锌粒表面有气泡产生

大理石或石灰石 无明显变化 大理石或石灰石表面有气泡产生,并且变得粗糙 【实验结论】酸雨呈酸性,能与多种物质发生反应。 酸雨的危害:

① 腐蚀大理石建筑、钢铁制品; ② ③ ④  污染江河湖海,使土壤酸化;

影响水中动植物生长,破坏森林、农作物的生长。直接危害人体健康,甚至使人死亡。

酸雨形成的反应原理:SO2+H2O=H2SO3,2H2SO3+O2=2H2SO4 来源:含硫煤的燃烧、工厂废气、汽车尾气等排放的氮、硫的氧化物。

二、防治燃料燃烧造成的空气污染  酸雨的防治:

① 工厂废气处理后排放;

② 减少含硫煤的使用或使用脱硫煤;

③ 改善汽车用燃料(如压缩天然气CNG和液化石油气LPG); ④ 减少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的燃烧,大力开发使用新燃料、新能源。 减少汽车尾气对空气的污染

① 改进发动机的燃烧方式,以使汽油能够充分燃烧; ② 使用催化净化装置,使有害气体转化为无害物质; ③ 使用无铅汽油,禁止含铅物质排放。

三、使用和开发新的燃料及能源  乙醇  乙醇俗称酒精,化学式为C2H5OH。

 乙醇的物理性质:无色、有特殊气味的液体,易挥发,易溶于水(能与水以任意比例互溶),并能溶解多种有机物。 乙醇具有可燃性:C2H5OH+3O2 2CO2+3H2O  乙醇的用途:用作酒精灯、火锅、内燃机等的燃料;重要的化工原料;制成车用乙醇汽油;制造消毒剂;制造醋酸、饮料、香精、染料等。 车用乙醇汽油:车用乙醇汽油是将变形燃料乙醇和汽油以一定的比例混合而形成的一种汽车燃料。 使用车用乙醇汽油的好处: ① 节省石油资源;

② 减少汽车尾气的污染; ③ 促进农业生产。

 氢气:见第三单元  其他新能源:太阳能、核能、风能、地热能和潮汐能等。

第八单元

金属和金属材料

第一节

金属材料  金属材料:金属材料包括纯金属以及它们的合金。 金属的物理性质

 在常温下一般为固态(汞为液态),有金属光泽(大多数金属呈银白色,铜呈紫红色,金呈黄色);  导电性、导热性、熔点较高、有延展性、能够弯曲、硬度较大、密度较大。 金属之最

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铝  人体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钙  目前世界年产量最多的金属——铁(铁>铝>铜)

 导电、导热性最好的金属——银(银>铜>金>铝)    熔点最高的金属——钨

熔点最低的金属——汞 硬度最大的金属——铬 密度最大的金属——锇

 密度最小的金属——锂  金属的分类

 金属的应用

物质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物质的用途,但这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在考虑物质的用途时,还需要考虑价格、资源、是否美观、使用是否便利,以及废料是否易于回收和对环境的影响等多种因素。

 铜、铝——电线——导电性好、价格低廉  钨——灯丝——熔点高  铬——电镀——硬度大  铁——菜刀、镰刀、锤子等  汞——体温计液柱  银——保温瓶内胆  铝——“银粉”、锡箔纸

 合金: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经一定方法所合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

合金是混合物。金属氧化物不是合金。 目前已制得的纯金属只有90多种,而合金已达几千种。 合金的硬度一般比组成它的纯金属的硬度大,抗腐蚀性强。 合金的熔点一般比组成它的纯金属的熔点低。 常见的合金:

合金 铁的合金 铜合金 焊锡

生铁 钢 黄铜 青铜

成分 含碳量 2%~4.3% 含碳量 0.03%~2% 铜锌合金

铜锡合金

钛和钛合金 形状记忆合金

铅锡合金

钛镍合金

备注 不锈钢是含铬、镍的钢,具有抗锈蚀性能。

生铁较脆,钢铁具有韧性。

生铁常制成暖气片。紫铜是纯铜 熔点低 见下 具有形状记忆效应  钛和钛合金:被认为是21世纪的重要金属材料,钛合金与人体具有良好的“相容性”,可用来造人造骨。

钛和钛合金的优点:① 熔点高、密度小; ② 可塑性好、易于加工、机械性能好; ③ 抗腐蚀性能好。

 生铁和钢性能不同的原因:含碳量不同。

第二节

金属的化学性质  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 镁、铝:

 在常温下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2Mg+O2 2MgO 4Al+3O2=2Al2O3  铝的抗腐蚀性能好的原因:铝在空气中与氧气反应,其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从而阻止铝进一步氧化。 铁、铜  在常温下、干燥的环境中,几乎不与氧气反应,但在潮湿的空气中会生锈。 铁、铜在高温时能与氧气反应:3Fe+2O2 Fe3O4 2Cu+O2 2CuO  金即使在高温时也不与氧气反应。

 金属与酸的反应:活泼金属+酸 → 盐+H2↑  描述现象时,需要注意:① 如果有铁、铜元素参加反应,一定要注意溶液颜色的变化; ② 反应放热,但是只有镁和酸反应时放热现象明显。

 置换反应:由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是置换反应。

当铁单质参加置换反应时,生成物中的铁元素呈+2价。 常见金属在溶液中的活动性顺序: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H)Cu Hg Ag Pt Au

金属活动性由强逐渐减弱 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的活动性就越强。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盐酸、稀硫酸(不可以用浓硫酸和硝酸)中的氢。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它们化合物的溶液里置换出来。 钾、钙、钠不符合这一条。它们会先和水反应生成碱和氢气,然后碱和盐反应。 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金属+盐→另一金属+另一盐(条件:“前换后,盐可溶”)在活动性顺序中,金属的距离大的,反应先发生。一个置换反应结束后,另一个置换反应才会发生。如在硫酸亚铁和硫酸铜的混合溶液中加入锌粒,锌会先和硫酸铜反应,反应完毕后锌才和硫酸亚铁反应。

 “湿法冶金”的反应原理:Fe+CuSO4=Cu+FeSO4  Fe2+的盐溶液是浅绿色的,Fe3+的盐溶液是黄色的,Cu2+的盐溶液是蓝色的。 比较Cu、Fe、Ag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 使用铁、银和溶液,一次性得出结果:

操作及现象:把铁、银分别放入硫酸铜溶液中,铁表面没有现象;而银表面会附着一层红色物质,并且溶液会由蓝色逐渐变为无色。 使用铜、硫酸亚铁溶液和硝酸银溶液,一次性得出结果:

操作及现象:把铜分别放入硫酸亚铁溶液和硝酸银溶液中,硫酸亚铁溶液没有现象;而在硝酸银溶液中,铜表面会附着一层白色物质,溶液由无色逐渐变为蓝色。

 选用试剂时,要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将三种金属排序,然后将排在中间的金属变成盐溶液,或者将排在两边的金属变成盐溶液,这样才能一次性得出结果。

第三节

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 矿石:工业上把能用来提炼金属的矿物叫做矿石。

常见的矿石及主要成分:赤铁矿(Fe2O3)、磁铁矿(Fe3O4)、黄铁矿(FeS2)、菱铁矿(FeCO3)、铝土矿(Al2O3)、黄铜矿(CuFeS2)、辉铜矿(Cu2S)等。 铁的冶炼

 实验室——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     工业——高炉炼铁

设备:高炉(图见书17页)。原料:铁矿石(赤铁矿或磁铁矿)、焦炭、石灰石、(空气)。反应原理:C+O2 CO2、CO2+C 2CO、3CO+Fe2O3 2Fe+3CO2。

 石灰石的主要作用是将矿石中的二氧化硅(SiO2)转变为炉渣(CaSiO3)。 产品:生铁(实验室中“炼”出的铁不含碳,而工业生产中炼出的铁含碳)。

 含杂质的反应物或生成物的有关计算 当参加反应的物质含杂质时,先要把含杂质的物质的质量换算成纯物质的质量,再进行计算。一般利用该公式及其变形:。

【例题】1000t含氧化铁80%的赤铁矿石,理论上可以炼出含铁96%的生铁的质量是多少? 【解法1】 1000t赤铁矿石中含氧化铁的质量为:

设生成的铁的质量为x。

折合为含铁96%的生铁的质量为

答:800t氧化铁理论上可以炼出生铁的质量为583t。【解法2】 设理论上可以炼出含铁96%的生铁的质量为x。(x不是纯物质的质量,不能直接代入计算)

1000t赤铁矿石中含氧化铁的质量为:

答:800t氧化铁理论上可以炼出生铁的质量为583t。 铁生锈的实验(见右图)

【实验器材】大试管、试管夹(带铁夹的铁架台)、胶塞、经煮沸迅速冷却的蒸馏水、植物油、洁净无锈的铁钉、棉花和干燥剂氯化钙等。

【实验过程】取三根洁净无锈的铁钉,一根放在盛有蒸馏水的试管中,并使铁钉外露一半;一根放在用植物油密封的蒸馏水中;一根放在干燥的空气中,注意每天观察铁钉锈蚀的现象,连续观察约一周。

【实验现象】第一个试管中的铁钉生锈,而第二、三个试管中没有明显现象。【实验结论】铁生锈实际上是铁与空气中的氧气、水蒸气共同作用的结果。【注意事项】

第二个试管内没有现象,证明了铁钉生锈需要氧气; 第三个试管内没有现象,证明了铁钉生锈需要水蒸气。铁锈很疏松,铁制品可以全部被锈蚀。 除去铁锈的方法

 物理方法:刀刮、砂纸打磨。

 化学方法:少量、多次地滴加稀盐酸或稀硫酸。 防止铁制品生锈的方法

 保持铁制品的洁净、干燥;  擦干后涂一层保护膜(作用:隔绝空气、防水)。具体方法如下:  物理方法——刷漆(油漆或银粉)、涂油  化学方法——电镀其它金属(铬或锌)、烤蓝  制成不锈钢。

 金属资源的保护措施: ① ② ③ ④ 防止金属的腐蚀; 回收利用废旧金属;

有计划、合理地开采矿物; 寻找金属的代用品。(例如用塑料来代替钢和其他合金制造管道、齿轮和汽车外壳等)

意义:节约金属资源和能源,降低金属的生产成本,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第九单元

溶液

第一节

溶液的形成 1.溶液

 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基本特征

均一性——指溶液中各部分的浓度和性质都相同。

稳定性——外界条件不变(温度、压强不改变,溶剂不蒸发)时,溶质、溶剂不分层,也不会析出固体。 溶液具有均一性、稳定性的原因:溶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分散到水分子中。 溶质由两部分组成——溶剂和溶质。 溶剂的定义: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做溶剂。 溶质的定义:被溶解的物质叫做溶质。 常见的溶剂有水、酒精、汽油。 溶质可以有一种或多种,但溶剂只能有一种。

 溶质和溶剂在被分散前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溶液、溶质、溶剂的质量关系: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溶液的体积≠溶质的体积+溶剂的体积) 区分溶剂和溶质

 固体(或气体)与液体混合——固体(或气体)是溶质,液体是溶剂。 液体和液体混合——质量小的为溶质,质量大的为溶剂。如果其中一种液体是水,那么水是溶剂。 当两种物质完全反应后,新生成的物质是溶质,而析出的沉淀或产生的气体不是溶质,溶剂仍是水。

例如锌溶于稀硫酸后,所得到的溶液中的溶质是硫酸锌。 溶液的命名:“[溶质]的[溶剂]溶液”。如果没有指明溶剂,我们就认为水是溶剂。 水和酒精能以任意体积互溶。

探究水与乙醇能否互溶时,要先滴入红墨水(目的:为了显色,利于观察)。2.悬浊液、乳浊液与乳化作用  悬浊液:由固体小颗粒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悬浊液。例如钡餐(硫酸钡的悬浊液)、粉刷墙壁用的涂料、黄河水都是悬浊液。 乳浊液:由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乳浊液。例如在农业上,一般把不溶于水的液体农药配制成乳浊液。

 悬浊液和乳浊液都不是溶液,不具备均

一、稳定的特征。 洗涤剂具有乳化作用。用洗涤剂洗衣服时,油污没有溶解在水中,没有形成均

一、稳定的溶液。 用洗涤剂和汽油洗衣服的区别: 汽油——用汽油洗衣服时,油污能溶解在汽油里,形成溶液,随着汽油挥发油污就能被带走。

洗涤剂——洗涤剂具有乳化作用,它能使油污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随水流去。3.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 扩散过程——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向水中扩散——吸收热量。 水合过程——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和水分子作用,生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放出热量。

 如果扩散过程吸收的热量小于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溶液的温度就会升高。(例如氢氧化钠固体、浓硫酸)

 如果扩散过程吸收的热量大于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溶液的温度就会降低。(例如硝酸钾)

 氯化钠等溶于水时,不会有明显的吸热、放热现象。

 氧化钙与水反应放出大量的热。有的实验为了节省能源,可以采用氧化钙和水反应来提高温度。

第二节

溶解度

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 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叫做不饱和溶液。 判断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继续加入该种溶质,如果该物质的质量减少,那么溶液是不饱和溶液;如果该物质的质量不变,那么溶液是饱和溶液。

 由于水可以和酒精以任意比例互溶,所以水和酒精不可以形成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与饱和溶液的转化

① 氢氧化钙和气体的溶解度随着温度升高而降低。所以若把氢氧化钙和气体的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在改变温度时要升高温度。

② 最可靠的方法是蒸发溶剂、加溶质、加溶剂。

③ 若想把氢氧化钙的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可以通入适量的二氧化碳并过滤。④ 若想把氢氧化钙的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也可以加入CaO并冷却。

⑤ 氢氧化钙不是晶体,从氢氧化钙溶液也不会析出晶体,所以只能称作“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浓、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关系:

① 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

② 在一定温度时,同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要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

 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  分离可溶物和不溶物:过滤法(溶解、过滤、蒸发或溶解、过滤、洗涤、干燥) 铁屑和其他固体:用磁铁反复吸引  除去氯化钠中少量的硝酸钾:蒸发溶剂结晶法(蒸发溶剂)

 除去硝酸钾中少量的氯化钠:冷却热饱和溶液结晶法(高温溶解、降温、过滤)(结晶:热的溶液冷却后,已溶解在溶液中的溶质从溶液中以晶体的形式析出,这一过程叫结晶)

 后两者往往应用在分离两种可溶于水的物质,并且其中一种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大,另一种受温度影响小。我们希望析出的晶体是量多的一种,所以选用的方法要适合量多的那种。 蒸发溶剂时溶液浓度不变,冷却热饱和溶液时溶液浓度变小。 在一定温度和溶质相同的条件下,100g的饱和溶液和200g的饱和溶液,二者都蒸发10g水,析出晶体的质量相等。

在60℃和溶质相同的条件下,把100g的饱和溶液和200g的饱和溶液降低到20℃,若前者析出晶体的质量为M,后者析出晶体的质量为N,那么N=2M。2.固体的溶解度  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四要素:

 温度——必须指明具体的温度,溶解性才有意义。 溶剂的质量是100g。

 固体在溶解在溶液中,必须达到饱和状态。 溶解度的单位通常是g。

 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内因)溶质性质、溶剂性质;(外因)温度。一般来说,温度越高,固体的溶解度越大。

 溶解度的相对大小:温度是20℃,并且溶剂的质量是100g。

在20℃下,溶解度小于0.01g,被称为难溶(或不溶);溶解度介于0.01~1g之间,被称为微溶;

溶解度介于1~10g之间,被称为可溶;溶解度大于10g,被称为易溶。 有关溶解度曲线的常见试题(见右上图)

 t3℃时A的溶解度为 80g。 P点的的含义是: 在该温度时,A和C的溶解度相同。 N点为 t3℃时A的不饱和溶液,可通过 加入A物质,降温,蒸发溶剂 的方法使它变为饱和。

曲线上的点代表对应温度的饱和溶液,曲线以下的点代表对应温度的不饱和溶液。加溶质相当于把点向正上方移动(但是点不能被移动到图象上方),加溶质相当于向下竖直移动,降温相当于向左水平移动,升温相当于向右水平移动。 t1℃时A、B、C、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 C>B>A。 从A溶液中获取A晶体可用 降温结晶 的方法获取晶体。

 从B的溶液中获取晶体,适宜采用 蒸发结晶 的方法获取晶体。 t2℃ 时A、B、C的饱和溶液各W克,降温到t1℃会析出晶体的有 A和B,无晶体析出的有 C,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小到大依次为 A

它们的溶解度都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变大。 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3.气体的溶解度

 定义:在压强为101kPa和一定温度时,气体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

气体的溶解度没有单位。

 气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内因)气体的性质、水的性质;(外因)温度、压强。

一般来说,温度越高,气体的溶解度越小;压强越大,气体的溶解度越大。

第三节

溶质的质量分数  牢记下面的公式:

 使用该公式时的注意事项:

 溶质的质量是指形成溶液的那部分溶质,没有进入溶液的溶质不应考虑。(计算溶质质量时要考虑溶解度) 溶液的质量包括溶液中所有溶质的质量。 上下的单位要统一。

 氯化钠溶液的质量分数为16%,“16%”的意义:每100份质量的氯化钠溶液中含16份质量的氯化钠。

 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 用固体配制溶液

 仪器:天平、药匙、量筒、胶头滴管、烧杯、玻璃棒。 步骤:计算、称量、溶解、装瓶贴标签。 用浓溶液稀释

 仪器:量筒、胶头滴管、烧杯、玻璃棒。 步骤:计算、量取、稀释、装瓶贴标签。 标签一般包括药品的名称(化学式)和浓度。 溶液的稀释计算  稀释的方法:加入溶剂或加入低浓度溶液。 依据:稀释前后溶液中的溶质的质量不变。 关系式

① 加水稀释:浓溶液液质量×浓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稀释后溶液质量×稀释后溶液质量分数% 浓溶液质量×浓溶液溶质质量分数%=(溶液质量+加入水的质量)×稀释后溶液质量分数% ② 加入低浓度溶液稀释:浓溶液质量×浓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稀溶液质量×稀溶液溶质质量分数%=(浓溶液质量+稀溶液质量)×混合后所得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  溶液的混合计算  依据:混合前各溶液溶质的质量之和,等于混合后溶液中溶质的总质量。 已知的问题

① 如果用固体配制溶液时,固体带有结晶水(例如硫酸铜晶体),那么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会偏小。

② 量取液体时,如果仰视读数,量取的液体会偏少;如果俯视读数,量取的液体会偏多。③ 用固体配制溶液时,天平未配平、物码颠倒等情况会影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有关化学方程式与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结合的计算

【例题】把2.8g铁片放入20g稀盐酸中,恰好完全反应,求: ① 原盐酸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② 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解:设参加反应的HCl的质量为x,生成的FeCl2的质量为y,生成H2的质量为z。

① ②

盐酸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答:原盐酸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8.5%,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27.97%。

【注意事项】

① 铁片放入盐酸中,发生了化学反应。溶液中的溶质不是铁,而是氯化亚铁。② 不要设“盐酸的质量为x”,因为盐酸是混合物,而溶解到盐酸中的氯化氢才是纯净物。③ 在第二题中,反应后溶液的质量一般通过质量守恒定律来计算。

第十单元

酸和碱 第一节

预备

一、酸碱指示剂

 定义:能跟酸或碱的溶液起作用而显示不同颜色的物质叫做酸碱指示剂。 常见的酸碱指示剂有紫色石蕊溶液和无色酚酞溶液。

 某些植物的花瓣或果实(如牵牛花、月季花、紫卷心菜等)也可用作酸碱指示剂。 紫色石蕊溶液遇酸溶液(含H+的溶液)变红,遇碱溶液(含OH-的溶液)变蓝,在中性溶液中呈紫色。

无色酚酞溶液遇酸溶液不变色,在中性溶液中不变色,遇碱溶液变红。 并非所有的盐溶液都是中性的。水溶液呈碱性的盐:纯碱、小苏打等。

水溶液呈酸性的盐:硫酸铜、硫酸氢钠等。s

二、干燥剂

1.使用干燥剂的目的是除去气体中混有的水蒸气。

2.我们学过的干燥剂有氢氧化钠、浓硫酸、氧化钙、氯化钙等。

氢氧化钠易潮解;浓硫酸具有吸水性;而氧化钙可以与水反应:CaO+H2O=Ca(OH)2 3.氢氧化钠

氢氧化钠等碱性干燥剂不能干燥氯化氢、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酸性气体。4.浓硫酸

浓硫酸等酸性干燥剂不能干燥氨气等碱性气体。

三、复分解反应  定义: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叫复分解反应。 特点:交换成分,价态不变。 反应发生的条件:生成难电离的物质(水、气体或沉淀)。 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没有先后顺序,可同时发生。

第二节

一、酸的定义和分类

酸:物质溶于水时,形成的阳离子全部是H+的化合物。

由于酸、碱、盐溶于水时会电离出阴、阳离子,所以酸、碱、盐的水溶液具有导电性。

 酸的电离:HCl=H++Cl-,H2SO4=2H++SO42-

二、常见的酸

盐酸(氢氯酸)硫酸 化学式 HCl H2SO4

形成 H2+Cl2 HCl SO2+H2O=H2SO3,2H2SO3+O2=2H2SO4(酸雨形成的原理)状态 无色液体、具有酸味、刺激性气味(浓硫酸)无色粘稠的油状液体(稀硫酸)无色液体

特点 浓盐酸具有强挥发性 ① 浓硫酸具有吸水性(物理性质)② 浓硫酸具有强腐蚀性(化学性质)

③ 浓硫酸溶于水时会放出大量热 用途 重要化工产品,用于金属表面除锈、制药 人体胃液中含有盐酸,可以帮助消化 以及冶炼金属、精炼石油和金属除锈等 在实验室中常用浓硫酸作干燥剂

敞口放置的变化 质量减小,溶质质量分数减小(挥发性)小(吸水性)

质量变大,溶质质量分数减

重要化工原料,用于生产化肥、农药、火药、染料注意事项 ① 工业生产的盐酸偏黄,是因为含有Fe3 +,可用蒸馏法提纯。

② 打开浓盐酸的瓶塞,会有白雾出现,是因为:挥发的氯化氢气体极易溶于水,挥发时溶解的氯化氢与水蒸气形成了盐酸的小液滴。① 浓硫酸的稀释:把浓硫酸沿器壁慢慢注入,并不断用玻璃棒搅拌(目的:加快溶解、散热)。

② 如果把水倒进浓硫酸里,由于水的密度小,浮在硫酸上面,硫酸溶解时放出的热不易散失,使水暴沸,使硫酸液滴向四周飞溅,导致危险。 浓硫酸能将纸张、木材、布料、皮肤中的氢、氧元素按水的组成比脱去,这种作用通常叫做脱水作用。 盐酸、硝酸、醋酸具有挥发性;碳酸不稳定,容易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 硝酸、硝酸银见光易分解,所以它们要放在棕色试剂瓶中。

浓硫酸的稀释操作

三、酸的化学性质

酸有相同的化学性质是因为酸在水中都能电离出H+,有不同的化学性质是因为能电离出的酸根离子不同。

1.酸溶液能使酸碱指示剂变色: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2.酸+活泼金属 → 盐+氢气(置换反应)a)这里不包括浓硫酸和硝酸。

b)示例:Fe+2HCl=FeCl2+H2↑ 和 Fe+H2SO4=FeSO4+H2↑

【现象】铁表面有气泡产生;溶液由无色逐渐变为浅绿色(Fe2+的盐溶液呈浅绿色)。3.酸+金属氧化物 → 盐+水(复分解反应)

a)金属氧化物可以是活泼金属的氧化物和不活泼金属的氧化物。因为生成物有水,符合复分解反应的发生条件,所以反应一定发生。

b)示例1:Fe2O3+6HCl=2FeCl3+3H2O 和 Fe2O3+3H2SO4=Fe2(SO4)3+3H2O 【现象】铁锈逐渐溶解消失;溶液由无色逐渐变成黄色(Fe3+的盐溶液呈黄色)。c)示例2:CuO+2HCl=CuCl2+H2O 和 CuO+H2SO4=CuSO4+H2O 【现象】黑色粉末逐渐溶解消失;溶液由无色逐渐变成蓝色(Cu2+的盐溶液呈蓝色)4.酸+碱 → 盐+水(复分解反应、中和反应)5.酸+盐 → 新酸+新盐(复分解反应)

a)反应发生的条件:① 新酸是碳酸; ② 如果新酸不是碳酸,新盐必须是沉淀。

b)碳酸盐都能与酸反应:CaCO3+2HCl=CaCl2+H2O+CO2↑

c)除硫酸钡以外的钡盐都能与硫酸反应:BaCl2+H2SO4=BaSO4↓+ 2HCl(注意:HCl是稀盐酸,不写↑)

d)硝酸银能与盐酸反应:AgNO3+HCl=HNO3+AgCl↓

第三节

一、碱的定义和分类

碱:物质溶于水时,形成的阳离子全部是OH-的化合物。

 四大强碱都可以溶于水,但弱碱不能溶于水。氨水是氨气溶于水形成的液体。 在初中化学范围内,只有氢氧化铜是蓝色沉淀,氢氧化铁是红褐色沉淀。 氨水的电离是NH3•H2O=NH4++ OH-,所以氨水也是碱。

 钾、钠、钙的氧化物能与水反应生成相应的碱。如:CaO+H2O=Ca(OH)2

二、常见的碱

氢氧化钠(烧碱、火碱、苛性钠)氢氧化钙(消石灰、熟石灰)化学式 NaOH Ca(OH)2 工业制法 Na2CO3+Ca(OH)2=2NaOH+CaCO3↓ CaCO3 CaO+H2O=Ca(OH)2状态 白色块状固体 白色粉末状固体 腐蚀性 强腐蚀性 较强腐蚀性 特点 极易溶于水,溶于水时放出大量的热。

氢氧化钠固体易吸水而潮解。微溶于水,溶于水时放热不明显。用途 用于肥皂、石油、造纸、纺织和印染等行业(除玻璃方面外,用途与纯碱类似)。氢氧化钠能与油脂反应,所以可以除油污。漂白粉、建筑材料、改良酸性土壤和河流、配制波尔多液

在实验室中可以证明二氧化碳。 酸、碱包括其溶液都要密封。

 澄清的石灰水就是氢氧化钙的水溶液。 氢氧化钠必须密封有两个原因:① 吸水性;② 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2NaOH+CO2=Na2CO3+H2O。

三、碱的化学性质

碱有相同的化学性质是因为不同的碱溶液中都含有相同的OH-。

1.碱溶液(四大强碱的溶液、氨水)能使指示剂变色:使紫色石蕊溶液变蓝,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

由于弱碱不溶于水,所以弱碱不能使指示剂变色。2.碱+非金属氧化物 → 盐+水(复分解反应)

a)反应发生的条件:① 碱是四大强碱; ② 非金属氧化物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三氧化硫。

b)根据条件我们可以写出十二个化学方程式,但必须掌握的四个化学方程式是: 2NaOH+CO2=Na2CO3+H2O(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碳)2NaOH+SO2=Na2SO3+H2O 2NaOH+SO3=Na2SO4+H2O Ca(OH)2+CO2=CaCO3↓+ H2O(检验二氧化碳;石灰墙“出汗”)

CaO+CO2↑,3.碱+酸 → 盐+水(复分解反应、中和反应)

在碱的通性中,弱碱只有该性质。

4.碱+盐 → 新碱+新盐(复分解反应)

a)反应发生的条件:① 反应物能溶于水(包括氢氧化钙,不包括其他微溶于水的物质); ② 新碱是氨水; ③ 若新碱不是氨水,新碱和新盐中至少有一个沉淀。b)铵盐一定能与四大强碱反应。c)新碱是沉淀:

蓝色沉淀 – 2NaOH+CuSO4=Na2SO4+Cu(OH)2↓ 红褐色沉淀 – 3NaOH+FeCl3=3NaCl+Fe(OH)3↓ 白色沉淀 – 2NaOH+MgSO4=Na2SO4+Mg(OH)2↓ d)新盐是沉淀:

Ba(OH)2+Na2SO4=BaSO4↓+ 2NaOH Ca(OH)2+Na2CO3=CaCO3↓+2NaOH e)蓝白沉淀:Ba(OH)2+CuSO4=BaSO4↓+ Cu(OH)2↓

f)红白沉淀:3Ba(OH)2+Fe2(SO4)3=3BaSO4↓+ 2Fe(OH)3↓ g)波尔多液(注:波尔多液不是溶液):Ca(OH)2+CuSO4=CaSO4+Cu(OH)2↓

弱碱在加热的条件下会分解成金属氧化物和水。如Cu(OH)2 CuO+H2O。但需要注意的是,强碱没有该性质,该性质不属于碱的通性。

四、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变质

1.氢氧化钠变质

氢氧化钠变质是因为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证明方法:

a)取样,加过量的稀盐酸,如果有气泡产生,说明氢氧化钠已经变质: NaOH+HCl=NaCl+H2O 和 Na2CO3+2HCl=2NaCl+H2O+CO2↑

b)取样,加氢氧化钙溶液,如果有白色沉淀产生,说明氢氧化钠已经变质:

Na2CO3+Ca(OH)2=2NaOH+CaCO3↓

c)取样,加氯化钙(或硝酸钙)溶液,如果有白色沉淀产生,说明NaOH已经变质: Na2CO3+CaCl2=2NaCl+CaCO3↓ 或 Na2CO3+Ca(NO3)2=2NaNO3+CaCO3↓ 2.氢氧化钙变质

氢氧化钙变质是因为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

证明方法:取样,加入过量的稀盐酸,如果有气泡产生,说明氢氧化钙已经变质: Ca(OH)2+2HCl=CaCl2+2H2O CaCO3+2HCl=CaCl2+H2O+CO2↑

3.氢氧化钠固体和氢氧化钙固体变质时,固体质量都会增加。

五、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部分变质 1.氢氧化钠部分变质的证明方法:

① 取样,(如果是固体,就需要加适量水,使固体完全溶解),加过量的氯化钙(或硝酸钙)溶液,如果有白色沉淀产生,说明碳酸钠存在:

Na2CO3+CaCl2=2NaCl+CaCO3↓ 或 Na2CO3+Ca(NO3)2=2NaNO3+CaCO3↓

② 过滤,向滤液中滴加酚酞溶液,如果滤液变红,说明氢氧化钠存在,氢氧化钠部分变质。2.氢氧化钙固体部分变质的证明方法:

① 取样,加适量水使固体完全溶解,加入过量的稀盐酸,如果有气泡产生,说明碳酸钙存在:

CaCO3+2HCl=CaCl2+H2O+CO2↑

② 另取少量固体,加氯化铵(或硫酸铵)研磨,如果闻到刺激性氨味,说明氢氧化钙存在,氢氧化钙部分变质:Ca(OH)2+2NH4Cl=CaCl2+2NH3↑+2H2O 或 Ca(OH)2+(NH4)2SO4=CaSO4+2NH3↑+2H2O

第四节

中和反应  定义:酸和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

配平时要注意H2O的化学计量数。如:2NaOH+H2SO4=Na2SO4+2H2O  强酸和强碱反应,一般没有明显的实验现象(沉淀、气泡、不溶物溶解消失、溶液颜色变化),所以为了观察反应是否发生,需要借助酸碱指示剂。如NaOH+HCl=NaCl+H2O,反应的时候要进行以下操作: ① 在烧杯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

② 滴入几滴酚酞溶液;

③ 用滴管慢慢地滴入稀盐酸,并不断用玻璃棒搅拌(如果容器是试管,就直接振荡); ④ 溶液由红色刚刚褪成无色时,说明氢氧化钠和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注意是先加碱溶液,再加指示剂,然后才加酸) 做上述实验时,如果在实验过程中忘加酚酞,在实验结束后再加酚酞溶液,发现酚酞不变色,会有两种情况:酸碱恰好完全反应或者酸过量。这时加入碳酸钙固体,如果有气泡产生,说明酸过量;如果没有气泡产生,说明恰好完全反应。

 虽然不能用酚酞溶液鉴别酸性溶液和中性溶液,但借助一种碱溶液,就能将酸性和中性溶液区分出来。 在所有的复分解反应中,中和反应优先发生,并且反应可以瞬时完成。 中和反应是放热的反应。

 中和反应的应用  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在缺少熟石灰的情况下,用生石灰也可以)。

 熟石灰改良酸性河流(处理硫酸厂的污水:H2SO4+Ca(OH)2=CaSO4+2H2O)。铁粉、蛋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也可改良酸性河流,但它们不属于中和反应。 碳酸水改良碱性土壤。

 用含氢氧化铝或氢氧化镁的药物中和过多的胃酸:

Al(OH)3+3HCl=AlCl3+3H2O

Mg(OH)2+2HCl=MgCl2+2H2O 小苏打、墨鱼骨粉(主要成分是碳酸钙)也可以治疗胃酸过多,但它们不属于中和反应。 被蚊虫叮咬时涂含氨水(或者是牙膏、肥皂水)的药物。

 中和反应同氧化反应、还原反应一样,是特征反应,不属于四大基本反应类型。

第五节

酸碱度

 溶液的酸碱度用pH表示。pH的范围通常在0~14之间。如下图所示: 

绿

酸性增强(由H+控制酸性)

碱性增强(由OH-控制碱性)

0

 酸性溶液的pH < 7,中性溶液的pH = 7,碱性溶液的pH > 7。

 H+的浓度越大,溶液的酸性越强,pH越小;OH-的浓度越大,溶液的碱性越强,pH越大。

溶液中H+或OH-的浓度改变,则pH会相应改变。 一杯pH为5.6的溶液,怎样增大它的pH值? 物理方法:加水稀释。

化学方法:加入锌粒、氧化铜、氢氧化钠或碳酸钙等物质(因为pH小于5.6,溶液呈酸性,所以要考虑酸的通性)。 加水稀释只能使酸性或碱性溶液的pH无限靠近7,但不能改变溶液的酸碱性。 测定pH的最简单方法是使用pH试纸。

pH试纸的使用步骤:在白瓷板或玻璃片上放一小片pH试纸,用玻璃棒将待测液体滴到pH试纸上,将pH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较。 使用pH试纸时的注意事项:  不能把pH试纸浸在待测液体中。 pH试纸不能用水润湿。

 pH试纸测出的pH值是整数。 在做习题时,使用pH试纸和使用酸碱指示剂是同一种方法。 常见物质的pH值: 1 2 3 厕所清 4 5 6 11 12 13 洁剂 柠檬 醋 苹果 橘子 酱油 西瓜 牛奶 鸡蛋清 牙膏

肥皂 草木灰水 厨房清 洁剂

 了解溶液的酸碱度有重要的意义  化工生产中许多反应必须在一定pH溶液里才能进行

 在农业生产中,农作物一般适宜在pH为7或接近7的土壤中生长。 测定雨水的pH(因溶解有CO2,正常雨水的pH约为5.6,酸雨的pH小于5.6),可以了解空气的污染情况。 测定人体内或排出的液体的pH,可以了解人体的健康状况。

第十一单元

化肥 第一节

常见的盐

 盐的定义:由金属离子(或NH4+)和酸根离子形成的化合物。 几种常见的盐 物质 俗称 氯化钠 食盐 物理性质 用途

白色粉末,水溶液有咸味,① 作调味品,腌制咸菜; 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

② 作防腐剂;

③ 消除积雪(长期过量使用融雪剂会破坏植被和道路,还会使土壤盐碱化)④ 农业上用氯化钠溶液来选种

⑤ 制生理盐水(浓度为0.9%的氯化钠溶液)

碳酸钠 纯碱、苏打 白色粉末状固体,易溶于水 用于玻璃、造纸、纺织、洗涤、食品工业等

(Na2CO3与NaOH用途很相似,但玻璃是个例外)

碳酸钙

白色固体,不溶于水 建筑材料、补钙剂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料的主要成分 碳酸氢钠 小苏打 白色晶体,易溶于水 制糕点所用的发酵粉(发酵粉不是碳酸钠,但没有碳酸氢钠时可用碳酸钠代替)医疗上,治疗胃酸过多

(NaHCO3+HCl=NaCl+H2O+CO2↑,胃溃疡者禁用)备注  碳酸氢钠不稳定,受热能分解:2NaHCO3 Na2CO3+H2O+CO2↑

区别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方法就是分别加热,有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生成的,就是碳酸氢钠,否则是碳酸钠。

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水溶液都呈碱性。 工业用盐亚硝酸钠有毒,不能食用! 消毒用盐

 游泳池一般用硫酸铜消毒。 医疗上一般用高锰酸钾消毒。

 过去习惯用氯气给自来水消毒,现在用二氧化氯消毒。 侯氏制碱法:又名联合制碱法。主要产物是碳酸钠,此外还有副产品是氯化铵。 钠离子可以维持细胞内外的水分分布,促进细胞内外物质交换;氯离子可以促生盐酸、帮助消化,增进食欲。 氯化钠等溶于水后,会使水的凝固点降低,以达到溶雪的目的。氯化钠作为融雪剂,对植物有害,会腐蚀桥梁等,所以现在逐渐被绿色融雪剂代替。

第二节

粗盐提纯  粗盐的初步提纯只是去除不溶性杂质,得到的精盐中还含有氯化镁、氯化钙等可溶性杂质。 粗盐中由于含有氯化镁、氯化钙等杂质,易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而潮解。无水氯化钙可用作干燥剂。 实验步骤:溶解、过滤、蒸发、回收。 实验仪器 实验步骤 实验仪器 溶解 烧杯、玻璃棒 过滤 蒸发 溅 回收

其中玻璃棒的作用 搅拌,加速溶解

铁架台(带铁圈)、漏斗、烧杯、玻璃棒 引流 铁架台(带铁圈)、蒸发皿、酒精灯、玻璃棒 防止由于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玻璃棒 转移固体的工具

 蒸发时要经常用玻璃棒搅拌液体,防止由于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

 当水接近全部蒸发时熄灭酒精灯,停止加热,利用余热使剩余水分蒸发。

第三节

盐的化学性质  盐(可溶)+ 金属1 → 金属2 + 新盐(金属1比金属2活泼,金属不是钾、钙、钠) 盐 + 酸 → 新盐 + 新酸  盐 + 碱 → 新盐 + 新碱(反应物需都可溶,且满足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盐 + 盐 → 两种新盐(反应物需都可溶,且满足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部分不溶于水的盐只具有性质2。

氯化银、硫酸钡既不溶于水,也不溶于酸(不溶于酸就是不与酸反应)。

第四节

酸、碱、盐的溶解性(室温) 酸:大多数都可溶。 碱:只有氨水、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氢氧化钡和氢氧化钙可溶于水,其余均为沉淀。 盐:钾盐、钠盐、铵盐、硝酸盐都可溶。

 氯化物除氯化银不溶于水外,其余多数均易溶于水。 硫酸盐除硫酸钡不溶于水,硫酸银、硫酸钙微溶于水外,其余多数易溶于水。 碳酸盐只有碳酸铵、碳酸钾、碳酸钠易溶于水。

 下面是化学课本中《部分酸、碱和盐的溶解性表(室温)》,一般情况下,掌握上面的信息就足够了。

OH-NO3-Cl-SO42-CO32-H+ NH4+ 溶、挥 溶 溶 溶 溶 K+ 溶 溶 溶 溶 溶 Na+ 溶 溶 溶 溶 溶 Ba2+ Ca2+ Mg2+ Al3+ Mn2+ Zn2+ Fe2+ Fe3+ Cu2+

第五节

化学肥料  化学肥料:以化学和物理方法制成的含农作物生长所需营养元素的肥料。 农家肥料的特点:营养元素含量少,肥效慢而持久、价廉、能改良土壤结构。 化学肥料的特点:营养元素单一,肥效快。

 农作物对氮、磷、钾的需要量较大,因此氮肥、磷肥、钾肥是最主要的化学肥料。 氮肥

 作用:促进植物茎、叶生长茂盛、叶色浓绿(促苗)。(缺氮的表现:叶黄) 常用氮肥 名称 化学式 含氮量 使用注意事项

46.7%

NH4HCO3

17.7%

易分解,施用时深埋 铵态氮肥防晒防潮,且尿素 CO(NH2)2 碳酸氢铵(碳铵)溶 溶 溶 不 不 微 溶 溶 微 不 不 溶 溶 溶 微 不 溶 溶 溶 - 不 溶 溶 溶 不 不 不 不 不 溶 溶 溶 溶 溶 溶 溶 溶 溶 溶 溶 溶

不 不 - -

溶、挥 溶、挥 溶 溶、挥

Ag+ - 溶 不 微 不

均不能与碱性物质(如草木灰、熟石灰等)混合施用

硝酸铵(硝铵)NH4NO3 35% 易爆,结块不可用铁锤砸

硫酸铵(硫铵)(NH4)2SO4 21.2% 长期使用会使土壤酸化、板结

氯化铵 NH4Cl 26.2%

氨水 NH3•H2O 加水稀释后施用

硝酸钠 NaNO3

 尿素是含氮量最高的化肥,并且尿素是有机物。 铵根离子的检验

方法一:取样,加水溶解,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如果闻到刺激性氨味,说明有铵根离子:

NH4NO3+NaOH=NaNO3+NH3↑+H2O 如果现象不明显,可以加大反应物的浓度,或者加热。

方法二:取样,加熟石灰研磨,如果闻到刺激性氨味,说明有铵根离子:

2NH4Cl+Ca(OH)2=CaCl2+2NH3↑+2H2O  氮肥的简易鉴别

1)氨水是液态,碳酸氢铵有强烈的氨味,据此可直接将它们与其他氮肥区别。2)对于剩下的氮肥,首先加碱研磨,没有气味的是尿素。3)加硝酸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的是硫酸铵。

4)接下来加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的是氯化铵,否则是硝酸铵。 生物固氮:豆科植物的根瘤菌将氮气转化为含氮的化合物而吸收。

 钾肥  作用:促使作物生长健壮、茎杆粗硬,抗倒伏(壮秆)。(缺钾的表现:叶尖发黄) 常用钾肥:氯化钾、硫酸钾、草木灰(主要成分是碳酸钾) 农村最常用的钾肥是草木灰。 磷肥

 作用:促进植物根系发达,穗粒增多,饱满(催果)。(缺磷:生长迟缓,产量降低,根系不发达)

 常用磷肥:磷矿粉(磷酸钙)、钙镁磷肥、过磷酸钙(磷酸二氢钙和硫酸钙的混合物)过磷酸钙不能与碱性物质混合施用,如草木灰、熟石灰等。 磷酸根的化合价是-3,其中磷元素的化合价是+5。 复合肥:同时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营养元素的化肥。

 常见的复合肥有:硝酸钾、磷酸二氢钾、磷酸二氢铵、磷酸氢二铵、磷酸铵  后三者不能与碱性物质混合施用。

 使用化肥、农药对环境的影响  土壤污染:产生重金属元素、有毒有机物、放射性物质。 大气污染:产生一氧化二氮、氨气、硫化氢等气体。

 水体污染:氮、磷过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出现赤潮、水华等现象。 长期使用硫酸钾、硫酸铵会使土壤酸化、板结。

 对待化肥的态度:在施用农家肥的基础上,合理施用化肥。 氮、磷、钾三种化肥的区别方法

氮肥 钾肥 看外观 白色晶体 加水 磷肥

灰白色粉末

全部溶于水 大多数不溶于水

灼烧 可燃烧,熔化有气泡或冒烟 不燃烧,跳动或有爆裂声

加熟石灰 放出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氨气 无气味放出

 初中需要掌握的唯一一种农药就是波尔多液,农药也需要合理施用。

第六节

计算题  求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

某元素的质量=某化合物的质量×某元素质量分数=

【例题】多少吨的氧化亚铁(FeO)中所含铁元素质量和100t中氧化铁所含铁元素的质量相同?

解:设需氧化铁的质量为x。

答:需氧化亚铁的质量为90t。

 求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 求化肥纯度:

【例题】现在有一种化肥,主要成分是硝酸铵,测得其含氮量为34.3%(杂质不含氮),求这种化肥的纯度。

解:设该化肥的质量为100g,该化肥的纯度为a%。

答:这种化肥的纯度为98%。

第十二单元

化学与生活

第一节

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

1.六大营养素: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无机盐和水

前四者是有机物,而无机盐和水是无机物。维生素、无机盐和水可被人体直接吸收。2.蛋白质  功能:是构成细胞的基本物质,是机体生长及修补受损组织的主要原料。

成人每天需60~70g。 存在:动物肌肉、皮肤、毛发、蹄、角的主要成分;植物的种子(如花生、大豆)。 构成:由多种氨基酸(如丙氨酸、甘氨酸等)构成。 人体蛋白质代谢:人体通过食物获得的蛋白质,在胃肠道里与水发生反应,生成氨基酸。氨基酸通过肠壁进入血液循环,一部分氨基酸被氧化,生成尿素、二氧化碳和水等排出体外,同时放出热量供人体活动的需要。另一部分氨基酸再重新组成人体所需要的各种蛋白质,维持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组织更新。 几种蛋白质(维持生长发育,组织更新)

 血红蛋白:由血红素(含亚铁离子)和蛋白质构成

作用: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的载体(血红蛋白+O2→氧合血红蛋白) 一氧化碳中毒的原因:血红蛋白与一氧化碳的结合能力比与氧气结合的能力强200倍。结合了一氧化碳的血红蛋白不能再与氧气结合,人就会缺氧窒息而死亡。 香烟烟气中含有一氧化碳、尼古丁、焦油等有毒物质。 酶:酶是生物催化剂。

特点:高效性、选择性、专一性

 蛋白质的变性(不可逆):破坏蛋白质的结构,使其变质。 引起蛋白质变质的因素:  物理:高温、紫外线等

 化学:强酸、强碱、重金属盐(银离子、铜离子、汞离子、钡离子)、有机物(甲醛、酒精)等

 应用:用甲醛水溶液(福尔马林)制作动物标本,使标本长期保存。 蛋白质的检验:点燃,如果有烧焦羽毛的气味,就说明有蛋白质。

3.糖类  作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供能物质(食物供给的总能量中60%~70%来自糖类)。 组成:由C、H、O三种元素组成。又叫做碳水化合物。

 常见的糖

 淀粉:存在于植物种子或块茎中。如稻、麦、马铃薯等。

食物淀粉在人体内经酶的作用,与水发生一系列反应,最终变成葡萄糖。葡萄糖经过肠壁吸收进入血液成为血糖,输送到人体的各个组织器官,为人体组织提供营养,又在酶的作用下,转变为糖原贮藏在肝脏和肌肉中。 葡萄糖(人体可直接吸收的糖)呼吸作用:C6H12O6+6O2 6CO2+6H2O  蔗糖:主要存在于甘蔗、甜菜中。

生活中白糖、冰糖、红塘中的主要成分是蔗糖。

 富含淀粉的食物容易发生霉变(产生黄曲霉素)。只有温度达到280℃以上才能破坏黄曲霉素,所以霉变食物绝对不能食用。4.油脂

 分类:在常温下,植物油脂呈液态,称为油;动物油脂呈固态,称为脂肪。 功能:提供大量能量。

 在正常情况下,每日需摄入50~60g油脂。 作用:维持生命活动的备用能源,是重要的供能物质;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保护内脏。

5.维生素  存在:水果、蔬菜、鱼类等。

 作用:调节新陈代谢、预防疾病、维持身体健康。 缺维生素A会引发夜盲症;缺维生素C会引发坏血症。 多数在人体中不能直接合成,需从食物中摄取。6.糖类、蛋白质、油脂的热值:脂肪>蛋白质>糖类 7.人体内含量最多的物质是水。

第二节

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  组成人体的元素共50多种。人体中含量较多的元素有11种。

在人体内含量超过0.01%的元素,称为常量元素。如氧、碳、氢、氮、钙等。含量在0.01%以下的元素,称为微量元素。如铁、铜、锌、氟、碘、硒等。 人体中的常量元素

 钙  来源:奶类、绿色蔬菜、水产品、肉类、豆类

 钙摄入量过多的表现:结石、骨骼变粗  缺钙的表现:(青少年)佝偻病、发育不良;(老年人)骨质疏松  99%存在于骨骼和牙齿中。 成人体内约含钙1.2kg,主要以羟基磷酸钙的形式存在。 钠和钾

 Na+:存在于细胞外液,人体内含钠80~120g。 K+:存在于细胞内液,成人每千克含钾约2g。 作用:维持人体内的水分和维持体液恒定的pH。 人体中的微量元素

 必需元素(20多种) 铝、钡、钛等微量元素是人体的非必需元素。汞、铅、镉等是对人体有害的元素。 即使是必需元素,也要合理摄入。

元素 铁 锌 硒 碘 对人体的作用 摄入量过高、过低对人体的影响

血红蛋白的成分,能帮助氧气的运输 缺铁会引起贫血 影响人体发育 缺锌会引起食欲不振,生长迟缓,发育不良 有防癌、抗癌作用 缺硒可能引起表皮角质化和癌症。如摄入量过高,会使人中毒 甲状腺素的重要成分 缺碘会引起甲状腺肿大,幼儿缺碘会影响生长发育,造成思维迟钝。过量也会引起甲状腺肿大

氟 能防治龋齿 缺氟易产生龋齿,过量会引起氟斑牙和氟骨病

第三节

有机合成材料  有机化合物

化合物可分为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有机化合物都含有碳元素。碳的氧化物、碳酸、碳酸盐等具有无机化合物的特点,属于无机化合物。

 生活中常见的有机物

甲烷(最简单的有机物、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有机物)、乙醇(俗名:酒精)、乙酸(俗名:醋酸)、葡萄糖、蔗糖、蛋白质、淀粉等  有机物数目庞大的原因: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 在有机物中,碳原子可以和氮、氢、氧等原子直接结合,而且碳原子之间可以互相连接起来,形成碳链或碳环。 根据相对分子质量大小,有机物可分为小分子(如甲烷、乙醇、乙酸、葡萄糖)和有机高分子化合物(如蛋白质、淀粉等) 含碳、氢(含碳、氢、氧)的有机物在充分燃烧时,产物都是二氧化碳和水。而在不充分燃烧时,产物是一氧化碳和水。 有机合成材料  有机高分子材料  有机高分子材料可分为天然有机高分子材料和合成有机高分子材料。 棉花、羊毛、蚕丝、天然橡胶等属于天然有机高分子材料。棉花点燃后产生烧纸气味。

 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是三大合成材料。 高分子材料的结构和性质

链状结构——热塑性——如:聚乙烯塑料、聚氯乙烯塑料

网状结构——热固性——如:酚醛塑料(电木)、脲醛塑料(电玉)具有热塑性的塑料可以进行热修补。

 鉴别聚乙烯塑料和聚氯乙烯塑料:点燃后闻气味,有刺激性气味的为聚氯乙烯塑料。 聚氯烯塑料袋有毒,不能装食品。

 鉴别羊毛线和合成纤维线:

物理方法:用力拉,易断的为羊毛线,不易断的为合成纤维线。

化学方法:点燃,产生烧焦羽毛气味,不易结球的为羊毛线;无气味,易结球的为合成纤维线。 “白色污染”及环境保护  危害:

① 破坏土壤,污染地下水;

② 危害海洋生物的生存;

③ 如果焚烧含氯塑料会产生有毒的氯化氢气体,从而对空气造成污染。 解决途径:

① 减少使用不必要的塑料制品; ② ③ ④  重复使用某些塑料制品,如塑料袋、塑料盒等;

使用一些新型的、可降解的塑料,如微生物降解塑料和光降解塑料等; 回收各种废弃塑料。

塑料的分类是回收和再利用的一大障碍。

 我们要控制使用保鲜膜。

常见物质的化学式 单质 氢气 氖气 硫 S H2 氦气 氯气 He 氧气

O2 氮气

N2 碳(石墨、金刚石)C Ne 钠 Na 硅 Si 铝 Al 镁 Mg Cl2 钾 K

氩气

Ar 红磷、白磷 P 钛 Ti 铁 Fe 铜 Cu 锌 Zn 汞 Hg 氪气 Kr 银 Ag 镉 Cd 锡 Sn 铅 Pb 氙气 Xe 钡 Ba 铂 Pt 金 Au 钙 Ca 硒 Se 碘 I2 臭氧 O3

化合物 氧化物

水 H2O 过氧化氢 H2O2 一氧化氮 NO 二氧化氮

一氧化碳 CO 二氧化碳 CO2

NO2 氧化钠 Na2O 氧化镁 MgO

SO2 氧化铝 Al2O3 二氧化硅 SiO2 五氧化二磷 P2O5 二氧化硫 三氧化硫 SO3 二氧化氯 ClO2 氧化钙 CaO 二氧化锰 MnO2 氧化亚铁 FeO 氧化铁 Fe2O3 四氧化三铁 Fe3O4 氧化铜 CuO 氧化银 Ag2O 氧化汞 HgO 一氧化二氮 N2O

酸 硝酸 碳酸

碱 氨水 HNO3 盐酸 HCl 硫酸 H2SO4 亚硫酸 H2SO3 H2CO3 氢氟酸 HF 氢硫酸 H2S 乙酸(醋酸)CH3COOH NH3•H2O 氢氧化钾 KOH 氢氧化钠 NaOH 氢氧氧

化化

钡铜 Ba(OH)2 氢氧化钙 Ca(OH)2 氢氧化镁

Cu(OH)2 氢氧化铁 Fe(OH)3

Mg(OH)2氢氧化铝

Al(OH)3 氢 盐

NO3-Cl-SO42-CO32-NH4+ NH4NO3 硝酸铵 NH4Cl 氯化铵(NH4)2SO4 硫酸铵(NH4)2CO3 碳酸铵 K+ KNO3 硝酸钾 KCl 氯化钾 K2SO4 硫酸钾 K2CO3 碳酸钾 Na+ NaNO3 硝酸钠 NaCl 氯化钠 Na2SO4 硫酸钠 Na2CO3 碳酸钠 Ba2+ Ba(NO3)2 硝酸钡 BaCl2 氯化钡 BaSO4 硫酸钡 BaCO3 碳酸钡 Ca2+ Ca(NO3)2 硝酸钙 CaCl2 氯化钙 CaSO4 硫酸钙 CaCO3 碳酸钙

下载九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提纲(近现代史)word格式文档
下载九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提纲(近现代史).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九年级思想品德(上册)复习提纲

    九年级思想品德(上册)复习提纲第一单元 承担责任 服务社会第一课责任与角色同在 1、责任的含义:就是一个人应当做的事情或不应该做某些事情。2、责任的产生:责任产生于社会关系......

    九年级上册语文复习提纲

    九年级上册语文复习提纲(一) 一、词汇积累 惟余 风骚 妖娆 忍冬 襁褓 田圃 喧嚷 洗礼 征引 旁骛 亵渎 陨落 灵柩 凌驾睿智 扶掖 枘凿 垂手 凭吊 谀词 忐忑 繁衍 阴晦 萧索 影......

    复习提纲 八年级上册历史

    第一单元:复习提纲 1、虎门销烟的时间、领导人、意义分别是? 2、对中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国家是?主要目的是? 3、《南京条约》的内容是?鸦片战争的影响是? 4、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主要发......

    八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

    八年级历史(上)复习提纲一、中国近代史: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止,属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二、1840年-20世纪初,列强发动了四次侵华战争,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

    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复习提纲(导学案)

    九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 第19课俄国、日本的历史转折 一、俄国废除农奴制(年改革) 1、根本原因:严重阻碍了的发展。 2、改革的目的:为了摆脱危机,巩固沙皇和贵族、地主的统治。 3、......

    中国近现代史复习提纲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一、学习目的和要求1.了解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世界,懂得资本一帝国主义入侵中国及其与中国封建势力相结合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深重灾难,认识造成近代中国......

    中国近现代史复习提纲

    中国近现代史复习提纲 1、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是近代以来中国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及其与中国封建主义势力相结合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一种从属于资本主义世界体......

    《中国近现代史》复习提纲

    《中国近现代史》复习题纲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社会的开端? 2、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和教训。 3、中国近代社会是如何一步步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