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诸暨市中心镇建设发展和小城市培育工作情况汇报
诸暨市中心镇建设发展和小城市培育
工作情况汇报
中心镇及小城市作为诸暨“1-6-80”市域发展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改革、发展、壮大将直接影响我市作为全省城镇体系规划明确的大城市建设进程,也将对经济转型、城乡统筹和民生改善产生直接影响。近年来,诸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把中心镇建设和小城市培育作为加快城市化进程,推进“大平台、大产业、大企业、大项目”建设的重要战略举措来抓,科学规划、强调集聚、深化改革、大力扶持,中心镇建设和小城市培育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带动了全市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1、规划引领,整体布局清晰。近年来,我们坚持把中心镇建设规划放到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的重要位臵,以此带动中心城镇和功能片区整体提升发展。1998年,我市城镇体系规划就确定了“一个中心(中心城区)、两条轴线、六大城镇组群(店口、枫桥、璜山、牌头、五泄、次坞)”的总体框架;2006年编制的《诸暨市市域总体规划》延续“一个中心、六大组群”的结构,形成“众星拱月”的发展形态。今年,我们承接现代化新兴中等城市发展起点,作出建设大城市的决定,致力构建“中心城市-新型城镇-新农村”三级体系,其中新型城镇建设的重点就是小城市和中心镇。店口镇以建设诸北新城和城市次中心为建设目标,大唐以加快融入中心城市为发展方向,枫桥、牌头、次坞、璜山作为市域东西南北四个支点,建成各具特色的中心集镇。
2、产业兴镇,发展实力强劲。产业强则经济强,经济 1
强则城镇强。今年以来,我们把构筑以6大工业主导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为主体的“6+2”现代产业体系,作为经济转型升级和城镇实力提升的重大举措来抓,尤其是中心镇作为“6+2”产业的集聚区和示范区,我们实施一个产业一个规划、一套班子、一个政策等的“八个一”推进机制,进一步引导功能片区内企业集聚提升。2009年,全市中心镇共实现生产总值215.78亿元,财政收入20.02亿元,规上工业产值759.25亿元,工业投入86.62亿元,自营出口12.23亿美元,分别占全市的40.9%、36.6%、40.8%、59.7%和38.1%,店口铭仕广场、万安万利来广场,枫桥天洋金枫桥广场,次坞宏城时代广场、璜山太子龙广场等一批投资超亿元商贸综合体持续带动人气、商气集聚。尤其是店口镇作为“诸北新城”,面积和人口仅占全市5%,但主要经济指标却占全市的15%至20%,全镇拥有产值超亿元企业27家,上市企业2家,诸暨仅有2家中国500强企业均在店口,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25880元,是全市平均的2倍。综合经济实力居绍兴首位,全省经济强镇内部测试第一,全国前二十位。
3、功能完善,中心地位提升。中心镇和小城市一头承接中心城市,一头连着广大农村,形成了片区中心的独特发展优势。我们配套出台《关于积极培育中心镇的若干指导意见》和对店口、枫桥等镇的“一镇一策”差异化培育政策,在财政支持、体制创新、要素分配、设施配套等方面加大倾斜力度,极大地调动了中心镇加快功能完善、提升城镇品位的积极性。同时,市、镇两级财政加大对中心镇交通信息次枢纽、科教文卫次中心等的投入建设力度,2009年共投入中心镇基础设施建设资金8.08亿元,增长47.4%。目前全市已形成“K”字形高速路网,实现6大中心镇半小时经济圈,省道加快延伸、城乡快速通道建成通车,农村联网公路迅速发展,市域一体的交通网更为紧密。同时,各中心镇根据区域人口集中、产业集聚、功能集成的发展方向,加快配套“一校(高标准普高)、二院(人民医院和综合性敬老院)、三中心(文化、科普、体育中心)”和“一路(高标准进镇道路)、二厂(污水处理厂和自来水长)、三网(自来水供应网、垃圾收集运转处理网、通村公交网)”等区域性公共配套服务设施。最近,店口、枫桥、牌头等镇又集中开工建设区域性污水处理厂,次坞、璜山等镇也抓紧规划配套。
4、机制创新,生机活力迸发。《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中心镇培育工程的若干指导意见》中指出“要进一步扩大中心镇经济社会管理权限”。为此,我市首先在店口镇进行扩权强镇试点,将原镇政府内部机构设臵的“七办二中心”调整为“三局三办二中心”。将规划、建管、环保、安监、劳动保障、城建监察等市级部门驻镇站所纳入镇机关局、办和中心。并对工作职能、工作力量进行了重新整合,对市级有关部门已经明确下放的管理权限和相关政策进行上下对接,坚决下放。2008年,我市在《关于加快培育枫桥等五个中心镇的若干意见》的基础上,按照“依法下放,能放则放”的原则,进一步将“强镇扩权”中的市级部门经济社会管理权限下放到所有绍兴市级中心镇。通过中心镇内设机构调整,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扩大,各职能部门的职责分工更加明确,镇政府与驻镇单位之间,驻镇单位相互之间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驻镇单位围绕乡镇转”的工作格局进一步形成,对上负责与对地方负责的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服务中心镇经济社会发展的效能也进一步增强。
二、下阶段工作打算
下阶段,我市将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中心镇建设和小城市培育的决策部署和这次工作座谈会精神,牢牢扭住“集聚提升”这一工作重心不动摇,进一步拓宽思路、创新机制、加大投入、重抓项目,在大城市建设规划的统领下,持续创新新型城镇化建设方式,推动枫桥等中心镇加快向小城市演进,加大对店口诸北新城的培育力度,真正使店口成为诸暨城市次中心。
1、坚持拓思路、拓空间。思路决定出路、空间决定能量,推进中心镇建设和小城市培育,首先要解决发展方向和发展平台两大问题。为此,我们将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立足实际、放眼长远,以拆旧建新造新城、产业城镇共提升、城乡统筹一体化、内挖外引铸精品为重点,加快培育、建设步伐。同时,充分利用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契机,促使有限的空间资源向中心镇和小城市集聚;充分利用诸暨“七山一水两分田”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坡地经济。今年,我市在草塔、五泄进行新型城镇化建设试点,并计划年底前在6个中心镇逐步推开,通过加快镇中村改造,有效盘整发展空间。另外,我们还将积极探索推进中心镇行政区划调整,对发展空间严重不足,而行政区划调整相对条件成熟的中心镇和周边乡镇,加快调整撤并步伐。
2、坚持强改革、强集聚。中心镇建设和小城市培育不能等同于一般集镇发展,其最大的生命力仍在不断改革创新,加快集聚提升。为此,我们将业已争取到的10多万亩土地利用规划调整指标向中心镇集聚、向“6+2”产业集聚区集聚,以此促动产业加快集聚。我们将积极探索实施人口有效集聚政策,通过农村宅基地臵换中心镇住房、研究建设公租房、放宽外来人员落户条件、保障落户中心镇农民享受
原有部分权益等,加快推进农村人口向中心镇转移,中心镇辖区人口向建成区转移,农业劳动力向二、三产转移。我们将进一步健全完善市、镇两级财政分成体制,确保更多的可用财力向中心镇倾斜,确保市财政基础设施项目和民生支出向中心镇倾斜,加快各类基础设施、文体设施、医疗设施、教育设施等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向中心镇集聚。我们也将进一步深化“扩权强镇”改革,做好事权下放的扩面与深化工作,确保中心镇扩权与人力、物力、财力相匹配,确保政府行政审批等更多公共服务职能向中心镇集聚。
3、坚持创特色、创精品。中心镇和小城市往往是从一些大镇、古镇基础上演进而来的,如我市的枫桥、牌头等镇,都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古镇。再加上其特殊的承上启下地位和承前启后使命,注定在建设和培育过程中,不能割断文脉、千镇一面,要坚持创特色、创精品。为此,我们一方面将强化科学规划引领,按照小城市发展定位,积极建设特色化产业集镇,如大唐打造国际袜都、山下湖建设国际淡水珍珠产加销中心、店口建成铜加工和机电装备产业中心、枫桥形成服装王国、牌头成为环保产业基地等,积极建设特色化文化集镇,如枫桥的三贤(陈洪绶、王冕、杨维桢)文化名镇、次坞的先烈(俞秀松)引领名镇、店口的三乡(诸暨、绍兴、萧山)风情名镇。另一方面,致力跳出“拆了建、建了拆,拆拆建建无止境”的怪圈,不以建筑的又高又大、又新又洋为追求标准,突出人居和谐、生态和谐。
三、存在困难及建议
1、土地制约明显。搞建设必然要用到土地,没有土地,再好的项目也难上马。几年来的中央宏观调控,各中心镇日益显现出可用土地资源总量有限与用地需求量逐年增加的矛盾,严重制约了城镇建设与经济发展。
2、建设资金短缺。中心镇的培育建设和发展需要更多更完善的公用配套设施来保证,而这些配套建设为政府纯公益性投入,所需费用庞大,因此,目前在镇级财政难以为继的情况下,存在较大的资金困难问题。
3、行政资源的优化配臵问题。目前我市的公共服务中心的功能已较完备,规范化、科学化的运作体系已建立,形成了信息集中,管理高效的办事程序。由于镇乡信息系统不健全、人员业务能力和技术水平的限制,如过于强调强镇扩权的形成和速度,反而会弱化公共服务平台的服务功能,造成行政资源的分散、流失甚至是浪费。
最后,建议省政府在中心镇建设和小城市培育方面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特别是对中心镇和小城市的公建配套设施方面要加强土地、资金的支持。在强镇扩权实施力度上,要充分考虑中心镇的承受能力及作用范围,避免不必要的浪费。
第二篇:20130227缙云县开展小城市培育工作汇报
缙云县支持小城市培育工作情况汇报材料
中共缙云县委、缙云县人民政府
(2013年2月27日)
尊敬的吴雪桦厅长,考核组的各位领导专家:
大家好!在壶镇镇小城市培育试点进入决战之年的关键时刻,吴厅长一行风尘仆仆来到缙云检查指导工作。首先,我谨代表中共缙云县委、缙云县人民政府,对各位的到来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根据议程安排,下面,我将2012年支持壶镇镇小城市培育工作的情况向考核组作一简要汇报。
一、进一步提高壶镇地位,夯实发展基础
壶镇作为丽水市唯一一个入选小城市培育试点的中心镇,与省委省政府重视均衡各地区发展,注重扶持欠发达地区密不可分。因此,丽水市委市政府专门出台了《中共丽水市委 丽水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壶镇镇、温溪镇等小城市培育的若干意见》(丽委„2012‟4号文件),把对小城市培育的支持用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这个意见从充分认识加快小城市培育的重要意义、科学编制小城市建设规划、推进小城市土地制度改革、加快小城市人口集聚、努力拓宽小城市融资渠道、加大市县两级财政支持力度、加强干部和人才队伍建设、推进扩权改革提升服务管理水平、加大基础设施建设 力度促进产业集聚、强化组织领导完善考核机制等十个方面,作了系统的规定。市委、市政府在更高的层面、以更大力度,举全力支持壶镇的小城市培育试点工作,并在壶镇镇召开了市委常委扩大会、全市低丘缓坡利用试点现场推进会、全市中心镇建设现场推进会、全市农村电子商务建设现场推进会。缙云县委县政府也格外珍惜这个试点机遇,将小城市培育试点工作上升到全县战略高度,赋予壶镇与中心城市同等级甚至一些更高的待遇,为资源要素向壶镇倾斜、推动壶镇由“镇”向“城”的跨越发展提供坚强保障。2012年,在县委县政府争取下,壶镇被确定全国第三批发展改革试点镇和国土资源部低丘缓坡综合开发试点丽水市核心区块等两项省部级试点工作,形成了五项省部级试点工作在壶镇叠加实施的难得历史机遇期,突显出壶镇在全县工作中重要性。在刚刚召开的2013年全县工作会议上,县委、县政府又提出了壶镇镇小城市培育“具备国际水平、现代化标准”新要求,进一步提升了壶镇的战略地位,夯实小城市培基础。
二、进一步密切沟通联系,增强发展合力
2012年,省领导夏宝龙、陈加元、卢子跃,全国政协常委王众孚、全国人大常委、致公党中央副主席杨邦杰曾先后调研和听取壶镇小城市培育工作,还有多达70余人的地厅级以上干部密集到壶调研指导,激发了壶镇小城市培育信心与决心。县四套班子领导以身作则,深入一线,以扎实的工 作推动小城市培育步伐。2012年2月17日,县委书记孔海龙出席壶镇镇小城市培育推进大会并作讲话,极大的鼓舞了壶镇的干部群众。2012年县政府研究壶镇小城市培育的专题会议达到10次,并在壶镇召开政府常务会议1次,帮助化解了一批制约发展的突出问题。县人大、县政协、副处级以上离退休老同志也到壶镇开展专题调研,营造小城市培育的良好氛围。县属各部门与壶镇镇建立了对接联系制度,县发改、财政等重点部门与壶镇镇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经常性一揽子研究壶镇工作,大大加快壶镇项目建设进度。发改、国土、建设、林业等部门还派出专门人员驻点壶镇镇协助开展小城市培育工作。为配合丽缙五金科技产业园区的开发,县委、县政府还从县属部门和乡镇抽调50多名精兵强将到壶镇参加政策处理工作。
三、进一步强化保障支撑,激发发展活力
县委县政府勇于改革、敢于创新,致力于破除束缚壶镇发展建设的各种因素,构建适合小城市培育的行政管理体制,不断增强政策扶持程度,不断加大资金和人才保障力度。使其壶镇小城市培育经济发展更有实力、公共服务更有能力、城市形态更有魅力、政策体制更有活力。在发展空间上,全力争取,把国土资源部低丘缓坡综合开发试点丽水市核心区块放在壶镇镇,组建浙江丽缙五金科技产业园区,按照“市县共建、利益共享、责任共担”的模式进行管理。经省政府 批复同意,成立了产业园区管委会,壶镇镇党委书记兼任园区管委会副主任。在一个镇设立一个正处级单位,在丽水也是首开先河。低丘缓坡开发对助推壶镇小城市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丽缙五金科技产业园区首期苍山区块建设面积7平方公里,通过这个区块的开发建设,将使壶镇镇建成区面积从现有的7平方公里扩大到14平方公里,扩大了近一倍;根据远期规划,丽缙五金科技产业园区规划总面积达42平方公里,结合壶镇镇小城市建设规划,壶镇的城市空间将从30平方公里扩大到70平方公里,人口达到50万,形成中等城市规模。丽缙五金科技产业园区的开发建设,为壶镇镇加快由“镇”向“城”跨越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空间保障。在资金保障上,2012年,县委县政府在2011年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落实财力支持工作,县级小城市培育配套资金达10300万元,有力的保障了壶镇小城市培育工作。壶镇镇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7.19亿元,同比增长52.65%,增幅名列全省前茅。进一步做大做强小城市融资平台,将缙云欣达公司注册资本增资扩股到1亿元,主要负责人比照副科级管理,公司日常工作委托壶镇镇人民政府管理。在人才的支撑上,2012年给壶镇镇一次性增加行政编制10名,并设立三个设立了独立法人的事业单位,增强了镇政府的综合管理职能。壶镇镇国土规划建设管理中心,挂土地储备中心牌子,按副科级机构报批,编制44名(新增40名,从壶镇村镇规划建 设管理分局划入4名,9月份已一次性招录25名)。壶镇镇社会事业服务中心(由壶镇镇劳动保障和社会救助服务站、壶镇镇文化站、壶镇镇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办公室等进行整合而成),挂就业保障服务中心、文化站、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办公室牌子,编制24名(从原镇文化站划入8名、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办公室划入13名、劳动保障站划入3名)。壶镇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挂农业技术综合服务站、林业站、水利服务站牌子,编制37名(从壶镇农综站划入21名,壶镇林业站划入10名、壶镇水利服务站划入6名)。
壶镇在2011小城市培育考核中获得了优秀,作为欠发达地区的中心镇,能在诸多不利条件下取得这样的成绩实属不易。但是必须加快发展的大局依旧没有变,群众迫切希望改善生活的愿望没有变,为此县委县政府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对壶镇提出更高的要求,提出要在2102小城市培育考核中再次取得优秀,要在27个小城市试点镇综合排名继续前移。2012年,壶镇十万干部群众化压力为动力,负重拼搏,用“五加二”、“白加黑”奉献精神,用责任、汗水与智慧,取得了一系列新成绩。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5.1亿元,同比增长11.2%。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4.9亿元,同比增长80.9%。实现财政总收入7.18亿元,同比增长53%。实现工业总产值136亿元,同比增长16.3%。在缙云县2012考核中,壶镇镇 囊括了除计划生育外全县所有综合和单项考核先进,创造了史上最佳成绩。为肯定壶镇取得的一系列成绩,缙云县人民政府给予壶镇镇人民政府嘉奖表彰,同时授予壶镇镇人民政府先进集体的称号。
壶镇镇干部群众出色的工作反过来又进一步增强了县委、县政府全力支持壶镇小城市培育试点的信心和决心上。在这里,我也代表县委、县政府郑重表态,在前两年富有成效的工作基础上,目标要加码,任务要加倍,支持的力度要加大,以更大的决心和力度推进小城市培育,全面提高区域综合竞争力和综合服务能力,试出全县人民的信心、试出缙云跨越式发展的形象。我们也恳请考核组的各位领导专家多提宝贵意见建议,一如既往给予关心与支持,为欠发达地区的绿色崛起、科学跨越创造更有利的环境。
谢谢大家!
第三篇:扎实推进小城市培育试点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扎实推进小城市培育试点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扎实推进小城市培育试点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浙江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省编委办主任陈小恩开展小城市培育试点,推动有条件的中心镇发展成为小城市,是省委、省政府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在2010年10月召开的全省中心镇发展改革暨小城市培育试点工作会议上,赵洪祝书记、吕祖善省长都对小城市培育试点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省“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完善城市化布局和形态,建成一批管理水平高、集聚能力强、服务功能全的现代小城市。这些充分说明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发展小城镇,把培育发展小城市作为统筹城乡发展和建设新农村的战略节点,意义重大而深远。充分认识试点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小城镇是我省区域和城乡发展的一大特色和优势。经过多年的改革培育,全省涌现出一批人口数量多、城镇规模大、经济实力强、设施功能全,初步具备小城市形态的特大镇。
目前这些特大镇在行政管理体制方面还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迫切需要进一步采取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有力促进小城市培育试点镇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小城市培育试点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深入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根本要求。城市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工业化、现代化的主要标志。我省正处在城市化发展的关键时期。省委、省政府把加快中心镇改革发展和培育小城市作为加快城乡统筹发展、推进新型城市化的重点。
通过推进小城市培育试点,把试点镇培育发展成为小城市,可以更加有效地加强城乡联系,在更大范围内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有序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促进人口产业集聚集约发展,实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推进小城市培育试点镇行政管理体制创新,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有利于加快形成创业创新、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为试点镇的快速健康发展和统筹城乡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推进小城市培育试点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创新体制机制的重要举措。乡镇党委、政府是我国最基层的政权组织,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最为直接和紧密,是行政改革的前沿、重点和关键。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省分别于1992年、1998年、2002年和2006年开展了四轮乡镇机构改革。经过历次改革,乡镇在转变职能、理顺关系、规范机构设置、精简人员编制、强化公共服务、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能等方面取得了很大成效。特别是2006年,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农村综合改革的统一部署
第四篇:浙江省小城市培育试点与强镇扩权改革
浙江省小城市培育试点与强镇扩权改革
浙江省有关于小城市培育试点与强镇扩权改革的文件与通知
省政府办公厅出台《关于开展小城市培育试点的通知》(浙政办发〔2010〕162号)
2010年12月21日,省政府办公厅出台了《关于开展小城市培育试点的通知》(浙政办发〔2010〕162号)。主要内容如下:
一、充分认识开展小城市培育试点的重要意义
实施“中心镇培育工程”以来,我省涌现出一批人口多、规模大、经济实力强、设施功能全、具有小城市形态的特大镇。这些镇在我省推进新型城市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受现行管理体制等因素的制约,这些特大镇的进一步发展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开展小城市培育试点,着力破解这些困难和问题,加快实现特大镇向小城市转型发展,有利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现代文明向农村延伸、覆盖和辐射,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有利于优化城乡空间布局,缓解大中城市发展压力,实现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有利于探索建立权责一致的乡镇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提升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开展小城市培育试点的重要意义,积极主动深化改革、推动创新,扎实做好各项工作。
二、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以加快推进人口集中、产业集聚、功能集成、要素集约为着力点,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培育一批经济繁荣、社会进步、功能完备、生态文明、宜居宜业、社会和谐的小城市,构筑集聚能力强、带动效应好、体制机制活、管理水平高的城市化发展新平台,走出一条具有浙江特色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新路子。
(二)主要目标。到2015年,纳入小城市培育试点的中心镇要实现以下主要目标:
——建设规模。建成区面积8平方公里以上,形成布局合理的居住、工业、商贸、生态等功能分区。建成区户籍人口6万人以上或常住人口10万人以上,建成区户籍人口集聚率60%以上。形成比较完备的水、电、路、气、环保等基础设施网络。
——经济实力。年财政总收入10亿元以上,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万元以上。工业功能区工业增加值占全镇工业增加值80%以上,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40%以上,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90%以上。
——服务水平。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卫生计生等设施完备,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事业发展网络。商业、金融等服务业网点布局合理,形成比较繁荣的商贸金融服务网络。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保障水平稳步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居民互助服务、市场商业服务三结合的社区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形成便民利民的社区服务网络。
——管理体制。建立与小城市发展相适应、权责一致、运作顺畅、便民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执法体制,推进县(市、区)综合行政执法试点和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并向试点镇延
伸。健全社区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社区自治机制,形成管理民主、运作规范、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区管理服务体系。
三、主要任务
(一)制订完善小城市规划。根据城市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相关技术规范和标准,编制小城市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并与城镇体系规划、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规划等相衔接。按照彰显特色、集聚发展的要求,完善主城区城市设计,科学编制小城市基础设施等专项规划和以中心村为重点的村庄布局规划。
(二)着力提升小城市功能。大力推进市政基础设施、环保基础设施、教育医疗设施、文化体育设施和商贸综合设施建设,努力提高基础设施的网络化水平和综合承载能力。加快行政执法、土地储备、公共资源交易、行政审批服务等平台建设,不断提升小城市公共管理和服务水平。
(三)大力发展小城市经济。按照城市经济的特点,大力发展现代物流、商务、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因地制宜发展旅游、商贸、文化娱乐等面向民生的服务业。坚持错位发展、集约发展的原则,主动承接大中城市产业转移,加快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因地制宜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推进特色产业集群发展。大力发展城郊农业、设施农业、旅游观光农业,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四)加快集聚小城市人口。坚持集约节约用地的原则,努力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大力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和农村住房改造建设。大力推进小城市社区建设,积极推进住房制度改革和住房保障体系建设,促进农村人口向小城市集中。创新户籍管理制度,加快出台低门槛落户、享受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待遇的农民进城激励政策,加快推进农民市民化。
(五)全面提升小城市管理水平。按照城市管理职能和小城市建设发展的需要,积极推进保留镇级建制、赋予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的体制改革,加快推进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根据管理服务标准不断提高、任务日益繁重的实际,积极整合公共管理资源,完善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配备,切实提高小城市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四、扶持政策
(一)实施强镇扩权改革。根据小城市管理需求,在保持镇级建制不变的前提下,明确试点镇的职能定位,在符合法律法规的前提下,通过委托、交办、延伸机构等方式和途径,赋予试点镇与县级政府基本相同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
(二)完善小城市机构设置。根据试点镇的人口规模、经济总量和管理任务,允许试点镇在核定的编制总数内统筹安排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县(市、区)政府部门派驻试点镇的机构,业务上接受上级职能部门的指导,日常管理以试点镇为主,其负责人的任用、调整及工作人员的调动,应书面征得试点镇党委的同意。垂直管理部门可以在试点镇设派驻机构。
(三)合理调整行政区划。按照小城市总体规划,根据试点镇的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生产要素流向,结合小城市的管理服务水平和实际承载能力,允许适度调整试点镇的行政区划,拓展发展空间,增强集聚辐射能力,提升集约发展水平。
(四)强化要素保障机制。建立试点镇建设用地支持保障制度,各地在省下达的城镇建设用地切块指标中优先予以安排。加强对试点镇的金融服务,加大对试点镇的信贷支持。鼓励金融机构到试点镇设立分支机构,支持有条件的试点镇设立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建立完善市县两级建设、规划、环保、交通等部门专业人才到试点镇挂职的制度,缓解小城市管理人才紧缺的压力。
(五)完善财政管理体制。按照分税制财政体制的总体要求,合理划分县(市、区)与试点镇的事权。按照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原则,进一步理顺县(市、区)与试点镇的财力分配关系,建立试点镇政策倾斜、设有金库的一级财政体制,实现财力分配向试点镇倾斜,促进小城市培育。
(六)加大税费支持力度。鼓励县(市、区)政府对在试点镇新办的大型商贸企业,自营业当起,实行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企业所得税地方分成部分按收入级次三年内予以全额拨补;对在试点镇新办的金融保险企业,自营业当起,实行交纳的营业税按收入级次三年内予以拨补50%。试点镇土地出让净收益市、县(市、区)留成部分和在试点镇征收的城镇基础设施配套费,全额返还用于试点镇建设。
(七)建立试点专项资金。省政府从2010年起建立每年10亿元的省小城市培育试点专项资金(暂定三年),用于试点镇的基础设施、社会事业、产业功能区、技术创新和人才集聚服务平台、公共服务平台、规划编制及体制机制创新等项目的补助。各市、县(市、区)也应建立小城市培育试点专项资金,支持试点镇加快建设发展。
五、组织实施
(一)健全组织协调机制。省中心镇发展改革协调小组负责全省小城市培育试点工作的组织协调。协调小组及其办公室要定期召开会议研究重大问题,及时分解工作任务、落实责任单位,不断完善配套政策、加大推进力度,加强信息收集分析、实施动态管理。有关市、县(市、区)政府要建立相应的组织协调机制,将小城市培育试点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目标责任制考核,及时协调解决试点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推动试点工作扎实有效开展。
(二)建立绩效考核机制。按照奖励发展、激励先进的原则,建立小城市培育试点工作绩效考核奖励机制。与此同时,建立试点淘汰机制,对连续两年考核不合格的试点镇,取消其试点资格。
(三)强化联动推进机制。省级有关单位要抓紧出台配套政策,加大财力、要素等方面的保障,加强指导和服务。有关市、县(市、区)政府要加快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支持小城市培育试点工作。试点镇要按照“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的培育要求,抓紧制订试点总体方案,编制三年行动计划和实施计划,大胆改革创新,确保试点取得明显成效。要及时总结宣传推广各地试点的成功经验,努力营造大胆改革、勇于创新、深化试点、科学发展的浓厚氛围
省发改委、省编委办、省法制办出台《浙江省强镇扩权改革指导意见》(浙发改城体〔2010〕1178号)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共浙江省委办公厅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快中心镇发展和改革的若干意见》(浙委办〔2010〕115号)文件精神,2010年12月14日,省发改委、省编委办、省法制办联合出台了《浙江省强镇扩权改革指导意见》(浙发改城体〔2010〕1178号)。主要内容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建设服务型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的要求,以理顺权责关系、创新管理体制、增强服务能力、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为目标,通过扩大中心镇经济社会管理权限的体制改革,全面激发中心镇的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中心镇统筹协调、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建立规范有序、权责明确、运作顺畅、便民高效的中心镇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依法放权的原则。法律、法规明确赋予乡镇政府行使的管理事项,必须落实到位。通过委托、交办等方式和途径下放给中心镇行使管理的事项,应当符合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
(二)坚持便民高效的原则。凡是基层发生频率高、直接面对企业和老百姓、上级部门“管得着、看不见”、中心镇政府完全有能力和条件管理的事项,下放给中心镇办理。凡是扩权给中心镇的事项,都要向社会公开,并进入行政审批服务中心集中规范高效办理。
(三)坚持分类指导的原则。对中心镇的扩权事项不搞一刀切,具体扩权事项由所在地县(市、区)政府根据中心镇的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相关条件,制定放权事项目录,实行分类分步放权。
(四)坚持权责一致的原则。凡是下放给中心镇政府管理的事项,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和责任机制,坚持放管结合、权责一致,做到职责明确,责任落实,有责可查。
三、主要内容
(一)扩权对象。省政府公布的省级中心镇。
(二)扩权内容。赋予小城市培育试点镇必需的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其他中心镇原则上赋予镇域范围内的经济类项目核准、备案权;着重赋予市政设施、市容交通、社会治安、就业社保、户籍管理等方面的社会管理权;通过实施综合执法等方式,加快赋予城市建设管理等方面的行政执法权。
(三)扩权方式。主要采取依法委托、交办,确属需要延伸机构,深化综合执法试点,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等方式下放。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由县级有关部门直接交办给中心镇行使;依据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可以委托的行政许可事项,由县级有关部门委托中心镇办理;其他行政执法类事项由县(市、区)政府按照有关规定和程序,通过深化综合执法试点或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实行综合执法。垂直管理部门和派驻机构审批管理的事项须进入行政审批服务中心,集中办理。
四、组织保障
(一)统一思想,加强领导。省中心镇改革发展协调小组负责对强镇扩权改革工作的协调和指导。县(市、区)政府是放权的主体,要高度重视、统一思想认识,将强镇扩权改革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履行职责,及时研究解决扩权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确保扩权改革工作顺利推进。
(二)出台政策,有效落实。县(市、区)政府要出台规范性文件,明确强镇扩权事项目录。各放权部门要从各自职能出发,出台下放权限的实施细则,调整扩权事项的工作流程。中心镇要出台扩权事项的运作办法,确保扩权事项有效落实。
(三)明确职责,规范运作。县(市、区)政府要建立职责明确、权责一致的责任机制。各放权部门要制定相应的配套制度和管理办法,加强对扩权事项运作的指导、培训和监管。中心镇要加强行政审批服务平台建设,配强工作人员,公开办事程序、前置条件和办结时限,确保扩权事项放而不乱、高效运作。
省财政厅和省发改委出台《关于省小城市培育试点专项资金管理若干问题的通知》(浙财建〔2010〕353号)
为认真贯彻全省中心镇发展改革暨小城市培育试点工作会议精神,2010年12月20日,省财政厅和省发改委联合出台了《关于省小城市培育试点专项资金管理若干问题的通知》(浙财建〔2010〕353号)。主要内容如下:
一、小城市培育试点专项资金的分配原则、范围和资金规模
专项资金的分配,遵循“分类分档、奖补结合,动态考核、以奖促建”的原则。经省政府批准的小城市培育试点镇,纳入专项资金补助(奖励)的范围。从2010年到2012年,省财政每年预算安排10亿元,专项用于对试点小城市的补助(奖励)。
二、小城市培育试点专项资金的分配方法和程序
专项资金按9:1比例分设为发展补助和考核奖励,即每年用于发展补助9亿元,用于考核奖励1亿元。其中:
发展补助资金,对除宁波市以外的试点镇,按因素法实行分类分档切块安排。第一类,包括杭州、嘉兴、湖州、绍兴、金华、温州、台州等市的试点镇。按试点镇上年城镇常住人口数量排序,分两档切块补助。排名前5位的试点镇分别补助5000万元,其余试点镇分别补助4000万元。第二类,包括舟山、衢州、丽水等市的3个试点镇,每个试点镇分别补助3000万元。
考核奖励资金,对包括宁波市试点镇在内的全部试点镇统一按省定考核办法考核分配。凡经考核确认为优秀、达标的试点镇,分档给予奖励补助。
发展补助资金和考核奖励资金的分配方案,经省中心镇发展改革协调小组审议报省政府批准后,由省财政厅于当年上半年和次年上半年下达到市县财政部门。
三、小城市培育试点专项资金的使用管理
各试点镇所在的市县政府,要认真组织小城市培育发展项目的建设,发达地区市县按照与省级不低于3:1的比例落实地方配套建设资金,欠发达地区市县根据自身财力状况,安排一定的地方配套建设资金,确保项目建设按照小城市试点三年行动计划加快实施。
省财政下达的发展补助资金和考核奖励资金,由试点镇统筹安排使用,根据当地实际,可以对建设项目直接补助,也可以采取贴息方式使用,但必须符合以下规定:
(一)省财政下达的发展补助资金和考核奖励资金,只能用于以下项目:
1、试点镇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主要包括道路交通、水电气、污水垃圾、广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
2、试点镇社会事业项目,主要包括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社会保障等设施建设;
3、试点镇产业园区项目,主要是支持推进产业集聚发展的功能区(园区)建设,企业共性技术创新平台项目等建设;
4、试点镇公共服务平台项目,主要是试点镇行政审批服务中心、社会保障和就业服务平台等建设;
5、试点镇规划编制项目(限用1年);
6、经省中心镇发展改革协调小组审核同意的建设项目。
省财政发展补助资金和考核奖励资金禁止用于平衡当地财政预算,禁止用于机关或事业单位的办公经费,禁止用于发放津贴补贴。如有违反规定,一经查实,年终考核时实行“一票否决”。
(二)各试点镇使用省财政专项资金安排的具体项目,须于每年4月底前报省发改委、省财政厅审核备案。
四、小城市培育试点专项资金的考核监督
(一)省财政下达的试点专项资金,纳入市县财政预算管理。
(二)按照省定考核办法,终了后由省发改委会同省财政厅实施考核。对考核结果为优秀和达标的试点镇,按本办法规定分档给予奖励。对考核结果不达标的试点镇不予奖励,连续两年考核不达标的试点镇退出试点名单。对于完成情况较差或违反规定使用资金的市县,扣减或取消下一专项补助资金。
(三)省发改委、省财政厅将对小城市培育专项资金安排、使用情况及项目完成情况,进行定期或不定期重点监督检查。
各级财政部门要加强小城市培育专项资金、项目的监督和管理,并按受审计部门监督,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第五篇: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2011年全省中心镇发展改革和小城市培育试点工作要点的通知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2011年全省中心镇发展改革和小城市培育试点
工作要点的通知
浙政办发〔2011〕52号
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直属各单位:
《2011年全省中心镇发展改革和小城市培育试点工作要点》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实施。
二○一一年五月二十七日(此件公开发布)
2011年全省中心镇发展改革和小城市培育试点工作要点
为贯彻落实《中共浙江省委办公厅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快中心镇发展和改革的若干意见》(浙委办〔2010〕115号)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小城市培育试点的通知》(浙政办发〔2010〕162号)精神,现就2011年全省中心镇发展改革和小城市培育试点工作提出如下要点:
一、切实抓好中心镇培育
(一)修编完善中心镇规划。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县市域总体规划,进一步完善中心镇总体规划,提高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覆盖率,并加强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其他规划的衔接。修编完善中心镇专项规划和以中心村为重点的村庄布局规划。加强规划实施管理,增强规划实施刚性。
(二)大力实施“两百双千”工程。积极推进“千亿产业集聚提升”和“千亿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全年完成投资1000亿元,提升中心镇产业集聚发展水平,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三)进一步完善扶持政策。根据中心镇发展实际,修改完善相关扶持政策,出台配套措施,重点在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资金和土地等要素保障、税费优惠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促进中心镇持续健康发展。
二、全面实施小城市培育试点三年行动计划
(一)加快促进人口集聚。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加快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深入推进农村宅基地换城镇住房改革,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提高就业服务水平,促进农村人口就近有序向小城市培育试点镇转移。全年27个小城市培育试点镇建成区新增常住人口24万人,建成区常住人口集聚率平均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
(二)大力发展城市经济。支持和鼓励小城市培育试点镇建设大型商场或商贸综合体,加快商贸集聚区建设,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做大做
强第三产业,第三产业增加值在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平均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加快工业功能区和产业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建设,集聚提升发展特色产业,工业功能区工业增加值在全部工业增加值中的比重平均提高3个百分点以上。积极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大力发展规模农业、设施农业、精品农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率平均提高4个百分点以上。
(三)扎实推进项目建设。支持小城市培育试点镇项目建设,强化资金和土地等要素保障,加大项目前期工作推进力度,全年开工建设项目1500个,完成投资800亿元。
(四)抓好综合平台建设。重点抓好小城市培育试点镇行政审批服务、行政综合执法、民生保障、土地供给、应急维稳等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
三、加快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一)全面推进强镇扩权改革。根据中心镇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通过委托、延伸机构等方式,进一步扩大中心镇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按照赋予小城市培育试点镇必需的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的要求,在落实扩权事项的基础上,调整扩权事项的工作流程,完善扩权事项的运行机制,加强扩权事项的业务培训,确保扩权事项平稳规范有序运行。
(二)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在小城市培育试点镇积极开展以本地农民进城落户原有权益可保留、当地城镇居民基本公共服务可享受、原有经济和财产权益可交易流转,以及外来务工人员积分落户、享受当地居民基本公共服务为主要内容的户籍制度改革。
(三)推进农村金融制度创新。支持小城市培育试点镇和中心镇发展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吸引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到小城市培育试点镇和中心镇设立分支机构。进一步创新农村金融产品,探索开展海域使用权抵押和无形资产质押等贷款业务。积极推广应用银行卡、银行本票等非现金支付工具。
(四)不断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支持小城市培育试点镇和中心镇搭建融资平台,开展投融资业务。支持符合条件的小城市培育试点镇和中心镇发行短期融资券和中小企业集合票据。吸引大企业大集团和各类社会资本参与小城市培育试点镇、中心镇的项目建设。
(五)加快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按照经济社会发展要求,调整优化中心镇机构设置,深化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和综合行政执法工作,增强中心镇管理服务功能。小城市培育试点镇要按照城市管理的要求,调整机构设置,适度增加人员编制,理顺派(驻)镇部门管理体制,加快建立便民高效、运作协调的运行机制。
(六)积极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以“专业化、社区化”为方向,深化农村新型社区和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以“功能化、数字化”为目标,着力推进城市管理体制改革。支持中心镇和小城市培育试点镇发展各类中介服
务组织,提升市场化服务水平。
四、进一步加大工作推进力度
(一)加强组织协调。每年召开两次省协调小组成员会议和一次现场推进会,听取工作进展情况汇报,总结交流试点经验,研究协调解决重大问题,部署阶段性工作任务。
(二)加强业务培训。每年分层次举办一期专题研讨班和一期业务培训班。2011年由省委组织部、省发改委、省委党校联合举办一期“小城市培育”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由省发改委牵头举办一期业务培训班。
(三)加强信息管理。搭建集信息上报、数据汇总、业务办理、工作交流为一体,上下联动、方便快捷的综合信息管理服务平台,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
(四)加强督查考核。每年由省政府督查室牵头组织开展一次对各市、县(市、区)推进中心镇发展改革和小城市培育试点工作的专项督查,推动工作落实。制订出台小城市培育试点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对小城市培育试点工作实施全面的考核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