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城乡一体发展 加快建设XX特色小城市(推荐阅读)

时间:2019-05-14 06:05: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统筹城乡一体发展 加快建设XX特色小城市》,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统筹城乡一体发展 加快建设XX特色小城市》。

第一篇:统筹城乡一体发展 加快建设XX特色小城市

统筹城乡一体发展

加快建设XX特色小城市

尊敬的陈书记、各位领导:

欢迎大家再一次到XX检查指导工作。陈书记和各位领导半年内两次来到XX调研,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县委县政府对XX的关怀和厚爱,也给我们XX带来了坚定发展的信心和改革创新的勇气。下面我就怎样用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理念来谋划XX特色小城市的想法向各位领导作一汇报。

一、XX基本情况

XX镇地处XX西北部,版图面积275平方公里,下辖8个社区37个村,总人口11.3万,其中镇区人口6.7万人。近几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以建设全省经济强镇、鄂西北最佳宜居小城市为目标,以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新农村城市化为纽带,深入实施工业强镇、科技兴镇、开放开发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园区经济、循环经济、回乡经济和外向型经济,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提高运行质量,镇域经济综合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走出了一条“以工业化带动小城市化,以小城市化带动城乡一体化”为主要特色的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统筹、一体发展的新路子。2009年,全镇实现生产总值27.1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7.2亿元,增加值17.4亿元,全地域财政收入1.4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3800万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07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127元。预计2010年生产总值31.9亿元,同比增长

16.1%;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88.7亿元,增加值22.6亿元,分别增长55.1%和30%;全地域财政收入1.793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4845万元,分别增长28.2%和27.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亿元,增长66.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97亿元,增长27.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735元,增长15%;农民人均纯收入6892元,增长12.5%。全镇经济总量、工业增加值、财政收入、外贸出口等主要经济指标连续五年居襄樊市各乡镇首位,其中经济总量在全县“三分天下有其一”,税收收入占全县半壁江山。XX已成为国家级星火技术密集区、全国发展乡镇企业东西部合作示范区、全国小城镇建设示范镇、全国文明村镇、楚天明星乡镇等,正着力打造全省新型工业示范区、城乡一体化建设先行区、特色小城市建设改革试验区。

二、用小城市的规划来定格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框架

统筹城乡发展,规划先行。我们在推进城乡发展规划一体化、产业发展一体化、基础建设一体化、生态建设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社会保障等“六个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坚持了城乡规划一体化,也花了很多钱、拿出了很多精力,聘请了省市有关专家学者作了一些规划和详规,包括镇、村详规和产业发展等多层次规划。近两年来,作为全省88个整镇推进新农村建设试点镇、襄樊市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示范区。我们结合XX城镇发展规划修编,聘请中国社科院、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专家教授,坚持“全域XX”的理念,把275平方公里镇域作为一个整体,按照“一体框架、紧凑布局、远虚近实、整镇互联”的思路,对总体规划进行修编。形成了中心镇、8个社区、6个中心村、31个一般村的众星捧月的村镇体系。但实事求是地讲,仍然束溥在中心小城镇8平方公里的规划内,不是全部站在

以10平方公里为基础的小城市高起点的各类规划的高度上,不是全部站在XX县域规划的角度来谋划,更没有以更加开放的视野来规划XX统筹城乡一体发展的未来。

我们已经认识到,用小城市的规划来定格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框架有两方面的积极作用。一方面,对当前和今后,XX统筹城乡一体发展起到的效果将是不言而喻(如有效地增加建成区面积、容纳人口、提高产业聚集度、提升吸纳力和幅射力等等)。另一方面,用小城市的规划将进一步加快XX中等城市建设。《湖北省城镇建设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将XX建成全省中等城市。根据规划,到2020年,XX城区面积达到60平方公里,城镇人口达到40万人,城镇化率突破60%。为了推进XX中等城市建设,“十一五”时期,XX县委、县政府确立了“XX东扩、城关西进”、加快“两区一走廊”建设的城市发展思路,通过推进“XX东扩”战略,着力构建城关、XX融为一体的中等城市框架。目前,“两区一走廊”已建成面积达到37平方公里,城镇人口达到20万人。而根据《城乡建设规划法》规定:小城镇的建成区面积只能控制在10平方公里内。没有XX的小城市建设,就没有XX的中等城市发展。因此,XX只有撤镇设市,才能突破建成区面积的束缚,才能加快推进XX中等城市建设。XX撤镇设市后,将高水平、高标准做好XX的总体规划,把XX建设成规划最科学、功能最完善、格调最现代、特色最鲜明成为“工业新城、城市新区”。

三、用工业经济的支撑力来保证小城市建设顺利推进

近几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镇人民的共同努力,XX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长足发展,一般预算收入实现四年翻番、生产总值三

年翻番、工业产值两年翻番,固定资产投资一年翻番,XX已成为全县、全市乃至全省的一个经济重镇。以工业化推进小城市的发展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特色,也是XX小城市建设的特色之路。

一是工业强镇为XX建设小城市提供了有力支撑。工业立镇是我们的生命线,产业发展是支撑城乡一体化的关键,鲜明的产业特色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特征。XX是XX “两区一走廊”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一极,也是XX汽车配件等主要产业集群的重要依托区,经济实力已超过西部地区某些县级水平。本土经济是XX最大的特色。经过多年的发展,XX已初步形成了以铅酸蓄电池和精密铸造为主的汽车配件产业板块、以高档面料纺织为主的纺织服装产业板块,以钢构炉衬材料为主的新型建村产业板块、以农副产品深加工为主的副食加工产业板块。目前,全镇各类市场主体6000多家,工业企业近200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50家,产值过亿元的5家, 拥有自营出口权的7家,高新技术7家,台资和外商企业5家,拥有国家级、省部级知名商标6个,自主知识产权12个。骆驼蓄电池公司产销量处于全国同行业第一;石纺公司是全省纺织行业效益50强;金洋公司是全国乃至亚洲最大的无污染再生铅生产基地;恒立公司是中西部地区最大的精密铸造企业。建成了骆蓄金洋再生资源产业园、杨溪湾新型工业园、平川返乡创业园、民营经济孵化园、大峪桥农副产品工业园。一个现代化区域性工业城雏形已经基本形成。

二是工业发展到一定阶段需要小城市发展来跟进。城市就是城和市的聚合体,是各类经济发展要素聚集的平台和载体,市场发育功能相对健全。在现实情况下,越是功能完备的城市,对各类经济发展要素的吸纳功能也越强。

而城镇的功能就相对弱化。当前,XX在做大做强本土企业的同时,也遇到一个尴尬的现象,就是企业做大一个走一个。企业外迁、资金外流、人才外走的现象严重,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当然这既有市场经济规律的作用,但又有体制机制的原因。企业最终流向哪里去了?流向了大中城市,流向了经济要素发达的地区。试想,如果XX已经建成了一个小城市,各类经济要素就会不断聚集,企业外迁、资金外流、人才外走的现象就可能不会发生。因此,小城市工业或工业式的小城市,才能为XX跨越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三是就业充分为XX建设小城市铺平了通畅道路。XX人口密度大、城镇化率高。按照我国城市划分标准:非农人口2千-2万人为小城镇;2-20万人为小城市;20-50万人为中等城市;50-100万人为大城市;100万人以上为特大城市。目前,XX建成区面积达8.5平方公里,全镇人口11万人,其中镇区人口6.7万人,城镇化率达60%,远景人口容量8万人,城镇化率将突破70%。XX产业结构合理。2009年,XX一、二、三产业比重为7:70:23。

二、三产业占主导地位,其中工业化程度走在全国同等城镇前列,XX已成为以新型工业为主体、商贸物流为支撑的经济强镇。XX劳力良性互动,岗位多,就业广。全镇80%的农民“忙时为农、闲时为工、离土不离乡”,劳力互动效应得到充分发挥,打破了城乡二元分割格局。丰富的人力资源成为XX城市建设主体。当前XX已建成小城市的雏形,应当说,已具备撤镇设市的基础条件。

四、用小城市的承载力、聚集力来提升统筹城乡发展水平

XX建设小城市,用小城市的承载力、聚集力来提升统筹城乡发展水平,能够实现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移,农业生产方式向城市生产方式转变,农

民生活方式向市民生活方式转化,城乡居民生活理念向城市发展理念提升,更能推进城市规模扩大、城市文明普及,城市经济增强,集聚能力上升,不断促进城乡发展逐步协调、人的素质逐步提高、人与自然逐步融合,破解城乡一体化中很多难题。

(一)把小城镇当作小城市来建设,破解“进得来、留得住、住得下”的洗脚进城的难题,把农民变成市民

把小城镇当作小城市来建设,就明确了XX特色小城市化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方向、工作重点和工作标准,能够突显“一镇带三乡、三乡带百村”的“吸纳农民、辐射农村”的XX城乡一体特色。为此,我们围绕农民“洗脚进城”探索解决了三个问题。

一是探索解决了农民进得来的问题。为了能更多地就近向小城镇转移和集中,提高小城镇的人口集聚度,我们依托工业和小城镇的吸纳力,通过到企业上班、进城务工经商、回乡创业等三种渠道,让农民进得来。为此,制定了《XX镇关于工业企业发展意见》、《XX镇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激励办法》、《XX镇关于鼓励农民返乡进镇务工创业实施办法》、《XX镇引进中、高级人才实施办法》等激励政策和措施,凡是XX区域内劳力实现就近就业、进镇经商的,给予零障碍进入、户籍转入和经费补助,以激发和调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进镇的积极性。目前,在城镇有职业有居住房屋的农村户口2.28万人,占整个小城镇人口6.5万人的35%,占整个农村劳动力4.04万人56.4%;还有早出晚归在镇区内就业的农村劳力8900多人,而在家从事农业的劳力只有1.1万人;2009年底,全镇外出务工返乡创业人数达1984人,创办各类经济实体280家,吸纳安臵农村剩余劳动力4000余人,都主要集中在小城镇

范围内。

二是探索解决了农民留得住的问题。“进得来”只是跨出的一小步,“留得住”就是通过有岗位、有收入、有福利来留住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以及已经由农民变为市民的产业工人。镇内规模企业有“五险一金”保障,务工经商人员、失地农民稳步推进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医疗求助“四网合一”的保障机制。目前,全镇从事建筑安装、商贸服务、交通运输劳动力达1.3万,从事技术工人农民工9800多人,失地的1800多人全部进厂做工或进镇务工,同时享受城镇待遇,又享受农村独生子女奖励等待遇的农民工有2900多人。

三是探索解决了农民住得下的问题。随着农民工进入城镇的数量越来越多,农民工在城镇居问题越来越突出。为此,近年来,XX投资近2亿元加快镇区基础设施建设。以XX二桥为主轴,扩展XX新区建设,城区面积由5平方公里扩大到8.5平方公里。以北河两岸为纽带,加大设施投入,提升小城市公共服务水平。以农民工回乡安臵小区、农民(居民)新居小区、商品房居住小区、企业老总高档居住小区等四个小区建设,居民进小区,居住更舒畅,城镇功能分区鲜明合理。同时,大力实施广场改造、东外环路建设、主干道刷黑配套、主要街道“穿衣戴帽”和亮化等“五项工程”,有序推进“扩城”、“建城”、“美城”活动,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城镇形象日益改善。在此基础上,我们出台了《XX镇农民工公寓(小区)建设管理实施方案》、《XX镇社区管理办法》等措施,一个是由政府提供政策优惠,创建回归创业居住小区(西河社区回归创业居住小区、御景园居住小区);第二个是确定建设标准,与企业联手创建职工(由农民工变产业工人)公寓(政府与骆

蓄、石纺公司建立公寓);第三个是改变十五年前用“政府主导、农民自建”为现在的“政府引导、开发商建设、农民购买”的限定开发(销售)价格,创建市民(由农民变成了市民)居住小区(如民营开发区),第四个是通过臵换(以农民的宅基地臵换住房,以承包地臵换保险如杨溪湾工业园、国家重点工程、高速公路铁路的被征地农民的失地保障)、迁村腾地等方式,确保进来的农民住得下、想进来的农民有地方住得起。这样XX区域内农民“不出镇有出路”,可为城市发展出力,为农村发展解难,为小城镇发展做贡献。

(二)用“一元”化观念看待农村,优化“资源优化、素质提升、质量提高”的“新三农”环境,把农业向工业延伸

一元化的观念看待农村,就是用城市的办法解决农村问题,用经营城市的办法,调整农村各类生产要素,用工业化的理念发展现代农业,武装当代农民,特别是新生代农民。

一是工业化理念优化农村各类资源。一部分农民进城后,原有住房、宅基地、承包地、林地、水塘等这些资源怎么办。我们办法一个是通过农民出租、转让、变卖等处理,是资源流转的一种自发形式,具有群众自愿、平稳推进等特点;另一个是我们有组织地进行资源流转,通过政府牵线搭桥,农业产业化公司运作的“政府+公司+农户”的形式,土地向大户集中,资源向能人集中。第三,我们还有一个计划,目前正在组织,但如果有镇级市操作权限,我们就更好操作了。就是成立一个土地收储公司,农户以宅基地、土地等资源入股,各村以有效的集体资源入股,随着城乡一体发展,可确保资源保值升值,使“死”资源“活”起来,“呆” 资源“动”起来,“廉价”资源“金贵”起来,实现农村资源利益的最大发展。目前全镇土地流转面积

达3万亩,宅基地、水面有偿转让1万亩,占全镇土地面积的23%,其中一次性流转给凯迪公司近2万亩。

二是用工业化理念,把农业向工业延伸,发展现代农业,培育了一批特色村。通过组建种养林加气(沼气)五个协会,壮大荆山源、庄园肥业、奥龙粮油等五大农头公司,围绕全镇农业主导产业和资源优势,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基地育种农业”、城里人下乡“租种农业”等,大力发展了农业的“第三产业”,如“农家乐”已在农村全面“开花”。为适应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趋势和农村劳动力不断提升向二三产业转移的农业机械化率,平原村已达90%以上。同时,我们加强推进沿渠、沿路、沿边迁村腾地,腾出来的800多亩地与高产农田建设、与板块基地建设、与特色农业建设相结合,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与移民建房结合起来,建居民聚集新村;并利用迁村腾地的新增土地建设市场,搞活商贸流通,利用迁村腾地的新增土地建设园区,发展工业经济。这样逐步形成了以镇区为中心的环城经济带、交通沿线经济带和生态观光经济带,“三个经济带”形成互促共荣的三产发展新格局,培植了平川工业主导型、小坦山苗木花卉型、杨溪湾工业服务型、老君台商贸服务型等一批特色村。

三是用经营城市的办法提升农民素质。城市的经营要靠很多手段来实现,没有新型农民建不成新农村,我们改传统的成校教育方式为“村企对接”、“村社对接”、“村镇(直)对接”的方式培训村干部这个新农村建设的领头人,用工厂职工再教育方式培训务工务农的“两栖”农民,用全省有名的“中山职校”培训新生代农民工,用现代传媒技术影响农民。为此,我们紧紧围绕“有文化、懂经营、有技术”的新型农民要求,制定了《XX镇培育新型

农民实施方案》、《XX镇实施专业合作社法办法》、《关于推广农村数字化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文件,支持宽带网、广播电视网、远程教育网等向小坦山、平川等村纵深发展,为各类协会提供技术支撑,让农民在家上网或经济组织就可以学习、经商、交流,促进了农民增收及农村经济发展。

四是以城市为标准提高农民生活质量。通过万村千乡工程,农家书屋,农村特色广场等建设活动,让农村人享受城市人一样的生活方式;通过农村环境整治、提档升级、治理“十乱”等活动,让农村人享受城市人一样的生活质量。

(三)用城市的理念统筹新农村建设,探索低成本、低消耗、高效益的新路子,把农村变成城市

人口流动有三个方向,一个是流向大城市,一个是流向中小城市,还有一个是向中心村集中。我们针对农民进城趋势不可逆转,农民工返乡创业不可逆转的实际,一方面是中心城镇小城市化,另一方面是农村城市化。中心城镇小城市化一个重要指标是城市化率,而农村城市化重点不在于城市化率,而在于与小城市化一样的基础设施、产业基础、配套服务、文化品位等共同特征。因些,农村是低成本、低消耗、高效益的生态小城市、宜居小城市、和谐小城市。为向这个方向发展,我们进行了以下探索:一是迁户腾宅。有目的有步骤地把农村偏远自然条件恶劣的散居农户搬迁到中心村,腾出的土地用于土地动态平衡,这样既保持了土地的集中利用,又是对城乡一体道路交通等低成本投入。二是整村推进。我们把推进农村新社区、新居点建设作为农村城市化的一个突破口,在大峪桥社区、凉水井村、殷畈村结合移民搬迁建新村;在沿武康复线、汉

十、谷竹高速的25个村结合国家重点工程

建设拆迁建新村;在杨溪湾、民营社区结合开发区项目进园区建新村(社区);在土地平整项目村结合迁村腾地建新村;在有产业特色的小坦山建数字化的新村,对中心城区边缘的平川等有工业基础的村实行工业扩城,与小城市的工业区逐渐对接,合为一体。三是按小城市规划中心村的水、电、路、气、房、垃圾清运、污水处理,象城市居民一样配套交通、医疗、教育、金融、文化、娱乐、市场等社会事业,实现“六个一体化”城乡有效对接。

五、用小城市化的理念,冲破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和机制障碍 在XX经济快速发展,镇区人口急剧增长,城市化快速推进的同时,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方面面临着一些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传统体制机制掣肘越来越突出。“十二五”是XX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从体制机制求突破,加速推进XX跨越发展,加速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是要有改革的勇气来突破的问题。

一是建设小城市,能够从体制上促进经济要素合理流动。从城镇到城市,虽有一字之差,但体制机制却大不相同,特别是对经济要素聚集、配臵作用发生很大变化,意义不可低估。建设小城市将促进经济要素合理流动。从历史上看,上海在宋末从镇逐步发展成为小城市,到现在的内陆第一大城市,成为中国大陆的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深圳从边陲小镇发展成为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新兴现代化大都市,创造举世瞩目的“深圳速度”;从身边典型看,2003年12月,省委、省政府批准建立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赋予武当山特区县级政府行政职能。武当山撤镇建特区之初,与XX经济实力基本相当。当前,武当山经济规模总量、社会管理水平已远远超过XX。事实证明:体制机制是推进发展的内生动力。一个顺畅的管理体制、一个灵

活的运行机制,可以极大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XX撤镇建市后,社会功能、公共服务、基础建设、综合服务能力等方面都会以城市的标准去配臵、去建设,区域发展能力会进一步加强,特别是能进一步提升对经济要素的吸纳能力,形成资金、人才、技术洼地,成为一片投资热土。同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吸纳能力、辐射能力和服务能力, 会有倍增效应。并能够渗透、带动周边区域经济发展、城镇建设,促进周边地区文化事业进步、社会事业繁荣。体制的改变和社会职能的完善,还将进一步降低和减少社会成本,有效地彰显XX区域中心发展的活力。

二是建设小城市,能够从机制上促进思想观念和发展方式转变,聚集人气,提振发展信心。城市就是一个磁场和一个品牌,就能带来附加效应、光环效应、马太效应和激励效应。撤镇建市,必将进一步提升XX发展的人气、财气,提振信心及斗志,为XX跨越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前不久我们8个企业同时进行开工,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政策敏锐性的企业家,抢占建市的先机,拿到生产经营的主动权,这包括骆蓄的刘董征地50亩,支持发展XX的物流业。目前,不说走出去招商,就是到XX来谈项目的要地的就让我们应付不过来。

三是建设小城市,可解决行政职能缺失导致公共服务、社会管理严重滞后的体制问题。近几年,XX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城镇管理相对滞后形成强烈反差。城镇建设管理杂乱无章的主要原因是:没有职能不能管,无法可依不敢管。中国现行的是五级政府“皇权至县”的管理体制,管理权限一般只至县级。目前,乡镇在小城镇的管理中主要是以教育为主的管理方式。在具体的实践中以无执法主体、无执法资格、无执法行为的“三无”违法执法为补

充,致使小城镇管理处于“形有政府,实无政府”的尴尬局面。应当说,农村税费改革,一方面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的快速发展,但另一方面,国家采取 “一刀切”的办法,把许多复杂的问题都先 “休克”,导致农民建房管理、经营城市、公用地出让、管理机构以及人员归属都被悬挂起来,许多应该开展的工作无法开展。

四是建设小城市,能够解决融资渠道单一导致城乡建设、民生改善投入乏力的机制问题。城镇的发展需要投资,特别是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城乡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任务繁重。但“钱”从哪里来?主要还是依靠财政投入。而农村税费改革后,乡镇财力比较单薄,有时捉襟见肘,单靠自身财力增长投入是远远不够的,所以,现在一些乡镇该办的事无钱办。经营城市的权力在于县级,只有县级管理权限才有融资建城的平台,如收取土地出让金、城市建设设配套费等。因此,必须从体制机制改革入手,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新情况、新问题。推进XX撤镇建市扩权是势在必行,不改不行了。

六:建议:

一是撤镇建市扩权问题要一次性改革到位,机构职能要及时跟进。二是市政府支持问题,能否象省政府支持武当山一样,市级在财力、项目等建设上重点投入。

XX撤镇建市扩权紧迫性

今年4月,中编办、中农办、国家发改委、公安部、民政部、财政部六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中央编办发[2010]50号),确定了25个全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XXXX是试点之一。同时,XX还是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全省88个整镇推进新农村建设试点镇,襄樊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全市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五个示范区之一。这些改革试点既表明了中央、省市各级党委、政府对XX多年来改革与发展所取得成绩的充分肯定,又体现了中央、省市各级党委、政府对XX高看一眼、厚爱一分。就XX而言,更是推进跨越发展十分难得的重大机遇。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以大胆创新的精神推进改革。XX作为全国、省市改革试点,必须先行先试,坚持撤镇建市与政改扩权并举,努力探索一条具有XX特色的新路子,为全市、全省乃至全国城镇城市化发展积累经验。

一是改革有机遇。以中编办等六部委决定,在全国25个经济发达镇实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为标志,预示着新一轮行政体制改革已拉开序幕。XX作为试点,这是推进XX跨越发展一次十分难得的重大机遇。据专家预测,由于受温州“撤镇建市”影响,今后中央可能会加强管理,为“撤镇建市”降温。时不我待,失不再来。抓住机遇,就会争取主动;错失良机,将

会贻误发展。因此,XX撤镇建市扩权工作,必须早启动,快行动,宜早不宜迟,宜急不宜缓,宜紧不宜松。要以撤镇建市扩权为主线,加快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促进XX大发展、快发展。

二是外地有经验。部分经济发达地区在强镇扩权上试点早已先行一步。今年2月,温洲市委把中外驰名的“中国第一座农民城”苍南县龙港镇、“百年重镇”平阳县鳌江镇、“中国汽车摩托车配件基地”瑞安市塘下镇、“中国阀门之乡”永嘉县瓯北镇、“中国低压电器王国”乐清市柳市镇建设成镇级市,赋予强镇相应的管理权限,为经济强镇社会发展搭建了广阔的空间。温州模式已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继浙江省温州开展镇级市试点后,山东省计划用3―5年将省内20多个中心镇培育成小城市。目前,全国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温州“镇级市”模式。主要内容是扩大镇级市土地使用权、财政支配权、行政审批权和事务管理权。每年安排不少于全县总量1/3的用地指标,单独切块、直接下达给强镇统筹安排。县与镇财政分配采取“确定基数、超收分成、一定三年”的办法,强镇的土地出让收入除上交有关税费外,80—100%留给镇,县属部门驻强镇的下属单位在镇内的各种收费,除县以上部门代收和特别规定外,统一纳入镇财政专户管理。在不涉及行政区划层级调整的情况下,县(市)部分经济社会管理权赋予镇级政府,试点镇党政一把手升级,让他们在协调工作上有更多的话语权。二是“副县级镇”模式。如安徽省巢湖市将桐炀、柘皋、黄麓、槐林列为副县级镇,将县(市)部分权力下放。三是“街道办事处”模式。就是把离县城较近的乡镇改设成街道办事处,成为派出机构,从政府层级上减少一级政府,不再设人大、政协等班子。如杭州市富阳市将21个乡镇都设为街

道办事处。各地强镇扩权的思路得到了中央的肯定。

三是抓好有责任。长期以来,市委、市政府始终重视XX的改革与发展,对XX寄予厚望。最近,唐书记、陈书记等领导又对XX撤镇建市扩权作出指示,为我们增添了信心和动力。推进XX撤镇建市扩权,我们义不容辞,责无旁贷。县委、县政府及李书记、艾县长、周主任等领导也多次到XX调研,全力支持XX撤镇建市扩权工作。需要说明的是,XX撤镇建市不是追求将原建制镇的行政级别升格,而是以现代小城市的标准来规划、建设、管理镇。目前,XX星火技术密集区、XX经济开发区已是副县级机构。因此,这次改革不会导致突击提高行政级别、突击提拔干部、突击增设机构、突击增加行政编制等问题。

XX不仅是XX人民的XX,也是XX的XX,更是襄樊和湖北的XX。XX撤镇建市扩权,既是一项体制改革工作,也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我们有基础、有信心、有能力办好试点,力争办成全国有影响的“襄樊XX”模式,打响“中国XX”品牌。

XX撤镇建市扩权的初步构想(含县级政策支持)

XX撤镇建市扩权,事关XX经济社会跨越发展,事关XX中等城市建设,事关襄樊全国城乡统筹改革和城乡一体化试点。根据《中共襄樊市委、襄樊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小城市建设试点的若干意见》,XX县委、县政府经过反复研究论证,初步确立了XX撤镇建市扩权的基本思路。

(一)XX撤镇建市扩权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

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撤镇建市为载体,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以工业化推动XX城市建设,以城市化统筹城乡一体化,通过体制创新、权力下放、政策扶持,扩大XX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高效运转的行政管理体制,增强XX统筹协调、自主决策、依法行政和公共服务的能力。实现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促进XX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全力推动XX实现新的跨越。

总体目标:通过改革创新,初步建立与城市化发展相适应的机构精干、服务高效、运转有序的行政体制,构建与XX未来发展相适应的行政区域,努力把XX建设成为发展领先、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小城市。预计到“十二五”末,城市化率达到70%以上,XX市建成区常驻人口达到10万人,实现工业总产值300亿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总产值258亿元,规模以上企业突破100家,财政总收入达到3.5亿元。把XX打造成为

科学发展的先行区、发展新型工业的示范区、城乡一体化新农村建设的试验区。

(二)主要内容

按照“小政府、大服务”原则,坚持放管结合、权责一致,职责明确、责任落实,建立规范有序、公开透明、便民高效的运行机制,确保办事层级减少、办事效率提高,充分下放经济管理权限,设立“一办五局一中心”。机构及职能拟调整如下:

(1)设立“一办”,即党政综合办公室,其职能按税费配套改革时期省委确定的职能不变。撤消经济发展办和社会事务办两个办公机构,其职能分别并入新组建的五个分局中。

(2)新建“五个分局”,即在已设立国税、地税、工商等三个分局的基础上,新建公安分局、财政分局、发展和改革分局、综合执法分局、社会事务管理局。

XX公安分局作为县公安局的派出机构,代表县局行使辖区范围内的社会治安管理,维护XX市域内社会稳定。

XX财政分局负责制定财政发展规划,编制年度预决算草案;组织管理各项财政收入,执行政府采购政策,办理和监督本级财政投入经济社会发展支出;负责国有资产管理等。

发展和改革分局承担发展与改革、经济信息、商务、招商引资、全民创业等有关经济活动的主要职能。同时承担撤消的经济发展办公室的各项职能。

综合执法分局承担与经济活动有关,特别是为工业经济发展创造良好内

外环境的执法职能。一是内设小城市建设综合执法大队,承担城乡建设、城乡规划、城管执法等职能。二是内设国土资源管理科,承担国土资源管理执法和管理职能。三是内设质监安全科,承担质量监督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安全监督、农林水利执法等职能。四是内设环保科,承担环境保护管理及执法职能。

社会事务管理局主要承担与工业经济活动以外的社会事务管理职能,并承担撤消的社会事务办职能,主要负责教育、卫生、文体、广电、科技、民政、劳动人事保险、人口与计划生育等工作。

(3)组建“一个中心”,即:XX行政服务中心,与县行政服务中心同等的各类审批服务效力。审批服务项目包括婚姻登记、计划生育、城镇管理、发展改革、国土资源、规划建设、公安户政、房管、工商、国税、地税、环保等相关的审批服务、证照办理、信息咨询、非涉密文件查询等服务项目,以及XX政府职权范围内的手续办理、审批管理等便民服务事项。其他部门独立设臵的服务窗口接受XX行政服务中心的管理、监督和指导。

XX行政服务中心作为“五局”日常办事机构,是一个办事服务平台,不作为新设机构。综合算帐:撤消了两个办公室、新增了五个分局,实际上只增设了三个机构。在三个机构中,又把原农村配套改革时成立的城建服务中心、财政所、民政所、计划生育服务中心、福利院等职能相近的中心、站、所,按有利经济发展进行了重新分类和归并,机构数量实际上只有减没有增,经济管理的职能只有强化没有减弱,体现出了“小政府大服务”、“下发经济管理权限”的原则。

(4)鼓励各金融机构、保险公司在XX设立分支机构,为XX经济社

会发展搭建融资平台。

(三)支持措施

一是组建领导小组。XX县委、县政府成立XX撤镇建市扩权领导小组,李传寨同志任组长,艾文金、付顺明、陈启合、周必良、陈良金、韩晓林同志为副组长,县委办、县政府办、县编办、发改局、农业局、民政局、公安局、城建局、土地局、财政局、环保局、质监局、安监局、国税局、地税局、工商局等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编办,负责XX撤镇建市扩权工作的组织实施。

二是扩大行政管理权限。XX撤镇建市后,与XX星火技术密集区、XX经济开发区,实行“市区合一、三块牌子、一套人马”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并适当增加领导职位。坚持合法合理原则,充分放权,赋予XX县级政府管理职能。凡是可以下放到强镇管理、审批的经济社会事务,都下放到XX管理、审批。县直部门对派驻机构充分授权,采取分局审批、县局备案等方式,扩大派驻机构独立管理审批权。

三是扩大干部管理权限。XX副科级干部的使用和调配,事先征求XX党委意见;XX党委对中层干部在编制数内具有考察、任免权;原属县委组织部干部管理权限的,在不超职数情况下,实行中层干部任免报备制。

四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1)用地支持。在全县建设用地指标控制范围内,每年安排一定量的用地指标,单独切块、直接下达给XX统筹安排,优先保障XX建设用地。(2)项目支持。在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年度计划和工业经济发展规划时,统筹安排对XX产业和基础设施、社会事业项目。在项目申报、审批工作中,需要县委、县政府出面协调的,全

力支持。需要县直部门配合的,全力配合。(3)财力支持。按照“确定基数、超收分成”的原则,调整收入分配,保障XX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县直派出机构在XX的各种收费,除县以上部门代收和特别规定外,统一纳入XX财政专户管理。按比例切块安排县财政技改资金,支持XX项目技改。土地出让收入除上交有关税费外,80%留给XX,直接用于XX城市建设。

第二篇: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

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

耀州区总面积1542平方公里,总人口近26万人,下辖10个建制镇,2个乡,2个街道办事处,189个行政村,城镇居住人口达到6.3万多人。创国家级小城镇示范镇2个(董家河镇、孙塬镇),省级示范镇3个(董家河镇、孙塬镇、庙湾镇),省级示范村3个,市级示范村16个,区级示范村22个。从98年到2009年底累计完成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项目378项,完成投资4.391亿元。

二、加强规划的编制和管理,发挥规划的龙头作用

全区先后投资820万元,完成了铜川市耀州区区域村庄布局规划,耀州区分区规划,耀州区控制性详细规划,12个乡镇村庄总体规划,12个乡镇总体规划,189个行政村的村庄建设规划,实现了规划全覆盖。按照“城园分工,产居分离”的原则,将工业园区纳入城镇总体规划,坚持以规划为指导,加强镇村水、电、路、气、讯、广电等各类管网的统筹布局,并严格规划控制管理。

三、以项目带动,积极推进重点镇、村建设

1、近年来,经我局积极申报,被省政府选入重点镇建设项目有2个镇(照金镇、董家河镇)年计划完成投资各3000万元以上,被选入省政府确定的“关中百镇”建设项目有7个镇(照金镇、小丘镇、坡头镇、关庄镇、寺沟镇、董家河镇、孙塬镇)1

和城区民权巷道路工程,争取回省上资金800万元,先后完成了7个镇的街道改造以及路灯、人行道、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整体提升城镇、镇容镇貌。

2、争取国家和省上补助资金460多万元,对全区农村660户群众住房困难及土窑、危房等进行改造,改善困难群众的居住环境。

3、积极协调争取省上的村庄巷道补助资金,先后争取回100多万元,为9个村实施了村内巷道的硬化,改善群众的出行问题,其中为张郝村先后投资近20万元。对水峪村将积极协调,争取项目,解决资金短缺问题。

4、结合城乡统筹,在抓好小城镇建设的同时,也将镇村综合整治工作纳入到一块来抓,先后下发了镇、村综合整治标准,在考核时一并考核,经考核后近年来由省上表彰的综合整治示范村6个,示范镇3个。

总之,我们按照“城区——重点镇——中心村——基础村”带动路径,完善村庄等级结构,构建“城中村近社区、城效村联动城乡、中心村辐射基层村”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坚持把中心村作为推动农村城镇化的切入点,政策、资金向中心村倾斜,教育、医疗等向中心村集中,积极发挥中心村支撑城镇化发展的基础作用,大力发展一村一品,改善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转变农民生活方式,提高文明意识,推动农村城乡一体化。

其次,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形成特色发展态势,主动融入关

中地区“一轴一环三走廊”咸阳——铜川城镇带,大力发展“一心、一扇、两带”城镇体系。

“一心”即把加快耀州城区建设作为城镇化发展的龙头,以铜川建设渭北区域性中心城市为契机,以建设中心城区为目标,大力推进新耀一体化,加大建设力度,加速突出领跑,打造铜川南市区商贸物流中心,形成带动城镇发展的辐射源和牵动力。

“一扇”即环耀州城及新区发展的孙塬镇、董家河镇、寺沟镇、关庄镇、坡头镇形成的扇状城镇带,发挥环城市中心区的区位优势,依托建材工业园区、载能工业园区、铝工业园区、大力发展建材、物流运输、花卉果蔬、商贸服务、乡村旅游等关联产业,形成依托城市发展,产业支撑较强的扇形“卫星城镇带”。

“两带”即沿耀旬路、耀瑶路纵深延伸,形成坡头——照金;关庄——瑶曲、庙湾城镇带,积极利用煤炭资源、红色文化、佛教文化、自然风光等,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努力形成工矿与城镇发展互补,产业与城镇发展互动的格局。

按照城镇规划体系,结合区位条件,现有规模和发展替力,将全区所属乡镇分为四类:

重点镇(4个):照金镇、坡头镇、孙塬镇、董家河镇。照金镇重点建设“红色旅游景区和工矿区”;孙塬镇重点建设“建材工业园区”;坡头镇重点建设“载能工业园区”;董家河镇重点建设“铝工业园区”。

中心镇(2个):庙湾镇、瑶曲镇。庙湾镇重点建设“香山佛

教文化景区、玉门旅游景区和工矿区”;瑶曲镇重点建设“煤炭工矿区”。

基础镇(4个):关庄镇、寺沟镇、小丘镇、柳林镇。关庄镇重点建设“物流集贸区”;寺沟镇重点建设“城区近郊发展区”;小丘镇重点建设“物流集贸中心区”;柳林镇重点建设“集贸居住、香山旅游服务区”。

石柱乡、演池乡:加快集镇建设,提高城镇化水平,逐步撤乡设镇。

同时,结合镇、村综合整治,对包茂高速、210国道、耀照路、耀柳路、柳照路沿线的所有新建的建筑物要参照“铜川市新农村住宅设计图集”,统一建筑风格,对原有的建筑物逐步进行改造,以形成统一体,打造沿线建筑的新亮点。

四、几点建议

1、结合镇、村综合整治,希望省上在农村危房改造和村庄巷道建设方面,在项目和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以改善全区广大群众的居住生活和出行问题;

2、按照省上确定的城镇化发展纲要,为了加快城镇化发展进程,望在重点镇建设和“关中百镇”建设项目方面给予倾斜和支持;

3、结合我区规划全覆盖实际,各级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望上级加大规划的补助资金,以解决基层资金短缺的困难;

4、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陕西省城乡规划

条例》和《陕西省乡村规划建设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希望省上给予解决编制,为基层配备专业的规划管理人员,以确保各类规划的有效实施。

第三篇: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统筹城乡发展

城乡一体化是在生产力发展水平较高的基础上,城乡之间通过社会资源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优化配置,达到相互协作、优势互补,以城带乡、以乡促城的动态过程。加快推进大武口区城乡一体化,就是要优化城乡空间布局,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广阔的平台;提升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大武口区经济综合竞争力;增强城市综合功能;营造城乡优美环境,创造良好的创业和人居

条件。

一、基础设施建设基本情况

大武口区是市委、市政府所在地,是石嘴山市政治、经济、文化信息的中心,由原大武口区和石炭井区合并而成。人口23.94万,面积1007.5平方公里(含隆湖经济开发区)。辖区内中央、自治区、市属及私营企业近百家,带动和促进了区域经济的长足发展。初步形成了集煤炭、电力、机械制造、化工、冶金于一体的工业体系,宁夏东方有色金属集团公司以世界钽铌铍三大生产基地之一享誉世界,宁夏新材料科技工业园区及隆湖经济开发区正在积极建设之中,区内化工企业生产的石灰氮、双氰胺产量雄居亚洲之首,城市电力供应充裕,集中供热、供排水网络配套齐全,能源保障体系已基本形成。数字程控、宽带网可提供面向全球的优质通讯服务。交通网络四通八达,109国道、110国道、石中高速公路、包兰电气化铁路穿境而过,银川河东机场距市区80公里;人民广场、市政广场、五环广场、体育广场、东方广场、太西广场、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射击馆满足了市民娱乐健身需求。邮电通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已建成以大武口区为中心,连接广大城乡矿区,网点密布,四通八达的邮电信息网。以程控交换数据通信、移动通信为主的公用电信网络通达全国及世界各地。计算机互联网已进入普通百姓之家。市境内供电、供水充裕,特别是随着市委提出大力实施产业对接、蓝天碧水和民心“三大工程”以及国电宁夏石嘴山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大武口污水处理厂、大武口第二水厂、石嘴山煤气工程、道路工程等一批重点项目的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服务功能更加完善。

我区现有城市道路总长度82公里,农村公路110公里。城市人均占有道路面积13平方米,农村人均占有道路面积40平方米。市区内道路东西11条街,南北14条路,城市规划路除永康路因拆迁未修通外,其它全部修建完成,道路硬化率达99%。

二、存在问题

(一)部分道路人为损坏严重。一是各类管线挖掘频繁,造成补丁路面。二是区域重型车辆密集,道路损坏严重。

(二)重点地区道路管养体制不顺,村级道路严重失养,大大缩短了道路服务年限,不能有效发挥投资效益;公共交通布局不完善,群众出行不便。

(三)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大武口区承担了大量的城市基础设施等建设项目,并积极多方筹措资金,克服重重困难,保质保量完成了各项建设项目,发挥了良好的社会服务功能,但在建设工程中,由于区级财力有限,建设资金大部分不到位,大部分工程都是由施工单位垫资、拖欠人工工资、机械费、材料款等来完成。经多年积累,旧账未清,新帐堆积,拖欠工程款问题越加严重,政府付款信誉不断降低,直接影响到施工企业参与政府工程招投标活动的积极性。

(四)城市防洪能力差,缺乏雨水收集排放系统。污水管道陈旧、老化严重,堵塞频繁。管理职责不明,存在星瀚集团收费而政府维修的现象。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措施

加快全区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大市政大交通的格局,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生存的生态环境,应采取以下措施:

(一)树立抓城建就是抓发展的理念,把城市建设纳入经济发展的范畴

城市建设的迅速发展,不仅带动了当地建筑业的发展,增加了地方财政收入,有效转移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了农民收入,而且带动了三产服务业的发展。我们要坚持解放思想,用发展的眼光看城建,放眼长远,立足当前,把城市建设作为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把推进城市化步伐作为经济发展的直接动力,创造性地推进城市建设。同时要处理好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关系。经济发展是城市建设的基础,通过经济发展推进城市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同时城市建设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要协调处理发好两者的关系,才能促进城市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真正构建和谐社会。

(二)进一步增强规划意识,提高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城市基础设施体系建设要充分发挥规划的导向、协调、约束作用,通过编制总体规划和市政基础设施专业规划,强化规划的严肃性,达到建设适度超前,注重科技创新,提高开发建设的系统性和网络化水平。增强城市的承载、服务、集聚和辐射功能。必须合理利用现有条件,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让石嘴山市成为一个宜人居住、环境优美的社区,其根本就是要搞好各种公用设施的建设,完善小区各项福利设施,以人为本,健康、有序、可持续的发展。

(三)树立工作创新意识,增强城市基础设施体系建设的能力

面对城乡面貌不断变化的形势和要求,要不断创新工作思

路,改进工作方法,努力实现建设和管理方式的转变,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要进一步加大对城市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工作的宣传,鼓励社会参与监督、评议,广泛听取群众对城市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局面。

(四)注意解决好“新帐不欠,旧帐逐年还清”的问题

我区一个市政基础设施欠帐比较多的地区,大部分村镇配套不完

善,尤其是对污水的处理、垃圾的处置、生态环境的优化等问题,矛盾更为突出。由于受资金的制约,这些问题一时不可能全部解决。因此,要按经济发展的需求、建设任务的轻重缓急以及政府对资金投入的承受能力,来确定建设计划,组织实施。做到新建项目按规划高标准建设,一步到位,过去的建设欠帐在今后更新改造中逐步加以解决,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五)加强联系,寻求支持,提高管理效能

加强沟通,形成合力,抓好城乡建设长效管理,需要各部门加大执法力度,联合管理,形成合力。特别是巩固建设成果,形成长效管理机制,就更需要各部门相互支持,齐抓共管。因此,要从三方面加强横向联系:一是,要从全市的高度,从发展的角度,加强与市相关部门的沟通,在规划、市政建设、环境整治等方面争取市里在管理上的支持。二是,加强与区内大型企业和部队的沟通,发挥他们的优势,联动发展,争取大型企业在执行上的支持。三是,建立各职能部门的联系,争取部门之间的相互支持。才能形成合作、齐抓、共管的世态,巩固建设成果,形成长效管理机制。

(六)统筹、科学安排好各类建设项目

要深化、优化各类控规和详规,注重地下空间的开发和利用,做到功能齐全、留有发展余地。按照基本建设程序,坚持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实行地块组团式、市政网络化模式建设各类项目。

(七)明确责任,强化考核

城市基础设施体系建设是一项内容多、涉及面广的综合系统工程,必须在区委、区府统一领导下,提高认识,落实责任,强化考核。要抓好具有共性或职能交叉的工作,不推不躲不扯皮,齐心协力,形成“上级考核、同级评议、百姓测评”,奖优罚劣的考核机制。

四、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方案

(一)工作目标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针对我区城市基础设施体系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研究探索城市建设和管理新模式。在城市基础设施体系建设中,坚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有序推进,协调发展的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城乡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坚持规划先行,基础设施先行、环境先行。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高质量建设和高水平管理的原则。力求我区城市基础设施体系能“建精品、创亮点、求超越、快发展”,使我区城市建设由治标管理向长效管理转变,努力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环境。

(二)工作任务

1、以项目建设为龙头,不断完善基础设施综合服务功能,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建设隆湖大道(山水大道-沙湖大道)。按照区委、区政府一湖两翼的战略构想,以隆湖大道(山水大道-沙湖大道)的建设为切入点,努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隆湖大道是星海镇南北经济发展的交通主动脉,也是带动大武口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主要纽带。通过隆湖大道的改造,使其与沙湖大道、山水大道、新火车站—世纪大道横向发展轴一同构成星海镇快捷、高效、畅通的交通主框架。带动星海镇交通网络纵深发展,促进区域内总体交通能力提高,加快人流、物流、资金流的周转速度,降低流通成本,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为该地区群众生活和出行创造和谐、优美的自然环境。

该项目起点位于山水大道,终点止于沙湖大道,全长6.1公里,规划建筑红线宽50米,建设标准为城市二级主干道,机动车道宽24米,满足六车道通行的要求,两侧各为2米的绿化带+4米非机动车道+4米的绿化带+3米的人行道,满足非机动车及行人的交通需要,达到分流交通的目的,同时,增加绿地面积,美化道路景观。在项目的建设中配套建设路灯照明,预留供排水、电力、电信、供热、燃气等管线的入地位置,净化空中“蜘蛛网”,避免重复投资。整个项目估算投资7500万元,目前,该项目已完成前期立项、勘查、测绘、施工图设计、土地规划审批等前期工作,2月底已开工建设。

2、利用争取到的隆湖六站至马拉机站25公里三级公路国债项目,投资3109万元,计划建设经六路、经十路、经十一路、纬十路、纬十一路、纬十二路,以拉升星海镇外围路网发展框架,为隆湖经济开发区城乡一体化和产业布局打下坚实的基础。

3、积极争取市上和农发行贷款资金,投资832万元对兴民村2.6公里长城路进行拓宽改造,修建16米宽道路,改善城乡道路交通状况。

4、概算投资335.9万元完成0.45贺兰山北路改造工程。

5、积极做好机械装备区2号路道路建设工程。目前,已完成该项目的前期立项、勘查、测绘、施工图设计、土地规划审批等前期工作,现已开工建设。

6、概算投资6427万元分期完成星海经济区20.39公里5条路网建设工程。

7、待市上总体规划和村庄布局规划修编调整完毕后,我局将结合市上调整后的村庄布局规划,指导督促各涉农单位调查研究,合理布局,尽快编制村庄建设规划,将乡村公路网等基础设施纳入到村庄建设规划中,进一步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三)工作措施

一是加强与金融机构的联系和合作,争取银行更多融资,多方协调尽快出台鼓励企业贷款,政府承诺还本付息的具体操作办法。发挥企业的筹资作用,多方联动,共同解决项目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确保建设资金早日落实到位,为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资金保证。

二是严格推行项目“四制”(项目法人制、合同管理制、招投标制和工程监理制,推行施工、安全、廉政三合同管理制),加强事中控制,严格质量管理。

三是建立灵敏的调度指挥系统,全面、及时掌握并迅速、准确地处理影响施工进度的各种问题。

四是抓好农村公路等基础设施等相关项目对接工作,争取国家资金支持,落实国家专项补助。

第四篇:加快“四化”统筹,推进绥化市城乡一体发展

加快“四化”统筹,推进绥化市城乡一体发展

2013年3月15日上午,绥化市召开整乡(镇)推进城镇化暨新农村建设工作会议。会议要求,深入研究部署整乡(镇)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工作,每个县(市)区今年至少实施两个整乡(镇)推进,加快“四化”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发展,实现农村经济社会改革深化、升级创新、科学跨越发展。

绥化市政协主席邱奎忠到会讲话;市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刘兴东主持会议,传达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朱清文在今年市委农村工作会议上和近期深入各县(市)区调研时的讲话精神;市委常委、副市长王桂芝总结了去年全市新农村建设及整乡镇推进工作取得的突出成绩,部署了今年全市整乡(镇)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工作。

邱奎忠在讲话时指出,整乡(镇)推进城镇化暨新农村建设工作是符合我市发展方向、符合广大农民意愿的。这两年,我市在城镇化建设上积累了很多丰富经验,朱清文同志对农村城镇化实践所取得的经验和巨大成就进行了高度总结,是今后我市农村城镇化暨新农村建设的战略思想。今年,市委要把工作重点转移到整乡(镇)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工作上来,纳入重要工作日程。

邱奎忠要求,各地要高度重视,认认真真地来抓,抓好、抓到位。要坚持规划先行,建设前必须先做好科学规划,没有规划,建设就是盲目的。要舍得投入资金和力量,结合实际情况聘请专家规划出有档次、方便生产和农民生活的新农村建设指导蓝图。新建成的试点乡镇要建一处成一处,真正成为标杆、成为精品、成为一座丰碑。要本着为民办事、为民着想、以民为本的原则,加大组织实施力度,到农民家中做好思想工作。各地要加强组织领导,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整乡(镇)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部署安排,克服困难,强力推进。刘兴东在主持会议时指出,目前,我市政治局面处在和谐稳定期、战略举措处在深化落实期、经济社会处在科学跨越期、改革创新处在提档升级期、发展地位处在不断上升期。要突出抓好规模农业为重点的现代化大农业建设、抓好以城镇化为重点的新农村建祋、抓好以工业化、产业化为重点的产业园区经济、异地经济、乡(镇)村经济。把工业项目、产业项目放到第一位,创造税收、创造就业,抓好以提高“统”的能力为重点的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要搞现代化大农业组建农机合作社、搞规模经营、搞设施建设和管理、建设新农村、建设新城镇、搞产业项目和园区、搞招商引资、搞改善民生、搞社会保障,都必须发挥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党员干部队伍“统”的功能。要按照乡镇干部具备市长的素质、村干部具备企业家的素质的要求,加大培训力度,培养一大批懂建设、经营和管理的基层干部人才队伍。刘兴东强调,要更广泛地发动群众,更有力地推进工作,更严肃地改进作风。各地要结合实际,迅速贯彻部署,抓好落实,确保取得更大成效。

王桂芝在会上要求,要客观分析,正确认识当前我市整乡镇推进城镇化及新农村建设工作面临的形势和问题,突出重点,全力推进。要突出重点乡镇,抓好任务落实。要确保数量规模、合理确定试点、带动示范村建设。要突出规划施工,提高建设标准。要突出建设模式,完善推进措施。要推广“双五”模式、坚持多元投入、强化组织领导。要突出持续发展,强化产业支撑。要突出抢前抓早,确保工程进度。

会上,绥化市各县(市)区就今年整乡(镇)推进城镇化暨新农村建设进展情况进行了汇报。

第五篇:统筹城乡人才开发 促进城乡一体发展

统筹城乡人才开发 促进城乡一体发展

翠屏区委组织部副部长、人事局局长、徐明友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确定了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总体战略,翠屏区作为宜宾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同时也是全市唯一的统筹城乡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发展机遇。当今时代的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实践表明,谁拥有了一支观念超前、敢闯敢拼、善打硬仗的高素质人才队伍,谁就能够赢得主动、抢占先机,实现率先发展。翠屏区要实现更好更快发展,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城乡人才资源,科学开发、优化配置,最大限度实现人才资源向发展资本转化,人才优势向竞争品牌转化,切实为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一、转变观念,从思想意识上为统筹城乡人才开发营造氛围

在新一轮发展战略机遇期,谁在人才工作上快人一步,谁就能抢占发展的制高点。因此,我们要从更高的战略层面充分认识统筹城乡人才开发的重要性,牢固树立紧迫意识和忧患意识,紧密联系实际,采用各种方法培养人才、吸引人才、聚集人才,使翠屏区真正成为集才的“磁场”、创业的“乐园”、发展的“热土”。

(一)树立城乡人才一视同仁的科学观。传统的人才观,仅仅把人才限定在具有一定职称和学历的人群,而广大有一技之长的农村人才、技能型人才则被排除在外。这样的人才观,显然已经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统筹城乡人才开发,必须要转变观念,牢固树立“只要能为经济和社会发展作贡献的都是人才”和“人人都可以成才”的科学人才观,自觉将农村人才、技能型人才、社会工作人才和企业人才纳入人才工作范畴,实现城乡人才、体制内外人才协调发展。

(二)树立城乡人才齐头并进的发展观。传统人才工作重城市轻农村,城市人才队伍发展迅速,农村人才队伍发展滞后。统筹城乡人才,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增强城乡统筹意识,树立区域观念,转变城乡二元分割的思维模式,打破城乡人才的封闭格局,把城乡人才工作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不人为设置体制性障碍,做到思路谋划“一盘棋”,制度设计“两相益”,工作推进“两手抓”,努力实现城乡人才整体推进。

(三)树立城乡人才共促发展的开发观。要切实改变“就人才抓人才”的现象,按照“围绕发展抓人才,抓好人才促发展”的思路,把统筹城乡人才开发工作紧密融入城乡统筹发展的全过程和各环节,使城乡人才资源开发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围绕城乡统筹发展,配置基层人才,把人才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源、人才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人才活力转化为发展活力。

二、大胆创新,从体制机制上为统筹城乡人才开发提供保障

要在全区《十一五人才规划》的基础上,立足全区实际,把乡村人才、基层人才和各类社会人才纳入人才规划范围,建立统筹城乡人才开发的政策体系,打破城乡人才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人才开发政策一体化,逐步形成城乡之间平等竞争、均衡发展的良性机制。

(一)完善人才投入机制。要健全完善以政府适当投入为引导、用人单位投入为主体、社会各方出资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探索设立统筹城乡人才开发的专项基金,并逐年加大投入力度,用于培养城乡人才,引进紧缺、急需人才,资助城乡人才进修学习,从事项目研究等。加大对农村人才培训、选拔、表彰力度,研究制定项目、资金等向农村优秀人才倾斜的措施办法。

(二)完善人才评价机制。要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鼓励各类人才创新、创业,弘扬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城市精神,营造人人创业的浓厚氛围。要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和正确的政绩观,人才评价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要对现有人才评价体系不断修改和完善,逐步形成党政人才重在德才兼备、群众认可,经营管理人才重在市场认可,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重在社会和业内认可的评价机制,建立以工作业绩为重点,由品德、能力、知识等要素构成的各类人才评价指标体系。

(三)完善人才保障机制。要探索建立重要人才、领军人才的政府投保制度。适应人才竞争的新情况新特点,搞好“一站式”服务,为流动人才入户、调动、档案挂靠、职称评定、出入境管理等提供多层次、多元化、全方位的服务,实现人才进入的“零障碍”。建立高级人才定期疗养、体检和学术休假制度。大力宣传各类人才的创业活动,宣传城乡优秀人才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的贡献,树立“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社会风尚,积极营造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社会氛围。

三、整合资源,从队伍建设上为统筹城乡人才开发注入活力

要紧紧围绕区域经济发展,切实掌握和严格遵循人才培养、引进、开发的客观规律,创新人才资源开发模式,努力建设一支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的基层人才队伍。

(一)大力培育人才资源,不断提高人才素质。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充分依托党员教育中心、农广校和职业技术学校等各级各类优势资源,不断加大城乡各类人才的培训力度,实现城乡人才培训资源共享。按照依法行政、群众信赖的要求,加大公务员初任和任职培训力度,广泛开展以公共管理、公共政策、公共服务为核心内容的培训,鼓励公务员在职攻读MPA,不断提高公务员依法行政和公共服务的能力。按照业务精湛、服务“三农”的要求,聘请专家集中授课、案例分析、现场示范,不断提高基层专业技术人才业务技能。按照科技引领、示范带动的要求,开展农村人才实用技术培训,组织协调国内外农业专家、学者和科技人员有针对性地开展项目培训,建立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示范基地,采取“一帮一”结对帮扶等形式,不断提高农民致富能力。按照掌握技能、发挥所长的要求,充分利用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资源,大力开展实用技能培训,不断扩充技能型人才队伍。按照面向市场、发展经济的要求,通过外派学习、短期培训、专题培训、MBA教育和对口联系重点企业等形式,不断提高企业经管人才把握和运用市场经济规律发展经济的水平。

(二)合理配置人才资源,不断充实人才队伍。结合全区基层人才队伍现状,切实加大基层人才引进力度,营造一支结构合理的基层人才队伍。要坚持“凡进必考”,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有计划、有步骤地充实基层公务员队伍和基层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要进一步拓宽视野,以“海纳百川、广纳群贤”的宽广胸怀,广开门路,招贤纳才,大力引进适应我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着重为工业经济、农业产业、商贸流通、旅游服务等重点产业引进紧缺、急需人才;按照构建现代农业、促进城乡教育、卫生事业统筹发展的要求,加大涉农专业技术人才、基层教育卫生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力度;要继续大力实施“三支一扶”和“一村(社区)一名大学生”工程,并适时面向社会公开招考社区工作者,不断充实基层社会工作人才队伍。

(三)科学使用人才资源,不断激发人才活力。吸引人才,培养人才,说到底是为了更好地使用人才,这也是人才开发的根本目的所在。统筹城乡一体化,要打破地域、行业、身份的界限,促进城乡人才双向流动,更要以“不拘一格”的姿态,用事业、待遇、感情留住人才,充分发挥人才在统筹城乡发展中的作用。要全面推行竞争(聘)上岗,通过上挂锻炼、下派任职等形式,加大机关与基层人才的交流力度;要不断改进和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考核办法,探索以服务对象、受益群众参与考核的评价机制,对群众公认度高、工作能力强、工作实绩突出的人员,在政治上、待遇上、情感上适当倾斜;要通过评选和表彰农村优秀人才、大力宣传农村优秀人才等方式,加大对优秀农村实用人才的关心和扶持力度,落实相关待遇,并优先充实到村级班子;要通过开通职称评审“绿色通道”,为农村实用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社会工作人才评定职称等级,授予资格证书,有效激发创业热情;严格按照政策落实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工作相关待遇,加大从基层录用公务员力度,促进社会工作人才和谐发展。

四、转变职能,从公共服务上为统筹城乡人才开发搭建平台

要建立统筹城乡人才开发的公共服务平台,将人才信息、人才培训、人才招聘、人才就业指导等公共服务平台向农村延伸,在公共资源运用上平等开放,使人才创业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实现城乡人才公共服务体系一体化。

(一)建立人才信息共享平台。要加快对农村人才市场的培育发展,充分发挥农村人才市场在农村人才资源开发和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建立以省、市级人才市场为龙头,县、区级人才市场为主干,乡镇级人才服务机构为依托,辐射整个农村的人才市场体系。建立起集规划、配置、开发、培训、交流、使用、服务、推广功能为一体,上联城市、下伸农村,适合新农村建设等功能于一体,与城市人力资源市场相贯通的农村人才市场服务网络。加快建设涵盖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的人才信息管理系统,吸纳未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进入人才库,不断提高人才服务水平。

(二)建立人才发展共享平台。要加强人才开发载体建设,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创办产学研中心、科研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加强工业园区和职业教育创业园区建设,制定和完善吸引国内外各类人才的优惠政策,把园区建设成为对各类人才具有强大吸引力和承接力的高密度平台,吸引更多的人才来创业。

积极争取上级支持,以园区为依托,以项目为载体,以整合资源、集中扶持为手段,大力推进创新型人才创业示范基地建设,建立区域共享的毕业生实习创业基地。

(三)建立区域人才共享平台。要推进区域人才互动开发,为发挥各类人才的作用提供更大的空间和舞台。要加强与发达地区的合作,加强对劳务输出机构的建设与管理,进一步疏通沿海地区和海外输出人才、劳务的通道。要以川南人才市场为依托,加强与川南地区人才开发合作,在人才培养、人才人事公共服务、人才人事理论研究等方面开展合作与交流,形成广纳群贤、人才智力竞相涌流的人才开发工作新局面。

下载统筹城乡一体发展 加快建设XX特色小城市(推荐阅读)word格式文档
下载统筹城乡一体发展 加快建设XX特色小城市(推荐阅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厦门岛内外一体化建设

    “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厦门岛内外一体化建设” 厦门经济特区建设3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福建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

    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 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 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科学发展观,最突出体现在“五个统筹”的内容之中,全面、协调、均衡、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其中的统筹城乡发展把农村发展......

    绍兴市加快中心镇建设统筹城乡发展

    绍兴市加快中心镇建设统筹城乡发展中心镇既不同于一般的县城,也不同于一般的乡镇,它是介于两者之间,在县域范围内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中心节点。中心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具有较大......

    加快小城镇建设 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模版]

    加快小城镇建设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中共望城县靖港镇委员会 望城县靖港镇人民政府 统筹城乡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是党中央从战略全局出发做出的重大决策。2010年......

    调整产业发展 加快城乡统筹

    科学规划 以民为本 打造现代化绿色宜居幸福新城一、 树立城乡一体化观念,统筹城乡发展规划 (一)摆正城乡差距,打造绿色宜居新城。 (二)明确功能定位,打造旅游度假新城。 (三)依据专业......

    关于加快城乡一体发展实施意见

    中共安达市委 安达市人民政府 关于加快城乡一体发展的实施意见 (2009年2月11日)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省委十届六次全会和绥化市委二届三次全会精神,加快构建具......

    统筹城乡,加快中心镇建设

    加快中心镇建设,统筹城乡材料4篇浙江中心镇建设的原理及知识点 韦天老师提示:浙江省的中心镇建设,既是得到中央肯定的做法,又是做好城乡统筹,加快浙江城市化进程的有效途径。因此......

    率先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加快建设全国百强县

    率先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加快建设全国百强县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是加快推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县建设全国百强县的战略选择。我们必须紧紧抓住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