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0年加快城乡统筹发展的思考
一、统筹城乡发展的理论成果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我们党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全局出发,针对工农、城乡发展不协调和二元结构严重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作出的重大决策。党的十六大首次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开启了破除城乡二元体制的历史进程。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摆在“五个统筹”之首,提出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党的十七大提出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对统筹城乡发展的制度建设和工作举措作出了全面部署。提出了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作出了“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和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阶段的重大判断,制定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基本方针,明确了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基本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任务、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根本要求。做好新形势下的统筹城乡发展工作,必须深入领会和准确把握统筹城乡发展的科学内涵,认真总结和丰富完善统筹城乡发展的理论成果、实践经验,确保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沿着正确方向继续向前迈进。
二、城乡统筹发展的实践经验
成都、重庆是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合肥、苏州、杭州、宁波、上海5市在统筹城乡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总结外地统筹城乡发展的经验,我们看出成都等市都把统筹城乡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和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战略举措,在思想观念、工作思路和体制机制方面大胆创新、积极探索,形成了城乡同发展共繁荣的良好局面。
一是工作氛围浓。7市统筹城乡发展不断取得实质性突破,关键是各级党委、政府领导高度重视,上上下下形成了思统筹、谋统筹、抓统筹的良好氛围和强大合力。为把统筹城乡发展的各项措施落实到位,各市普遍建立了强有力的领导和工作推进机制。
二是规划起点高。各市坚持规划先行、政策设计先行,把市域内的城乡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统筹考虑,形成城乡一体发展的科学规划体系。
三是运作方式活。在切实加大“三农”投入的同时,各地通过财政资金捆绑使用,土地收益返还,建立市场化投融资平台等方式多渠道筹措资金,利用市场机制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主要经验集中在涉农资金捆绑使用,用活土地政策,搭建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投融资平台三个方面。
四是改革力度大。各市抓住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积极探索,锐意改革,城乡二元结构开始“破冰”。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方面,成都以“还权赋能”为核心,积极开展农村承包地经营权、集体建设用地所有权和房屋产权确权工作,目前94%的村已开展了确权颁证。去年10月成都市农村产权交易所正式挂牌成立,建立了全国首家农村产权综合交易平台,全市实现农村产权流转4.8万宗,涉及
金额22.9亿元。上海农村产权交易所于9月18日正式揭牌,首日即推出140宗挂牌项目,交易金额达3.5亿元。各地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方面的探索,加快了农村要素资源的价值显化,对于打破城乡二元市场体制,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在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方面,杭州、苏州、宁波、上海等市把集体资产和集体建设用地量化到人,推进股份合作制改革。苏州到2008年底已累计建立农村社区股份、土地股份、农业专业等三大合作组织2512个,持股农户达到80%,全市村级集体收入平均达到33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中的财产性收入占到30%,农民收入实现了多元化。在就业、医疗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方面,各地高度重视改善民生,致力于打破城乡二元福利鸿沟,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在推进近郊农民市民化方面,各市解放思想,积极探索,不断创出新的改革举措。杭州市在城中村改造中,按经济适用房政策为农民建设“两证”齐全的住房,农民以土地“换户籍、换住房、换社保”,享受“同城待遇”,实现了近郊农民的真正市民化
三、我省统筹城乡发展的几点建议
统筹城乡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也是事关我省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为农村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我们完全有基础、有条件在统筹城乡发展上迈出更大步伐,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
(一)坚持规划先行,科学制定统筹城乡发展规划
规划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龙头。目前,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即将启动。要抓住有利时机,按照省委常委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整改方案的要求,抓紧研究出台统筹城乡发展规划纲要,明确统筹城乡的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和方法步骤。在此基础上,启动城乡一体化规划编制工作,着力创新我省发展的空间开发形式,完善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促进城乡互动发展共同繁荣。城乡一体化规划要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实现“四规叠合”,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需要尽快解决的一个问题是,土地利用规划必须与城乡建设规划实现无缝对接。
(二)以土地综合整治为抓手,积极推进新型社区建设
新型社区建设是统筹城乡工作的重要切入点,利用增减挂钩政策搞好土地综合整治是推进新型社区建设的“金钥匙”。应突出抓好四个环节:一是科学规划。国土与规划、建设部门应在进一步完善镇村体系规划的基础上,抓紧编制全省土地综合整治和新型社区建设专项规划。二是分类指导。按照减少农民来富裕农民、缩小农村来繁荣农村的思路,创新以“三化”带“三农”的体制机制,结合城市综合体的发展,按照城市社区模式建设新型社区,推动农民向市民转变,加快融入中心城区,使之成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先导区,避免城市化进程中出现新的城中村和棚户区;创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一个有条件的乡镇开展新型社区建设试点,以“三个集中”为目标,引导农民向城镇和中心村集中,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农业向生产规模化和产业多元化转变,实现农民生活居住和生产方式的根本转变。三是典型引路。一些土地综合整治和
新型社区建设的项目上升为省、市级重点项目,加快实施进度,为面向推广积累经验。四是搞好结合。新型社区建设要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农村住房建设和危房改造工程相结合,与发展现代都市农业相结合,真正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的新平台。使农村新型社区和城市综合体成为我省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的两大增长极。
(三)加快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增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活力
改革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动力。必须在有条件的领域和环节上先行突破,尽快形成制度化成果,打破城乡二元体制障碍。一是积极推进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统筹城乡发展,需要一些基础性的制度变革,尤其是要改革土地管理制度,激活农村发展的内在动力。用足用活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研究挂钩指标在区域内调剂使用的具体办法,明确不同区域挂钩指标的补偿标准,为新农村建设筹措足够的资本。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国有土地与集体土地一个市场、两种产权、统一管理,优化城乡土地资源配置。二是加快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积极开展农村土地、房屋等确权登记工作,为广大农民拥有的“三大产权”(宅基地使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资产所有权)进行流转或交易创造基础条件。搭建农村产权交易平台,探索农村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资本股份化的路子,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和富余劳动力转移,让有条件的农民离土离乡持股进城,打破城乡市场壁垒,发展和解放农村生产力。三是加快农村投融资体制改革。整合涉农政策资源,调整优化财政资金投向,把各种政策性资金统筹捆绑使用。积极探索财政资金与信贷资金配套使用的新模式,成立现代农业发展投资公司等平台,研究奖励和补助办法,调动金融机构和社会投入的积极性。凡是能够进行市场化运营、产业化发展、社会化投资的,都应鼓励社会资金进入,使农村经济发展由政府投入为主转向社会投入为主。四是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重点是要消除附加在户籍制度之上的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等城乡福利鸿沟。近年来,国家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方面的新政策、新措施陆续出台,我们应在制度设计上先行一步,抓住城乡就业服务、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基本养老保险等重点领域,以城乡统筹的思路探索建立城乡衔接、逐步并轨的政策制度框架,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衡化发展。特别是在解决失地农民和具有我省户籍的农民工问题上,要防止出现新的“城乡二元”。((四)加强组织领导,营造统筹城乡发展浓厚氛围
成立统筹城乡发展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形成强有力的工作推进机制。结合即将进行的新一轮机构改革,突破二元分割,调整部门职能,建立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大部门管理体制,切实解决部门之间推诿扯皮、各自为战的问题。充分调动和保护县区、基层推进改革发展的积极性、创造性,并给予方向性指导,形成实践基础上的纠偏机制。引导各级领导干部牢固树立城乡一体、统筹推进的发展理念,努力开创我省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第二篇:加快推进我县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考
加快推进我县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考
张梦楼
为了全面了解我县统筹城乡发展工作情况,五月初,县政协组成调查组,先后深入草碧镇、城关镇和县统筹办等8个相关部门,采取现场调研、查阅资料、召开座谈会、走访群众等方式,对我县推进统筹城乡发展工作的基本状况、举措落实、存在问题进行了全面调查和认真分析。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今年以来,我县按照“五化目标引领”、“五大改革突破”、“五大基地支撑”、“五大体系推进”的发展思路,坚持试点先行,突破重点难点,不断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农村设施环境和服务水平,全县统筹城乡发展工作呈现出多点突破、整体推进、全面提升的良好态势。
一是城镇建设快速推进。按照“一河两岸(南岸、北岸)、一城两区(城区、草水新区)”的发展格局,突出项目带动、功能提升、创建推动,促进了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编制完成县城建设总体规划、十二五城镇发展规划和重要区域控制性详细规划,县城建成区面积扩大到2.4平方公里,城市载体服务功能全面提升。城镇重点项目多点开花,城区集中供热工程完成投资847万元,职教中心、市民中心相继建成投用,体育中心顺利完工。总投资4.86亿元的西新区开发项目加快推进,千和雅居和浙商·东海佳园两个商住小区先后动工建设,人民路即将建成投用,县城南环线正式通车,千陇南线改造工程加紧施工。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有序推进,宝平路商贸一条街雏形显现,城市品味和宜居度明显提高。积极实施突破草碧战略和百镇建设项目,南寨、崔家头、张家塬等镇街巷道路、供排水等综合配套设施更加完善,基本形成了布局合理、环境优美的中心镇。
二是产业基地规模逐步壮大。坚持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前提。围绕建设奶畜、蚕桑、核桃、蔬菜、鲜果五大产业基地,以示范园区为重要平台,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全县建成标准化奶牛养殖小区30个、千头现代化奶牛场3个,形成的奶牛标准化养殖“千阳模式”在全省推广,为奶畜产业转型升级探索了新的发展路子。建成南寨旱作农业“双万”田、千星现代农业、王家庄王牌有机菜等11个现代农业示范园,瓜菜轮作、粮畜结合等高效种植模式逐步形成。建成农民专业合作社86个,年带动合作社社员销售农副产品4048吨,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不断提升,效益稳步提高。上半年,预计农民人均期内现金收入达到3051元,同比增长43.1%。
三是农民居住小区启动实施。坚持把农民进城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突破口,打破村组界限,农民居住小区试点工程建设全面启动。城关镇桥南社区计划投资1953万元,建设住宅楼2栋130套,总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每平方米售价1200元,是商品房价格的三分之一;草碧镇农民进镇居住小区项目规划设计住宅楼8栋728套,一期投资1296万元,建设住宅楼2栋96户,已经破土动工;新兴村农民进社区居住小区完成规划设计、场地平整和招投标工作,计划建设住宅楼2栋96户,申报入住群众60户。在3个农民居住小区建设的带动影响下,冉家沟、仰塬、曹家塬等村群众进城热情空前高涨,纷纷提出放弃单家独院,建设居住小区,住上和城里人一样的多层住宅楼房,农民建房向村外随意延伸的状况从此将得到彻底改变。截止目前,全县共办理进城居住和落户农民576户、2011人。
四是农村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以创建全市首个“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全覆盖县”为抓手,将全县98个村规划整合为40个农村中心社区,引导农民向中心社区集中居住,逐步消灭空心村、边缘村,草碧镇投资100万元的中心社区建设已经完成规划设计和拆迁工作;以农村商贸流通体系改革为重点,建成63个农村日用品连锁超市,实现商品同质同价、统一配送;以创建全省交通运输示范县活动为契机,加快农村交通建设,全县通村公路实现无缝隙连接,8个乡镇建成11个五级客运站,实现了农村客运班车村村通;以提高农村居民社保水平为目标,加快实现农村社保全覆盖,全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分别达到99%和90%以上。
五是产权制度改革不断深化。以全国土地确权登记试点县为契机,全面实施草碧、南寨、沙家坳3个试点乡镇确权登记工作。围绕实施全国土地流转示范县项目,印发《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实施意见》,积极支持产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产业示范园区、龙头企业和民营资本通过承包地互换、转包、入股、租赁等多种形式开展土地经营权流转。目前,全县土地流转农户2153户,流转面积1.5万亩。积极探索林权贷款、林地流转工作,推进林地林权交易,开展林权抵押贷款业务7笔,涉及资金434万元,林地抵押面积1.6万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完成。
二、我县统筹城乡发展工作开局良好,成效显著,但是目前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一些困扰城乡统筹发展的深层次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
一方面,农村与城区的差距依然较大。一是城乡收入差距仍然较大。2010年,我县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16669元,较2007年增加768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766元,比2007年增加224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加额仅占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29.3%。二是城乡基础设施差别明显。由于农村点多、线长、面广,水、电、路、讯、房等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远远低于城镇。比如,自来水入户率城区为100%,农村85%;有线电视入户率城区为90%,而农村仅为36%;通信网络城区实现了全覆盖,而农村覆盖率仅为81%。三是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突出表现在师资力量、教学设备、教育质量三个方面。特别是近年来高学历、高职称、高水平的教师在城区“扎堆”,城区学校生源爆满,而农村学校教师年龄偏大、高水平的教师不多、生源锐减。四是城乡医疗资源配置悬殊。全县医技人员城区高级职称35人、中级职称93人,而11个乡镇卫生院仅有中级职称15人,占城区的11.7%。乡镇卫生院医疗设备严重不足,县级医疗机构拥有万元以上医疗设备158台(件),乡镇仅为30台(件),城区拥有量是乡镇的5.3倍。五是城乡社会保障标准不一。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等政策标准明显高于农村。以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为例,城市低保平均每人256元/月,农村则为103元/月,人均差距153元/月。
另一方面,农民进城的生活成本问题、住房保障问题和职能部门衔接问题,制约了身份转变。城市优越的公共服务资源,如基础设施、教育、医疗、就业等等是农民向往城市生活的根本,但是现实存在的很多因素阻碍了农民落户城市的进程。一是生活成本问题。多数农民认为城市虽好,但诸如水、电、暖、行、副食等日常开支过大,需要进城定居的生活成本太高,负担不起。二是住房保障问题。据了解,目前我县商品房的平均房价每平方米已超过3000元,租房平均价每间约为200元,对于收入有限的农民来说,购、租房的高价格限制了他们进城落户的积极性。三是职能部门衔接问题。农民变市民,涉及土地、医疗、养老、就业、教育、户籍管理等方方面面,牵一发而动全身。进城前,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的处置涉及国土资源、农业、物价、乡镇政府等多个部门;进城后,就业、医疗、住房、养老等各项保障待遇接踵而至,相应涉及民政、卫生、房管、教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诸多部门。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整个进城链条就会停顿,影响农民进城落户步伐。
三、统筹城乡发展,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需要做的工作很多。通过调查我们认为,当前应加快推进“六个统筹”:
(一)统筹城乡经济发展,逐步缩小收入差距。统筹城乡发展,必须把工业引领和产业聚集放在首位,形成统筹城乡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经济支撑。一要加快工业化进程,培育县域经济主导力量。坚持以建设工业强县为目标,以工业园区建设为平台,充分发挥我县区位、交通、地价、供电等优势,精心谋划建设关天经济区宝鸡副中心半小时经济圈,加快规划建设打造县城至草碧千河工业走廊,积极引进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依托建陶产业园,做大做强十亿水泥、十亿陶瓷两大产业,推进工业经济向千河工业园区聚集,实现集群化、集约化发展。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建材、三产服务和物流集散等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业,促进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切实增强县域经济实力。二要以工业化的理念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按照市场化、品牌化、标准化、集约化、绿色化的要求,创新农业生产方式和发展模式,重点发展以奶畜、蚕桑、优质核桃、设施蔬菜、有机鲜果五大产业为主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加快建立一批高产、优质、高效的规模化农产品生产基地;精心培育龙头企业,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提高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引进一批技术、资金和人才,促进园区发展和农民增收。三要高起点发展旅游经济,带动发展三产服务业。坚持做靓“四大名片”,结合新农村建设,加快乡村游发展步伐,加速建设千湖国家湿地公园,倾力打造“宝鸡大城市后花园”,以乡村游带动和提升全县生态旅游产业突破发展;坚持把第三产业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发展餐饮住宿、休闲娱乐、商贸交通、物流配送、家政服务等新兴服务业,构建充满活力、特色突出、优势互补的服务业发展新格局。
(二)统筹城乡空间布局,提升城镇承载能力。千阳作为一个山区小县,统筹城乡发展,要实现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必须确立“小县建大城”的理念,规划好、建设好“大县城”。一要大手笔规划“大县城”。编制县城到草水新区区域内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重点做好发展目标、产业布局、资源开发、功能定位等专项规划的衔接协调,最终形成一套统一、明晰、有序的规划体系,在全县上下形成加快发展大县城的共识,让县城与草水新区之间的每一寸土地都迸发出跨越发展的活力。二要高标准建设主城区。按照县城西扩南移北上的总体思路,以提质扩容为突破口,壮大产业支撑,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扩大城区规模,完善城市功能,拉开“大县城”建设的基本框架;尽快开发建设龟山公园,实施千河休闲园三期工程,在县城南区、北区、西新区,开发建设商品住宅小区、农民进城居住小区,在县城西区建设物流停车场、大型商场、建材市场、农贸市场和进城农民创业园。三要合力突破“草水新区”。尽快成立草水经济新区建设管理委员会,明确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负责人,下设办公室,抽调专门人员负责具体工作,确保新区建设顺利进行。以建设经济繁荣、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县城副中心为目标,抓紧建设农民进镇居住小区,完善公共交通、供气供热、邮电通讯、供水排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突出抓好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三)统筹城乡户籍制度,引导农民进城落户。打破城乡行政区域界限,引导农民进县城、进城镇、进社区居住落户,必须统筹城乡户籍制度,强化政策扶持。一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本着“降低门槛、放宽政策、简化手续”的原则,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逐步对我县户籍人口取消农业、非农业户口性质的划分,统一按居住地登记为“居民户口”,改变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建立城乡统一、自由迁徙、双向流动的一体化户籍管理制度,消除农民社会流动的制度障碍,使农民能够顺利走出农村,融入城市社会。二要强化政策扶持。结合实际,制定和完善各项优惠政策,对农民转移中的建房、购房贷款、土地流转、林权抵押等给予多方面的帮助和扶持。要想方设法解决房价问题,抓住国家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的机遇,在县城和草水新区统筹规划配建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等保障性住房,使进城农民“买得起房”;结合“安居工程”、“生态移民工程”,在草碧、南寨等重点镇建设进城农民安置小区,统一纳入所在乡镇管理,对安置小区建设项目实行“一费制”管理,简化建房手续,降低用地价格,使进城农民“建得起房”。三要放宽政策限制。按照宽严有度、有序推进的原则,适当放开县城,全面敞开乡镇落户条件,借鉴凤县对农民向新区居住实行“三个保留”(保留原有宅基住房、保留原有承包地、保留分包到户林地)的做法,把农民退出宅基地和土地承包经营权可暂不作为进城落户的条件,过渡期可在现有基础上适当延长,以消除进城农民的后顾之忧,真正让进城农民“过得好、有业就、稳得住”,达到安居乐业。
(四)统筹城乡管理体制,加快农村社区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必须变革农村行政管理体制,实现村级事务管理服务职能与村级集体资产经营管理职能的分离,实现城乡管理体制的统一。以创建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全覆盖县为契机,精心做好农村社区规划建设工作。一要建立多元投入机制。积极争取中央和省、市各级配套奖补资金,设立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中心项目建设专项资金和专项工作经费,形成规范化的财政投入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建设,逐步建立起以各级财政资金、村级集体经济投入为主,企业投资、社会各界参与、慈善捐助为补充的多元投入机制,为农村社区建设提供资金保障。二要整合涉农项目资源。按照“项目捆绑、资源整合、集中投放、整体配套”的建设思路,以县级为平台,整合村庄道路硬化、农村危房改造、扶贫移民搬迁、农村社区建设、农村安全饮水等涉农项目,按照项目建设总体规划,集中向农村社区投放,加强社区交通、通讯、水、电、气、暖、洗浴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社区学校、幼儿园、超市、卫生室、警务室、文化站、敬老院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让农民享受与城市居民一样的公共服务。同时,控制和停止偏远村、移民搬迁村的宅基地审批、老庄基翻建和基础设施建设,把用地指标、项目投放和基础设施向社区倾斜。三要完善服务管理机制。建立社区服务中心理事会,对社区服务中心进行管理协调,鼓励乡镇机关干部到社区(村)服务中心理事会工作,形成社区(村)服务中心建设的骨干力量。同时,积极探索农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准职业化管理,加快农村社区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让服务中心成为党组织活动的基地、农民致富的桥梁和繁荣农村文化的舞台。
(五)统筹城乡资源配置,推动土地合理流转。要使农民离开土地进入城市,必须解决好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维护好、实现好农民承包经营土地的收益权。一要夯实农村产权交易的基础。尽快开展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宅基地使用权、房屋所有权、集体用地使用权的确权颁证工作,落实农民对土地、房屋的财产权。根据发展的需要,在市民中心设立千阳县产权交易中心,在各乡镇设立农村“三资”管理中心,履行农村产权交易服务职能,搭建县乡两级信息互通、实时联网的农村产权交易服务平台,促进农村资源向资本转变。二要尽快出台农村土地流转的具体办法。研究制定《关于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促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的试行意见》,在保障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基础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引导和鼓励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一次性补偿等形式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促进土地向专业大户、合作社、龙头企业和示范园集中,形成土地规模化经营。采取招商引资、股份合作等形式,鼓励有实力的龙头企业、返乡创业人员、专业合作社和种养大户投资建设农业产业园,培育土地流转主体。积极探索农地换社保、宅基地换城镇住房、集体建设用地换城镇门面房的有效实现形式,解决好失地农民的就业、住房和社会保障问题,促进失地农民市民化。
(六)统筹城乡公共服务,实现同等国民待遇。统筹城乡发展,最终要实现农民与市民享有同等的社会地位、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共同过上小康生活。一要实现教育发展均衡化。加大教育投入,逐步推行12年义务教育。加快实施西新区新建小学、幼儿园等工程,有效缓解城区学校学生增容压力。统筹教师资源,通过逐年招聘充实师资队伍,足额配备农村学校教师,完善学习培训制度,努力改善农村教师工资待遇和工作条件。认真落实城区优秀教师到农村支教制度,提高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三教统筹”和农科教相结合,培养农村实用人才,积极开展进城务工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增强教育服务“三农”的能力。二要实现卫生事业公益化。每年有计划地招聘医技人员,进一步充实乡镇医疗队伍。实行县级医疗机构业务骨干定期到乡镇卫生院坐诊,乡镇卫生院业务骨干到县级医疗机构学习培训制度。不断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逐步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标准和水平,进一步缩小农村与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差距,实现城乡居民就医报销同一标准。三要实现社会保障均等化。在“广覆盖、保基本、分层次、可持续”的基础上,结合耕地保护制度的建立,全面推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逐步提高参保农民养老保障水平,并对农村独生子女和双女户予以优先优待;探索建立农民工综合社会保险、农民养老保险与城镇居民社会保险、城镇职工社会保障的衔接机制,推进城乡社会保险制度全面接轨。四要实现城乡就业平等化。消除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制度障碍,统一城乡劳动力市场,建立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增加专门用于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的资金,抓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竞争力。
作者系千阳县政协经济科技委员会副主任
第三篇:2010年加快城乡统筹发展的思考
一、统筹城乡发展的理论成果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我们党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全局出发,针对工农、城乡发展不协调和二元结构严重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作出的重大决策。党的十六大首次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开启了破除城乡二元体制的历史进程。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把
统筹城乡发展作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摆在“五个统筹”之首,提出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党的十七大提出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对统筹城乡发展的制度建设和工作举措作出了全面部署。提出了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作出了“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和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阶段的重大判断,制定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基本方针,明确了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基本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任务、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根本要求。做好新形势下的统筹城乡发展工作,必须深入领会和准确把握统筹城乡发展的科学内涵,认真总结和丰富完善统筹城乡发展的理论成果、实践经验,确保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沿着正确方向继续向前迈进。
二、城乡统筹发展的实践经验
成都、重庆是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合肥、苏州、杭州、宁波、上海5市在统筹城乡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总结外地统筹城乡发展的经验,我们看出成都等市都把统筹城乡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和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战略举措,在思想观念、工作思路和体制机制方面大胆创新、积极探索,形成了城乡同发展共繁荣的良好局面。
一是工作氛围浓。7市统筹城乡发展不断取得实质性突破,关键是各级党委、政府领导高度重视,上上下下形成了思统筹、谋统筹、抓统筹的良好氛围和强大合力。为把统筹城乡发展的各项措施落实到位,各市普遍建立了强有力的领导和工作推进机制。
二是规划起点高。各市坚持规划先行、政策设计先行,把市域内的城乡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统筹考虑,形成城乡一体发展的科学规划体系。
三是运作方式活。在切实加大“三农”投入的同时,各地通过财政资金捆绑使用,土地收益返还,建立市场化投融资平台等方式多渠道筹措资金,利用市场机制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主要经验集中在涉农资金捆绑使用,用活土地政策,搭建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投融资平台三个方面。
四是改革力度大。各市抓住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积极探索,锐意改革,城乡二元结构开始“破冰”。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方面,成都以“还权赋能”为核心,积极开展农村承包地经营权、集体建设用地所有权和房屋产权确权工作,目前94%的村已开展了确权颁证。去年10月成都市农村产权交易所正式挂牌成立,建立了全国首家农村产权综合交易平台,全市实现农村产权流转4.8万宗,涉及金额22.9亿元。上海农村产权交易所于9月18日正式揭牌,首日即推出140宗挂牌项目,交易金额达3.5亿元。各地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方面的探索,加快了农村要素资源的价值显化,对于打破城乡二元市场体制,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在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方面,杭州、苏州、宁波、上海等市把集体资产和集体建设用地量化到人,推进股份合作制改革。苏州到底已累计建立农村社区股份、土地股份、农业专业等三大合作组织2512个,持股农户达到80%,全市村级集体收入平均达到33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中的财产性收入占到30%,农民收入实现了多元化。在就业、医疗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方面,各地高度重视改善民生,致力于打破城乡二元福利鸿沟,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在推进近郊农民市民化方面,各市解放思想,积极探索,不断创出新的改革举措。杭州市在城中村改造中,按经济适用房政策为农民建设“两证”齐全的住房,农民以土地“换户籍、换住房、换社保”,享受“同城待遇”,实现了近郊农民的真正市民化。
三、我省统筹城乡发展的几点建议
统筹城乡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也是事关我省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为农村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我们完全有基础、有条件在统筹城乡发展上迈出更大步伐,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
(一)坚持规划先行,科学制定统筹城乡发展规划
规划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龙头。目前,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即将启动。要抓住有利时机,按照省委常委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整改方案的要求,抓紧研究出台统筹城乡发展规划纲要,明确统筹城乡的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和方法步骤。在此基础上,启动城乡一体化规划编制工作,着力创新我省发展的空
第四篇:关于加快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几点思考
关于加快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几点思考
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针对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制定了若干意见,再次强调“必须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基本认识”。在国家宏观政策的大背景之下,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势在必行。国发〔2009〕3号文件,专门针对重庆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制定了若干意见,提出“实施„一圈两翼‟开发战略”,彭水作为重庆市的一个贫困县,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方针是“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就彭水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而言,以工促农具有非常大的艰巨性。自改革开放以来,彭水经济一直是以农业为主、工业为辅。如今,彭水工业正处于起步阶段、探索阶段,工业反哺农业的能力弱。近年来,彭水工业发展迅速、增长明显,在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彭水经济总体水平仍保持增长的势头。据《彭水县规模以上工企业主要经济指标》显示,2009年彭水工业经济运行势态良好:除原煤生产同比下降2.7%之外,发电量、水泥、供电、复烤片烟、食用植物油和钡盐产品都呈增长的势态。尽管如此,也不能说明彭水工业经济已经发展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这一方面表明彭水经济发展的空间大,同时也表明彭水经济发展的起点低。制约工业发展的因素较多,比如有规模的企业太少,大唐公司一只独秀,支撑着彭水工业的总量;特别是流动
资金不足,融资困难,是一直制约彭水工业发展的瓶颈。
彭水的农业是一块未开垦的处女地。彭水农村有较好的资源优势,全县现有耕地9.20万公顷,水域0.44万公顷,草地3.12万公顷,林业用地18.80万公顷。从气候特征来看,彭水属中亚热带温润季风气候区,多年平均气温17.50℃,常年平均降雨量1104.20毫米,总的气候特点是: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多集中。这些条件有利农业的发展。然而由于资金的缺乏、农业科技成分含量低,制约了农业的发展;特别是农业结构不合理,耕地和林地占农用地总面积的85.58%,园地占农用地2.45%,牧草地占农用地的0.78%,这种农用地结构过
于单一,不利于全县农业的综合发展。
彭水城乡统筹发展取得的成果
根据上级文件精神,结合本县城乡发展特点,政府领导各部门积极推进城乡经济改革,经过几年的努力,工业稳步发展、农业发展迅速,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果。
(一)改革措施方面。根据重庆统筹城乡发展的总体规划以及“十二五规划”,彭水政府各部门协同,为统筹城乡发展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制定了相关政策措施。一是构建新的基层党组织。为了适应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彭水县政府、各乡镇部门建立新的组织领导体系,成立专门领导小组,确立主要负责人、专职干部队伍。并且通过选派机关干部到基层、吸引杰出人才回乡创业、大学生考村官等途径,为基层党组织组建了一批后备之才,为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保证了充实的人才队伍。二是户籍改革。这是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是关系到彭水千百万农民幸福生活的工程,是县委、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确保转户居民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三是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从耕地、林地和宅基地入手。林地方面,推进木材砍伐管理改革,确立采伐指标,办砍伐证的审批环节简化;同时创新木材经营模式,实行家庭与企业联合经营,走合作化道路,农民与公司按比例分成。宅基地方面,严格执行一个农户一个住宅的制度,通过政府补贴,清理闲置农宅,为建设新农村做好“清洁卫生”。耕地方面,推动土地流转,规范地、系统地、高效地利用农村土地资源,使土地经营权流转为农民创造财
产、为农民增收。
(二)资金筹措方面。在彭水县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中,资金的筹措是多方面的:向上级争取资金、招商引资、向银行贷款、人民投资等等。流动资金不足,一直是制约彭水经济发展的瓶颈。彭水县属于财政补贴区,上级的财政拨款是个大项。彭水政府从中央给重庆的一百多项优惠政策中,梳理出九十几个对彭水的优惠政策,向上级争资近亿元。其次是招商引
资。近年来,彭水招商引资工作成绩显著:参加中国第一届“西旅会”,引资3亿元;参加渝洽会,签定引资项目23个,涉及资金24亿元。再次是银行贷款。2010年3月4日,彭水自治县举行“农发行重庆分行与彭水自治县人民政府实施农户万元增收工程金融服务计划签约仪式”。彭水共获农发行重庆市分行授信彭水自治县人民政府54.35亿元。其中近期重点建设项目6个,分别为农村公路建设、森林工程建设、龙虎水库、职教中心建设、摩围山风
景区、土地整理项目,授信资金达13.1亿元。
(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政府加大强农惠农力度,一是加快农村公路建设。建设通畅工程300公里、通达工程300公里,乡镇通畅率提高到90%,行政村通达率提高到65%。二是抓好农田水利建设,目前已建成4万亩烟水配套设施;新增有效灌溉面积0.7万亩,恢复、改善灌溉面积3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0.5万亩。三是推进农村沼气能源建设。增加农村沼气建设投入,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开展养殖场大中型沼气建设,完成“一池三改”3000户。四是加强广播电视网络建设。全县基本实现村村通广播电视。五是加强农业综合开发,建设稳产高产基本农田,完成中低产田土改造1万亩。六是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完成农机
具推广300台,机耕23万亩,机插0.4万亩,机收0.1万亩。
(四)产业发展方面。几年来,彭水工业稳步增长,农业经济发展迅速。2009年彭水工业对全县GDP增长的贡献率为40%,拉动全县GDP7.8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27亿元,同比增长29.3%,完成全县目标任务的103.8%;完成工业增加值16.6亿元,同比增长28.7%,完成全县目标任务的103.7%,实现营业收入26亿元,同比增长25.9%。农业经济发展势态较好。通过抓好传统根基产业,积极发展特色产业,政府引导农民万元增收,彭水农业取得了阶段性发展。一是强化传统主导产业:2008年,粮食产量29.05万吨,同比增长3.9%;油菜产量1.61万吨,同比增长14.0%。;收购烤烟28.03万担,比上年增加42.9%;出栏肉猪52.5万头,同比分别增长11.1%。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2008年建成商品蔬菜基地3.8万亩。12个乡镇、38个村建成了魔芋基地,发展魔芋种子繁育基地1100亩,种植商品魔芋基地1.6万亩,实现产值1400万元。
彭水县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各项改革措施有效推行,制约彭水经济发展的融资问题已得到初步解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正有序推进,工业与农业得到较快地发展。可是从长远发展来看,彭水县统筹城乡协调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工农业经济还有很大的挖
掘空间,各项措施有待强化,经验与教训有待总结。
加快彭水县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几点思考
彭水工业与农业基础薄弱,统筹城乡协调发展面临挑战。但同时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多层次地把政策向西部倾斜;并借助“中央一号文件”与“国发 [2009]3号”文件的东风,这个渝东南地区的贫困县又迎来了发展的机遇。加上地区资源丰富、经济发展空间大的优势,彭水县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是有据可依、有路可行的。现就对加快彭水县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作
以下几方面的思考。
(一)两个角色定位
农民为主角,政府为导角。这两者的关系不可颠倒,意义重大。农民是主角,提高其文化素质是发展的第一步;政府为导角,就要利用其职能为农民服务,发挥其引导作用和主导
作用。针对这两个角色定位,谈一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重抓教育,提高主角文化素质。农民作为发展农业经济、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其素质的高低决定农村的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已经基本普及,根据彭水经济发展的现状,普及高中教育还有很大的难度。2001年,全县高中入学率仅仅为13.36%,随着近年来国家对教育的重视,高中入学率逐年提高。另外,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比重较小。针对彭水教育落后的现状,彭水县教委围绕统筹城乡教育协调发展为主题,制定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实施重庆南开中学与彭水第一中学“捆绑发展”;县职教中心与重庆交通大学协商,构建“统筹城乡职业
教育发展试点办学基地”;统筹城乡师资培养培训,对学校校级干部和中层干部进行集中培训;面向全国招录大学生毕业生、引进特殊人才和选派大学生共391名等等。提高彭水人民的文化素质,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彭水县农村人口比重大,文化素质普遍偏低,不适应现代化的农业发展要求。重抓中职教育,成为快速提高彭水人口文化素质的有效途径。近年来,彭水县贯彻中央文件精神,加大了中职教育工作的力度。县教委创新招生思路,将应届初中毕业生、往届初中毕业生、未升学的高中毕业生、辍学生及复转军人、返乡农村青年等纳入招生范畴。并鼓励职业学校与初中学校合作,采用初三提前分流的作法,按照学校引导、学生自愿、家长同意的原则,把初三学贫困生或潜在的流失生单独编入职业教育班。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教育担负着重任。政策铺路,教育应当先。彭水教委提出了很好的方案,应当加大工作力度,强化措施,使一系列教育改革得以顺利进行,为彭水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打下坚
实的基础。
2.发挥导角的引导作用。其中一个有效的途径就是搞活农业经济示范区。由于大山的隔阻,历史以来的小农经济意识,彭水县农民把自给自足当作终极的追求。他们没有能力把农业产业化,甚至连这样的念头都不敢起。政府须发挥其导角的作用,引导农民转变观念,大胆创新,增强改革意识。政府的引导,不能单靠开一个会,发一个宣传册子,给一本理论书籍,要通过政府牵头,引进有经验的企业或是激励当地有创业热情的杰出人才,就在广大人民群众的身边建立农业经济示范区。政府加强组织领导,加大保障力度,不搞形式主义,全力投入工作,细化措施,切实为百姓作想。让农业经济示范区建一个活一个,活一个壮大一个,充分发挥示范区的示范作用、引领作用。目前,彭水政府已经对建立农业经济示范区有了不少的构想。建设6个蔬菜科技示范园区,每个示范园各1000亩,共6000亩。构想需要胆识与创新,实现需要切实可行的措施。政府有效地领导,农民必然会有序地跟进。对于彭水县来说,农业经济示范区还是一个新生的事物,让其开花结果,这是一个重大的工程、是一个势在必行的工程,政府各部门须引起高度地重视。
3.发挥导角的主导作用。政府对于发展农业经济的主导作用,在于从政策上加大强农惠农力度。彭水农业经济处于起步阶段,探索阶段,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它还是一个“初生婴儿”,显得弱不禁风,需要政府从资金上扶持,从政策给予保障。党中央、国务院和重庆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改善民生、亲民富民的政策举措,受到全市人民群众的拥护。其内容涉及15个政策大项、163个政策文件、400余个政策项目、1100余项具体政策条款。彭水县政府已经成立专家小组,对这些惠农强农政策进行解读,梳理出对彭水有利的政策,具体落到实处,让老百姓享受到政策的优惠。一是施行补贴政策,二是施行奖励政策,三是
实行技术帮扶,四是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提供政策优惠。
过去常讲“走出去,天地宽”,大量的农民涌向城市成为打工仔。现在我们应该说“走回来,天地宽”,政府的强农惠农政策为农民开辟了广阔的新天地,规划了崭新的蓝图。但是,政府的惠农政策还需要不断地强化,工作还需要不断地深入。不可以一蹴而就,惠民政策不是诱饵,“钓”住农民之后就置之不理;更不可以搞表面文章,有规划、有政策,却没有或少有实际行动。农民的创业之路,初见雏形,道路还很坎坷、前路还不够明朗。政府发挥导角的作用,要给农民鼓励、给农民支持、给农民保障。在创业的路上,政府是大后方,要大力
发扬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为其铺路、为其掌灯。
(二)优化资源要素配置
资源要素的合理有效配置,是城乡协调发展的关键。计划经济时代,中国效仿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通过政策手段对农业经济长达几十年的剥夺。大量的农业资源廉价流入城市:廉价的农产品、廉价的劳动力等等。于是城市与农村的差距拉大,工业与农业发展失衡。为了让城乡协调发展,通过政府调控,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已成为当务之急。同时,要大力整合农村内部资源,分析地区资源的优势与劣势,因地制宜,在城乡的经济融合中自立自强。
1.彭水县资源要素分析。自然资源是彭水所有资源中的主体部分。全县现有耕地9.20万公顷,水域0.44万公顷,草地3.12万公顷,林业用地18.8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27.3%,活立木蓄积量达242万立方米以上。有终年不断流、集水面积在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20条,流长359.70公里。全县水资源总量481.48亿立方米;野生动物103种,鱼类69种,饲养畜禽品种13个。有煤、萤石、重晶石、大理石、高钙石灰石、盐、铁、钾、铜及部分稀有金属等矿产,其中煤总储量2.60亿吨;从人力资源来看,较为贫乏。彭水县人口以体力劳动为主,从事脑力劳动的人口比重小。对于开发现代工业与农业经济而言,彭水人力资源是相对落后的;从信息资源的层面看,彭水县的生产技术、管理经验都比较落后。但是彭水的油桐产量居全国第一,素有“油桐之乡”的美称。同时旅游资源蕴含丰富:有郁山盐丹文化、鞍子庙寨、乌江画廊、阿依河风景区、茂云山国家森林公园等。特别是彭水近几年对第三产业的大力开发,使鞍子庙寨、乌江画廊、阿依河风景区声名远播;至于资本,对彭水来说,这是一个资源的大缺口。资金问题一直制约着彭水经济的发展,许多项目都是因为资金不能落实,导致迟迟拖延开发时间,甚至放弃开发;从社会资源的层面讲,有两方面优势。一是彭水属于“一圈两翼”区域,拥有政策优势;二是彭水县处于渝东南交通枢纽的重要位置,渝怀铁路、渝湘高速公路、319线以及乌江航线为彭水提供交通便利,与兄弟县、其它省市的联系紧密。
2.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十七大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就非常重视资源向农村流动。针对计划经济时代留下来的症结,彭水县政府必须强化统筹城乡发展改革的措施,切实做好“资源三下乡”:资金下乡、文化下乡、人才下乡。第一项资金下乡,一方面要政府加大对农村的财政补贴力度,落实各项惠农资金。另一方面是发展农村金融服务,一步步解决农村融资难的问题。通过政府职能,让农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等机构为发展农业进一步增加信贷投放。积极推广农村小额信用贷款。政府出面搞好农村信用环境建设。第二项,文化下乡。一方面向村或居委分发图书,建设图书管,让老百姓用读书来替代打牌赌博,提升他们的文化品位;充分利用好电视的媒介作用,家电下乡,让电视先进门。用电视打开老百姓瞭望外界的窗口,让其了解社会发展的形势,了解国家的政策方针。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一方面,让文化关怀弱势群——这是文化下乡最本质的意义。在中国,农民处于社会的最底层,无论是经济实力还是文化素养,在一定程度上都遭受到歧视。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农村因为经济力量的薄弱,社会主流文化向城市、向小资阶层靠拢,农村越来越被边缘化。文化下乡,就是要通过政府的舆论宣传、亲民政策的引领,把更多的目光吸引到农村来。文化艺术的创作,要积极关注农民的生活,传达他们内心深处的哀鸣、创作他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品。对于彭水文化下乡而言,要大力培养县文联队伍,让他们走到人民群众中去,不要在斗室里面写一些矫情的文字:去听老百姓讲他们自己的故事,带去通俗易懂的、老百姓能欣赏的艺术品。在与老百姓的频繁交流中,不仅能锻炼自己、提升自己,还能给老百姓精神安慰、文化熏陶。第三项人才下乡。这方面,彭水县作出了一些成绩。比如说选派干部到基层,考村官,支教等等。但是彭水一些政策措施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比如,每年从乡镇借调、考调老师进城以支持县城发展的举措,有悖于资源要素向农村流动的理念。教育是发展之本,惠农政策本应加大教育对农村的支持力度。某的乡镇,教育渐渐走上快速发展的正轨,成绩喜人,因为一批批地抽调教师进城,导致学校人才资源缺乏,教学实力不断减弱,恢复元气需要几年的时间。这样一来,乡镇倒成了培养人才的摇篮,城市对农村人才资源的剥夺仍在继续。其实,彭水政府及相关部门可以换一种人才奖励机制,改变乡镇教师把进城当作个人价值实现的思想。上级部门应该关心下级工作人员的疾苦,加大奖励力度、扩大奖励范围,一步步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让人才扎根基层、服务农村。
3.整合农村内部资源。挖掘村落或社区的内部资源,并达到各种资源的协调发展,是建设新农村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新农村不是政府的新农村,不是企业家的新农村,而是老百姓
自己的新农村。正如前面谈到的,农民才是建设发展的主体。如果农村的发展单靠政府的财政拨款、人才支援、文化支援,农民的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农村的内部资源没有充分合理的利用起来——农民成为“吃自来食的娃娃鱼”,那么新农村建设是不可能实现的,农村是不可能发展的。彭水县整合农村内部资源,依然从三方面入手:经济资源、人才资源、文化资源。彭水县农村所有资源中,经济是最重要的部分,其来源分为:农业资源的转化和民间资金的筹集。彭水县农业资源是比较丰富的,只是待挖掘而已。政府的财政倾斜,要紧跟农业资源向经济资本的转化这一过程,其中基础设施的建设与技术上的扶持是不可少的。政府对农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要政府激活了农业资源高效地向经济资本的转化,那么农村经济就能蓬勃发展。所以农业资源是农村经济资源的基础,是一个大项,要引起高度重视。近几年,随着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少部分农村人口已经走向了富裕。在农村,这批人相对来说拥有较为丰厚的资本。怎样让这笔资金投入农村经济建设,是政府值得思考的问题。彭水政府在这方面制定了多项优惠政策,对外出务工人员实施“回引”工程。比如成功人士肖仕斌回乡创业就是一个例子。他投资1300万元修建太原乡政府综合楼和移民街,能解决3000名返乡农民工就地就业。对于“回引”工程,政府要加强保障措施,竭力让返乡的成功人士在当地创业谋到实惠,才能吸引更多的成功人士返乡,“回引”工程才有生命力。文化资源的整合方面,要注意一个问题,既要发扬黔中文化的独特性,又要对文化批判性地继承。因为区域的差异,在新农村建设上不能照搬其它地区的模式、全国各地一个样是绝对不可行的。要结合彭水少数民族文化特点,尊重民族文化传统,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的新农村。同时对那些不利于现代化农业经济发展的习俗持批判的态度。比如彭水农村根深蒂固的男权思想、鬼神观念以及部分文人心中的把贫穷当诗意、把落后当淳朴的思想都是亟待转变的。由于彭水两山夹一沟的地理特点,多年来靠体力劳动推动农业的发展。这铸造了彭水人豪爽,粗犷、勤劳的性格特点。在新农村建设中,这些美好的品格是值得发扬的。同时,以体力主导的农村,也形成了严重的男权思想,从骨子里面对女性的轻视,严重阻碍了现代经济建设中人才的合理利用;文化素质偏低导致的迷信思想,把丰收寄托了鬼神,不利于发展现代科技农业;部分文化人消极思想作祟,安于现状,降低了人民经济建设的热情等等一系列不良文化是需要排斥的、摒弃的。对于人才资源的整合,要充分挖掘当地人才,不可舍近求远。以其人治其地,本身就蕴含科学的因素。当地杰出人才与政府的支援型人才相结合,外来经
验与本土行情相结合,共同探讨一条发展与改革的道路。
(三)以城“代”乡促发展
这里的“以城„代‟乡”就是要用城市化建设的理念建设农村。放眼整个中国,“看城市像欧洲,看农村像非洲”,更不必说彭水城乡的差距了。用城市化建设的理念建设农村,首先就是要提升乡村形象,改善农民居住环境,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建设新农村;其次要让农民享受城市人同等的政策待遇,拆掉户籍门槛,加快“农村人”向“城市人”的转变速度;再次是
要给农村一个现代化的灵魂,发展农业经济,提升其软实力。
1.改变农村落后的面貌。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加快新农村建设的速度。此项工作难度极大,必须先因地制宜地规划,方能集中有效地建设。两山夹一沟,是彭水的特殊地貌。针对这个地理特点,实施高山大移民政策,农民汇集于平坝居住。生活区域择优并集中化,有三个优势。第一,有利于改善农民居住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第二,有利于政府管理,节约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人群集中方能经济地、集中地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新农村建设;第三,有利于农民之间的交流特别是经济往来,发展农村商业贸易。彭水政府提出的“高山生态,半山生产,平坝生活”的理念结合了彭水的实际,是非常科学的。但是要把这个科学的理念落到实处,也是一个有难度的工作。从长远看,高山大移民,是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的基础,是建设新农村走的第一步。这一步必须走好,走坚实,政府方能大力把资金向农村建
设投入。
这几年,彭水政府为了改善农业基础条件,开发劳动力资源,大力就进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新农村建设。“要想富,先修路”,这句话是经验的总结。电视能到的地方,政府的信息就能到;汽车能到的地方,政府的管理才能到。在县域内加大公路建设的力度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要尽快做到村村通路;另一方面要提高公路的质量,不要把公路修来放牛。2008年,彭水已经实现乡镇公路油化和硬化,完成了“两小时彭水”的任务。到目前为止,村级公路的硬化才正在起步,政府须加大力度,努力为百姓完成通达工程。水乃生命之源,加快农村水里设施建设刻不容缓。按照彭水政府的规划,2010年彻底解决农村饮水困难的问题,着力构建基本农田灌溉保障体系。对于农村水利设施建设,彭水政府加大了资金投入力度,但是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建设的监管力度,不能让水利设施成为空架子,不少地方出现水库无水可装或者是装不住水的现象。政府大力地争资立项搞惠民工程,还需加大监管力度,让老百姓真正享受到政策的实惠。在推进农村现代化进程中,能源利用发生了极大的改变。走进彭水的农村,发现成群结对上山砍柴的现象没有了,绝大多数家庭由过去的烧柴做饭转变成用电用气做饭。特别是电力,已成为农村生活的主要能源。电饭煲、电磁炉、电冰箱、电视机、洗衣机等一系列家电进入家家户户,加快电力设施建设同样刻不容缓。只要政府做好彭水县高山大移民、合理规划农民居住环境之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便会高效有序地推进,社
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便会落到实处,贫穷落后的农村面貌必将焕然一新。
2.加快“农村人”向“城市人”的转变。深化户籍改革,让农村人享受城市户籍的优待。《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统筹城乡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渝府发〔2010〕78号)文件指出:“当前,现行户籍制度已不适应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势在必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具体提出了“五个有利于”:一是有利于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惠及民生;二是有利于促进城市人口集聚,加快城镇化进程;三是有利于扩大内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四是有利于促进城乡要素流动,盘活城乡资源;五是有利于促进农村生产力提升,繁荣农村经济。自愿有偿是户籍制度改革的原则之一。当农民具备向城市户籍转变的基础之后,户籍改革才可能实现。地方政府一定要遵守该原则,不能为了图政绩而用行政手段,带强迫性地让农民接受户籍转变。否则,将有一大堆后患,直接导致的应该现象就是成批的城市流浪者。因为户籍转变的基础是经济实力。部分农民已经具备城市生活的能力,并且多年在城市谋生,而因为农村户籍享受不到城市户籍的优待,对他们而言,户籍改革已成为逼在眼前的需要。根据《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统筹城乡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渝府发〔2010〕78号)文件精神,户籍改革利于缩小城乡之间差异的有效途径,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彭水政府当深化户籍改革前期工作:加大改革的宣传力度、乡镇各部门配合拟定改
革受惠的农户数额,为推进户籍改革做好充分准备、打下基础。
为了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实现城乡协调发展,还需要要为农民增收,提升其经济实力。因为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自然、健康转变是农转非的最终目标。政府加大万元增收工程力度,因地制宜,引导农民改变农业经营模式:生产片区化,提高生产效率;农业产业化,实行农产品深加工,开发产业结构链。生产片区化,必须要有种植大户的出现、龙头企业的出现。而种植大户与龙头企业出现的前提是农村土地流转,产权改革。通过政府牵头,科学规划,挖掘区域优势,因地制宜地发展片区农业,是摆在彭水县人民面前的一个大课题。因为农业片区化是开发产业链的基础。现代经济学家郎咸平说,现代经济竞争是产业链的竞争,原材料生产、产品加工、广告宣传、现代物流、批发和零售,各个环节都挂满了经济价值。彭水县政府各部门须把目光放远、认识提高,把开发农村产业链作为帮助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加大资金与人才的投放力度,农村产业链的开发成功,必将激活彭水县僵化的农业经济;农村产业链蓬勃、规模化发展,必将把彭水打造成一个现代化的农业强县。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工作重心在于加快农业经济的发展。当农业强县的目标实现之后,彭水县城乡一体化、城乡协调发展的格局便指日可待了。
第五篇:关于城乡统筹发展的思考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不存在土地市场,土地不是商品,也没有价格。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这种二元土地所有制基础之上城乡有别的建设用地使用制度,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建立并完善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推动土地资源合理配置,维护农民利益并提高农民收入,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是现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如何构建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交易平台,实现国有与集体建设用地“同价、同权”的目标,在提高经济绩效的同时维护社会公平,应该是现阶段我国构建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中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集体建设用地隐形入市与国家立法缺位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集体建设用地隐形市场已经客观存在。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步伐加快,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资产价值已经充分地显现出来。尤其是在我国经济发达地区以出让、转让、出租和抵押等形式自发流转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现象在数量上和规模上都有不断扩大趋势。尽管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的实践已经在展开,但我国现行土地管理制度对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立法仍处于空白之中。以公开、规范的方式转让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城乡统筹建设用地市场体系,有利于提高土地资源配置效率和农村经济的更快发展。
随着《广东省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管理办法》开始施行,其他省份针对本地区特点的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办法也纷纷出台。这些地方法规的实践,对探索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机制,实现规范有序管理,取得了初步的经验,也为修订《土地管理法》等相关法规和建设用地使用制度改革奠定了政策基础。但是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仍处在地方实践阶段,要真正建立城乡统筹的建设用地市场,国家立法的支持是必不可少的环节,破除土地制度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瓶颈,进一步释放被束缚的生产力,同时维护社会公平,已经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焦点。
二、二元分割建设用地市场引发的市场失灵问题
首先,我国土地政策的基本特征是城乡二元土地所有制以及国家土地一级市场的垄断,城市和农村土地享有不同权利。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在被用作城镇建设之前,必须先通过强制征收转到政府手里,成为国有建设用地之后方可合法转让。其次,集体土地所有者缺位导致寻租现象。我国法律规定农村土地归集体所有。但实际上,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人处于缺位的状态,村委会在一定程度上充当集体组织“代理人”的角色,这样造成了村干部掌握了绝大部分的土地处置权,在参与征地补偿谈判中掌握了权力寻租的条件。近年来农村最突出的腐败问题几乎都与集体土地有关。村官的寻租活动,直接侵害了农民的切身利益,阻碍了农村经济社会的进步,成为农村社会不稳定因素,无论对维护社会公平还是提高经济效率都将造成不利影响。再其次,缺乏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导致信息不对称。由于城乡土地市场分割,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始终处于“非正式流转”层面上。因此,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市场始终处于自发、分散、无序状态,存在着信息不对称。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信息不对称会影响土地资源的最优配置。由此可见,构建城乡统筹的建设用地市场,使集体建设用地与国有建设用地同价、同权,不仅要对《土地管理法》进行修订,还要修改金融、税收、财政、司法等配套政策。为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提供信息服务平台,确保集体建设用地在有形市场的指导下实现流转的渠道畅通和规范管理,是现阶段土地制度改革的必由之路。
三、构建城乡统筹建设用地市场的对策建议
目前社会各界普遍对构建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热情较高,但是要形成平等高效、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体系,诸如耕地保护和土地交易管理、土地税收征管等市场监管体系必不可少。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土地管理,是保障我国土地市场高效运行的前提,也是维护社会公平的基础。
切实保护耕地,防范“公地的悲剧”。耕地既具备公共物品的特征,又具备私人物品的特征,可称之为“准公共物品”。因此,耕地保护问题不可能完全通过市场来调节。在我国现行的土地制度安排下,市场作用对于耕地保护有时候起着消极的负面影响。因而必须借助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来纠正市场失灵。从目前情况来看,首先,应该建立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采取措施,将耕地保护责任目标层层落实,建设占用耕地应实行先补后占制度。根据国土资源部发布数据显示,11月1日至12月31日时段全国31个省(区、市)耕地面积由10月31日的18.2603亿亩减少为18.2574亿亩,净减少29.0万亩,比上净减少数量下降50%,表明我国耕地保护呈现向好势头,耕地减少势头得到初步遏制。另外,可以考虑对耕地保护行为采取补贴制度,设立耕地保护基金,根据耕地保护数量、质量以及耕作状况,给予补贴。补贴费用可以由地方政府从土地出让收入、耕地占用税以及相关税费中提取。
打
破现行法律对集体建设用地权利的限制。土地确权工作是土地交易同时也是土地收益分配的基础。笔者认为关于我国建设用地市场的确权工作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明确土地权利的种类。国家土地所有权人和集体土地所有权人对自己的土地应该同样依法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土地权利种类应包括国家土地所有权、集体土地所有权、建设
用地使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农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地役权、土地抵押权等。
二是赋予集体建设用地所有权和使用权与国有土地相同的权利,取消现行法律法规中关于集体建设用地不能直接出让给城镇的单位或个人用于非农建设的有关规定。国有建设用地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出让、租赁,可以采取招标、拍卖等竞争方式或者双方协议的方式,通过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以公开方式进行,以维护集体土地产权的完整性。
三是明确产权的工作同时要依靠土地登记确权工作,实行土地统一登记发证制度。国有或集体所有的土地,依据已确认的所有权、建设用地使用权登记造册,核发土地权利证书,确认所有权及建设用地使用权。依法登记的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避免土地流转过程中的权属纠纷,维护合法权益。四是国家应该建立统一的土地登记系统,各类土地登记结果应当依法进行汇交,土地登记资料可以依法公开查询。同时,国家建立土地调查制度,土地调查成果作为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从事国土资源规划、管理、保护和利用的重要依据。
完善土地税收,调节土地增值收益分配,实现社会公平。在构建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过程中,集体建设用地有偿使用的增值收益分配及使用、管理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关键环节。应该明确的是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租赁的收益,应当归拥有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农民集体所有;收益中集体所有部分的使用方向、用途以及使用收益分配,应该由集体成员约定,使用情况应当向集体成员公开。至于集体建设用地的增值收益,政府还应该通过税收的方式进行调节,以实现社会公平。随着统一的城乡建设用地市场形成,为了规范土地市场的交易秩序,合理调节土地增值收益,应该通过土地税收的杠杆作用,调节国家、集体与农民三者之间的利益分配,实现帕累托改进。在借鉴国有土地税收征管的基础上,建立城乡统筹的土地税收体系,将集体建设用地交易也纳入其中,实现财富公平分配。另外,对城乡统筹的建设用地市场实施统一的土地税制,也可以成为地方政府获得稳定财政收入的来源,改变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有利于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