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丽水市中心镇建设的若干思考

时间:2019-05-12 02:45: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加快丽水市中心镇建设的若干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加快丽水市中心镇建设的若干思考》。

第一篇:加快丽水市中心镇建设的若干思考

创新体制机制 推进集聚发展

加快丽水市中心镇建设的若干思考

丽水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课题组

中心镇培育工程是浙江省提高城市化水平、推进统筹城乡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也是丽水市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经过一年多的实施,丽水市中心镇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着一些亟须解决的困难和问题。根据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市发改委作为“中心镇培育工程”的牵头部门,高度重视此项工作,最近专门组织力量,深入10个非县城中心镇进行了调研,并对中心镇发展中相关问题进行了梳理剖析,提出了加快建设中心镇的思路和建议。

丽水市中心镇发展现状剖析

2007年浙江省出台《关于加快推进中心镇培育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通过组织实施200个中心镇培育工程,加快形成以县城和中心镇为重点的县域城镇体系,引导企业向工业功能区集中,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后,丽水市被列入省中心镇培育的有五云镇、西屏镇、妙高镇、云和镇、鹤城镇、松源镇、鹤溪镇、船寮镇、碧湖镇、壶镇镇、安仁镇11个镇。为深入实施“中心镇培育工程”,加快新农村建设,2007年12月,丽水市出台了《丽水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中心镇培育工作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明确把已列入省第二批中心镇规划的腊口镇、崇头镇、新碧镇、石练镇、古市镇、屏都镇、沙湾镇等7个镇纳入丽水市中心镇培育范围(其中新碧镇已于2008年并入县城,现实际有中心镇17个)。提出中心镇培育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培育优惠政策,力争到2020年全市建成20个“规划科学、布局合理、规模适当、功能齐全、经济繁荣、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特色明显、具有较强辐射能力”的现代化中心镇,建成比较完善的城镇基础设施体系,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中心镇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经过一年多的实施,丽水市中心镇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发展成效初步显现

近年来,丽水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中心镇培育工作,把发展中心镇作为农村工作的重大战略之一来抓。《实施意见》明确提出了培育中心镇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措施及扶持政策,经过一年多的实施,中心镇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经济增长提速明显。经济是中心镇发展壮大的基础。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二、三产业的发展,碧湖、壶镇、安仁、船寮、腊口、沙湾、古市、石练、崇头、屏都10个非县城中心镇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经济增长较快。2008年,10个中心镇共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00.13亿元,比2005年增长77.5%;其中工业总产值达到90.36亿元,比2005年增长82.3%。实现财政收入29842.65万元,比2005年增长了1.3倍。

——人口规模不断扩大。近年来,通过产业的集聚发展,水库移民、下山脱贫农民搬迁及外来务工人员等人口的增加,中心镇人口快速集聚。据初步统计,10个中心镇总人口达28.1万,比2005年增加人口3.6万。壶镇通过区划调整,并入了白竹乡和雁岭乡,2008年人口比2005年人口增加了2.2万;安仁镇2008年总人口达2.3万,比2005年增长27.8%。船寮镇通过3个移民点的建设,2008年镇区人口达2.23万,比2005年增长19.2%;古市镇的万人下山脱贫点建设,石练镇的多批移民,都为中心镇人口集聚提供了一定条件。

——产业特色逐步显现。各中心镇高度重视产业培育,加快园区平台建设,产业特色逐步显现。如碧湖镇近两年在基础设施产业平台建设方面有了很大起色, 南山园区产值可达10亿元,碧湖园区可达30亿元,郎奇工业创业基地可达3亿元;船寮镇工业小区基本成型,发展平台已经展开,规划未来5年工业产值可达40亿元;壶镇镇在工业强镇的基础上正酝酿更大手笔的产业平台建设,准备再拓展3000到1万亩的工业功能区。从产业现状和趋势来看,各中心镇产业特色更加明显,壶镇、船寮、腊口、古市以发展工业为主;安仁、碧湖以发展工业和旅游业为主;沙湾镇、崇头镇、屏都镇以发展农业为主;石练镇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旅游业为主。

——城镇建设步伐加快。随着省、市政府对发展中心镇优惠政策的逐步到位和落实,以及城镇发展观念的转变,各镇加大了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镇区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全市10个中心镇农村基础设施投入达9.1亿元,比2005年增长75.8%,与2005年相比增加了3.9亿元投入,基本上实现了村村通电、通邮和通电话,通公路的村比重达到95.7%。

——人居环境不断优化。10个中心镇人居环境不断改善,镇区不仅有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配套,还建有较完善的中小学校、幼儿园、文化站、医院等福利设施,汽车站、电信、自来水供应、公园等公共设施。集贸市场和农村商业网点大幅度增加,专业市场已达24个。人均住房使用面积、人均拥有道路面积、绿化覆盖率等指标均有明显提高,城镇居住环境更加优美。

(二)发展问题亟需破解

虽然中心镇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发挥了一定作用,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在加快建设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和问题。

——政策落实不够到位。自2007年省政府、市政府文件出台以后,各县(市、区)都成立了中心镇培育领导小组,出台了有关文件,制定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但是,丽水市的中心镇建设工作总体上滞后于发达地区,各县工作进展不平衡,有的县对中心镇培育工作重视不够,指导不足,对制定中心镇培育政策缺乏研究;有的县照抄照搬照套兄弟县市的文件内容,没有结合本地实际,应付性地出台中心镇培育政策文件,没有将市政府文件和县里的文件落实到位。

——规划水平总体不高。许多中心镇非常注重镇区发展规划编制,但大部分中心镇的总体规划水平仍然不高,起点低,定位不鲜明。仅停留在总体规划上,没有做控制性详规,实际操作中难以确保实施。有的规划年代已久,如安仁镇近10年一直执行的是1994年制定的集镇总体规划,远远滞后于发展需要;石练镇由于与大柘镇的组团关系没有明确影响了规划的编制。有的规划不够系统,没有将农村区域调整、产业平台、人口集聚以及水利、电力、交通通讯、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统筹规划。有的受一些客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随意改变规划的方向和要求,使规划失去了科学性和严肃性。

——建设资金严重不足。从调研情况看,多数中心镇基础设施仍然比较薄弱,特别突出的是镇区的污水排放处理和垃圾清运处理设施不健全,中心镇基本上没有污水处理厂,污水处于排流状态。投入资金不足已成为制约丽水市加快中心镇发展的最大瓶颈,导致资金严重不足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中心镇处于国家扶持的政策真空地带。在前几年的城市化过程中,欠发达地区把大部分资源投向了县城,没有更多的财力精力顾及中心镇,而新农村建设的很多政策很少惠及到中心镇。以古市镇为例,由国家全额投资的农村电网改造照亮了广大农村,而古市镇却因为是城镇没有享受到,现在镇内的网线老化严重,路灯或明或暗,隐患很多,类似于农村的康庄公路、村庄整治、饮用水项目都没有享受到,所以发出了 “非城非乡,镇不如村”的感慨。二是镇一级的财政仅是“吃饭”财政。中心镇建设投资除上级政府每年少量的补助资金外,没有其他渠道的资金投入,况且各县重点财力都首先安排在县城城镇,扶持中心镇的资金基本上寥寥无几。由于镇政府不是一级财政体制,只相当于部门预算,大部分的中心镇只起报账作用,每天几次往返于县城报销,这既影响了发展的积极性,也助长了等靠要的惯性思维,使许多中心镇抱有你给多少钱我办多少事的心态。三是缺乏投融资平台。许多镇至今未建立融资性公司,融资渠道非常单一。

——城镇功能不够完善。对于一个功能完备的中心镇来说,它是一定区域内农村的工业商业和服务业、交通运输、财政金融、通讯信息、科技教育和政治文化的“中心”。但丽水目前有的中心镇还只是简单的商品交换集合地,“中心”作用并未真正发挥出来,功能十分不完备,限制了中心镇作用的发挥。中心镇之间距离往往相隔几十乃至上百公里,而且大多依山、沿江,沿路在狭窄的山间空地发展。由于中心镇空间狭小,土地要素制约明显,致使产业发展受限,产业空间平台建设明显滞后,人口吸纳能力低,集聚效应不明显,影响中心镇对整个农村经济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管理权限下放较难。下放部分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是中心镇建设的重要举措,旨在通过扩大权限提高中心镇的管理能力,解决“看得见管不着”、“管得着看不见”的难题,在调研过程中发现对这一问题争论的最多。目前大量的职能仅集中在县级部门,严重削弱了乡镇一级政府的管理能力。从大趋势上看加快强镇扩权的步伐各方尚能达成共识,一到具体化就很难达成共识。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部门借助各种法律、法规、规章、文件的要求规避实质性的权限下放,或者说只愿意下放责任不愿意下放权利,莲都区发改局曾经花了大量精力牵头对接下放权限问题,但是对接的效果很不理想。二是大多数镇对下放管理权限持反对态度,一方面他们从现在已经下放的权限或正在对接的权限看,认为下放的基本上是责任而非权限,比如森林防火权、安全隐患排除权、违章建筑拆除权等等;另一方面他们也担心本级政府的管理能力能否适应以及权限扩大后管理人员、管理成本增加所带来的负担。

加快中心镇建设对策的思考

中心镇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接点,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加快中心镇建设是当前丽水市统筹城乡发展重大战略任务。针对丽水市当前中心镇的发展要求和所遇到的问题,当务之急就是要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实施意见》文件精神,各县(市、区)要结合市里的文件对本区域已经出台的文件进行认真的梳理,要在明确目标任务措施的基础上制定有较高含金量的可落实到位的政策。在研究加快中心镇建设的意见时要充分考虑以下问题:

(一)加强规划研究。规划是建设的灵魂。建立布局合理、具有特色、适应市场经济的城镇体系,高标准、高起点编制规划是关键。建设中心镇和中心村,一定要把规划放在首位。一是要加快中心镇规划修编。丽水市中心镇建设总体规划编制起步较晚,大多没有总体规划,导致镇区建设随意性大,零、乱、散问题突出。因此要按照小城市的建设标准来考虑中心镇的发展布局,切实加快中心镇总体规划的修编。具体要做到“三衔接”:中心镇建设规划要与县市域规划有机衔接,明晰自身的发展定位;要与土地总体规划有机衔接,确保规划真正可实施;要与下一个五年规划有机衔接,明确自己的发展目标。二是要合理定位中心镇发展。要根据当地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经济结构、人口分布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因素对中心镇进行合理定位,正确选择切合实际的经济发展方向和发展模式。三是要科学编制各类专项规划。抓好近期建设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专项规划的修编。要根据实际情况和发展要求,编制好产业经济发展规划、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以及工业用地、重点发展区域和重点保护区域等控制性详细规划,并精心做好土地、交通、市政、生态、水系等专项规划。四是规划要体现自身特色。在编制规划的过程中,要深入研究、充分考虑当地的历史、文化、产业及区位、环境等特点,合理确定中心镇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模式。一个镇如果自然风光优美,那就往打造田园生态镇方向发展,做足山、水、林的文章;如果具有历史文化底蕴,那就在保持人脉、文脉上下功夫,在延续历史、延续文明上下功夫;如果产业突出,那就在培养产业上下大力气。

(二)搭建发展平台。中心镇的发展必须以经济发展为支撑,而经济发展的关键是促进产业集聚。因此,要把产业培育作为各中心镇发展的核心任务来抓,积极搭建产业发展平台。一是要拓展发展空间。丽水市中心镇基本上处在瓯江及主支流和铁路、高速公路及330国道两沿,区位优势较其他乡镇相对突出,要按照省中心镇建设总体规划要求,因地制宜拓展空间,形成布局合理,各具特色,聚集和辐射功能较强的现代化中心镇。二是要加快园区平台建设。牢固树立“工业强镇”意识,加强园区内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做好“筑巢引凤,借梯登高”的文章。三是要明确主攻方向。根据“优化产业布局、促进要素集聚、合理错位发展”的原则,每个中心镇集中力量发展一个主导产业。在主导产业基本形成后,或继续做大做强,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或是在做大做强后,再向多元产业的方向发展。工业基础好的镇,搞好工业功能区建设,推动招商引资,把村镇建设与发展工业结合起来,培育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市场发达的镇,通过完善各类专业批发市场和传统集贸市场,向以市场流通为主的专业镇发展;有特色农业的城镇,发挥农产品加工优势,培育特色产业,拉长产业链,加快镇域经济发展;具有优美自然生态环境和历史人文景观的中心镇,搞好旅游开发,带动村镇建设。要注重特色经济的培育。进一步壮大优势产业,提升传统产业,承接配套产业,培育新兴产业,构造以工业为主导,商贸服务业、生态农业、旅游业加快发展的新格局。

(三)推进人口集聚。一是要进一步调整行政区划。根据中心镇与周边乡镇之间的经济联系状况,结合中心村合并、危旧房改造工程,适时、合理推进行政区划调整,以增强生产要素的流动和人口的集聚功能。二是要加快农民异地转移。以《丽水市十万农民异地转移规划》实施为契机,对居住在高远山区、重点库区和地质灾害隐患点等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恶劣、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地区的农民,有计划地向基础设施较完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中心镇转移搬迁。三是要加快下山脱贫小区建设,让安置的移民移得下、稳得住、富得起。四是要大力实施人口再分布工程。继续实施“内聚外迁”战略,因势利导,出台制定相关政策,积极鼓励和吸引人口、产业、资源等要素向城镇集聚。

(四)落实扶持政策。当前,中心镇基础设施相对滞后,建设任务繁重。而基础设施条件直接关系到城镇建设的发展速度,因此在中心镇建设中要坚持统一规划、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在认真落实《实施意见》文件精神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把加大建设投入作为推动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抓手来抓。一是要根据文件,做好7项建设费用的返还。

重点加快城镇供水、供电、供气、道路、垃圾污水处理等设施的配套完善,及城乡通讯、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二是各级政府要统筹安排好中心镇的建设项目。将建设项目纳入县里的年度投资计划盘子,并列入投资考核。三是积极包装项目向上级争取资金扶持。各级财政每年也要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支持中心镇的基础设施建设,以保障投入资金的有序运转。

(五)注重全面发展。中心镇的全面发展主要体现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上。当前,中心镇在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更要注重社会事业的发展,率先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一是要在就业服务和基本社会保障等“基本民生性服务”方面实现均等化。建立县、乡两级就业公共服务网络和面向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制度;构建严密的社会保障安全网,继续推进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保险以及农村的社会保险,同时积极发展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二是要在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公共文化等“公共事业性服务”方面实现均等化。提高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保障义务教育阶段的投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提高教育质量,从体制上为义务教育均等化提供保障;强化政府责任,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障制度;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积极发展公共文化事业,以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三是要在公益性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保护等“公益性基础性服务”方面实现均等化。公益性基础设施可分拆为两个环节,即“基础建设”环节和“执行运营”环节。对基础建设环节,即不以营利为目标而以提供公共服务为目标的带福利性的环节,政府应全力予以投资并加强管理,如农村饮水工程、农村道路等农村基础设施。对市场性的基础设施,如高速公路等,可按市场方式运作,为全体公民提供良好的环境。

(六)创新体制机制。要加快中心镇发展,必须狠下决心,加大改革创新力度,扩大中心镇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一是要取消现有的中心镇乡财县管的模式,实行分级管理的财政体制。各县(市、区)要按照“一级政府、一级财政”的原则,加大政府对中心镇的财政支持力度,改革完善市、县、镇财政体制,科学界定事权与财权,实施分级管理。在确定县(市、区)镇财政收入分成比例和转移支付时,要充分考虑中心镇的功能定位和发展规划,建立与中心镇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稳定增长的财政保障机制。二是要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各县(市、区)政府要通过投入资本金和提供以储备土地为主的抵押物,扶持有条件的市镇建立专门的市镇建设投资管理公司,负责市镇建设筹资、投资和资产经营任务,承担市镇其他重大项目的建设;坚持鼓励“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采取财政贴息、适当补助、税费减免等手段,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积极支持中心镇向银行申请贷款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中心镇建设投入。三是要下放适合中心镇的审批管理权限。具体要下放集镇规划与管理权、集镇建设与管理权、镇级项目审批权等权限。我省义乌市、绍兴县在扩权强镇和强镇扩权方面取得了较为成功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①通过授权委托等方式下放部分审批权和执法权,如下放基本建设项目审批权、企业项目核准备案权、建设管理审批权、工商行政管理权、财税管理权、违章处罚权等部分权限,增强中心镇的组织管理和协调职能;②要充分考虑程序合法,可以考虑省内目前比较惯用的AB章,见章跟章等形式解决法规冲突问题;③要充分考虑中心镇承接能力建设问题,绍兴的兰亭镇在考虑下放权限的同时同步考虑了机构的设置调整以解决承接能力的问题;④分类指导,循序推进。鉴于丽水市各中心镇发展水平差异大,建议先行在经济总量相对较大的或发展潜力比较大的壶镇、碧湖、古市开展试点,这些镇的放权力度可大些,事项可多些,其他镇可根据试点的情况逐步跟进。四是要扩大中心镇干部管理权限。围绕提高中心镇党委、政府抓人促事的能力,优化政府机构设置。按照“小政府大服务”的方向,进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以事设岗,以岗定人,改革政府机关内部机构设置,在核定的编制限额内,不强求上下对口、组织形式一致。行政事业

人员由镇里统一安排,根据工作需要可以公开向社会招聘工作人员。林业、土地、电管、广播、卫生院等驻乡镇机构一律实行属地管理。县(市、区)政府局(委、办)应根据有利于加强执法、促进发展、做好服务、提高效率的原则,在中心镇设立派出机构(副科级)和开展综合执法的试点。要调整工作考核方法,减少部门对中心镇工作的不当干预,驻镇派出机构要接受中心镇党委、政府的领导和监督,主要领导的任免须征求镇党委意见。同时,要选准、配好、配强中心镇的书记、镇长,并加强政策和相关业务培训,锻造一批懂经济、懂项目、会建设,胸有全局、视野开阔、有事业心的中心镇领导干部队伍。为扩大中心镇的管理权限和行政资源,建议在机构不升格前提下,逐步把中心镇的党政一把手纳入丽水市市管干部行列,对表现优秀、符合任职条件的镇党委书记可按副处职级予以高配或进县(市、区)委常委领导班子。

(七)强化考核监督。一是加强领导,建立工作机制。建立领导挂钩联系制度。建议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等主要领导各联系一个中心镇,以便协调解决相关难题;建立层层联动工作机制。中心镇建设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仅靠市级层面难以推动,需要市、县、镇三级联动,县为主体中心镇建设;建立部门协同机制。中心镇建设工作涉及面广、综合性强,需要各级发改、建设、财政、国土、环保、交通等部门从各自职责出发,相互配合,共同推进中心镇建设工作;建立监督机制。由各级主要领导负责协调中心镇各项政策落实,各级政府督查室加大督查力度,保证中心镇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二是细化目标,建立考核机制。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中心镇建设的有关要求,建立中心镇(村)建设工程考核评价长效机制。每年由中心镇(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组织对中心镇综合发展情况进行考评,并予以通报。考核内容为“八大目标”,即人口集聚目标、产业发展目标、投资增长目标、税收增长目标、旧城(镇)改造目标、城镇就业目标、城镇管理目标、土地政策目标。对中心镇的考核结果进行分级,完成8项的为优秀,完成6~7项为良好,完成4~5项的为合格。

第二篇:加快金融监管方面建设的几点思考

加快推进我国金融监管方面建设的几点思考

在过去30多年改革开放的历程中,我国金融业经历了艰难的体制和机制的探索和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不仅建立了比较完善的金融体系,而且还成功的度过了加入WTO对外开放的五年过渡期。但成绩的背后我们也应看到,我国的金融业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市场要求,在金融企业公司治理、内部控制、风险防范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尤其是金融监管还面临着不少的矛盾和问题,有些矛盾和问题还比较突出,特别是这次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对全球金融秩序的强烈冲击,无疑也为我们再次敲响了金融风险的警钟。如何正视我国金融监管的国际差距和存在的问题,深入研究建立既符合我国国情,又适应现代化要求的金融监管体系,是目前我国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金融问题,也是实现我国金融体系的和谐与稳定,实现长期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促进金融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当务之急。

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科学的金融监管理念

金融监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紧密结合金融业实际,把握金融监管工作规律,树立科学的监管理念。要通过树立科学的监管理念,从理论和实践上回答“为谁监管、监管什么、怎么监管”等问题,为进一步加强改进监管提供科学指导。

第一,在当前的金融监管中应当引入重视市场机制的理念。如何确保市场机制得到有效运行,除了法律和制度上的要求外,在这里强调以下三点:首先,制定监管目标必须和金融机构的商业目标保持一致和协调。其次,监管措施必须保证市场机制运行的效率,促进优胜劣汰,抑制了管理水平低下的金融机构的发展。其三,要从合规监管向风险监管转变。当前我国金融监管的内容主要是以对金融机构的审批和金融机构的合规性监管为主,而对金融机构日常经营的风险性监管和规范性监管则涉及不多。

第二,金融监管要改变目前过度的抑制金融创新的状况。目前我国存在着严厉的行政审批和行政管制抑制金融创新的状况。在商业银行法中,就存在着许多直接干涉商业银行自主经营和自主创新的条款。这种对金融创新采用管制堵塞的办法最终是行不通的,创新是时时会发生的,这一点甚至不以监管部门的规定而有所改变。只要市场有需求,存在赢利空间,创新产品就一定会被供给出来。那些不理性的禁止,只能改变创新主体的成本,而不能取消创新本身,所以堵塞不能解决问题。只能用疏导的办法,理解创新,理清创新线索,促使监管目标和创新目标一致。

第三,要建立金融监管的成本收益的问责机制。在我国行政管制色彩比较浓厚的监管体制下,金融监管行为具有较大的主观性和随意性。金融监管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里,往往只注重监管的收益而忽视成本,使监管决策建立在非科学的基础上。监管并不是越严越好,科学的监管措施应对监管的收益和成本进行权衡考虑,只有监管的预期净收益达到最大时,才是理想的监管强度。因此,我国金融监管机构必须尽快对监管措施进行成本收益分析,只有监管预期收益大于成本的监管措施才能够实施,同时还要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随着经济的全球化、科技力量的推动、管制的放松,金融机构之间竞争的空间拓展至全球并日趋激烈,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的背后,同时也是各国金融监管体制和理念的竞争。因此,摈弃过时的监管方式,引进新的金融监管理念刻不容缓。

二、坚持以国际化的视野,加快现代金融监管体系的建设

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表明,完善的金融体系,尤其是功能健全、安全高效的资本市场,对于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能够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党的十七大报告和2009年召开的经济工作会议都着重强调,要加快金融改革步伐,完善金融监管体系,推动金融创新,促进产业升级,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第一,进一步完善中央监管机构监管、金融机构内部治理、金融行业自律、社会公众监管四个层次的金融监管体系。

健全金融监管主体系统,形成监管合力,避免出现重复监管和监管“真空”。建立以金融监管部门的监管为主、金融行业组织自律、金融机构内控和社会监督相配合的立体式的、多元化的金融监管组织网络体系。督促金融机构随着金融业务种类的增加和科技水平的提高,结合自身业务发展实际,不断完善规章制度,加强内控建设。充分发挥银行业协会、保险业协会、证券业协会等自律组织自我规范、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功能,弥补金融监管部门监管力量的不足。完善社会监督机制,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建立举报制度,通过完善各种激励机制,引导和鼓励全社会都来关心和协助监督主体,形成强大的社会监督威慑力,督促各金融机构依法经营。

第二,完善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三大中央监管的协调机制。金融危机充分表明,在金融市场日益全球化,金融创新日益活跃,金融产品日益复杂的今天,传统金融子市场之间的界限已经淡化,跨市场金融产品日益普遍。一个创新产品涉及的金融机构、数量也在不断地增加。因此,跨部门的监管协调和监管合作就显得日趋重要。不同监管部门之间更好和更紧密地监管协调和合作势在必行,从国际来看,虽然各国的监管体系迥异,但对于跨市场、跨领域的金融业务的协同监管都是监管工作的重点和难点。现代金融监管体系要求不同的监管机构或同一监管机构的不同部门,能够快速有效地应对市场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加强协作,提升监管效率,共同防范风险。第三,加强金融法律制度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构建良好的金融生态。

1、要切实做好金融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修订、废止等清理工作,抓紧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实施细则,要尽快制定完善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政策性银行、期货、信托、外汇管理以及分业经营、分业监管方面的法律法规,填补依法监管的空白,以增强现行金融法规的可操作性,真正解决当前金融监管中有法难依的问题。避免因法律、法规、规章以及规范性文件之间的矛盾,造成的金融监管工作的混乱。

2、在金融监管环境的改善方面,一要完善我国的信用评级系统。在目前的形势下,成立我国自己的信用评级机构应该是很有必要的,其功能可以是有针对性的,分别对一般企业和金融机构评定信用等级;也可以是综合性的,即对一般企业和金融机构兼评,中资和外资均可。通过规范机构的服务行为,逐步提高评级服务水平,并逐步建立健全企业管理制度,推动我国信用评级事业健康发展。二是要建立完善的内部评级体系和内部风险模型。金融监管的主要目的在于建立一个既能有效配臵资本资源,又能保持运行稳定的金融体系。其具体做法是:以资本充足率为主要评价指标,允许符合条件的商业银行采取内部模型来确定资本充足率,但是辅以严格的事前检查和事后惩罚措施,同时要求提高透明度,提高信息披露标准,增强市场利益相关者在促使银行拥有充足资本方面的作用。三是要加强金融机构的信息披露制度建设。金融机构的信息披露对有效金融监管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它既是有效金融监管的重要辅助手段,也是市场公开原则的集中体现。

三、坚持依法科学有效为原则,着力完善金融监管方式和手段

随着金融全球一体化的不断深化,国际的金融政策、经营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这就要求监管当局适应新形势,推出新举措,解决新问题,切实提升监管效率。

第一、对金融机构进行全过程、多方位监管。金融监管当局要通过完善各种监管手段和方式,最终实现对各金融机构从市场准入到市场退出的全面管理。

1、突出监管重点。风险逐步增加及风险扩散面越来越广,是当前国际金融业发展的重要特征。因此,金融监管当局应在原有的以合规性监管为主的基础上,逐步过渡到合规性监管与风险性监管并重。在合规性监管方面,我们应加大非现场稽核的力度,以获得更好的监管效果。在风险性监管方面,我们必须看到与国际水平的差距,不断完善我们的风险监管措施,进行全面监管。

2、在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方面,构筑有问题金融机构的市场退出机制。金融监管当局可根据我国的实际并参考欧美发达国家的法律,制定详细可行的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机制的制度框架。这一制度框架应包括对有问题金融机构的判断、对有问题金融机构的损失控制、有问题金融机构的重组及有问题金融机构的退出等机制,以便对有严重问题的金融机构采取各种有效的处理措施或勒令其退出市场,化解金融风险源,使整个金融系统处于安全状态。

3、加强对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以外的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监管,设法化解这些金融机构已经形成或潜在的风险。

4、在监管手段上,由单一走向多元。即从过去的以行政手段为主过渡到行政手段、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三者之间的协调配合,优势互补,不断丰富和创新监管手段。

第二、不断完善金融监管方式。

1、加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金融机构内部管理控制制度,是防范金融风险与危机的基础性、根本性制度,是金融机构稳健经营的前提。各国的监管经验表明,金融监管当局的外部监管手段只是作为金融机构内控不足的补充,控制风险的根本措施还要靠内控制度。事实上,国际商业信贷银行案、巴林银行的倒闭、日本多起银行案以及其它金融案例中,如果银行制定并执行了严格的内控制度,危机或许可以避免,某些银行或种不致倒闭,即使是由其它原因引发的金融动荡,也可能得到有效的控制和化解。

2、加强金融机构行业自律管理。金融行业自律,是金融业自我管理、自我规范、自我约束的一种民间管理方式。它可以提高行业内部的管理,有效地避

免各主体之间的不正当竞争,规范其行为,促进彼此的协作,与官方金融监管机构一起来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与安全,因此,行业自律也是金融监管的一个重要方面,加快我国行业自律组织(中国证券业协会、中国银行业协会及中国保险业协会)的发展和完善,使其在金融监管领域发挥应有的作用,也是我们当前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3、强化社会独立审计体系和其它社会监督的作用。由于金融监管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很难完全由监管当局自身承担,所以应该加强纪检、审计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工商、财税等机构对金融机构的社会性监管,增强金融机构在资金营运、财务管理、业务开展和信用评级等方面的透明度,提高金融监管的效率和质量。同时,还要通过新闻媒体的力量,监督各金融机构认真执行国家金融纪律、方针、政策,监督其遵守相关的金融法规。另外,通过加强金融法规知识和风险防范意识的宣传,设立全回监管公开举报电话,聘请社会义务监督员,建立畅通的信访渠道等,形成广泛的群众监督。

4、走科技监管之路。要加大对监管的科技投入,提高金融监管的网络化、电子化水平,建立金融监管信息系统、金融风险预警系统,实现监管机构内部之间、监管机构和监管对象之间、监管对象之间的信息共享,避免监管时滞和高成本,确保监管质量和效率。

四、坚持以人为本为核心,切实加强金融监管人才队伍建设

金融监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从决策到传达再到执行,监管效率的提高迫切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复合型的监管人才。为此,监管当局必须强化人本管理理念,对现有的监管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大胆进行改革,树立“任人唯贤、用人之长、重视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人才”观念,鼓励人才脱颖而出,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要制订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规划,营造一个良好的人才培养氛围,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激励机制,建立完善人才培训网络,以吸引人才、发现人才、用好人才,迅速提高金融监管队伍的整体素质,进而建立一支以精英监管、专家监管为主导的精干、高效的职业监管队伍,适应日益复杂的金融形势,应对全球经济一体化所带来的各种挑战。

1、培养和造就现有监管队伍。一方面,选拔一批较好的监管人员到国外中央银行锻炼学习一段时期;另一方面,举办各种形式的业务培训班,加强监管人员新理论、新业务、新技能的培训。通过培训,优化现有监管人员的知识结构,使之逐渐符合现代金融监管的需要,这是一条主要途径。

2、引进和吸收一批高素质的金融人才。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从国外和国内商业银行和其他部门引进高素质的专门人才,充实到金融监管的队伍中,促进监管人员监管水平的提高,达到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目的。

3、建立竞争机制、约束与激励机制,制定执行监管人员任职资格和科学的考核办法,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4、切实履行《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责任制》(暂行),努力做到监管行为的客观、公正,监管人员尽职尽责。防止玩忽职守、循私舞弊现象,树立清正廉洁、秉公办事的形象和作风。

五、坚持构建和谐稳定的国际金融秩序,不断加强国际层面上的监管交流与合作 在当前金融全球一体化的时代,金融风险的国际传递越来越快,影响面越来越大。从2006年开始的美国次贷危机就是很典型的事例。实践证明,要在国际范围内有效地防范和控制金融风险,有关国家的金融监管当局之间必须开展有效的双边和多边合作,保持经常性的联系与磋商,进行广泛的监管信息交流。我国金融业正在逐渐融入世界市场,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是防范金融风险的必然要求。在这种背景下,如何加强对境内外资金融机构和境外中资金融机构的监管,督促它们防范风险、稳健经营,是我国金融监管当局应该加以关注的一个问题。同时,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也是我国金融监管与国际接轨的客观需要和必然要求。要使我们的金融监管达到国际认可的水准,就必须通过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在全面了解、认真学习、研究借鉴国际上的先进做法和有益经验的基础上,提高我国金融监管的国际认可水平,实现我国金融监管与国际惯例接轨,达到防范国际间金融风险的目的。

第三篇: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几点思考范文

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几点思考

黄吉哲

小城镇建设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城市建设的补充,是地方乡镇经济、政治、科技、文化、教育的中心。新形势下,小城镇规划面临着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小城镇建设的内涵更加丰富,任务更加艰巨。在株洲市建设小城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科学规划,重点突破,整体推进”原则的引导下,株洲县以“小城镇、大发展”为战略,以培养和发展小城镇经济为主导,以促进农民增收、注重经济效益、注重社会效益、注重长远效益、促进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为出发点,克服一切困难,努力加快推进小城镇进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这里笔者结合本县实际情况与经验谈谈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几个问题。

一、我县农村小城镇发展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县小城镇建设面临的具体问题主要表现在:

㈠规划不足

1.没有全县统一规划,环境污染突出,生态破坏严重

我县没有制定全县的统一城镇规划,目前我县的城镇规划都只是各个县镇自发的进行各自的规划,这样自发的行为缺乏管理,没有进入整体的县域经济发展的规划修编范围之内,这种体制机制还有待完善。进行自行规划的乡镇有的引进的城市不要的高污染行业和企业,建设过程中项目审核的疏忽导致城镇生态环境遭到严重迫害。有的城镇化建设为了收到更大的项目回报,只注重短期经济效益,采取先污染后治理的方式,这种观念也导致了生态的破坏。另外,参与自发城镇规划的人员素质还不是很高,致使各个乡镇的自发规划缺乏只关注眼前利益,没有长期的目标,这种状况也对城镇规划的修编不利。

2.城镇化过程中建设用地受限,城乡争地加剧

我国土地资源有限,城镇发展占地而使耕地减少的事实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这种用地规划的不足导致城乡争地现象日趋突出。

㈡管理欠缺

1.制度不合理,缺乏强有力的法制规范和强化管理

这个问题不仅仅存在于我们株洲县,在全国也比较明显。目前,传统意义上的制度制约有所缓解,但仍然是重要的约束因素,这一方面造成农民进入城镇缺乏法律与制度的保障,容易因规则不统一、不透明给农民带来许多额外的高负担,提高了农民进入城镇的成本,也容易由此滋生腐败现象。

2.机构不健全,城镇管理办公室没有执法权以及相关人员的编制

城镇管理办公室没有行政执法权,这种权力的缺失导致,增加了城镇建设的难度,导致小城镇化建设在某些问题的处理上丧失了主动权。

㈢投入过少

我县的小城镇建设面临建设资金紧张的矛盾。我县的财政收入基数不大,各种项目均需用钱,要在城镇建设方面投入大量资金确实存在较大压力。加之我县境内小城镇建设遍地开花,而如果县里一味地进行支持投入,就会出现小城镇建设急功冒进、一哄而上、遍地开花、乱铺摊子现象。

二、积极发展城镇,推动我县城市化进程,实现可持续发展

淦田镇是一个中心镇,城区有人口0.7万人,城区面积达1.48平方公里。城区主干道有5条,电信、移动、联通等通讯网络较完善。镇党委、政府在小城镇规划的目标实施工作上狠下功夫,在小城镇增容、土地开发利用和招商引资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淦田的小城镇建设规划先行,管理并重。我们规划环境,优化资源;严格管理,美化市场;积极配合,协调矛盾。我们还采取项目带动,土地增值的措施,我们全面整修铁路涵洞,建综合农贸市场,改建专业市场,全面改造供水管网,建永久垃圾填埋场等民生问题。一系列的规划,摆脱了城区面积不大,“地盘较小”束缚,吸引了众多的外来投资者。

淦田镇成功建设小城镇的实例,给笔者带来如下思考:

㈠形成有利于促进城镇化的体制和政策环境,是城镇化战略顺利实施的关键

尽快在全县放开小城镇的户籍管理制度,现有的城镇居民社会保障制度延伸到小城镇,逐步打破限制劳动力流动、影响人力资源合理配置的约束,积极探索对新落户的居民进行工作技能培训措施,提高他们的生活适应能力。

㈡整体规划,因地制宜

城镇的发展和建设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有统一的发展模式,各乡镇必须从自身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寻求自己的发展途径。从我县各乡镇的实际情况来看,其城镇化的发展规模及发展水平处在不同的阶段,因而在城镇的发展和建设上切不可盲目照搬攀比,一定要从本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求发展。

㈢通过正确定位、合理布局、科学规划促进城镇发展,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各乡镇应根据本地的人口、经济、资源、交通、文化、自然环境等因素和经济发展前景等情况,在充分调查研究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作出本现本乡镇的小城镇发展规划,做到合理布局。发展规划应突出重点,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确保水、电、路等基础建设的一体化及优先发展,注意乡镇内普水率、普电率、绿化率的提高,并特别注意保护国土资源和防止环境污染。高效利用土地资源,积极开发本地区土地后备资源。有效保护和利用水资源;控制污染企业的规模和布局,减少废物排放,采用低能耗的先进工艺和技术,提高能耗效率,推广使用清洁能源。

㈣积极推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城镇集中,强化城镇的集聚功能

积极推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城镇的集中,这是从根本上强化和扩大城镇功能的需要,也是新形势下提高城镇的城市化水平、把城镇建成城乡经济联系枢纽与经济增长极地的需要,真正使小城镇成为新一轮科技兴农、科技兴县的中心。发展城镇要着眼于从提高城镇的整体功能上去完善城镇发展,突破传统的城镇单一低功能模式的束缚。

㈤要积极稳步地发展城镇,必须解决资金问题

发展城镇的最大问题之一便是资金障碍。而要解决城镇发展中的资金障碍也不可单纯依靠政府投资,而应特别注意发挥多种经济成分的作用,实行多元投资、非公为主。尤其应注意发挥非公有制经济主体与农民在城镇建设中的投资作用。

(作者现分配在株洲县淦田镇。)

信息来源:湖南领导人才网

第四篇:关于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思考

关于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思考

张绍成

关于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思考

作者:张绍成

小城镇是以聚集人口、商品、文化、信息、科技、教育、金融和服务为特征的地域系统。小城镇位于农村之首、城县之尾,与农村经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点;又与大中城县关系密切,是大中城县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和后盾。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县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这是新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镇化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加快小城镇建设,走符合新宁实际的城镇化道路,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也是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一个战略性问题。

一、发展小城镇、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战略意义

新宁作为地处湘西南山区的新兴旅游县城,产业结构单一,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典型,扶贫任务艰巨,加速推进城镇化,既是我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跨越的历史阶段,也是解决目前以及今后经济社会发展诸多问题的关键。发展小城镇,推进城镇化,实现社会、经济结构转型,把城镇化与农村工业化和产业化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实现城乡共荣、协调发展。因此,加快城镇化进程,提高城镇化水平,成为我县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的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1、推进城镇化,有利于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特别是像新宁这样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新宁县是省级贫困县,有近70%的人口在农村,有近10万贫困人口尚未解决温饱问题。贫困山区的自然条件恶劣,单位土地的产出率很有限,种植业增长的空间也很有限。要使农民致富,唯一的出路就是通过城镇化,实现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减少农民的数量,提高人均生产率。转移出来的农村劳动力收入增加了,农村劳动力的价值也大大提高,收入相应增长。而大中城市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又极为有限。因此,实现大规模农村人口转移只有发展小城镇,实现城镇化,改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人口、经济要素的合理分布和自由流动,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和城乡共同富裕,除此别无出路。

2、推进城镇化,有利于加快实现农村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从理论上说,城镇化是社会分工的发展和生产专业化的结果。工业化和城镇化是现代化过程的两个侧面。工业化需要聚集状态,只有人类活动集中才会降低工业生产成本,才会形成聚集效应。因此,城镇化是工业化的必然产物,离开了城镇化,工业化的效率就会降低;离开了工业化,城镇化就无的放矢,就会失去发展的动力。目前,我县乡镇企业规模小,集约化程度低。通过发展小城镇,使乡镇企业向小城镇聚集。充分发挥小城镇作为农村交通中心、信息中心、技术中心和人才中心的作用,为乡镇工业的发展提供基础设施、技术和人才条件;通过发挥小城镇对农村的辐射作用,带动农业产业化。

3、推进城镇化,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新宁作为新兴的旅游城市,是世界丹霞地貌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提名地,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任务光荣而又艰巨。我县山多地少,生态环境脆弱,在全县40多万农村人口中,有当家地仅30余万亩,由于居住分散,自然灾害频发,种植业的30%望天收。只有通过城镇化,减少农民数量,在总量上相应减少现有耕地承载人口数量,转变农民的谋生方式,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使他们向城镇聚集,给大自然以休养生息的机会,最终才能解决土壤退化、水土流失、森林覆盖率降低等生态环境问题。

二、小城镇建设的现状与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新宁县的城镇有了较快发展。截止目前,建制镇由1990年的2个发展到9个,其中城镇居民万人以上的2个,城镇总人口18.5万人,短短20年城镇化率由11.1%提高到28.5%。城镇的空间布局主要沿交通干线 S218展开,城镇职能改变了过去单一的政治职能或低水平商贸职能为主的状况,形成了以经济职能为主的各种类型结构。纵观新宁城镇化进程,有两个特点:一是新宁城区(金石镇)作为区域经济增长极,因旅游产业的聚集效应使县城人口增长较快,县城综合实力日益增强;二是乡村城镇化即小城镇的发展相对缓慢。建制镇的发展由于在乡镇合并以前受行政管理区划的限制,区域内城镇之间的经济联系表现为松散型,区域城镇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乡镇合并后,城镇建设步入协调发展的轨道。由于新宁县农村人口较为稀疏,土地资源,尤其是耕地资源有限,这就决定了农业劳动力转移压力适中,同时农村经济非常落后,因此,在农村地区形成小城镇的内、外动力较弱,导致小城镇发展滞后。

新宁小城镇发展存在诸多问题:一是规划问题。规划不科学,执行缺乏严肃性。城镇建设缺乏特色,风格雷同;二是融资问题。目前,城镇化仍然是一种政府行为,尚未面向市场,形成多元投资主体,因此,城镇建设资金来源贫乏,投资渠道单一,投入严重不足;三是制度障碍。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延缓了农民离土离乡的步伐,不利于调动农民进镇务工经商的积极性。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滞后,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使农民进镇缺乏“安全感”,增加了城镇化成本;四是政策问题。各地出台了鼓励农民进镇务工经商的系列优惠政策,但落实不力,农民在市场准入、税费征收、子女就学等方面享受不到优惠待遇,甚至有的地方农民进镇享受不到城镇居民的待遇。这些问题极待我们解决!

三、加快我县小城镇建设的思路与对策

我县小城镇建设要立足县情,既要增加城镇的数量,但更应注意提高城镇化的质量,不能搞“一刀切”。要科学规划,完善体系,合理布局,突出重点,梯度推进,全面增强城镇的综合实力、聚集能力和经济辐射功能,逐步形成以重点城镇为支撑、各具特色的城镇体系。要把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作为小城镇建设的出发点和归缩点,把小城镇建设与发展乡镇企业和推进农业产业化有机地结合起来,增强小城镇的吸引力和带动作用,使小城镇成为推动农村小康社会建设的战略支点。按照小城镇建设的基本思路,加快我县小城镇建设应采取以下对策:

1、变官位设镇为按经济规模设镇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就经济规模而言,一些原来默默无闻的沿海乡镇已远远超过了中西部不少地级市,其城镇发展的规模和格局,也远远超过了中西部的不少市和县。就新宁而言,城镇化进程起步晚,即使是县城,与沿海一些乡级小镇相比,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经济质量上的差别都很大,思想观念上的差距、经营理念上的差距就更大了,尽管国家还沿用按行政级别设县设乡(镇)的传统行政管理模式,但打破这一传统的桎梏,只是时间迟早的问题。我县应遵循城镇化是一个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自然历史过程这样一条客观规律,按经济规模来安排城镇资源的分配,收紧拳头,突出重点,把握规律,有选择、有特色地走自己的城镇化之路。否则,我们的城镇化进程必然会受到不可估量的影响。

2、变人为构镇为产业兴镇

城镇发展必须以经济产业作为依托。我县多数小城镇近些年来之所以出现布局混乱、交通阻塞、城镇服务功能不配套等问题,甚至是没有经济内涵的“空壳镇”,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没有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和产业发展的角度去规划和架构小城镇,小城镇缺乏主导产业支撑。一个城镇可以构筑多种产业功能,但从城镇特点来看只能突出一两项主功能,形成一两项优势产业,而不是面面俱到。我国改革开放以后新兴的城镇,如温州、绵阳、诸城等等都是以特色产业立县。小城镇的发展,必须依据各自的优势,推准主攻方向,大力培植工业主导产业,走依靠产业支撑辐射功能的路子。我县小城镇应当发挥山区资源优势,发展山区资源加工工业,培育城镇支柱产业,增加城镇经济实力,从而增强对农村经济的辐射功能。

3、变全能镇为特色镇

我县小城镇建设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片面追求“小而全”,使小城镇特色不突出。我县城镇化应该走“小而特”的路子,不同的小城镇必须打造不同的特点,或以产业特、或以文化风情特、或以区位特,突出特色,形成比较优势,实施差别化竞争战略,以鲜活的城镇特色,形成“名镇效应”,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升小城镇的竞争力,反过来又推动城镇规模的扩张。结合新宁产业与资源特点,可以着力发展以下几类具有特色的小城镇:一是建设工业主导型小城镇(如高桥、金石等)。把小城镇建设与乡镇企业二次创业紧密结合起来,根据区域市场、资源特点,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引导乡镇企业集中连片发展,建设小型工业园区,把乡镇工业塑造成为带动小城镇建设的主体力量。二是建设旅游服务型小城镇(如崀山、水庙)。旅游资源丰富的乡镇要搞好景区生态环境建设,完善服务设施,全面提高崀山风景名胜区的硬件设施水平和服务接待水平。三是建设流通商贸型小城镇(如回龙、万塘等)。边贸口子镇要在突出抓好市场等硬件设施建设的同时,以最优惠的政策、最便捷的服务、最宽松的经营环境,吸引周边的武冈、邵阳、东安、广西资源客商前来经商兴业。四是建设特色产业型小城镇(如麻林、黄金等)。要依托药材、楠竹、木材等山区资源,建设特色产业基地,在扩大规模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加工、包装、销售业,逐步形成集种植、加工、包装、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2]《建制镇规划建设管理办法》

第五篇:关于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思考

关于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思考

小城镇是以聚集人口、商品、文化、信息、科技、教育、金融和服务为特征的地域系统。小城镇位于农村之首、城市之尾,与农村经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点;又与大中城市关系密切,是大中城市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和后盾。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这是十堰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镇化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加快小城镇建设,走符合十堰实际的城镇化道路,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也是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一个战略性问题。

一、发展小城镇、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战略意义

十堰作为地处鄂西北山区的新兴工业城市,产业结构单一,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典型,扶贫任务艰巨,加速推进城镇化,既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跨越的历史阶段,也是解决目前以及今后经济社会发展诸多问题的关键。发展小城镇,推进城镇化,实现社会、经济结构转型,把城镇化与农村工业化和产业化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实现城乡共荣、协调发展。因此,加快城镇化进程,提高城镇化水平,成为我市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的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1、推进城镇化,有利于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特别是像十堰这样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十堰市有近70%的人口在农村,有14万贫困人口尚未解决温饱问题。贫困山区的自然条件恶劣,单位土地的产出率很有限,种植业增长的空间也很有限。要使农民致富,唯一的出路就是通过城镇化,实现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减少农民的数量,提高人均生产率。转移出来的农村劳动力收入增加了,农村劳动力的价值也大大提高,收入相应增长。而大中城市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又极为有限。因此,实现大规模农村人口转移只有发展小城镇,实现城镇化,改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人口、经济要素的合理分布和自由流动,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和城乡共同富裕,除此别无出路。

2、推进城镇化,有利于加快实现农村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从理论上说,城镇化是社会分工的发展和生产专业化的结果。工业化和城镇化是现代化过程的两个侧面。工业化需要聚集状态,只有人类活动集中才会降低工业生产成本,才会形成聚集效应。因此,城镇化是工业化的必然产物,离开了城镇化,工业化的效率就会降低;离开了工业化,城镇化就无的放矢,就会失去发展的动力。目前,我市乡镇企业规模小,集约化程度低。通过发展小城镇,使乡镇企业向小城镇聚集。充分发挥小城镇作为农村交通中心、信息中心、技术中心和人才中心的作用,为乡镇工业的发展提供基础设施、市场、技术和人才条件;通过发挥小城镇对农村的辐射作用,带动农业产业化。

3、推进城镇化,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十堰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调水源头,改善生态环境的任务光荣而又艰巨。我市山多地少,生态环境脆弱,在全市240多万农村人口中,有当家地仅160万亩,由于居住分散,自然灾害频发,种植业的70%望天收。只有通过城镇化,减少农民数量,在总量上相应减少现有耕地承载人口数量,转变农民的谋生方式,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使他们向城镇聚集,给大自然以休养生息的机会,最终才能解决土壤退化、水土流失、森林覆盖率降低等生态环境问题。

二、小城镇建设的现状与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1994年地市合并后,十堰市的城镇有了较快发展。截止目前,建制镇由1984年的13个发展到63个,其中城镇居民万人以上的9个,城镇总人口111.8万人,短短17年城镇化率由14.9%提高到32.5%。城镇的空间布局主要沿交通干线襄渝铁路、汉江、209国道、316国道展开,城镇职能改变了过去单一的政治职能或低水平商贸职能为主的状况,形成了以经济职能为主的各种类型结构。纵观十堰城镇化进程,有两个特点:一是十堰城区(中心城市)作为区域经济增长极,因汽车产业的聚集效应使城市人口增长较快,城市综合实力日益增强;二是乡村城镇化即小城镇的发展相对缓慢。建制镇的发展由于在地市合并以前受行政管理区划的限制,中心城市与区域内城镇之间的经济联系表现为松散型,区域城镇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边境贸易、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中心城市对小城镇发展的辐射能力较弱。地市合并后,城镇建设步入协调发展的轨道。由于十堰市农村人口较为稀疏,土地资源,尤其是耕地资源有限,这就决定了农业劳动力转移压力适中,同时农村经济非常落后,因此,在农村地区形成小城镇的内、外动力较弱,导致小城镇发展滞后。

十堰小城镇发展存在诸多问题:一是规划问题。规划不科学,执行缺乏严肃性。城镇建设缺乏特色,风格雷同;二是融资问题。目前,城镇化仍然是一种政府行为,尚未面向市场,形成多元投资主体,因此,城镇建设资金来源贫乏,投资渠道单一,投入严重不足;三是制度障碍。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延缓了农民离土离乡的步伐,不利于调动农民进镇务工经商的积极性。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滞后,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使农民进镇缺乏“安全感”,增加了城镇化成本;四是政策问题。各地出台了鼓励农民进镇务工经商的系列优惠政策,但落实不力,农民在市场准入、税费征收、子女就学等方面享受不到优惠待遇,甚至有的地方农民进镇享受不到城镇居民的待遇。我市小城镇发展滞后固然有许多原因,但从主观上来看,主要原因在于城镇建设的思维方式和指导思想存在有思维误区,我们必须克服:

第一,要克服官位设市的思维误区。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除了帝王以外,下面的州、府、郡、县的设臵,等级森严,不可僭越,哪一级官管辖下的城市,城墙该有多高,该有几条街道,衙门有多大,均有严格的规定。建国后到改革开放以前,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省、市、县、镇的设臵,也基本沿用封建社会那一套,严格按行政级别、管辖面积、人口设市,城镇规模基本以官帽定位,而不是按经

济规模以及经济发展速度定位。改革30多年了,包括体制上、观念上很多脱离实际的东西都改过来了,但这一传统的设市设镇模式仍被顽强地保留下来。而且在我们的头脑中、在体制上形成了固有的模式,难以体现时代精神,制约了城镇化发展,我们必须克服。

第二,要克服人为构市的思维误区。如果说古楼兰曾为古丝绸之路开辟立下汗马功劳的话,那么它的消失,也应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城镇的生存与发展及其发展规模该有多大,完全是有规律可循的。因此不能凭主观想象来构筑城镇框架,我们不能不顾城镇发展规模和区域经济社会动态比较优势,好大喜功,人为构市,盲目扩市,以至于城镇“增肥”了,却有城无市。如我市一些小城镇,虽耗巨资建起了几条街道和广场,至今门可罗雀,成为“空壳”。这样的浪费和教训令人心痛。今后,我市的城镇化必须注意克服这种违反规律、人为构市的思维误区。

第三,要克服全能乱市的思维误区。由于受计划经济思想和自然经济的影响,我市不少小城镇总想来个各行各业齐头并进,搞“大而全”、“小而全”,忽略自身城镇的产业强项和文化特色,搞“全能城镇”。资深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苏南地区凋查后曾提出一个“小城镇、大战略”的概念,意思是说,改革开放后,农村商品经济发展很快,呼唤小城镇的发展,为其提供信息、市场和科学文化服务。加快小城镇建设,其目的一是解决农村内部商品经济发展的流通问题;二是以小城镇的广泛建设解决大城市的“通病”。遗憾的是我们却误解了费老的原意,片面认为发展小城镇商品经济就是要搞“小而全”,而未能与时俱进,把小城镇建设放在国际社会分工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去考察去建设,导致在小城镇的发展上出现了不少“全能城镇”,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浪费。

三、加快我市小城镇建设的思路与对策

我市小城镇建设要立足市情,既要增加城镇的数量,但更应注意提高城镇化的质量,不能搞“一刀切”。要科学规划,完善体系,合理布局,突出重点,梯度推进,全面增强城镇的综合实力、聚集能力和经济辐射功能,逐步形成以重点城镇为支撑、各具特色的城镇体系。要把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作为小城镇建设的出发点和归缩点,把小城镇建设与发展乡镇企业和推进农业产业化有机地结合起来,增强小城镇的吸引力和带动作用,使小城镇成为推动农村小康社会建设的战略支点。按照小城镇建设的基本思路,加快我市小城镇建设应采取以下对策:

1、变官位设市为按经济规模设市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就经济规模而言,一些原来默默无闻的沿海乡镇已超过了西部不少地级市,其城镇发展的规模和格局,也超过了西部的不少县和市。就十堰而言,城镇化进程起步晚,即使是县城,与沿海一些乡级小镇相比,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经济质量上的差别都很大,思想观念上的差距、经营理念上的差距就更

大了,尽管国家还沿用按行政级别设市的传统行政管理模式,但打破这一传统的桎梏,只是时间迟早的问题。我市应遵循城镇化是一个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自然历史过程这样一条客观规律,按经济规模来安排城镇资源的分配,收紧拳头,突出重点,把握规律,有选择、有特色地走自己的城镇化之路。否则,我们的城镇化进程必然会受到不可估量的影响。

2、变人为构市为产业兴市

城镇发展必须以经济产业作为依托。我市多数小城镇近些年来之所以出现布局混乱、交通阻塞、城镇服务功能不配套等问题,甚至是没有经济内涵的“空壳镇”,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没有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和产业发展的角度去规划和架构小城镇,小城镇缺乏主导产业支撑。一个城镇可以构筑多种产业功能,但从城镇特点来看只能突出一两项主功能,形成一两项优势产业,而不是面面俱到。我国改革开放以后新兴的城镇,如温州、绵阳、诸城等等都是以特色产业立市。小城镇的发展,必须依据各自的优势,推准主攻方向,大力培植工业主导产业,走依靠产业支撑辐射功能的路子。我市小城镇应当发挥山区资源优势,发展山区资源加工工业,培育城镇支柱产业,增加城镇经济实力,从而增强对农村经济的辐射功能。

3、变全能镇为特色镇

我市小城镇建设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片面追求“小而全”,使小城镇特色不突出。我市城镇化应该走“小而特”的路子,不同的小城镇必须打造不同的特点,或以产业特、或以文化风情特、或以区位特,突出特色,形成比较优势,实施差别化竞争战略,以鲜活的城镇特色,形成“名镇效应”,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升小城镇的竞争力,反过来又推动城镇规模的扩张。结合十堰产业与资源特点,可以着力发展以下几类具有特色的小城镇:一是建设工业主导型小城镇。把小城镇建设与乡镇企业二次创业紧密结合起来,根据区域市场、资源特点,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引导乡镇企业集中连片发展,建设小型工业园区,把乡镇工业塑造成为带动小城镇建设的主体力量。二是建设旅游服务型小城镇。旅游资源丰富的乡镇要搞好景区生态环境建设,完善服务设施,全面提高风景名胜区的硬件设施水平和服务接待水平。三是建设流通商贸型小城镇。边贸口子镇要在突出抓好市场等硬件设施建设的同时,以最优惠的政策、最便捷的服务、最宽松的经营环境,吸引周边的鄂、渝、陕客商前来经商兴业。四是建设特色产业型小城镇。要依托药材、黄姜、茶叶、绿松石等山区资源,建设特色产业基地,在扩大规模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加工、包装、销售业,逐步形成集种植、加工、包装、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镇。五是建设移民镇。抢抓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机遇,用好用活移民政策,推动移民小城镇的建设。

4、积极解决小城镇建设中的具体问题。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发展小城镇要以现有的县城和有条件的建制镇为基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消除不利于城镇化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引导农村劳动

力合理有序流动。”根据这一精神,结合我市实际,为使小城镇得以健康发展,还应解决如下问题:

(1)搞好科学规划。小城镇规划要坚持科学合理原则,选址要与国家的宏观产业政策、导向政策、交通、通讯大动脉相联系。起点要高,具有时代气息;必须满足我市农业产业化的要求,使小城镇成为农业生产、加工、流通、服务的载体。小城镇发展的规划,不仅要考虑长远义务教育设施布局,还应考虑职业技术教育设施布局,科教兴镇,保证小城镇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要把市场一体化要求与本地经济特点相结合,将小城镇规划建设融入分工明确、布局合理、同中心城市建设相结合的城镇化体系格局,利用大市场形成强有力的经济增长点;小城镇的风貌一定要体现综合经济实力和居民群体凝聚力,使本地的文化历史传统得到继承和发扬;要把环境生态建设列为主要内容,利用先进技术手段和自然条件,建设生态小城镇。规划必须体现全局意识,着眼于长远,决不能因党政负责人的更换而改变。规划一经批准,就具有法律效力,而且要列入目标考核责任制,要强化规划的实施力度。

(2)运用市场机制,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筹集小城镇建设资金,可以实行财政资金为引导、吸纳民间资金为主,吸引外资为辅的多元化投融资体制。首先,财政资金可以向小城镇倾斜,在注重抓好水、电、路及通讯、市场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增加与农民利益有密切联系的、有巨大消费空间的项目,以此吸纳民间投资与吸引外资,加快建设速度,完善城镇功能,增强城镇的经济实力。其次,通过小城镇安居工程,吸引农民建房资金。再次,把市场机制引入小城镇建设。政府通过在提高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健全规章制度、创造良好投资环境等软件上下功夫,使小城镇产生较强的吸引力,并以“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吸引众多的人带着资金参与城镇建设。要大胆尝试和探索将城镇当作资产来经营的思路,坚持市场化运作,不断建立和完善“经营城镇”的新机制。要最大限度地盘活土地资源,把自然资源变成城镇发展的宝贵财源,变过去土地使用的“行政审批制”为现在的“市场配臵制”,使国有土地的资本效益趋向最大化,大力推行竞价拍卖等多种土地经营形式,为城镇建设筹集更多的资金。同时,营运市政设施,实现滚动开发。经营城镇有形资产,把公共房产及道路、桥梁、公路灯杆等市政设施的使用权和经营权推向市场,能卖则卖,宜租则租;经营城镇无形资产,把城镇空间、户外广告标牌经营权、交通线路营运权、道路和其它设施的冠名权等,通过转让、拍卖、租赁等形式推向市场,使无形资产变成有形资产。

(3)加快改革步伐,消除制度障碍。

要推进城镇户籍制度改革,逐步落实以现居住地划分城镇户口和农村户口的户籍登记制度,实行以住户、职业、生活来源等主要生活基础为依据的落户标准,以居民住地划分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以职业划分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确保进镇农民的子女入学、参军、就业等方面享受同等待遇。鼓励和吸引农民进镇落户,务工经商。要改革土地使用办法,在坚持稳定现有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同时,对

农村土地使用流转制度进行创新,允许农民对土地进行出让、出租、转包、入股、抵押等流转活动,解决农民担心长期离开农村后、遇到困难生活没有保障和后路问题,并为农民进镇后土地集中使用打好基础。同时,要推进配套制度改革,大力推进医疗、就业、教育制度等配套改革,建立规范的就业、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为农民进镇解决后顾之忧。

下载加快丽水市中心镇建设的若干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加快丽水市中心镇建设的若干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加快建设和谐玉田的思考

    文章来源莲山课 件 w w w.5y K J.Co m 5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举办的专题研讨班上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全局......

    关于加快小集镇建设的几点思考

    关于加快小集镇建设的几点思考 摘 要:小城镇的蓬勃兴起已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小城镇人口已占全国城镇总人口的40%以上。集镇建设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

    关于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几点思考(含五篇)

    关于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的思考和建议史口镇人民政府小城镇建设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和新型城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镇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群众生活水平快速提升的重要手段......

    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信息化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信息与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档......

    加快推进工业园区建设的思考

    加快推进工业园区建设的思考珙县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陶学周工业园区建设是发挥投资的规模效应、吸引外商集聚的有效途径。目前,我县工业园区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如何规划、建......

    关于加快民族地区小城镇建设的思考

    摘要:党的十六大把加快城镇化进程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强调指出:“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我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我们要深刻理解......

    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范文)

    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张梅 (中共通州市委党校江苏 通州226300) [内容提要]现阶段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亟待加强,唯有如此,才能逐步消除农村与主流社会的差距,才能使农民也能......

    关于加快XXXX城镇化建设的思考

    关于加快小渡口城镇化建设的思考小渡口镇胡烨辉小渡口镇位于澧县东部,毗邻津市,距离县城15公里。全镇集雨面积12.5万亩,总人口4.5万人,辖23个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集镇现有面积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