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范文)
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张梅
(中共通州市委党校江苏 通州226300)
[内容提要]现阶段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亟待加强,唯有如此,才能逐步消除农村与主流社会的差距,才能使农民也能享受到信息化带来的各种便利。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增强全民的信息意识;加强政府部门宏观调控;建立农业信息化人才培养机制;重视农业信息资源深度开发利用;健全农业信息化规划、协调机制;走因地制宜、低成本之路。相信,通过以上努力,农业信息化建设一定会取得满意的成果。
[关键词]农业;农业信息化;思考
互联网从出现到现在亦有几十年的历史了,它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世界。从1994年中国用户接入互联网,到现在也有十几年的时间。这十几年,互联网在中国获得了奇迹般的发展,为中国社会创造了很多网络神话。然而农业,这个在中国有几千年历史的产业,由于基础设施不健全等原因还没有得到规模发展,农民也没有享受到现代化和信息化带给农业的便利。俗话说“信息通,百事通”,穷人不是穷在土地和资源上面,而是穷在信息闭塞和教育程度低下造成的劳动力素质的落后。因此,要消除农村与主流社会的差距必须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
一、增强全民的信息意识
信息技术在当今世界农业中已相当普及,农民靠信息引导进入市场,组织生产;政府靠信息进行宏观调控,制定农业政策,信息技术的发展已成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要条件。但目前,我国广大农民、基层科技人员和政府部门的有关领导信息意识仍较淡薄。使本来就稀缺的信息资源得不到利用,这对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极为不利。因此,要通过各种手段,宣传普及农业信息知识,提高全民的信息意识和自觉利用信息、依靠信息的积极性,将稀缺的信息资源转化为现实的农业生产力。增强农民信息意识的关键,首先必须让农民认识到网络与他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可以通过一些成功运用网络的例子进行说明,例如:南方很多种植花卉的农民通过互联网销售花卉,足不出户就能收到大订单。其次,促使农民由被动接受信息到主动收集信息。有关部门应该主动送信息上门,农民通过掌握信息增产增收后就会自觉的收集信息。再次,信息收集方式由原始向现代化转变。原始收集就是互相打听,四处奔走。现代化收集就是利用报纸、广播和互联网等现代设施收集。
二、加强政府部门宏观调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失灵的领域一般是政府发挥作用或履行职责的领域。农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投资额较大、建设周期长、受益面广的工程。其提供的信息都具有公共物品或准公共物品的性质。这就决定了政府必须要积极参与农业信息化建设,并充分发挥支持和引导作用。
1、加大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健全农业信息基础设施
农业信息体系建设作为一项公益性、基础性事业,它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各级政府应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高度出发,深刻认识农业信息化的重要性,切实加大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力度。据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负责人测算,2006—2010年共需中央安排农业信息基本建设投资30亿元,为保证体系有效运转,平均每年需要投入1.8亿元。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2008年的国家财政收入超过6万亿元,具备了大幅度增加农业信息化建设投资的条件,各级
政府特别是县级以上政府应承担起农业信息化建设投资主渠道的职责,着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的信息化和农业信息资源设施建设。农业基础设施的信息化,包括农田灌溉设施、农业耕作与收获机械、农产品加工与贮藏设施、畜禽工厂化饲养设施、卫星遥感通讯设施、全球定位系统设施等。农业信息资源设施建设,包括基础信息资源的开发和信息传输网络等,其中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是信息化的核心内容。要大力加强农村信息通信基础设施的建设,如铺设光缆等,以建立发达的通信网络。为了进一步提高农村的社会信息化程度,要大力普及因特网;向农村提供农业科研机构的研究开发成果等有用信息;促进电子商务的发展;向消费者提供充分的农产品信息;提高农村地区的通信便利程度;提高农业资源的管理水平等。
2、加快重点数据库建设,进一步加强信息发布工作
数据库建设是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内容。要加大对各级农业部门现有数据库资源扩充完善的力度。建立涉及政策法规、农村经济、宏观经济、农产品价格、世界农产品、农产品进出口、新优农牧品种等数据库,并及时更新数据库,同时进一步加快重点数据库的建设。建立的数据库要联网运行、资源共享,最大限度地发挥数据库的资源效益。按照“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的要求,做好信息发布工作。要建立健全信息发布制度,使信息发布工作尽快制度化、规范化。要根据本地区实际,研究制定信息发布制度,开辟发布窗口,拓宽信息发布渠道,加快信息化进程。通过应用电子政务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增加国家引导性投入,打造信息化支撑平台,构建与时俱进的农业信息体系。结合“金农”工程、“三电合一”工程和农村信息化示范工程实施,进一步加大农业信息发布工作力度,更好地服务亿万农民。
三、建立农业信息化人才培养机制
农业信息化建设关键在人,而农业信息化人才培养乃重中之重。首先,充分利用大中专院校加强农业信息化专业人才培养。以集中培训、以会代训等形式加强对现有农业信息化从业人员的培训,制定实施“农村教师、农村干部、中小学生和农民工”信息技能培训计划,并在现有专业人员中培养和选拔学术带头人,吸引国外农业信息科技人才,充实农业信息化人才队伍。其次,要切实加强农村信息员队伍建设,由于我国一些农业信息开发经营人员缺少相关的专业知识,导致农业信息产品的质量不高,服务水平低而收费高,严重挫伤了农民利用信息资源的积极性,制约了农业信息化的健康发展。要抓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机遇,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农村信息员的整体素质。要重点加强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中介组织的信息服务人员和农业生产经营大户、农村经纪人的培训,通过培训要达到会收集、会分析、会传播信息的“三会”要求。要注重提高农业信息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工作技能,努力建设一支责任心强、素质高、知识结构合理的工作队伍。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结合农技推广体系、事业单位改革,加强信息管理和服务的职能机构建设,为农业信息化提供组织保障。
四、重视农业信息资源深度开发利用
政府、科研机构和商业性农业信息服务机构,为农业生产、农产品流通、管理决策等环节提供的信息化服务,都是建立在全面、可靠、及时的信息内容基础之上的。为此,政府及相关机构在加强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应采取有效措施。一是加强对关键技术的研究。大力推进信息自动采集与发布技术、农业信息分类与检索技术、智能多媒体技术、网络数据库技术等关键技术的开发研究,充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农业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利用,尽快提高我国农业信
息网站以及农业信息资源的建设水平。目前国内的中文搜索引擎站点多数属于综合型,专业性搜索引擎寥寥无几,农业专业搜索引擎更是空白,急需加紧开发。二是加强政府对农业信息的搜集。可以在全国的大中农场、综合交易市场派出农业信息调查人员,从事各类专业信息调查活动,多角度搜集基础农业信息。三是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农业。利用航空、航天手段对地面的情况进行遥感监测。将卫星观测的光谱信息进行数字转换,通过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大范围、全天候、实时采集地面信息。将从卫星上获取的数据与各年份农业的历史数据比较,经过长期的基础数据积累,建立更为精确的农业信息统计与预测系统,用于土地利用状况监测、作物测产、土壤调查和气象预报等。四是利用信息资源进行预测。利用农业基础信息资源,结合与农业相关的各种经济与社会因素,建立农业商品、农业经济动态、土地使用、渔业生产等各种用于农业决策服务的数学模型,为农业发展提供更为可靠的预测服务。五是利用信息资源为农业决策服务。利用丰富、全面、准确和长期积累的数据,可以定期通过各种公众媒体发布对农业各种产品的产量动态、市场动态的预测报告。当市场上出现一些与农业生产关系密切、会受到从业者广泛关注的突发因素时,信息服务机构及时利用丰富的资料数据积累,对关键问题作出专题分析报告。
五、健全农业信息化规划、协调机制
农业信息化要能真正实现离不开合理的规划和有效的协调机制,否则将流于形式成为一句空话。首先,应提高对农业信化建设的认识,将其纳入长期发展规划,加大资金和人力投入。要设立农业信息化领导部门,统筹规划、协调指导,研究和制定具有较强统筹性、前瞻性、渗透性的农业信息化建设中长期总体规划以及阶段目标。加快制定信息采集、处理标准和信息服务规范,构建农业信息化标准体系。其次,强化信息化建设协调机制,因地制宜地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工作,制定公共标准、搭建公共平台,确保业务衔接,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再次,加强农业信息化发展政策和法律建设。制定信息机构管理、信息资金投入、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人才培养教育与合作等方面的政策。加强信息产权、信息安全和信息市场等方面法律建设,从根本上解决农业信息化在人、财、物等基本条件和管理机制上存在的问题,切实保障农业信息化参与各方的权益,减少信息活动的侵权、犯罪行为和各种纠纷,为农业信息化建设和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六、农业信息化要因地制宜、走低成本之路
我国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口没有解决温饱问题,因此农业信息化必须走低成本之路,不能照搬国外经验走发达国家大投入、高成本建设信息网络的道路。我国农村要达到国外农村网络水平,至少还需要10-15年时间,贫困地区恐怕会更长,所以,简易实用、贴近我国农村实际是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必须结合农民的实际需求,以最低的成本和农民愿意接受的方式传播农业信息。在现实情况下,农业信息化完全依靠信息网络铺设延伸到村、到户是不现实的。可以用一些成熟的途径,如:广播、电视、农技电话、科技明白纸以及各种培训班等,为农民传播农业信息知识。比如在电视台开办农业信息专栏、与农技电话相结合发布信息、利用互联网络为农民提供服务、与城市退役的寻呼机网相结合发布信息、与科技进村服务站相结合发布信息、与报刊相结合发布信息、与乡村大集相结合发布信息、自办刊物与简报发布信息、与中介组织相结合发布信息、与乡村板报和小喇叭广播相结合发布信息等。这些方式容易被农民接受,是农民获取信息的有效方式。不管是发达地区还是贫困落后地区,农业信息化的关键问题不在于花钱购买
高级设备,而在于有没有信息化意识和具体措施,是否根据本地农村实际,使用切实可行的多种手段整合信息资源,让更多农民及时获得所需信息。只有最大限度地汇集整合各层次信息资源,采用农民愿意接受的方式,多手段、多层次传递给农民,才能有效地推进农业信息化。
总之,农业信息化是一个涉及多部门、多学科的综合性系统工程,其发展的最终目标是要建立一个集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光电技术、遥感技术等多项信息技术于一体的信息化系统。随着信息技术开发和应用不断加强,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会不断完善,从而全面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全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智能工具,真正实现农业生产、农产品营销、农产品消费的科学化、智能化。
参考文献:
[1] 赵元凤.发达国家农业信息化的特点[J].中国农村经济,2002,(7)
[2] 乌东峰.中国“三农”问题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导刊, 2003,(12)
[3] 王松海.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理论导刊,2007,(10)
[4] 刘小平.农业信息化与农村经济建设[J].农村经济与科学,2005,(1)
[5] 周雪飞.发展现代农业的信息化之路[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07,(1)
第二篇:关于加快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关于加快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将提高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技术含量及劳动生产率,为农业的长远发展提供动力。如何利用信息化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及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是现阶段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目标。农业信息化建设主要依靠政府和企业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发展乡村两级信息化服务组织和培育农村信息化技术人才。关键词:农业信息化;模式;目标
目前,我国许多农村地区还没有建立起利用农产品供求信息指导农民调整农业生产的信息系统。许多农产品生产出来后,由于信息不畅,产生滞销,造成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的巨大损失。针对这种情况,我国迫切需要建立完善的农村信息化系统,利用信息资源整合其他农业生产要素,以提高农业生产及流通领域的生产效率。
一、我国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模式
建设现代农业必须用信息技术来装备农业,用信息资源来支持和服务农业,以降低农产品生产与流通的交易成本,最终达到用农业信息化来带动农业现代化从而实现农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一)政府提供农业信息的模式
政府可通过其网站开辟专栏提供当地和全国乃至全球的农业信息;通过电视定期播放农业方面的科技节目;免费分发农业科技书刊及定期开办农业科技知识培训班,等等。这需要政府建立多层次和多渠道的信息资源提供系统。并且政府需要农业科技专家来培训大量专业信息采集和发布人员。在农业信息搜集方面,政府不仅要充分搜集本地的农业相关信息,而且还要搜集和整理全国乃至全球的农业基本信息。因此,政府农业信息的社会化应是我国农业信息化的主要方式。
(二)企业提供农业信息的模式
由信息企业提供的农业信息产品具有私人产品特性,这些信息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特点,通过市场交换才能更有效率,而这些农业信息提供企业通过信息的市场化获得利润就成为必然。这包括信息企业经销采编软件、农村财务软件及专家智能软件。另外,企业还通过制作网站来提供专门化的农业信息。同时,在农产品市场上,农产品初级生产和深加工环节都需要一大批农业信息化企业,这些企业运作的是垄断性商业信息,包括技术机密信息、市场客户信息、财务信息、劳资信息及生产、交易等各环节的信息,这些信息都为农业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起重要作用。
二、加快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建议
农业信息化建设要以信息化来提高设施装备水平,以信息化促进农业科技推广,以信息化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形成,以信息化健全农村市场体系,以信息化培养新型农民,使其达到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信息化的需要。
(一)农业信息化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政府要为农业信息化建设确定正确的发展方向,必须从我国农村和农业的现状出发,使其适应新阶段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适应以家庭联产承包制为主、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能解决小规模家庭经营与社会化大生产的矛盾。政府的主导作用体现在三方面:第一,整合农业信息资源,研究有效的信息资源利用及开发形式和实施战略,解决好农村信息服务滞后问题,全面推进农业信息化进程。第二,围绕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农民增收问题,遵循市场经济和农业信息化发展的规律,采取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投资政策,以农业信息需求为导向,以农业信息服务为目的,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以农业信息网络设施建设为基础,以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重点,逐步缩小城乡“数字鸿沟”,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第三,合理制定农业信息化发展规划,明确农业信息化发展方向,完善农业信息化建设配套体系,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承担农业信息化的主体角色。
(二)健全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多元化投入保障机制
农业信息化建设是高技术、高投入的社会公益性项目,在信息化发展初期,如果没有政府的资金支持,只靠服务所得很难维持。首先,可从国家对农业的基本建设投资、财政支农等资金中适当安排一定份额,设立专项资金,专门用于农业信息化建设。涉及农业信息化建设相关部门的发展基金,也要向农业信息化项目倾斜。其次,国家应鼓励和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农村信息化建设,健全多元投入机制、融资渠道。积极主动联合信息产业、通信管理等相关部门、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多渠道加大农业信息化建设投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社会资金投入为主体,高校、农业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协会和科研院所等单位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格局。再次,放宽信息产业的进入条件,加速信息部门的改革,降低农业信息网络的经营和使用成本。同时,各运营企业要大力开发适合农村需要、贴近农民生产和生活的新业务,不断满足农村不同层次对信息通信和网络的需要。最后,应借鉴国外信息化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制定一些优惠政策,鼓励和保障农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在金融政策上,银行对农业信息化建设项目实行优先贷款、贴息或低息贷款政策,建立农业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和创新风险基金。在税收政策上,对信息化建设项目所用进口物资的征税给予优惠;对自主开发、产业化条件成熟、市场广阔及技术领先、在国际市场有竞争力的产品采取减让或返还税收政策。在产业政策上,对科研成果产业化的项目,给予政策支持。在技术政策上,把农业信息技术领域的重大研究和技术攻关项目纳入国家高新技术发展规划中,并给予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金的政策扶持。
(三)实施农业信息化人才战略
要强化农业信息化培训,农业及有关部门应建立规范可行的培训制度,结合实际编写通俗易懂的信息化培训教材,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在农村培养信息化专业人才以适应农业信息化建设需要。采用脱产与在职相结合、长期与短期相结合、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结合的办法发展农业信息教育。不仅要加大对从事信息技术开发应用的高校、研究所的投入,建立一批信息技术开发基地,而且要重视农业信息工作人员的岗前培训和再教育。完善农业信息化人才管理机制:一方面,加大对现行体制的改革力度,建立人才流动机制、竞争机制、利益分享机制、风险吸纳和分担机制,促进人才的合理使用与流动。另一方面,通过住房、薪酬、职务等条件吸引一批能力强、素质高的优秀信息科技人才从事信息工作,打造一支高水平的信息专家队伍,使其更好地为“三农”服务。
(四)信息技术的研发和利用应遵循自主创新与比较借鉴的原则
要加快农业信息技术的研发与利用。重点解决农业的精准施肥、节水灌溉、良种推荐、病虫害防治、栽培管理及各种适时的单项实用农业技术的普及。利用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数据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各种新技术与农业生态技术集成,把农民需要的政策、科技、市场等信息,通过各种途径送到涉农企业和广大农民手中,真正发挥信息资源的价值。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性改造,搞好农业基础技术、关键技术和高新技术的研发利用。围绕增强农业科技的创新能力、储备能力和转化能力来改革农业科技体制,引导和推动企业成为农业技术创新主体。将科技创新优势、产品技术优势、市场营销优势与经营管理优势及企业家的社会资源优势等有效整合,是我国农业信息技术产业化发展的理想模式。要扩大与国内外的技术交流与合作。通过扩大农业信息产业的对外开放,引进资金、技术,吸引高科技人才。同时,还应推进各省间的技术交流。通过与国内农业院校、科研机构加强农业信息化应用理论研究和制度化建设、法律法规建设等方面的合作交流,提高对农业信息化的认识,为政府宏观决策提供依据。在利用国内外先进技术的同时,也要结合各地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立足于各地农业的需要发展农业信息技术。
(五)完善农业信息服务业的多层次服务体系
农业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应把规划摆在首位,贯彻联合共建、专通结合的原则,协调各主管部门间的关系,对信息服务业实行统一管理。为保障我国农业信息产业健康、高效发展,国家有关部门应给予政策方面的支持:一是制定配套法规、行业标准和有关实施细则,以加强对农业信息市场和农业信息业的统一管理,为我国农业信息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二是各级政府应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扶持农业信息业的发展。如,在投资方面实行低息或贴息贷款,在税收方面实行减免税政策,并享受一系列高新技术产业和进出口方面的优惠待遇,等等。三是政府要加大对法律、法规、制度的执行力度,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地区规划应贯彻重点推进、协调发展的原则,发达地区应尽可能帮助欠发达地区发展农业信息服务业,大、中城市要给广大农村多提供信息服务援助。同时,发挥行业协会对信息服务业的带动作用,逐步形成符合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管理体制。建立完善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充分利用农业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健全和完善农产品市场预警、市场监管和农村科技信息服务等应用系统。鼓励、引导、扶持集体与个人兴办农业信息企业,提高信息化服务的社会化和市场化水平。同时,深化农业信息机构体制改革,逐步开放国有农业信息机构,改变过分依赖行政机关的现状,使之面向市场并逐步成为农业信息市场活动的主体,为农业经济发展服务。
(六)营造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良好环境
农业信息化建设涉及到国民经济的各领域和农业生产经营的各环节,日趋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环境更需要及时、准确的决策信息。因此,必须提高全社会的农业信息化意识,全民参与,形成互动,使整个农业信息化体系连动、畅通有效运行。目前,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受很多条件的制约,如思想观念滞后,对互联网和农技网等利用不够,缺少资金和复合型人才,信息推广服务不到位,法规不健全,等等。这些不利因素都不同程度地阻碍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因此,在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其软环境。提高农民信息化意识及利用信息的自觉性,将在很大程度上推进农业信息化的普及与实施效果,进而有利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政府部门应加大信息化建设宣传力度,切实推进农村信息化示范工程,培育并扩大农业信息需求群体,增强农民对农业信息的内在需求。政府应引导农业信息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中介组织、农业龙头企业、农村经纪人、种养大户等各方面力量,由他们向周边群众和农民传播农业信息,从而使整个农业信息化组织体系有效运行。这需要政府部门在以下方面发挥作用:第一,将农业信息化建设作为重要建设项目,加强农业信息化工作的领导,发挥扶植、规划和投资的作用,督促各级地方政府提供必要的帮助。第二,建立健全信息化的激励机制和人才流动机制,设立科技工作奖和基金,并依据科研项目重要性和技术难度来分配科研资金,吸引一批优秀信息科技人才从事信息工作,提高信息人员的待遇。第三,健全农业信息化保障体系。在信息法规建设方面,应在“保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维护各类主体的合法权益”的原则指导下,形成信息法律体系,以法制强化信息管理与安全。切实加强农业信息资源的安全和保密工作,维护农业生产者、管理者等农业信息化主体在农业信息网络体系建设中的权益。
第三篇:着力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
着力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
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是衔接小农户与大市场的重要手段,是提升农业装备水平和科技含量的重要途径,是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
农业信息化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农业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对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化工作,通过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装备现代农业,通过信息服务实现小农户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通过提高信息化水平缩小城乡差距,是发展现代农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一项紧迫任务。
这些年来,各地区各部门以信息服务为核心,紧紧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狠抓网络延伸、资源开发、信息发布等工作,充分利用和整合涉农信息资源,强化面向农村的广播电视电信等信息服务,努力提升农业信息化服务能力,在农业信息化工作体系、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资源开发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农业信息化工作体系初步形成,建立了以农业部门网站为主的农业网站群,成功开发并投入使用了行政审批综合办公、指挥调度卫星通信等电子政务信息系统和农产品(16.79,-0.14,-0.83%)监测预警、遥感监测等应用信息系统,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二是信息技术开发应用加快推进。相关部门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应用行政审批综合办公、办公自动化、农情调度、动物防疫、农业遥感和渔政指挥等信息系统;各地农业部门还根据管理和服务需要,开发应用了测土配方、病虫害防治、基本农田管理等信息系统。三是大力整合开发涉农信息资源,积极开展面向“三农”的信息服务工作,启动了“金农”工程和“三电合一”农业信息服务等重点工程,为农民及时提供各种经济信息。
当前,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就要优化配置信息资源,开发应用信息技术,提升信息服务能力,不断提高我国农业信息化水平,充分发挥信息化在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重要作用。
第一,积极开展农村公共信息服务,推动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在信息资源开发方面,要形成贴近农民需要的农副产品和生产资料市场信息、种养等方面的科技信息、技能培训信息以及政策法规、气象服务、灾害预防、劳务需求、村务公开信息。在信息传输方面,要充分利用各种公共通信网络和其他专网、适用信息技术和信息终端,将信息及时发布到农民手中。要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加强整合,形成合力,打造协同合作、上下联动的农业门户网站体系,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避免重复建设,提高农业门户网站信息发布(服务)的及时性、针对性和权威性,使之成为推进农业信息化的重要依托和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窗口。有关部门应大力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建设农村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同时,积极鼓励国内外软件供应商、设备制造商和信息服务商参与平台建设,以先进适用的信息技术手段,提升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要增强农业部门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能力,开发完善农业和农村经济监测预警、市场监管、市场与科技信息服务等应用信息系统。要完善农村市场供求信息全国联播系统、完善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网络系统、建立农业科技信息联合服务系统。要积极推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遥感系统、自动控制系统、射频识别系统等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中的应用,提高农业生产设施装备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发展精准农业。
要加快农业应急信息系统建设,提高农业自然灾害和重大动植物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和预警水平。要进一步实施“村村通电话”、“村村通广播电视”等工程,加强乡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第二,积极培养农业信息服务组织和农业信息人员,不断提高农业信息的质量,同时,有针对性地对农民进行培训,努力提高农民信息运用能力。要注重提高各级农业信息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工作技能,努力建设一支责任心强、素质高、知识结构合理的工作队伍。要加强信息管理和服务的职能机构建设,为农业信息化提供组织保障。要采取集中培训、以会代训等多种方式,切实加强培训工作,努力提高信息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水平。要重点加强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介组织的信息服务人员和农业生产经营大户、农村经纪人的培训,通过培训使其达到会收集、会分析、会传播信息的要求。要认识到,加强农民信息素质培训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也是各级农业信息服务组织的一项重要任务。有关部门应结合当地实际,针对农民特点,开展农民信息运用能力培训工作。比如,与劳务输出相结合,收集有关农村劳动力培训、劳动力转移和就业等相关信息,有效地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信息服务;与农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广泛收集农产品市场价格行情和需求信息,为农户及时提供农产品价格行情和需求服务,促进农户自觉地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种植养殖生产结构调整。要充分利用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的教育资源,结合“阳光工程”、“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百万中专生计划”、“新型农民创业培植工程”和“农业远程培训工程”等工程计划的推进,大力发展远程教育,强化面向农民的农业技能及就业培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第三,积极发展农业电子商务。开展农业电子商务是实现以信息化带动农业工业化、发展现代农业、开拓国内外市场的有效途径。近年来,国内外众多学者对农业电子商务展开了研究,从研究角度来看,主要集中在3个层面:一是从农业电子商务的模式角度进行的研究。二是从消费需求的角度展开的研究。三是重点关注农业生产环节的信息采集与处理。在相关研究中,多数学者认为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可以促进信息流动、方便产业协调、提高市场透明度;可以提高农业和农产品竞争力、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优化资源配置、降低市场风险。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积极发展农业电子商务,应努力推进农产品标准化建设和农产品品牌建设。要实现网上的交易,产品标准化是一个重要的前提,我国农业领域经过长期的科研和生产实践,积累了大量的农业数据信息,建立了不同服务内容、不同表现形式的信息系统和数据库,为实现农业信息化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但如果在农业信息的描述和信息应用环境等方面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大量的信息就会处于分散的状态,不能实现全社会的数据共享,这一方面会造成信息资源浪费,另一方面也容易造成可用的信息资源不足。因此,要积极推进农产品标准化建设和农产品品牌建设。与此同时,还要重视相关基地建设,可通过组建一批有规模、有特色的优秀农产品加工业基地和工业园区,推动农产品企业的集群化发展,创建农产品知名品牌。
第四篇: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信息化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信息与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档案基础业务建设的重心也开始向信息化、现代化转移,档案现代化管理和信息化建设,是档案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中国已经将信息化建设列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首要内容。档案工作必须尽快跟上社会发展的要求。
1996年4月,信息基础结构国际会议在中国北京召开,会议用诗一般的语言发表了《信息时代宣言》:“百万年蒙昧,数万年游牧,几千年农耕,八百年工商;如今亲眼目睹,一场汹涌澎湃的信息化世纪风暴,正席卷着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从东到西,从南到北,从阿美利加到欧罗巴,从亚细亚到澳新大陆„„不分种族、肤色、信仰、语言;不分地域、国度,信息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国家档案局于2002年11月印发了《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提出了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本着统筹规划,统一标准,分级建设,安全保密的原则,加强档案信息化基础设施,加强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的规范化管理,推动馆藏档案的数字和数据库建设,在部分中心城市建设示范性数字档案馆,开展公众网上查询档案信息服务,加快推进档案信息化标准体系,安全保障体系和队伍建设。依托当地电子政务建设工程,建立为各级党政机关
服务的档案目录信息中心。档案部门一定要转变观念,必须把信息化作为档案基础业务建设的重点内容来抓。
一、档案管理现代化、信息化重要而紧迫。
1、档案管理现代化、信息化是必然趋势。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开展,特别是随着计算机管理档案软件的开发、利用、升级、以计算机应用技术为主体的档案现代化管理技术已经在各层次档案管理系统广泛地应用。但是从目前实际情况看,作为档案主管部门的各级档案局(馆),由于多种条件的制约,利用的广度和深度远远没有系统外广泛和普遍。例如邮电、银行等部门,档案管理现代化水平已经具备一定的规模。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的各级领导不充分认识档案管理现代化的紧迫性,不仅会使自身档案管理水平滞后,而且也会在档案指导、监督等方面出现知识领域的“空白”。发展下去,将使我们这支队伍由“内行”变成“外行”,由常规型的指导专家变成“科盲”、“机盲”。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各级领导必须自上而下地研究解决档案管理现代化、信息化所需要的经费、手段、技术应用等问题。
2、档案管理现代化可以拓展档案工作的服务领域。
档案管理归根结底是信息资源的管理。信息资源的社会价值在于开发利用,开发利用的效果取决于开发的时效和利用的广泛程度。相比较而言,现代化管理手段储存的各种信息,更便于利用和开发,也就能产生更广泛的社会效益。例如银行部门的档案管理实现了系统内计算机联网,各种信息资源在所有的科室都可以开发利用;领导也可以通过微机调阅各种信息,指挥生产,开展工作,所需材料很快就能打印出来,体现了现代化管理的优势。有人曾以微软公司的总裁比尔·盖茨的SOHO办公模式为例,对电子文件的易操作性作了特例描述:比尔·盖茨可以坐在自己的家里通过视频系统和一些高层次员工开会,可以通过网络与客户在异地同起草一份合同文件。如果我们档案系统上下也能构成微机网络,那么利用开发的档案资料就十分便捷,服务领域也就能拓宽。
3、档案现代化管理可以增加信息存储量。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缩微技术、扫描技术、光盘技术的广泛利用,可以大大增加档案信息的存储量,存储密度比纸质档案高出许多倍。以软盘为例,一张3.5英寸的盘子,有1.44M字节,理论上可以存储70万汉字,超过厚厚的一本《红楼梦》,一张光盘的容量可以达到600—4000MB,可以存储35万张打印纸上的文字或十万页图形信息。一个保存30万卷档案的中等规模的省级档案馆,其纸质档案的排列长度可达4—5公里,如果将其文字信息
录入计算机,用CD—R刻录保存仅需400片,用DVD的密度刻录保存,仅需60片,完全可以装在一个公文包里。纸质载体的文件一般只能记录文字、图形、图表等信息,但电子文件却可以在一份文档里同时记录文字、图形、图表、声音、动画等各种媒体信息。这样利用很小的空间就可以保存大量的信息,而且开发利用的速度快。具有直观性、选择性、易操作性。
二、加快档案现代化、信息化的建设。
档案管理现代化、信息化,其核心是管理手段的现代化和保护技术的现代化,管理手段的现代化和保护技术的现代化主要是采用计算机及其配套设备,缩微机及其相关设备,保护技术的现代化,主要是档案存储环境控制档案存储载体更新改造的科学化。
要加快档案管理现代化、信息化的建设,主要做好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
加快档案信息化的建设,要更新各级领导的知识领域,使档案信息化有一个明确的引路人。一个部门如果没有一名知识型的领导主管业务工作,档案管理现代化、信息化就是一句空话,市、县档案主管部门要在提高领导的现代化管理水平方面多搞一些培训工作,改变现
有领导群众的知识结构。以适应现代化管理的需要。努力把档案信息化建设作为政务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逐步构建起各地档案信息平台,提高工作水平和工作效率、提高服务质量。
第二、加大投入、增配软、硬件设施。
要加快档案信息化的建设。首先,要舍得投入财力,配置与档案管理现代化相适应的软、硬件。当前,各级档案部门的财力主要来源于各级政府,这就需要做大量的工作,引进资金加快更新改造的步伐。同时,作为上级档案主管部门,也可以与相关部门沟通协商、共同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在政策上给下级部门创造条件,使档案信息化建设加快发展。
第三、引进和培养现代化管理人才。
从目前基层档案工作人员学历上看,获成人教育大专学历的居多,大专院校毕业的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居少,这对档案管理现代化、信息化工作的开展十分不利,要改变这种状况,简捷的办法就是调入大专院校毕业生,改变队伍素质结构,适应新的工作需要,对有发展前途的年轻同志,加大业务培训,在两年内完成全员上岗培训,建构三级服务体系(单位内部、行业内部、面向社会),尽快建立局域网,着力加快数安化建设,构建档案信息资源库。
总之,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要加强领导、提高认识。认真研究,合理规划,争取支持,加大投入,配备人才;要抓住机遇,努力把档案信息化建设作为政府电子政务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逐步构建起各地档案信息平台,提高工作水平、工作效率,提升服务质量;要制定信息化建设的中期规划和短期目标,争取政府和上级部门的支持,加大投入,逐渐增配软、硬件设施,打好工作基础,使档案的管理水平迈上一个新台阶,为社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第五篇:加快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浅探范文
加快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浅探
发布时间:2011-8-21信息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当代世界经济正由工业化时期进入信息化时代,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光纤和卫星通信技术为特征的信息化浪潮正在席卷全球。农业信息化逐渐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追求的重要目标,特别是日本、韩国、美国和欧盟等一些已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国家都非常重视农业信息化建设。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可利用后发优势,享受世界现代工业和农业信息化带来的成果,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通过农业信息化建设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我们必须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深入研究农业信息化的发展规律,掌握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主动权,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中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笔者在本文中以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和所取得的成果为立足点,对如何加快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提出的建议进行了初浅的探讨。
一、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现状
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特点是起步晚、发展速度快,但问题依然突出。自1996年“中国农业科技信息网”开始运行,到目前,我国的农业信息网络已具备一定的规模和基础,初步建成具有较强技术支持功能的信息网络中心和国家农业核心网站,全国农业网站总数已达2200多个;农业部建立了农产品批发市场价格信息系统和国际农业生产贸易信息系统等,全国蔬菜市场经济信息服务系统运行良好;大部分省、市建立了农业信息中心,建成了一些大型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农业专家系统等,县、乡级农业信息中心正逐步建立,全国已有7000多个乡镇建立了信息服务机构,占乡镇总数的18%。另外,我国广播电视和通讯业的迅猛发展,使农村基本实现了村村通广播、电视和电话,部分乡村开通了因特网,为农民直接通过综合信息网络来获取农业生产和市场信息奠定了基础。但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还比较突出,与发达国家相比,农业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我国广大农村地区与城市之间也存在明显的“数字鸿沟”,严重制约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目前,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突出问题表现在以下方面:
1、农业信息基础设施比较落后,投入不足。
长期以来,由于中央和地方偏重于城镇信息化建设投资,对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十分有限,不但造成农业信息化的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农业信息化网络和传播体系不健全,而且导致农业信息技术的研究开发不足、信息服务业落后和农村信息资源稀缺,农业信息化程度不高,农村信息服务产业化水平低,信息进村入户难,且地区间发展不平衡。据统计,目前我国约有90%的信息资源尚未电子化,计算机设备的利用率和联网率仅为15%-20%,农村许多地区甚至没有利用计算机。
2、农业信息化法规制度建设滞后,政府没有很好发挥主导作用。
由于农业信息化立法和制度建设滞后问题,使农业信息化建设缺乏法律和制度保障,农业信息市场管理无法可依,不能实现农业信息收集、整理、筛选和传播的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由于大量的农业信息具有公共物品性质,消费者“搭便车”心理及存在交易成本等特征,自发的信息市场难以使农业信息资源有效配置,需政府进行信息投入和对信息市场进行干预,并为农民提供及时、全面、准确的农业信息服务。但目前我国政府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上,主导作用发挥不够,没有形成政府对农业信息服务组织的补贴、支持和有效监管机制,农业信息产品开发不足,许多农业信息产品没能及时得以推广应用,信息市场竞争无序。当前我国各地开发的农业数据库大都自定标准,没有形成全国统一的农业信息标准,互通互联性差,不适应网络化时代数据共享的需要。
3、农业信息资源没有有效开发利用,农业信息化服务水平较低。
我国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目前尚处于较低发展阶段,大多属于单媒体产品,农业信息资源开发不足和利用率低,农业信息的加工、分析、利用及农业信息市场的培育等发展缓慢,许多农村地区还没有完善的信息产品市场,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不完善和信息服务手段落后,信息发布的渠道不畅,农民获取信息的途径少,信息接收方式落后。
4、农业信息人才匮乏。
我国对农业信息人才的培养重视不够,投入少,培训机制不完善,农业信息人才缺乏,尤其是基层农业信息管理服务人员数量少和知识结构不合理,使农业信息专业库数据的建设和更新速度缓慢,农业数据库与农业信息系统等的开发总量不足。同时,由于我国农民文化素质偏低,不少农民信息意识淡薄,信息资源利用的积极性和风险性不足,缺乏有效利用信息技术的知识和能力,使农业信息传播效率不高。农业生产的盲目性较大。
二、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成果的具体表现
信息的统分和畅通是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历程,也正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与逐步完善的过程。农业信息化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而起步,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而不断获得新的发展。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之后,农业部随即提出了《加强农村经济信息体系建设的总体构想》,并在全系统大力推进农村经济信息体系建设,拉动了加强农业信息化的序幕。根据工作进展情况,在1996年、2004年信息发展的两个关键时期,先后两次召开全国性农业信息工作会议,对全国农业信息工作进行部署和推动。并于2001年开始实施十五农村市场信息行动计划。以中央出台的《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为标志,我国农业信息工作已初步完成了基本框架的构造阶段,开始步入健全完善和提高阶段,正在实现发展阶段的历史性跨越。经过前10年的全国上下的顽强探索,农业信息体系建设已经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效,主要表现在:
1、组织体系逐步完善。
截至2004年底全国所有的省份、97%的地(市)、80%的县级农业部门都设有信息管理和服务机构,67%的农业乡镇设有信息服务站;发展可向农民直接传递信息的农村信息员17万人。
2、网络平台初具规模。农业部建立的中国农业信息网具有较强支持服务功能,是著名的中国农业信息“批发市场”,构建了办公网络平台,开通了指挥调度卫星通信系统,初步建成了以中国农业信息网为核心,集20多个专业网为一体的国家农业门户网站,访问量在全球农业网站中排名第二(仅次于美国)。2004年底,各省级农业部门、80%左右的地级和40%的县级农业部门都建立了局域网和农业信息服务网站。全国乡镇信息服务站中,有计算机并可以上网的约占80%。农业信息服务网络正快速向中介组织、龙头企业、批发市场、乡村以及经纪人、种养大户延伸。
3、信息采集与资源开发渠道日趋完善。
通过抽样调查、典型调查等方式,建立了基本覆盖农业、市场、资源等重要内容的信息采集系统36条,省级农业部门大都建立了定期农业农村经济形势会商会制度,信息资源整合开发工
作取得了较好的进展。特别是农业部在2002年6月,为适应农业发展新阶段和加入世贸组织的需要,在全国率先启动了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系统,对小麦、玉米、稻谷、大豆、棉花、糖料、油料等主要农产品的生产、进出口、价格、供求形势及世界农产品市场态势跟踪监测分析,每月发布监测预警报告,在调控农产品市场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4、信息发布覆盖面逐步扩大。
农业部建立了以“信息发布日历”为主要形式的信息发布工作制度,形成了部属中国农业信息网、农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农业节目、农村杂志社和中央农业广播学校等媒体为主,各相关媒体参与的信息发布窗口;各地农业部门也都与有关媒体联合,开辟信息发布渠道,努力扩大信息服务范围。
5、电子政务凸显成效。在信息工作的推进过程中,伴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遍推广应用,农业部门的调控引导、监管服务等政务工作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农业部行政审批综合办公信息系统为申报单位提供了“一站式”服务;一些地方农业部门通过网络系统,实现了监管事项的办事程序、过程和结果的三公开。电子政务工作的开展,使农业部门行政效率得到了明显提高。
三、加快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建议
根据我国农业信息化的现状和所取的得成果,笔者对加快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提出了以下建议:
1、重视和加强政府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
农业信息化是一个涉及多部门、多学科的综合性系统工程,政府必须重视此项工作,并充分发挥其组织领导的作用,从国家立法、资金投入、政策扶持和管理协调等方面来促进农业信息的发展。首先,制定中国农业信息化发展战略,提出农业信息化的中长期规划,并选定部分目标,重点突破,借鉴日本的经验,抓好信息市场的法制、法规建设,制定一系列制度性规则和运行性规则,约束市场各方面的行为,促进市场的有序发展,并注重依法保证信息质量的真实性、有效性及知识产权等,维护农业信息化主体的权益。其次,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政府投入主要用于农业信息系统的多项硬件建设,重点支持农业科技信息数据库和多种信息产品的研制开发、协作和服务,加强全国农业信息科学的学科建设,加强农业科研机构的建设等。同时注重多渠道增加农业信息化的投入,建立多元化投资体系。制定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团体、个人、外商投资农业信息化的建设。由各级政府组织协调涉农相关部门和企业制定信息设备投入、信息资源开发等规则,建立健全农业信息管理服务系统和服务机构,开发利用农业资源,减少重复和浪费,实现农业信息的共享。
2、加快农业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首先,加快农业信息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我国信息网络起步晚,但发展较快,农业部“中国农业信息网”已有1000 多个地、县入网。中国农科院建立的“中国农业科技信息网”也已经初具规模。然而我国的基础网络设施还存在着参差不齐、设备低下、宽带不足、网速慢的弊端,因此,必须采用先进的信息网络技术,建立集多个农业信息网络于一身的高速、宽带的全国性农业信息广域网络,由于这部分工作投资大、技术难度高,可采取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拨预算,专业公司招标承建的方式,较快地推进基干网络的建设。市级以上的农业部门可以有选择地组建有自己地域特色的农业信息网,如农业气象信息网、农业地理信息网等。并加强国际合作,充分吸收与利用发达国家的先进信息技术成果,积极参与全球农业信息共享,使每一个农户都对国内
市场乃至世界市场行情有充分的了解,从而,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调整自己的生产品种,减少资源的浪费,提高生产效率。其次,充实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一大批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但其数量和质量不足以形成农业信息产业。因此,在不断扩大现有数据库容量的同时,还要不断提高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的质量。并大力挖掘信息资源,把农业信息视野扩展到农业及相关的各个领域,以充实现有数据库的内容,逐步建立大型综合性数据库及专业特色数据库。与国际信息网络联网,为农民及时提供准确的国内外农产品生产、供给、需求、价格变动趋势的市场信息,减少农民进入市场的成本和风险,在农产品贸易中争取主动。再次,抓好农业科技信息网的建立。应借鉴日本的经验,充分重视信息技术在农业科技传递推广中的作用,农业科技资源大多掌握在各级政府主办的科技研究或普及机构的手中,而这些机构多靠政府预算维护,政府应使这些机构全部联网,并规定这些机构必须无偿地向农民提供各种技术信息,从水土保植或良种的推广作用,通过网络将技术服务送到农家。
3、增强全民的信息意识,充分发挥民间在提供市场信息方面的作用
信息技术在当今世界农业中已相当普及,农民靠信息引导进入市场,组织生产,政府靠信息进行宏观调控,制定农业政策,信息技术的发展已成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要条件。但目前,我国广大农民、基层科技人员和政府部门的有关领导信息意识仍较淡薄,使本来就稀缺的信息资源得不到利用,这对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极为不利,因此,要通过各种手段与媒体,宣传普及农业信息知识,提高全民的信息意识,和自觉利用信息、依靠信息的积极性,将稀缺的信息资源转化为现实的农业生产力。日本在市场信息提供方面,建立了一套民办为主,官方监督的体制,有效地解决了信息提供的准确性、及时性及全面性问题。我们应充分借鉴日本的经验,通过制定一系列法律,规定各地的批发市场有义务及时地将每天的各种农产品销售及进货数量、价格上网公布。由于市场信息发布工作做得越好,它的交易量就可能越大,而且与农户的切身利益有关,因此,由民间提供的信息一般具有真实性和及时性,对整个农业生产能产生良好的指导作用。
4、注重培养人才,促进农村计算机的普及与应用,确保农业信息进村入户
我国广大农村普遍缺资金、缺人才,个人拥有计算机的数量更是屈指可数,这就制约了农业信息网络作用的发挥,因此,需要因地制宜采取有效的解决方案,首先,为了促进计算机进入农户,有条件的地方,农户购买计算机,当地政府可以给予一定的补助,而且,计算机公司应该开发容易使用的操作系统,从而扩大计算机的使用范围。其次,加快农业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各农业院校应建立农业信息专业,开设农业信息技术与管理课程,或者举办农业信息技术培训班,培训各种水平的农业信息技术人才;有条件的普通中学,职业中学,农业技术学校也应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及农业信息检索课;可以利用短期培训班等形式对农业科技人员、农业技术员和文化程度较高的农民进行培训;要充分利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媒体优势,大力实施远程教育,以先进的信息科学知识和技术全面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再次,培训信息员。基层政府要培训乡镇、村信息部的信息员,每个乡镇应配备几名专职信息员,每个村都应根据需要配备一名专职或兼职的信息员,让他们学会先进的种、养等农业生产技术,除了教农民农业技术以外,还应承担计算机的教学工作,从而促进农村计算机的普及,带动农民增效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