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加快建设两型农业的思考
加快建设“两型农业”的思考
董成森
推进“两型农业”建设是推进“两型社会” 建设的必然要求,是缓解资源约束、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确保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业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我省应当紧紧围绕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这一战略重点,积极推进资源节约型农业和环境友好型农业建设,最大限度地节约农业生产要素,最大限度地减弱农业生产的外部性负效应,全面推动农业增效、农民持续增收,有力促进农业发展的转型升级。
实施结构调整,优化空间布局。要根据我省不同区域的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市场现状、产业基础和发展前景,本着市场导向、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地域相对集中和人地和谐等原则,按带状结构进行“两型农业”产业和空间布局规划,形成特色鲜明的产业功能带。扶持一批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休闲农业、城市农业及外向型农业的重点县和优势产业带,并在农业产业功能带内建设一批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
科学利用资源,提高集约化水平。资源节约型农业是以节地、节水为中心的集约化农业。要坚持农业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原则,大力推广节约型的耕作、施肥、施药、灌溉等技术,促进农业走上低耗高效的道路。一是坚决执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二是提高农业投入品利用效率,实施“药肥减量增效工程”。三是积极发展节水农业,推进农业科学集水、蓄水和用水。四是切实抓好农业装备节能工作。五是大规模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集成推广良种良法,做大做强种子产业,通过提高单产水平来克服耕地资源限制。六是发展多熟制种植,提倡立体多层农业。
注重环境保护,实现绿色发展。要高度重视和努力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加快实现农业生产无害化和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一是要加强对农村水源、土地、森林等自然资源的保护,加大水土流失治理的力度。二是要引导农民合理使用农药、化肥等农用化学物质,控制我省农药使用量近10年来不断增加的趋势。三是加强对农村中小企业特别是小高炉、小煤矿、小化工等的治理力度,减轻其对农业用地和农业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四是大力开展废弃物资源利用循环模式创新和示范。五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推进科技创新,搞好循环利用。加快推进“两型农业”建设,必须强化科技创新对“两型农业”建设的技术支撑,既要做好技术层次的创新工作,又要做好技术的推广与应用转化。目前,要加快减量化、友好型农业技术的攻关,重点开发作物秸秆和畜禽粪便多途径循环利用技术。要加强废弃物就地利用、增值化产品、减量化和无害化生产技术的研发。
创新制度体系,构建保障机制。“两型农业”建设必须纳入到规范化、制度化管理轨道,并依靠制度规范来确保“两型农业”的顺利推进。要严格规范和实施农业清洁生产标准;建立生态补偿制度,实施生态效益补偿;加强和完善种养业投入品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两型农业”建设目标责任制、奖惩制度、农业资源、农村生态环境定期调查和监测制度;建立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评价制度;建立省农产品品牌战略管理制度。
(作者系省委农村工作部、省政府农村工作办公室县域经济与农村开发处处长)
第二篇: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范文)
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张梅
(中共通州市委党校江苏 通州226300)
[内容提要]现阶段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亟待加强,唯有如此,才能逐步消除农村与主流社会的差距,才能使农民也能享受到信息化带来的各种便利。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增强全民的信息意识;加强政府部门宏观调控;建立农业信息化人才培养机制;重视农业信息资源深度开发利用;健全农业信息化规划、协调机制;走因地制宜、低成本之路。相信,通过以上努力,农业信息化建设一定会取得满意的成果。
[关键词]农业;农业信息化;思考
互联网从出现到现在亦有几十年的历史了,它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世界。从1994年中国用户接入互联网,到现在也有十几年的时间。这十几年,互联网在中国获得了奇迹般的发展,为中国社会创造了很多网络神话。然而农业,这个在中国有几千年历史的产业,由于基础设施不健全等原因还没有得到规模发展,农民也没有享受到现代化和信息化带给农业的便利。俗话说“信息通,百事通”,穷人不是穷在土地和资源上面,而是穷在信息闭塞和教育程度低下造成的劳动力素质的落后。因此,要消除农村与主流社会的差距必须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
一、增强全民的信息意识
信息技术在当今世界农业中已相当普及,农民靠信息引导进入市场,组织生产;政府靠信息进行宏观调控,制定农业政策,信息技术的发展已成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要条件。但目前,我国广大农民、基层科技人员和政府部门的有关领导信息意识仍较淡薄。使本来就稀缺的信息资源得不到利用,这对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极为不利。因此,要通过各种手段,宣传普及农业信息知识,提高全民的信息意识和自觉利用信息、依靠信息的积极性,将稀缺的信息资源转化为现实的农业生产力。增强农民信息意识的关键,首先必须让农民认识到网络与他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可以通过一些成功运用网络的例子进行说明,例如:南方很多种植花卉的农民通过互联网销售花卉,足不出户就能收到大订单。其次,促使农民由被动接受信息到主动收集信息。有关部门应该主动送信息上门,农民通过掌握信息增产增收后就会自觉的收集信息。再次,信息收集方式由原始向现代化转变。原始收集就是互相打听,四处奔走。现代化收集就是利用报纸、广播和互联网等现代设施收集。
二、加强政府部门宏观调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失灵的领域一般是政府发挥作用或履行职责的领域。农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投资额较大、建设周期长、受益面广的工程。其提供的信息都具有公共物品或准公共物品的性质。这就决定了政府必须要积极参与农业信息化建设,并充分发挥支持和引导作用。
1、加大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健全农业信息基础设施
农业信息体系建设作为一项公益性、基础性事业,它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各级政府应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高度出发,深刻认识农业信息化的重要性,切实加大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力度。据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负责人测算,2006—2010年共需中央安排农业信息基本建设投资30亿元,为保证体系有效运转,平均每年需要投入1.8亿元。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2008年的国家财政收入超过6万亿元,具备了大幅度增加农业信息化建设投资的条件,各级
政府特别是县级以上政府应承担起农业信息化建设投资主渠道的职责,着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的信息化和农业信息资源设施建设。农业基础设施的信息化,包括农田灌溉设施、农业耕作与收获机械、农产品加工与贮藏设施、畜禽工厂化饲养设施、卫星遥感通讯设施、全球定位系统设施等。农业信息资源设施建设,包括基础信息资源的开发和信息传输网络等,其中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是信息化的核心内容。要大力加强农村信息通信基础设施的建设,如铺设光缆等,以建立发达的通信网络。为了进一步提高农村的社会信息化程度,要大力普及因特网;向农村提供农业科研机构的研究开发成果等有用信息;促进电子商务的发展;向消费者提供充分的农产品信息;提高农村地区的通信便利程度;提高农业资源的管理水平等。
2、加快重点数据库建设,进一步加强信息发布工作
数据库建设是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内容。要加大对各级农业部门现有数据库资源扩充完善的力度。建立涉及政策法规、农村经济、宏观经济、农产品价格、世界农产品、农产品进出口、新优农牧品种等数据库,并及时更新数据库,同时进一步加快重点数据库的建设。建立的数据库要联网运行、资源共享,最大限度地发挥数据库的资源效益。按照“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的要求,做好信息发布工作。要建立健全信息发布制度,使信息发布工作尽快制度化、规范化。要根据本地区实际,研究制定信息发布制度,开辟发布窗口,拓宽信息发布渠道,加快信息化进程。通过应用电子政务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增加国家引导性投入,打造信息化支撑平台,构建与时俱进的农业信息体系。结合“金农”工程、“三电合一”工程和农村信息化示范工程实施,进一步加大农业信息发布工作力度,更好地服务亿万农民。
三、建立农业信息化人才培养机制
农业信息化建设关键在人,而农业信息化人才培养乃重中之重。首先,充分利用大中专院校加强农业信息化专业人才培养。以集中培训、以会代训等形式加强对现有农业信息化从业人员的培训,制定实施“农村教师、农村干部、中小学生和农民工”信息技能培训计划,并在现有专业人员中培养和选拔学术带头人,吸引国外农业信息科技人才,充实农业信息化人才队伍。其次,要切实加强农村信息员队伍建设,由于我国一些农业信息开发经营人员缺少相关的专业知识,导致农业信息产品的质量不高,服务水平低而收费高,严重挫伤了农民利用信息资源的积极性,制约了农业信息化的健康发展。要抓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机遇,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农村信息员的整体素质。要重点加强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中介组织的信息服务人员和农业生产经营大户、农村经纪人的培训,通过培训要达到会收集、会分析、会传播信息的“三会”要求。要注重提高农业信息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工作技能,努力建设一支责任心强、素质高、知识结构合理的工作队伍。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结合农技推广体系、事业单位改革,加强信息管理和服务的职能机构建设,为农业信息化提供组织保障。
四、重视农业信息资源深度开发利用
政府、科研机构和商业性农业信息服务机构,为农业生产、农产品流通、管理决策等环节提供的信息化服务,都是建立在全面、可靠、及时的信息内容基础之上的。为此,政府及相关机构在加强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应采取有效措施。一是加强对关键技术的研究。大力推进信息自动采集与发布技术、农业信息分类与检索技术、智能多媒体技术、网络数据库技术等关键技术的开发研究,充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农业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利用,尽快提高我国农业信
息网站以及农业信息资源的建设水平。目前国内的中文搜索引擎站点多数属于综合型,专业性搜索引擎寥寥无几,农业专业搜索引擎更是空白,急需加紧开发。二是加强政府对农业信息的搜集。可以在全国的大中农场、综合交易市场派出农业信息调查人员,从事各类专业信息调查活动,多角度搜集基础农业信息。三是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农业。利用航空、航天手段对地面的情况进行遥感监测。将卫星观测的光谱信息进行数字转换,通过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大范围、全天候、实时采集地面信息。将从卫星上获取的数据与各年份农业的历史数据比较,经过长期的基础数据积累,建立更为精确的农业信息统计与预测系统,用于土地利用状况监测、作物测产、土壤调查和气象预报等。四是利用信息资源进行预测。利用农业基础信息资源,结合与农业相关的各种经济与社会因素,建立农业商品、农业经济动态、土地使用、渔业生产等各种用于农业决策服务的数学模型,为农业发展提供更为可靠的预测服务。五是利用信息资源为农业决策服务。利用丰富、全面、准确和长期积累的数据,可以定期通过各种公众媒体发布对农业各种产品的产量动态、市场动态的预测报告。当市场上出现一些与农业生产关系密切、会受到从业者广泛关注的突发因素时,信息服务机构及时利用丰富的资料数据积累,对关键问题作出专题分析报告。
五、健全农业信息化规划、协调机制
农业信息化要能真正实现离不开合理的规划和有效的协调机制,否则将流于形式成为一句空话。首先,应提高对农业信化建设的认识,将其纳入长期发展规划,加大资金和人力投入。要设立农业信息化领导部门,统筹规划、协调指导,研究和制定具有较强统筹性、前瞻性、渗透性的农业信息化建设中长期总体规划以及阶段目标。加快制定信息采集、处理标准和信息服务规范,构建农业信息化标准体系。其次,强化信息化建设协调机制,因地制宜地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工作,制定公共标准、搭建公共平台,确保业务衔接,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再次,加强农业信息化发展政策和法律建设。制定信息机构管理、信息资金投入、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人才培养教育与合作等方面的政策。加强信息产权、信息安全和信息市场等方面法律建设,从根本上解决农业信息化在人、财、物等基本条件和管理机制上存在的问题,切实保障农业信息化参与各方的权益,减少信息活动的侵权、犯罪行为和各种纠纷,为农业信息化建设和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六、农业信息化要因地制宜、走低成本之路
我国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口没有解决温饱问题,因此农业信息化必须走低成本之路,不能照搬国外经验走发达国家大投入、高成本建设信息网络的道路。我国农村要达到国外农村网络水平,至少还需要10-15年时间,贫困地区恐怕会更长,所以,简易实用、贴近我国农村实际是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必须结合农民的实际需求,以最低的成本和农民愿意接受的方式传播农业信息。在现实情况下,农业信息化完全依靠信息网络铺设延伸到村、到户是不现实的。可以用一些成熟的途径,如:广播、电视、农技电话、科技明白纸以及各种培训班等,为农民传播农业信息知识。比如在电视台开办农业信息专栏、与农技电话相结合发布信息、利用互联网络为农民提供服务、与城市退役的寻呼机网相结合发布信息、与科技进村服务站相结合发布信息、与报刊相结合发布信息、与乡村大集相结合发布信息、自办刊物与简报发布信息、与中介组织相结合发布信息、与乡村板报和小喇叭广播相结合发布信息等。这些方式容易被农民接受,是农民获取信息的有效方式。不管是发达地区还是贫困落后地区,农业信息化的关键问题不在于花钱购买
高级设备,而在于有没有信息化意识和具体措施,是否根据本地农村实际,使用切实可行的多种手段整合信息资源,让更多农民及时获得所需信息。只有最大限度地汇集整合各层次信息资源,采用农民愿意接受的方式,多手段、多层次传递给农民,才能有效地推进农业信息化。
总之,农业信息化是一个涉及多部门、多学科的综合性系统工程,其发展的最终目标是要建立一个集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光电技术、遥感技术等多项信息技术于一体的信息化系统。随着信息技术开发和应用不断加强,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会不断完善,从而全面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全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智能工具,真正实现农业生产、农产品营销、农产品消费的科学化、智能化。
参考文献:
[1] 赵元凤.发达国家农业信息化的特点[J].中国农村经济,2002,(7)
[2] 乌东峰.中国“三农”问题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导刊, 2003,(12)
[3] 王松海.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理论导刊,2007,(10)
[4] 刘小平.农业信息化与农村经济建设[J].农村经济与科学,2005,(1)
[5] 周雪飞.发展现代农业的信息化之路[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07,(1)
第三篇:两型农业与两型社会建设研究
两型农业与两型社会建设研究_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
发布时间:2011-7-26信息来源:湖南社会学网 作者:刘战平
长株潭城市群农业是多功能性的现代农业,其独特的经济功能、生态功能和社会功能,有利地推进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也给长株潭城市群农业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指引了方向。笔者以长株潭城市群农业的定位和长株潭城市群农业促进“两型社会”机理的探讨,对发展长株潭城市群农业发展对策进行了思考。
一长株潭城市群农业发展的定位分析
长株潭城市群农业是农村与城市、农业与工业、服务业等非农产业融为一体,直接接受所依托的长株潭城市群的强大科技、经济和社会力量辐射的一种发达的多功能性现代农业。在“两型社会”建设背景下它的生产与经营方式上都将发生着深刻变化,其发展方向必须明确定位,才能使其迈向新的可持续发展阶段。为此,长株潭农业应该定位于“两型农业”——“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农业,分析如下:
(一)长株潭城市群农业是“资源节约型”农业。据统计,2009年底长株潭三市共有耕地62.33万公顷,人均只有479.7平方米(0.72亩),低于全省的563.8平方米/人(0.85亩/人)的平均水平,远小于全国平均水平989.28平方米/人。05-09年减少耕地14000公顷,平均每年减少耕地3500公顷,平均每年递减耕地5.5‰。同时,由省内大量农村人口转移压力和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城市化和工业化扩张占用土地的需求越来越大。今后人地矛盾十分突出,这就迫切要求提高农业的土地集约化程度。此外,湘江长株潭城市群区段可利用水量约69.88亿立方米,可供城市利用的水量约40亿立方米,综合2009年长株潭城市群人均综合用水量(588立方米/人.年),水资源可承载的城市人口为700万左右人口,而目前长株潭城市群总人口已达到500万左右,今后水资源日趋紧张,这要求长株潭城市群农业是节水农业。由此可见,长株潭城市群农业来说要求发展“资源节约型农业”。这要求长株潭城市群农业提高其土地的生产力水平,将朝提高土地生产率,节约用水,并且不断扩大其正外部性,向集约化、规模化、可持续性方向发展。
(二)长株潭城市群农业是“环境友好型农业”。长株潭城市群受历史上产业布局的影响,重化工业则主要分布在湘江上游的湘潭、株洲两市,导致上游对下游污染严重。株洲的清水塘地区布局了大量的冶炼、化工、农药等产业,株洲市单位面积二氧化硫排放量是全国平均的5.3倍,是全省平均的7倍。空气中二氧化硫排放量大,酸雨污染加重。2009年与2005年的数据相比,长沙的酸雨频率从48.7% 升高到98.0%,株洲从50.3%升高到83.8%,湘潭从62.3%下降到53.9%。由于株洲的清水塘工业区、湘潭的竹埠港工业区和湘潭钢铁公司等重点污染源排放大量的工业废水、废气,湘江水质受到粪大肠菌群、氨氮和镉、汞、砷等严重污染,严重危及了长株潭城市群饮用水源安全和耕地中重金属含量超标,特别是湘江株洲段两岸存在着较为严重的镉等重金属污染。这对长株潭城市群的农业来说提出要求发展“环境友好型农业”,其核心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农业,其作用是形成城市的生态屏障,既能保护敏感地带和脆弱地区的生态环境,又能美化城市景观,提高城市绿化率,为城市居民提供休憩度假地。这为实现“两型”社会建立生态型的城市群空间结构奠定了基础。
二长株潭城市群农业促进“两型社会”建设的机理分析
长株潭城市群在城市化过程中给农业带来深远影响,使得农业功能深化和拓展,表现出来其农业正走向形态、特征、功能多样化,加上独特的区域条件,其农业在节约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资源以及它的独特形态特征变化等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优势,有利地推动两型社会的建设。其机理分析如下:
(一)长株潭城市群农业促进“资源节约型社会”发展的机理分析。长株潭城市群农业采用现代化集约型的生产与经营方式,在与自然资源相融合中,促进了“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形成。1.从自然资源方面来说: 长株潭城市群农业在节地、节水、节能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1)长株潭城市群农业进行土地集约经营。由于城市群农业的区位特征,土地资源十分紧张,农业经济活动往往呈现土地集约性的特征。长株潭城市群农业如浏阳的花木、宁乡的农业旅游等项目占地少,利润率高,而水稻、油菜等传统占地较多单位经济价值低的项目逐渐萎缩。长株潭城市群农业的发展有利地促进土地资源的节约,从而推进土地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发展。(2)长株潭城市群农业充分利用水资源。长株潭城市群农业充分利用城市供水系统,采用先进管灌、喷灌、滴灌等高新技术节水来实现农业节水灌溉,探索节水灌溉模式,减少土壤水分的无效消耗,最大可能地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同时,实现栽培园艺化、设施现代化,充分利用温室,这些温室具有自动喷灌系统和小气候控制设备,能最大限度利用水资源,有利地促进水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3)长株潭城市群农业大力降低石化能耗。长株潭城市群农业积极推进农业副产品和农村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大力开发利用农村废弃物如沼气,减少使用石化能源,通过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实现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形成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能循环、高效率的农业生产体系,有利地促进节能型社会的建设。2.长株潭城市群农业从社会经济资源节约来说: 长株潭城市群农业是劳动生产率高、资本回报率高、科技转化率高的现代农业,使得同样的社会经济资源在农业中获得更高的回报,从而相对地促进社会经济资源的节约。(1)长株潭城市群农业发展劳动集约模式。长株潭城市群农业由于区域条件,长株潭城市群农业利用靠近区位优势,以先进设施为依托,在农业活动的各个环节领域广泛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如望城的棚膜栽培、无土栽培等,发展劳动的集约化方式,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现代农业形态,这种农业形态推进人力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发展。(2)长株潭城市群农业资本利润率高。长株潭城市群农业在都市辐射下,拥有区位、运输、信息、科技等方面天然的优势,采用多种经营方式,利用长株潭城市群提供的广阔市场,进行产业化经营,延伸产前、产后各个环节,拓展了农业生产的范围,取得资金的高回报率,从而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3)长株潭城市群农业是高科技农业。长株潭城市群农业采用农业生物遗传改良和创新的高新技术如袁隆平杂交水稻等,可以为农业生产提供新品种、新资源,能极大地改善制约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提高了科技转化率,大大提高了生产力水平。这样的生产模式减少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和利用,可以极大的节约自然资源。
长株潭城市群农业促进“两型社会”建设的机理分析图:
(二)长株潭城市群农业促进“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的机理分析。随着生产力水平的进步,长株潭城市群农业呈现出多种形态,其形态的变化对环境带来深刻的影响。1.长株潭城市群农业是生态农业。长株潭城市群化进程中必然带来了人口高度密集、工业集中、热岛效应加剧,人们渴望城市群与自然共存,绿色产业回归城市。在长株潭城市群交界地带和周边地区发展农业,不
仅为人们提供鲜美的农副产品,而且为都市人们带来新鲜的空气、洁净的水质和优美的自然风光,成为城市群的绿洲和“绿肺”。2.长株潭城市群农业是有机农业。长株潭城市群农业改变常规食物生产方式,不仅关注食物的生产效率与效益,而且关注其对资源、环境和消费者的影响,着力发展绿色食品,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特定方式生产,经过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无污染的、优质、营养食品。这既产生了一种新的农业形态,又对环境产生积极的影响。
3.长株潭城市群农业是可持续发展农业。长株潭城市群农业在技术上追求高新技术与传统技术相结合,避免工业化技术使农业走上“石油农业”之路,给产品和环境造成污染追求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性,追求生态、环保目标,为城市群发展提供了稳定的物质基础和发展潜力,城市也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力量和市场基础,两者互相促进可持续发展。
三建设长株潭城市群农业的对策
(一)以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为主线。大力推广循环生态型农业生产模式,以实现农业的生产性、生活性、生态性为基本目标,以高科技为主要手段,发展绿色食品,切实加快绿化建设,逐步建设生态绿地系统,构筑城乡绿色生态屏障,走集约化、规模化、可持续发展之路,以促进农村、农业和城市建设协调发展,以推进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的建设。
(二)产业集群战略和用工业理念发展战略两大重点战略推进农业。1.农业的产业集群战略。农业产业集群在推进农业产业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各级政府必须正确认识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本质特征,成为产业集群中的重要参与引导者,为其提供公共基础设施、公平市场机制等方面的外在条件,降低企业交易及创新成本。2.用工业理念发展农业的战略。用工业理念发展农业,就是在农业发展中导入和借鉴现代工业的先进理念,让千家万户的农业生产融入到社会化大生产之中,从而提高农业的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产业化水平和农村的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以加快城郊农业向农业的转变。
(三)创新农业投资体系、科技创新体系、农产品流通体系三大体系。1. 优化农业发展环境,形成多元化投入体系。按照“两型社会”发展的要求,鼓励国外资本、民营资本和工商资本以协作、参股、合作、独资等多种形式参与长株潭城市群农业建设,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机制。2.增加农业科技含量,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以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为中心,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快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推广应用。3.要加快农业市场化进程,培育和建设发达的农产品流通体系。要从培育市场主体和建设市场体系两方面入手,建立起既能充分发挥市场流通和调节作用,又有国家宏观计划间接调控的多层次的发达的都市农产品流通体系。
参考文献:
[1]陆远如:《论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机理与机制》,《求索》,2006年第1期,第73-74页。
[2]张学忙:《武汉市现代农业发展研究》,《华中农业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第77-91页。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09CJY055)、湖南省教育厅项目(08C474);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9YBB227)
作者:湖南商学院经济与贸易学院经济学系主任,管理学博士,湖南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人员
来源:《求索》2010年第12期
第四篇:关于加快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关于加快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将提高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技术含量及劳动生产率,为农业的长远发展提供动力。如何利用信息化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及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是现阶段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目标。农业信息化建设主要依靠政府和企业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发展乡村两级信息化服务组织和培育农村信息化技术人才。关键词:农业信息化;模式;目标
目前,我国许多农村地区还没有建立起利用农产品供求信息指导农民调整农业生产的信息系统。许多农产品生产出来后,由于信息不畅,产生滞销,造成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的巨大损失。针对这种情况,我国迫切需要建立完善的农村信息化系统,利用信息资源整合其他农业生产要素,以提高农业生产及流通领域的生产效率。
一、我国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模式
建设现代农业必须用信息技术来装备农业,用信息资源来支持和服务农业,以降低农产品生产与流通的交易成本,最终达到用农业信息化来带动农业现代化从而实现农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一)政府提供农业信息的模式
政府可通过其网站开辟专栏提供当地和全国乃至全球的农业信息;通过电视定期播放农业方面的科技节目;免费分发农业科技书刊及定期开办农业科技知识培训班,等等。这需要政府建立多层次和多渠道的信息资源提供系统。并且政府需要农业科技专家来培训大量专业信息采集和发布人员。在农业信息搜集方面,政府不仅要充分搜集本地的农业相关信息,而且还要搜集和整理全国乃至全球的农业基本信息。因此,政府农业信息的社会化应是我国农业信息化的主要方式。
(二)企业提供农业信息的模式
由信息企业提供的农业信息产品具有私人产品特性,这些信息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特点,通过市场交换才能更有效率,而这些农业信息提供企业通过信息的市场化获得利润就成为必然。这包括信息企业经销采编软件、农村财务软件及专家智能软件。另外,企业还通过制作网站来提供专门化的农业信息。同时,在农产品市场上,农产品初级生产和深加工环节都需要一大批农业信息化企业,这些企业运作的是垄断性商业信息,包括技术机密信息、市场客户信息、财务信息、劳资信息及生产、交易等各环节的信息,这些信息都为农业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起重要作用。
二、加快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建议
农业信息化建设要以信息化来提高设施装备水平,以信息化促进农业科技推广,以信息化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形成,以信息化健全农村市场体系,以信息化培养新型农民,使其达到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信息化的需要。
(一)农业信息化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政府要为农业信息化建设确定正确的发展方向,必须从我国农村和农业的现状出发,使其适应新阶段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适应以家庭联产承包制为主、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能解决小规模家庭经营与社会化大生产的矛盾。政府的主导作用体现在三方面:第一,整合农业信息资源,研究有效的信息资源利用及开发形式和实施战略,解决好农村信息服务滞后问题,全面推进农业信息化进程。第二,围绕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农民增收问题,遵循市场经济和农业信息化发展的规律,采取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投资政策,以农业信息需求为导向,以农业信息服务为目的,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以农业信息网络设施建设为基础,以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重点,逐步缩小城乡“数字鸿沟”,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第三,合理制定农业信息化发展规划,明确农业信息化发展方向,完善农业信息化建设配套体系,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承担农业信息化的主体角色。
(二)健全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多元化投入保障机制
农业信息化建设是高技术、高投入的社会公益性项目,在信息化发展初期,如果没有政府的资金支持,只靠服务所得很难维持。首先,可从国家对农业的基本建设投资、财政支农等资金中适当安排一定份额,设立专项资金,专门用于农业信息化建设。涉及农业信息化建设相关部门的发展基金,也要向农业信息化项目倾斜。其次,国家应鼓励和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农村信息化建设,健全多元投入机制、融资渠道。积极主动联合信息产业、通信管理等相关部门、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多渠道加大农业信息化建设投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社会资金投入为主体,高校、农业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协会和科研院所等单位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格局。再次,放宽信息产业的进入条件,加速信息部门的改革,降低农业信息网络的经营和使用成本。同时,各运营企业要大力开发适合农村需要、贴近农民生产和生活的新业务,不断满足农村不同层次对信息通信和网络的需要。最后,应借鉴国外信息化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制定一些优惠政策,鼓励和保障农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在金融政策上,银行对农业信息化建设项目实行优先贷款、贴息或低息贷款政策,建立农业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和创新风险基金。在税收政策上,对信息化建设项目所用进口物资的征税给予优惠;对自主开发、产业化条件成熟、市场广阔及技术领先、在国际市场有竞争力的产品采取减让或返还税收政策。在产业政策上,对科研成果产业化的项目,给予政策支持。在技术政策上,把农业信息技术领域的重大研究和技术攻关项目纳入国家高新技术发展规划中,并给予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金的政策扶持。
(三)实施农业信息化人才战略
要强化农业信息化培训,农业及有关部门应建立规范可行的培训制度,结合实际编写通俗易懂的信息化培训教材,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在农村培养信息化专业人才以适应农业信息化建设需要。采用脱产与在职相结合、长期与短期相结合、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结合的办法发展农业信息教育。不仅要加大对从事信息技术开发应用的高校、研究所的投入,建立一批信息技术开发基地,而且要重视农业信息工作人员的岗前培训和再教育。完善农业信息化人才管理机制:一方面,加大对现行体制的改革力度,建立人才流动机制、竞争机制、利益分享机制、风险吸纳和分担机制,促进人才的合理使用与流动。另一方面,通过住房、薪酬、职务等条件吸引一批能力强、素质高的优秀信息科技人才从事信息工作,打造一支高水平的信息专家队伍,使其更好地为“三农”服务。
(四)信息技术的研发和利用应遵循自主创新与比较借鉴的原则
要加快农业信息技术的研发与利用。重点解决农业的精准施肥、节水灌溉、良种推荐、病虫害防治、栽培管理及各种适时的单项实用农业技术的普及。利用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数据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各种新技术与农业生态技术集成,把农民需要的政策、科技、市场等信息,通过各种途径送到涉农企业和广大农民手中,真正发挥信息资源的价值。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性改造,搞好农业基础技术、关键技术和高新技术的研发利用。围绕增强农业科技的创新能力、储备能力和转化能力来改革农业科技体制,引导和推动企业成为农业技术创新主体。将科技创新优势、产品技术优势、市场营销优势与经营管理优势及企业家的社会资源优势等有效整合,是我国农业信息技术产业化发展的理想模式。要扩大与国内外的技术交流与合作。通过扩大农业信息产业的对外开放,引进资金、技术,吸引高科技人才。同时,还应推进各省间的技术交流。通过与国内农业院校、科研机构加强农业信息化应用理论研究和制度化建设、法律法规建设等方面的合作交流,提高对农业信息化的认识,为政府宏观决策提供依据。在利用国内外先进技术的同时,也要结合各地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立足于各地农业的需要发展农业信息技术。
(五)完善农业信息服务业的多层次服务体系
农业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应把规划摆在首位,贯彻联合共建、专通结合的原则,协调各主管部门间的关系,对信息服务业实行统一管理。为保障我国农业信息产业健康、高效发展,国家有关部门应给予政策方面的支持:一是制定配套法规、行业标准和有关实施细则,以加强对农业信息市场和农业信息业的统一管理,为我国农业信息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二是各级政府应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扶持农业信息业的发展。如,在投资方面实行低息或贴息贷款,在税收方面实行减免税政策,并享受一系列高新技术产业和进出口方面的优惠待遇,等等。三是政府要加大对法律、法规、制度的执行力度,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地区规划应贯彻重点推进、协调发展的原则,发达地区应尽可能帮助欠发达地区发展农业信息服务业,大、中城市要给广大农村多提供信息服务援助。同时,发挥行业协会对信息服务业的带动作用,逐步形成符合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管理体制。建立完善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充分利用农业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健全和完善农产品市场预警、市场监管和农村科技信息服务等应用系统。鼓励、引导、扶持集体与个人兴办农业信息企业,提高信息化服务的社会化和市场化水平。同时,深化农业信息机构体制改革,逐步开放国有农业信息机构,改变过分依赖行政机关的现状,使之面向市场并逐步成为农业信息市场活动的主体,为农业经济发展服务。
(六)营造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良好环境
农业信息化建设涉及到国民经济的各领域和农业生产经营的各环节,日趋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环境更需要及时、准确的决策信息。因此,必须提高全社会的农业信息化意识,全民参与,形成互动,使整个农业信息化体系连动、畅通有效运行。目前,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受很多条件的制约,如思想观念滞后,对互联网和农技网等利用不够,缺少资金和复合型人才,信息推广服务不到位,法规不健全,等等。这些不利因素都不同程度地阻碍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因此,在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其软环境。提高农民信息化意识及利用信息的自觉性,将在很大程度上推进农业信息化的普及与实施效果,进而有利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政府部门应加大信息化建设宣传力度,切实推进农村信息化示范工程,培育并扩大农业信息需求群体,增强农民对农业信息的内在需求。政府应引导农业信息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中介组织、农业龙头企业、农村经纪人、种养大户等各方面力量,由他们向周边群众和农民传播农业信息,从而使整个农业信息化组织体系有效运行。这需要政府部门在以下方面发挥作用:第一,将农业信息化建设作为重要建设项目,加强农业信息化工作的领导,发挥扶植、规划和投资的作用,督促各级地方政府提供必要的帮助。第二,建立健全信息化的激励机制和人才流动机制,设立科技工作奖和基金,并依据科研项目重要性和技术难度来分配科研资金,吸引一批优秀信息科技人才从事信息工作,提高信息人员的待遇。第三,健全农业信息化保障体系。在信息法规建设方面,应在“保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维护各类主体的合法权益”的原则指导下,形成信息法律体系,以法制强化信息管理与安全。切实加强农业信息资源的安全和保密工作,维护农业生产者、管理者等农业信息化主体在农业信息网络体系建设中的权益。
第五篇:加快西安市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
加快西安市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
作者姓名:李宁 刘君 任晓姣 史册 单位:西安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中心
单位英文名称:Xi'an Center for inspection and monitoring quality and safet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通讯地址:西安市莲湖区西二环193号502室 电话:*** 邮编:710077 中文摘要:农业社会化服务是农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也是现代农业区别于传统农业的重要标志。本文通过对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进行分析,针对西安市农业社会化服务在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笔者的建议。关键词:农业社会化 生产力发展 重要标志 分析 建议 Thought on Speeding Up Construction for Socializd Service System of Agriculture Abstract: Agriculture socialization service is resulted from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growth and also serves as an important symbol to differentiate mordern agriculture from traditional agriculture.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status and problems of agriculture socialization service and also gives proposals to solve problems occurred during 作者简介:李宁(1985-),男,陕西咸阳人,技术员,研究方向: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经济。
practice of the system in Xi'an.Key words: agriculture socialization; productivity growth; important symbol; analysis, proposals近年来,党和国家始终将经济建设作为各项工作的重点,而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要确保我国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业产业的不断进步,所以建设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成为我国当今农业的重点项目,也是社会主义集体组织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是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繁荣的必由之路,是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力保障。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概念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质上是在现代市场经济发展下,由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农民经纪人、龙头企业等公共服务机构在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和产后组成的综合配套服务的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所取得的成绩
随着近几年一些强农惠农政策的出台,农业产业化经营成为农村体制改革中的重大创新。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农业产业化经营稳步发展,竞争力显著增强,先进科技成果建设现代农业得到了有效应用,政府扶持、龙头带动、农民参与、中介组织服务的新机制有力推进,形成了规模扩大、领域延伸的新格局,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取得了显著成效。
2.1 初步实现了小生产与大市场对接
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业生产是一个包含众多生产环节的复杂过程,并且市场经济中的农业生产需要现代农业技术和可靠的农业信息做保证。然而,从目前国内农业的发展来看,单个农户的生产经营仍然占市场的主导力量,所以相关农业部门已经在各县、乡、村积极组建和完善相对应的农产品协会、供销社等组织,统一生产、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统一指导和统一协调,在农业生产的每个环节来充分保障农民的自身利益。
2.2 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多方位为农民提供服务 21世纪是信息时代,同时信息也是关系着农民在市场化的格局中能否掌握主动权的关键因素。目前,西安市农业委员会已经在条件成熟的乡村成立了农业信息网络中心、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农业培训中心等部门,并且加强各机构、各组织之间的协调,切实做好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
在西安市现代化农业生产经营中,农业信息网络中心充分得用网络信息平台、广播电台、农技110电话服务等积极为农民提供技术、产品、就业等信息服务,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引导他们及时把握市场脉搏,提高他们的市场应变能力,同时还为农民及时地传达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特别是涉农政策,提高他们的政策把握能力;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要负责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及应用,做好农业宣传,实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及时做好当地的天气预报工作,保证农民增效增收;农业培训中心主要负责对农民进行技能的培训,按照农民的建议和需求有针对性的开展培训,突出重点,丰富内容,提高培训的效果,做到学为所用,学以致用,保证农民顺应新时代发展的需要。
2.3 在实践中形成了以“大型企业+协会+农户”的模式 采取这种形式以企业为“龙头”,由企业负责购销,协会负责技术,农户负责生产,企业与协会、农户有比较稳定的买卖合同关系,同时降低了成本,也有不少的企业逐渐开始将业务扩展到加工、贮藏、包装等配套项目,从而达到了三方共同获利的目的。
4、利用科技示范园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
从2002年以来,西安市十大涉农区县都在土地治理项目建设3000至5000亩精品示范园,例如周至县到目前为目有机猕猴桃种植面积达到15万亩,成为全国最大的猕猴桃生产基地,远销日本、东南亚、西欧等国家。未央区、雁塔区大力发展观光、旅游农业,建成了万亩桃园和生态示范园。阎良区在新兴、关山两个项目区大搞种植业结构调整,建成万亩甜瓜基地和无公害蔬菜基地,成为闻名全国的“甜瓜之乡”和全市最大的蔬菜基地。
5、利用农村经纪人搞活了农产品流通
在农业生产的一整套环节上,销售问题一直是农民的最
大困扰,农村经纪人对帮助农民及时将农产品推向市场,为农民提供生产和技术信息,解决农民的盲目种养起到了重要作用。例如西安阎良区现有农产品经纪人677人,占全市31%,全市十大杰出农产品经纪人中阎良就占3名。阎良近几年瓜菜果奶发展的如此快速,这些经纪人起了很大作用。2010 年上半年,全区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 4959 元,同比增涨 16.5%。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几点建议 3.1 进一步加强农业社会化专业服务项目
现阶段的农民对农村社会化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就一些地区的农业生产服务只局限于统一提供良种和栽培技术、统一灌溉等少数项目,内容单一,远远不能满足农民在整个生产环节上对服务的多种需求,同时由于农民的法制观念与自我防范意识普遍较低,应进一步健全在经济鉴证类、技术类、信息类、经纪类、担保类、人才和劳务等方面服务的组织,从而保证农民的合法权益。此外,要鼓励组织体系健全、服务功能齐备、经营效益突出的服务组织为农民开展更多更广的服务, 充分发挥各级各类服务组织的整体效应。
3.2 培养和吸收优秀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人才
西安市要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建设好四大板块,十条产业带、五条龙型产业链,完成201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万元大关,提前五年翻一番,率先将农村建成可持续发展 的战略支撑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宜居区、西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样板区和全省城乡协调发展的先导区的奋斗目标,就必须依靠一支建设一支具有专业知识、留得住、用得上、素质高、技能强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作为科学致富的导航员,将技术、信息、服务带进村,带进户,带进田间,发挥社会化服务体系中人才在农业第一线作用。
3.3 积极完善农业信息网络站点
村级服务是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基础层次,是把乡以上服务落实到千家万户的桥梁。近几年农村信息不断在改善,在一些重点村也成立了农业信息网络站点,但是相对于农民的信息需求还是远远不够,这就要求农业信息网络站点加强对农村信息网络的及时发布更新,充分利用网络进行各种培训,对于农民所提出的问题能够及时准确的在线做出回答,保证每户都可以及时得到最新信息。同时,发挥各专业协会和合作社的作用,强化其组织服务功能,“初步建立以政府职能部门服务为主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骨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主体、镇村集体合作组织服务为补充的新型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农业产业化发展和现代农业建设提供高效、优质服务。”
3.4 确保农业社会化服务资金投入
农业社会化服务是由公益性服务项目、半公益性服务项目和私人产品服务组成,而其中又有不少是亏损服务,因此,如果缺少相应的经费来源,是难以维持的。因此,为保证整个服务体系能够正常运转,一方面各级政府应该加强对应服务领域、项目的资金支持,同时应立法制定落实各类完善的惠农政策。另一方面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加强农村信贷体系,在利息上给予优惠照顾,为农民开展农业生产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
3.5 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农业保险的发展
促进现代农业的稳步发展,必须建立在农业保险不断完善的基础之上。当前,由于农业行业本身所具有的基础地位以及高风险性,决定了农业保险需要以政府主导或者专项补贴的形式推进,积极探索创新农业保险业务机制和扶持模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保证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
3.6 建立健全各种新型农业服务模式
在现在农业生产模式中,“公司+农户”是比较普遍的一种模式,还有包括“公司+协会+农户”、“协会+政府部门”、“能人+农户”等多种,这些模式的共同目的都是为了农民增收而服务,当然由于各地区实际情况存在差异,部分服务模式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要加速西安都市化现代农业的发展,就必须进行农业产业经营的组织创新工作,以农产品供应链理念和模式来构建新型的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在时间上重新规划农产品和相关企业的供应流程;在空间上重新规
划农产品生产、加工和营销的分布;在经营上对技术、服务、生产、加工、销售等资源统一集成一个整体,重点扶持发展具有一定规模的“公司+基地”、“公司+农户”和“市场+企业+农户”的龙头企业,使其形成比较完整的农业产品产业链条。
总之, 社会化服务体系是社会化协作下,农业产业发展的必然结果, 现代农业的高速发展离不开高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目前应根据需要和本身的能力,坚持一体化服务方向,不断扩展农业服务项目,把商业、科技、加工、金融等和农业结合起来,将农业生产本身同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联成一体,共同经营和发展,为农户提供综合、系统、优质的服务。参考文献:
1、陈维波.加快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初步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07(11):182-184
2、程富强.张龙.关于完善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思考.【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05(2):16-19
3、西安市都市农业资料汇编,西安市农业委员会,2006.10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