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加快基层公安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的思考专题
加快基层公安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的思考
旺苍县公安局 何万祥
信息化是人类社会发展、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当今社会已步入信息化时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由传统方式向信息化演变已成必然趋势。同时,信息化也成为创建创新型国家、构建和谐社会的“催生剂”和“加速器”。公安机关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促进者、维护者和保障者,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公安信息化是提升公安机关核心战斗力的重要支柱,深入推进公安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是适应形势发展变化、破解工作难题、推进改革创新、提高公安机关能力和水平的有效载体。
一、我县公安信息化建设进展情况
我县公安系统自实施“金盾工程”特别是开展“三基”工程建设和“三项建设”以来,信息化建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基本实现了“信息化基础设施日臻完备,信息应用种类比较齐全”目标,初步形成了“纵向贯通、横向集成、互联互通”的整体公安信息化应用格局。先后完成了“三台合一”的110指挥系统、“四级”公安网络系统、三四级视频会议系统等建设任务,全局民警人均配备1.5台计算机,把计算机网络建到了民警的办公桌上,基本实现了网络化办公。与此同时,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侦查破案取得了明显成效,信息化应用威力日渐显现。“三项建设”开展以来,全局利用信息化手段侦破的案件占已破案件的26%。其中,2007年通过指纹比对破获了一起跨省系列盗窃保险柜案,2008年通过进入外地旅店业信息系统破获了李宽宽利用“刮刮卡”特大诈骗案,2009年通过串并案破获了旺苍系列调包诈骗案,利用天网工程、通讯记录破获一起影响较大的雇凶故意伤害他人案。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应用技能亟待提高。受传统警务思维、工作模式的影响,目前部分民警对科技强警认识还不够,把公安信息化与简单的计算机操作等同起来,应用科技手段的能力还很低,离公安信息化建设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2、基础设施存在薄弱环节。一是硬件设施上还存在缺陷和不足,主要表现在基层网络带宽太窄、网速低,报警与监控系统建设滞后,覆盖基层一线、触角涉及社会前沿的网络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二是信息应用系统和建设不完善,近300种公安业务工作中,目前很多业务仍采用传统的手工方式进行操作和管理,信息共享和综合利用程度不高,不能为全面开展情报信息分析研判等应用服务。三是数据使用差,各信息系统数据不统一,数据结构不一致,重复采集、重复劳动的现象较为严重。
3、专业技术人才不足。信息化建设需要一批熟练掌握信息技术的专业技术人才和具有立体知识、综合素质强、经验丰富的信息情报研判人才。但从目前情况看,我局科技人才尤其是情报信息研判人才较为缺乏,就连精通计算机操作应用的人都很少。
4、应用实战水平不高。目前,我局信息化应用还存在着实战意识不足、信息化和公安工作结合不紧密的现象,没有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为公安实战服务;全警信息化应用的局面还没有形成,特别是基层信息化应用存在较大的缺陷,没有很好地服务于维稳、管控、防范工作。
三、推动公安信息化科学发展的对策
当前,我国正处在人民内部矛盾凸显、刑事犯罪高发、对敌斗争复杂的时期,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流、物流、信息量急剧增加,犯罪活动国际化、团伙化、智能化、流窜化趋势日益突出,当今社会已经处于“风险社会”,公安机关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巨大挑战。“‘风险社会’的警察与犯罪的较量,更多地体现在对现代科技手段和情报的掌握与应用上”(著名犯罪学家艾黎克森)。所以说,公安信息化将是当前和今后警务活动的主要手段。为此,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推进公安信息化建设和应用,不断提高驾驭复杂局势、维护政治社会稳定、打击违法犯罪、促进经济发展、服务保障民生的能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强保障。
1、充分认识公安信息化建设的重大意义。公安信息化是继第四次警务革命(社区警务)后又一场深刻的警务革命,对现行的警务运行模式、公安执法、队伍管理、机制建设、工作效率等将产生深刻的变革和深远的影响。其核心和根本目标就是提升公安队伍的核心战斗力,是适应形势发展、应对“风险社会”的有力武器和制胜法宝。一是在现有的警力情况下,可以实现警力增长,是警力“无增长改善”的重要途径;二是改变手工作业、人海战术、运动战役等传统方式,有力提高预警管控、精确打击、快速处置能力,推动警务实战由粗放型向集约型、智能化转变;三是增强指挥控制和协调作战能力,实现现代管理理念下的扁平化管理、点对点指挥;四是使队伍管理、执法监督、绩效考核、警务保障等迈向科学化、规范化、机制化轨道;五是依托公安信息网络和信息资源,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良好服务。
2、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公安信息化水平。积极争取党委、政府支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把信息化建设列为公安系统各部门的“一号工程”,坚持“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建设”原则,统筹考虑经济社会发展、信息化建设状况、公安工作的现实需要和今后发展要求,从而制定出科学、合理、可行的建设思路和实施办法。一是深入推进“110”指挥系统扩容增能建设,使其成为集中接警、分类处警、警情研判、统一指挥、联合行动、快速反应的信息指挥中心;二是深入推进公安网络平台建设,加快建设公安门户网站,搭建与人民群众联系沟通的平台;三是深入推进电子防范监控系统建设,在城区和公铁路沿线主要乡镇大力实施“天网”工程,扩展电子监控社会覆盖面,对一批单位、企业、小区、商业店铺的分散监控系统全部联网监控管理,充分整合社会电子监控信息资源;四是深入推进网络侦查监管系统建设,建成电子数据勘查取证系统,网络临侦系统,有害信息及舆情监控系统,不断强化互联网监控管理;五是深入推进道路交通监管、消防监管、民爆危化物品监管系统建设,不断提高安全信息化监管的水平。
3、加强教育培训,提高民警信息化技能。一是组建专兼职信息人员队伍。信息研判是实施“信息主导警务、精确指导打击”的关键环节,没有高水平、高质量的信息研判,那些大量的海量信息就无法提炼成为可供警务决策有价值的情报信息。因此,建议组建专兼职的信息研判队伍,从组织机构上予以保障。二是加强信息化培训教育。喊响“不会计算机操作的领导将失去指挥权,不会计算机操作的民警将失去工作岗位”的口号,通过培训,让广大民警学会信息采集、录入、网上比对等技术,掌握利用公安信息系统资源、办公自动化系统、岗位业务流程等信息技术,探索并建立民警信息化技能培训机制。同时,加强专兼职的信息研判人员的培训,通过具体工作提高信息研判能力。三是开展模拟实战演练。根据实际情况,切实开展网上摸排、网上串并、网上查证、网上缉捕、网上监控、网上追逃等实战演练,通过实战提高广大民警的信息化实战能力。
4、完善基础资料,加快信息化实践应用。应用是公安信息化的核心,效益是公安信息化的生命力,信息化建设的最终目的就是更好地服务公安工作。一要尽快完善数据资料。各部门和警种要强化信息采集意识,发挥自身优势,整合公安各部门、各警种信息资源,整合政法、政府部门以及金融、保险、电信等单位的信息资源,全方位、多角度做好基础信息采集录入,尽快完善公安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数据资料,为全面开展情报信息分析研判等高端应用服务。二要建立信息化建设长效机制。制定信息采集奖惩机制,将基础信息录入纳入年度目标考核和绩效考核,用制度和奖惩来加强基础信息的录入和采集,保证各种基础信息采录鲜活、准确、实用,努力实现信息采集制度化、标准化、程序化。同时,立足实战寻找信息、发现信息、采集信息、分析信息、提炼信息,积极为防范、控制、打击犯罪,维护社会稳定等提供决策参考。三要充分利用公安信息网络资源。积极开展网上摸排、网上查证、网上预警、网上监管、网上控赃、网上控舆、网上串并、网上缉捕、网上追逃、网上服务等网络实战,切实提高警情研判、巡逻管控、服务社会、防范控制、精确打击、破案攻坚等能力。加强信息化条件下战术、战法研究,不断探索和总结信息实战成功经验,不断提高“信息导侦”的层次和能力,切实提高为侦查破案和预防、控制、打击违法犯罪服务的水平,全面实现“为民服务快捷,对敌打击精确”的目标。
第二篇:基层公安信息化建设
基层公安信息化建设
信息主导警务,是现代警务的一个突出特点。把信息化建设与应用作为加强“三基”工程建设特别是加强公安基础工作的重要载体,既是在社会信息化条件下做好公安基础工作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区别于传统公安基层基础工作的一个鲜明特色。派出所是公安机关最基层的业务单位,担负各业务部门的信息采集工作,它的信息化建设在基层基础建设中占有主导地位,是推动公安基础工作向前发展的依托和保障。
基层民警对信息技术的掌握情况。根据当前公安基础工作的要求,基层民警已基本达到会打字、会上网、会收发电子邮件,能在公安网上进行信息录入、查询等工作。而且目前的派出所已基本全部接通了公安网,有的派出所还建立了所内局域网;民警微机配置率正逐年提高,有的所队甚至达到100%。很多民警认为,现在所有日常工作,包括追逃、查人、破抢包案件等都离不开网络的支持,做到上班必开机、工作必上网,已经越来越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其次是应用水平较高。民警在工作中采集的各类信息,如案件及违法人员信息,通过计算机网络及时录入警务综合应用系统,使采集的各类信息及时转化为网上信息数据,发挥信息查询及共享的作用。特别是在今年石家庄市的人口普查工作中,通过“居民区入户登记信息系统”软件将辖区内居民区的人员居住及房屋情况全部登记录入;通过“石家庄市入户登记信息系统”软件将辖区内的流动人口情况全部登记录入。这些信息的录入大大方便了今后的执法办案和治安管理。第三是应用范围较广。民警不仅能利用网络进行信息查询,而且日常公务也实现了办公自动化,缩短了办公行文等事务性时间,将民警从简单的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约了人力和财力,降低了行政成本。
但是现在派出所信息化建设存在很多的问题
1.缺乏系统培训,基层民警应用计算机的技能有待提高。虽然计算机已经较为普及,但民警平时工作任务繁重,没有时间学习计算机知识,又缺少系统培训,计算机操作水平较低。
2.基层派出所计算机等硬件设备总量不足、配置较低。计算机、网络等硬件建设是公安派出所基础信息采集、管理、应用的保障,受经费的制约,基层派出所的计算机配置与信息化建设的需求差距较大,难以满足公安警务网络化管理普及、推广和逐步升级的需要。
3.应用网络信息服务工作少。目前民警上网主要是查询人口信息,依靠信息系统进行网上作战的能力不强,信息预警、信息促控、信息导侦的工作成效不明显。
4.缺少专业化人才。由于缺少系统性培训,造成基层派出所信息化专业性人才紧缺,致使一些硬件故障不能及时排除而影响正常工作,在网络及设备维护方面也存在很多不足。
5.对信息的采集和使用缺乏整体规划。由于对信息采集项目、录入要求不明确,导致该采集的信息没有采集,该录入的信息没有录入,或者采集、录入的信息项目不全,存在偷工减料、描述不准、用词随意等问题;由于信息研判、传递、反馈工作不顺畅,导致信息关联度、共享度低,重复劳动和资源浪费的现象比较严重。
要对基层公安信息化进行建设就要组织开展各种计算机和网络应用培训班,提高民警计算机操作水平和网络应用能力。如可以聘请高校计算机教师对民警进行培训,还可以在市局或分局的主页上设立学习专栏,为基层民警提供计算机应用、公安信息网络安全等内容的学习资料,丰富学习渠道。争取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加大设备、资金的投入。因为公安信息化建设是一项战略性的系统工程,事关公安工作发展全局,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全局的、长远的角度出发,把公安信息化建设列入政府信息化建设的重点项目,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在政策导向、资金投入、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加强领导,加大投入力度。大力加强信息的实战化应用,切实提高实战效能,调动民警的使用积极性。应该在网上建立信息研判机制,切实加强对各类信息的自动比对、关联查询、动态分析,把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打击与防范、管理与服务等各项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利用信息化手段破案的数量和质量,更好地为公安实战服务。大力培养和引进急需的科技专业人才,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通过公开招收专业科技人才,挑选民警进行培训等方法,努力建设一支信息化知识技术过硬的专业人才队伍。同时,建立健全设备运行管理机制,落实各项保障措施,确保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最后还要加强信息数据的规范化管理,整合利用现有各类网络信息资源,实现信息关联和共享。要抓紧制定总体规划和规范标准,全面整合现有的各类信息系统,打破各种障碍和壁垒,努力实现基础信息在各地区、各部门、各警种之间互联互通、高度共享。
要使基层公安更好的为人民服务就要切实加强和不断完善对公安信息化建设的领导。公安工作的信息化是发展的趋势,未来公安工作的发展水平取决于信息化发展的水平。各级公安机关领导班子尤其是主要负责同志要进一步提高认识,把实现公安信息化作为公安工作发展的目标,做到坚持不懈、锲而不舍地抓信息化建设。
当前,全国大部分地区公安信息化建设模式是按照公安部关于“金盾工程”建设的统一部署和要求,逐步推进公安信息化建设。由于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以及公安工作发展水平差异的限制,各地“金盾工程”建设目前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不平衡现象,且“金盾工程”建设要求各警种、各部门分别建成纵向贯通但横向封闭,相对独立的信息采集和应用系统,客观上造成了警种部门间信息资源的壁垒,影响了公安信息资源的合理共享。而公安大部分业务工作都依赖于对信息的全面、准确、及时占有,公安信息化建设的成果应该具有所有信息资源纵向贯通和横向融合的特点。因此,各级公安机关应依据自身公安工作需要建立符合本地实际的、集信息的采集和应用为一体的、打破警种部门间的条条限制的综合信息系统。在完成全部警务工作数据电子化、警务工作流程电子化、决策信息化、智能化的基础上,大胆突破传统思想和警务工作机制模式限制,逐步建立能够充分发挥信息化优势、适应公安工作发展需求的电子警务信息系统,最终实现电子警务的目标。基层公安信息化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以及其在公安工作中的地位,决定了公安信息化建设必须建立一整套自上而下、符合信息化建设发展要求的管理体制。为此,合理的信息化建设领导体制应该是各级公安机关确立一名既懂公安业务又懂信息化的技术主管进入同级公安机关党委,主抓本级公安机关的信息化建设,同时自上而下正式建立一支公安信息化建设专业队伍,专门负责公安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规划设计、技术研发到系统日常管理维护。
基层公安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厚积而薄发,其对工作的巨大推动是依靠信息的不断积累、信息资源的逐步增加,最终引起工作效率的大幅提高。因此,在进行公安信息化建设中,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克服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在硬件设备的投入、软件系统的开发过程中,充分考虑到本地、本部门和公安工作的实际,确立“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为核心”的建设方针,立足实战,边建设、边应用、边改进,确保信息系统建设发展的可持续性。信息化需要人建设,也需要人运用。各级公安机关要综合采取多种措施,切实加强信息技术人才引进和民警应用技能培训工作,以此推动公安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各级公安机关一方面要高度重视引进和培养公安信息化建设所需的专业技术人才,通过公开招收专业科技人才,挑选民警进行培训等方法,努力建设一支信息化知识技术过硬的专业人才队伍,并从制度设置,奖励激励等方面对专业人才加大倾斜;另一方面要注重对全体民警信息化技术的教育培训,加大对全体民警计算机知识和信息化知识的普及教育,确保信息化建设能成功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战斗力。当前,公安基层基础工作的内涵、外延已发生了重大变化,必须主动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围绕信息警务,把着力点放到获取和利用信息上来,努力建立以信息化为先导,以科技化为支撑,以规范化为基础,以社区警务为依托的现代化警务模式。
第三篇:基层公安信息化建设
基层公安信息化建设
县级公安机关及基层科所队(以下称为基层)位于公安工作的前沿,由于地域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及直接面向实战的特点,使其在公安信息化建设中处于重要地位,推进这一层面的公安信息化建设,对于提升整个公安工作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公安信息化建设中需要对基层公安信息化加以特别关注。
一、充分发挥基层在信息化建设中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是公安信息化得以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
公安信息化要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需要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各级公安机关的高度重视。从建设层面讲,需要有清晰的需求、强劲的投入和广泛、深入的应用。我们讲在信息化建设中应用是“灵魂”,不仅仅因为“应用”是目的性的,而且,应用的成效刺激了新的需求,带动了新的投入。基层正是公安信息化的应用主体。他们最贴近实战,对各类信息具有高度的敏感性;他们是公安业务的具体承办者,对信息化业务需求有较清醒的了解;他们是各类信息系统的直接使用者,对信息系统的效能拥有权威的发言权。因此,公安信息化持续发展的动力既来自上层,也来自基层。如何发挥基层,特别是一线民警在信息化建设中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信息化规划和建设中需要重点考虑的。
信息化建设不同于其他科技建设。当信息系统从数据采集系统向工作系统发展时,它事实上已成为工作理念、工作模式的载体,信息化应用效益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使用者所处地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状况及使用者所在部门(单位)的工作模式。因此,在公安信息化的整体框架中为基层留下施展空间,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必须的。不少基层单位之所以能在信息化中获益,与他们能够在相当大的范围内自主地决定信息应用模式不无关系。由于信息化是工作理念、工作模式的技术实现,而工作理念、工作模式将因地因时而变,因此,信息化存在着一些不确定因素,需要各级公安机关去消化。基层处在实战一线,对于信息化中存在的不确定因素,他们具有比上级公安机关更强的适应和消化能力。所以,我们一方面要通过“统一规划、统一标准”,解决以信息化促进业务规范、提高信息共享程度、形成大地域范围的信息化作战机制等关键性问题,同时,也要解决大一统建设带来的系统在特定的地域范围或特定的时间范围内水土不服、适应性差、灵活应用的空间小等问题。
现在公安信息化建设的趋势是数据库越建越高(指行政层次),系统越建越大。在这样的格局下,如何保证信息化建设的效益,成为各级公安机关极为关注的问题。目前自上而下部署和推进的公安信息化建设中存在一些影响信息化效益发挥的问题,包括:信息系统主要考虑核心业务的统一,满足不了基层处理业务细节的需求;基层难以把握信息系统主要的技术要素,维护困难,而上级有关部门由于地域宽、工作忙等因素响应比较滞后;信息系统承载的管理理念总是要滞后于基层实际工作情况的变化,适用性存在一定的问题;上级公安机关对基层需求变动的响应较慢,影响基层工作模式的调整;基层根据本地特点先期投入建设的信息系统,容易被上级推广的信息系统所取代,交学费的情况比较普遍,影响了信息化应用走在前面的基层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等等。上述问题的产生有多方面的因素。首先,业务规范不统一,各地工作理念、工作模式百花齐放,单一信息系统难以适应。而在业务规范难以完全统一的现实下,信息系统的建设没有实现足够的开放性,业务难以在已有平台上重组,各地无法结合实际进行本地化改造。其次,各级公安机关对业务信息化的需求差距较大。上级公安机关的需求较粗,而下级公安机关的需求较细;上级偏重于通过信息化获取宏观信息,下级更偏重于信息化服务实战。需求不同,对信息系统的要求也不一样。第三,上级希望通过统一的信息化建设,贯彻统一的工作理念和工作模式,下级却不愿意放弃他们认为行之有效的本地工作模式。第四,上级开发的系统在需求征集时深度和广度不够,系统开发时各级公安业务专家和基层民警参与不够。第五,系统推广时宣传、培训不到位,运行维护工作机制建设没有跟上。上述问题归结起来,是如何解决公安信息化建设中“统”与“分”的问题。在公安信息化建设中,如何做到“统”而不死,“分”而不乱,既注重信息化的规模效益,又释放基层的创造性,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问题。总体来看,上级公安机关应当尊重下级公安机关的信息化需求和探索,在统一于必须统一的标准、核心应用的同时,给基层留下实实在在的可扩展、可发展的空间。要特别鼓励基层,尤其是县级公安机关,在上级建设的公安信息化框架下,建设资金投入少、开发周期短、实用性强的项目,满足一线实战需要。
除了项目建设外,上级推广的信息系统如何做到可用、够用、好用,也是非常重要的。评价一个信息系统是否“可用、够用、好用”,一要看是否有助于解决公安工作面临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及基础性问题,二要看是否有助于提高基层的工作效率,三要看是否能产生明显的工作成效。归结起来,就是要看是否能让基层从信息化中获益。这既是信息系统建设中需要考虑的,也是信息系统投入运行后在相关的工作机制建设中需要考虑的。信息系统做到“可用、够用、好用”,让基层真正从公安信息化中获益,可以大大提高基层应用的积极性,也刺激基层进一步发展信息化的欲望,形成良性循环。这应是公安信息化建设中追求的重要目标。
二、将信息化融入公安工作是基层公安信息化得以发展的突破口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我们面对一个比以往任何时期都要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公安工作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要妥善应对问题,实现与时俱进,公安工作需要有新的突破,而公安信息化是实现公安工作新的突破的重要方向,两者紧密结合,甚至互为因果。公安工作为信息化提供了需求,提供了推动力,而信息化成为推进公安工作的强大引擎。
公安信息化发展历史经历了一个“万马奔腾”、“百花齐放”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建设的主角是地市以下公安机关,在不少地方,主角甚至是县级公安机关,基层的创造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可以说,没有这样一个阶段,公安信息化发展不到今天的地步。然而,公安信息化建设向上集中的趋势是不可避免的,这不仅仅是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公安工作对信息共享的需求,对作战一体化的需求,对业务工作规范化的需求所要求的。总的来看,随着网络覆盖面、带宽等的提高,计算机技术的进步,存储成本的大幅下降,信息化需求的深化,公安信息化建设的趋势是愈来愈向上集中,由上级公安机关主导。在这样的发展趋势中,我们发现基层在一定程度上处于被动状态。然而,造成基层被动的根本原因并不在于信息化建设由上级主导。在不少基层单位,信息系统主要被看成工具或手段。这在一定意义上是正确的,“工具”是公安信息化的物质化表现;“手段”则体现了公安工作借助于信息化在方式、方法上的进步。但是,信息系统作为公安工作理念、方法、机制的载体,却没有被引起足够的重视,这是造成被动的主要原因。
信息化建设涉及业务需求的整理与分析、应用系统的开发、业务应用的组织、应用系
统的运行保障、信息应用的质量与成效管理、信息共享的组织与实施等,明显地不同于其他科技建设。大多数业务信息系统都在向管理系统或实战系统发展,信息化愈来愈多地承载了管理理念、工作机制等,或者说,信息化一定程度上是理念、方法、机制的技术实现。因此,对基层来讲,信息化并不仅仅是简单应用上级下发的信息系统,存在一个如何将上级主导的信息化建设与本级公安工作融合的问题。解决了这个问题,基层信息化建设就得到了突破。
信息化要解决公安工作的什么问题?至少有这么几方面的问题要解决:一是解决信息的数字化。以往公安机关掌握的信息被形象地称为“口袋信息”、“纸袋信息”和“脑袋信息”,事实上,从信息论的角度讲,我们以往掌握的大多数“信息”只能称为“消息”,“信息”是需要通过对“消息”的加工来获取的。传统的信息承载方式使得“信息”不准确,难以加工,难以共享。信息的数字化才使我们有可能流畅地、精确地、整体地组织公安工作。二是解决公安工作的精确、高效化。无论是打防控工作,还是服务人民群众,都需要精确、高效,而这必须在信息化的前提下才能做到。三是解决公安工作的一体化。当我们掌握的信息是准确的、可共享的、可深加工的,公安工作一体化才真正成为可能。站在更高的层面看公安工作一体化,是公安体制与机制的问题。但信息化无疑是重要的,甚至是不可或缺的载体。当然,公安信息化要解决的问题不只上述三点。但可以肯定的是,公安信息化需要承载公安工作的理念。因此,公安信息化发展的前提在于公安工作本身的进步。基层公安机关需要从研究公安工作本身着手,去解决公安信息化的应用对象、服务目标的定位问题。公安信息化要实现突破,公安工作本身首先需要突破。当然,站在公安工作的全局看信息化,这不仅是基层要注意的,也是各级公安机关都要注意的。只有树立起正确的信息化应用理念,找准了切入点,才能走活信息化应用的整盘棋,提高打击的精确性、防范的强度和服务的效率。
三、强化应用意识是提高基层公安信息化成效的关键
在公安信息化建设中必须将通过应用出成效作为首要目标,由于基层是主要的用户,这一点尤为重要。在公安信息化建设卓有成效的地方,应用理念、工作机制与强烈的应用意识相辅相成,为信息化效益的产出提供保证,是一条重要经验。什么叫应用意识?就是要围绕公安工作,主动找应用手段、找信息。应用意识包括几个方面:一是应用意识的目的性,即要清楚为什么要用信息化。应用目的可大可小,大到局长关心的全局工作,小到具体的一项业务。二是应用意识的可实现性。想用信息化解决实际问题,是否可行,有没有现成的系统,如果没有,是否有能力建设?
应用意识的形成需要遵循科学技术自身的规律,遵循信息化的规律。要强化应用意识,一是需要对应用群体的引导和培训。需要告知应用群体,如何结合工作收集信息?网上有什么信息可用?怎么用?能产生什么效益?二是需要工作机制的约束。信息化不是简单的工具应用,管理理念、工作模式等以信息化为载体发挥作用,配套的工作机制是保证这种作用正常发挥必不可少的。三是需要实效来促进。要让应用产生成效,很关键的一点是让应用者获得实效,无论是采集、查询还是事务处理,必须让应用者确实感觉到信息化提高了他的工作效率,提升了他的工作成就感,只有这样,才能使应用者有应用的积极性、主动性。
应用意识的树立不是简单地想用信息化,而是要清楚地知道怎么用信息化。纵观那些在信息化应用中取得显著成效的基层单位,很重要的经验在于选准切口,灵活应用。好的理念并不能解决信息化应用的具体问题,如何针对基层贴近实战的特点,选择适合自身的信息化应用模式是充分发挥信息化效益的关键。在一些公安信息化做得比较好的基层,普遍选择
了以自动比对为应用核心,以信息研判为应用手段,以信息化为工作先导,以广泛收集与比对社会信息为应用切口的应用模式,将信息系统、信息资源用足、用好。从信息化角度看,他们选择的切口虽然不大,然而却真正抓住了基层信息化应用的灵魂,发挥了信息“牵引”的效能。
四、为实战服务是基层公安信息化应用的生命所在
随着信息化建设的深入,信息共享需求、业务规范化、应用体系等因素使上级公安机关愈来愈关注信息化具体建设,在“金盾工程”中,公安部对全国公安信息化建设有极为具体的部署,而省、市两级也愈来愈重视具体建设,愈向下,自主建设的空间就愈小。公安业务随着信息系统的推广被规范起来,基层在信息化建设上能做的事似乎很少。但事实并非如此。上级推广的信息系统满足了大的业务需求,固化了稳定的、全局性的业务应用模式,但满足不了带有地方特色的、经常变动的、细小的业务需求,而这些需求往往是基层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因此,基层在信息化建设中仍然有主动的空间。
与上级公安机关不同,基层信息化的实战性很强,总体上以“应用”为主,既要解决一般公安业务问题,又要解决本地的特殊问题,而上级主导的信息化建设要解决的是普遍的、规律性的问题,这种差异使得基层普遍感觉到上级部署的系统不能完全解决他们面临的实际问题。对基层来讲,如何用好、用活上级部署的信息系统,如何根据本地情况,探索并建立可定制的、灵活的应用模式来弥补上级系统的不足,是值得研究的问题。总之,基层需要下功夫解决“应用”的组织问题。对于上级而言,当基层的本地化应用模式具有普遍意义时,应及时吸纳它,并进一步提炼、规范,上升为普遍的应用模式,在信息系统中加以固化。
第四篇:公安信息化建设及应用的实践和思考
公安信息化建设及应用的实践和思考
近年来,湖北省荆门市一直在开展公安信息化建设及应用工作,目前已建成并使用各类信息应用系统近20个,一些单项系统发挥出了较大作用。特别是视频监控系统建到了派出所和社区警务室,使基础工作信息化迈出了较大步伐。但就全市而言,公安信息化建设及应用还存在一定程度的无序和一些方面的“短板”问题。近期,笔者参加湖北省公安厅考察团考察学习了江苏、广东“两省”及南京、深圳“两市”开展公安信息化建设及应用的先进经验。现从内陆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出发,就公安信息化建设及应用谈几点浅见。
一、“有共识”是推进公安信息化建设及应用的基础。充分认识公安信息化是提升警务效能、推进公安事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是推动公安信息化建设及应用的先导。一方面,要有公安信息化是方向、是趋势的共识。时代发展要求公安机关务必营造良好的治安环境,保障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而信息化就是推动和促进公安机关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的必然选择。适应时代的要求,公安警务必须实现从静态到动态、从粗放到集约、从模糊到精确、从被动到主动、从低速到高效的转变。信息化是实现上述转变的桥梁和保障。其为桥梁,是因为信息化能有效地对现有的信息应用系统进行大整合,实现信息高度共享,成为聚集力量和智慧的纽带和枢纽;其为保障,是因为信息化开启了信息智能研判,成为实现社会治安动态管理,有效主动治安、快速反应、精确打击的杀手锏,其发挥出来的巨大现实作用不可替代。另一方面,要有公安信息化是公安发展内在要求和客观必然的共识。公安事业要有新发展,有快发展,有大发展,必须要有公安信息化作支撑,特别是在加强刑事技术、行动技术、网侦技术和视频监控技术等侦查破案支柱建设上要有新突破。当前,公安事业发展面临的两大难题决定了我们必须用公安信息化来破解。一个是警力严重不足问题。解决这个问题,从现阶段看,只能探索无增长改善警力的办法,而且还要在为基层一线民警松绑减负的情况下实现无增长改善。信息化是解决警力不足的现实之路。我们能够向信息化要警力、要素质、要战斗力。另一个是经费严重不足问题。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公安事业发展与经费瓶颈制约的矛盾相对突出并将长期存在,这就决定了必须探索实践低投入高产出,省力、省钱又省时的办法。信息化是解决经费不足的现实之路。过去,我们因为受信息化建设不足的制约,在案件线索摸排、追缉逃犯等方面,往往使用“人海”战术,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效果还不好。有了信息化,我们就能在网上串并案,就能在网上直接破案,就能在网上追逃,从而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极大增强警务效能。
二、“会领导”是推进公安信息化建设及应用的前提。公安信息化是一场警务革命,这场警务革命的发生源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源于警务的进步与发展。因而公安信息化也只能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推动警务的进步与发展,而绝不能迟滞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延缓警务的进步与发展。对公安信息化的建设及应用,从上到下的组织领导者都必须要有“会领导”的眼界、能力和水平。一要有眼界。推进公安信息化建设及应用,乡镇要有县级的眼界,县级要有市级的眼界,市级要有省级的眼界,切忌眼界的局限导致信息化的短视或盲动。二要有能力。公安信息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组织领导者必须要有将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能力。如警务信息综合应用平台建设及应用,要能够确定切合实际的明确的工作目标,按照既定目标设置各级合理的工作职责与任务,选择投资省、见效快、易掌控的建设模式等。三要有水平。组织领导者要有“兼顾两头”、统筹规划的头脑,既要将最高层次上的抽象概念弄清楚,又要将最一般层次上的具体行动想明白。要善于倒着想、顺着推,全方位谋划公安信息化建设及应用。在公安信息化建设上,规划既要全面,又要细致;既要有前瞻性,又要有现实性;既要有远景目标,又要有分阶段实施规划。确定一个思路,同时想到如何执行;确定一项工作,同时关注操作和执行的办法等。要把人、车、房、路、网五个要素都考虑进去,对推动和促进全警采集、全警录入、全警应用、全警共享,既要舍得投入,又要厉行节约;既要突出重点,又要整体推进;既要贴近实战,又要面向未来。
三、“重人才”是推进公安信息化建设及应用最重要的环境氛围。一方面,要尊重信息化“化”来的人才。信息化为人才施展才华搭建了平台,提供了舞台,同时又依赖人才、吸引人才、聚集人才。要出台和落实科技强警措施,形成科技强警的氛围和常态。同时,积极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高科技企业联系,掌握信息化发展方向,不断丰富、拓展公安信息化内涵。通过推动公安信息化建设及应用构筑公安科技人才高地。另一方面,要尊重信息化“化”出的人才。随着公安信息化的向前推进,必然在公安队伍中造就和培养出一批信息化人才。信息化“化”出的人才与“化”来的人才同等重要,不可偏颇。只有信息化工作的推进与信息化人才的成长互为依托,公安信息化才有强大的人才支撑,公安信息化人才成长才有适宜的土壤和条件。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公安机关必须强化全员科技培训,开展岗位科技练兵,使花费大量资金建设的各类设施、设备系统高效运转起来,切实发挥实战效能。建立将科技培训纳入“三个必训”重要内容、公安科技人才库、在公安网页上开辟“公安科技”专栏、科技应用奖惩等制度。形成可操作性强的科技应用标准评价体系,开展评选公安科技拔尖专业技术人才、科技强警示范单位和个人、基层科技服务、外聘科技人才等活动。对操作技能达不到标准的民警实行离岗培训,迫使其提高科技应用水平。
四、“为实战”是推动公安信息化建设及应用的指导思想和重要原则。“为实战”,公安信息化才“化”得起来。“为实战”,公安机关就必须把握新形势下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找准公安机关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位置,赋予公安信息化“为实战”的新内涵。“为实战”,务必坚持信息主导警务理念,通过加强情报信息的搜集、综合和研判,用信息直接指导服务实战,确保实战始终朝着最有利于打击犯罪、维护稳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纵深展开。而被实战反复证明了的神奇的信息化,也一定会被不断开发升级,增添功能,且更加简便,更加高效,成为不死的常规武器。“为实战”,公安信息化才“化”得持久。一切脱离实战的想法和行动都是行不通的,公安信息化一旦脱离实战,就成了不中用的花钱机器。而紧贴实战、服务实战的信息化,带来的不仅是警务效能的极大提高,而且会带来广大民警特别是基层一线民警对信息化的热切期待和百般呵护。如2007年,钟祥市公安局借助社会力量,以很少的投入建成了警务移动综合查询系统和派出所综合信息系统,开通以来,直接为一线民警提供查询信息5000余条,协助破案100余起,挽回经济损失220余万元。如今,这套系统已经成了钟祥市一线民警的“贴身武器”。紧贴实战,还要有“远见”。公安信息化不仅要满足现实斗争需要,而且还要具备前瞻性,敏锐觉察到公安实战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更新的需求,通过预留接口、开放平台等方式让公安信息化能够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展、公安工作的需要不断升级,从而不断满足今后实战的需要。
五、“有动力”是推动公安信息化建设及应用的基本保证。动力哪里来?要靠信息化的品质激发动力。公安信息化的高品质要体现在“三性”上。一要有实用性。实用性就是要求信息化有用。实用性是信息化的生命。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没有实用性,就失去了战地和舞台,也失去了掌控它的主人。二要有普适性。普适性就是要求民警会用。没有普适性,信息化就推不开,就会被搁置。信息化大家都能用,都用得了,都用得好,才能被最大限度地激发、利用起来。三要有实效性。信息化有实效性,民警才会想用。近年来,随着实效性极强的公安专网的逐步开通普及,广大公安民警网上办公、网上办案、网上追逃,充分感受到了信息化的便捷与高效,上公安专网已经成了广大公安民警办案办事办公必不可少的环节和迫切需要,这也是公安信息化建设及应用提速的强大动力与基本保证。要靠信息化的工作机制保护动力。要建立全警采集、全警录入、全警应用、全警共享的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机制。一要规范全警采集、全警录入、全警应用、全警共享。对全警采集、录入、应用、共享的标准、内容、程序、要求都要一一制定操作性强的制度,使全警在信息化建设中知道干什么、怎么干、干成什么样、干中注意什么。二要推进全警采集、全警录入、全警应用、全警共享。要通过抓示范,激发全警信息化建设及应用的自觉性;通过树样板,激发全警信息化建设及应用的积极性;通过比速度,激发全警信息化建设及应用的紧迫性;通过赛质量,激发全警信息化建设及应用的实效性。三要奖励全警采集、全警录入、全警应用、全警共享。通过落实奖惩措施,开展排名比较,奖励先进基层单位、先进民警,鞭策后进基层单位、后进民警,让民警看到信息化建设及应用既能够提高效率,减少工作量,又能够得到上级和同志们的认可。同时,也让民警在信息化建设与应用中感到有压力,有压力才会产生动力。
(作者系荆门市公安局党委副书记、副局长)
第五篇:浅析公安信息化建设及应用
加快实施科技强警战略是实现公安工作跨越式、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特别是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信息迅速更新的现代经济社会,科技化、信息化是检验一个组织有没有战斗力的重要标准。近一年来,**县公安局在党委班子的领导下,抓住机遇,强力推进公安信息化建设,在网络建设、网上办公、网上执法、通信设备、信息培训及应用、硬件投入、规范化管
理等方面都有显著提升。下面,结合我局推进信息化过程中的实际情况谈几点肤浅的认识。
一、公安信息化建设必须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笔者认为,公安事业要有更快更新的发展,必须要有公安信息化作支撑,特别是在加强刑事技术、网侦技术和视频监控技术等侦查破案支柱建设上要有新突破。当前,公安事业发展面临的两大难题决定了我们必须用公安信息化来破解。一个是警力严重不足问题。信息化是解决警力不足的现实之路,我们能够向信息化要警力、要素质、要战斗力。另一个是经费严重不足问题。公安事业发展与经费瓶颈制约的矛盾相对突出并将长期存在,这就决定了必须探索实践低投入高产出,省力、省钱又省时的办法。信息化是解决经费不足的现实之路。过去,我们因为受信息化建设不足的制约,在案件线索摸排、追缉逃犯等方面,往往使用“人海”战术,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效果还不好。有了信息化,我们就能在网上串并案,就能在网上直接破案,就能在网上追逃,从而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极大增强警务效能。想控制治安、压制刑案,只有走信息化强警之路,把公安工作信息化置于优先发展地位。
二、公安信息化建设能否取得实效,关键因素是信息拥有量的多少和质的高低。有了畅通的信息高速公路和宽阔的信息基础平台,还必须有及时、准确、完整的信息支撑。具体要把握好以下几个环节:一是广辟信息来源。围绕公安基础工作,要以广大民警为骨干,以协警、信息员、隐蔽力量、社会群众为有力帮手,将信息收集触角延伸至社会各个层面、各个领域。要瞄准突出治安问题和薄弱环节,围绕重点人、地、事、物、组织等要求,扎实开展人口管理、重点部位控制、社区治安防范、群防群治组织建设、基层创安等工作,从中获取第一手的、全面准确的公安基础业务信息。同时,将可被我采集、能为我所用的社会信息纳入采录范围,努力构建以公安信息为主、社会信息为辅的综合信息库、二是严把信息质量。全面规范信息的采录工作,加强信息数据的规范化管理,抓紧界定信息内涵,强化信息收集时效,统一信息采集项目、录入要求、操作流程和数据格式。特别是对一些公安实战中作用突出的信息,如指纹信息、现场勘查信息、案件信息、高危人群信息等,要分类建立健全信息采录运行机制,坚持数量、质量和时效并重,落实岗位采集责任,切实把好关、三是加强信息维护。丰富高质的信息是基础,统一严格的管理是关键。要最大限度地发挥信息的利用价值,确保信息的安全可靠,必须建立严格、规范的网上信息日常维护制度,落实“谁主办、谁采录、谁维护”责任,努力为实战提供有力保障、四是实现信息共享。突破传统模式下警种之间、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将现有分散的各类业务信息系统有机整合,实现互联互通,实时共享,提升应用效益。
三、民警信息化素质是推进公安信息化建设的保证。公安信息化讲求的是规模效益,既体现在信息数量上,也体现在应用群体上。只有信息警务理念和信息作战方式为每一位民警所接受、所掌握,每一位民警都成为信息警务的参与者、受益者,公安信息化才会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必须高度重视民警信息化素质的提高,努力培养信息化专业人才,扩大信息化应用群体。一方面,大力培养和引进急需的科技专业人才、高层次人才,切实优化人才政策,为优秀人才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建立一套灵活高效的人才激励机制,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另一方面,要鼓励广大民警学信息科技,用信息技术,把信息应用技能培训作为信息化建设的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工作来抓,努力实现应用主体的最广泛性。具体要做到:对所有的45岁以下民警开展信息化应用培训,同时要制定刚性要求,开展好全员计算机培训。让每个民警都能做到“会打字、会录入、会查询、会安全维护、会本岗位业务系统使用”,养成“上班先开机,工作必上网”的习惯,逐步形成“文件网上走、案件网上办、台帐网上建、绩效网上考”的新格局。实现“全警采集、全警录入、全警应用、全警共享”,形成人人重视信息、人人应用信息的良好氛围,把信息转化为警力、转化为效率、转化为战斗力,实现信息资源在公安工作中的有效利用。真正叫响“不懂计算机的领导将丧失指挥权,不懂计算机的民警将丧失工作岗位”的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