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美术概论第一次作业
第一次作业内容:第1讲——第12讲
美术是一个变换的概念,是一个有传统,有结构的一个系统,因时,因地,因人而可能不同。
西方油画对于边框十分重视,认为如果没有边框的的油画就像一个没有穿军装的赤裸将军,而中国画也十分重视装裱,表明中西方对于美术这门艺术的重视是一致的。中国画在存在形式上具有其独有的特色,很多著名的中国画家不仅仅在画画上面有造诣,而且在书法上也有很深的研究。中国画的创作过程随着朝代的变化而不断向前发展。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画种,流行的范围是不一样的。
西方的雕塑存在着类似的时代差异性,而中国的古代皇帝陵墓在雕塑上的风格得到了很好的延续,并不像西方随着战争的频繁而转变,而且,中国的雕塑在雕刻过程中非常强调现场感,给人以一种震撼的感觉。
剪纸不仅在美观上给予人们视觉上的享受,而且在一些特殊的地区(如窑洞)就给了人们生活上很大的便利。
随着行为艺术的观念逐渐深入到中国人民中,一些地方的人们就会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来表达对当代社会现状的一种理念,而且引起更多人的共鸣。
图画不仅可供欣赏,而且在教育方面也有一定的作用,教育人们以什么样的规范,去做人、去做事。
油画有时是对一个历史事件的记录,有些夸张,以某一个人或一组人为中心,有所强调,有所忽视。中国画绘画的背后,一定会有一些精神的需求。欣赏中国画需要有一些联想。
中国画在作画的时候,需要一点随意感觉,需要表达胸中的遗气,并不计较所画的和真实的像不像。
美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所见的为形式,表现出来的含义就是内容。需要去分析它才能得到作品的内容。
值大部分中国画里,线条往往是可以单独欣赏的对象,多数线条是描述性的。从线条的本身,可以判断画家技巧的高低。
中国画和书法在毛笔的执笔上有很大的讲究,运笔的时候,其实就是在运气。色彩是一种自然存在,但不是一种属性,色彩是对环境的一种人工干预,我们常常利用色彩改变一些现状,光波多想成的色彩和颜料形成的色彩不一样,
第二篇:《公共政策概论》第一次作业
(一)事例选择:
浙江公车改革急刹车
3月4日,浙江《今日早报》发布了一条不起眼的小消息:“记者昨天获悉,受人关注的我省公车改革将‘暂缓’。也就是说,已经在实施的试点将继续实施,尚未开始实施的要‘暂停’实施。” 浙江早在2001年就从杭州市西湖区三墩镇开始试点实行公车改革。轰轰烈烈的车改怎么会在一夜之间突然叫停呢?
按职务还是按需求?车贴标准成争议焦点
事实上,按职务还是按需求进行补贴成为“货币化”过程中的一个难题。在江干区的计划制定中,刘峰他们一直想以需求为标准。“但在操作中发现很难量化。从目前看,行政职务级别是用车频率可以参照的重要标准,所以最后还是按职务划定。”刘峰道出了苦衷,“我们尽可能做到合理。比如从事副职的正处级干部,就只能享受副处级的那个标准,因为他的岗位决定了用车频率”。
“在超标的基础上谈节约没有意义”
“实施车贴后,杭州江干区四季青街道节约了68.2%,丁桥节约了18%,全区平均节约率在43.5%左右,效果应该非常明显。”刘峰很乐观,“而老百姓对车贴意见大,因为发车贴他们看得到,但并不知道原来的公车隐形开支远比车贴大得多。”
车改的直接初衷,就是为了提高行政效率。现在大家都只和改革前比,节约了多少。事实上,按照中央对乡镇一级公务用车是有严格规定的,改革前很多地方其实已经远远超标,这本来就严重违反规定,在超标的基础上谈节约没有意义。”
“公务员享受的利益边界在哪里?”
记者从有关部门了解到,春节前浙江省召开了一次党风廉政会议,会上对公车改革目前存在的问题反映较多。那次会议结束后,省里有关部门作出未改地区暂缓公车改革的决定。
“改革标准不统一,有些地区超过社会承受能力,老百姓反应强烈,改革后到底提高了多少效率,是暂缓车改的主要原因。”汪国政一针见血。“车改”的初衷,就是让公务员在一定范围内享受到某些利益,而防止他们去侵犯更多的公共利益,其实就是高薪养廉的一种措施。“从这次突然叫停来看,给公务员享受的利益边界在哪里,成为一个新问题。” 据悉,四月份,浙江省纪委将派出专门的调查组就“公车改革”下去进行调研。
“和谐社会的基础在公平,无论公车怎样改,都要朝公平的方向上走。”浙江省纪委党风廉政建设室汪国政说。
相关链接
全国“车改”背景
1998年9月,国家体改委制定《中央党政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后,各地的公车改革陆续展开。浙江、江苏、湖南、重庆等省市都进行过试点,有的地方把公车拍卖,有的地方把公车组建出租车队进行市场运营;而对公务员用车则实行货币化补贴,补贴标准各地不一,有的每年补贴2400元到3000元,有的每月补贴300元到2000元。
目前,上海、浙江、广东、江苏、湖北、江西、黑龙江、辽宁等14个省(区、市)以及国家审计署、国家宗教局等4个中央国家机关进行了公车改革试点。
来源:齐鲁晚报 日期:2005-3-29
(二)、个人发言提纲:
1、政策问题:关于公车改革试点的问题
2、政策目标:1998年9月,国家体改委制定《中央党政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主要目的为提高行政效率。
3、政策方案:浙江的车改模式,主要存在着“购车优惠+每月补贴模式”和“购车补贴+养车补贴模式”两种。前一种是目前比较通行的,采用公车机关内公开拍卖的形式,领导干部有优先购买权,并给予拍卖价一定的优惠。另外,全体镇干部发放交通补贴。第二种模式,有些银行系统和一些开发区基本上沿用这种思路在进行改革。但购车补贴是仅限于少数领导。
4、政策评价标准:车改实施中,按职务还是按需求进行补贴成为“货币化”过程中的一个难题。在江干区的计划制定中,想以需求为标准的操作很难量化。行政职务级别是用车频率可以参照的重要标准,所以最后还是按职务划定。
5、政策资源:全国各地有实行公务员用车使用货币化补贴方式,补贴标准各地不一,有的每年补贴2400元到3000元,有的每月补贴300元到2000元。公务员享受的利益边境未确定,标准也不一定全部合理,超标的话也是货币资源的浪费。
6、政策效果:车改后,大家之和改革前比,按照中央对乡镇一级公务用车是有严格规定的,改革前很多地方其实已经远远超标;改革标准不统一,利益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也不同,有些地区超过社会承受能力,老百姓反应强烈,改革后到底提高了多少效率等众多反应的问题,导致浙江地区车改暂缓。
7、政策信息:浙江省在春节前召开党风廉政会议,会上反映了众多车改存在的问题,使省里有关部门作出未改地区暂缓公车改革的决定。四月份,浙江省纪委将派出专门的调查组就“公车改革”下去进行调研,加强沟通、了解,目的使车改往公平的道路上行使。
(三)、小组讨论总结:
公共政策分析的重要性:
公共政策分析可以减少政策的失误,提高决策者的素质和严格决策程序,将决策中存在的问题加以消除 ,确保制定的政策是优化的,提高决策的效率。
1、政策目标:1998年9月,国家体改委制定《中央党政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后,各地的公车改革陆续展开,这也是响应了民众的呼声。政策目标不能朝令夕改,要具有稳定性,又要伴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具有应变能力。浙江省在车改中发现反映的问题,及时暂缓车改,也是为寻求更好、更公平的改革方案。
2、政策方案:为实现并提高行政效率,车改方案因因地制宜,选择实施不同、最可行的方案,浙江的车改模式,主要存在着“购车优惠+每月补贴模式”和“购车补贴+养车补贴模式”。为实现车改目标,应采用多种手段或措施,好与坏、优与劣都是在对比中发现的,所以需要拟定一定数量的可行方案进行对比选择。
3、政策评价标准:整个过程,无论从系统评估、投资评估、推测评估、方案评估、还是执行评价或总评价等,都是有待于建立合适的评价标准。政策制定是政治过程,离不开政治上的评价及其标准。政策评价,往往是综合性评价,不同方面的标准,无法用较为统一的尺度来衡量。改革标准不统一,导致车改暂缓。
4、政策效果: 从经济效益看,实行车改的地区的确效果很明显;从社会效益来看,老百姓看到了车贴的实际发放,各有意见不同。车改还是需要加大前后对比的透明度与民众知晓度。
第三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作业 第一次作业
[作业标题] 作业 1
一、单选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提交答案时,只需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无需将选择题的原题提交)
1、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
A、吐故纳新 B、科学严谨
C、博大精深 D、与时俱进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思想来源是()
A、德国古典哲学 B、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C、法英两国空想社会主义
D、法国启蒙思想
3、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
A.是否承认世界的统一性
C.是否承认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A.实践是主体纯主观的精神性活动
B.实践是主观创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C.实践是主体应付外部环境的活动
D.实践是主体改造和探索客体的社会性物质活动
5、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表明()
A.只有直接经验来自实践活动 B.只要参加实践活动就能获得正确认识
C.一切知识都直接来自实践活动D.一切知识归根到底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6、当代中国人民为之奋斗的共同理想是()
A、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B、实现共产主义
C、彻底消灭剥削D、国家自行消亡
7、商品价值的大小是由()
A、商品的价值量决定的B、生产商品的劳动时间决定的C、商品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D、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8、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金融寡头在经济上的统治主要借助于()
A、“代理制”B、“个人联合”
C、“参与制”D、“企业联合”
B.是否承认联系的普遍性 D.是否承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4、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了实践含义的是()
二、辨析题:
1、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是两种不同的劳动。
2、剩余价值是由资本家的全部预付资本创造的。
3、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哲学上的两大基本派别。
三、简答题: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2、为什么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
3、怎样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4、简述述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四、论述题:
1、试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说明当前我国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结合现实展开说明)
要求:
选择题只需要将答案单独写在答题纸上,不需要把答案填写在每一题的括号中;辨析题对该命题先作出判断(正确或者是错误),然后说明理由;简答题只要将答案要点写出即可,不必按照论述题的要求作答。选择题作答模式示范如下:
一、单选题:
1、D2、C
3、C4、C5、D6、B7、A8、C
二、辨析题:
1答:观点错误。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指生产商品的劳动所具有的二重属性,前者是人类特殊的、具体的劳动,它创造使用价值。后者是一般的抽象的人类劳动,它形成商品的价值。这是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即劳动的二重性,是商品二重性的根源。
具体劳动,任何一种商品都是满足人们需要的一种特殊的使用价值。要生产某一种商品,人们就要进行一种特定种类的生产活动。例如,人们为了生产衣服,就需要进行剪裁、缝制这种特定种类的生产活动,这种裁缝或成衣工人所从事的特殊的生产活动是由它的目的、操作方式、对象、手段和结果所决定的。人们在制作衣服这种具体形式上进行的劳动就是具体劳动,它是生产出某种特殊的使用价值的有用劳动。
2答:观点错误。剩余价值是工人劳动创造的。预付资本仅仅是给工人在用劳动创造价值的过程中,所消耗的成本,它本身不创造价值。因为价值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结晶,因此只有劳动才能创造出价值。
3答:观点错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论都是属于唯物主义的,唯物主义分三个时期,一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然后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然后是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三、简答题
1答:(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依存。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唯物论,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辩证法。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渗透。
2答: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这两对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决定着其他社会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其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更为根本的矛盾,它决定并制约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的产生和发展。因为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而生产方式的形成与发展,正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特别是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反过来,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也影响和制约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最终解决,还有赖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的解决。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的交互作用,构成了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是推动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根本动力。
3答: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是具有思考的能力和劳动的能力。
这两种能力的结合表现出的就是人类的实践活动,在实践的过程中人类才能学习知识、总结经验,而知识和经验是认识的基本内容,实践是认识源泉。
4答:艰巨性,必须由人民当家作主,为人民服务。长期性,团结一心,建设属于我们的国家,以指导思想、邓小平理论、马克思主义、三个代表持续发展战略为核心,建设社会主义奔小康的道路,持之以恒。
四、论述题:
答: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把这种关系运用来观察社会历史领域里的问题,就表现为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历史唯物主义认为: 一方面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另一方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能动的反作用。这体现在:①社会意识也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②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违反社会历史发展趋势的落后的、错误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消极的阻碍
作用;③社会存在是第一性的、决定性的力量,而新的、进步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巨大的反作用。由于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社会存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完全同步性。因此,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就可以建设高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由于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自身历史的继承性和独特的发展规律,因此,努力继承祖国的一切优秀精神文化遗产,遵循社会意识发展的特殊规律,就会有力地促进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由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反作用,因此,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会对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并保证它的正确发展方向。
第四篇:法学概论第一次作业答案
单选题:(共23道试题,每题2分)
1.“法律”一词在使用上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下面属于狭义上使用的是()B. 全国人大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2. 在法的分类中,一般法和特别法分类依据的标准是(D. 法的适用范围不同
3. 在法的分类中,国内法和国际法分类依据的标准是()B. 法的创制主体不同
4.在法的分类中,实体法和程序法分类依据的标准是()正确答案是A B. 法的创制主体不同
5.人类社会最早产生法律的历史时期是()B. 奴隶社会
6.国家司法机关依据法定职权和程序具体运用法律处理专门案件的活动,称为(C. 司法
7. 法律关系的客体不包括()
A. 人
8. 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实行()B.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9.在我国1982年宪法中,未规定限制连续任职的是()。D. 中央军委主
10. 依据宪法规定,国务院总理由()
C.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提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决定 11.我国人民检察院上下级之间的关系是()。A. 领导关系
12.下列哪一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D. 正定县
13.在我国有权制定行政法规的国家机关是()B. 国务院
14.以下那部宪法指导思想存在着严重错误()B. 1975年宪法
15.我国的国家结构形式属于()A. 单一制 我国现行宪法规定,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私营经济是()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17.宪法规定,被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副主席必须年满()B. 四十五周岁
18.在我国的国家机构中,对外代表国家的是()。C. 国家主席
19.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是()B. 人民代表大会制
20.我国公民享有选举权必须年满()。C. 18周岁
21.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A. 1954年宪法)
22.把宪法分为成文宪法与不成文宪法依据是()
C. 有无法典形式不同
23.把宪法分为刚性宪法与柔性宪法的依据是()A. 修改的程序不同
1.18世纪末,19世纪中叶,德国哲理法学派宣传的主要是()A. 人权 B. 自由 C.平等2.法的效力的内容包括()
D. 宪政
E. 法治
A. A 法的对象效力 B. 法的时间效力 3.英国的分析法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
D. 法的空间效力。
B. 边沁 C. 奥斯丁
4.法的要素是构成法的基本要素,教材赞同的三要素说是()A. 法律概念 C. 法律规则 E. 法律原则 5.下列属于法律责任承担的种类有()
A. 法律制裁 B. 补偿 C. 一般强制 6.下列属于正式解释的是()
C. 司法解释 D. 行政解释 E. 立法解释 7.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原则和要求是()
A. 宪法和法律至上原则 B.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则 D. 司法独立原则 E. 人权保障原则 8.我国实行间接选举的有()。
C. 省人大代表 D. 全国人大代表 9.我国特别行政区不具有的权力是()
C. 依法行政原
E. 地级市的人民代表
C. 外交权 D. 国防权
10.宪法规定每届任期5年,但是任期不得超过两届的是()
A. 国家主席 B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理
11.下列属于我国公民的政治权利的是()
C 国务院总
E. 最高法院院
A. 选举权 B. 言论自由权 C. 集会结社权 12.关于全国人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每届任期五年 B. 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13.关于行政区划,下列由国务院批准的是()
C. 向全国人民负责
B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行政区域界限的变更 D. 县、市行政区域的设置和变更 14.宪法的基本原则包括()
A. 人民主权原则 B. 分权原则 C. 人权原则 D. 法治原则 15.按照宪法,我国的民族自治地方是()A. 自治区 B. 自治州 C. 自治县16.我国公民的社会经济权利包括()
D. 自治旗
B. 公民的劳动权 C. 劳动者的休息权 E. 退休人员生活保障权 17.下列人员中,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的有()。
A国家主席 B国务院总理C全国人大委员长 D最高人民法院院长 1.英美法系是判例法,就其法律渊源来说属于成文法。()。错误
2.把法律分为公法和私法的是大陆法系的特点()。正确
3.诉讼程序采用纠问式的是大陆法系()。
正确
4.诉讼程序采用对抗式的是英美法系()。正确
5.规定直接来自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形成的要求的是实体法。()。正确
6.规定和保证权利义务得以实现或职责职权得以履行的法是实体法()。
错误
7.通过一定的方式使法律规范在社会生活中得到贯彻和实现的活动称为法的制定()。错误
8.执法的原则有:合法性原则、合理性原则和高效率原则(正确
9.在我国制宪史上,1975年宪法是很大的倒退。()正确
10.在我国,国务院是国家最高行政机关,是中央人民政府。(正确)。)
第五篇:管理学概论第一次作业1
管理学原理练习一(截止时间前网络直接粘贴提交,不用附件形式)
一、谈谈如何正确理解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在实际工作中如何运用这一基本原理? 强调管理是科学是因为管理有着一套行之有效的、严格的科学管理程序,它是用 象的、逻辑推理的方法去研究管理,把管理看成是规律性起作用的领域;
把管理看成一门艺术是用具体的、形象思维的方法去研究管理,把管理看成是发挥积极性、创造性的领域;
管理是科学,强调的是其原则性,强调管理学是向管理者提供在管理活动中须遵循的概念、理论、原则、方法;
管理是艺术,研究的是其灵活性,强调对概念、理论、原则和方法在实践中的灵活运用。管理中从来没有一套通用的模式,因为每个企业都处于不同的环境之中,无法 用一个固定的模式去解决所有企业的问题。
管理既是科学又是艺术,它是一门艺术性非常强的学科,一个管理者应当像个艺术家,把自己的心血同自己的事业融合在一起。
二、联系实际说明为什么学习、研究管理学。
学习和研究管理学的重要性
(1)管理的重要性决定了学习、研究管理学的必要性。管理是有效地组织共同劳动所必需的。随着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管理的重要性。从历史上看,经过了两次转折,管理学才逐步形成并发展起来。第一次转折是泰罗科学管理理论的出现,意在加强生产现场管理,使人们开始认识到管理在生产活动中所发挥的作用。第二次转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们看到,不依照管理规律办事,就无法使企业兴旺发达,因此要重视管理人员的培养,这促进了管理学的发展。管理也日益表现出它在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管理是促进现代社会文明发展的三大支柱之一,它与科学和技术三足鼎立。管理是促成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基本的、关键的因素。发展中国家经济落后,关键是由于管理落后。先进的科学技术与先进的管理是推动现代社会发展的“两个轮子”,二者缺一不可。管理在现代社会中占有重要地位。经济的发展固然需要丰富的资源与先进的技术,但更重要的还是组织经济的能力,即管理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管理本身就是一种经济资源,作为“第三生产力”在社会中发挥作用。先进的技术,要有先进的管理与之相适应,否则,落后的管理就不能使先进的技术得到充分发挥。管理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2)学习、研究管理学是培养管理人员的重要手段之一。判定管理是否有效的标准是管理者的管理成果。通过实践可验证管理是否有效,因此,实践是培养管理者的重要一环。而学习、研究管理学也是培养管理者的一个重要环节。只有掌握扎实的管理理论与方法,才能很好地指导实践,并可缩短或加速管理者的成长过程。目前我国的管理人才,尤其是合格的管理人才是缺乏的。因此,学习、研究管理学,培养高质量的管理者成为当务之急。
(3)学习、研究管理学是未来的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专业化分工会更加精细,社会化大生产会日益复杂,而日新月异的社会将需要更加科学的管理。因此,管理在未来的社会中将处于更加重要的地位。
三、案例题
在实际工作中,经常存在各种决策失误。究其原因,可以发现很多决策者不遵循决策的原则和程序。如有的决策者惯于凭主观想象和“拍脑瓜”决策;有的决策者过分追求完美的决策方案而迟迟不能决定,延误决策良机;甚至在过去基本建设项目中还存在边审批、边设计、边施工的“三边工程”。
针对以上现象,试用决策理论分析如何提高决策质量。
(1)决策定义:为达到一定的目标,从几个可行方案中选择一个合理方案的分析判断过程。(2)一个良好的决策应具备五个特征。①决策要求有明确而具体的决策日标 ②决策要求以了解和掌握信息为基础 ③决策要求有两个以上的备选方案
④手策要求对控制的方案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估 ⑤决策追求的是最可能的优化效应
(3)在制订决定时一般应遵循以下程序。①确定决策目标,拟定备选方案 ②评价备选方案 ③选择方案
(4)用以上理论进行综合分析和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