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为中小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为中小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发布时间:2008-8-18信息来源:
去年以来,紧缩的货币政策对中小企业的生存环境带来了新的不小的影响。中小企业目前存在着受重视程度不高、融资难和缺乏相应的法律保护等一些主要问题。对此,应进一步强调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和贡献,努力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税收环境、法制环境,同时大力支持中小企业自主创新,鼓励中小企业“走出去”,多用市场手段少用行政手段,为企业提供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环境。
重视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和贡献
国家应逐步调整不公平的政策环境,逐步纠正人们头脑中存在的“抓大放小”的误区。正确理解中央“抓大放小”政策精神,转变大企业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小企业仅是充当配角、无关大局的错误看法,实行公平对待的政策取向。在行业准入、项目招投标、政府采购、奖励有贡献企业等方面彻底摒弃歧视中小企业的倾向,着力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促进我国中小企业在较高的水平上发展得更好一些。
要重视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和贡献,在政策的制定上要体现出由“抓大”向“扶小”转变,在制定政策规划时,可借鉴发达国家在制定扶持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政策中的“服务政策”。例如微软、摩托罗拉等世界著名的大公司当初也是由小企业成长起来的。当时他们一大批小企业得到了美国政府在政策上的大力扶持,最终才得以发展起来。20世纪90年代后,美国政府把推动与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作为美国政府一项重要的政策内容加以实施。
努力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拓展融资渠道
要解决好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努力拓展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
一是除了各大商业银行自行设立的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的信贷部门外,还应大力发展与中小企业相对应的中小金融机构,主要是发展微型与民营金融机构。全国政协委员赵韩建议,建立社区贷款中介机构,解决再就业小额贷款难题。
具体操作上,应积极开展信用社区的建设,建立专为下岗失业人员服务的社区贷款中介机构,为符合条件的失业人员发放小额贷款;政府、银行、社区可联手投资建立真正的信息化居民信用档案平台,加快个人信用体系建设;把握好“贷、用、还”三个环节,建立小额担保贷款的长效机制;灵活掌握贷款额度和期限,以申请贷款项目为标的,实行贷款1万-10万元的浮动额度和1-10年以内的浮动期限;取消担保机构,简化贷款手续,取消劳动保障部门审查环节,凭失业证和《再就业优惠证》自愿申请、社区(街道)组织审核推荐、社区贷款中介机构核贷的程序;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加强对“小贷”情况的定期检查和审计,向群众公开检查结果,接受群众监督,避免人情贷款和不良贷款,防范贷款风险。财政部门提前将贴息资金划入再就业资金专户,确保下岗失业人员及时得到贴息。
二是对符合条件并实行股份制的中小企业允许其发行股票和债券。面向社会筹集资金不应仅是大企业的专利,也是中小企业获取资金最便捷的方式,为此,应尽早在国内开设像美国纳斯达克那样的小型“二板”资本市场和场外交易市场,这样将会使中小企业获得宽松的融资环境和最为便捷的融资渠道。全国人大代表、深圳市长许宗衡日前在两会上呼吁,目前在我国建立“创业板”市场的条件已经成熟。
三是要成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中小企业缺少可靠的信用担保机构,是金融机构“惜贷”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是要建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这也是解决中小企业资金来源的有效办法,发展基金可由中小企业共同出资,实行会员制,成立担保基金会,共同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资金信用担保。五是考虑到国有企业和中小企业的现状,适度地发展典当业。这样可以为中小企业的闲置资产的典当、抵押、拍卖提供便利,既可盘活中小企业的闲置资产,又增添了新的融资渠道,但要防止出现对中小企业,特别是对小企业一卖了之的不负责任的做法。
以良好的税收环境促进中小企业发展
一是实行有利于中小企业增加自有资金的优惠政策。在放宽对中小企业纳税人认定标准的基础上,降低中小企业的所得税税率,降低企业税负,如加拿大的中小企业的所得税税率一般不及大企业的1/2;尽快出台对中小企业增加自有资金(不含以利润作为注资)的税收优惠措施,如法国对增加自有资金的中小企业,降低其适用税率。通过优惠税率来引导企业的注资。二是制定对中小企业投资行为的税收优惠政策。三是制定针对中小企业促进科技事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四是促进面向所有中小企业就业的税收优惠政策。五是建立针对中小企业的管理中心,加强对中小企业指导。
法制助推中小企业成长
政府不仅要从政策上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而且还应从法律上保障中小企业的发展,这就要求通过制定和完善法律法规来确定中小企业的地位,维护中小企业的合法权益。
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院长任剑涛认为,政府法律法规的出台,社会法制环境的形成对于中小企业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首先,政府法规有利于保证中小企业获得足够的社会市场成长空间,避免市场上仅有几个大型垄断企业互相竞争,造成市场中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局面,从而创造充分的市场润滑空间。其次是有利于充分保证中小企业政策供给,包括在创新支持、政府奖励、政府产业政策上的倾斜等各方面提供法律的保证。
《中小企业促进法》的实施有利于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使得中小企业将应承担的市场责任、社会责任通过和政府的互动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但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私)营经济研究会会长保育钧表示,在立法层面上,应对《中小企业法》加以充实,使其具体化,更具可操作性;在体制层面上,应加强政府部门改革,明确执法主体;从攻略层面来讲,要解决中小企业在法律主体地位上的不平等:市场准入不平等、税收负担不平等、权益保障不平等、资源占用不平等。
自主创新化解发展困境
改革开放近30年,“MADE IN CHINA”字样的商品遍布全球,为世界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人民提供价廉物美的商品,为世界经济作出巨大贡献。但今日中国制造的商品至今无法摆脱“外资图纸,中国组装”的命运。90%的可观利润归拥有知识产权的外方所有,只有10%的微薄利润属于我们。“外国专利、中国制造”已经成为制约中国产业升级的瓶颈。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仅为万分之三,99%的企业没有申请专利,很多企业更产生了“创新恐惧症”,甚至也有企业怀着“你创新,我冒仿”的歪念,大大破坏了企业创新环境。大多数企业家对企业发展考虑层面仅停留于占有市场份额,获得盈利,缺乏以创新立足市场,以创新应对政府产业政策的考虑。中小企业主要是“来料加工”的发展模式,缺乏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创新。
全国政协委员李嘉音呼吁,世界经济是建立在品牌之上,而不是建立在商品之上的。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也是品牌年代;没有品牌,就没有未来。我国中小企业必须建立属于中国人自己的世界品牌。为此,一方面要加强中小企业法律供给和政策规定,在政策供给上,地方政府在技术奖励、政策倾斜、政府公共资源配置、对中小企业的引导等方面提供帮助。另一方面,中小企业要强化占有市场的自觉性和敏锐度,提高产品技术含量、把握创新、推进市场技术进步。各级政府要设立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机构。除了要在简化审批、宽松环境、降低门槛、鼓励创业等方面作出不懈努力之外,还要充分依靠和大力推动行业协会发挥扶持功能,积极为中小企业在申请设立、科技创新、技术引进、专利申报、资质评议、改制融资、产品推介、自我展示、权益保护等方面做好周密服务。
大力支持中小企业“走出去”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全球范围的产业结构调整,增强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充分利用国际资源、优化资源配置、拓宽发展空间的能力,进一步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实现经济发展目标,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为此,要积极推动民营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
一是加强对民营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宏观引导。政府有关部门要加紧研究制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总体原则和指导政策,指导企业对境外的资源开发、境外工业区建设和劳务承包等专项规划;加快出台完善有关企业境外投资、境外加工贸易、工程承包、劳务合作等方面的政策法规。二是改革项目审批制度,简化审批手续。三是加大对“走出去”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四是完善促进民营企业“走出去”的服务体系。可以参照海外的做法,建立半官方的海外办事机构,为企业提供有关境外投资信息、代办投资手续,对“走出去”的企业进行跟踪调研。要大力发展海外投资中介机构,代替政府的有关行政职能,为我国跨国经营的企业提供相应的法律、会计、审计、风险评估和技术援助,鼓励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走出去”,为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市场铺平道路。要建立境外商会组织,加强行业自律,在市场准入、产品和服务价格方面进行必要的协调,增强凝聚力,消除恶性竞争,共同对外,使企业的境外发展更加有序。五是建立健全对境外投资企业的保护机制。政府要按照国际惯例建立和完善对境外投资的政治风险担保制度,对企业到非洲、中东等政治风险大的地区去投资不能采取消极的方式,而是要提供担保以减少风险。要着手构建境外投资风险“预警”机制,引导境外投资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从源头上降低遇到风险的可能。六是创新服务水平,优化境外投资环境。
多用市场手段少用行政手段,为企业提供良好经营环境
好的投资环境(包括政策环境及法制环境)可以使企业的运作生机勃勃,并消除企业对隐性的政策风险的担忧。但是,现阶段某些地方政府出台的调控政策往往过于主观,往往缺乏实操性和对市场的基本认识,给市场参与主体带来巨大的冲击,导致企业付出惨痛代价。企业完全没有一个长期、稳定的政策预期,过多的行政手段干预更加剧了这种不确定性预期,进一步增大了企业生存的风险,严重影响企业对长期发展趋势的判断,很多企业不得不因此退出市场,结果减少了市场产品供给,加剧了通胀压力,增大了宏观调控的难度,政府不得不出台更新的调控政策,并由此形成恶性循环。
为此,全国政协委员杨铿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在新一轮宏观调控中,应由行政控制转向市场调节,主要依靠运用市场机制和经济、法律手段,节制各级政府行政手段的使用。二是在调控中,若必须通过行政手段来解决经济运行问题,也应由“以政府为主”转变为“以市场为主”,事前进行充分的调研、论证和平衡,遵循基本的市场规律,保证政策的可执行、有效和公平,切实维护市场参与各方主体的合法权益。三是政府应把建设一个公正、公平、透明、法制的营商环境作为发展经济的首要任务,消除企业对政策风险的担忧,从而有利于企业制定长期发展战略,加大投资与再投资,真正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涌现一批具有强大市场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塑造世界级的民族品牌,切实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
发布单位:市经委 来源:省中小企业网
第二篇:营造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营造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要切实营造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市场环境、创业环境、成长环境、服务环境和舆论环境。要坚持“放水养鱼”,建立健全中小企业政策支撑体系,坚决清理整顿涉及中小企业的不合理负担。要清除一切障碍,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要大力弘扬创业精神、优化创业环境,“多浇水,少挑剔”。要坚持集群发展、协作发展,加强企业管理、促进转型升级,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要“扶上马,送一程”,加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支持建设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切实保障企业的基本服务需求。要加强舆论宣传,在全社会树立尊重劳动、尊重创造、尊重人才,劳动致富光荣、创业致富光荣的良好氛围,努力开创中小企业发展新局面。
第三篇: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社区矫正试点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市公安局注重加强与有关部门协作,合力推进社区矫正工作深入发展,建立起社会监督、管理、教育矫正机制,减少脱管漏管现象,使社区矫正人员不再危害社会,增强了群众的安全感;让服刑人员保持正常的家庭和社会生活,增强其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促进家庭和睦,最大限度地增加了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不和谐因素,为经济平稳发展创造了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落实衔接管控措施促进教育改造质量全面提升
在社区矫正试点过程中,围绕对社区矫正人员的监督管理、教育矫正、社会适应性帮扶3项工作任务,落实衔接管控措施,避免发生脱管、漏管,通过公益劳动、心理咨询、个案矫正、分类管理、分阶段教育等多种教育改造措施和方法,教育矫正社区矫正人员的不良心理和行为恶习,防止重新违法犯罪;提高了教育矫正质量,减少了重新犯罪。
贯彻宽严相济政策实现良好的法律和社会效果
社区矫正工作与监禁矫正相对,对犯罪情节轻微、主观恶性不大的服刑人员不予收监关押,通过监督管理、教育矫正、帮困扶助等措施,在社会上、家庭中把他们管教好、改造好,充分体现了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宽的一面,把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真正落实到了刑罚执行工作中,有利于从源头
上遏制、减少违法犯罪,收到了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几年来,我局社区矫正试点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社会主义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在今后的社区矫正工作中,我们将做到以下几点:
要进一步扩大社区矫正工作覆盖面。认真贯彻实施刑法修正案(八)关于依法实行社区矫正的规定,采取有效措施扎实推进社区矫正工作。尚未在全辖区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的,要借鉴全面开展地区的做法和经验,积极稳妥地全面推进社区矫正工作。已经全面开展的地方,要总结经验,解决实践中的问题,推动社区矫正工作稳步深入发展。
要进一步加强对社区矫正人员的监管教育和帮扶。加强对社区矫正人员监督管理,依法执行社区矫正人员报到、会客、请销假、迁居、政治权利行使限制等措施,避免发生脱管、漏管。加强社区矫正人员教育矫正,加强思想教育、法制教育、社会公德教育,培养其社会责任感与认罪悔罪意识,不断提高矫正质量。加强社区矫正人员帮扶,对有需求的社区矫正人员进行免费职业培训和就业指导,提高就业谋生能力,帮助其适应正常社会生活,顺利融入社会。
要进一步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工作配合与衔接。社区矫正工作综合性强,涉及部门多,任务艰巨。要争取社会各有关
方面对社区矫正工作的理解与支持,广泛动员各种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社区矫正工作,为开展社区矫正工作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要进一步加强社区矫正机构、队伍建设与经费保障。各级司法行政机关要争取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进一步建立健全社区矫正工作组织机构,确保社区矫正工作有专门的组织机构管、有专职工作人员抓。进一步加强司法所建设,完善基础设施,配齐配强人员,理顺管理体制,健全工作制度,努力做好社区矫正工作。通过“招录、招聘、招募”方式,建立由社区矫正执法工作者、社会工作者、社会志愿者组成的专群结合的社区矫正工作队伍,定期开展政治业务培训,着力提高综合素质。建立社区矫正经费全额保障制度,并根据工作发展需要,建立动态增长机制。
要积极推进社区矫正制度化、规范化与法制化建设。社区矫正作为刑罚执行活动,要紧紧围绕加强对社区矫正人员的监管、提高教育改造质量这个核心,抓好衔接接收、监督管理等工作流程的制度建设,建立健全社区矫正人员报到、会客、请销假、迁居、政治权利行使限制等工作制度,统一规范社区矫正人员接收、管理、考核、奖惩、解除矫正等工作环节。统一规范法律文书,加强社区矫正人员档案和社区矫正工作档案管理,确保社区矫正工作依法规范运行。
2011年2月25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
议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明确规定了对判处管制、缓刑以及假释的罪犯依法实行社区矫正,标志着我国社区矫正法律制度的确立,作为刑罚执行制度改革的一种尝试,社区矫正工作既是改革完善我国刑罚执行制度的重要举措,也是完善社会主义法制的内在要求,具有重要的法律意义和社会意义。我们要以这次会议为契机,充分发挥公安机关的职能作用,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扎实做好社区矫正工作,为我市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
第四篇:卫生防疫制度创造良好环境
创造良好环境
分局建立和制定治安、消防、防汛、卫生防疫等安全组织和安全管理制度大力整治脏乱差现象,切实消除卫生死角。
一、要求各部门保持科室和个人卫生。尤其是要做好门窗、地面、桌椅、食堂的卫生。
二、落实卫生防疫制度。深入扎实地做好卫生大扫除,消灭蟑螂、老鼠、苍蝇等,内务管理规范有序,内外环境清洁整齐,无脏、乱、差现象。
三、提升了整个分局的卫生防疫意识,对广大干部上卫生防疫课,讲卫生知识,扎扎实实地抓好各项措施的落实,落实到每个人。
四、搞好绿化、美化,为职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
五、加强科普宣传活动,提高干部的卫生意识、健康素质和自我防疫能力,倡导科学的生活方式。
六、实行科学杀虫灭鼠,切实降低“四害”密度,严禁小食堂使用急性杀鼠剂,确保干部的生命安全。
七、加强卫生、防疫、消毒等工作,硬件建设要做到尽力而为。
八、要求各科室责任单位依据自己所承担的任务及日常管理的责任,把任务分解落实,要求任务到人,责任到人。人人为分局的环境建设增光添彩,为提高合肥市的卫生水平做出贡献。
第五篇:中小企业发展
发展中小企业需要解决五个问题
中小企业在未来的10年中能不能有一个超常规的发展,是一件关系到人民能否安居乐业、经济能否持续增长的重大问题。在我国,观念滞后、体制限制、政策不到位,环境不宽松是中小企业发展的几大制约因素。在中小企业发展的观念和政策方面,要处理好以下五个问题:
第一,经济发展的重点是全都放在大企业上,还是要有一部分放在中小企业上?目前出台的一些改革措施,如停息挂账、债转股、贴息技改、呆坏账核销、上市融资、贷款投向、下岗职工补贴等,大都偏向于大中型国有企业。但是,这些大企业在未来的发展中不仅不能创造新的就业机会,还要向社会下岗分流富余职工。因此,如果不从数量上发展中小企业,就很难安排大量劳动者就业。
第二,主要精力是放在调整传统产业结构、治理重复建设、实现产业科技进步和“入世”竞争上,还是放在发展大量拥有适度技术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调整传统产业结构,就要将劳动力的传统就业结构扭转过来,将职工从传统产业中大量减下来;治理重复建设,要关闭一些达不到规模经济要求的中小企业,这些企业也要向社会推出许多过剩劳动力;产业的科技进步,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用技术代替劳动力,降低生产和运营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也会向社会推出大量过剩职工;“入世”竞争是成本和质量的竞争,首先需要改变我国企业中人多效率低考试,大收集整理的局面,也将使许多企业通过减员增强其国内外市场竞争力,向社会推出大量的过剩职工。如果不同时注重发展中小企业,结果可能是我们的产业得到了调整,重复建设得到了治理,产业有了理想的技术升级,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但也会形成数量巨大的失业劳动力,积累大规模的城镇贫困人口,威胁到我们的政治、社会和经济稳定。第三,中国的比较优势是资本技术,还是劳动力和市场?要想超常规发展,资本积累和科技进步至关重要。劳动力便宜,市场容量较大,是我国竞争的优势。只有发展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使其产品凭借劳动力成本较低和人力技能密集的优势,在国际市场上竞争,才能将闲置的劳动力资源劣势转化为真正的比较优势。在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里,只有就业率提高,收入水平逐年上升,才会形成市场容量,产业才能有规模化发展和升级的足够条件。第四,按照中国劳动力多的国情,如果在私营个体中小企业就业的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 85%,怎样看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业方面的所有制结构?1999年国有和集体企业减少了60万户,而私营企业增加了近30万户,个体户增加了40万户。实际上,从这两年就业结构的变化看,解决下岗再就业、新增劳动力就业和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去处是私营和个体经济。在增加就业、居民安居乐业、社会稳定方面,它们起了国有经济起不到的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五,怎样认识和依靠中小企业的投资者和创业者?中小企业发展越来越多,如果到2010年城镇中小企业真要发展到6600万户,中小企业主将会成为一个数量巨大并有经济实力的社会阶层。实际上,中小企业主为社会创造财富和服务,为国家创造税收,已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对于他们中可能会出现的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应当由法律法规、社会道德、新闻舆论、工会力量等制度去规范和制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