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道宣言

时间:2019-05-12 02:59: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道宣言》,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道宣言》。

第一篇:中道宣言

克缇中道系统宣言

壬辰岁尾,时维十月,序属初冬,一群经历岁月洗礼的人,一群勇摘生命之花的人,走到一起,追随克缇,一个享誉海内外的直销企业,一个充满东方智慧的大家庭,共同去追寻生命的价值,去创造一个崭新的未来。

克缇中道系统,诞生了!

这个团队,没有创始人,如果说有,一个个不断进入的人,都是她的创始人。这个团队,没有个人英雄,如果说有,一个个不断进取的人,都是真正的英雄。睿智的克缇领路人,把融合着五千年华夏文明的强大动力,注入了中道的血液,从此,这个团队,拥有了高飞的翅膀,拥有了搏击长空的力量。前方花团锦簇,前方道路正长,准备好了,让克缇中道的家人手挽着手,肩并着肩,开始我们崭新的征程。

这个征程,有起点,没有终点,因为我们永远走在前行的路上,路上有太多的艰辛,有太多的坎坷,那是我们携手的理由,因为我们坚信,温室里长不成参天大树,浅水里藏不住飞舞的蛟龙。当然,我们会拥有更多欢笑的歌声,会收获更多丰硕的果实。成功是必然的,只因为有我们共同的坚持。

克缇中道系统,把“中和天下,道生共赢,永远同行”作为我们的座右铭。中道,中华文明之道,中华自强之道。我们追求天道,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我们追求地道,地势坤,君子厚德载物;我们追求人道,三思方举步,百折不回头。

每一年,每一天,太阳从东方升起,又在西方落下,岁月在轮回,生命在磨砺,克缇中道也在一步步成长,如果你坚信: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至江海的道理,请走进克缇中道系统,请走进这个把克缇直销事业看做她毕生为之奋斗的事业群体。

你来了,我来了,请不要中途离开。辅助一切值得辅助的亲朋,敬爱家人朋友,把喜悦与人分享,奉献爱心不求回馈,爱自己的事业,事事讲求分享,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吸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克缇,与天不老;壮哉我克缇中道,与国无疆。中和天下,道生共赢,永远同行!

第二篇:浅谈佛教中道的人生观

浅谈佛教中道的人生观

廖乐根

中道是佛教的重要思想理论,它的含义很广、很深,在此无法一一阐述。但作为一种人生观,中道指的是远离对任何二元对立两边的执着,是一种不走极端、不偏不倚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这种中道的人生观,不论是对于佛教徒还是非佛教徒,都是极为重要的。需要说明的是,佛教所说的中道,并不是一般通常所说的“折中”,其思想是非常深刻的。本文将试图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围绕佛教中道的人生观这一主题,作一简要的分析、说明与探讨。

一、命与心

相信命运的人往往都认为,在命运面前,人是无能为力的,只能听天由命。那么,佛教是如何看待命运的?又是如何认识命与心的关系的呢?

首先,佛教并不否认命运的存在,只不过这里所说的命运并不具有人们通常所认为的宿命的含义,而是指现实人生中所面对的各种各样的境遇和状况。大千世界,人与人是千差万别的。有的富贵,有的贫困;有的聪颖,有的愚笨;有的健壮,有的体弱。即使是同一家庭成员,情况也大不一样。所有这些都是客观的存在。但这一切在佛教看来都不是命中注定的,其根源和关键是在于我们的“心”。

这里所说的心,在一定意义上就是指人的主观能动性或自由意志。它包含了人的道德意识、价值观念等思想和精神层面。由于人心各不相同,表现在人的语言和行为上也就有相应的差别。佛教认为身、语、意(心)的一切造作和活动都会像种子一样储藏在每个人的生命体内,并会形成一种强大的力量,在一定的条件下呈现出来。这就是佛教的业报思想。所以,佛教认为决定我们命运的是每个人自己善恶的行为,是个人的业力决定人生。因此,我们必须对自己的一言一行,乃至心中的意念负责。换句话说,人的命运是完全可以改变的,命运还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我们没有理由听天由命。业力的创造性赋予生命以自由和希望。

佛教对命与心的态度及其业报思想,对我们的现实人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它否定了主宰人的命运的上帝或神灵,否定了悲观的宿命论。它告诉我们要积极、勇敢的面对自己的人生,不责怪他人和社会,不埋怨外在的环境,因为一切都是自作自受,一切都是自己造成的。因果对每一个人都平等的。要改变自己的命运,就必须改变自己的心,改变自己的行为,要对自己的良心负责,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佛教非常强调人的主体性、独立性和创造性,重视人的自由意志的发挥。

在此需要说明是,现实人生往往是很复杂的,有很多事并非是个人的主观努力能立即改变的。由于每个人的具体条件和情况很不一样,人应该有自知之明,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作出正确的选择,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在很多时候,我们还是得“认命”。但这并不表示悲观或消极,也不意味着人的主体性的丧失,而只是表示我们勇敢的接受现实。可以说这是一种明智的选择,佛教在命与心的关系上是采取中道的观点。

二、苦与乐

很多人一听到佛教说人生是苦,就以为佛教是消极和悲观的。显然,他们对佛教所说的“苦”缺乏正确而全面的认识。苦并不必然地与悲观联系在一起。

痛苦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我们每一个人都能亲身感受得到,佛教并没有夸大它。苦的来源和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来自生命本身的,如生、老、病、死等;有来自社会的,如政治**、战争等;有来自自然界的,如天气寒热和各种自然灾害等;有来自精神和心灵上的,如孤独、空虚等。有的痛苦比较粗重,有的则比较细微,但总的来说都不外乎身心两个方面,而且彼此是互相影响的。

这么说来,佛教是不是否认人世间的快乐呢?佛教并不否认人生也有快乐,只是提醒我们,世间的快乐是相对和短暂的,是变化无常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佛教认为快乐在本质上仍然是一种痛苦,是痛苦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进一步,我们还要清楚地知道,佛教之所以强调人生是苦,其真正目的是要人们认识到苦的根源在于无始以来对自我的强烈执着,并找到解决痛苦的方法和途径,从而最终获得真正和永恒的快乐。

在苦与乐的关系上,佛教是采取中道、中观的态度,这在佛教徒的生活和修行方式上表现得十分明显。佛教既反对过分追求舒适和享乐,也反对极端和无益的苦行,因为这两种方式都不能让人得到最终的解脱,而且会给我们的人生带来伤害和痛苦。需要指出的是,虽然佛教反对没有意义的苦行,但却提倡学佛修行人应该采取相对简单、简朴的生活方式。这是值得我们重视和注意的。

与苦乐相关的是欲望。佛教反对纵欲,但并不主张绝对的禁欲。纵欲和禁欲都是极端主义的表现,不符合中道的原则。与其说佛教是禁欲,不如说是少欲、节欲。“多欲为苦”、“少欲知足”是佛陀对我们的忠告。这既是获得幸福生活的前提和要求,也是修行解脱的必须和保障。欲望往往意味着占有和竞争,如果不加以适当和有效的控制和引导,任其膨胀、泛滥,后果将是不堪设想的。尤其是在这个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的当今社会,强调和提倡少欲知足无疑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因此,说“苦”并不一定就悲观,说“乐”也不表示一定就是乐观。严格来说,佛教既不悲观,也不乐观,而是中观、实观。作为一个佛教徒,必须全面地看待世界和人生,既要看到光明和希望,对未充满信心,以免陷入悲观、绝望;但同时也要看到人世间阴暗的一面,看到人类自身的种种缺陷、烦恼和痛苦,而不应盲目的乐观。过分的悲观和乐观都是错误和有害的。

值得一提的是,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中,通常都习惯地认为乐观一定就比悲观好,乐观理所当然是正确而没有缺陷的,其实这种认识是片面和有问题的。悲观固然不可取,盲目的乐观也不是什么好事。过分乐观的人,往往对生命的痛苦缺乏深刻的理解和体验,因而不太容易生起真实的慈悲之心,难以增长智慧,成熟人格。济群法师说得好:“乐观主义者,或者由于天性比较开朗,对什么事情都想得开,看得淡,重视过程多于结果;或者由于对人生无知,仅有远大的理想,得过且过;或者由于出生优越,一生不知愁苦,对任何事情都充满自信;或者认为科学至上,对人生抱着必胜的信念„„但这几种情况下产生的乐观基本都是盲目的乐观。”(《佛教徒的人生态度》p29)

一般说来,唯物主义者都宣称自己是乐观主义,但他们的问题也是不可忽视的。由于他们认为生命只有一次,人死了一切都结束了,因此,何不在活着的时候好好享受一番?这样,“及时行乐”就成为理所当然了,以至把尽情享乐当成是乐观主义的表现。他们对于人生的意义和价值通常漠不关心,这种人在当今社会并不少见。

三、生与死

生与死是人类永恒的主题,生死观是人生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般人眼中,佛教似乎过于重视死,而忽视生,这实在是一种误解。从根本上说,佛教就是为解决我们的现实人生问题服务的。

首先,佛教告诉我们,人的生命是非常珍贵难得的。因为要得到一个健全的人身,是需要具备很多重要条件的。但失去人身的因素却是很多很多的,因为生命是无常的,死亡随时都会降临到我们身上。而一旦失去了这千载难逢的宝贵人身,要重新获得就更加困难了。所以,佛教特别提醒和告诫我们,一定要加倍珍惜这来之不易的人生,千万不要浪费、虚度这短暂而珍贵的一生,要为随时可能到来的死亡早做准备。同时,佛教还认为,在轮回中的所有不同的生命形态中,人也是最重要的。因为只有拥有了人身,才具备修学佛法的最佳条件和机会。可见,佛教十分强调此生的重要性,因为此世的幸福和后世的安乐都取决于这现在正拥有的人生,一旦错过和虚度,将后悔莫及。

生,具体来说包括生活和生命两个层面。前者侧重于外在物质,后者则多指内在的精神。可以说,佛教对于人类基本的物质生活是肯定和重视的,只是必须通过正当和合理的手段和方式来获得。当然,佛教更强调内在精神生命的重要性,否则,人与其它生命有什么太大的区别呢?

可见,佛教不但不忽视生,而且非常重视生命的质量。那么,佛教又是怎样看待死呢?为什么佛教给人的印象往往与死联系在一起呢?

佛教将生死看为一体,是一体两面。严格来说,死并不是结果,而是过程。生的同时其实就是死,难道我们不是在时刻走向死亡吗?但问题是,我们总是忽视这一点,对死视而不见。我们的文化似乎总是在回避死亡,甚至连公开谈论死亡都觉得不好意思。其实,对死亡的淡漠与掩蔽恰恰说明了人们对死的无奈与恐惧,是懦弱和无知的表现。佛教却要我们正视和面对死亡,这大概是人们总觉得佛教太重死的原因之一吧。索甲仁波切的话也许能给我们一些反省和启示:“我们的教育不谈死亡是什么,或不给予人们任何死亡的希望,或不揭开生命的真相,不是将使事情变得越来越糟吗?年轻人接受各种各样的教育,却对于生命整体的意义,以及与生存息息相关的主题,茫然无知,有哪件事情比这个还要讽刺呢?”(《西藏生死之书》p15)

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是真实的存在,而且它会毫无声息的光临。真诚的面对、冷静的思考死亡有什么不好呢?它至少可以使我们清楚的意识到生命是如此的脆弱,人生是多么的珍贵和难得,从而提醒我们要认认真真的过好每一天,以免留下“失去了才感到可贵”的感慨与遗憾;它可以让我们时常保持清醒的头脑,为无法预料的死亡早作准备,而不至于当死神降临之时六神无主、束手无策;它还可以提升我们的思想境界,既然人人终归一死,我们为何不能看破世间的名缰利锁,了结太多的恩恩怨怨?进而对他人生起真诚、无限的慈悲与爱心„„这一切不是很美好吗?因此,对死的关注,不但不会导致悲观与消极,相反却让我们的人生变得更有意义,更有价值。我们应该敬畏死,如同敬畏生。

在生死问题上,佛教同样坚持中道的立场。佛教认为生命是迁流不息的,死亡并非生命的终结,现世的人生只不过是无穷无尽的生死之链中的一个环节、一个片段。这种观点显然与唯物论不同。另一方面,佛教也反对永生的观点,否定永恒不变的灵魂的存在,认为生命的形式是在不断的变化和转化之中,即使是天堂也不是最终和理想的归宿。这又与基督教的思想有明显的差异。佛教既重死,又重生;既关心生命的未来与终极的归宿,也关心现实的人生幸福与生命质量的改善和提高。

四、自与他

自与他,或者说自利与利他的关系,也是人生观的重要内容之一。佛教是如何看待和处理这二者之间的关系的呢?

简单地说,佛教既讲自利也讲利他,即重自利又重利他,但在具体情况下有所侧重。从表面上看,自利与利他是对立的(当然,处理不好就会产生矛盾),但两者是完全可以统一起来的。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自利其实是为了更好的利他,自利并不完全是自私,不能将他们等同起来。同时利他又反过来利益自己。所以,两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不管是自利还是利他,形式并不重要,关键是看他的出发点和发心。

从自利的角度来看,如果我们没有足够的能力和本领,怎么能有效的帮助和利益他人呢?好比一个不会游泳的人,不但救不了别人,自己也会被淹死。这对于一个学佛者来说,也是很有启发意义的。我们发愿弘扬佛法、普度众生当然值得赞叹,但对于一位初学者来说,有这个能力吗?仅凭满腔热血的激情和真诚而美好的愿望是远远不够的,先加强自身的学习和修行,苦练内功也许更为重要,否则就会事与愿违、得不偿失。因此,从这个角度上可以说,自利就是为了更好的利他。

另一方面,利他也就是自利。我们应该认识到,自己并不是绝对独立于他人,世界其实一个巨大而复杂的统一体,自己与他人都是这个整体中的一部分,彼此是密不可分、互相影响的。关心和利益他人就是在帮助自己、提升自己。即使是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也可以不断的磨练我们的心性,完善我们的人格。由于自私的心理在作怪,人们总认为利他会损害自己的利益,凡事总是放不下、舍不得。而事实恰恰相反,你放下了多少、付出了多少,一定会得到相应的回报。佛法告诉我们,你越是舍不得,就越得不到,只有舍才能得。你的心胸越开阔,收获就越大;你的心量越大,得到的就越多。

自与他的关系,严格来说,不只是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在一定的意义上,也是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佛教认为,人的生存与发展是与大自然息息相关的。佛教尽管强调人的生命的重要性和优越性,但并不主张“人类中心论”。佛教尊重、爱护所有的生命,包括动物和植物,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大力主张并切实推进个体与群体、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良性互动与健康、持续发展。这一点,无疑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尤其是为当今社会普遍存在并共同关注的生态和环保问题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

总之,佛教在自他关系上,同样遵循中道。既重自利,也重利他。当然,相对来说,佛教还是更强调利他的重要性,自利的目的终究还是为了更好的利他。佛教特别重视无我利他、慈悲救世的菩萨精神。因为,只有通过不断的利他修行,才能最终成就佛道,从而也才能真正、彻底的利益一切众生。

五、小结

以上分别从心与命、苦与乐、生与死、自与他等四个方面简要分析和论述了佛教中道的人生观这一主题。正确认识和把握佛教中道的人生观是极为重要的,它是获得幸福生活和永恒快乐的条件和保障。中道的人生,不走极端。既不听天由命,也不主张人定胜天;既不纵欲享乐,也不禁欲苦行;既重视生,也关注死;既讲自利,也讲利他。但需要再次指出的是,所谓的中道,绝不是简单的“折中主义”,在具体情况下是有所侧重的。佛教不是死板的教条,而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佛陀是针对不同的众生,对机说法、因材施教。就整体而言,在上述四对关系中,佛教还是相对强调“心”、“苦”、“死”、“他”的重要性。这是因为,世人在这四个方面的认识存在着种种问题和误区,其目的无非是对症下药、治病救人,让众生最终能离苦得乐、得大自在。

第三篇:分组讨论亚里士多德“中道”伦理观。

2、亚里士多德引用一句诗说:“人们行善只有一途,作恶的道路却有多条。”形象地说明了“中道”标准的唯一性和邪恶程度的多样性。查阅资料,分组讨论亚里士多德“中道”伦理观。

亚里士多德的中庸,亚里士多德将实践智慧选择德行的标准概括为中道.他说“德性是牵涉到选择时的一种性格状况,一种适中,一种相对于我们而言的适中,它为一种合理原则所规定,这就是那些具有实践智慧的人用来规定德性的原则.”亚里士多德说相对于我们而言的适中,是指既不太多也不太少的东西.他对于不同的人是不同的,而不是对一切人都是相同的,这种适中不是按算数比例上的适中,相对于我们而言的适中是相对于人的情感和行为而言的适中,由实践智慧规定.亚里士多德认为,任何一种技艺都需要避免过多或不足而寻求适中,而美德比任何技艺都能更精确,更好,所以美德一定有以适中为目的的兴致.因此亚里士多德把中道作为德性的标准,德性的对立面是两个极端,过分和不足.过分是主动的恶,不足是被动的恶.虽然德性是相对于两个邪恶的极端而言的中道,但相对于各种不同程度的恶而言,德性本身也是一个极端即善.德性与主动的恶和被动的恶的区别不是程度上的区别,德性不是程度上的适中,它是与一切邪恶相分离的善.中道却表示德性的特质和独一无二的品格.亚里士多德引用一句诗说:人们行善只有一途,作恶的道路却有多条.形象的说明了中道标准的唯一性和邪恶程度的多样性.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人的欲 望、情感和行为都存在三种可能,即过度、不及和适中,德性的目的就 是根据理性的原则来处理欲望、情感和行为。过度和不及都不对,惟有 适中才合适:“在应该的时间,据应该的情况,对应该的人,为应该的 目的,以应该的方式来感受这些情况,那就是中道,是最好的,它属于 德性。”(《尼各马科伦理学》)人人都有欲望,个个皆具感情,谁都 有行动,它们都存在着过度、不及和适度的可能,这里过度和不及会犯 错误,只有中道才会受到称赞,达到成功。受称赞和成功就是德性的标志。所以德性就是中道。

第四篇:新中道的企业管理哲学

1.联系企业管理中的具体实例,谈一谈你对反思的平衡-结构化-本质还原-改善主义等哲

学方法的理解。的问题。反向的平衡强调反向与

质还原是指在结构

2.联系企业管理中具体实例,分析解决冲突的新中道、重视优先性的新中道、本质还原

等方法在管理实践中的运用。

1解决冲突的新中道——企业中的○“元老问题”

包括元老的理念在企业文化变革中不能

善治理结构与制度化建

——

4本质还原○

——本质还原的方法是确立好的观念的基础,在引进国外的理论或学说时,应有一个本地化过程,要考虑到应用的具体环境的不同,同时需要有应用方法上的灵活性,以更好地达到借鉴或消化吸收的目的。例如对于一些跨国公司开拓国际市场的观念,中国不少的企业都存在误解,以为企业要做大一定要不顾一切的国际化,实际上,国际化是与行业特点有密切关联的,是需要相应的条件,不具备条件时,不能随意迈出这一步。

3.结合企业管理实例,运用管理的基本思维方法分析企业在做代工和做自主品牌方面如

何进行合理选择。

传统观念认为,代工企业一定要做自主产品品牌,以便争取到价值链上较高利润的空间。这个观点在理论上是成立的,但在实践中,却要一分为二的看待。代工企业是否打造自主产品品牌实际上是关乎企业经营战略的问题,与企业盈利能力的相关性并不是如通常理解的那样高。中国制造之所以缺乏价格话语权、盈利能力低,这与产品品质比欧美同行要低很多是直接相关的。也就是说在制造这个环节,其实我们也没有做到极致。这不完全是一个自主品

牌的问题。专注于制造环节的代工,虽然利润率较低,但是可以通过大规模量产来获得合理的利润。如果富士康放弃核心优势,也去做自主产品品牌,那么就很难取得今天的成就。打造自主产品品牌虽然利润率高,但也伴随高风险,稍有不慎,往往无功而返,甚至全军覆灭。从世界范围看,像苹果公司这样的以高风险研发和营销模式获取高回报、赢得成功的企业毕竟是极少数。中国代工企业不一定非要走这样的道路。做自主产品品牌与做好制造,完全是两个行业领域和两种思维方式。要知道打造自主产品品牌并非只需资金投入就可以实现。中国制造业的企业家多数是技术和销售出身,加之第一代企业家多数文化程度不高,没有品牌运作的经验,在思维上也囿于制造业物化的思维定式,对概念性、感性的品牌运作规律很难把握,如果贸然去做自主产品品牌,其风险无疑是相当大的。做不做自主产品品牌,完全根据企业家和企业的实际出发,要实事求是的分析,不能盲目冒进。另外,那种“超一流的企业做标准,一流企业做技术,二流企业做制造”的观点,有误导之嫌,很容易让制造型企业产生自卑感。须知,没有扎实的研发及制造基础,就不可能做技术,更不可能做标准,标准绝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实际情况是,中国企业的国际品牌战略,基本上都经历了从代工到自主品牌的过程。一面做品牌,一面做代工,比如格力、海尔。在你尚未建立国际品牌力的时候,激进地推行品牌战略只能碰得鼻青脸肿,而以代工的方式“试水”海外,反而可能是经济而合理的选择。

4.举例说明什么是企业的整体价值?分析企业经营中追求“企业整体价值最大化”与“利

润最大化”之间的关系。

最大。

其基本思想是将企业长期稳定发展摆在首位、强调在企业价值增长中满足各方利益关系。

化而是企业的整体利益的最大化这其中蕴含着使企业发展生生不息的可持续发展之道——他无形的资产的积累。而不是仅仅重视利润的最大化也不是仅仅重视某个具体的业务项目。

5.根据企业的管理模式的要素,结合企业具体实例分析企业如何选择和实施专业化与多

元化经营。

在专业化运作中,企业如果只拥有规模效益、分工效率及技术优势,就很难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但它集中在某一特定领域,特长突出,容易达到较高的技术水平,能更好地满足顾客的需求,并能准确把握顾客需求的变化。在多元化运作中,企业可以捕捉到更多的投资机会,发展广泛的业务组合,做到东边不亮西边亮。但多元化运作会导致资公司源在多项业务中被分摊,实践中更容易出现财务危机。另外,相对于专业化经营,实施多元化经营的企业组织稳定性较差,经营失控的可能性也较大。同时,从国外市场营销的实践来看,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符合规律的、盲目的“多元化”经营常常不能抵御市场风险。由此可见, 这两种经营模式各有利弊,如何选择, 还要视企业的具体情况而定。企业在选择和实施专业化和多元化经营时,要考虑以下方面:一是企业实力,包括资金、人才、技术、无形资产等,企业实力越强,就越有条件采用多元化经营战略;二是根据企业所处行业的特点,合理选择企业的经营战略;三是根据企业自身的经营状况,相比其他企业具有的优势劣势,选择是多元化还是专业化经营;四是根据企业竞争对手的经营状况,合理选择企业的经营战略。

6.联系好企业的管理模式的要素,分析如何使企业的管理模式既稳定而又充满活力“

电气公司董事长杰夫

?

理的治理结构与优秀的高层领导

CEO

制度注重保持董事

告发布代理而是需要创机制

7.联系案例分析家族企业发展的瓶颈和路向,在此基础上分析信任在企业发展中的地位

和作用。

于选择了继续走

族企业则让位给现代公司形式的组织。

家族企业受到三大家

8.结合对家族企业发展瓶颈和职业化内涵的理解,试分析当前我国民营企业如何推进职

业化管理?

职业化管理的三位一体指的是员工自我的职业化、企业的职业化管理、职业化的企业文化。从工作向职业转变的过程就是职业化的过程。

职业化是一种自律性的工作态度和按照标子”

至5410

年⑦妥善安置家族成员和创业元老。

9.结合对于企业家与职业经理人各自特点的理解,分析职业经理人与企业家有可能发生

何种冲突?如何解决二者之间的冲突?

“创造性破坏”

。企业家与职业经理人之间在思考问题的方式、决策的特点和运用的管理工

冲突。

10.结合企业管理实例,分析企业引进职业经理人时怎样做比较合理或减少震荡?

11.结合对企业领导者素质和能力的理解,谈一谈如何成为一个企业领导者。

企业领导者要能够高标准地要求自己,不管是在道德上还是才能上,包括其他素质上,本身具有以身作则的力量,包括领导者的以身作则和发挥制度作为准则的作用。另外,领导

1诚实、2有才智、3心理要成熟,者要具备的素质还有○诚信及正直;○能够处理和解决问题;○

包括心理稳定、能承担风险、不会反复无常等,即理性化;4具备前瞻性以及重视战略等特

1要有充沛的精力,有乐观、进取精神;○2能够激励他点。领导者要具备的能力和特征有,○

3要有敏锐、深刻的洞察力,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要理解人;人,因为领导者不是单干的;○

4要有执行和干实事的能力;○5又富于激情并要执着、坚定,不仅自己要有激情,还要激发○

别人的激情。

要成为一个领导者,要经历两个较大的转折,一个转折是从普通员工到领导者的转折,包括思维方法和做事方法上的一个根本性的转变,另一个转折是领导者必须学会用人,必须识别和提拔那些有潜力的人。其次,领导者要想成长,就必须要有一种整体观念,领导者应该在思维方法上获得提升,去塑造领导者所必备的素质,同时,从企业要实现的战略出发来考虑企业的整体利益,并提高自己的素质。再次,领导者要懂得培养接班人,企业是靠人才

梯队往上走的,领导者的工作任务主要有两项:一是完成职责,二是培养人才,领导者有责任去发掘人才、培养人才。具有了这些能力和素质,一个人才有资格成为一个企业领导者。

12.结合企业管理案例,谈一谈你对企业用人原则和用人方法的理解。

SAP

UPS

三大原则。

13.人本管理的理念及内涵是什么?你认为企业如何实施人本管理?

企业的人本管理是指符合与沟通以及以人为本的激励。以人为本的管理要求重视人在企业中的重要地位与发挥的作用。

TCL的“企业的竞争就是管

14.分析企业人才培养培训与人才流失的悖论及其解决之道。

企业培训是当前企业所依靠的培养员工的方式,主要目的也就是应对当前企业竞争中人才缺乏的问题。然而很多企业面对的尴尬是企业培训出来的优秀员工非常可能离职,结果企业培训非但没有解决人才缺乏的问题,从另一方面来说反而加剧了这一问题。具体来说,对于这方面的原因无非有两个方面,第一:员工学到了新的知识和技能,在工作能力上得到了一定层次的提升,同时会感受到自己能够得到更大的发展和更好地待遇,然而这些是当前企业中所无法为其提供的,这种情况之下,员工通常会另谋高就。第二:相比于前一种情况,这种情况之下接受培训的员工并没有得到什么实质上的提升,甚至接受培训毫无收获。这种现象之下,会使员工感觉到企业对于员工的发展不够重视,自己在这里也无法得到发展,反而是浪费时间,进而产生离开的想法。以上两种表现在表面上来看,主要责任在于员工对于企业没有较高的忠诚度,缺乏一种饮水思源的精神。但是作为企业的管理者也需要反思,每个人都是有本能的,而人的本能之一就是趋利避害,所以企业对于想要选择更好环境的员工心态也是无法去有针对的指责的。

针对上面的分析情况我们可以发现,当前企业培训之后人才的流失并非是企业培训的因素,主要原因还是在企业的发展与用人机制上的不完善和不合理导致的。如果企业能够给员工提供较好的发展平台和待遇,那么员工在培训上得到的效果和对于企业的认同感都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保证的。解决方法是,广大正在处于发展中的企业,在重视员工提升和企业发展方面也要注重员工的待遇问题,实现了企业和员工都能够快速发展的愿景,也就是实现了企业和员工的共赢。

第五篇:2011年中道财税产品系列解读

中道财税产品系列解读

一、行业大会介绍

中道财税每月召开一次房地产行业大会,针对房地产行业特点,选择大会主题,安排一流专家。

一流专家团队:中道培训汇聚全国房地产财税众多专家,名师荟萃,适合您的不同需求。如张伟、许明、陈建昌、刘玉章等众多国内专家。

聚焦课程设置:中道培训课程分为所得税类、土地增值税类、营业税类、税务稽查及风险类、运营管理类、其他类等七大类,全面、系统、专业、实用。

二、财税实战答疑会介绍

中道财税服务中心针对房地产行业实战热点问题,每月举办财税实战答疑会一次,由中道专家就实战热点问题进行讲解,并同会员进行沟通,解决会员在热点问题中存在的疑难,为会员企业拓展管理思路,提供解决方案。

三、企业财税内训介绍

中道财税服务中心针对企业具体行业特点和运营特点,为企业量身定做财税内训课程,针对财税管理人员和非财税管理人员。

财税管理人员课程主要关注新会计准则、各税种政策解读、纳税筹划等领域;非财务人员课程主要关注全面预算管理、非财务人员财务知识等领域。

四、中道财税咨询介绍

中道财税服务中心集合财税各领域专家,为房地产企业提供行业专业财税咨询服务:

1、房地产项目财税筹划

房地产项目筹划的核心是财税筹划,中道协助企业对项目进行预算,从各个成本项目和收入项目进行分析,结合主要税种,协助企业做好项目税务筹划,使企业实现合法的受益最大化。

2、房地产企业财税顾问

中道财税可根据企业需求,安排财税专家担任企业顾问,为企业提供全方位贴身财税服务,协助企业进行全面预算管理和项目财税筹划,并协助企业对日常遇到的财税问题、紧急事件进行及时咨询和解决。

3、房地产企业土地增值税清算

中道财税运用管理平台,派驻税务师事务所,对房地产项目开展土地增值税清算,协助企业开展核算,降低企业税收风险,并依据税法规定出具合法的土地增值税清算报告。

4、房地产企业整体清算

根据企业需求,中道财税可派驻税务师事务所,对房地产项目开展整体清算,包括土地增值税、所得税和营业税三大税种,协助企业摸清家底,降低风险,并出具相关清算报表。

5、房地产特殊涉税事件策划

房地产项目通常时间较长,资金较大,涉及人员众多,这些特点决定了房地产行业是一个高税收风险的行业,企业可能面临种种特殊涉税事件,中道财税可运用自身专业素质和人脉关系协助企业策划处理特殊涉税事件。

下载中道宣言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道宣言.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中道的企业管理哲学--读书笔记

    《新中道的企业管理哲学》——读书笔记 2012级旅游管理伍烨轩学号12110041042读书是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鲁巴金(俄) 中道的思想传统而经典,它是一种实现......

    中道的词语含义及造句[五篇]

    “中道”观还是中国文化思想的根柢,这在沈氏学思与诗学中也有充盈的表现。关于词语中道的那些可以摘抄的呢?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词语中道的造句,供大家参考。一、中道含义(......

    中道名人堂行业精品课策划方案专题

    中道名人堂房地产行业精品课 营销策划方案目前国家对房地产行业进行宏观调控,房地产行业受国家政策打压,进入冷冻时期。营口地区虽然受到的影响不是很剧烈但是也受到了波及。......

    班级宣言

    特色班级名称:追梦班(三(8)班) 特色宣言: 团结守纪 ,勤学好问 快乐健康 ,勤奋努力 耕耘今天, 收获明天 班级目标: 认真做事,坦荡为人。学中进,博中胜。信心无畏,恒心无敌。不比智力比......

    班干部宣言

    班干部宣言 感谢集体、老师和同学们给我这个展示自我才能的机会!班干部是老师友好地帮手,是班级管理的坚实力量和忠诚卫士。为推进班集体健康、和谐、快速地成长,为每一位同学......

    维多利亚宣言

    《维多利亚宣言》 《维多利亚宣言》又称1702宣言,是世界卫生组织1992年在加拿大维多利亚召开的国际心脏健康会议上发表的。宣言认为:“当前主要的问题是在科学论据和民众之间......

    智慧宣言

    人生三大遗憾:不会选择,不坚持选择,不断的选择。 ——蔡芳 生命之灯因热情而点燃,生命之舟因拼搏而前行。——朱琳珊 把每个人都当回事,别把自己当回事。——陈迪平 没有比生活......

    小学生宣言

    小学生宣言 我是XXXX区一小一年级二班学生,我叫XXX。 作为班级男生,我要做一个小绅士,讲文明,树新风,尊老爱幼,平和谦让,举止得体,自强自爱的好学生。 在学习上,我勤于思考,上课认真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