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毛概第十五章(习题与答案)
第十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单选题
1.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3.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是工人阶级
4.党的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的基础是党的思想建设
5.本世纪,全党要继续推进“新的伟大工程”是指党的建设
6.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指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坚持的核心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7.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是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8.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发展
9.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核心问题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10.新时期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点,是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
多选题
1.总结党的八十年的奋斗历程和基本经验,归结起来,就是我们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对国家权力系统的领导主要包括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
3.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 科学发展观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4.中国共产党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三大优良作风是理论联系实际批评与自我批评密切联系群众
5.在十六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关于党的性质的表述是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6.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要进一步解决好的历史性课题是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
7.党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必须正确把握的几个基本原则根本立足点是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妥善处理与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关系切实解决好事关人民群众利益的实际问题
8.中国共产党宗旨的根本体现是立党为公 执政为民
9.发展之所以成为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因为发展是坚持党的先进性的要求发展决定着中国的前途和命运发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发展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要求
10.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人民的选择是在长期革命斗争中逐步形成的判断题:
1.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错
2.为了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必须努力改善党的领导对
3.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中的领导地位,是由党的性质决定的错
4.十七大报告指出,思想理论建设是党的根本建设,党的理论创新引领各方面创新对
5.党的三大优良作风是民主集中制、统一战线和从严治党错
6.党可以凌驾于宪法和法律之上把党的意志变为国家意志错
7.历史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发展中国对
8.党的领导主要体现在组织领导错
9.腐败本质上说是剥削制度、剥削阶级的产物错
10.加强党的建设要始终把组织建设放在首位错
辨析题:
1.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从根本上决定着党的前途和命运
正确。对于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来说,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充分发挥全体人民的积极性来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始终是最紧要的。我们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和行动准则。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党始终坚持唯物史观,把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统一起来,把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统一起来,把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统一起来,充分展示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特征
2.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由党的性质决定的错误。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领导核心,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这种领导地位是由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由党的执政地位决定的。我们党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面临着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和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面临着国内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的不断出现。这就对党的执政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社会主义运动发生严重挫折给我们带来的深刻启示,是我党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简答题:
1.如何理解党的领导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从根本上说,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大国,能够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这个宏伟目标的政治力量,只有中国共产党。
(1)坚持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保证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正确方向,才能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保证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取得进步,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和谐稳定,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凭借其丰富的执政经验和驾驭全局的能力,统筹经济社会等各方面发展,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够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和谐稳定。
(3)正确处理各种复杂的社会矛盾,把亿万人民团结凝聚起来,共同建设美好未来,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顺利解决前进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才能凝聚人心、汇聚力量,共建美好未来。
(4)应对复杂的国际环境的挑战,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局势下,只有以坚强的政治核心把全国各族人民团结起来,才能保证我国真正走独立自主的和平发展道路。中国共产党就是这样一个能够把人民组织起来、团结起来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政治核心。
2.坚持党的领导为什么必须改善党的领导?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只有改善党的领导,才能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这是因为:
(1)从国际上看,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为适应国际环境的变化,必须改善党的领导。当今世界,形势复杂,竞争激烈,和平与发展面临诸多难题和挑战。只有改善党的领导,党才能够更好的应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带来的严峻挑战,团结和带领人民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使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2)从国内看,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新形势、新任务,对我们党提出了新的要求。如果党的领导方式、工作方法和具体制度不加改进和完善,党就难以适应新的要求。
(3)从党的自身状况看,目前,我们党的实际状况同党肩负的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荣使命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需要通过改善党的领导加以解决。
3.怎样才能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应该落实到党和国家的制度和与实施方针政策的工作中去,落实到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和行动中去,落实到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的工作中去。
(1)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首要的问题是必须保证决策和决策的执行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要保证决策正确,执行有力,必须建立和健全民主决策制度。
(2)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要把那些真正代表人民利益的人选拔到各级领导班子中来。为此,就要加快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步伐,完善制度,健全机制,推进干部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
(3)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还要改革和完善监督制度,建立健全对权力的约束机制。要使权力与责任对等,权力与监督对等,干部掌握多大权力,就应负有多大责任,接受多大程度的监督, 保证党员干部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而不致把权力作为以权谋私的手段。
(4)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必须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不断提高拒腐防变能力。中国共产党只有坚持不懈地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才能更有效地预防和遏制腐败,不断提高拒腐防变的能力,不断加强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4.为什么说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
时代在发展,形势在变化。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条件下,中国共产党要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必须大力加强执政能力建设。
(1)这是中国共产党正确应对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顺利完成肩负的历史使命的现实需要。当今时代是改革创新的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改革创新的事业。党领导的改革开放既给党注入巨大活力,也给党带来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新课题、新考验。党要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推进党的建设制度、机制和工作方式等方面的创新。
(2)这是世界上一些长期执政的大党、老党相继丧失政权的惨痛教训给我们的历史警示。事实说明,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无产阶级政党夺取政权不容易,执掌好政权尤其是长期执掌好政权更不容易。因此,中国共产党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坚持用发展的眼光审视和要求自己,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和完善自己,永不自满,永不懈怠,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3)这是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的迫切需要。必须看到,在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领导干部和领导班子的素质和能力等方面,还存在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不相适应的问题,严重影响党的执政形象和执政成效。因此,只有不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党才能保持强大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5.如何理解新世纪新阶段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要性?
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长期任务和永恒课题。
(1)这是中国共产党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完成其历史使命的现实需要。时代和实践的发展,总是不断给党提出新的要求,给党赋予新的历史使命,这也给党的先进性赋予新的内涵。我们必须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具体地而不是抽象地看待党的先进性问题。因此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2)这是我们总结世界上很多大党老党执政的兴衰历程所得出的历史性启示。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世界上一些执政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大党、老党,先后失去政权,有的甚至走向衰亡。出现这种情况,原因是复杂的,从根本上说是因为这些政党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心目中丧失了先进性,执政成绩不能令人民满意。这些事实告诉人们,一个政党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党要保持自己的执政地位,就必须加强先进性建设。
(3)这是中国共产党保证其执政地位,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的迫切需要。党执政半个多世纪来,执政成就有目共睹,同时也必须看到,党员、干部和基层党组织等方面都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有些党员理想信念淡薄,丧失了先进性,有些党组织缺乏战斗力和创造力,这些都严重影响着党的形象和战斗力,只有不断加强先进性建设,党才能保持强大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材料题: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1:
“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如果这一步也值得骄傲,那是比较渺小的,更值得骄傲的还在后头。在过了几十年之后来看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的胜利,就会使人们感觉那好像只是一出长剧的一个短小的序幕。剧是必须从序幕开始的,但序幕还不是高潮。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这一点现在就必须向党内讲明白,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
材料2:
“我们讲艰苦奋斗,当然不是要人们去过清教徒式、苦行僧式的生活,也不是要否定合理的物质利益,而是要大力提倡艰苦奋斗、自强不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要求每个领导干部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越是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越要弘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即使将来我们的国家发达了,人民的生活富裕了,艰苦奋斗的精神也不能丢。那种认为艰苦奋斗是老一套、已经过失了的想法是错误的,也是很有害的。”
———胡锦涛同志2002年12月6日在西柏坡学习考察时的讲话
根据以上材料请回答:
1、根据材料1简述革命战争时期我党对执政党建设的探索。
2、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和新任务,阐述重新提出“两个务必”有何重要意义?
(1).在革命战争时期,尤其是在全国即将解放的前夕,中国共产党就开始了对执政条件下如何进行党的建设问题进行了探索。这些探索的成果概括起来主要有:如何在执政条件下,防止和约束权利;如何保持党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如何继续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等。而解放前夕较为集中的问题是如何教育全体党员继续保持艰苦奋斗、不骄不躁的优良作风,当时对这些问题的探索对于解决建国后如何加强执政党的建设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2)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国基本实现了小康,社会财富有了大增长,但同时也出现了奢侈腐化、满足现状、不思进取等思想问题。我们必须看到,我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把我国建成现代化强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还需要克服各种困难和挫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继续保持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精神和作风;而密切党和人民群众的联系,保持党的先进性,也需要我们继续保持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精神和作风;而且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们还要继续保持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精神和作风。只有这样,我们党的事业才能不断取得胜利,我们的目标才能逐步实现。
十七大提出了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总体布局和总要求:P380
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贯彻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
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加强思想建设
以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为重点加强组织建设
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加强作风建设
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
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总体目标P381
通过全党共同努力,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党,成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党,成为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高效、清正廉洁的执政党,归根到底成为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永远保持先进性、经得住各种风浪考验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
第二篇:毛概习题答案
毛概复习题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中国共产党最大的政治优势是:(A)
A.密切联系群众
B.理论联系实际
C.批评与自我批评
D.先进性 2.武汉、长沙致力于“两型社会”改革,“两型社会”就是指资源节约型和(B)A.科技创新型
B.环境友好型
C.协调发展型
D.“以人为本”型
3.只有解放思想,才能面向世界,顺应时代和历史潮流,不断前进;只有解放思想,才能面向实际,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只有解放思想,才能面向未来,紧紧抓住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这段话表明:C A.解放思想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核心
B.解放思想决定着中国的前途与命运
C.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保证 D.解放思想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前提与决定因素
4.2008年中国迎来了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三十年改革开放成功与否的判断标准为:D A.是否取得经济的发展
B.是否走向了共同富裕
C.是否加快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
D.是否做到“三个有利于”
5.邓小平始终强调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如果没有公有制,不实行按劳分配就根本不可能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不可能最终走向共同富裕,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这些原则被作为根本制度保留下来,融进了社会主义本质的内涵中。这表明:A A.实现社会主义本质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B.社会主义本质就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C.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包括社会主义本质
D.社会主义本质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应有之义 6.关注民生是十七大报告的一大亮点,根本原因为:D A.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实践的主体
B.人民的生活关系着社会的稳定
C.实现经济的发展必须依赖人民群众
D.是由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的
7.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强调注重公平的原因是由:C A.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决定的B.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决定的 C.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的目标决定的D.按劳分配为主体决定的
8.列宁说:“只有社会主义才可能广泛推行和真正根据科学原则进行产品的社会生产和分配,以便使所有的劳动者过最美好、最幸福的生活。”这句话的含义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实现:D A.绝对平等
B.按需分配
C.平等富裕
D.共同富裕
9.邓小平指出:“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就是我们的中心任务。”这段话强调的是:A A.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发展生产力
B.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共同富裕
C.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D.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是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
10.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各方面先进和落后的并存,是我国基本国情的重要特点,它决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具有的总的基本特征是:A A.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
B.由农业国逐步转变为工业国的历史阶段
C.由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逐步变为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
D.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
11.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现阶段主要矛盾依然没有改变,主要矛
第1页,共
页
盾依然是:D 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B.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坚持两个基本点之间的矛盾 C.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矛盾
D.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12.我们要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在保持经济较快发展的同时,不断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走出一条符合我国实际的跨越式发展道路。为此要始终坚持:C A.进一步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不断巩固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
B.进一步加强民族团结,不断巩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局面 C.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推进各项建设科学发展。
D.坚持民族区域自治
13.实践证明,离开四项基本原则谈改革开发必然会失去争取的方向,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就会泛滥,造成社会的动荡;离开改革开放谈四项基本原则必然会坚持僵化的旧体制和观念,无法充分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上述材料表明:D A.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
B.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C.四项基本原则等同于改革开放
D.四项基本原则与改革开放相辅相成
14.邓小平指出,一个国家“要摆脱贫困,在经济政策和对外政策上都要立足于自己的实际,不要给自己设置障碍,不要孤立于世界之外。根据中国的经验,把自己孤立于世界之外是不利的。”这句话强调的是:B A.改革是社会主义中国的强国之路
B.对外开放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 C.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
D.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15.恩格斯说:“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发展的理论成果是: D A.科学发展观
B.“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C.生态文明
D.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发展基础和潜力,逐步形成的区域协调发展的格局是:A A.主体功能定位清晰,东中西良性互动,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水平差距趋向缩小 B.比较优势充分发挥,薄弱环节逐渐加强,基本公共服务享受均等化 C.提升产业层次,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D.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城镇化健康发展
17.温家宝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五项措施,主要原因是: A A.农业的基础性地位决定的B.农业发展现状决定的 C.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
D.发展农村经济的需要
18.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各项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也付出了资源和环境代价,经济增长中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水平、低效益的“三高两低”问题比较突出,因此应: B A.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B.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C.推行新型工业化
D.建设生态文明
19.持续的经济发展只有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离开效益片面追求速度发展就是失去经济发展的真正含义和真实意义。离开经济效益的发展速度是虚假的速度,难以持久,并会造成社会财富的巨大浪费。这段话表明:B A.经济效益要以经济发展速度为条件
B.经济发展速度要以经济效益为前提 C.效益是速度、结构和质量的最终反映
D.效益是保证经济发展速度的条件
20.为了实现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奋斗目标,我们必须实施正确的指导方针,努力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核心是:A A.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 B.坚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突出位置,大幅度提高国家竞争力
第2页,共
页
C.深化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D.创造良好环境,培养造就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队伍
21.神舟五、六号载人飞船的发射回收成功,上海磁悬浮列车开通营运,“嫦娥一号”奔月等等这些说明:D A.我国已经实现了进入创新型国家的奋斗目标
B.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是一项极其繁重而艰巨的任务 C.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的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
D.我国已经具备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基础和良好条件
22.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弱,今后一个时期,人口还要增长,人均资源占有量少的矛盾将更加突出。能源短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软肋”,淡水和耕地紧缺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这些都决定了我国必须走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路子。这段话表明建设节约型友好型社会的决定因素是:B A.可持续发展战略
B.我国基本国情
C.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D.我国现阶段主要矛盾
23.“七彩云南保护行动”以“一江(金沙江)、一城(丽江古城)、两山(玉龙雪山、老君山)、三湖(泸沽湖、程海、拉市海)”为重点,突出水环境保护和两山生态环境保护。丽江“七彩云南保护行动”重在:C A.提高经济发展速度与规模
B.正确处理好结构与效益的关系 C.建设生态文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D.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
24.全国人大有权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国家机构和其他基本法律;全国人大常委会有权制定和修改除应由全国人大制定的法律以外的法律,并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有权对全国人大制定的法律进行部分补充和修改(但不得同该法律的基本原则相抵触)。另外,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还是我国制定和修改宪法的唯一机关。这表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C A.是最高行政机关
B.是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
C.具有最高的立法权
D.是我国的政体
25.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已经审议、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2008年继续安排审议的法律草案6件:残疾人保障法(修改)(4月二审)、国有资产法(6月二审)、循环经济法、食品安全法、社会保险法、行政强制法等法律草案已经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初审或二审,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2008年继续安排审议。对其中条件成熟的,争取年内通过。上述材料说明全国人大常委会:B A.是我国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B.全国人大常委会是全国人大的常设机构,行使全国人大部分权力
C.是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
D.对国家其他各种制度中起决定性作用
26.面对2008年5.12大地震灾区繁重的重建任务,连日来,各地政协委员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想灾区之所想、急灾区之所急,切实履行职责,积极建言献策,为确保灾后重建的顺利进行贡献力量和智慧。上述材料体现了政协:
C A.政治协商的职能
B.民主监督的职能
C.参政议政的职能
D.领导核心的职能
27.近些年来**集团在国际场合经常宣扬“中间道路”主要内容是:在中国宪法的框架内,在西藏及其他藏区实行“高度自治、真正自治”。**集团”中间道路”的内涵与实质:D A.坚持西藏的民主区域自治
B.实现西藏人民自我管理
C.发展西藏经济的需要
D.把西藏从中国分裂出去
28.邓小平在总结“文化大革命”的深刻教训时就指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这说明:C A.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体现和保障
B.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前提和政治基础
C.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 D.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的法制都是对人民专政的工具
第3页,共
页
29.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迈上新台阶,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四位,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这在客观上要求文化有一个大发展大繁荣。因此,发展先进文化:B A.是在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赢得主动的迫切需要
B.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要求
C.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需要
D.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30.邓小平指出:“我们一定要经常教育我们的人民,尤其是我们的青年,要有理想。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这段话揭示了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和精神支柱是:B A.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
B.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建设要解决的问题和根本 C.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
D.发展先进文化的中心环节
31.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与良好的道德规范无法实现社会和谐。树立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能通过引导和帮助人们自我约束、提升境界、宽容谅解来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化解各种社会矛盾。这句话表明: C A.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树立共同的思想道德
B.思想道德建设决定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C.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石
D.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是道德建设
32.文学艺术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是人民奋进的号角。发展我国文学艺术的基本方针是:C A.重在建设,以立为本
B.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C.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D.持之以恒,贵在落实 33.社会和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C A.社会主义民主的充分发挥
B.依法治国方略的贯彻实施
C.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与发展的协调性
D.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34.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是:C A.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B.社会主义道德体系
C.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D.社会主义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35.“一国两制” 基本方针的核心、政治前提与根本保证是: A A.坚持一个中国
B.两种制度并存
C.享有高度自治
D.保持港、澳、台地区的稳定 36.最早提出和平统一祖国这一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是:A A.《告台湾同胞书》
B.《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六届人大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 37.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和平与发展的核心问题是: A A.南北问题
B.维护世界和平问题
C.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问题
D.建立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问题
38.对于一切国际事务,都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立场和政策,不屈从于任何外来压力。中国不同任何大国或国家集团结盟,不搞军事集团,不参加军备竞赛,不进行军事扩张。材料体现了:B
A.中国对外政策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B.独立自主是我国对外政策的根本宗旨
C.维护和平是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目标和首要任务
D.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和地区稳定的坚定力量
39.中国与广大发展中国家有着共同的历史遭遇,又面临着维护国家独立、实现经济发展的共同目标,合作基础深厚,前景广阔。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符合中国人民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利益。材料表明:B 第4页,共
页
A.中国对外政策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B.加强和巩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是中国外交政策的立足点 C.独立自主是我国对外政策的根本宗旨
D.维护和平是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目标和首要任务
40.随着时代主题的变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使少数西方大国垄断国际事务的强权政治逐渐失去了国际道义的基础,开创了国家无论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参与国际事务、解决国际问题的新时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跨越意识形态鸿沟,在更广泛的国际空间得到认同。这表明:D A.时代主题的变化使处理国际关系的原则发生了根本变化
B.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的时代已经结束
C.在处理国家关系时,不能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放在首位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41.西方一些敌对势力散布“中国威胁论”的实质与最终目的是:C A.挑起国际争端
B.干涉他国内政
C.遏制中国的发展
D.为本国发展制造有利环境 42.工人阶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之一,是:C A.现代化事业发展中人数最多的依靠力量
B.现代化事业发展中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
C.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导力量
D.我国教育科学文化工作的基本力量 4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保证是:D A.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B.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C.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D.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
44.当今世界,科技的进步和知识的创新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而科技进步和知识创新的主体是知识分子,离开了知识分子,科技进步和知识创新只能是一句空话,生产力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综合国力的增强也只能是一句空话。上述材料说明了:C A.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B.知识分子是推动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生力军,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
C.必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充分发挥知识分子的重要作用
D.知识分子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先锋
45.改革开放使我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大变化,新阶层功不可没。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者,直接或间接地贡献着全国近三分之一的税收和40%的进出口贸易总额、69%的出版发行。个体私营经济占GDP比重已超过三分之一,部分地区达到80%以上。预计到2010年,非公有制经济将占全国税收的50%。这表明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的社会新阶层:C A.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B.大多数人是非劳动者
C.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体人员
46.十七大报告指出,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自身建设,这标志着我们党对下面哪一规律的认识与深化:B A.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B.共产党执政规律
C.社会主义建设规律
D.市场经济与价值规律
47.党的先进性建设包括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等多项内容,其中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是:C A.组织建设
B.思想建设
C.制度建设
D.作风建设
48.“文化蕴藏着巨大的力,这种‘力’不同于物理学上的‘力’,物理的‘力’是人类用来‘化’自然界的,文化的‘力’是用来‘化’自身的。”这一说法表明A A.文化具有培育和塑造人的功能
B.文化构造了人的本质 C.文化是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
D.文化是历史进步的源泉
49.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要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其基本目标是A A.保障人民基本生活
B.促进社会经济增长
C.实现充分就业
D.使更多的劳动者拥有财产性收入
第5页,共
页
50.我国社会主义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其性质是C A.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B.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根本变革 C.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D.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51.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性是由B A.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 B.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决定的 C.社会主义根本任务决定的 D.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战略决定的
52.为研究和完善国家法定节假日制度,国家有关部门按照国务院的部署,通过有关网站进行问卷调查,并在部分城市进行了电话调查。在广泛进行民意调查的基础上,经过一年多的研究论证,确定了新的节假日调整方案。这体现的执政理论是C A.依法执政
B.科学执政
C.民主执政
D.理性执政 53.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其核心是A A.爱国主义
B.团结统一
C.勤劳勇敢
D.自强不息 54.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我国新时期最显著的成绩是B A.改革开放
B.快速发展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给人民带来更多福祉 55.在2007年1月1日欧盟第六次扩大时正式加入欧盟的国家是B A.罗马尼亚、波兰 B.保加利亚、罗马尼亚C.波兰、爱沙尼亚D.爱沙尼亚、保加利亚
5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格局由以前的“三位一体”转变为“四位一体”,较前多了(D),这标志着我国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进一步深化。
A.经济建设
B.政治改革
C.文化建设
D.社会建设 57.“一国两制” 基本方针的核心、政治前提与根本保证是:(A)A.坚持一个中国
B.两种制度并存
C.享有高度自治
D.保持港、澳、台地区的稳定 58.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B)
A.爱、和谐与感动B.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C.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 D.城市多元文化的融合
59.中华民族精神源远流长,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其中,夸父追日、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等动人的传说,其中体现的是中华民族精神的(C)
A.勤劳勇敢
B.团结统一
C.自强不息
D.爱好和平
60.恩格斯说:“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发展的理论成果是:(D)A.科学发展观
B.“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C.生态文明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二、多项选择题
61.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体现在:ABC A.在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同时努力争取外援
B.在处理国家与国家的关系上,奉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坚持民族独立与尊严 C.在处理中国共产党与外国共产党的关系上,坚持中国的事情要靠中国人自己解决
D.保持党的思想上和政治上的高度统一
62.“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具有极端重要性,体现在:ABCD A.这是个理论和政治问题,全局性的、紧迫的、至关重要的大问题
B.这关系到怎样看待党和国家过去几十年奋斗的成就 C.这关系到党的团结及国家和社会的安定
D.这关系到党和国家未来的发展道路
63.邓小平对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所做的历史性贡献主要表现在:ABCD A.推动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
第6页,共
页
B.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
C.正确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D.形成了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
6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ABCD A.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
B.凝结了几代中国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断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
C.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D.代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境界,是当代中国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65.邓小平理论是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一脉相承的理论体系,主要表现为:ABCD A.思想基础一致
B.基本立场一致
C.理论品质一致
D.根本任务和最终目标一致
66.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围绕着其基本问题,对一系列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其中“一系列规律”是指:ACD A.共产党执政规律
B.改革开放规律
C.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D.社会主义建设规律
67.在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我们历来是主张两条腿走路的,现在是一条腿长,一条腿短,这是走不快的。“长腿”指“经济”,“短腿”指 “社会”。结合材料下面分析正确的是:ABC A.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已经直接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健康、稳定、快速发展 B.必须实现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两腿”都要长 C.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落实科学发展观
D.从根本上讲,解决“长短腿”问题必须充分依靠市场机制的作用
68.在探索协调发展之路时,政府提出了“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口号与“三个不准”原则:即严重污染环境的项目坚决不准搞;严重危害人民生命健康和职工安全的项目坚决不准搞;黄、赌、毒的项目坚决不准搞。该口号和“三个不准”原则:ACD A.坚持发展经济既要遵循经济规律,也要遵循自然规律
B.虽然保护了环境,但不可避免地会对经济提速产生不良影响 C.开始逐步摆脱传统发展模式,坚持科学发展观
D.重视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注重生态文明建设
69.一些领导干部认为,科学发展观好是好,但“在我这个地方不适合”,个别领导干部看来,与其加大财政投入搞环保,搞公共设施和文化设施建设,不如集中财力搞见效快的经济项目,这才算有政绩。上述观点: BCD A.前者看到了本地实际难题,坚持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B.后者把科学发展观理解为单一的经济发展 C.两者否定了全面协调发展,有害于全局
D.两者没有正确看到科学发展观的实质
70.十七大报告在“必须坚持统筹兼顾”的论述中,除了阐述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五个统筹”之外,还特别提出“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如何看待这一论述ABCD A.是党在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与世界的依存度日益加深的背景下提出的新统筹理念 B.必须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善于从千变万化的国际形势中把握机遇,应对风险 C.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D.协调发展是”五个统筹”的一条主线
71.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其依据是科学发展观:ABCD A.进一步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
B.体现了党对三个规律的认识与深化
C.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指明了正确的发展方向
第7页,共
页
D.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出发,要求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对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72.邓小平以马克思主义者的非凡胆略和科学态度,号召全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邓小平同志对党的思想路线的贡献则主要体现在:BD A.领导和支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
B.恢复了毛泽东确立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C.运用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D.第一次对党的思想路线作出了完整系统的表述
73.十七大报告提出了“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的科学论断。下面对这一法宝理解正确的是:ABCD A.解放思想是是推动社会进步和事业发展的动力源泉,是党思想理论建设的内在需要,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一条基本经验
B.社会主义事业每前进一步都伴随着新的思想解放,改革开放30年就是解放思想的30年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人均翻两番等一系列新理论本身就是解放思想的新成就 D.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保证
74.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下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种创新论述正确的是:ABCD A.主要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
B.理论创新是前提,是关键,要使党和国家的事业不停顿,首先理论上不能停顿 C.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D.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其他方面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是我们要长期坚持的治国之道
75.百家争鸣对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社会发展、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对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对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真理标准讨论对于我国的改革开放,都具有重大的意义。这表明:ABCD A.理论对实践具有巨大的反作用
B.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C.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
D.理论创新是其他创新的前提和关键
76.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在实践中的许多成功做法就是由农民群众创造出来的。正是依靠农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我国打开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在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中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必须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的首创精神,积极总结推广农民群众在实践中形成的好经验、好做法。表明:ABC A.人民群众是创新的主体
B.创新是时代变化和我国现代化建设实践的迫切要求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农民已成为我国的领导阶级
77.过去人们一度认为社会主义有三大经济特征:一是公有制,二是按劳分配,三是计划经济,该观点:BD A.正确看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
B.将所有制过分国有化、忽视市场机制的苏联模式 C.从发展的过程中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
D.没有从生产力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角度概括社会主义本质
78..邓小平反复强调:“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一个是公有制占主体,一个是共同富裕。”之所以没有直接将公有制列入社会主义本质当中,是因为:BCD A.公有制占主体是社会主义的主要特征,不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
B.公有制的所有制结构、实现形式的探索、确定,要以生产力的实际要求、共同富裕的实际进程为参考和依据 C.把公有制占主体这个社会主义特征作为实现社会主义本质的手段,使其具体内容能够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的本质服务
D.公有制占主体只是回答了社会主义应当是什么,没有揭示更为本质的东西
79.邓小平指出:现在虽说我们也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只有到了下世纪中叶,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才能说真的搞了社会主义,才能理直气壮地说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这段话表明:BC 第8页,共
页
A.我们还处于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 B.我们的生产力不发达,而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C.社会主义国家生产力快速发展,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最本质的表现 D.只有当我们真正实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才能称得上是社会主义
80.马克思主义执政党高度重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邓小平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江泽民指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十七大报告将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这些观点与举措: ABC A.看到了发展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B.认识到发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 C.认为发展决定着中国的前途与命运
D.片面夸大了发展的地位与作用
81.十七大以来,实现科学发展在认识上已经深入人心,但如何实现科学发展,真正把发展落实到实处,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摆在地区和企业面前的课题。围绕这一观点某些社会人员展开了讨论。下列观点正确的是:BD 甲认为现在许多地方都在大量建设高楼大厦,建楼就是发展生产力了; 乙认为发展生产力就是发展经济,经济发展了生产力自然就发展了。A.甲正确,看到了第二产业在生产力中的作用
B.甲错误,将发展生产力简单等同于建设高楼大厦 C.乙正确,看到了经济发展在生产力中地位和作用
D.乙错误,将发展生产力简单等同于发展经济
82.十七大提出的“两个没有变”是对我国现状的历史性定位。这个定位是我们观察问题、作出决策的出发点,更是做好一切工作的落脚点。“两个没有变”指:CD A.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没有变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纲领没有变
C.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D.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
83.十七大报告指出:“强调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不是要妄自菲薄、自甘落后,也不是要脱离实际、急于求成,而是要坚持把它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这就明确告诉我们:ABCD A.要看到30年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就和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刻变化 B.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C.要牢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把初级阶段的国情作为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依据 D.要看到我们前进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戒骄戒躁、艰苦奋斗
84.改革作为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这“一场新的伟大革命”:ABC A.是对原有旧体制的根本性变革
B.要实现的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转变 C.涉及到经济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内容的全面变革
D.对社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引起了人们社会生活、利益格局和思想观念的变化
85.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唐朝采取了对外开放政策,促进了对外交通与贸易的发达,唐朝首都长安成为国际性的大城市,唐朝进入全盛时期,政治安定,经济繁荣发展,出现了“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中国封建社会呈现前所未有的盛事景象。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实现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促进了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使中国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比较这两次对外开放:ABC A.都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B.都是服务于一定阶级的,前者是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后者是社会主义强国之路
C.规模和基础不同,前者是建立在自然经济基础之上,后者建立在现代化大生产与全球化基础之上 D.两次对外开放在社会发展中都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都成为了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86.按照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到2020年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3000美元,这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关键时期,既是一个“黄金发展期”又是“矛盾凸现期”。稳定和发展似乎成了两难选择,如何解决 第9页,共
页
“两难选择”:BCD A.为了确保稳定可以限制发展
B.离开稳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发展就无从谈起,必须坚持以稳定为中心
C.发展决定一切,离开发展稳定就失去了目的和意义,必须用发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D.稳定与发展是辩证统一的,必须从整体上把握二者的关系
87.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是党在这一历史时期所明确展示的基本政治主张,是党的基本路线的展开。下面关于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表述正确的是:BCD A.包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与文化三者有机统一
B.包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与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四者有机统一 C.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增添了新的内容 D.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
88.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立足国情,放眼未来,用近8年的时间,为我国的经济发展绘制出“三步走”的发展战略:解决温饱、实现“小康”、奔向现代化。从此,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有了明确的、具体的奋斗目标。下面表示正确的是:ABCD A.原定到2000年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任务已在1995年提前实现 B.到2000年我们胜利实现了”三步走”战略的第一、第二步目标
C.下一步将开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即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第三步阶段 D.在当时历史条件下,邓小平设计的“三步走”战略对第三步只作了一个大致的构想
89.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征程中,我们将长期面对三个重大课题。能否始终解决好这三个重大课题,关系我们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成败。这三个重大课题是:ABD A.科学判断和全面把握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
B.科学判断和全面把握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C.科学判断和全面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矛盾
D.科学判断和全面把握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肩负的历史使命
90.几年前,浙江省就开始反思粗放增长模式的弊端,大力发展集约化、高附加值产业。今年上半年这个省高新技术项目投资明显增加,省工商联会长徐冠巨说,现在一些指标可能还不是”很好看”,但已有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注重创新和节约,结构调整效应将慢慢显现。上述材料表明浙江经济发展得益于:ABC A.经济结构趋向优化产生的效益
B.以创新为依托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C.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D.健全的市场经济体制
91.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统筹城乡发展,必须更加注重加快农村发展,关键是:ABCD A.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政策,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
B.农业和农村自身要加快发展,推进城镇化
C.城市发展要和农村发展相协调,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
D.统筹推进城乡改革,消除体制性障碍
92.从1982年到1986年中央制定和颁布的关于农村工作的5个“一号文件”,2004-2008颁布了新世纪关于“三农”的5个中央一号文件。改革开放以来10个以“三农”问题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ABCD A.调动了农民积极性,开创了中国农村改革发展新局面
B.记录了中国共产党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
C.体现了党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
D.表达了党把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支持农业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决心
93.邓小平提出的关于中国农业改革和发展的”两个飞跃”的思想是农业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这”两个飞跃”具体是指:AB A.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第10页,共
页
B.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 C.推进农业战略性调整,转变农业增长方式
D.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增值能力,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
94.“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并不是最近提出来的,上世纪50年代就曾用过这一提法。改革开放以来,至少在1984年中央1号文件、1987年中央5号文件和1991年中央21号文件即十三届八中全会<决定》中出现过这一提法。但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其背景和涵义与以前有很大不同。具体表现在:ABCD A.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B.我国总体上经济发展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 C.在以人为本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深入人心的新形势下
D.是统筹城乡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针的具体化
95.要“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为此,要把握好三个原则:ACD A.城镇化的主体形态要明确
B.城镇化的规模要扩大
C.城镇化的布局要合理
D.城镇化的速度要适度
96.下列各项措施中体现落实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建设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国民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的有:ABD A.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强化从源头防治污染
B.合理利用海洋和气候资源
C.生态保护和建设重点是事后处理、人工建设为主
D.有限开发、有序开发、有偿开发资源
97.邓小平指出:“毛泽东同志说过,对人民内部的民主方面和对反动派的专政方面的互相结合,就是人民民主专政。这实质上就是无产阶级专政,但是人民民主专政的提法更适合于我们的国情。”这段话表明:BCD A.我国的政体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专政
B.我国是以工人阶级(共产党领导的)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国家政权 C.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是新型的民主和新型专政的国家政权
D.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是我们党的一个创造
98.有人认为中国的体制太落后了,如果不改掉我国现行的政党制度,所有政治改革举措都不过是表面文章。西方的两党制或多党制是中国政党制度不错的选择。该观点:CD A.正确,看到了我国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B.正确,看到了我国政党制度的弊端
C.错误,没有看清西方两党制或多党制的实质
D.属于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
99.达西扎布居住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族自治旗,在该旗生活的鄂温克族仅一万多人,但却拥有“半个立法权”,可谓“小民族、大政策”。根据中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鄂温克族自治旗可以在不违背宪法和有关国家法律的前提下,结合本地实际制定“民族自治条例”或单行条例。这段材料表明我国:AB A.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政策
B.民族自治机关不仅行使宪法赋予的一般地方国家机关的职权,还依法行使自治权
C.民族自治机关享有独立的立法权
D.民族自治机关高度自治
100.十七大首次把坚持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基本范畴,明确指出:“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对干部实行民主监督,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最广泛的途径,必须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重点推进。”其原因是:ABCD A.发展基层民主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作
B.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最广泛的实践 C.发展基层民主有利于提高全民的民主素养
D.发展基层民主可以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进一步创造条件
101.“村民自治是假民主真麻烦。”这是一些地方干部和群众对村民自治现状的一种描述。选举时轰轰烈烈,选完 第11页,共
页
后万事大吉,一些地方虽然也建立了村务公开栏,但公开的内容往往“云山雾罩”,谁也看不明白,一年两年也不开一次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议,大小事情还是干部说了算,村民自治往往变成了“村干部自治”,群众形象地称之为“半拉子”民主。上述材料表明:BCD A.村民自治并不适合中国国情,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现有状况
B.村民自治并没在实践中得到真正贯彻落实,伤害了村民的积极性
C.村民自治中一些深层次的问题逐步显现出来
D.必须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完善村民自治
102.法制与德治是实现国家控制,促进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手段,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法治”与“德治”历来是法律学家们所争论的焦点,下面观点正确的是:ACD A.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依法治国与以治国相辅相成,二者缺一不可
B.“法治”是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德治”是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
C.二者归宿是在治国上,但侧重点不同,前者“治人”后者“重人”
D.二者相结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治与文化的客观要求
80.郑培民的荣辱观是实践的荣辱观。“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不是只写在报告中、挂在口头上,而是体现在一点一滴的日常工作中,体现在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的具体工作中。郑培民的荣辱观的启示:ABCD A.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关键是各级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廉洁奉公,率先垂范
B.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C.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途径是联系实际
D.领导干部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最根本的是要有正确的权力观与义利观
103.胡锦涛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强调,当今世界,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知识越来越成为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人才资源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因此: BCD A.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坚持教育为中心,其他各项工作必须服从于这个中心
B.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C.大力倡导尊师重教,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民族素质
D.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结果
104.理想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一个政党治国理政的旗帜,一个民族奋力前行的向导,一个国家走向富强的精神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充分反映了我国最广大人民的共同愿望、利益和要求。在全社会树立和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和谐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下面表述正确的是:ACD A.最高理想是建立共产主义
B.21世纪中叶完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党和各族人民在现阶段的共同理想
C.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和精神支柱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根本
D.共同的理想是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
105.胡锦涛指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提高党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提高”表现在:ABD A.牢牢把握舆论导向,正确引导社会舆论
B.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C.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
D.优先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
106.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价值观念及其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和发展,都是基于一定时空体系内发展的民族、国家和社会的历史性和时代性的反映,并且以理想的形态引导、塑造着这个民族、国家和社会的历史发展进程。这表明:ABCD A.核心价值体系具有明显的历史性
B.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第12页,共
页
C.反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历史虚无主义观点
D.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过程与其核心价值观念的演化过程是一个相互塑造的过程。
107.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道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不是没有矛盾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就是在妥善处理各种矛盾中不断前进的过程,就是不断消除不和谐因素、不断增加和谐因素的过程。下面选项正确的是:ABD A.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 B.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矛盾是非对抗性矛盾 C.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的矛盾是可以“回避”的 D.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前进性与曲折性统一
108.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这段话表明:BCD A.我国已经建成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B.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三大规律的认识与深化
C.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落脚点
D.提出建设和谐社会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由三位一体发展为四位一体
109.目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是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矛盾表述正确的是:ABCD A.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
B.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 C.体制机制尚不完善,民主法制还不健全
D.一些社会成员诚信缺失、道德失范
110.教育是民族振兴大计,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为此要:ABCD A.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
B.优化教育结构 C.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改革
D.坚持教育公益性质,加大政府对教育投入
111.就业是民生之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为此要:ABCD A.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 B.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加强就业观念教育,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 C.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 D.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
11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为此要:ABCD A.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B.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C.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
D.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113.为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 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生活重点,必须:ABCD A.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B.探索建立农村医疗保险制度
C.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D.健全廉租房制度
114.原香港基本法咨询委员会秘书长梁振英在纪念香港回归10周年座谈会上谈到,深受魁北克问题困扰的加拿大曾派政府官员专程赴港认真了解“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构想。欧洲某国驻港总领事陪该国驻华大使访港,也曾专门了解“一国两制”在港落实情况,这说明“一国两制”已引起国际社会越来越大的关注。下面判断正确的是:BD A.“一国两制”基本方针对任何国家解决领土、主权、民族、宗教纷争等问题都有借鉴价值
第13页,共
页
B.“一国两制”为解决国际争端和世界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与示范 C.“一国两制”是解决国际争端的根本途径
D.“一国两制”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提供了一种成功的范式
115.香港回归以来经济繁荣、政治稳定以及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使原先那些移居海外发展的香港人陆续回流香港,继续发展自己的事业,包括移居海外并且在当地创造了自己事业成就的港人,纷纷返回香港再创事业。这种情况被称为有香港特色的“凤还巢”。这一现象表明“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 ABC A.体现了从现实出发的实事求是精神,适合中国国情
B.体现了利益兼顾、各方共赢的公平理念
C.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
D.体现了两种制度并存的优越性
116.今天台湾仍有一些人完全否定“一国两制”,也有些人认为按“一国两制”方针解决台湾问题“是矮化了台湾”。但是越来越多的台湾有识之士从香港和澳门的实践中看出,“一国两制”不仅对国家和民族最终和平统一有利,而且对台湾自身也可以说是有百利而无一害。这段材料表明:ABCD A.”一国两制”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基本方针,使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新发展 B.香港与澳门的胜利回归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示范 C.“一国两制”是中国实现最终统一的必然选择
D.“一国两制”基本方针是有利于台湾人民的
117.10年来,中央政府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方针,团结带领香港各界人士,自强不息,奋力拼搏,克服种种困难和挑战,保持了香港繁荣稳定。今天的香港,经济增长,民生改善,民主进步,民众安居乐业,充满生机和活力,呈现出积极发展的良好势头。这表明:ABCD A.“一国两制”由科学构想变为了生动现实
B.中央政府是香港稳定与繁荣的坚强后盾
C.香港的繁荣稳定得益于旗帜的指引
D.香港的成功经验进一步丰富了“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 118.十七大指出,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我们将遵循”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和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真诚为两岸同胞谋福祉、为台海地区谋和平,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中华民族根本利益。上述材料表明: BCD A.把反对和遏制“台独”势力分裂活动的工作放在了比较中心位置
B.必须坚持“一国两制”基本方针,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大业 C.两岸统一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然
D.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国家的核心利益
119.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这部法律的颁布具有重要意义,下面对<反分裂国家法》判断正确的是:ABCD A.表明了全国人民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共同意志和坚强决心
B.是一部争取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法律
C.促进两岸直接“三通”,保护台湾同胞的正当权益,有利于维护台湾的和平与稳定 D.把反对和遏制“台独”势力分裂活动的工作放在了比较突出的位置
120.“没有一种势能能永远持久。”有起就有落,有升就有降。世界的“命运之轮”正在缓缓地朝多极格局运转。但是,在多极格局形成之前,人类还不知道要在“一超多强”的过渡时期里,付出多少艰苦的努力,经历多少残酷的斗争。这段材料表明:BCD A.两极格局解体,世界格局已经形成B.世界的多极化是一个复杂、曲折、长期的过程
C.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不可阻挡,但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D.“一超”是指美国,”多强”是指日本、欧盟、中国和俄罗斯等国家和国家联盟。
第14页,共
页
121.面对世界经济与政治发生的重大变化,邓小平敏锐地察觉到时代的主题开始转换。邓小平对时代主题的科学判断包含:ABC A.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突出问题
B.我们有可能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环境
C.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主要矛盾的集中体现
D.世界和平与发展仍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122.英国著名经济学家约翰•邓宁教授所说,“除非有天灾人祸,经济活动的全球化不可逆转。” 阿尔及利亚总统布特弗利卡曾说,“经济全球化的列车已经开动,不管你是否坐在车上。”该材料反映了:ABD A.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基本特征
B.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历史潮流
C.经济全球化格局已经形成D.加强国际经济合作成为各国顺应经济全球化大势的理性选择
123.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前景光明,同时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因素相互交织,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南北差距继续扩大,使人类面临种种矛盾和挑战。面对当今纷繁复杂的世界,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和谐,强调和谐,促进和谐。建立和谐世界:ABCD A.必须致力于实现各国和谐共处
B.必须致力于实现全球经济和谐发展
C.必须致力于实现不同文明和谐进步
D.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124.维护世界的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坚持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始终不渝的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才能在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牢牢掌握加快发展主动权。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作为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的决定因素是:ABC A.中国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
B.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
C.中国切身的利益
D.中国现实发展状况
125.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新世纪新阶段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外交思想的重要发展,并在实践中得到丰富和检验。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胡锦涛主席第一次系统阐述了这一重大战略思想,其内容包括:ABCD A.坚持多边主义,实现共同安全
B.坚持互利合作,实现共同繁荣
C.坚持包容精神,共建和谐世界
D.坚持积极稳妥方针,推进联合国改革
126.有人认为,“两个先锋队”的提法会改变党的性质,会不会降低党员标准和质量。该观点:BD A.正确,因为“两个先锋队”的提法使党成为“全民党”
B.错误,没有认清“两个先锋队”之间的辩证关系
C.正确,“两个先锋队”的提出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必然会降低党员的标准和质量
D.错误,判断一个政党是否变质归根结底要看能否始终保持先进性并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127.温家宝曾指出:“我们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首先就要尊重知识分子。”下面关于知识分子判断正确的是:AB A.“首先就要尊重知识分子”是由知识分子地位与作用决定的B.“首先就要尊重知识分子”体现了党对知识分子的高度重视
C.知识分子是国家的领导阶级,是党的阶级基础
D.知识分子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支重要依靠力量
128.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阶层,这些阶层归纳起来主要有:ABCD A.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
B.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 C.个体户与私营企业主
D.中介从业人员与自由职业者
129.在改革深入的过程中,建立在社会分工基础上的整个社会结构进行了重组,以拥有知识,从事脑力劳动为特征的社会阶层和社会群体日益增多,使得社会群体呈现出多层次化,如何看待这些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新的社会阶层:AD A.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是劳动者
B.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领导者
第15页,共
页
C.经营活动可以在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之外
D.通过诚实劳动与合法经营为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作出自己的贡献
130.党领导的改革开放既给党注入巨大活力,也使党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新课题新考验。世情、国情、党情的发展变化,决定了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既十分重要又十分紧迫。为此:ABCD A.贯彻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加强思想建设
B.以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为重点加强组织建设
C.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加强作风建设
D.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
13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改革创新的事业,党要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自身建设,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要突出的重点是:ABCD A.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加强思想建设
B.以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为重点加强组织建设 C.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加强作风建设
D.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
132.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党在新阶段的先进性是要靠千千万万高素质的党员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实践中的先锋模范作用体现出来的。离开了党员的先进性,党的先进性就成了无源之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共产党员保持和发展先进性要:ABCD A.坚持理想信念,坚定不移的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
B.坚持党的宗旨,始终不渝的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C.坚持两个“务必”,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D.坚持勤奋工作,兢兢业业的创造一流的工作业绩
133.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始终是我们党生存、发展、壮大的根本性建设,抓住了先进性建设,就抓住了党的建设的根本,抓住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关键。世界上任何政党的兴衰成败,归根结底都缘于一个先进性问题。丢掉了先进性就丢掉了执政资格。对于我们党来说保持先进性必须:ABCD A.最根本的就是要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B.把党的先进性的要求转化为全党的全部执政活动中,同实现党的历史任务紧密结合起来 C.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D.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永不自满,永不懈怠
134.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当好这“两个先锋队”,要求我们党在增强阶级基础的同时,必须不断扩大自己的群众基础。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AB A.是适应社会阶层新变化的客观需要
B.是坚持党的性质、完成党的历史使命的必然要求 C.必然使党员鱼目混杂,影响党的先进性
D.与党的工人阶级性质是自相矛盾的
135.胡锦涛指出,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重要内容。强调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反映了党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和对长期执政正反两方面经验的科学总结,反映了党对自己所处的历史方位和所承担的历史使命的清醒认识,反映了我们党把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紧密结合的高度自觉。下面分析正确的是: ABC A.科学执政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成功的前提条件
B.民主执政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的本质要求
C.依法执政是新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的基本方式
D.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核心是科学依法执政
第16页,共
页
136.为完善社会主义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确立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是基于BC A.各种生产要素都能创造价值
B.要素所有权关系在经济上的体现 C.市场经济配置资源的内在要求
D.各种生产要素都具有价值
137.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对毛泽东思想作出系统概括和阐述的党的文献有BC A.《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B.刘少奇在七大上所作的《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
C.邓小平在八大上所作的《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D.《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138.新中国建立之际,毛泽东提出的外交方针有ACD A.“一边倒”B.“反霸权主义”C.“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D.“另起炉灶” 139.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ABCD A.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B.以人为本C.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D.统筹兼顾
140.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不断探索和回答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是ACD A.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B.什么是现代化、怎样建设现代化 C.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D.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14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这是因为ABC A.它直接体现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 B.它能从根本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力
C.它在制定国家其他各种制度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D.它能使广大人民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直接行使民主权力
142.2005年,胡锦涛主席就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提出的原则性意见是ABCD A.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决不动摇 B.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 C.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 D.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
143.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AC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B.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D.改革开放的战略方针
144.2007年2月,胡锦涛主席在与苏丹总统巴希尔的会谈中提出,处理达尔富尔问题应该ABCD A.尊重苏丹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B.发挥非盟、联合国的建设性作用 C.有利于促进达尔富尔地区局势稳定 D.通过和平方式解决问题
145.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AB)
A.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B.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C.人人占有生产资料
D.国家和社会占有生产资料
146.《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推进马克思主义(ABC)。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紧密结合我国国情和时代特征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发展真理,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首要任务。A.中国化
B.时代化
C.大众化
D.本土化
147.2010年6月,湖南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16次会议在长沙召开,接受周强辞去湖南省人民政府省长职务,任
第17页,共
页
命徐守盛为湖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并决定徐守盛为湖南省人民政府代理省长。这说明省人大常委会:(BD)A.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B.省人大常委会是省人大的常设机构 C.是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 D.省人大常委会可以行使省人大部分权力
148.2005年胡锦涛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ABC)的社会。A.民主法治、公平正义
B.诚信友爱、充满活力
C.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D.平等博爱、清正廉明
149.历史经验表明经济危机往往孕育着新的科技革命,1857年世界经济危机引发了电气革命,推动人类社会从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1929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引发了电子革命推动人类社会从电气时代进入电子时代,由此证明(CD)
A.科技革命是摆脱社会危机的根本出路
B.科学技术是社会形态更替的根本标志
C.社会实践的需要是科技发展的强大动力
D.科技创新能够推动社会经济跨越式发展
150.有一则寓言讲到:狐狸把鱼汤盛在平底的盘子里,请仙鹤来和它一起“平等”的喝鱼汤,结果仙鹤一点也没喝到,全被狐狸喝去了。这个寓言给人们的启示是,尽管资产阶级宣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但是(ACD)A.法律名义上的平等掩盖着事实上的不平等
B.这种形式上的平等既是资本主义的本质
C.它的实质是将劳资之间经济利益的不平等合法化
D.这种平等的权利是建立在财产不平等基础之上的权利
151.1989年,时任美国国务院顾问的弗朗西斯□福山抛出了所谓的“历史终结论”,认为西方实行的自由民主制度是“人类社会形态进步的终点”和“人类最后一种的统治形式”。然而,20年来的历史告诉我们,终结的不是历史,而是西方的优越感。就在柏林墙倒塌20年后的2009年11月9日,BBC公布了一份对27国民众的调查。结果半数以上的受访者不满资本主义制度,此次调查的主办方之一的“全球扫描”公司主席米勒对媒体表示,这说明随着1989年柏林墙的倒塌资本主义并没有取得看上去的压倒性胜利,这一点在这次金融危机中表现的尤其明显,“历史终结论”的破产说明:(BCD)
A.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一样都是作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力量起作用
B.人类历史的发展的曲折性不会改变历史发展的前进性
C.一些国家社会发展的特殊形式不能否定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
D.人们对社会发展某个阶段的认识不能代替社会发展的整个过程
152.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这一制度是(ABCD)
A.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造
B.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长期奋斗的重要成果
C.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和共同愿望的反映
D.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153.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社会主义时期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ABCD)
A.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B.维护祖国统一 C.反对民族分裂
D.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多民族共同繁荣
154.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成功走上了一条与本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适应的和平发展道路。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符合中国历史文化传统,这是因为(ABCD)
A.中华民族是热爱和平的民族
B.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发展的潮流
C.中国人民在对外交流中始终强调“亲仁善邻,和而不同”
第18页,共
页
D.中华文化是一种和平的文化,渴望和平始终是中国人民的精神特征
155.对德国民众的调查,结果半数以上的受访者不满资本主义制度,此次调查的主办方之一的“全球扫描”公司主席米勒对媒体表示,这说明随着1989年柏林墙的倒塌资本主义并没有取得看上去的压倒性胜利,这一点在这次金融危机中表现的尤其明显,“历史终结论”的破产说明:(BCD)
A.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一样都是作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力量起作用
B.人类历史的发展的曲折性不会改变历史发展的前进性
C.一些国家社会发展的特殊形式不能否定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
D.人们对社会发展某个阶段的认识不能代替社会发展的整个过程
第19页,共
页
第三篇:毛概第一章习题与答案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最早被提出的是在毛泽东的A.《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B.《论新阶段》
C.《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D.《新民主主义论》
2.就全党来说,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统一共识是在A.延安整风以后B.中共二大C.中共七大D.遵义会议以后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首先是指
A.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问题
B.使中国革命的实践经验上升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C.把马克思主义根植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D.使马克思主义民族化
4.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是在A.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B.解放战争前期
C.土地革命战争前期D.党的七大召开前后
5.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是
A.武装斗争、统一战线、党的建设
B.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C.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
D.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
6.毛泽东思想的本质特征是
A.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目标B.马克思主义的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C.马克思主义注重解放和发展生产力D.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7.邓小平理论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是
A.发展才是硬道理B.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C.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D.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8.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形成的两大理论成果是
A.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
B.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科学发展观
D.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9.邓小平理论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基本命题是在A.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B.党的十二大
C.1979年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D.党的十三大上
10.“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正式提出是在A.1989年十三届四中全会B.1997年中共十五大
C.2000年江泽民考察南方时谈话D.2002年中共十六大
1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科学判断
A.党的历史地位的基础上提出的B.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提出的C.当今国际形形势后提出的D.当代中国发展变化和党的自身规律变化后
12.“三个代表”创造性地回答了
A.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
B.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C.什么是共产主义、怎样为实现共产主义最高纲领而奋斗
D.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13.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A.立党为公B.执政为民
C.为人民掌好权D.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14.科学发展观从根本上解决的问题是
A.发展目的问题B.发展战略问题C.发展模式问题D.发展道路问题
15.以人为本的“本”,是指
A.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B.广大党员的根本利益
C.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D.社会主义建设者的根本利益
二、多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根据在于
A.中国革命正反两方面的实践经验B.解决中国问题的需要
C.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D.中国优秀文化的创新逻辑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表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在一定意义上是
A.提出和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
B.在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
C.不断产生马克思主义新成果的历史
D.克服各种僵化教条和自由化倾向的过程
3.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面重要地位及特殊作用有
A.第一次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任务。
B.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理论
C.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现实道路,并且取得了第一次飞跃的伟大理论成果。
D.提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科学命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明方向。
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表现在A.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B.明确提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C.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D.确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5.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主要是指
A.全面的发展B.协调的发展C.可持续的发展D.综合的发展
6.改革开放以来以来,中国共产党不断探索和回答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是
A.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B.什么是现代化、怎样建设现代化
C.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D.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7.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B.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D.改革开放的战略方针
8.马克思中中国化的各个理论成果都是
A.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B.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C.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D.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
三、判断是非题
1.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初就是一个自觉地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党。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次飞跃形成的成果是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
3.贯穿邓小平理论始终的一根红线是实事求是解放思想。
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5.“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围绕的主题是“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6.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依据是以全球气候变暖为特征的环境问题。
7.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
8.马克思中中国化实质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四、简述题
1.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中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2.简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的主要内容及相互关系。
3.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成果间的关系?
五、论述题
1.为什么说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六、材料分析题
材料1: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还不高,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仍居于世界后列,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将长期存在。我们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一定要坚持从基本国情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既增强工作的紧迫感,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抓住机遇加快各项事业的发展,又充分考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做好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防止和克服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的心态和做法,老老实实地艰苦创业,踏踏实实地艰苦奋斗。
——胡锦涛《在全党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2004年1月12日),《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第730页
材料2:20世纪30至60年代,欧美和日本等工业发达国家发生著名世界八大公害事件”,引起了人类对环境问题的关注。此后,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第一次世界环境大会,首次将环境问 题提到国际议事日程上。人类开始注意到,在世界经济迅速增长的过程中,科学技术做出了贡献,但科技在给人类的生活带来各种方便和舒适的同时,也由于人类的短视和对后代和他人不负责任的态度和行为,起到了破坏人类生存环境的作用。1983年11月在联合国主持下,成立了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1992年,联合国召开的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会议,通过了以《21世纪议程》为主的一系列文件,并达成了共识,标致着人类第一次将可持续发展由概念推向行动,开始走向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摘自1999年9月26日《北京晚报》)
材料3:由于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中国在发展中仍面临着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结构不合理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根本改变,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够协调,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民生问题比较突出。为更好地解决这些突出矛盾和问题,我们提出要全面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
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胡锦涛《坚持和平发展,促进共同繁荣》《人民日报》2006年11月18日
材料4:我们党来自于人民,植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在任何情况下,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坚信人民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中共中央关于在全党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的通知》《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第318页
材料5:4万亿元投资决策出台,“蛋糕”如何分切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中央政府投资总额9080亿元,主要用于保障性住房、教育、卫生、文化等民生工程建设,节能环保和生态建设,技术改造与科技创新,铁路、高速公路、农田水利等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和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中央政府的投资方向和重点一开始就是非常明确的,就是不搞一般加工工业,不搞重复建设;把重点锁定在关注民生、关注“三农”,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做好节能减排工作。
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9-03/08/content_10967930.htm
问题:
根据材料1~3回答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提出科学发展观?
根据材料4~5回答如何理解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第一章 标准答案
一、单选
1B2C3A4C5B6D7B8D9B 10C11C12B13D14B15A
二、多选
1ABC2、ABCD3、ABCD4、AC5、ABC6、ACD7、AC8、ABCD
三、判断是非
1、╳
2、╳
3、√
4、√
5、╳
6、╳
7、√
8、√
四、简述题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这个结合的过程一方面是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另一方面又是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深化对理论的认识并丰富和发展理论的过程,即
第一,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第二,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第三,把马克思主义根植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概括的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的问题,同时又使中国丰富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并且同中国的历史传统、中国的优秀文化相结合,不断赋予中国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
2、“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对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
“三个代表”是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发展先进的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的基础,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前提;发展先进文化,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思想保证;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是为了实现最广大
人民的根本利益,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
3.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实践经验总结。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
两次飞跃的成果虽然形成于不同的历史时期,面对着不同的历史任务,具有着不同的具体内容。但它们基本点是一致的,都源于马克思主义,都坚持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之间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
五、论述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是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这一理论体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创造性地运用它们分析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实际,作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论概括;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根植于人民的政治立场,贯彻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对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进行了理论上的总结和升华;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巨大勇气。这充分表明,这一理论体系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典范。因此在当代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就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六、材料分析题
1、由材料1~3可知: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依据。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现实依据。当代世界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借鉴。
2、由材料4~5看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因为以人为本体现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金融危机下4万亿刺激计划投向更加说明,我们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
第四篇:毛概课后习题答案
毛概课后习题答案(完整版)开卷考试必备 2
毛概课后习题答案
(共十五章)第一章思考习题
1.如何正确认识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是毛泽东1938年在题为《论新阶段》一文中最先提出的。中国在马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称之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意义: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实践。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思主义中国化倡导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学风,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2.怎样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要科学更进一步地和中国革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深相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其每一表有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使其在中国进一步民族化和具体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一方面是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理论,用理面又是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深化对理论的认识并丰富和发展理论的过程。
概括地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的问题,同时又使中国丰富的实践经验史、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相结合,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3.怎样正确把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各自形成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实第一,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20世纪上半叶帝国主义战争与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时代背景。中国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毛泽东思想正是在我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在总结我国革命和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第二,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成和发展起来的。第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进入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后,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没有根本性的改变,但是国际、国内和党内的情况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党所的历史任务、党的自身状况,都出现了许多新的情况。具体来说,当今国际局势和世界格局的深刻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和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党的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现实依党情新变化的背景下,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逐步将治党治国治军新的经验个代表”重要思想。
4.怎样正确把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各自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1)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集体智慧的结晶。
毛泽东思想在许多方面以其独创性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成为一个博大精深的科学思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理论基础,其核心就是实事求是。它紧紧围绕着中国革命和建设这个主题联的重要的理论观点,成为一个科学体系。这个体系中的理论观点经过了中国革命和建设长期实践的科学真理。
在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中,有着丰富的内容: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关于政策和策略的理论、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于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的理论、关于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理论,等等。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场、观点和方法。它们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2)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个重大理论成果。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中国集体智慧的结晶。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有一个贯穿始终的哲学求是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邓小平提出了一系列互相联系的基本观点,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这些基本观点的真理性已经被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实在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中,有着丰富的内容: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关于改革开放的理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关于统一战线的理论、关于军队和国防建设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国家外交制”理论、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等等。
总之,邓小平理论是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文化、党的体系,又是需要从进一步丰富发展的科学体系。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三个重大理论成果。它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中国集体智慧的结晶。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紧密结合新的实践,把治党和治国、执政和为民结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中国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内涵丰富、博大精深,不仅仅是“三大已将其概括为十六个方面的内容。主要包括: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思想;关于公有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思想;关于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对外开放战略的思想;关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思想;关于发展是想;关于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思想;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思想;关于依法治国和以德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的思想;关于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思想;等等。这些思想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
“三个代表”三句话,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则是对5.怎样正确把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各自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1)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和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将长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第二,毛泽东思想是中国革命和建设思想是中国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2)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邓小平理论集中反映了中国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振兴和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柱。第一,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二,邓小平理论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第三,邓小平理论是党和国家必须现在国际国内的形势比起当年有很多新的变化,但是邓小平理论为我们确立的基本思想依然有着现(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中国必须长期坚持上都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第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面向21世纪的中国化的马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第三,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重要思想提出的一系列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战略、根本目的、根本任国际战略等重要思想,对我们正在进行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长期的指导意义。
6.如何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思想、基本要求和重大意义?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其核心是以人为本。深刻理解以人为本,才能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实做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第一,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二,以人为本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第三,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第一,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发展。全面发展,就是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第二,科学发展观要求协调发做到“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各个环科学发展观主张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第一,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第二,科学发展观是在准确把握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的。第三,科学发展观是对经济社会发展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7.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之间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历史过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这个过程中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重要思想之间既是一脉相承的,又是与时俱进的,是一个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前者为后者的形成者是在继承前者基本原理基础上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它们辨证统一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第二章思考习题
1.毛泽东是怎样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
在中国的历史上,正确的思想路线的形成和确立,有一个过程。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分析红四军党内存在着种种错误思想的原因时第一次使用了“思想路线”这一概念。同年12月,毛议决议》中明确提出了“反对主观主义”的问题。1930年5月,他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指出:本误的,完全不是人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线”从而初步界定了中国人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含义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为了揭露主观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错误的思想根源,1937年,毛泽等著作中,深刻阐述了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以及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对党的思想1938年,他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所作的政治报告中,在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任务的同时,借来提倡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科学态度。
为了统一全党思想并为制定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奠定思想基础,在延安整风期间,毛泽东从思了坚持实事求是的重要性。经过延安整风和党的七大,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全党得到了确立。
2.邓小平、和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对党的思想路线有哪些贡献?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在中国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邓小平首先抓住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这求是。
1978年12月,邓小平在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准备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特别强调解放思想这一讲话精神为指导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在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推进改革开放的进程中,邓小平还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实事求是切工作中要真正坚持实事求是,首先必须解放思想。他还强调:民主是解放思想的重要条件。经过1980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第三次会议上的讲话中对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容作了概括,他指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就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
1992年,在党的十四大的报告中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创立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证我们党永葆蓬勃生机的法宝。进入21世纪,对新形势下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又提出了新的重要的理论品质是与时俱进。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他更明确提出: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
在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2004年1月,在中央纪委第三次全体会落实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必须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求哲学一以贯之的科学精神和人应该具备的政治品格的高度,进一步深化了对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
3.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有哪些?如何理解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实事求是?
《中国章程》把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完整地表述为:“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发展真理。”
实事求是内在地包含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内容。无论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还是理论联系展开。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理论联系实际,是贯彻实事求是的思要坚持实事求是,就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
实事求是还内在地包含着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和求真务实的内容。坚持实事求是,必须解放思想;进和求真务实。党的领导人在不同时期对思想路线阐述和发挥过程中,分别强调或解放思想,或与根据不同实践环境和具体任务,针对在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所提出的重点要事求是。它们既反映了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的一脉相承性,又体现了结合实践发展在具体表现方面所以,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也正因为如此,我们通常把党的思想路线简明概括想路线称作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4.为什么说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的精髓?
所谓精髓,对于某一理论而言,指的是能使这一理论得以形成和发展并贯穿其始终,同时又体现在中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个理论成果,其精髓都是实事求是。一方面,正是由于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立和发展,才有十六大以来的理论创新;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
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人所提出的创造性理论,都贯穿着实事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人坚持这个精髓,提出了“建设有中形成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走的发展战略和一系列以“两手抓”为重要内容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确立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为代表的中国人继续坚持这个精髓,在改革发展稳定、经济政治文化治军各个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新的发展战略;构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理论,提出“的先进性联系在一起,等等,从而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进一步贯彻这个精髓,紧密结合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国内形势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坚持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扎实实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坚持以搞好先进性教育活动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全面
5.如何科学理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之间的关系?
实事求是内在地包含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内容。实事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等内容。
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解放思想。邓小平指出:我们讲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打破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要做到实事求是,必然与时俱进。指出:坚持马克思主义,决不能采取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的态度时俱进的科学态度,坚持一切从发展变化着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看作是不断随着实践的发展要做到实事求是,还必须求真务实。指出:认识规律、把握规律、遵循和运用规律,是坚持求真务实之风,就是为了使我们在推进各项工作时能够更好地把握规律性、增加主动性、减少盲目性、克党在不同时期根据不同实践环境和具体任务,针对在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时俱进、求真务实等,其目的和归宿,都是实事求是。它们既反映了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的一脉相展在具体表现方面的时代特征。
6.为什么说革命、建设和改革都要走自己的路?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问题上,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一切从本国实际路。
走自己的路,在思想方法上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走自己的路,在基本立场上体现了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的统一。走自己的路,我们既不能照搬西方能照搬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做法,更不能丢掉我们制度的优越性。
走自己的路,在理论原则上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是础上又会产生新的主客观矛盾,这就需要根据变化了的实际不断发展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使之具体无论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的统一,还是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观念和不符合客观实际的主观偏见的突破,因而走自己的路,同时意味着开拓创新。7.为什么要不断地推进理论创新?怎样科学地理解理论创新?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要大力弘扬与时俱进精神,推进理论创新,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的与时俱进,要特别重视理论创新。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为各个方面的创新提供指导。要使党和论上不能停顿。如果因循守旧,停滞不前,我们就会落伍,我们党就有丧失先进性和领导资格的危实现理论创新,必须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使我们的思想和行动更加符合社会主义的要求。在理论创新问题上,我们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会因为没有正确的理论基础和思想灵魂而迷失方向,就会归于失败。
第三章思考习题
1.如何理解中国革命的实践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之间的关系?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中国革命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概括。
中国成立后,开始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党的二大明确提出了党在民主革命时工人罢工失败的教训也使党认识到,中国革命必须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党的三大提出了建立国共并没有明确提出无产阶级的领导权问题。随着大革命的兴起和发展,统一战线内部争夺领导权的斗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农民同盟军的思想。1926年前后,党逐步形成了新民主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对党成立以来的经验,尤其是党在大革命时期的经验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总结了艰辛探索。在党的八七会议上,毛泽东总结大革命失败的教训,提出“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村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毛泽东论述了中国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及其条件;总结了实行“工中国革命应当先占乡村、后取城市的战略,初步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具有中国到抗日战争时期,中国革命经过了北伐战争的胜利和失败,也经过了土地革命战争的胜利和第五次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特别是经过抗日战争时期的锻炼,党对中国革命的认识逐步成熟。毛泽东系验,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问题、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人民军队的建设等多方面得到展开,使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达到成熟。
抗日战争胜利后,代表中国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党同代表中国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种前途的战略决战。党和毛泽东总结中国革命尤其是解放战争以来新的经验,完整地表述了新民主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思想。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系统论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思想,命的主要经验和主要纲领,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理论和政策基础。
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来看,没有两次国共合作的实践,就没有关于统一战线的理论;没有践,就不会有关于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没有革命战争的实践,就不会有建立人民军队和关于军事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中,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实践,就不会有党的建设的理论。总之,没有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也就不会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2.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从中华人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五种经济成分,即: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在这些经济成分中,通过没收官僚资本而形掌握了主要经济命脉,居于领导地位。与新民主主义时期三种不同性质的主要经济成分相联系,中为三种基本的阶级力量: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由于农民和手工地走向资本主义,也可以被引导走向社会主义,其本身并不代表一种独立的发展方向。随着土地改资产阶级的矛盾逐步成为国内的主要矛盾。而解决这一矛盾,必然使中国社会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转在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的因素不论在经济上还是政治上都已经居于领导地位,加上当际条件,决定了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增长并获得最终胜利,非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受到限制和改造一步发展,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必须适时地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3.中国为什么在20世纪50年代选择了社会主义?
中国必须要走社会主义道路,新民主主义社会要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这在民主革命时期已经明确择过渡到社会主义,充分考虑了具有实现的可能性。
第一,我国已经有了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由于现代工业的固定资产中官僚资分庞大资本,不仅建立起了在国民经济中起领导作用的社会主义经济,而且为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国民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开端。第二,土地改革完成后,为发展生产、抵御自然灾害,广的内在要求。一般规模较小的农业互助合作组织,没有大机器,主要靠协作,也可以增产。事实上助合作组织的增产一般比较明显。这也为党提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总路线提供了重要依据。第三,调整工商业的过程中,创造了加工订货、经销代销、统购包销、公私合营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施,不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有效的利用和限制,也很自然地加深了它们同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产关系上发生程度不同的变化。国家在利用和限制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成为对改造的最初步骤。这也成为党提出向社会主义逐步过渡的总路线的又一个重要因素。第四,当时的会主义过渡。苏联社会主义的发展已经显示出对于资本主义的优越性,对我国有重要的借鉴作用。开始和缓。这为实行过渡时期总路线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毛泽东正是在科学分析了新中国建立后,经济、政治和社会发生着的深刻变化及发展趋势,及时提国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4.如何认识具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上,有两个事实是世界历史上各种革命大变动中罕见的:一是在一个几实现了如此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没有造成生产力的破坏,反而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的变革没有引起巨大的社会动荡,反而极大地加强了人民的团结,并且是在人民基本上普遍拥护的明,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的确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性胜利。
同时,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也出现了一些失误和偏差。主要是“在一九五五年夏季以后,农业合作的改造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也过于简单划一”。但是,不能因为出现一些失误而义。列宁说:“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西。”因此,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也是20世纪中国又一次小平所说:“我们的社会主义改造是搞的成功的,很了不起。这是毛泽东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一个
5.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是什么?
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进程中,中国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
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实现以社会主义工业化为主体,完成对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为两翼,是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明确要求。实践证明,党坚持业化同时并举的方针,对于在深刻的社会变革中保持社会稳定,逐步改善人民生活,推动社会发展第二,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都采取了区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中国的这场巨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没有对生产力的发展造成破坏,第三,进行和平改造。在社会主义改造之前,无论是资本主义工商业,还是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质。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方面,用事实向农民表明合作化的好处和给农民带来的利益,使农民拥护和农民基本相同。同时以和平赎买的方法完成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并把对资本主人的改造结合在一起进行。对资本家实行团结、教育和改造的方针,不仅稳定了资本家的思想,提造的顺利进行,而且将几十万资本家改造成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成为社会主义企业的经营和管理干定,而且极大地促进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总之,和平改造解决了诸如实现社会变革与经济发展这类通常难以解决的矛盾问题。
6.如何认识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也是20世纪中国又一次划时代的历半封建社会,越过漫长的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阶段,进入到社会主义新时代,为后来中国社会的发第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中国现代化的建设创造了制度条件。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以其与社会济落后条件下尽可能地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为发展社会生产力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今天中国现都离不开选择并且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这个最基本的前提条件。第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使广主人和社会生产资料的主人,这是中国几千来阶级关系的最根本变革。因而极大地提高了工人阶级创造性,巩固和扩大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的阶级基础会主义制度的确立,进一步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增强了社会主义的力量,对维护世界和平产四分之一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历史上又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索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走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提供了重要经验,对这些国家的人民也是一个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不仅再次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而且以其独创性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第五章思考习题
1.为什么要提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 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即将基本完成、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候,毛泽东就向全党提出,要探索二次结合”,走出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毛泽东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思考,是同总结第一个五年计划执行过程中的经验教考如何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相联系的。他认为,新中国成立初期,“因为我们没有经验,照抄苏联”,“这在当时是完全必要的,同时又是一个缺点,缺乏创造性,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1]1956年,苏共20大以后,毛泽东认为它对我们最重要的教益是要独立思考,把马克思列宁主义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提出要“以苏为鉴”,探索自己道路。他明确指出,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找到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在这个探索中确的理论观点、方针政策和实践经验。比如,党的八大的正确思想、毛泽东在1956年和1957年先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重要讲话,以及许多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观点,涉及外交、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这些都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人初步探索中提出的许多重要思想观点,尽管有的还是不够成熟的设想,有也没能坚持下去,但它们都为后来的探索做了开创性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同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提供了良好的开端,为我们在新的思主义提供了基础。
2.怎样全面、准确地把握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总结多年来离开生产力抽象地谈论社会主义,把许多束缚生产力发展属性的东西当作“社会主义原则”加以固守,把许多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东西当对的历史教训,经过深邃的思考,创造性地对社会主义本质进行了新的概括,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首先,为了推动全党对社会主义进行再认识,邓小平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社会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其次,认真领会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予社会主义以新的含义和时代内容。它的基本内涵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主义本质理论的一个十分明显和突出的特点。邓小平强调: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其二,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目标,并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阐明了实现这个目标的途径。
最后,认识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意义。其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义本质理论的提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从主要强调关于公有制、按劳分配等特征,进一步个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目标。其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为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开辟了广阔把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紧密地结合起来,揭示了实现社会主义本质与建在逻辑关系。
总之,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所作的理论概括,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既是坚持和继承,又是发展和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这个问题,并在实践中创造出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奠定了
3.为什么说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1)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一再强调了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性。1992理”的著名论断。
第一,发展才是硬道理,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巩然要求。社会主义在同资本主义的较量中,能否不断地巩固和发展自己,能否体现出其优越性,最主义发展得更快更好。只有生产力发展了,才能从根本上巩固社会主义制度。
第二,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中国在改革开放前的20多年的发展得不尽如人意,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没有能切实将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建不能长期建立在生产力水平低下和贫穷的基础上。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这经验教训进行科学分析得出的最重要的结论。
第三,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作为一护和平和稳定的力量,是世界和平力量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国的发展正在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新的推(2)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由中国的执政地位所决定的,是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也任的需要。
中国的执政地位是人民的选择,而人民之所以选择中国,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它能够领导中国实现民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党才能实现自己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使命,承担起自己的坚持以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一条主要经验。改革开放20跃升,是人民得到最多实惠的时期,是我国社会长期保持安定团结、政通人和的时期,是我国国际极大增强的时期。这些历史性成就充分证明,坚持以发展为主题,用发展的眼光、发展的思路、发就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4.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马克思曾经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一部分、生产力中包含科学的论断,强调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和中国历来重视科学技术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在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实践中丰富的理论。1953年,毛泽东就提出要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建设我们的国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一生产力”,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进一步提出“科学技术主要标志”等重要论断,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有其丰富的内涵,择其要者:第一,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发展科学技术这个第一生产力。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第二,科学技术不仅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要标志,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发展生产力的决定因素。科学的本质是创新,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科学技术实力和国民教育水平,始终是衡量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每个国家走的飞轮。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指导下,党中央相继提出了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战
5.如何理解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活水平。第一,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大力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是中国站在本体现和根本要求。第二,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进程。社会生产力的基础之上。第三,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是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不断完善密切地联系在一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要使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不断体现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第因素。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必须充分发挥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群众以及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还必须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努力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生产力。
第五篇:毛概第七章习题答案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一、单项选择题
1.中国共产党召开的()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A.八大
B.十一届三中全会 C.十三大 D.十五大
2.社会主义社会()理论是我们党提出改革开改的理论基础。A.基本矛盾 B.主要矛盾 C.阶级斗争 D.初级阶段
3.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是指()A.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B.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C.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D.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
4.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是()A.革命 B.改革 C.自力更生 D.艰苦创业
5.在全面改革中,()是重点。A.经济体制改革 B.政治体制改革 C.文化体制改革 D.社会体制改革
6.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是()A.社会主义国家的立国之本 B.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心 C.社会主义强国富民之路 D.执政党建设的主要内容
7.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前提和基础是()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四项基本原则
C.引进、吸收和创新相结合 D.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8.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我国新时期最显著的成绩是()A.改革开放 B.快速发展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给人民带来更多福祉
9.我国社会主义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其性质是()A.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B.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根本变革 C.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D.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0.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的关系表现为()A.前者是目的,后者是手段 B.前者是基础,后者是目标 C.前者是内容,后者是形式 D.二者相互依赖,相互配合
11.20世纪90年代,我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的重要标志是()A.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B.我国进入世界十大贸易国行列 C.引进外资规模居发展中国家首位
D.形成了沿海、沿江、沿边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二、简答题
1.简述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发展。
2.简述邓小平关于判断改革得失成败的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内容。
3.如何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形成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
三、辨析题
1、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是对立的。
2、改革开放是对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全面否定。
3、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是发展生产力。
四、论述题
1、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五、材料分析题
1、材料1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不过按事物的性质不同,矛盾的性质也就不同。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同旧社会的矛盾,例如同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是根本不相同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表现为剧烈的对抗和冲突,表现为剧烈的阶级斗争,那种矛盾不可能由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来解决,而只有社会主义革命才能够加以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是另一回事,恰恰相反,它不是对抗性的矛盾,它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不过社会主义社会的这些矛盾,同旧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情况罢了。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建立起来,它是和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但是,它又还很不完善,这些不完善的方面和生产力的发展又是相矛盾的。除了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的这种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以外,还有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
——1957年2月27《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材料2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关于基本矛盾,我想现在还是按照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的提法比较好。毛泽东同志说:“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他在这里说了很长的一段话,现在不重复。当然,指出这些基本矛盾,并不就完全解决了问题,还需要就此作深入的具体的研究。但是从二十多年的实践看来,这个提法比其他的一些提法妥当。至于什么是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也就是目前时期全党和全国人民所必须解决的主要问题或中心任务,由于三中全会决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方面来,实际上已经解决了。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就是我们的中心任务。
——1979年3月30《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1)毛泽东提出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历史背景及这一理论的重大意义?(2)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矛盾“深入的具体的研究”所取得的理论成果主要有哪些?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 2.A 3.C 4.B 5.A 6.C 7.D 8.A 9.C 10.D 11.A
二、简答题
1.答:邓小平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提出的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为社会主义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主要内容有:(1)指出判断一种生产关系与生产力是否相适应,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看它是否适应当时当地生产力的要求,能否推动生产力发展。(2)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3)把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一起来。(4)指出了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是改革。
2.答:(1)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2)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3)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3.答:(1)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提高对外贸易效益;(2)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3)切实维护国家安全。
4.答: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当旧的生产关系已经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而统治阶级又运用所掌握的全部上层建筑极力维护旧制度时,只有通过革命推翻旧政权,改变生产关系,从而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道路。
改革不是否定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相反,是在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的基础上,对旧体制的根本性变革;要从根本上改变过去长期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以及相应的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从而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加快我国生产力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统一。
三、辨析题
1、答:错误。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是相辅相成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对外开放的基础,只有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才能在国际上获得较高的信誉,吸引更多的合作者,才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对外开放是为了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在对外开放过程中积极利用外国的投资、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取得更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可以加快本国经济发展,增强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
2、答:错误。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但它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意义上的革命,不是否定我们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不能改变,具体制度必须创新。改革开放是要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生产力,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3、答: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当旧的生产关系已经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而统治阶级又运用所掌握的全部上层建筑极力维护旧制度时,只有通过革命推翻旧政权,改变生产关系,从而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道路。改革不是否定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相反,是在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的基础上,对旧体制的根本性变革;要从根本上改变过去长期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以及相应的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从而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加快我国生产力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统一。
四、论述题
1.答: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发展,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更好地解决前进中的矛盾问题;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才能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只有坚定不移地维护稳定,才能不断为改革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中国目前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阶段,这是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改革的攻坚阶段。应当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改革开放以来党在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方面积累起来的经验和主要原则。(1)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2)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3)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五、材料分析题
1、答:(1)①背景:第一,1949年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已经完成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并且基本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第二,20世纪50年代中国进行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伟大的历史性胜利,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这就使我国出现了一种全新的社会面貌。第三,1956年,中共八大对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的主要矛盾和党的中心任务的进行了分析,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建设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第四,关于社会主义社会还存在不存在矛盾,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都没有直接明了地回答。直到1952年斯大林才勉强承认,如果搞得不好,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也会发生冲突。第五,毛泽东在考察苏联的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和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关于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这一命题出发,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形成了完整的、科学的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学说。1957年2月,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重要讲话,提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学说和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学说。②意义:第一,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新发展。第二,它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及其存在状态、性质、解决途径等的深刻论述,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和分析社会主义社会客观存在的基本矛盾。第三,引导人们在实践中努力探寻正确、有效的方式方法去处理和解决这些矛盾。第四,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为社会主义改革奠定了哲学基础、提供了理论依据。
(2)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理论成果:
第一,随着实践的不断发展,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状况作了深入具体的分析,实事求是地指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具体实现形式完全有可能与生产力的发展不相适应,是对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理论作出的第一个具有实质性意义的推进。
第二,邓小平进一步提出把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区分为基本制度和具体体制,从而对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理论作出了又一重要发展。他认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具体实现形式完全有可能与生产力的发展不相适应,是对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理论作出的第一个具有实质性意义的推进。
第二,邓小平进一步提出把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区分为基本制度和具体体制,从而对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理论作出了又一重要发展。他认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基本制度是好的,但它们的具体体制,包括已经形成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已经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必须对其进行改革。把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区分为基本制度和具体体制之所以非常重要,因为通过这种区分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状况作出了中肯和科学的分析,极大地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认识。
第三,邓小平提出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以革命性的改革解决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严重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矛盾,这是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理论的第三项重大贡献。
邓小平根据马克思和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思想,提出了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我们建立起来的经济关系和上层建筑在某种历史条件下,也可能产生对生产力的束缚的观点,因而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内容,以更好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具体表现。
因此,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邓小平强调:“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邓小平在一开始提出改革的时候就紧密地把它与解决社会主义基本矛盾联系在一起,极为明确地提出了改革是解决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根本方法和途径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