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小企业发展现状及特点

时间:2019-05-12 02:37: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中小企业发展现状及特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中小企业发展现状及特点》。

第一篇:中国中小企业发展现状及特点

中国中小企业发展现状及特点

(一)中小企业的基本情况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五大以来,我国的中小企业发展迅速,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增强。

1.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目前,全国工商注册登记的中小企业占全部注册企业总数的99%。中小企业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实现利税分别占总量的60%、57%和40%;流通领域中小企业占全国零售网点的90%以上。中小企业大约提供了75%的城镇就业机会。近年来的出口总额中,有60%以上是中小企业提供的。

2.中小企业已成为拉动经济的新增长点,在90年代以来的经济快速增长中,工业新增产值的76.7%来自中小企业。1998年全国工业企业中,小型企业销售额增长率和工商税收增长率分别为10.27%和11.64%,均高于大中型企业。同年,私营中小企业户数同比上升25.10%,注册资本同比增长40.04%;总产值同比增长49.22%;营业收入同比增长71.29%;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64.95%。

3.中小企业是缓解就业压力保持社会稳定的基础力量。中小企业创业及管理成本低,市场的应变能力强,就业弹性高,具有大企业无可比拟的优势。1978~1996年,从农村转移出的2.3亿劳动力绝大多数在中小企业特别是乡镇中就业。全国工业就业职工1.5亿中,有1.1亿人分布在中小企业,约占总数的73%。特别是在近年来经济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组力度加大,国有、集体企业下岗职工增加,新增就业人口居高不下,农村富余劳动力继续向城市转移,以及政府机关精减人员就业压力很大的情况下,中小企业尤其是非公有制中小企业吸纳就业再就业的“蓄水池”作用更加明显。据统计,1998年国有企业下岗职工610万人,有418万在非国有企业中再就业,占国企下岗职工总数的68.5%。由于中小企业是社会就业的主要场所,是地方财政的主要来源,稳定了中小企业就是稳定了社会就业,稳定了地方财政基础,从而全社会的稳定就有了物质保障。

4.科技型中小企业蓬勃发展,是经济增长与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近年来,科技型中小企业悄然兴起并迅速发展,成为技术进步中最活跃的创新主体。截至1998年底,全国科技型中小企业已逾7万户,占全国中小企业总数的15.22%;全年技工贸总收入超过6000亿元,占同口径销售收入总数的16.57%,1998年与1992年相比,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工贸总收入、利润总额、上缴税金、出口创汇等分别增长了20倍、15倍、23倍和50倍。

5.中小企业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微观基础,是深化改革的主要推动力量。中小企业大多数从事第三产业,贴近市场,贴近用户,活跃在市场竞争最为激烈的领域,是市场经济的主体和市场体制的微观基础。

相对大企业而言,中小企业改革成本低,操作便利、社会震荡小、新机制引入快。因此,在改革进程中,中小企业往往是试验区,是突破口,是马前卒。中小企业的各项改革成果,为大企业的改革实践提供了有益经验,也为创造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大好局面作出了贡献。

(二)我国中小企业的主要特点

1、投资主体和所有制结构多元,非国有企业为主体,决定了当前中小企业工作要以发展为重点。中小企业特别是非国有企业在自身快速发展的同时,还积极投身国有企业的改革和调整,使改革前单一所有制结构状况有了根本性改变。以工业企业为例,在独立核算的中小工业企业中,国有企业的户数、资产总额和工 1

业总产值仅占总数的14.85%、38.5%和22.8%,即85%的中小企业均是非国有企业。另据调查,目前国有小企业改制面已近80%,余下20%大都是救不活、卖不掉、破不了的极度困难企业。应当说,中小企业的改革与发展同样重要。但改革对象主要是国有小企业;而发展则要涵盖城乡各类所有制中小企业。因此,无论从中小企业的主体构成 还是改革进程而言,当前,大力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应是中小企业工作的重点。

2.劳动密集度高,两极分化突出,决定了当前中小企业发展重在“二次创业”。中小企业生存并发展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就业容量和就业投资弹性均明显高于大企业。据统计,目前中国大、中、型企业的资金有机构成之比分别为1.83:1.23 :1;资金就为率之比为0.48: 0.66 :1,即中小企业比大企业单位资金安置劳动人数要高,有的要高出一倍,正因为如此,在前10年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所以没有出现严重的社会就业问题,中小企业功不可没。但是,今天的市场背景变了,“卖方”市场变成了“买方”市场,总量需求不足与结构性供应不足共生,使中小企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即由劳动密集型带来的就业优势将变为竞争劣势。企业两级分化,中小企业将首当其冲。为此,提高中小企业的有机构成和科技含量,实现“二次创业”是当前中小企业发展中的重中之重。

3.发展不平衡,优势地区集中,决定了当前中小企业推进要区别特点,先易后难,以点带面。中国幅员辽阔,各地区中小企业分布与发展水平极不平衡。据有关数据,按照经济地带划分,中小企业数量东部、中部各占全国总量的42%,西部占15%;而相应的工业总产值东部占66%、中部占26%、西部仅占8%。这表明,在企业规模上,东部中小企业的平均产值规模大于中部和西部,大约是中部的2.5倍、西部的8倍。实践也表明,选择东部中小企业作业重点试区,就为试点的成功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此外,中小企业还可划分四大区,即东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中西部地区和广东、福建为代表的珠江三角洲地区。东北地区老工业城市居多,中小企业的所有制结构和产业结构都很重,应主要解决国有中小企业规范改制和与大型企业专业化分工及配套问题;长江中下游地区是中小企业的汪洋大海,江苏以乡镇企业为主,浙江以私营个体闻名,工作重点是规范引导、扶持发展;中西部地区资源丰富、中小企业欠发达,推进第三产业和科技环保型中小企业发展是重点;珠江三角洲地区中小企业区位优势明显,可借助“老乡”、“老外”发展中小企业的“两岸三地大中华圈”。

此外,地方企业为主体,决定了中小企业的支撑层面在地方;中小企业自身基础薄弱,决定了其要么成为大企业的摇蓝(即小巨人);要么成为大企业的伙伴。综上所述,促进我国中小企业改革与发展要注意调整好五大关系;一是改革与发展的关系;二是吸纳劳动力与科技含量的关系;三是点与面的关系;四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五是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的关系。处理好上述关系,把握好重点才能在中小企业的改革与发展上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篇:娄底中小企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娄底中小企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中小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繁荣经济、增加就业、推动创新、催生产业等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十分重视中小企业发展。据统计,我国中小企业的数量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因此,致力中小企业培植,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改善发展环境已成为当前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举措。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和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的重大变化,当前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着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应对新的形势,更好更快地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是全社会关注的话题。本文试图从相关统计数据分析入手,对娄底市中小企业发展状况进行粗浅探讨,从中找出一些有益的对策。

一、全市中小企业发展现状与特点

近年来,中小企业的发展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国家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湖南省制定了《湖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办法》。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要“推进公平准入,改善融资条件,破除体制障碍,促进个体、私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的明确要求,在这种宏观政策指导下,娄底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采取财政扶持、税收扶持、收费优惠、用地优先、信贷支持等政策,我市中小企业小企业快速发展,数量增加,规模扩大,结构改善,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增强。

1、中小企业是娄底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第二次经济普查资料显示,全市共有中小企业就有5746家,占企业总数的99.1%,拥有固定资产原值347.34亿元,占全部企业的65.2%;实现营业收入672.5亿元,占全部企业的75.7%,中小型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2、中小企业是社会就业的重要平台。中小企业大多是劳动密集型企业,能创造相对较多的就业机会,是扩大就业,转移农村劳动力的主渠道。2009年中小企业共提供就业岗位26.72万个,占全部企业从业人数的84%,占全市城镇就业年平均人数的53.2%.3、中小企业是深化改革的前沿阵地。中小企业大多数从事第三产业,贴近市场,贴近用户,活跃在市场竞争最为激烈的领域,是市场经济的主体和市场体制的微观基础。相对大企业而言,中小企业改革成本低,操作便利、社会震荡小、新机制引入快。因此,在改革进程中,中小企业往往是试验区,是突破口,是马前卒。中小企业的各项改革成果,为大企业的改革实践提供有益经验,也为创造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大好局面做出了贡献。

4、中小企业是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由于中小企业在地方经济构成中占有较大份额,已成为地方财税的主要支撑。2009年,全市中小企业共完成利税总额31.71亿元,占全部企业利税总额的72.3%。

5、投资主体和所有制结构多元,非国有企业成为主体。随着经济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中小企业经营主体日趋多元化。非公有经济以其经营方式灵活、拾遗补缺能力强等优势,迅速发展壮大,成为促进中小企业持续发展的主导力量。从登记注册类型看,中小企业法人中,国有、集体所的制企业较少,全市不到500家,实现营业收入103.8亿元,占全部中小企业的比重分别只有8%和15.4%;私营企业最多,约4654家,实现营业收入490.9亿元,占全部中小企业的比重分别为80.9%和73%;其他投资企业628家,实现营业收入77.8亿元,分别占10.9%和11.5%;从实收资本构成看,个人资本最多,占51.9%;其次是法人资本,占22.4%,国有资本位居第三,占16.4%,集体资本、港澳台资本、外商资本较少,均在5%以下。

6、中小企业发展不平衡,与区域经济水平相关联。第二次经济普查资料显示,全市中小企业的分布与发展同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关联紧密。城市化程度高,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其中小企业分布的密度也相对要大。2008年县市区人均GDP排序依次为:冷水江(33522元)、娄星区(33392元)、涟源(9612元)、双峰(9092元)、新化(6401元),城市化率排序为:娄星区(90.8%)冷水江(74.17%)、涟源(34.05%)、双峰(19.39%)、新化(18.26%)。平均每千人拥有的企业数为娄星区2.6,冷水江市2.54,涟源市1.07,双峰县0.9,新化县0.68,由此看出企业的发展与分布同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呈正态关联。

7、资源消耗型、粗级产品型企业仍占主导地位。以工业企业为例,2009年全市661家规上工业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271家,占规上工业企业总数的 40.9%,制造业364家,占规上工业的55%,仅此两类行业就占了95.9%的比重。如果考虑到规模以下工业的情况,所占比重还会增大。从产品类型来看,主要是原煤、洗煤、铁矿石原矿、生铁、粗钢、天然花岗石建筑板材、混凝土制品等原材或粗级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不高。

二、当前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经过多年的努力,全市中小企业的发展已取得长足进步,具备一定的规模和实力,且有较好的发展中小企业的资源优势,如丰富的矿产资源、电力资源、劳动力资源、旅游资源等,中小企业的发展尚有很大潜力。但同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在信息、技术、人才、融资等方面还处于劣势,加上我国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时间还不长,配套政策有待完善,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依然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

(一)自有资金不足,外部融资困难

企业融资渠道不畅,资金短缺是长期以来困扰和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突出问题。有资料表明,我国87%的中小企业发展所需资金主要源自于自有资金,24%的中小企业从银行获取贷款,13%的企业以民间集资方式获取资金。对于娄底市这样一个经济还不太发达的湖南中部地区来说,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更加突出。2009年,全市企业年末贷款余额为157.97亿元。其中:大型企业104.14亿元,中型企业31.67亿元,小型企业22.16亿元,中小企业贷款余额仅占34%。中小企业融资难,究其主要原因主要有:一是中小企业大多是私营企业,发展时间短、自有资产少、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而且资信水平较低,财务制度不健全、运作不规范,难以达到金融机构贷款要求,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惜贷”;二是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和金融支持系统不健全。一方面,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不完善,以中小企业为受保主体的担保机构不多,据统计,目前全市仅有信用担保机构11家,资本金9.54亿元,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许多中小企业不得不靠民间借贷来维持正常的生产经营。另一方面,直接融资体系发展严重滞后,在发行股票和债券方面,中小企业大部分受规模小、知名度不高、信用等级较低等条件的限制,难以达到上市条件。目前,全市中小企业尚无一家上市公司,导致中小企业的资金来源很大程度上依赖银行贷款。

(二)中小企业“小、散、乱”,抗风险能力弱

一是小企业占有绝大多数,经营规模小,经营业绩不稳定。2008年,全市5000多家中小企业中,中型企业只有56家,所占比例为9.7%,90%以上的企业是小型企业。作为大型企业成长的摇篮,中型企业数量显然偏少,存在断层,同时从单位平均规模看,我市小型企业平均从业人员为29人,平均固定资产为268.5万元,平均营业收入为736.5万元,分别占全部企业平均水平的65.2%、43.7%、54.5%。由于规模小,业绩不稳定,亏损、倒闭、关停现象时有发生。二是产业集群化发展不够,分散化经营现象严重。全市中小企业绝大多数在园区外分散经营,主要靠单兵作战,没有充分利用大企业的带动作用和园区的辐射作用。三是家族式企业多,经营管理方式落后。中小企业的主体是私营企业,家族式企业多,经营者素质和员工素质低的现象较为严重,管理方式大多脱胎于家族式管理,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组织管理混乱落后的问题,从而导致企业运行不良。

(三)中小企业以资源开发型、产品初加工型、服务低层次型为主,产业结构性矛盾突出

虽然经过多年的调整和发展,全市中小企业产业结构已有一定改善,但与市场要求仍有很大差距,直接影响着中小企业的发展。首先,从三次产业结构看,2008年,全市生产总值为569.79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2.04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290.01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87.74亿元,全市三次产业的比重为16.2:50.9:32.9,全市中小企业依然是明显的“二、三、一”分布,其中二产业约占50%,服务业所占不到33%;其次,从占中小企业比重比较高的工业来看,资源开发型、产品初加工型、劳动密集型、能源消耗型产业仍然占较大比重,而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行业比重较低;第三,从服务业内部结构看,中小企业仍然集中在传统和低层次的服务业,现代服务业、高端的服务业发展明显滞后。

(四)社会化服务体系尚不健全,中小企业发展环境有待改善

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需要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而全市面向中小企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滞后、功能不全,尚不能系统地提供技术支持、市场开拓、创业指导、管理咨询等多方面的社会化服务,使中小企业发展缺乏有力服务依托。另外,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一些政策措施还没有完全落实到位,也是制约着中小企业的发展一个方面。

三、促进娄底市中小企业发展的基本对策和建议

中小企业既是大企业成长的摇篮,也是新形势下促进我市经济增长,扩大就业,增强财力,保障社会稳定的主导力量,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发展。

(一)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体系,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融资难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需要政府、银行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一是国家要加快推进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建立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逐步形成省、市和重点县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网络,提高中小企业贷款的规模和比重。政府要尽快建立各级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对银行业金融机构中小企业贷款按增量给予适度风险补助,引导和鼓励银行业机构增加中小企业贷款。二要加快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贷款中有效抵押资产不足、担保难的问题。各级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壮大政府政策性信用担保机构。要积极鼓励民营企业建立企业间的互助基金,以民营骨干企业为主体,开展互助性信用担保。各级信用担保机构要创新经营思路,通过“联合担保”、“抱团”经营的方式,集聚和放大社会担保资本使用的整体效用。三要有序推进小额贷款公司和村镇银行等金融服务机构的发展,引导民间资本投向中小企业。四要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扩大中小企业直接融资规模。要建立完善我市中小企业上市培育机制,通过政策鼓励、工作协调、贴身服务等有效方式,加快推进中小企业上市步伐。采取政府牵头、统一组织、企业自愿、集合发行、分别负债、统一担保、市场运作的融资模式,稳步推进发行中小企业集合债券。

(二)以培育“专、精、特、新”优势中小企业和推进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发展为主攻方向,引导中小企业转型发展。促进全市中小企业转型发展,从本质上来说就是要通过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引导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发展,培育一批优势中小企业“小巨人”。为此,要着力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要加强对企业管理者的培训。采取企业家讲坛、学术讲座、研讨峰会等多种形式,提高企业适管理层素质,改变只会做传统粗放产业的思维定势,从科技发展、经济全球化和产业转移的高度审视目前的产业,发现转型升级的突破口。二是要加强产业引导。研究制订我市中小企业转型发展规划,加强政府指导,实施培植“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行动计划”,选择重点企业,实行有针对性的帮扶,促使其做大做强。要以“专、精、特、新”优势中小企业为载体,培育发展市场潜力较大的农畜产品加工、新能源、制造加工、新型材料、精细化工、医药、节能环保、农产品加工和现代服务业,使之尽快成长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是实施企业科技创新促进工程。为中小企业转型升级提供动力支持,促进增长方式由粗放式增长向节约、集约、安全、绿色式增长转变。对正处于产品升级转型中财力较弱但科研能力较强的成长型中小型企业,通过科研项目积极支持,使其产品提高技术含量;对创业期中小企业,通过构建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提供设计、研发、检验检测、技术咨询、新技术推广等服务,帮助企业增强创新能力。

(三)加快推进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创优中小企业发展环境。建立和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实现政府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意图的重要途径和方式。一是要制订和完善服务体系建设专项规划。加大政策引导支持力度,力求在融资服务、技术支持、市场开拓、人才培育、管理咨询等重点服务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解决中小企业实际需求中的突出问题,推动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上新台阶。二是要建立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公共服务平台。完善中小企业信息网络系统,建设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在产业集群和中小企业集聚的区域,通过投资补助方式,推动中小企业技术服务平台建设,支持和鼓励有关机构、专门技术部门向中小企业开放。三是积极培育中小企业综合服务机构。积极联系和引导社会各类机构努力为中小企业提供优质服务,初步形成了服务品牌。

(四)发展产业集群,实施品牌战略,加速中小企业产业结构调整

中小企业产业结构调整是一项重大的系统工程,也是今后一个时期中小企业工作的一项中心任务。一是要发展产业集群,引导产业结构调整。集群化发展,是中小企业规避风险、做大做强的必然选择。应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积极推动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配置,引导特色产业集群化发展。集中培育发展一批规划科学、主业突出、特色明显、规模大、链条长、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加快特色产业园区建设,引导中小企业到产业园区集中,发展专业化、有特色的工业园区,提高企业规模经济水平和产业集中度。二是要加快技术创新,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引导中小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培育创新人才,发展专业技术服务企业,建立企业技术中心,加强技术合作,促进产学研合作,提升信息化水平,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鼓励和支持在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和产业集群中,建立技术研发中心、产品检测中心、产业信息中心、人才培训中心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努力满足企业的共性技术需求和公共服务需要,实现技术、人才、信息等资源共享。三是要实施品牌战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在市场竞争中,很大程度上是品牌的竞争,抓住品牌就等于抓住了市场的“牛鼻子”。知名品牌既意味着独特优异的产品和服务,还意味着高附加值、高利润、高市场占有率。拥有知名品牌,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区域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在中小企事业的发展过程中,政府要重点扶持技术含量与附加值高、有市场潜力的名牌产品企业。鼓励名牌产品企业扩大品牌经营规模,促进名牌产品企业多层次、全方位的联合协作。要加大名牌培育和推介力度,促进名牌产品升级晋档,以名牌企业、名牌产品为依托,着力打造区域品牌,提升产业的国内外知名度。

[供稿:娄底市统计局戴哲文

第三篇:黑龙江省中小企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黑龙江省中小企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11-7-19信息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作者:阴丽美

【摘 要】 笔者针对黑龙江省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分析了中小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 黑龙江省; 中小企业; 现状; 对策

一、黑龙江省中小企业发展现状

黑龙江省(以下简称“我省”)现有中小企业181万户,占全省企业户数的90%。2006年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1 818亿元,比上年增长20.2%,占全省GDP的比重达33%。由此可见,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推动黑龙江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在扩大就业、活跃市场、增加财政收入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中小企业自身素质低下,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差,制约了中小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一)管理者素质不高,企业管理水平低

黑龙江省大多数中小企业脱胎于“家族式”的经营管理,主要管理者的素质普遍不高,有些企业技术负责人和专业管理者没有受过专业的培训,家长式的作风管理不符合现代企业管理机制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企业的竞争力。

(二)产业结构不合理

台湾号称“中小企业”王国,产业结构以技术密集产业为主。2000年台湾技术密集产业产值占制造业总产值的40%,预计2010年将占到50%以上。目前台湾当局又力主企业投入资讯、环保等十大新兴产业。而我省的中小企业产业构成档次较低,主要集中在商品流通和制造业,这两个行业的中小企业占我省中小企业总数的77.7%。在制造业中,产品主要集中在木材加工等,产品附加值低,而高附加值的如电子类等产品少,没有形成规模,制约了我省中小企业的整体发展。

(三)技术基础薄弱

黑龙江省中小企业技术力量薄弱,严重阻碍了中小企业的发展后劲。中小企业由于自身发展所限,投入能力有限,大多没有设立技术研发机构,导致中小企业技术基础薄弱,技术创新存在着先天不足,而且落后的管理机制吸引不到高水平的技术人才,导致企业科研设施和科技人才非常短缺,技术创新和开发转化能力差。

二、黑龙江省中小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政策扶持不够

广浙一带中小企业发展得比较成功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政府的大力扶持。为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广东省政府针对民营中小企业研发力量薄弱和融资困难的发展窘境,从2003年起连续5年省财政每年安排扶持民营中小企业专项资金2亿元重点用于支持科技型、外向型、吸纳下岗职工就业型和农产品加工型四类民营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而我省是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长期以来中小企业缺乏公平的经营环境。同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在享受技改项目立项、财政支持、税收优

惠、信用等级评定等政策上处于劣势,得不到重视;对中小企业乱收费、乱摊派等现象比较突出,加重了企业负担,阻碍了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而且政府的行政职能重审批而轻服务,这导致我省出台的许多关于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常常因可操作性不强而落实不到位。

(二)融资难,发展资金短缺

企业融资渠道不畅,资金短缺是阻碍黑龙江省中小企业发展的突出问题。从2006年我省金融机构对1 096户企业的问卷调查看,全省中小企业贷款需求满足率较低。全年被调查企业有贷款需求的855户,占被调查企业户数的78.0%,贷款需求金额为137.7亿元。实际得到贷款户数227户,实际贷款金额33.7亿元。企业贷款户数满足率为20.7%,企业贷款需求金额满足率为24.5%。2006年被调查企业贷款需求金额138.3亿元,到目前实际贷款金额9.9亿元,占计划的7.2%。融资难的原因:一是从中小企业自身来看,我省中小企业大多是个体私营企业,发展时间短、自有资产少、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而且资信水平较低,财务制度不健全、运作不规范难以达到金融机构贷款要求,即使贷到款规模也很小,远远不能满足发展的需求。二是从金融服务方面看,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惜贷”,其深层原因主要是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和金融支持系统不健全。

1.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不完善。为了补充中小企业资信不足,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现状,黑龙江省目前各类担保机构50多家,其中政策性担保机构12家,在保资金为30多亿元人民币,占同期各项人民币贷款余额的0.8%。商业性担保机构中以中小企业为受保主体的只有10多家,做得好的不超过10家。担保资本金规模过小,缺乏规模效应。目前全省担保机构的风险分散和补偿机制尚未建立,而且虽然成立了省一级担保机构,但没有开展再担保业务。

2.直接融资体系发展严重滞后,导致中小企业的资金来源很大程度上依赖银行贷款。对于我国中小企业而言,直接融资比间接融资更难,我国直接融资主要面向国有大型企业,准入的条件相当高。在发行股票和债券方面,中小企业大部分受规模小、知名度不高、信用等级较低等条件的限制,难以达到上市条件。

(三)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

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需要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而我省的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滞后、功能不健全,面向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融资服务等社会化服务体系尚未形成,对中小企业还存在服务质量不高的问题,严重影响了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主要表现在中小企业管理工作政出多门,职能交叉。黑龙江省中小企业分别由经贸、工商、乡镇企业局等不同部门管理,缺乏一个对各类中小企业统筹规划的机构,导致中小企业管理工作效率低。缺乏专门为中小企业提供培训服务的机构。目前我省中小企业管理者总体文化程度不高,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许多中小企业希望通过一些专门机构所提供的培训服务来提高管理者专业水平。另外还存在技术创新投入不足和中小企业税收负担重的现象。

三、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对策

对于如何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理论界主要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是市场主导型,即利用市场机制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二是政府主导型,即依靠政府的优惠政策来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我国中小企业先天发育不足,可持续发展能力差,单纯依靠市场机制予以引导和调控,是难以在市场上立足的。这就决定了中小企业的发展需要国家及地方政府的保护和扶持。借鉴日本、美国等国家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经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根本之路在于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政府通过立法、财税金融优惠政策扶持等间接方式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政策与服务等支持,建立一个公平竞争的制度环境和完善有效的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推动中小企业的发展。国内中小企业比较发达的江苏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对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采取的多是政策立法和创业技术支持的模式。结合我省的实际,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对策主要有:

(一)政策扶持

建立有效的、健全的政策扶持体系可以为中小企业营造一个宽松的外部环境,促进中小企业快速成长。目前国内中小企业发展相对较快的地区如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东莞市政府把促进中小民营企业的发展提高到城市规划的高度来考虑,对发展民营中小企业制定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措施,并组织中小企业加入了各个地区的商会组织,这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了中小企业的发展。我省也应该在国家有关方针政策的指引下,结合本省的实际情况,更新观念转变职能,建立健全相关的地方法规以支持中小企业发展。

1.改善中小企业的法律和经营环境。我省应以《中小企业促进法》为基础,结合实际制定促进黑龙江省中小企业发展的地方性法规如关于中小企业融资、技术创新和推进中小企业成长工程的政策文件等,以适应促进不同地区、不同类型企业的发展需求。

2.采取优惠财税政策支持中小企业发展。要推进增值税转型,扩大中小企业增值税抵扣范围,减轻企业税负;对创新创业型中小企业,可采取加速折旧、再投资退税等多种税收优惠形式;降低中小企业经营者税负,允许个人独资和合伙中小企业在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之间进行选择,避免重复课税;清理行政审批费用和治理滥收费,直接减轻企业税外收费负担。对纳入全省试点范围的非营利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再担保机构,对其从事担保业务取得的收入,3年内免征营业税。

3.设立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对新办中小企业进行创业资助,对中小企业产品结构调整和科技成果转化、技术改造项目进行贴息,对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进行资助等。

4.鼓励专门服务于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合作、发展的社会团体组织的成立。如近日我省首家中小企业融资促进会成立。此机构的最大特点是通过整合政府部门、金融机构、社会中介以及各个企业的多种资源形成一个统一的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的融资、咨询管理、人才开发、法律咨询、小额贷款等提供全方位的政策支持和各种服务。

(二)完善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系统

1.培育和发展中小金融机构体系,大力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机构。今年小额贷款公司已经在浙江作为试点启动。从国际金融业发展趋势看,金融机构具有专业化的趋势,即从事大型企业巨额贷款的大型金融机构与从事向中小企业微型贷款的中小金融机构的两极分化。在美国,有上万家专门从事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中小企业投资公司。所以我国要放松金融管制,引导民间资本发展中小银行,让中小银行支持中小企业融资。

2.健全担保风险的分散、补偿和激励机制,完善多层次的信用担保体系。由于我省目前的信用担保机构资本金太少,无法满足大量的贷款担保需求,而且担保机构与银行之间并没有真正实现共同分担和控制担保贷款的风险,导致担保公司自身的运营风险较大,远远不能满足黑龙江众多中小企业的融资担保需要。因此为了提高中小企业获得银行贷款的机会,需要加快建立多层次

中小企业担保基金和政策性担保机构,完善多层次的信用担保体系。

3.将产权市场纳入金融体系。因为中小企业可以通过产权转让等方式,利用产权交易所提供的多样化手段进行融资,而且能使中小企业盘活资产。同时产权交易平台还可以加快中小企业借股权质押融资的步伐。

4.积极构建支持中小企业的融资体系,拓展中小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一是积极构建多层次的资本市场。要尽快推出创业板市场,使具有创新能力的优质企业与资本市场对接,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局。二是大力发展企业债券市场,探索多种形式的债券融资方式,例如河南省等七个省市欲通过发行集合债券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三)健全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我省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滞后,严重制约了中小企业竞争力的提高。应建立以政府部门为龙头,各类民间商会为桥梁,社会服务中介机构为依托的多方社会资源参与的多元化、多层次的全方位的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尤其是要在人才、技术、信息等方面切实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服务。技术创新方面,政府的扶持很重要。由政府直接出面引导银行扶持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政府与银行协议合作,通过政府为银行筛选一些好的项目,设立担保贴息政策,利用银行资金,最终提高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含量。对技术开发的中小企业进行财政补贴,对其新产品的开发、员工培训等活动提供无偿资金资助,并以贴息贷款的方式优先为这些中小企业提供政策性融资。在人才培养方面,重点要抓好创业培训,因为培养创业者具有带动就业的效应。建立中小企业人才培养基地,进行上岗培训、再就业培训、高级管理人员和高新技术专业人才的培训。同时加强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完善内部管理系统如ERP系统与外部的电子商务系统的相互融合,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应对贸易全球化趋势。

除了上述外部支持措施之外,我省中小企业还应积极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档次和技术含量;加强内部管理,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品牌影响力等。只有不断完善自身,才能增强市场竞争力;才能获得各方支持;才能得到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黑龙江省金融年鉴.2006.[2] 董丽丽.海峡两岸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支持体系的比较研究—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支持体系的湖北台湾比较.2004.[3] 李小丽.影响黑龙江省中小企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黑龙江社会科学,2004,(6).[4] 李桂君,谷永芬,俞海峰.借鉴广浙经验发展黑龙江省民营经济.商业研究,2004,(24).[5] 马骥,裴虹菲,戴军.黑龙江省中小企业金融支持体系最优模式研究.商业研究,2007,(

第四篇:黑龙江省中小企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摘 要】 笔者针对黑龙江省中小 企业 的 发展 现状,分析了中小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 黑龙江省; 中小企业; 现状; 对策

一、黑龙江省中小企业发展现状

黑龙江省(以下简称“我省”)现有中小企业181万户,占全省企业户数的90%。2006年全省非公有制 经济 实现增加值1 818亿元,比上年增长20.2%,占全省gdp的比重达33%。由此可见,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推动黑龙江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在扩大就业、活跃市场、增加财政收入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中小企业自身素质低下,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差,制约了中小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一)管理者素质不高,企业管理水平低

黑龙江省大多数中小企业脱胎于“家族式”的经营管理,主要管理者的素质普遍不高,有些企业技术负责人和专业管理者没有受过专业的培训,家长式的作风管理不符合 现代 企业管理机制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企业的竞争力。

(二)产业结构不合理

台湾 号称“中小企业”王国,产业结构以技术密集产业为主。2000年台湾技术密集产业产值占制造业总产值的40%,预计2010年将占到50%以上。目前台湾当局又力主企业投入资讯、环保等十大新兴产业。而我省的中小企业产业构成档次较低,主要集中在商品流通和制造业,这两个行业的中小企业占我省中小企业总数的77.7%。在制造业中,产品主要集中在木材加工等,产品附加值低,而高附加值的如 电子 类等产品少,没有形成规模,制约了我省中小企业的整体发展。

(三)技术基础薄弱 黑龙江省中小企业技术力量薄弱,严重阻碍了中小企业的发展后劲。中小企业由于自身发展所限,投入能力有限,大多没有设立技术研发机构,导致中小企业技术基础薄弱,技术创新存在着先天不足,而且落后的管理机制吸引不到高水平的技术人才,导致企业科研设施和科技人才非常短缺,技术创新和开发转化能力差。

二、黑龙江省中小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政策扶持不够

广浙一带中小企业发展得比较成功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政府的大力扶持。为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广东省政府针对民营中小企业研发力量薄弱和融资困难的发展窘境,从2003年起连续5年省财政每年安排扶持民营中小企业专项资金2亿元重点用于支持科技型、外向型、吸纳下岗职工就业型和农产品加工型四类民营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而我省是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长期以来中小企业缺乏公平的经营环境。同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在享受技改项目立项、财政支持、税收优惠、信用等级评定等政策上处于劣势,得不到重视;对中小企业乱收费、乱摊派等现象比较突出,加重了企业负担,阻碍了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而且政府的行政职能重审批而轻服务,这导致我省出台的许多关于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常常因可操作性不强而落实不到位。

(二)融资难,发展资金短缺

企业融资渠道不畅,资金短缺是阻碍黑龙江省中小企业发展的突出问题。从2006年我省 金融 机构对1 096户企业的问卷调查看,全省中小企业贷款需求满足率较低。全年被调查企业有贷款需求的855户,占被调查企业户数的78.0%,贷款需求金额为137.7亿元。实际得到贷款户数227户,实际贷款金额33.7亿元。企业贷款户数满足率为20.7%,企业贷款需求金额满足率为24.5%。2006年被调查企业贷款需求金额138.3亿元,到目前实际贷款金额9.9亿元,占计划的7.2%。融资难的原因:一是从中小企业自身来看,我省中小企业大多是个体私营企业,发展时间短、自有资产少、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而且资信水平较低,财务制度不健全、运作不规范难以达到金融机构贷款要求,即使贷到款规模也很小,远远不能满足发展的需求。二是从金融服务方面看,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惜贷”,其深层原因主要是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和金融支持系统不健全。

1.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不完善。为了补充中小企业资信不足,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现状,黑龙江省目前各类担保机构50多家,其中政策性担保机构12家,在保资金为30多亿元人民币,占同期各项人民币贷款余额的0.8%。商业性担保机构中以中小企业为受保主体的只有10多家,做得好的不超过10家。担保资本金规模过小,缺乏规模效应。目前全省担保机构的风险分散和补偿机制尚未建立,而且虽然成立了省一级担保机构,但没有开展再担保业务。

2.直接融资体系发展严重滞后,导致中小企业的资金来源很大程度上依赖银行贷款。对于我国中小企业而言,直接融资比间接融资更难,我国直接融资主要面向国有大型企业,准入的条件相当高。在发行股票和债券方面,中小企业大部分受规模小、知名度不高、信用等级较低等条件的限制,难以达到上市条件。

(三)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

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需要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而我省的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滞后、功能不健全,面向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融资服务等社会化服务体系尚未形成,对中小企业还存在服务质量不高的问题,严重影响了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主要表现在中小企业管理工作政出多门,职能交叉。黑龙江省中小企业分别由经贸、工商、乡镇企业局等不同部门管理,缺乏一个对各类中小企业统筹规划的机构,导致中小企业管理工作效率低。缺乏专门为中小企业提供培训服务的机构。目前我省中小企业管理者总体文化程度不高,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许多中小企业希望通过一些专门机构所提供的培训服务来提高管理者专业水平。另外还存在技术创新投入不足和中小企业税收负担重的现象。

三、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对策

对于如何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理论界主要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是市场主导型,即利用市场机制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二是政府主导型,即依靠政府的优惠政策来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我国中小企业先天发育不足,可持续发展能力差,单纯依靠市场机制予以引导和调控,是难以在市场上立足的。这就决定了中小企业的发展需要国家及地方政府的保护和扶持。借鉴日本、美国等国家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经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根本之路在于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政府通过立法、财税金融优惠政策扶持等间接方式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政策与服务等支持,建立一个公平竞争的制度环境和完善有效的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推动中小企业的发展。国内中小企业比较发达的江苏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对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采取的多是政策立法和创业技术支持的模式。结合我省的实际,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对策主要有:

(一)政策扶持

建立有效的、健全的政策扶持体系可以为中小企业营造一个宽松的外部环境,促进中小企业快速成长。目前国内中小企业发展相对较快的地区如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东莞市政府把促进中小民营企业的发展提高到城市规划的高度来考虑,对发展民营中小企业制定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措施,并组织中小企业加入了各个地区的商会组织,这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了中小企业的发展。我省也应该在国家有关方针政策的指引下,结合本省的实际情况,更新观念转变职能,建立健全相关的地方法规以支持中小企业发展。

1.改善中小企业的 法律 和经营环境。我省应以《中小企业促进法》为基础,结合实际制定促进黑龙江省中小企业发展的地方性法规如关于中小企业融资、技术创新和推进中小企业成长工程的政策文件等,以适应促进不同地区、不同类型企业的发展需求。

第五篇:云南民营企业发展的现状及特点

云南民营企业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云南省民营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民营企业起步较晚、发展较慢。

1998年,云南省委、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文件,有力地推动着全省个私经济的快速发展,如今,4万民营企业已成为省内经济舞台的一支生力军。有关统计表明:至2004年9月底,全省私营企业户数、从业人员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19%和10%;上缴税金15亿元,同比增长36%;实现社会商品零售额176.4亿元,同比增长13%,占全省总数的43%;总产值186亿元,占全省总数的15.8%。

云南民营企业发展的现状及特点:

首先,总体实力较弱,整体规模较小。由于云南省县域经济整体发展水平低、实力弱的现状决定了云南省民营企业总体实力较弱和整体规模较小的特点。因而,云南省的民营和民营经济不仅对全国民营经济的发展贡献率较低,而且对本地区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也较低。就2003年而言,云南省民营经济占本地区GDP的比重为21.3%,而浙江、重庆、四川、广东分别占本地GDP的比重为51.2%、37.84%、35.0%、34.4%。据我国工商联对上规模民营企业调查显示,2000年云南省上规模的民企数量为11家,2001年为13家,2002年为14家,分别只占全国上规模的民企业数量的1.14%、1.05%、0.89%,由此看见云南省民营企业相对

于全国增长水平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或者说增长缓慢。

其次、速度快,发展不平稳。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云南省民营企业进入高速发展时期,不管是企业户数、注册资本、从业人员或地方生产总值都超过了全国增长水平。在这十几年间,不论是企业户数、注册资本、从业人员或是地方生产总值都增长了两倍多,年均增长也很快,私营企业也取的了快速发展,2003年的上述指标分别比1992年增加了1~364倍,年均增长28~76%,是云南省个体工商个体工商户年均增长率的113~712倍。户数一直保持高速增长,从1990——2001年,民营企业的户数从371614户增长到720061户,增长了0.94倍,平均每年增长7%。其中,私营企业的户数从970户增到28737户,增长了28.6倍,平均每年增长39.1%,个体工商户从370644户,增长到691324户,增长了0.84倍,平均每年增长6.6%,从1997年以后,其发展速度都超过了全国水平。但是从2000年开始个体和私营企业的增长速度开始变缓,甚至在2004年出现了负增长的情况。还有注册资本不断扩大、产值增长迅速和从业人员不断增加,从2000年到2004年云南省个体和私营企业的注册资本从240亿元增长到893.86亿元,尤其是2001年其增长率达到了70%,从业人员也从128.6万人增到192万人。

云南省的民营企业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云南省的民营企业发展迅速,但是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不高,主要原因是非公有制经济比重太低,发展滞后等。

1、云南民营企业面临重新定位的问题。云南民营企业从无到有,唯一的优势是紧紧的抓住了比较超前的市场经济的观念,过去民营企业能赚钱,获利比较快,但由于近几年的发展,我国的资本市场已经形成了规模,民营企业已经失去了在市场竞争的优势。因此企业定位对云南省民营企业家来讲生死攸关,云南省的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要重新进行定位,即云南省民营企业的现状该怎么建设,企业的将来该如何发展,要有一个总体的规划和设计。

2、民营企业存在比较严重的人才瓶颈。云南的民营企业大部分是家族企业,绝大部分实行家族式管理。民营企业家普遍文化素质偏低、观念保守;民营企业人才匮乏,企业管理落后。中国加入WTO以后,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都将面临激烈的外部竞争,民营企业人才的匮乏将严重影响着其生存与发展。采用家长式集权管理模式阻碍了企业吸纳和利用人才,也将严重制约企业的管理制度变革。

3.云南省民营企业的规模较小,管理方法滞后,人员的整体素质较低。云南省的大多数民营企业都是土生土长,白手起家,所以在发展初期基础条件差,缺乏合理的管理,技术落后,也没有整体的规范,主要是以仿照其他企业为主。企业规模小,产品结构不合理,品牌少。民营企业的短期行为决定了民营企业更多的是追求短期利益,不追求产品质量,不注重企业形象,没有好的意识去培育企业品牌。

4.民营企业如何强化和提升自身技术创新能力的问题。民营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大多是附加值低的初级产品,产品的科技含量低。技术持续创新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的关键。显然,由于民营企业追逐短期利益,自身实力有限等原因,自身技术创新方面还存在很大的问题。

5.产业整体水平不高,产业链短,产业集群度低,产业配套能力不强,对经济的发展作用有限。大多民营企业增长方式呈“粗放式”发展,在追求规模扩张的同时,没有提高自己的竞争实力,出现大而不强的情况。

6、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得不到切实的贯彻、有利于民营企业发展的环境还有待改善。多年来,云南省委、省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支持、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广大经营者普遍反映较好,但很多政策至今没有得到认真落实,长期困扰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根本性问题依然存在。

7、服务体系不健全。由于政府职能转变滞后,行政审批的程序过多,管的太广,效率又低,不利于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中介发展不足,缺乏整体社会化服务系统。

下载中国中小企业发展现状及特点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中小企业发展现状及特点.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小企业发展

    发展中小企业需要解决五个问题中小企业在未来的10年中能不能有一个超常规的发展,是一件关系到人民能否安居乐业、经济能否持续增长的重大问题。在我国,观念滞后、体制限制、政......

    中小企业发展

    二、火焰圣杯 在反抗军营地雷多克,你遇到一名穿着火焰法师服装的炼金术士塞巴斯蒂安(Sebastian),原来他以前确实是一名火焰法师,只是因泽拉达斯摧毁了魔法石,导致他失去了火焰魔法......

    分析中小企业发展现状及发展的规律

    分析中小企业发展现状及发展的规律2010-03-03清华领导力培训《中华论文协会》 中小企业在确保国民经济适度增长、缓解就业压力、优化经济结构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对整个......

    周口中小企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大全5篇)

    周口中小企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周口非公有制经济迅猛发展,2010年,非公有制经济占GDP的比重达到61%。我市非公有制经济的主体是中小企业,......

    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现状及对策研究

    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现状及对策研究一、我国中小企业电子商务现状随着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商务以其自身的高效性、全球性、互动性等优势成为了时代的......

    中小企业发展现状及相关税收政策的分析和建议

    中小企业发展现状及相关税收政策的分析和建议2010-12-23 11:08:05 | 来源:江苏省阜宁县地税局 | 作者:张明实 税收政策历来都是政府促进产业发展的一项主要经济政策,深入研究如......

    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范本(最终定稿)

    唐山市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申请书 单位名称:*********公司 项目名称:***年修复4500台电机*** 所在地点:*************** 申请日期:2012年4月25日 1 目录 一、唐山市中小企业......

    中小企业发展情况汇报

    横峰县中小企业发展情况汇报 在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下,全县上下坚持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导,以弘扬红色精神,加快转型发展,为建设中部地区最具活力的生态工业新城为目标,进一步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