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非公中小企业发展现状及职工权益维护情况的调查研究
当前,随着普陀区“建设上海西部新兴商贸科技区”发展定位及“一河五区”发展空间布局的确立,非公中小企业经济作为社会就业的重要承载者、发展经济的重要活力来源、统筹协调发展的重要联结者,在实现“创新求突破、提升促发展”发展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愈益重要。普陀区总工会结合2012年上海市职工队伍状况调查,通过资料分析、问卷调查、实地走访企业(园区)、与相关职能部门加强信息沟通等方式,就新形势下普陀区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面临的困难及职工权益维护情况等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就推进中小企业发展和职工队伍建设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普陀区非公中小企业的基本概况
1、总量大、分布广。从数量上看,普陀区呈现中小企业多、非公经济占比大的特点。根据工商登记资料显示,截至2011年底,全区各类企业共26991户,私营企业21364户,其中注册资本小于500万元的中小企业17894户,占全区法人企业总数的86%。中小企业覆盖的行业范围广泛,涉及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物流、商务服务、信息传输、科研和技术服务、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以及传统的制造业、建筑业等各行各业。
2、科技含量不断增加。在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发展战略引导下,普陀区大力引进和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市级科技孵化园谈家28园区形成“创业苗圃、科技孵化、科技加速器”的完整服务链。中小企业进一步加大技术改造与科研开发投入,积极推动产品结构优化升级,科技型中小企业得到快速发展。2011年底,普陀区在册民营科技企业1433户,比2010年增加了11.7%。
3、社会贡献逐步加大。随着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非公经济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缴纳的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显著提高。有关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2011年,普陀区中小企业缴纳税收75.53亿余元,占全区税收总额的39.15%,新增就业岗位22440个。中小企业成为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主要载体,在缓解就业压力、促进民生改善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普陀区非公中小企业及其工会组织的发展现状
(一)政府制定实施了一系列扶持服务政策
近年来,普陀区在对中小企业实施产业引导、财政扶持、科技扶持、金融扶持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规划和政策。首次将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纳入区“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并制定了《普陀区产业发展重点支持目录》、《关于进一步推进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明确主要任务和主攻方向,大力促进中小企业集群发展和转型提升。建立了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区领导与成长性企业定点联系制度、区政府职能部门跟踪服务企业联动制度的“三联”机制,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制定和实施了《普陀区中小企业贷款信用担保实施办法》、《关于开展本区小微企业专项信用贷款工作的实施方案》等金融扶持政策,推出贷款贴息、保费补贴、风险代偿等优惠政策。同时,积极构建中小企业服务载体和体系,初步形成了包括中小企业服务中心、行业协会、商会等在内的中小企业服务机构,进一步加大服务支持力度,有效推进了中小企业长足发展。
(二)工会组织建设和维权机制建设逐步完善
近年来,随着“两个普遍”工作的深入推进,全区各级工会积极拓展工作领域,创新工作模式,在工业园区、劳务派遣企业、服务行业、建筑行业等非公中小企业集中的区域和行业,加大工会组建工作力度,不断提高工会组织覆盖面和职工入会率。积极推进“双措并举、二次覆盖”,通过建立区域性行业性基层工会联合会和聘用社会化职业化工会工作者,实现对小型非公企业建会与维权工作的再覆盖。积极推进集体协商和职代会等机制建设,为非公企业工会组织发挥作用搭建平台、充实载体,并通过职工之家、劳动关系和谐企业等创建活动,推动非公企业职工群众的民主参与和民主监督,充分尊重职工的首创精神,激发了非公企业工会的活力,增强了职工对企业的归属感。
全区各级工会还充分整合政府与工会各项资源,广泛开展了“我与企业共命运、同舟共济谋发展”等服务中小企业发展的主题活动。依托职工优秀人才发展促进会和职工技协,举办“企业有困难、职工怎么办”新高地论坛,引导职工与企业同舟共济;积极开展“节能降耗创新增效”、“争创工人先锋号”劳动竞赛等包括非公企业职工在内的区域性、行业性技术技能大练兵。依托“青工e坊”网络平台,开展“我为企业发展献一计”等合理化建议活动,最大限度地调动和激发非公企业职工推动企业发展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依托职工技能培训中心,广泛开展职工技能培训,提高职工技能和素质;搭建企业与职工信息互通平台,举办非公企业专场招聘会,为企业招工与职工就业搭建平台。依托“面对面、心贴心、实打实服务职工在基层”主题活动,开展了“走访百
第二篇:非公中小企业发展现状及职工权益维护情况的调查研究
非公中小企业发展现状及职工权益维护情况的调查研究
当前,随着**区“建设**西部新兴商贸科技区”发展定位及“一河五区”发展空间布局的确立,非公中小企业经济作为社会就业的重要承载者、发展经济的重要活力来源、统筹协调发展的重要联结
者,在实现“创新求突破、提升促发展”发展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愈益重要。**区总工会结合**年**市职工队伍状况调查,通过资料分析、问卷调查、实地走访企业(园区)、与相关职能部门加强信息沟通等方式,就新形势下**区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面临的困难及职工权益维护情况等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就推进中小企业发展和职工队伍建设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区非公中小企业的基本概况
1、总量大、分布广。从数量上看,**区呈现中小企业多、非公经济占比大的特点。根据工商登记资料显示,截至**年底,全区各类企业共26991户,私营企业21364户,其中注册资本小于500万元的中小企业17894户,占全区法人企业总数的86%。中小企业覆盖的行业范围广泛,涉及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物流、商务服务、信息传输、科研和技术服务、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以及传统的制造业、建筑业等各行各业。
2、科技含量不断增加。在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发展战略引导下,**区大力引进和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市级科技孵化园谈家28园区形成“创业苗圃、科技孵化、科技加速器”的完整服务链。中小企业进一步加大技术改造与科研开发投入,积极推动产品结构优化升级,科技型中小企业得到快速发展。**年底,**区在册民营科技企业1433户,比**年增加了11.7%。
3、社会贡献逐步加大。随着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非公经济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缴纳的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显著提高。有关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年,**区中小企业缴纳税收75.53亿余元,占全区税收总额的39.15%,新增就业岗位22440个。中小企业成为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主要载体,在缓解就业压力、促进民生改善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区非公中小企业及其工会组织的发展现状
(一)政府制定实施了一系列扶持服务政策
近年来,**区在对中小企业实施产业引导、财政扶持、科技扶持、金融扶持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规划和政策。首次将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纳入区“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并制定了《**区产业发展重点支持目录》、《关于进一步推进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明确主要任务和主攻方向,大力促进中小企业集群发展和转型提升。建立了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区领导与成长性企业定点联系制度、区政府职能部门跟踪服务企业联动制度的“三联”机制,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制定和实施了《**区中小企业贷款信用担保实施办法》、《关于开展本区小微企业专项信用贷款工作的实施方案》等金融扶持政策,推出贷款贴息、保费补贴、风险代偿等优惠政策。同时,积极构建中小企业服务载体和体系,初步形成了包括中小企业服务中心、行业协会、商会等在内的中小企业服务机构,进一步加大服务支持力度,有效推进了中小企业长足发展。
(二)工会组织建设和维权机制建设逐步完善
近年来,随着“两个普遍”工作的深入推进,全区各级工会积极拓展工作领域,创新工作模式,在工业园区、劳务派遣企业、服务行业、建筑行业等非公中小企业集中的区域和行业,加大工会组建工作力度,不断提高工会组织覆盖面和职工入会率。积极推进“双措并举、二次覆盖”,通过建立区域性行业性基层工会联合会和聘用社会化职业化工会工作者,实现对小型非公企业建会与维权工作的再覆盖。积极推进集体协商和职代会等机制建设,为非公企业工会组织发挥作用搭建平台、充实载体,并通过职工之家、劳动关系和谐企业等创建活动,推动非公企业职工群众的民主参与和民主监督,充分尊重职工的首创精神,激发了非公企业工会的活力,增强了职工对企业的归属感。
全区各级工会还充分整合政府与工会各项资源,广泛开展了“我与企业共命运、同舟共济谋发展”等服务中小企业发展的主题活动。依托职工优秀人才发展促进会和职工技协,举办“企业有困难、职工怎么办”新高地论坛,引导职工与企业同舟共济;积极开展“节能降耗创新增效”、“争创工人先锋号”劳动竞赛等包括非公企业职工在内的区域性、行业性技术技能大练兵。依托“青工e坊”网络平台,开展“我为企业发展献一计”等合理化建议活动,最大限度地调动和激发非公企业职工推动企业发展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依托职工技能培训中心,广泛开展职工技能培训,提高职工技能和素质;搭建企业与职工
信息互通平台,举办非公企业专场招聘会,为企业招工与职工就业搭建平台。依托“面对面、心贴心、实打实服务职工在基层”主题活动,开展了“走访百家中小企业、服务百佳基层工会”活动,了解企业和职工实际诉求,切实帮助非公企业解决实际困难。
三、当前非公中小企业发展和职工权益维护遇到的主要问题
(一)受国
内外经济形势变化和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影响,企业生存压力大
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日趋严峻,中小企业的生存发展压力明显增大。调查显示,**区的中小企业总体保持平稳运行态势,未大量出现资金链断裂和经营难以为继的“倒闭潮”现象。但由于全球经济发展趋缓、通货膨胀风险不减、原材料价格上涨、人民币升值影响出口等因素,使企业在成本压力增大的同时,产品出口市场和利润空间受到很大挤压,部分中小企业经营者对企业未来发展信心不足。当前**区正处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劳动密集型、低端企业面临着关停并转,对中小企业发展也构成了一定的压力。
此外,虽然政府为推动中小企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和扶持政策,但政策落地情况与预设目标还有一定差距。在对“没有享受到政策扶持的原因”调查中,56.5%的企业主表示根本不知道相关政策,43.5%的企业主认为政策的吸引力不足、办理手续繁琐、享受政策准入门槛和成本太高等。由于政策发布的渠道、政府部门与企业沟通不够通畅等原因,企业对政策的知晓和对政策的理解不全面、不平衡。并且很多政策都是针对科技型或具有成长潜力的中小企业,处于产业价值链低端、技术创新能力弱、生产经营粗放、主要依靠“低成本、低价格、低利润”参与竞争的中小企业则很难享受到政策带来的福祉。
(二)企业运营成本上升,廉价劳动力优势逐渐消失
调查中,企业主普遍反映,税费偏高、土地供应紧张、用工成本增加、通胀预期强化等因素,使廉价的资源和劳动力、宽松的环境约束等低成本优势正逐渐消失。在问及企业用工成本时,60%的企业认为用工成本较去年有所上涨。除企业正常缴纳的所得税、增值税等税收项目外,各类杂费负担也有逐渐加重的趋势。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在规范企业用工、维护劳动者权益的同时,也不同程度地提高了企业的招聘管理成本、薪酬福利成本等用工成本。对于劳动密集型企业,最低工资标准上调和社会保障基数上调是目前用工成本上升的主因。外来务工人员综保转城保制度的实施,使企业和个人的实际费用缴纳负担都有较大幅度增加,逐年提高的**市最低工资标准也使企业劳动力成本不断攀升。
(三)职工非理性维权和跳槽现象突出,队伍流动性较大
企业用工的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企业工作环境、福利待遇的高低与员工队伍的稳定性往往呈正比关系,低端岗位吸引力有限,非公企业一线员工大多为外来农民工和受教育程度不高的本地人员,这些员工在企业中的发展空间有限,对未来的发展规划不清晰,更加关注企业的物质环境,对企业的忠诚度较低,容易因情绪波动而随意解除劳动合同,或者动辄进行非理性劳动议价等维权行为。调查显示,46.6%、45.6%、32.7%的职工跳槽是为了“寻找更好的发展机会”、“不满意原单位的报酬”和“不满意原单位的工作环境”。此外,继金融危机引发农民工返乡潮之后,在当前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背景下,县域经济发展较好的中部地区表现出较强的吸纳返乡者就业能力,部分民工选择逃离北上广,也使得“用工荒”再次成为非公企业经营的难题。
(四)职工技能培训力度不足,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紧缺
职工队伍的稳定性差与技能型人才的匮乏形成了恶性循环,非公企业留住人才的能力有限,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相对稀缺。调查中,企业主认为提高职工素质方面的困难主要在于职工流动太快(53.2%)、职工培训参与热情不高(46.7%)、缺乏专门培训机构(36.7%)等原因。由于企业和劳动者尤其是农民工之间缺乏长期稳定的劳动关系,因此企业组织技能培训的积极性不高,不愿意加大投入,大多寄希望于政府开展公益性培训或协助企业开展培训。而现有的企业培训主要采取“大锅饭”式的课堂培训、“免费午餐式”的企业内训、“自助餐”式的在线学习,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培训效果与实际需求差距很大,导致技能型人才需求大却供给不足的局面。
(五)职工权益维护工作遭遇瓶颈,实效性有待增强
在企业运营遭遇发展困境的同时,职工权益维护工作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由于非公中小企业职工数少、组织架构简单,因此往往以联合工会或工会小组的形式建立工会组织,所签订的集体合同多为区域性集体合同,往往照搬“样板文本”,只能保障最低要求和标准。调查发现,扣除加班工资、岗位津贴,不少非公企业一线员工的基本工资仅略高于最低工资标准线,不少非公企业的集体合同签订程序不规范,不向职工公开,有54%的职工不知道企业签订了集体合同,影响了集体合同制度推行的实效。
此外,企业经营者与求职者对工资涨幅预期差异较大,在企业主苦于用工成本太高的同时,职工对工资收入与福利并不满意。在一些中小企业中,由于工资收入分配制度不规范、不健全,或因企业经济效益下滑,使职工在工资收入方面水平较低,且不够稳定。还有个别企业不能按时发放工资,或有故意克扣、拖欠职工工资现象。**年,**区劳动仲裁案件共受理2783件,比**年增加了11.6%,其中涉及劳动报酬991件,保险福利674件,变更、解除、终止劳动合同920件。调查中,职工普遍反映收入分配方面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普通职工工资太低、增长太慢、与经营者差距太大、由经营者说了算、职工没有发言权等方面。
四、关于推进中小企业发展和职工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发挥政府职能,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
要进一步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培育力度,建立有效工作机制,切实落实扶持政策措施,努力为中小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认真研究国家和**市扶持中小企业的政策措施,把握区情,把现有政策与区域实际进行有效对接,用好、用足、用活政策。就中小企业发展中面临的融资困难、财政支持力度不够、技术进步与转型升级缺乏支撑、社会服务不到位等问题,研究出台有力度、有突破性的扶持政策。积极引导中小企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并向规模经济发展。根据全区产业发展方向,引导中小企业与产业配套,做大优势行业,促进产业升级。多引进一些高产出、低能耗、无污染、高效益的高新技术企业,促进产业加快优化提升。推动非公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实施名牌发展战略,扩大企业产品的市场份额。引导非公有制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在管理上实现质的飞跃。鼓励中小企业改进落后的技术、装备,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提高产品科技含量。为中小企业搭建全方位沟通交流的平台,积极帮助中小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引导中小企业发展外向型经济,充分发挥中小企业机制灵活的优势,以出口创汇、招商引资为突破口,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二)深化工会组建,夯实非公企业工会工作的组织基础
继续坚持“组织起来、切实维权”的工作方针,以非公中小企业的工会组建为重点,以党建带工建,以工建服务党建为原则,全面提高工会工作的覆盖面,努力做到“哪里有党组织,哪里就有工会;哪里有职工,哪里就有工会”;努力实现工会组建与不断发展变化的非公企业状况相适应,会员发展与不断壮大的职工队伍相统一,工会组织体制延伸与不断加快的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相协调。加强企业工会的达标管理和运作指导,使企业工会真正“建起来、转起来、活起来”。积极推进“双措并举、二次覆盖”模式,探索加强行业联合工会、区域性工会联合会建设,实现对企业工会工作的双重覆盖。加强企业工会干部队伍建设,探索企业工会主席职业化、社会化招聘的模式,尝试企业工会主席的工资从企业工会经费中列支,由区总工会统筹发放,从根本上解决非公企业工会主席“端人饭碗、受人管理、为职工维权难”的问题。切实加强工会工作的宣传力度,扩大工会组织的社会影响力,增强工会对广大职工的凝聚力、号召力。
(三)优化收入分配环境,用合理薪酬留人
在没有建立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的企业,工资分配的环境呈现出由企业单方主导并单独决定的资强劳弱格局,主要特征是只承认资方产权不承认劳方产权,忽视了劳方正当的物质利益诉求,企业收入分配环境存在不公平、不合理、劳动与所得不匹配等诸多弊端,挫伤了职工积极性,诱发了用工荒和跳槽事件。这样的分配环境只有通过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后才能得到改善。要建立并推行以共决制为标志的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以民主、法治、科学的精神和和谐理念优化收入分配环境,建立公开、公正、公平的工资分配环境,以实现职工工资收入的合理增长,用职工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利益吸引职工、留住职工,也用潜移默化的企业文化感染职工。
(四)源头维护职工切身利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结合中小企业实际,建立健全职工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积极参与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相关政策的制定和修改,充分表达职工意愿和工会主张,拓展和畅通职工诉求表达渠道,从源头上协调劳动关系和利益关系。建立工会干部联系班组制度,完善劳动合同监督保障机制,指导帮助职工签订劳动合同,强化工资集体协商的程序,督促企业履行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保障职代会中职工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权利的落实,畅通维权信息渠道,最大限度地调动职工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积极性。坚持以人为本,把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特别是经济利益放在首位,从职工最关注、最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着手,通过平等协商和职代会制度对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进行谈判和共决,充分运用工会资源,整合社会力量,督促企业履行劳动法律法规,促进职工与企业共决事项的落实。将职代会代表吸纳到执法检查的队伍中,使他们成为执法检查的主体之一,共同监督企业的劳动用工行为。将平等协商的结果、集体合同条款和职代会审议共决的事项纳入执法检查的重要内容,会同相关部门,联合督促企业规范用工。
(五)提升职工队伍综合素质,促进企业和职工双赢
通过加强宣传教育和职工技能培训工作,提高职工队伍整体素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引领职工,引导职工正确处理企业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积极搭建平台、创造条件组织中小企业职工学习法律知识和政策,了解企业发展形势,自觉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升岗位技能水平。开展职工技术创新活动,为企业的经营发展和转型升级献计献策。围绕学习型社会建设目标,从制度上保证职工参加学习培训权利的落实,确保教育培训经费足额提取并按规定使用。贴近职工实际需求开展培训,通过“赛训结合、以赛促训”,“建立培训基地”、“岗位练兵比武”、“名师带高徒”和“送培训到基层”等方式,切实提升职工从业能力和技能水平。
(六)建立企情信息通报制度,加强劳动争议预警预防
畅通工会收集职工舆情的信息渠道,将产业集中度高、职工集聚性强的工业园区,系统、街镇等工会作为直接观测点,对影响职工生产生活的问题做到及早发现、及早介入、及早报告,使工会成为党和政府把握企情和职工队伍情况的重要渠道;积极配合党政做好劳动争议的调处工作,加强与政府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与联动,对有可能引发重大劳动争议的问题,做好预警工作,研究应对措施。一旦发现企业倒闭、搬迁、欠薪等情况,工会要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了解情况,听取职工意见,安抚职工情绪,并与上级工会一起帮助和引导职工依法、理性维权。要积极应对当前经济形势,针对企业家信心指数下降的实际,向广大企业经营者大力宣传党和政府应对挑战的决策部署,增强企业家克服困难的信心,及时总结、宣传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利用工会的宣传阵地,发挥工会组织促进经济平稳增长的重要作用。
第三篇:常熟地区中小企业发展调查研究
常熟地区中小企业发展调查研究
自去年下半年以来,由于国际金融危机愈演愈烈,对我市国民经济和中小企业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和冲击。回家一周了,看了很多,听了很多,跟很多同学促膝交流过,感觉金融危机对家乡这个小城的影响非常严重。为了解今年特殊经济形势下我市中小企业的发展状况,主要面临哪些问题与困难,以及针对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提出合理化意见和建议,走访了相关部门、部分乡镇、企业和从事经济工作的人,就中小企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一次专题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中小企业发展的现状
根据市经贸局的统计,目前我市拥有中小企业760家,资产总额25.4亿元,负债19.1亿元,资产负债率75%,从业人员18752人;其中,规模工业企业106家,资产总额22.6亿元,负债16.9亿元,资产负债率75%,从业人员10267人,主要集中在11个乡镇。中小企业遍布全市各个乡镇,涉及采矿、加工、制造、服务、商业等多个行业,对推动经济发展、解决全民就业、维护社会稳定、实现财税增收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成为了市域经济的主体支撑、富民强市的基本载体。因此,实现和加快中小企业的发展,事关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是各级政府应履行的重大职责。
为了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市人民政府及部门主要采取了如下措施: 一是切实加强项目建设。
今年,继续实行市级领导联系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制度,做到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个班子,一抓到底。通过抓项目,扩充经济总量,提高发展质量。二是加快推进园区建设。
按照“产业集聚、企业集群、主业突出、特点鲜明”的目标,进一步加快工业小区的建设,不断完善好各项配套设施建设,逐步把工业园区真正打造成为招商引资和产业集聚的重要平台。
三是努力推动技术创新。
今年全市计划新增工业技改投入7.8亿元(同比增长20%),用于加强企业技术改造、促进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同时逐步完善创建驰名商标、名牌产品的奖励扶持办法,鼓励企业创立品牌,提高企业和产品的品牌影响力、市场竞争力。四是搭建银企合作平台。
今年3月,召开了“金融促增长,信贷早春行”的全市首届银企对接洽谈会,有16家企业与市内6家银信部门当场签订了贷款合同或意向协议,19家企业于会后签约,签约金额共4.8亿元,其中合同金额1.7亿元、意向金额3.1亿元,至6月底已到位2.8亿元,贷款发放率为58.3%。
五是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
(1)出台优惠政策。在组织返乡人才座谈、走访返乡农民工的基础上,市政府多次召开政府常务会议扩大会议,基本确定按照“非禁即入”的原则,准备出台《鼓励全民创业的决定》。(2)规范部门收费。今年继续完善企业“一站式”收费服务,纳入“一站式”收费的企业由去年34家增加到39家;同时加大涉企收费的查处力度,坚决执行中央取消、暂停的100项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和省里取消的62个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3)开展专业培训。今年1—5月,全市通过阳光工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共计培训各种专业技术人才2万多人,为企业发展输送了人才
但是,毋庸置疑,目前我市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困难是前所未有的,增速减缓,效益下滑,产品积压,销售亏损,普遍陷入停产或半停产的严重困境,问题十分严重,形势不容乐观。
二、我市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困难及成因
1.受经济形势不佳的主要影响,企业生产效益明显滑坡。
(1)企业开工少。以新工业园为例,该工业园正常生产时有28家企业,至5月底陆续有15家企业恢复生产,还有10多家处于半开半停或全线停产状态。竹木加工业受房地产下滑影响,大多数也已经停产,竹业1—5月仅销售产品90万元。
(2)生产亏损多。由于价格的持续走低,造成大量成品压库或生产的亏损。材料公司压镍钴成品资金8000万元,如果价格还不回升,企业将难以继续周转。
(3)效益降幅大。今年1—5月,钨业完成工业产值5082万元、工业增加值1400万元、税收413万元,比去年同期分别下降33.25%、33.2%、75%;纺织完成工业总产值2900万元、工业增加值800万元、税收447万元,同比下降23.4%、23.4%、42%。
2.受自身素质不高的内在影响,企业竞争能力相对缺失。
(1)专业人才缺。我市中小企业从业人员素质普遍不高,大部分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和下岗职工,缺乏高素质的管理人才、科技人才和营销人才,尤其是部分企业主素质不高,目光短浅,对企业发展没有长远规划和考虑。
(2)管理水平低。一是管理模式落后。大多数中小企业还停留在家庭作坊式的原始管理水平,生产经营活动主要靠经验决策,缺乏企业内部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后,容易在内部管理上滋生问题,不能适应现代企业的发展。二是管理手段陈旧。绝大多数企业没有实现管理信息化,不能及时了解和捕捉市场信息、行业动态。三是财务制度松乱。一些企业在财务管理上比较随意,没有专业财会人员,记的是流水帐、“口袋”帐。
(3)技术创新少。绝大部分中小企业属于粗放型、资源加工型和劳动密集型企业、科技型企业微乎其微。企业设备工艺落后、规模较小、产品单
一、科技含量低、基本无自主创新和科研开发能力,从而造成了产品结构的不合理,企业应对风险能力较弱。
(4)品牌意识差。有的企业产品质量低劣,根本没有品牌;有的企业有了注册商标品牌,却被他人假冒,品牌信誉很难建立;有的企业品牌被别人抢先注册了商标,造成了难以挽回的损失;更多的是,大多数中小企业在品牌广告宣传方面还做得远远不够,品牌不能成为名牌,市场认知度低。
(5)准入门槛高。随着国家产业政策标准的提高,国土、环保、安监、质监、卫生、食品等职能部门的执法标准也在不断提升,中小企业准入门槛越来越高,管理越来越规范,这样使得我市不少企业将逐渐进入淘汰行列。办证难、用地难、环评难、经营许可难、注册登记难等入行难的问题更加突出,成为企业延长生产经营的普遍压力。
3.受发展环境不优的外在影响,企业合法权益难以保障。
(1)政策落实未到位。在《中小企业促进法》的贯彻实施中,由于市级财力不足等多种因素,相关政策无法落实到位。如本级财政预算中一直没有设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没有出资支持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对中小企业的科技投入如挖潜改造资金、科技三项费用、三产业引导资金均远远低于规定的比例要求。
(2)管理体制没理顺。除了经贸局以外,对中小企业行使管理等职权的部门比较多,存在职能交叉、政出多门、权利分割,而干预较多、服务不够的问题。
(3)部门服务欠规范。一些部门服务意识淡薄,只注重自身利益而忽视全局利益,服务态度不热情,办事效率比较低,对企业只讲管理、只重收费,而不是积极主动地去为企业搞好相关服务、指导与咨询,甚至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乱检查等“四乱”行为还时有发生,使得企业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不利其长久经营与发展。
(4)周边环境难治理。目前企业周边环境让人堪忧,强装强卸、强买强卖、索拿卡要、随意阻工的现象仍然存在。
4.受融资渠道不畅的直接影响,企业做大做强比较困难。
(1)审批手续繁。商业银行体制改革后权力上收,审批程序严格,以中小企业为放贷对象的基层银行有责无权,有心无力。
(2)成本费用高。企业向银行贷款时,要缴纳有关抵押手续费与评估费,费用相对较高,而且抵押期限较短,企业往往觉得不划算而放弃贷款。
(3)信用环境差。有少数企业及老板个人不讲信用,只管贷,不管还,认为只要弄得到银行的钱就是本事,不是努力搞生产经营,而是想方设法去逃避银行债务,造成银行大量的呆账、死账、坏帐,银信部门的风险系数增大而影响了放贷。
三、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1、创新思路,切实加大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
(1)推动思想解放。在发展中小企业中实现“四不限”,即不限制比例,不限制进度,不限制规模,不限制经营方式;对待中小企业家实行“四给”,即发展上给政策,经济上给实惠,社会上给地位,政治上给荣誉。
(2)加大政策扶持。市人民政府要抓紧出台《鼓励全民创业的决定》;继续落实好工商、土地、税费、财政金融扶持以及实行奖励和挂牌保护等各方面的优惠政策
(2)优化产业布局。一是重点扶持工业园和小区的建设,搞好科学规划,发挥其集聚、幅射产业发展的作用;二是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引进电子、纺织等少污染的加工贸易型企业,而且有利于充分扩大就业。
2、拓宽渠道,有效破解中小企业的融资瓶颈。
(1)增进银企信息沟通。建议今后要多开展“金融促增长、信贷早春行”等这样的银企对接活动。商业银行作为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要扩大银企对接范围,把小企业列入对接,增进沟通,拓宽银企合作渠道。同时对其金融产品进行组合、打包,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服务信息。
(2)加快担保体系建设。建议市人民政府创造条件,适时组建中小企业担保公司,并尽快成立办理林权抵押评估手续的专门机构。银信部门尽可能放宽抵押担保条件;国土、房产、工商、林业部门提供贷款优惠与便利,尽可能减少收费,更好地支持中小企业与地方经济发展。
(3)营造良好信用环境。要着力打造诚信环境,积极创建金融生态安全示范区,依法严厉打击恶意逃废债行为,建立适合我市特点的中小企业贷款资信评级体系。
3、提升管理,不断增强中小企业的竞争能力。
(1)加强人才培训。一是要加强对企业老板、财务、科技、营销人员以及就业员工的培训;二是政府经济和涉企工作部门要培养和引进一批懂经济、懂管理、懂市场的的专门人才,并纳入培训计划逐步进行。
(2)推行现代管理。要逐步摆脱传统的家族或家庭管理模式,引进现代企业管理机制,推行信息化管理,建立规范的企业制度,特别是加强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质量管理和营销管理。
(3)注重技术创新。要不断完善中小企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大科技投入,加速技术设备改造,加快新技术应用和新产品开发;同时政府及有关部门要积极牵线搭桥,帮助企业与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开展合作,建立长期技术协作关系。
(4)发挥品牌效应。工商、质监等部门要支持、鼓励中小企业加强对产品的包装、广告、宣传工作,搞好品牌产品的商标注册,争取品牌和免检产品,争创驰名和著名商标,通过帮助企业做响品牌,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规模效益。
4、优化环境,全力推动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
(1)抓好政策环境。对有关出台的优惠政策,各部门要制定具体的落实办法、措施,并向社会进行公开承诺,让中小企业感到实实在在的优惠。
(2)抓好服务环境。各职能部门要转变工作作风,严格依法行政,提高服务意识、服务水平和办事效率,改变重管理轻服务的现象。对重点企业和建设项目坚持一事一议、特事特办,为项目的落地、开工、投产提供全程快速优质服务。
(3)抓好法制环境。要切实规范执法行为,加大对涉企违法违纪案件的打击、查处力度,对“三乱”行为要一查到底,绝不手软。尤其是针对强装强卸、强买强卖、随意阻工以及象紫金公司那样的周边环境问题,坚决集中整治,从严惩处,保护正常的市场秩序和企业最基本的生产经营环境,全力推动我市中小企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社会实践参加者:
时间:2010年7月到8月
参考文献:
1.《中小企业发展》 :吴冲锋中国金融学院报出版日期:2009年1月
2.《发展的内涵》 :凯文·菲利普斯中信出版社出版日期:2008年8月
3.《金融危机告诉我》 :杨建伟敦煌出版社出版日期:2008年11月
第四篇:民族地区中小企业发展状况调查研究
民族地区中小企业发展状况调查研究
发布时间:2011-7-19信息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作者:刘颖 李俊杰摘 要:
民族地区中小企业尽管具有机制优势、产品优势、成本优势、区位优势、市场潜力优势、自
然资源优势等。但客观地说,民族地区中小企业健康发展也存在种种制约,应该认真考察其
发展现状,为其能快速发展设计合理的制度安排。以恩施州为例,对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进
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关键词:中小企业;发展优势;相应对策1 民族地区中小企业的优势1.1 发掘利用特殊原材料民族地区是原材料富集区,立足于特殊原材料而发展资源延伸的中小企业不失为一条成功之
路。恩施州独特的山区地理环境使其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目前已探明的矿产就有75种,主要有煤矿、石煤、炭质页岩、天然气四种,其中铁矿、煤矿、天然气、高岭土矿、硒矿、石膏矿、磷矿等7种矿产储量居湖北省第一位,在全国也位居前列。又如方解石资源,该
资源主要集中分布于咸丰县境内的寒武系地层中,估计保有资源存量3588万吨,且品质极
佳,其纯度达98.61%,白度达95.7%,含铁量仅0.04%,现已小规模开发利用,并逐步在进
行深加工增值。1.2 支柱产业发展形式良好任何地区的经济发展,首先取
决于主导产业的发展,而罗斯托认为“主导产业在经济起飞中起到三种作用:后向联系效应、旁侧效应、前向联系效应。”只有当一个地方的主导产业有了一个很好的发展,其对相关产
业的带动效应和后向联系和旁侧效应才会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从而带动当地的经济。2007
年,恩施州的几大工业支柱产业除医药制造业下降外,其他产业发展形势良好。卷烟工业从
2001年开始到现在,其结构调整初见成效,食品,建材工业一直保持较高增幅,有力地推
进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快速增长。全年五大支柱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59.33亿元,占规模以上
工业总产值的85.5%,同比增长19.6%。2 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2.1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不佳到2006年底,全州只有生产经营活动的高新技术
企业3家。受湖北八峰药化股份有限公司停产进行资产重组的影响,高新技术企业2006年
各项经济指标有较大幅度的下降,占全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694118万元的2.5%;高
新技术企业增加值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86147万元的比重仅为1%,低于全省其他
地市。全州高新技术企业经营状况见表1:2.2 企业融资方面的困难打造专属自己的淘宝旺铺装修店铺优化商品推广网站客服工作物流发货企业流动资金
不足,严重制约其发展,主要存在以下两个问题,一是中小企业先天信用不足,民族地区中
小企业大多是家族企业,表现在封闭的运营方式所产生的银企信息不对称和银行的不利选
择;二是抵押担保难落实,金融机构为防范金融风险,绝大部分贷款都需要抵押或担保,但
由于中小企业实力弱,很难有足够的抵押品,中小企业难以获得贷款。2.3 工业管
理水平较低,企业盈利能力不强部分工业企业还处于粗放型的管理层次。在一个对
全州中小企业的问卷调查中,有40%的企业认为企业管理不善,60%的企业认为缺乏技术开
发的专业性人才是目前影响本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因素,企业最缺乏的人才依次是技术人
员,生产管理人员和市场营销人员。2.4 恩施州中小企业能源消耗严重恩
施州中小企业的发展是迅速的,但其消耗的能源也是惊人的,现就以恩施市、利川市和咸丰
县这三个地区中小企业消耗能源的情况为例,对中小企业的能耗状况进行相关的分析,见图
1:图1 2006年恩施市、利川市和咸丰县的能源消耗情况从相关的资料看出,在原煤的消耗量上,第二产业消耗原煤是最大,这说明第二产业是原煤消耗的最大,恩施州
第二产业对原煤的消耗量从2002年的526891吨增加到 2006年的 1926854吨第三产业从 3542吨增加到25892吨。可见,恩施州在第二和第三产业上还处于粗放型的发展态势。3 结论和建议随着国家西部开发、中部崛起,支持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
新阶段扶贫开发等一系列政策的实施,必将大大促进州工业经济结构调整,带动特色工业产
业发展。3.1 与大专院校联手,着力于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民族地区企业应该强化两个意识:科技支撑发展的意识和科技投资是战略投资的意识。经济发展依靠投资拉动的时代已经过去,依靠拼资源消耗,民族地区的资源又是有限的,唯一正确的选择是依靠科技,推进产业升级,提高经济质量。恩施州要把“科教兴州”确立为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战略举措,首先就应该加强州内外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力度。尤其是恩施州政府应坚持以高等院校,科研所为依托,不断引进成熟的科研成果,注入到恩施州农副产品加工,使资源利用率和资源开发的回报率大大提高。目前,为取得专项研究的长足进步,恩施州已有将近18家企业与武汉食品工业学院、湖北农学院、湖北民族学院、兰州大学、武汉工程大学等高校及科研机构联姻,构建了产学研相结合,贸工农一体化的格局.
3.2 改善招商引资和融资的环境(1)努力扩大对外开放。要进一步优化环境,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提高招商引资质量。要把握宏观政策导向,跟踪产业发展走势,在继续坚持大中小项目一起抓、内资外资一起引的前提下,更加注重引进工业项目和外资项目,更加注重引资的质量和效果。积极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坚持一、二、三产业一起上,拓宽招商领域,积极引导外商重点投向优势资源开发、农业产业化经营、城乡基础设施等方 面。(2)改善融资环境。一是提高自身素质,增强中小企业融资能力。企业应以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为着力点,进一步加快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的名优特产品。企业应及时准确地向商业银行提供相关信息,加强企业与银行之间的信息沟通,增大财务信息透明度。二是建立信用担保体系,缓解中小企业融资瓶颈。按照“政府引导,多方筹资,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的原则,扩大信用担保机构的资本实力,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组建民间互助型和商业型担保机构。3.3 以人为本,打造高素质的企业人才队伍企业要发展,关键在人才。公司在发展过程中,要十分重视建立科学的用人机制,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积极培养和引进专业技术人才,从而打造出一支素质较高、安心在企业发展的人才队伍。(1)提高公司内部人员的能力。①定期交流。企业要定期举行内部交流,这样做可以使管理人员与员工进行很好的沟通,更多的了解员工情况,摩托罗拉公司规定每季度各个部门的管理人员都要和他们手下的员工进行一次诚恳的交谈。②专项培训。企业管理会涉及到政治、经济、技术、文化等各个方面,管理人员对某一方面知识的缺乏,都会导致管理上的失误,管理人员要向一专多能的方向发展,做到视野开阔,思维敏捷,妥善处理各种复杂问题,才能适应现代化管理的需要。“专项培训”就是其中一种,它主要是通过教学的方式来进行,请一些相关的著名人士来为管理人员授课,传授经验。管理人员经过培训后,他们可以了解更多的有关管理方面的知识。(2)改善企业内部环境,吸引外来人才。民族地区中小企业,由于其经营规模不大,资金量不是很多,所以其内部的管理制度不明晰,不科学,没有一定的有效的激励措施,这样就在整个企业中造成消极的影响。要想企业有一个更加科学和快速的发展,必须建立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合适的薪酬制度,只有拥有良好的企业内部环境,外来高级人才才能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去帮助企业更好的发展。3.4 加强节能减排,建设绿色生态州恩施州最大的优势、最大的财富是绿水青山、生态环境。应该充分发挥其绿色优势,以特色农产品、中药材、烟叶等再生优势资源为原材料,拉长加粗相关产业链条,真正打造出“绿色产品城”。州政府应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积极探索优化资源配置的新方法,淘汰高耗能、低效益的生产工艺以及国家明令淘汰的老化设备,并及时整治违法排污企业,必须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绿色生态恩施州的高度,有效控制高能耗、高污染企业的审批和过快增长,突出抓好工业、交通、农业三大领域和钢铁、有色、煤炭、电力、化工等 9 个重点行业的节能减排工作,大力发展低能耗、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节能减排,加大政策引导力度,确保恩施州生态环境的保护、建设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参考文献[1]李俊杰.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战略[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12).[2]
周立群,谢思全.中小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6).[3]齐力然.中小企业政策巧用[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7).[4]邱华炳.中小企业融资通[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2).
第五篇:北京地区中小企业发展调查研究
北京地区中小企业发展调查研究
由于金融危机下的欧债问题持续和国内人工价值的升高及我国经济转型的经济放缓,在北京进行今年暑期为期一个月的社会实践时,我主要进行网站维护推广工作同时通过对公司自身发展与合作和伙伴的了解,及来自己从《华尔街日报》、路通财经、彭博社及和讯等国内外权威媒体获知的资料,北京地区中小企业发展进行调查:
一、北京地区中小企业发展现状
1、发展规模小。不管是生产规模,还是人员、资产拥有量以及影响力都要小于大企业。这使得北京大部分的中小企业难以提供高薪、高福利来吸引人才。而且,一般来讲中小企业的稳定性比大企业差,不管内部还是外部环境的变化,对中小企业的影响比对大企业的影响大的多,所以对于人才而言,在中小企业发展的风险要高于在大企业。
2、行业分布广,但地域性强。中小企业分布在各行各业中,从手工作坊式的加工业到技术产业,包括一些不适合大规模资金运作的领域。所以中小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更具多样性和复杂性。中小企业往往活动范围不广,地域性强,尤其是人员的构成更具有明显的地域性,有时容易形成排外的企业氛围,不利于企业引进新的人才。北京有的企业位于远离市区城镇,甚至偏僻的地方,很难吸引人才。
3、个体对企业的贡献度大,影响也大。无论是经营者,还是每一个职工,对企业稳定地进行生产经营活动都很重要。大企业持续正常的运作必须依靠完善的制度,中小企业往往对个体的力量依赖性更大。也就是说企业的发展更多地依靠每个人的能动性,往往没有一个系统的、完善的管理制度体系,也没有一个持续的、完整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这也不利于中小企业有针对性、有计划地引进人才。
4、缺乏良好的企业文化。大多数中小企业不注重企业文化的建设,员工缺乏共同的价值观念,对企业的认同感不强,往往造成个人的价值观念与企业的理念的错位,这也是中小企业难以吸引与留住人才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北京中小企业发展面临问题:
1、融资难。在我国因为我国金融环境发展时间过短,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缺乏有效地途径融资,只能选择从银行贷款等少数手段,同时伴随国家2008年以来4万亿经济刺激政策带来的高通胀,国家开始宏观调控收紧银根,中小企业伴随国家大规模政策刺激下的发展伴随举债融资,在收紧国家收紧银根后银行的催款不少企业面临破产,或者中小企业从银行方面难以融资和催债时不得已民间集资,长期以来,融资难一直是困扰中小企业发展的难题。银行为保证资金安全,更愿意将有限资金贷给大企业。中小企业融资难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中小企业“信用”低。大多数中小企业根本未参加任何资信评估。二是
中小企业融资形式单一,融资渠道狭窄。大多数企业选择融资的方式是银行贷款,而对现代融资方式如股东投资、风险投资还比较陌生。三是融资成本高。面对银行的高门槛,大部分中小企业显得力不从心,为解资金紧张之急,往往使用的方式是民间借贷,而民间借贷的利率一般高于10%。然而最后随着国内经济增速减缓、欧债问题继续、美国缓慢复苏过程中,产品很难销售最终资金链断裂,出现在温州等地出现民营企业家跑路的现象。
2、对政策的依赖性过大。大多民营企业家只依赖国家政策来进行生产,盲目的投资建厂进入政策扶持行业,致使这个行业有蓝海变成红海,尤其是在金融危机和我国经历30年经济高速增长后自然性的放缓减速下。中小企业,特别新进的中小企业由于缺乏核心技术和完善的销售渠道以及合理的管理对公司运营费用的压缩,在大型企业和其他早先进入这个产业链的中小企业的挤压最后最后不得已破产。像之前的汽车市场、以及现在在欧美遭到制裁的光伏产业如:一个星期前,浙江诚兴光伏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李飞,最终选择以跳楼的方式告别了这个世界。这一跳,为本就“寒意笼罩”的中国光伏产业再添“凛冽”。而就在8月7日,今年刚上市的“最贵新股”、知名光伏企业南大光电则在挂牌之前突然宣布业绩变脸,股票上市次日跌停。产能过剩、债台高筑、频陷欧盟反倾销调查,商报记者多方调查发现,在中国光伏产业集体受挫之际,重庆光伏企业也正面临一场前所未有的大考。
3、技术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产品同质性严重,市场竞争激烈。国际上一般认为:技术开发资金占销售额1%的企业难以生存,占2%的可以维持,占5%的才有竞争力。而我国很多中小企业根本没有开发经费,有开发经费的也往往不足其销售额的1%,自我积累能力很弱。由于自身资金和技术水平所限,基础薄弱的中小企业只能有选择地进入门槛较低的行业,其产品还主要集中在中低端,而且越是低端产品,厂商越多。由于进入行业过于集中,行业之间产品同质性明显,且都属于竞争性行业,故相互之间竞争异常激烈。由于资金缺乏,融资困难和研究开发费用的昂贵,中小企业只能依靠产品模仿或停留在成型产品的生产与销售上。企业管理的焦点只停留在产品的质量、价格、渠道和广告宣传上,而不能根据市场的状况和消费者的需求开发新产品,造成企业产品单
一、样式陈旧,缺少市场竞争力。
4、管理的原因。在迅速壮大发展的中小企业中,企业经营管理者们大部分靠的是抓住了市场的机遇,他们缺少经营管理经验和科学的管理方法,对内部管理和发挥激励机制作用的认识也较肤浅。另外,根据中国社科院2004年中国民营企业竞争力研究课题中调查结果显示,在对736个民营企业进行的调查中,有72.6%为企业业主及家族成员共同拥有的股权在90%以上:有455家(占样本企业总数61.82%)承认本企业本质上仍是家族企业。由此可见,大部分的中小企业仍为家族企业,管理方式也多为家族式管理,随意性很大,规范性不足,造成了管理上的混乱。管理手段原始、混乱和对员工的激励机制、制约机制以及对企业的财政机制的不完善也制约了中小企业进一步发展。
5、经营的原因。目前,我国的许多中小企业都非常希望快速扩大生产经营规模,特别是实行多样化生产和多元化经营。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多元化扩张就成为了很多中小企业的必然选择。在这些中小企业看来,企业的成长就是规模的扩大,结果造成一批中小企业盲目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和追求多元化发展道路,从而使企业出现资金短缺、产品质量不高,服务跟不上等困难,陷入产品越来越多而市场越做越小的困境。
三、对北京地区中小企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1、要加大税收调控力度。一方面要根据《中小企业促进法》,制定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措施,积极发挥税收政策在拉动投资、扩大出口、结构转型、产业升级、克服瓶颈、促进创业等方面对中小企业的发展的正面促进作用,尽量减少税收政策调控的时滞性、局限性等负面作用。另一方面,要积极借鉴国际上税收政策扶持中小企业的相关经验,按照国家宏观调控要求,建立助推中小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与此同时,好要妥善推进增值税转型改革以及劳动密集型产品和机电产品的出口退税工作,切实帮助中小企业摆脱生产经营困难。
2、鼓励中小企业进入国家政策扶持产业但要谨慎思考。国家政策扶持产业是块很好的蛋糕,中小企业进入时要谨慎并理智的分析公司的条件是否进入此产业链,进入后公司靠什么在这个市场中占有优势,这样避免不必要的盲目进入并且也节约了社会资源。
3、要加大金融帮扶力度。稳步改善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继续发挥各商业银行融资主渠道作用,增加中小企业特别是小企业贷款。稳步推进小额贷款公司试点,提高中小企业集合债发行规模。推进中小企业信用制度建设,鼓励和规范发展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服务,建立和完善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加快完善中小企业板,积极推进创业板市场,健全创业投资机制,鼓励创业投资公司发展。
4、要加大社会服务力度。要根据中小企业发展特点和服务需求,支持中小企业服务中心等各类服务机构提升能力,积极拓展业务,规范服务行为。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商会的作用,鼓励科研院所、企业技术中心加强针对中小企业的共性技术研究,推动“产、学、研、用”结合。在中小企业集中特别是产业集聚地区,重点支持建设一批综合性公共服务平台,建立并完善政府购买服务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机制。
[1]参见国家统计局《第二次全国基本单位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2]参见《中国中小企业信息网》,http://.cn/;
[12]参见路透中文网《资讯>财经>中国财经》栏目,http://cn.reuters.com/。
[13]参见Market Watch, http:///markets/as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