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永远的信念
中国永远的信念
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就有“少有所食,老有所衣,居有所住”;“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处不饱暖”;“均贫富,等贵贱”的美好梦想。而这个梦想在中国共产党建立后仍然没有改变,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和马克思主义把这个梦想概括为实现共产主义。并实现共产主义作为了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纲领和最终目标。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概述为: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社会成员共同占有全部生产资料;实行各尽其能,按需分配的原则;彻底消灭了阶级差别和重大社会差别;全体社会成员具有高度的共产主义觉悟和道德品质;国家消亡;劳动已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是生活的第一需要。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和自古以来中国人民的美好愿望是基本相同的。
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政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反战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的人民的根本利益。所以必须把实现共产主义最为我党不能动动摇的最高纲领和最终目标,即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我党永远要坚定的信念,所以中国永远的信念和我党的信念是一致的。
为了实现这个信念中国共产党自建立时事就带领广大的人民群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英勇奋斗。在过去的90多年里我党带领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打败了国民党反动派建立了新中国,使中国人民站立起来了。建国后又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取得“三大改造”的胜利,使我国不入了社会主义社会。在新时期党的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战略,大力发展经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广大的农民有田可耕,后来又取消了农业税,逐渐是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新时期我党又提出高举中国特设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实现社会的和谐。在我国全面进入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党的十八大上胡锦涛主席作了题为《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报告。大会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一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大会明确指出当前,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和风险挑战前所未有。全党一定要牢记人民信任和重托,更加奋发有为、兢兢业业地工作,继续推动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和谐,继续改善人民生活、增加人民福祉,完成时代赋予的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大会涉及了十二个大问题。其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深化改革的目标,加快完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大力推进生态建设,继续促进人类和平和和谐发展的崇高事业七点都涉及到了中国永远的信念即中国共产党的信念——实现共产主义。党的十八大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为奋斗目标就充分体现了党始终坚持这个信念。因为小康社会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必经之路,是在社会主义阶段为实现共产主义的必要步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要使人民的生活更加富裕,使人民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社会更加公平和谐,人民生活更加美好。
我想信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国人民不断的努力奋斗下,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下我们一定能够实习中国永远的信念即党永远的信念,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第二篇:《中国信念》读后感
读《中国信念》有感
信念是什么?信念是精神支柱,支撑着不倒的灵魂;信念是明灯,照耀着期盼的心灵;信念是路标,指引着前进的方向;信念是理想的翅膀,是人生奋斗的航向,是实现抱负的动力,是事业成功的激励。用尚勇书记的话说,就是“对某一理念或人生目标的坚信和执着追求,是为实现这一理念或目标不懈奋斗的坚强意志”。而“中国信念”,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胜利的坚定信念,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信念”。
《中国信念》一书生动地回顾了中国走向复兴的每一个步伐,从政治、文化、改革等方面综合分析指出了中国崛起的历史必然,读来让人豁然开朗、信心百倍。阅读学习了《中国信念》一书,我认为坚定中国信念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强化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态度。古人云:“满招损,谦受益”,意思是说骄傲自满会招来损害,谦虚谨慎能得到益处。毛主席也曾说过:“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因此,我们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在成绩和胜利面前不骄傲、不自满、不懈怠。三十年来,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稳定进步,人民安居乐业,是难得的盛世,我们完全有理由为此感到自豪,但我们决不能自满,决不能懈怠,决不能停滞,决不能被胜利冲昏头脑。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更加勤勉地为党工作,严格要求自己,做一个谦虚好学、艰苦奋斗的人,不断增长本事,更加精通业务和工作能力,提升服务群众的水平。
二是强化求真务实、争创一流的作风。虽然我们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是,面对当前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和严峻的现实挑战。我们如果想要有更大的发展,求真务实、争创一流的作风是关键,一定要力戒“数字发展”、“泡沫幸福”,实实在在地搞发展。求真务实是我们党的一贯作风,也是贯彻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必然要求。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制定决策、推动工作要符合客观实际,讲真话,报真情,反对弄虚作假、虚报浮夸。要谋实招、办实事、求实效,真正把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贯穿于工作中,落实在行动上,创造出经得起实践、群众和历史检验的政绩,这才是党之所求、国之所需、民之所盼。
三是强化无私奉献、一心为民的服务意识。党和国家的发展壮大、取得一个又一个辉煌胜利,都在于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坚持执政为民、为民谋利。坚定政治信念,提高执政能力,抵御消极腐败,都离不开群众路线和群众观念,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持、信赖、参与和监督。90多年来的经
验如此,在世情、国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同样如此。我们要坚持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服务群众,在服务群众中增进与群众的密切联系。要积极主动接受群众监督,切实增强服务意识,把提高服务质量体现在每一个具体行动上,更好地为群众服务。要视人民群众为“主人”,对人民群众怀有真挚感情,常怀感恩之心、敬畏之情,牢记公仆之责,把人民群众的冷暖疾苦时刻放在心上,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做到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以人民群众利益为重、以人民群众期盼为念,造福百姓,加强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树立政府在群众心目中的良好形象,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一道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懈努力。
阅读学习了《中国信念》一书,我更加坚定自己为推动宁都“四化”战略和建设“五个宁都”添砖加瓦的信念,更加坚定自己为宁都加快发展、转型发展、和谐发展保驾护航的决心,更加坚定自己永远热爱党、永远跟党走的意志,更加坚定中华民族复兴之路不可阻挡的信心。
第三篇:信念,我爱你中国观后感
《信念》观后感
看了《信念》这部红色记忆影片后,给了我很大的感触,记忆重新被唤醒,此刻,我的心中又多了一份情感,就是除了心痛,感动之外的崇敬之情,不仅仅是他们不怕吃苦勇于探索的精神,更是他们那种不畏艰险,不屈不挠的信念,还有他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信念,深深的打动了我,激发了我心底对信念的渴望及爱国的渴望。
这个影片讲述了郑和从当上太监到在船上病死的经过,反映出当时中国老百姓希望和平与中国和世界的良好关系,他为什么能7次下西洋?是因为他有坚定的信念,宽广的胸怀和勇敢的心。比如他被一些官僚的威逼利诱之下没有认罪,反而更加坚定信念;22岁的奥斯特洛夫斯基完全瘫痪,卧病在床,并且双目失明。正是在这一人生的艰难时刻,奥斯特洛夫斯基决意通过文学作品,来展现当时的时代面貌和个人的生活体验。奥斯特洛夫斯基在与病魔做斗争的同时,创作了一篇关于科托夫骑兵旅成长壮大以及英勇征战的中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高尔基,不回避生活中的任何丑事,并且坚信人类社会有一种真善美的自我调节机制,写出了一部部伟大的作品;岳飞不顾个人得失,坚持抗战到底的立场,率领军队,联络北方义军,卓有成效地从事抗金战争,筹划收复中原、统一祖国,成为全国抗金民族战争中的有力支柱,他坚持崇高的民族气节,在处境危难的条件下,坚持了抗金的正义斗争,成为伟大的爱国英雄;
戚继光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倭寇在哪里骚扰,他们就打到哪里。那些乱七八糟的海盗队伍,哪儿是戚家军的对手,交锋了九次,戚家军一次次都取得胜利。最后,倭寇在陆地上呆不住,被迫逃到海船上,戚继光又用大炮轰击。倭寇的船起了火,大批倭兵被烧死或掉到海里淹死,留在岸上的也只得乖乖投降,就这样横行几十年的倭寇被基本肃清了。
他们永远是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英雄,不仅是他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更重要的是他们心中一直坚定的信念。在现代话的中国,爱国仍然是我们所坚持的,无论什么时候一直支持着我们走下去,不轻易放弃自己的理想的,就是信念。信念的力量是伟大的,它支持着人们生活,催促着人们奋斗,推动着人们进步,正是它,创造了世界上一个又一个的奇迹。所以,信念的力量便是生命的源泉,在它的帮助下,人生路上,又有什么能够与之抗衡呢?我们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更应该坚持心中的那份信念,努力去实现自己的理想,为祖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第四篇:中国梦的信念能量
中国梦的信念能量
摘要:国家梦、民族梦与人民梦的三重维度构成了言说中国梦的核心话语逻辑,追求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与民生幸福是时代对中国梦所作的理论诠释与实践注脚。当中国梦由原初的浪漫话语上升到理想信念的高度时,其不仅在工具理性意义上蕴含着整合国家、民族及社会合力的巨大能量,同时也在价值理性层面上彰显、指引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一永恒的德性主题。
关键词:中国梦;国家;民族;信念
“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历史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1]正如总书记所阐述的“中国梦”内涵所示,国家梦、民族梦与人民梦的三重维度构成了言说中国梦的核心话语逻辑,追求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与民生幸福是时代对中国梦所作的理论诠释与实践注脚。当中国梦由原初的浪漫话语上升到理想信念的高度时,其不仅在工具理性意义上蕴含着整合国家、民族及社会力量的巨大能量,同时也在价值理性层面上彰显、指引着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永恒的德性主题。
一、国家、民族、个人:“中国梦”的三位一体
中国梦的本质内涵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一复兴的标志是以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与人民幸福为表征的,三位一体的复合梦统一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中。也就是说,在中国梦的内在逻辑结构中强国梦是关键,复兴梦是目标,幸福梦是基石,三者相得益彰、缺一不可。具体来看,首先,“中国”从本质上界划了“中国梦”的地理坐标与现实生长性空间,相当于阐述了中国梦是生发于怎样一个具体国度的现实性与具体性梦想。更重要的一个层面是在中国这一特定地理环境基础上建构的国家形态中,中国梦在理念与实践双重维度上共同指向为憧憬与构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与和谐的现代化强国。曾几何时,国家富强的中国梦曾长期滞后在以小农经济为基础、以农业文明为特征的落后生产力时代。经济基础的落后决定了上层建筑的腐朽,因此,中国梦也仅仅停留于“梦”的阶段。但是随着历史的进步,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历史实践中,国家
富强的中国梦摸索出了一条科学的路径: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国家富强的“中国梦”较之以往的种种尝试无疑更加具有科学性与现实可能性。
其次,中国梦的民族复兴梦是伴随着近代百年中华民族屈辱的伤痛与自强不息的呐喊逐渐孕育的,它是深藏在中华民族心灵深处的一种集体记忆、集体意识、集体愿望,它不是某一个阶层的梦,也不是某一个个体的梦,而是全民族的梦,具体则表现为追求民族间的独立、平等、互利与共赢。近代以来,“落后就要挨打”的惨痛教训隐性地镶嵌在中华民族每个先进分子心中,进而内在构成了其共同具有的“集体无意识”。正是在这种集体无意识的牵引下,致力于民族的复兴成为凝聚民族力量的共识性内容。同时,需要强调的一点是民族的复兴梦在本质上与当下作为国家层面的富强梦有着内在的基本同构性。因为,我们的民族复兴梦是以富国强民为根本目标的,这同时也符合我们自身进步与发展的内在要求。第三,在个体层面上,中国梦的民生幸福梦表现为物质与精神领域上的富裕、自由、博爱、幸福。作为社会的一份子,在助推中国梦的同时,也在分享着中国梦,总书记所曾说:“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2]因此,一方面中国梦只有转化为每一个具体的、独立的人的精神追求与幸福导向时,其才有寄寓的载体,才有擎起的力量,才有趋附的真实主体。另一方面,每一个个体的幸福梦,只有融入中国梦之中,才可能展现出人生的价值与社会的意义。
二、知、情、意:“中国梦”的理想信念
信念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与实践中确立起来,用以支撑人们精神世界的价值观念架构。作为一个复合性的整体,它是由个体的认知、情感以及意志三要素合力构成的。首先,认知是信念得以形成的基础性要素,如果人们缺乏对一定思想和理想的认知把握,那么起码的信任便难以培养,更无法触及信念。在具备认知条件基础上,信念还有其特殊性或超越性的另一面——只有当认知与人的情感紧密联系在一起时,才能构成信念。换言之,在一般的认知观念中倾注了价值肯定、确认、认同的成分并表现出强烈的情感价值取向时,信念才得以完成。英国哲学
家罗素认为:信念“是由一个观念或意象加上一种感到对的情感所构成的。”
[2](P183)这里的“感到对的情感”,就是主体对某一对象的相信,是信念形成的关键。只有主体相信,才能有信念确立。信念不仅仅是内心的相信,而且要表现为行为和实践。意志是主体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身体力行某一相信对象的一种心理状态,是信念的保证。理想信念是信念多样化的表现之一,它既注重对未来奋斗目标的追求,又注重现实生活中人们应秉持的信念支撑,是对理想和信念二者的批判与超越。因此可以说,理想信念是把一种未来的社会蓝图视为最高价值,高度地信服和敬仰,它是对于一定社会理想的自觉认同和执著追求,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核心和集中体现。
中国梦是理想信念的一个缩影。中国梦的“筑梦”阶段是起步于对基本国情的认知基础之上而作出的理性抉择,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一代代志士仁人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和信念所在。其次,“逐梦”阶段同时也是个体寻找认同感、归属感、身份感以及意义感的情感历程。传统社会是由血缘、地缘、宗族等构成的家国同构式的稳定社会,但是在全球化与多元文化的浪潮汹涌中逐渐变得分崩离析。缺乏核心价值观引领的人们面临着“我是谁”的追问以及原子式、碎片化的个人境遇困境。在这样的时代语境中中国梦本身已不再是一个浪漫式的想象话语,而是承载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引着未来社会发展蓝图的理想信念、精神支柱。当中国梦由原初的浪漫话语上升到理想信念的高度时,其不仅在工具理性意义上蕴含着整合国家、民族及社会力量的巨大能量,同时也在价值理性层面上彰显、指引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一永恒的德性主题。一方面,中国梦背后蕴含的中国精神等完全可以重塑起一个想象的共同体,让每个独立的个体在情感上重归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精神旗帜的引领下,填补传统社会解体所暴露出的认同空白、集体无意识。当个体产生统一的国家认同、民族认同的概念时,便会在重拾归属感、身份感以及意义感中从心底迸发出强烈的国家自豪感、民族荣耀感。中国梦的理想信念在此刻将凝聚起全社会的合力,共同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贡献正能量。另一方面,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状态就是人的幸福状态,民生幸福较之国家富强、民族复兴更具根本性和终极性,是中国梦的题中应有之义与价值旨归之处。最后,在“圆梦”阶段,最重要的意志及实践力的贯彻,也就是对于中国梦的理想信念所凝聚、迸发出的巨大能量的合理引导与运用。理想
信念托起中国梦,中国梦又确证、指引着理想信念。
参考文献:
[1]习近平.继往开来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奋勇前进[N].人民日报,2012 - 11 - 29.
[2]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3年3月18日,第1版。
第五篇:信念
信念是一道风景
她如潮水浩荡广阔,烟波浩淼,气势雄伟;如黄河之水源源流长,汹涌澎湃,直泻沧海;如碧荷风而逐力,挺拔坚强而不动摇,信念恰是一道炽热的风景,畅达秀丽,蔚为壮观。
信念是一面旗帜,她在滚滚喜潮里摇曳渴望;在霹雳夏雨里婆娑憧憬,在飒然风中舞动希冀,在绵绵东雨里傲然搏击,在深邃缤纷的四季里,聆听她猎猎的旗韵,搏动的血脉把日子讴歌成浩然的生命之魂。
信念是青春的诠释,使青春热血沸腾,使希望的美梦飘逸如丰翼,又将年轻的泪水和和睿智谱写成一支欢快的旋律;她使青春的情绪感受到阳光的昭示,不悖于时代的丽花硕果,构成生命辉煌的乐章。
信念是深情对视的眼睛里万古不灭的星辰;诵动着一种掘进的力量和至诚的情感,闪烁着永恒的光荣。
信念是我们的脊梁,她支撑起我们拼搏的勇气,鼓舞我们一步步迈入神圣的人生殿堂,去获得一种信的信念,去探寻一种新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