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衣食住行变化的调查报告
关于衣食住行变化的调查报告2011-05-28 14:58?xml:namespace prefix=o ns=“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关于衣食住行变化的调查报告我们处在一个变动中的社会,一个不断进步的时代,它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关于衣食住行变化的调查报告。这种变化的轨迹其实就是历史。从不同时代所拥有的不同的生活方式上,我们可以深切感受到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为了了解人们社会生活的历史发展状况,感受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我们开展了本次关于改革开放后衣食住行变化的调查报告。
一、绚丽多彩的服饰①刚建国时期--新旧交替,革命特色新中国刚成立时,人们的服装上还保留着民国时期的样式。城市市民一般穿侧面开襟扣扣的长袍,妇女穿旗袍。农村男子一般穿中式的对襟短衣、长裤,妇女穿左边开襟的短衫、长裤,有的还穿一条长裙。当时人们做衣的面料多是机织的“洋布”、粗棉布、麻布。此外还时行西装和中山装。晚年的孙中山经常穿的服装在长袍马褂与西装革履中间显得格外突出,人们把这种服装称作中山装,并把它的款式与孙中山的革命信仰和原则联系在一起,比如四个口袋象征国之四维,即礼、义、廉、耻;袖子上的三颗纽扣则代表民族、民权和民生三民主义,中山装成为国民革命的象征,实际上国民党早已叛变革命。新中国成立后,穿衣打扮与革命紧紧的联系在一起。西装和旗袍被看作资产阶级情调,它们在人们的生活中逐渐消失了将近20年。中山装和列宁装成为人民的普遍选择。开国大典时,新中国的领导人第一次在天安门城楼上集体亮相,毛泽东和他身边的领导人穿中山装的形象更是引起世界瞩目。男性穿中山装,显得庄重、精神。中山装十分正统,上衣的纽扣很多,四个口袋也都平平整整,但样式过于呆板,缺乏创新。后来演变成经过一定改进的人民装。也就是从那时起,一种来自苏联的双排扣制服--“列宁装”,在参加工作的女性中流行起来。它因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后常穿而得名,样式为西装开领,双排扣,各有三个纽扣,腰中束一根布带。这款服装后来竟成了无数中国女性最崇尚、青睐的“时装”,其中,革命女干部几乎是人人必穿列宁装,以显示其革命。②改革开放前--朴素单调50年代的人们崇尚劳动最光荣,朴素是时尚。年轻姑娘们曾一度爱上了男式背带工装裤和格子衬衣。1956年,三大改造开始轰轰烈烈的进行,人们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的时候,流行的色彩也从蓝色、灰色变得丰富多彩了。从苏联传入的连衣裙“布拉吉”成为最受欢迎的服装。布拉吉裙在中国的流行,得归功于一位苏联的领导人。这位领导人来中国访问时,提出中国的服装不符合社会主义大国形象,“女性应该人人穿花衣,以体现社会主义欣欣向荣的面貌”。于是,色彩鲜艳的布拉吉裙成了各大中城市最亮丽的风景。在讲求勤俭的年代,美丽的服装大多是家庭制作而来。巧手的姑娘和母亲们按照画报上的服装裁剪式样,自己动手,使军装变得合身,棉布衬衣变得漂亮。而此时的中山装成为中国最庄重也最为普通的服装,那时拥有一套毛料中山装是令人羡慕的事情,而在中山装的右上口袋插上一支甚至两支钢笔,则是有知识、有文化的表现。后来,有人根据中山装的特点,设计出了款式更简洁、明快的“人民装”、“青年装”和“学生装”。还有一种稍加改进的中山装,就是将领口开大,翻领也由小变大,很受人们的欢迎。当时,共和国的领袖毛泽东就特别喜欢穿这一款式的中山装。以后,国外有人便将这一款式的中山装称作“毛式中山装”。从那时开始,中山装的流行持续了近30年的时间。60年代初期,是新中国历史上最艰苦的时期,由于三年自然灾害,1959年到1960年棉花大幅减产,棉布定量为每人21尺。人们买服装、棉布和日用纺织品都要凭布票,为了尽可能地节约,购买服装的标准是耐磨和耐赃,灰、黑、蓝色成为街头流行色,千篇一样、季节不分、男女不分的服装样式也更通行了。一位漫画家曾经形象地描绘出“人人一身蓝”的情景。“文化大革命”时,拥有一套军装是那个年代无数年轻人的理想。青少年喜欢穿一身草绿色的军装,头戴草绿色军帽,肩挎草绿色书包。这一身在当时来说可算是很奢侈、很有派头的了。当然,艰苦朴素还是那时最主流的时尚。为了表现自己的艰苦朴素,有人甚至将新买的衣服在水中做旧,或者在并未被损坏的衣服上打上几个补丁。这种今人看来相当可笑的行为,但在文革十年中盛行一时。当时的顺口溜是这样说的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还有一首歌,也同样飘荡在建国初期的大街小巷勤俭是咱的好传统呀,社会主义建设离不了,离不了…但是,即使在色彩单一的年代,人们的爱美之心也依然会流露出来,一位摄影师把这种流露称之为“挡不住的春光”,这种自然而然传递出的美的追求,是一个时代留在人们脑海中深深的印记。③改革开放以来--丰富多彩、时尚个性改革开放以来,服装的花色、款式更加多样化,面料、质地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980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三个年头。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穿着越来越丰富,色彩也从单一的蓝色灰色变得五颜六色。当时上映的国产故事片《庐山恋》成为年轻人喜爱的影片。久违了的爱情故事,加上片中女主角新颖的时装,都令人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她在影片中换了多少套衣服,成为当时年轻人讨论的热门话题。这一时期,戴太阳镜、留长头发、穿喇叭裤、蝙蝠衫成为时尚,很多人看不习惯,但年轻人却从中找到个性和自我的感觉。1981年成立的中国大陆的第一支时装模特队成立,尽管当时只以“服装广告艺术表演班”的名义招生,但令举办者感到意外的是前来报名的人数是预计的四倍,调查报告《关于衣食住行变化的调查报告》。三年后,这支表演队出访欧洲,引起了轰动。西方舆论惊呼:“毛泽东的孩子们穿起了时装!”来自中国的时装旋风,带给世界一个开放的新形象。1984年,中国女排的姑娘们在美国洛杉机奥运会上实现“三连冠”的时候,北京流行起了运动装。色彩鲜艳的运动装成为爱美的人们首选服装。人们几乎随时随地地穿着运动服,甚至还成为了学生的校服和工人的厂服。90年代,人们的生活向小康过渡,思想观念更为开放。人们的服饰在急速变化,穿衣打扮讲求个性和多变,很难用一种款式或色彩来概括时尚潮流,强调个性、不追逐流行本身也成为一种时尚。从服装的变化上,我们看出了时代的进步和人们内心观念的转变。服饰的变化是以经济的发展为前提的,同时也反映了人们的思想观念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从以往的“从众”心理到“追求个性”。服饰的变化是人们生活质量提高的一个表现。
二、日益丰富的饮食有一句话叫“民以食为天”,可以说人们将“食”作为生活的最低标准,同时人们也将“食”作为生活的最高追求和享受。从“食”的变化中,可以反映出一个社会的贫富盛衰,可以体味社会历史的变迁。①刚建国时期--生活贫困,食不果腹或粗茶淡饭②改革开放前--很有改善,但食物匮乏单调、票证盛行,人们营养不足,有些农村没有解决基本的温饱问题粮票是计划经济的产物。50年代初,我国粮食短缺。中央政务院于1953年10月发布命令:全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采取凭证定量售粮办法,粮票出现了。北京从1960年8月起全市饮食业实行凭票用餐,食油、禽、蛋、肉、豆制品、蔬菜也实行限量供应。这一时期票据种类繁多,除了粮、油、布票,还增发了补助豆票、糕点票、高级脑力劳动者补助油票、节日补助油票,有些地方还发放过煤球票、冰棍票、烟酒糖票、豆腐票。在票证盛行的年代,也是物质短缺的时代,只有在逢年过节的时候,人们才能凭票购买一些糕点糖果、干货果品,而且分量都极少。提问:书上112页人们为什么要使用票证?生答:因为生产力水平不高,物质供应紧张,需要用票证限制人们的购买力。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粮食、蔬菜紧缺,在吃不饱的情况下,人们往往以胡萝卜充饥。由于缺乏最基本的营养,人们都有些浮肿。③改革开放以来--不但吃饱,还可以吃好,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食品深入人心20世纪90年代以来,粮食供求走向市场,粮票消亡成为历史的必然。1993年5月,北京最后停止使用粮票,粮票全面退出历史舞台。一些象征短缺经济的布票、油票、肉票、豆腐票,也相继退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如今这些时代象征已经成为收藏家手里的珍品。今天,我们的物质生活已经极大地丰富了,菜场、超市、大卖场,琳琅满目的食品应有尽有。人们对于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吃好”,还要吃得健康,科学卫生观念深入人心。人们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口味清淡,要多吃蔬菜水果,少吃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以前因粮食不够用来充饥的野菜、粗粮,如今却成为餐桌上的健康食品。“动脑筋”:以前因粮食不够用来充饥的野菜、粗粮,为什么如今成为餐桌上的美味呢?生答:因为过去人们食物匮乏,只有野菜和粗粮,人们为解决温饱并无选择。现在食品供应丰富,人们不仅要吃饱,更要吃好。人们注意营养均衡,粗细搭配和选择绿色食品。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繁荣。
三、面貌一新的居民住宅①刚建国时期--居住条件极差城市居民的住宅大多面积小,设施简陋。如北方的大杂院,南方的亭子间等,十分拥挤杂乱,屋子小得给人以压迫感。农村里,北方内地多为土坯房、窑洞,南方多住茅草房,房屋破旧,年久失修,岌岌可危。人畜有时混居一室,卫生条件差。②改革开放前--不断改善,但居住条件仍较差样式统一单调的平板房取代了建国初的破旧民居。一片片鱼鳞状的瓦片取代了破旧的屋顶,墙也不再是石砖砌成的,而是用石灰砌成的平坦而洁白的墙面。但房屋内部很少有装修,只有床、桌子、椅子等基本家具,看上去简朴整洁,洋溢着和谐宁静。③改革开放以来--居住面积扩大,居住条件有了明显改善老式的普通民居已经不能满足人民居住的需要,于是新型的住宅小区拔地而起,楼房鳞次栉比,犹如一座新城。北京从1998年开始兴建经济适用房,为危改居民和北京城市中低收入家庭提供了“买得到、住得起”的选择。通过经济适用房,人们理解了什么叫“破旧立新”。一大批居民走出没有厨房、厕所,没有上下水道的老房子,搬进房屋质量有保障、小区环境优美、购物交通方便的新楼房。今天,人们居住的选择更多了,有高层住宅区,有复式楼,有花园小区,甚至还有单门独院的特色别墅。当我们登上高楼远眺城市流光溢彩的景色时,也可以体会到古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装修也成为热点,风格多样的装修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也体现了人们生活品位的提高。
四、四通八达的交通①刚建国时期--交通不便大城市(如北京、上海),电车、汽车比较多见,黄包车,自行车是比较普遍的代步工具。在一般的中小城市,有少量的自行车和人力车。而农村里,北方有马车、人力板车,南方有航船、牛车,步行是最普遍的出行方式。②改革开放前--有所改善,但以自行车为主“一五”计划期间兴建宝成铁路、鹰厦铁路;新藏、青藏、川藏公路修到“世界屋脊”,密切了祖国内地同边疆的联系,也便利了经济文化的交流;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连接了长江南北的交通。国家整体交通水平有所提高。改革开放前,城市的交通资源极为有限,人们出行除了用双脚行走之外,可以代步的交通工具也就是公交车和自行车了。但是公交线路少,车厢经常拥挤不堪。相比之下,最方便的交通工具当然是自行车,中国曾被称作“自行车王国”,可见人们对于自行车的依赖。但当时的道路建设也十分落后,这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很多不便。③改革开放以来--交通条件明显改善,铁路、公路和航线增长很快在80年代末的中国,出行对于许多人来说并不是一件愉快的事,买票难,乘车难,运输难。因铁路运输能力的不足,当时的铁路客运量每天超载50%,高峰时超出100%,每天有80万人站着乘火车,而全国每年积压的物资则高达1亿5000万吨,南北运输的缺口达6000万吨。在民国时期,贯通南北的大动脉是京汉铁路,而时代的进步使得它已经满足不了人民的需求。1992年中央作出果断决定:京九铁路三年开通,并且京九铁路的概念已经更新,南端的终点由江西的九江延长到了香港九龙。1993年5月2日,建国以来兴建的规模最大、投资最多、一次建成里程最长的铁路干线开工了。1995年11月16日上午,京九铁路全线铺通。1996年9月1日,比原计划提前四个月,京九铁路实现全线开通运营。这条钢铁大动脉跨越九个省市,缓解了南北运输的矛盾,解决了铁路运输的瓶颈问题;它把即将回归祖国的香港和北京连接在一起,维护港澳地区的繁荣与稳定;它穿过多个革命老区,给老区人民带去了脱贫致富的希望。高速公路是一个国家交通现代化的一个主要标志。高速公路的拥有量,也成为衡量经济发达程度的一项指标。1984年12月,沪嘉高速公路开始在上海兴建,并于1988年10月31日建成通车。这是我国第一条全线通车的高速公路,从此掀开了我国公路建设史上新的一页。除了跨省高速公路之外,全国许多省区都在地区内修建中短程高速公路,形成覆盖全国的高速公路网。同时,便利的交通也带来了城市发展中的环保问题。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环境污染和交通阻塞问题,提醒人们应增强环保意识,认识建设和发展生态城市的重要性。通过参与这次社会调查,有助于我们更好的关注社会,关注我们这个时代的变化,从历史的角度来了解现实,感受时代的进步和祖国现代化建设日新月异的发展
第二篇:衣食住行的变化
苏教版小学科学第一册第四单元《用双手创造》
《衣食住行的变化》
A案
【教学资源开发】
《衣食住行的变化》一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二课。本单元从科学与技术、与生活、与社会的关系角度来认识科学,从最基础的人造物与自然物、人造世界与人工世界区分,到了解衣食住行等各种物品的演化过程,再到阅读“轮子的故事”,让学生初步感知科学技术是在不断发展的。本课探讨的是人类生活中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发展和变化,让学生通过交流发现,从古至今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正是由于人们的创造发明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才使得生活更加美好、便利、舒适。
【学情分析】
一年级小学生,虽然衣食住行是自己身边每天发生的事,但他们的关注程度很低。因此本课在借助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了解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各种器具和用品,意识到我们被一个技术的世界所包围。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通过看图或相关视频,列举出古代人与现代人生活的不同。通过讨论和交流,说出古代人与现代人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发生的变化。
科学探究:通过调查和碾米活动,体验科技产品和工具给生活带来的变化。科学态度: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信息;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认识周围简单科技产品的结构和功能,体会生活中的科技产品给人们带来的便利、快捷和舒适。
【教学重难点】
重点:古代人和现代人在衣食住行方面的不同。
难点:学生对于远古时代的生活比较陌生,对发展进程难以理解。
【教学准备】
学生分组材料:衣食住行的图片卡一套,研钵、迷你擀面杖、大米、电动粉碎机。
教师演示材料:古代人生活和现代人生活的相关视频。
【教学过程】
一、比较古代人与现代人生活的不同。
1、出示:古代人生活的图片和视频
2、看了古代人生活的场景,谁来推测一下古代人的生活是什么样的? 1)小组交流 2)汇报 3)小结
3、出示:体现古代人和现代人生活特点的一些实物:如书信、手机、无线电发射器、钢笔和毛笔等图片。
4、比较古代人和现代人使用不同的工具完成同样的任务,体会和比较古代人和现代人生活的不同。1)分组讨论、比较活动 2)汇报交流 3)小结 评析:通过比较,让学生认识到今天的生活与过去相比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衣食住行用等方面进行一一对比,在对比的时候,关注科技产品给人类生活带来的舒适、方便、快捷这些方面的感受。
二、比较古代人和现代人衣住行等方面发生的变化。
(一)提供衣食住行的图片卡一套,让学生按照衣食住行分类,并且按照时间排序。
1)分组分类、排序活动。2)汇报交流。3)小结
(二)比较古代和今天衣着服饰方面的不同的,并且在逐渐进步。
2、出示不同年代衣着服饰的图片。
问题:这里是老师搜集的从古至今衣着服饰方面的一些物品图片,观察图片,说说这些衣服之间有什么不同?
2、指导学生按照衣服的功能,款式,穿着是否方便等方面进行比较。
小结:我们的衣着服饰由繁到简,功能越来越强大。
(三)比较不同年代饮食的不同
1、出示不同年代饮食用具及食物的图片。
问题:这里是老师搜集的从古至今衣着饮食方面的一些物品图片,观察图片,说说它们有什么不同?
2、指导学生按照炊具的材质,种类,燃料种类,食物特点等方面进行比较。
小结:我们的饮食由生到熟,越来越讲求营养。
(四)比较不同年代住房的不同
1、出示不同年代住房的图片。
问题:这里是老师搜集的从古至今住房方面的一些物品图片,观察图片,说说这些房屋之间有什么不同?
2、指导学生按照建筑材料,功能,环境等方面进行比较。
小结:我们的衣建筑有低到高,越来越节省空间。
(五)比较不同年代交通工具的不同
1、出示不同年交通工具的图片。
问题:这里是老师搜集的从古至今交通工具方面的一些物品图片,观察图片,说说这些交通工具有什么不同?
2、指导学生按照交通工具的速度,舒适性等方面进行比较。
小结:我们的交通工具由慢到快,可以上天入地。
4、观看《舌尖上的中国》《巴黎时装秀》等视频了解现代人的衣食住行情况。1)小组交流后,集体交流。2)小结
评析:一年级的孩子对于我们今天的衣食住行了解的未必十分透彻,对于衣食住行的发展变化就更加陌生。因此应该提供更多的资料,尤其是具体形象的图片资料帮助学生认识。另外,由于学生对于物品特点以及如何对教师提供的物品进行比较都缺乏认识,所以我们要引导孩子,领着他们一步一步的进行分析,比较。
三、用不同的工具碾碎大米,了解米粉可以做成哪些食品。
1、不同工具碾米活动 1)擀面杖碾米 2)研钵碾米
3)电动粉碎机碾米
评析:用不同工具将大米碾成米粉,既有工具的科技含量不同,也让学生体会使用不同工具的感觉,学生活动中,体会现代科技工具的优越性。
2、观看磨豆腐、舂米或榨油的视频。
评析:了解原始农业的一些技艺,以及现代机械化生产带来的高效和方便。
3、让学生介绍当地的米粉食品。
四、调查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项科技发明。
1、设计相关的调查表,让学生回家向家长调查:什么是对自己生活影响最大的重要发明并说明理由。
2、列出几种科技产品,如手机、冰箱、洗衣机、煤气灶、电磁炉等,让学生回家和家长商量进行排序,并说明理由。
3、让学生回家和家长商量,家里最需要更换的一件家用电器或用品是什么,说明理由。
评析: 一年级的学生一般发现不了科技产品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因为他们是最新科技产品的“原住民”,他们享受着科技产品给生活带来的方便、快捷和舒适,但不知道生活本来不是这样子的。而他们家里的长辈,尤其是祖辈在短短几十年间,各种科技发明不断地提高了他们的生活质量,让他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让孩子们回家问问长辈,生活中最重要的发明是什么,一方面让儿童学会一种接触了解世界,获取知识的途径;另一方面,调用家庭资源,由家里的长辈来解说对自己家里生活改变最大、最重要的科技发明,最具说服力。每个孩子通过不同的途径获得信息、分享信息,也是学习的一种有效方式。
【教学片断赏析1】
师:第一组想要邀请第二组同学去看一场电影,现在有写信和用手机两种方式,你会选择哪一种方式呢?
生:用手机,打电话告诉他一声就行了,不用写信。师:为什么呢? 生:写信慢
师:我们来一次比赛怎么样?A给B写信。C给D打电话。生:好。
师:我们看看谁的效果更好,更快。拭目以待。……(比赛)
生:打电话快,还说得清楚。
生:写信要写清楚,得好长时间,再送去,看完又得好长时间。评析
通过比较,学生认识到今天的生活与过去相比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对比的时候,小学生关注了科技产品给人类生活带来的舒适、方便、快捷这些方面的感受。
【教学片断赏析2】
师:大米我们都认识,大米碾成粉,你们也吃过吧? 生:我吃过米线。师:大米碾成米粉,都会用到什么工具呢? 生:粉碎机 生:榨汁机
师:你知道以前人们是用什么工具吗? 生:……
师:(出示擀面杖、研钵)这样的工具碾米粉,你见过吗?体验过吗? 生:没有。
师:下面我们就来体验一下吧。分组体验擀面杖、研钵碾米粉。
师:下面老师用粉碎机碾米粉,你们看看,这台机器和你们刚才体验的工具有什么不同。生:好
师演示,生观察。师:有什么不同?
生:粉碎机碾的快,老师一会儿碾的就比我们这么多人碾的多。生:粉碎机碾的好,都成粉了,我们碾的还有大块呢。评析:
用不同工具将大米碾成米粉,既有工具的科技含量不同,也让学生体会使用不同工具的感觉,学生活动中,体会现代科技工具的优越性。
【教学板书】
衣食住行的变化
创造发明 美好 科学技术 使生活 便利
舒适
【教学后记】
《衣食住行的变化》一课是让学生通过交流发现,从古至今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正是由于人们的创造发明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才使得生活更加美好、便利、舒适。
教学过程设计学生对古代人和现代人的衣食住行方面的图片、卡片、实物等,通过观察、比较、分类、排序、分析、体验等活动,发现创造发明和科学技术使生活发生了改变。
学生在体验活动中,观察能力、比较分析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得以训练,科学素养得以发展。
第三篇:关于“改革开放30周年来衣食住行的变化”的调查报告
———关于“改革开放30周年来衣食住行的变化”的调查报告
调查人:XXX
中国30年改革开放成就举世瞩目。大国正在崛起,中国一步步走向富强,迎来中国历史上的空前盛世。经济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三峡工程,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工程;青藏铁路,世界上建设难度最大的铁路。我们完成一个又一个壮举。火车第六次提速,奥运场馆建设,国家大剧院落成……我们的建设如火如荼。人们喜欢用“沧海桑田般的巨变”来形容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多间的种种变迁,许许多多新的事物正在蓬勃兴起。
改革开放前,我国城乡居民生活基本上处在温饱不足状态,农村还有2.5亿贫困人口。国家统计局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从基本消除贫困,到解决温饱,再到实现总体小康,正在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迈进。
1979年至1991年是摆脱贫困、解决温饱、迈向总体小康阶段。1992年至2000年为实现总体小康阶段。2001年至2007年是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扎实迈进阶段。
30年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大幅提高。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1978年133.6元增长到2007年4140.4元,实际年均增长7.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43.4元增长到13785.8元,实际年均增长7.2%。
我的家在河南周口,那里人民生活朴素,笑容和蔼,这个小小城市,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和文化都迅速发展,勤劳善良的家乡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实现了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市不大,但也是今时不同往日,各个方面都有了显著变化,人民生活越来越好,这是我们亲身体会到的。
听姥姥讲,他们过去天天为吃穿发愁:可是姥姥的手巧,把高粱面和白面做成金银卷,红薯面轧成饸饹,就是洋槐花和苜蓿草都能做成菜饼子吃。想想老人真得是太不容易了!现在到超市里我们可以买到馒头、面条和各种菜的半成品,那时候一切要从原材料开始做,把高粱米、玉米磨成面。妈妈放学后也和农村孩子们一样去地里拾柴禾,做一顿饭弄得满屋里都是烟,再爱干净的姑娘、媳妇也没有办法。后来搬到城里后是烧煤球,满屋子烟不说还特别慢,捅开炉子没有20分钟火根本就上不来,你再着急也没有用。春节来临了,家人也更愁了,只有一斤肉、半斤白糖、半斤花生、一斤带鱼,平时借别人的钱呀、米呀的也该还了。那时候家家户户入冬的时候都要买上三百五百斤的大白菜,一家人一个冬天就是白菜、箩卜、咸菜和土豆子。过年了,一家人终于可以吃上顿饺子了。
现在,妈妈也会家人的饭菜“愁”,不是愁没的吃,而是愁花色品种太多,好东西都吃腻了。每天问我们:“想吃什么?”“不知道。你自己看着办吧。”这就让我犯了愁:“昨天吃的虾仁和烧茄子,今天再吃什么呢?做一次米粉蒸肉?”“你最好这一周不要和我谈肉好吗?我都吃怕了。”儿子这么一说,我只好上网查最新菜谱了。
数据:
改革开放30周年社会的重要意义:
一、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国力进一步提高。统计表明,1978年至2006年的28年间,中国的GDP年均增长9.67%,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3.3%左右的年均增长速度。与此同时,中国现已成为世界第一外汇储备大国,一九七八年以前,中国外汇储备从未超过十亿美元,二00六年末已突破一万亿美元。对外贸易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通过引进国外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大大提高了中国的生产力水平,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二00一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截止到去年,中国经济总量已位居世界第四,外贸总额位居全球第三。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二、民生得到显著改善,人民生活总体上进入了小康水平。以收入和住房这两大最能反映生活水平的项目为例,从1978年到2006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住房面积都有大幅提高。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这30年间,中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数量从2.5亿下降到2148万,绝对贫困发生率由30%下降到2.3%。中国是目前全球唯一提前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贫困人口减半目标的国家。
三、初步建立了一个适应经济发展的市场经济体制,是市场而不是政府,在资源配置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目前,中国基本成为一个市场经济国家的共识开始形成。很多国家包括一些发达国家,相继承认乐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这表明,我国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已经基本确立。
四是融入了世界主流文明,锁定了中国的发展道路。开放是什么?开放就是自主、自发地接受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则,并以此克服自身传统的特殊规则的缺陷,使其更好地推进国民福利的增加和国家的富强。而真正的对外开放,不仅要引进西方先进的技术,还要学习西方发展市场经济的经验,学习西方文明,进行制度变革。从这个意义上说,开放的重要性有时要远大于改革。中国大批留学生到国外学习,他们中的许多人成为国家建设的有用之才。通过相互学习,使人们的思想更加解放,视野更加开阔,开放意识和创新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尤其是加入WTO后,我们已义无返顾地回归到世界主流文明中,以一个主权国家的承诺和信用锁定中国改革发展的道路。
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是为了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也就是说,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共同富裕的制度基础,正如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是共同富裕的物质前提一样。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马克思就指出,在新社会制度中,生产将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这就说明了,马克思恩格斯总是把消灭私有制、消灭阶级、消灭剥削当作未来和谐社会的根本条件。就是说,只有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才
谈得上构建和谐社会。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由于共同富裕是与社会的和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从这一意义上说,社会各阶层之间走上和谐是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展开的必然结果,也是这一本质特征的客观要求,更是这一本质特征的题中应有之义。
改革开放30周年,全国人民在党宏观政策的指引下,人们开始为四化建设努力工作、劳动,不管是工人、农民、老师、学生、他们都在自己的岗位上,为这个城市出力、出汗,为把家乡建设得更美,更好而不懈努力着。党的政策好,方针好,家乡才会日新月异,飞速发展。中国的飞速发展,就像是腾飞的巨龙。社会的繁荣昌盛,也让我们期待着新的明天,让我们为中国喝彩!
第四篇:衣食住行调查报告
关于生活水平、关于生活水平、质量变化调查报告
护理学院 2008 级
为了了解百姓生活水平、质量变化情况,以 20 年为界,从衣食住行四 个方面进行对比。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百姓的 生活水平日新月异,总体水平在不断进步,但各个地区的变化情况大小不 一。我主要调查万宁市万城镇人民中街物资总公司工人家庭的生活水平变 化情况,调查者年龄大多在 40~50 之间,学历比较低,47.1%是初中学历,29.4%是小学学历,17.6%是高中学历,并通过此次调查来丰富我的暑假 生活。问卷调查共 20 份,对 20 户家庭进行调查,选择家庭中的一员进行 问卷调查,并当场收回的形式。调查的主要内容有 20 年来百姓生活水平的 变化,以问卷的形式进行调查。本次问卷共 19 个问题从衣、食、住、行、用等方面进行比较,同时了解百姓的消费情况及思想观念。首先我花了两 天时间制作调查问卷,考虑到调查对象的文化水平较低,我尽可能地把问 题弄得简单明了,并把字体弄得大些,便于他们观看。然后进行问卷发放,对于一些不识字或有视力问题的我便将问题一个个地给他们念,有不明白 的地方就加以解释。大多数人表示 20 年来的生活变化太大了。在这过程中 我也与他们进行了以些沟通,花了 3 天终于把这 20 份问卷收回。最后我便 把调查的结果进行统计,进行百分比计算,制作表格,从数据中得出百姓 生活水平的变化情况。最终得出 20 年来万宁市万城镇人民中街物资总公司 工人家庭生活水平、质量变化得出报告。问卷调查结果统计如下: 从调查结果来看,20 年来物资总公司居民的生活水平、质量已发生了质的 变化。有 88.23%的居民表示他们家的经济收入与 20 年前相比有明显的提高,17.6%表示有一点题高可见居民收入从大体上来说是明显提高的,这也能从根本 上促进百姓的生活水平提高。物资总公司的居民基本上都是割胶工人,无论是 20 年前还是 20 年后的今天工资都是他们的主要经济收入。不同的是,如今的居
民经济收入已经多样化,不在单单靠着工资过活。20 年前的 29.4%增长到 52.9% 由 的居民表示种植业成为他们经济收入的重要主成部分之一,而且种植的大多是橡 胶、木材、槟榔等中长期作物,而不在是些花生等只有短期经济收入的作物。这 一点体现了百姓经济收入的目光看的更高跟远了。此外越来越多的人从养殖业中 获取经济收入,过去只有 17.6%,现在增长到 52.9%,物资总公司的养殖对象大 多是猪所需的部分饲料人们自己就能种植,减少了成本。过去养的鸡鸭鹅大多是 自家食用,很少出卖。尽
管如今工资还是人们的主要经济收入,但人们学会了从 不同的方式为自己打开经济收入的门路,收入的多样花使得百姓的经济收入由缓 慢向平稳快速增长。关于问卷中问到的“食住行哪个方面提高的比较明显”,好 多调查对象都表式“不知道该选哪个”,应为与 20 年前相比这四个方面都有明显 的提高,考虑再三,最终由 58.9%的人选了食,17.6 选择了住,衣和行方面各占 11.8%,下面我便从这四个方面及用等方面来谈谈百姓的生活水平变化情况。1.衣 1.衣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时代已经过去。平日里再也看不到人们 穿着打补丁的衣服,人们对衣服的需求不仅从数量上有所增加,而且从质量上也 有所提高。有 82.4%的人表示 20 年前购买衣服只考虑价格因数。11.8%的人考 虑是否好看,5.8%的考虑是否舒适,没有人会去考虑品牌。而如今,只有 5.9% 的人们考虑价格问题,是否 好看,舒适各占 41.2%,有 11.8%考虑品牌。20 年前人们买一套衣服在 50 元以下的有 82.3%。剩下的 17.6%是在 50~100 之间。再看看今天,只有 29.4%的 人群购买衣服在 50 元以下,50~100,100~200 之间的各有 35.3%。老实说这样的 价格对城里人来说是很低的,但这毕竟是在农村里,生活向来简朴,100 元左右 的一套衣服对他们来说已经很高了。调查对象还表示,过去的服饰样式简单,颜 色暗淡,家里有的衣服数量是少之又少。在比较今天,衣服的款式越来越多,也 满足了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如今的中老年人也喜欢穿着颜色亮丽的衣服了,买衣 服的数量也在增多,由 “一季多衣”取代了过去的“一衣多季”。就连过去走遍 天下的绿色军布鞋,胶鞋已被各式各样的皮鞋,运动鞋所取代,家家还都有个鞋 架放着。2.食 2.食
随着经济的增长,百姓的饮食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吃饱转向了吃好。在 20 年前有 70.6%的人们还在考虑温饱问题,只要顿顿吃得饱就知足了,哪还 考虑食物的口味营养问题。如今,温饱问题已解决,82.3%的人关注的是食物的 口味,营养问题关注的还不多,只有 17.6%。人们对食量也有所改变,过去是吃 饱就行,现在是想吃多少就吃多少,同时开始关注健康饮食。20 年前的人们很 少进市场,吃的青菜都是自己家里种的,无毒无公害,更重要的是省钱,家里养 的鸡鸭也舍不得杀,到留到过年过节。而今天的情况是居民们不种菜,几乎天天 进市场虽然说是天气干旱不好种,但最根本的问题是人们的收入提高了。现在的 市场也比过去丰富多了,这是跟百姓的需求息息相关的,现在人们吃饭的桌子都 比以前要大,人们在饮食上的开销也越来越舍得。
。3.住 3.住 这里百姓的住房基本上是自己盖的,有一部分是公家的房子。有 47.1%的家 庭人均住房面积在 20~30平米之间,29.4%在 10~30平米之间。有 64.7 的人对自 己现在的住房表示满意,23.5%表示不太满意,11.8%表示很不满意。所以,从总 体上来看还是不错的。20 年前人们住的大多是茅草房或瓦房,衣到下雨天就外 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厕所也是公用的。近年来国家实行了盖房不住,凡盖房面 积超过 20平米的就补助 2 万块钱,这从很大程度上鼓励并帮助了人们盖房。虽 然目前还都是平房,但与 20 年前相比还是提高了很多。4.行 4.行 过去出门靠双腿,农村里也没有什么公交车,一脚走天下,家里要是有辆自 行车就算富裕。如今家家都有摩托车,有的一家好几辆,目前还满意出现私家车。过去出门的公路都是原生态的泥路,一到下雨天本来就坎坷不平的泥路更是黏 糊,出行很不方便,但现在都是水泥路,什么天气都能出行了。5.用 5.用 过去的农村家庭里家徒四壁,但是现在不同往日了,人们的家里各种电器满 目琳琅。据调查结果显示,20 年前只有 11.8%的人家里有电视,这也仅仅是小小 的黑白电视。现在家家都有电视机,VCD,洗衣机,电磁炉等已不在少见,52.9% 有 家庭里有电冰箱,有空调的占 35.3% 6.观念 6.观念
过去 88.2%的人认为金钱消费能省就省,现在 82.4%的人认为该花的就花,但不主张提前消费。过去的消费项目主要是饮食,而现在更多的是子女上学方面 的开销,另外还有娱乐医疗等方面。70.6%的调查对象对现在的生活表示满意,29.4%表示不太满意。同时有 64.7%的人认为将来的生活水平已定会提高,看来 百姓对自己的未来还是充满信心的。从调查结果来看,物资总公司居民的生活水平与 20 年前相比有明显的提高。而且我相信今后人们的生活水平会更好。这的居民文化水平都不高,挣的都是血 汗钱,但在子女上学者方面却不吝啬,很多人都把子女送到市里或县里去上学。他们表示,只要子女愿意上,他们就愿意。不在会有孩子想上学,父母舍不得钱 布让上了。人们也都意识到知识的重要性,这对他们将来的生活水平提高有多了 一道保障。最后我谈谈我这次调查的不足之处。首先是调查范围太小,就调查了我家附近的 20 户家庭,结果也自能说明这一附近的变化情况人后就是调查方式不合情 理。调查队向本来文化水平不高,再者年纪大了,很多调查对象看不懂问卷,不 知道怎么选,我本来想着就 19 个问题,20 户人家,很快就能把稳卷弄好。但结 果是我一个个地给他们念题目,解释,问卷发放到收回用了三天。我觉
得直接进 行访问或许比较好。
第五篇:十年来家乡“衣食住行”的变化
十年来家乡“衣食住行”的变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的提高,小康生活的日益普及,新农村建设是国家目前主要政策之一。为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新农村建设在全国正处于蒸蒸日上的势头。因此,利用寒假时间,我回到我的老家衡水市深县大盘石村进行实践调研,主要包括我村“衣食住行”的基本情况、调查的方式、我村改革发展所带来的变化、调查发现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以此为依据形成调查报告。
一 “食”
在“食”的方面,从最初的“添饱肚子”到现在的“食不厌精”。食品消费向讲营养、讲风味、讲方便等方面转变。市场、商店、饭店里各种各样的食品数不胜数,水果、蔬菜、海鲜已经不再有季节性,随时随地你都可以挑选到自己喜欢的食品。糕点、牛奶及奶制品的消费占全部食品消费的比重直线上升。平均每人每年在外就餐的花费也越来越多,特别是逢年过节全市各个大小饭店全部爆满。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村居民的消费习惯、消费观念在逐步改变,食物消费注重结构的调整,注重讲究营养。2000年农村居民人均食品消费支出1269元,比2012年增长28.3%,年均增长5.12%。从家乡变化调查报告的格式范文来看主要表现为主食消费比重下降,农村居民人均主食消费308元,占食品消费支出的24.32%,比2012年下降1.8个百分点,各种营养较丰富的副食类消费增加,如:2000年肉及制品人均消费286元,比2012年增加149元,增长87.59%;水产品人均消费32元,比2012年增加14元,增长77.77%;水果类食品人均消费45元,比2012年增加26元,增长36.84%。
二、“衣”
在“衣”的方面,从五六十年代的一片“蓝海洋”“绿海洋”,到如今的色彩缤纷,衣着的变化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多姿多彩。着装上的花费往往反映出一个家庭的消费水平。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消费水平勾勒出一条上升的曲线。人们现实生活中的“三大件”发生了几次变化,从最初的“自行车、缝纫机、手表”到“彩电、冰箱、洗衣机”再到“汽车、住房、装修”,消费也经历了“百元——千元——万元再到十万元”的发展。
过去农民不富裕是一衣多季,现在农民富裕了是一季多衣,而且非常注重讲究服装面料、款式、和品牌。过去的布鞋、胶鞋也被各式皮鞋、波鞋所替代。2000年农村居民人均衣着消费167元,比2012年增长70.42%,年均增长11.21%。其中人均服装支出118元,比2012年增长118.54%,年均增长16.93%;购买面料支出2.2元,下降45.13%,年均下降8.83%。2000年农村居民人均鞋帽袜类支出40元,与2012年的32元相比,增长了25.11%。
三、“住”
在“住”的方面,原来大片的平房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片片高楼大厦。10年前,五六十平方米的房子算宽敞,而如今,住房达到二三百平方米的居民为数不少。而且室内的装修、家具和家居用品也与早年不可同日语。而且随着旧城区改造力度的加大和新城区的开发建设,将会有更多的家庭住房条件得到改善。
2000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居住消费支出309元,比2012年增长70.73%,年
均增长11.33%;年末住房面积人均36.4平方米,比2000年多了7.1平方米,增长24.23%,年均增幅4.42%。其中,楼房面积26.6平方米,增长40.71%,年
均增长7.13%,占住房总面积的73.12%。钢筋混凝土面积20.5平方米,增长
49.64%,年均增长8.44%;砖木结构面积15.9平方米,增长5.33%,年均增长
1.10%。现在农村一幢幢新房处处可见,它们不仅外观新颖漂亮,而且室内装璜
考究、设施齐全、美观舒适,改变了原来基本不装修、室内没摆设的状况。
四、“行”
在“行”的方面,从“自行车王国”进入“汽车社会”,是我镇居民生活水
平提高的一个显著标志。近两年来,我镇的私家车数量急剧上升,道路的狭窄成了极待解决的问题。镇政府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对我镇东都路、珠光大街、阳
湖大街等进行了改造,使我们的城镇更加美丽,同时也大大加快了我镇的发展。
近几年以来,各级政府加大了为民办实事的力度,使农村交通、通讯环境得到极
大改善,城乡路网四通八达,为农民使用现代化交通、通讯工具“铺平了道路”。中小型车几乎每家都有,手机,座机家家户户都有2台以上,网络普及。2000
年人均交通、通讯消费支出240元,比2012年增长1.6倍,年均增长20.61%,交通、通讯成为近几年农村居民生活消费中增长速度最快的消费。其中,家乡变
化调查报告的格式范文中表示,交通工具人均支出23元,增长43.8%,年均增
长7.52%;通讯工具人均支出42元,增长3.2倍,年均增长33.23%。2000年底
每百户农户拥有摩托车42辆,移动电话75部,电话61部。
这些仅仅是我们这个城镇发展变化的几个方面。随着我的家乡越来越美,越来越好,我更
加喜爱我的家乡。为了把我们的家乡建设的更加美好,我会付出我最大的努力,好好学习,更要献出自己的一份汗水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