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始终不渝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二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
始终不渝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二论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
人民日报评论员
2013年12月11日09:55来源:人民日报
道路决定命运,也指示着未来的方向。站在我国发展的新方位回望历史,我们所走过的是一条沧桑曲折而又充满活力的伟大道路。这条道路,是我们创造出举世瞩目发展成就的根本原因,也是我们满怀信心坚定走下去的动力源泉。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鲜明主题,也是贯穿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鲜明主题,是我们理解和把握讲话精神的聚焦点、着力点和落脚点。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观点、重大论断。这些重要论述进一步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源自哪里、特在何处,具有什么样的本质属性、坚持什么样的发展要求,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了新的内涵、提供了基本遵循。深入学习贯彻讲话精神,就是要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真谛要义,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努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为什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值得我们倍加珍惜、长期坚持、不断发展?首先就是因为它的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伟大创举,寄托着无数先辈先烈的夙愿和期待,凝结着全体中华儿女的智慧和心血,汇聚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和希望。正是这样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给予我们以最深沉、最有底气的信心信念,去继续拓展和走好这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不断交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答卷。
我们说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从哪里来?正是来源于实践、来源于人民、来源于真理。90多年来,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革命建设改革伟大胜利,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正是在这样的伟大实践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刻彰显了它的人民性、科学性和真理性。全面准确地把握了这一点,我们就深深懂得了为什么总书记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强调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前进的道路上不可能一帆风顺。坚持和发展这样的大业,既不能妄自菲薄,也不能妄自尊大;既要看清我们的道路、理论、制度有着自己鲜明特色和显著优势,又要以发展的观点对待社会主义,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始终保持清醒执着的信念,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毫不动摇走这条道路、与时俱进拓展这条道路,我们就必定能够在民族复兴的史册上,写下我们这一代人的光荣与梦想。
第二篇:二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819重要讲话精神
二论学习贯彻总书记819重要讲话精神
8月23日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中心工作与意识形态工作要两手抓
——二论学习贯彻总书记8·19重要讲话精神
坚持中心工作与意识形态工作两手抓,这是我们党带领人民取得巨大成就的一条重要经验,也是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健康发展的一个基本要求。
“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总书记深刻阐明了党的中心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的定位和关系,明确提出了正确把握这两项工作的实践要求,为不断开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新局面指明了方向,为统筹做好党和国家各项工作提供了重要遵循。
发展是硬道理。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我们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战略抉择,实现了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30多年来,正是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把人民生活搞上去,才使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多、底子薄、发展很不平衡的大国,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事实胜于雄辩。从根本上说,没有扎扎实实的发展成果,没有人民生活的不断改善,空谈理想信念,空谈思想道德建设,最终意识形态工作也难以取得好成效。因此,只要国内外大势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不能也不应该改变。这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100年不动摇的根本要求,也是解决当代中国一切问题的根本要求。
我们说经济建设是中心工作,并不是说其他工作都不重要了,可以一俊遮百丑了。巩固党的群众基础和执政基础,应该包括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并非是物
质生活好就水到渠成了。只注重物质文明建设,不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忽略精神力量引领社会、凝聚人心、推动发展的强大支撑作用,就会在精神上丧失群众基础,物质文明建设最终也搞不好。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
越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越要抓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党的中心工作与意识形态工作相辅相成,坚持两手抓,二者才会相得益彰。要使“中国号”巨轮顺利前行,不断取得新的胜利,既要有硬实力,也要有软实力;既要切实做好中心工作、为意识形态工作提供坚实物质基础,又要切实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为中心工作提供有力保障;既不能因为中心工作而忽视意识形态工作,也不能使意识形态工作游离于中心工作。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不是虚的、软的、可有可无的,而是有其内在规律和科学方法的。这里的关键,是要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基本职责,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找准工作切入点和着力点,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始终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新的形势下,继续做到两手抓,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上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进一步增强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党的群众基础就会更加坚实,党的执政基础才能更加稳固。
第三篇:八论学习贯彻总书记讲话精神
牢记嘱托 勇于担当重任
——论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视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
湖北日报 龚信力
胡锦涛总书记视察湖北结束时的重要讲话,充分肯定了湖北近年来各项事业取得的成绩,对湖北未来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讲话高屋建瓴,内涵丰富,论述深刻,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指导性和针对性。全省上下要迅速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委部署上来,把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作为当前头等重要的政治任务,掀起全面、深入学习的高潮。
总书记和党中央十分重视湖北在国家战略全局中的重要地位。2005年8月,在即将进入“十一五”的关键时刻,胡锦涛总书记视察湖北,要求湖北建成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5年多来,湖北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就是牢记总书记嘱托,认真谋划、团结拼搏、开拓进取的过程。在“十二五”开局的关键时刻,总书记再次视察湖北,叮嘱我们要紧紧把握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和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宝贵机遇,在新的起点上,把湖北打造成促进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总书记强调湖北作为老工业基地,一定要下更大决心、用更大气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实质性进展。要从自身禀赋和发展基础出发,提升传统产业科技含量,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总书记要求湖北发挥区位交通优势、农业资源优势、科教优势,建设农业强省和人力资源强省;要求湖北为保障全国生态安全、粮食安全作出新贡献。总书记还告诫我们:人民群众评价我们的工作做得好不好,往往是看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是不是不断提高。湖北必须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勇于担当,进一步明确方向、明确任务、明确重点,推动科学发展和跨越式发展。
明确方向,就是要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确保中央各项决策部署在湖北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这一条是管根本的,任何时候都不能含糊。
明确任务,就是要继续深入推进重要战略支点建设。实践证明,中央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决策和总书记要求湖北构建战略支点的指示高瞻远瞩,完全符合湖北实际,必须毫不动摇,一以贯之。必须进一步增强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要继续完善支点建设框架,不断壮大支点实力,逐步增强支点功能。要把“两圈一带”战略作为支点建设的总体布局,把推进“一主两副”加快发展作为支点建设的突破口,统筹推进大别山和武陵山两个试验区的发展,与兄弟省市联手,加快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发展。应该看到,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和环鄱阳湖城市群,地域相连、文化相通、人缘相亲,如果形成跨省域城市集群,就可以在全国形成继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之后新的经济增长极。
明确重点,就是要全面推进总书记强调的四项重点工作,扎实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断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扎实做好农业、农村、农民工作,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不断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扎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不断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落到实处。“人有三宝:精气神”,“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归根到底,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要有良好的精神状态,要抓担当、抓责任、抓落实。勇于担当就是要平时勇于担责,关键时刻勇于担“难”。各级领导干部要以舍我其谁的英雄气概,勇于夺冠的进取精神,勇敢承担起历史赋予的重要责任;要切实加强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敬业、勤业、精业,真正使湖北在经济社会发展上好于、优于、快于其他地区,真正在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改革创新等方面走在中部地区前列,真正发挥战略支点的功能作用,努力把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让荆楚大地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机。
二论学习贯彻胡锦涛讲话精神:构建具有湖北优势的现代产业体系
湖北日报讯 龚信力
胡锦涛总书记视察湖北的重要讲话,为湖北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总书记要求湖北一定要下更大决心、用更大力气,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实质性进展;要求湖北从自身禀赋和发展基础出发,加快构建适应市场需求、具有比较优势的现代产业体系。总书记的指示,为湖北进一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指明了方向。
应该说,湖北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已取得了明显进展。以食品、纺织为代表的轻工业、以电子信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都跻身千亿产业行列;7个千亿产业的崛起,改变了过去“山多峰小”的状况。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湖北经济的结构性缺陷并没有根本改变。作为老工业基地,经济结构偏重,资源型、高耗能行业较多;第一产业加工偏弱,制造业增加值比率较低,市场竞争力依然较弱;第三产业发展不足,传统服务业比重偏大,现代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快,产业总体水平不高。因此,湖北经济发展方式的粗放型特征总体依然明显;进一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是推动我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的关键所在。
当前,湖北进一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面临着诸多有利条件。全球新一轮产业革命和科技革命加快推进,有利于湖北更高水平地承接国际资本转移;中国经济持续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为湖北注入强大动力。湖北经济自身进入跨越式发展阶段,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等将推动湖北教科、人才优势加速转化为经济优势,由“九省通衢”向“九州通衢”飞跃进一步拓宽了湖北的经济地理空间。现在的关键是,湖北要牢记总书记的嘱托,按照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要求,把促进工业由大变强与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结合起来,把淘汰落后产能与抢占新兴产业制高点结合起来,促进三次产业在更高水平上协同发展,切实构建适应市场需求、具有湖北优势的现代产业体系。
重塑传统支柱产业优势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建立现代产业体系的两个重点。要大力提升传统产业科技含量,加大技术改造力度,促进装备制造、汽车、钢铁等特色优势产业由大变强,努力把湖北建设成中部乃至全国的先进制造业基地。要着力实现重点领域突破,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着力深化国际合作,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成为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在巩固壮大电子信息、生物、先进制造等为主体的特色高新技术产业群的同时,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工业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同时,增强生产性服务业配套能力,提高生活性服务业整体质量,促进服务业拓展新领域、发展新业态。大力推广节能、低碳技术,发展低碳经济,全面促进节能减排;切实实现传统产业品牌化、优势产业高端化、新兴产业规模化,把湖北经济增长建立在整个产业结构的进化之上。
改革开放是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要按照国家产业政策,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要抓住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全球企业集团重组、产业组织重组、区域重新布局的机遇,进一步提高开放水平,引导各类资本投向先进制造业、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将增量增长与存量改造相结合,把承接产业转移与调整结构相结合,释放整个经济的结构效应。要加快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继续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鼓励行业龙头企业、优势企业兼并落后企业、困难企业;鼓励优势企业强强联合;支持关联企业、上下游企业联合重组,形成一批在各自行业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和企业集团。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调整经济结构是破解发展进程中深层次矛盾的重要手段。湖北必须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促发展,在调整结构中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把经济增长建立在绿色增长之上,让“千湖之省”碧水长流。
三论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视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牵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
湖北日报 龚信力
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湖北重要讲话中指出,科技创新是提升综合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湖北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相对集中,科教优势比较明显,应该在科技创新上有更大作为。这是总书记对湖北科技创新寄予的厚望,也是总书记交给湖北的一项光荣战略任务。湖北必须牢牢牵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实质性进展。
湖北科教实力雄厚。全省现有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13万人,各类研究机构1500个;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4个,居全国第一位;去年获得的国家科技进步奖奖项居全国第三位。湖北完全有能力在全国科技创新中有更大担当。一直以来,党中央十分重视湖北科教大省地位,不论是批准建设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还是批准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本质上都要求湖北在全国科学发展中肩负重要责任。牵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有更大作为,不仅是湖北经济发展自身的需要,更是履行党中央赋予湖北重大改革、发展使命的需要。
牵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有更大作为,就要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科技创新能力包括上游研发能力和下游商业转化能力。在上游,要增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重点突破产业升级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共性技术,抢占未来发展战略制高点;在下游,要把牵住“牛鼻子”的缰绳交给各类市场主体,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近年来,湖北大力实施科教兴鄂战略和人才强省战略,科技创新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率逐步提高。但是,与湖北发展的客观需要比,与党中央寄予湖北的希望比,差距还比较大。比如,科研基地数量众多,科技产出在科技论文、获奖成果、申请专利和承担国家科研计划项目等方面优势突出,但对地方经济发展的贡献不够明显;科技人员配置也存在比较严重的错位。在美国,80%以上的科研人员在企业,而我省这个比例为40%,其中工业企业只有20%。因此,谁来牵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对湖北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至关重要。
必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激发经济建设的主体来牵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从根本上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的问题。要逐步改进、完善、加强以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龙头,襄阳、宜昌2个国家级高新区为两翼,11个省级高新区为节点,沿长江、汉江两线串珠布局的高新技术产业基本框架,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有效载体;要围绕现有7大支柱产业向更大规模、更高层次发展,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开创和拓展,针对影响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课题和对全省发展有重大带动作用的若干重要领域,加大关键技术的攻关力度,抢占科技发展的先机和制高点;要突出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努力在若干重要领域掌握一批核心技术,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开发一批重大产品,造就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企业。通过改革,把湖北跨越发展建立在科学发展的基础之上。“国以才立,业以才兴”。牵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有更大作为,必须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努力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建设人力资源强省,为湖北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要完善政策措施,用实践培养人,用机制留住人,用制度保障人,用事业激励人。要加强创新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继续组织实施人才“百人计划”,吸引紧缺和关键领域人才来鄂创业。要鼓励创新,宽容失败,为湖北优秀科技人才成长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和社会环境,让创新火花竞相迸发、创新智慧不断涌流。“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湖北突出的优势在科教,崛起的希望在创新。湖北要以创新促发展,向总书记交出一份令人满意的“湖北答卷”。
四论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沐农业以现代化甘霖 湖北日报 龚信力
“湖广熟、天下足”。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湖北重要讲话中指出,湖北要发挥资源优势,加快农业农村发展,推进农业强省建设,在发展现代农业上取得新成效。这为湖北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给农业浇灌现代化甘霖,实现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的跨越指明了方向。
发达国家和国内先进地区的经验表明,现代农业具有巨大的生产率潜力。湖北是传统农业大省,是我国粮食主产区之一,肩负着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责任;我国经济正处在工业化高速推进阶段,农业不仅要满足日益增多的非农人口的多样化食品需求,还要为工业部门提供更多的资源品。因此,推动农业现代化,不仅是湖北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维护宏观经济稳定运行的政治责任,也是湖北发挥农业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迫切需要。
近年来,湖北农村经济发展取得明显进步。2010年,湖北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达到2147亿元,是“十五”末的1.97倍;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5831元,比2005年增加了2732元,年均增长13.5%。农业农村发展的良好态势,为湖北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但是,我省农业发展基础不牢的问题仍然突出,农业生产方式仍然陈旧,农业增产增效和农民增收“两增同步”压力仍然很大。2010年,我省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1.39∶1,而发达国家这个比例一般为3∶1或4∶1;我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也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湖北农业所拥有的巨大发展潜力,迫切需要进一步挖掘、释放出来。
给农业浇灌现代化甘霖,就是要以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为抓手,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推进农业现代化。
民以食为天,国以食为安。浇灌农业以现代化甘霖,必须在提升粮食生产能力上获得新进展。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只有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湖北才能够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新贡献。一定要按照国家“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的实施要求,始终抓好粮食生产,保护好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努力提高单产,抓好大型商品粮基地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充分调动和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增强各级政府抓粮自觉性,实现粮食稳定增产。
始终把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作为主攻方向,把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作为重要支撑,把推进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基础保障,把加快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作为根本动力。具体说来,在产业体系上,加快优势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显著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能力,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合作社形成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在科技进步上,健全农业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在提高装备能力上,推进劳动过程机械化,增强水利对农业的保障能力。在经营组织上,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加快建设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要通过对传统农业的现代化改造,真正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实现新突破,在促进农民增收上开辟新途径,推动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为把湖北建成中部重要战略支点作出贡献。五论学习贯彻总书记讲话精神:上下给力新农村建设
湖北日报讯 龚信力
胡锦涛总书记在湖北视察时强调,必须毫不动摇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按照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要求,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推动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所谓“战略任务”,就是对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具有重要影响的任务。我国经济是典型的“二元结构”经济。随着工业化的快速推进,“二元结构”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更加突出。可以说,现代化建设最繁重的任务是农业现代化,和谐社会建设最大的板块是农村,实现全面小康最艰难的目标是农民的小康。没有农村工作的新局面,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进展。湖北是农业大省,不论是发挥农业优势,增强湖北经济综合竞争力,还是推动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整体推进湖北现代化建设,都必须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上迈出新步伐。
党中央一直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每年都有强农、惠农政策出台。省委省政府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中央精神,“三农”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特别是今年“三万”活动,“送政策、访民情、办实事、促发展”,必将有效构建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的长效机制。现在的关键是,要进一步把中央精神与湖北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把方方面面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上下给力,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实现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两增同步”。
产业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必须强化产业支撑。其中,重点是依托优势和特色农产品资源,突破性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显著提高农产品加工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农业获取社会平均利润的能力。要培育壮大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倍加重视、精心呵护培养、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鼓励和吸引城镇工商资本下乡,以工业模式经营农业,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要加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鼓励农民创业和就地就近就业。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抢抓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水利工作的重大历史机遇,突出加强农田排灌等水利薄弱环节建设,全面提升农业抗灾减灾、旱涝保收能力。还要以“六改五通”为重点,建设完善农村基础设施体系,逐步改善农村的人居环境。
湖北地域广阔,各地发展差异较大。我省新农村建设的整体水平取决于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等发展“短板”能否拉长。省委、省政府已经启动了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和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的建设,从支持两个薄弱区域加快发展入手,统筹协调推动全省新农村建设。当前,蓝图已经绘就,必须投入更深的感情、更多的精力、更优的政策,确保这两个区域的新农村建设取得实效。
加快新农村建设还必须深化改革,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在新农村建设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上取得新突破。要完善城乡一体化发展机制,在户籍制度、就业市场、土地管理、教育医疗、公共财政、金融体制等方面进行创新,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通过财政、税收、信贷等优惠政策,促进城乡融合、互动联动,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逐步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大力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形成乡村治理新机制。“人人都说天堂美,怎比我洪湖鱼米乡”。自然赐予湖北得天独厚的条件,盛世赋予我们建设新农村的历史责任。让我们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以跨越式发展的奋进姿态,在荆楚大地书写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壮丽篇章。
六论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务民生之实 湖北日报讯 龚信力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社会建设的重点,是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群众评价我们的工作做得好不好,往往是看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是不是不断提高。”胡锦涛总书记视察湖北重要讲话,为我们进一步做好民生工作指明了方向。我们一定要按照总书记的要求,从执政为民、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高度,务民生之实,采取各种有力措施,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早晨起来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民生问题看得见,摸得着,十分具体,事事都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我省改革发展既处于难得黄金发展期,又处于经济社会双重转型的矛盾凸显期,一方面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高了,另一方面矛盾与问题也确实多了、复杂了。有些问题在我们看来可能是小事、琐碎事,在群众身上可能就是大事、压头事;有些问题在我们看来可能不急,可以缓一缓,但在群众身上可能就火烧眉毛,是难事。如果我们视而不见,一拖二推三躲,或者敷衍塞责,华而不实,搞花架子,不仅不利于问题的解决,还会伤害群众感情;而且,久拖必生民怨,引起民愤。近年来生活中出现的一些令人痛心的事件,不少都与此有关联。
中央、省委十分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采取了很多重大举措,效果显著,深得人心。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又对保障和改善民生进行了全面部署,湖北也对今后5年保障和改善民生作出了具体安排。现在的关键是,广大党员干部要进一步增强对群众的感情,视群众为父母,“视民之不安如疾痛在乃身”,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强烈的民生情怀,抓好各项民生大事的落实。从对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入手,“望闻问切”,对症下药,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不断使广大人民群众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方面取得实实在在的进展。
要切实推动教育优先发展,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缩小城乡发展差距,解决好城乡经济困难家庭子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上学问题,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切实扩大就业、促进创业,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加强就业援助,并坚持以创业带动就业,扩大就业规模,保障劳动者权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要按照“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基本方针,切实加快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多层次住房供应体系,明显缓解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切实加快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搞好健康湖北全民行动,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健康素质。
把保障和改善民生落到实处,必须加快建立经济发展与改善人民生活同步共进、发展成果与人民共建共享机制,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做大“蛋糕”与分好“蛋糕”相辅相成。没有群众的富裕,发展就失去了目的;没有群众的参与,发展就失去了依靠。要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让公共财政等资源更多地向民生倾斜,尤其要向困难群体倾斜,让人民群众充分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要努力实现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同步,大力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在处理发展与民生的关系上,我们一定要牢记“六民”要旨,即民评民说是标准,民心民力是依靠,民意民生是依据,民议民怨是方向,民惠民富是目标,民苦民痛是失职。要通过民生问题实实在在地解决,提高我们党和政府的凝聚力、号召力,建成发展的统一战线,顺利实现湖北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七论学习贯彻总书记讲话精神:解答好社会管理这个新课题 湖北日报讯 龚信力
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湖北重要讲话中强调,要切实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机制。
切实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一个崭新的时代课题。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等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包括协调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保持社会稳定等社会管理方面需求与供给不足的矛盾日益显现出来,过去一些行之有效的管理理念、管理制度、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已难以完全适应新的社会环境,有的甚至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拉美化”的教训表明,社会发展问题处理不好,“起飞”的经济也可能停滞甚至倒退。因此,能否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对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切实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以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为突破口。从某种意义上讲,问题暴露出的社会管理工作的薄弱环节,也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着力方向。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了解基层、群众的问题。要带着信访的问题,带着已经发生的问题,带着可能冒出的问题,带着外部刚刚出现的问题,带着近期思考的问题,到基层去。遇到问题要迎难而上,遇到问题要抓住不放,遇到上访要现场办公。要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切实解决一些久拖不决的遗留问题,切实解决影响安定团结局面的大问题,切实解决阻碍科学发展的根本问题,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要在解决问题中探索新的历史条件下符合湖北实际的社会管理方法,实现社会管理的创新。
社会管理主要是对人的服务和管理。一切社会管理的过程,归根到底都是做群众工作的过程。群众工作是社会管理的基础性、经常性、根本性工作,必须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与做好群众工作紧密结合起来,积极探索加强和改进群众工作的新途径新办法,把群众工作贯穿到社会管理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增强群众工作的针对性、创造性和实效性。要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强化社会组织管理体系、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体系、完善社会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体系五大体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生存需求、安全需求和发展需求,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矛盾。
要巩固好、发展好“三万”活动的成果。“三万”活动本身有阶段性,但群众工作是党的“生命工程”,密切联系群众是永恒的主题。要以“三万”活动为新起点,不断增强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着力解决脱离群众、脱离实际、违背群众意愿的突出问题,着力提升广大党员干部做群众工作的能力,不断创新群众工作的渠道、载体和机制,着力探索促进社会管理的新途径、新方法。
总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科学发展观的题中应有之义。跨越式发展与加强社会管理互为手段、互为目的。只有抢抓机遇,跨越式发展,才能为创新社会管理、做好群众工作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把社会管理搞好了,群众安居乐业,跨越式发展才有良好的社会环境。必须同步推进跨越式发展和加强社会管理,为湖北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凝聚强大力量。八论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抓落实是真考验 湖北日报讯 龚信力
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湖北重要讲话中指出,“十二五”时期发展目标任务已经确定,关键是要狠抓落实,把美好蓝图变成现实。这一要求,对推进我省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任何事业,都不可能自然生成;湖北跨越式发展的宏伟蓝图,需要我们根据实际,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一步一步去干,一个一个突破,不断积小胜为大胜。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湖北处于深化改革开放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既要解决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又要面对不断出现的新课题,必须拿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血性,敢于“涉深水、破坚冰、啃硬骨头”。唯有这样,才不会辜负历史机遇对湖北的惠顾,才不会辜负湖北跨越式发展这样一个伟大时代。
抓落实,考验一个领导班子驾驭全局的水平。一个领导班子特别是“一把手”,责任重于泰山,要有事业心和责任感,要把本部门、本单位各项事业的发展,把重大战略决策在本单位、本部门的落实,作为当务之急、重中之重的大事,抓紧抓好。在抓落实的过程中,要敢于担当,敢于负责任。要建立健全工作责任制,完善考核评价、监督检查、责任追究制度,用制度管人,让各级领导干部敬业、勤业、精业,对失职者要坚决追究,不姑息迁就。
抓落实,衡量一个领导班子治事理政的能力。领导班子能力大小,就是看他们在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各项方针政策过程中,能不能落到实处,能不能在落实中根据本单位、本部门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创新性的思维和举措。治事理政,一是要在其位谋其政,谋政就是谋事,把本职工作认真地谋划好、落实好;二是要敢抓敢管,敢于得罪人,敢抓敢管就会有冲突、有矛盾,这个时候就要既讲原则又讲灵活性,在党和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社会法律道德的底线之上,灵活地、人性化地解决好矛盾,最大限度地满足群众的诉求。
抓落实,验证一个领导班子克难攻艰的意志。要发展,就会遇到困难,一个领导班子,它克难攻坚的意识有多强,能力有多大,往往就意味着它能带领这个团队开拓创新的步子迈得多大。
克难攻坚要做什么?就是要我们勇于担当,勇于担“难”。矛盾解决得越多,发展的步子就越大;不想克难攻坚,就是不想承担发展之责;躲避克难攻坚,就是躲避发展的机会。我们现在不缺一般意义上的领导干部,我们缺的是敢于担当敢于克难攻坚的干部,你不干、你避难避险,就请让别人来干。困难大、矛盾多的地方,往往就是干大事、出业绩的地方,困难大、矛盾多的时期,往往就是开拓创新、大有作为的时期。
抓落实,检验一个领导班子实践政治理念、执政观念的责任。一个领导班子,一定要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观念和责任意识,要有舍我其谁的担当气概,勇敢地承担起历史赋予的责任,努力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政绩。
抓落实,我们要发扬求真务实的作风和真抓实干的精神,增强抓落实的自觉性,提高抓落实的能力,完善抓落实的机制,解放思想抓落实,改革创新抓落实,转变作风抓落实,形成合力抓落实,督促检查抓落实,通过实干苦干,通过狠抓落实,谱写湖北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新篇章。
第四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读本之三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学习总书记重要讲话读本之三
2013年7月12日《光明专论》
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学习总书记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论述
凌晓林 《 光明日报 》(2013年07月12日01 版)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全部实践和理论的主题,也是贯穿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的主题。他对这个问题讲得很深刻、很精辟、很有针对性,为新形势下我们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思想上政治上理论上提供了科学指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历经高潮与低潮的历史过程表明:建设社会主义没有也不可能有适合各国情况的统一模式,必须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各国实际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相结合,建设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指南、立足中国国情进行的伟大创造。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这段话,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内涵的准确定位。
近年来,国内外有些舆论提出了中国现在搞的究竟还是不是社会主义的疑问,有人说是“资本社会主义”,还有人干脆说是“国家资本主义”“新官僚资本主义”。这些都是完全错误的。我们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最根本的就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它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既破除了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理解,又抵制了偏离和抛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错误主张。科学社会主义强调,社会主义必须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石,必须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高理想,必须以无产阶级政党为领导核心,必须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根本任务,必须坚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必须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社会经济制度的基础,必须以人民当家作主为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必须坚持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和体制机制,等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和理论,集中体现了这些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没有丢掉老祖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没有丢掉老祖宗,而且以一系列新的独创性的重要理论,继承、丰富和发展了老祖宗。这一系列新的重要理论包括: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关于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关于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理论,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理论,关于社会主义科学发展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理论,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和平发展理论,关于“一国两制”和祖国和平统一理论,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理论,关于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等等。这些新的重要理论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科学社会主义的重大贡献。十八大报告有一个论断很有分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90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深刻理解这个论断,联系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实践,我们完全可以理直气壮地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民族复兴的道路、国家富强的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科学的理论、管用的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优越的制度、生命力旺盛的制度。我们学习总书记重要讲话,就是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正确认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
总书记指出:“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这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不能用后一个历史时期否定前一个历史时期,也不能用前一个历史时期否定后一个历史时期。总书记关于“两个历史时期”的论述,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党的历史特别是新中国历史,正本清源、凝聚共识,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毛泽东同志等老一辈革命家带领我们党我国人民经过浴血奋斗创建了新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取得社会主义建设伟大成就。特别是根据中国国情创建了人民民主专政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等等。所有这些,都为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奠定了重要的思想、物质、制度条件。在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中,也有过失误,走过弯路,甚至犯过搞“文化大革命”这样的大错误。但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这段历史时期还是“取得了旧中国几百年、几千年所没有取得过的进步”。把改革开放前社会主义实践探索中出现的挫折与失误无限放大,对这一时期取得的历史性成就视而不见,从历史观上讲是错误的,从政治上讲是十分有害的。
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也是十分错误和有害的。改革开放以来这30多年,我们国家快速发展起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起来,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潮流、迎来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这些成就举世瞩目、有目共睹。如果我们党当初没有果断决定实行改革开放,并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中国就不可能有今天这样的大好局面,就可能遇到苏联、东欧国家那样的严重危机。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这个论断是完全符合历史事实的。
总起来说,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虽然有着重大差别,但归根到底是一脉相承的,统一于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正确认识这两个历史时期,不只是一个历史问题,更主要的是一个政治问题。苏联解体、苏共垮台,祸根从苏共二十大全面否定斯大林就埋下了。后来,发展到否定列宁进而全面否定苏共历史和苏联历史,搞历史虚无主义,把人们思想搞乱了,苏共执政和苏联存在也就失去了条件和理由。所以,对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一定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分清主流和支流,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发扬经验,吸取教训。要牢牢把握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辩证统一,尊重历史而不能割断历史,尊重前人而不能苛求前人,做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果决不能丢失、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成就决不能否定、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向决不能动摇。
谱写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在相当长时期的基本政治纲领,需要在实践中持续不断地探索和开拓。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艰辛探索,特别是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把握,已经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时也要看到,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还面临很多没弄清楚的问题和待解的难题,对许多重大问题的认识和处理还处在不断深化的过程之中。我们过去取得的实践和理论成果,能够帮助我们更好面对和解决前进中的问题,但不能成为我们继续前进的包袱。总书记指出: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社会主义,一定要有发展的观点。我们的事业越前进、越发展,新情况新问题就会越多,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就会越多,面对的不可预料的事情就会越多。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这些论述高屋建瓴、深谋远虑,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明了方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承载着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和探索,寄托着无数仁人志士追求中国繁荣富强的夙愿和期盼,凝聚着千千万万革命先烈的奋斗和牺牲,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由我们这个有着8500多万名党员的世界上最大的共产党高高举起,在我们这个具有5000多年文明历史和13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高高举起,继续引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朝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朝着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目标,坚定不移、扎扎实实地不断向前迈进。这是中国历史上乃至人类发展史上何等伟大、何等豪迈、何等壮丽的事业!
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按照十八大确定的“八个必须”的基本要求,为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篇章不懈奋斗!
第五篇:二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十八届中央纪委七次全会讲话精神
保持定力,步步深入推进管党治党
——二论学习贯彻总书记十八届中央纪委七次全会讲话精神
本报评论员
《 人民日报 》(2017年01月08日
01 版)
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取得显著成效,但仍然任重道远。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七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就是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保持战略定力和政治定力,以新的认识指导新的实践,继续在常和长、严和实、深和细上下功夫,不断增强全面从严治党的系统性、创造性、实效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严抓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落实,在作风建设环节取得突破,到坚持反腐败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打虎”“拍蝇”“猎狐”一起抓,再到强化党内监督,发挥巡视利剑作用,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再到把全面从严治党纳入战略布局,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管党治党保持步步深入的态势。经过全党共同努力,党的各级组织管党治党主体责任明显增强,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得到坚决落实,党的纪律建设全面加强,腐败蔓延势头得到有效遏制,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不敢腐的目标初步实现,不能腐的制度日益完善,不想腐的堤坝正在构筑,党内政治生活呈现新的气象。
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永远在路上,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今年要召开党的十九大,反腐倡廉各项工作都要以迎接和服务十九大为主线,步步深入推进管党治党,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强化党内监督,推进标本兼治,全面加强纪 1 律建设,持之以恒抓好作风建设,把反腐败斗争引向深入,保证全党践行忠诚干净担当,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和优异的工作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步步深入推进管党治党,第一位的任务是抓好六中全会精神的贯彻落实。党的各级组织要强化责任担当,不折不扣执行《准则》《条例》,用好问责条例这个利器,把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贯穿党的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把党的领导作用进一步发挥出来,以严明纪律确保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领导干部要把自己摆进去,手电筒对着自己照,在贯彻落实上下功夫,为全党全社会树起严格自律的标杆。
步步深入推进管党治党,就要坚持在常和长、严和实、深和细上下功夫,管出习惯、久久为功。风化俗成需要时间,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既是一场攻坚战,更是一场持久战,来不得半点松懈。作风建设成效有目共睹,但仍有一些老问题东躲西藏,一些深层次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特别是吃喝玩乐的惯性仍在。有的地方“四风”问题穿上“隐身衣”、躲进“青纱帐”、玩起“障眼法”、打起“游击战”,对这些现象必须紧盯不放、寸步不让。反腐败斗争形势也依然严峻复杂,要克服“届末之年反腐败可以收官”的思想,做到惩治腐败力度决不减弱、零容忍态度决不改变,锲而不舍、挖山不止,坚决铲除腐败这个最致命的“污染源”,坚决打赢反腐败这场正义之战,着力营造政治上的绿水青山。
步步深入推进管党治党,要以更大智慧推进制度建设。深化改革、破立并举,攻克体制机制的痼疾,与时俱进推进制度创新,真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才能确保公权力在正确轨道上运行,为全面从严治党提供制度保障。改革国家监察体制,是当前一项事关全局的重大政治体制改革,既要积极坚定,又要稳妥审慎,确保如期完成改革任务,为全面从严治党筑牢制度基础。
管党治党重在日常、贵在有恒。我们要拿出恒心和韧劲,坚持不懈做好全面从严治党各项工作,向党的十九大交上改进作风、严明纪律、惩治腐败的优秀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