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山陵中文导游词
··各位游客,女士.先生们:
··大家好!首先对大家到南京来参观游玩表示热烈的欢迎,我先自我介绍一下,我是(某某旅行社的一名导游员)我姓陈叫陈修梅,大家可以叫我阿梅,坐在我身边这位就是我们今天的司机李师傅,今天将由我和司机李师傅为大家提供导游服务,能有这个机会我们感到十分的高兴,我们会尽全力做好导游服务,同时也衷心的希望大家能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在此我们预祝大家今天玩的愉快,游得开心!
··在游程开始之时,我们提醒您几点注意事项,首先,请您注意好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在到景点需要下车参观游览的时候,请您妥善保管好自己的贵重物品,记好我们的车号、停车位置和上车时间。谢谢大家合作!南京概况:
··今天我们将要游览的景点是(某些景点),现在我们正向第一个游览景点(中山陵)驶去,借此机会,我给大家介绍一下南京概况,南京,简称宁,是江苏省的省会,是全省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南京位于江苏省的西南部,地跨长江两岸,全市面积约6600平方公里,人口约640多万,其中市区人口近400万。
··各位游客,大家都知道中国有四大古都,南京就是其中之一,从公元前472年范蠡在秦淮河畔建造越城开始,南京至今已有2470多年的建城历史,公元229年,东吴大帝孙权受诸葛亮“中山龙蟠,石城虎踞,此乃帝王之宅也”的评语启发,将国都迁到了我们南京,这一年是南京建都的开始,距今有将近一千八百年的历史。此后,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也都在南京定都,史称六朝。随后,又有南唐、明初、太平天国、中华民国也都将南京作为他们的国都,所以南京又有“十朝都会”的美誉。南京是中外文明的历史文化名城,它山水壮丽、四季分明、历史悠久、文化发达、物产丰富,并且十分重视绿化,南京还是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水、陆、空交通网络四通八达。··各位游客,南京拥有极其丰富的旅游资源,它既有龙蟠虎踞的山川形胜,又有金粉六朝的风流余韵;秀美壮丽的山水风光构成了它独具魅力的自然景观,十朝都会的悠久历史又留下了多姿多彩的人文景观。名胜古迹和秀丽风光相得益彰,“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全市共有文物古迹200多处,其中著名的风景名胜区60多处。整个南京它是以山、水、城、林为风光特色的旅游城市。
··那现在我们到(中山陵)大约还有10分钟左右,借此机会给大家介绍一下孙中山先生的生平。
建陵概况、中山先生生平:
··中山陵是伟大的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陵墓,它位于南京钟山第二峰(小茅山的南麓)。
··孙中山生于1866年11月12日,出生于广东香山县翠亨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少有大志,曾在香港、檀香山等地求学,此后他又来到了广州、澳门等地行过医,后弃医从政,于1905年在日本成立了中国同盟会,首次提出了三民主义学说,“民族、民权、民生”。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史称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取得成功后,被十七省代表一至推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并在1912年元月1日在南京的总统府宣誓就职。1925年3月12日先生在北京逝世,遵照他生前的愿望,1926年3月12日中山陵墓工程正式破土动工,到1929年6月1日,先生的遗体正式安葬于南京的紫金山。那好,我们车已到达了(中山陵停车场),请各位带好照相机,您的随身贵重物品、旅游帽随我下车。我们在这里的游览大约1小时30分钟,请到时准点在车上集合,我们的车牌号码是苏A88888,请各位记住我们停车的位置,记住集合时间、地点。
中山陵停车场
中山陵半月形广场
为何葬于南京?
··那好,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中山陵半月形广场),那么到了中山陵,很多游客都会问:“孙中山生于广东,逝世于北京,一生奔波于各地,他为什么要安葬在南京的紫金山呢?”因为,孙中山先生在临终的时候,曾经嘱咐过:“吾死之后,可葬于南京紫金山,因南京为临时政府成立地,所以不可忘辛亥革命也”。下面请各位随我进入中山陵参观。
紫铜宝鼎: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看到在这三层石阶上有一座紫铜宝鼎,它三足双耳,重达五千公斤,这是1933年由广州中山大学的师生捐资铸造的。在鼎的上部还有一六角型铜牌,这是戴季陶的母亲黄氏老夫人所书的孝经全文,所以此鼎又称为孝经鼎。
博爱坊(四柱三门冲天式的石牌坊):
··迎面,我们可以看到一座四柱三门冲天式的石牌坊,坊额正中有“博爱”两个字,这是孙中山先生亲自书写的,它原出自韩愈《原道》中“博爱之为仁”一语,孙中山用它引申为反帝反封建的口号。在这里,这两个字又是对孙先生一生的高度概括和真实写照,人们又习惯的称之为“博爱坊”。
墓道:
··穿过博爱坊我们就来到了墓道,墓道两边的雪松、桧柏、银杏、红枫两两相对,代替了古代惯用的石人石兽,象征着中山先生精神象桧柏一样万古长青。
陵门(天下为公):
··穿过墓道,我们就来到了陵门,正中横额上有“天下为公”四个字,这四个字是孙中山先生亲笔书写的,它最早出自于孔子的《礼记、礼运》一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也”。意思是说国家政权并不是哪一家人的天下,而是天下人的天下,老百姓的天下,这也是孙中山先生毕生奋斗的最高理想和对三民主义的极好注解。
碑亭(24个镏金大字):
··穿过陵门就来到了碑亭,亭中有一块高大的石碑,上面刻有“中国国民党葬总理孙先生于此中华民国十八年六月一日”24个镏金大字,这些字是当时国民党的元老谭延凯先生手书的。在碑的顶部还有一枚阴刻的国民党党徽,从这枚党徽和上面所刻的字可以看出,当年为孙先生举行的是党葬。
石阶(392层、290层、三民主义五权宪法):
··迎面的这些石阶层层叠叠,我们常说中山陵的台阶就像卢沟桥的狮子数也数不清,那么中山陵一共有多少层台阶呢?原来它自基至顶一共392层,我们迎面的这一段有290层,一共分为8段,象征着三民主义五权宪法。紫铜鼎(奉安大典):
··在平台上陈列着一对巨大的紫铜鼎,这是当年上海特别市政府捐赠给中山陵园的,鼎身上刻有“奉安大典”四个字。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在左边那个鼎下面有两个弹孔,这是1937年末日本侵略军进攻南京时留下的痕迹,它是为了提醒我们莫忘国耻。
青石狮子:
··在第五层平台上还陈列有一对青石狮子,这是福建著名的雕刻家蒋文子先生的杰作。左边这只狮子的右前腿也是被侵华日军的炮火击断的。
石鼎:
··在第八层平台上陈列有一对石鼎,这是孙中山的长子孙科赠送的。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建筑叫祭堂,又称灵堂。它是一座中西合璧式宫殿式建筑,重檐歇山顶,上覆蓝色琉璃瓦。在门楣上有国民党的元老张静江先生手书的篆字“民族、民生、民权”。在门楣与屋檐之间还嵌有孙中山手书的“天地正气”四个金字。下面请各位随我进入祭堂参观。
祭堂(建筑特色):
··步入祭堂,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尊孙中山先生坐像。坐像高4.6米,先生身穿长袍马褂,双脚并坐,膝上摊着展开的文卷,双目凝视前方,神情沉思,显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的深沉和睿智。坐像是由法国著名雕刻家保罗·兰窦斯基在法国巴黎用意大利白石雕刻的。造价达150万法郎。坐像底座四侧,还刻有以孙中山从事革命活动为内容的六幅浮雕,分别是“1.如抱赤子”、“2.出国宣传”、“3.商讨革命”、“4.国会授印”、“5.振聋发聩”、“6.讨袁护国”。坐像四周是12根黑色石柱,左右两侧墙壁上镌刻有孙中山手书的《建国大纲》全文。祭堂内顶部是彩色马赛克镶嵌的国民党党徽“青天白日满地红”。祭堂后壁正中是墓门,与墓室相通。门额上镌刻着孙中山先生手书的“浩气长存”四个字,这四个字原是孙先生为黄花岗烈士墓题写的。
墓室(建筑、卧像、墓穴5米深处):
··经过祭堂我们就来到了墓室,墓室为半球形封闭式建筑,顶呈西式穹窿状,以彩色马赛克镶嵌成国民党党徽。墓室的中央,是一个圆形的大理石矿,墓矿正中是一具用汉白玉雕刻的孙中山先生卧像,这尊卧像是捷克雕刻家高琦按照孙中山先生安葬时遗体原样1:1雕刻的。孙中山的紫铜棺就安葬在卧像下5米深处,由钢筋混凝土密封,从来没有打开过。
设计呈“警钟型”
··整个中山陵墓庄严肃穆,精美雄劲,它是由我国著名的建筑师吕彦直设计的。他设计的中山陵平面呈警钟形,寓含“警钟长鸣,唤起民众”之意,整个中山陵在继承了古代陵墓礼制建筑的基础上,借鉴了西方建筑风格,中西合璧,将建筑艺术与中山先生的思想精髓完全融合,相得益彰。
附属建筑:
··各位游客,中山陵的主题建筑,我就暂时为大家介绍到这里,在它的周围还有藏经阁、音乐台、光华亭等纪念性建筑。由于时间关系我就不一一介绍了,那好,今天的中山陵我就给大家介绍到这里,谢谢合作!
欢送辞:
··各位游客,在大家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之下,我们这次南京之行即将结束了。在此我衷心地感谢您对我工作的支持和配合,不周到之处请您留下宝贵意见和建议。俗话说“相逢是缘分,分手是祝福”,我们在缘分中相识,在祝福中分手。
我祝大家身体健康、万事如意,谢谢各位!
第二篇:中山陵导游词
中 山 陵
各位游客,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A级景区,位于紫金山麓的中山陵。
中山陵是我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陵墓。孙先生出生于1866年广东香山县翠亨村的一个农民家庭,年少时学习医学,早年在澳门、广州等地行医,后来弃医从政。于1905年在日本成立了中国同盟会,被推举为总理,首次提出了“民族、民生、民权”的三民主义学说。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被十七省代表一致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于1912年元月1日在南京宣誓就职。后来,孙先生为求得南北和平,将大总统之职让于袁世凯,此后又经历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等的风风雨雨;1924年底先生应冯玉祥将军之邀抱病北上共商国家大计,因积劳成疾于1925年3月12日病逝在北京。
在孙中山先生去世后,根据他生前的遗愿,选择南京作为安葬之处,由我国青年设计师吕彦直设计的钟形图案被评为首奖。陵墓的设计呈“木铎”之状,含有警钟长鸣之意。1926年中山先生逝世一周年之际举行了奠基典礼,历时三年多,耗资150万银元,陵墓主体部分在1929年春竣工,也就是在这一年的6月1日,国民政府为孙先生举行了隆重的奉安大典。自奉安大典以来,孙先生就一直长眠于此,至今已有80多年了。
各位游客,我们现在就来到了中山陵的陵园广场,广场造型为半月形,绿化规整,气势开阔,在广场正南是一座八角形石台,石台上那尊紫铜宝鼎,重达五千公斤,高4.25米,是中山陵纪念装饰之一。它是由广州中山大学的全体师生捐资建造,在鼎的腹部刻有“智仁勇”三个字,这是中山大学的校训,也是孙中山先生提倡的军人必备的三大精神。鼎的上半部还有六角形的铜牌,上面有原中山大学校长戴季陶的母亲黄氏老夫人所书的孝经全文,所以,这座鼎又被称为孝经鼎。
由广场踏阶而上,迎面是一座四柱三门的冲天式仿古石牌坊。坊额的正中有孙中山先生亲手所书的“博爱”两字,这两个字是出自韩愈《原道》中的“博爱之为仁”。最广博的爱就是一种仁慈,在这里引申为反帝反封建的口号。孙先生以伟大的博爱精神致力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这两个字也是孙中山先生一生的真实写照。
博爱坊向前是480米长的墓道,墓道两侧用两两相对的雪松、荟柏、银杏和红枫取代了古代帝王陵墓神道前的石人、石兽,更能体现中山先生的高风亮节。
穿过墓道,是一座单檐歇山式的建筑--陵门,为陵寝的入口。正中的横额上,有孙中山先生亲手所书的“天下为公”四个字,这四个字出自于孔子《礼记、礼运》中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意思是说,国家的政权不是哪一家人的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是老百姓的天下。这也是孙先生毕生奋斗的最高理想和对三民主义的极好注解。
在陵前广场上,四块草坪两两相对,修剪成圆球状的是大叶黄杨,两侧还有6棵日本友人赠送的千头松和一排银杏树。不同的树种,不同的形态,为整个陵区增添了庄重肃穆之感。
穿过陵门我们现在看到的是碑亭,为重檐歇山顶,上覆蓝色琉璃瓦。亭中石碑高8.1米,上面是国民党元老谭延闿手书的“中国国民党葬总理孙先生于此
中华民国十八年六月一日”24个镏金大字,碑的顶端还刻有一枚国民党党徽,由此可见为孙中山先生举行的是党葬。
从碑亭往后就是层层叠叠的台阶,从碑亭到祭堂这段石阶共有290层,共分为八段,象征着三民主义五权宪法。其中第四层平台上,陈列着一对紫铜鼎,是当时上海特别市政府捐赠的,鼎身刻有“奉安大典”四个字,在西侧的鼎有日军侵华时留下的弹孔。第五层平台上有一对石狮,是福建名匠蒋文子先生的杰作。在第8层的平台上,有孙先生长子孙科一家敬赠的青石鼎。
登上连绵的台阶,我们就来到了祭堂和墓室,这是陵墓的主体部分,为宫殿式结构,周围有西式堡垒衬托,两座华表拱卫。重檐歇山顶上覆盖着蓝色琉璃瓦,正中是中山先生手书“天地正气”四字直额,正门有三券拱门,在门楣上书有“民族,民权,民生”六个篆字。步入祭堂,首先印入眼帘的是一尊孙先生的坐像,这是由法国雕刻家保罗.阿林斯基用意大利白石雕刻的。先生身穿长袍马褂,双脚并坐,膝上摊着展开的文卷,睿智的目光凝视前方,神情沉思。坐像底坐的四周,还有六幅浮雕,分别是如抱赤子,出国宣传,商讨革命,国会授印,振聋发聩,讨袁护国。反映了孙中山先生一身从事革命活动的片断。左右两侧的护壁上有孙先生手书的《建国大纲》全文。顶上的斗式藻井是用马赛克所铺的国民党党党徽的图案。后壁的正中是墓门,与墓室相通,门额上有孙先生为黄花岗烈士手书的“浩气长存”四个字。
墓室为半球型封闭建筑,异常坚固。顶部仍然是马赛克所铺国民党党徽的图案。墓室的中央,是个圆形的大理石圹,直径4.33米,深1.7米,四周有大理石栏杆。墓圹正中就是由捷克雕刻家高崎按照1:1的比例雕刻的汉白玉的孙先生卧像。孙先生的遗体就在这个卧像下面5米深的地方,已经长眠了整整80个年头了。在墓室后方现开辟墓包公园,展出了当年修建陵墓的一些图片资料,大家可以自由参观。
当年,为先生举行的奉安大典是一个浩大隆重的典礼,为此,国民政府还专门修了一条从中山码头直通中山陵,全长15公里的奉安大道,在中山陵周围还建有一些附属建筑,如孙中山纪念馆、藏经楼,音乐台,光华亭、行建亭、流徽榭等,它们大多是1929年奉安大典以后各界人士和海外侨胞捐款修建而成,中山陵给人一种朴实、庄重的完美感。整个陵墓即融合古代陵墓的布局又吸取了大量西方的建筑艺术,是中国近代陵墓的精典之作。
中山陵就为您讲解到这,希望通过我的介绍,能给您留下美好的印象!谢谢大家。
第三篇:中山陵导游词(本站推荐)
中
山
陵
概述
各位游客,中山陵景区位于南京市紫金山南麓的小茅山。是我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陵墓,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国家5A级景区。
1925年孙中山先生去世后,根据他生前的遗愿选定了墓址。你们也许会问:孙先生出生于广东,逝世于北京,毕生为革命奔波于各地,为什么要选择南京作为自己的长眠之地呢?孙先生临终前嘱咐“吾死之后,可葬于南京紫金山麓,因为南京为临时政府成立之地,所以不可忘辛亥革命也。”陵墓建于1926年,于1929年完工,整个陵墓由南向北沿着山势逐级升高,主要建筑有:牌坊、墓道、陵门、碑亭、平台、祭堂、墓室。它的设计者吕彦直匠心独具,将整个陵寝设计为“木铎”之状,寓含警钟长鸣之意。
陵墓主体工程完工后,国民政府为孙先生举行了隆重的奉安大典。将先生的遗体自北京香山碧云寺移出,由专列护送抵达南京,在国民党中央党部举行三天公祭后,于1929年6月1日举行了奉安大典,从此孙先生就一直长眠于此,距今已有80多年。
接下来,我为您简单介绍下孙先生的生平。孙先生于1866年出生在广东省香山县翠亨村,年少时学习医学,后来弃医从政。于1905年在日本成立了中国同盟会,被推举为总理,他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著名纲领,及“民族、民权、民生”的三名主义学说,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被十七省代表一致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于1912年元月1日在南京宣誓就职。此后又经历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等的风风雨雨。1921年1月在广州就任中华民国非常大总统。在1924年1月广州召开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他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同年11月他应冯玉祥将军之邀抱病北上共商国家大计,因积劳成疾于1925年3月12日病逝在北京。陵前部分
各位游客,我们现在就来到了中山陵的陵园广场,在广场正南是一座八角形石台,石台上那尊三足两耳的紫铜宝鼎,重达五千公斤,高4.25米、腹径1.23米,是中山陵纪念装饰之一。它是由广州中山大学的全体师生于1933年秋捐资建造,在鼎的腹部刻有“智仁勇”三个字,这是中山大学的校训,也是孙中山先生提倡的军人必备的三大精神。在鼎上有梅花图案,鼎的上半部还有六角形的铜牌,上面有原中山大学校长戴季陶的母亲黄氏老夫人所书的孝经全文,所以这座鼎又被称为孝经鼎。大家现在看到的是半月形博爱广场,由广场踏阶而上,迎面是一座四柱三门的冲天式仿古石牌坊,称为博爱坊,它的高度为12米,宽17.3米,花岗岩石柱上盖蓝色琉璃瓦,柱脚前后夹抱鼓石,牌坊上雕刻莲花瓣及和玺彩画等图案。正中横额有孙中山先生亲手所书的“博爱”两字,语出自韩愈《原道》“博爱之为仁”,孙先生以伟大的博爱精神致力于资产阶级革命,为民族的独立自由奋斗不息,可以说“博爱”二字正是对他一生高度概括的最好写照。
博爱坊向前是墓道,墓道长480米,共有三道,中道最宽为9米,东西两道为4.5米,间隔墓道两侧用两两相对的雪松、荟柏、银杏和红枫取代了古代帝王陵墓神道前的石人、石兽,更能体现中山先生的高风亮节。整个陵前广场部分气势开阔,绿化规整,具有西方园林开阔大气的美感。
墓道、陵门、碑亭、台阶
穿过墓道,来到陵门平台。根据吕彦直的设计,整个陵墓平面为“木铎”形。木铎的声音洪亮,而且传的很远,有“使天下皆达道”的寓意,其用意也在警示后人。陵门广场的边缘就是当年吕彦直设计的“自由之钟”的下缘。广场东西栽有千头松和银杏。陵门前有汉白玉石狮一对,显得非常的庄严古朴。现在我们看到的单檐歇山式建筑就是陵门,上覆蓝色琉璃瓦。陵门正中的门额上,有孙中山先生亲手所书的“天下为公”四个字,这四个字出自于孔子《礼记、礼运》中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意思是国家政权不是哪一家的天下,而是天下人的天下,是老百姓的天下。是与“家天下”相对立的思想。这是对三民主义的极好注解。也是孙中山先生毕生奋斗的崇高理想。
穿过陵门我们现在看到的是碑亭,重檐歇山顶,上覆蓝色琉璃瓦,亭内石碑高8.1米,正中镌刻有国民党党徽,上面是原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长谭延闿手书的“中国国民党葬总理孙先生于此,中华民国十八年六月一日”24个颜体楷书镏金大字。由此可见孙中山先生的葬礼为“党葬”。
从碑亭往后就是层层叠叠的台阶,碑亭到祭堂这段石阶共有290层,分为八段,象征着三民主义、五权宪法。目的是让后来人在艰苦攀登时牢记总理遗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召唤。五权宪法是国民政府时期的政权组织形式,即由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院合掌权利。第四层平台上,陈列着一对紫铜鼎,是当时上海特别市政府捐赠的,鼎身刻有“奉安大典”四个字,在西侧的鼎上有日军侵华时留下的弹孔。第五层平台上有一对石狮,是福建名匠蒋文子先生的杰作。在不断攀登的过程中,我们不禁产生“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之感叹,祭堂、墓室
中山陵的修建依托紫金山,陵墓更显气势雄伟壮观。从最下方的博爱坊到祭堂,我们已经走过了平面大约700米,高度大约70米的距离。
先生的祭堂与墓室依托着钟山气势,更显巍峨,让谒陵者感悟中山先生的革命精神与浩然正气长留天地之间。第8层的平台上,有孙先生长子孙科一家敬赠的青石鼎。祭堂前还有国民政府主席林森捐赠的一对华表。现在我们就来到了祭堂和墓室。祭堂墓室的修建为一期工程,工程开始于中山先生逝世一周年后的1926年3月12日,在祭堂的后面开辟墓包花园,内有中山陵建设史料展,用大量翔实的图片与文字资料展示了中山陵从设计、建设到奉安大典的全过程。
祭堂是陵墓的主体建筑,重檐歇山顶,丄覆蓝色琉璃瓦,坊额正中是中山先生手书“天地正气”四字直额,祭堂正面有三扇拱形大门,在门楣上有国民党元老张静江所书的“民族,民权,民生”六个篆字。
祭堂内采用云南的大理石铺地,十二根黑大理石柱采用四隐八显的手法,左右两侧的护壁上有孙先生手书的《建国大纲》全文。顶上的斗式藻井是用马赛克镶嵌的国民党党徽。祭堂正中孙中山坐像由法国雕刻家保罗.阿林斯基用意大利白石雕刻。孙先生身穿长袍马褂,膝上摊着展开的文卷,双目凝视前方,神情沉思。在坐像底部的四周,还有六幅浮雕,分别是如抱赤子,出国宣传,商讨革命,国会授印,振聋发聩,讨袁护国。反映了孙中山先生从事革命活动的片断。
祭堂与墓室相通。墓门分为两道,外门为两扇对开铜门,门额上有孙先生为黄花岗烈士手书的“浩气长存”四个字。第二道门为单扇铜门,门上刻有张静江纂书“孙中山先生之墓”,墓室为穹隆状封闭式建筑。顶部是用马赛克镶嵌的国民党党徽图案。墓室中央是一大理石石圹,石圹中有孙中山先生的白色大理石卧像,是由捷克雕刻家高琪雕刻而成。孙先生的遗体就安葬在石圹下5米深处。自1929年6月1日到今天墓室从未被打开过。附属建筑
在中山陵周围附属建筑也很多,孙中山先生纪念馆,原名为藏经楼,收藏有孙先生的图片资料及实物,在藏经楼后有三名主义碑廊。藏经楼外有一尊孙中山铜像,是孙中山的日本友人梅屋庄吉捐赠。
音乐台,是由美国旧金山华侨代表和国民党辽宁省党部捐资建造的。仿中国传统五山屏风样式。光华亭,是由华侨捐赠的,是用大理石雕刻而成的八角亭。行建亭是供谒陵人及旅游者休憩用的。流徽榭,是中央军官学校的校友捐资建造的,流徽榭上覆盖着白色的琉璃瓦,显得圣洁而宁静。钟山植物园,是中国第一座国立植物园,建于1929年,前身是“中山先生纪念植物园”。廖仲恺何香凝墓在南京紫金山西麓中山植物园的西侧林海中,2001年7月,廖仲恺何香凝墓又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中山陵周围还有其他一些附属建筑谭延闿墓、紫霞湖、正气亭。这些建筑大多是1929年奉安大典以后各界人士和海外侨胞捐款修建而成的。
中山陵的讲解就到这里结束,我们接下来要游览的景点是灵谷寺,请各位游客30分钟后在停车场集合上车,谢谢大家!
第四篇:中山陵导游词
中山陵导游讲解
各位朋友:下面我们将要参观游览的景点是中山陵。【孙中山生平】
说起中山陵,当然要提到它的主人——伟大的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孙先生本名孙文,字逸仙,因为他在日本从事革命活动时曾用过“中山樵”的化名,所以他在国内被尊称为有大志,先后求学于檀香山、香港等地,毕业后在广州、澳门等地行医。后来他弃医从政,并于1905年在日本组织成立了中国同盟会,提出了“驱除按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孙中山先生。孙中山1866年11月12日出生于广东省香山县翠亨村的一个农民家庭。他少的著名纲领及三民主义学说。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后,孙先生被十七省代表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并于次年元旦在南京宣誓就职。1912年4月1日,孙中山卸职。先后经历了“袁世凯窃国”“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等风风雨雨。1924年1月孙中山先生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新三民主义”政策。同年11月他应冯玉祥之邀抱病北上讨论国家大计,终因积劳成疾,肝病恶化,于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
【中山陵建陵始末】
中山陵的墓址是孙先生生前选定的,大家也许会问,孙先生出生于广东,逝世在北京,毕生为革命奔波于各地,为什么要选择南京作为自己的长眠之地呢? 据说,在民国元年4月1日,也就是中山先生为求南北和平统一而毅然辞去总统之职的次日,他与胡汉民等人到明孝陵一带打猎,来到现陵墓所在地休息。孙先生环顾四周,对左右说:“待我他日辞世后,愿向国民乞一抔土以安置躯壳尔”。在此之前,灵谷寺的住持和尚就曾向他推荐过这块“前临平川,后拥青嶂”的风水宝地。当然,紫金山的气势风水还不是孙先生作此决定的根本原因。1925年3月,孙先生临终之际,又嘱咐左右:“吾死之后,可葬于南京紫金山麓,因为南京为临时政府成立之地,所以不忘辛亥革命也。”因此,尽管孙先生在南京停留的时间并不长,但南京对于孙先生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他选择南京紫金山为墓址,从根本上说,是为了纪念辛亥革命,激励革命同仁。
为尊重孙先生的遗愿,国民党中央决定在紫金山麓给孙中山先生建造陵墓。工程由孙夫人宋庆龄、孙科等人组成的葬事筹备处负责。又通过登报悬奖,征集陵墓设计方案,年仅33岁的青年建筑师吕彦直设计的钟形图案被一致决定采用,他本人也被聘主持全部工程。
1926年3月12日孙先生逝世一周年之际,举行了奠基典礼。1921年6月1日开工,历时3年多,终于在1929年春竣工。1929年6月1日正午12时举行奉安大典,孙先生的遗体从北京运到南京,从此一直长眠在这里。
【半月形广场、孝经鼎】
各位游客;现在请随我进园参观。首先来到的是陵前的半月形广场,大家请朝南看,广场 正南面是一座八角形石台,台上那尊紫铜宝鼎,重约5000公斤,高4.25米,腹径1.23米,是中山陵纪念性建筑之一。此鼎铸于1933年秋,由广州中山大学校长戴季陶携全体师生捐赠。鼎的一面铸有“智、仁、勇”三个字,是中山大学的校训。鼎内竖有一块六角形铜牌,上刻戴母手书《孝经》全文,所以此鼎又叫孝经鼎。
【博爱牌坊、墓道】
由广场踏阶而上,迎面这座冲天式的花岗岩牌坊,高12米,宽17.3米,牌坊上端正中的横额上刻着中山先生手书的“博爱”两字,因此又称为博爱坊。博爱两字原出自唐代韩愈的《原道》“博爱之为仁”一语。据说孙先生生前最爱题这两字送人,这二字正是对他一生的高度概括和最好写照。经过牌坊,是一段长480多米的墓道。墓道两旁对称的种植着两排雪松和四排桧柏,代替了古代陵墓前惯用的石人石兽,预示着中山先生的精神如青松翠柏万古长青。
【陵门、碑亭】
走过墓道,我们便来到陵墓的正门,这座宏伟的三拱门高16米,宽27米,进深8.8米,全部用福建花岗岩筑成。中门横额上有孙中山手书“天下为公”四个大字。这是孙先生毕生奋斗的理想,也是他所倡导的三民主义的极好注解。穿过陵门,是一座碑亭。亭正中这块高8·1米、宽4米的石碑上,刻有国民党元老谭延闿手书的“中国国民党葬总理孙先生于此,中华民国十八年六月一日”24个馏金颜体大字。当初讨论立碑时,计划由汪精卫、胡汉民等人分别撰写铭文、墓志铭等。可花了两年时间也没写出来。大家都认为先生的思想功绩是文字所无法概括的、于是索性不写铭文,改用现在的形式。
【石阶】
出碑亭,迎面石阶层层叠叠。南京人常说中山陵的台阶像卢沟桥的石狮子——数不清。所以来这游览的客人常常会问:中山陵究竟有多少级台阶呢? 各位朋友,大家不妨也来数一数,怎么样?
从碑亭到上面的祭堂共有八段大石街,每段设有一平台,上三下五寓意为“三民主义“、“五权宪法“。现在第五层平台上有一对巨大的紫铜鼎,上面刻着“奉安大典”四个篆书字样,是当时上海市政府为纪念中山先生的葬礼而捐赠的。请大家仔细看左边的那个鼎,鼎壁上留有两个弹孔。据说是1937年12月,日军攻打南京时向中山陵炮击造成的。距此不远的前方还有一对仿古青铜鼎,那是由孙先生的儿子孙科一家敬赠的。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终于登上了第十层平台。到了这里,我想问一下,哪位游客能说出我们刚才一共走了多少级台阶?对了,从博爱坊到祭堂总共有392级台阶,如从碑亭数起则有290级台。建筑师为避单调,将这392级台阶分作十段,每段一个平台,总计有大小十个平台。这个数字并非巧合,而是暗喻了当时全中国三亿九千二百万同胞。更妙的是,从下向上看时一望到顶不见平台,而各位现在朝下看时,却反而不见台阶,只见平台了。
【祭堂】
现在我们来到了祭堂前,当年吕彦直督建至此,就因身患绝症而逝世了。祭堂是仿木结构宫殿式建筑,长30米,阔25米,高29米,四周有堡垒式的小建筑物,并有两座高12.6米的华表拱卫。祭堂屋顶为重檐九脊,上覆蓝色琉璃瓦,外墙全用香港花岗岩砌成。祭堂门额上有“民族”“民生”“民权”6个篆体大字,是国民党元老张静江的手书。居中的“民生”门相上端,又有孙中山手书的“天地正气”四字直额。
请各位跟我进入祭堂。祭堂内部以云南产白黑色大理石铺地。堂内有直径0.8米的黑色石柱12根,四显八隐。祭堂两侧的护壁上刻有孙中山手书《建国大纲》全文,正中是一尊石雕孙中山全身坐像,像高4.6米,底座宽2.1米,是著名的法籍波兰雕刻家保罗.阿林斯基受孙中山葬事委员会之托,用意大利白石雕刻而成,并于1930年从巴黎运至中山陵的,全部造价150万法郎。坐像下四面的6幅浮雕是截取了孙先生从事革命活动的6个片断,分别是 “如抱赤子” “出国宣传”“商讨革命” “国会授印”“振聋发聩”和“讨袁护国”。
【墓室】
经过祭堂来到墓室。墓门分两道,第一道门楣上刻“浩气长存”横额,取孙先生为黄花岗烈士墓所书的手迹。第二道门独扇铜门上刻张静江所写“孙中山先生之墓”七个篆字。整个墓室是一座半球形封闭建筑,顶呈西式穹隆状,以马赛克镶成国民党党徽图案。室内圆形,铺以大理石,直径约18米,高11米,四壁以淡红色大理石贴面。墓壁上装有8个反光镜,使室内保持柔和而充足的光线。墓室的中央是安葬孙先生灵榇的大理石圹,直径4.33米,深1.7米,四周围着1米高的白色大理石栏杆。墓圹正中安放着孙先生穿中山装的大理石卧像,这是捷克雕塑家高琪按孙先生的遗体形象所作。孙先生的紫铜棺就安放在卧像下5米左右处,奉安大典后就一直长眠于此。
各位游客,中山陵的主体建筑就介绍到这里,中山陵周围还有一些纪念性建筑设施,包括藏经楼、音乐台、光化亭、行健亭、仰止亭、流徽榭等等。有时间各位可以去参观一下,谢谢大家!
第五篇:中山陵导游词
中山陵导游词
景点概况
各位游客,我们现在来到的就是中山陵。中山陵是中华民国国父、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陵墓,位于南京市东郊紫金山第二峰小茅山的南麓,坐北朝南,前临平川,西邻明孝陵,东毗灵谷寺,国家首批5A级景区,1961年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孙中山先生1866年11月12日出生于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的一个农民家庭。他先后求学于檀香山、香港等地,毕业后在广州、澳门等地行医。1905年8月在日本成立中国同盟会并提出了“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革命纲领。1912年元旦在南京就职临时大总统。1925年3月12日,终因积劳成疾、肝病恶化,病逝于北京。早在1912年4月1日孙中山先生解除临时大总统之职后,来这里打猎,看到这里山水相依,气势雄伟,就有了长眠此山的想法。他笑对左右说:“待我他日辞世后,愿向国人乞此一抔土,以安置躯壳尔。”在北京弥留之际,他再三叮嘱左右“吾死之后,可葬于南京紫金山麓,因南京为临时政府成立之地,所以不忘辛亥革命也。”中山陵原名总理陵园,由青年建筑师吕彦直设计,在设计上采用中西合璧的建筑方式,中轴线格局,依山为陵,呈“警钟”形,给人以警钟长鸣、发人深醒的启迪。1926年3月12日奠基,1929年春完工,1929年6月1日举行奉安大典。所谓奉安大典就是将孙中山先生的遗体葬入中山陵的仪式。
陵前部分
各位游客,我们现在看到的广场南面就是孝经鼎。鼎的基座是一座钢筋混泥土结构的三层八角形石台,内为钢筋混泥土结构,外镶苏州金山石。台上正中有尊双耳三足的紫铜宝鼎,重5000公斤,高4.25米,是中山陵纪念性建筑之一。这只铜鼎是广州中山大学校长戴季陶携全体师生于1933年秋所捐赠的祭物。鼎的正面铸有“智、仁、勇”三个字,是中山大学的校训,也是孙中山先生一生的写照;鼎的背部层刻有国民党以孝治国的8个字:“忠、孝、仁、爱、信、义、和、平”;鼎内有一块六角形铜牌,上刻戴母黄氏手书《孝经》全文,所以此鼎又称为“孝经鼎”。由陵前广场踏阶而上,迎面是一座高12米,宽17.3米的四楹三阙门的冲天式石牌坊。这座位于墓道入口的花岗岩牌坊,是用大块福建花岗岩建成,牌坊上端正中的横额上刻着“博爱”二字,这两个字是孙中山先生的手迹,原出自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原道》“博爱之为仁”一语。“博爱”二字正是对他一生的高度概括和最好写照。参观完博爱坊,请各位随着往前走,眼前所见的即是墓道。整条墓道长480多米,分为三道:中道宽12米,左右两道各4.2米。中道和左右两道间隔处栽植了雪松、桧柏等常青树木。左右墓道的东西两边种植有银杏、红枫等树。墓道采用严格的中轴对称设计,符合中国传统建筑精神,又具有 独特的风格,喻示着中山先生的浩然正气长留天地之间。
陵门、碑亭
各位游客穿过墓道,我们所见的广场就是中山陵的第二大广场,其上有一座单檐歇山式仿宫殿式建筑——陵门。陵门有三拱门,每个拱门都装有一扇对开的镂空铜门。中门横额上是孙中山手书的“天下为公”四个大字,出自《礼记·礼运》中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这是一种与“家天下”相对立的思想,意思是说国家政权不是那一家的天下,而是天下人的天下,老百姓的天下。表达了孙中山先生毕生奋斗的目标和所追求的理想。穿过陵门,我们眼前这座重檐歇山顶的方形亭子即是碑亭,其上覆蓝色琉璃瓦,采用花岗岩建成。碑亭正中有块高8.1米,宽4米的巨碑,碑的正面刻有国民党元老谭延闿手书的“中国国民党葬总理孙先生于此中华民国十八年六月一日”24个镏金大字。在字的上方是一枚阴刻的国民党党徽图案,碑帽为云纹,碑座是“山”的图案,象征着孙中山先生的功绩比山高,与天齐,屹立于天地之间。出了碑亭,到祭堂前平台,共290级台阶,形成了上三下五的格局,此设计寓意着“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从博爱坊前的平台算起,则是392级台阶。为避免单调,设计者将这392级台阶,分为十段,每段一个平台,总计有十个平台。朝下看,不见台阶,只见平台;从下往上看,只见台阶,不见平台。第四层平台上,陈列着一对紫铜鼎,是上海特别市政府捐赠的,鼎身刻有“奉安大典”四个字。西侧的那只铜鼎,壁上留有两个弹孔,是1937年12月日军攻打南京时被炮弹击穿的,这两个洞就是当时留下的弹洞。虽然时过境迁,但这两个弹洞仍然时刻提醒我们勿忘国耻。踏上第五层平台上,我们见到了两个石狮子,大家仔细看一下西面那个石狮子的脚和尾巴是后安上去的,文
革时期意为割断资产阶级。
祭堂、墓室
登上台阶,我们便来到了中山陵的主体建筑——祭堂。这座融中西建筑风格于一体的宫殿式建筑,四周有堡垒式的小建筑物,并有两座高12.6米的华表,上面刻着彩云等石纹式,为林森所赠。据此不远的前方各有一个石座,其上是一仿古青铜鼎,那是由孙先生的儿子孙科一家敬赠的。祭堂南面三座拱门为镂花紫铜双扉,祭堂的屋顶为重檐九脊,上覆蓝色琉璃瓦,外墙用花岗岩砌成。祭堂的三拱门楣上从东到西分别刻着“民族”、“民生”、“民权”6个纂体鎏金大字,是国民党元老张静江的手书。居中的“民生”门楣上端,还有孙中山所书“天地正气”4个金字直额。进入祭堂,即可看到内部以云南产白黑色大理石铺地。堂内四周还可以看到12根黑色石柱。东西四侧的护壁上还刻有孙中山手书《建国大纲》全文。祭堂顶部绘有国民党党徽图案。祭堂正中是一尊孙中山全身坐像石雕,用意大利白色大理石雕刻而成。只见中山先生身穿长袍马褂,显示出一位伟大思想家的深沉和睿智。坐像是由法籍波兰雕刻家保罗·朗特斯基雕琢而成的,它于1930年从法国巴黎运到中山陵。坐像底座四侧的六幅浮雕,正面一幅为“如抱赤子”。东面两幅是“出国宣传”和“商讨革命”。背面一幅为“国会授印”。西面两幅浮雕,一幅是“振聋发聩”;另一幅是“讨袁护国”。祭堂后壁正中是墓门,与墓室想通。墓门分为两道,第一道是两扇美国产的紫铜保险门,门上的门钉和铜环上的神兽极富中国传统特色,门楣上刻有“浩气长
存”横额,取自孙中山为黄花岗烈士墓的题字。第二道为独扇铜门,上刻张静江所书“孙中山先生之墓”7个纂字。门开启时,这7个字是看不见的,只有当墓门关闭时,门上的字才能看见。整个墓室是一座半球形封闭式建筑,顶呈西式穹窿状,镶有国民党党徽图案。室内圆形,四壁用淡红色人造大理石贴面。墓室的地面用白色大理石铺砌。墓壁上装有目光灯,使室内保持柔和而充足的光线。四周围着一圈精致的白色大理石杆。墓石圹室正中安放着孙中山身穿中山装的汉白玉卧像,令人肃然起敬。这是捷克雕塑家高祺按孙中山遗体的形象1:1而创作的。孙中山先生的紫铜棺就安放在卧像下面约5米处。
附属纪念建筑
中山陵周围有许多附属建筑,孙中山先生纪念馆,原名为藏经楼,收藏有孙先生的图片资料及实物,在藏经楼后有三民主义碑廊。藏经楼外有一尊孙中山铜像,是中山先生的日本友人梅星庄吉捐赠的。在中山陵南端的音乐台,是由美国旧金山华侨代表和国民党辽宁省党部捐资建造的。先生的陵墓周边还有光华亭、行健亭、流徽榭等社会各界捐建的中山陵纪念建筑,大家有时间可以前去游览。
各位游客,中山陵的讲解就到这里结束,我们接下来要游览的景点是灵谷寺,请各位游客30分钟后在停车场集合上车,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