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伟大周总理的一生事迹
伟大周总理的一生事迹
1893年3月5日生于江苏淮安府山阳县
1910年先后就读于银岗书院东关模范学校
1913年考入天津南开学校
1917年赴日本留学
1919年回国并参与发起成立觉悟社
1920年领导天津学生运动
1921年加入巴黎共产主义小组
1922年参与组织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
1923年担任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旅欧之部”书记
1924年任中共两广区委员会委员长、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
1925年出席中共四大并与邓颖超结婚
1927年领导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南昌起义
1928年出席中共六大
1930年主持召开中共六届三中全会
1931年任中共苏区中央局书记
1933年任中共工农红军总政委
1934年参加红军长征
1935年参加遵义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
1937年起草«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后任中共中央长江局副局长
1938年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
1939年任中共中央南方局书记
1944年出席中共六届七中全会、赴重庆同国民党谈判
1945年出席中共七大
1947年撤离延安转战陕北
1948年协助指挥三大战役
1949年携中央机关进入北平、同国民政府在北平谈判、出席开国大典
1950年与苏联签署«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1951年主持编制第一个五年计划
1953年参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选举法起草工作
1954年率中国代表团出席日内瓦会议、出席全国人大一届一次会议并任国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
1955年率中国代表团出席万隆会议
1956年出席中共八大
1958年出席南宁会议、成都会议、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
1959年出席庐山会议
1960年访问亚洲六国
1962年出席在北京召开的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中共八届十中全会
1963年在上海工作会议上指出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关键是科技现代化
1964年宣布中国政府关于核武器问题的承诺和建议、出席全国人大三届一次会议1965年率中国代表团访问欧洲、亚洲、非洲八国
1966年出席八届十一中全会
1968年主持起草制止武斗文电、出席中共八届十二中全会
1969年出席中共九大
1970年出席中共九届二中全会
1971年两次会见美国总统特使、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的政变阴谋1972年安排并出席陈毅追悼会、同美国总统会谈、同日本首相会谈193年主持中央政治局会议、出席中共八大
1974年离中南海住院治疗、抱病同毛泽东商定四届人大人事安排问题1975年出席四届人大一次会议、抱病出席贺龙骨灰安放仪式1976年1月8日在北京逝世
第二篇:解读周总理伟大的一生
解读“中国的总管家”周恩来 终其一生的使命
——读人物传记《周恩来》有感
用了一个月的时间,读完了美国作家迪克·威尔逊所写的长篇人物传记----《周恩来》。传记用翔实的资料写了周恩来这位伟人一生所走过的曲折路程,他以马克思主义为毕生信仰,全心全意献身于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中,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中外历史上,曾经产生过不少受人爱戴和崇敬的伟人,然而却很少有哪位伟人能够象周恩来这样深深感染了整个民族甚至赢得了整个世界的崇敬,当周恩来逝世后,联合国破例为他降半旗致哀。
合上书本,眼前浮现的仍旧是敬爱的周恩来总理的光辉形象,瘦削而又慈祥的笑脸,微微泛白的头发,浓眉下一双深邃又略显疲惫的眼睛;一件中山装,上衣左方是一枚“为人民服务”的红色像章,右臂稍稍弯曲上扬。
作者在书中这样写道:“毛泽东把周恩来叫做管家,这是一个善意的称呼。有一个欧洲外交家曾经这样评论道,如果把中国比作一个家庭,那么深受人民爱戴的周恩来就扮演了一个母亲的角色„”我们都知道,在一个家庭中,母亲的角色至关重要,事无巨细都要关照到、考虑到。而作为一个大国的总理,面对满目疮痍、百废待兴的中国现状,周恩来总理如同人民的勤务员和公仆一样竭尽全力在管理着中国这个大家庭。
曾记得初中时候学过一篇深切怀念周恩来总理的题为《周总理,你在哪里》的诗歌,年少的我当时尚不能体会作者在诗中的多次喟叹:“周总理,你在哪里呀你在哪里,你的人民想念你!”如今,看过传记《周恩来》后,我终于懂得了他永远活在人民心里的原因,那就是他高尚的人格魅力。周总理,一个高尚的人,一个为了十三亿中国人民的幸福日理万机、呕心沥血、披肝沥胆,直至生命的最后时刻的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他心里装载的永远是百姓的疾苦,他将全心全意为人们服务作为了毕生的追求。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周总理价值观、人格魅力和崇高精神的内核,是周总理矢志不移的奋斗定律。他是人民忠实的公仆,也是勤政高效的公仆。作为一个大国总理,周总理日夜处理着繁杂的内政外交、党内外事务。我国经济、外交、国防、统战、科技、文化、教育等各行业的恢复和发展,无不浸透着他的汗水和心血。周总理常说:“要诚诚恳恳、老老实实为人民服务,”“应该像条牛一样努力奋斗,团结一致,为人民服务而死。”他还对邓颖超和身边工作人员说:“我是总理,我每件事都要想到全国人民”,“向人民负责,每句话,每个行动,每项政策,都要符合人民的利益。”周总理心系群众,时时记挂着群众,处处为群众着想。只要是关系到群众的事情,他总是真情对待,体贴入微,关怀备至。他身体力行,哪里群众有灾害和困难,他就及时出现在哪里。他经常教导说,为人民服务就是要像春蚕那样吐出最后一根丝,国家的干部是人民的公仆,应该与群众同甘苦、共命运。在日理万机的工作中,白天他到十三陵水库工地参加劳动,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亲身体验人民生活,晚上仍旧是伏案研究政府文件直至深夜。
1972 年 5 月,经专家会诊确定,周总理身患癌症。他每天克服癌症带来的令人难以忍受的痛苦,坚持工作十三四个小时,可谓呕心沥血,日夜操劳。看过书中这样几个真实的数字之后我不禁哽咽无语:“周恩来住院期间动手术14次,但他仍同中央和有关方面负责人谈话233次,会见外宾63次,开会47次。”他身体力行、切切实实履行着“为人民服务而死”的伟大诺言。
行之以躬,不言自信;追昔抚今,心潮澎湃。由敬爱的周总理我想到了我们现任的温家宝总理。作为泱泱大国的总理,温家宝身上肩负着中华民族生存发展之重任,他始终牢牢把握“执政为民”的正确航向,深入农村基层调查研究,体察群众疾苦,倾听群众呼声,形成了亲民爱民的工作作风,在政坛上树立了一个亲民总理的伟大形象,深受全国各族人民的拥护和爱戴。他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奔波着、劳碌着;饥寒温饱、民族大义、江南塞北、江河土地,每一样他都无法放弃,下矿井、进学校、踏暴雪、进农家,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温家宝总理的身影。我们无数次在电视画面上看到,每次面对众多不幸的灾区群众,温家宝总理总是第一时间赶赴灾区,饱含深情、语言哽咽、眼含泪水。“我们国家和灾区人民都是一家人,哪怕有一丝希望,我们就要作出万分的努力„„乡亲们的灾难就是大家的灾难,乡亲们的痛苦就是大家的痛苦,乡亲们失去的亲人也是大家的亲人„„”在每一个关键时刻,总理亲切的话语,都会化为中华民族战胜重重困难的强大动力,使10多亿人民发挥出无穷无尽的力量,打下一个又一个的抗灾硬仗。于是大家亲切地称呼他为亲民总理,爱民总理,甚至还有好多人把他与周恩来总理相媲美。
官员的形象不是刻意装出来的。一个细心的举止,一个充满温情的微笑,往往不经意间就能彰显人格的全部魅力。只要心中有人民,人民就会打心眼里爱戴和拥护他。但愿每一个党员领导干部都能以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温家宝总理为楷模,常怀爱民之心,常动亲民之情,常施惠民之政,常行助民之举,为人民服务“不敢稍有懈怠”,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高举旗帜,努力践行党的十七大精神,执政为民,造福百姓,那么我们的社会一定会更加和谐,我们的人民将会更加幸福,我们的祖国将会更加强盛
第三篇:周总理事迹
周总理事迹
1、美国前总统尼克松亲自为周总理脱大衣,时间:在1972年2月22日上午,地点:北京钓鱼台国宾馆。
2、联合国前秘书长哈马啥尔德于1955年在北京会见过周总理后说过一句广为流传的话:“与周恩来这样一位总理,我要是有周恩来。你们到哪里去找这样好的总理呢?”
5、苏联前总理柯西金对毛主席说:“像周恩来可不是平凡的人。”
8、苏联前外交部长莫洛托夫对西方记者说:“你们认为我是难以对付的话,那你们就等着与周恩来才认识Communistparty的,相信周恩来而增添了光辉,中国人民因为有周恩来总理是十亿中国人民心目中的第一位完人。”
12、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说:“中国如果没有Mao.ZD就可能不会燃起革命之火;如果没有周恩来纪念馆后题词:“全party楷模”。
14、Mao.ZD于1974年在长沙对王洪文说:“对周恩来的要求时,Mao.ZD说:“好吧,让我也去陪斗吧!”
16、文革中极左分子提出要批判周恩来先生的人格真是伟大!”
18、著名经济学家、人口学家、原北大校长马寅初说:“周恩来是中国Communistparty的楷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代表、中国Communistparty的一面旗帜、是中国人民心中的一座丰碑、是中国Communistparty的优良作风和传统的化身,密切联系群众的光辉典范、是人民的好总理、是中国人民的骄傲。1 一次,周恩来总理去某地视察工作,飞机着陆后,他同机组人员一一握手,表示感谢。这时机械师正蹲在地上工作,周恩来同志和其他同志握手后就站在机械师身后耐心地等他,并示意别人不要惊动他。机械师工作结束后转过身来,才发现总理站在身后,不禁大吃一惊,忙说:“对不起,总理,我不知道您在等我。” 总理笑着说:“唤,我没影响你的工作吧?”
“没有,没有”,机械师赶忙说。周总理这种尊重别人,讲礼貌的好品质、好作风深深地感动了机械师1976年1月8日,周恩来逝世时,设在美国纽约的联合国总部门前的联合国旗降了半旗。自1945年联合国成立以来,世界上有许多国家的元首先后去世,联合国还没有为谁下过半旗。
一些国家感到不平了,他们的外交官聚集在联合国大门前的广场上,言辞激愤地向联合国总部发出质问:我们的国家元首去世,联合国的大旗升得那么高,中国的总理去世,为什么要为他下半旗呢?
当时的联合国秘书长瓦尔德海姆站出来,在联合国大厦门前的台阶上发表了一次极短的演讲,总共不过一分钟。
他说:“为了悼念周恩来,联合国下半旗,这是我决定的,原因有二:
一是,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她的金银财宝多得不计其数,她使用的人民币多得我们数不过来。可是她的周总理没有一分钱存款!
二是,中国有10亿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4,可是她的周总理没有一个孩子。你们任何国家的元首,如果能做到其中一条,在他逝世之日,总部将照样为他降半旗。”
说完,他转身就走,广场上外交官各个哑口无言,随后响起雷鸣般的掌声。瓦尔德海姆机敏而锋利的谈吐,不仅表现了他机智无比的外交才能,同时也反映了我们敬爱的周总理的高尚品格是举世无双。
和在场的所有人。
雷霆 六年二班 39号
第四篇:伟大的周总理
伟大的周总理 ——《少年周恩来》读后感
我小时候,我就听爸爸讲过周恩来的故事,他是亿万中国人心目中最敬爱的总理。现在我读了《少年周恩来》这本励志版红色经典书,让我更了解了周恩来的一生是为祖国强大和人民幸福,终身奋斗的一生。他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是人民真正的公仆,他为了祖国和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己。
这本书追寻了周恩来成长的历史足迹,讲述了他成长中的喜怒哀乐。
周恩来出生于乱世之中,当时中国内外交困,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周恩来从小对百姓生活的困苦、社会现实的残酷感受很深。因此,他独立自强、勤奋好学,从小就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宏大志向。现在很多同学学习很努力,还去上辅导班,但却很少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读书。很多同学认为读书就是为了以后读好的学校,将来有好的工作,赚更多的钱,很少看到有孩子说:我将来要当科学家、航天员等报效国家。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更需要有远大理想的少年来建设祖国,让她更强大!
周恩来从小就非常勤俭节约:他穿的衣服很简单,夏天是一件白色大褂,冬天是一件蓝色大褂。好几次,大人要给他买几件新衣裳,不料,都被他谢绝了。他很不解,干吗要在这些外表的东西上花那么多精力。为了尽量给家里减轻负担,他开始自己想办法找事情做。在课后和假日的时候,经常给学校抄写文件、刻蜡纸、油印,赚些钱来补贴家用。为了省钱,只买豆腐店便宜的豆腐,星期日从家返校时,回顺带一小瓶酱回校当菜吃。周恩来经历的种种磨难也激发了他努力拼搏、发奋学习的斗志。优秀的成绩受到一致好评和称赞,成为了学校里唯一的免费生。看到这里,让我懂得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我们有些同学吃要挑三拣四,穿要名牌,不懂得珍惜,不刻苦学习,到将来后悔也晚了。
我们每个人都要把勤俭节约这个美德世世代代的传承下去。只有勤俭才能持家,只有勤俭才能强国。无论回顾过去还是面对未来,我们都要向周恩来学习,要牢记这一点。
四(4)班姜睿
第五篇:周总理的事迹
周总理。这是我一生当中最崇拜的人,可以说他是千百年来最感动中国的人。可惜啊,不等我出世他就去世了。
周恩来总理1976年1月8日去世后,我们整理了周恩来和邓颖超两人的工资收入和支出账目。收入只有单一的工资和工资节余部分存入银行所得的利息,周恩来总理别无其他进账。而支出的项目比收入的项目要多一些,大体有这样几项:伙食费、党费、房租费、订阅报纸费、零用费(购买生活用品),特支:补助亲属和工作人员、捐赠费。
从有记载的1958年算起,截至1976年,两人共收入161442.00元。用于补助亲属的36645.51元,补助工作人员和好友的共10218.67元,这两项支出占两人总收入的1/4。
这说明两位老人对有困难的同志都给予补助,他们把同志们的困难看成自己的困难,对亲属、对同志体现了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爱护。比如说,给周总理开车多年的司机钟步云,因克什米尔公主号飞机失事遇难,多年来总理、邓大姐都关心着他的家人。得知他的女儿结婚,邓大姐给她送去300元作为结婚的费用。在60年代这300元可不是小数了。邓大姐经常这样讲,拿自己的钱补助同志,也就节约了国家的钱,这些同志就不会再向国家申请补助了。
周总理的月薪404.80元和邓大姐的月薪342.70元,合起来是747.50元,在当时领导人的收入中,算是不少的。五位常委的工资都是一个级别,而夫人们的收入就不等了。总理和大姐没有亲生子女,经常把剩余的钱拿出一部分来补助他人。他俩除每月应缴纳的党费外再多余的钱,积蓄够5000元就交党费,在我到西花厅工作的期间,他俩曾三次交党费共计14000元。总理去世后,两人合计积蓄5709.80元。这以后,邓大姐个人还交过3000元党费。80年代,随着工资的调整,邓大姐收入增加,1992年7月最高达到过706.50元,她仍然坚持艰苦朴素的生活,仍然帮助有困难的亲属和工作人员,对执勤部队进行生活补助,捐赠希望工程、亚运会等。
周恩来(1898~1976)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之一。原藉浙江绍兴,1898年3月5日生于江苏淮安。1917年在天津南开学校毕业后赴日本求学,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思想发生重要转折。1919年回国,9月入南开大学,在五四运动中成为天津学生界的领导人,并与运动中的其他活动分子共同组织进步团体觉悟社。1920年去欧洲勤工俭学。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坚定了共产主义的信仰。1922年和赵世炎等组织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翌年改名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支部)。任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支部书记,为中共旅欧支部领导人。1923年被国民党本部委任为国民党巴黎分部筹备员、国民党驻欧支部特派员和代理执行部长等职,主持国民党驻欧支部的工作。1924年秋回国,在国共合作期间任广东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政治部主任、第一军副党代表等职,并先后任中共广东区委员会委员长、常务委员兼军事部长,两次参加讨伐军阀陈炯明的东征,创建了行之有效的军队政治工作制度。1927年3月在北伐的国民革命军临近上海的情况下,领导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赶走了驻守上海的北洋军阀部队。同年5月在中共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在中共五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7月12日中共中央改组,他任中共中央政治局临时常务委员会委员。国共
合作全面破裂后,和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一起于8月1日在江西南昌领导武装起义,任中共前敌委员会书记。1928年在中共六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后任中央组织部长、中央军委书记。为保证中共中央在上海秘密工作的安全,为联系和指导各地区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斗争,为发展在国民党统治区的秘密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在这一阶段的大部分时间内,他实际上是中共中央的主要主持者。
1931年12月,离开上海到中央革命根据地,先后任中央苏区中央局书记、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委员兼第一方面军总政治委员、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1933年春和朱德一起领导和指挥红军战胜了国民党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第四次“围剿”。1934年10月参加长征。1935年1月在贵州遵义举行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支持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对实际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的正确领导,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并继续被选为中央主要军事领导人之一。1936年12月张学良和杨虎成发动武力拘禁蒋介石的“西安事变”后,任中共全权代表与秦邦宪、叶剑英等去西安同蒋介石谈判,和张、杨一起迫使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促使团结抗日局面的形成。
抗日战争时期,他代表共产党长期在重庆及国民党控制的其他地区做统一战线工作,努力团结各方面主张抗日救国的力量,并先后领导中共中央长江局、南方局的工作。他坚持国共合作,积极团结民主党派、进步知识分子、爱国人士和国际友好人士,制止反共逆流,克服对日投降的危险。在1945年的我国七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和毛泽东、朱德、刘少奇、任弼时组成了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书记处。抗日战争胜利后,为制止内战率中共代表团同国民党谈判,并领导了国民党统治区内党的工作、军事工作和统一战线工作。1946年后,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兼代总参谋长,协助毛泽东组织和指挥解放战争,同时指导国民党统治区的革命运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周恩来一直任政府总理,1949~1958年曾兼任外交部长;当选为中共第八、九、十届中央政治局常委,第八、十届中央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政协全国委员会第一届副主席,第二、三、四届主席。担负着处理党和国家日常工作的繁重任务。1949~1952年他成功地组织领导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到1952年底,全国工农业总产值均达到历史的最高水平。1953~1957年“一五”计划期间,他领导了以156个建设项目为中心的工业建设,为中国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1954年他提出建设现代现代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的四化目标,组织制定了《1956年至1967年科学发展规划》,推动了国家科技事业的迅速发展。1961~1965年为纠正“大跃进”带来的失误,扭转经济困难局面,他和刘少奇、邓小平领导了国民经济的调整工作,使国民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他强调建成社会主义强国,关键在于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主张经济建设必须实事求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积极稳妥,综合平衡。他特别关注水利建设和国防科技事业发展,并为此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对社会主义时期的统一战线工作、知识分子工作、文化工作和人民军队的现代化建设也给予特殊的关注,指导这些工作取得了重要成绩。
他参与制定和亲自执行重大的外交决策。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他协助毛泽东指挥中国人民志愿军作战,并担负了后勤保障的组织工作,领导了中国代表团的停战谈判。1954年率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经过谈判达成协议,使
越南(除南方外)、老挝、柬埔寨三国的独立获得国际承认。他代表中国政府提出作为国与国关系准则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5年在万隆会议上主张和平共处,反对殖民主义,提倡求同存异、协商一致,使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得到积极贯彻。他先后访问过亚洲、非洲、欧洲几十个国家,接待过大量来自世界各国的领导人和友好人士,为增进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的友谊,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做出了重要贡献。
文革期间,他在非常困难的处境中,为尽量减少文革所造成的损失,使党和国家还能进行许多必要的工作,勉力维持国民经济建设;为保护大批领导干部和民主人士,恢复和落实党和国家的政策,作了坚持不懈的努力。他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进行了各种形式的斗争,在挫败林彪、江青集团种种分裂和夺权阴谋活动中,起到了控制和稳定局势的重要作用。他为开拓外交新局面,实现中美缓和、中日关系正常化和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做出了卓越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