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对教育的启示

时间:2019-05-12 20:19: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析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对教育的启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析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对教育的启示》。

第一篇:浅析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对教育的启示

浅析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对教育的启示

(刘凯 2011级课程与教学论)

《蒙娜丽莎》是文艺复兴时代画家列奥纳多·达·芬奇所绘的一幅肖像画。这幅画可以说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油画作品,很少有其他作品能像它一样,被人审查、研究、演绎。画中蒙娜丽莎那神秘的微笑一直是世人探究的对象。达芬奇在画中描绘了一位端庄的女性形象,这种形象代表了女性权力的独立、自主、不可侵犯,代表了一种开拓的精神,一种不墨守成规的精神。而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正是引用这幅名画的内在含义,表达了一种勇于破除陈规的思想。影片描写1953年的美国,毕业于风气开放的伯克利大学的凯瑟琳前往著名的卫斯理女子学校教授艺术史,她发现学校的陈规陋习已经到了令人无法忍受的地步,而当时整个国家的大环境也在致力于将在二战中走出家门走向社会的妇女们重新劝说回家。充满理想与热情的凯瑟琳,大胆地向陈腐的教学制度发起挑战,在校方的压力之下始终坚持自己的教学理念,她的执著影响了当时在校的一大批女学生,让她们也包括凯瑟琳自己重新对艺术、人生和爱情有了新的见解。影片被誉为《死亡诗社》的女性版,是一部感人肺腑的女性励志片,旨在教育大众坚持自己的理想,努力实现自我,纵使遭遇困难,也不要轻言放弃。

蒙娜丽莎是学生送给凯瑟琳的昵称,如同《放牛班的春天》和《死亡诗社》中,凯瑟琳最后被清退。其中原因都是一样的,像凯瑟琳这样的老师思想过于特立独行,过于奉行思想自由。看到这里,我不禁思考一个问题,老师到底需要独立自由的思想吗?如果老师的思想过于独立自由,难免有点怪异,不合主流。至少这样的老师不甘心做一个官方思想的传声筒,最后都有被解雇之忧。但是凯瑟琳不甘于做社会的附庸,她的教育目标在于想唤醒女生的心灵,而不是继续蒙蔽。在一个男权社会,许多时候,女人的知识只是挤入上流社会的资本,大学文凭,只是嫁个“好丈夫”的门票。在那个女校中,女生貌似很有艺术修养,懂得很多东西,其实她们的心智和农妇毫无差别——只是想嫁人。她们认为贤妻良母是女人与生俱来的角色。凯瑟琳最可贵之处,在于唤醒女性实现自我的决心,而不是成为社会或者是男性的附属品。她鼓励学生追求理想,追求知识和理性.其中有一段话描写出了这个年轻的有理想的教师对陈腐教学制度的不满让我印象深刻:“我们的学生中有一半已经结婚,而另一半,也在不久后成为别人的新娘,我们培养出来的难道是家庭主妇?”凯瑟琳鼓励学生考哈佛和耶鲁等名牌大学的研究生,去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影片最后凯瑟琳离开卫斯理女子学校时她的学生向她道别的场景催人泪下,说

明她的这种精神得到了学生的认同与拥护。教育应该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而像凯瑟琳这样的老师,便是这种先导的旗帜。

在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中,韦尔斯利学院代表了一种保守与固步自封的社会风气,堆砌成了束缚自由的一堵厚重的壁垒。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思想束缚,把全国最聪明的女性培养成相夫教子的家庭妇女,这么一个高等学府,培养的不是领袖而是领袖的妻子。这不仅是对当时学校教育的讽刺,而且是对整个腐朽社会的控诉。韦尔斯利学院的学生,她们大多拥有良好的家庭背景,受过优秀的教育,她们学习的最终目的却是为了找一个好丈夫,为家庭服务。她们不是花瓶,她们甚至是全国最聪明智慧的女性,她们不是天生就如此的遵循守旧。从她们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不约而同的反叛心理,以及追求上进的聪明劲,我们可以看出她们内心最原始的实现自我的欲望。但是学校教育却认为女性就是为了嫁个好丈夫而读书,这是对人性的抹杀,对自由的埋没。人的创造力是生来就有的, 学校教育不能以预先安排好的一切去抹杀学生的创造力和追求自由的动力。教育者要承认人性有自由的一面, 通过启蒙实现学生心灵的解放, 激发他们进行自主选择的主动意识, 鼓励他们学会用自己的视角思考世界, 这样才能实现人格的独立, 才能获得人生境界的提升。

影片中主要围绕凯瑟琳和她的几个学生展开。关于贝蒂,可谓是凯瑟琳成功教育的一个转型人物。最初她对传统不依不饶的遵循,处处针对凯瑟琳,而且在大学校报发表社论抨击凯瑟琳。最终认识到女性的价值和尊严,摆脱了家庭的束缚,选择了自由独立。关于琼,琼可以说是一位很聪明智慧的女性,她在凯瑟琳的引导下,报考了耶鲁大学的法律系,但是最终还是选择了现实的安稳,放弃了自我发展的大好时机。虽然这使凯瑟琳失望,但也明白了她教会了琼独立思考和自主抉择。关于康妮,康妮的自身条件与其他女孩子比起来,稍微逊色些,再加上贝蒂的冷嘲热讽,于是她自卑。但可贵的是,康妮在凯瑟琳的课上受到启示,勇于追求自己爱的人,最终获得幸福。电影中凯瑟琳老师激发的是学生的自我意识, 他们要求学生去追问自己想要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经过她与众不同的教学方式的启迪, 学生们的自我意识逐渐觉醒。女学生们也逐渐摆脱各种束缚, 基于自己内心真正想法选择了自己想过的生活。教化学生不是简单地要求学生接受社会的约束和服从长辈与传统的要求, 而是通过交流对话学会怎样去

选择、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教育活动必须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 唤醒他们的自我意识, 帮助他们学会对自我负责。生活中重要的事情很多, 来到学校不仅是要学习生存的本领与技能, 更重要的是知晓人生存在的价值与意义。

在影片中有一个镜头,凯瑟琳带同学们到阁楼上参观一幅刚装卸下来的画,“我不在乎你们写不写论文,我也不指望你们都喜欢它,我只要你们学会自己思考”,学生在画前流连,直接与它对话,这是一种区别于填鸭式教学的模式,它让学生自己去感受知识的存在,感受美的存在。教育者不仅作为启蒙者唤醒了被教育者,同时也经历着“自我发现”的过程,这个过程发生在被教育者“揭开”他“历史一角”之后,与他鼓励被教育者“发现自己”同步展开。教育者的作用犹如海上的灯塔,引领着被教育者驶向知识的彼岸。

印度有一部电影也同样发人深思,名叫《三傻大闹宝莱坞》,虽然看起来像一部喜剧片,但其背后所蕴含的教育思想却与《蒙娜丽莎的微笑》有共同之处,这种思想对于国内教育环境下显得尤为重要,这就是纯粹的教育,一种不带有任何附加目的的教育,一种按照被教育者的兴趣作为引导的教育。在《蒙娜丽莎的微笑》中,凯瑟琳不满教育成为束缚女性权力的枷锁,主张女性应该按照自己的意愿来选择发展的道路。而在《三傻大闹宝莱坞》一片中述说了在印度传统名校皇家工程学院中,成绩是检验学生的唯一标准,但是电影的主人翁兰彻却不随波逐流,他用他的善良、开朗、幽默和智慧影响着周围的人。他以嬉闹行为抵抗印度填鸭式的教育谬况,宣传教育体制改革。这对于目前国内传统教育目的强调社会和教师及家长的需要,强调教育为将来做准备,而忽视学生本身的需要,忽视学生的活动以及学生现时的兴趣和经验形成鲜明的反差。我国实行所谓的素质教育已有多年的时间,但是是否真正实现了素质教育还有待商榷。素质教育应该以促进学生身心和谐、自由、充分的发展。如何做到这一点,我认为应该从以下方面努力:

一,做到以人为本和提升人文关怀:

强调学生的尊严和价值,尊重、关心、理解每一个学生,把学生看作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学生被看作是有主见、有思想、有感情的完整的人,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也不再是高高在上、发号施令的权威人物,而成为学生有着平等地位的关心者;

二,摒弃专制观念:

教师和家长都要抛弃控制的观念,成为孩子们的“倾听者”,而不是高高在上的“指挥

官”。家庭、学校共同的职责做的不仅要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更要关心他们的身心的成长,有健全的人格,健康的体魄和心灵;

三,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对知识本身的兴趣才是学习最纯粹的动力,而不是外加的力量。如何让孩子学到他们感兴趣的东西一直是教育改革所要面对的问题。家庭和学校都在教育的过程中都应该着眼于发掘孩子学习的兴趣,让学习成为一种主动、愉悦的过程,而不是在逼迫的环境下被动的学习。

第二篇: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观后感

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观后感(精选多

篇)

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观后感

《蒙娜丽莎的微笑》这部电影给我启迪最大的有两个方面,一是教课方式,另一个便是师生关系。

本片讲述了凯瑟琳·沃森,一位来自奥克兰市仅有一年教学经历的教师,来到了她向往的如威斯利般著名的女子大学韦尔斯利学院,不仅想成为其中的一员,更想有所作为。但在这所最传统的女子学院里,教师们教授学生是一切围绕将来的好姻缘打转,并不鼓励她们主动获取自己感兴趣的知识,也不注重培养他们的心理素质。这使得凯瑟琳的教学进行的十分不顺利。当她第一次走

进课堂时就遇见了很尴尬的事。她准备要教授的知识同学们早已了解并且是熟知,她当时就愣住了!我也愣住了。我觉得作为一名老师大多是教授学生不知道的知识,在这样的情况下是任何一个老师预料不到的,也是所承受不了的。其中一个学生犀利的对她说到“如果你没什么可教的,我们宁愿自学”活后便都离开了课堂。这个场景给我的感触很深。

我也在思考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同时我很期待她的第二次课。果然让人眼前一亮,第二次,她成功了。改变以往陈旧的教学方式,将课外知识与课本知识巧妙的结合起来,让学生畅所欲言,同时告诉她们“课本外的知识亦能有助于你们的思考”,教给了她们看画思考的方法。给我印象深刻的是她让自己的学生在一幅画前思考,那幅画叫什么我不知道,也无须知道。因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她的教课方式,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与作品、作者产生心灵上的共鸣,可以更深层的了解这幅画,了解作者的

思想,才可能真正的理解艺术。这也许就是所说的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吧。此法适用于各个学科领域,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凯瑟琳是一位有自己的思想并愿意将自己的思想与学生分享的教育工作者。她这样做吸引了他的学生并影响了她们思想、生活、情感。但由于她的思想与当时的社会生活存在一定的差距,学校的不理解、个别学生的排斥促使她难以坚持,最后她不得不放弃,她说到“我放弃。你们赢了。这个国家最聪明的女性。我以前没有意识,为了追求卓越,我会去挑战??”她的这段话让我感觉到她并没有输,她虽没有改变整个现状,但她对学生的影响却是深远的。电影的最后是她离开了这个学校继续去追寻着她的思想,她的梦想。

她们之间的师生关系是微妙的,令人愉快的。想蒙娜丽莎的微笑一样神秘,并让人向往、憧憬。开始的隔阂随着彼此的努力、了解、接受变得越来越微不足道,被人遗忘。凯瑟琳身上散发的风

趣、率真、热情、渊博的人格魅力最终征服了她的那群学生,证明了教师的人格魅力也是其职业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她给了我一盏指路明灯。从凯瑟琳那里我明白了想拥有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要尊重包容彼此,还要关心了解彼此。

教师是神圣的职业,我神往,源于我真诚的热爱。

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观后感

电脑里积攒了许多乱七八糟的电影,有些已经存了多年却还没有看。今天终于把《蒙娜丽莎的微笑》看完了。

很喜欢“大嘴”美女朱莉亚罗伯茨,总记得在《我最好朋友的婚礼》中,最后她在婚礼上的泪与笑,从来没有见过张那么大嘴哈哈大笑的姑娘还能这么美!那时候我觉得她的光芒完全闪耀过了新娘。恩,跑远了,回到《蒙娜丽莎的微笑》。刚看到标题时,以为主题是讲某个类似蒙娜丽莎的女人,美丽而神秘。看到后来才发现是讲女性寻求独立人格 的主题,而且背景是二战结束后。我很难想象那时候的女性有多保守,但是根据看的一些影视剧,大概那时候大多女人寻求的就是相夫教子。其实即使在今天,很多女子也将这个作为人生一大追求。在越来越多时代新女性的今天,这个话题仍然很有意义。

我自认为没有资格去评论女性究竟是否应该将日后组建的家庭作为第一位,这是社会对女性的期望,但也在很多时候成为阻碍女性发展自己独立人格的绊脚石。很多人说可以二者兼顾,就像katherine告诉joan的一样。的确这种情况是可行的,但也有一些时刻你必须做出选择。可是怎么选择并没有好坏之分。就像joan对上门来找她的katherine说,也许有一天她会醒来为自己没有成为律师感到遗憾,但绝不会比她没有在她的家庭陪伴这丈夫和孩子的遗憾要大。她知道自己放弃了什么,选择了什么,而这时候她的选择就不再让人觉得她好像牺牲了自己的发展,因为她知道

自己真正想要的。家庭主妇只是别人给她的标签,这并不会让她变得更愚昧、或者降低自己的人格。这也是为什么joan是这里面最可爱的学生,她明白老师告诉她的,但并不因此改变自己所想。

而与她看起来同样优秀的betty就没有这么好的运气了。她和spencer没有joan和tom之间的亲密,她看起来特立独行,似乎一切都有自己的想法,敢发社论赶走老师,却一直活在母亲给她灌输的价值观的阴影中。就拿朗诵诗来说,她知道spencer不想读,但她因为母亲告诉她,好妻子会让丈夫觉得他做的选择是出于自己,而不是被妻子逼,她就想办法让spencer读诗。在表面上看,她似乎得到了一切想要的,可是结婚之后却发现是一场噩梦。而最让她伤心的是母亲并不接纳她,并且母亲最在意的仍然是外部的东西。其实我不是很确定她是在什么时候改变对katherine的印象,是那次家庭主妇的幻灯片,还是在和母亲对话的绝望后?不过我这才明白蒙娜丽

莎的微笑的来源。“noteverythingisasitseems.”蒙娜丽莎在微笑,她是否真的幸福?她看起来是开心的,所以幸不幸福似乎没那么重要了?这就是她母亲在意的,“theappearance”。看电影的时候总会觉得betty是碍眼的,太自以为是了,让人忍不住想说“suchabitch”。但是她的面貌很大程度是由她母亲造成的,也令人同情。她一直活在期望中,以组建人人称羡的家庭为目标,却发现得到的只是一具华丽的空壳,不管她怎么证明,是拍照发社论或是其他,她都没有办法改变她自己是不幸福的事实。最后她和giselle一起离开,虽然她也不知道从何开始,但至少她迈出了逃离她母亲控制的第一步。

再说说connie和giselle。connie让我有点琢磨不清,总觉得她跟《其实他没那么喜欢你》中的gigi有点像。她敢于追求自己想要的,却又特别容易受人影响。当然优点就是她也相信。所以一旦发现真相,她又会重新勇敢地追求

心之所向。而giselle可能是唯一最与当时女性形象不符的了。她可以追求任何她想要的男子,不管是她的老师还是已婚男人,不管她在别人眼里看来是不是没有尊严的追求。她随心而动,不顾外界,却还是并不开心。可能是因为她内心的痛,就是她真正想要的却得不到。这大概和她父母离异有关,不过电影中并没有过多着墨。但是她的优点就是理解痛苦,因为痛苦过,所以懂得,所以在betty歇斯底里冲她破口大骂时,她还可以忍住愤怒,并看透betty心中的痛,给她拥抱,让她感受爱。

最后看看我们的女主katherine。显然她是电影的主旋律,也是寻求女性独立人格的典范。但是我禁不住在想,如果她18岁订婚的男朋友没有离开,她是不是也会组建一个幸福的家庭,放弃去ucla读书的机会。然而并没有如果。正是变数早就了今天的她。她在片中和两个男人的关系对我来说有点突然,甚至不记得她是怎么跟bill开始的,又为什

么因为bill拒绝了从千里之外赶来的男友。但是撇开她的感情生活不说,她其实并没有明确的反对婚姻,她也说“iguessiassumethatiwillatsometime”,只不过她不把结婚作为计划。但是,有想法的人也容易犯一个错,就是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他人身上,所以她几次三番想要“指引”joan做出她认为正确的选择,而joan最后回复她的话也成为本片的一大亮点。所以,拥有独立的人格和前卫的想法并不代表要完全与社会主流价值观背道而驰,最重要的是了解自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从而选择自己的路。当然有她这样的女性代表的好处就是,她给我们打开了一扇思考的窗户,我们不一定要选择跟她一样,但我们可以思考她的话的意义,那些我们一直认为对的价值是否真的适合我们。那就是交流最大的意义了。

想法有些零散,也要草草收尾了。不过我觉得一部电影能给人些思考、启示就是有意义的,至于打星,那是影评

人做的。我在这部片子里面看到了不同的女性形象,不同的性格特征,不同的人格魅力,还顺便学习了英语,那就足够了。

《蒙娜丽莎的微笑》观后感

小俊俊

今天我看了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这是一部很有教育意义的电影,让我感触颇深。我被剧情里的追求个性与教学独特的凯瑟琳.沃森老师深深的打动了。

整个电影是以一张蒙娜丽莎的画为主线。凯瑟琳.沃森刚进大学就被那群捣蛋的女学生们戏弄了一番,早已预习课本的女生们在她的课堂上未经允许抢说老师的讲课内容,让她不得不结束课堂。然而,当她第二次尝试讲些课外知识,女生们却说那些根本不是艺术,使他颇为难堪,并且校长也给她种种苛刻的教学条件,但她追求的是不同的教学方式,使得她最终选择了去往欧洲,去寻找新的人生目标。

在生活方面,她认为恋爱是要靠缘分的,在一个个大学生都相继结婚订婚时,她显得异常突出,在追求真爱时,她毅然放弃了原来的追求者,和相爱的人在一起,虽然最后因为谎言而分离,因为她从不让传统所束缚。

这个学校的确让她失望过,她以为能把她的创新理念带到这里来,可是她不得不放弃她的观点,以及这个已经老化的世界,因为个人的力量太渺小了。最后她意识到选择了旅行欧洲才是正确的选择。

看到电影最后的一段情节,她坐车离开学校,在开往欧洲之旅的林荫小道时,学生们拼命着骑着自行车追随着她的身影,不禁让我留下感动的泪水。是她的精神感动了同学,给同学去追求创新的动力。当看到唯一总与她作对的女学生骑车去追赶即将离开的老师时,拼命地蹬着脚踏车去牵她的手时,我明白了,是她凯瑟琳.沃森,以她伟大的魄力改变着这群可爱的学生。也许,我们身

边有很多这样的老师,她们在默默的奉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去感化身边幼稚的学生们。虽然这个社会并不会因为一个人而改变,但是,生活真的需要这样的有创新的教育去改变传统的腐朽的理念。

电影的最后有一句话说得很有道理:并不是所有漫游者都毫无目标,尤其是那些打破传统、寻求真理、打破戒律、超乎想象的人!是啊,当凯瑟琳.沃森选择了欧洲,而不是校长给她的四个条件,我们不得不佩服这样一个寻求真理的老师。

我们要记住这样一个电影,这样一个事实,这样一位优秀的艺术老师。世界就是需要这样的创新教育,才能看的人类蓬勃发展的未来。

《蒙娜丽莎的微笑》观后感

《蒙娜丽莎的微笑》2014年在美国出品并在北美亚洲相继上映,很快引起了媒体和公众的广泛关注。究其原因,有很多,其中包括一流演员的非凡演技,卫斯理四季美人的校园风景,20世纪50年代经典的布鲁斯唱腔的音乐和舞蹈所流露出的恬淡柔美的浓浓怀旧情思,以及影片呈现的卫斯理这所百年学府的尊贵与典雅的古典气质与怀旧气息。站在教育研究者的角度欣赏,我认为影片的真正魅力在于其感人肺腑的故事本身。它是一个人物鲜活、情景生动、扣人心弦的教育故事。它触动了我灵魂深处的教育情感,释放了我内心蕴积的教育情绪,激活了我沉睡多年的教育思绪,让我生发无限的遐思与幻想。我利用课余闲暇安静之时整理出我对它的教育理解。

影片刻画最多的是凯瑟琳老师,没有凯瑟琳老师那蒙娜丽莎般的微笑,就没有这群女孩蒙娜丽莎般的微笑。凯瑟琳沃森所代表的是有些前卫和另类的改革者的教师形象。所谓前卫是说凯瑟琳沃森是一位不依赖男人的女性。凯瑟琳并不是贬低家庭妇女,而更多的是认为,作为有知识的女性,不应该只想着结婚,要勇于追求梦想,活出自己的人生。所谓另类是说她勇于公开在课堂上讲授课程大纲以外的非正统的艺术家和艺术作品,能够基于独特的理解质疑艺术和美的既定标准,用于背离乃至颠覆男权至上的主流价值观,并且拥有在反抗社会正统价值观和强大主流力量的过程中不屈不挠永不妥协的优秀品质。凯瑟琳课程改革的成功,来自她执着的专业追求,她对女子教育的她有一种大无畏的精神坚定的信念执着的追求核对女性未来独到见解。凯瑟琳的教育实践体现的是我是自由女性的代表的教育内涵。她不是把自己的教育理解强加给学生而是以艺术史教师特有的教育诗性智慧融入女生们的生活世界,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自我抉择。凯瑟琳不仅是那个时代卫斯理需要的教师,而且是我们这个时代需要的教师。

电影中开学典礼仪式的镜头:当学生会主席琼向冷模以对的校长大喊“我代表所有女性,通过努力学习唤醒我的

心智,并奉献毕生于知识”的时候,头戴彩色边呢帽的各班级同学,拥挤在礼拜堂的门口。单看这个仪式,就是让所有的学习者知道,知识的寻求靠的是自身对知识的渴望与需要,靠自己打开学习的大门,不断追逐自己想要的。“通过努力学习唤醒我的心智,并奉献毕生于知识”呈现给我的是大学的内涵——刻苦求知、健全心智的圣殿。对于学生个人来说,大学的目的在于使他在以后的生活中摆脱对学校的需要,大学的任务是在于帮助他成为能够进行自我教育。曾有位哲人说了这样的话“上天给我们有限的物质,但给我们无限的精神”,是精神带领人们上升到环视全球的高度。教育应该让学生经过不断求知武装起最先进的思想和环顾世界的眼光。因为,先进的思想才能促成、推动先进的行动。教育首要的目的,应该是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国家公民,为世界培养合格的世界公民。但是建学校、办教育的目的不止于此。

当学生们正在观赏一部杰克逊.波洛克的作品时,凯瑟琳告诉她们该做就是思考。这一情节启示我:教育不是用书本知识把学生的脑袋塞得满满的,而是教育要“留白”,应当给学生足够的多元化思维空间,教师自己应当有独特的风格及内涵,让学生们有自由独立思考的能力。在评判一件事物之前,先全面了解它。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有自己的思想。抛弃僵化的标准,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有自己的想法,并且能够找到支持自己想法的理由,从而不害怕自己和别人不同,为了一个独特的自己而骄傲。如同影片台词所说,“没有错的答案,也

没有教科书告诉你该怎么想”。也如同蔡元培先生所提出的“兼容并包”。在学生接触足够多来自各方面的信息和材料并经过老师引导以及自己充分的比较和分析,树立独立鲜明的个人观点就不再那么困难。

在另一堂精彩的艺术课中,凯瑟琳老师给学生们分享梵高著名的绘画作品

《向日葵》。她评价说:“他画出感受,而非眼睛所见。人们不能理解。对他们而言,它幼稚又粗糙。”充满理想与热情的凯瑟琳老师向学生们所表达的一个重要道理,就是《向日葵》有各种不同的画法,没有约定俗成的正确标准化的答案,每个人要按照自己的理解去欣赏去创造。她并非一味地否定女性要成为贤妻良母,而是希望她们能够有其他的追求,能够不浪费自己的聪明才智,能够好好地思考:什么是女性的自由?什么是女性的价值?什么是女性的梦想?她希望这些女孩子对艺术和人生能有新的认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权,你能选择顺从家庭和社会强加于你们的意志,你也能选择走自己的路。每个人的生活亦如此,要自我决定,自我选择。

影片的可贵这处就是结尾并没有为女性应该成为什么样的社会角色提供一个标准化的答案。所谓“妇女解放”,目的并非让女性也去从事与男性一样的工作,承担和他们一样的社会责任。琼

选择了家庭而放弃了耶鲁大学升学的机会,貌似是对传统价值观的妥协,实则是她独立人格的体现。影片告诉我们,妇女解放首先是女性个性的解放,女子教育则是致力于培养她们独立的思考力自我人生价值以及选择人生道路的决断力。无论相夫教子抑或升学就业成为职业女性,还是兼而有之,都要通过 理性的思考。跟随自己的心走,只要是自己的思考,自己的选择,符合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都是正确的。

《蒙娜丽莎的微笑》是一部很值得观看具有教育意义励志片。我希望今后教育领域出现更多的像凯瑟琳那样敢于超越、大胆创新、追寻真实自己的教师。

她是一抹时代的异色,仅此而已

——观影片《蒙娜丽莎的微笑》

学院:文学与传播学院年级:11级对外汉语姓名:陈思学号:110110029

有必要先给出这部影片的简介: 1953年美国被誉为“没有男子的常青藤”的wesley女子学院,新来了位艺术史老

师,名叫katherine,她是个美丽成熟的女人,刚刚大学毕业,在大学里接受了自由改革思想,立志要成为一名杰出的教授。50年代的美国上层社会封建思想仍旧非常严重,wesley里的学生们大都有着良好的家庭背景,学识广博,但学院对学生的教育不是教她们如何获得自己感兴趣的学科知识、获得个性发展,而是以今后的婚姻状况来衡量她们的价值,她们学习的目的无非是嫁一个好丈夫。katherine没有像其他老师那样沿袭学校一贯的教学做法和风格,她不仅挑战学校的一些做法、规矩,而且鼓励学生发掘自己的兴趣,并且大胆去实践她们的想法。最终她以特立独行的作风,丰富的艺术史知识以及风趣热情的个人魅力,赢得了学生们的尊敬和爱戴,被学生称为“蒙娜丽莎”。

如果十分是满分,我会给这部电影打八分。

必须说katherine在剧情开始的表现我就不很满意,新学校新学期的第一

堂课,学生对她给出的画作应答如流,不管是作品作者、作品内容、还是创作时间、风格,她们似乎早已烂熟。但面对学生几句简单的阐述,她就表现出极大的恐慌和无措,难道对于一幅极有价值的画作来说,短短几个字的概括就足够完结了吗。她广博的学问、前卫的思想都去了哪?糟糕的第一堂课之后她变换了风格,脱离课本,给出一些非常规的作品,引导学生去思考何谓艺术、由谁评判,这才真正进入了katherine的角色,但这个转变很容易给人一种穷途末路的反弹,于是她在革新方面的价值也就跟着削弱了。

katherine带着她的自由精神来到wesley,当仍处于传统观念中的学生接触到她时,自然会像扑面而来一阵新鲜的空气一样感到清爽、振奋,我认为片尾bill说得对,katherine来wesley“不是帮别人找到生活方式,而是帮别人找到她的方式”,katherine排斥传统的婚姻生活,她拒绝自己的人生被婚姻、被家庭

妇女这样的角色禁锢,她也试图避免她的学生掉进她自以为的漩涡里。

事实上katherine并不理性、客观,她极其反对传统妇女的生活,就完全偏向与之对立的一边,她看不见女性在传统婚姻生活中能够拥有的幸福,她也不去想她的学生真正适合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她只是从自己的观念出发教书育人。从这一点看,她也并不高明多少,原本她需要做的是使她的学生视野开阔,让她们意识到自己可以自由选择,可是katherine做过了头,她激进、尖锐,因而她为旁人的执迷不悟愤慨,当然也因为这种强烈的色彩才使得她显得更醒目。

影片中katherine与学生joan的交往很可以反映katherine的问题,她一厢情愿地认为joan放弃yale是不必要的牺牲,她没有细致地与joan探讨过,她单方面热心地为joan谋划,这种明显地带有按自己的意愿改造学生的强烈意图,我个人并不欣赏。事实情况是joan有自己的想法和考虑,后来她俩在门口的对话很有深意:john了解katherine,她的老师认为“家庭主妇就是出卖了自己的灵魂,她们肤浅、愚蠢、没有趣味”,认为joan会在“将来为自己没有成为律师后悔”,但joan坦言自己热衷于相夫教子的生活,她想要回归婚姻,并且有信心做一个smart housewife。

在这个事情上katherine应该是重新思考自己的态度的,在很多事情上影片也缺乏对她的内心思索的展现,这位激进的思想者一直都对自己十二分自信,从第一堂课受到学生的挑衅,到参加学生聚会,到她与paul的破裂,到最后与bill的矛盾,她一直没有对自己有过怀疑或是思考,这一点也让我难以接受。

当然,影片中katherine与betty 的交锋才具有新旧思想革新、女性思想解放的意义,katherine对betty的那句”the roles you were born to fill”的批判感人至

深,她自己的痛心疾首,学生的惶惑不安,这一段才让人深刻感到她的痛苦,她是多么希望她的学生能够摒弃腐朽的、女性为婚姻为家庭牺牲自我的旧思想,她带着一种世人皆醉我独醒的痛苦与高傲向她的学生做了最后的最猛烈的申诉。随着betty的觉醒、katherine的离开,影片才慢慢明晰起来,所谓蒙娜丽莎的微笑,也就是一种旁人无法理解的笑,人们无法了解笑容背后的心情是真实的愉悦还是伪装的愉悦,但是这群女性已经明白,人生乃是为自身而活,为了虚假的表面的幸福而葬送自己的追求与向往实在太愚蠢。

看到一段关于这部电影的评论:“一个没有得到爱情的女权主义者,依然是伟大的,她虽然无法影响一个男人,让他给她她想要的幸福。但是请你紧紧记住结尾那一幕,离开的教授得到那么多青春女孩的追逐,那是一种思想的胜利,一种智力上高尚的骄傲,她的思想将永远照耀那些女孩,以及那些女孩的

后辈,推开一切思想上的束缚,追求真正的自我。”

只不过恰好在那个时间那个地点,katherine作为一抹异色,激发了人们对色彩的重新认识吧。一切都是历史的兵卒与工具,无一例外。

第三篇: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讲稿

讲稿

《蒙娜丽莎的微笑》这部讲述师生故事的影片,因为剧情中也涉及了先锋意识和传统意识的冲击,所以一直以来都被影迷拿来和《死亡诗社》来做对比。当然,没人能否认1989年《死亡诗社》的上映以及其后所带来的影响,能将这部影片推到很高的位置。但是,被人一直拿来比较和诟病的《蒙娜丽莎的微笑》似乎就有些被误解了。

影片基本情况介绍:

导演:迈克 内维尔《哈利波特与火焰杯》《波斯王子时之刃》 《霍乱时期的爱

情》《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惊天爆》(又名《忠奸人》

演员: 朱莉亚 罗伯茨《风月俏佳人》《永不妥协》(反映女性问题的影片)

《诺丁山》《罗汉系列》

克尔斯滕·邓斯特《蜘蛛侠系列》《忧郁症》

朱丽娅·斯蒂尔斯 《谍影重重系列》

玛吉·吉伦哈尔 《笔下求生》《蝙蝠侠 暗夜骑士》

“蜘蛛侠、蝙蝠侠还有间谍的女友其实是同寝室的闺蜜。”

剧情:1’27’’

该片讲述的故事发生在上世纪50年代的美国,从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UCLA)的艺术系毕业的凯瑟琳沃森,因为对于自己生活和事业的迷惘而选择了来到一所古老而传统的女子学校——卫斯理女子学院讲授艺术史。面对号称全美最顶尖聪明的女青年们,面对卫斯理学院悠久陈腐的框条,同时也面对自己事业和感情的选择,她经历了人生中一次可贵转变。同样对于被禁锢在这所学校的那些优秀女孩们,她们也似乎找到了一个新的、不同以往的、确实自己内心所归属的目标。

和《死亡诗社》的对比:

人物表现上,基汀老师是一个完美的领航者,也就是学生口中的“船长”角色。他在影视作品的表达当中近乎是一个没有缺点的人。而沃森老师则是一个第一次教学涉世未深自己都对未来稍显迷惘的青年教师形象。她和学生是一种相互启发的互补性人物。

人物在表现主题时,《死亡诗社》浓墨重彩在表现学生们的变化和成长,以来反映学生们自我的觉醒。而《蒙娜丽莎》则是通过师生关系的转变,表现出学生、教师两方人物对于所谓“女性解放”这一潮流式的先锋思想的认识和态度,从而表达影片的主题。

主旨表达上,看似都是对于旧时代里束缚的打破,但是,同一个时代里,男性和女性是不同的。《死亡诗社》中的男生们本身就有着一种对于传统意识的叛逆感,只需一个火苗点燃它。而《蒙娜丽莎》中的女生们是天生就有这一种自我的桎梏,这种对于自我的打破和重塑远比男性的反叛要困难。

多义主题的表现:

如达芬奇所做的名画《蒙娜丽莎》那令人浮想联翩的微笑一样,《蒙娜丽莎的微笑》这部影片在横向的意义之上,有有着几个不同纵深的表达。很多评论将这部影片狭隘的定义为女权运动、女性主义的表达。但是仔细品味这部影片,你就会发现其实编剧或者是导演并没有把最终的意义诠释为先锋独立的女权运动。因为片中有这么一句话:“我有选择权,而我选择的正是我梦寐以求的。”可见创作者没有刻意叫嚣和鼓吹所谓的“将女性从厨房解放”这样哗众的潮流。影片横向意义是在讨论女性的问题,而纵向又通过不同的角色来表现个体生命的特殊境遇。在此,纵向深度和横向广度将影片所要讨论的“女性问题”丰实了。所以,《蒙娜丽莎的微笑》这部作品并不是浅薄的宣扬女性解放的苍白拙作,它为所谓的“女性解放”加了一个理性的指导和温婉的注释。

艺术塑造出的好灵魂44’50’’/58’55’’/107’04’’

正如《死亡诗社》中基汀老师用诗歌和戏剧启发那些孩子们一样,在《蒙娜丽莎的微笑》中沃森作为一个讲解艺术史的老师,不甘心让本就思维受到限制的女孩们按照书本上对于“艺术”的阐释来认识艺术。作为一个具有先锋做派的新女性,她为死气沉沉的课堂带来了一丝新鲜的空气,她推翻了传统意义上对于艺术的定义,重新塑造了这些被禁锢的灵魂。在片中有这么一个段落,就是沃森带领学生欣赏抽象表现主义画家杰克逊·波洛克的巨幅作品。这个片段里,学生面对着这幅巨作,从画作的方向有一束光洒向女孩们的脸颊,此刻,就好像是她们的灵魂在此刻受到了艺术光辉的洗礼一样,得到了新生。所以,沃森以自身对于艺术的先锋理念悄然打开了女孩们对于强加在自己身上的桎梏的反抗意识。在后来的成长之路上,她们便和那些将家庭生活当作中心的女性分道扬镳。对于未来,她们有了前所未有的自我掌控性。可见,艺术在对于人性格和灵魂的影响和塑造上,以一种悄无声息的方式引导人自身个性的解放,也用更加温和的方式来关照每个群体。

生活常态的无形桎梏27’55’’/44’05’’/104’27’’

在影片中的卫斯理学院,不仅仅是那些女学生们被固有的僵化思想所控制,就连老师们也被无形的锁链所牵制。教师本就应该是一个最先进的职业,然而在卫斯理学院他们要按照僵化的思想来教学,当然教出来的都是些相夫教子的好太太。片中沃森老师的室友南茜老师是一位因为二战逝去丈夫的女人,她在这所学校为女孩们讲授谈吐和礼仪。她的形象和做派最符合卫斯理学院的校风,即如何成为一个经营美好家庭的女人。可是,片中醉酒之后的她却痛苦和失去理智,孤独一人的她也显得神经质。原本她所适应的完整家庭一经打破,便陷入无所适从的境地。因为她出了贤妻良母没有了其他的定位。在此,学生贝蒂家庭破碎的遭遇可以说是再一次从这个方面例证了原本看似平凡的生活常态施加给女性的无形桎梏。(讲一下贝蒂的婚姻)沃森老师也是不敢于这种看似正常实则诡异的生活常态,才从奥克兰来到奥尔良,又从奥尔良的卫斯理飞向她的欧洲之旅。或许,寻找不同的感受才是充实生活的本质。

选择的意义大于选项32’12’’/90’20’’

影片虽然从一个方面反映了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方的第二次妇女解放运动潮流,但是,从一个男性导演的眼中我们看到的是更加理性和客观的对于妇女解放的阐释。女权对于男权的不满是一直存在的,女权运动的得名就在于女性本身对于自身定位的选择。因为传统女性本身就将自己定位在家庭,定位在相夫教子上,所以才会有先锋的意识来引导她们自己对于自己解放。从《蒙娜丽莎的微笑》中,亦可以看出,那些女孩子们从来都被自己的母亲灌输着家庭的意识,她们自身也津津乐道于这样的定位。所以,就会有吉萨尔这样看似另类的女孩。

当然,影片以片中多个人物的境遇表达了这样一个思想:有选择的权力要比换一个选项强的多。琼没有按沃森的引导去上耶鲁大学,她选择了家庭。她是这样告诉沃森的:“是你说我可以做我想做的事情,这就是我想做的。”此刻,沃森成为了被教育的对象,因为沃森本身就是一个对自己生活和感情没有清晰掌控的女人。尽管她的思想前卫大胆,但是她却忽视了自己最心底的选择。可以说,她在最先锋的意识里却找不到自己。所以,这部影片绝不是单纯对于女性主义的苍白喧嚣。它就是这样一个注解:女人不一定要去和男人抢工作,但女人一定要有权利这么干。

视听影像风格:38’10’’/49’31’’

《蒙娜丽莎的微笑》这部影片在通过故事表现主题的同时,也是一部视听特色非常突出的作品。影片中音乐是一大亮点,尤其是对于五六十年代怀旧韵致的表达十分精到,搭配管弦乐曲部分对于细腻情绪的传达,整体上音乐和剧情贴合的十分紧密。画面的设计和场景的设计也十分精细考究。整部影片都是一种旧旧的泛黄老照片似的色调,温和的影调,呈现出浓浓的还就意味。所以这也是一部很能反映历史风貌的影片。

总之,《蒙娜丽莎的微笑》这部影片的口碑一般,在我看来它不算异常优秀但也不是平庸,我只能说这个时代里的好作品实在太多了。

第四篇: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观后感

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观后感

《蒙娜丽莎的微笑》这部电影给我启迪最大的有两个方面,一是教课方式,另一个便是师生关系。

本片讲述了凯瑟琳·沃森,一位来自奥克兰市仅有一年教学经历的教师,来到了她向往的如威斯利般著名的女子大学韦尔斯利学院,不仅想成为其中的一员,更想有所作为。但在这所最传统的女子学院里,教师们教授学生是一切围绕将来的好姻缘打转,并不鼓励她们主动获取自己感兴趣的知识,也不注重培养他们的心理素质。这使得凯瑟琳的教学进行的十分不顺利。当她第一次走进课堂时就遇见了很尴尬的事。她准备要教授的知识同学们早已了解并且是熟知,她当时就愣住了!我也愣住了。我觉得作为一名老师大多是教授学生不知道的知识,在这样的情况下是任何一个老师预料不到的,也是所承受不了的。其中一个学生犀利的对她说到“如果你没什么可教的,我们宁愿自学”活后便都离开了课堂。这个场景给我的感触很深。

我也在思考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同时我很期待她的第二次课。果然让人眼前一亮,第二次,她成功了。改变以往陈旧的教学方式,将课外知识与课本知识巧妙的结合起来,让学生畅所欲言,同时告诉她们“课本外的知识亦能有助于你们的思考”,教给了她们看画思考的方法。给我印象深刻的是她让自己的学生在一幅画前思考,那幅画叫什么我不知道,也无须知道。因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她的教课方式,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与作品、作者产生心灵上的共鸣,可以更深层的了解这幅画,了解作者的思想,才可能真正的理解艺术。这也许就是所说的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吧。此法适用于各个学科领域,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凯瑟琳是一位有自己的思想并愿意将自己的思想与学生分享的教育工作者。她这样做吸引了他的学生并影响了她们思想、生活、情感。但由于她的思想与当时的社会生活存在一定的差距,学校的不理解、个别学生的排斥促使她难以坚持,最后她不得不放弃,她说到“我放弃。你们赢了。这个国家最聪明的女性。我以前没有意识,为了追求卓越,我会去挑战„„”她的这段话让我感觉到她并没有输,她虽没有改变整个现状,但她对学生的影响却是深远的。电影的最后是她离开了这个学校继续去追寻着她的思想,她的梦想。

她们之间的师生关系是微妙的,令人愉快的。想蒙娜丽莎的微笑一样神秘,并让人向往、憧憬。开始的隔阂随着彼此的努力、了解、接受变得越来越微不足道,被人遗忘。凯瑟琳身上散发的风趣、率真、热情、渊博的人格魅力最终征服了她的那群学生,证明了教师的人格魅力也是其职业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她给了我一盏指路明灯。从凯瑟琳那里我明白了想拥有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要尊重包容彼此,还要关心了解彼此。

教师是神圣的职业,我神往,源于我真诚的热爱。

第五篇: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观后感

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观后感

电脑里积攒了许多乱七八糟的电影,有些已经存了多年却还没有看。今天终于把《蒙娜丽莎的微笑》看完了。

很喜欢“大嘴”美女朱莉亚罗伯茨,总记得在《我最好朋友的婚礼》中,最后她在婚礼上的泪与笑,从来没有见过张那么大嘴哈哈大笑的姑娘还能这么美!那时候我觉得她的光芒完全闪耀过了新娘。恩,跑远了,回到《蒙娜丽莎的微笑》。刚看到标题时,以为主题是讲某个类似蒙娜丽莎的女人,美丽而神秘。看到后来才发现是讲女性寻求独立人格的主题,而且背景是二战结束后。我很难想象那时候的女性有多保守,但是根据看的一些影视剧,大概那时候大多女人寻求的就是相夫教子。其实即使在今天,很多女子也将这个作为人生一大追求。在越来越多时代新女性的今天,这个话题仍然很有意义。

我自认为没有资格去评论女性究竟是否应该将日后组建的家庭作为第一位,这是社会对女性的期望,但也在很多时候成为阻碍女性发展自己独立人格的绊脚石。很多人说可以二者兼顾,就像Katherine告诉Joan的一样。的确这种情况是可行的,但也有一些时刻你必须做出选择。可是怎么选择并没有好坏之分。就像Joan对上门来找她的Katherine说,也许有一天她会醒来为自己没有成为律师感到遗憾,但绝不会比她没有在她的家庭陪伴这丈夫和孩子的遗憾要大。她知道自己放弃了什么,选择了什么,而这时候她的选择就不再让人觉得她好像牺牲了自己的发展,因为她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家庭主妇只是别人给她的标签,这并不会让她变得更愚昧、或者降低自己的人格。这也是为什么Joan是这里面最可爱的学生,她明白老师告诉她的,但并不因此改变自己所想。

而与她看起来同样优秀的Betty就没有这么好的运气了。她和Spencer没有Joan和Tom之间的亲密,她看起来特立独行,似乎一切都有自己的想法,敢发社论赶走老师,却一直活在母亲给她灌输的价值观的阴影中。就拿朗诵诗来说,她知道Spencer不想读,但她因为母亲告诉她,好妻子会让丈夫觉得他做的选择是出于自己,而不是被妻子逼,她就想办法让Spencer读诗。在表面上看,她似乎得到了一切想要的,可是结婚之后却发现是一场噩梦。而最让她伤心的是母亲并不接纳她,并且母亲最在意的仍然是外部的东西。其实我不是很确定她是在什么时候改变对Katherine的印象,是那次家庭主妇的幻灯片,还是在和母亲对话的绝望后?不过我这才明白蒙娜丽莎的微笑的来源。“Noteverythingisasitseems.”蒙娜丽莎在微笑,她是否真的幸福?她看起来是开心的,所以幸不幸福似乎没那么重要了?这就是她母亲在意的,“theappearance”。看电影的时候总会觉得Betty是碍眼的,太自以为是了,让人忍不住想说“suchabitch”。但是她的面貌很大程度是由她母亲造成的,也令人同情。她一直活在期望中,以组建人人称羡的家庭为目标,却发现得到的只是一具华丽的空壳,不管她怎么证明,是拍照发社论或是其他,她都没有办法改变她自己是不幸福的事实。最后她和Giselle一起离开,虽然她也不知道从何开始,但至少她迈出了逃离她母亲控制的第一步。

再说说Connie和Giselle。Connie让我有点琢磨不清,总觉得她跟《其实他没那么喜欢你》中的Gigi有点像。她敢于追求自己想要的,却又特别容易受人影响。当然优点就是她也相信。所以一旦发现真相,她又会重新勇敢地追求心之所向。而Giselle可能是唯一最与当时女性形象不符的了。她可以追求任何她想要的男子,不管是她的老师还是已婚男人,不管她在别人眼里看来是不是没有尊严的追求。她随心而动,不顾外界,却还是并不开心。可能是因为她内心的痛,就是她真正想要的却得不到。这大概和她父母离异有关,不过电影中并没有过多着墨。但是她的优点就是理解痛苦,因为痛苦过,所以懂得,所以在Betty歇斯底里冲她破口大骂时,她还可以忍住愤怒,并看透Betty心中的痛,给她拥抱,让她感受爱。

最后看看我们的女主Katherine。显然她是电影的主旋律,也是寻求女性独立人格的典范。但是我禁不住在想,如果她18岁订婚的男朋友没有离开,她是不是也会组建一个幸福的家庭,放弃去UCLA读书的机会。然而并没有如果。正是变数早就了今天的她。她在片中和两个男人的关系对我来说有点突然,甚至不记得她是怎么跟Bill开始的,又为什么因为Bill拒绝了从千里之外赶来的男友。但是撇开她的感情生活不说,她其实并没有明确的反对婚姻,她也说“IguessIassumethatIwillatsometime”,只不过她不把结婚作为计划。但是,有想法的人也容易犯一个错,就是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他人身上,所以她几次三番想要“指引”Joan做出她认为正确的选择,而Joan最后回复她的话也成为本片的一大亮点。所以,拥有独立的人格和前卫的想法并不代表要完全与社会主流价值观背道而驰,最重要的是了解自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从而选择自己的路。当然有她这样的女性代表的好处就是,她给我们打开了一扇思考的窗户,我们不一定要选择跟她一样,但我们可以思考她的话的意义,那些我们一直认为对的价值是否真的适合我们。那就是交流最大的意义了。

想法有些零散,也要草草收尾了。不过我觉得一部电影能给人些思考、启示就是有意义的,至于打星,那是影评人做的。我在这部片子里面看到了不同的女性形象,不同的性格特征,不同的人格魅力,还顺便学习了英语(自我安慰,哈哈),那就足够了。

下载浅析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对教育的启示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析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对教育的启示.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 经典台词(中英文)★

    蒙娜丽莎的微笑 电影经典台词 电影Mona Lisa Smile《蒙娜丽莎的微笑》的书写与表现有着较诱人的吸引力,最令我激动不已的是其最后一句台词:[size=+0]“我听见了生命脚步快速的......

    《蒙娜丽莎的微笑》

    《蒙娜丽莎的微笑》语段教学设计 【语段内容】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27课《蒙娜丽莎的微笑》第5、6、7自然段 那幅画不大,大概三英尺长、两英尺宽吧,整幅画几乎只是一种棕色。我......

    蒙娜丽莎的微笑

    之所以选择看这部电影,我完全是被它的名字所吸引,在我的印象中,蒙娜丽莎的微笑有一种很神秘的感觉。然而当我看完了整部电影,我对蒙娜丽莎的微笑所赋予的内涵有了另外一种理解。......

    蒙娜丽莎的微笑

    《蒙娜丽莎的微笑》 莱昂纳多·达·芬奇(台译名列奥纳多·达·文西)(Leonardo Di Ser Piero Da Vinci,1452.4.15.~1519.5.2),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之一,也是整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完......

    蒙娜丽莎的微笑

    关于蒙娜丽莎著名的微笑,人们似乎不止于欣赏,而是喜欢猜测背后的含义。人们说她美,而对我来说,她微笑的恬静与温暖或许才是重点,至于美,这看法不说大相径庭,也可能千差万别。人类一......

    蒙娜丽莎的微笑作文

    蒙娜丽莎的微笑作文 蒙娜丽莎的微笑作文(一)山本是绿色的;水本是清澈的;天空本是湛蓝的;自然本是美丽的;蒙娜丽莎的微笑本是迷人的。但现在与以前截然不同了。山不再是绿的,它成了......

    蒙娜丽莎的微笑观后感

    《蒙娜丽莎的微笑》观后感《蒙娜丽莎的微笑》2003年在美国出品并在北美亚洲相继上映,很快引起了媒体和公众的广泛关注。究其原因,有很多,其中包括一流演员的非凡演技,卫斯理四季......

    蒙娜丽莎的微笑影评

    She is smile, is she happy?She is smile, is she happy? 贝蒂问他的妈妈,看到这里,我们可以发现这个女孩内心的转变。 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的微笑》中的主人公,把永恒的神秘的......